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思想史考察及理论指导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目标,关乎民生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然而伴随经济的增长而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却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区域、行业、群体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分配承载着人们对民生的期待,关系着改革发展全局的稳定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马克思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以消除社会两极分化、实现人的平等与全面的发展为其理论价值归宿,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本质、变动及其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都做了深刻的阐释。因此,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工资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乃至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论文以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于中国当前工资及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指导为主线,总体上运用辩证法,并具体运用比较分析、理论分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具体研究方法,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对于中国工资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文章主要是从三部分展开研究:
     第一部分是关于马克思工资理论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及理论特征的研究。该部分通过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及相关部分进行系统的考察,认识到马克思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工资理论以及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认为该理论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其他理论一样,具有开放和不断发展的理论特点。本文在系统总结马克思工资理论确立过程的同时,也概括和分析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阶级性、历史性及科学性特征,为论文其他部分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进行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工资理论所体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无产阶级立场。首先,对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考察。其次,将马克思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挖掘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同之处,并找寻其相同点。进行比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深化对马克思工资理论的认识,并突出马克思工资理论所具有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同时工资的比较分析也强调了马克思工资理论的本质。
     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制度现状的考察,并分析马克思工资理论对于当今中国工资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首先,结合中国经济的双重转轨,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代背景,考察在这期间工资制度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变迁,分析在当今形势下工资及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其次,从马克思工资理论出发论证其对于我国工资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具有的独特的理论指导价值。第三部分的内容强调马克思工资理论的现实意义。
     文章的结论主要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视角下的工资理论从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及实现社会和谐公正为目标,对工资的本质、形式及变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该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及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Wage is the main form of labor income.It is an important target to adjust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For the labors, the wage is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for life, but also maintain the basic cost of living of labors and members of their families.It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labors.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However,Income distribu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equality problem is very prominent.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decline of labor incom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tinual expand of income gap, regional, industry groups expand.Income distribution is bearing the weigh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people look forward to.
     Marx wage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It starts from the stand of the proletariat,and eliminates the polarization of society, to realize the equality of human beings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as its theoretical value.It has given a explicit explanation of change and decision of wage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cro-economic operation.Consequently,for the China's current wag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 Marx's wage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The formation of Marx's wage theory and China's current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is the main line in the thesis.Using dialectics in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parison analysis,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historical research,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it has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s wage theory and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China's wage,described the problems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article mainly launches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research of Marx wage theory.It has made a investigation on Marx's wage theory thought origin,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proces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proves that Marx's wage theory and other theories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is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Marx and Engels critically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labor value theory of wages, it i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The relationship of the Marx's wage theory and integral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is a beginning, it studi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s wage theory, carries on a summary on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Marx's wage theory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economics theory of wages.First of all,it investig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wages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Secondly,it compares Marx's wage theory and salary theory from western economic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purpose and theoretical basis, dig the two large difference of theory system, and to find their similarities.The purpose is to hope that to deeper grasp Marx's wage theory by contrast, and highlights its transcendence theory.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ntent emphasizes on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Marx's wage theor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in China, and analyzes Marx's wage theory for today's China's wage system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guiding significance.First of all, based on double transition of Chinese economy, namely,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from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of era background, the investigation during the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and change, and revea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field of disadvantages and problems.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wage theory, analyzing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direction of China's reform of salary system,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income distribu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micro and macro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The third part of the content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s wage theory.
     The main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is:The wage theo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residual value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masses of the people,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achieve social harmony and justice as the goal,it make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wage、form and change,the theor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wag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in socialis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页。
    ① 杨晓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休论研究特征及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①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黄有光文集:《经济与改革》,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② 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第609页。
    ③ 经济学消息报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④ Yingyi Qian, Roland,G.,1998,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98, Vol.88,No 5.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45页。
    ①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页。
    ② 威廉·配第:《爱尔兰的政治解剖》,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57页。
    ③ 《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5页。
    ① 张人价:《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74页。
    ① 哑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页。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页。
    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页。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8页。
    ①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8页。
    ②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5页。
    ② 《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7页。
    ②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8页。
    ①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⑤ 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4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5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7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7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7页。
    ① 逢锦聚等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①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② 李志远:《解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决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① 方敏、赵奎:《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7月,第3卷第3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4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0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① 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③ 于金富:《马克思主义分配埋论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及其调整》,《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① 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570页。
    ① 宋涛等:《政治经济学教程》(第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
    ① 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商务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① 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商务出版社,1983年版,第356页。
    ①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05页。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84页。
    Paul H Dauglas《工资理论》(上册),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年版.第6-7页。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① 温家宝:《我们要使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让每个人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参见中国广播网2010年12月26日。
    ① 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年1月5日。
    ②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下工资决定机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① 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① 江洋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①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① 财政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影响收入分配关系的五个问题与八点建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2期。
    ① 王学力:《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即政策建议》,《中国劳动》,2010年第10期。
    ② 于桂兰、宋冬林:《我国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与劳动争议关系的实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③ 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① 刘家珉、林原:《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看现实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① 程恩富、胡靖春、侯和宏:《论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①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中国税务》,2007年第10期。
    ① 阮晓琴:《余融业超高薪松动 高管薪酬分化有所收敛》,上海证券报,2010年
    ① 郭飞:《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① 张军,刘晓锋:《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② 李志远:《解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决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灭。
    ① 易重华:《合作主义语境下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①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②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1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杨文芳、方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当代财经》,2010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7]《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8]威廉·配第.爱尔兰的政治解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9]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0]克拉克.财富的分配.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年版
    [2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2]蒋自强,张旭昆等.经济思想通史(1—4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张人价.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
    [25]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程恩富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吴易风,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何自力,张俊山,刘凤义.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29]逢锦聚等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0]吴易风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2]王儒化,张新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辞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3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热点难点争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4]尹连英,高晓红.《资本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白暴力.劳动价值理论热点问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王冰,屈炳祥.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黄孟复.中国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调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8]李楠.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9]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0]姚开建.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柳欣,王璐.经济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2]江建平.我国经济转型中的分配思想演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3]何诚颖.中国产业结构理论和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4]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
    [45]何增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第2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46]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7]黄有光.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黄有光文集——经济与改革.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版
    [48]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年版
    [49]经济学消息报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版
    [50]晋利珍.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下工资决定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董克用.中国转轨时期薪酬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52]康士勇,王永书.薪酬设计:薪酬理论与政策环境.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53]丁守海.劳动剩余与工资上涨条件下的工业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杨河清.劳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常凯.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56]刘家珉,林原.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与工资理论看现实经济危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57]吴红列.工资集体协商:理论、制度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8]康士勇.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59]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收入分配与公共政 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60]李萍.转型期分配制度的变迁基于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廖泉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2]高培勇.收入分配:经济学界如是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胡放之.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4]张定富.《资本论》问题解答.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5]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6]薛进军.中国的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7]权衡.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收入分配一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68]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9]白暴力.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日)宫川彰.解读《资本论》(刘锋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71](美)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周立群,韩亮,于文波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6]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2013-2-5
    [7]国务院.《关于公私合营企业工资改革中若干问题的规定》.1956-10
    [8]国务院.《工资改革决定》.1956
    [9]劳动部.《关于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和改进奖励工资制度的指示(草案)》.1956
    [10]劳动部.《关于改革现行职工工资标准的初步方案及进行试点的意见》.1965
    [11]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1979
    [12]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1979
    [13]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发放奖金有关问题的通知》.1984
    [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4
    [15]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1985
    [16]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1993
    [17]国务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1993
    [18]劳动部.《关于印发<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的通知》.1993
    [19]劳动部.《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1993
    [20]劳动部,国家计委.《关于对部分行业、企业实行工资指导线办法的通知》.1996
    [21]《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
    [22]《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0
    [23]劳动保障部.《集体合同规定》.2004
    [24]国务院.《促进就业规划(2012—2015年)》.2012-2-8
    [25]国务院.《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2012-6-11
    [26]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7):3-16
    [27]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28]杨晓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体论研究特征及当代价值.教学与研究.2006(12):26-32
    [29]方敏,赵奎.解读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7):58-70
    [30]胡靖春.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当代意义.海派经济学.Vol.29,2010:85-95
    [31]王生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07卷第1辑:147-168
    [32]石峰.马克思工资理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及其现实意义.时代论丛.1997(4):23-25
    [33]杨衍江.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我国市场工资机制的完善.经济问题探索.2000(1):19-21
    [34]杨成林,何自力.重树马克思科学抽象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11(11):8-13
    [35]郭继强.马克思工资和失业理论的现代经济学理解.教学与研究.2007(5):36-43
    [36]李善明.略谈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创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3(5):36-39
    [37]朱富强.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思维及其实践价值——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路线之比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9-16
    [38]魏埙.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与樊纲同志商榷.南开学报.1997(1):16
    [39]乔晓楠,王鹏程,王家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验与对策——一个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7):168-184
    [40]李钟谨,陈瀛,齐昊,许准.生存工资、超时劳动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7):35-57
    [41]薛欣欣.我国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决定机制差异的实证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08(3):60-80
    [42]关柏春,刘慧.论马克思的工资、利息范畴创新.岭南学刊.2006(4):64-68
    [43]张存刚.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比较.教学与研究.2001(7):39-44
    [44]唐小丁.工资决定机制的变革.财经科学.1997(2):37-40
    [45]魏民.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工资运动的系统分析及其现实意义.当代财经.1996(9):3-6
    [46]张佑青,刘学敏.简议马克思早期的工资理论.兰州商学院学报.1987(10):57-60
    [47]柳昌清.相对剩余价值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26-27
    [48]胡钧.资本的生产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改革与战略.2012(2):10-18
    [49]李志远.解读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决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99-102
    [50]王学力.当前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劳动.2010(10):20-23
    [51]孟氧.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拉萨尔的工资铁则.1985(10):193-207
    [52]朱荣科.马克思的经济福利思想.求是学刊.1995(3):40-43
    [53]柯阳.马克思工资理论中直线和曲线的辩证法.华东经济管理.1986(3):101-103
    [54]郭铁民.马克思工资理论探讨.当代经济研究.1999(1):60-68
    [55]程恩富,胡靖春,侯和宏.论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51-61
    [56]董全瑞.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海派经济学.Vo1.4,2011:81-92
    [57]何炼成.也谈“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的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11):12-19
    [58]苏海南.调控收入分配需要形成制度合力.中国经济导报.2010.6.29
    [59]蔡继明.我国当前分配不公的成因和对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6):11-15
    [60]朱春燕.西方主流收入分配理论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5(2):120-122
    [61]黄永香.以社会管理创新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华东经济管理.2012(6):31-35
    [62]戴洁,李华燊.社会正义论视角下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与对策.江苏社会科学.2012(1):69-73
    [63]贾康.贫富差距七种成因剖析.人民论坛.2011(3):38-39
    [64]蔡丽华.收入分配不公与社会公平正义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173-176
    [65]王卫星,纪成君.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工资制度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6):56-62
    [66]赵振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考.理论学刊.2009(10):39-42.
    [67]王卫星,丁恒龙,赵东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性质、成因及调控.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3-37
    [68]谷亚光,董全瑞.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管理学刊.2011(5):25-30
    [69]王中汝.论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51-54
    [70]乔榛,杜秋颖.马克思初次收入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当代经济研究.2012(9):21-25
    [71]王中汝.马克思恩格斯收入分配尺度思想的多维解读和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9):11-15
    [72]龚刚,杨光.从功能性收入看中国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2010(2):54-68
    [73]迟成勇.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8-52
    [74]于金富.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及其调整.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4):36-41
    [75]财政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影响收入分配关系的五个问题与八点建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17
    [76]张军,刘晓锋.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9-100
    [77]覃雪梅.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现实意义.改革与战略.2010(7):30-32
    [78]贾怀东,于宁.论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3):91-94
    [79]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经济研究.2005(6):16-26
    [80]胡放之.我国当前工资决定机制研究.求实.2006(11):36-38
    [81]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11):12-19
    [82]程恩富,胡靖春.论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可能性、迫切性与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11):33-39
    [83]郭飞.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教学与研究.2010(3):27-34
    [84]赵玉琳.两种工资理论的借鉴与创新.经济纵横.2011(10):12-17
    [85]邵晓,任保平.就业与工资关系的两种不同理论研究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09(8):17-20
    [86]宋晶.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2011(3):21-27
    [87]胡靖春.新古典工资决定理论的缺陷与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替代性解决.经济学研究.2010(3):18-24
    [88]周玉燕.论西方经济学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三次转型及其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55
    [89]赵雪芹,谭黎阳,张建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比较和借鉴.学术月刊.2000(11):66-70
    [90]马强,孙建平.西方收入分配的主要思想理论述评.现代管理科学.2011(1):24-26
    [91]张德远.关于现代西方效率工资理论的评述.财经研究.2002(5):73-80
    [92]刘福海,刘秉泉.行业工资管理体制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9(8):19-25
    [93]易重华.合作主义语境下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6):5-10
    [94]于桂兰、宋冬林.我国我国劳动力价值实现程度与劳动争议关系的实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88-104
    [95]杨文芳、方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率.当代财经.2010(2):43-50
    [96]刘茜,吴城华.收入跟不上通胀工资倍增成焦点.南方日报.2011.4.26
    [97]宁光杰.中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调整依据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1(1):26-34
    [98]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6(1):35-38
    [99]龚强.最低工资制在完全与不完全市场中的影响——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南开经济研究.2010(1):97-109
    [100]黄岩,杨方.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性程度分析——以广东省深圳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11(8):83-91
    [101]都阳,王美艳.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状况及其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56-62
    [1]Yingyi Qian, Roland,G.,1998,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December 1998, Vol.88,No 5.
    [2]Andrew Mason. Will population change sustain the "Asian economic miracle"[J].Asian Pacific,1997(10).
    [3]David E.Bloom,Jeffrey G.Williamson. Demographic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8,12(3).
    [4]David E.Bloom,David Canning,Jaypee Sevilla.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opulation Change.RAND,2002
    [1]温家宝:《我们要使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让每个人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参见中国广播网2010年12月26日
    [2]人民网财经频道http://finance.people.com.cn/
    [3]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index.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