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应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都促使外语教育肩负起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的重任,换言之,外语教学中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培养只能说流利外语的学生,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及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这一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既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会的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讨语言深处所隐藏的涵义,这样才不会产生歧义。更进一步说,从文化与语言之关系的层面来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分割这两者的关系,都会导致语言和文化在意义上的不完整。众所周知,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将其融入现实教学工作中,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对日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的重要有机部分。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
     序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动机及意义、中日两国关于语言文化及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立场角度。
     第一章、语言教育的目标——交际。通过对语言、文化、交际的关系、会话的言外之意、简单日语中蕴含的日本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分析,阐述日本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会话内容的意义由“言外之意”和“言内之意”两部分构成,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制约着听话者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一些看似简单、实际上难以理解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难以理解,正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日本文化起着制约作用。为达到日后进行顺利交流的目的,必须在学好语言——文字、词汇、语法、句子等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其内里的文化含义,因为正是文化充当着实现顺利跨文化交际“润滑剂”。
     第二章、语用论的视角。语用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动双方的对话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其中一方将个人内在的思想与认知,运用语言为媒介而表达出来;听话者则透过相同的媒介,理解说话者的内在思想及意见。日语中人称指示的复杂性和社交指示的独特性是日语指示的独特方面,在那些貌似简单的会话句子中,却隐藏着深刻的含义。那些我们没法直接看到的但是却支配着人们会话行为规范的潜在的东西,恰恰就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已经继承和掌握的本国文化。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日本人语言意识的暧昧性和行动方式的依赖性中体会出来。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掌握这些语言背后潜在的含义,就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即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第三章、方法与对策。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展开深入探索。日语教师自身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丰富的日本文化知识储备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前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实用性、阶段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策方面: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读解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文学作品的分析以及文化讲座、文化实践、多媒体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等均是一些实用性的文化导入方法。最后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课题。
     总之,语言教学实际上也是文化教学,二者密不可分。在母语文化背景下如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日语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双重文化能力以及多重文化能力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法方面的研究,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也有着重要意义,可谓任重道远。
引文
[1] http://www.jpf.go.jp/j/japan_j/oversea/survey.html 国 際 交 流 基 金「2006 年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の調査結果の概要。
    [2] 董继平著:《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異文化への理解》,国际交流中的日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85 页。
    [3] 舒新城?陈望道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65 页。
    [4] 鈴木孝夫著:『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新書 1974 年版,第 1-2 頁。
    [5] 八代京子等著:『異文化トレーニング――ボーダレス社会を生きる――』,三修社 1998 年版,第 18-19 頁。
    [6] J.ネウストプニー著:『新しい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に』,大修館書店 1995年版,第 42 頁。
    [7] J.ネウストプニー著:『新しい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に』,大修館書店 1995年版,第 42-47 頁。
    [8] 张红玲著:《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178-179 页。
    [9] 罗莘田著:《从斯大林的语言学说谈中国语言学上的几个问题》,载《科学通报》第 3 卷,1952 年第 7 期。原文是,“文化与语言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文化可以有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语言是交际工具,永远是全民性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每个新时期而变更的,语言则在几个时期中基本上是不变的,同样地服务于旧文化,也服务于新文化。”(訳文は筆者がしたのである)。
    [10] 韩立红著:《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
    [11] 韩立红著:《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0 页。
    [12] 韩立红著:《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3 页。
    [13] 八代京子等著:『異文化トレーニング――ボーダレス社会を生きる――』,三修社 1998 年版,第 19 頁。この図表は本論文の必要によって、多少添削するところがある。
    [14] 鈴木孝夫著:『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新書 1974 年版,第 148 頁。
    [15] 鈴木孝夫著:『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新書 1974 年版,第 150 頁。この図は原文の基礎で、本論文の論述する必要によって、多少変わるところがある。
    [16] 金田一春彦著『日本語』(上),岩波新書 1995 年版,第 16 頁。
    [17] 金田一秀穂著:『日本語のカタチとココロ』,NHK 教育テレビ 2007 年,第109 頁。
    [18] 小泉保著『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 1999 年版,第 246 頁。
    [19] 小泉保著:『言外の言語学 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 1999 年版,第 257-259頁。
    [20]土居健郎著:『甘えの構造』,弘文堂平成 2 年版,第 16-18 頁。
    [21] http://weather.yahoo.co.jp/weather/,2007 年 12 月 30 日の天気予報より。
    [22] 樋口勝也著:『日本人の人間関係』,淡交社平成 4 年版,第 38 頁。
    [23] 「ない」を選んだ教員の一人は、理由を書いてある:授業で適当に教えたら十分だと思い、わざわざ一つの科目として設置する必要はない。
    [24] 日本語教育学会編:『日本語教育:ハンドブック』,大修館書店 1990 年版,第 142 頁。
    [25] 徳井厚子著:『多文化共生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株式会社アルク 2005年版,第 171 頁。
    [26] http://www.jpf.go.jp/j/japan_j/oversea/survey.html 国際交流基金「2006 年海外日本語教育機関調査」の調査結果の概要。
    [1]中根千枝著:『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講談社 1993 年版。
    [2]森本哲郎著:『日本語:表と裏』,新潮社平成 10 年版。
    [3]土居健郎著:『甘えの構造』,弘文堂平成 2 年版。
    [4]金田一春彦著:『日本人の言語表現』,講談社 1994 年版。
    [5]金田一春彦著:『日本人の特質』,講談社昭和 56 年版。
    [6]金田一春彦著:『日本語』(新版),岩波新書 1995 年版。
    [7]笠井昌昭著:『日本の文化』,ぺりかん社 1997 年版。
    [8]石田敏子著:『日本語教授法』,大修館書店 1988 年版。
    [9]宮地裕?田中望編:『日本語教授法』,大蔵省印刷局 1988 年版。
    [10]木村宗男?坂田雪子?窪田富男?川本喬編:『日本語教授法』,桜楓社 1989年版。
    [11]青木直子等『日本語教育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世界思想者 2003 年版。
    [12]樋口勝也著:『日本人の人間関係』,淡交社平成 4 年版。
    [13]加藤周一著:『雑種文化』,講談社 1974 年版。
    [14]野口恵子著:『かなり気がかりな日本語』,集英社新書 2004 年版。
    [15]鍋倉健悦著:『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入門』,丸善ライブラリー1997年版。
    [16]飛田良文編:『異文化接触論』,おうふう 2001 年版。
    [17]徳井厚子著:『多文化共生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株式会社アルク 2005年版。
    [18]鈴木孝夫著:『ことばと文化』,岩波新書 1974 年版。
    [19]鈴木孝夫著:『ことばと社会』,中央公論社昭和 50 年版。
    [20]芳賀やすし著:『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大修館書店 2004 年版。
    [21]芳賀やすし編:『社会の中の日本語』,大修館書店 1977 年版。
    [22]金田一秀穂著:『日本語のカタチとココロ』,NHK 教育テレビ 2007 年版。
    [23]日本語教育学会編:『日本語教育?ハンドブック』,大修館書店 1990 年版。
    [24]浅野鶴子編?金田一春彦解説『擬音語?擬態語辞典』,角川書店昭 26 年版。
    [25]青木保著:『「日本文化論」の変容――戦後日本の文化とアイデンテ?匹?――』,中央公論社 1990 年版。
    [26]小泉保著:『言外の言語学?日本語語用論』,三省堂 1999 年版。
    [27]小泉保著:『日本語教師のための言語学入門』,大修館書店 2004 年版。
    [28]小泉保著:『ジャークとレトリックの語用論』,大修館書店 1997 年版。
    [29]小泉保著:『言語学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大学書林平成 17 年版。
    [30]町田健著:『言語学が好きになる本』,研究社出版 2001 年版。
    [31] 戴季陶著:『日本論』,市川宏訳,社会思想社,1972 年版。
    [32] J.V.ネウストプニー(J.V.Neustupny)著:『新しい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に』,大修館書店 1995 年版。
    [33](美)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著:『菊と刀』,長谷川松治訳,現代教養文庫2001 年版。 (二)論文:
    [1]山下早代子著:『異文化間における語用の測定法』,異文化接触論おうふう2001 年版。
    [2]西條美紀著:『文章?談話の理解をめぐる問題』,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 2002年版。
    [3]加藤清方著:『教育メディアと日本語教育方法論』,言語 1999 年 3 月。
    [4]草薙裕著:『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 CAI』,日本語教育 1992 年 78 号。
    [5] 高見健一著:『談話研究?機能的構文分析の展望』,言語三十周年記念別冊大修館書店 2002 年版。
    [6]永野賢著:『談話における叙述の構造』,談話の研究と教育Ⅰ1983 年 5 月。
    [7]モイヤー康子著:『心理ソトレスの要因と対処の仕方――在日留学生の場合――』,異文化間教育Ⅰ1987 年版。
    [8]大橋敏子著:『留学生オリエンテーションの課題』,異文化間教育,1991 年第 5 号。
    [9]縫部義憲著:『第二言語(日本語)カリキュラム?デザインの根本原理』,
    日本教科教育学会誌 1999 年第 4 号。
    [10]山下早代子著:『話し方教育:教室活動のありかた』,日本語学 1997 年。
    [11]上原麻子著:『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ハンドブック第 1 部第 4 章。
    [12]相澤秀夫著:『「ことばの世紀」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教育』,日本語学 1998 年版第 8 期。
    [13]山口和代著:『留学生の日本語表現と文化の影響:イメージ調査と言語表現調査から』,世界の日本語教育 2001 年第 11 号。
    [14]守屋三千代著:『日本語の配慮表現――文法構造からのアプローチー』,日本語日本文学創価大学日本語日本文学学会 2004 年版。
    [15]山口和代著:『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スタイルと社会文化の要因――中国人および台湾人留学生として』,日本語教育 1997 年版。
    [16]田中望著:『「コソア」をめぐる諸問題』,日本語の指示詞 1991 年版。
    [17]南不二男著:『談話の単位』,談話の研究と教育Ⅰ国立国語研究所 1983 年版。
    [18]吴侃著:『日本語の逆説表現と語用論の含意』,日本学研究,1995 年版第 4号。
    [19]張韶岩著:『日中両言語における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表現の対照』,国际化视野中的日本学研究 2007 年版。
    [20]冯福荣著:『日本語受動文の学習における母語――中国語の影響について』,教育心理学研究 1993 年版。
    [1]韩立红著:《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戴季陶著:《日本论》,九州出版社 2005 年版。
    [3]束定芳?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4]刘宗和编著:《日语与日本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5]王福祥?吴汉樱编:《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年版。
    [6]王福祥?吴汉樱编:《现代语言学及其分支学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年版。
    [7]盛炎著:《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2006 年版。
    [8]陈红著:《日本语和日本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胡梦圣著:《日本文化古今谈》,大连出版社 2003 年版。
    [10]张红玲著:《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11]苏新春著:《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年版。
    [12]王秀文?孙文著:《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4 年版。
    [13]王秀文著:《日语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年版。
    [14]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15]苏新春著:《文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年版。
    [16]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年版。
    [17]王琪编著:《日语学习心理与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8]王初明编著:《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9]赵艳芳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20]何自然著:《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年版。
    [21]索振羽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2]何兆熊著:《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23]李运博著:《中日近代词汇的交流――梁启超的作用与影响》,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4]徐昌华著:《语用、认知与日语学习(1)》,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5]翟东娜主编:《日语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26]王秀文?金山?山鹿晴美编:《日本社会文化读解》,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7](韩)李御宁著:《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张乃丽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吴侃著:《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效果与“含意”》,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年第 1 期。
    [2]宿久高著:《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3]孙艳华著:《浅谈话语中的语用策略》,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 年第 2 期。
    [4]王秀文著:《日本人はなぜ“頑張る”か》,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5]杜勤著:《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 年第 3 期。
    [6]杜勤著:《日本语言文化结构的心理分析》,上海大学学报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第 5 期。
    [7]张佩霞著:《从视点看中日文代词使用之异同》,外语研究 2006 年第 4 期。
    [8]肖传国著:《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 年第 3 期。
    [9]甘能清著《:日本称赞表达的文化视角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 2 期。
    [10]宛金章著:《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11]铁军著:《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年第 1 期。
    [12]聂中华著:《日语语境与词语意义》,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 年第 4 期。
    [13]吴英杰著:《论计算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 年第 3 期。
    [14]吴钰著:《谈中日身体词汇的文化性》,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15]徐晓晴著:《交际能力中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习得》,山东外语教学 2003 年第 1 期。
    [16]金立?金燕著:《合作原则在大学生话语交际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年第 1 期。
    [17]魏丽华著:《中日文化中的色彩语的隐喻意义》,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年第4 期。
    [18]李妲莉?邱蔚著:《日语网络课程的开发及其特点》,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年第 1 期。
    [19]郑曦著:《“内外有别”日语交际中重要的文化因素》,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4 期。
    [20]韩新红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和研究日语》,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5 年第 4 期。
    [21]李远喜著:《认知语言学和日语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4 期。
    [22]郭举昆著:《共同学习的原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 年第 4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