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人所撰诗文集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右文政策、尚学风气及雕版印刷的普及促进文学创作的繁盛。人各有集,集各有序,诗文集的编刻使集序文写作有了长足发展。总体而言,集序的价值有四:
     首先是文学批评价值。评价作家、作品总是要将其放入文学历史的长河中考索、定位,集序体现了撰序者的文学史观念;针对作家、作品及当时文坛风尚,撰序者又会提出一些命题、论断,创设文学范畴,从而丰富时代的文学思想;撰序者结合评价对象及自身创作往往会提出具有实践理性价值的创作方法来指导后学,引领文坛风向。
     其次是文献价值,集序是考察诗文集版本源流的重要资料。诗文集的编刻者、时间、地点及编纂体例都要从序跋中找寻。集序为目录学家撰写书籍解题提供便利,不必翻检史传即可考见作者生平、学术渊源、文集版本流变,毋需通览全书而知作品旨要。
     再次是传播价值,求序作序本身就是一种人际传播。一部诗文集的历代序跋就是该集的编纂、刊刻、流布、收藏史,也是作品的传播、接受史。序跋中的评判话语成为一种“前理解”、“期待视野”,影响着作品的传播及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序跋的累积过程,也是读者审美经验不断丰富或变异的过程。
     最后是文体价值,宋代集序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前代,而且文体特征上也有了变化。有才情的作家往往善于“破体”为文,不甘于因循固有的程序,集序的形象性、可读性明显增强。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推源溯流考察序体文起源及文体演进,在与赠序、墓志对比中把握宋代集序文体特征。书序源于汉代,魏晋时期由于诗文别集、总集的编纂,集序写作日渐增多,文体意识萌芽,给予序文重要地位的是以文体分类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唐代权德舆、刘禹锡撰写集序数量较多,集序文体定型与呈现模式化写作。宋人面临着对唐代已定型的写作模式的突破。其突破途径有:一是借鉴相近文体的写法,如与赠序的文体相参;二是功能的拓展,由序书到传人,功能近于墓志;三是题材多样化与写法的多元化。
     第二章探讨集序的传播价值,从求序者的传播期待、撰序者的传播策略及求序、撰序对文人群体形成三个层面分析。大致而言,集主求序,期待作序者对其文学才能的印可;后嗣问序,则希望达到作序者对已保存传承家族文学文献行为的赞许;地方官问序,是将刊刻乡邦文献作为一种功业邀人褒扬。因而求序的对象首先选择有话语权者,如馆阁词臣和宰辅。其次考虑亲疏关系与地缘关系。最后,向多人求序,以获得期待的评价。撰序者更注重书写集主的生平大节、情趣操守等非文本因素,或者抛开作品表自家的文学观念。除文坛名家、大家外,较少对文本作细致的解读或作切实的价值评判。集序对传播的效应有三:对一般作家而言,求得显赫人物的序引,可有效提升文坛地位,扩大作品的传播范围。集序对作品的评判,尤其是“第一读者”的评判,成为作品的“价值预设”、后世读者阅读作品的“前理解”。求序作序本身就是人际传播,集主与撰序者的关系,反映北南宋文人群体特征的变化。
     第三、第四章讨论集序的文学批评价值。集序是文学理论的富矿,其蕴藏丰富叹为观止。宋人好言“三代”,“三代论”着眼于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及对文学观的影响,其影响有三:一是泛文学观,二是创作主体的淑世情怀和文化自信,三是创作动机、过程中的无意为文、不得已而作。“三变说”、“斯文大节二”主要分析宋人的文学史观:一是宋人对沈约“三变说”文学史叙述基本模式的阐释与丰富,由鸟瞰一代文学到探寻艺术创作内在规律;二是由“昆体盛而古道衰”、“洛学兴而文字坏”两大论断出发,分析宋代文学核心问题“文道关系”的辩诘及文学史阐释意义。“诗能穷人”与“穷而后工”是古代文学批评两个重要命题。宋人对“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两个命题的解读体现了“穷”由文人个体遭遇扩大为普遍命运,由文学创作的外部条件深化为具有悲剧意蕴的文学思想,由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到关注文学作品对个体生命的意义。这两个命题选择性解读及“合理化”过程,是一个对文人身份属性、价值使命和文学本质、创作规律不断探求的过程。杨万里“乐而有诗”说的诗学价值体现在对“诗能穷人”、“穷而后工”说的超越上。一是诗人主体意识的高扬,即将诗人从政治、道德的秩序中疏离而将诗人作为独立的价值存在,即诗人作为“诗人”而存在。二是对诗歌审美价值的肯定,对政治家刺美观和理学家以理节情观的超越,乐道与缘情兼综会通,重视诗歌审美愉悦功能。三是诗歌创作上讲求思逸辞泰,由晚唐“苦吟”、“苦思”转为幽默风趣、灵光智慧,由发忧愤之情变为愉悦性情的快意兴发。左纬、杨万里、刘辰翁对诗趣说理论、实践的贡献就在于揭示宋代诗歌美学的异动——俗化倾向,即放弃对诗歌深刻意旨和技法的追求,走向“文以自娱”自我表达。俗趣、俚趣说改变了诗歌的美学品质。
     第五章宋代集序与文献目录,主要考察宋代诗文编刻情况及北南宋诗文集编刻之异。北宋人诗文集刊刻较为审慎,集主或亲友编集后,大都藏于家,较少主动求刻。北宋诗人集刊刻以坊刻为主,南宋坊刻、官刻、家刻并行。以版本质量言,官刻、家刻胜于坊刻,所以现存宋人别集多为此类或祖于此。以数量言,坊刻远多于前者。通过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征引迻录宋人集序考索,探究集序对目录书撰写的功用。
Content:Because of Emphasis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 society in general have a tendency to study litera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opularity of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driven literary creation to prosperity. A large number of writers began writing Prefaces. There are four levels of value in the preface.
     First, the prefac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literary theory. It reflects the author's concept of literary history as a writer and appreciate literature reviews are often placed in the river of their literary history.They may also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and create areas of literature, thus enriching the literary thought.Combine their literary creation, they will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the literary aspects of the writing of others. Combined with the creation of their literary.
     Second, the literature value. Prefaces can understand the book editing and printing time, location, operator, way, etc. Meanwhile, because they have introduced the author's life, academic origins, work-style content the prefaces also provides a convenient writing books Summary.
     Third,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Preface can understand the books through the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ance. Preface written comments become the pre-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er's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Therefore, these comments will affect the spread and acceptance of literary works.
     Fourth, the preface of the book is a prose genre. Song Dynasty writer has written the preface diverse subject matter, the way diverse, rich literary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sed as articles to appreciate the aesthetic.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visit preface push upstream source origin and stylistic evolution, grasp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ng sequence set in gift order, in contrast with the epitaph. Preface from the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 do not set because the compilation of poetry, the total collection, Preface Writing increasing number of stylistic awareness sprout, giv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eamble is the total set of stylistic classification of literary compilation "Wen Xuan."(《文选》) In Tang Dynasty, Quan Deyu (权德舆), Liu Yuxi(刘禹锡)set sequence number to write more, showing Preface stylistic stereotypes and patterns of writing. Song faces of the Tang Dynasty has been finalized writing mode breakthrough. Its breakthrough ways: First, draw a similar style of writing, such as the sequence of stylistic gifts coherent; Second, the expansion of functions by order book to the successor function near epitaphs; Third, the theme of diversity and pluralism wording.
     The second chapter, to explore the value set sequence spread from seeking sequence of transmission of expectations, essays sequence of transmission strategy and seek order, essays order to form groups of three levels of analysis literati. Broadly speaking, the main requirements set sequence, and look forward to its preface printed literature available talent; heirs asked the sequence, we hope to reach a preface by family tradition to have saved the behavior of literary literature praise; magistrate asked preface, is inscribed Township state literature as a meritorious inviting praise. Thus seeking sequence objects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first select who, like Robinson and Saisuke Guange word. Seco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imacy and geopolitical relations. Finally, the people seeking procedures to obtain evaluation expect. Writing essays were more focused on the main set of non-text elements biographies festive, fun ethics, etc., or to put aside their own literary concept work table.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ry world famous, everybody, the less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s a value judgment or for tangible. Preface to spread 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the general writers, prominent figures in order to obtain lead, which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iterary status, wider dissemination of works. Preface to the work of judges, especially the " first reader" of judgment, become the default value of the work, before the reader understand the later works. Find preface preface itself i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sequence with those essays, reflecting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group identity.
     Third, fourth chapter Preface of literary value, set the sequence is bonanza literary theory, and its rich deposits amazing."SAN DAI LUN" focusing on the Song of political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outlook, its impact are threefold:First Pan literary concept, the second is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body's 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 third is creative motivation, unintentional process for the text, as a last resort." Three Changes "," Sven large section two" major analysis of Literary History Song, one of Shen Song about" Three Changes " narrative explanation and rich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basic model, the bird's-eye view of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generation creation inherent laws; Second, the " moral decay caused by Xi Kun style(西昆体)flourish "," Taoism rise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literature," the two theses, analyzes the core issues in the Song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history debate scold "Wen Road relations"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Poetry can be poor" and " Adversity " is the ancient literary criticism two important propositions. Song for "Poetry can be poor,"" Adversity "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propositions reflects the " poor" by the writers to expand the universal destiny of individuals encountered by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the deepening of literary literary thought has tragic implication by literature emphasizes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rned individual lives. These two propositions sel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 r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a property of literati identity, values and literary nature of the mission,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law. Yang Wanli "pleasure produced poetry " Poetic value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can be poor"," Adversity," said transcendence. Raise consciousness One poet, a poet from the upcoming political and moral order of alien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poet as an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 poet as a " poet " and present. Second is the affirm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poet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ians stab Neo Daniel Day concept beyond love, love music and mechanized Road and the edge will pass, attention to aesthetic pleasure poetry function. Third, the emphasis on poetry Civic Plaza Thai speech by the late Tang " assiduously "," pondering " to humorous, Emmanuel wisdom, Anger by the hair into a pleasant feeling of pleasure Hing Fat temperament. Zuo Wei, Yang Wanli, Liu Chen Weng said the theory of poetry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practice of this movement lies in the Song Dynasty poems reveal aesthetics-secularization tendency to give up the spirit and technique of poetry profound quest to " text to myself," self-expression. Vulgar Fun, Fun said Vulgar changed aesthetic quality poetry.
     The final chapter, the Song preface and bibliography, compiled mainly on the Song poetry carved poems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Northern Song Compilation of another.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ry anthology inscribed more cautious after the main set of compilation or relatives, mostly hidden in the home, and less active seeking engraved. Square inscrib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 sets carved mainly Song Square engraved, carved official home carved in parallel. Version quality made, official engraved, carved better than Frank engraved home, so do not set mostly Song existing class or derived from this. To the number of words, far more than the former engraved Square. By Chao Gongwu(晁公武)"Jun Zhai Du Shu Zhi"(《郡斋读书志》Chen Zhen Sun(陈振孙)'Zhi Zhai Shu Lu Jie Ti"(《直斋书录解题》)Ma Duanlin "Wen Xian Tong Kao·Jing Ji Kao"(《文献通考·经籍考》)shift citations recorded Khao Sok Song Preface, Preface to the directory inquiry Writing function.
引文
① 参见刘琳、沈治宏《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版。
    ②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③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祝尚书《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② 钱仲联《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前言,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202页。
    ③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④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 李明杰《宋代版本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⑥ 朱迎评《宋代刻书业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⑦ 巩本栋《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吴熊和语,参见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②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③ 文章称:“序的早期形式是书的引言或书的一章,目的在于概述和揭示该书的宗旨、内容、范围或特色。汉代与魏晋时又出现了赋序与诗集序。虽然可独立成篇,但总与诗、集有所依附。在唐宋作家笔下,序成了一种完全独立的散文体,可以自由地抒发离情别绪,也可以议政论文。”(孙以昭、陶新民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第188-198页。)
    ④ 如《奏议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4期;《序跋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1期103-110;《传状类文体》,《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2期111-119。
    ⑤ 如廖梦云《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蒋丽娟《明清小说序跋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孙立群《清人戏曲序跋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
    ⑥ 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⑦ 刘熙撰,《释名》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九篇下第444页。
    ①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②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③ 吴曾祺撰,《文体刍议》,《涵芬楼文谈》附录,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册第6636页。
    ④ 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35页。
    ⑤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21、622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八册第347页。
    ① 姚鼐编,徐树铮集注《《古文辞类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吴曾祺撰,《文体刍言》,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册第6659页。
    ③ 柳宗元撰,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点组校点,《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8、649页。
    ④ 姚鼐编,徐树铮集注《古文辞类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⑤ 参见蒋寅《权德舆与唐代赠序文体之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59-68页。
    ⑥ 吴讷撰,《文章辩体序说》,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册第1622页。
    ⑦ 贺复征撰,《文章辩体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吴曾祺撰,《文体刍言》,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册第6636页。
    ② 张相撰,《古今文综评文》,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8778-8787页
    ③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④ 颜之推撰,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1页。
    ⑤ 姚鼐编选,徐树铮集注,《古文辞类纂》序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孙梅撰,《四六丛话》,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五册第4640、4641页。
    ② 吴讷撰,于北山点校,《文章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该点校本作“吴纳”。
    ③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④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第1935、1936页。
    ⑥ 陈骙撰,《文则》,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140页。
    ⑦ 蒋善国认为《尚书序》为西晋孔晁作。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⑧ 褚斌杰著,《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8页。
    ①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② 诗人为自己诗歌作序,出现在三国时期,参见钟涛《试论魏晋南北朝诗序的文体演进》,《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2-108页。
    ③ 参见钟涛《试论魏晋南北朝诗序的文体演进》,《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2-108页。
    ④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⑤ 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1页。
    ①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317页。
    ②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③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30页。
    ④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16页。
    ⑤ 萧统编选,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⑥ 书序为《毛诗序》、《尚书序》、《春秋左氏传序》(杜预)、《王文宪集序》(任防),篇序为《三都赋序》(皇甫谧)、《思归引序》(石崇)、《豪士赋序》(陆机),宴游集会诗序为《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融)。
    ⑦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67页。
    ⑧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6、3017页。
    ① 董诰等编量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 柳宗元撰,中华书局《柳宗元集》校点组校点,《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附录。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七,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 参见廖梦云的统计,见《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③ 据《全唐文》、《唐文拾遗》、《全唐文补遗》、《全唐文补编》等统计,《全宋文》已收录徐铉之文,此不录。
    ① 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② 刘禹锡所撰别集序称“纪”,唱和诗集序称“引”。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 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61页。
    ②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71-676页。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61、1062页。
    ① 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058-1060页。
    ② 李商隐撰,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页。
    ③ “副文本”如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参见[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④ 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全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4页。
    ⑤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9页。
    ① 钱锺书著,《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34页。
    ② 杜牧撰,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9页。
    ③ 孙德谦(1873-1935)《六朝丽指》:“吾观六朝文人,如昭明序《陶靖节集》、刘孝绰序《昭明太子集》、虞炎序《鲍明远集》,他若《庾子山集》,则有滕王序之,可谓极一时之盛矣。至沈约《宋书》、魏收《晋书》、以及郦道元之《水经注》、裴松之父子之《史记》、《三国志》注,序皆为其自著,文则均以骈体行之,详明条例,而乃成章斐然,为难能也。”(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8489页。)
    ④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 张相撰,《古今文综评文》第二编序录类,见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8778-8787页。
    ① 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200页。
    ① 杨亿《群公赠行集序》《武夷新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李定《续会籍掇英集序》,参见曾枣庄、吴洪泽主编《宋代文学编年史》,凤凰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第774页。
    ③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9、610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八册第94页。
    ① 蒋寅认为:“后人所谓赠序乃是由后两种类型演化而来的,起初是无特定对象的宴集诗小序,继而为有特定对象的饯别诗序,最后发展为赠予特定对象的徒序。”参见蒋寅,《权德舆与唐代赠序文体之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59-68页。
    ② 吴讷撰,《文章辩体序说》引,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册第1622页。
    ① 吴曾祺撰,《文体刍言》,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册第6646页。
    ① 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8490页。按:姚氏误,晋人傅玄已有《赠扶风马均序》、潘尼有《赠二李侍郎序》,孙氏亦误,赠序实源自诗序。
    ② 徐昂撰,《文谈》卷三,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9043页。
    ③ 来裕恂撰,《汉文典》文章典卷三,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九册第8617、8619页。
    ④ 权德舆有赠序64篇,参见蒋寅《权德舆与唐代赠序文体之确立》,《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59-68页。
    ①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一,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①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4、37页。
    ②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 杨庆存著,《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203页。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1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73-375页。
    ① 茅坤撰,《唐宋八大家文钞》文评,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册第1993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7页。
    ③ 胡铨撰,《澹庵文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二三册第319页。
    ②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参寥集》跋,《百宋廛一书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④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28、629。
    ⑤ 王庭硅撰,《卢溪文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册第387、388页。
    ①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7页。
    ② 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6、617页。
    ④ 吴儆撰,《竹洲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黄庭坚撰,((胡宗元墓志铭》,《山谷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75、176页。
    ⑦ 罗兰·巴特指出文本间的互文性“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著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96-486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2、613页。
    ③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54-456页。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61、262页。
    ② 韩琦撰,《安阳集》卷四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9、170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4页。
    ② 黄庭坚撰,《晁君成墓志铭》,《山谷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7、248页。
    ④ 韩琦撰,《安阳集》卷五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00-903页。
    ⑥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51页。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3、614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2、613页。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9、170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23、524页。
    ⑤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14页。
    ⑥ 徐师曾撰,《文体明辨序说》,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册第2120页。
    ① 曾巩撰,《元丰类稿》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刘挚撰,《忠肃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六四册第120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六册第234、235页。
    ① 宋人的墓志大都繁缛冗长、面面俱到,有的多达万字。如洪迈《容斋四笔》卷二:“东坡为张文定公作墓志铭,有答其子厚之一书云:‘志文路中已作大半,到此百冗未绝笔,计得十日半月乃成。然书大事略小节,已有六千余字,若纤悉尽书,万字不了,古无此例也。’”(洪迈撰,孔凡礼校点,《容斋随笔》四笔卷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48、649页。)
    ① 参见文言主编《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如王兆鹏《宋代诗文别集的编辑与出版——宋代文学的书册传播研究之一》认为宋人文集编排体例,主要有分体、系年和分地编排等三种形式,从文体的分类可透视宋人的文体和文学观念。文集收录的范围,相当广泛,北宋时唯有词作不入文集,南宋时编印的文集开始收词,从文集与词集的分合可考察宋人词体文学观念的变迁。文集的印刷出版,比较自由。宋代文集的自由印卖,表明宋代文学开始走向“商品化”,宋代文学的商品化,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75-84页。)朱迎平《宋代刻书产业对文学的影响》论宋代刻书产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是文人文集刊印普遍,途径多样;二是历代经典大量刊布;三是文体演变受其影响;四是重要文学流派的形成无不与相关总集的刊刻密切关联。(《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8-15页。)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认为:印刷传媒对于文学之激荡,是一个值得研究之课题。整合宋代版本学、目录学、印刷史料及诗话、笔记、诗文集、序跋等文献,考察印本图书相较于写本,传媒效应存在异同,对于文风士习,生发影响显著;对于阅读接受、士人习性亦有改易。雕版印刷对于规矩法度之讲求、能入能出之提倡、诗话评点之崛起、文学体式之嬗变、经典研究之复兴、学术风尚之转变,产生了种种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第45-57页。)张静、王兆鹏《北宋文人对新旧传播方式的态度与选择——兼与当代数字化出版浪潮比较》认为:宋初百年,雕版印本开始蔚然成风。宋初文人在文集序跋中常常会特意点明选择雕版印刷作为传播方式,并对这一技术充满欣喜与赞叹。朝廷对此更是大力扶持和推行,设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和营运。但还有不少人坚持传统的刻石传播,这其中深含着著述能够民久流传的期待。同时,写本也并存不废。雕版印刷作为一种新媒介,促成了有宋一代的文化昌盛。另外,宋代书籍的大规模产生,使一些人从精读走向泛读。但雕版繁荣所带来的阅读效果,还是功大于过。如今,数字化出版在传统的纸媒体而前显示出巨大的优势,这和一千年前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有一定的可类比性。(《中州学刊》2011年第11期第199-203页。)
    ① 张静《北宋书序作者所选择的传播因素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85-89页。
    ② 巩本栋先生《论宋人别集的编纂、刊刻与流传》一文统计:原有集逾百卷的有44人,现存别集在百卷以上的有14人。《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 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校点,《石林燕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④ 江休复撰,《嘉祐杂志》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宋氧《因览子京西州诗高感知音之难遇偶成短章》:“小集曾因善叙传,自注:子京《出麾小集》甚为元献晏公所重,叙以冠篇,行于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庠撰,《元宪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84、985页。
    ② 周必大云:“本朝文章至庆历而盛,欧阳文忠公实主夏盟,学者一被品题,往往名世……予尝叹尹师鲁、苏子美、江邻几、梅圣俞、丁元珍皆著美名,负屈称,与子履大略相似,彼五贤者得文忠铭其藏,序其文,姓名铿轰炳耀,至今荡人耳目,独公以后死不得与于斯文,或者遂谓公生既不遇,其没又重不幸也。”(《陆子履嵩山集序》,周必大《文忠集》卷五十三《平园续稿》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449页。
    ④ 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六册第123页。
    ②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1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六册第424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55、756页。
    ⑤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28、229页。
    ⑥ 宋祁撰,《宋景文笔记》卷下治戒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5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二五册第229页。
    ③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82-3284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六四册第118页。
    ⑤ 林宪《雪巢小集》已散佚,《全宋诗》裒辑诗一卷,(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37册第23095-23104页。)从现存的诗篇来看,林宪诗歌近“四灵”,多写清邃幽静的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诗人自谓“我尝两赋罗汉树,诗人许我不但尤与杨”。即《天台万年山罗汉树》、《使君沈虞卿宗丞命赋郡圃罗汉树》二诗,系追摹杜甫《古柏行》。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451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二册第235页。
    ③ 戴复古诗歌题序有二十余篇,明人马金据此描述戴复古诗歌在当时编选流传情况“天台布衣戴屏翁以诗鸣宋季,类多闵时忧国之作,同时赵蹈中选为《石屏小集》,袁广微选为《续集》,萧学易选为《第三稿》,李友山、姚希声选为《第四稿》上下卷,巩仲至仍为摘句,又有欲以其诗进御而刊置郡斋者。”(《书石屏诗集后》,《石屏诗集》卷末,四部丛刊续编本。)
    ④ 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54页。
    ⑤ 戴复古撰,《石屏诗集》卷首,四部丛刊续编本。
    ⑥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9-3211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册17、18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03页。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4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28、529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八册第370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〇八册第391页。
    ③ 刘克庄《题刘澜诗集》:“诗必与诗人评之。今世言某人贵名揭日月,直声塞穹壤,是名节人也;某人性理际天渊,源派传濂洛,是学问人也;某人窥姚、姒,逮《庄》、《骚》,摘屈、宋,熏班、马,是文章人也;某人万里外建侯,某人立谈取卿相,是功名人也。此数项人者,其门挥汗如雨,士群趋焉,诗人亦携诗往焉。然主人不习为诗,于诗家高下深浅,未尝涉其藩墙津涯,虽强评,要未抓着痒处。”(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〇册第25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156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三册第3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九二册第55页。
    ② 洪迈撰,孔凡礼校点,《容斋随笔》四笔卷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33页。
    ③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撰,《清江三孔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五册第233页。
    ⑤ 周必大撰,《文忠集》卷五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8、619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51页。
    ③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13、1414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15、1416页。
    ③ 参见姚斯论“第一读者”:“美学意义蕴含于这一事实中,读者首次接受一部文学作品,必然包含着与他以前所读作品相对比而进行的审美价值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意义是,第一位读者的理解,将在代代相传的接受链上保存、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这样得到确定,其审美价值也得以证明。”[德]H.R姚斯著,[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75、176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7、618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6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65页。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06页。
    ② 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③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④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〇册第74页。
    ⑥ 如俞汝砺《晁具茨先生诗集序》:“宋兴五十载,至咸平、景德中,儒学文章之盛,不归之平棘宋氏,则属之澶渊晃氏。二氏者,天下甲门也……然则叔用以文庄为曾大父,以文元公为高祖,其家世风流,人物之美,渊渟浚深,蓄厚而发远。”(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七八册第4页。)陆游《晁伯咎诗集序》:“盖晁氏自文元公以大手笔用于祥符天禧间,方吾宋极盛时,封泰山礼百神,歌颂德业,冶金伐金,极文章翰墨之用,汪洋渟滀。五世百余年文献相望以及建炎、绍兴。公独殿其后,又少时所交,皆中州名胜,讲习磨礲之益深矣,是岂窭书生闻见局陋者敢望其涯哉。”(《渭南文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5页。
    ② 如孙觌《曾公卷文集序》:“南丰曾氏,太平兴国中谏议大夫密国公讳致尧者,以文章有大名,著《仙凫书》、《西陲要记》、《中台》等书百八十余卷藏于家。欧阳文忠公铭其碑。有子曰太常博士鲁国公讳易占,能传父学,著时议数十万言,皆当世要务,将献之朝。行次南京遇疾卒,不果上。荆国王文公志其墓。生六子多知名,而三人尤称于天下,曰中书舍人巩以文儒道德为学者宗,号南丰先生;曰右丞相布,以正言直道历事三朝,有勋有劳,在受遗之藉,谥文肃;曰翰林学士肇,高文硕学,出处大节与先生齐名,谥文昭。皆有文集行于世。”(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〇册304页。)傅伯寿《云庄集序》:“《云庄集》故零陵太守曾公所作也,公家世以儒显,至南丰先生遂以经术文章名天下,学者宗之以继唐韩文公、本朝欧阳文忠公。时文肃、文昭公同以才学进,兄弟鼎峙于朝。文肃公位至宰相,佐徽朝初政。文昭公出入三朝,终始全节,号为名臣。其所更践多翰墨之职,今其遗文具在,典雅温纯,盖与南丰先生真雁行也。公文昭公之孙,龙舒太守讳纁之子也。”(《云庄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五五册第254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38页。
    ⑤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0、41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册第30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三册第90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三册第179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六册第191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八四册第39页。
    ⑤ 如魏了翁对韩柳元白的论定“唐之辞章称韩柳元白,而柳不如韩,元不如白,则皆于大节焉。”《杨少逸不欺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68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八二册第267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三册第238页。
    ⑧ 如胡衍《欧阳修撰集序》:“崇观政宣以来,直气衰绝,驯至靖康,而陈欧二君奋焉而兴,今观其策所愿行者皆天下之共欲也,所愿去者皆天下之共恶也。夫然后知直气之在天地间,故未始衰且绝也。其幸而祥风庆云充塞宇宙,其不幸而严霜冻雹摧拉草木,抑亦偶其所逢而于元气之初果何尤哉。二君之生虽罹酷滥于误国之奸臣,二君之死旋被褒荣于 悔过之圣主,名节凛凛又将与天地相为终始矣。”(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八册第420页。)魏了翁《陈少阳文集序》:“至于平居不与荣禄,缓急不当事任而数陈大计连拄巨奸,之死弗移,如陈、欧二贤则又人所难能者焉大过之。辞曰“过涉灭顶,凶无咎”,盖于事为凶而于义为无咎,然则宁为陈、欧而不幸与,其为童、蔡、汪、黄而幸也,君遇夙号多闻加以游淮楚,客京口,尝访陈公家里得其言行甚悉。”(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60页。)
    ① 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四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五五册第25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六册第150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〇册第282页。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8、619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六四册第97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〇册第306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203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一册第28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192页。
    ② “穷理析义,须资象喻”,参见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二册第242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一二册第120页。
    ⑤ 如张嵲《毛达可尚书文集序》论毛友文章:“观其众制森然,恣睢横放,若略不经意成于俄顷者,譬由河出昆仑经孟门底柱之险,奔岩附壑,喷薄漂逝,及其放于巨野眇莽,澶漫冲风,偶物自成漪涟,然后悠远长怀莫可捍御,真文场之杰隽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八七册第181页。)元人评韩、柳、欧、苏:“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李淦撰,《文章精义》,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册第1165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二册第85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一六册第109页。
    ①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46、3247页。
    ② 《全宋文》误题作《后山诗注序》。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83、8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一〇册第37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〇册第364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62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〇册第264页。
    ③ 刘克庄《宋希仁四六序》:“作四六如抡众材而造宫,栋梁榱桷用违其材,拙匠也;如和五味而适口,咸酸甘苦各执其味,族庖也。炼字如铸金,一分铢未化,非良治也;成章如织素,一经纬不密,非巧妇也。用故事如汉王夺张耳军,如淮阴驱市人而战,否则金不止,鼓不前,反为故事所使矣;偶全句如龙泉之合太阿,叔宝之婿彦辅,否则目一眇,支偏枯,反为全句所累矣。余阅近人所作数十百家,新者崖异,熟者腐陈,淡者轻虚,深者僻晦,或淳漓相淆杂,或首尾不贯属,均为四六之病。(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38页。)林希逸《刘元高诗序》:”诗犹射也,栖鹄于侯,而程工拙焉,是曰的。强弱,力也,中否,巧也,非的无以别之。若弓之良门,其材有六,则诗料也。参均九和,则四炼也。干之心必正,不正与视忤,是则思无邪也。射之于吟取譬若此,然而的有远近焉,有高下焉,其审则在我,诗亦然。陶、谢一的也,韦、柳取之;李、杜一的也,苏、黄取之;郊、岛一的也,四灵取之。随所取而尽其能,则可以追古人,可以名家数,不然皆羿矣。今言诗于江西,大抵以山谷为的。”(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五册第330页。)
    ④ 《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二:“余对以异时泛阅众作,已而病其驳如也,三熏三沐,师黄太史氏,居数年一语噤不敢吐,始大悟学即病,顾不若无所学之为得,虽黄诗亦偃然高阁矣。”(《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一)“物以蜕而化,不以蜕而累,以其有蜕,是以有化。”(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〇册第456、457页。)
    ⑤ 陈传才、周文柏编,《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① 王通撰,《文中子中说》卷三事君篇,四部丛刊本。
    ② 朱熹撰,《晦庵集》卷七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如苏轼、朱熹都对诸葛亮予以极高的评价。苏轼云:“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261、262页。)朱熹云:“孟子没而义利之说不明于天下,中间董相仲舒、诸葛武侯、两程先生屡发明之,而世之学者莫之能信,是以其所以自为者鲜不溺于人欲之私,而其所以谋人之国家则亦曰功利焉而已尔。”(朱熹《张南轩文集序》《晦庵集》卷七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三册第129页。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3、614页。
    ② 曾巩撰,《元丰类稿》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7、618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77页。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六册第299页。
    ③ 苏氏策论尤为场屋举子推崇,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校点,《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0页。)
    ④ 如嘉定三年(1210),楼钥序:“(戴复古)读书绩文,而尤笃意于古律。雪巢林景思、竹隐徐渊子皆丹丘名士,既从之游,又登三山陆放翁之门而诗益进。”嘉定七年(1214)真德秀序“戴君诗句,高处不减孟浩然。予叨金銮夜直,顾不能邀入殿庐中,使一见天子,予之愧多矣。”端平元年(1234)赵以夫序:“戴石屏诗备众体,采本朝前辈理致,而守唐人格律,其用工深矣。”端平元年(1234),王埜序:“近世以诗鸣者多学晚唐,致思婉巧,起人耳目,然终乏实用,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要不专在风云月露间也。式之独知之,长篇短章,隐然有江湖廊庙之忧,虽抵时忌、忤达官,弗顾也。”端平三年(1236)姚镛序:“式之以诗鸣江湖间,垂五十年,多识前辈。晚乃与余为忘年友。余既流放,式之由闽峤度梅岭,涉西江,吊余于衡岳之阳,此意古矣。观近作一编,其于朋友故旧之情,每倦倦不能忘。至于伤时忧国,耿耿寸心,甚矣,其似少陵也!”淳祐二年(1242)包恢序:“石屏以诗鸣东南半天下,其格风韵之高处,见诸当世名公之所品题者,不可以有加矣.”淳祐三年(1243)吴子良序:“石屏戴式之以诗鸣海内余四十年,所搜猎点勘,自周汉至今,大编短什,诡刻秘文,遗事廋说,凡可资以为诗者,何啻数百千家……是故其诗清苦而不困于瘦,丰融而不豢于俗,豪健而不役于粗,闳放而不流于漫,古澹而不死于枯,工巧而不露于斫。闻而争传,读而亟赏者,何啻数百千篇。盖尝论诗之意义贵雅正,气象贵和平,标韵贵高逸,趣味贵深远,才力贵雄浑,音节贵婉畅,若石屏者,庶乎兼之矣。”(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81-1891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四册第125页。
    ② 如叶适《西岩集序》:“若灵舒则自吐性情,靡所依傍,伸纸疾书,意尽而止。乃读者或疑其易近率,淡近浅,不知诗道之坏每坏于伪,坏于险,伪则遁之而窃焉,险则幽之而鬼焉。故救伪以真,救险以简,理也,亦势也。能愈率则愈真,能愈浅则愈简,意在笔先,味在句外,斯以上下三百篇为无疚尔。”(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74页。)
    ③ [德]H.R姚斯著,[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六册第52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四册第40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14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46页。
    ③ 虽然他们把自己诗风转变的过程讲的过于清晰而与实际创作有些不符,但体现了力图摆脱笼罩南宋诗坛的江西诗派与晚唐派的樊笼、求变求新的努力。
    ④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2页。
    ⑤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⑥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8页。
    ⑦ 《宋史》卷二九五尹洙传即采用欧阳修的评价。
    ⑧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9、170页。
    ⑨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4、55页。
    ⑩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7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41页。
    ② 有苏轼、李之仪、周必大、陈亮、魏了翁等。
    ③ 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7、248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一二册第120页。
    ⑥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96、897页。按:《全宋文》失收。
    ⑦ 如周紫芝《书月岩集后》“李端叔序其文,谓东坡尝言‘吾评斯文如大川东注,昼夜不息,不至于海不止也。’今诵其诗,读其文,然后知此老之言为有旨焉。而自非豪迈英杰之气过人十倍,则其发为文词何以若是,其痛快耶。”(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99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三册第288页。
    ⑨ 《止斋集序》:“矧韦布眩墓(慕),影响徧传,或混幼作,或杂真赝,诡题丛帙,诞弥遐陬,轮耀掩污,理合厘别, 故今裒次,断自梅潭丁亥之后。”(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四册第300页。)
    ① 朱熹撰,《晦庵集》卷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熹撰,《晦庵集》卷七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见欧阳修《礼部唱和诗序》:“嘉祐二年春,予幸得从五人者于尚书礼部,考天下所贡士,凡六千五百人,盖绝不通人者五十日,乃于其闲时,相与作为古律长短歌诗杂言,庶几所谓群居燕处言谈之文,亦所以宣其底滞而忘其倦怠也。故其为言易而近,择而不精,然绸缪反复,若断若续,而时发于奇怪,杂以诙嘲笑谑及其至也,往往亦造于精微。夫君子之博取于人者,虽滑稽鄙俚,犹或不遗,而况于诗乎。古者诗三百篇,其言无所不有,惟其肆而不放,乐而不流,以卒归乎正。此所以为贵也,于是次而录之,得一百七十三篇,以传于六家。”(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7页。)
    ② 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八册第179页。)
    ③ 吕耀邦撰,《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〇,明天启刻本。
    ④ 参见王瑞来《论宋代相权》,《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第106-120页。
    ① 如周必大整理欧阳修诗文集,并为欧阳修、刘弇、彭醇、王庭珪、刘才邵等集作序,杨万里为胡铨、王庭硅、刘才邵、彭醇等集作序。
    ②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07-3309页。
    ③ 林希逸《乐轩诗筌序》“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有东莱吕氏,建有晦庵朱氏,湘有南轩张氏,江西有象山陆氏,莆有艾轩林氏,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于时犹为前辈,号南夫子。”(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五册347页。)
    ④ 林希逸《后村居士集序》称刘克庄:“诗虽会众作而自为一宗,文不主一家而兼备众体,摹写之笔工妙,援据之论精详,其错综也严,其兴寄也远,或舂容而多态,或峭拔以为奇,融贯古今,自入炉鞲,有毅梁之洁而寓离骚之幽,有相如之丽而得退之之正,霜明玉莹,虎跃龙骧,闳肆瑰奇,超迈特立千载而下,必与欧、梅六子并行当为中兴一大家数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五册第339页。)刘克庄《竹溪诗序》称林希逸诗:“乾淳间,艾轩先生始好深湛之思,加煅炼之功,有经岁累月缮一章未就者,尽平生所作不数卷然。约敌繁,密胜疏,精掩粗,同时惟吕太史重之,不知者以为迟晦。盖先生一传为网山林氏名亦之字学可,再传为乐轩陈氏名藻字符洁,三传为竹溪,诗比其师,槁干中含华滋,萧散中藏严密,窘狭中见纡余。”(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92页。)
    ⑤ 刘克庄里居时段:嘉定十二年(1219)一一十四年1221、绍定二年(1229)——绍定六年(1233)、端平三年(1236)、嘉熙二年(1238)、淳祐元年(1241)冬——淳祐四年(1244)领祠官里居;淳祐八年(1248)——十年(1250),丧母守职里居;淳祐十二年(1252)——景定元年(1260)奉祠官里居;景定四年(1263——1269)归里,卒。参见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29页。
    ② 吴子良撰,《荆溪林下偶谈》卷四,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580页。
    ① 宇文所安论序的文论价值:“中国文学思想有几个比较大的资料来源,“序”就是其中的一个。可以为若干诗人在某个时机和场合所作的一组诗歌作序,也可以为文选作序,也可以为个人作品作序。对于某一位作者的个人集,被委托作序的人经常是文学界最权威的人士,只要作者本人(或其子嗣)有本事说动他,作者本人的序言往往也附在后面,这种情况到唐以后越来越普遍。虽然序言的形式五花八门,但它们的目的通常大同小异:让作者的风格与文学理论和诗学或文坛的老生常谈协调起来。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若干对标准价值观念所作的最为有趣的精心阐释和修改。选集之序经常是文学史和文类理论的重要资料来源。”(宇文所安著《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导言,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郁沅、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周祖撰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王运熙、顾易生编选《清代文论选》(上、下)。诸本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 参见王立群《论20世纪的<文选序>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25-29。
    ① 如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梳理唐前文学演进:“昔者龙蹲东鲁,陈礼乐而救苍生;虎据西秦,焚诗书以愚黔首。通其变,参天二地谓之神;合其机,一阴一阳谓之圣。是以楚、汉方斗,萧、曹、绛、灌负长剑于此时;袁、曹已平,徐、陈、应、刘弄柔翰于当代。圣人方士之行,亦各异时而并宜。讴歌玉帛之书,何必同条而共贯?文质再而复,殷周之损益足征;骊翰三而改,虞夏之兴亡可及。美哉焕乎!斯文之功大矣。自获麟绝笔,一千三四百年,游夏之门,时有荀卿、孟子。屈、宋之后,直至贾谊、相如。两班叙事,得邱明之风骨;二陆裁诗,含公干之奇伟。邺中新体,共许音韵天成;江左诸人,咸好瑰姿艳发。精博爽丽,颜延之急病于江鲍之间;疏散风流,谢宣城缓步于向刘之上。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南国轻清,惟庾中丞时时不坠。嗟乎!古今之士,递相毁誉,至有操我戈矛,启其墨守。《三都》既丽,征夏熟于上林;《九辩》已高,责春歌于下里。踳驳之论,纷然遂多。”基本上是檃栝《汉书·艺文志》、《文心雕龙·时序》、《隋书·经籍志》、《隋书·文学传序》内容。杨炯《王勃集序》、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柳宗元《柳宗直西汉文类序》、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讳愈文集序》等大致与此相类,少有发挥与新见。
    ② 如卢照邻《南阳公集序》、杨炯《王勃集序》、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柳宗元《大理评事杨君文集后序》、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序》、陆希声《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顾陶《唐诗类选序》等。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再如张说《孔补阙集序》:“永昌之始,接迹书坊,有广汉陈子昂、巨鹿魏知古、高阳许望、信都杜澄、昌乐倚、广陵马怀素、东莱王无竞、河南元希声、临淄李伯鱼、谯国桓彦范,佥谓季和神清韵远,析理探微,卫叔宝之比也。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近日陈拾遗子昂文体最正,以此而言,见君之述作矣。”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卢黄门之序陈拾遗也,而云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魏颢《李翰林集序》自盘古画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李舟《独孤常州集序》:“天后朝,广汉陈子昂,独溯颓波,以趣清源,自兹作者稍稍而出。顾云《唐风集序》圣上嫌文教之未张,思得如高宗朝拾遗陈公,作诗出没二雅,驰骤建安。”
    ⑤ 关于陈子昂文学创作与文坛地位的不平衡性,参见刘石《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不平衡性——陈子昂评价的一个新角度》,《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⑥ 参见廖梦云硕士论文《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第二章分析了风骨、兴象几个诗学美学范畴的内涵和不断演进的历史,第三章论述了序跋所体现的唐人的诗歌观念和诗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廖梦云《唐人所撰诗集序跋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① 或云“二帝三王”,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商、周开国君主,人们使用“三代”概指以上时期。
    ②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太祖本纪》赞,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 方回撰,《进斋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郝经撰,《陵川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欧阳玄《许先生神道碑》,《圭斋文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陈旅《国朝文类序》,《安雅堂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刘岳申《与张侍郎书》,《申斋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别集类“三代”一词出现的频次:汉至五代246次;宋3643次;金元1015次;明2242次;清580次。
    ④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98页。
    ⑤ 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唐兴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泽洽,颂声作,洋洋焉与三代同风。”(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⑥ 《新五代史》卷一七晋家人传第五,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如《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第一: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
    ① 李心传撰,《建炎杂记》乙集卷三“孝宗论用人择相”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六,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③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 [美]杨联陞《中国语文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② 朱熹编《二程遗书》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五《宋朝家法》:“宋世典常不历,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过于前人者数事:如人君宫中自行三年之丧,一也;外言不入于捆,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为皇嗣,三也;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汉唐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若其职官、军旅、食货之制,冗杂无纪,后之为国者,并当取以为戒。”(顾炎武撰,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8页。)
    ④ 范仲淹撰,《范文正奏议》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临川文集》卷三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七王安石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 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传家集》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朱熹《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乱世之文。六经,治世之文也;如《国语》委靡繁絮,真衰世之文耳。是时语言议论如此,宜乎周之不能振起也。至于乱世之文,则战国是也,然有英伟气,非衰世《国语》之文之比也,楚汉间文字真是奇伟,岂易及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脱脱等撰,《宋史》卷二〇二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 林駉撰,《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一《师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八册第232页。
    ④ 陈寅恪著,《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⑤ 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71页。
    ⑥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① 参见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九《凫藻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钱穆云:“治宋学必始于唐,而昌黎韩氏为之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引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册第351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册第366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册第355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册第281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二六册第107页。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苏洵撰,《嘉祐集》卷八《太玄论》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苏洵撰,《嘉祐集》卷九《史论》上:“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 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安石撰,《临川文集》卷七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影印本。
    ⑥ 司马光撰,《传家集》卷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三册第312页。
    ①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六,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 参见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④ 周敦颐撰,《周元公集》卷一文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二程外书》卷十一:“三代忠质文,其因时之尚然也。夏近古,人多忠诚,故为忠;忠弊故求之以质,质弊故求之以文,非道有弊也,后世不守故浸而成弊。虽不可以一二事观之,大概可知,如尧舜禹之相继,其文章气象亦自小异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朱熹撰,《御纂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朱熹撰,《朱子文集大全类编》问答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朱熹云:“有治世之文,有衰世之文,有乱世之文。六经,治世之文也。”“大抵文章盛,则国家却衰。”《御纂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黄百家撰,《宋元学案》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三册第176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三册第258页。
    ⑤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鹤山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册第19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六〇册第26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册第17页。
    ③ 王安石撰,《临川文集》卷七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8页。
    ⑤ 田锡撰(《进文集表》,《咸平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王十朋撰,《梅溪文集》前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本。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三册第258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
    ④ 胡铨《灞陵文集序》“唐虞之文,若咎陶、禹,非有心于文也。咎陶明刑,禹治水,不得已而作也。三代之文,夏有洛汭之歌,以太康而作也;商有伊尹之训,以太甲而作也;文王之演《易》,以羑里而作也;周公之诏,以三监而作也。是唐虞三代之文,不得已而作也。不得已,若非有心于文者也,而典谟训诰爻象之文,至今如天造地设,不可企及者,何也?周衰,孔子约鲁史而作《春秋》,非苟作也,夷狄放肆,乱臣贼子接迹而起,圣人有忧之,《春秋》不得已而作也。”《全宋文》第一九五册第263页。
    ⑤ “不得已说”见《孟子》“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5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9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70页。
    ⑨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三册第89页。
    ① 这与康德论艺术的合目的性的观点一致。“在一件美的艺术成品,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它在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必须显得它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好像它只是自然的产物.”“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也是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作是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康德著,宗白华译《批判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1、152页。
    ②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1-125页。
    ③ 宋文部分由杨庆存先生执笔。杨先生《宋代散文研究》有更详尽的论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①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8、399页。
    ② 张戒撰,《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1页。
    ③ 刘克庄《竹溪诗序》:“本朝则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者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自二三巨儒及十数大作家俱未免此病。”(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92页。)
    ④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⑤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已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沧浪诗话》卷一“诗辨”)
    ⑥ 方回:“宋划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体如李文正、徐常侍昆仲、王元之、王汉谋。昆体则有杨、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张乖崖、钱僖公、丁崖州皆是。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父,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势盛。欧阳公出焉,一变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苏长公踵欧阳公而起。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古五言或三谢。独黄双井专尚少陵,秦、晁莫窥其藩。张文潜自然有唐风,别成一宗,惟吕居仁克肖。陈后山弃所学,学双井,黄致广大,陈极精微,天下诗人北面矣。立为江西派之说者,铨取或不尽然,胡致堂诋之。乃后陈简斋、曾文清为渡江之巨擘。乾淳以来,尤、范、杨、陆、萧其尤也,道学宗师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诗其余事,而高古清劲,尽扫余子,又有一朱文公。嘉定而降,稍厌江西,永嘉四灵复为九僧旧,晚唐体非始于此四人也。后生晚进不知颠末,靡然宗之,涉其波而不究其源,日浅日下,然尚有余杭二赵,上饶二泉,典刑未泯。”(((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参见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所收宋代文话。
    ① 《御纂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沈约撰,《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百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册第281页。
    ①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二〇一文艺传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193页。
    ③ 参见洪本建《从<宋文鉴>的编选看北宋散文繁荣的若干问题》,孙以昭、陶新民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8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193页。
    ①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吕氏所次千余篇,天圣、明道以前,作者不能十一,其工拙可验矣。文字之兴,萌芽于柳开、穆修,而欧阳修最有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继之,始大振,故苏氏谓‘虽天圣、景祐,斯文终有愧于故’。此论世所共知,不可改,安得均年析号各擅其美乎?”(中华书局1977年版。)今人洪本建先生亦认为周必大此论“不合理”、“不科学”,“从建隆到元祐,一一加以恭维,看来四平八稳,其实未能反映实际情况。”参见《从<宋文鉴>的编选看北宋散文繁荣的若干问题》,孙以昭、陶新民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三册第150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九一册第326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50-3352页。
    ① 陈傅良《温州淹补学田记》,《止斋先生文集》卷三九,四部丛刊本。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四册第2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四册第13页。
    ① 邵雍(1011-1077)、周敦颐(1017-1073)生卒年均早于苏轼(1037-1101),二程与苏轼为同时代人。
    ② 脱脱等撰,《宋史》卷四二,本纪第四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③ 吴渊为邹斌门人,属象山学派,参见《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学案,中华书局第2588页。
    ④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陈善撰,《扪虱新话》卷五“唐宋文章皆三变,末流不免有弊”条,丛书集成初编本。
    ⑦ 朱熹撰,《晦庵集》卷六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参见《近思录》卷三朱熹论诗“古人能知诗者惟孟子,为其以意逆志也。夫诗人之志至平易,不必为艰险求之。今以艰险求诗,则已丧其本心,何由见诗人之志?诗人之情性温厚平易老成,本平地上道著言语,今须以崎岖求之,先其心已狭隘了,则无由见得。诗人之情本乐易,只为时事拂著他乐易之性,故以诗道其志。”《四库全书》本。
    ②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0-202页。
    ③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也。君(沈曾植)谓三元皆外国探险家觅新世界殖民政策开埠头本领,故有开天启疆域云云”。他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诗歌三个高峰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沈曾植在《与金蓉镜太守论诗书》一文中标举的“吾尝谓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他认为这是古代诗歌三个转捩点。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108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二册第136页。
    ② 参见李定广《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学术界》2008年第5期第76-84页。
    ③ 李定广《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学术界》2008年第5期第76-84页。
    ④ 元人修撰《宋史》亦认为“南渡文气不及东都”,这当然是偏颇之语。如王水照先生在《南宋文学的时代特点与历史定位》指出:现存南宋文学的作家、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超过北宋,而且在内蕴特质、艺术表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不是北宋文学的“附庸”。《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第47-55页。
    ① 嘉祐说如周必大《苏魏公文集后序》:“至和、嘉祐中,文章尔雅,议论平正,本朝极盛时也。一变而至熙宁、元丰,以经术相高,以才能相尚,回视前日,不无醇疵之辨焉。再变而至元祐,虽辟专门之学,开众正之路,然议论不齐。由兹而起,又一变为绍圣、元符,则势有所激矣。”()元祐说如汪藻《呻吟集序》:“元祐初异人辈出,盖本朝文物全盛之时也。”()熙丰说如孙觌《读临川集》:“本朝鸿儒硕学比比出于庆历、嘉祐间,而莫胜于熙宁、元丰之际。王荆公自谓知经明道与南丰曾子固、二王四人者发六艺之蕴于千载绝学之后,而自比于孟轲、扬雄,凡前世之列于儒林者,皆不足道也。”崇政说如朱熹《云龛李公文集序》:“盖自我宋之兴百有余年,累圣相承,专以文治,而其盛极于崇、观、政、宣之间。”
    ②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3、3264页。
    ③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57、3258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0、3261页。
    ⑤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0、3261页。
    ⑥ 陆游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陆游集》《剑南诗稿》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34页。
    ⑦ 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之后,则益自出机抒,尽其才而后止……故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是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及乎晚年,则又造平淡,并从前求工见好之意亦尽消除,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者,刘后村谓其“皮毛落尽”矣。此又诗之一变也。(赵翼撰,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8、79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〇册第45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〇册第457页。
    ②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③ 普济辑《五灯会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禅师》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普济辑,张恩富,吴德新,钱发平编译,《五灯会元》,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2页。)
    ④ 如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论学诗三境:“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先爱敏捷,次必艰苦,终归大适,学诗之三境也。”(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28-2029页。)莫砺锋《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第70-79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163页。
    ② 杨牧之《西昆酬唱集刍议》((《读书》1982年第4期)、朱大刚《读六一诗话评西昆体》((《华东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肖瑞峰《重评西昆酬唱集中杨亿的诗》(《文学遗产》1984年第2期)、金启华《西昆体平议》(《齐鲁学刊》1985年第3期)、吴小如《评西昆体》(《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等文,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西昆体作为唐型诗向宋型诗转变的过程中一个环节,既有晚唐余波的旧调,更是盛宋始音的新章。
    ③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十:“天圣以来,穆伯长、尹师鲁、苏子美、欧阳永叔始倡为古文以变西昆体,学者翕然从之。其有杨刘体者,人戏之曰莫太昆否?守道深嫉之,以为孔门之大害,作《怪说》三篇。上篇.排佛老,下篇排杨亿,于是新进后学不敢为杨刘体,亦不敢谈佛老。后欧、苏复主杨大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唐宋笔记史料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⑤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0页。
    ①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22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69、170页。
    ③ 石介著,陈植锷校点,《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2页。
    ④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杨亿在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皆从而崇之,时号杨刘。三公以新诗更相属和,极一时之丽,亿复编之,题曰《西昆酬唱集》。当时佻薄者谓之西昆体。其它赋领章奏虽颇伤于雕摘,然五代以来芜鄙之风,由兹尽矣。”(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六册第210页。
    ⑥ 王安石撰,《临川文集》卷八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〇册第31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八二册第403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八二册第165页。
    ④ 张兴武《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第十章“欧阳修诗文革新对象及任务”,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55-276页。
    ⑤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56页。
    ⑥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7、598页。
    ⑦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97、598页。
    ①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83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九〇册第335页。
    ③ 陈善撰,《扪虱新话》上集卷一,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 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三笔》卷八,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17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27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八册第390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98页。
    ①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五十,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56页。
    ②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6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60页。
    ① 脱脱等撰,《宋史》宋史卷一五六志第一〇九选举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 周必大、叶适见解之异在于选取作家作为时代文学风向代表之别,若以苏轼及苏门弟子作为熙宁、元祐文坛代表,周必大所谓“其辞达”则无不妥之处。
    ③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3页。
    ④ 脱脱等撰,《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 唐庚撰,《唐先生文集》卷一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章惇、蔡京、秦桧皆主王学。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初,欧阳氏以文起,从之者虽众,而尹洙、李觏、王令诸人,各自名家。其后王氏尤众,而文学大坏。”(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8页。)
    ① 参见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57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66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34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72页。
    ①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9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74页。
    ③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6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6册第52页。
    ⑤ 《二程遗书》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偶成》《二程文集》一明道文集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册第55页。
    ⑧ 朱熹撰,《御纂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朱熹撰,《御纂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8页。
    ②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0-701页。
    ③ 《王木叔诗序》:“木叔不喜唐诗,谓其格卑而气弱,近岁唐诗方盛行,闻者皆以为疑。夫争妍斗巧极外物之变态,唐人所长也;反求于内不足以定其志之所止,唐人所短也。木叔之评其可忽诸。“(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67页。)《题刘潜夫南岳诗稿》:“往岁徐道晖诸人摆落近世诗律,敛情约性,因狭出奇,合于唐人,夸所未有,皆自号“四灵”云,于时刘潜夫年甚少,刻琢精丽,语特惊俗,不甘为雁行比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五册第198页。)
    ④ 杨时攻击王学不遗余力,如《上钦宗皇帝》:“安石挟管、商之术,饰六艺以文奸言,变乱祖宗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今日之事,若合符契。其著为邪说,以涂学者耳目,败坏其心术者,不可缕数。”(《龟山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建炎三年,高宗颁《追废王安石配享诏》:“朕临政愿治,表章斯文,将以正人心,息邪说,使不沦胥于异学,荆舒祸本,可不惩乎?安石废绝《春秋》,实与乱贼造始。”(胡寅撰,《斐然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赵昚《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放浪岭海文不少衰。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山川风云,草木华实,千汇万状,可喜可愕,有感于中,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紬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亹亹忘倦,常寘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欤。”
    ② 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甲编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校点,《老学庵笔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0页。)
    ④ 朱熹撰,《晦庵集》卷八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黄斡撰,《勉斋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百九十一《濂洛风雅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⑦ 王水照、熊海英编《南宋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① 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宋之文治虽盛,然诸老率崇性理,卑艺文。朱氏主程而抑苏,吕氏《文鉴》去取多朱意,故文字多遗落,极可惜。水心叶氏云“洛学兴而文字坏”,至哉言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祝尚书《以道论诗与以诗言道:宋代理学家诗学观原论——兼论“洛学兴而文字坏”》,《四川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③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1页。
    ④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44页。
    ⑤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44页。
    ⑥ 叶适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44页。
    ⑦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一册第2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27页。
    ④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四册第300页。
    ⑥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水心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⑦ 《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卷首,南宋末年刊本。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四册第13页。
    ⑨ 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四,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587、588页。
    ⑩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一册第24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一册第19页。
    ② 朱熹撰,《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 朱熹撰,《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朱熹撰,《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一一册第32页。
    ⑥ 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32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五五册第265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五册第246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163页。
    ③ 真德秀撰,《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七,四部丛刊本。
    ④ 真德秀撰,《文章正宗纲目》诗赋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四册24页。
    ⑥ 参见祝尚书《论宋人“诗人诗”、“文人诗”与“儒者诗”之辩》,《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57-65页。
    ① 如刘克庄《王子文诗序》云:“禹之训,皋陶之歌,周公之诗,大率达而在上者之作也,谓穷乃工诗,自唐始。”(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93页。)元人黄溍《蕙山愁吟后序》亦云:“古之为诗者,未始以辞之工拙验夫人之穷达。以穷达言诗,自昌黎韩子、庐陵欧阳子始。”(《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八续稿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卷四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0页。
    ② 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开明书店1947年版。
    ③ 司马迁撰,裴駰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三〇,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
    ④ 参见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所举例证却多与《史记》记载不符。据《史记》卷47《孔子世家》:孔子作《春秋》是在西狩见麟之后,远在厄陈蔡之后;《史记》卷8《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是得志时所作。《史记》卷63《老庄申韩列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故作《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明显是入秦之前所作,与囚秦毫无关系。基本上也是想象之词,至少有以偏概全之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78-192页。
    ⑤ 钱锺书《诗可以怨》,《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5-132页。
    ① 陆机撰,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② 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73、674页。
    ③ 《文心雕龙》才略:“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99页。)
    ④ 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1页。
    ⑤ 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页。
    ⑥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35页。
    ① 参见钱锺书《诗可以怨》,《七缀集》,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5-132页。
    ②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263页。
    ③ 诗歌创作要不要苦思,中唐以后成为争议的话题。皎然《诗议》:“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此甚不然。固须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句,写冥奥之思。夫希世之珠,必出骊龙之颔,况通幽含变之文哉?但贵成章以后,有其易貌,若不思而得也。‘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此似易而难到之例也。”([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39页。)
    ④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2、613页。
    ⑤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8、619页。
    ⑥ 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得此句也。”(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6页。)
    ① 如《梅圣俞诗集序》称梅尧臣:“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畜不得奋见于事业。”(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2、613页。)《苏氏文集序》称苏舜钦:“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3、614页。)《江邻几文集序》称江休复:“不幸罹忧患触网罗,至困厄流离以死,与夫仕宦连蹇志不获伸而殁,独其文章尚见于世者,则又可哀也欤。”(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7、618页。)
    ②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欧阳今与韩相似,海水浩浩山嵬嵬。石君苏君比卢籍,以我拟郊嗟困摧。”(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00页。)
    ③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子履冬夕小斋联句见寄》:“必饿尝见忧,此病各又果。”自注引欧阳修语。(梅尧臣撰,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1页。)
    ④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6、617页。
    ⑤ 范仲淹撰,《范文正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如南宋时人吴子良评价欧阳修诗文:“和平之音难工,感慨之词易好,近世文人能兼之者,惟欧阳公。如《吉州学记》之类,和平而工者也;如《丰乐亭记》之类,感慨而好者也。”《荆溪林下偶谈》卷三“和平之音难工”条,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568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31、632页。
    ③ 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④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49、1050页。
    ⑤ 魏泰撰,李裕民校点《东轩笔录》卷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9页。
    ⑥ 以文学创作为职业的文人群体出现于南宋,以江湖诗人为代表。参见王水照《南宋文学史》第三章第三节“江湖体与濂洛风雅”,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283页。
    ①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89页。
    ③ 《艺文类聚》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姚思廉撰,《梁书》卷五〇《文学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颜之推撰,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1、142页。
    ⑥ 颜之推撰,檀作文译注,《颜氏家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4页。
    ⑦ 王通《文中子中说》卷三事君篇:“文士之行可见:谢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谨。沈休文小人哉?其文冶,君 子则典。鲍昭、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吴筠、孔硅,古之狂者也。其文怪以怒。谢庄、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徐陵、庚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或问孝绰兄弟。子曰:“鄙人也。其文淫。”或问湘东王兄弟。子曰:“贪人也。其文繁。谢眺,浅人也。其文捷。江总,诡人也。其文虚。皆古之不利人也。”子谓:“颜延之、王俭、任防,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
    ① 正是从唐代始,“诗人”一词才具有了广义上的意义。
    ② 殷璠提出“高才无贵仕”,《河岳英灵集》评常建:“高才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傅璇琼编《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③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④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⑤ 如“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有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白墓》363页。)“自哂沈冥客,曾为献纳臣。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江南谪居十韵》350页。)“或望君臣相献替,可图妻子免饥寒。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初罢中书舍人》428页。)“爱琴爱酒爱诗客,多贱多穷多苦辛。中散步兵终不贵,孟郊张籍过于贫。一之已叹关于命,三者何堪并在身。”(《诗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偶成狂咏》718页。)(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⑥ 参见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白居易把中国本土的命运之说与佛教传入的宿命命之论结合起来,谈论诗人的命运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78-192页。
    ①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②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③ 周裕锴著,《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118、54-63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四册第327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6页。
    ② 孔凡礼编,《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9页。
    ③ 孔凡礼编,《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19页。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14册第9357页、9439页、9473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266页。
    ⑥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2页。
    ② 韩琦撰,《安阳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82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77页。
    ⑤ 宋代士人政治主体意识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宋代“士”的政治地位第三章“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七册第440、441页。
    ① 嵇康《琴赋》序论音乐:“称其才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83页。)
    ② 严羽著,郭绍虞笺释《沧浪诗话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③ 程杰著,《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册第17页。
    ⑤ 吴贞吉评辑《官子谱》序《不古编》,康熙间蒋焜榕城鹾署刻本。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九五册第243页。
    ① 张耒著,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52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六册第147页。
    ③ 黄庭坚撰,《山谷集》卷四,四部丛刊本。
    ④ 《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诗者人之情性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其人忠信笃敬抱道而居,与时乖逢,遇物悲喜,同床而不察,并世而不闻,情之所不能堪,因发于呻吟调笑之声,胸次释然,而闻者亦有所劝勉。比律吕而可歌,列干羽而可舞,是诗之美也。其发为讪谤侵陵,引颈以承戈,披襟而受矢,以快一朝之忿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六册第188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七七册第95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七二册第19、20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二二册第350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〇册第22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458页。
    ⑤ 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21页。
    ⑥ 《王直方诗话》云:“王禹玉诗世号‘至宝丹’,以其多使珠宝,如‘黄金’必以‘白玉’为对。有人云诗能穷人且试强作些富贵语看如何,其人数日搜索云止得一联曰‘胫挺化为红玳瑁,眼睛变作碧琉璃’为之绝倒。”(胡仔纂集,廖 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6页。)
    ① 周紫芝《太仓梯米集》自序:“昔余为童子,未冠入乡校,方学科举文,文成掌教者善之,于是长者稍从而称其能焉。余曰“是足以得名,不足以名世也。”乃喜诵前人之文与其诗,往往为之废业,而前日之称其能者悉哈之不齿也。一日,先君戏为客言“是子肩有诗骨,在法当穷,而又好诗,穷固必矣。”自是好之不衰,如人饮酒,日甚一日,然卒亦不能工也。”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二册第16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二五册第229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二三册第323页。
    ①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77页。
    ② 作为“常识”汇编的类书常将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对举,如祝穆《事文类聚》卷九“因诗致穷”条以孟浩然、贾岛为例,卷十“诗能达人”条以陈与义为例。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二册第343页。
    ② 《赠从弟东宇东行序》题作“赠序”,从内容看实是为他人诗集作序。《梅岩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68页。
    ④ 张希清统计:北宋一共开科贡举69次,有具体数字记载者,共取正奏名进士19281人,诸科16331人,合计35512人;特奏名进士、诸科合计16035人;正、特奏名进士、诸科总计51647人。加上缺载者,北宋一代贡举正、特奏名进士、诸科取士总计约61000人,平均每年360人。取士最多的北宋景德二年(1005)李迪榜,正、特奏名进士、诸科共为3049人。《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411页。
    ⑤ 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8页。
    ⑥ 参见祝尚书《论宋初的进士行卷与文学》,《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6-116页。
    ① 文人以文干谒权贵之例不胜枚举:如李觏“并以杂文二十四篇,录为一册,继用尘渎。润色多暇,时赐财择,是所愿也。”(《上宋舍人书》(宋祁)苏洵“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上欧阳内翰书》欧阳修)曾巩“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王安石“谨书所为书序原说若干篇,因叙所闻与所志,献左右”《与祖择之书》张耒“人谁不欲自达于显人,而耒自顾所藏,无一不可,敢书其平日之文与诗几六十卷,以辱左右。”《投知己书))。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一册第8页。
    ③ 余云焕《味蔬斋诗话》卷三,宣统三年鸿雪石印本。
    ④④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13、614页。
    ① 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389页。
    ②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谈艺录》“放翁与中晚唐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③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97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5页。
    ①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11页。
    ②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6页。
    ③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73、3174页。
    ①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82-3284页。
    ②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42页。
    ③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79-3281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38页。
    ⑤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9-3211页。
    ⑥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95-3297页。
    ⑦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51、3252页.
    ① 此类此语杨万里诗集中出现的频次极高,与同时代的陆游相较,陆游诗中出现此类称谓51次,杨万里则高达144次。
    ② 《进退格寄功父姜尧章》,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90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0四册第106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26、3227页。
    ⑤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95-3297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一册第12页。
    ⑦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89、3290页。
    ⑧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77页。
    ⑨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14页。
    ①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372-3374页。
    ②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89、3290页。
    ③ 杜甫撰,仇兆鳌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诗详注》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苏轼撰,《续丽人行》《东坡全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陈师道撰,《戏寇君二首》《后山集》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跋陆务现剑南诗稿二首》,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21页。
    ⑦ 参见张伯伟《再论骑驴与骑牛—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比较一例》,《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2-24页。
    ⑧ 诚斋诗集中“驴”出现的频次仅为10次,而“舟”、“船”则有631次。
    ⑨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46页。
    ⑩ 扬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23页。
    11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87页。
    ①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0、3261页。
    ② 莫砺锋《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76-492页。
    ③ 《宋诗选注》第158页。
    ④ 刘克庄《茶山诚斋诗选序》:“余既以吕紫微诗附宗派之后,或曰:‘派诗止此乎?’余曰:‘非也。曾茶山赣人,杨诚斋吉人,皆中兴大家数。比之禅学,山谷初祖也,吕、曾南北二宗也,诚斋稍后出,临济德山也。初祖而下,止是言句,至棒喝出,尤径捷矣,故又以二家续紫微之后。’”(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册第157页。)
    ⑤ 杨万里《灯下读山谷诗》“天下无双双井黄,遗编犹作旧时香。百年人物今安在,千载功名纸半张。使我诗篇如许好,关人身事亦何尝。地炉火暖灯花喜,且只移家住醉乡。”(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6页。)
    ⑥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9页。
    ⑦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黄御史集序》,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9页。)“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颐庵诗集序》,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3332、3333页。)评价他人也以晚唐为旨归“吾倩陈履常示予以其友周子益训蒙之编,属联切而不束, 词气肆而不荡,婉而壮丽而不浮,骎骎晚唐之味,盖以诗人之情性而寓之举子之刀尺者欤。”(《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3337、3338页)“读双桂老人冯子长诗,其情丽奔绝处,已优入江西宗派,至于惨淡深长,则浸淫乎唐人矣。”(《双桂老人诗集后序》,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06页。)
    ① 如“拈须真浪苦,呵笔更成挥。”(《立春前一夕二首》之一,,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页。)“老里苦吟翻作拙,拈须枉断三两茎。”(《谢傅宣州安道郎中送宣城笔》,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2页。)“炼成九转丹砂著,赢得千茎白雪生。”(《和姜邦杰春坊再赠七字》,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70页。)“雕得心肝百杂碎,依前涂辙九盘纡。”《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其二,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021页。)“老来觅句苦难成。”(《春夜孤坐》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33页。)
    ②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宋诗钞》诚斋诗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2038页。
    ③ 脱脱等撰,《宋史》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六册第52页。
    ⑤ 刘克庄《王子文诗序》云“禹之训,皋陶之歌,周公之诗,大率达而在上者之作也,谓穷乃工诗,自唐始。”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九册第93页。 元人黄溍《蕙山愁吟后序》亦云:“古之为诗者,未始以辞之工拙验夫人之穷达。以穷达言诗,自昌黎韩子、庐陵欧阳子始。”《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八、续稿十五,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23册第265页。
    ① 参见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十三章“北宋诗文革新中‘乐’主题的发展”,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7-335页。
    ②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31页。
    ③ 如陈文忠《论理趣》(《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阎福玲《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中州学刊》1995年第6期),范军《理趣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刘午子《一个未竟的话题———理趣》(《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等。
    ④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2页。
    ① 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宋人别集:气格86次,平淡197,理趣39次,理趣多出现于四库馆臣所撰提要中。
    ② 检索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趣”在汉至五代别集中出现610次,宋人别集高达6524次,当然其中主要是论人的志趣、情趣和作为动词使用的“趋向”之意。
    ③ 张思齐《宋代诗学》第五章“诗趣学说”认为诗趣从本质上讲,就是诗歌的意义走向。当诗歌指向一定的意义的时候,如果作为诗意载体的话语呈现出一定的风采,那么诗篇必定妙趣横生,这是诗趣的话语外观。以黄庭坚为例,论达成诗趣的途径:从求新求变的维度上追求寻觅;从继承传统的维度上追求寻觅;从改造自身诗风的维度上追求寻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193页。)
    ④ 《全宋诗》辑录左纬诗60首,第十五册第18816-18826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三册第99页。
    ⑥ 参见汪涌豪先生《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第七章“范畴的逻辑体系”第一节“本原性范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9-627页.
    ①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三册第99页。
    ③ 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页。
    ④ 参见王水照先生《<宋诗选注>删落左纬之因及其它——初读<钱锺书手稿集>》征引诸家及钱锺书先生评语,《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第4-15页。
    ⑤ 钱锺书著,《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卷一第二八六则,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77页。
    ① 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编年校注, 《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428页。
    ② 彭定球等编,(《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十册6724页。
    ④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十五册第18825页。
    ⑤ 左纬所咏“石新妇”与“望夫石”非同一景物。
    ⑥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8页。
    ⑦ 参见钱锺书先生所举陆游化他人诗句,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8-119页。
    ① 王水照、熊海英编《南宋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 如钱锺书先生云:“知诚斋诗之妙而学之者,以张功甫(张镃)为最早”、“功甫诗率滑而不灵活,徒得诚斋短处。”(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页。)
    ③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8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五册第8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73、74页。
    ② 参见蒋寅《古代诗学的现代阐释》清:诗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58页。
    ③ 参见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卷二十四“用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83、84页。
    ⑤ 如黄庭坚云《跋高子勉诗》“以杜子美为标准,用一事如军中之令,置一字如关门之键。”(陶秋英编选,《宋金元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第190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60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75页。
    ③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十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〇册第173页
    ④ 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11-212页。
    ⑤ 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⑥ 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5页。
    ⑦ 阎福玲《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中州学刊》1995第6期第104页。
    ① 见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页。
    ②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③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六八册第42494页。
    ④ 如江湖派诗人诗歌题材、手法、语句呈现出俗的风貌,参见张宏生先生《江湖诗派研究》第四章“审美情趣”三、俗的风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5-124页。
    ⑤ 宋词创作通俗化倾向参见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八“两宋通俗词及滑稽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114页。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2007年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① 如祝尚书先生《试论宋人文集的编刻》,《宋代文学探讨集》,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宋人别集叙录》,中华书局1999年版;《宋人总集为叙录》,中华书局2003年版。巩本栋先生《宋集传播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册第34页。
    ④ 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95-3297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五册第13页。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页。
    ②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①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③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④ 晁补之《续岁时杂咏序》:“宋氏(宋次道家)自宣献公益大德行文章,语世族者必先之,家故藏书,其多与四库等。”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二六册第108页。
    ⑤ 曾肇撰,《子固先生行状》,《曲阜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宋司库州军郡府县学院刻书”、“宋州府县刻书”,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1-65页。
    ⑦ 参见祝尚书《试论宋人文集的编刻》,《宋代文学探讨集》,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⑧ 《宋代刻书产业对文学的影响》,见许建平主编《去蔽、还原与阐释一探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166页
    ①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54页。
    ② 如淳祐年间,释元敬重刊释智圆《闲居编》“募缘重刊,得檀越施钱计贰仟柒佰券。积两年,儭施计壹仟玖百券,甫克就绪”(释元敬《重刊闲居编题记》,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6页)嘉定二年,陈之强在安州郡斋刊宋库、宋祁集,称“然考之二集,既富且赡,其言八十余万。工以字计,为钱几四百万,米以石计,百有二十,他费不预焉。”(陈之强《刊元宪景文集序》,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6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六册第124页。
    ④ 薛田《钜鹿东观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册第410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二册第40页。
    ⑥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60、961页。
    ⑦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五册第101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册第148页。
    ⑨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896、897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二三册第324页。
    ②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共收宋人别集382家,396种,其中北宋115家、122种,南宋267家、274种,南宋别集数量是北宋两倍多。参见笕文生、野村鲇子(《四库提要南宋五十家研究》前言,日本汲古书院2006年版。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7页。
    ④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⑤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 陈骙撰,《南宋馆阁续录》卷三,武林掌故丛编本。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54、655页。
    ② 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宋朱子劾唐仲友刻书公案条:“是宋时士大夫以刻书为风尚,世传宋刻书所谓司郡刻者,皆可支领公使库钱,故此类刻本,又谓之公使库本。”(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63页。
    ④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87、488页。
    ⑤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0页。
    ⑥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21页。
    ⑦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4、45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二册第343页。
    ①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27、528页。
    ②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页。
    ③ 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62页。
    ④ 宋人地方官编纂地方志情况,参见周佳《宋代知州知府与当地图经、方志纂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第123-129页.郑利锋《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第101-110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二册第36页。
    ⑥ 《吴文正集》卷三四,四库全书本。
    ⑦ 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南宋临安陈氏刻书之一、之二”,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0-48页。
    ⑧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三〇册第134页。
    ① 祝穆《宋本方舆胜览》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八二册第122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〇六册第128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五册第440页。
    ⑤ 南宋家塾刻书情况参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三宋私宅家塾刻书,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65-71页。
    ⑥ 题“吉州东冈刘宅梅溪书院”,疑即王庭硅门人刘江家,见谢谔、杨万里所撰集序。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⑦ 范莘《石湖居士集跋》,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九七册第100页。
    ⑧ 赵汝腾《内制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七册第325、326页。
    ①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109-113页。
    ② 潜敷《省斋集跋》:“嘉定己已春,敷分教古沔,而老人犹需次干越,薄得迎侍而来,适省斋令子为小倅,一见叙世契,求其遗编读之,至骈四俪六,遽惊叹以尝载之周益公表启中……岂书市之不审耶?抑故托之以售其书耶?”(祝尚书编,《宋集序跋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01页。)
    ③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2页。
    ④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议》,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七册第6637页。
    ①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34页、37页。
    ② 参见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0页。
    ③ 班固撰,《汉书》卷三。艺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 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释僧祐撰,苏晋仁、萧炼子点校,《出三藏记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⑥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皆据此本,不一一注明。
    ⑦ 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皆据此本,不一一注明。
    ① 《唐百家诗选》王安石序:“余与宋次道同为三司判官,时次道出其家藏唐诗百余编诿余择其精者。次道因名曰《百家诗选》,废日力于此良可悔也,虽然欲知唐诗者观此足矣。”
    ②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0页。
    ① 数字统计据柳燕《<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对宋代文学的阐说》,《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89-94页。
    ② 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叙例》,《籀癫述林》卷九,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① 《经籍考》所引书名、人名次数统计,参见柳燕(《<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对宋代文学的阐说》,《湖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89-94页。
    ① 此亦非陈氏一家之说,所以叶适门人吴子良著文为其师辩解:“水心既尝为铭而病耗失之,后乃为集序,精峭卓特,叹其才不为世用;世之所知,科目耳。又谓:同甫之学,惟东莱知之,晦庵不予又不能夺,而予犹不晓。皆所谓必信者。后诸子再求铭,水心遂以陈同甫、王道甫合为一铭,盖用太史公老子、韩非及鲁连、邹阳同传之意。老子非韩非之比,然异端著书则同;鲁连非邹阳之比,然慷慨言事则同。陈同甫之视王道甫,虽差有高下,而有志复仇,不畏权幸则同。其言大义大虑大节,以为“春秋战国之材无是”,称扬同甫至矣。末后微寓抑扬,其论尤正,又与昌黎评柳子厚略相类。水心于龙川,自少至老,自生至死,只守一说,而后辈不知本末,或以为疑。此要当为知者道也。”《荆溪林下偶谈》卷二(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册第551页。)
    ① 参见马玉臣、杨高凡《宋代毕氏家族论略》,《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0-18页。
    ① 东州逸党由范讽首倡,刘潜、李冠、石延年、张方平、释秘演效之。参见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四章“北宋京东士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第三“‘东州逸党’与宋诗‘慷慨悲歌’之音的昙花一现”,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1-98页。
    ②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③ 《东州逸党》,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四册第2648、2649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六册第9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九册第177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七册第352、353页。
    ④ 曾肇《王补之文集序》:“盖宋兴百年文章始盛于天下,自庐陵欧阳文忠公、临川王文公、长乐王公深甫(王回)及我伯氏中书公同时并出,其所矢言,皆所以尊皇极、斥异端,明先王道德之意为主,海内宗之。”曾枣庄,刘琳主编,
    《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10册第75页。孙觌《读临川集》:“本朝鸿儒硕学比比出于庆历、嘉祐间,而莫胜于熙宁、元丰之际。王荆公自谓知经明道与南丰曾子固、二王(回、令)四人者发六艺之蕴于千载绝学之后,而自比于孟轲、扬雄,凡前世之列于儒林者,皆不足道也。”《鸿庆居士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马端临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标校《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出版1985年版第1448页。
    ① 三王作品仅存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收录王回文章27篇(第69册第354-376页)、王向3篇(第75册第119-123页)。《全宋诗》收录王回诗2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至1998年版第10册第7074页)。
    ② 曾巩撰,《元丰类稿》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00、601页。
    ④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74页。
    ⑤ 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75页。
    ① 马端临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标校《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出版1985年版第1297页。
    ②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7页。
    ③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1页。
    ④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2页。
    ⑤ 刘琳,沈治宏著,《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巴蜀书社1995年版。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六册第342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九五册第363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册第375页。
    ④ 莫砺锋《陆游诗中的巴蜀情结》,《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第135-140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〇〇册第260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册第23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五册第22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七册第42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八册第34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〇册第23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三册第454。
    ⑥ 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4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四册第326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七第308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六二册第168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七册第309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〇册第75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三三册第288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七九册第65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五一册第143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四五册第175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11页。
    ⑤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六〇册第27页。
    ⑥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六〇册第28页。
    ⑦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5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方回编选,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450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五一册第464页。
    ①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六册第53、54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〇册第350页。
    ④ 魏禧《魏叔子文集》道光重刊本。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二七册第108页。
    ②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三册第368页。
    ③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二〇册第61页。
    ④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三八册第246页。
    ①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一三册第154页。
    ② 戴复古撰,《石屏诗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陈思、陈世隆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九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北宋文化史述》,陈植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祝尚书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程杰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萧庆伟著,人民文学出版杜2001年版。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陈元锋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阐释学与文学》,[美]戴维·霍伊著,张弘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校点,中华书局1983年版。
    《樊南文集》,(唐)杜牧撰,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古代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古文辞类纂》,(清)姚鼐编选,徐树铮集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管锥编》,钱锺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清)翁元圻等注,乐保群、田松青等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清)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历代文话》,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历代别集序跋综录》,钱仲联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历史的观念》,[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两宋名贤小集》,(元)陈思、陈世隆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目录学发微》,余嘉锡著,巴蜀书社1991年版。
    《牧斋有学集》,(清)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张智华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南宋文学史》,王水照、熊海英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卞东波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
    《批判力批判》,[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七缀集》,钱锺书著,三联书店2002年版。
    《钱锺书手稿集》,钱锺书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至1998年版。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全元文》,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热奈特论文集》,[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校点,中华书局1984年版。
    《石遗室诗话》,陈衍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编,王仲闻校勘,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诗话总龟》,(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书林清话》,叶德辉撰,岳麓书社1999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张兴武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代散文研究》,杨庆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宋代文化史》,姚瀛艇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宋代文学编年史》,曾枣庄、吴洪泽编,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宋代诗学通论》,周裕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宋代刻书业与文学》,朱迎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宋代科举与文学》,祝尚书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张剑、吕肖奂、周扬波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代文学探讨集》,祝尚书著,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宋集传播考论》,巩本栋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集序跋汇编》,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史丛考》,聂崇岐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史翼》,(清)陆心源辑撰,中华书局1991年版。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人总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宋诗话全编》,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诗派别论》,梁昆著,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
    《宋诗体派研究》,吕肖奂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从考》,王岚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宋元学案》,(清)黄百家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元诗社研究丛稿》,欧阳光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宋文通论》,曾枣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苏轼年谱》,孔凡礼编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谈艺录》(补订本),钱锺书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宋诗歌论集》,莫砺锋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献通考·经籍考》,(元)马端临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标校,华东师范大出版社1985年版。
    《文学传播学引论》,文言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撰,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傅蓉蓉著,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沈治宏编,巴蜀书社1990年版。
    《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刘琳、沈治宏编,巴蜀书社1995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中华书局2008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杨万里集笺校》,(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瀛奎律髓汇评》,(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耒集》,(宋)张耒撰,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真理与方法》,[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孙以昭、陶新民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傅璇琮、蒋寅总主编,蒋寅本卷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傅璇琮、蒋寅总主编,刘扬忠本卷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序跋史论》,石建初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中国诗学批评史》,陈良运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诗学思想史》,萧华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语文札记》,[美]杨联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汪涌豪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文学史》,钱基博撰,中华书局1993年版。
    《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英时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