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61年联合国提出了发展的概念。上世纪70年代初,妇女问题研究开始逐渐与发展领域相接轨,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妇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先后出现了三种妇女发展的理论与政策模式的嬗变,即: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妇女参与发展”(Women in Development,即WID)、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妇女与发展”(Women and Development,即WAD)及上世纪90年代的“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velopment,即GAD)。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得以真正开始。其背景是: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十多年,虽然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妇女发展仍然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妇女需求与问题的关注,各种妇女发展项目随之大增,中国妇女发展不再关起门来自说白话了,开始与国际接轨,许多境外的妇女发展经验也在中国落地生根。本文正是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情况、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论述了民族地区妇女经济参与的状况,虽然,目前民族地区妇女在经济参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妇女经济参与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如传统性别模式的影响、妇女自身发展能力的不足、非正规职业的女性化以及对妇女相关扶持政策的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妇女自我发展能力、实施民族地区妇女就业扶持政策措施、树立民族地区妇女经济参与典范、发展民族地区第三产业以及认真组织开展爱心救助活动,都是让广大民族地区的妇女参与到现代化经济活动中来,真正推动民族地区妇女经济参与活动向前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第二章:论述了民族地区妇女政治参与的状况,从人数上看,妇女是民族地区的半边天,但在实际的社会参与中,尤其是在政治参与中,她们却处在政治资源分配的边缘地位。在我国,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靠政府动员式参与,在规定的有限范围中选择,公民的政治参与往往动力不足。造成民族地区妇女政治参与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妇联组织的力量微薄、妇女参政政策在实施中存在问题、家庭和传统观念以及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都常常使民族地区妇女政治参与陷入无奈或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妇联组织的作用、优化民族地区妇女政治参与的政策环境、确保妇女政治参与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建立人才库,储备优秀妇女后备干部、全面提升妇女政治参与的能力、增强妇女政治参与的自信心才能充分地实现妇女的政治参与。事实证明,妇女政治参与的实现与提高,受益的不仅仅是妇女,而是整个社会。
     第三章:论述了民族地区妇女的教育状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的障碍、民族地区妇女高等教育的障碍以及民族地区成年妇女的教育培训障碍,提出了加大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学前教育及双语教学、以项目带动民族地区妇女教育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素质、重视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少数民族女童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民族地区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先保护等发展思路。妇女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因此,要认真分析现实存在的妇女教育的困境,制定相应的政策,方能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实现。
     第四章:论述了民族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网络、妇女生育健康水平、妇女生殖保健水平以及妇女生存环境状况。分析了妇女健康的障碍:民族地区经济贫困、落后思想观念作祟、民族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流动妇女增多,保健服务无法实现跟踪管理。对此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妇女健康的对策,即,以项目帮助妇女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地区妇女健康教育、开展妇女健康救助行动、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改善妇女卫生保健服务。民族地区妇女的健康问题一直是难点问题。目前,民族地区采取以项目带动妇女健康发展,将妇女健康问题细化、量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这是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有利于妇女工作做实做细,也是民族地区妇女工作的创新发展。
     结语:民族地区妇女发展是稳步向前的,但是相比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妇女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帮助她们发展,笔者提出四个需要关注的方面: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重视妇联组织在帮助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项目带动民族地区妇女发展依然是帮助妇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地区妇女发展方面教育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The United Nation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1961. In the early1970s, women studies were gradually brought in line with the world development and then gave birth to a set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promote the women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three women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policy modes, i.e. Women in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1970s, 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late1980s, and Gender and Development in1990s.
     In1990s really began Chinese minority women studies when China was situated in a key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After China carried out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Chinese women's status and rights had a great improvement, while, the women development were still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 and many more new problems took place. In1995, the Fourth World Conference on Women was held in Beijing, China, which arouse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o focus on Chinese women's requirements and concerns. Because all kinds of women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jects increased greatly, and many foreign wome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took foot in China, the Chinese women development no longer lagged behind and began to b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he thesis bases on the theory of women'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Minzu area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four important aspects on women development i.e. politically, economically, educationally and in health care. The obstacles hindering the women development are located and trial development approaches in those four aspects are also offered in my theses, the main content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women's economic participation in Minzu regions. Although the women's economic participation in Minzu regions has achieved great progress at present, the economical participation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going deep further,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gender stereotypes, the inadequacy of women's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the feminization of informal employment as well as insufficient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women.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in Minzu region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omen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Implementation of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women employment, setting-up the model of women's economic participation in Minzu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as well as earnestly organizating love deliverance activities All those are the Indispensable premises guaranteeing women participation in the modern economic activities in Minzu areas and down-to-earth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women economic particip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status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inzu regions. The women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half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Minzu areas, but in the actual participation, especially in the way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society, they can share little of political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remote Minzu areas,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ainly relies 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atrative measures, resulting in being short of power. Quite a few causes can account for obstacles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Minzu regions, such as the insubstantiality of Local Women's Federation,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of family and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o on, which attribute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a helpless state without any positive responses. Therefore,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guarantee the rights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uch as, stressing on the roles of Women's Federation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of the policy circumstance, assurance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be implemented, establishment of talent pool, reservation of outstanding women cadres, updat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aising their self-confidence in wom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l those can not only do good to the women but to the all societies as well.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women's education in Minzu regions. First of all, it analyzes the barriers to girls'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women adult education in these areas. Then it proposes such measures a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basic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school operation, to develop bilingual teaching programmers in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to introduce business project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education, to train the teaching faculty in these area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ocal educators, to take the family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o increa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during the stage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women receiving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the success of women's education has a bearing on the prosperity and rise of a nation or a country. Therefore, we should have a careful analysis of real dilemma of women's educatio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to reshape the situation and raise the life levels of both material and cultural of all the ethnic groups so the all the people are on the way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the level of women's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and women's living environment in Minzu regions. The barriers to women's health care are as follows:the economic poverty, outdated ideas, institutional problems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more migrant women and lack of effective measures in health care services. The thesis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women's health that is, businesses projects to be introduced help women out of poverty, in the meantime, such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s to strengthen the women's health education, launch campaigns to do women's health relief efforts, develop the local medical and health causes and improve women's health care services. At present, we should introduce more business projects to develop women's health care detailing and quantifying women's health care issues. Such ideas or suggestions are actu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development, and benefit novel development of women's work in Minzu regions.
     Conclusion:The women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Minzu areas is steadily moving forward. But compared with the big cities and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women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Thus, practical policies ought to fit in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and appropriate ways should be chosen to help them in Minzu areas, at las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aspects to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the social gender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ublic policy-making system, the roles of the Women's Federation organization should be highlighted in helping them, business projects should b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and education has to be kept up the pace of women development
引文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② 董云虎:中美两国妇女状况之比较: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003/343.html,2003年9月26日。
    ① 江泽民: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99013/99043/6188135.html,1994年9月4日。
    ① 陈方: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② 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① Andrea N Brown, WID and GAD in Dar es Salaam, Tanzania. Reappraising Gender Planning Approach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Women, Politics&Policy, Volume 28 Number 1,2006。
    ② Kabeer, Naila. Reversed Realities:Gender Hierarchies in Development Thought,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4。
    ③ 陈方: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④ Rathgeber, Eva. WID, WAD, GAD:Trend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1990, Vol.24。
    ⑤ 伊娃·M·拉斯格博:《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与实践之间趋向.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① Marchand, Marianne and Jane Parpart. Feminism/Postmodernism/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Under Western Eyes:Feminist Schol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Chandra Mohanty, Ann Russo, Lourdes Torres (eds.)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Sen, Gita and Caren Grown. Development, Crises and Alternative Visions:Third World Women's Perspectives,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7. Visvanathan, Nalini, Lynne Duggan, Laurie Nisonoff and Nan Wiegersma (eds.) 1997. The Women, Gender and Development Reader, London:Zed Books,1997.
    ② Tinker, Irene. The Making of a Field:Advocates, Practitioners, and Scholars, Irene Tinker (ed.) Persistent Inequalities:Women and World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① Moser, Caroline. Gender Planning in Third World:Meeting Practical and Strategic Gender Needs, World Development,1989, Vol.17, No.11. Moser, Caroline.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London:Routledge,1993.
    ② 胡玉坤等: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国际发展中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① 同上。
    ②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with Women for a New Era: http://www.dawnnet.org/about.php?page=history
    ③ 薛丽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羌族女性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第14页。
    ④ 同上,第14页。
    ① 仉乃华:社会性别与发展——从“妇女发展”与“妇女与发展”的异同谈起.见:金一虹、刘伯红主编:《世纪之交——中国妇女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何谓社会主义女性主义:http://www.hebdx.com/tabid/63/InfoID/2380/Default.aspx。
    ③ 陈方: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 姜长云、张化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
    ② 林志斌,李小云著:《性别与发展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张立:性别统计在中国(上).[J].中国妇运.2010年第9期。
    ④ “社会性别预算”研讨会召开: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1/06/3022746_0.shtml,2010年11月6日。
    ⑤ “社会性别预算:理论、方法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日前举行:http://shwomen.eastday.com/renda/08women/nxzx/fldt/u1a1700692.html,2010年11月9日。
    ① 韩贺南,张健主编:《女性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② 杨国才.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学的建构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 方素梅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92012-1.htm,2013年4月18日。
    ① 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M].云南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版。
    ② 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 杨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④ 刘燕华: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兰州学刊.2001年第1期。
    ⑤ 乌云娜:内蒙古妇女参政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⑥ 乌云娜:内蒙古妇女参政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① 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5期。
    ② 乌云娜,陈素华:状况与走向: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参政程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③ 吴云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湘西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工作.[J].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① 瞿连贵:经济参与和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发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② 王晓涵: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③ 李智环:经济组织中的维吾尔族妇女—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D].兰州大学.2009年。
    ④ 张菡,张交程:少数民族妇女本土就业问题探讨—以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妇女就业现状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⑤ 薛丽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羌族女性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① 张红玲:黔东南苗族农村大龄女童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从江县停洞镇为例.[D].西南大学.2010年。
    ② 陆敏:海南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政策研究(上).[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陆敏:海南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政策研究(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④ 杨军:红瑶女童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⑤ 周文颖: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康乐县新治街小学女童义务教育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① 洪彩真: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现状探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② 李鸿波:广西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③ 孟庆梅:西部地区女性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年第10期。
    ④ 黄约,江燕娟:基于性别平等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教育救助—以广西上林县农村留守妇女教育救助调查为例.[J].浙江学刊.2009年第1期。
    ① 朱真莉: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② 程琳: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与成人教育.[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③ 王苏华,杨艳斌,于萍:达斡尔族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 訾聃,何丽萍,杨英捷等: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妇女生殖健康调查.[J].贵州医药.2011年第5期。
    ① 陈先波等:少数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经济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年第2期。
    ② 张玉华等:少数民族妇女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甘肃科技.2009年第19期。
    ③ 冯敏: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环境改革与妇女健康发展的调查与分析—以羌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李永忠,邱钰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轰动现状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妇联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思路。
    ② 云南梁河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报告。
    ①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第158页.
    ②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颁布。
    ③ 经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
    ① 许悦,谢丽华.论女性的经济参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8年第8期。
    ② 《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大会1951年6月29日通过,1953年5月23日生效。
    ③ 《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大会1958年6月25日。
    ④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
    ⑤ 《消除对妇女—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通过,1981年9月生效。
    ① 《为实现国际妇女年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② 《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0年丹麦哥本哈根。
    ③ 《内罗毕战略》,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肯尼亚内罗毕。
    ④ 《北京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中国北京。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2005年8月28日通过,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8月29日通过,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④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国务院1995年8月7日颁布。
    ⑤ 百度百科:小额信贷:http://baike.baidu.com/view/666676.htm。
    ① 《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妇字[2004]7号。
    ② 《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妇字[2003]4号。
    ③ 《关于进一步推进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妇字[2004]14号。
    ④ 百度百科:“巾帼建功”活动:http://baike.baidu.com/view/5350623.htm。
    ① 中华慈善总会“贫困母亲救助项目“介绍:http://www.chinacharity.cn/csxm/mother.aspx。
    ② 百度百科:母亲水窖:http://baike.baidu.com/view/434642.htm。
    ③ 数据来源于云南梁河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报告。
    ④ 数据来源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
    ① 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妇联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思路。
    ② 数据来源于云南梁河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报告。
    ③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④ 云南省梁河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① 金一虹:《妇女与经济》.[M].第210页。
    ② 李小云主编:《妇女与农村发展报告》.[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① 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第61页。
    ② 贝蓓尔:《妇女与社会》.[M].第34页。
    ① (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M].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②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8页。
    ③ 师凤莲:《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④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
    ⑤ 《妇女政治权利公约》联合国1954年7月7日生效。
    ①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通过,1981年9月起生效。
    ② 《为实现国际妇女年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③ 《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0年丹麦哥本哈根。
    ④ 《内罗毕战略》,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肯尼亚内罗毕。
    ⑤ 《北京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中国北京。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1984年5月31日通过,2001年2月28日修正。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章,2005年8月28日通过,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①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国务院1995年8月7日颁布。
    ② 《全国妇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意见》,国家民委1998年6月9日。
    ③ 《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政部1999年7月30日。
    ④ 《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组织部2001年4月。
    ⑤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颁布。
    ⑥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2011年8月8日颁布。
    ① 冯涛: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9期。
    ①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第8页。
    ① 彭佩云: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增刊。
    ②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第13页。
    ① 胡茂连:妇女参政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9卷,第3期.第38页。
    ②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第9页。
    ① 张华贵:影响女性参政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女性人才专集)。
    ① 赵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党的妇女群众工作.[J].中国妇运.2012年第6期.第35页。
    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报.第11期.2009年11月18日。
    ① 王新良:精河县三措并举培养选拔女干部:http://www.boznews.com/html/2012-08/12-08-30-WS7S.html,2012年8月30日。
    ②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报.第11期.2009年11月18日。
    ①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报.第11期.2009年11月18日。
    ② 王新良:精河县三措并举培养选拔女干部:http://www.boznews.com/html/2012-08/12-08-30-WS7S.html,2012年8月30日。
    ③ 杨根乔:论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④ 内蒙古杭锦后旗农村妇女参选参政调研: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2894.html,2010年3月5日。
    ① 王瑞芹:妇女参政内涵解析.[J].理论导刊.2007年第12期。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年11月9日。
    ③ 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① 加尔布雷思:《好社会》.[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② (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早期教育和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 单艺斌:妇女教育地位的内涵与作用.[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6月。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
    ③ 湖南省咨询业协会:《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0页。
    ④ 《取缔教育歧视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0年颁布,1962年5月22日开始实施。
    ⑤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
    ①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通过,1981年9月起生效。
    ② 《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0年9月美国纽约。
    ③ 《为实现国际妇女年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④ 《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0年丹麦哥本哈根。
    ⑤ 《内罗毕战略》,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肯尼亚内罗毕。
    ⑥ 《北京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中国北京。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5年3月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5月通过,2001年2月修正。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5月通过,2001年2月修正。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2年4月通过,2005年8月修正。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3年10月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5月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1年通过,2006年12月修订。
    ④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国务院1995年8月7日颁布。
    ⑤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颁布。
    ⑤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2011年8月8日颁布。
    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
    ①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05年5月11日通过,2005年5月31日实施。
    ② 《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1996年7月15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
    ③ 周卫主编:《贫困中的期盼——中国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和妇女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① 鲁洁: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第7页。
    ① 全国妇联: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第7页。
    ② 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第1l页。
    ③ 同上,第12页。
    ① Sui2Chu, E. S & Willms, JD. Effect 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2Grades hievement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Apr.1996. pp.1262141.
    ① 刘兵,王大霖新疆:高等院校女生人数超过男生: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707/t20070721_100203.html,2007年7月21日。
    ②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媒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① 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② 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页。
    ③ 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④ 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M].第三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 百度空间: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http://hi.baidu.com/happywomen2009/item/a5c71e6e8626a2136895e67e。
    ① 滕星: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71页。
    ② 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
    ① 张明海:提高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1995年Z2期。
    ①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于1946年7月22日在纽约签署,1948年4月7日生效。
    ② 妇女保健的基本概念:http://www.med66.com/html/2008/6/xu1082151116142680026780.html.
    ③ 郑淑珍主编:《社区护理》.[M].2005年版.第101页。
    ④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通过,1981年9月起生效。
    ① 《为实现国际妇女年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② 《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0年丹麦哥本哈根。
    ③ 《内罗毕战略》,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肯尼亚内罗毕。
    ④ 《北京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中国北京。
    ⑤ 《千年发展目标》,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美国纽约。
    ① 云南调研怒江州妇幼卫生http://news.timedg.com/2012-12/13/content_13413074.htm,2012年12月13日。
    ②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梁河县卫生局。
    ③ 数据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中期评估。
    ④ 云南省梁河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①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② 数据来源于云南沧源整合医疗资源大幅降低孕产妇死亡率:http://www.cnr.cn/newscenter/gnxw/201112/t20111215_508932008.shtml2011年12月15日。
    ③ 晓勇:西藏妇幼卫生工作健康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26572-1.htm,2012年9月3日。
    ④ 百度百科:生殖健康:http://baike.baidu.com/view/188966.htm。
    ⑤ 葛玉美,邵玉香,陈桂华:内蒙古牙克石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11期。
    ⑥ 刘晓风,姚华,郑玉建等:新疆乌苏市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25期。
    ⑦ 数据来源于阿巴嘎旗妇联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思路。
    ① 生活环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7874.htm.
    ②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梁河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③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① The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Health Systems Confront Poverty". Printed in Denmark,2003.
    ① 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3页。
    ② 葛玉美,邵玉香,陈桂华:内蒙古牙克石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11期。
    ③ 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87页。
    ④ 刘晓风、姚华、郑玉建等:新疆乌苏市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25期。
    ① 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33页。
    ① 新疆伊宁:健康教育巡回宣讲,提高妇女健康意识:http://www.chinavdc.cn/dfdt/201208/t20120808_66595.htm,2012年8月8日。
    ① Gro Harlem Brundtland, "In the XXI Century Poverty Still Has a Woman's Face," http://www.tierramerica.net/english/2003/0309/igrandesplumas.shtml.
    ② 杨侯第: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 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主编:与时代同行——妇女发展与社会进步.2011年版,第72页。
    ② 顾秀莲:中国特色妇女发展之路.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① Young, Kate. Gender and Development, Nalini Visvanathan (eds.) The Women, Gender and Development Reader, London and New Jersey:Zed Books,1997.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四章,2005年8月28日通过,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二条,1984年5月31日通过,2001年2月28日修正。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年8月29日通过,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年7月5日通过,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6]《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5年3月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5月通过,2001年2月修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3年10月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9]《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5月通过,1996年9月1日起施行。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1年通过,2006年12月修订。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通过及公布,1995年6月1日起实施)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年12月29日通过),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80年通过,2001年修正),
    [1]《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国务院1995年8月7日颁布。
    [2]《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颁布。
    [3]《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2011年8月8日颁布。
    [4]《关于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意见》,妇字[2004]7号。
    [5]《全国妇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妇女工作的意见》,国家民委1998年6月9日。
    [6]《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妇字[2003]4号。
    [7]《关于进一步推进妇女创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妇字[2004]14号。
    [8]《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政部1999年7月30日。
    [9]《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组织部2001年4月。
    [1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日印发。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年7月29日。
    [12]《全国民族教育发展与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教民司[1992]22号。
    [13]《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4号。
    [14]《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女童教育工作的十条意见》,1996年7月15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
    [15]《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国务院1988年6月28日通过,1988年9月1日起施行。
    [16]《女职工生育保险暂行条例》
    [17]《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国务院2003年12月10起施行。
    [18]《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19]《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国务院2009年4月29日通过,2009年10月1日施行。
    [20]《全国城市围产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1987年4月20日发布。
    [21]《农村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1989年2月10日发布。
    [22]《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2005年5月11日通过,2005年5月31日实施。
    [1]《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大会1951年6月29日通过,1953年5月23日生效。
    [2]《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国际劳工组织大会1958年6月25日。
    [3]《妇女政治权利公约》联合国1954年7月7日生效。
    [4]《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
    [5]《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联合国1966年12月16日通过,1976年3月23日生效。
    [6]《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联合国1979年12月18日通过,1981年9月生效。
    [7]《取缔教育歧视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0年颁布,1962年5月22日开始实施。
    [8]《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000年9月美国纽约。
    [9]《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于1946年7月22日在纽约签署,1948年4月7日生效。
    [10]《为实现国际妇女年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1975年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11]《联合国妇女十年后半期行动纲领》,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1980年丹麦哥本哈根。
    [12]《内罗毕战略》,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1985年肯尼亚内罗毕。
    [13]《北京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5年中国北京。
    [1]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
    [3]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4]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媒模式论》.[M].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周庆生:《语言与人类》.[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哈经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M].第三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李育红等:《东乡族保安族女性/性别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0](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M].汪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师凤莲:《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
    [14]林志斌,李小云著:《性别与发展导论》.[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伊娃·M·拉斯格博:《妇女参与发展、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与实践之间趋向.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7]仉乃华:社会性别与发展——从“妇女发展”与“妇女与发展”的异同谈起.见:金一虹、刘伯红主编:《世纪之交——中国妇女与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韩贺南,张健主编:《女性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金一虹:《妇女与经济》.[M]。
    [20]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1]加尔布雷思:《好社会》.[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23]湖南省咨询业协会:《湖南建设教育强省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周卫主编:《贫困中的期盼——中国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和妇女教育》.[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李小云主编:《妇女与农村发展报告》.[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年版。
    [26]杨侯第:《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主编:《与时代同行——妇女发展与社会进步》.[M].2011年版。
    [28]顾秀莲:《中国特色妇女发展之路》.[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9]郑淑珍主编:《社区护理》.[M].2005年版。
    [30]滕星:《多元文化社会的女童教育——中国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导论》.[M].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31]刘清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状况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为例》[M].云南大学研究生院.2006年版。
    [32]贝蓓尔:《妇女与社会》.[M].
    [33]李英桃:《女性主义和平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4](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译.早期教育和天才.[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刘宝存: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
    [2]张明海:提高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率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1995年Z2期。
    [3]葛玉美,邵玉香,陈桂华:内蒙古牙克石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第11期。
    [4]刘晓风、姚华、郑玉建等:新疆乌苏市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25期。
    [5]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年第1期。
    [6]许悦,谢丽华.论女性的经济参与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8年第8期。
    [7]陈方:性别与发展研究:起源、理论和方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孙继虎,刘军奎.藏族妇女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一项来自甘南藏区卓尼县的实地调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杨璐.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刘燕华:民族地区妇女参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兰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1]乌云娜:内蒙古妇女参政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12]叶晓彬:四川藏区妇女参政议政法律权利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5期。
    [13]吴建平.内蒙古妇女参政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2期。
    [14]乌云娜,陈素华:状况与走向:内蒙古蒙古族女性参政程度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5]吴云芳: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湘西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工作.[J].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6]瞿连贵:经济参与和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发展.[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7]王晓涵: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8]李智环:经济组织中的维吾尔族妇女—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D].兰州大学.2009年。
    [19]张菡,张交程:少数民族妇女本土就业问题探讨—以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妇女就业现状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增刊。
    [20]薛丽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羌族女性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1]张红玲:黔东南苗族农村大龄女童辍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从江县停洞镇为例.[D].西南大学.2010年。
    [22]陆敏:海南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政策研究(上).[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3]陆敏:海南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政策研究(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4]杨军:红瑶女童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5]周文颖: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康乐县新治街小学女童义务教育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6]洪彩真: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现状探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7]李鸿波:广西高等教育对少数民族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8]孟庆梅:西部地区女性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年第10期。
    [29]黄约,江燕娟:基于性别平等的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妇女教育救助—以广西上林县农 村留守妇女教育救助调查为例.[J].浙江学刊.2009年第1期。
    [30]程琳: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与成人教育.[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1]王苏华,杨艳斌,于萍:达斡尔族已婚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2]訾聃,何丽萍,杨英捷等: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妇女生殖健康调查.[J].贵州医药.2011年第5期。
    [33]李永忠,邱钰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轰动现状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4]杨根乔:论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3期。
    [35]全国妇联: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36]全国妇联: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
    [37]葛玉美,邵玉香,陈桂华:内蒙古牙克石市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年11期。
    [38]刘晓风,姚华,郑玉建等:新疆乌苏市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现况调查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年第25期。
    [39]冯涛: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40]彭佩云: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培养选拔女干部发展女党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增刊。
    [41]胡茂连:妇女参政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19卷,第3期。
    [42]张华贵:影响女性参政的原因及对策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女性人才专集)。
    [43]赵欢: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党的妇女群众工作.[J].中国妇运.2012年第6期。
    [44]鲁洁: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45]杨国才.云南少数民族女性学的建构与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6]胡玉坤等:知识谱系、话语权力与妇女发展——国际发展中的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7]姜长云、张化萍: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5期。
    [48]朱真莉:德昂族妇女扫盲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9]陈先波等:少数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经济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年第2期。
    [50]张玉华等:少数民族妇女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甘肃科技.2009年第19期。
    [51]冯敏: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环境改革与妇女健康发展的调查与分析—以羌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1]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
    [2]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http://www.seac.gov.cn/。
    [4]经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
    [5]王新良:精河县三措并举培养选拔女干部:http://www.boznews.com/html/2012-08/12-08-30-WS7S.html,2012年8月30日。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年11月9日。
    [7]五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http://www.gov.cn/gzdt/2009-07/05/content_1357732.htm,2009年7月5日。
    [8]生活环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7874.htm。
    [9]晓勇:西藏妇幼卫生工作健康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26572-1.htm,2012年9月3日。
    [10]云南调研怒江州妇幼卫生http://news.timedg.com/2012-12/13/content_13413074.htm,2012年12月13日。
    [11]云南沧源整合医疗资源大幅降低孕产妇死亡率:http://www.cnr.cn/newscenter/gnxw/201112/t20111215_508932008.shtml,2011年12月15日。
    [12]面向妇女的扫盲教育:http://www.661aw.cn/topic2010/fnsm/51396.shtml,2012年7月25日。
    [13]刘兵,王大霖新疆:高等院校女生人数超过男生: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707/t20070721_100203.html,2007年7月21日。
    [14]董云虎:中美两国妇女状况之比较:http://www.women.org.cn/allnews/1003/343.html,2003年9月26日。
    [15]江泽民: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的讲话:http://www.people.com.cn/GB/99013/99043/6188135.html,1994年9月4日。
    [16]方素梅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92012-1.htm,2013年4月18日。
    [17]“社会性别预算”研讨会召开: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1/06/3022746_0.shtml,2010年11月6日。
    [18]中华慈善总会“贫困母亲救助项目“介绍:http://www.chinacharity.cn/csxm/mother.aspx。
    [19]百度百科:母亲水窖:http://baike.baidu.com/view/434642.htm。
    [20]百度百科:“巾帼建功”活动:http://baike.baidu.com/view/5350623.htm。
    [21]百度空间:家庭教育的一百个信条:http://hi.baidu.com/happywomen2009/item/a5c71e6e8626a2136895e67e。
    [22]百度百科:生殖健康:http://baike.baidu.com/view/188966.htm。
    [23]妇保机构发展难题不少:http://www.jkb.com.cn/htmlpage/29/298207.htm?docid=298207&cat=0B&sKeyWord=null。
    [24]新疆伊宁:健康教育巡回宣讲,提高妇女健康意识:http://www.chinacdc.cn/dfdt/201208/t20120808_66595.htm,2012年8月8日。
    [25]锡林郭勒盟扎实开展为基层“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http://fl.xlgl.gov.cn/jinnianzhongdianguo/dsa/201203/t20120320751374.htm,2012年3月20日。
    [26]妇女保健的基本概念:http://www.med66.com/html/2008/6/xu1082151116142680026780.html。
    [27]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09/22/content_7183293.htm,2006年9月22日。
    [28]内蒙古杭锦后旗农村妇女参选参政调研: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2894.html,2010年3月5日。
    [1]Andrea N Brown, WID and GAD in Dar es Salaam, Tanzania. Reappraising Gender Planning Approach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Women, Politics&Policy, Volume 28 Number 1,2006。
    [2]Braidotti, Rosi, Ewa Charkiewicz, Sabine Hausler and Saskia Wieringa. Women,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wardsa Theoretical Synthesis, Zed Books, 1994。
    [3]Kabeer, Naila.Reversed Realities:Gender Hierarchies in Development Thought, 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4。
    [4]Ester Boserup Woman's Role in Economic Develpoment,,1970。
    [5]Rathgeber, Eva.WID, WAD, GAD:Trend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1990, Vol.24.
    [6]Marchand, Marianne and Jane Parpart. Feminism/Postmodernism/Development,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Under Western Eyes: Feminist Scholarship and Colonial Discourses, Chandra Mohanty, Ann Russo, Lourdes Torres (eds.)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 Sen, Gita and Caren Grown. Development, Crises and Alternative Visions:Third World Women's Perspectives,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87. Visvanathan, Nalini, Lynne Duggan, Laurie Nisonoff and Nan Wiegersma (eds.) 1997.The Women, Gender and Development Reader, London:Zed Books,1997.
    [7]Tinker, Irene. The Making of a Field:Advocates, Practitioners, and Scholars, Irene Tinker (ed.) Persistent Inequalities:Women and World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Moser, Caroline. Gender Planning in Third World:Meeting Practical and Strategic Gender Needs, World Development,1989, Vol.17,No.11. Moser,Caroline. Gend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Theory, Practice and Training, London:Routledge,1993.
    [9]Gro Harlem Brundtland, "In the XXI Century Poverty Still Has a Woman's Face, "http://www.tierramerica.net/english/2003/0309/igrandesplumas.shtml.
    [10]The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Systems Confront Poverty". Printed in Denmark,2003.
    [11]Sui2Chu,E. S & Willms,JD. Effect 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ighth2Grades hievement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Apr.1996. pp.1262141.
    [12]Young, Kate.Gender and Development, Nalini Visvanathan (eds.) The Women, Gender and Development Reader, London and New Jersey:Zed Books,1997.
    [13]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with Women for a New Era: http://www.dawnnet.org/about.php?page=history
    [1]云南省梁河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2]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终期评估。
    [3]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妇女发展纲要(2000-2010)中期评估。
    [4]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妇联2011年工作总结暨2012年工作思路。
    [5]云南省梁河县卫生局数据库资料。
    [6]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简报,第11期,2009年11月18日。
    [7]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
    [8]云南省梁河县组织部干部室资料。
    [9]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组织部干部室资料。
    [10]云南省梁河县县志。
    [11]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组织部干部室资料。
    [12]云南梁河县2011年妇联工作总结报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