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贵州省农地制度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富有激励的制度安排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发展。对于农地制度来说也是如此,农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纵观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贵州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农民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变迁,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贵州实际的农地制度体系。其间,无论是制度变迁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充分地体现了农地制度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个变迁史其实也是向效率更高的制度变迁探索的过程。
     本文在有关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及农地制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要评述的基础上,对贵州农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考察了不同阶段农地制度的演进、制度安排及制度绩效,对我省农地制度变迁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阐述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主要从农地产权制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阐述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第三章主要是回顾了改革开放前贵州省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三个阶段,讨论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地制度的演进、制度安排、制度的内在缺陷及绩效。第四章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总结归纳了家庭承包制的经济绩效。第五章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地制度的发展,指出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并提出下一步发展方向。第六章贵州省农地创新——“湄潭模式”产生的动因、创新内容、创新绩效等。第七章农地制度变迁中各利益集团的行为分析。各利益集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农民。他们之间的博奕与共同构成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形式和方向。第八章是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四个结论:一是寻求最佳的经济绩效一直是农地制度变迁的终级目标。二是我省制度变迁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特征。三是农地制度的创新方式有强制性和诱致性两种。四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相关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
The institution change and innovation develops very important, Only the drive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can guarantee the economy fa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Also the farmland institution does, it is not enough emphasize the influence of the farmland institu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Review the course of Guizhou countrysid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fact is a farmland institution change history. Farmland reform to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institution, experienced privately owned and individual managed to privately owned and managing collectively, then collectively owned and managed, and finally, collectively owned and family manage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a set of framework suit to the Guizhou farmland institutional initially. During the stage, regardless of the experience which the institution change successes, or the defeated lessons, all fully has manifested the huge effect farmland institution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changes history also is actually to the efficiency higher institution change explore process.
     This paper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eight parts. It related property right theory and institution change theory in farmland institu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brief research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Guizhou farmland institution change, inspected the different stages farmland institution evolution, the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and the institution performance,discussed Guizhou province farmland institution change preliminary.
引文
[1] 于光远等.论半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产品分配[J].经济研究,1955,(2).
    [2] 王耕今,杨勋,王子平,梁晓东,杨冠三.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年) (下) [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399—409.
    [3][4][5][6][7]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贵州省湄潭县委员会编.中国农村改革湄潭试验区·土地制度建设试验制度与推广[C].1997,9—10,9—34,32,29,29.
    [8][9]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贵州省湄潭县委员会编.中国农村改革湄潭试验区·土地制度建设试验监测与评估[C].1997,259,296—297.
    [10] 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2003年5月4日.
    [11] 孔径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3,(2).
    [12] 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84.
    [1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14]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9.
    [15] 冯开文.从土地改革转入农业合作化的制度变迁机理分析—对有关的几种观点的评析[J].中国农史,1999,(3).
    [16]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J].中国土地科学,2000,(3).
    [17]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32.
    [18][19]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 (修订版)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12,89.
    [20] 发展研究所.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8.
    [21] 《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912.
    [22] 刘守英.中国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J].中国农村经济,1993,(2).
    [23]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J].经济研究,1992,(5).
    [24] 邹东涛.经济中国之制度经济学与中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16.
    [25] 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政策:持续创新—对农地使用制度变革的重新评判[J].管理世界,2000,(1).
    [26] 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23.
    [27] 肖军,高继宏.我国农地制度发展的制度分析和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0,(7).
    [28]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67.
    [29] 刘守英.中国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J].中国农村经济,1993,(2).
    [30] 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314.
    [31] 陈波,王克强.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1,(43):27—35.
    [32] 杨瑞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0,(3).
    [33] 步德茂、张人则.从传家宝到商品:乾隆年代(1736—1795年)广东省土地商品化与土地产权演化的过程[A].文贯中主编.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6.
    [34] 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A].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95.
    [35][36] 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38,144.
    [37]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8]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39.
    [39] 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40.
    [40]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
    [41] 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6).
    [42]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28.
    [43][44][45][46][47]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30,7,45,55,95.
    [48] 郭小聪.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理论:作用与地位[J].政治学研究,2000,(1).
    [49] 郭书田主编.变革中的农村与农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17.
    [50] 胡书东.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林毅夫[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51] 《贵州日报》1993年11月28日.
    [52] 《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贵州六百年经济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753.
    [53] 贵州农业合作化史料编写委员会.贵州农村合作经济史料 (第二辑)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643—647.
    [54][55][56][57]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计划委员会,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经济手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19,118,137,142—143.
    [58][59][60][61][62][63][64][65][66][67][68][69]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农业志[M].贵阳:贵州省人民出版社.2001,42,796,803,43,44,46,48,48,50—51,75—76,76,14—15.
    [70] 姚洋.集体决策下的诱导性制度变迁—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71][72] 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176—177,196.
    [73] 高尚全.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新型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1,(3).
    [74]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81—183.
    [75] 党国英.当代历史冲突背景下的农地制度演变,《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1月27日.
    [76][77][78] 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卷)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53—272,243—252,222.
    [79] 温铁军.半个世纪的农村制度变迁[J].战略与管理,1999,(6).
    [80] 谭秋成.集体农业解体和土地所有权重建:中国与中东欧的比较[J].中国农村观察,2001,(3).
    [81] [美]戴维·菲尼.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23.
    [82] [美]道格拉斯·C·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0.
    [83]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84]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7—19.
    [85] [美]道格拉斯·C·诺思,罗伯特·保尔·托马斯,张炳九译.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86]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233.
    [87] [日]早见雄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68.
    [88]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89] J·B·巴雷尔.《中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载张红宇、陈良彪.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135.
    [90] [美]雷利·巴洛维,谷树忠等译.土地经济学——不动产经济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38.
    [91] 李·J·奥而斯顿.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基力和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A].[美]约翰·N·德革巴克,约翰·V·C·奈编,张宇燕等译.新制度经济学前沿[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2] 米切尔·卡特,米切尔·罗斯,格申·费达.土地制度与农业绩效[A].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课题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3]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94] [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 (1368—1968)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83.
    [95][96][97][98][99][100]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166,271—272,251,298—304,384.
    [101] 罗伊·普罗斯特曼等.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29.
    [102] 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A].[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253.
    [103] [美]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5.
    [104] [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7.
    [105] [106] 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A].[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29.
    [107] [美]Y·巴泽尔.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
    [108] [德]柯武刚,史漫飞,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109] [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
    [110] McAleavy, H. (1958), "Dien in China and vietnam", J. of Asian Studies , 17, 3: 403 —415.
    [111] North · Douglass. 1991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 (Winter): 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