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后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区域多边外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正以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此同时,中国一改过去对多边主义和地区合作的消极态度与被动姿态,正在经济、安全与军事等诸多领域内与其它国家开展着活跃的多边合作。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大,各种利益的摩擦和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也是显而易见的现实。在周边国家看来,中国的迅速崛起可谓是机遇与威胁并存,这一点当然也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研究的重大挑战。从国际政治的层面看,崛起的中国对于21世纪国际格局产生何种影响在现实中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引发了大国崛起与衰落、均势的重组等一系列的争论,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话题。一个迅速崛起的中国,未来是成为一个合作、和平的国家,抑或是挑战现状的国家,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引起各国的探讨和争议。考虑到后冷战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发展的背景和逻辑,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更多地是一个机遇,而非威胁。尤其是在经济层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高涨,亚洲、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改善与中国关系。中国的发展更是与美国以及世界的经济发展共为一体,全球经济也会因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得利,因此,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机遇。同样,在政治外交领域,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重要成员,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以此判断为出发点和逻辑依据,本文认为,在后冷战时代,多边外交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国外交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所关注的是中国周边区域层面的多边外交,所要探讨的是亚洲地区的中国多边外交。对于中国而言,亚洲地区是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最为集中、同时也是中国影响力最为直接的地区,是中国的外交重点地区。在亚洲地区的合作组织中,中国多边外交的展开对象包括了大多数的周边国家。如东盟由东南亚的10个国家组成,如果算上“东盟+中、韩、日”(10+3)机制的话,已包括了东亚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同样,上海合作组织由中国、包括俄罗斯以及中亚四国参加,蒙古、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更是涵盖了朝鲜、韩国和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周边大国。作为观察员国,中国还参与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活动。可以说,中国积极参加的周边地区性合作组织已经涵盖了周边所有的国家,中国的多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外交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在亚洲地区参与最多的区域问题和地区合作组织的活动为中心开展研究,探讨中国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China is emerging as new regional great power. Based on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has built up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since Reform and Open. China also moves away from hitherto lukewarm stance, which is reluctant to explicitly support multilateralism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Now, it appears proactive in cooperation with other regional countries in economy, security and military area. Along with Chines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enhancement and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fluence enlargement, various interests of the fri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a threat theory is also the obvious reality.
     One of the main points that can guess what the China's future will be comes to the matter whether China will join activel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order and standard or stay as a free passenger bringing about international instability. In other words, a rapidly rising China, the future is to become a cooperative, peaceful country, or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untr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oth countries and caused controvers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China Rises can be called both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 power balance reorganization and so on a series of arguments, becomes the academic circle an important topic. In other words, the rise of China for the 21st century what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reality is a major issue.
     Actually it isn't realistic as well as suitable to simplify China as a threatening group or an opportunity factor.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s: globalization on economy, political multipolarization and global problems, the emergence of powerful China is not a threat but an opportunity.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ic field, in the treatment of China's grow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Asia,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fforts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China. It can be said, through th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world economics also develop and obtain the benefit, therefore, China Rises is one kind of opportunity. Similarly, in the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field,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responsible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lso, China is efforts to maintain peace and st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is point, the important issue is not only China will join activel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get the profits only but also it will comply with the obligations that come in principle with profit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e multilateral diplomacy is in a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key point, but also is in a Chinese diplomacy indispensable part.
     Asia is a necessary stronghold for China to be a new world power and also includes important regional countries to spread bilateral diplomacy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re are 10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to engaged in ASEAN. You could say that the whole Asia is in it if you added ASEAN+3 in which Korea, Japan and China actively participate. The great powers such like America, Japan, China and Russia including South and North Korea are attending the Six-Party Talks. Moreover four nations in Central Asia including Russia are attending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 which Mongolia, India, Pakistan and Iran are also attending as observers. The seven countries including India are taking part in 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SAARC) in which Japan, Korea, America and EU including China are joining as observers. Because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n which China participates include major regional countries, it can be said, China's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lready became China in the peripheral locality, especially Asian area diplomatic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means.
     At this point, this thesis will look further at Multilateral Diplomacy emerging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hina's foreign diplomatic strategy after Post-Cold War period. Especially in this thesis, I'd like to deal with regional hot issues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in Asia, the most important region, in which China can play a key role to ge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influence directly to others.
引文
1 《共同谱写中美关系新篇章》,《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1日。
    2 李景治:“多维视野下的多边主义与中国情境中的多边外交”,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3 《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4月23日。构建和谐世界的提法最早见诸于2004年10月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在此《声明》中、俄“双方表示,愿同各国一道,为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和谐的世界,实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4 《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9月16日。
    5 康绍邦、秦治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求是》,2007年第3期,第29页。
    6 卫灵 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249页。
    7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Boston:Little,Brown,2001).
    8 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 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Spring,1982),pp.185-205.
    9 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10 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n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11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Two Cheers for Multilateralism,”Foreign Policy,No.60(Autumn,1985),pp.148-167.
    12 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 tions Theory(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
    13 Robert O.Keohane,“Multilateralism:An Agenda for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Vol.45,No.4(Autumn,1990),pp.731-764.
    14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 ion(Vol.46,No.3,1992),pp.561-598.
    15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6 Fen O.Hampson,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Lessons from Arms Control,Trade,and the Enviro nment(Maryland,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7 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 and Volker Rittberg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8 Lisa L.Martin and Beth A.Simmons ed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An International Organ ization Reader(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
    19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 ress,1999);Peter J.Katzenstein,ed.,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Identit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Martha 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 onal Societ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20 Gerald Chan,China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Particip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Organ izations Since 197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1 Elizabeth Economy and Michel Oksenberg,eds.,China Joins the World:Progress and Prospects (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9).
    22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eds.,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d Emer ging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9).
    23 Alastair Iain Johnsto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7,N o.4(Spring,2003),pp.5-56.
    24 Samuel S.Kim,“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in Thomas W.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 y Press,1995),pp.401-434;Samuel S.Kim,“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Globalization Challen ges,”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in a' s Foreign Polic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276-306.
    25 成启祯:“东亚国家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回应”,《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
    26 时永明:“亚太安全环境与地区多边主义”,《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亚太安全中的矛盾与合作”《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
    27 郭树永:“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一种历史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
    28 汤炜:“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1期。
    29 楚树龙:“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沈骥如:“多边外交和多极世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30 方长平:“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1 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兴起”;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32 仪名海;“中国多边外交史研究的意义及其体系的构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3 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 渠梁、韩德 主编:《国际组织与集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5 苏长和 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6 王逸舟 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37 仪名海 著:《中国与国际组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38 成键等 著:《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 Alastair Iain Johnston,“Treating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s Social Environment,”Inter 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5,No.4(December,2001),pp.487-515;Michael Ng-Quinn,“The An alytic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7,No.2(June,1983),pp.203-224;
    Harry Harding,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New Haven:Yale Univ erstiy,1984).
    40 Doak A.Barnett,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 in China:Structure and Process(Boulder:Wes tview Press,1985);Jonathan Unger ed.,Chinese Nationalism(Armonk,N.Y:M.E.Sharpe,1996);Lo well Dittmer and Samuel S.Kim,eds.,China's 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Ithaca,N.Y:Cornel 1 University Press,1993);
    David Shambaugh,Beautiful Imperialist:China Perceives America,1972-1990(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Kenneth G.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 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Leaders,Structures,and Processes(Princen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David M.Lampton,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Managing US-China Relati ons,1989-2000(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41 Jeffrey C.Alexander,ed.,The Micro-Macro Link(California:Universtity of Califronia Pres s,1987);
    赵全胜 著:《解读中国的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Thomas Rob 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Practice(Oxford:Oxford Un iversity Press,1994)。
    42 王逸舟 著:《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43 杨洁勉著:《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 叶自成著:《中国大战略: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 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1 楚树龙:“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43页;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 James A.Caporaso,"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Multilateralism:The Search for Foun dations,"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 utl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54-55.
    3 Robert O.Keohane,"Multilateralism: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45,No.4(Autumn,1990),p731.
    4 John G.Ruggie,"Multilata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John G.Ruggie,ed.,M 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 varsity Press.1993).p.11.
    5 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见:牛军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6 Hongying Wang,"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A sian Survey,Vol.40,No.3(May/June,2000),p.476.
    7 秦亚青著:《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8 司德坤:“关于多边主义的几点理论思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3期,第52页。
    9 赵可金:“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对国际制度变迁的一项理论思考”,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10 赵可金、倪世雄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11 赵可金:“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对国际制度变迁的-项理论思考”,见:前引书,第59页。
    12 赵可金、倪世雄著:前引书,第167-168页。
    13 秦亚青著:前引书,第165页;[德]白小川:“欧盟的功能多边主义与中国崛起”,《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2期,第48页。
    14 徐坚等:“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页。
    15 虽然最近东盟国家强调与东北亚的合作(东亚合作),但东盟的意图是利用东亚框架加强因金融危机削弱了的地位。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见:前引书,第135页。
    16 编辑部:“地区安全架构与多边主义国际研讨会精华”,《国际展望》,2004年7月,第59页。
    17 Aron L.Friedberg,"Ripe for Rivalry:Prospect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No.3(Winter,1993/1994),pp.5-33.
    18 John G.Ruggie,op.cit.,p.12.
    19 James A.Caporaso,op.cit.,p.53.
    20 John G.Ruggie,op.cit.,p.11.
    21 Peter F.Cowbey,"Elect Locally-ordar Globally:Domestic Politics and Multilateral Coopera tion," in John G.Rugge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 onal Form(New York: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157.
    22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 on,Vol.46,No.3(Summer,1992),p.571.
    23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11.
    24 Mark W.Zacher,"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Multilateralism:The Dev elopment of Regimes for Nonterrestrial Spaces,"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 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399.
    25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p.32-34.
    26 James A.Caporaso,op.cit.,pp.53-54.
    27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11.
    28 Mark W.Zacher,op.cit.,p.399.
    29 James A.Caporaso,op.cit.,pp.54-56.
    30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11.
    31 Mark W.Zacher,op.cit.,p.399.
    32 Patrick M.Morgan,"Multilateralism and Security:Prospects in Europe,"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l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 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355.
    33 Robert Jervis,"Security Regimes," in 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 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180.
    34[美]莉萨·马丁:“利益、权力和多边主义”,见:[美]莉萨·马丁、贝思·西蒙斯编,黄仁伟、蔡膊鸿 等译:《国际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35 Miles Kabler,"Multilateralism with Small and Large Numbers," in John G.Ruggie,ed.,Mult 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 sity Press,1993),p.295.
    36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37 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Piscord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pp.93-94.
    38 Robert W.Cox,"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rd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April,1992),p.161.
    39 Miles Kabler,"Multilateralism with Small and Large Numbers," in John G.Ruggie,ed.,Mul 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 rsity Press,1993),p.296.
    40 Friedrich Kratochwil,"Norms Versus Numbers:Multilateralism and the Rationalist and Refle xivist Approaches to Institutions-a Unilateral Plea for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q Yor 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468.
    41 Patrick M.Morgan,op.cit.,p.338.
    42 James A.Caporaso,op.cit.,p.82.
    43[美]约翰·米尔斯海默 著,王义桅、唐小松 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44 Miles Kabler,op.cit.,p.296.
    45 Friedrich Kratochwil,op.cit.,p.468.
    46 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pp.3-4.
    47 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 iables," in 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170.
    48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p.32-34.
    49 Robert O.Keohane,op.cit.,pp.51-57.
    50 Ibid.,pp.89-107.
    51 James A.Caporaso,op.cit.,p.61.
    52 Robert O.Keohane,op.cit.,pp.89-107.
    53 Robert Jervis,"Security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Spring,1982),p.360.
    54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17.
    55 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Introduction: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in Robert O.Keohane,Joseph S.Nye,Stanley Hoffmann eds.,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In sti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ies in Europe,1989-1991(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2-3.现实主义者认为,制度由于缺乏改变国际环境的重要方面,而对国家行为方式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John J.Mear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 curity,Vol.19,No.3(Winter,1994/1995),p.7.
    56 Robert O.Keohane,op.cit.,p.59.
    57 Patrick M.Morgan,op.cit.,p.333.
    58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op.cit.,p.14.
    59[美]莉萨·马丁:前引书,第35-59页;Lisa L.Martin,“The Rational State Choice of Multilateralism,"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91-117.
    60 Patrick M.Morgan,op.cit.,p.333.马克·扎奇尔(Mark W.Zacher)分析平等主义多边组织在多边管制机制发展中扮演的三个作用;多边主义组织对于机制的创建/改变、强化及其本质特征的影响:对于机制运作或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目标的组织化部分对于政治上可接受的普遍的提议的影响。Mark W.Zacher,op.Cit.,p.400.
    61 James A.Caporaso,op.cit.,pp.54-55.
    62 #12
    63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第158页.
    64 李景治:“多维视野下的多边主义与中国情境中的多边外交”,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65 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的兴起”,《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44页.
    66 条约(treaty)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或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之间,或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共同议定的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按照国际法规定它们相互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国际法律文件的总称,包括条约、专约、公约、协定、议定书、换文以及宪章、规约等。
    67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前引书,第152-153页。
    68 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69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前引书,第152-155页;
    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第42页.
    70 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15-16页;
    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112页。
    71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 著;前引书,第212页。
    72[苏]科热夫尼科夫 主编:《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94页。转引自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 著:前引书,第198页。
    73 卫灵、管文虎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74 仪名海著:《中国与国际组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宋新宁、陈岳著:《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6页.
    75[英]杰夫·贝里奇(G.R.Berridge)著,庞中英 译:《外交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73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前引书,第199页。;
    金正昆:《外交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当代有些主要的国际会议如下:世界经济论坛(WEF)。作为非官方国际会,其前身是1971年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论坛的参与者主要是各国的高层政治和经济的领导人、著名企业家及专家,论坛的宗旨是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中国自1979年开始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从1981年起,论坛每年在中国举办“中国企业高峰会”;世界社会论坛(W SF)。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对立、由非政府间组织(NGO)、知识分子和社会团体代表参加的大型会议。它反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论坛的最大区别是更加开放,与会代表不管持何观点,来自何阶层,都可自由参与讨论;亚欧首脑会议(ASEAM)。亚欧会议成立于1996年,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政府间论坛,旨在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促进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
    77 饶戈平:“前言”,见:饶戈平 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78 张贵洪 编著:《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79 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 ed.,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1993-1994,pp.1690-1692。转引自蒲俜 著:《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80 宋新宁、陈岳著:前引书,第218-219页;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 著:前引书,第212-213页。
    81 张贵洪 编著:前引书,第16-17页。
    82 《国际组织统计(1909-1999)》,国际组织联盟,http://www.uia.org/statistics/organizations/ytb299.php;国际组织联盟(UIA),http://www.uia.org。
    83 国际组织联盟(UIA)。http://www.uia.org。
    84 宋新宁、陈岳著:前引书,第216页;仪名海 著:前引书,第4页;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前引书,第204页。
    85 金正昆:前引书,第182页。
    86 解超、胡键 等著:《国际政府组织与中国的外交战略》,贵州:贵州人民办社,2004年版,第28-29页。
    87 徐坚 等:前引书,第19-20页。
    88 金正昆:前引书,第22页,第183页;[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 译:《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89 冷战结束后,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特罗斯·加利(Boutros Boutros-Ghali)在题为《和平纲领》的报告中提出了预防性外交概念。他把“预防性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的定义为:“采取行动,防止争端在有关各方之间出现,防止现有争端升级为冲突,以及发生冲突时限制冲突的扩大”。为此,加利提出了预防外交的几点具体措施包括:建立信任措施。以减少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事实调查。预防性步骤必须给予及时正确地了解事实:早期预警系统。由联合国的预警系统网络提供情报,并进行分析,提出报告和采取行动的建议;维和部队的预防性部署。在争端当事方的要求下,或经他们同意,可以进行预防性部署;设立非军事区。在冲突发生后,或在其之前,在边界两侧建立非军事区以消除发动攻击的借口。Boutros Boutro s-Ghali,An Agenda for Peace:Preventive Diplomacy,Peacemaking and Peacekeeping(New York:Un ited Nations,1992).pp.11-19.
    90 宋新宁、陈岳著:前引书,第221-222页。
    91 吴建民:“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重新认识多边外交”,《中国外交》,2006年11期,第6页。
    92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前引书,第212页。
    93 60年代中期以来,多边外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开展“集体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共同奋斗。这一进程可概括为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提出全面系统地改革国际经济关系的纲领和行动原则,从贸易、援助方面的具体要求,深入到国际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革,这些问题涉及各国的国家利益。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和潜力,维护经济利益,提高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多边外交空前活跃,重点也越来越转向加强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规范与机制,在促成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层次与范围的多国协议与政策协调上取得富有成效的进展。同上书,第157页。
    1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2页。
    2 门洪华 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展露观念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3 仪名海 著:《中国与国际组织》,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4 石源华 等著:《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5 同上,第22页;门洪华 著:前引书,第249页。
    6 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21-23页。
    7 倪世雄、赵可金:“地缘政治与中国周边外交新思维”,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207页;
    邓浩:“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调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3期,第40页。
    8 杨闯、高飞、冯玉军 著:《百年中俄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69页。
    9 表现在具体的政策中,就是始终有一个“反对”的目标,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反对美国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反帝反修、20世纪70年代的反对霸权主义。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第47-48页;
    汤炜:“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1期,第17页。
    10 汤炜:同上。
    11 仪名海 著:前引书,第45页。
    12 同上,第31-32页。
    13 杨勉 主编:《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63页。
    14 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第10页。
    15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7页;
    汤炜:前引文,第1期,第16页:
    魏明:“不断发展、日益深化的中国多边外交”,《当代世界》,2007年第5期,第51-52页。
    16 牛军:“中国外交的革命化进程”,杨奎松 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20页。
    17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3),p.13.
    18 李而炳 主编:《21世纪前期对外战略的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19 吴仁彰 主编:《苏东剧变与社会主义前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70页。转引自许月梅 著:《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98页。
    20 许月梅 著:同上书,第92-102页。
    21 汤炜:前引文,第16页;张蕴岭:“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第3-4页。
    22 杨福昌 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166页。
    23 李寿源 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167页。
    24 颜声毅 著:前引书,第343页。
    25 张贵洪 编著:《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页;
    王逸舟 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
    26 汤炜:前引文,第17页。
    27 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第5-6页。
    28 门洪华 著:前引书,第253页。
    29[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主编,华宏勋、张柏青、任倩青、梁泓 等译:《中国参与世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0-51页。
    30 中国加入了与裁军和军备控制有关的一系列条约,如《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杀伤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南极条约》和《外空条约》有关议定书等。
    31 仪名海 著:前引书,第94-95页。
    32 田曾佩 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64-687页。
    33 肖欢容 著:《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35页。
    34 苏浩 著:《亚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176页。
    35 蒲俜 著:《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272页。
    36 门洪华 著:前引书,第255页。
    37 卫灵、管文虎 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38 靳改霞:“入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第68页。
    39 从1950年起,许多新独立国家的纺织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纺织品和服装工业只需要较少的投资,这些国家便把纺织和服装业作为工业化的先行部门,从而导致大量纺织品涌入国际市场。20世纪60年代,国际纺织品生产中人造纤维的用途日益增大,迫使进口国采取必要的限制进口的措施。在关贸总协定下,1961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了有关纺织品贸易的国际会议,根据美国所提出的草案,达成了“国际棉纺织品短期安排”。1972年,关贸总协定纺织品委员会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在长期安排到期之前,商讨今后的纺织品贸易安排。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之下,42个纺织品贸易国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了《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也称《多种纤维协定》(MFA),从而把纺织品的范围从棉纺织品扩大到化纤产品,纺织品贸易受限制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从1974年起至乌拉圭回合结束,国际纺织品贸易便一直受《多种纤维协定》管辖。《多种纤维协定》规定进出口双方国家通过谈判双边纺织品协议来控制国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多种纤维协定》原本是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由发达纺织品进口国与发展中纺织品出口国所达成的控制纺织品贸易的协议。但是,《多种纤维协定》又是关贸总协定的一个例外。即,《多种纤维协定》是关贸总协定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一项例外。关贸总协定只允许在最惠国待遇以外进行进口限制。《多种纤维协定》却允许进口国对出口国采取限制措施,并且对受限制的出口国的出口产品不承担直接赔偿。尽管《多种纤维协议》是一个不公平的协定,但在当时它为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毕竟提供了一个相对透明、可预测的框架,客观上有可能为中国纺织品贸易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外部环境。可是,《多种纤维协定》实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规定。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最终协定之前的20多年中,世界纺织品贸易体系的运作,实际上是在《多种纤维协定》框架的制约下不公平地进行的。《多种纤维协定》是1974年世界纺织品进出口国家,在国际棉纺织品贸易短期和长期协定的基础上达成的一项纺织品贸易安排。它实质上是发达国家面对来自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进口纺织品的竞争,以“扰乱国内市场”为理由,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进口而构造的一整套贸易保护主义机制。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纺织服装业品牌保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220-221页。
    40 蔡玉兰、李克兢:“从MFA到ATC看入世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9卷第9期,第45-46页。
    41 杨洁勉 主编:《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和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42 《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679/6682/20011018/584529.html.
    43 仪名海 著:前引书,第298页。
    44 周永生 著:《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499页;
    张幼文、黄仁伟 等著:《2005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45 颜声毅 著:前引书,第343页。
    46 韦宗友、吴萌:“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一种范式的转移”,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47[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主编,华宏勋、张柏青、任倩青、梁泓等译:前引书,第50页。
    48 江忆恩:前引文。
    49 《中国政府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8/content_3056781.htm.
    50 杨洁勉 主编:前引书,第30-31页。
    51 杨勉 主编:前引书,第455页。
    52 《体现公正负责态度,中国力促联合国改革“重发展”》,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 nter/2005-06/09/content_3065485.htm.
    53 《中国政府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8/content_3056781.htm.
    54 杨洁勉 主编:《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和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55 唐永胜:“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第42页。
    56 杨福昌 主编:前引书,第439-440页;《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 w.fmo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15/1116/t310892.ht.
    57 唐永胜:前引文,第44页。
    58 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5期,第12页。
    59 《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 zyhy/1115/1116/t310892.ht.
    60 张幼文、黄仁伟 等著:《2005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61 樊勇明、贺平:“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32页。
    62 同上,第33页。
    63 张幼文、黄仁伟 等著:前引书,第101页。
    64 服务贸易谈判核心小组由12个WTO成员组成,形成于2005年中,在谈判香港部长宣言服务贸易部分内容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丽萍:“中国参与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五年小结”,《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1期,第22-23页。
    65 樊勇明、贺平:前引文,第34页。
    66 《加深亚欧合作 共同应对挑战(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编:《中国外交2007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67 樊勇明、贺平:前引文,第34页。
    68 李寿源、吕艳君、杨冕 著:《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88页.
    69 吴兴唐 著:《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70 《中国共产党章程》,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71 王家瑞:“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人民日报》,2007年9月28日。
    72 《中国共产党超越意识形态广开党际交往》,《人民日报》,2007年9月26日。
    73 《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的现状》,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http://www.idcpc.org.cn。
    74 王家瑞:同上。
    75 王亚明:“和平崛起: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价值和利益取向”,《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2页。
    76 曾明军:“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新发展”,《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27卷第1期,第117页;
    李学勤:“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第45页。
    77 曾明军:同上,第118页。
    78 魏明:前引文,第53-54页。
    79 颜声毅:前引书,第28页。
    80 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 n。
    81 《中国永远不允许别国干涉内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页。
    82 《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1993年中国白皮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908.htm.
    83 《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tic/1016/5061.html。
    84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85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86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第36页。
    8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关于秘书长年度工作报告的发言》,中国联合国协会 编:《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1999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37-38页。江忆恩将中国 的强烈主权意识叫做“hypersovereignty value”。Alastair Iain Johnston,"China Militarized Int erstate Dispute Behavior 1949-1992:A First Cut at the Date," The China Quarterly,Vol.153(M arch,1998),pp.1-30.
    88 《胡锦涛会见美总统布什,讨论中美关系及国际热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20/content_1131195.htm.
    89 《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90 《加深亚欧合作 共同应对挑战(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编:《中国外交2007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91 唐家璇:“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 c.gov.cn/chn/zxxx/t174057.htm。对经济外交的定义,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在1998年版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中,对经济外交概念做出如下定义:经济外交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法律的制定以及各级政府机构为实现国家对外经济目标而进行的诸如厨房、交涉、谈判、会议、文件交换、结盟或结盟解除、签订经济贸易条约和协定等外交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白皮书(199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9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前引书,第6页,第22页。
    93 《共同谱写东亚合作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e/ceee/chn/dtxw/t107544.htm.
    94 舒驰:“显示中国外交 新亮点的经济外交”,《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第29页。
    95 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 n。
    96 曹云华、徐善宝:“从双边到多边 双边与多边并重”,见:金灿荣 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
    97 张蕴岭:前引文。
    98 #12
    99 夏建平 著:《认同与国际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00 《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101 邓安能:“试评中国的外交角色-“有所作为””,《财经界》,2007年8月,第166页。
    102 杨洁勉 主编:《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和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103 樊勇明、贺平:前引文,第33页。
    104 卢晨阳:“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新视野》,2007年第6期,第95页。
    105 庞中英 著:《中国与亚洲-观察·研究·评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106 邓安能:前引文。
    107 朱子娟:“地缘安全与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第35页。
    108 魏明:前引文,第54页;张泽:“中国“和平崛起”与多边外交”,《党史纵横》,2006年第4期,第50页。
    109 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een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p94.
    110 李正国 著:《国家形象构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243页。
    111 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6年 第1期,第54页。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编:《中国外交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13 张清敏:前引文,第47-48页。
    114 张泽:前引文。
    115 卫灵 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页。
    1 #12
    2 宋新宁、陈岳 著:《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页。
    3[美]小约瑟夫·奈 著,张小明 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 译:前引书,第9页,第25页。
    5 陈岳 著:《中国国际地位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6[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 译:前引书,第26-29页;宋新宁、陈岳著:同上书,第271-272页。
    7 蔡拓、唐静:“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位与维护”,见:王逸舟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利益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8 元成章、刘建飞 著:《21世纪的中国外交》,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0页。
    9 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10 李寿源 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11 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12[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 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页。
    13 卫灵、管文虎 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9页。
    14 冯煜 著:《1978-1996年的中国经济波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9页。
    15 陈岳 著:前引书,第146-147页。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综合司,http://zhs.mofcom.gov.cn/tongji.shtml。
    17 王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时事报告》,2004年,第36页。
    18 卫灵、管文虎 主编:前引书,第59页。
    19 刘建飞:“全球化与美国21世纪外交战略”,见:金灿荣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大国战略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页。
    20 杨洁勉 著:《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
    21 赵可金、倪世雄 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1页。
    22 卫灵、管文虎主编:前引书,第73页。
    23 张毓诗 著:《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4 冷战的终结从两个意义上结束了两极:一个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基础的物质权力结构崩溃,另一个是一场观念上的对抗终止,在这个对抗中,集权主义、共产主义和民主资本主义就全球工业社会的未来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主张。对后冷战世界格局的特点和模式,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种种看法,代表性的观点有单极格局论、单一多极论、一超多强论、向多极过渡论等等。巴里·布赞(Barry Buzan)对过去的全球结构总结如下,两次大战期间的体系是3+3(三个超级大国和三个大国:英国、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德国、日本和法国作为大国),冷战时期的体系是2+3(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中国、日本和欧盟成为大国力量),后冷战时期的体系是1+4(美国是个超级大国,中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作为大国)。[英]巴里·布赞著,刘永涛 译:《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第75-78页。
    25 杨成绪 著:《国际大格局》,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元成章、刘建飞 著:《21世纪的中国外交》,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9页。
    26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第9页。
    27 《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28 叶自成 著:《中国大战略: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29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30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31 《人民日报》,1996年4月26日,1997年4月24日,5月17日。
    32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352-1353页。
    33 《人民日报》,2000年9月7日。
    34 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35 同上,第219页;宋新宁、陈岳 著:《国际政治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36 俞正樑 著:同上书,第219页;宋新宁、陈岳 著:同上书,第273页。
    37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2-13页。
    38 刘建飞:“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见:金灿荣 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69页。
    39 赵可金、倪世雄 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40 张毓诗 著:《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41 肖欢容 著:《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肖欢容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地区主义;其一,地区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信仰。其二,地区主义是指世界政治中的地区内国家之间的跨国交往与合作现象。
    42 赵可金、倪世雄著:前引书,第354页。
    43 陈峰君、祁建华 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2页.
    44 成键 等著:《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霍伟东 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45 邓炜:“从“多哈回合”中止看多边贸易体制的危机”,《经济经纬》,2007年 第1期,第47页。
    4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07-10/24/c ontent_785431_11.htm。
    47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 著:《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48 梁守德:“中国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3期。第57页。
    49 同上。
    50 谢益显 主编:《中国当地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431页。
    51 汤炜:《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其特点》,《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 第1期,第18页。
    52 《和平共处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53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54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55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见:前引书,35页。
    5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前引书,第43页。
    57 门洪华 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展露观念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58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胡锦涛作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59 《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60 曹云华、徐善宝:“从双边到多边 双边与多边并重”,见:金灿荣 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61 赵可金、倪世雄著:前引书,第179-180页。
    62 《人民日报》1985年10月25日。转引自赵可金、倪世雄 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63 杨福昌 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438页。
    64 成启祯:“东亚国家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回应”,《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第27-32页。
    65[加拿大]阿米塔·阿查亚 著,王正毅、冯怀信 译:《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66 门洪华 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展露观念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254-255页。
    67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见:前引书,第36页。
    6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69 《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70 曹云华、徐善宝:前引书,第143页。
    71 汤炜:《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其特点》,《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1期,第19页。
    72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 v.cn/tjfx/ztfx/sqd/t20071011_402436593.htm.
    73 黄鹏:“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地位提高”,《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第5页。
    74 《UN贸发会建议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模式》,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jjzg/2007-03/06/content_820813.htm.
    75 The world in 2050:Beyond the BRICs:A broader look at emerging market growth prospects,普华永道,http://www.pwc.com/extweb/pwcpublications.nsf/docid/146E4E4D52487154852573FA0058A179.
    76 俞新天:“中国对外战略的文化思考”,见:牛军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86-87页。
    77 阮宗泽 著:《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页。
    78 《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79 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Summer,1993),pp.21-4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 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第255页。
    80[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隋丽君 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8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 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9-543页。
    8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前引书,第44页。
    8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前引书,第36-37页。
    84 《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胡锦涛主席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6月18日。
    85 《人民日报》,1999年2月27日。
    86 《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87 《杨洁篪在第14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发表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 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7/t347649.htm。
    88 江波:“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103页。
    89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前引书,第44-45页。
    90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见:前引书,第3页,第8页,第37页。
    9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主席在2007年第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07-10/24/content_785431_11.h tm。
    92 王毅:“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求是》,2003年第4期,第19页;
    但兴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见:李慎明、王逸舟 主编:《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1 2001年布什出任美国总统,布什政府在对朝政策上基本否定了前任政策的做法,对朝鲜采取强硬外交方针,表示要美朝之间已签订的协议进行验证和重新审议对朝政策。“9.11事件”以后,布什政府把反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扩散放在了对外政策的首位,以“善恶两分法”,称为三个“邪恶轴心”(axis of evil)并成为美国打击的重点。原来的“遏制威慑”(deterrence)战略被“先发制人”(preemptvi e)战略所取,美国对朝鲜推进政策是以“接触和扩大政策”(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policy)改变“进攻性接触政策”(hawk engagement policy)。朝鲜面对越来越大的美国的压力,把布什政府的“邪恶轴心”宣言认定是对朝鲜的宣战,并认为美国展开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术。
    2 刘长敏 著:《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于调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3 罗洁:“中国为什么积极促成六方会谈”,《世界知识》,2003年第18期,第25页。
    4 莫金莲 著:《亚太区域合作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5 王恬:“构建有效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人民日报》,2007年2月1日。
    6 徐文吉 著:《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7 江西元:“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3期,第46页.
    8 《东盟呼吁恢复朝核六方会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7/26/content_4879783.htm。
    9 杨军、王秋彬 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页。
    10 《王毅谈第二轮北京六方会谈:三个特点五项进展》,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365543.html。
    11 王毅:“第三轮六方会谈获得五大成果”,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c/2004-06-26/12092914513s.shtml。
    12 杨军、王秋彬 著:前引书,第282页。
    13 刘长敏 著:前引书,第234页。
    14 杨军、王秋彬 著:前引书,第274页。
    15 《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第四次会议结束》,《光明日报》,1999年1月24日。
    16 刘长敏 著:前引书,第177-178页。
    17 《中国政府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13/cont ent_659307.htm。
    18 《江泽民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就朝鲜核问题通电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3-01/10/content_686335.htm。
    19 《中国政府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13/cont ent_659307.htm。
    20 《胡锦涛与卢武铉会谈,阐述中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scente r/2003-07/07/content_958966.htm。
    21 《胡锦涛会见美总统布什,讨论中美关系及国际热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0/20/content_1131195.htm。
    22 《美称宁边核燃料制造厂负责人出现在证据照片里》,韩国联合新闻网,http://app.yonhapnews.co.kr/YNA/Basic/article/search/YIBW_showSearchArticle.aspx?searchpart=article&searchtext-%eb%b6%81%e d%95%b5&contents_id=AKR20080425177500043%search=1.
    23 《中国外交部称朝叙核合作疑惑不能影响六方会谈》,韩国联合新闻网,http://app.yonhapnews.co.kr/YNA/Basic/article/search/YIBW_showSearchArticle.aspx?searchpart=article&searchtext=%eb%b6%81%e d%95%b5&contents_id=AKR20080425067000083&search=1.
    24 崔立如:“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国的作用”,《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第46页。
    25 杨军、王秋彬 著:前引书,第273-274页。
    26 李福兴:““四方会谈”为何难以取得进展”,《国际观察》,1999年第17期,第8页。
    27 《中国力促朝美会谈,朝鲜半岛核问题再成焦点》,《环球时报》,2003年4月21日。
    28 同上。
    29 《朝鲜称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365521.html。
    30 刘长敏 著:前引书,第241-242页。
    31 《胡锦涛与卢武铉会谈,阐述中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scente r/2003-07/07/content_958966.htm.
    32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267页。
    33 《朝鲜半岛陷危机,中国适时再出手》,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gj/jdtx/news/2008/04-21/1226922.shtml.
    34 《朝核六方三度博弈,各国为中国斡旋鼓掌》,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23/content_1541239.htm。
    35 《王毅:中国在会谈中发挥三大作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26/conte nt_1548409.htm。
    36 《希尔说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卓越作用》,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6340823.html。
    37 朴键一:“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安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眼亚洲太平洋研究所,http://www.iaps.c 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661.
    38 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秋季号,第153页。
    39 徐进、李鲲:“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第45页。
    40 孙霞:“从安全符合提到多边安全机制”,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2页。
    41 石源华:“朝鲜核试爆与重开六方会谈”,《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6卷第1期,第57页。
    42 石源华:“六方会谈面临的新挑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第13页。
    43 孟庆义、赵文静、刘会清 著:《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44#12
    45 夏立平:“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饭”,《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2期,第15页。
    46 赵跃钦、谢剑南:“浅议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57页。
    47 朱锋:“六方会谈的制度建设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第2页。
    48 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13卷 第1期,第46页。
    49[韩]赵成烈:“韩半岛和平机制的构筑与东北亚安全合作”《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第6页。
    1 莫金莲 著:《亚太区域合作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2 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5年第6期,第18页。
    3 梁志明:“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第15页。
    4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05页。
    5成键 等著:《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120页。
    6 戴念龄 著:《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7 余昌森、李伟 主编:《十五大以后的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6页。
    8 张震:“东盟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演进: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视角”,《东南亚》,2003年第1期,第8页。
    9 夏立平:前引文,第19页。
    10 韩国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t.go.kr。
    11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93-94页,第103页。
    12 王亚飞:“APEC的最新发展及中国对策”,《经济前沿》,2007年第2期,第51-52页。
    13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04页。
    14 喻常森 著:《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5 庞中英 著:《中国与亚洲-观察·研究·评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16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04页。
    17 东南亚国家联盟,http://www.aseansec.org。
    18 《中国东盟增进互信推动亚洲发展》,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8/03/con tent_6010617.htm。
    19 张振江:““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第23页。
    20 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成功、不足和未来拉展”,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东盟方式”影响了整个东亚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合作,因此,有时将其成为“亚洲方式”、“东亚方式”或“亚太方式”。
    21 Amitav Acharya,"Multilateralism:Is There An Asia-Pacific Way?," NBR Analysis,Vol.8,No.2(1997),pp.11-15.
    22 苏浩 著:《亚太合作安全研究:从哑铃到橄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470页.
    23 韦红 著:《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邹忠全、周影 等编著:《东南亚经济与贸易》,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221页。
    24 戴念龄 著:前引书,第93页。
    25 江先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68页。转引自张骥、张爱丽:“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机制的构建”,见:金灿荣 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26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03-104页,第114页;
    陈峰君 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78页。
    27 莫金莲 著:同上书,第101页,第113页;韦红 著:前引书,第48页。
    28 张春旺:“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进程与特点”,《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卷 第3期,第48页。
    29 霍伟东 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30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45页。
    31 国际经贸领域使用的“双边主义”,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指传统的“双边条约、双边磋商”等词语中以参与方的数量为标志形成的双边概念。其二,指以经济联盟为代表的,对成员方和非成员方给予不同经济待遇的双轨贸易政策安排。朱颖:“试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主义特征”,《当代亚太》,2005年 第10期,第16-18页。
    32 莫金莲 著:前引书,第137页,第144-145页。
    33 国纪平:“好邻居 好朋友 好伙伴-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与成果”,《中国外交》,2007年第2期,第15页。
    34 《共同谱写东亚合作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e/ceee/chn/dtxw/t107544.htm。
    35 《温家宝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讲话》,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936128.html。
    36 傅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周边外交关系”,《时事报告》,2003年第3期,第9页。
    37 《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温家宝在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演讲)》。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121579.html。
    38 王光厚:“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外交评论》,200 7年 第3期,第41页。
    39 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十五年经贸合作综述”,《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2-3期,第55页。
    40 苏浩:“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框架”,《世界知识》,2000年第5期,第11-12页。
    41同上。
    42 同上,第12页。
    43 《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在首次中国与东盟会议上讲话)》,新华网,htt 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47.htm。
    44 《透视东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8/02/content_6009819.htm。
    45 《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 n/zxxx/t419061.htm。
    46 《传统友谊与区域合作的纽带》,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7059543.html。
    47 王勤 等著:《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48 《合作的纽带 共同的家园(温家宝在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 le.com.cn/GB/1026/7067716.html。
    49 王勤 等著:前引书,第138-139页。
    50 贺圣达:“亚太经济合作中的跨世纪课题-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合作”,《东南亚》,1997年 第1期。
    转引自王小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与治理”,见:汪新生 主编:《中国-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51 《传统友谊与区域合作的纽带》,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7059543.html。
    52 刘奇葆指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从内容上看,有海上经济合作(Marine economic cooperat ion)、陆上经济合作(Mainland economic cooperation)、湄公河流域合作(MEKONG subregion cooperatio n),英文表述的第一个字母也都是“M”。因此,可称为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刘奇葆:“推动泛北部湾开发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当代广西》,2006年第15期,第13页。
    53 兰胜德、陆景林:“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当代广西》,2007年第3期,第22-23页。
    54 《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席声明》,2007泛北湾经济合作论坛,http://www.fecbg.org/article.p hp?articleid=1167957。该届论坛由中国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部、交通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来自上述主办单位的领导、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泛北部湾及东盟其他国家的官员、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与东盟著名专家学者和国际知名企业、金融机构的代表。
    55 古小松、刘建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共识-实践”,《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12期,第3页。
    56 兰胜德、陆景林:“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当代广西》,2007年第3期,第23页;
    李世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模式特点与战略价值”,《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3页。
    57 何兰 主编:《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版,第211页。
    58 邹忠全、周影等编著:前引书,第274页。
    59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caexpo.org。
    60 覃主元 等著:《战后东南亚经济史(1945-2005年)》,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8-39页。
    61 顾卫平 著:《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62 覃主元 等著:前引书,第40页。
    63 邹忠全、周影等编著:前引书,第281-283页;
    何兰 主编:前引书,第211-214页;
    郭晓磊、吴国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72-73页;
    谭启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分析”,《市场论坛》,2007年第8期,第4页。
    1 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转引自陆吉明:“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 第4卷 第2期,第20页。
    2 赵伯乐著:《当代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5-93页。
    3 周卫平著:《百年中印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4 同上,第391页。
    5 王联、史哲、叶海林:《南亚上空的蘑菇云-印巴核试验前前后后》,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6 孙士海主编:《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7 同上,第153-154页。
    8 马加力:“印巴‘核谈'能否促进‘和谈””,《解放军报》,2004年6月28日。
    9 《印度成立核快速反应部队 主要防范巴基斯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6/content_4924383.htm。
    10 《美印达成核能合作协议:合作还是威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8月11日。
    11 《巴基斯坦称不单独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7/content_6613152.htm。
    12[巴基斯坦]阿德兰·沙瓦·克汉(Adnan Sarwar Khan)著,向元钧 译:“巴基斯坦在国际变化中的外交政策”,《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1期,第30-31页。
    13 赵伯乐著:前引书,第310页。
    14 熊伟:“多边外交给中国更多机会”,《环球时报》,2005年1月28日。
    15 张小明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2页。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中国外交风云(第一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转引自张力:“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第41页。
    17 张力:同上,第42页。
    18 林良光、叶正佳、韩华:《当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第137页。
    转引自张力:“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 第1期,第42页。
    19 张力:同上。
    20 郑汕、刘利勤:“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新思路”,《学术探索》,2006年 第1期,第101页。
    21 《世代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江泽民主席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 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11/1212/t5492.htm。
    22[印]兰密施 著、蔡枫、董方峰 译:《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23 《发言人就印巴双方发生边境冲突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11/1214/t5528.htm。
    24 《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胡锦涛主席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5077050.html。
    25 唐世平、张洁 等主编:《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26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是1968年7月1日由包括英国、美国、苏联在内的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1995年4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在联合国总部举行审议大会,会议决定无限期延长条约。又称《防止核扩散条约》或《核不扩散条约》。截至2005年11月,签署附加议定书的国家有106个。《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是一项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早在1954年印度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首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缔结一项禁止核试验国际协议的要求。1994年3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启动全面核禁试条约的谈判。1996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截至2008年4月,条约178国签约,144国批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NTBTO),http://www.ctbto.or g。
    27 周卫平著:《百年中印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28 《光明日报》,1998年6月4日。转引自张小明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 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29 周卫平著:前引书,第392页。
    30 马加力:“印巴核试验及其对南亚安全态势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 第7期,第22页。
    31 《核裁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jks/jkslc/hwt/hcj/t119261.htm。
    32 《中国代表阐述防止核扩散等问题的原则立场》,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2/content-6054153.htm。
    33 《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胡锦涛主席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5077050.html。
    34 马加力:“南盟峰会:为了拯救“穷人中的穷人””,《世界知识》,2007年 第9期,第35页。
    35 《李肇星表示中国愿与南盟加强合作》,《人民日报》,2007年4月4日。
    36 胡仕胜、楼春豪:““南盟在中国-南亚关系中的作用”研讨会纪要”,《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 第1期,第60页。
    37 畅征、刘青建 著:《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孙士海 主编:前引书,第163-164页;
    刘津坤:“印巴关系缓和初析”,《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 第2期,第60-61页。
    38 汪巍:“中国与南盟的全方位合作趋势”,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jjxww.com/show.aspx?id=994ghcid=31。
    1[英]哈罗德·麦金德 著,林尔蔚、陈江 译:《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页。
    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100页。
    3 胡尚哲、高永久:“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 第2期,第67页。外高加索大约指高加索山脉以南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撒过所在地区。外高加索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亚洲部分西南部,由里海联为一体。
    4 《胡锦涛主席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记者联合采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55566.htm。
    5 姜毅 主编:《新世纪的中俄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6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键指这些迹象表明中亚地区迄今为止还有相当严重的“帝国后遗症”现象。胡键:“中亚“帝国后遗症”及其政治新机制”,见:秦亚青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359页。
    7 元成章、季传亭、徐胜希、张明明、刘爽、辛波 著:《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页;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 著:《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14页;
    胡键:“中亚“帝国后遗症”及其政治新机制”,见:秦亚青 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359页;
    帕尔哈提:“中亚各国独立后面临的民族问题”,见:潘志平 主编:《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6页。
    8 高永久、秦伟江:“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 第2期,第47页。;帕尔哈提:同上,第52-55页。
    9 赵常庆:“论中亚形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 第2期,第48页。
    10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280-283页。
    11[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著,阎学通、陈寒溪 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417-419页:
    张妍:“浅析当前地缘政治的几个特点”,见:楚树龙、耿秦 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12 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与新安全观”,《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 第3期,第77页。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治、军事安全而言,发生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关于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本论文采用李学保博士的狭义上的非传统安全的解释,即从国家安全面临的非军事威胁的角度界定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问题多是由非国家行为体的组织、个人或社会群体所实施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威胁,包括由于政府“治理失败”所诱发的社会动荡、贫困加剧、认同危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或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所引发的信息安全、恐怖主义、金融危机、非法移民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以及全球性问题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冲击,如环境污染、武器扩散、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疾病传播等。李学保 著:《当代国际安全合作的探索与争鸣》,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2页。
    13 赵常庆:前引文,第49页。
    14 同上,第48页。
    15 许涛:“构建区域合作安全的尝试:兼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新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第73页。
    16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280页。
    17 徐亚清、秦伟江:“中国西北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 第43卷 第6期,第134页。
    18 赵常庆:前引文,第48页。
    19[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译:前引书,第26页。
    20 同上,第34页。
    21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228-250页;
    姜毅 主编:《新世纪的中俄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163页;
    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问题”,见:马振岗 主编:《稳步 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2页;
    王桂芳 著:《中亚战略格局与中国安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75页,第349-350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11页;
    张小虹:“天上飞的与地上爬的“9·11”事件的文化思考”,见:哈佛燕京学社 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8-239页。
    22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234页。
    23 同上,,第240页。
    24 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和平与发展》,2001年 第3期,第23页。
    25 许涛:“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26页。
    26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295-296页。
    27 丘弗林·根纳季:“作为地区秩序新因素的上海合作组织”,见:马振岗 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28 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动因,海外华人学者钟建平(Chien-peng Chung)指出:其一,地缘政治(geo-poli tical)利益。抑制北约(NATO)的东扩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大幅上升;其二,地缘经济(geo-economic)利益。确保丰富的天然、石油、有色金属等中亚的经济资源:地缘战略(geo-strategic)利益。造成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Chien-peng Chung.“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China's Cha nging I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The Chine Quarterly,Vol.180(December,2004),pp.998-1003.
    29 杨勉 主编:《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0页。
    30 《“上海五国”将续写世纪新篇》,《国防报》,2001年6月1日。
    31 《江主席谈五国边境裁军协定》,人民网,http://web.peopledaily.com.cn/04/25/current/yaowen/yao wen2.htm。
    32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14页。
    33 同上,第15页。
    34 《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6-06/20/content_435013.htm。
    3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 著:《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6 张妍:“浅析当前地缘政治的几个特点”,见:楚树龙、耿秦 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37 王桂芳 著:《中亚战略格局与中国安全》,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274页。
    38 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前引书,第129页。
    39 《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02233.htm。
    40 《中塔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 jlb/1776/1777/t289614.htm。
    41 《胡锦涛主席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记者联合采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55566.htm。
    42 李钢 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43 潘光、胡键 著:《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44 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 第58卷 第6期,第746页。
    45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博拉特·努尔加利耶夫说,中西南亚地区以其独特的战略和历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区域内各国经济具有显著的互补性,只有扩大区域合作交流,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新疆地处亚洲中心位置。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相连的重要通道,新疆是复兴丝绸之路的核心。”《2007年中西南亚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暨上合组织国家优先合作领域研讨会》,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85614&col_no=229。
    46 丁志刚、王宗礼著:《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经济安全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47 《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13/content_4419223.htm。198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 战略构想,首次提出了“中西部发展”的构想。“一个大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即到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全国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487 李钢 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49 段秀芳:“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发展面临八大机遇”,《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3期,第50页。
    50 李钢 主编:前引书,第240页。东部企业逐步开展的“西进战略”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东部部分企业在能源紧张、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将一些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同时必然伴随着先进的技术和部分剩余资金的西移,这种西移必将有利于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及产品优势的转化,改变西部地区工业结构单一的状态,促进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
    51 李钢 主编:前引书,第224-225页。
    52 丁志刚、王宗礼 著:《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经济安全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53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下)”,《大经贸》,2007年第9期,第82-83页。
    54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上)”,《大经贸》,2007年第8期,第78页;李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第9页:阿·哈希莫夫:“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期,第1-2页。
    55 李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第9页;徐亚清、秦伟江:前引文,第134页。
    56 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上)”,前引书,第77-79页;潘光、胡键著:前引书,第178-182页。中哈石油管道的畅通将对俄罗斯向中国输出石油构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俄罗斯产生一定的压力,形成一种直接的竞争关系,使俄罗斯对哈萨克斯坦心存不满,对两国能源合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俄罗斯以更现实的态度实施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俄罗斯的石油除了通过铁路,还能借道这条管道输送至中国。中哈石油管道合作对中俄东部的石油管道合作构成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57 阿·哈希莫夫:“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期,第1页。
    58 许涛:“中亚区域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25页。
    59 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和平与发展》,2001年 第3期,第22页。
    60 许涛:“创建安全合作新理念”,《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6月15日。
    61 潘光、胡键著:前引书,第187页。
    62 丁佩华:“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区域安全作用”,《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第78-79页。
    63 “东突”,这一名词出现于19世纪末期。19世纪30年代初,新疆时局混乱,维吾尔分离主义者建立了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对下,这个政权不到三个月便瓦解了,但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64 潘光、胡键著:前引书,第190页。
    65 同上,190-191页
    66 邢广程、孙壮志主编:前引书,第77页。
    1 王联合:《美国单边主义:传统、历史与现实的透视》,《国际观察》,2006年第5期,第49-50页。
    2 #12
    3 #12
    4 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3),p.8.
    5 李景治:“多维视野下的多边主义与中国情境中的多边外交”,见:金灿荣 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6 Robert Axelord and Robert O.Keohane,"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 in Kenneth A.Oye.ed.,Cooperation u nder 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226.
    7 #12
    8 门洪华 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展露观念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9 李宝俊 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238页。
    10 门洪华 著:牵引书,第255页。
    11 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 第4期,第13页。
    12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页。
    13 Lisa L.Martin,"The Rational State Choice of Multilateralism," in John G.Ruggie,ed.,M ultilateralism Matterst 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 versity Press,1993);Jack S.Levy,"Learning and Foreign Policy:Sweeping a Conceptual Minef iel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8,No.2(Spring,1994),pp.279-312;Alas:air Iain John ston,"Learning Versus Adaptation:Explaining Change in Chinese Arms Control Policy in the 198Os and 1990s," The China Journal,No.35(January,1996),pp.27-61.
    14 Nieholars R.Lardy,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 stitution Press,2002).
    15 Hongying Wang,"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A sian Survey,Vol.40,No.3(May/June,2000),pp.475-491.
    16 Alastair Iain Johnston,"The Myth of the ASEAN Way? Expla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ASEAN R egional Foreum," in Haftendorn,Keohane & Wallander,ed.,Imperfect Unions:Security Institut ions over Time and Spa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p.287-324;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Paul Evans,"China' 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 A 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s S.Ross,eds.,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9),pp.235-265.
    17 #12
    18 Jack S.Levy,op.cit.
    19 Ducan Snidal,"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merican Poli tical Science Review,Vol.85,No.3(1991),p.722.
    20 Yuan Jing-dong,Asia-Pacific Security:China" s Condit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Great Power Enntente(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1.S.Army War College,2000).pp.9-13.
    1.石源华等著.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史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2.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李景治.多维视野下的多边主义与中国情境中的多边外交[A].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4.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A].见:牛军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5.徐坚 等.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A].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6.渠梁、韩德 主编.国际组织与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7.王逸舟 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多视角透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8.吴兴唐著.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9.李寿源、吕艳君、杨冕 著.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10.赵可金.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对国际制度变迁的一项理论思考[A].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倪世雄、赵可金.地缘政治与中国周边外交新思维[A].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赵可金、倪世雄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仪名海著.中国与国际组织[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4.杨勉 主编.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门洪华 著.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展露观念于国际制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16.刘建飞.多边主义的历史演变[A].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17.俞新天.中国对外战略的文化思考[A].见:牛军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18.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潘光、胡键著.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0.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周启朋、杨闯、谢鹏著.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21.李钢 主编.上海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的区域经济合作[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4年.
    22.苏浩 著.亚太合作安全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23.蒲俜 著.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24.饶戈平.前言[A].见:饶戈平 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25.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6.卫灵、管文虎 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宋新宁、陈岳 著.国际政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8.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覃主元 等著.战后东南亚经济史(1945-2005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30.顾卫平 著.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1.张贵洪 编著.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蒲俜 著.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33.解超、胡键 等著.国际政府组织与中国的外交战略[M].贵州:贵州人民办社,2004年.
    34.成键 等著.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赵全胜 著.解读中国的外交政策[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6.王逸舟 著.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7.杨洁勉 著.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8.孟庆义、赵文静、刘会清著.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9.叶自成 著.中国大战略: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主要问题及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0.邹忠全、周影 等 编著.东南亚经济与贸易[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41.俞正樑 著.国际关系与全球政治:21世纪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42.秦亚青 著.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牛军.中国外交的革命化进程[A].见: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年.
    45.冯煜著.1978-1996年的中国经济波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46.李而炳 主编.21世纪前期对外战略的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47.许月梅 著.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8.杨福昌 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49.李寿源 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50.刘建飞.全球化与美国21世纪外交战略[A].见:金灿荣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大国战略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51.李正国 著.国家形象构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庞中英 著.中国与亚洲-观察·研究·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53.田曾佩 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54.杨洁勉 主编.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和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55.周永生 著.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56.张幼文、黄仁伟 等著.2005年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7.韦宗友、吴萌.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一种范式的转移[A].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58.张毓诗 著.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59.陈岳 著.中国国际地位分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60.蔡拓、唐静.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位与维护[A].见: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利益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61.元成章、刘建飞著.21世纪的中国外交[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
    62.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63.杨成绪著.国际大格局[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4.中国共产党章程[A].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5.丁志刚、王宗礼 著.西部开发与我国地缘经济安全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66.曹云华、徐善宝.从双边到多边 双边与多边并重[A].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67.但兴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评估[A].见: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7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68.喻常森著.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9.莫金莲 著.亚太区域合作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70.夏建平 著.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71.自杨军、王秋彬 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72.苏浩 著.亚太合作安全研究:从哑铃到橄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73.韦红 著.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74.戴念龄 著.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75.余昌森、李伟 主编.十五大以后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6.陈峰君、祁建华 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77.成键 等著.区域性国际组织与中国战略选择[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78.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成功、不足和未来拉展[A].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9.张骥、张爱丽.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机制的构建[A].见: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
    80.姜毅 主编.新世纪的中俄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81.邢广程、孙壮志 主编.上海合作组织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7年.
    82.胡键.中亚“帝国后遗症”及其政治新机制[A].见:秦亚青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际秩序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83.张妍.浅析当前地缘政治的几个特点[A].见:楚树龙、耿秦主编.世界、美国和中国:新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理论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84.元成章、季传亭、徐胜希、张明明、刘爽、辛波著.中国周边国际环境[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85.阎学通.什么是国家利益?[A].见:王逸舟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8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
    87.帕尔哈提.中亚各国独立后面临的民族问题[A].见:潘志平主编.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
    88.王勤 等著.中国与东盟经济关系新格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89.王小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与治理[A].见:汪新生主编.中国-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0.赵华胜.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问题[A].见: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91.丘弗林·根纳季.作为地区秩序新因素的上海合作组织[A].见:马振岗主编.稳步向前的上海合作组织:专家学者纵论SC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92.王桂芳 著.中亚战略格局与中国安全[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
    93.张小虹.天上飞的与地上爬的“9·11”事件的文化思考[A].见:哈佛燕京学社主编.全球化与文明对话[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94.唐世平、张洁等 主编.冷战后近邻国家对华政策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95.赵伯乐 著.当代南亚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周卫平 著.百年中印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97.杨闯、高飞、冯玉军 著.百年中俄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98.王联、史哲、叶海林著.南亚上空的蘑菇云-印巴核试验前前后后[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
    99.孙士海 主编.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0.林良光、叶正佳、韩华.当代中国与南亚国家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1.陈峰君 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102.霍伟东 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4.李学保 著.当代国际安全合作的探索与争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105.徐文吉 著.朝鲜半岛时局与对策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6.赵伯乐 著.当代南亚国际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7.孙霞.从安全符合提到多边安全机制[A].见: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多边治理与国际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8.张小明 著.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
    109.刘长敏 著.论朝鲜核问题解决中的国际斡旋于调停[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0.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A].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民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3.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4.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关于秘书长年度工作报告的发言[A].中国联合国协会 编.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1999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115.加深亚欧合作 共同应对挑战(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上的讲话)[M].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编.中国外交2007年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自皮书(199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17.畅征、刘青建 著.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8.李宝俊 著,当代中国外交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 编.中国外交2005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120.[英]巴里·布赞著,刘永涛 译.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1.[英]杰夫·贝里奇(G.R.Berridge)著,庞中英 译.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2.[英]哈罗德·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 译.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2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4.[加拿大]阿米塔·阿查亚 著,王正毅、冯怀信 译.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5.[美]塞缪尔·亨廷顿 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 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26.[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 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7.[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 著,阎学通、陈寒溪 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128.[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隋丽君 等译.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129.[美]约翰·米尔斯海默 著,王义桅、唐小松 译.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 著,门洪华 译.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1.[美]莉萨·马丁.利益、权力和多边主义[A].见:[美]莉萨·马丁、贝思·西蒙斯 编,黄仁伟、蔡鹏鸿 等译.国际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2.[美]伊莉莎白·埃克诺米、米歇尔·奥克森伯格 主编,华宏勋、张柏青、任倩青、梁泓 等译.中国参与世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133.[印]兰密施 著、蔡枫、董方峰 译.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石源华.朝鲜核试爆与重开六方会谈[J].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6卷第1期.
    2.石源华.六方会谈面l临的新挑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8期.
    3.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4.康绍邦、秦治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J],求是.2007年第3期.
    5.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
    6.张蕴岭.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J].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7.成启祯.东亚国家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回应[J].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
    8.时永明.亚太安全环境与地区多边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1996年第1期.
    9.时永明.亚太安全中的矛盾与合作[J].国际问题研究.1997年第3期.
    10.夏义善.“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J].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3期.
    11.黄鹏.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地位提高[J].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12.江波.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3.郭树永.国际制度的融入与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一种历史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4期.
    14.莫洪宪.上海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我国的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58卷第6期.
    15.许涛.构建区域合作安全的尝试:兼论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新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16.徐亚清、秦伟江.中国西北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J].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3卷第6期.
    17.张力.中国的南亚外交与克什米尔问题[J].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1期.
    18.刘奇葆.推动泛北部湾开发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J].当代广西.2006年第15期.
    19.兰胜德、陆景林.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J].当代广西.2007年第3期.
    20.古小松、刘建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共识-实践[J].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12期.
    21.李世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模式特点与战略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22.舒驰.显示中国外交 新亮点的经济外交[J].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23.邓安能.试评中国的外交角色-“有所作为”[J].财经界.2007年8月.
    24.靳改霞.入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N].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4卷第1期.
    25.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上)[J].大经贸.2007年第8期.
    26.崔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能源合作(下)[J].大经贸.2007年第9期.
    27.李强.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
    28.阿·哈希莫夫.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领域的合作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1期.
    29.徐亚清、秦伟江.中国西北地缘战略的发展演变[N].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43卷第6期.
    30.段秀芳.中国新疆与中亚经贸发展面临八大机遇[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3期.
    31.张春旺.东亚经济一体化:背景、进程与特点[N].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卷第3期.
    32.赵常庆.论中亚形势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互作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33.马加力.印巴核试验及其对南亚安全态势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7期.
    34.马加力.南盟峰会:为了拯救“穷人中的穷人”[J].世界知识.2007年第9期.
    35.胡仕胜、楼春豪.“南盟在中国-南亚关系中的作用”研讨会纪要[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
    36.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与新安全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37.高永久、秦伟江.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8.郑汕、刘利勤.推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新思路[J].学术探索.2006年第1期.
    39.郭晓磊、吴国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驱动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40.朱颖.试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双边主义特征[J].当代亚太2005年第10期.
    41.国纪平.好邻居 好朋友 好伙伴-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与成果[J].中国外交.2007年第2期.
    42.傅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周边外交关系[J].时事报告.2003年第3期.
    43.苏浩.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框架[J].世界知识.2000年第5期.
    44.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5期.
    45.谭启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状况分析[J].市场论坛.2007年第8期.
    46.陆吉明.印巴冲突的历史根源[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4卷第2期.
    47.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十五年经贸合作综述[J].今日中国论坛,2007年第2-3期.
    48.王光厚.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试析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J].外交评论.2007年第3期.
    49.王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J].时事报告.2004年.
    50.张振江.“东盟方式”:现实与神话[J].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3期.
    51.蔡玉兰、李克兢.从MFA到ATC看入世对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N].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第9卷第9期.
    52.巴殿君.论朝鲜半岛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13卷第1期.
    53.赵跃钦、谢剑南.浅议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机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4.朱锋.六方会谈的制度建设与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J].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3期.
    55.夏立平.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些看饭[J].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2期.
    56.张震.东盟参与亚太区域经济整合的策略演进:多边主义与区域主义的视角[J].东南亚.2003年第1期.
    57.王亚飞.APEC的最新发展及中国对策[J].,经济前沿.2007年第2期.
    58.邓炜.从“多哈回合”中止看多边贸易体制的危机[J].经济经纬.2007年第1期.
    59.梁守德.中国的国际观和外交战略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3期.
    60.成启祯.东亚国家对美国亚洲政策的回应[J].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
    61.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纺织服装业品牌保护[N].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2.魏明.不断发展、日益深化的中国多边外交[J].当代世界.2007年第5期.
    63.张泽.中国“和平崛起”与多边外交[J].党史纵横.2006年第4期.
    64.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65.吴建民.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重新认识多边外交[J].中国外交.2006年11期.
    66.汤炜.1949-1989年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J].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1期.
    67.楚树龙.多边外交:范畴、背景及中国的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68.秦亚青.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69.王逸舟.中国与多边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70.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71.钱文荣.关于多边主义、多边外交的几点理论和政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72.沈骥如.多边外交和多极世界[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73.方长平.多边主义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74.章一平.从均势制衡的难题看多边主义兴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75.王明进.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76.苏长和.发现中国新外交-多边国际制度与中国外交新思维[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77.仪名海.中国多边外交史研究的意义及其体系的构建[N].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78.梁志明.论东南亚区域主义的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J].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79.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5年第6期.
    80.司德坤.关于多边主义的几点理论思考[N].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卷第3期.
    81.邓浩.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调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3期.
    82.张清敏.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J].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
    83.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84.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体制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85.唐永胜.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
    86.刘侣萍.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N].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27卷第5期.
    87.樊勇明、贺平.中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建设者[N]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8.张丽萍.中国参与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谈判五年小结[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1期.
    89.王亚明.和平崛起: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价值和利益取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90.卢晨阳.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进程和特征[J].新视野.2007年第6期.
    91.朱子娟.地缘安全与中国多边主义外交[J].理论观察.2006年第3期.
    92.刘津坤.印巴关系缓和初析[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93.曾明军.新时期中国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新发展[N].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27卷第1期.
    94.罗洁.中国为什么积极促成六方会谈[J].世界知识.2003年第18期.
    95.胡尚哲、高永久.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96.李学勤.当代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N].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
    97.王毅.与邻为善以邻为伴[J].求是.2003年第4期.
    98.崔立如.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国的作用[J].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
    99.李福兴.“四方会谈”为何难以取得进展[J].国际观察.1999年第17期.
    100.于迎丽.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J].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秋季号.
    101.徐进、李鲲.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8期.
    102.江西元.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J].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3期.
    103.王联合.美国单边主义:传统、历史与现实的透视[J].国际观察.2006年第5期.
    104.冯玉军.中俄关系中的中国国家利益[J].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2期.
    105.编辑部.地区安全架构与多边主义国际研讨会精华[J].国际展望.2004年7月.
    106.[韩]赵成烈.韩半岛和平机制的构筑与东北亚安全合作[J].当代韩国.2007年夏季号.
    107.[巴基斯坦]阿德兰·沙瓦·克汉(Adnan Sarwar Khan)著,向元钧译.巴基斯坦在国际变化中的外交政策[J].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1期.
    1.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Boston:Little,Brown,2001).
    2.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im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 s,1983).
    3.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B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 al Economy(Princen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4.Robert O.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 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
    5.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 John G.R 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6.Lisa L.Martin and Beth A.Simmons eds.,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An Interna tional Organization Reader(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
    7.Elizabeth Economy and Michel Oksenberg,eds.,China Joins the World:Progress a nd Propsects(New York: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Press,1999).
    8.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eds.,E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d Emerging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9).
    9.Samuel S.Kim,"Chin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omas W.Ro 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eds.,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Samuel S.Kim,"Chinese Foreign Policy Faces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in Ala stair lain Johnston and Robert S.Ross,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Ch ina" s Foreign Polic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1.James A.Caporaso,"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Multilateralism:The Se arch for Foundations,"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 The Th 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2.Peter F.Cowbey,"Elect Locally-Order Globally:Domestic Politics and Multilat eral Cooperation," in John G.Rugge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3.Mark W.Zacher,"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Multilateral ism:The Development of Regimes for Nonterrestrial Spaces,"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 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4.Patrick M.Morgan,"Multilateralism and Security:Prospects in Europe," in Jo hn G.Ruggie,ed.,klultilateralism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 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5.Friedrich Kratochwil,"Norms Versus Numbers:Multilateralism and the Rationali st and Reflexivist Approaches to Institutions-a Unilateral Plea for Communicati ve Rationality," in John G.Ruggie,ed.,MultilateralJsm Matters:The Theory an 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6.Miles Kabler,"Multilateralism with Small and Large Numbers," in John G.Ruggi e,ed.,MultilateralJ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or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7.Robert Jervis,"Security Regimes," in 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 egimes(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
    18.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Introduction: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Europe," in Robert O.Keohane,Joseph S.Nye,Stanley Hoffmann eds.,After th e Cold War: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ies in Europe 1989-1991(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9.Robert Axelord and Robert O.Keohane,"Achiev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St rategies and Institution," in Kenneth A.Oye.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20.Lisa L.Martin,"The Rational State Choice of Multilateralism," in John G.Ru 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stitutional F 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21.Nicholars R.Lardy,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2).
    22.hlastair Iain Johnston,"The Myth of the ASEAN Way? Explai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ASEAN Regional Foreum," in naftendorn,Keohane & Wallander,ed.,Imperfec t Unions:Security Institutions over Time and Spa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 y Press,1999).
    23.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Paul Evans,"China' 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 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berts S.Ross,eds.,E ngaging China: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New York:Routledge,1999).
    24.Elizabeth Economy,"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on Chinese Foreign Pol icy-Making," in David Lamption,ed.,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 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Californi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 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Spring,1982).
    2.Robert O.Keohane and Joseph S.Nye,"Two Cheers for Multilateralism," Forei gn Policy,No.60(Autumn,1985).
    3.Jack S.Levy,"Learning and Foreign Policy:Sweeping a Conceptual Minefield,"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8,No.2(Spring,1994).
    4.Ducan Snidal,"Relative Gains and the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 merican Politlcal Science Review,Vol.85,No.3(1991).
    5.Alastair Iain Johnston,"Learning Versus Adaptation:Explaining Change in Chine se Arms Control Polic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China Journal,No.35(Janu ary,1996).
    6.Robert O.Keohane,"Multilateralism: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 ournal,Vol.45,No.4(Autumn,1990).
    7.John G.Ruggie,"Multilateralism: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 al Organization(Vol.46,No.3,1992).
    8.Alastair Iain Johnsto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 ty,Vol.27,No.4(Spring,2003).
    9.Robert O.Keohane,"Multilateralism: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 ournal,Vol.45,No.4(Autumn,1990).
    10.Hongying Wang,"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 Limits of Socia lization," Asian Survey,Vol.40,No.3(May/June,2000).
    11.Aron L.Friedberg,"Ripe for Rivalry:Prospect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 a,"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8,No.3(Winter,1993/1994).
    12.Robert W.Cox,"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rd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 dies,No.2(April,1992).
    13.Robert Jervis,"Security Regi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No.2(Spring,1982).
    14.John J.Mear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 national Security,Vol.19,No.3(Winter,1994/1995).
    15.Boutros Boutros-Ghali,An Agenda for Peace:Preventive Piplomacy,Peacemaking a ndPeacekeeping(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2).
    16.Alastair Iain Johnston,"China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 Behavior 1949-1992:A First Cut at the Date," The China Quarterly,Vol.153(March,1998).
    17.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Summer,1993).
    18.Amitav Acharya,"Multilateralism:Is There An Asia-Pacific Way?," NBR Analysi s,Vol.8,No.2(1997).
    19.Chien-peng Chung,"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China' s Changing I nfluence in Central Asia," The China Quarterly,Vol.180(December,2004).
    20.Yuan Jing-dong,Asia-Pacific Security:China" s Conditional Multilateralism and Great Power Enntente(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 lege,2000).
    1.#12
    2.#12
    3.#12
    4.#12
    5.#12
    1.#12
    2.#12
    3.#12
    1.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EB/OL].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
    2.朴键一.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安全机制[EB/OL].中国社会科学眼亚洲太平洋研究所.http://www.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661.
    3.唐家璇.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174057.htm.
    4.王毅.第三轮六方会谈获得五大成果[EB/OL].中国新闻网.http://news.sina.com.cn /c/2004-06-26/12092914513s.shtml.
    5.王毅.中国在会谈中发挥三大作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O6/26/content_1548409.htm.
    6.汪巍.中国与南盟的全方位合作趋势[EB/OL].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jjxww.com/s how.aspx?id=9949&cid=31.
    7.国纪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6618818.html.
    8.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6679/6682/20011018/584529.html.
    9.中国政府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8/content_3056781.htm.
    10.体现公正负责态度,中国力促联合国改革“重发展”[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6/09/content_3065485,htm.
    11.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 jb/zzjg/gjs/gjzayhy/1115/1116/t310892.htm.
    12.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的现状[EB/0L].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http://www.idcpc.org.cn.
    13.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1993年中国白皮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908.htm.
    14.200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16/5061.html.
    15.胡锦涛会见美总统布什,讨论中美关系及国际热点[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 net.com/world/2003-10/20/content_1131195.htm.
    16.共同谱写东亚合作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e/ceee/chn/dtxw/t107544.htm.
    1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1dhd/2007-10/24/content_785431_11.htm.
    18.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胡锦涛作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8/23/content_4999294.htm.
    19.从十六大到十七大经济社会发展回顾系列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qd/t20071011_402436593.htm.
    20.UN贸发会建议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模式[EB/OL].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jjzg/2007-03/06/content_820813.htm.
    21.杨洁篪在第14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发表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36/1137/t347649.htm.
    22.东盟呼吁恢复朝核六方会谈[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7/26/content_4879783.htm.
    23.王毅谈第二轮北京六方会谈:三个特点五项进展[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365543.html.
    24.中国政府对朝鲜核问题的立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2-12/13/content_659307.htm.
    25.江泽民应约与美国总统布什就朝鲜核问题通电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3-01/10/content_686335.htm.
    26.胡锦涛与卢武铉会谈,阐述中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 net.com/nescenter/2003-07/07/content_958966.htm.
    27.胡锦涛会见美总统布什,讨论中美关系及国际热点[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 net.com/world/2003-10/20/content_1131195.htm.
    28.美称宁边核燃料制造厂负责人出现在证据照片里[EB/OL].韩国联合新闻网.http://app.yonhapnews.co.kr/YNA/Basic/article/search/YIBW_showSearchArticle.asp x?searchpart=article&searchtext=%eb%b6%81%ed%95%b5&contents_id=AKR20080425177500043&search=1.
    29.中国外交部称朝叙核合作疑惑不能影响六方会谈[EB/OL].韩国联合新闻网.http://app.yonhapnews.co.kr/YNA/Basic/article/search/YIBW_showSearchArticle.asp x?searchpart=article&searchtext=%eb%b6%81%ed%95%b5&contents_id=AKR20080425067000083&search=1.
    30.朝鲜称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重要作用[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29/2365521.html.
    31.朝鲜半岛陷危机,中国适时再出手[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gj/jdtx/news/2008/04-21/1226922.shtml.
    32.朝核六方三度博弈,各国为中国斡旋鼓掌[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6/23/content_1541239.htm.
    33.希尔说中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了卓越作用[EB/OL].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 /GB/1029/42355/6340823.html.
    34.中国东盟增进互信推动亚洲发展[EB/OL].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8/03/content_6010617.htm.
    35.共同谱写东亚合作的新篇章(温家宝总理在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e/ceee/chn/dtxw/t107544.htm.
    36.温家宝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936128.html.
    37.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温家宝在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演讲)[EB/OL].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121579.html.
    38.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在首次中国与东盟会议上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0/28/content_610547.htm.
    39.透视东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EB/OL].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07-08/02/content_6009819.htm.
    40.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419061.htm.
    41.传统友谊与区域合作的纽带[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7059543.html.
    42.合作的纽带共同的家园(温家宝在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7067716.html.
    43.2007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主席声明[EB/OL].2007泛北湾经济合作论坛.http://www.fecbg.org/article.php?articleid=1167957.
    44.印度成立核快速反应部队主要防范巴基斯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6/content_4924383.htm.
    45.巴基斯坦称不单独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08/27/content_6613152.htm.
    46.世代睦邻友好,共创美好未来(江泽民主席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演讲)[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11/1212/t5492.htm.
    47.发言人就印巴双方发生边境冲突答记者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yzs/gjlb/1211/1214/t5528.htm.
    48.携手拓展合作,共创美好未来(胡锦涛主席在印度科学宫的演讲)[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5077050.html.
    49.核裁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jks/jkslc/hwt/hcj/t119261.htm.
    50.中国代表阐述防止核扩散等问题的原则立场[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02/content_6054153.htm.
    51.胡锦涛主席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记者联合采访[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55566 htm.
    52.江主席谈五国边境裁军协定[EB/OL].人民网.http://web.peopledaily.com.cn/04/25/current/yaowen/yaowen2.htm.
    53.深化务实合作,共谋和平发展[EB/OL].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6-06/20/content_435013.htm.
    54.中哈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02233.htm.
    55.中塔睦邻友好合作条约[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dozys/gjlb/1776/1777/t289614.htm.
    56.胡锦涛主席接受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记者联合采访[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wjdt/wjzc/t255566.htm.
    57.2007年中西南亚区域经济合作高层论坛暨上合组织国家优先合作领域研讨会[EB/OL].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http://www.sco-ec.gov.cn/crweb/scoc/info/Article.jsp?a_no=85614&col_no=229.
    58.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4/13/content_4419223.htm.
    59.Rawi Abdelal,Yoshiko M.Herrera,Alastair Iain Johnston and Rose McDermott.Identity as a Vribale.[EB/OL].魏德海国际事务中心.http://www.wcfia.harvard.edu/misc/initiative/identity/pub1ications/ID060825.pdf.
    60.The world in 2050:Beyond the BRICs:A broader look at emerging market growth prospects[EB/OL].普华永道.http://www.pwc.com/extweb/pwcpublications.nsf/docid/146E4052487154852573FA0058A179.
    1.《人民日报》
    2.《光明日报》
    3.《环球时报》
    4.《解放军报》
    5.《国防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zhs.mofcom.gov.cn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
    10.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http://www.idcpc.org.cn
    11.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www.cass.net.cn
    12.上海合作组织http://www.sectsco.org
    13.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网http://www.sco-ec.gov.cn
    14.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
    15.中华文化信息网http://www.ccnt.com.cn
    16.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17.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18.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9.光明网http://www.gmw.cn
    20.中国日报http://www.chinadaily.com.cn
    21.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22.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jjxww.com
    23.中国社会科学眼亚洲太平洋研究所http://www.iaps.cass.cn
    24.国际组织联盟(UIA) http://www.uia.org
    25.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CNTBTO),http://www.ctbto.org
    26.魏德海国际事务中心http://www.wcfia.harvard.edu
    27.普华永道(PWC) http://www.pwc.com
    28.韩国外交通商部http://www.mofat.go.kr
    29.韩国联合新闻网http://app.yonhapnews.co.kr
    30.东南亚国家联盟http://www.aseansec.org
    31.2007泛北湾经济合作论坛http://www.fecbg.org
    32.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http://www.caexpo.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