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朝后期军阀政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朝后期,以六镇鲜卑武装力量为基础建立了两个割据王朝:东魏和西魏,并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由于胡族习俗而产生的史料中所谓“等夷”的社会关系的存在,高氏和宇文氏的霸府政权是建立在军阀武将之间的认可之上,故北朝后期的政治形态可以用“军人政治”的视角予以解释。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这两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在政治上更加依赖于出身军阀的勋贵集团的支持,他们对军队的依赖程度更高,并且试图通过直接率领军队获得军功而维持统治。另一方面,由于高氏、宇文氏统治者都出自军阀集团,他们为了自己家族的凌驾于军阀勋贵之上,也必然地对军阀勋贵们采取一定的打击和排挤的措施,在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在高氏北齐,汉族文人政治地位的上升对军事勋贵集团产生了一定威胁,但由于汉族文人不掌握军权,而北齐政治又严重依赖于军事武装力量对其的全方位支持,故汉族文人在政治上也遭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北齐后期产生的恩倖势力虽然是皇权自身趋于腐朽的产物,但因为恩幸人物拥有一定军事才能,故军权掌握在他们手中,北齐才能进行较为稳固的统治。在宇文氏的西魏北周,宇文家族并没有形成对其他关陇军事贵族的绝对优势,北周由同时面临着北齐的强大的军事压力,故北周的皇权政治的军事色彩高于北齐。从宏观角度来看,两魏周齐的政治形态具有极为浓厚的军事化色彩。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回顾北朝史研究的过去和学术研究动态,指出对北朝后期历史研究存在的若干范式,并提出笔者借用“军人政治”范式分析北朝后期政治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析北魏末年动荡局势和高欢宇文泰军阀集团的形成,回顾了尔米荣军阀集团、高欢军阀集团和宇文泰军阀集团形成的过程,揭示其形成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矛盾。通过对北魏后期皇权政治和军阀政治的互动过程,揭示北朝后期从腐朽的文官贵族政治形态向新兴军阀集团控制的皇权政治形态过渡的历史进程。
     第三部分分析东魏北齐政权的政治转型和最终崩溃,指出高欢建立的东魏建立在北镇军阀贵族集团支持的基础上,高欢及其子孙不得不对北镇军阀贵族集团加以利用的同时予以防范的矛盾心态,用皇帝的军事能力因素来揭示东魏北齐在皇权继承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和变态现象。同时,笔者认为由于军事事务在东魏北齐内部存在相当大的重要性,高氏统治集团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牺牲汉族文人的利益来满足军阀贵族们的利益,此乃贯穿东魏北齐历史上的诸多政治重大事件的一条红线,故笔者通过对“军人政治”范式的借用,对东魏北齐灭亡的原因给出独特的解答。
     第四部分析西魏北周政权的形成和崩溃,笔者通过对西魏北周统治集团的梳理和分析,指出以往学者根据地域出身来划分西魏北周统治集团的不准确性,提出应该以对宇文泰家族的政治态度亲疏和是否有助于宇文氏家族获得垄断地位为划分标准,并且通过分析宇文泰继任者宇文护、宇文邕的军事素养及其同武将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左右西魏北周政权内部政治斗争的军事因素和军权因素,并且通过对皇室军事素养的兴衰的揭示,试图对北周政权的灭亡予以重新解释。
     第五部分为结论,综合全文内容,提出两魏周齐政治形态具有过渡性,而隋唐帝国繁盛的同两魏周齐政权的过渡作用密不可分。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itnes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separatist dynasties with the backbone of six garrisons'armed forces:the 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which were respectively replaced by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so called social relationship "Dengyi"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generated by barbarian people customs, the supremacy of the Gao Clan and the Yuwen Clanwas based on the approval of warlord generals, thus the political status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Northern Dynasties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stratocracy" point of view. In the two political powers, namely the regime ofEa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and regime of the Western Wei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the supreme governors relied more on the approval of the noble group with the background of warlord in order to sustain the domination. Also, they relied more on the military, and tried to sustain domination through directly leading the army to win military exploi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Gao Clan and the Yuwen Clan were both from warlord groups, in order to enable their families to have a higher status than the warlord nobles, they took measures to strike and exclude the warlord nobles inevitably, which caused a series of thrilling political struggles within the ruling circles. In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of Gao Clan, the rising political status of the Han scholars posed certain threat to the military noble groups; however, as they could hardly control the military powers, and as the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were badly dependent on the approval of the armed forces in every aspect, the Han scholars had to suffer from a series of frustration and hits. Even thoughthe force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appeared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was the result of decay tendency of the imperial authority politics, those appreciated by the emperor had some military talents and held the military power tightly, which helped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conduct the stable domination.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of Yuwen Clan, the Yuwen Tai family did not have overwhelming advantage over other Guanlong military nobl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was confronted with great military pressure from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so the military identity of imperial authority in the Northern Zhou Dynasty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Qi Dynasty. From the macro-point of view, the politics state with strong military identity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Wei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Northern Zhou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moving the old and building the new.
     The essay wa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wa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looked back on the past history research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research trend ofacademic histor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everal paradigms about the history research o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at it was reasonable for the author to analyze the politics of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ith the "Military Politics" paradigm.
     The second part analyzed the unrest of the last year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GaoHuan Warlord Group and Yuwen Tai Warlord Group. It looked back o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 ErZhuRong Warlord Group, GaoHuan Warlord Group and Yuwen Tai Warlord Group and revealed the complicated political conflicts in their form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of the Imperial authority politics and stratocracy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reveal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hanging from the rotten civil official aristocracy to the Imperial authority politics controlled by newly-emerged warlord groups in the later stage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the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final collapse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Regime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astern Wei Regime established by Gao Huan was built on the support from the warlord noble group of Beizhen, therefore, Gao Huan and his descendants had to take strict precautions against the Beizhen warlord noble group when they made use of it. The author used the military capacity factors of the emperor to reveal the contradictory and abnormal phenomenon generated from the imperial inheritance issues in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due to the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of military affairs in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the Gao Clan hierarchy had to sacrifice the interests of Han scholars to satisfy the interest needs of the warlord nobles when it was necessary. This was a red line that went through the many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therefore, the author made a unique explanation to the fall of the Eastern Wei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with the help of the "Military Politics" paradigm.
     The fourth part analyzed the formation and collapse of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Regimes. Through the sorting and analysis of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hierarchies,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e inaccuracy of previous scholars'dividing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hierarchi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It was claimed that the division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ir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Yuwen Tai Family and whether they were able to help the Yuwen Family get the monopoly position.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to the military attainments of Yuwen Hu and Yuwen Yong, the successors of Yuwen Tai, and their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military officials, the author uncovered the military factors and military power factors that controlled the internal political struggle of the Western Wei and Northern Zhou Regimes, and tried to reinterpret the fall of the Northern Zhou Regime through the revelation of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Imperial military attainments.
     The fifth part was the conclusion. It summarized the content of the whole article,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that the politie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Wei Dynasties and the Northern Zhou and Northern Qi Dynasties were transitive, and that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Empire and the Tang Empire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 transition role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Wei regimes and the Northern Zhou and Northern Qi regimes.
引文
①万斯同:《东魏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9-4532页。
    ②万斯同:《北齐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9-4532页。
    ③练恕:《北周公卿表》,《二十五史补编》,北京图书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4687-4690页。
    ④罗振玉:《北齐书斟议》、《周书斟议》,徐蜀主编:《魏晋南北朝正史补文献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911-917页,第1031-1037页。同样的著作还有愿学斋主人编:《北齐书校证》《北齐书旁证》,同书第917-947页、947-1019页。
    ⑤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⑥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⑦唐长孺:《魏周府兵制度辩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50-288页。
    ⑧谷霁光: 《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⑨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王仲荦:《北周六典》,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王仲荦:《北周地埋志》,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④吕春盛:《关陇集团权力结构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稻香出版社2004年版。
    ⑤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8页、第188-305页。
    ⑥毛汉光:《关陇集团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关系为中心》,中华书局编辑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卷》,第四本,第3349-3422页。
    ⑦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201页。
    ⑧姜望来:《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⑨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杨翠微:《西魏北周政治斗争与中央集权之加强》,《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张伟国:《关陇式将与周隋证券》,中出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朴汉济:《西魏北周时代胡姓再行与胡汉体制》,《文史哲》,1983年第3期。
    ③朴汉济:《西魏北周的赐姓与乡兵的府兵化》,《历史研究》,1993第4期。
    ④李文才:《试论西魏北周的赐(?)复胡姓》,《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⑤李燕捷:《魏周府兵系统与赐姓之关系》,《河北学刊》1988年第5期。
    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育》,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⑦滨口重国:《西魏时期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刘俊文主编:《日本学和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2-294页。
    ⑧陈冠颖:《北齐北周早期政争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①缪越:《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读史存稿》,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8-95页。
    ②漆洋邦:《论东魏北齐的倒退》,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3-404页。
    ③萧璠: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J].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食货月刊》(复刊)6,1976(08)。
    ④徐美莉:《论高欢及其时代》,殷宪、马志强:《北朝研究》第二辑,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33页。
    ⑤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⑥江中柱:《高欢高澄父子与东魏的汉化》,《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⑦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⑧黄寿成:《从中枢决策机构看北齐北周的汉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⑨陶贤都:《高欢父子霸府述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薛海波:《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韦琦辉.:《勋贵集团和东魏北齐政治》,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⑩周双林:《从京畿都督府看东魏北齐的民族关系》,《史学月刊》,1987年第6期。
    11王怡晨:《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
    ① 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年
    ① “作家门”典出《三国志》,为夏侯霸逃往蜀汉之后,对蜀汉君臣言及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大权的司马懿之时所说,其意是司马懿将经营自己家族的势力,最后篡夺曹魏政权。参见《三国志》卷28《邓艾传》注引《世语》,浙江古籍出版社,第492页。
    ① 辞海编委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72页。
    ② [英]戴维·来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3页。
    ① 陈明明:《“军事化社会”—军事管理方式的内在矛盾》,《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期。
    ① 苏小华:《六镇势力与北朝后期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5-16页。
    ① 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72-73页。
    ② 《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传》,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第219页。
    ③ 《魏书》卷四一《源贺传附源怀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926页。
    ④ 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第38页。
    ⑤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5页。
    ⑥ 直江直子:《北魏的镇人》,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37页。
    ① 唐长孺:《试论北魏末年六镇暴动的性质》,《山居存稿》,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27-61页。
    ② 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九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53页。
    ③ 《北史》卷一八《广阳王建传附了渊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617页。
    ① 《魏书》卷七四《尔朱荣传》,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第1643页。
    ②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① 同注1
    ② 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③ 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第3447-3563页。
    ④ 苏小华:《试论尔朱荣集团的兴亡》,《晋阳学刊》,2005年第1期。
    ⑤ 李文才、王婷琳:《尔米氏兴哀的政治文化考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⑥ 长部悦弘:《北魏尔米荣集团考》,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志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第304-326页。李文才、王婷琳:《尔朱氏兴衰的政治文化考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259-260页。第101-103页。
    ② 《魏书》卷七五《尔朱荣》传,第1644-1645页。
    ① 长部悦弘:《北魏尔朱氏军阀集团考》,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第319页。
    ② 同上
    ③ 《魏书》卷一四《高阳王孤传附元天穆传》,第355页。
    ① 同上
    ②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四六,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以下简称集释),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下文中未标注《北释》者,乃赵万里书所未收录之墓志)
    ③ 《魏书》卷一〇《敬宗孝庄帝本纪》,第259页。
    ④ 《集释》图版四六,《汇编》,第277页。
    ① 《魏书》卷七五《尔朱荣传》,第1653-1654页。
    ①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5页。
    ② 《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附弟弼传》,第1671-1672页。
    ③ 《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第14-15页。
    ④ 《周书》卷一四《贺拔胜传附弟岳传》,第225页。
    ⑤ 《北齐书》卷三《文襄纪》,第32页。
    ⑥ 《北齐书》卷一八《孙腾传》,第235页。
    ⑦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4页。
    ① 关于高欢的族属问题,吕春盛先生在《北齐政治史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87年版)一书中有比较充分的回顾,他回顾了王鸣盛、姚薇元、周一良、谭其骧、滨口重国等人的观点,可供参考,参见该书之第14-25页。
    ②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第2页。
    ① 《北齐书》卷一八《司马子如传》,第238页。
    ② 《北齐书》卷一九《刘贵传》,第250页。
    ③ 《北齐书》卷一八《孙腾化》,第233页。
    ④ 《梁书》卷五六《侯景传》,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第833页。
    ⑤ 《北齐书》卷一九《蔡俊传》,第246页。
    ⑥ 《北齐书》卷一五《娄昭传》,第196页。
    ① 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中国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5页。
    ② 根据严耕望先生的考证,北魏军镇内可见的官职多达18种之多,而函使一职无疑属于比较低级者(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第784-791页。)
    ①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3页。
    ② 《魏书》卷七九《尔米荣传》,第1648页。
    ③ 《周书》卷一四《贺拔胜附贺拔岳传》,第221-222页.
    ① 《资治通鉴考异》卷第七梁纪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版,第311册,第69-70页。
    ① 《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第1663页。
    ①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第4页。
    ② 《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第166页。
    ③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第4页。
    ④ 《北齐书》卷二〇《慕容绍宗传》,第273页。
    ①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5页。
    ② 《魏书》卷七五《尔朱彦伯传》,第1665页。
    ③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89-290页。
    ①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传附弟昂传》,第293页。
    ②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附弟季式传》,第292-293页。
    ③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附弟季式传》,第296页。
    ④ 《北齐书》卷二一《封降之传附了绣传》,第306页。
    ⑤ 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①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90-291。
    ②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6-7页。
    ① 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和霸府政治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②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6页。
    ①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7页。
    ②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条,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1987年影印本,第307册(下同),第387-388页。
    ①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163页。
    ② 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魏晋南北朝史论从》,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43-444页。
    ③ 唐长孺:《试论魏末北镇镇民暴动的性质》,《山居存稿》,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54-55页。
    ④ 何德章:《北魏末年帝位异动和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1年。
    ① 《魏书》卷一一《出帝平阳王纪》,第290页。
    ② 《魏书》卷八〇《斛斯椿传》,第1774页。
    ③ 《北齐书》卷一《神武纪上》,第15页。
    ① 《魏书》卷八〇《樊子鹄传》,第1777页。
    ② 《魏书》卷八〇《贾显度传》,第1774-1775页。
    ① 《魏书》卷八〇《樊子鹄传》,第1779页。
    ② 《魏书》卷九〇《侯渊传》,第1787页。
    ③ 《魏书》卷四四《乙瓌传附子瑗传》,第992页。
    ④ 《魏书》卷四四《乙瓌传附子瑗传》,第1704页。
    ① 《周书》卷一八《王思政传》,第294页。
    ② 高欢向孝武帝上表说:“臣今潜勒兵马三万,拟从河东而渡;又遣恒州刺史库狄干、瀛州刺史郭琼、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卫将军彭乐拟兵四万,从其来违津渡;遣领军将军娄昭、相州刺史窦泰、前瀛州刺史尧雄、并州刺史高隆之拟兵五万,以讨荆州:遣冀州刺史尉景、前冀州刺史高敖 曹、济州刺史蔡俊、前侍中封降之拟山东兵七万、突骑五万,以征江左。皆约所部,伏听处分。”,故总计19万余人。《北齐书》卷二《神武纪》,第14页。
    ① 《魏书》卷八〇《斛斯桥传》,第1772页。
    ② 《魏书》卷八〇《斛斯椿传》,第1773页。
    ③ 《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第1664页。
    ④ 《魏书》卷七五《尔朱天光传》.第1676-1677页。
    ① 《周书》卷二一《贺拔胜附岳传》,第225页。
    ② 《周书》卷二一《贺拔胜附岳传》,第222页。
    ③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5页。
    ④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6页。
    ① 《周书》卷二一《贺拔胜传》,第218页。
    ② 《北史》卷四九《斛斯椿传》,第1787页。
    ① 《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武帝中大通四年条,第354页。
    ②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91页。
    ③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91页。
    ① 《北齐书》卷二一《高乾传》,第291-292页。
    ① 《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第14页。
    ② 同上,第15页。
    ③ 同上,第13.14页。
    ① 《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第16页。
    ② 《北齐书》卷二《神武纪下》,第15页。
    ① 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239-255页
    ② 同上
    ① 《周书》卷一《晋荡公护传》,第170页。
    ②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2页。
    ① 薛道衡:《后周大将军杨绍碑铭》,《文馆词林》卷四五二,引自韩理洲《全隋文补遗》,2005年版,第24页。
    ①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1页。
    ① 《魏书》卷七五《尔朱兆传》,第1674页
    ① 《北史》卷三六《薛孝通传》,第1336页。
    ①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3-4页。
    ② 《周书》卷二七《梁台传》,第452页。
    ③ 《周书》卷二九《王勇传》,第490页。
    ④ 《周书》卷一六《赵贵传》,第261页。
    ⑤ 《周书》卷一五《寇洛传》,第237页。
    ①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4页。
    ②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5页。
    ① 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文史》,1995年第40期。
    ②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1-143页。
    ① 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② 《周书》卷一《晋荡公传》,第182页。
    ③ 《周书》卷一五《于瑾传》,第248页。
    ① 《周书》卷一六《赵贵传》,第263页。
    ①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37页
    ② 《周书》卷一《文帝纪》,第5页
    ① 同上
    ①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9页。
    ②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9页。
    ③ 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第241页。
    ④ 《周书》卷一《文帝纪上》,第9页。
    ① 《周书》卷一《文帝纪》,第10页
    ② 《周书》卷(?)《梁御传》,第179页
    ① 周双林:《北周赵贵孤独信事件考论》,《文史》,第40期
    ② 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287-290页。
    ③ 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8-90页。
    ④ 关于“内先协和”的问题,参见苏小华著:《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第一章第一节¨“内先协和”
    与关中本位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159页
    ①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2页。
    ② 同上。
    ① 《周书》卷一四独孤信传》,第265页。
    ② 《周书》卷一〇《虞国公仲传附子舆传》,第160页。
    ①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条,第388-390页。
    ① 《周书》卷三五《敬珍传》,第626页。
    ② 《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条,第391页。
    ③ 《周书》卷四三《李延孙传》,第773-774页。
    ④ 《周书》卷三六《郑伟传》,第633-634页。
    ⑤ 《周书》卷三六《司马裔传》,第645页。
    ① 《周书》卷四三《韩雄传》,第776-777页。
    ② 《周书》卷四三《陈忻传》,第777-778页。
    ③ 《周书》卷三六《崔彦穆传》,第640页。
    ④ 《周书》卷三年七《赵肃传》.第662-663页。
    ①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5页。
    ② 《周书》卷一六《赵贵传》,第262页。
    ③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6页。
    ④ 《周书》卷三二《陆通传》,第558页。
    ①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史论》,第259-260页。
    ② 《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7-28页。
    ① 《资治通鉴》卷一五八,梁武帝大同八年条,第408-409页。
    ② 同上,第408页,胡三省注条。
    ① 参见第3页注9,第4页注1、2
    ② 王怡晨:《尔魏北齐的统治集团》,文津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215页。
    1.[西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点校.三国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
    2.[北魏]杨衔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点校本。
    3.[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注.水经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点校本。
    4.[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点校本。
    5.[北周]庾信撰,倪璠校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6.[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7.[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8.[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9.[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10.[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12.[唐]杜佑,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本。
    13.[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台湾商务印书局,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影印本。
    1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A].台湾商务印书局,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影印本。
    16.[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17.[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影印本。
    18.[宋]李昉等.文苑英华[A].台湾商务印书局,文渊阁四库全书[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1987年版影印本,第1333-1342册。
    19.[清]严可均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20.[清]谢启昆.西魏书[A].徐蜀.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影印本。
    21.[唐]林宝撰,岑仲勉点校.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点校本。
    22.[唐]许敬宗撰,罗国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
    23.[唐]释道宣编.广弘明集[A].中华大藏经编委会.中华大藏经[C].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影印本,第六十二册,第938-1082页。
    24.[清]陆增详.八琼室金石补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5.[宋]王应麟.玉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张泽咸、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韩理洲.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5.韩理洲.全北齐北周文补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6.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影印本。
    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8.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联书店,2001
    9.陈寅恪口述、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10.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1.唐长孺.唐长孺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15.王仲荦.北周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6.王仲荦.北周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8.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9.何兹全.读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1.陶贤都.魏晋南北朝霸府与霸府政治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22.熊德基.六朝史考实[M].中华书局,2000
    2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高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5.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6.宋杰.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7.王怡晨.东魏北齐的统治集团[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28.吕春盛.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M].台北:稻香出版社,2004
    29.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北齐衰亡的历史考察[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1987
    30.姚微元.北朝胡姓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1.中国中古史学者联谊会编.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2.张金龙.北魏政治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3.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4.杜士铎.北魏史[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35.周伟洲.中国中世纪西北民族关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7
    36.李凭.北朝研究存稿[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6
    37.俞鹿年.北魏职官制度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8.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9.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40.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1.马长寿.乌桓与鲜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2.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3.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4.张伟国.关陇武将与周隋政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5.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6.台湾三军大学主编.中国历代战争史[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
    47.朱大渭.六朝史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8.田余庆.拓跋史探[M].北京:三联书店,2003
    49.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0.貟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1.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2.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53.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俞大纲.北魏六镇考[J].禹贡1(12)
    2.谷霁光.北魏六镇的名称和地域[J].禹贡1(8)
    3.朱希辙.北魏六镇考[J].辅仁学志.1943(01-02)
    4.姚波.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5.黄修明.论尔朱氏军事集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5)
    6.王延武.北魏末的文化模式与尔朱荣的败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7.郭银敏.浅析尔朱氏霸府的建立及败因[J].西安社会科学.2011(01)
    8.李文才、王婷琳.尔朱氏兴衰的政治与文化考察[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04)
    9.李文才.试论西魏北周的赐、复姓[J].民族研究.2001(03)
    10.李文才.论北齐文宣帝高洋之用人[J].许昌学院学报.2008(01)
    11.李文才.试评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器识与才具——兼论渤海高氏之家族精神气质[J].江汉论坛.2011(09)
    12.王延武.北魏末的文化模式与尔朱荣的败亡[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13.宋大川、夏连保.北魏河阴之变述论[J].地方官活动房 晋阳学刊.1991(05)
    14.萧璠.东魏北齐内部的胡、汉问题及其背景[J].台北:食货月刊(復刊)6.1976(08)
    15.康乐.代人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拓跋魏的国家基础[A].中华书局编辑部.“中研院”历史语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C].北京:中华书局,2009:3447-3563
    16.毛汉光.关陇集团婚姻圈之研究—以王室婚姻换衣为中心[A].,中华书局编辑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C].北京:中华书局,2009:3349-3422
    17.缪越.东魏北齐政治上汉人与鲜卑之冲突[A].缪越.读史存稿[C].北京:三联书店,1963:78-95
    18.漆泽邦.论东魏北齐的倒退[A].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研究[C].成都:四川省社 会科学出版社,1986:383-404
    19.徐美莉.论高欢及其时代[A]殷宪、马志强.北朝研究第二辑[c].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33
    20.江中柱.高欢高澄父子与东魏北齐的汉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2(4)
    21.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J].山西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7
    22.黄寿成.从中枢决策机构看北齐北周的汉化[J].文史哲.2010(03)
    23.周双林.从北齐废立皇后的冲突看北朝皇后的政治作用[A]殷宪、马志强.北朝研究第二辑[C].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134-145
    24.周双林.从京畿都督府看洞魏北齐的民族关系[J].史学月刊.1987(06)
    25.周双林.北齐并省官考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03)
    26.何涛.北齐高洋统治时期的军事经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8(vol.30)
    27.罗新.北齐韩长鸾之家世[J].北京大学学报.2006(Vol.43,No.26)
    28.刘伟航、刘玉山.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前后期表现迥异新论[J].求索.2006(11)
    29.魏宏利.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及其历史意义[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Vol.7,No.5)
    30.杨翠微.西魏北周政治斗争与中央集权之加强[J].中国文化研究.2003(04)
    31.杨翠微.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鲜卑部落制与汉化及军权的初步中央集权化的结合[J].中国文化研究.1998(01)
    32.陈作樑、丁柏传.述论北周武帝——宇文邕[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04)
    33.李燕捷.魏周府兵组织系统与赐姓之关系[J].河北学刊.1988(05)
    34.刘国石.简论西魏北周改革——兼论孝文改制未尽之历史任务[J].民族研究.1999(03)
    35.韦冲.武川集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10
    36.石冬梅.宇文泰实行六官制的目的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6(04)
    37.王大华.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之构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38.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J].文史哲.1993(03)
    39.李红艳.关于北齐北周反汉化的认识[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40.陶贤都.高欢父子霸府述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41.薛海波.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05)
    42.薛海波.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43.韦琦辉.勋贵集团和东魏北齐政治[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44.韦琦辉.北齐文宣帝晚年昏暴原因之考查[J].求索.2011(04)
    45.韦琦辉.魏末北齐的北镇集团[J].兰台世界.2011(09)
    46.韦琦辉.东魏北齐胡汉分治政策与高演政变[J].社科纵横.2011(06)
    47.韦琦辉.略论东魏北齐的贪污现象[J].学术界.2008(01)
    48.韦琦辉.魏晋南北朝“干”研究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49.张金龙.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考[J].2001(01)
    50.钟盛.关陇本地豪族和西魏北周政治[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
    51.姜望来.魏周隋关陇集团和山东势力[D].武汉大学硕十论文.2005
    52.姜望来.论“永宁见灾”[J].史林.2009(02)
    53.姜望来.论“上党有天子气”[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9(vol.25)
    54.姜望来.西魏时期关陇集团之形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55.刘驰.山东士族入关房支与关灭陇集团的合流及其复归[J].北朝研究,燕山出版社,1991(vol.5)
    56.熊伟.府兵制政治过程论[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57.熊伟.西魏关中本位政策乡土性的成因与影响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04)
    58.熊伟.北魏末武川镇乡帅的品质[J].前沿.2011(18)
    59.雷依群.论关陇集团[J].史学月刊.1999(06)
    60.周双林.北周赵贵独孤信事件考论[J].文史.(40)
    61.周士龙.高洋述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5)
    62.王化昆.北魏孝武帝洛阳阅兵伐高欢[J].河洛春秋.2001(03)
    63.何德章.高乾兄弟的命运[A].武汉大学三至九世纪研究所.魏晋南北隋唐史资料[C].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vol.16)
    64.陈明明.军事化社会-军事管理方式的局限[J].战略与管理,1997(01)
    65.苏小华.试论尔朱荣集团的兴亡[J].晋阳学刊.2005(01)
    66.苏小华.迁都洛阳后北魏六镇的地域社会特征[J].古代文明.2008(02)
    67.苏小华.“内先协和”与关中本位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68.苏小华.西魏北周军队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北朝军事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02)
    69.苏小华.北魏孝武帝与东西魏分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70.苏小华.尔魏北齐重北轻南的原因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评论.2009(04)
    71.季维龙.北魏末年六镇起义原因初探[J].历史教学.1963(10).
    72.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73.钱龙、马军.东魏北齐的汉化形势[J].沧桑.2007(05)
    74.孔毅.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社会科学版).1999(02)
    75.关治中、刘树友.沙苑之战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
    76. 王大华.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之构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
    77.黄寿成.汉士族与东魏北齐政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78.段锐超、段元秀.北齐亡国的内因剖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0(01)
    79.袁刚.论周武帝“取乱侮亡”灭北齐[J].许昌师专学报.2000(04)
    80.崔彦华.“邺-晋阳”两都体制与魏东魏北齐政治[J].社会科学战线.2010(07)
    81.梁燕妮.北魏末年渤海封氏的动向[J].沧桑.2011(03)
    82.王振芳.论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的战略地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
    83.汤勤福.关陇集团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形成阶段[J].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6)
    84.张维训.宇文泰建立政权的社会经济等分析——宇文泰述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04)
    85.余世明.北周兴造之臣——宇文护述论[J].贵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2)
    86.赵文润.西魏北周时期的社会思潮[J].文史哲.1993(03)
    87.王弢.北齐、北周交聘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88.刘国石.1949年以来西魏北周改革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1)
    89.刘国石.试析.北周武帝释放奴婢的原因[J].北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90.余世明.北周武帝改革略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
    91.裴恒涛.北周武帝的文化政策论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92.胡如雷.北周政局的演变与杨坚的以隋代周[J].社会科学战线.1990(02)
    93.庞骏.北齐储君制度探论[J].许吕师专学报.2001(01)
    94.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95.孙立学.东魏北齐政权下的胡汉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8
    96.李万生.论侯景叛东魏的原因及结果[J].中国文化研究.2000(02)
    97.段锐超.东魏北齐民族关系辨析[D].西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10
    98.侯旭东.地方豪右与魏齐政治——从魏末启立州郡到北齐天保七年并省州郡县[J].中国史研究.2004(04)
    99.严耀中.北齐食斡制再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
    100.张焯.东魏北齐京畿大都督府补考—兼向周双林先生请教[J].史学月刊.1989(02)
    101.张焯.北朝的给干与食干补议—兼论隋唐输庸代役制的起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2)
    102.张金龙.东魏北齐左右卫府制度考论[J].兰州大学学报.2004(02)
    103.曹文柱、李传军.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2(05)
    104.施光明.宇文泰改革评析[J].固原师专学报.1990(03)
    105.周十龙.高洋述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5)
    106.王振芳.论太原在东魏北齐时期的战略地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
    107.张先吕.西魏六条诏书中的选官思想[J].晋阳学刊.2002(02)
    108.罗新本.娄昭君评议[J].天府新论.1997(05)
    109.[日]内田吟风.北朝中鲜卑及诸北系贵族之地位,杨联升译[j].大公报史地周刊第1221期.1937年1月22日。
    110.陈金风.北周外交略论[J].北朝研究.1999年第一辑。
    111.刘文锁.安伽墓志与“关中本位政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2.[日]滨口重国.西魏时期的二十四军与仪同府[A].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四卷·六朝隋唐[C].中华书局,1992:172-246
    113.[日]长部悦弘.北魏尔朱氏军阀集团考[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304-326
    1.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