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土壤里,反映在中医的实践中,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思想内容、鲜明的理论特点和独特的理论价值。本文以“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为研究对象,意在对中国传统的“医德思想”做出完整的把握,以期展示出“医德”思想的中国理论形态。
     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国传统医德的起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轨迹。以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为两大背景,主要就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医德观念、医德人物和医德典籍进行叙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总体状况做出概括,以期对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历史样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文第二章揭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基础,说明以儒道为主的传统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深厚根基。为此,从传统生命哲学的天道观、自然生命观、生命本质观和生命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做了展开叙述,并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进-步讨论了传统生命哲学何以成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之理论基础的问题。本文第三章揭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体系,并依循中国传统医德思想自身的逻辑关联,对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理论内容做了重新梳理,以期摆脱目前流行的以西方规范伦理学来框衡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研究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本来面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医德在理论体系上是以天地之仁为形上依据,以仁心为人性基础,以生命观为主题,展开为医家道德、医业道德、医术道德和医患伦理等几个方面的主体内容。本文第四章分析中国传统医德的理论特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德的认识和理解。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论体系上,中国传统医德将天道、人道和医道相贯通,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呈现出美德伦理的特点。本文第五章结合当代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的背景,对中国传统医德从意义和局限两方面进行评价。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所突显的医德仁的精神实质,对于以培护生命为宗旨的医事活动而言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医德本身的研究,中国传统医德的理论模式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中国传统医德对德性的强调抓住了医德的根本,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从“人本身”的高度而不仅仅只是从“职业中的人”的角度来倡导医德,有利于促进医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兼顾了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而非仅仅限于一偏。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也存在着医术缺少独立的价值、某些方面过于理想化等理论局限。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is rooted in the soi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as a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distinct theoretical features and unique theoretical values. This paper tak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as research subject and aims at making a complete gras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form of "medical morals".
     In this paper, the Chapter One sorts the origin,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rac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By taking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wo major backgrounds, the important concepts of medical morals, characters of medical morals and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f medical morals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a generalizing summarization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has been made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n the historical 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e Chapter Two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and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s a profound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For this purpose, a developing narrative has been made from the heaven concept, view of nature life, essence of life concept and value of lif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and the problem concerning why the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has been further discussed from both historically and logically. The Chapter Three reveal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and makes a re-sort on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adherence to the own 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urrently popular research model of framing and measur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by western normative ethics and restore the "tru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is the main content revolving around physician morals, medical occupation morals, medical skills morals and doctor-patient ethics.by taking "Benevolence of Heaven and Earth" as its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Benevolent Heart" as its humanity foundation and "Life Concept" as its them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and further deepens the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mainly shows two basic feature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links up the Taos of heaven, the Taos of humanbeing and the Tao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forms the values system by taking "benevolence" as its cor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tak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tue ethics. The Chapter Five evaluat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from the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 aspects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morals and bioethic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medical morals benevolence highlight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the med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purpose of caring for life. For the research on medical moral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indicates its significance in many aspects:the emphasis on virtue eth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grasps the foundation of medical moral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advocates the medical morals in view of "the human being" rather than simp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eople in occupations",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hysician individual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thought gives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virtue ethics and norms rather than just being partial to one si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orals, for instance, the medical skills are lack of independent values, certain aspects are over-idealized, etc.
引文
①转引自李新彦:《东西携手为了人类的健康》,人民日报,2001年7月19日。
    ①刘长林:《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①参见樊株、胡洁琳,曹中兵:《浅谈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载《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10期,第2057页。
    ①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①参见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期,第4页。
    ①参见何兆雄:《中国医德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3页。
    ①参见吉文辉:《论道医》,出自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②转引自邱鸿钟:《由死而观生的中医学》,载《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2期,第57页。
    ①邱鸿钟:《由死而观生的中医学》,载《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2期,第57页。
    ①参见徐仪明:《性理与岐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②参见何兆雄:《中国医德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③参见徐仪明:《性理与岐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①薛公忱:《论儒医》,出自薛公忱:《论医中儒释道》,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①转引自申俊龙:《论僧医》,出自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②同上,第358页。
    ①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页。
    ①参见盖建民:《道教‘尚医’考析》,载《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第60页。
    ①参见徐仪明:《性理与岐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②同上,第143-161页。
    ①参见徐仪明:《性理与岐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①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60页。
    ①参见[韩]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学》,潘文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序论第7页。
    ①南怀瑾:《禅宗与道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①此处指的是《论语·先进》篇孔子得知学生颜回死亡的消息之后生出的感叹。
    ①李经纬:《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676页。
    ①参见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62页。
    ①参见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7-69页。
    ①宋国宾:《医业伦理学》,上海:国光印书局,1933年,自序第1页。
    ①[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①有关美德伦理的理解,参照了学者吕耀怀的观点。他曾分析指出德性伦理中“美德”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的特点。依照这一观点,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中“医德”也体现出这些特性。见吕耀怀:《规范伦理-德性伦理及其关联》,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5期,第29-33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4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4页。
    ②同上,第104页。
    ①[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第170页。
    ①Brenda Almond, Exploring Ethics. A Traveller's Tale, Oxford:Blackwel Publisher,1998, P110.
    (?)[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①[美]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121-125页。
    ①参见[美]刘易斯·托马斯:《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扎记》,周惠民、石珍荣、周云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
    ①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方法》,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期,第2-5页。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9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48页。
    王文锦:《礼记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胡平生:《孝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朱熹:《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
    [汉]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二十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汉]张机:《伤寒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魏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南北朝]杨泉:《物理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年。
    [宋]史堪:《史载之方》,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医方剂名著集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
    [宋]寇宗爽:《重刊本草衍义》,《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宋]林逋:《省心录》,《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十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
    [宋]张杲:《医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宋]窦材:《扁鹊心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蔡沈:《书经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医儿科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医方剂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
    [金元]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河间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金元]杨奉琨:《洗冤集录校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年。
    [元]曾世荣:《活幼口议》,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
    [元]王硅:《泰定养生主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明]刘纯:《杂病治例》,《刘纯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寇平:《全幼心鉴》(全幼堂刻本明成化四年戊子),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明]孙一奎:《孙氏医案》,《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李梴:《医学入门》,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明]龚信:《古今医鉴》,《龚廷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龚廷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孙志宏:《简明医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明]张景岳:《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李时珍:《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李中梓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明]吴有性:《瘟疫论》,《中国医学大成》第四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明]萧京:《轩岐救正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
    [明]潘楫:《医灯续焰》,《中国医学大成》第三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清]喻昌:《医门法律》,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陈士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冯兆张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夏鼎:《幼科铁镜》,《中医儿科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
    [清]张璐:《张璐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吴楚:《吴氏医话二则》,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珍本医书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清]徐大椿:《徐大椿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无名氏:《卫生汇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毛世洪:《医学三信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
    [清]唐大烈:《吴医汇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清]孙震元:《疡科会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
    [清]怀抱奇:《古今医彻》,《珍本医书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黄退庵:《友渔斋医话》,《中国医学大成》第八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清]江涵敦:《笔花医镜》,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清]章楠:《医门棒喝》,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国医学大成》第五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清]吴瑭:《医医病书》,《吴鞠通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齐有堂:《齐氏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
    [清]梁文科:《集验良方》,《春湖医珍》(中国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王孟英:《言医选评》,《王孟英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吴亦鼎:《神灸经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王严士:《市隐庐医学杂著》,《中国医学大成》第九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
    [清]费伯雄:《医方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清]雷丰:《时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
    [清]赵濂:《医门补要》,《珍本医书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
    [清]徐延祚:《医粹精言》,(奉天徐氏铁如意轩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清]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书全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清]毛对山:《对山医话》,《中国医学大成》第八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
    蔡仁厚:《宋明理学》(南宋北宋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
    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蔡仁厚:《儒家的常与变》,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学论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蔡仁厚:《孔子的生命境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8年。
    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生》,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6年。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6年。
    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6年。
    方东美: 《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钱穆:《从中国历史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
    钱穆:《民族与文化》,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
    唐力权:《在周易和怀特海之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社,1989年。
    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渊庭整理:《梁漱溟讲孔孟》,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马振铎:《仁·人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韩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新儒家》,天津:理论与现代化编辑部,1993年。
    韩强:《儒家心性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年。
    陈来: 《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泽厚: 《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李泽厚:《已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刘文英:《儒家文明》,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晓江:《善死与善终——中国人的死亡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杨玉辉:《道教人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方克立: 《方克立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惠英: 《儒家伦理:体与用》,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熊十力: 《原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国宾:《医业伦理学》(中国国家图书馆缩微版),上海:国光印书局,1933年。
    刘长林:《内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周一谋:《历代明医论医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云:《中医人名词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何兆雄:《中国医德史》,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李经纬:《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李经纬、林昭庚、赵璞珊:《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治民:《历代医德论述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
    沈洪瑞:《历代名医医话大观》,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1991年。
    李良松、郭洪涛:《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
    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吉登云:《科技道德教程》,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
    马伯英:《中国古代医学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徐少锦:《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徐仪明:《性理与岐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陈元朋:《两宋尚医士人与儒医--兼论其在金元的流变》,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1997年。
    徐天民:《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 版社,1998年。
    薛公忱:《论医中儒道佛》,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北京:中国书店,2002年。
    薛公忱:《中国古代名医成功的奥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台北:鹅湖出版社,2000年。
    张鸿铸:《中外医德规范通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陈希宝:《中国古代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君:《中国医道》,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乐爱国:《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乐爱国:《宋代的儒学与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李建民:《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陶明报:《科技伦理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加]许志伟:《生命伦理》,朱晓红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前:《中国科技伦理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英]李约瑟:《四海之内》,劳陇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何兆武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美]A·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美]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刘易斯·托马斯:《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扎记》,周惠民、石珍荣、周云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
    [美]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和世俗人文主义》,李学钧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学基础》,范瑞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日]池田大作:《池田大作集》,何劲松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韩]金永植:《朱熹的自然哲学》,潘文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秦德平:《学习古代医学家高尚医德》,载《皖南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5期。
    陈照甫:《祖国医学伦理思想初探》,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8期。
    项长生:《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组织—宅仁医会》,载《中华医史杂志》,1981年第3期。
    唐季华:《略谈我国史籍中关于医德的记述》,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李光耀:《中国历史上的职业道德》,载《理论学刊》,1987年第6期。
    张大明:《儒家医学观与儒者为医》,载《中医研究》,1988年第4期。
    王三虎:《孙思邈对张仲景医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载《国医论坛》,1989年第5期。
    陈荣佳、周济:《中西医学中生命本质思想的差异及其成因》,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沈铭贤:《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医德的影响》,载《医学与哲学》, 1993年第4期。
    沈铭贤:《生死毕善人道俱矣》,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第6期。
    郭照江:《中国儒家文化与医德传统》,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第1期。
    李文鹏:《儒家伦理与医学道德》,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第4期。
    孙福川:《医学目的与医学道德》,载《医学与哲学》,1995年第10期。
    邱鸿钟:《儒医义利观及其实践状况》,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年第4期。
    邱鸿钟:《论中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方法》,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期。
    邱鸿钟:《由死而观生的中医学》,载《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2期。
    章树林:《从名医类案看古代之医患关系》,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7年第2期。
    张大庆:《病有六不治:中国最早的医学伦理准则》,载《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第3期。
    张大庆:《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6期。
    张大庆:《医疗行善:中国医学道德传统的诠释》,载《中外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2期。
    [加]许志伟:《生死观与现代文化思潮》,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1期。
    楼绍来:《源远流长的中华医德史略》,载《医学历史与文化》,2000年第2期。
    杨海文:《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载《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盖建民:《道教“尚医”考析》,载《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臧乐源:《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与儒学的振兴》,载《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
    徐长安:《论科技伦理的儒学底蕴》,载《唯实》,2002年第1期。
    张瑞贤:《古代儒士习医动机分析》,载《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王玉德:《试论中国古代的孝道与医道》,载《中华医史杂志》,2003年第3期。
    李海燕:《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载《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徐宗良:《略论生命伦理学的中西方文化背景》,载《医学与社会》,2003年第1期;
    萧宏恩:《中医学多元价值取向之医疗行善的形上动力论》,载《哲学与文化》,2003年第1期。
    萧宏恩:《仁与兼爱作为医护伦理之内涵初探》,载《哲学与文化》,2005年第8期。
    陈振昆:《从儒家伦理看医病关系》,载《哲学与文化》,2004年第11期。
    肖健:《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德性伦理》,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4期。
    詹石窗:《道教神仙信仰及其生命意识透析》,载《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马伯莲:《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载《文史哲》,2004年第2期。
    李刚:《道教生命哲学的特性》,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乐爱国:《试论中国古代科技的儒学化特征》,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王宝莲:《儒家伦理在高科技时代的张力与转型》,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5期。
    俞荣根:《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学》,载《中国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邰东梅:《儒家仁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载《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高中祖:《儒与医之缘者—董仲舒和他的〈春秋繁露)》(一、二、三、四),载《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年第75、76、77、78期。
    陈霞:《形神俱妙-道教身体观的现代诠释》,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段利敏:《传统医学道德与儒家孝道文化》,载《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于峥:《浅论儒家思想对医学伦理的影响》,载《中医杂志》,2006年第4期。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年第5期。
    魏露苓:《从“医诗”看明季文人对医德医术的评价》,载《中华医史杂志》,2005年第3期。
    王凤香、张其成:《〈黄帝内经〉中的理想人格分析》,载《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凤香:《黄帝内经中的理想人格模型分析》,载《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樊株、胡洁琳,曹中兵:《浅谈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载《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0期。
    尤吾兵:《仁一医德的元德》,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5期。
    常大群:《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观》,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2期。
    程雅君:《道医与术医》,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吕耀怀:《规范伦理-德性伦理及其关联》,载《哲学动态》,2009年第5期。
    李远国:《中和之道的理论阐释》,载《中国道教》,2009年第6期。
    严火其:《德性的文明与德性的科技》,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日]福永光司:《论道教生命哲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载《哲学研究》,朱越利译,1994年第4期。
    [新西兰]Darryl Macer:《生命伦理学就是对生命的爱》,载《中国医学伦理学》,马晶译,2008年第1期。
    刘霁堂:《明清医学道德发展史研究》,博士论文,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连遥:《道教生命观研究》,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6年。
    张天佐:《古代中医医德文献(言论篇)整理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申咏秋:《〈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