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分总论和分论两编,对现代汉语反问句作句法、语义、语用的多维立体研究。文章力图将描写的全面性和解释的深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对现代汉语反问句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总论部分探讨了反问句的性质特指、定义和范围、询问句和反问句句法结构、反问的应答系统、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反问句的理解等5个问题。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3个基本特征: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表示否定。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反问句下的定义是:反问句是对其形式有所否定的无疑而问的问句。文章对询问句与反问句句法结构的差异作了总结,询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两类,反问句特有的结构有17大类。文章主张区分隐性应答和显性应答。隐性应答是由反问句诱发的受话人的心里反应,从受话人识别问句到利用各种语境信息推论出问句的意思(答案)为止。隐性应答是反问句固有的特点。显性应答是受话人或说话人实际作出的应答。反问语力简单地理解就是说话人通过发问施加的要求受话人联系语境推断出说话人原意的约束力。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文章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显性应答:回答句和回应句,前者指应答者未能识别出反问语力或故意取消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后者指应答者针对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除了显性言语应答,还有显性非言语应答。就断言类反问句而言,非言语应答是一种辅助应答,一般不独立使用;而就指令类反问句而言,由于它关注的是对方的动作,对方的动作应答有较重要的地位,是必须作出的,而且和言语应答可以剥离。至于反问句的语用价值,文章提出了3条:诱导、提醒、礼貌。反问句的理解包括反问句的识别和句意重构两个过程。文章认为利用语境识别反问句是个根本的办法,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反问句在语音、句法结构、意义、语篇上的一些特点来帮助识别。句意重构包括意义的重构和隐含意义的重构。前者对反问句而言是必需的,后者不是。
     分论部分共有4章:是非型反问句、特指型反问句、选择型反问句和正反型反问句、几种特殊的反问句,对反问句的各具体类型作了分析。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general studies part and the respective one, which attempt to combine the wholeness of the description with the profundity of the explanation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modern Chinese Rhetorical Questions from the multi-respect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so that people can attain a general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modern Chinese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general studies part discusses about five issues including the feature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Genuine Questions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response system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the pragmatic values of rhetoric question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Besides, three basic characters of rhetoric questions are put forth in the thesis—asking without doubts, answering without need, negatives. Based upon these foundations, rhetorical questions are defined as the asking-without-doubts questions which negate their forms. The thesis makes conclusions about the distinction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between genuine questions and rhetorical ques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for the genuine questions and seventeen for the rhetorical ones. The thesis aims to distinct covert responses and overt responses. Covert responses are mental responses of addessees induced from the rhetorical questions, extending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addressees till the induction of meanings from the variou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So covert responses is a inherited feature of the rhetorical questions. On the other, overt responses are the ones made by the addressees and addressers actually. The rhetorical force can be simply considered as the restrictive force from which the speaker requires the audience to combine the context to induce his original meanings by means of asking. Upon the foundation of such a concept, the thesis defines two different overt responses—answers and replies. Answers are overt and verbalized responses in which reacters are unable to identify the rhetorical force or cancel it on purpose, while replies is the overt and verbalized responses reacters produce in terms of the rhetorical force. In addition to overt and verbalized responses, there exist overt and non-verbalized responses. As for the assertive rhetorical questions, non-verbalized
引文
[1] 阿佩尔.J.R. 1997,哲学的改造[M],孙兴周、陆兴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2] 曹德和 2001,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修辞学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 柴森 1999,谈强调反问的“又”和“还”[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3)
    [4] 常玉钟 1992,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延吉:《汉语学习》(5)
    [5] 陈昌来 1993,从“有疑而问”到“无疑而问”——疑问句语法手段浅探[J] 烟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
    [6] 陈妹金 1992,汉语假性疑问句研究[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4)
    [7] 陈淑敏 1997,反问句的转换[J]。北京:《语文教学通讯》(6)
    [8] 陈望道 1932,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
    [9] 陈瑶 2000,现代汉语还不是X反断句研究——兼论反问句具体类型的研究方法[J]。深圳:《深圳大学学报》(6)
    [10] 陈一 2005,句类和词语同现关系刍议[J]。北京:《中国语文》(2)
    [11] 陈振 1984,反问句和祈使句——语言美琐谈[J]。上海:《修辞学习》(1)
    [12] 戴琳 1995,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J]。北京:《语文教学通讯》(8)
    [13] 戴耀晶 2000,传信与传疑:汉语疑问句的语义分析——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A],载上海语文学会编,语文论丛(6)[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 戴昭铭 1998,规范语言学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1版
    [15] 丁力 1999,从问句系统看“是不是”问句[J]。北京:《中国语文》(6)
    [16] 丁声树等 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第8次印刷
    [17] 董付兰 2000,谈反问句及其教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增刊)
    [18] 范开泰、张亚军 200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9] 范晓 1996,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0] 方梅 2005,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北京:《中国语文》(6)
    [21] 房玉清 1992,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22] 冯江鸿 2004,反问句新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3] 符达维 1989,不宜扩大反问句的范围[J]。北京:《中国语文天地》(6)
    [24] 高名凯 1948,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10月第1版
    [25] 高平平 1995,试论审讯语言中的反诘句[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
    [26] 顾曰国 1994,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价与借鉴[J]。北京:(外国语)(3)。又载何英玉编,《语义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7] 郭继懋 1987,表提醒的“不是”[J]。北京:《中国语文》(2)
    [28] 郭继懋 1997,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北京:《中国语文》(2)
    [29] 郭继懋 1999,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A],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30] 哈贝马斯,J.1989,交往与社会进步[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
    [31] 海德格尔 1997,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
    [32] 何英玉 2005,语义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3] 何自然、陈新仁 2004,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4] 胡明扬 1981,北京话语气助词和叹词(下)[J]。北京:《中国语文》(6)
    [35] 胡孝斌 1999,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
    [36] 胡孝斌 1999,从《雷雨》看反问句潜在的戏剧功能[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
    [37] 胡裕树 1979,现代汉语(增订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8月第1版
    [38] 胡壮麟 1994,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40] 黄伯荣、廖序东 1981,现代汉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2版
    [41] 黄国文 1988,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42] 姜宏 1999,试论现代俄语中的否定范畴[J]。广州:《现代外语》(2)。又载何英玉编,《语义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3] 杰弗里.N.利奇1987,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44] 景圣琪 1999,试论反问句的逻辑结构及逻辑意义[J]。南通:《南通师范学院学报》(4)
    [45] 黎锦熙 1924,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9月第1版
    [46] 李秉日、宋永桂(韩) 2003,略述“能”字反问句的修辞功能[J]。上海:《修辞学习》(5)
    [47] 李茂同 1994,关于“反问”和“设问”[J].。西安:《西北师大学报》(5)
    [48] 李讷、安笛珊、张伯江 1998,用作语气词的“的”[J]。北京:《中国语文》(2)
    [49] 李彬 2003,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50] 李铁根 1984,正反问形式反问句的语义区分[J].。延吉:《汉语学习》(4)
    [51] 李宇明 1990,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A].。载余志鸿主编《现代语言学》[C],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又载李宇明2002。
    [52] 李宇明 1993,毛泽东著作设问句研究[J]。北京:《中国语文》(6)
    [53] 李宇明 1999,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J]。北京:《中国语文>(2)
    [54] 李宇明 2002,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55] 李悦娥 1998,话语中的问与答结构探析[J]。上海:《外国语》(3)
    [56] 林玉山 1983,汉语语法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11月 第1版
    [57] 林裕文 1985,谈疑问句[J]。北京:《中国语文》(2)
    [58] 刘大为 2001,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59] 刘钦荣 1991,正反型反问句的特有表达式[J],北京:《语文知识》(2)
    [60] 刘钦荣 1995,反问句和询问句句法结构间的关系[J]。沈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4)
    [61] 刘钦荣 2002,询问句特有的表达式[J]。郑州:《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
    [62] 刘钦荣 2004,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4)
    [63] 刘钦荣、金昌吉 1992,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是反问句吗?[J]。郑州:《河南大学学报》(3)
    [64] 刘钦荣、赵运普 1997,特指型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J]。新乡:《新乡师专学报》(第1期)
    [65] 刘松汉 1989,反问句新探[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1)
    [66] 刘松江 1989,反问句的交际作用[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
    [67] 刘娅琼 2004,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上海:《修辞学习》(3)
    [68] 刘焱 2004,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69] 刘瑛 2005,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J]。洛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
    [70] 刘月华 1985,“怎么”与“为什么”[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4)
    [71] 刘月华 1986,对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北京:《中国语文》(3)
    [72] 刘月华 1988,语调是非问句[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
    [73] 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 198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74] 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 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75] 楼根良 1987,试谈反问句的修辞功能[J]。上海:《修辞学习》(3)
    [76] 卢传福 1998,也谈反问句[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1)
    [77] 卢翠萍 2000,反问句的语义分析及与语体的适应关系[J]。上海:《修辞学习》(3)
    [78] 卢以纬等 元,助语辞[M]。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9月第1版
    [79] 鲁晓琨 2004,现代汉语基本助动词语义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80] 鲁忠义、彭聃龄2003,语篇理解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81] 陆俭明 1984,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北京:《中国语文》(5)
    [82] 吕明臣 1989,汉语答句的意义[A],载《语法求索》[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83] 吕冀平 1983,汉语语法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第1版
    [84] 吕叔湘 194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85] 吕叔湘 1953,语法学习[M],见《吕叔湘全集》(第6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86] 吕叔湘 1985,疑问·否定·肯定[J]。北京:《中国语文》(4)
    [87] 吕叔湘 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增订版。
    [88] 马建忠 1898,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89] 马庆株 2002,著名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0] 倪兰 2003,特指问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及其修辞功能[J]。上海:《修辞学习》(6)
    [91] 聂莉娜 2001,反问的非零形答语[J]。上海:《修辞学习》(5)
    [92] 齐沪扬 2002,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93] 邵敬敏 1989,“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
    [94] 邵敬敏 1990,“X不X”附加问研究[J]。徐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
    [95] 邵敬敏 1992,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96] 邵敬敏 1994a,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2)
    [97] 邵敬敏 1994b,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A],载《汉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C]。本文据邵敬敏1996。
    [98] 邵敬敏 1994c,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5)
    [99] 邵敬敏 1995a,“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A],载《语法研究和探索》(七)[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100] 邵敬敏 1995b,“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A],载《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这里据邵敬敏1996。
    [101] 邵敬敏 1995c,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的语义关系[A],载《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C]。本文据邵敬敏1996
    [102] 邵敬敏 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3] 邵敬敏、朱彦2002,“是不是VP”问句的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2)
    [104] 沈家煊 1990,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分界[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
    [105] 沈家煊 1995,“有界”和“无界”[J]。北京:《中国语文》(6)
    [106] 沈家煊 1999,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07] 沈家煊 2001,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北京:《中国语文》(6)
    [108] 沈家煊 1993,“语用否定”考察[J]。北京:《中国语文》(4)
    [109] 沈家煊 2002,著名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10] 沈家煊 2004,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4)
    [111] 沈开木 1985,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J].,香港:《中国语文通讯》(6)
    [112] 盛晓明 2000,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13] 石毓智 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14] 史金生 1997,表反问的“不是”[J]。北京:《中国语文》(1)
    [115] 束定芳 2001,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116] 束定芳 2002,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17] 束定芳 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18] 宋振华等 1984,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19] 苏培成 1984,谈一种特殊的反问句[J]。延吉:《汉语学习》(4)
    [120] 苏英霞 2000,“难道”句都是反问句吗?[J]。太原:《语文研究》(1)
    [121] 孙汝建 1999,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22] 索振羽 2000,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23] 田泉 1988,问句中“吗”、“呢”功能的差别刍议[J].。长春:《松辽学刊》(2)
    [124] 仝国斌 2002,“谁不”遍指句[J].。安阳:《殷都学刊》(4)
    [125] 王力 1943,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6月第1版
    [126] 王力 1980,汉语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7] 王甦、汪安圣 1992,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1版
    [128] 王伟 2000,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J]。北京:《中国语文》(3)
    [130] 王希杰 1983,汉语修辞学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131] 王彦彬 1985,并非疑问的疑问句[J]。长春:《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0)
    [132] 王志 1990,回声问[J]。北京:《中国语文》(2)
    [133] 王志 1992,交谈中的提醒句[J]。武汉:《语言研究》(2)
    [134] 文炼 1992,句子的理解策略[J]。北京:《中国语文》(4)
    [135] 邬建华 1998,反问句和设问句的教学[J]。南昌:《江西教育》(3)
    [136] 吴平 1996,一种反问句式的分析[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6)
    [137] 吴世红 2003,论周遍性反问句及其在篇章中的运用[J]。哈尔滨:《外语学刊》(3)
    [138] 吴为章 1994,关于句子的功能分类[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
    [139] 伍雅清 2002,疑问词的句法和语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40] 武占坤 1990,常用辞格通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141] 萧国政 1993a,反问句的特点和性质[J]。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8)
    [142] 萧国政 1993b,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类型[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5)。
    [143] 萧国政 1993c,毛泽东著作中是非性反问句的反意形式[J]。北京:《中国语文》(6)
    [144] 萧国政 1994,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145] 谢逢江 1984,反问句要不要作答[J]。北京:《语文学习》(1)
    [146] 邢福义 1987,现代汉语的特指型是非问[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4)
    [147] 熊学亮 1999,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148] 徐继明 1996,否定疑问句和反问句不可混淆[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3)
    [149] 徐杰、张林林 1985,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式[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150] 徐杰、李英哲 1993,焦点和两个非线形语法范畴:“否定”“疑问”[J]。北京:《中国语文》(2)
    [151] 徐盛桓 1990,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A],载胡壮麟主编《语言系统与功能》[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52] 徐盛桓 1999,疑问句探询功能的迁移[J]。北京:《中国语文》(1)
    [153] 徐思益 1986,反问句特有的表达式[J]。锦州:《锦州师院学报》(4)
    [154] 许皓光 1985,试探反问句语义形成的诸因素[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3)
    [155] 扬鸿儒 1993,当代中国修辞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156] 杨树达 1930,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3月第1版
    [157] 耶夫·维索尔伦 1993,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58] 于根元 1984,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J]。北京:《中国语文》(6)
    [159] 袁仁林 清,虚字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8月第1版
    [160] 张伯江 1997a,疑问句功能琐议[J]。北京:《中国语文》(2)
    [161] 张伯江 1997b,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北京:《国外语言学》(2)
    [162] 张德禄、刘汝山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163] 张静 1987,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164] 张文泰 1984,疑问与判断:兼谈设问、反问与判断的关系[J]。天津:《天津师大学报》(3)
    [165] 张睎奕 1983,谈否定句[J]。芜湖:《安徽师大学报》(1)
    [166] 张志公 1955,汉语[Z],见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67] 张志公 1962,语法学习讲话[M],见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68] 张志公 1982,现代汉语[M],见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169] 赵雷 2000,谈反问句教学[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3)
    [170] 赵元任 1968,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2月第1版
    [171] 郑远汉 1982,辞格辨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
    [172] 周斌武、张国梁 1996,语言与现代逻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73] 周国光、张林林 2003,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74] 朱德熙 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175] 朱俊雄 2004,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5)
    [176] 朱晓亚 1992,否定句研究概述[J]。延吉:《汉语学习》(5)
    [177] 朱晓亚 1995,答句的语义类型[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3)
    [178] 朱晓亚 1996a,试论两种类型的答句[J]。徐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2)
    [179] 朱晓亚 1996b,现代汉语问答的结构模式系统研究[J]。延吉:《汉语学习》(4)
    [180] 朱永生 2005,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81] 邹韶华 2001,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第1版
    [182] Alleton.V. 1988, The so-called "rhetorical interro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6/2:278-298
    [183] Austin.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M]. Cambridge/Massachusetts, 1962
    [184] Brown.G & Yule. G. 2000,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授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84] Firth. J.R. 1957, A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85] Jaszczolt.K.M. 2004,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ANING IN LANGUAGEAND DISCOURSE (2nd) [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授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186] John Lyons 2000, 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授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187] Labov. W. & Fanshel. D. 1977, Therapeutic Discourse. Psychotherapy as Conversa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188] Leech. G.N.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Longman Publishers Ltd
    [189] Pope. E.N. 1976, Ouestions and Answers in English. The Hague:Mouton.
    [190] Schmidt-Radefeldt. J. 1977,0nso-called "rhetorical" ques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357-392.
    [191] Searle. J.R. 1969,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 Sperber. D & Wilsom. D. 2001.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2nd)[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授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