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湘语音韵历史层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湘语作为十大汉语方言之一,其语音研究现状不能令人满意:多限于现实平面语音特征的粗线条勾勒,少深层次语音现象的发掘,尤其涉及湘语历史的研究文章更是凤毛麟趾,可谓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仅有的几篇论文(或专著)依然存在线条过于粗疏,不讲究层次的缺陷。
     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利用历史层次分析法这一新的方言史观和方法论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石和分析手段,以潘悟云教授开发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作为方言材料分析工具,对湘语的音韵现象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把来源于不同层次的音韵现象离析开来,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再作历史比较分析,整理出它们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并参以历史文献方面的证据推断各个层次所形成的大致时间,尽量还湘语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历史层次分析法认为,由于汉语所处的特殊历史地理背景,现实的汉语方言并非是一个单一、纯净的系统,而是杂糅着不同的历史层次,这些层次是由于历代强势方言持续不断的渗透造成的,因此要研究方言的语音史,须先依来源的不同划分出相应的历史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里作历史比较分析。
     湘语是汉语中较为古老的方言,但是由于长期处在西南官话以及赣客方言的包围之中,持久的冲刷已经洗去了湘语许多古老的特征,湘语现存的音韵特征大多来源于中古及以后。而从来源看,湘语的音韵特征可分为文与白两大历史层次,白读层读音乃古代湘语的直接继承;文读层读音则主要源于北方的官话。而且文读层读音来源虽然比较单一,但时间上却又有先后之分,有的特征很早就传入湘语,有的则是晚近的影响。
     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介绍湘语的范围及历史,交待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本文数据库语料的来源;第二部分是方法论,主要讨论与历史层次分析法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历史层次分析法的作用与局限、对文白异读的处理方式以及语音演变的若干规律;第三部分包括第二、三两章,主要讨论湘语全浊声母的演变和舌齿音的历史格局;第四部分包括第四至第九章,主要讨论湘语果、假、遇、流、效、咸、山、宕、江、梗十个韵摄的历史层次以及它们的演变过程;结语部分对湘语音韵格局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
As one of the ten dialects in China, Xiang Dialect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up to the present. Most of the papers or discourses aimed a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lacking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eper phenomenon undetectable. A few of studies took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Xiang Dialect as the aim although, they still hadlimitations------rough and imprecise, and moreover, lacked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trata.For the above reason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hav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honetic phenomenon through the view point of language strata.Our research takes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trata as the main method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y use of Tools for Dialectology (TFD) designed by Professor Pan Wuyun, we separate the different phonetic phenomenon which have different origins into disparate strata, and then have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each one, arrange them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rder, and then try to deduce the approximate times in which they formed referring to the historic literatures.Owing to the special historic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s, the Chinese dialects are really not single systems, but have different strata which have different origins. Xiang Dialect is also such a case. Many of Xiang's immemor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disappeared because of the deep and continuous influence from Gan Dialect and Mandarin. The main par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only been ascended to the Mediaeval Times. From the point of the origins,the phonetic phenomenon of Xia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trata------literary readingsstratum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stratum. The colloquial readings are directly inherited from the old Xiang and the literary ones are borrowed from the Mandarin at different times.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by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In the exordium, we briefly introduce the distributing areas and the history of Xiang, the research actuality, significanc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the source of the dialectal data.In the second part, we discuss some theoretical questions such as the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Strata, the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readings and some sound change principles involved. In the third part, we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iced syllable initials and the apico-dental and lamino-alveolar syllable initials, including initial groups of "Jing精", "Zhi知", "Zhuang庄" and "Zhang章".
     From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nine are the fourth part. In this part, we focus the discussion on the rhyme classes of "Guo果" "Jia假" "Yu遇" "Liu流" "Xiao效" "Xian咸" "Shan山" "Dang宕" "Jiang江" and "Geng梗, both the historical strata and their phonetic evolvement. The last part is a conclusion.
引文
鲍厚星 1985 湖南邵阳方言音系,方言,第3期:P196-207.
    1999 长沙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湘音检字》与长沙方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期:P108-111.
    鲍厚星 崔振华 沈若云 伍云姬 1993 湖南城步(儒林)方言音系,方言,第1期:P31-41.
    鲍厚星 陈立中 彭泽润 2000二十世纪湖南方言研究概述,方言,第1期:P47-54.
    鲍厚星 颜森 1986 湖南方言的分区,方言,第4期:P273-276.
    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 1989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布龙菲尔德 1980 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
    曹剑芬 1987 论清浊与带音不带音的关系,中国语文,第2期:P101-109.
    曹志耘 2002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陈保亚 1989 音变原因、音变方向和音系协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P41-45.
    1999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晖 1999 涟源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湘语语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陈立中 2001 论杨雄《方言》中南楚方言与楚方言的关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P60-63.
    2004 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湘语、吴语及周边方言蟹假果遇摄字主要元音的连锁变化现象,方言,第1期:P20-35.
    陈蒲清 1981 益阳方言的边音声母,方言,第3期:P209-214.
    陈章太 李如龙 1991 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
    陈忠敏 2003a 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语言研究,第3期:P43-59.
    2003b 吴语及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兼论“金陵切韵”鱼韵的音值,语言学论丛,第27辑。
    2004a 语音层次的定义和分析方法,首届汉语方言历史层次国际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论文。
    2005 有关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几个问题,载《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
    储泽祥 1998 邵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崔荣昌 1988 四川乐至县“靖州腔”音系,方言,第1期:P42-51.
    1989 四川达县“长沙话”记略,方言,第1期:P20-29.
    1993 四川湘语记略,方言,第4期:P278-283.
    1996 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
    崔荣昌 李锡梅 1986 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方言,第3期:P188-197.
    崔振华 1998 益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晓华 1993 古音构拟与方言特别语音现象的研究,语文研究,第4期:P49-55.
    丁邦新 1982 汉语方言区分的条件,清华学报,新14.1-2:P257-273.
    1985 汉语声调的演变,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
    1987 方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4台北:南港。
    2002《苏州同音常用字汇》之文白异读,中国语文,第5期:P447-451.
    丁启阵 1991 秦汉方言,东方出版社。
    董同稣 1944 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廿一。
    1959 四个闽南方言,《史语所集刊》30:p729-1042.
    2001 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
    段纳 2004 从词汇扩散理论看平顶山新派方言古入声字语音的变异,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P30-33.
    方平权 1999 岳阳方言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蒸 1994 《尔雅音图注所反映的宋代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汉字文化,第3期:P24-32,23.
    1995《尔雅音图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汉字文化,第4期:P48-62.
    1997《尔雅音图》的声调,语言研究,第1期:P148-159.
    高本汉 1940 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葛剑雄 曹树基 吴松弟 1993 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郭锡良 1993 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衡山音系读后,语文研究,第1期:P22-28.
    郝志伦 1997 汉语鼻音韵尾演变源流刍议,川东学刊(社会科学版),第7卷,第1期:P46-49.
    何大安 1988 规律与方向:变迁中的音韵结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九十。
    2000 语言史研究中的层次问题,台湾语言学的创造力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汉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
    贺凯林 1999 溆浦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侯精一 2002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明扬 1987 普通话与北京话,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华学诚 2003 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1 湖南省志·方言志,湖南人民出版社。
    湖南省公安厅《湖南汉语方音字汇》编纂组 1993 湖南汉语方音字汇,岳麓书社。
    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1960 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湖南师范学院内部石印。
    黄金文 1990 方言接触与闽北方言演变,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江荻 2002 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民族出版社。
    蒋冰冰 2000 宣州片吴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方言,第3期:P243-249.
    2003 吴语宣州片方言音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冀骋 1997 近代汉语音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希文 1992 湘赣语里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读音,语言研究,第1期;P69-74.
    蓝恭梓 2002 略论尖团音,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P51-52.
    蓝庆元 1999 壮汉关系词的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蓝小玲 1998 析浊音清化送气,古汉语研究,第2期:P8-12.
    黎新第 1994 官话方言全浊清化的一颗活化石—四川境内的现代“老湖广话”及其他,古汉语研究,第2期:P22-27,51.
    李方桂 1937 Language and dialects(中国的语言和方言),The Chinese Year Book, Shahghaj.
    1980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
    李惠昌 1989 遇摄韵在唐代的演变,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4期:P81-88.
    李蓝 1994 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语言研究,第2期:P56-75.
    林亦 1991 黄庭坚诗文用韵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P81-88.
    李荣 1962 隋韵谱,中国语文,2月号:P70-84.
    1982 音韵存稿,商务印书馆。
    1996 我国东南各省方言梗摄字的元音,方言,第1期:P1-12.
    林素娥 2003 湘语知三章组今读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维琦 1998 祁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 1991 近代汉语全浊音声母的演变,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载《李新魁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3年。
    李永明 1986 衡阳方言,湖南人民出版社。
    刘道锋 2003 湘语和赣语的混血儿—隆回高坪话,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4期:P105-110.
    刘根辉 尉迟治平 1999 中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第1期:P34-46.
    刘丽华 2000 涟源(蓝田)方言词汇(一),方言,第4期:P373-383.
    刘丽华 2001 涟源(蓝田)方言词汇(二),方言,第1期:P74-81.
    刘丽华 颜清徽 1987 涟源县蓝田镇方言的语音系统(油印本)。
    刘纶鑫 1999a 客赣方言史简论,南昌大学学报,第3期:P86—92.
    1999b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勋宁 2003 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P1-9.
    刘祥友 2002 广西灌阳方言音系特点及其归属,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晓南 1999 宋代闽音考,岳麓书社。
    2001 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古汉语研究,第1期,载刘晓南、周令吾《宋辽金用韵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
    刘晓南 张令吾 2002《宋辽金用韵研究》,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刘泽民 2004 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龙薇娜 2004 绥宁湘语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56 厦门音系,科学出版社。
    罗杰瑞 1979 闽语词汇的时代层次,方言,第4期:P268-274.
    罗昕如 1998 新化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麦耘 1991《切韵》知、庄、章组及相关诸声母的拟音,语言研究,第2期:P107-114.
    1994 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古汉语研究,第1期:P21-25,32.
    2000a 《正音撮要》中尖团音的分合,古汉语研究,第1期:P31-34.
    2000b 汉语语音史上词汇扩散现象一例——卷舌咝音使i/j消变的过程,声韵论丛(第9辑),台湾学生书局。
    麦耘 谭步云 1997 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梅祖麟 1988 内部拟构汉语三例,中国语文,第3期:P169-181.
    2001 现代吴语和“支脂鱼虞,共为不韵”,中国语文,第1期。
    鲁国尧 1992 宋元江西词人用韵研究,载《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
    潘悟云 1995a 温、处吴语和闽语,《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b 汉语方言史与历史比较法,《中西学术》,第1辑。
    1995c “囡”所反映的吴语历史层次,《语言研究》,第1期。
    1999 浙南吴语与闽语中鱼韵的历史层次,第六届闽语方言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香港科技大学。
    2000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流音考,东方语言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4a 历史层次分析的目标与内容,首届汉语方言历史层次国际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会议论文。
    2004b 语言接触与汉语南方方言的形成,载《语言接触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及其类型,语言科学,第2期:P39-43.
    彭泽润 1999 衡山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平山久雄 1998 隋唐音系里的唇化舌根音韵尾和硬腭音韵尾,《语言学论丛》第20辑,商务印书馆。
    平田昌司 1995 日本吴音梗摄三四等字的读音,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载《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钱乃荣 1992 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乔全生 2005 晋方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P100-104.
    桥本万太郎 1978 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1985),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中古汉语的卷舌韵尾,语文研究,第4期:P8-10.
    1986 中古汉语的卷舌韵尾(续一)(续完),第1期P61-65:第2期:P56-59.
    瞿霭堂 2004 语言演变的理论和类型,语言研究,第6期:P1-13.
    瞿建慧 2005 湖南泸溪(浦市)方言音系,方言,第1期:P50-63.
    萨丕尔 1985 语言论,商务印书馆。
    沈文玉 陈妹金 1990 中古开口一等韵今有[i]介音再补(一)(二),中国语文,第3期:P218.
    沈钟伟 1995 词汇扩散理论,汉语研究在海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孙伯君 2001 《女真译语》中的遇摄三等字,民族语文,第4期:P50-54.
    孙捷 尉迟治平 2001 盛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第3期:P85-94.
    孙宜志 2002 江西赣方言中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的今读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P20-29.
    索绪尔 1980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陶寰 2003 吴语一等韵带介音研究——以侯韵为例,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 1960 湖南洞口县黄桥镇方言,语言学论丛,第四辑。
    谭其骧 1987 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
    田范芬 2000 宋代湖南方言初探,古汉语研究,第3期:P8-13,
    魏慧斌 2005 宋词韵-m韵尾消变考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P69-72.
    王福堂 1999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语文出版社。
    王辅世 毛宗武 1995《苗瑶语古音构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力 1936 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清化学报,第11卷,第3期:P783-842.
    1948 汉越语研究,岭南学报,第9卷,第1期。
    1980 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5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士元 1969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 45:P9-25,译文见《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
    1982 语言变化的词汇透视,语言研究,第2期:P34-48.
    1995 语言变异和语言的关系,汉语研究在海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2 王士元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王士元 沈钟伟 1991 词汇扩散的动态描写,语言研究,第1期:P15-33.
    王硕荃 2002 古今韵会举要辩证,河北教育出版社。
    伍巍 2000 中古全浊声母不送气探讨,语文研究,第4期:P41-50.
    夏剑钦 1982 中古开口一等韵在浏阳方言有[i]介音,中国语文,第6期:P464.
    萧泰芳 1997 古全浊音声母“演变”说质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P11-17.
    辛世彪 2001 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P12-18.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编纂委员会 2002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徐芳敏 1991 闽南厦漳泉次方言白话层韵母系统与上古音韵部关系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徐通锵 1991 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许小娟 2004 安化东坪话语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薛才德 2005 汉语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字和宕摄开口一等字的元音及类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P138-143.
    严修鸿 2001 章组声母在南方汉语方言中的存古层次,第七届闽语会议论文(厦门)。
    杨剑桥 1996 现代汉语音韵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耐思 1981 《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杨秀芳 1982 闽南语文白系统的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989 论汉语方言中全浊声母的清化,汉学研究,第七卷,第2期:P41-73.
    1993 论文白异读,载《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大安出版社(台北)。
    叶宝奎 2001 明清官话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
    殷树林 2005 也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P97-101.
    余伯禧 1994 梅县方言的文白异读,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P21-26.
    袁慧 2003 邵阳长乐袁姓话及其变迁的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袁家骅等 1983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游汝杰 2004 汉语方言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曾晓渝 2004 略谈语音的演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P1-4,8.
    曾喻美 1993 韶山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P295-305.
    1995 湖南益阳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P276-289.
    1999 韶山方言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詹伯慧 1991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 陈晓锦 1997 东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张光宇 1990 切韵与方言,商务印书局。
    1991 汉语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语文,第6期:P431-438.
    1993 吴闽方言关系试论,中国语文,第3期:P161-170.
    1994 吴语在历史上的扩散运动,中国语文,第6期:P409-418.
    1996 论闽方言的形成,中国语文,第1期:P16-26.
    1999 东南方言关系综论,方言,第1期:P33-44.
    张琨 1984 论比较闽方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辑(3):P415-458.
    张盛裕 汪平 沈同 1988 湖南桃江(高桥)方言同音字汇,方言,第4期:P270-286.
    张世方 1999 汉语方言三调现象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世禄 1984 语音和语音学,见《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学林出版社。
    张维耿 1995 客家方言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维佳 2001 关中方言鼻尾韵的音变模式,语言研究,第4期:P52-61.
    2002 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秦晋之交南部方言宕摄舒声字白读音的层次,语言研究,第6期:P22-28.
    张伟然 1995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学诚 1996 辰溪方言同音字汇,怀化师专学报,第3期:P318-327.
    照那斯图 杨耐思 1987.蒙古字韵校本,民族出版社。
    赵蓉 尉迟治平 晚唐诗韵系略说,语言研究,第2期:P101-111.
    赵元任 1935 中国方言中的爆发音种类,史语所集刊,第4辑(4)。
    郑张尚芳 1986 皖南方言的分区(稿),方言,第1期:P8-18.
    1995a 赣、闽、粤语里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的方言,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b 浙西南方言的t(?)声母脱落现象,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a 汉语及其亲属语言语音演变中的元音大推移,历史语言学研讨会(温州)论文。
    2002b 方言介音异常的成因及e>ia,o>ua音变,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商务印书馆。
    2003 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山鳥)斡起 1990 湘方言调查报告,东京外国语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
    周长楫 1983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中国语文,第5期:P330-336;第6期:P430-438.
    1984 浊音和浊音清化刍议,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桂林)。
    周赛红 2005 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周振鹤 游汝杰 1985 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方言,第4期:P257-272.
    周祖谟 1942 宋代汴洛语音考,见《问学集》,中华书局,1966年.
    1966 问学集,中华书局。
    1982 唐五代的北方语音.周祖谟语言学论文集,中华书局。
    朱晓农 2002 汉语元音的推链高化和高顶出位,首届历史语言学研讨会(温州)论文。
    2003 从群母论浊声和摩擦,语言研究,第2期:P5-18.
    赵诚 1979 中国古代韵书,中华书局。
    庄初升 2004 粤北土话音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平田直子 2003 北部吴语假摄开口三等章组字的语音演变,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F·D·索绪尔 1980 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William Labov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itc change, Blackwell publishers.
    Martinet Andre 1952 Function Structure and Sound Change, Reprinted in Readings in Historical Phonology: Chapters in the Theory of Sound Change. Eds. Philip Baldi and Ronald N. Werth.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P, 1978.
    Ohala and Riordan 1980 Passive vocal tract enlargement during voiced stops. Report of the Phonological Laboratory UC Berkeley 5, 78-87.
    Ohala John 1989 Sound change is drawn from a pool of synchronic variation Language change: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its causes, L. E. Breivik & E. H. Jahr(eds), Mouton de Gruyter, Berlin: 173-198.
    1993 The phonetics of sound change.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313-343. Brian D. Joseph and Richard D. Janda (eds.) Blackwell.
    William S. -Y. Wang & C. -C. Cheng. 1977 Implementation of Phonological Change: the Shuang-Feng Chinese Case. In The Lexicon in Phonological Change:148-1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