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轼、苏辙、苏过贬谪岭南时期心态与作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苏辙、苏过三人在贬谪岭南时期的心态与作品。首章为导论,简介研究动机、解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第二章解释绍圣年间新党复兴的原因,包括君主的心理、党争激化引致报复等等,亦描述谪命对苏家的影响,包括家族离散,而苏氏兄弟两人心理准备之多寡亦影响到他们对逆境的对应;第三章阐述贬谪生活对苏氏家族的各项挑战,包括政治压力、恶劣自然环境等等,以及他们的对应方式,包括寄托于山水、艺术,借助亲朋支持及对上天的祈求,另觅意义,调适心理等;第四章考察苏轼父子的唱和诗和同题诗:第五章展示苏轼、苏辙如何通过经典注解,包括苏轼注《易》、《书》、《论语》,苏辙注《老子》,以重构他们的人生观、政治观、宇宙观;第六章分析三人的史论。
The thesis is to research on the mentalities and works of the Su family, Su Shi, Su Zhe and Su Guo during their exile in the Langnan region.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elabor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works on a bibliography.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impact of Shao-Sheng reforms and the order of exile on the Su family, explains the revival of the reformists, concerning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emperor's mentality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factions.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exile on the Su family and how differences in mental preparation for the worst have influenced the ways the Su brothers coped with the adversity.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how the exile environments and events, including political pressure and severe natural environments, challenged the Su family and how they respond, including devotion to natural scenes and art, social support and praying, and re-orientation of meaning and mentalit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the rhyming poems and common-themed poems written by Su Shi and Su Guo, the father and son. Chapter five illustrates how Su Shi and Su Zhe reconstructed the world views, political views and life views subtly in their academic annotations of classics, including Shijing, Shuangshu, Lunyu and Laozi. Chapter six analyses the three Sus' historical essays to reveal their questions and opinions about the nation and policies.
引文
1《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十。
    2《送孟东野序》,《韩昌黎文集》。
    3《梅圣俞诗集序》,《欧阳文忠公集》。
    4《(?)溪诗话》自序。黄彻撰,汤新祥校注《碧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卷首。
    5《题遗山诗》,见赵翼撰,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十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三三。
    1汤因比著,陈晓林译;《历史研究》,台北:远流,1996年版。
    2《贬谪文化与贬滴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见于《严迪昌自选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05,282页。
    2《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见《苏轼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第23-24页。
    3《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见《苏轼研究》,第30页。
    1据魏庆之编撰,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中华书局2007年版)卷十七引录黄庭坚语。
    2《“苏门”诸公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苏轼研究》,121页。
    3《”苏门”诸公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苏轼研究》,122页。
    1《斜川集校注》前言
    1《心态与生态——也谈怎样读古诗》.《严迪昌自选论文集》北京:中国书店2005,24-25页。
    2《心态与生态——也谈怎样读古诗》,第29页。
    3前言,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卷首,第11页。
    4同上,第12页。
    5同上,第12页。
    6同上,第13-14页。
    1艺文印书馆,1980年版。
    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巴蜀书社,1995年版。
    5中华书局,1986年版。
    6巴蜀书社,1993年版。
    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8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0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14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5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6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中华书局,2004年版,
    2巴蜀书社,1988年版。
    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4中华书局,1990年版。
    5巴蜀书社,1996年版。
    6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中华书局。1998年版。
    9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10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1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五南图书,1995年版.
    13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6岳麓书社,2000年版。
    1汕头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7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8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9长沙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0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1东吴大学硕士论文,1987年。
    12成功大学硕士论文,1988年。
    13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14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5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16台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7 Egan, R. (199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Su Shi. Cambridge. Massachusett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8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9.
    1中华书局1990年版。
    2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
    5两书皆为台北:万卷楼图书,2007年版。
    6花森兰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7《即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3期。
    8《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9《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10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1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2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3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2《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第4期。
    5《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名作欣赏》2010年第4期。
    8《山西则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9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学报》第16期,2008年12月。
    10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1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年。
    12文津出版社2007年版,原为文化大学博士论文,2(X)6年。
    13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原为高雄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4巴蜀书社,1995年。
    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6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巴蜀书社1997年版。
    1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版。
    1朱刚注释:《新译苏辙文选》台北:三民书局2008.330页。
    2《宋史》本纪十八《哲宗本纪》。
    1《宋论》卷七《哲宗》,舒士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141页。
    2《苏轼评传》363页。
    3《漫话东坡》,71页。
    1《漫话东坡》,5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三。
    2《苏轼评传》387页。
    1《苏东坡文集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87,205页。
    2《与孙子发七首》之五。
    3《苏轼评传》,385-386页。
    4《苏辙在元祐党争中的角色与影响》,台湾《兴大中文学报》第23期(2008)。
    1《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之二
    2《与蒲传正》。
    3《北宋士族:家族·婚烟·生活》,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76页。
    4《宋史》卷三三八。
    1 Egan, R. (199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Cambridge. Massachusetts: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213.
    2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P.214.
    3《惠州西湖艺文丛谈》。
    4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P.219
    5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P.221
    1《与程秀才三首》之一
    2《与元老侄孙四首》之二
    1《古赋辩体》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掠,本作“持”《斜集校注》:“原校日:‘一作掠。’怍‘掠’为优。”453页。此从之。
    3会,本作“溃”,原校曰:“一作会。”
    1变,本作“恋”,《历代赋汇》作变,按:作变于义为长。
    2《梅圣俞诗集序》
    1衣若芬《苏轼题画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311页。
    2同上.318-319页。
    3《新译苏辙文选》朱刚注释 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版,第339页。
    1《新译苏辙文选》339页。
    2《新译苏辙文选》340页。
    1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4331-4332页。
    1《和陶游斜川正月五日,与儿子过出游作》
    2《与侄孙元老尺牍》
    3《与刘沔都漕书》
    4《读<斜川集校注)札记》,《古汉语研究》,2000.第2期.第55页。
    5《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附苏过传。
    6《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199页。
    1《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205页.
    2《结交行》
    3《苏轼评传》,116页。
    4《苏轼评传》117页。
    5《答黄鲁直五首》之四,卷52。
    6吴雪涛《苏文系年考略》(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系于绍圣元年闰四月,372-373页。
    1叶梦得《避暑录话》(《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上。
    1《福建通志》,《中国省志汇编》,台北:华文书局,1968。
    2曾敏行撰,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卷四。
    1《新译苏辙文选》390页.
    2《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4页。
    3《续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诗文评类1713册。
    4同注5,第75页。
    1同上,第85页。
    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1弗兰克撰,朱晓权译:《无意义生活之痛苦》,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74页。
    1《无意义生活之痛苦》29页。
    2《苏轼全集校注》第9册,词集。
    1《宋史·苏轼传》附《苏过传》。
    2杨映琳《“大坡”襟怀“小坡”论——评苏过<论海南黎事书)》,《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27页。
    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1白敦仁《水明楼诗词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6,410页。
    2同上411-412页。
    1苏过撰,舒大刚、蒋宗许、李家生、李良生校注《斜田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2页。
    1《斜川集校注》,38页。
    1《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141页。
    2王若虚撰,胡传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454页。
    1《滹南遗老集校注》456页。
    2锺来因《苏轼与道家道教》,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286页。
    1赵翼评 沈德潜《宋金元三家诗选.苏东坡诗选》下卷,转引自曾枣庄先生编《苏诗汇评》1617页。
    1杨万里《棪召溪居士集序》。
    2《宋会要辑稿》。
    3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10月版,109页。
    1《与王定国书》。
    2《与李端叔简》其三,《苏轼文集》卷六六。
    3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
    4《书合浦舟行》,《苏轼文集》卷七一。亦见于《东坡志林》,题作《记过台浦》,文字稍异。
    1《答苏伯固书》,《苏轼文集》卷五七。
    2苏籀《栾城遗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苏籀《栾城遗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三○。
    5郑芳祥《出处死生——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211页。
    6曾枣庄等《苏轼研究史》503页。
    1《苏轼评传》166页。
    2《(苏氏易传)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2,295页。
    3《田间易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凡例》。
    4《读易提要》第112页。
    5《三苏全书》第一册410页。
    6《朱子语类》卷六十七。
    1《三苏全书》第一册412页。
    2《苏氏易传》卷七,《三苏全书》第一册,360页。
    3《宋儒微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07-408页。
    4《宋儒徵言》
    5《苏氏易传》315页。
    1《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尚书类《东坡书传》提要。
    2《东坡书传》卷一,《三苏全书》第1册,第页。
    3《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第页。
    4《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第480页。
    5《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第467页。
    1《东坡书传》卷一,《三苏全书》本。
    2《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第476-477页。
    1《东坡书传》卷六,《三苏全书》本。
    2《东坡书传》卷六,《三苏全书》本。
    3《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东坡书传》卷二,《三苏全书》本。
    5《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本。
    6《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本。
    1《东坡书传》卷二,《三苏全书》本。
    2《尚书全解》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第470-471页。
    1《三苏全书·论语说叙录》,《三苏全书》第3册,160页。
    2《三苏全书·东坡书传叙录》,《三苏全书》第1册,426页。
    3《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页194。
    4《东坡书传》卷三,《三苏全书》第1册,468页。
    1《三苏全书·论语说》卷上。165页。
    2《三苏全书·论语说》卷上。180页。
    3《三苏全书·论语说》卷上。
    4《三苏全书·论语说》卷上。
    5《朱熹集》卷四五《答虞士朋一》。
    6《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
    1《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
    1《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
    2《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
    1《论语说》卷上,《三苏全书》本。
    2《论语拾遗·朝闻道夕死可矣》,见《三集》卷七。
    3《苏辙学术研究》,35页。
    4《苏辙学术研究》,38-39页。
    5严灵峰辑校《老子宋注丛残》。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辑校者自序。
    6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317页。
    7尹志华《北宋<老子)注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绪论。
    8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3页。
    1李进《苏辙<老子解>版本述略》,《古籍研究整理学刊》1999年第1期。李进指出该书初有南宋宝祐本,至元代有翻刻,改题《道德经解》;明代李贽亦翻刻之,焦竑亦把其书收入《两苏经解》而刊印。此外尚有《道藏》本、菉竹堂抄本、钱谷抄本、四库本、《宝颜堂秘籍》本。
    2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其事见苏辙自叙于《老子解》跋。
    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子部道家类。
    5孔繁指苏辙“以佛道调和儒家”。(《苏辙和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1994,176)曾枣庄指《老子解》“阐述他的儒、释、道相通的观点”(《苏辙评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282页);熊铁基等谓《老子解》“在思想倾向上不专主一家,明显地带有融会佛儒思想于道家的特点”(《中国老学史》,349页)。刘固盛指苏辙此书体现了蜀学派的共同思想倾向,即“儒、道、释三教调和”。(《宋元老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1,143)尹志华指苏辙此书“吸取佛教的‘性真妄说”,并“致力于老子之道与儒家的仁义礼智的贯通。”(《北宋>老子)注研究》,23-24)
    6《三苏全书·老子解》附录,496页。
    1朱熹《老子解》,“反者道之动”章注,引自严灵峰辑《老子宋注丛残》,127页。
    2《说“黄老”》,收于《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84-285页。
    3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首叙。
    4《商君书作者考》,收于高亨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11页。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陈奇猷《韩非与老子》,《道家义化研究》第六辑。
    1李定生《论韩非(解老>和(喻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2《苏轼文集》卷四。
    1王夫之《宋论》神宗,121页。
    2王安石撰,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卷七十三《商鞅》。
    3《宋史·王安石传》。
    4苏过撰,舒大刚、蒋宗许、李家生、李良生校注.《斜川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6,卷八.557页。
    5《宋史》卷一百四,《礼志·吉礼七》记载:亳州父老、道释、举人三千余人请真宗到太清宫拜祭,真宗即于大中祥符七年亲自到太清宫,给太上老君(被道教神话系统神化的老子)奉上「混元上德皇帝」加号册宝。
    1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119页。
    2同上,120页。
    1《北宋(老子>注研究》.34页。
    2刘固盛《宋元时期的老学与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25页。
    1《苏轼史论散文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24页。
    2《文心雕龙·论说》,《文心雕龙注》326页。
    3《苏轼史论散文研究》。
    4《苏辙学术研究》,42-43页。
    5《斜川集校注》注者舒大刚等把论史类文章系于南迁时期或徽宗朝,如《书<田布传>后》“或作于海南”(500页),《书<周亚夫传>后》“作于侍父南迁后”(505页)《萧何论》“似亦作于海南”(509页)《书二李传后》“似作于海南”(514页)《读<楚语>》“似作于随父南迁时”(519页)《书<张骞传>后》“似作于徽宗期”(535页)《东交门箴》“作于徽宗朝”(540页).《士燮论》则据清钞本批语定为宣和五年(693页)。大抵各篇系年多为推断之辞,可见史论编年非易。只有《伏波将军庙碑》缘于苏轼赴雷州徐闻县伏波庙一事,可确认为绍圣四年之作。(469-470页)
    1《苏轼史论文中的人格思考》,《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25页。
    1《竹庄诗话》卷九,又见于《诗人玉屑》。
    2《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
    3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首,第1页。
    [1]苏轼,苏辙撰,汤幸浅孙解说,两苏经解(京都大学汉籍善本丛书)[M].京都:同朋舍,昭和55年(1980)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东坡志林仇池笔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屠友祥校注.东坡题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3]许伟东注释.东坡题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王宇龄点校.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981
    [5]赵学智校注.东坡志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黄曙辉点校.道德真经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郁校注.龙川略志龙川别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凌以栋批点.道德经批点[M].台北:无求备斋老庄列三子集成补编,据明吴兴凌氏刊本印
    [4]木山鸿吉评.纂订评注老子道德经[M].台北: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据日本藤井利八刊本影印
    [5]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龙川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曾枣庄.苏诗汇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2]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施元之,顾景蕃合注,郑骞,严一萍编校.增补足本施顾注苏诗[M].台北:艺文印书局,1980
    [5]王文浩编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M].台北:广文书局,1968
    [6]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985
    [7]温谦山注.和陶合笺[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0
    [8]曾枣庄.苏文汇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9]郎晔选注,庞石帚校点.经进东坡文集事略[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10]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黄天秩,黄应槐辑.东坡寓惠集注释[M],出版地不详:乐育轩1789
    [2]林冠群编注.新编东坡海外集[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
    [3]王宗稷编.苏文忠公海外集[M].海口:海南书局,1934
    [1]傅干注,刘尚荣校证.傅干注坡词[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刘乃昌,崔海正选注.东坡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3]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朱孝臧编年,龙沐勋校笺,朱怀春标点.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孙民译注.东坡赋译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5
    [1]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1]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朱刚注译.新译苏辙文选[M].台北:三民书局,2008
    [1]苏过.斜川集[M],《宛委别藏》本
    [2]苏过撰,舒大刚,蒋宗许,李家生,李良生校注.斜川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996
    [1]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先生文粹[M].北京:线装书局,2003
    [2]苏洵,苏轼,苏辙撰,吕祖谦标注.东莱标注三苏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4
    [3]苏轼撰,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东坡文钞[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4]苏辙撰,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颍滨文钞[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1]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何抡,施宿等撰,王水照编.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孔凡礼撰.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
    [3]孔凡礼撰.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孔凡礼撰.苏辙年谱[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曾邦泰.万历儋州志[M].见于: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选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曾敏行撰,朱杰人标校.独醒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晁说之.景迂生集[M].台北:台湾商务,1985
    [5]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陈寿祺等.福建通志[M].见于:中国省志汇编,台北:华文书局,1968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1987
    [8]傅增湘辑.宋代蜀文辑存M].香港:龙门,1971
    [9]葛立方.韵语阳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郭棐.粤大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998
    [11]海瑞.元祜党籍碑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何薳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黄彻撰,汤新祥校注.(?)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4]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李玘修,刘梧纂.嘉靖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16]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7]厉鹗辑,钱钟书补正.宋诗纪事补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3
    [18]梁廷楠辑.东坡事类[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
    [19]林之奇.尚书全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刘挚.忠肃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1]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2]陆心源.元祐党人传[M],续修四库全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秦观,徐培均注.淮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4]黄宗羲原撰,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5]苏籀.栾城遗言.见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6]王安石撰,唐武標校.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7]王称.东都事略[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8]王夫之撰,舒士彦点校.宋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9]王若虚撰.胡传志,李定乾注.滹南遗老集校注[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30]王象之.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1]魏庆之编撰,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2]叶梦得.避暑录话[M].收于: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33]佚名编,司义祖整理.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4]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5]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6]赵翼撰,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7]朱弁.曲囿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朱熹,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9]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0]祝尧.古赋辩体[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白敦仁.水明楼诗词论丛[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保苅佳昭.苏词研究[M].北京:线装书局,2001
    [3]编者不详.苏东坡在海南[M].儋县:广东省儋县文化馆,1981
    [4]曾文星.文化与心理治疗[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5]曾枣庄,李凯,彭君华主编.宋文纪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6]曾枣庄,舒大刚.北宋文学家年谱[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7]曾枣庄.三苏传[M].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
    [8]曾枣庄.三苏文艺思想[M].成都:四川文艺,1985
    [9]曾枣庄.苏文汇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
    [10]曾枣庄.苏辙评传[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
    [11]曾枣庄等.苏轼研究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2]曾枣庄主编.中华大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3]陈衍.宋诗精华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984.
    [14]陈永正.岭南诗歌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15]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16]陈正雄.苏辙学术思想述评[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17]陈中浙.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8]程伯安.苏东坡民俗诗解[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19]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0]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1991
    [21]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2]池泽滋子.丁谓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998
    [23]崔海正.东坡词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24]儋州市政府,苏轼学会合编.全国第八次苏轼研讨会论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5]丁传靖编.宋人轶事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981
    [26]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方勇.庄子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8]弗兰克撰,朱晓权译.无意义生活之痛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9]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0]谷建.苏辙学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1]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2]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编.岭峤春秋——雷州文化论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3]韩国强.苏东坡在儋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4]韩林元选注.历代名人谪琼诗选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35]郝桂敏.宋代《诗经》文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6]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8]胡晓明.诗与文化心灵[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9]胡昭曦.宋代蜀学论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0]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宋代蜀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7
    [41]黄宽重.宋史丛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42]黄启方.东坡的心灵世界[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
    [43j惠阳地区文联,惠阳地区文化局,惠州市文联编.苏轼与惠州[M].惠州:出版者不详,1982
    [44]姜声调.苏轼的庄子学[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45]金国永.苏辙[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6]金生杨.《苏氏易传》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47]靳占信,杨梅山.苏味道与三苏足迹考察万里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8]孔凡礼.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49]孔凡礼.宋代文史论丛[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50]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51]李冬梅.苏辙《诗集传》新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2]李丰楙,刘苑如主编.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M].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
    [53]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4]李零.李零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5]李小松,陈泽弘撰.历代入粤名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56]李燕新.东坡辞赋研究——兼论苏过辞赋[M].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
    [57]廖志超.苏轼辞赋理论及其创作之研究[M].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58]林秀珍.苏辙诗歌之风格与价值[M].台北县永和市: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59]林宜陵.北宋诗歌论政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60]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61]刘国瑶.苏轼文艺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62]刘乃昌.两宋文化与诗词发展论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3]刘乃昌.情缘理趣展妙姿——两宋文学探胜[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64]刘乃昌.苏轼文学论集[明.济南:齐鲁书社,2004
    [65]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M].成都:巴蜀书社,1988
    [66]刘石.苏轼词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67]刘石.有高楼续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8]刘石.有高楼杂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9]卢国龙.宋儒微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0]陆挺,徐宏主编.人文通识讲演录:文学卷(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1]罗家祥.北宋党争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72]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3]马东瑶.苏门六君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4]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5]张明华.徽宗朝诗歌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6]莫砺锋.漫话东坡[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77]莫砺锋.詹宋诗歌论集[M].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
    [78]内山精也撰,朱刚等译.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9]潘雨廷.读易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0]前野直彬撰,洪顺隆译,唐代的诗人们[M].台北:幼狮文化公司,1978
    [81]钱基博.老子道德经解题及其读法[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982
    [8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3]阮忠.天涯守望——苏东坡晚年的海南岁月[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
    [84]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85]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6]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7]舒大刚.三苏后代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5
    [88]宋鼎宗.春秋宋学发微[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89]粟品孝.朱熹与宋代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0]苏轼研究学会,儋县人民政府主编.纪念苏轼贬儋八百九十周年学术讨论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91]苏轼研究学会编.东坡词论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92]苏轼研究学会.论苏轼岭南诗及其他[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93]苏轼研究学会编.东坡文论丛[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94]谭玉良.苏轼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95]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
    [96]汤因比撰,陈晓林译.历史研究[M].台北:远流出版社,1996
    [97]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M].台北市南港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
    [98]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9]王曾瑜撰.锱铢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100]王启鹏.苏东坡寓惠探幽[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9
    [101]王水照,崔铭.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3]王水照.苏轼论稿[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
    [104]王水照.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5]王水照.苏轼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6]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4
    [107]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8]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09]王铁.宋代易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0]王友胜.苏诗研究史稿[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11]吴光.黄老之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2]吴仕端.惠州西湖艺文丛谈[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113]吴叔桦.苏辙史论散文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7
    [114]吴叔桦.苏辙学术思想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
    [115]吴文治编.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6]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17]吴雪涛,吴剑琴辑录.苏轼交游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8]吴雪涛.苏文系年考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119]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0]小川环树撰,周先民译.风与云——中国诗文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1]谢敏玲.苏轼史论散文研究[M].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
    [122]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23]徐月芳.苏轼奏议书牍研究[M].台北:天工书局,2002
    [124]徐中玉.苏东坡文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7
    [125]严迪昌.严迪昌自选论文集[M].北京:中图书店,2005
    [126]严灵峰辑校.老子崇宁五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9
    [127]严灵峰辑校.老子宋注丛残[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
    [128]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129]颜中其.苏轼论文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30]杨存昌.道家思想与苏轼美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
    [131]杨景琦.苏过《斜川集》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132]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33]杨韶刚.存在心理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4]杨胜宽.杜学与苏学[M].成都:巴蜀书社,2003
    [135]杨子怡.韩愈刺潮与苏轼寓惠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36]衣若芬.苏轼题画文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137]易苏民.三苏年谱汇证三苏著述考(合订本)[M].台北:昌言出版社,1969
    [138]尹志华.北宋《老子》注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4
    [139]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140]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141]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2]张明华.徽宗朝诗歌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3]张其凡.宋代人物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4]张清华,胡阿祥,刘英杰主编.韩愈与岭南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45]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6]张毅.苏轼与朱熹[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147]张友仁编,高国杭修订,麦涛点校.惠州西湖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48]赵伯雄.春秋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49]郑芳祥.出处死生——苏轼贬谪岭南文学作品主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150]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51]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中国苏轼研究》第三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152]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糸.《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53]钟来因.苏东坡三部曲[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154]钟来因.苏轼与道家道教[M].台北:学生书局,1990
    [155]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56]朱刚.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57]朱靖华.苏轼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3
    [158]朱靖华.苏轼新评[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3
    [159]朱迎平.宋文论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60]朱玉书.苏东坡在海南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61]祝尚书.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62]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63]Egan, R..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 [M]. Harvard: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94
    [164]Grant, B., Mount Lu revisited [M].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1]曾枣庄.苏辙对北宋文学的贡献[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4,(4)
    [2]陈丽.从苏轼在海南的诗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1,(3)
    [3]陈素娥.论苏过及其创作的审美内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3)
    [4]陈晓芬.苏轼史论文中的人格思考[J].吉安师专学报,2000,(1)
    [5]陈中群.读苏过的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4)
    [6]陈祖美.苏轼滴儋时期的心态与文风[J].江海学刊,1991,(6)
    [7]范立舟.《周易》与苏轼蜀学[A].见:张涛主编.周易文化研究(第一辑)[J].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8]葛晓音.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4)
    [9]韩国强.试论苏轼岭海时期的咏物诗[J].琼州大学学报,2001,(3)
    [10]侯怡敏.苏轼文学研究述略[J].中国文学研究,1997,(3)
    [11]匡扶.苏轼的政治思想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J].甘肃师大学报,1979:(4)
    [12]孔繁.苏辙和道家[A].道家文化研究[J].第四辑,1994
    [13]李冬梅.苏辙研究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3)
    [14]李进.苏辙《老子解》版本述略[J].古籍研究整理学刊,1999,(1)
    [15]李景新.惠、儋瘴地上的特殊逐臣——岭海时期之苏过论[J].海南大学学报,2005,(2)
    [16]李凯.二苏论杜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1997,(2)
    [17]李燕新.苏过随父贬居岭海之生命情怀[J].大同技术学院学报(台湾),2008,(16)
    [18]廖文华,陈小芒.苏辙两谪筠州的心态与文风[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19]林冠群.试论苏轼和陶诗[J].海南大学学报.1984,(1)
    [20]刘洪元.苏辙在筠州[J].历史知识,1983,(1)
    [21]刘信波.一片丹心天日下,数行清泪岭云南——苏东坡父子三人与虔州[J].语文学刊,2004,(8)
    [22]马积高,试论苏轼政治态度和文学成就[J].文学评论,1978(3)
    [23]莫砺锋.论苏黄对唐诗的态度[J].文学评论.]994,(2)
    [24]莫砺锋.苏轼苏辙唱和诗浅析[J].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07,(2)
    [25]蒲友俊.超越困境——苏轼在海南[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2)
    [26]邱俊鹏.苏轼政治思想管见[J].四川大学学报,1979,(4)
    [27]石声淮,唐玲玲.巨笔屠龙手——论苏轼的政治主张[J].华中师院学报,1982,(1)
    [28]孙昌武.苏轼与佛教[J].文学遗产,1994,(1)
    [29]孙虹.论苏辙和他的散文[J].江南学院学报、1999、(1)
    [30]孙民.试论苏轼赋的形象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1986,(3)
    [31]谭玉良.苏轼岭海时期的遭遇和人生反思[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32]唐骥.浩然正气,以一贯之:苏辙散文特色略论[J].求索,1997,(5)
    [33]唐骥.苏辙的文学思想与散文特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丛刊(13)
    [34]涂美云.从北宋学术思潮看苏氏之学[J].东吴中文学报,2002,(5)
    [35]王路.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寓惠州思想管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984,(3)
    [36]王小兰.苏过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结及其成因[J].名作欣赏,2010.(4)
    [37]谢桃坊.苏轼诗歌的艺术渊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1)
    [38]薛瑞生.苏门、苏学与苏体——兼论北宋的党争与文学[J].文学遗产,1988,(5)
    [39]杨胜宽.老坡与小坡:“家法”一脉承[J].乐山师专学报.1998,(1)
    [40]杨映琳.“大坡”襟怀“小坡”论——评苏过《论海南黎事书》[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41]杨子怡.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2]易朝志.论苏轼和陶诗的创作心态及旨趣[J].华东师大学报,1993.(5)
    [43]袁津琥.读<斜川集校注>札记[J].古汉语研究,2000,(2)
    [44]张福庆.从苏轼黄州岭、岭海诗的比较看苏轼晚年的情感变化[J].外交学院学报,1997,(1)
    [45]张海鸥.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J].求索,1997,(4)
    [46]张海鸥.苏过斜川之志的文化阐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0,(2)
    [47]张宏生.苏东坡的和陶诗[J].徐州师院学报,1984,(1)
    [48]张进,张惠民.苏轼贬逐心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1,(2)
    [49]张再林.宋代士人的迁谪心态与迁谪词风[J].中国韵文学刊,2002,(2)
    [50]张泽洪.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J].世界宗教研究,2005,(2)
    [51]赵俊平.论苏过散文的艺术特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
    [52]周楚汉.“文者气之所形”:苏辙文章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8,(4)
    [53]周奎生.论苏轼贬谪岭南时期的文化意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5)
    [54]周茂东.秀句出寒饿,身穷诗乃亨——苏轼的黄州时期与岭南时期创作之比较[J].武当学刊,1995,(4)
    [55]朱刚.论苏辙晚年诗[J].文学遗产,2005,(3)
    [56]曾枣庄.苏辙的文艺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1986,(1)
    [57]诸葛忆兵.论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1997,(5)
    [1]白瑞明.三苏史论初探[D].南昌大学,2005
    [2]蔡孟芳.苏轼诗中的生命观照[D].政治大学(台湾),2006
    [3]蔡兴科.苏轼贬儋诗的民本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曾锐铭.贬谪诗意象衔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5]陈芳.东坡笔下的日常生活情趣——苏轼日常生活题材诗歌创作初探[D].安徽大学,2006
    [6]陈小芒.苏轼寓赣诗文及其文化意义[D].赣南师范学院,2004
    [7]邓瑞卿.苏轼儋州诗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2003
    [8]丁沂璐.苏过及其诗歌研究[D].兰州大学,2007
    [9]郭宗南.苏辙史论文研究[D].成功大学(台湾),2003
    [10]黄俊桑.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7
    [11]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D].广西大学,2008
    [12]贾喜鹏.论苏东坡的隐逸情结[D].内蒙古大学,2000
    [13]金甫暻.苏轼“和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9
    [14]蓝慧敏.三苏论管仲[D].山东大学,2008
    [15]李黎.苏辙晚年文学创作心态研究[D].广西大学,2009
    [16]李艳杰.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D].郑州大学,2007
    [17]李云龙.苏轼<东坡书传)研究[D].政治大学,1999
    [18]廖志超.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1997
    [19]林采梅.东坡琼州诗研究[D].东吴大学(台湾),1987
    [20]林尔.三苏散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21]林淑惠.苏轼岭南诗研究[D].政治大学(台湾),2003
    [22]林伟星,苏辙绍圣以后诗歌的文本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3]刘介.苏辙诗用典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0
    [24]刘丽.唐宋海南贬谪文人心态之比较[D].海南师范大学,2010
    [25]刘茜.苏辙的《春秋》学与《诗经》学[D].浙江大学,2007
    [26]刘庆华.广东贬谪文人的时空考察[D].广州大学,2009
    [27]刘威.《东坡书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8]刘兴明.《东坡易传》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
    [29]刘昭明.苏轼岭南诗论析[D].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1989
    [30]龙艳辉.概念整合理论视闽下的苏轼贬谪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31]马明玉.苏轼贬谪期间书信研究[D].延边大学,2011
    [32]牟乃霞.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
    [33]潘玉洁.苏辙旅游诗文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4]庞明启.苏过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5]邱月儿.苏轼元祐时期的诗歌研究[D].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2005
    [36]曲晓华.苏轼“和陶诗”创作及其学陶心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6
    [37]沈雪明.”贬谪文化”现象与古今游记文学——以柳宗元、苏轼、郁达夫、朱自清、余秋雨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8]施淑婷.苏轼文学与佛禅之关系——以苏轼迁谪诗文为核心[D].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2007
    [39]谭勤.读苏辙诗发微[D].西南科技大学,2010:
    [40]田宝.贬谪文学与超越意识——以苏轼黄州岭海时期创作为中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1]王滨.“三苏”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
    [42]王彩梅.苏辙文艺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3]夏向军.北宋贬谪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4]辛香兰.苏东坡游戏书写中的修辞辞格[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5]杨玲.苏轼《和陶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46]杨玉琴.苏轼寓惠生活研究[D].台南大学,2011
    [47]杨元元.苏轼“和陶诗”之道与隐[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8]杨芸.借冰山一角,鉴庐山真貌——论《东坡志林》于苏辙文化人格研究之价值[D].四川师范大学,2008
    [49]杨子萱.东坡易传研究[D].成功大学(台湾),2006
    [50]叶平.三苏蜀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5
    [51]于志忠.苏辙“记体散文“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1
    [52]詹刚.北宋老学初探[D].南京大学,2003
    [53]张丽明.苏轼岭海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
    [54]张馨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晚期心态论[D].兰州大学,2007
    [55]张尹炫.苏轼生平及其岭南诗研究[D].成功大学(台湾),1988
    [56]张尹炫.苏轼诗歌的承传与创变[D].山东大学,1996
    [57]张英.宋代词人贬谪与词境之转变[D].常熟理工学院,2010
    [58]赵文雅.苏辙晚年诗歌研究[D].辽宁大学,2006
    [59]赵雅娟.论苏轼与其“南迁二友”[D].汕头大学,2006
    [60]朱佳鸣.苏轼苏辙后代研究[D].浙江大学,2009
    [61]訾希坤.论苏辙诗文创作与北宋党争[D].陕西师范大学,2007
    [62]邹运月.晚唐贬谪诗人和贬谪文学[D].武汉大学,2004
    [63]Tomlonovic, Kathleen M(唐凯琳)Poetry of exile and return:A study of Su Shi (1037-110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