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节日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代节日词研究以两宋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为背景,以节日词作品文本的梳理和细致考察为基础,通过以节日为中心的节日词创作研究和作家个案研究两个层面的展开,对宋代节日词的作品及其文本表现予以较为系统且具体的探讨,进而探求节日词所透射出的两宋政治历史、社会生活及文化情境等深层意蕴。
     本文共五个部分,包括绪论和四章。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简要梳理和分析本课题的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总体研究特点;最后简要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对宋代节日词创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概述。首先以词史的视野对唐五代节日词的创作、艺术风格和主要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整理宋代节日词创作的文学基础;在廓清研究对象及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涉及节日和作家创作的量化分析,对宋代节日词的主要内容和总体面貌予以简洁精准的概括,以明确宋代节日词创作的框架与脉络。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以节日为中心的宋代节日词创作研究,主要围绕对社会生活具有深入表现的宋代的主要节日展开具体讨论,注重通过节日词中的某一特点或独特现象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二章首先以迎新词为考察对象,讨论迎新节日的构成,分析其内容层次,探讨迎新词中的情感与表现手法;其次考察元宵词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生活,阐述词人在元宵词创作中对于都城的热情和关注,并简要分析帝京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明寒食词的讨论以作品对于现实和市井生活的描绘为中心,以清明、寒食两节日关系的梳理为基础,研寻宋代清明寒食词对于当下社会和生活的关注和描写;与其他节日词相较而言,端午、七夕词中民俗场景和民俗事象的书写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呈现出文学化、主体情感化和个体判断等鲜明特点。
     第三章继续对宋代节日词展开以节日为中心的讨论。首先,从词中的节日景况、人生之感和哲理之思等内容的表现来阐述中秋词的突出特点,关注中秋“无月”现象的成因、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重阳词的研究则通过对词作内容的分析,发掘词人关注重阳节的现实因素和文学传承的影响,着重讨论重阳词中的典故运用及特点;第三节以上元词为代表,探讨宗教节日词的创作情况,从社会生活的现实情态和词作的文本表现两个方面阐明上元节与元宵节的密切关系,考察上元词中宗教意味的弱化及其对节日民俗的关注与书写;第四节则聚焦宋代官方节日词的创作,从官方节日的政治意图和宗教色彩入手,分析官方节日词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讨论词作中的意识形态性、颂祝意味与夸张、铺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是选取宋代节日词创作中具有代表性词人的创作作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分别以柳永、朱敦儒、刘辰翁三位词人的创作为典型案例,对不同历史时期和词体发展阶段的节日词的发展和特征予以探讨。首先,通过对词作内容和情感特质的分析,探讨柳永节日词中深重的帝京情结及其成因,并分析柳词中对于官方节日的关注与表现特点;朱敦儒节日词具有明显的自我风格和独立的人格诉求,在内容、意象方面呈现出鲜明“我”之色彩,形成了独特的情感特质;刘辰翁的节日词表现出深邃情怀和浓郁情感,意象的表现和情境的营造上具有幽闭、沉郁的特征,遗民愁苦之音成为作品中的突出印记;柳永、朱敦儒及刘辰翁对于节日场景和民俗活动的表现有着各自独立的认识和选择,这些差异既是词人主体特征的外化表现,也与两宋节日的发展、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等诸多深入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Festival Ci—poems make up a important role in Song dynasty, which The richness of the festival customs in the Song dynasty had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the scholars afterwards. And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bout the festivals were also commonly scenes in people's life of So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is focused on Festival Ci—poems in Song dynasty, which composed of five parts:one introduction and four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ries. Firstly, it will clear the cause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the research target and significance. Secondly, interpret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or studies which given through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Finally, it indicate the study's main methods and research idea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Festival Ci—poem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description: nature season Festival Ci—poems, folk nature Festival Ci—poems, authoritative Festival Ci—poems and religious Festival Ci—poems. It's also necessary to make clearly the development before Song dynasty, which is the study work's primary task.
     Chapter two and three try to select representative festival to launch the specific and detailed to carry on the independent analysis.The second part are textual research of authors and writing time of the existing Song Festival Ci—po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ew year, Yuanxiao festival, Qingming and Hanshi festival literary works,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clarification of the poems' writing time and identity of the authors, the thesis is to make a further elaboration of the writing institution of Festival Ci—poem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 on and make clear the Festival Ci—poems about the Duanwu festival,Qixi festival and Shangyuan festival. By the analysis of these patterns, this dissertation elabor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ac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lationship of Song dynasty's Festival Ci—poems. It took the intercommunication function as an applied literary type. In form aspect, Festival Ci—poems has their own changeless modes as an intercommuniction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s made neomorphic pursuit on the basic of changeless modes in order to impress to his own object.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three major Song dynasty's Ci—poets as case study. Liu Yong's festival poetry is rich in content, 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various of festival scenes, his own's feelings and folk custom culture. It is usually utilize memory and imagine creation technique to indicate that Zhu Dunru's complicated emotion what consist of s desire for success and fame. This special and comprehensive mood embodied in the poet's festival poetry which express capital complex and official festival most obviously. There is not only narrate the sincere emotion but also possess significant culture meaning in Liu Chenweng's festival poetry.
引文
①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② 由于考察范畴及统计方法的不同,本文关于节日词数量及类型分析的相关数据只是作为宋代节日词研究的基础与辅助而存在,其数值并不具有绝对性。
    ③ 许伯卿著《宋词题材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页.
    ④ [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2页.
    ① [宋]阙名著《草堂诗馀·总目》[M].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② 见[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 杨万里著《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81页.
    ② 黄杰著《宋词与民俗》[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61页.
    ③ 沈家庄著《宋词的文化定位》[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298页.
    ④ 邓乔彬著《宋词与人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58页.
    ⑤ 杨海明著《唐宋词与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15页.
    ⑥ 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269页.
    ① 张燕《从宋词看上巳节俗在宋代的流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第60—62页.
    ② 周淑芳《节令词:是人对理想人生的殷切期盼》[J].《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第143—146页.
    ③ 余敏芳《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55—58页.
    ④ 余敏芳《狂欢视野下的宋代元宵词》[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4—38页.
    ⑤ 童霏《论宋代端午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J].《文教资料》,2010年1月(上旬刊),第71—72页.
    ⑥ 袁瑾《民俗视野中的宋词创作》[J].《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第181—184页.
    ⑦ 陈霞《宋词折射出来的清明习俗》[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31—34页.
    ⑧ 万婷婷《宋词中的寒食、清明民俗初探》[J].《语文学刊》,2011年第4期,第75—78页.
    ⑨ 马俊芬《节日映照的文人心态》[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118—122页.
    ① 邓林《论宋代的除夕民俗与除夕词》[J].《文学教育》,2008年第9期,第138—140页.
    ② 石兰思《论宋代节序词的人文情怀》[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第210—211页.
    ③ 赵维江《唐宋词中的纪时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9—15页.
    ④ 刘琼、李术《曲俗化·诗意化·情感化—由宋代节序词看宋人的文化追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10—114页.
    ⑤ 张荣东、逯雪梅《试论宋代元宵词的情感意蕴及时代特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119-122页.
    ⑥ 余敏芳《守望与抉择—对宋代重阳词的一种生命解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7—21页.
    ⑦ 张玉娟《宋代节序词繁荣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2期,第57—58页.
    ⑧ 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第45—50页.
    ① 罗迪英《宋代元宵词兴盛原因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1—42期.
    ② 逯雪梅《宋代元宵词中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年第3期,第130-133页.
    ③ 宫洪涛《一样女子别样梦,半缘身世半缘情》[J].《名作欣赏》,2009年第11期,第27—29页.
    ④ 徐华龙《李清照诗词中的宋代民俗文化》[J].《晋阳学刊》,1990年第2期,第101—104页.
    ⑤ 贾先奎《论晏殊与柳永的圣寿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43—46页.
    ⑥ 倪春雷《论稼轩节日词的悲情意识》[J].《现代语文》,2007年第4期,第32—34页.
    ⑦成友宝《姜夔词中的传统节庆民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第241—243页.
    ⑧ 孙虹、童霏《吴梦窗隐化节序词意蕴探微》[J].《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第14—21页.
    ① 廖鸿泉《节令词招魂曲—简论刘辰翁节令词的特点》[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第1期,第75—77页.
    ② 羊亚《简论刘辰翁节序词的悲苦情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第3期,第88—89页.
    ③ 易蓉《民俗风情的展示—浅论宋代的节序词》[J].《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第83-89页.
    ④ 易蓉《宋代节序词抒情主题初探》[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第102—105页.
    ⑤ 张桂风《宋代重阳词中的菊意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55—58页.
    ⑥ 马俊芬《宋代节序词自然意象探析》[J].《唐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49-51页.
    ⑦ 马俊芬《宋代节序词意境特征简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85—89页.
    ① 张翠爱《两宋休闲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②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③ 张晓红《宋代帖子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④ 梁葆莉《宋代祝颂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⑤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⑥ 胡思琴《北宋节日词三题—元宵词、七夕词、中秋词》[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⑦ 王艳春《从节序词看北宋女性生活》[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⑧ 余敏芳《论宋词与节日民俗》[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⑨ 童霏《论宋代节序诗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D].江南大学,2010年.
    ① 陈海娟《论宋代元夕词》[D].苏州大学,2004年.
    ② 柯敏敏《宋代端午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③ 马俊芬《宋代节序词审美观照》[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④ 张莉《宋代七夕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⑤ 张玉娟《宋代清明寒食词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⑥ 祁高飞《宋代元宵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⑦ 于莎莎《宋代中秋词研究》[1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⑧ 刘策《宋代重阳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⑨ 张娟宁《文化视域中的宋代七夕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著,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M].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② 同上,第530页.
    ③ 任超群主编《新编现代汉语辞典》[M].湖北此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7页.
    ④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节日文学的源头应追溯至《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认为其中所写为上巳节日景象(如成林:《“三月三”溯源》[J].《民俗研究》,1991年第2期,第35页、张卫霞:《浅谈上巳节起始原因》[J].《文学界》,2010年第10期,第256页.);但从作品本身内容来看,所写是暮春游赏,并未表现出确定的“节日“概念和要素,故本文未持此论。
    ① 关于《全唐诗》中节日诗歌的数量,参照《唐代重阳诗研究》[D].(王相涛著,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中相关数字。
    ②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关涉词体发展、文学的时代特性及节日的确立等多面因素,因并非本文所主要讨论对象,不予衍展分析。
    ① 谭献:《词辩》卷一,见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② 田同之:《西圃词说》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9页.
    ① [宋]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古今岁时杂咏》[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 [后晋]刘昫 等撰《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3页.
    ③ 魏华仙《官方节日:唐宋节日文化的新特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10页.
    ①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② 徐复等编《古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5月,第633页.
    ① 见黄杰著《宋词与民俗·序》[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页.
    ① [宋]庞元英著《文昌杂录》[Z].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版,第3页.
    ① 齐涛主编,张勃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① 两宋冬至节官员的休假虽然在仁宗朝改为5天时间,但神宗元丰5年祠部重定节日时,仍遵太祖和太宗时期所制节日一天、节前与节后各三天的7天假期,后一直延续至宋亡.
    ②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56页.
    ③ 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① 对于新年的产生与由来,说法不一,如祭天、驱祟、祈丰收等等。就其本质来说,是汉太初历恢复夏历以一月为一年之首的规定后,正月的第一天就是新年。
    ②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39页.
    ③ 同上,第181页.
    ① 见邓子勉编《宋金元词话全编》[M].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① 胡晓明著《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① 上元节属宗教性节日,而宋代史料与词作文本中“上元”与“元宵”两节日存在着相互混用、替代的现象,即使在以上元节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中,无论文字内容或主旨表现都与其设立之初的道教意味相去甚远,表现出向着元宵节的民俗性趋同、融合的特点。对此,本文在第三章“宗教节日词”中有具体论述。
    ②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阐释众多,始立于汉代说较为普遍,其中又有汉文帝庆平乱说、汉武帝时宫女元宵说、先秦廷燎祭天说、汉明帝燃灯说等等。单就种种解释本身或者所演绎的内容来说,元宵之论对应的节日饮食而非节日本身;廷燎或可视为元宵张灯习俗的源头,但其中的联系显然较为微弱;燃灯表佛说则明显与西汉太初历中就出现元宵节的事实不符;而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日平“诸吕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并大兴游乐的说法多见于零散传说,缺少确实依据的支撑,且并没有涉及后世元宵节的张灯观灯、吹奏箫鼓等常见节日事象。据此,本文无法从现有材料出发对元宵节的起源作以坚定的说明,只能客观地说:元宵节是一个大约确立于汉代、逐步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各项节日要素并逐渐系统化的民俗节日。
    ③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z].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16页.
    ④ 同上,第119页.
    ① 见辛夷成志伟主编《中国典故大辞典》[Z].中国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① 梅国宏《宋代都城意象的文化阐释—以汴京为中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4页.
    ① [明]杨慎著,王幼安校点《词品》[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13页.
    ① 关于“预赏”的具体开始时间,诸说不一,如《东京梦华录》认为是“自岁前冬至前后”,《艅艎日疏》中曰“都城自腊月初一日放鳌山灯,至次年正月十五日夜”,《复雅歌词》提及“景龙门先赏”时有“自十二月十五日放灯,直至上元”的表述,《武林旧事》则说“自禁中去岁赏菊灯之后,迤逦试灯,谓之‘预赏’。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因这一问题并非本文重点,故仅列论。
    ② [宋]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M].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7页.
    ① [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绿》[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② [宋]蔡倏撰,冯惠民沈锡邻点校《铁围山丛谈》[M].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
    ① [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M].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7页.
    ② 王明德《中国古代都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J].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第79页.
    ① 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② “传柑”之典,学界有从《永乐大典》存《金璧故事》中引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其三时所言“唐《开元遗事》:上元夜,贵戚宫人以黄柑赐近臣,谓之传柑宴,故宋袭其事。”之说;然阮阅《诗话总龟》言及此诗,只说“上元夜登楼,贵戚例有黄柑相遗,谓之传柑。”(周本淳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并未对“传柑”缘起及唐宋间传袭有所涉及;条件所限,笔者未能得见《金》书,而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曾贻芬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版)亦未其所引文字,故存疑。
    ① 谈春荣《宋代元宵词意象群探微》[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第29页.
    ① 关于寒食节日的由来,以“新火说”和“介子推说”两类最具代表性,然而由于吃冷食节日习俗和祭念介子推的民间传说所存在的杂糅关系,使得对于寒食节起源的推究难以截然单一定论。具体可参见张勃《寒 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42-158页.
    ① 齐涛主编,张勃 荣新著《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② [宋]孟元老 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8页.
    ③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
    ① 张庆捷《杜牧<清明>诗与扫墓风俗无关》[J].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第92-94页.
    ① 孙秉山编著《为什么过节中国节日文化之精神》[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①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7页.
    ① 萧放《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J].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第68页.
    ①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159页.
    ①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的文化意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1页.
    ① 尚秉和著《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445页.
    ①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50页.
    ① [晋]陶潜著,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12页.
    ② 徐吉军等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90-691页.
    ①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0页.
    ② 转引自施蛰存等辑录《宋元词话》[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①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M].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0-181页.
    ②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34页.
    ③ [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
    ④ [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绿》[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① 徐吉军等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页.
    ①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48页.
    ②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Z].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07页.
    ① [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M].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页.
    ① 对于宋代圣节,朱瑞熙在《宋代的节日》(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71-72页)一文中予以较为系统的表述,《中国文化通史·宋代卷》、《两宋文化史》等著作中对此也进行了总结。为呈现宋代圣节发展的全貌,本节将南北宋时期出现的圣节合列于一表,同时对节日的设立者和庆祝对象划分开来,以求更直接、准确地反映宋代圣节的发展与变化。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80-2681页.
    ① 同上,第2681页.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M].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2页.
    ② [宋]周烽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记校注》[M].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2页.
    ③ [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M].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04页.
    ④ 关于柳永的官方节日词作,学界有“柳永《巫山一段云》为组诗,肯定与真宗‘天书’事件有关。”(见《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的说法,但从作品文本来说,柳永《巫山 一段云》并非以官方节日为表现对象,或者更可将其视为游仙题材之作,故本文未将其纳入讨论范畴。
    ① 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① 本节部分内容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① 见[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Z].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81页.
    ② 杨渭生等著《两宋文化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①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见吴则虞编著《晏子春秋集释》[M].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3页.
    ②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① [宋]宋敏求撰《春明退朝录》[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9页.
    ② [宋]王栐撰《燕翼贻谋录》[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页.
    ③ [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① 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76页.
    ② [清]周济等著,顾学颉校点《介存斋论词杂著 復堂词话 蒿庵论词》[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0页.
    ① 曹志平《都市的沉沦与挣扎—论柳永的恋都情结及其文化心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48页.
    ② [清]周曾锦《卧庐词话》,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48页.
    ①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34页.
    ① 叶嘉莹缪越合著《灵谿词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② [宋]黄裳著《演山集》卷三十五,见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M].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① 《建宁府志》卷三十三,见谢桃坊著《柳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② 此阙题为“圣寿”,然《乐章集校注》提出“与‘圣寿’毫无关涉”,并认为“此词或写天禧二年大赦耳”,但词中并无确切明证以落实此说,故仍依《全宋词》之说.
    ① 本文所论朱敦儒词作的主要依据为《樵歌校注》([宋]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与《全宋词》(唐圭璋编纂,中华书局,199年版。)关于朱敦儒词作数量,《全宋词》中录246首,《樵歌校注》中曰“现存词245首,加上后人辑佚,共二百五十首左右。”学界亦有245首(沈文凡彭飞《南宋词人朱敦儒悲剧心理及其艺术表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77页。)、246首(张而今《朱敦儒词纵观》[J].《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第46页。)及240余首(郁玉英王兆鹏《论朱敦儒的文人风致》)[J].《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92页。》等说,笔者以为这个问题并非为讨论朱敦儒及其创作关键之所在,故存诸论而不必决,以近250首为称。
    ① [宋]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① 亦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对自身家的重视”,如徐拥军《论“希真体”》[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61页.
    ① 见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M].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45页.
    ① 郁玉英王兆鹏《论朱敦儒的文人风致》[J].《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93页.
    ① 关于朱敦儒的生年,有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和元丰四年(1081)两种说法;其卒年多倾向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
    ② [元]脱脱等著《宋史》[M].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41页.
    ① [元]脱脱等著《宋史》[M].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41页.
    ② 王兆鹏著《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页.
    ① 本节部分内容发表于《文艺评论》2011年第6期.
    ①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Z].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51页.
    ② 同上,第379页.
    ①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05页.
    ② [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① 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4页.
    ②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说法之一即为纪念介子推而设,《后汉书》中亦载:“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南朝宋]范晔编,[唐]李贤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24页.)
    ① [宋]张炎著,夏承焘校注《词源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① 夏承焘著《夏承焘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② 沈家庄顾宝林《遗民执杖唐巾起—论刘辰翁词作遗民心态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89页.
    ① 晏殊亦有《喜迁莺》两首是为仁宗时乾元节而写的,词中写“圣寿祝天长”、“共祝尧龄万万”为这两阙词的创作目的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注脚。通过文本考察即可发现,晏殊与柳永的圣节词虽然在数量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表现力和深度方面,尤其是就情感意蕴而言,柳词无疑是稍胜一筹的。此外,柳永的《玉 楼春》词对真宗时庆节及其庆典场景进行了描写,更为全面地展现了官方节日的发展与面貌。
    ① 开炉节是宋时较为普遍的民俗节日之一,也称暖炉节,《东京梦华录》中记:“十月一日,宰臣已经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马车,亦如寒食节。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见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52页.
    ①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续骫骸说》[M].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5页.
    ① [宋]刘辰翁撰,段大林校点《刘辰翁集》[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50页.
    ① 转引自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M].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② 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① 学界对朱敦儒在高宗绍兴年间隐逸而后出仕的看法不一,但由于此命题并非本文关键,故不予详述。
    ② [宋]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宋)叶真撰,孔凡礼点校.《爱日斋丛钞》[M].中华书局,2010年.
    孙虹著.《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方笑一著.《北宋新学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M].中华书局,1983年.
    周义敢周雷编.《晁补之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8年.
    (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M]..中华书局,1980年.
    (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M].中华书局,2007年.
    (宋)李清照著,黄墨谷辑校.《重辑李清照集》[M].中华书局,2009年.
    (宋)何蘧撰,张明华点校.《春渚纪闻》[M].中华书局,1983年.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中华书局,1986年.
    朱崇才著.《词话理论研究》[M].中华书局,2010年.
    朱崇才著.《词话史》[M].中华书局2006年.
    (明)杨慎著,岳淑珍导读.《词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任德魁著.《词文献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谢桃坊著.《词学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梁荣基著.《词学理论综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王兆鹏著.《词学史料学》[M].中华书局,2004年.
    施议对著.《词语音乐关系研究》[M].中华书局,2008年.
    (清)徐轨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M].中华书局,2008年.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宋)苏轼撰,王松龄点校.《东坡志林》[M].中华书局,1981年.
    (宋)贺铸著,钟振振校注.《东山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M].中华书局,1983年.
    (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范成大笔记六种》[M].中华书局,2002年.
    李春棠著.《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汉)应劭著.《风俗通义》[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古今岁时杂咏》[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M].中华书局,1981年.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M].中华书局,1988年.
    (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过庭录》[M].中华书局,2002年.
    (宋)周密撰,孔凡礼点校.《浩然斋雅谈》[M].中华书局,2010年.
    (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M].中华书局,1983年.
    (宋)赵令畴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M].中华书局,2002年.
    (宋)陈师道撰,李伟国点校.《后山谈丛》[M].中华书局,2007年.
    (宋)王沂孙撰,吴则虞笺注.《花外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秦观著,徐培均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况周颐著,孙克强导读.《蕙风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M].中华书局,1983年.
    (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M].中华书局,1993年.
    (宋)辛弃疾撰,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中华书局,2000年.
    (宋)李心传编.《建炎以来纪年要录》[M].广雅书局本.
    (宋)姜夔著,陈书良笺注.《姜白石词笺注》[M].中华书局,2009年.
    (宋)确庵,耐庵编,崔文印鉴证.《靖康稗史笺证》[M].中华书局,1988年.
    (宋)李心传撰,崔文印点校.《旧闻证误》[M].中华书局,1981年.
    (宋)张知甫撰,孔凡礼点校.《可书》[M].中华书局,2002年.
    尚秉和撰,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M].中国书店,2001年.
    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M].人民出版社,2010年.
    (宋)程俱撰,张富祥校证.《麟台故事校证》[M].中华书局,2000年.
    欧阳代发王兆鹏编著.《刘克庄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1年.
    (宋)柳永著,谢桃坊导读.《柳永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M].中华书局,1982年.
    (宋)苏辙撰,俞宗宪点校.《龙川略志》[M].中华书局,1982年.
    (宋)张元干著,曹济平笺注.《芦川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刘昌诗撰,张荣铮秦呈瑞点校.《芦浦笔记》[M].中华书局,1986年.
    王双启编著.《陆游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1年.
    吕思勉著.《吕思勉讲思想史》[M].凤凰出版社,2008年.
    (宋)史达祖著,雷履平罗焕章校注.《梅溪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吴文英著,吴蓓笺校.《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M].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铚撰,朱杰人点校.《默记》[M].中华书局,1981年.
    (宋)彭口辑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M].中华书局,2002年.
    (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M].中华书局,2002年.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江苏人民版社,2004年.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舒红霞著.《女性审美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
    (清)赵翼著,马亚中杨年丰批注.《瓯北诗话》[M].凤凰出版社,2009年.
    (宋)朱或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M].中华书局,2007年.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中华书局,1983年.
    (宋)周淙著.《乾道临安志》[M].《四库全书》本.
    (宋)朱敦儒著,邓子勉校注.《樵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义敢周雷编.《秦观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1年.
    (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M].中华书局,1985年.
    (宋)周邦彦著,孙虹校注,薛瑞生订补.《清真集校注》[M].中华书局,2002年.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M].中华书局2002,年.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M].中华书局,1999年.
    曾昭崛王兆鹏等编.《全唐五代词》[M].中华书局,1999年.
    肖鹏著.《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M].凤凰出版社,2009年.
    (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中华书局,2055年.
    (宋)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张炎著,黄畲校笺.《山中白云词笺》[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M].中华书局,1983年.
    (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校点.《邵氏闻见录》[M].中华书,1983年.
    (宋)杨潜编.《绍熙云间志》[M].光绪三十七年《观自得斋丛书》本.
    (清)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归》[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M].中华书局,1998年.
    李吟咏著.《诗学解释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李扁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M].中华书局,2002年.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M].中华书局,1984年.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M].中华书局影印本.
    (宋)叶绍翁撰,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M].中华书局,1989年.
    (宋)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览胜》[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宋)江少虞编.《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沈家庄著.《宋词的文化定位》[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唐圭璋编著.《宋词纪事》[M].中华书局,2008年.
    李剑亮著.《宋词诠释学论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许伯卿著.《宋词题材研究》[M].中华书局,2007年.
    木斋著.《宋词体演变史》[M].中华书局,2008年.
    黄杰著.《宋词与民俗》[M].商务印书馆,2007年.
    邓乔彬著.《宋词与人生》[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杨万里著.《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赵汝愚编.《宋大诏令集》[M].中华书局,1962年.
    颜翔林著.《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雅莉著.《宋代词学批评专题探究》[M].文津出版社,2008年.
    张惠民著.《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张惠民编.《宋代词学资料汇编》[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易蓉陈扬燕著.《宋代节序词研究与欣赏》[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张其凡陆勇强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0年.
    马斗成著.《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吴邦江著.《宋代民俗诗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日)平田茂树等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汪圣铎著.《宋代社会生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年.
    林正秋著.《宋代生活风俗研究》[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
    周裕锴著.《宋代诗学通论》[M].巴蜀书社,1997年.
    姚瀛主编.《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海鸥著.《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曾枣庄吴洪泽著.《宋代文学编年史》[M].凤凰出版社,2010年.
    张毅著.《宋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6年.
    沈松勤著.《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0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本》[M].中华书局,1957.
    (宋)佚名撰,王瑞来笺证.《宋季三朝政要笺证》[M].中华书局,2010年.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M].中华书局,1981年.
    邓子勉编.《宋金元词话全编》[M].凤凰出版社,2008年.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M].凤凰出版社,2008年.
    (元)脱脱等编.《宋史》[M].中华书局,1985年.
    (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邓广铭著.《宋史十讲》[M].中华书局,2008年.
    朱瑞熙,程郁著.《宋史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陆心源撰.《宋史翼》[M].中华书局,1991年.
    洪本健著.《宋文六大家活动编年》[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日)近藤一成主编.《宋元史学的基本问题》[M].中华书局,2010年.
    王国维著,黄仕忠讲评.《宋元戏曲史》[M].凤凰出版社,2010年.
    (宋)苏轼著,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年.
    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M].中华书局,2002年.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年.
    孔凡礼撰《苏辙年谱》[M].学苑出版社,2001年.
    (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M].中华书局,1989年.
    (宋)陈世崇撰,孔凡礼点校.《随隐漫录》[M].中华书局,2010年.
    (唐)韩鄂撰.《岁华纪丽》[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李道和著.《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宋)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0年.
    许兴宝著.《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人物意象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沈松勤著.《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杨柏岭著.《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M].黄山书社,2007年.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M].商务印书馆,2003年.
    彭国忠著.《唐宋词学阐微—文本还原与文本观照》[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杨海明著.《唐宋词与人生》[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晓骊著.《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M].河南文艺出版社,199年.
    蔡镇楚龙宿莽著.《唐宋诗词的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出版社,2004年.
    何春环著.《唐宋俗词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
    (宋)蔡攸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铁围山丛谈》[M].中华书局,1983年.
    (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M].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沂孙著,高献红编著.《王沂孙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6年.
    (宋)庞元英撰.《文昌杂录》[M].《学津讨原》本.
    (宋)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M].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陈鹄撰,孔凡礼撰.《西塘集耆旧续闻》[M].中华书局,2002年.
    (宋)姚宽撰,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M].中华书局,1993年.
    张伯伟编校.《稀见宋人诗话四种》[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续录》[M].中华书局,1984年.
    (宋)辛弃疾著,崔铭导读.《辛弃疾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宋)彭口辑撰,孔凡礼点校.《续墨客挥犀》[M].中华书局,2002年.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99年.
    (宋)李焘等撰.《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1979年.
    (宋)王栐撰,诚刚点校.《燕翼诒谋录》[M].中华书局,1981年.
    (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M].凤凰出版社,2009年.
    (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M].中华书局,1981年.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M].中华书局,1984年.
    (清)叶燮沈德潜著,孙之梅周芳批注.《原诗说诗晬话》[M].凤凰出版社,2010年.
    (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乐章集》[M].中华书局,1994年.
    (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M].中华书局,1996年
    (宋)张先著,吴熊和沈松勤校注.《张先集编年校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宋)张孝祥著,宛敏灏校笺.《张孝祥词校笺》[M].中华书局,2010年.
    (宋)张孝祥撰,彭国忠校点.《张孝祥诗文集》[M].黄山书社,2001年.
    徐吉军等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宋兆麟李露露著.《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文物出版社,1991年.
    周裕锴著.《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方智范等著.《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萧华荣著.《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M].(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紫辰著.《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晓明著.《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柳立言校.《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叶大兵乌丙安主编.《中华风俗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
    苏桂宁著.《宗法伦理精神与中国诗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魏华仙.《北宋东京节日消费》[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3).
    刘春迎.《北宋东京三大节日及其习俗》[J].《史学月刊》,1997(1).
    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天府新论》,2008(2).
    陈慎.《从岁时节庆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张勃.《“端午”作为节名出现于唐代考》[J].《青海社会科学》,2011(2).
    叶瑞晰.《歌哭悲欢里的清明节》[J].《文史知识》,2008(4).
    魏华仙.《官方节日—唐宋节日文化的新特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9(2).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2007(4).
    马俊芬.《节日映照的文人心绪》[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龙佳解罗泽荣.《礼乐文化与传统节日休假制度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9(1).
    赵维江.《论唐宋词中的记时体》[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蒋栋元.《论中国传统节庆中的节日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9(3).
    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浅论宋代节序词》[J].《中国韵文学刊》,2002(2).
    张晓虹等.《南宋临安节日活动的时空结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4).
    马福贞.《“七月望”节日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成荫.《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唐宋都城变革—以节日游乐社会环境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
    萧放.《“四月八,拜菩萨”—传统节俗与佛教文化》[J].《文史知识》,2000(5).
    朱瑞熙.《宋朝的休假制度》[J].《学术月刊》,1999(5).
    薛泉.《宋代风俗文化的高涨与宋人词选的兴盛》[J].《江汉论坛》,2010(2).
    萧放.《岁时与传统社会的时间观》[J].《民间文化》,2003(6).
    魏华仙.《诸庆节:宋代的官方节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马福贞.《节日与教化—古代岁时俗信性质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杨翠爱.《两宋休闲词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刘方.《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产生》.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韩梅.《唐宋词与唐宋文人日常生活》.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曲向红.《两宋俗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王美华.《唐宋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许兴宝《文化视域中的宋词意象初论》.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