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唐诗歌新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唐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诗歌形式、题材内容、诗人集团三个侧面切入,通过与初唐至大历时期的比较,发掘中唐诗歌从文本到创作主体的一系列变化及由此而呈现的诸种特征;并力求将对具体现象的阐释分析与诗风、诗人心态及时代风尚等因素的发掘相结合,从而在纵深层面上剖析认知中唐诗歌之新变,进而把握其在唐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论述中唐诗歌的自注现象。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三:一、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诗歌自注数量的增加、自注释意性的增强及自注向诗歌情蕴层面的融合渗透,是中唐诗歌自注的主要特征。而自注与诗歌情蕴的密切相关性又是中唐诗歌自注特征的根本。中唐诗歌自注对诗歌情思意蕴的着力阐释,既是尚实尚尽之诗歌观念深刻影响下的结果,又是这一观念的反映形式。二、以杜甫和白居易为个案,通过考察诗注关系由杜到白的发展变化,勾勒诗歌自注从初盛唐至中唐时期,形成渐变的运动轨迹。三、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纠证史料、保存诗文、留存曲调三方面。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是其本于史实之纪实性的典型体现,也是对“尚实”之诗歌创作观念的反映。
     第三章论述中唐诗歌的空间类型及其相应承载。笔者将以壶天诗与诗风、士风的关系作为专题,进行重点研讨。首先阐述中唐壶天诗所形成的以人工夺天工的文本新内涵。其次分析中唐追求怪奇、主观的诗歌思潮及苦吟的实践方式与此时期壶天诗之内涵,在以匠心主化工上的同构关系。再次,论述中唐行宫感伤诗中行宫空间的意象化特征,并指出行宫意象的内涵在彰显中唐行宫之作伤悼盛世繁华之旨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以白居易为典型个案,分析其壶天诗的表达重点与其整个诗歌创作实践在人力经营上表现出的同一性,从而呼应整个中唐壶天诗内涵与诗歌理念在崇人力上的同构关系。并且指出壶天园林是诠释、实践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士人之中隐思想的物化方式和平台。
     第四章以中唐民俗诗中的春游与牡丹游赏之作为考察中心。一是归纳出中唐春游诗以“尚乐”为中心的创作特征;二是阐明中唐牡丹诗“崇奢”之旨与此时期牡丹玩赏活动贵族化、社会化特征间的关系。三是揭示诗歌中春游与牡丹竞斗场景所流露的逸乐炫富气息,与古老的野合春嬉、斗草之戏所具有的原始意蕴间的关联,指出春游与牡丹诗中尚乐好奢的总体精神,不惟是时代因素所造就,也是原始民俗因子演变、渗透的结果。
     第五章论述中唐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创作。首先梳理初唐至中唐时期八大主要诗人集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两个问题:第一,中唐诗人群的集结方式特征及其对宴集唱酬诗歌主题的影响。中唐韩孟、洛下两大诗人集团形成了以成员间交谊过从为动力的集结特征,这种集结方式进而影响到群体宴集唱酬诗歌主题的变化,对彼此间和谐愉悦关系的体味与表达,成为诗歌主题一个鲜明的走向。第二,地域空间与中唐诗人群交往创作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中唐两大诗人群于两京坊里连邻集居的居住格局,并进一步分析此格局与群体交谊过从活动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其次,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切入,以中唐洛下诗人群诗歌风貌的形成与东都洛阳城市特性的关系为讨论的重点,分析洛阳城闲适风貌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阐述诗人群对城市之闲适的发掘升华,最终整合成融入自我思考与认知的诗歌之闲适风貌。
This paper takes poetry in Mid-Tang Dynasty as research object, and begins with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poetry form, subjects and content, poet group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poetry in Early-Tang and Dali Dynasty, explores a series of 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poetry texts to poets during Mid-Tang Dynasty, and tries to combine analysis of specific phenomena with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style and features, poets' psychology and social atmosphere, to dissect the new changes of Mid-Tang poems and to grasp it's important position as a vital turn in Tang Dynasty and even the whol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Chapter two expounds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try around three problems.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m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quantity, notable stress on poetry meaning and marked infiltration into emotion and intension are the major features of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ms.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self-annotations and poetry connot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self-annotations. The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ms underline explanation on poetry emotion and intension, which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a poetry concept that advocating realities and completeness but also mirrors such writing concept. Second, takes Du fu and Bai juyi as specific cases to describe a dynamic track of the poetry self-annotations from Early-Tang and High-Tang to Mid-Tang, through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annotations and poetry content and emotion from Du fu and Bai juyi. Third,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try.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try mainly embodies three aspects that are historical data rectification and confirmation, lost poetry conservation and old tune preservation.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self-annotations in Mid-Tang poems which is on the bases of actual record of historical facts, to a great extant is also a mirror of the poetry writing concept of advocating facts.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relation of the three as follows:the poems describing small-sized space, poetry writing concepts and scholars' ideological trend. First, elaborates the new poetry connotation that man beats nature. Second, analyzes a problem that the esteem for ingenuity and man's abilities essentially is just what the unusual and subjective concept and painstaking and exhausting writing way indicates in Mid-Tang poetry. Then points out that ingenuity as the ruler and nature as the ruled is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the poetry intension describing small-sized space and the whole poetry writing tendency that is reflected and elaborated in poems on small-sized space in Mid-Tang. Third, expounds that the palaces for emperors'royal progress in Mid-Tang sentimental poems change not as pure and concrete garden space but as a cultural image full of specified meaning. Besides, points out that the role palaces for emperors' touring play as an image given meaning in stating the purport of memorizing piping times of peace in Mid-Tang sentimental poems about palaces for emperors' touring. Forth, takes Bai juyi as a typical case, to analyze the identity in man-made management between his poems about small-sized space and his whole poetry writing practic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ntity in esteem for man's abilities of the poetry connotation describing small-sized space and poetry writing concept during Mid-Tang Dynasty, and to point out that small-sized private garden is both a materialized way and a platform to practice official seclusion which is popular in Mid-Tang scholars presented by Bai juyi.
     Chapter four mainly researches Mid-Tang folkways poems describing spring outing and peony enjoyment activities. There are three problems to be resolved:first, in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 outing poems which centers on the age spirit of self-indulgence delight. Then, elabo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ist of luxury esteem in Mid-Tang peony poems and noble and socialized peony-enjoyment activity in that period. Last, reveal a link between the spirit of esteem for self-indulgence delight and luxury in spring outing poetr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peony competition and the origin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unstrained sexual intercourse custom and plant competition game to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whole spirit that pursue delight and luxury in poems about spring outing and peony enjoyment in Mid-Tang, is not only coursed by social factors but also by lots of original custom elements'fusion and evolvement.
     Chapter five discusses formation and activities of poet groups in Mid-Tang Dynasty. On the base of combing basic situation of eight major poet groups from Early-Tang to Mid-Tang, focuses on such two issues:one is Mid-Tang poet groups' way to assemble and form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motif of the responses and other poems written in parties. Members' friendship and frequent contact becomes a vital and essential impetus to the two main poet groups' formation in Mid-Tang, which effects some changes in the theme of responses and other poems written in parties, that is realizing and expressing a harmonious and joyful membership becomes a distinct poetry topic. The other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gion, space and poet groups' intercourse and writing activities in Mid-Tang Dynasty. First, elaborates a phenomenon that the residential districts where group members choose to live in Chang'an and Luo yang often adjoin each other, and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ch living pattern and group members' friendship and intercourse. Second, starts with city space,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ype and features of the poetry written by the poet group in Luo yang and the city's specific property, to analyze the free and comfortable atmosphere in Luo yang and expound the poet group in Luo yang how to change the city's free and comfort into poetry keynote with self-thought and rational cognition.
引文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1801页。
    ②转引自吴相洲著《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页。
    ①吴相洲著《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2月版。
    ②孟二冬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③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①[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
    ②[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①徐迈文详见《杜甫研究学刊》,2010年第3期,第32-40页:《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40-44页。
    ①参见张君著《神秘的节俗》,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四章《春社——中国古代以祭社祈谷为主体的春季联欢节》,第65-79页:第五章《三月三——中国古代的复活节》,第83-99页。
    ②全文见《《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42-144页。
    ③刘航女士对中唐赏牡丹活动的专节论述,见《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二章《中唐——一个充满世俗精神的时代》.第二节《“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极尽奢华的赏花活动》,第49-68页。
    ①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①对洛阳诗不同时期风格内涵的归纳,详见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版,第143页。笔者依之。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1801页。
    ②[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总叙,第9页。
    ①[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卷三,第106页。
    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上册,卷首下,第45页。
    ①[魏]曹丕撰《典论·论文》,[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卷五二,第2771页。
    ②[魏]曹丕撰《典论·论文》,[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二,第2771页。
    ③[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99页。
    ④[梁]钟嵘著《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上册,第2页。
    ⑤[梁]钟嵘著《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页。
    ①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二章《曹操四言乐府》,第129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35页。
    ③对曹植五言乐府的详细论述,见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四章《曹植五言乐府》,第153页。
    ④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第三章《曹丕七言乐府》,第133页。
    ①夏敬观著《八代诗评》,转引自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455页。
    ②关于七言诗在《玉台新咏》中收录情况的详细论述,见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上编,第四章第五节《七言歌行在<玉台新咏)中的诗体独立》,第90-92页。
    ①对自注类型的归纳以中唐诗歌自注为标准,但亦包括对此前诗歌自注的关照,以示类型划分的全面性。故在下文具体例证中对初盛唐及大历时期诗歌自注仍有所涉及。
    ②韦应物《和李二主簿寄淮上綦毋三》,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第28页。
    ③白居易《五弦》,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76页。
    ④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第37页。
    ⑤白居易《冀城北原作》,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758页。
    ⑥元稹《五弦弹》,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112页。
    ⑦杜牧《感怀诗一首》,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版,第34页。
    ⑧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879页。
    ⑨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843页。
    ⑩[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8页。
    11储仲君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第212页。
    12《柳宗元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第1164页。
    ①[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68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96页。
    ③[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896页。
    ④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308页。
    ①各家诗人所依据诗集版本分别为:[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储仲君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版。
    ②王维432首诗中,不计诗集外编47首作者尚有争议之作。
    ③王维《济州过赵叟家》题下云:“原注:公左降济州司仓参军时作。”([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213页。)注者恐不能自称为公,故根据称谓语气推测此注可能是伪自注,故不算入自注诗内。
    ④高适243首诗中不计诗集收录的9首误收之作:《奉和储光羲》、《铜雀妓》、《塞下曲》、《重阳》、《感五溪荠菜》、《听张立本女吟》、《在哥舒大夫幕下请辞退托兴奉诗》、《闺情为落殊蕃陈上相知人》、《闺情》。
    ⑤岑参381首诗中不计诗集内23首误收之作:《石犀》、《下外江舟中怀终南旧居》、《狂歌行》、《汉上题韦氏庄》、《南溪别业》、《送郑侍御谪闽中》、《送刘山人归洞庭》、《送萧李二郎中兼中丞充京西京北覆粮使》、《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酬畅当嵩山寻麻道士见寄》、《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冬夕》、《寄孙山人》、《沈询侍郎除归义节度作游仙绝句》、《冀国夫人歌词七首》。
    ①岑参以下3首诗兼有两种注释类型,自注诗总数中不重复计算:背景注、体式注兼有1首:《奉陪封大夫宴》;体式注、意义注兼有2首:《送刘郎将归河东》、《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
    ②杜甫以下7首诗兼有两种注释类型,自注诗总数中不重复计算:背景注、意义注兼有2首:《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扬旗》:背景注、音训注兼有1首:《除草》:背景注、体式注兼有3首:《宴胡侍御书堂》、《山寺》、《章梓州水亭》:体式注、意义注兼有1首:《王竟携酒高亦同过》。
    ①[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236页。
    ②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第321页。
    ③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编年校笺》,第344页。
    ④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第277页。
    ①李德裕有残句诗15首:“检经求绿字,凭酒借红颜。”、“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银花悬院榜,神撼引铃绦。”、“葳蕤轻风里,若衔若垂何可拟。”、“自从一梦高唐后,可是无人胜楚王。”、“牛羊具特俎。”、“心悟觉身劳,云中弃宝刀。久闲生(?)肉,多寿长眉毫。”、“书空跷足睡,路险侧身行。”、“谁家幼女敲筯歌,何处丁妻点灯织。”、“鱼虾集橘市”、“休咎占人甲,挨持见天丁。”、“洛下推年少,山东许地高。”、“世上文章士,谁为第一人。老生夸隐拙,时辈毁尖新。”、“(?)濴寒泉深百尺”、“奇觚率尔操,讽谏欣然纳。”不计算在内。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8l0页。
    ②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43页。
    ①[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1020页。
    ②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第263页。
    ③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58页。
    ①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23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八,第5329页。
    ①[唐]皎然撰《诗式》卷一《重意之例》,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233页。
    ②[宋]严羽撰《沧浪诗话·诗辨》,[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688页。
    ③[唐]皎然撰《诗式》卷一《诗有七至》,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格汇考》,第226页。
    ④司空图《与极浦书》,[唐]司空图撰《司空表圣文集》卷三,《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第129册,第3页。
    ①[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1081页。
    ②[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1081页。
    ③[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2052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7页。
    ①谢思炜技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5-276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33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53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43页。
    ①初盛唐至大历时期,诗歌自注提供、保存具有史料价值的信息的情况偶有出现,但并不具有普遍性。为论述的客观全面起见,在对中唐诗歌自注文献价值的讨论中,笔者将初唐至大历时期仅有的几条具有文献价值的自注亦列入相应的条目中一并展现。
    ②[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174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卷二〇二,《文苑传》中,第5766页。
    ④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020页。
    ⑤庞京兆为庞严之说,据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哭庞京兆》诗笺证部分,第1021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卷一六六,第4339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52页。
    ②崔相公、杜相公即崔群与杜元颖之说,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五,注释1,第2353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五九,第4190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三,第4264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第546-547页。
    ⑥详见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原文,第768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九,第4025页。
    ⑧[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〇,第5460页。
    ⑨[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七,第4366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〇,第5460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三,第449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O,第5461页。
    ③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840页。
    ④杨惠林、李师道事详见[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七《宪宗纪》永贞元年十一月壬申条,元和元年三月辛巳条、闰月壬戌条,元和十四年正月丙午、二月戊午条,第207、208、218页,[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卷二四〇,宪宗元和十三年条,第7747-7752页:刘辟、李锜、吴元济之事分别详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〇、卷一一二、卷一四五本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五八、二二四、二一四本传:沙陁、逻逤之事分别见[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一八《沙陀传》,卷二一六《吐蕃传》。
    ⑤详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第621-622页。
    ⑥吴在庆校注《杜牧系年校注》,第1152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06页。
    ②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酬哥舒大见赠》笺注“作于贞元二十年”条按语,第724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281页。
    ④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村中留李三顾言宿》笺注2,第337页;《哭李三》笺注4,第544页。
    ⑤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忆微之伤仲远》笺注部分“作于元和十一年”条按语,第995页。
    ⑥吴在庆校注《杜牧系年校注》,第1152页。
    ⑦胡可先著《杜牧研究丛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109页。
    ①杨六侍郎为杨汝士之说,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寄杨六侍郎》诗注释1,第2480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第560、567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六,第4564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80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九四,第5566页。
    ⑥详细考辨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卷五《权德舆传》,“德舆字载之,秦州人。”条下笺注,第575-576页。
    ⑦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第71页。
    ①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第623页。
    ②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第468页。
    ③详见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笺评部分“二严”条,第468页。
    ④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卷一四五,第2046页。
    ⑤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卷一六八,第2450页。
    ⑥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第176页。
    ⑦[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版,第一册,卷四,“太原元氏”条,第430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九,第3102页。
    ②详见郁贤浩著《唐刺史考全编》,卷五三,郑州李融条,第697页;卷五六,宋州元俯条,第776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六五,第5080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子璩,中书舍人。”,第4005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第560页。
    ⑥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365页。
    ⑦刘禹锡任渭南主簿之事之时,两《唐书》无载,吴汝煜先生据其《子刘子自传》之记述推定为贞元十八年(802)。详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刘禹锡传》,第484-485页笺注。
    ⑧据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附录三《永贞至开成时政记》“大和三年条”,第1758页。及劳阁撰《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九。
    ①[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三七,第3769页。
    ②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羊士谔传》,第359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二,第3711页。
    ④具体考辨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羊士谔传》.第360页。
    ⑤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897页。
    ⑥燕公为张说之说,据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同诗笺证部分,第898页。
    ⑦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二》下,第2678-2979页。
    ⑧据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同诗笺证部分,第898页。
    ①据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同诗笺证部分,第898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73页。
    ③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赠僧五首》之《宗实上人》,笺注部分“宗实上人”条按语,第1925页。
    ④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第196页。
    ⑤[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版,卷二,《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想院六韵》诗注,第127页。
    ①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50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一,第5474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四.第4510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三,第449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八一,第534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一,第5474页。
    ②详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李绅传》“元和七年”笺语部分,第45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一,第5475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564页。
    ⑤郭代公即郭元振之说,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龙花寺主家小尼》诗注释3,第1564页。
    ⑥[唐]冯贽著《云仙杂记》卷三,“染花奁”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36册,第23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10页。
    ②辛氏原文曰:“凝,睦州人。”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徐凝传》,第93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徐凝传》,第93页。
    ④[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月版,卷一四,第533页。
    ①[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五,第564页。
    ②[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五,第565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06页。
    ④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61页。
    ⑤详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从善坊“刘太白”条,第276页。
    ①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仁和坊“裴隣”条,第15页。
    ②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修行坊“张氏宅”条,第216页。
    ③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履道坊“崔群宅”条,第414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49页。
    ⑤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68页。
    ①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88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六六,第4133页。
    ③对两张贾并非一人的推测,详见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发华州留别张侍御》诗笺证部分,第889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14页。
    ⑤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25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76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六,第5292页。
    ⑧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三,第3743页。
    ⑨[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版,卷三五,杨巨源条,第546页。
    ⑩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198页。
    ①文中所言的特有性,是建立在一种相对广泛普遍的基础上。即对诗文和古曲调的保存,在中唐诗歌自注中并非个案。下文所引韦应物之例,只是个案,不具普遍性,援引此例是为论证的客观全面,但并不说明中唐以前的诗歌自注即已形成广泛保存诗文、曲调的特殊现象。
    ②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注》,第39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O,第5463页。
    ④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35页。
    ⑤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72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880页。
    ⑦钱舍人即钱徽之说,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登龙昌上寺望江南山怀钱舍人》笺注部分“钱舍人条”,第611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61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33页。
    ③于驸马即于季友之说,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笺注部分,“明州于驸马使君”条,第2179页。严尚书即严复之说,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同诗注释1,第2434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93页。
    ⑤李十九即李播,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笺注部分,“李十九郎中”条,第2446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98页。
    ⑦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875页。
    ⑧皇甫十即皇甫曙,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戏酬皇甫十再劝酒》笺注部分,“皇甫十”条,第3902页。
    ⑨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76页。
    ①见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10-135页。
    ②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694页。
    ③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712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68页。
    ⑤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69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768页。
    ⑦崔十八即崔玄亮,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知足吟》笺注部分,“崔十八条”,第1496页。
    ⑧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51页。
    ①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889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14页。
    ③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141页。
    ④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647页。
    ⑤元八侍御即元宗简,据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同诗注释5,第649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027页。
    ②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寄答周协律》笺注部分,“周元范”条,第1782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46页。
    ④沈四著作为沈述师,据朱金城笺校《白居易诗集笺校》,《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笺注部分,“沈四著作”条,第2297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二二,第3620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37页。
    ②崔常侍即崔咸,据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哭崔二十四常侍》笺注部分,“崔二十四常侍”条,第2184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68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二,第476页。
    ②转引自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对酒五首》其四注释1,第2091-2092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38页。
    ②[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四六,第707页。
    ③[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版,卷一三,第139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4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399页。
    ②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第46页。
    ①[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卷八二下《费长房传》,第2743页。
    ②详见[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籤》卷二八,“云台山治”条,影印本《四部丛刊初编》子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第126册,第11-12页。
    ③钱起《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窗里山》,[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4月版,卷二三九,第2685页。
    ④吕温《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〇,第4158页。
    ⑤李绅《寒林寺》,[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八一,第5479页。
    ⑥许浑《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三四,第6092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二三,第1223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第46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二,第524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一四,第1161页。
    ①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337页。
    ②[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122页。
    ③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15页。
    ④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版,第169页。
    ⑤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第383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三六,第2614页。
    ①韦述《春日山庄》,[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〇八,第1ll8页。
    ②[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第二章《特性与独占》,第27页。
    ③[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241页。
    ④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第381页。
    ①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6月版,第252页。
    ②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252页。
    ③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257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七,第5432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四,第5876-5877页。
    ⑥ 《题明禅师西山兰若》,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第55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〇,第3507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588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一,第781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第948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〇六,第2150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七三,第3083页。
    ②[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731页。
    ③[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732页。
    ④[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732页。
    ⑤[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733页。
    ①[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734页。
    ②[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735页。
    ①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7月版,第426页。
    ②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第427页。
    ③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第43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〇九,第5789页。
    ①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1404页。
    ②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111页。
    ①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第39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四,第374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九,第567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〇五,第5741页。
    ①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第536页。
    ②[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28页。
    ①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版,第945-947页。
    ②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137页。
    ①黄钺《昌黎诗增注证讹》,转引自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盆池五首》集说第一条,第948页。
    ②[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五章《机智与私人生活》,第79页。
    ③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1246页。
    ④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34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三七,第6133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二,第3707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41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41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41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412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五,第5412页。
    ①孟郊《游城南韩氏庄》,[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六,第4209页。
    ②徐凝《侍郎宅泛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四,第5383页。
    ①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8月版,第277页。
    ②许总《论韩孟诗派主体心性的强化与艺术表现的变异》,《东岳论丛》,1997年第1期,第92页。
    ③[明]王世贞著《艺苑卮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第1010页。
    ④ 《秋雨联句》,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473页。
    ⑤ 《城南联句》,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482页。
    ⑥[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版,外篇上,第51页。
    ①李贺《高轩过》,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版,第291页。
    ②刘叉《自问》,[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九五,第4447页。
    ③孟郊《赠郑夫子鲂》,[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七,第4234页。
    ④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唐]司空图撰《司空表圣文集》卷二,影印本《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29册,第3页。
    ⑤[宋]周必大撰《平原续稿》,转引自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1月版,附录,第444页。
    ⑥[清]王闿运《诗法一首示黄生》,《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11月版.第一册,文集卷九,第271页。
    ⑦[宋]宋祁、欧阳修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卷一七六《孟郊传》,第5265页。
    ⑧刘叉《答孟东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九五,第4445页。
    ⑨韩愈《寄卢仝》,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782页。
    ⑩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卷五《卢仝传》,第272页。
    ①卢仝《与马异结交诗》,[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八,第4383页。
    ②[明]胡应麟撰《诗薮》,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版,外编卷四,第195页。
    ③[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下册,卷一八,别集类中,第905页。
    ④[明]李沂著《唐诗援》,转引自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附录》,第448页。
    ⑤[清]叶矫然著《龙性唐诗话》续集,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二册,第1054页。
    ⑥孟郊《劝善诗》,[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三,第4189页。
    ⑦[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218页。
    ⑧丁仪著《诗学渊源》卷八,转引自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附录》.第454页。
    ⑨[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版,卷四,第36页。
    ①[清]潘德舆著《养一斋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四册,卷二,第2023页。
    ②[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版,卷二诗概.第64页。
    ③马异《答卢仝结交诗》,[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六九,第4155页。
    ④对韩、孟一派诗歌表现手法的概括,以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八章《中唐文学思想下篇: 尚怪奇、重主观的诗歌思想》,第284-293页的论述为依据。
    ①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810页。
    ②卢延让《苦吟》,[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一五,第8212页。
    ③陈师道《绝句》,[宋]陈师道撰,冒广生补笺《后山诗注补笺》,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6月版,上册,第153页。
    ④[唐]王昌龄撰《诗格》,张伯伟撰《全唐五代诗歌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164、170页。
    ①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唐]陆龟蒙撰《甫里先生集》卷一八,影印本《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29册,第42页。
    ②李商隐《李贺小传》,余恕诚、刘学锴编校《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月版.第2265页。
    ①“穷入冥搜”一语,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对孟郊诗的评价。参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孟郊传》,第514页。
    ②韩愈《荐士》,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527页。
    ③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贾岛传》,第320页。
    ④[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卷一一“无官受黜”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673页。
    ⑤姚合《寄贾岛》,[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七,第5634页。
    ⑥孟郊《夜感自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四,第4203页。
    ⑦[宋]严羽撰《沧浪诗话·诗评》,[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第698页。
    ①[元]杨士弘编选,[明]张震辑注,[明]顾磷评点,陶文鹏、魏祖钦整理点校《唐音评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下册,第693页。
    ②贾岛《送无可上人》,[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二,第6633页。
    ③贾岛此绝题曰《题诗后》,题下有注:“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下,注此一绝。”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四,第6692页。
    ④[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第六章《九世纪初期诗歌写作之观念》,第88页。
    ①[清]王夫之著,舒燕校点《薑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月版,第147页。
    ②[清]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696册,第375页。
    ③[清]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卷二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第1696册,第375页:
    ④[明]李东阳著《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1381页。
    ⑤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820页。
    ⑥“琢削不暇”一语,为[宋]魏泰著《临汉隐居诗话》中对孟郊诗之评价。见[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21页。
    ①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版,卷六,第445页。
    ①对大历诗歌主题取向的划分及情感基调的阐释,详见蒋寅著《大历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四章《主题的取向》,第39-113页。
    ①[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福昌宫”条,第82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卷三O“华清宫”条,第651页。
    ③[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骊山华清宫”条.第89页。
    ④刘飞事见[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海内温汤”条,第121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第6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六,第825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第96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〇二,第1084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四二,第272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七九,第3170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〇九,第3496页。
    ①朝元阁为玄宗时于华清宫修建的殿阁,属华清宫之一部分,故将权德舆《朝元阁》诗列入华清吟咏当中。
    ②翠微寺原为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所建行宫翠微宫,太宗崩逝于此,后废而为寺。刘禹锡此诗名为翠微寺,实为感当年之翠微宫。故将此诗算作翠微宫吟咏之作。
    ①刘禹锡《翠微寺有感》,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49页。
    ②元稹《连昌宫词》,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787页。
    ①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第182页。
    ②白居易《草堂记》,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2737页。
    ③[宋]葛立方著《韵语阳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54册,卷一三,第103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6月版,第2231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715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55页。
    ②《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623页。
    ③《题新居寄宣州崔相公》,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49页。
    ④ 《忆洛中所居》,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952页。⑤《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独吟偶题五绝》,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55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718页。
    ①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19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994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41页。
    ①《题新居寄宣州崔相公》,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49页。
    ②《自题小园》,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22页。
    ①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2795页。
    ②有关白居易讽谕诗创作的分期殷功利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详见许总《论元白文学思想的现实功利性及其诗化形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第126-131页。
    ③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七章《中唐文学思想》,第250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7页。
    ② 《策林》四第六十八《议文章》,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647页。
    ①吴相洲著《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257页。
    ①下文对广义、狭义元和体具体所指的说明,依据胡可先著《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三章《永贞革新与文坛新变》,第五节《论元和体》,第319-322页。
    ②[唐]李肇著《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卷下,第57页。
    ③元和体形成持续时间的界定,依据尚永亮、李丹《论“元和体”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一文中的观点,详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89页。
    ①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8月版,第632页。
    ②冀勤点校《元稹集》,第554页。
    ①[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卷四,第38页。
    ②纪昀著《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转引自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版,第303页。
    ③[清]翁方纲著,[清]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卷一,六〇“元相作《杜公墓系》”条,第39页。
    ④[清]翁方纲著,[清]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卷一,六〇“元相作《杜公墓系》”条,第39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765页。
    ②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期,第54页。
    ③蒋寅《古典诗歌中的“吏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2期,第54页。
    ④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上卷,第222页。
    ①白居易《郡亭》,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681页。
    ②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81页。
    ③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三章《“下偶俗好”——中唐士风与诗风的变易》,第148页。
    ④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120页。
    ①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117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845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29页。
    ①关于白居易园林建设中对洪州禅“芥子纳须弥”观念的体现,贾晋华女士已有论述,详见《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117-118页。
    ②白居易《玩新庭树因咏所怀》,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98页。
    ③白居易《家园三绝》其一,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97页。
    ④郭象注《庄子》,《四部备要》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卷一,第8页。
    ⑤[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卷四一,《萧钧传》,第1038页。
    ①王维《与魏居士书》,[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334页:
    ②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115页。
    ③《咏怀》,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683页。
    ④《履道西门二首》其一,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57页。
    ⑤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第130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615页。
    ⑦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11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846-2847页。
    ②《池上闲咏》,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732页。
    ①《自诲》,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842页。
    ②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第83页。
    ③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第130页。
    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第85页。
    ⑤王维《终南别业》,[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35页。
    ⑥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辛夷坞》,[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第241页。
    ⑦[宋]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版,卷一五,第456页。
    ①《偶吟二首》其二,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54页。
    ②《对小潭寄远上人》,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95页。
    ③《观游鱼》,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06页。
    ④《看采莲》,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06页。
    ⑤《秋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07页。
    ⑥《府中夜赏》,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23页。
    ⑦《府西池北新葺水斋即事招宾偶题十六韵》,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24页。
    ⑧《池上有小舟》,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50页。
    ⑨ 《履道居三首》其三,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42页。
    ⑩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757-3758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卷一七o,《裴度传》,第4432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二,《牛僧孺传》,第4472页。
    ③《酬乐天闲卧见寄》,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215页。
    ④《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139页。
    ⑤刘禹锡自称“园公”,见其《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相公》诗:“自有园公紫芝侣,仍追少傅赤松游。”从这一称谓中,可见刘禹锡在洛下购置了园林。
    ⑥关于中唐士大夫对白居易中隐的追捧及相应的园林购建之风,贾晋华女士已有详述。见其《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第134-137页。
    ①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1页。
    ②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10页。
    ③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10页。
    ①羊士谔《乱后曲江》,[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卷三三二,第3712页。
    ②[宋]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版,卷二“文学”,第117页。
    ③丁志丛、赖积船《“春游”的特点及其文学原型》.《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42页。
    ④邢巨《游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一七,第1183页。
    ①李百药《奉和初春出游应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三,第537页。
    ②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出苑应制》,[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第961页。
    ①姚崇《春日洛阳城侍宴》,[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四,第748页。
    ②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九,第771页。
    ③张说《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七,第960页。
    ①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8页。
    ②张仲素《春游曲三首》,[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六七,第4136页。
    ①白居易《东城春意》,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第1441页。
    ②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49页。
    ③刘禹锡《曲江春望》,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1084页。
    ④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之十二,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098页。
    ⑤元稹《元和五年予宫不了罚俸西归三月六日至陕府与吴十一兄端公崔二十二院长思怆曩游因投五十韵》,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11页。
    ⑥白居易《醉中留别杨六兄弟》,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23页。
    ⑦熊登孺《春郊醉中赠章八元》,[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六,第5422页。
    ⑧姚合《迎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八,第5664页。
    ①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978页。
    ②牟融《春游》,[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七,第5311页。
    ③白居易《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忆与微之同赏因思在越官重事殷镜湖之游或恐未暇偶成十八韵寄微之》,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08页。
    ④李廓《长安少年行十首》之五,[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九,第5456页。
    ⑤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978页。
    ⑥陈羽《公子行》,[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四八,第3888页。
    ①封敖《春色满皇州》,[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九,第5454页。
    ②沈亚之《春色满皇州》,[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三,第5579页。
    ③施肩吾《少妇游春词》,[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四,第5601页。
    ①[梁]宗懔撰,王毓荣校注《荆楚岁时记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二部“正月”条之“七日、七种羹、作华胜、人胜”,第53页。
    ②沈亚之《梦别秦穆公》,[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九三,第5582页。
    ③刘禹锡《春有情篇》,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848页。
    ④白居易《立春后五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684页。
    ⑤元稹《遣春三首》之三,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603页。
    ⑥许浑《旅怀作》,[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三六,第6126页。
    ①杜牧《惜春》,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版,第125页。
    ②白居易《春游》,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36页。
    ①[宋]钱易撰,黄授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开元二十八年”条,第124页。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版,卷上,第21页
    ③[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第25页。
    ④[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游盖飘青云”条,第44页。
    ⑤[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看花马”条,第24页。
    ⑥[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裙幄”条,第49页。
    ⑦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02页。
    ①吕温《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一,第4170页。
    ②孟郊《邀花伴》,[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七五,第4211页。
    ③刘禹锡《赏牡丹》,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89页。
    ④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主编《武威汉代医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10月版。图版部分,第11、12条,第2页;摹本释文注释部分,第11、12条,第2页。《武威汉代医简》出土于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由墓室、殉葬品和钱币的特征,初步可以断定汉滩坡墓的年代属东汉早期,故《医简》也当著于这一时期。详细论证见《武威汉代医简》第三部分《武威汉代医简的发现与清理·结语》,第22-23页。
    ⑤[东汉]张仲景撰,文棣校注《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10月版,卷中“疮痈肠痈浸淫病脉症并治第十八”,第107页。
    ⑥[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广动植”之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701页。
    ①李德裕《牡丹赋》,《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卷六九七,第7159页。
    ②舒元舆《牡丹赋》,《全唐文》卷七二七,第7485页。③《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800页。
    ④欧阳修著《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上册,卷二二,第529页。
    ⑤[宋]关于牡丹人工栽培的时间问题,学界也有认为当在唐代以前。具体有三种观点:始自东晋、始自北齐、始自隋代。但所用主要史料及结论,均有值得质疑和商榷之处。而始自唐代武则天之说,则有较为充分的证据。关于此问题的具体辨证,可参见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一文,第6-8页。载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www.cmfd.net/Journal/index.aspx?dbCode:cmfd。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二章《中唐——一个充满世俗精神的时代》,第52-55页。笔者从二人之说。
    ⑥《全唐文》卷七二七,第7485页。
    ⑦关于武则天移植牡丹的具体时间段及传入两京的先后顺序,详见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第12页。
    ①[唐]柳宗元撰《龙城录》“高宗宴赏牡丹”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48页。
    ②详见拜根兴著《永泰公主与永泰公主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③[唐]李溶撰,陆烜订《松窗杂录》,“开元中”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43册,第2页。
    ①[唐]柳宗元撰《龙城录》,“宋单父种牡丹”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51页。
    ②[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醒酒花”条.第38页。
    ③[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百宝栏”条.第58页。
    ④[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四香阁”条,第58页。
    ⑤[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广动植”之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701页。
    ①柳浑《牡丹》,[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九六,第2014页。
    ②[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卷一O六《杨国忠传》,第3245页。
    ③裴士淹所任官职及时间,据严耕望著《唐仆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版,卷三《通表中·吏户礼尚侍》,第131、132、139页:卷四《通表下·兵刑工尚侍》,第266页。
    ①[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花上金玲”条,第19页。
    ②[唐]柳宗元撰《龙城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51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八O,有卢纶《裴给事宅白牡丹》一诗,又分别收录于卷一二四裴士淹名下,题为《白牡丹》、卷五〇七裴潾名下,题为《白牡丹》又作《长安牡丹》。据诗歌内容所反映的重紫牡丹而轻白牡丹的好尚看,当不属于初唐至大历时期对牡丹的审美取向。笔者认为,此诗当系中唐裴潾所作较妥,故不列入初唐至大历时期的牡丹诗中。
    ④关于李正封咏牡丹一联的来历,见[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大和中”条,第10页。
    ⑤[唐]李肇著《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卷中“京城贵游”条,第45页。
    ①舒元舆《牡丹赋》,《全唐文》卷七二七,第7485页。
    ②[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九,“广动植”之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701页。
    ③以下此栏为空白者,属所处地理位置无载的情况,故不填写。
    ④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52页。
    ①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336页。
    ②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8页。
    ③见李浩著《唐代园林别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91-92页。④元稹曾先后居住于长安靖安坊、安仁坊,洛阳履信坊。由元稹、白居易三首写元稹宅牡丹诗的时间看,均作于元和五年(810)。见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同诗注释1,第307页;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同诗注释1,第742、1084页。又据元稹年谱,元稹于大历十四年(779)出生之时至长庆二年(822)二月拜相前,居于靖安坊。参周相录撰《元稹年谱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12页;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元稹谱略》,第1016-1024页。则可知上述三首元和五年之作,当指元稹靖安坊宅牡丹。
    ⑤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246页。
    ⑥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353页。白居易《惜牡丹花二首》下自注云:“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一首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窦给事即窦易直(见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同诗注释3,第1092页。),则可知窦易直新昌坊宅中有牡丹。
    ⑦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320页。
    ⑧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50页。
    ⑨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126页。
    ⑩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340页。
    ①[唐]李冗撰《独异志》卷上,《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917页。
    ②[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2月版,“兴化坊裴度池亭”条,第171页。
    ③[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广动植”之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701页。
    ④[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广动植”之四,《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701页。
    ⑤[宋]刘斧撰《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版,前集卷之六,“骊山记”条,第59页。
    ①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四,第3751页。
    ②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177页。
    ③白居易《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16页。
    ④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84页。
    ⑤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877页。
    ⑥白居易《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16页。
    ⑦白居易《伤宅》,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2页。
    ⑧关于唐代佛寺的世俗娱乐功能,《南部新书》中有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在荐福、永寿。”([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67页。)这说明佛寺兼有戏场的作用,成为民众娱乐休闲、进行世俗文化活动的聚集之地。
    ⑨王建《长安春游》,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6月版,第199页。
    ⑩白居易《牡丹芳》,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379页。
    ①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510页。
    ②元稹《西明寺牡丹》,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78页。
    ①舒元舆《牡丹赋》,《全唐文》卷七二七,第7485页。
    ②[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论”条,《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282-1283页。
    ①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7月版,第174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六四,第7603页。
    ③刘言史《买花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八,第5323页。
    ④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之《买花》,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1页。
    ①[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条:“九月庚寅朔,置百高座于资圣、西明两寺,讲《仁王经》,内出经二宝车,以人为菩萨、鬼神之状,导以音乐卤簿,百官迎于光顺门外,从至寺。”第7176页。
    ②[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岁三月望日”条,第38页。
    ②张祜《京城遇怀》,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第200页。
    ①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65页。
    ②[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54页。
    ③王建《赏牡丹》,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232页。
    ④权德舆《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139页。
    ①元稹《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第27页。
    ②白居易《牡丹芳》,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379页。
    ③姚合《和王郎中召看牡丹》,[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O二,第5705页。
    ④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89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四.第5382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73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〇七,第5766页。
    ⑧[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卷三一舆服上,“章服品第”条,第 663-664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章服品第,第664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杂录,第668-669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内外官章服,第666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内外官章服,第667页。
    ⑤朱庆馀《登玄都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一五,第5892页。
    ⑥白居易《看浑家牡丹戏赠李二十》,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016页。
    ⑦刘禹锡《浑侍中宅牡丹》.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784页。
    ①韩愈《戏题牡丹》,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943页。
    ②[唐]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卷七,第628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537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1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八,第532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〇五,第5743页。
    ①杜牧《感怀诗一首》,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第35页。
    ②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第73页。
    ③姚合《剑器词三首》之三,[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〇二,第5709页。
    ④令狐楚《宫中乐五首》之二,[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三四,第3748页。
    ⑤牟融《春游》,[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六七,第5311页。
    ①关于春季节庆活动的三个基本主题的概括.见张君著《神秘的节俗》,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四章《春社——中国古代以祭社祈谷为主体的春季联欢节》,第65页。笔者从之。
    ②[东汉]郑玄注《礼记郑注》,第1册,《四部备要》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6月版,经部,第8册,卷五,第5页。
    ③李渔叔注译《墨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3月版,第224页。
    ④斯维至撰《汤祷雨桑林之社和桑林之舞》,转引自张君著《神秘的节俗》,第五章《三月三——中国古代的复活节》,第89页。
    ①[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版,上册,卷五,第225页。
    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上册,卷五,第226页。
    ③[东汉]郑玄注《周礼郑注》,第1册,《四部备要》本,经部,第3册,卷一四,“司徒教官之职”条,第6-7页。
    ④[美]罗洛梅著,冯川译《爱与意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版,第126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版,卷四,第157页。
    ②[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卷三,第145页。
    ③李斯撰《之罘东观刻石》,[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版,第1册《全秦文》,卷一,第122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文选》,卷六,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330册,第146-147页。
    ②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版,第1册,卷一,第240页。
    ③曹丕《芙蓉池作》,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卷四,第400页。
    ①[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下册,卷一三,第474页。
    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下册,卷一三,第476页。
    ①[东汉]郑玄注《周礼郑注》,第2册.《四部备要》本,经部,第4册,卷二六,“春官宗伯女巫”条,第5页。
    ②[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9月版,卷六七,第2210页。
    ③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第2册,卷三,第775-776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十八章《仪式和仪典》,第740页。
    ②[东汉]郑玄注《周礼郑注》第2册,《四部备要》本,经部,第4册,卷二六,“春官宗伯男巫”条,第5页。
    ③张君著《神秘的节俗》,第五章《三月三——中国古代的复活节》,第97页。
    ①[清]翟灏撰《通俗编》,卷二二“斗草”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1223册,第247页。
    ②[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上册,卷一,第85页。
    ③[梁]宗懔撰,王毓荣校注《荆楚岁时记校注》,第二部“五月”条之“五日、浴兰节、踏百草之戏、艾之人形、菖蒲酒”,第156-157页。
    ④丘桓兴著《中国民俗采英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版,湖南篇,第241页。
    ⑤[宋]高承撰,[明]李果订《事物纪原》,卷九“斗草”条,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1209册,第350页。
    ⑥转引自张君著《神秘的节俗》,第七章《端午——龙舟竞渡节》,第113页。
    ①[清]李光地撰《月令辑要》,卷十“五月令”之“采药”条,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67册,第362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八二八,第9333页。
    ③[唐]刘餗撰《隋唐嘉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第52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六,第4356页。
    ①[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卷中,第49页。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九六,第6900页。
    ③李白《清平乐令二首》其一,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726页。
    ④郑谷《采桑》,[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六七四,第7705页。
    ⑤孙棨《题妓王福娘墙》,[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七二七,第8328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三〇,第1327页。
    ②王建《闲说》.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第327页。
    ③[唐]李肇著《唐国史补》卷下,第60-61页。
    ④《全唐文》卷六八五,第7022页。
    ⑤《全唐文》卷五三三,第5408页。
    ①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艳诗及悼亡诗》,第87页。
    ②杜牧《感怀诗一首》,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第35页。
    ①关于太宗文馆学士群,高宗、武后修书学士群,睿宗文馆学士群及大历浙东、浙西联唱诗人群在诗律、诗体、诗论及诗歌普及方面所作之推动,贾晋华在其《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有详细论述,笔者所举,均是对书中观点的概括陈述。相关论述分别参见其书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第40-42页:第二章《<景龙文馆记>与中宗朝文馆学士群》,第65-67页:第三章《<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与浙东诗人群》,第82-85页:第四章《<吴兴集>与大历浙西诗人群》,第98-100页:附编第二章《高宗武后时期三大修书学士群:律诗定格与类书泛滥》,第490-498页。
    ①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导言,第2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版,卷七二《褚亮传》,第2582页。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人选,亦见此传。
    ③有关太宗时期弘文馆设立的情况,见[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卷六四史馆下,弘文馆条,第1316页。
    ④太宗朝宫廷诗人群形成、活动的时间,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第13页。
    ①宫廷诗人群四十五人之具体姓名,贾晋华女士已有考索,见《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第29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四,第1316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O《上官仪传》,第2743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第2549-2550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三《太宗纪》:“(贞观)十年春正月壬子,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上梁、陈、齐、周五代史,诏藏于秘阁。”第45-46页。
    ⑥关于李百药、魏征等修订《五礼》及魏征撰《类礼》之事,分别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第2572页:同书卷七一《魏征传》,第2558、2559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二三《颜师古传》,第2594页;同书卷七三《孔颖达传》,第2602页。
    ⑧关于《古文章巧言语》的编纂,空海《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引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皇朝学士褚亮,贞观中,奉敕与诸学士撰《古文章巧言语》,以为一卷。”见[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354页。
    ⑨关于《文思博要》的修撰,见[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六修撰,第765页。
    ⑩[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二《刘孝孙传》,第2583页。
    11对《翰林学士集》之详细情况的说明,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第11页。文中提供之唱和诗人数及作品数均依此书。
    12所有诗文题目及创作时间,贾晋华女士在《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中以表格方式进行了详细梳理,见此书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所列《太宗朝宫廷诗人群文学活动及唱和作品编年表》,第13-21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〇《元万顷传》,第5011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七,第2846页。
    ③[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卷二〇二,第6376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四,录刘祎之诗5首:《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奉和别越王》、《酬郑沁州》、《孝敬皇帝挽歌》、《九成宫初秋应诏》,第539-540页:元万顷诗4首:《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奉和春日池台》、《奉和春日二首》,第541-542页:郭正一诗1首:《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第542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三六修撰,“大足元年”条,第766-767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八《张易之、张昌宗传》,第2707页。
    ②珠英学士群人数的考订,详见徐俊撰《珠英学士集前记》,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42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〇二《徐坚传》:“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时麟台监张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峤总领其事。”第3175页。
    ④胡可先著《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一章《武周革命与初唐文学进程》,第38页。
    ⑤[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下册,卷二〇,总集类,第1059页。
    ⑥有关《珠英学士集》辑录的详细情况,见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第49-74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四史馆下,第1316-1317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及两《唐书》赵彦昭传均言赵氏为修文馆学士。结合《新唐书》卷二〇二《李适传》,可知言赵彦昭为学士,盖为一种笼统称谓,其实充修文馆大学士。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卷二〇二《李适传》,第5748页。
    ④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将文馆学士群最后一次活动定于景龙四年五月,依据为[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〇九,中宗景龙四年五月己卯条:“己卯,上宴近臣,国子祭酒祝钦明自请作《八风舞》,摇头转目,备诸愁态;上笑。……吏部侍郎卢藏用私谓诸学士曰:‘祝公《五经》扫地尽矣!”,第6641页。详见贾书第45页正文及注释3,第53页《唐中宗景龙中修文馆活动及作品编年表》“4年5月29日”条纪事。本文从之。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载沈俭期为学士,误。《新唐书》卷一二七《沈佺期传》:“(佺期)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第5749页。可知沈佺期为直学士而非学士。
    ⑥[宋]王溥撰《唐会要》及两《唐书》苏颋传均言苏颋为修文馆学士,与赵彦昭之情形相同。苏颧学士之称可能为泛指,其实为十二直学士之一,而非学士。
    ⑦对五位继任学士的详证,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二章《(景龙文馆记)与中宗朝文馆学士群》,第44页正文及注释5-9。
    ⑧记载《景龙文馆记》文献有三:[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八,第1485页;[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版,卷七,传记类,第196-197页:[宋]王应璘撰《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8月版,卷五七《艺文·记》,第1093页。
    ①《景龙文馆记》佚作之题目、篇数、作者等详细情况,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二章《(景龙文馆记)与中宗朝文馆学士群》所列《唐中宗景龙中修文馆活动及作品编年表》,第49-59页。八则学士传记分别为宗楚客传两则、宋之问传一则、杜审言传两则、阎朝隐传一则、徐彦伯传一则、上官婉儿传一则。见同书下编第一章《景龙文馆记》,第276-278页。
    ②吴廷燮撰《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版,卷五“浙东宝应元年”条,薛兼训下引《嘉泰会稽志》:“兼训自殿中监授浙东节度使(应为观察使),移太原尹。”第771页。“大历五年”条,薛兼训下引《旧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七月丁卯,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为河东。”第773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九六《鲍防传》:“为浙东观察使薛兼训从事。”第3956页。穆员《鲍防碑》:“光弼上将薛兼训授专征之命於越,辍公介之。”《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卷七八三,第8190页。可知薛兼训于宝应元年至大历五年任浙东观察使,鲍防受辟为从事亦在此期间。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宝应元年八月),台州贼袁晁陷台州,连陷浙东州县。”第270页。《旧唐书》卷六〇《李光弼传》:“浙东贼首袁晁攻剽郡县,浙东大乱,光弼分兵除讨,克定江左,人心乃安。”第3310页。
    ④见[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二二二,“广德元年四月”条,第7142页。
    ⑤《全唐文》卷七八三,第8190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六〇《艺文志》集部总集类下列“《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二卷”第1624页。[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卷二〇九《艺文志》集部总集类下有“《大历浙东酬唱集》一卷”,第5398页。可知此集在元末已佚一卷。
    ①《联唱集》所存作品数、作者姓名及数量均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中的考订结果。详参此书上编第三章《<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与浙东诗人群》,第74-78页。
    ②浙西诗人群九十五人之数,为贾晋华考订的结果:“在鲁公刺湖近四年半时间里,以鲁公、皎然为核心,大开诗会,前后共聚集了九十五位文士。”《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四章《(吴兴集)与大历浙西诗人群》.第93页。九十五位诗人事迹,详见贾晋华著《皎然年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58-89页。
    ③《全唐文》卷三三九,第3436页。
    ④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五,第1152页。
    ⑤《全唐文》卷五一四,第5230页。
    ⑥殷亮《颜鲁公行状》:“此外饯别之文,及词客唱和之作,又为《吴兴集》十卷。”,《全唐文》卷五一四,第5230页。
    ⑦具体篇目名称、内容及考订过程,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四章《<吴兴集)与大历浙西诗人群》,第87-93页。
    ①[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贞元八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5月版,第25页。
    ②[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贞元九年”、“贞元十年”、“贞元十一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26-28页。
    ③华忱之撰《孟郊年谱》,“贞元八年”、“贞元九年”、“贞元十一年”条,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月版,第216、222、228页。
    ④[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贞元十二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30页。
    ⑤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有“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全唐文》卷六四〇,第646页。可见,韩、李之交始于贞元十二年。
    ⑥华忱之撰《孟郊年谱》,“贞元十三年”条,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第233页。
    ⑦张籍与韩愈结识时地的考定,据傅璇琼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卷五《张籍传》“初至长安”条下笺注,第562页。
    ⑧[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贞元十五年”、“贞元十六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31-34页。
    ⑨韩愈《答张彻》诗有“浚郊避兵乱,眭岸连门停”之句,述与张彻初识之情形。韩、张二人当结识于贞元十五年,韩愈居眭水避汴州兵乱之时。详见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版),《答张彻》诗注释4、注释5对此二句的注释,第398页。
    ⑩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张籍传》“授秘书郎”条下笺语,第558页。
    11韩愈《与孟东野书》有:“李习之娶吾亡兄之女,期在后月,朝夕当来此。”(见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上册卷二,第207页。)据华忱之撰《孟郊年谱》,《与孟东野书》写于贞元十六年,(见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贞元十六年”条,第238页。)故李翱娶韩愈从侄女当在本年。
    12[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元和元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45页。
    13张籍元和元年在长安任太常寺太祝。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张籍传》,“授秘书郎”条下 笺语,第559页。孟郊元和元年侨居长安。据华忱之撰《孟郊年谱》“元和元年”条,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第243页。张彻元和元年在长安应举。据韩愈《答张彻》,韩愈、孟郊、张籍、张彻《会合联句》诗及注,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96-409页、410-411页。
    ①贾岛元和元年秋冬,从范阳赴长安谒韩愈。据齐文榜著《贾岛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附录《贾岛年谱新编》,“元和元年”条,第282页。张署元和元年在长安任京兆府司录。据韩愈《醉赠张秘书》诗注释1,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391页;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二年,逢恩俱徙掾江陵。半岁,邕管奏君为判官,改殿中侍御史,不行。拜京兆府司录。”(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下册卷七,第161-162页。)可知张署于永贞二年掾江陵,其为京兆府司录在半年后,为元和元年。
    ②[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元和二年”、“元和三年”、“元和四年”、“元和五年”、“元和六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46、48、50、53-55页。
    ③李翺分司洛中在元和元年十一月至元和四年正月间: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孟郊传》,“李翺分司洛中”条下笺语,第510页。孟郊元和二年-三年间任河南水陆运从事,居洛阳:元和四年-六年去官,仍闲居洛阳。据华忱之撰《孟郊年谱》,“元和二年”、“元和三年”、“元和四年”、“元和五年”“元和六年”条,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第247-254页。
    ④元和三年,皇甫湜任陆浑尉,去洛不远。据韩愈《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诗注释1,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686页。元和二至五年,李贺曾离昌谷而居东都。据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1月版,附录三《年谱》,第424-427页。卢仝元和五年于洛阳卜居。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卢仝传》,“家甚贫”条及其下笺语,第268页。刘叉行踪,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刘叉传》,第280页。
    ⑤卢仝卒年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卢仝传》,“元和年间”条下笺语,第271页。
    ⑥华忱之撰《孟郊年谱》,“元和九年”条.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第262页。
    ⑦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附录三《年谱》,“元和十一年”条,第438-439页。
    ⑧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云:“维年月日,彰义军行军司马守太子右庶子兼御史中丞韩愈,谨遣某乙以庶羞清酌之奠,祭于亡友故河南县令张十二员外之灵。”注释云:“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作,时愈以彰义军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从裴度大军讨淮西。张员外,谓张曙也。……元和九年为河南令,不久以病免,十二年卒。”(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上册卷五,第496-497页。)可知张曙卒于元和十二年:另据[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元和十二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64页,亦云张曙卒于元和十二年。
    ⑨见韩愈《故幽州节度判官赠给事中清河张君墓志铭》,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下册卷七,志文及注释1,第297页。
    ⑩[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长庆四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78页。
    ①洛下诗人群形成存在的时间,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中的说法,见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导言部分,第102页。②二十九人之名姓及居洛时间,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所列《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聚会表》,第130-132页。
    ③对《汝洛集》收诗时段的考订,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第103-104页。
    ④《汝洛集》中参与唱和的诗人及收诗数量、篇目,贾晋华有详细的考辑,参《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下编《唐代集会总集七种辑校》之《汝洛集》,第328-347页。本文从之。
    ⑤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下编《唐代集会总集七种辑校》之《汝洛集》,辑校序例,第328页。
    ⑥对《洛中集》收诗时段的考订,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第106-107页。
    ⑦《洛中集》中参与唱和的诗人及收诗数量、篇目,贾晋华有详细的考辑,参《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下编《唐代集会总集七种辑校》之《洛中集》,第348-380页。本文从之。
    ⑧对《洛下游赏宴集》收诗时段的考订,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第107页。
    ⑨ 《洛下游赏宴集》中参与唱和的诗人及收诗数量、篇目,贾晋华有详细的考辑,参《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下编《唐代集会总集七种辑校》之《洛下游赏宴集》,第381-437页。本文从之。
    ①中宗文馆学士群不是政治兼学术集团,而是单纯的文学群体,充当帝王文学侍从的角色。中宗招募文馆学士虽不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但也并非出自推动诗歌发展的目的,而是为满足个人愉乐的需求,将文馆学士作为其宴游享乐时助兴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馆学士群是帝王逸乐生活的产物,与诗歌无关。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纪》:“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第81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中宗纪》:“(景龙四年)六月,壬午,皇帝崩,年五十五,谥曰孝和皇帝。”,第112页。
    ④对宫廷诗人群诗歌的分类统计,以贾晋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文学活动及唱和作品编年表》中所列诗歌为依据。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一章《<翰林学士集>与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第13-21页。
    ①[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月5版,卷二七,第281页。
    ①关于鲍防在薛兼训幕中兼侍御史之职,据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鲍防传》,“善辞章,笃志于学”条下笺语,第495页。
    ②穆员《鲍防碑》云:“公之佐兼训也,令必公口,事必公手。”《全唐文》卷七八三,第8190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五九《鲍防传》,第4950页。
    ④《全唐文》卷七八三,第8190页。
    ⑤崔子向《上鲍大夫防》,[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一四,第3537页。
    ①颜真卿家世及文学活动,据殷亮《颜鲁公行状》,《全唐文》卷五一四,第5224、5229页。
    ②穆员《鲍防碑》,《全唐文》卷七八三,第8190页。
    ③《全唐文》卷三一五,第3200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五O,第2820页。
    ①有关公务来湖及个人游历而参与联唱的人员及时间,参见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63-87页。
    ②左辅元在抚州为鲁公编次《临川集》,据殷亮《颜鲁公行状》记载:“大历三年迁抚州刺史,在州四年,然而接遇才人,耽嗜文卷,未曾暂废焉。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编次所赋为《临川集》十卷。”,《全唐文》卷五一四,第5229页。于抚州参修《韵海镜源》,据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名序》:“真卿自典校时,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与法言所定切韵,引《说文》、《苍雅》诸字书,穷其训解,次以经史子集中两字已上成句者,广而编之,故曰《韵海》。以其镜照原本.无所不见,故曰《镜源》。……及刺抚州,与州人左辅元、姜如璧等增而广之,成五百卷。”《全唐文》卷三三九,第3436页。鲁公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左辅元为与唱者之一,见《全唐诗》卷七八八,第8880页。据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69页,此联句作于大历九年春,《韵海镜源》尚未修毕之时。可知左辅元随鲁公至湖州,继续参与修书活动。
    ③据[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六一《张荐传》,第4980页。
    ④据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63-64页。
    ⑤《柳尊师志》,[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卷七,“河东解县”条,第1100页。
    ⑥见[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第5771页。
    ⑦关于萧颖士与颜真卿之谊,[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〇二《萧颖士传》有载:“(颖士)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柳芳、陆据、李华、邵轸、赵骅,时人语曰‘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第5769-5770页。
    ①李萼、权器于鲁公幕中分别任防御副使和判官。殷亮《颜鲁公行状》对此有载:“七年九月,拜湖州刺史。公以时相未忘旧怨,乃加勤於政,而以杭州富阳丞李萼为本州防御副使,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委垦草辟田之务於萼,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於器、昱等,而境内宴然。”《全唐文》卷五一四,第5229页。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称裴循为长城尉,长城县为湖州属县之一,故裴循为颜真卿下属无疑。康造,《吴兴志》卷十八引颜真卿《乞御书题额恩敕批答碑阴记》石刻,有“录事参军、摄安吉丞康造”,碑文作于大历九年孟秋;皎然又有《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当为康造。可知康造时为鲁公幕僚,并兼安吉县丞。
    ②据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时浙江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君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土。真卿遂立亭于东南,陆处士以癸丑岁冬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建,因名之曰三癸亭。”《全唐文》卷三三九,第3436页。可知袁高当为巡检之际,至湖州参与杼山三癸亭唱和。耿湋则于大历十一年,以左拾遗充括图书使之身份,至吴越搜求图籍,而参与湖州联唱。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四《耿漳传》,“初为大理司直”条下笺语,第33页;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84页。
    ③见吕温《裴氏海昏集序》,《全唐文》卷六二八,第6338页;权德舆《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神道碑铭》,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60页。
    ④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三章《(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与浙东诗人群》,第75-78页
    ⑤汤衡、潘述于广德元年、大历四年、大历五年间与皎然有唱和游从。见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35、49、52页。皎然有《苏州支硎山报恩寺法华院故大和尚碑并序》:“师讳道遵,……大历元祀,州将韦公元甫,兵部尚书刘公晏,侍御史王公圆,开州刺史陆公向,殿中侍御史陆公迅,大理评事张公象,境诱真心,共获殊胜,乃相与飞表奏闻。”,([唐]皎然撰《皎然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第111册,第2页。)可知陆向于大历元年任开州刺史期间,与皎然已有过从。同时可知,王圆于大历元年可能在浙西观察使、苏州刺史韦元甫幕中检校侍御史,与皎然亦有过从,又皎然有《翔隼歌送王端公》诗,为送王圆之作。见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46页。
    ⑥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四《耿湋传》,辛温房语:“诗才俊爽,意思不群,似湋等辈不可多得。第34页。
    ①见陆羽《陆文学自传》.《全唐文》卷四三三,第4420-4421页。贾晋华著《皎然年谱》,第22页。
    ②[宋]谈钥撰《吴兴志》(影印本)载:“褚冲,吴兴长城人。学通《礼》、《易》,乡贡明经,授奉化簿。辞官归耕,观察使李栖筠表授国子助教,赐绯。清河房惩、天水阎伯均并师之。”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3月版,第2册,人物部分,卷六三,第667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四二《吴筠传》,第5129页
    ④权德舆《左谏议大夫韦公(渠牟)诗集序》,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第524页。
    ⑤张志和事迹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全唐文》卷三四〇,第3447-3448页。[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九六《张志和传》,第5608-5609页。
    ①十七位诗人居洛时间据贾晋华所列《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聚会表》,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六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第130-132页。
    ②十七位诗人与白居易往来诗歌篇目,据吴汝煜、胡可先等编著《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版)所列诸诗人相关诗歌。其中白居易寄答诸诗人诗歌创作时间,均居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版)中之诗歌系年。
    ①见[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月版,卷一五,贞元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条,第565页。
    ① 《崔湖州赠红石琴荐焕如锦文无以答之以诗酬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661页。
    ②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3751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敬宗纪》:“(长庆四年九月)庚戌,以河南尹令狐楚检校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观察等使。”第512页。同书卷一七《文宗纪》:“(大和二年十月)癸酉.以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窦易直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充山南东道节度使、临汉监牧等使代李逢吉,以逢吉为宣武军节度使代令狐楚,以楚为户部尚书。”第530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66页。
    ⑤白居易《送东都留守令狐尚书赴任》,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060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77页。
    ②冯宿于长庆二年出任襄州节度使,大和二年以集贤殿学士拜河南尹。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八《冯宿传》,第4390页。白居易送别之作为《送冯舍人阁老往襄阳》、《送河南尹冯学士赴任》,见文中所列诗歌往还表。
    ③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773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982页。
    ①《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984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30页。
    ③徐凝、张祜诗文相斗一事,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徐凝传》“凝,睦州人”条下笺语,第94-95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四七四,第5383页。
    ⑤见[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四,贞元十六年进士科条下,第531页。
    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996页。
    ①白居易《渭村酬李二十见寄》有:“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白居易、元稹于贞元二十一年至元和元年曾寓居华阳观准备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制举,据诗意李绅应亦在此时与二人相识,并同宿华阳观。
    ②李绅、元稹、白居易登第情况,分别见[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六,元和元年进士科条,第585页: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条,第586、587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334页。
    ①白居易有《酬裴相公见寄二绝》,作于大和三年分司洛下后。诗云:“一双华亭鹤,数首解嘲文。总是迂闲物,怎堪伴相君。”(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34页。)白诗为酬裴度之作,可知裴度先有诗书相寄问,且确视华亭鹤及白居易诗文为亲近物。
    ②见刘禹锡《白太守行》诗后笺语,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046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63页。
    ①刘禹锡有《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是目前可见刘禹锡最早的一首寄白诗。从诗题可知,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十一月至元和六年四月,白居易任翰林学士期间,时刘禹锡正谪官外贬。白居易以百诗寄示之,似非交分浅切者所能为。故刘、白之交当早于此,至少在贞元末,二人已相善,方有元和初白居易寄诗之举。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439页。
    ①事见[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第455]-4552页。
    ②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439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355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27页。
    ⑤见[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五,贞元十九年博学宏辞科、书判拔萃科条下,第564、565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四《王起传》:“贞元十四年擢进士第,释褐集贤校理,登制策直言极谏科,授蓝田尉。”第4278页。又据[清]徐松著,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卷一七,元和三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条,有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阂、李正封、吉宏宗、徐晦、贾餗、王起、郭球、姚衮、庾威,十一人。可知王起于元和三年登直言极谏科后,方授蓝田尉。则其为秘省集贤校理的时间当自贞元十四年至元和三年。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附录《白居易年谱简编》,白居易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在秘省任校书郎,元和二年至六年以本官充翰林学士,仍在秘省。故贞元十九年至元和三年是白 居易、王起同在秘省为官时期。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47页。
    ②见[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四《王起传》,第4278页。
    ③王起相问履道池桥之事,见白居易《答王尚书问履道池旧桥》,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61页。
    ④据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厅壁记》,李程贞元二十年九月二十七日自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二十一年三月十七日加水部员外郎,元和三年七月二十三日知制诰.其年出院,授随州刺史。白居易自元和二年十一月五日召入翰林至元和六年丁忧出院。则白、李在元和二、三年间曾同供职翰林。
    ⑤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419页。
    ①[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敬宗纪》:“(宝历二年九月)壬申,宰相李程为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第521页:同书卷一七《文宗纪》:“(大和四三月)乙亥,以河东节度使李程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河中尹、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第536页。则李程在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任,为宝历二年九月至大和四年三月间。
    ②与白居易有先期交谊的十七名成员中.包括其族弟白敏中。二人为亲属,无需对其交谊关系再作讨论。
    ③据上文洛下诗人群概述部分可知,《汝洛集》六十六首诗中有七首位刘禹锡在苏州、汝州、同州与白居易、裴度遥唱之作,故其于洛下集会唱和者实为五十九首。七首遥唱之作为刘禹锡《郡内书怀献裴侍中留守》、《酬乐天衫酒见寄》、《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事》、《酬乐天闲卧见寄》,白居易《刘苏州寄酿酒糯米李浙东寄杨柳舞衫偶因尝酒试衫辄成长句寄谢之》、《梦刘二十八因诗问之》、《闲卧寄刘同州》。
    ①据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韩愈《长安交游者赠孟郊》、《孟生诗》作于贞元九年。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中,将孟郊《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诗》系于贞元八年。见《孟东野诗集》附录《孟郊年谱》,贞元八年条,第216页。
    ②孟郊《送韩愈从军诗》系于贞元十二年,见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附录《孟郊年谱》,贞元十二年条下,第232页。
    ③张籍与孟郊于贞元十二年交游桃花坞,见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附录《孟郊年谱》,贞元十二年条下,第233页。
    ④[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三,第4295页。
    ⑤[宋]贺铸著,王梦隐、张家顺校注《庆湖遗老诗集校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卷三,第157-158页。
    ⑥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84页。
    ①关于张籍于韩愈任汴州贡士考官时取解之事,详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张籍传》,“初至长安”条下笺语,第561-562页、第568页。张籍在其《祭退之》诗中,对汴州取解一事亦有叙述,可参见。
    ②张籍《祭退之》,[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三,第4301页。
    ③《全唐文》卷六四O,第6466页。
    ④韩愈《与孟东野书》中云:“李习之娶吾亡兄之女,期在后月,朝夕当来此。”(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上册卷二,第207页。)据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附录《孟郊年谱》,此书系贞元十六年所作。故知李翱于此年娶韩愈亡兄女。
    ①贾岛、韩愈相识于贞元十七年,据齐文榜著《贾岛研究》,第五章《韩贾的师弟子之谊》,第93-97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七六《贾岛传》云:“来东都,时洛阳令禁僧午后不得出,岛为诗自伤。愈怜之,因教其为文”,所指即贞元十七年贾韩于洛阳始交事。详见齐文榜著《贾岛研究》,第五章《韩贾的师弟子之谊》,第94页。其自伤诗为:“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见[宋]阮阅编著.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前集卷八“评论门”,第93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二,第6635页。
    ④贾岛《黄子陂上韩吏部》之系年,据齐文榜著《贾岛研究》附录《贾岛年谱新编》“长庆四年”条下,第106页。
    ①韩愈与张署同官同贬之经历,详见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上册,卷五,第469-475页。
    ②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下册,卷七,第165页。
    ③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上册,卷五.第471页。
    ④见钱仲联著《梦苕庵专著二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李贺年谱会笺》,“元和三年”条,第31-33页。
    ⑤见钱仲联著《梦苕庵专著二种》之《李贺年谱会笺》,“元和三年”条,第33-35页。
    ⑥见钱仲联著《梦苕庵专著二种》之《李贺年谱会笺》,“元和四年”条,第37页。
    ⑦据钱仲联著《梦苕庵专著二种》之《李贺年谱会笺》,李贺元和五年至八年间在长安任奉礼郎。其交游有姓名可考者十四人,其中皇甫湜、沈亚之、陈商、李汉、张彻均为韩愈结交、提携者。
    ⑧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782页。
    ⑨[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九,第4388页。
    ①见[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七六《刘叉传》,第5268页。
    ①在对韩愈、张籍、贾岛西京坊间居住情况的讨论中,将涉及元宗简、白居易的坊里居所,此二人虽不属韩孟诗派成员,但与张籍有交道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对坊里居住分布与诗人群交往关系这一问题,可作辅助说明。因此,将元、白二人之居住坊里,纳入到对韩孟诗人群坊间居住情况的讨论中。
    ②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靖安坊”条,第341页。
    ③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951页。
    ④[宋]洪兴祖撰《韩子年谱》,“贞元二年”条.[宋]吕大防等撰《韩愈年谱》,第24页。
    ⑤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长庆四年得病,满百日假,既罢,以十二月二日卒於靖安里第。”《全唐文》卷六三九,第6461页:皇甫湜《韩愈神道碑》:“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全唐文》卷六八七,第7038页。
    ①关于长安城坊里布局的详细研究论述,参见妹尾达彦《长安城的官人居住地》,《东洋史研究》第55卷,第2号,1996年,第35-47页。
    ②靖安坊中居民情况,详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第339-343页。
    ③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延康坊条,第129页:靖安坊条,第341-342页。
    ④张籍有《移居靖安坊答元八郎中》,元八郎中为元宗简。白居易有《晚归有感》题下自注云:“元八少尹今春樱桃花长逝。”,元八少尹亦为元宗简。据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此诗作于长庆二年,又据注中樱桃花之语,可知元宗简逝于此年三、四月间。故张籍移居靖安坊之时间当在长庆二年元宗简卒前。
    ⑤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8-9页。
    ⑥韩愈《题张十八所居》,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第986页。
    ⑦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586页。
    ⑧张籍《移居靖安坊答元八郎中》,[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第4336页。
    ①张籍《酬韩庶子》,[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第4314页。
    ②贾岛有《延寿里精舍寓居》一诗,据齐文榜著《贾岛研究》附录《贾岛年谱新编》,此诗系于元和七年其由范阳始来长安时作。故知贾岛元和七年入长安应举时,始借居延寿里寺中。
    ③贾岛《早起》.[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一,第662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七一,第6626页。
    ②关于贾岛、张籍相识之年份及详细情况,参见齐文榜著《贾岛研究》,第二章《贾岛的生平和思想》,第15-20页;第六章《贾岛与其他人的郊游》,第117页。
    ③关于贾岛由延寿坊迁居异道坊的具体时间.据齐文榜著《贾岛研究》,第二章《贾岛的生平和思想》,第20-22页。
    ①刘禹锡在东都所居坊里,史料中没有确记。但其本人及白居易诗作则对二人所居坊间距离有所言及,由此可判定刘、白二人居所位置的远近关系,故将刘禹锡列入已知居住地的九人中。
    ②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履道坊条,第413页
    ③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集贤坊条,第327页。
    ④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468页。
    ⑤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宣教坊条,第181页。
    ⑥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仁和坊条,第15页。
    ⑦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永通坊条,第36页。永通坊即依仁坊,《河南志》引韦述撰《两京新记》云,此坊东出外城之永通门,其后门塞,而改坊名为依仁。白居易有《闻崔十八宿于新昌弊宅时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诗》,称崔玄亮所居为依仁坊。故笔者亦按依仁之名称之。
    ⑧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履信坊条,第410页。
    ⑨见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归仁坊条,第440页。
    ⑩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252页。
    ①白居易《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42页。
    ②关于私家园林在洛下诗人诗歌中的表现,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第136-138页。
    ①为更好呈现中唐韩孟、洛下诗人群居住坊里的空间特征及与此相关的往来活动,笔者特在本章后附上诗人群两京居住分布图,以充实上文的论述。附图以杨洪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中《西京外郭城示意图》及《东都外郭城示意图》为蓝本。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卷二六杂律上,第489-49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卷八禁卫下,第172页。
    ①关于夜禁制度在唐代的执行及变革,详见徐苹芳撰《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考古》,1982年第6期,第649-650页。李孝聪撰《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83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八六街巷,第1867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卷三四五“裴通远”条,第2734页。
    ①刘禹锡《酬乐天偶题酒甕见寄》,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229页。
    ②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38页。
    ③裴度《予自到洛中与乐天为文酒之会时时构咏乐不可支则慨然共忆梦得而梦得亦分司至此欢惬可知因为联句》,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第1242页。
    ①对大历浙东、浙西诗人群诗歌创作特点的论述,详见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三章《<大历年浙东联唱集)与浙东诗人群》,第78-85页,第四章《<吴兴集)与大历浙西诗人群》,第94-101页。
    ②对洛阳诗不同时期风格内涵的归纳,详见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版,第143页。笔者依之。
    ①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第151页。
    ②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757页。
    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180页。
    ①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五,第4341页。
    ②白居易《赠皇甫庶子》,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853页。
    ③白居易《迂叟》,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536页。
    ④[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卷一九三,贞观四年六月“乙卯,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五年九月,“又将修洛阳宫,……久之,竟命将作大匠窦琏修洛阳宫,琎凿池筑山,雕饰华靡,上遽命毁之,免琎官。”第6079、6088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高宗纪》:显庆二年十二月“丁卯,手诏改洛阳宫为东都。”麟德二年“三月……辛未,东都造乾元殿成。”第77页。
    ⑥[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嗣圣元年)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改东都为神都。”第117页。《旧唐书》卷二六《礼仪志》:“谨按《六典》……则天以东都为神都,迩后渐加构宫室百司。”第988页。
    ⑦[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垂拱四年春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永昌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酣七日。”第118-119页。
    ⑧[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八四,移户条:“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关内雍、同、秦等七州户数万.以实洛阳。”第1840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七,“行幸”条,第609页。
    ②此句原出自妹尾达彦撰《9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中心》,《唐研究》第十一卷,2005年,第497页。
    ③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90页。
    ④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及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版),都对东都分司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而勾作相对更加全面系统。下文中对分司官身份职能的概括,主要依据此二著的基本观点。
    ⑤关于唐代中后期东都留守地位问题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第二章《东都的政务机构——尚书省》,第43-46页: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第二章《唐代东都最高行政长官东都留守的演变》,第43-44页。
    ①关于唐代中后期东都分司官的职权特点,详见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第六章《唐代东都分司官的生活及分司制度的特点》,第249-253页。
    ②[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版,下册.卷八五,“分司官”条,第921页。
    ③洛下二十九位诗人成员所任官职,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所附《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聚会表》中所列官职,第130-132页。
    ④关于唐代中后期东都分司官俸禄情况的详细论述,见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第六章《唐代东都分司官的生活及分司制度的特点》,第227-230页。
    ⑤白居易《再受宾客分司》,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254页。
    ①白居易《京路》,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013页。
    ②白居易《酬皇甫宾客》,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982页。
    ③辛德勇著《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5页。
    ④王岩撰《隋唐宋时期洛阳园林考古学初探》,《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年8月版,第227页。
    ①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1272页。
    ②[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〇《裴度传》,第4432页。
    ③[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七二《牛僧孺传》,第4472页。
    ①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749页。
    ②白居易《唐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保安定皇甫公墓志铭》,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第3773页。
    ③对洛下诗人诗歌主题的概括,依据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上编第五章《(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中,对洛下诗人诗歌内容的总结,第133-145页。
    1、拜根兴著《永泰公主与永泰公主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4月
    2、白茹冰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
    4、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
    5、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连书店,2001年6月
    6、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2月
    7、[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
    8、程存洁著《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
    9、储仲君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
    10、[日]川合康三著,刘维治、张剑、蒋寅译《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11、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2月
    1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
    13、[清]董诰等纂《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14、[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
    15、[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0月
    16、[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月
    17、[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月
    18、[唐]冯贽著《云仙杂记》,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36册
    19、傅璇琮主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20、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主编《武威汉代医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10月
    21、[明]高棵编选《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
    22、[宋]高承撰,[明]李果订《事物纪原》,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09册
    23、[宋]葛立方著《韵语阳秋》,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54册
    24、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5、勾利军著《唐代东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26、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27、[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
    28、[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7月
    29、胡可先著《杜牧研究丛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9月
    30、胡可先著《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31、胡可先著《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32、[明]胡应麟撰《诗薮》,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0月
    33、[明]胡震亨著《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34、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7月
    35、黄灵庚疏证《楚辞章句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
    36、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8月
    37、[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1月
    38、贾晋华著《皎然年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
    39、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40、蒋寅著《大历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
    41、[唐]皎然撰《皎然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第111册
    42、[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43、[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44、[清]李光地撰《月令辑要》,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第467册
    45、李浩著《唐代园林别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46、[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
    47、[唐]李溶撰,陆烜订《松窗杂录》,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43册
    48、李孝聪撰《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以坊市制的演变为线索》,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48-306页
    49、[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
    50、李渔叔注译《墨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3月
    51、[唐]李肇著《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
    52、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
    53、[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
    54、林继中著《唐诗与庄园文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
    55、[宋]刘斧撰《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
    56、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
    57、刘开扬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
    58、[唐]刘餗撰《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59、[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2月
    6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61、[唐]柳宗元撰《柳宗元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
    62、[唐]陆龟蒙撰《甫里先生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第129册
    63、[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
    64、运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
    65、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8月
    66、[宋]吕大防等撰,徐敏霞校辑《韩愈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5月
    67、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68、马自力著《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69、孟二冬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70、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71、莫砺锋著《唐宋诗歌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4月
    7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73、[宋]欧阳修著《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6月
    7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
    75、齐文榜著《贾岛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
    76、钱振伦注,黄节补注,钱仲联增补集说《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11月
    77、[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78、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79、钱仲联著《梦苕庵专著二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4月
    80、丘桓兴著《中国民俗采英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
    81、[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
    82、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83、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
    84、[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8月
    85、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86、[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
    87、[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0年9月
    88、[唐]司空图撰《司空表圣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第129册
    89、孙望编著《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
    90、佟培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91、[宋]谈钥撰《吴兴忘》(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4年3月
    92、[宋]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
    93、[清]王夫之著,舒燕校点《薑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1月
    94、王国安笺释《柳宗元诗笺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95、[清]王鸣盛撰《十七史商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
    96、[清]王闿运撰《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11月
    97、[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98、[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
    99、[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
    100、王胜明著《李益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10月
    101、王毅著《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102、[宋]王应磷撰《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8月
    103、王友胜、李德辉校注《李贺集》,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1月
    104、[宋]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
    105、[清]翁方纲著,[清]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月
    106、乌丙安著《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107、吴企明编《李贺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10月
    108、吴汝煜、胡可先等编著《唐五代人交往诗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109、吴廷燮撰《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
    110、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10月
    111、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
    112、吴相洲著《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13、吴相洲著《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2月
    114、吴在庆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0月
    115、萧涤非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3月
    116、[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文选》,影印本《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第1330册
    117、[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
    118、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7月
    119、辛德勇著《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120、[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5月
    121、[清]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月
    122、[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2月
    123、[清]许学夷著《诗源辨体》,《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集部诗文评类,第1696册
    124、薛天纬著《唐代歌行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25、严耕望著《唐仆尚丞郎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126、[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
    127、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128、[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129、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6月
    130、杨鸿年著《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131、[元]杨士弘编选,[明]张震辑注,[明]顾磷评点,陶文鹏、魏祖钦整理点校《唐音评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132、[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
    133、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6月
    134、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7月
    135、余恕诚、刘学锴编校《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月
    136、[美]宇文所安著,陈引驰、陈磊译,田晓菲校《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1月
    137、郁贤皓著《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138、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4月
    139、[清]翟颢撰《通俗编》,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23册
    140、张伯伟著《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年4月
    141、张君著《神秘的节俗》,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42、[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籤》,《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第126册。
    143、[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144、[东汉]张仲景撰,文棣校注《金匮要略方论》,北京:中国书店,1993年10月
    145、[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
    146、赵荣蔚著《晚唐士风与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47、[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
    148、[东汉]郑玄注《周礼郑注》,《四部备要》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3-4册
    149、[东汉]郑玄注《礼记郑注》,《四部备要》本,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8册
    150、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隋唐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151、周相录撰《元稹年谱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1月
    152、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153、[梁]宗懔撰,王毓荣校注《荆楚岁时记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