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宜农耕生产,因而自古便是游牧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作为边疆重地,自汉代起,历代中央政府不断从各地招募和迁移汉族群众到海西地区屯田戍边,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定与保卫领土完整的目的。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汉族移民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为改善海西地区的人居生存环境、发展海西经济、构建海西多民族文化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政府组织移民,还是自发性移民,海西地区移民的数量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在同当地蒙、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汉族移民在生计模式、婚姻文化、宗教信仰、丧葬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村落中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性来展现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历程,并以村落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现状来反映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整体状况。
     全文由八章构成,大致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本研究的整体背景,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概述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相关概念与调查点的选择理由分别进行说明。第一章概述了调查地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沿革、各民族等基本情况。第二章对民国至解放后海西地区汉族移民的来源、类型、迁移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背景对铜普镇汉族移民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由对田野资料的具体分析构成。第三章对汉族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与原因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详尽探讨了汉族移民多元化的生计模式和当地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第四章主要从族际通婚、招赘婚姻、村内通婚三个方面对当地汉族移民婚姻文化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于汉族移民藏传佛教信仰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藏传佛教与汉族移民民俗的互动、融合进行了论述。第六章对当地汉族移民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汉族移民丧葬仪式的变迁特点及其功能。第七章通过选取居住格局、个体交往、语言使用、宗教信仰、民族意识与社会距离等六个变量,对当地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综合考量,进而探讨当地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八章为本论文的结语,总结海西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未来走向,并对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Hai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 lies at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Most areas are alpine and hypoxia, and natural condition is very bad, which is unfit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o it has been the habitation of nomadic minority groups. As the border area, the past dynasties continuously recruited and migrated Han immigrants to Haixi region to open up waste land and garrison the frontier in order to maintai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ecure territorial integrity. For thousands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 economy and build multiple cultural system, Han immigrants with minority group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After new China establishment, the scale and quantity of govermental or spontaneous immigration are great. During these years that they lived together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areas, they have been experiencing cultural changes in their pattern of economy, marriage culture, religion belief and funeral culture and so on.
     The paper aims to unfold process of Han immigrant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thnic relations of Haixi immigrant region by taking four immigrant villages of Tongpu township in Wulan country as a classical case to illustrate the aspects of their cultural chang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prolegomenon, which discusses the whol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illustrate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explain study methods, writing thoughts, related concepts and reasons of choosing investigated villages.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es natur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national situ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origin, types and immigration reason in Haixi region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now, and introduce Han immigrants of Tongpu town.
     The chapters from third to seventh are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and also the part for analyzing the field-work-abtained data. The third chapter illustrates change process and reasons of pattern of economy, discribes multiple pattern of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pressing problem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lture from aspects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uxorilocal marriage and village marriage.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s of Han immigrants'religion belief on Tibetan Buddhism, discusses fusion between Han's folk custom and Tibetan Buddhism. The sixth chapter detailed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funeral ritual, and illustrates characters and function of funeral ritual.
     The seventh chapter chooses six variables, namely inhabitation pattern,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use, religion belie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distance,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ate ethnic relation, furthermore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of ethnic relation and puts forword several suggestions.
     The eighth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to this topic, which discusses characters and trends of Han immigrants' cultural change, and concludes character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endency of ethnic relations in Haixi immigrant region.
引文
1.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乌兰县志编纂委员会:《乌兰县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5.《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人口志》,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年版。
    7.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集粹》,2001年版。
    8.《大柴旦镇志》,中国县镇年鉴出版社,2002年版。
    9.《海西年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王昱、李庆涛主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邓慧君:《青海近代社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崔永红:《青海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刘得庆:《青海风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谢佐主编:《青海民族关系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谷苞主编:《西北通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杨效:《马步芳家族的兴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芈一之:《青海地方史略》,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民族处印,1978年版。
    18.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6年版。
    19.青海省志委员会编纂:《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2.秦红增、韦茂繁:《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23.吕世辰:《农村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4.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译:《人类婚姻史》(全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6.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7.马戎:《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版。
    28.张天路:《民族人口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年版。
    29.李静:《民族心理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0.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1.荣格:《寻找现代人的灵魂》,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2.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3.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3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5.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
    36.葛剑雄、安介生:《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0.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才让:《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42.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3.王宁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长沙: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
    45.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6.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7.赵利生:《民族社会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8.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9.池子华:《中国流民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郑正强:《最后的屯堡-一个汉移民社区的文化探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苍铭:《云南边地移民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宁主编:《宁夏吊庄移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4.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57.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8.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59.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擅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0.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61.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6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65.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6.马戎等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版。
    68.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台北允晨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69.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沈林、张继焦、金春子:《中国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73.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利》,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74.林耀华:《民族学通婚》,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王俊敏:《青城民族-一个边疆城市民族关系的历史演变》,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6.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7.徐黎丽:《甘青宁民族关系发展趋势》,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田方、张东亮编:《中国人口迁移新探》,北京: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79.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80.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1.王铭铭主编:《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2.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4.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6.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张海洋:《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88.王铭铭等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9.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蒲文成主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1.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2.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3.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94.赵世瑜:《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95.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96.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7.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8.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9.E·杜尔干著、林宗锦、彭守义译:《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0.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1.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2.高丙中主编:《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3.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4.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宋涛:《传统裂变与现代超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06.杨文炯:《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07.徐杰瞬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8.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109.谭必友:《古村社会变迁——一个话语群的实验分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10.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青海各民族记略》,《蒙藏周刊》1929年第1卷第4、5、8、9期。
    2.张元彬:《青海蒙藏两族的经济、政治及教育》,《新青海》1933年第1卷第10期。
    3.李积新:《青海垦务概况》,《新青海》1933年第1卷第10期。
    4.《最近之青海》,《新青海》1935年第3卷第8期。
    5.孙翰文:《青海民族概观》,《西北论衡》1937年第5卷。
    6.梁敬帏:《甘肃农村之经济》,《新西北》1939年第1卷第1期。
    7.李上林:《甘肃历代天灾考略》,《新西北》1945年第8卷第7、8、9期。
    8.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民族译丛》1983年第6期。
    9.解书森、陈冰:《青海的开拓与国内移民》,《经济研究》1984年第3期。
    10.麻国庆:《汉族传统社会结构与家族》,《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11.朱世奎:《青海汉俗的建构特色及意蕴》,《青海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2.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13.何光泸:《试论宗教与民族关系》,《中国宗教》1996年第4期。
    14.李存福:《青海汉族社、祖同祭习俗探议》,《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5.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16.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思考》,《民俗研究》1998年第1期。
    17.高丙中:《中国文化的族际共享》,《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18.尚会鹏:《中原五村上门女婿及其社会地位问题》,《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
    19.范玉春:《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20.陈长平:《民族混居研究方法-以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区为例所作的个案研究》,《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21.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22.文军:《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23.杨建新:《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24.龚学增:《论宗教与民族》,《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5.张占元、苏志强:《人口迁移与柴达木开发》,《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年第4
    期。
    26.贾伟、马兴盛:《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7.关凯:《现代化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8.赖华明:《秦汉移民与巴蜀文化的变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1期。
    29.李强:《影响中国人口流动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0.马戎:《试论民族意识》,《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31.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2.田俊迁、李少沛:《当前甘肃省民族关系问题对策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3期。
    33.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4.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5.霍福:《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传说故事的记忆与流 变》,《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6.何玲、韩官却加、杨多才旦:《对青海移民地区民族宗教问题的思考-以海西州为例》,《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7.陈宇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精神文化变迁》,《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38.高永平:《传统框架中的现代性调适-河北省平安村1949年后的招赘婚姻》,《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9.李吉和、周彩云:《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特点刍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0.青觉、马守途:《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现象存在的长期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1.黄爱学:《民族法制建设与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42.马占彪:《对青海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考》,《攀登》2008年第1期。
    43.芦兰花:《青海湟源“家西番”丧葬习俗的宗教学解读》,《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44.穆殿春、李苑:《青海藏区和谐民族关系探析-以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为个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5.徐黎丽:《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的几个特点》,《学术探索》,200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