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近代漠南蒙汉“移民音乐”的形成过程及其特质与归属。近代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黄河中下游亦泛滥不断,大量灾民北徙至漠南,造成“黄河农耕文化”与漠南游牧文化的撞击,本论题中的“移民音乐”涉及这种撞击生成的新音乐品类:漫瀚调、二人台、胡仁·乌力格尔。“移民音乐”在移民社会的二元文化中孕育、产生,又在二元文化的互动中变迁。
     近代漠南的移民大都是破产农民、手工业者,清初政府在上层实行“满蒙联姻”的政治同盟,在下则实行“蒙汉分治”的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北迁的汉民最初是以流民身份“春去秋回”在漠南进行农耕,当达到一定规模清廷在邻近地区设置了相关的机构对流民进行临时管制。当越来越多的民人就地落户成为移民,蒙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加上清中后期的内忧外患,清政府最终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吸引了大量移民,同时建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移民就地落户入编。在这一系列政策主导下,漠南移民融入蒙古社会的过程大概经历了经济融入、文化融入和政治融入,这一进程深深影响了移民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而移民音乐的状况也充分反映了这一过程。
     本文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照“移民社会”的进程,以“移民音乐”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前移民音乐时期”、“移民音乐时期”和“后移民音乐时期”的历史划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一些见解,如“胡仁·乌力格尔”研究范式的不妥,“移民音乐意义”上的二人台、移民音乐的地域性和“文化反哺现象”等。
     移民的分布直接决定了移民音乐的分布。东、西部移民社会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移民音乐,如移民间接参与的胡仁·乌力格尔和移民直接参与的漫瀚调、二人台。胡仁·乌力格尔在题材、演绎形式、曲调方面的蒙汉因素,漫瀚调对原民歌的改造,蒙古族元素对二人台形成发展的支持等,都是笔者在综合音乐本体的变化和相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做的尝试性解释。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移民音乐”,笔者提出“文化撞击生成理论”,这是整合了西方移民理论“文化多元论”、“文化生成论”、“撞击一体化”等而做的一次理论探索,它特指短期内两大异文化的撞击生发出的文化现象,以及一系列后续反映。“移民音乐”文化源头上的二源性直接导致生成过程中的二元性,这种娘胎里带的特质导致“移民音乐”在“属-种-音乐本体”层面的对立统一。下文就在这样的思维框架中对上述现象一一给予解析。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ngolian people and Han people migration music at Monan (South of the Desert) area in modern times. The constant flood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modern times has forced a large number of migration inflows. With the migration of the poor farmers and handicraftsmen, the agricultural culture of th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moved north and infused with the nomadic culture of Monan. The migration music which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man-han-diao (mongolian-han folk song), errentai (two-people opera) and Huren Uleger (Han story in Mongolian language) were formed during the interaction and accultur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two cultures.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Manchus-Mongol marriage alliance" policy in upper Class and "Segregation Mongol-Han" policy in lower Class. Under the policy, the farmers moved north to do agriculture in the way of "back and forth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as refuges. When there were certain amounts of refuge population, the Qing government set temporary local office to rule them. With more and more farmers settled down as migrants,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ngolian and Han people deepened. Until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finally carried out "Policy of Migration to Reinforce Frontier Defense" policy and set up governs organizations officially, while consequently, the migrants settled down officially.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roughly three periods of the process of the inclusion of the migrants to the Mongolian society-economic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nclusion. This process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gration music, and vice versa, the migration music reflects this process as well.
     The history of migration music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former research results and with the history of" migration society" as guidance,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the history of migrantion music into three phases:pre-migration music, migration music, post-migration music, and focuses on discussing some key aspects, to name a few, the inappropriate research paradigm of "wuligeer", the "errent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aning of migration music", the regionalism of migration music and "Cultural regurgitation-feeding" phenomenon, etc.
     The distribution of migration music mostly depen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igrants, the different migration culture of east and west also brings out different styles of migration music, such as non-migration joined style wuligeer and migration joined style manhandiao and errentai. Wuligeer's types of the subject, style of performance and melody in Mongolian and han aspect, the change of mongolian-han folk song compared with the source ones, the support of Mongolian factors to two-people opera, etc. All of them are my first step attempt on the basis of the change of music and non-music factor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culture and oral.
     On top of that, as a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on of the western theories of migration-the "Multi-Culturalism","Cultural formation theory","clash-integration theory", I put forward the "clash and formation of culture theory", which refers to the culture of the clash and formation between two distinguished culture in a short period and as well as the series of consequences. The dual-culture resource of the migration music directly leads to the duality of the formation of it, which also caused its contrastive combination in the aspects of "genus-category-music".
引文
2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页.
    3同上,12页.
    4同上,34页.
    5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13页.
    6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14-15页.
    7鸟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246页.
    8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7页.
    9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4-15页.
    10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载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转引自同上,37页.
    11魏源.圣武记.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93-94页.
    2(乾隆)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下”.转引自阎光亮.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43页.
    13 Su Zheng. 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 1994.No.3. (Vol.3).
    14 Thomas Turino. 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1988. No.2 (Vol.9).
    15田青主编.中国音乐年鉴1994.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680页.
    16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17冯光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56-59页.
    18赵志安.音乐传播学科建设与教育思考音乐传播学科认识导论.见:曾遂今主编,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杨民康.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见:杨民康,编.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10-11页.[待出版]
    20同上,11页.
    21该部分本文所选文论限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前。
    22策·达木丁苏荣.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1694.转引自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0卷):112-113页.
    23С·Ю·涅克留道夫.蒙古民间史诗与民间口头创作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学泽丛,1983年,第1期:337页.转引自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鸟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0卷):113页.
    24朝克图.国内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状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3年,第5期:105-111页.
    2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46页.
    26刘新和.关于蒙古族曲种在入志过程中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艺术.2002年,第2期:86页.
    27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53-254页.
    28同上,250页.
    29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21页.
    30杜梦甦.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书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139页.
    31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8-27页.
    32 S1obin, Mark. "Micromusics of the Wes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Ethnomusicology 1992. No. 1 (Vol.36):87.
    33达利扎布.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141页.
    34同上.
    35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马永山,赵毅.关于内蒙古地区禁垦放垦政策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5期:86-91页.
    37王来刚.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年.12页.
    38同上,17页.
    39王先谦.东华录.崇德三年六月庚中条,转引自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767页.
    40蒙古律例.卷6,转引自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769页.
    4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768页.
    42王先谦.东华续录.转引自佟宝山.阜新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312页.
    43杨宾.柳边纪略.卷1.辽海从书本.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版.238页.
    44(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978.转引自阎光亮.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8页.
    45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地舆附录,满蒙丛书.第一卷.
    46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790页.
    47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1页.
    48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791页.
    49薛智平.清代内蒙古地区设治述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61页.
    50同上.
    51大清会典事例.卷九七八,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62页.
    52清宣宗实录.卷一四五,道光八年十月甲午.
    53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253页.
    54(光绪朝)大清会典.卷六十三.
    55薛智平.清代内蒙古地区设治述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65页.
    56宋遒工.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50页.
    57姚启明.山西省地理.1994年.199页.据倪江林.山西历史人口.(山西人口.第二章)和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第一章,第十一章有关资料等整理计算.
    58姚启明.山西省地理.1994年.199页.据倪江林.山西历史人口.(山西人口.第二章)和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第一章,第十一章有关资料等整理计算.
    59薛智平.清代内蒙古地区设治述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69页.
    60薛智平.清代内蒙古地区设治述评.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70页.
    61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44页.
    62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883页.
    63薛智平.试论清代卓索图盟、昭乌达盟的放垦.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301页.
    64理藩院则例(乾隆).禄勋清吏司上.转引自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106页.
    65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87页.
    6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卷978.转引自阎光亮.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06页.
    67项福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5页.
    68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87页.
    69珠飒.清代东三盟移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年.58页.
    70珠飒.清代东三盟移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年.58页.
    71珠飒.清代东三盟移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5年.59页.
    72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81页.
    73苏立贤朱宝珍主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220页.
    74亦邻真.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66-167页.转引自(民国)奉天通志.卷五七.沿革志.
    75亦邻真.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67页.转引自清史稿.卷五五.地理志.
    76亦邻真.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167页.转引自清德宗实录.卷六0.清史稿.卷五五.地理志.
    77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六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489页.
    78准格尔旗志编纂委员会.准格尔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30页.
    79同上.86页.
    80可爱的鄂尔多斯编委会.可爱的鄂尔多斯.1985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41页.
    81梁冰编著.成吉思汗陵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91-92页.
    82同上.98页.
    83同上.97页.
    84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920页.
    85据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第1辑.733-735页.“黄河流域六省历年灾荒表”统计而得.
    86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31页.
    87调查河套报告书,转引自梁冰编著.成吉思汗陵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99页.
    88廖兆骏著.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湾南天书局1987年。转引自安介生.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兼论山西移民在塞外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79页.
    89古丰识略.卷三三.艺文上.附.各厅查禀地方情形.咸丰十年抄本.转引自同上.
    90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39页.
    91绥远通志稿.卷76.民族志·蒙族.
    92内蒙古包头市萨拉齐县二人台坐腔第五代传承人.
    93民国萨拉齐县志.卷12.生活·饮食.
    94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2页.
    95民国萨拉齐县志.卷11.礼俗.
    96民国萨拉齐县志.卷11.礼俗.
    97同上.
    98刑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上卷.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2年,415页.
    99《宣统政纪》卷41,2-8页.
    100 S. P. Corder:应用语言学导论(中译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
    101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93页.
    102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376页.
    10余元盒.内蒙古历史概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130-131页.
    104邢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上.卷419,页15下-16.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2年版.342页.
    105邢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下.卷572,页2,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2年版.405页.
    106绥远通志稿.第50卷教育.内蒙古图书馆整理翻印.1936年.
    107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8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674页.
    109准格尔旗志编纂委员会.准格尔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0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6-26页.
    111 W. R. Bohni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4.
    112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55页.
    113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55页.
    114同上,255-256页.
    115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58页.
    116参见蒙古文学联系.文集中的中国章回小说与话本的蒙文译本.一文(俄文),1981年莫斯科出版,转引自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44页.
    117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30页.
    118参考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59-261页.
    119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 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136-137页.
    120同上,57页.
    121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55页.
    122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247页.
    123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58页.
    124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57-58页.
    125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126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134页.
    127同上.135页.
    128同上.141页.
    129此处信息参考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140页,原文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1986年,第4期.
    130参考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138-143页.
    131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1-4页.
    132中国ISBN中心.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剧种.1994年.81页.
    133同上
    134可爱的鄂尔多斯.编委会.可爱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47页.
    135仁钦道尔吉主编.鄂托克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53页.
    136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51页.
    137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55页简谱转译.
    138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37页简谱转译.
    139同上.251页简谱转译.
    140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漫瀚凋艺术大事记”,2006年.549页.
    141巴靖远.土默川的“二人台”与老双羊.载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史料.(第20辑)1986年.288-289页.
    142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447页.
    143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1994年.73页.
    144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348页.
    145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48页.
    146赵星.蛮汉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3-4页.
    147赵星.蛮汉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4页.
    148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河曲民间歌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200-201页.
    149贾德义.山西二人台唱腔、牌曲全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112-113页.
    150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71页.
    151李强.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太原:三晋文化出版社,2009年.98页.
    152准格尔旗志编纂委员会.准格尔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438页.
    153席子杰.二人台的诞生.载包头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室、包头市群众艺术馆合编.二人台资料专辑.剧稿增刊,1981年.7页.
    154草田.二人台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1年.10-15页.
    155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226-227页.
    156准格尔旗志编纂委员会.准格尔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30页.
    157草田二人台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1年.14页.
    158士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文化与语言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89页.
    159张存亮.二人台志.1989年铅印手稿,1-3页.
    160李野、赵伯超.解放前的二人台.载包头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室、包头市群众艺术馆合编.二人台资料专辑.剧稿增刊,1981年.15页.
    161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72页.
    162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72页.
    163周少卿、张存亮.河曲二人台.载河曲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曲文史资料.第一辑.1992年.119页.
    164张存亮.二人台志.1989年.铅印手稿,472页.
    165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二人台研究.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2页.
    166郭海主编.阳高县志.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4月,467页.
    167同上
    168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转引自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55页.
    169管健.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N辖区的农民工为例.青年研究.2006年,3期,21-27页,转引自刘有安.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卷):121页.
    170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298-299页.
    171同上,299页.
    172同上,299页.
    173同上,306页.
    174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中国音乐学(季刊).2003年,第2期:69页.
    17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252页.
    176扎那胡尔奇的北上与科右中旗上派风格的形成.高长胜等主编.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文艺集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274页.
    1772011年8月7号抄写于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博物馆.
    178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213-216页.
    179关于胡尔奇科尔沁右翼风格区及科右中旗师承链的田野调查.引自高长胜等主编.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文艺集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270页.
    180练小全、魏景文选编.中国小提琴作品集7.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125页.
    181徐城北.梨园走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60页.
    182赵星.蛮汉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08-109页.
    183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186页.
    184马春生,李红梅.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05-108页.
    185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183页.
    186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85页.
    187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86页.
    188此处信息来源于萨拉齐非物质遗产申报材料.
    189此处信息来源于萨拉齐非物质遗产中报材料.
    190此处信息来源于萨拉齐非物质遗产申报材料.
    191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59页简谱转译.
    192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83页.
    193[美]约瑟夫·T·肖著.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盛宁译,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38页.
    194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21页.
    195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219页.
    196季明举.文化与文化吸纳——兼论俄罗斯文化“假晶”现象.俄罗斯研究,1999年,第2期:27页.
    197[苏]谢·尤·涅克留朵夫.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95页.转引自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43页.
    198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页.
    199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39页.
    200叁布拉诺日布、王欣.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208-212页.
    201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44-45页.
    202全家福(蒙)(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转引自李彩花.浅谈本子故事说唱活动中体现的汉文化特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4卷(第1期):4-6页.
    203特图克.科尔沁土语与地域文化研究.[蒙文],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122-157页,转引自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18页.
    204福宝琳.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貌.转引自那达米德、福宝琳.乌力格尔曲调300首.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内部资料,1989年.8页.
    20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248页.
    206杨玉成.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论:[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1 年,25-28页.
    207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2003年,第2期:67-74页.
    208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35页.
    209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220页.
    210同上,19-20页.
    211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35页.
    212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61页.
    213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36页.
    214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67-171页.
    215同上,167页.
    216同上,由169页简谱转译.
    217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由167-168页简谱转译.
    218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由170-171页简谱转译.
    219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32页.
    220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72-173页简谱转译.
    221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29页简谱转译.
    222同上,由227-228页简谱转译.
    223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34-135页.
    224同上.221-222页.
    225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380页简谱转译.
    226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93页.
    227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91页简谱转译.
    228同上.194页简谱转译.
    229由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219页简谱转译.
    230同上.223页简谱转译.
    231此处参考郭根虎.“漫瀚调”类属问题之我见.见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41页.
    232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8-10页.
    233巴靖远.土默川的“二人台”与老双羊.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史料.(第20集).1986年.288页.
    234土默特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上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680-691页.
    235 2012年8月16日由萨拉齐乌兰牧骑队长自光保(原准格尔旗人)现场演奏记谱.
    238李强.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年.98页.
    239渤贾德义.山西二人台传统唱腔、牌曲全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200页.
    240贾德义.山西二人台传统唱腔、牌曲全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55页.
    241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72页.
    243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473页.
    243 Nathan Glazer & Daniel P.Moynihan, Beyond the Mnelting Po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d MIT Press, 1963, 1970.
    244此处参考包·达尔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
    245包·达尔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6月,72-73页.
    246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58页.
    247同上.83页.
    248官晓刚.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第4期:32页.
    249官晓刚.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第4期:32页.
    250同上
    251乔瑞金.现代整体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34页.
    252吴寷维.何谓主体性?一个实践哲学的考察.思想.2006年,第4期:2页.
    253船同上
    254同上
    255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565-589页.
    256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565-589页,589页.
    257同上,225页.
    258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48页.
    259蒙古风俗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50页.转引自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47页.
    250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71页.
    261乞牙惕·沙·贺喜歌芒来.蒙古族曲艺新探索.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397页.
    262刘晓文.二人台乐器“梅”称谓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50页.
    263李煞.妙乐声声道沧桑-听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57页.
    264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呼和浩特: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59页.
    265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5页.
    266同上.55-56页.
    [1]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2]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清\民国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4]葛剑雄,安介生.四海同根:移民与中国传统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6]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中).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7]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8]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载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
    [9]达利扎布.蒙古史纲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绥远.察哈尔部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刘海源.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杨宾.柳边纪略.卷1.辽海丛书本.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13]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绥远通志稿.第一至八卷.共一册.内蒙古图书馆编,1970年.
    [15]卢明辉.清代蒙古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16]陶克涛.内蒙古发展概述(初稿.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
    [17]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18]赛航金海,苏德毕力格.民国内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9]内蒙古历史研究所近现代史研究组.原札萨克图旗清末土地放垦及其演变清况调查报告,[出版社不详],1965年.
    [20]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蒙地开放.[出版社不详],1961年.
    [21]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22]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23]刑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上).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24]刑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中).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25]刑亦尘.清季蒙古实录(下).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蒙古史研究所,1981年.
    [26]宋遒工.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
    [27]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29]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30]王卫东.融会与建构:1648-1937年绥远地区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32]乌仁其其格.18-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33]荣祥,荣赓麟.土默特沿革.[出版者不详],1981年.
    [34]黄静涛.关于土默特志的编纂.[出版者不详],1981年.
    [35]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史料.(第20辑)[出版者不详],1986年.
    [36]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下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37]政协土默特右旗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土默特右旗文史资料(一二辑合订),[出版者不详],1988年.
    [38]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部(旗)历史简介,[出版者不详],1989年.土默特右旗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右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39]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志编纂委员会.土默特志(上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陈志明.土默特历史档案集粹.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41]额尔德木图,孟和.科尔沁文化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贺希格杜荣,何全宝.科尔沁右翼中旗志编纂委员会.科尔沁右翼中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蒙古贞历史.编纂委员会.蒙古贞历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
    [44]刘国有.阜新史稿.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
    [45]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46]苏立贤,朱宝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
    [47]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编纂委员会.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48]布仁巴雅尔.准格尔旗志编委会.准格尔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
    [49]可爱的鄂尔多斯编委会.可爱的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梁冰编著.成吉思汗陵与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51]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2]宋全成.欧洲移民研究——20世纪的欧洲移民进程与欧洲移民问题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3]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4]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55]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6]姚启明.山西省地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57]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9]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60]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cultural studies.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63]克利福德·吉尔茨.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64](美)斯蒂芬·布鲁姆,菲利普·V.伯尔曼,丹尼尔·M.纽曼编著.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Ethnomusicology and modern music history(,汤亚汀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
    [65]田青主编.中国音乐年鉴1994.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
    [66]曾遂今主编.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67]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68]乔瑞金.现代整体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69]扎拉噶.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
    [70]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71]李青松.胡尔沁说书.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牙惕·沙·贺喜歌芒来.蒙古族曲艺新探索.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
    [72]王世一、柳谦、张皇.漫瀚调.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73]赵星.蛮汉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74]杜荣芳.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75]李克仁.走西口与漫瀚调.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76]俞人豪.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
    [77]晓星.河曲民间歌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
    [78]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河曲民间歌曲.北京:音乐出版社,1956年.
    [79]练小全、魏景文选编.中国小提琴作品集7.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80]徐城北.梨园走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1]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82]贾德义.山西二人台唱腔、牌曲全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
    [83]马春生、李红梅.二人台文化艺术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84]李强.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太原:三晋文化出版社,2009年.
    [85]席子杰.二人台的诞生.载包头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室、包头市群众艺术馆合编.二人台资料专辑.剧稿增刊,1981年.
    [86]草田.二人台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1年.
    [87]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88]张存亮.二人台志.1989年铅印手稿.
    [89]李野、赵伯超.解放前的二人台.载包头市文化局戏剧创作评论室、包头市群众艺术馆合编.二人台资料专辑.剧稿增刊,1981年.
    [90]周少卿、张存亮.河曲二人台.载河曲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河曲文史资料.第一辑1992年.
    [91]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92]贾德义.山西二人台唱腔、牌子曲全编.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年.
    [93]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二人台牌子曲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94]邢野.二人台传统剧目集成.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88年.
    [95]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96]邢野,王芳主编.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97]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1981年.
    [98]王永年讲述,刘巨才,段树人编.晋剧百年史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99]李世斌.二人台音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0]张春溪、李子荣.二人台音乐(内蒙古西路部分).东胜:内蒙古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编,1986年.
    [101]吕宏久、刘银威.二人台唱腔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内蒙古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年.
    [10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上、下)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
    [104]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上、下)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10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106]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
    [107]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0年.
    [108]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北京:中国工SBN中心,1997年.
    [109]内蒙古文艺志稿.呼和浩特: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88年.
    [110]二人台剧目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1960年.
    [111]二人台牌子曲集.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1960年
    [112]二人台剧本选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
    [113]二人台资料汇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1年.
    [114]二人台传统剧目汇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调查研究委员会编印,1962年.
    [115]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1994年.
    [116]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7]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18]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119]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20]张纪仲.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1]高长胜.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文艺集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
    [122]万·欧斯特[比利时].(刘奇编注整理).近代中国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民歌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5年.
    [1]Su Zheng. 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1994. No.3. (Vol.3).
    [2]Thomas Turino. Latin American Music Review.1988. No.2 (Vol.9).
    [3]W. R. Bohning.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Labour Mig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4.
    [4]Slobin, Mark. "Micromusics of the West:A Comparative
    Approach." Ethnomusicology 1992. No.1 (Vol. 36):87.
    [1]易华.游牧与农耕民族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研究生院,2000年.
    [2]杨玉成.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论:[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1年.
    [3]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黄淑梅.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及其演唱方法:[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王来刚.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4年.
    [6]姜晓芳.论内蒙古西路二人台:[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7]冯卓慧.蒙汉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论草原民歌蒙汉调:[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裴雅勤.蒙汉调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9]魏琳琳.二人台音乐形态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10]李建军.论漫瀚调的文化交融性:[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6年.
    [11]王鑫.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2]朱文华.论二人台艺术中蒙古族音乐文化因素:[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3]刘晓文.内蒙古二人台牌子曲音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41]王璟华.山西河曲“二人台”演唱方法的探索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7年.
    [15]杨文娟.音乐文化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安介生.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兼论山西移民在塞外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78-83页.
    [2]官晓刚.耗散结构论的科学与哲学意义.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第4期:30、34页.
    [3]季明举.文化与文化吸纳——兼论俄罗斯文化“假晶”现象.俄罗斯研究,1999年,第2期:27-32页.
    [4]刘晓文.二人台乐器“梅”称谓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9-51页.
    [5]李煞.妙乐声声道沧桑-听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56-57页.
    [6]任俊文.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民间小曲——浅析漫瀚调的艺术特色.音乐生活,2007年,第4期:58-59页.
    [7]吴寷维.何谓主体性?一个实践哲学的考察.思想.2006年,第4期:1-9页.
    [8]宋艳梅.清代山西巡抚的民族构成.沧桑.2003年,第6期:14-15页.
    [9]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8-27页.
    [10]马永山、赵毅.关于内蒙古地区禁垦放垦政策的演变.社会科学辑刊,1992 年,第5期(总第八十二期):86-91页.
    [11]宋锦萍、范革新、孔飞.由弗莱的原型理论与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看原型与结构的关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12期):191-192页.
    [12]刘宗迪.从书面范式到口头范式:论民间文艺学的范式转换与学科独立.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57-64页.
    [13]黄翔鹏.二人台音乐中埋藏着的珍宝.中国音乐学,1997,第3期:5-17页.
    [14]苗幼卿.二人台牌子曲探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75-82页.
    [15]布特乐图.胡仁·乌力格尔音乐风格流派述略.中国音乐学(季刊),2003年,第2期:67-74页.
    [16]李彩花.浅谈本子故事说唱活动中体现的汉文化特征.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4卷(第1期):4-6页.
    [17]马中红.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137-142页.
    [18]管健.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N辖区的农民工为例.青年研究.2006年,3期,21-27页,转引自刘有安.移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污名化”现象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8卷):121-125页.
    [19]朝克图.国内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状况.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3年,第5期:105-111页.
    [20]刘新和.关于蒙古族曲种在入志过程中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内蒙古艺术.2002年,第2期:85-87页.
    [21]朝克图,赵玉华.国外学者对胡仁·乌力格尔的研究概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0卷):112-115页.
    [1]杨民康.跨界族群与跨界音乐文化——中国语境下跨界族群音乐研究的意义和范畴.见:杨民康,编.201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学术论坛——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乐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年.6-14页.[待出版]
    [2]郭立民.由我的从艺经历看漫瀚调的形成与发展.见:杜荣芳,编.漫瀚调艺术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75-79页.
    [3]扎那胡尔奇的北上与科右中旗上派风格的形成.见:高长胜等,主编.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文艺集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274-283页.
    [4]福宝琳.胡仁·乌力格尔音乐概貌.见:那达米德、福宝琳,乌力格尔曲调300首.
    [5][美]约瑟夫·T·肖著.文学借鉴与比较文学研究.(,盛宁译).第38页.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49页.
    [6]关于胡尔奇科尔沁右翼风格区及科右中旗师承链的田野调查.见:高长胜等,主编.科尔沁右翼中旗民间文艺集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年.270-273页.
    [7]蒙古风俗鉴(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50页,转引自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年,147页.
    [8]廖兆骏著.亚洲民族考古丛刊.第5辑.台湾南天书局.1987年.转引自安介生.清代归化土默特地区的移民文化特征-兼论山西移民在塞外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贡献.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79页.
    [9]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转引自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5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