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周时期华夷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金文资料入手,结合历史学科相关理论讨论了两周华夷关系的问题,在华夷流变的过程中以两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两周时期华夏与四夷的关系和造成这种变化的过程和根源。
     第一部分,主要对前人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然后,对先秦华夷关系问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说明,阐述了基本概念,指出进行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即充分运用金文资料来展开研究,运用相互作用圈理论、长时段理论和资源环境的视角中人群与环境的互动影响。
     第二部分,对于滥觞期的华夷问题族群关系做了回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庙底沟二期开始就出现了“华夏”文化向外传播的趋势,二里头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原文明对四周的优势,就具备了充当文化中心的地位。夏朝与东夷诸族存在着联姻与合作关系。殷商时期王朝与方国的关系也具备了中心和周边的关系。华夷族群关系的形成伴随着夷夏观念的产生,西周时期的夷夏观念,主要是以我族与他族之分以及是否加入诸夏联盟成员作为标准。
     第三部分,春秋时期是华夏族群与周边四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期,也是华夷思想迅速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春秋初期华夏面对北狄与南夷咄咄逼人的攻势,生发出“尊王攘夷”的观念,诸夏进行集体自卫,管仲相齐桓公完成霸业同时也开始了对夷狄的反击,保卫华夏文明。春秋中期以后,出现了各国联合戎狄攻击其他华夏国家的情况,霸主政治已经大于华夷的界限了。这时出现了超越血缘和地域的夷夏标准,以文化划分华夷的思想,主张行周礼者即为华,行夷礼者即为夷。在观念上既有以族群为中心的华夏中心主义,也有以德怀远,包容天下的世界主义。对于华夷的认识既有生活习俗,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别,也有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文明高低之分,二者交织在一起。
     第四部分,在这一历史时期,经过春秋阶段族群融合,华夏诸国在长城以南明显处于优势,一些周边国家也完成了华夏化的进程,秦、楚、吴、越也演化为诸夏的成员,开始争霸战争。在大一统思想的笼罩下,诸子百家开始提出各自的华夷主张,其中儒家的以夏变夷,华夷互变的思想影响巨大。在北方则表现为游牧文化带的兴起,由于文明的差异区形成更深的冲突,成为华夷之分的新内容。
     第五部分,进一步分析华夷关系的产生机制,分析造成先秦历史上族群态势的内在原理和机制,从中国的地理特征、气候变迁、矿产分布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影响族群关系长时段因素。然后剖析早期中国文化中内在凝聚力的源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问题。最后对于肇始与先秦时期的处理文明冲突思想和策略的利弊进行了辨析,对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
     第六部分,结语,对文章主要观点进行总结。
Abstrct:The essay obtains from the material of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combining the history related theories to discuss the iss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Yi in both West Zhou and East Zhou Dynasty. By the rheological process of Hua-Yi to the Zhou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Hua-Xia and Si-Yi for a period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the process of change and roots what caused these concept.
     Firstly, it is mainly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issue on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and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The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Yi before Qin Dynasty described, explained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methods pointed principal of this study, which is use the material of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 objects, using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ircle theory, the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view of the crowd 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effects.
     Secondly, to review the issue of ethnic relation of Hua-Hi in early period, it mainly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from Miaodigou2nd period, the Huaxia civilization showed the outspreading tendency, and the central plains began appearing the superiority, when compares to the surrounding civilization, possessed the central status of civiliz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Xia Dynasty built up a relationship with Eastern Yi through marriage and cooperation. The kingdom was in a central status when compared to the dependencies also hav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er and the surrounding in Shang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that the formation of Hua Yi ethnics relations accompani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concept of Yi-Xia, and the concepts of Yi-Xia in West Zhou are mainly used2principles, which is in our ethnic groups or his their ethnic groups and whether to join the Xia league members as standard.
     Thirdly, the Chun-qiu period is the time when Hua-Xia ethnic groups and the surroundings Yi ethnic groups were in a stressed relations, also is a concept of Hua-Yi quickly-growing time. When facing the aggressive North Di and South Yi, the group of Hua-Xia generated an idea of honored the King and drive off the Yi. The Xia ethnics groups began a collective self-defense. While the Prime Minister Guanzhong helped King Qihuan finishing the work, which gained a dominant position, and he also fight back against Yi-Di, defended the Huaxia civilization perfectly. After Mid-Chunqiu, various countries united the Rongdi to invade the other countries of Hua-xia, that mean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s overweight the relationship of Hua-Yi. And in this time, arising a principle of Yi-Xia beyond the ties of blood and territory, the thought of to cultural divide the Chinese tribes from Hua to Yi, it's only judge the countries performed the rites of Zhou or not. As for the concept, it contains Hua-xia centralism which mainly relies on ethnic and the cosmopolitanism that showed its morality also its containment. To be more cogniti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a and Yi appear to us are culture diversity, the living habits and value, and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 two are intertwined.
     Fourthly,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through ethnic fusion of Chunqiu, the obvious advantage in Hua-xia states in the south of the Great Wall, some neighboring countries have complete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Hua-xia civilization, qin, chu and wu, the evolution for all the members of the Xia, the hegemony of war began.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political structure of great unity,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诸子百家) initiate their own proposition in the Hua-Yi issue. Among all the propositions,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change the Yi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Hua and the Hua-Yi interconversion has roused great influence. In the north, it manifested as the rise of the nomadic cultur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civilization and create deeper conflict, become the new matter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a-Yi.
     Fifthly, it further analyzed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Hua-Yi concept,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the pre-Qin history ethnic situ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feature, climatic variation and map of mineral deposit,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ethnic relations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n, it dissected the source of the internal cohesion and inclusiveness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At last, it differentiated and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began with the processing of the thought and strategy of civilization conflict in the pre-Qin period, when at the start and before Qin Dynasty the thought and strategy dispose the clashes of civilization, also organized cultural heritage.
     Finally, this part is a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d the main ideas.
引文
① 徐杰舜:《汉民族形成三部曲》,载袁少芬、徐杰舜主编,《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② 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第1-13页。又见《中华民族研究初探》,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③ 覃东平:《试论汉民族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条件》,《贵族民族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杨荆楚:《汉民族形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浅析》,载袁少芬、徐杰舜主编,《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② 史继忠:《汉族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③ 田继周:《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民族研究》,1990年第4期。
    ④ 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⑤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 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②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00页。
    ③ [日]黄川田修:《三代考古》第三辑,《华夏系统国家群的诞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81-112页。
    ①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载《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周年论文集》,又见《民族与中国古代史》载《老北大讲义》,时代文艺出版社,第223-261页。
    ②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76页。
    ③ 蒙文通:《古史甄微》,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④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1109-1118页。后收入《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14-123页。
    ⑤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⑥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版。
    ⑦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⑧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⑨ 宋文炳:《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版。
    ⑩ 吕振羽:《中国民族史》,上海,三联出版社,1950年版。
    11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① Marx Weber.The Ethnic Group,In Parsons and shills etal(eds.).THEORIES OF SOCIETY:Vol 1Gleerol Illinois,The Free Press,1961,P306.
    ② Barth Fredrik,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Published i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Massachusetts.
    ①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②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③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④ 张其贤:《春秋时期族群概念新探》,《政治科学论丛》(台)第39期,2009年3月,第85-158页。
    ① 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2008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陈玉屏。
    ③ 辛迪:《两周戎狄考》,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2005年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朱凤瀚教授。
    ① [日]高津纯也:《先秦时期的“诸夏”与“夷狄”》,《日本秦汉史学会会报》1,1999年日本秦汉史研究大会论文集。
    ② 陈致:《夷夏新辨》,《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③ 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的华夷之辨》,《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①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序言。
    ②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③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④ 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文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本2分 (1993),231-408页。
    ① 周书灿:《中国早期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许倬云:《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江渚候潮汐》(一),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159-160页。
    ②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77-285页。
    ①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三联书店,2010年,第22-23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2页。
    ② 邸永君:《“民族”—词见于<南齐书>》,《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98-99页。
    ③ 茹莹:《汉语“民族”—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第1页。
    ① 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使用了“民族”一词。[英]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② 韩锦春、李毅夫编:《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印,1985年,第33页。
    ③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67页。
    ④ 宁骚:《国家与民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① [美]郝瑞(Steven Harrel)《在谈“民族”与“族群”》,《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第36-40页。
    ②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9-358页。
    ③ 马寅:《马寅民族工作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① Smiths, 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 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② 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Benedict Anderson,1991,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 Version),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95-124页。
    ① Eriksen,T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pluto press,P38.
    ① 该图案选自网络,为未刊稿《苏秉琦先生与彩陶研究》,网络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8628a0102e0vf.html
    ② 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51-82页。
    ① 苏秉琦:《姜寨遗址发掘的意义》,《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
    ② 苏秉琦:《谈“晋文化”考古》,《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页。该文原载于《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③ 王仁湘:《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文物》,2010年第3期,第46-55页。
    ④ 韩建业:《庙地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第3期,第59-69页。
    ⑤ 任继昉:《华夏考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4期,第35-40页。
    ① 詹鄞鑫:《华夏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33卷第5期,第3-28页。
    ②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342页。
    ③ 詹鄞鑫:《华夏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33卷第5期,第3-28页。
    ① 曹定云:《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中原文物》,1995年第3期,第65-75页。
    ① 王仲孚:《试论文献史料中对于夏史研究的重要性—兼释夏》,收入郑杰祥主编《夏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680-686页。
    ② 王晖:《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收入《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95页。
    ③ 何驽:《中国文明起源考古探索的新思考》,《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之路—尹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④ 易华:《夷夏先后说》,民族出版社,2012年。
    ① 黄川田修:《华夏系统国家群之诞生》,《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92页。
    ② 何飞燕:《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先秦秦汉祖先神崇拜的演变》,科学出版社,2013年。
    ③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2009年,第11页。
    ④ 钟敬文主编,萧放、晁福林副主编:《中国民俗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⑤ 黄川田修:《华夏系统国家群之诞生》,《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81-112页。
    ①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29-30页。
    ② 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考古》,1987年第5期。
    ③ 王晖:《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又见《古史传说时代新探》,科学出版社,200年11月,第91页。
    ① 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23页。
    ② 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考古》,2004年第1期,第67-77页。
    ③ 王晖:《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6-23页。
    ① [加]蒲立本:《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和邻族》,《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1998年。
    ② 杜金鹏:《华夏文化之根—嵩山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地位》,《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第20-29页。
    ③ 叶林生:《“华夏族”正义》,《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第60-66页。
    ④ 谢维扬:《论华夏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⑤ 杨伯峻:《左氏春秋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669-671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37页。
    ②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177页。
    ③ 严文明:《夏代的东方》,《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168-16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606页。
    ②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7页。
    ③ 范祥雍编:《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1页。
    ④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老北大讲义》,第193页。
    ① 程有为:《中原文化、海岱文化的互动与汉民族的形成》,《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92-96页。
    ②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15页。
    ①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59页。
    ② 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258页。
    ③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69页。
    ① 张光直:《商文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6页。
    ②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74页。
    ① 钱穆:《周初地理考》,《古史地理论丛》,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7-8页。
    ② 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文博》,2008年第5期,第35-49页。
    ③ 尹盛平先生主张这一观点,认为郑家坡是早周文化,大致经历了北上然后南下的过程。见《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的观点。
    ④ 李峰:《先周文化的内涵及其渊源探讨》,《考古学报》,1989年1期。
    ⑤ Chun Chang Huang and Hongxia Su:Climate change and Zhou relocations in early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5 (2009) 297-310,又见网络链接www.elsevier.com/locate/jhg
    ① 沈长云:《周族起源诸说辨证》,《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117-130页
    ① [清]胡承珙,郭全芝校点:《毛诗后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773页。
    ② 词条相关内容见于《史记·周本纪》的索引。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时王室衰,始作诗也。”版本为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141页。
    ①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5页。
    ② 阎忠:《(左传)大原考》,《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第55-56页。
    ③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①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②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08-309页。
    ③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④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10页。
    ⑤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306页。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李学勤:《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第6期,第87-91页。
    ① 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5页。
    ② 朱右曾:《诗地理证》,载《皇清经解》(1039-1045卷;1829)5,第12页。
    ③ 关于尸臣鼎的发现以及“栒邑”即“筍”字确认,见《汉书》第1251页。
    ① 李峰:《西周的灭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86-189页。
    ② 李学勤:《师同鼎试探》,《文物》,1983年第6期,第58-61页。
    ③ 王辉:《(?)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6月。
    ① 张怀通:《邢侯所搏之戎考》,《文物春秋》,1999年第2期,第2-8页。
    ② 杨文山:《青铜器臣谏簋与“邢侯搏戎”》,《文物春秋》,2005年第6期,第20-29页。
    ③ 李学勤:《(?)簋铭文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第1-4页
    ① 裘锡圭:《读速器铭文札记三则》,《文物》2003年第6期,第74-77页。
    ② 刘怀君、辛怡华、刘东:《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试释》,《文物》2003年第6期,第85-89页。
    ③ 田率:《四十二年速鼎与周伐猃狁问题》,《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第39-44页。
    ④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83-606页。
    ① 尹盛平:《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
    ② 何琳仪;《速盘古辞探微》,《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月,第27卷第4期,第9-13页。
    ① 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第139-148页。
    ② 李学勤:《论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第149-157页。
    ③ 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第25-32页。
    ④ 于豪亮:《墙盘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101页。
    ⑤ 彭裕商:《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3-16页。
    ①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3页。
    ②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③ 吴振武:《“(?)”字的形音义》,载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9-148页。
    ④ 陈剑:《甲骨金文“(?)”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40-44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8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6页。
    ②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21页。
    ③ 尚艳涛:《西周金文中的族军》,《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3期,第97-101页。
    ④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⑤ 朱凤瀚:《论西周时期的“南国”》,《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① 王辉:《商周金文》,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4页。
    ② 刘礼堂:《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讨论》,《江汉考古》,2000年第3期,第66-71页。
    ①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资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②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③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15页。
    ④ 罗西章、吴镇烽、雒忠如:《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第56页。李学勤:《班簋续考》,《古文字研究:《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第6期,第56页。
    ① 李学勤:《班簋续考》,《古文字研究》第13辑,第185-186页。
    ② 连劭名:《西周班簋铭文新考》,《北京文物与考古》(第六辑),2004年,第112-115页。
    ③ 刘启益:《西周矢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
    ④ 钱穆:《周初地理考》,《燕京学报》1931年第10期;傅斯年:《大东小东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第82-86页;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第809-819页;徐少华:《周代南土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第39-41页。
    ⑤ 何浩:《巢国史迹钩沉—兼论徐戎的南迁》,《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
    ⑥ 傅斯年:《民族与中国古代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⑦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资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1页。
    ①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资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① 刘翔:《周夷王经营南淮夷及其与鄂之关系》,《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第4046页。
    ①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①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下3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13页。
    ② 吴镇峰、尚志儒:《关于应侯钟“见工”一词的解释》,《文物》,1977年第8期,第28页。
    ③ 娄金山、马新民、祝容:《应侯见工诸器年代略考》,《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第15-18,21页。裘锡圭:《应侯视工簋补释》,《文物》,2001年第7期,第72-74页。
    ① 李学勤:《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文史知识》,2010年第11期,5-14页。又见张应桥:《重评周厉王》,《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3-116页。
    ② 唐兰:《周王(?)钟考》,《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31-42页。
    ③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7-119页。
    ① 朱凤瀚:《有伯戈父簋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第193页。
    ② 李学勤:《谈西周厉王时期器伯(?)父簋》》,《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07年11月。
    ③ 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问题》,《古文字研究》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第161-163页。
    ④ 李学勤:《史密簋铭文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5页。
    ① 王辉:《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② 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史密簋及其意义》,《文物》,1989年第7期,第64-71页。
    ①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②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858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8页。
    ④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859页
    ① 王晖:《从“藝(执、蓻)”与culture的本义比较说到“文化”概念的原来》,[日]东亚汉学研究学会,《东亚汉学研究》创刊号,2011年5月。
    ② [英]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③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6页。
    ①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80页。
    ① 沃浩伟:《晋陕高原商周时期青铜器分群研究》,收入蒋刚、杨建华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第60-62页。
    ② 蒋刚:《南流黄河两岸出土青铜器的年代与组合研究》,收入蒋刚、杨建华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第79页。
    ③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5页。
    ④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23页。
    ⑤ [清]胡承珙撰:《毛诗后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395页。
    ⑥ 张李文、林沄:《黑斗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第5期,第65-73页。
    ① 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第2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22-523页。
    ③ 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第451-500页。
    ① 黄盛璋:《猃狁新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第142-149页。
    ② 王震中:《试论陶文“炅”“火”与“大火”星及火正》,《考古与文物》,1997年第6期。
    ① [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上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9页。,
    ②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57-58页。
    ③ 付林鹏:《夷夏之争与韶乐传承》,《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第68-73页。
    ④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第21页。
    ⑤ [清]孙诒让:《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⑥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8页。。
    ① 孙开泰:《关于东夷思想史的两个问题》,《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② 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
    ③ 张懋镕:《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81-86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第1429页。
    ① 业师王晖先生认为武王刚开始的选址是阳翟,后来由于形势变化才定为洛邑,属于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可参阅《周武王东都选址考辨》,《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② 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57-260页。
    ①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205页。
    ②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页。
    ③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380页。
    ① 徐中舒著,徐亮工编:《川大史学·徐中舒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209-217页。原刊《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1982年5月。
    ② 顾颉刚:《畿服》,《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19页。
    ③ 王晖:《西周蛮夷“要服”新证》,《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58-70页。
    ④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279页。
    ⑤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
    ① 赵春青:《<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10-23页。
    ② 王晖:《西周蛮夷“要服”新证》,《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58-69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第309-310页。又参陈秉新、李立芳著《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217页。
    ②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4月,第305-306页
    ① 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河北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23-28页。
    ② Cartledge.Paul.1997.Historiography and Ancient Greek Self-definition"In Companion to Historiography,ed.Michael Bentle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3-42.
    ① 李峰著,徐峰译,汤惠生校:《西周的灭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1页。
    ①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82-83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81页。
    ③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48页.
    ④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82、19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6页。
    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872页。
    ⑦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872-2873页。
    ①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① 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②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44-4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7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488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90-291页。
    ① 杨伯峻:《左氏春秋传》,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6页。
    ② 姜建设:《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史学月刊》,1985年第五期,第14-19页。
    ③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1137页。
    ④ [汉]公羊寿传、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4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84-18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47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76页。
    ④ 关于夷仪的地望问题可以参阅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先秦史方向2007毕业的段宏广的硕士论文《先秦邢地综合研究》相关章节,指导教师沈长云教授。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26-26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4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86页。
    ①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7页。
    ② [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年,第2078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1006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489-491页。
    ③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中华书局,1993年,第三十九表。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939页。
    ① 赵世超:《晋“和戎狄”评议》,原载《史学月刊》1985年第2期。又见《瓦釜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121页。
    ②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351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76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539页。
    ⑤ 相关论述在赵世超教授的《晋“和戎狄”评议》也有涉及,可参阅。
    ①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59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809-81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238-239页。
    ④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656-1657页。
    ① 顾颉刚:《骊戎不在骊山》,《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第54-56页。
    ② 黎翔风撰:《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第425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26-227页。
    ④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265页。
    ⑤ 梁葆莉:《从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与晋国融合的精神轨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第58-62页。
    ⑥ 张碧波、庄鸿雁:《华夷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的运动规律的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406页。
    ② 王浚波:《论孔子“礼制”思想与晋国文化之冲突性》,《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戴春阳:《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②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80-193页。
    ① 戴春阳:《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文物》2000年第5期。
    ② 黄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③ 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
    ① 张正明:《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9页。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2页。
    ② 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第9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309页。
    ② 佘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0页。
    ④ 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观堂集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74页。
    ⑤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389页。
    ① 杨建华:《春秋和左传中所见的狄》,《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第17-22页。
    ② 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
    ③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8页。
    ① 吕不韦著、陈奇猷校:《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9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809页。
    ①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0页。
    ② 史宗:《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98页。
    ③ [清]胡承珙撰:《毛诗后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615页。
    ④ 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⑤ 陈致:《夷夏新辨》,《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⑥ 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①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简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2页。
    ②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6页。
    ① 本节引用均来自《左传》,为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七年和文公十二年。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392页。
    ③ [汉]公羊寿,[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4页。
    ①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85-287页。
    ② 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③ 林法:《戎狄非胡论》,原载《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4-5页。
    ① 这一种三分式的提法由朱泓提出,其依据主要是根据颅骨的情况区分先秦时期的古人类。可参阅其论文《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② 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燕京学报》新第十四期,第95-145页。又见《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39-76页。
    ③ 田广金、史培军:《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① Jian jun mei.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y Xinjiang.oxford,2000.
    ②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02-303页。
    ③ 李峰著、徐峰译:《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8-169页。
    ① 徐中舒:《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贡献》,原在《古今论衡》第3期,后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又收入《川大史学·徐中舒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9-172页。
    ① 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地区的分界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年,第1期,第19-57页。
    ① [俄]大卫·安东尼和维诺格拉多夫:《战车的诞生》(Birth of the Chaiot),《考古学》,1995年,第48期,第38页。
    ② [俄]吉谢列夫(S.V.Kiselev).Drevniaia Istoriia Iuzhnoi Sibiri,莫斯科(Moscow),诺卡出版社,1951版。
    ③ 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61页。
    ④ 韩汝玢、埃玛、邦克:《表面富锡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饰品的研究》,《文物》1993年第9期,第80-96页。
    ① [美]狄宇宙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① 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纹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二分,1993年6月,第231-408页。
    ②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2页。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3页。
    ②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0页。
    ③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578页。
    ② 黎业明:《孔子孟子对管仲评价之比较分析》,《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70-75页。
    ③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27-228页。
    ①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②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③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
    ④ 蒙文通:《周秦民族与思想》,载其《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6-137页。
    ⑤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1年,第99页。
    ①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6-111页。
    ② 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礼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① [汉]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56页。
    ① 上面几条资料均来自《史记》,分别为《楚世家》、《西南夷列传》、《吴太伯世家》、《东越列传》和《匈奴列传》的部分。
    ②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8-110页。
    ③ 克里夫特·格尔兹:《文化的解释》,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61-262页。
    ④ 王明珂:《华夏边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2页。
    ⑤ 王晖:《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6-249页。
    ⑥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9-160页。
    ⑦ 肖滨:《民族主义的三种导向——从吉登斯民族主义的论述出发》,广州,《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21-34页。
    ① 刘起舒:《<禹贡>写成年代与九州来源诸问题探研》,载于唐晓峰主编《九州》(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2页。
    ② 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九州学刊》第5期,1987年9月。
    ① 刘起釪:《(周礼>真伪之争及其书写成的真实依据》,载《古史续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619-653页。
    ②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③ 高名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 关凯:《族群竞争与社会构建: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第1-11页。
    ① 朱凤瀚:《中国古代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页。
    ② 赵世超:《铸鼎象物说》,《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第139-14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047页。
    ①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13页。
    ② 石璋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55年版,第95-13页。
    ③ 俞伟超:《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古史的考古学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141页。
    ①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78页。
    ①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95-96页。
    ②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38-60页。
    ③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37页。
    ④ 郭沫若:《(?)敖簋考释》,《考古》,1973年第2期,第66-70页。
    ① 臧振:《玉器与周人的社会生活》,宋镇豪主编:《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年,第259-266页。
    ② 闻广:《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的续进展》,《故宫学术季刊》,1993年秋。
    ① 王天海:《周穆王凿空西域三千年祭》,《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②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7页。
    ①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53-254页。
    ② 王俊荆、叶玮、朱丽东、李凤全、田志美:《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第2期,第91-96页。
    ③ 赵世超:《藏冰新解》,原载于《纪念王玉哲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后收《瓦缶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2-283页。
    ④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15-38页。
    ⑤ 佟屏亚:《梅史漫话》,《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第243页。
    ①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556页。
    ② 王宇信、杨宝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讨》,《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年。
    ③ 沈才明、唐领余:《江苏北部全新世植被与气候》,载《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施雅风主编:海洋出版社,1992年,第33-39页。
    ④ 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38-139页。
    ⑤ 这主要之竺可桢的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1期上发表的《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应该说研究不够细密。
    ⑥ 据杨宽先生的研究,《左传》是采各诸侯国史料编纂而成,楚国当用周历,由于岁首不同,六月即夏历四月。
    ① 黄春长:《环境变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7页。
    ② 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
    ③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考古》,2005年第10期。
    ① 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② 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
    ③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二卷,巴蜀书社,1993年,第49页。
    ④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142页。
    ① 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互动关系》,《地理研究》,2003年1期,第89-95页。
    ① 刘观民:《西拉木伦河流域不同系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区域的变迁》,《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② 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业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1994年6月,第375-434页。
    ① 王明珂:《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1996年,第195-237页。
    ② [以色列]吉迪著、张玲、余静译,滕铭予校:《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载《边疆考古研究》(第三辑),长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第239-263页。
    ① Rosen, Steven A.1988 "Notes on the Origins of Pastoral Nomadism:A Case Study from the Negev and Sinai," Current Anthropology 29:498-506.
    ② 崔璇:《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70页。
    ③ 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65页。
    ④ 翟德芳:《北方地区出土之马衔与马镳略论》,《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年第3期,第33-38页。
    ① Ronsen,Steven A.1988."Notes on the Origins of Pastoral Nomadism:A Case Study from the Negev and Sinai,"Current Anthropogy 29:498-506.
    ②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第204-215页。
    ② 高东陆、许淑珍:《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1期。
    ③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方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4-96页。
    ① 王明珂:《华夏边缘一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辰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第114-115页。
    ② 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69页。
    ③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④ 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第十四期),第95-145页。
    ① 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北京,文物出版社,第165页。
    ② 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苏秉琦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① 狄宇宙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一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68页。
    ② 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
    ①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28页。
    ② 乌恩岳思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61页。
    ③ 包括奇列诺娃、库巴列夫在内的学者都持类似观点,即认为这种短剑从欧亚腹地传播过来的,乌恩教授则保持一定的保留态度。
    ① 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考古》,1990年第8期,第743-750页。
    ②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3页。
    ③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59页。。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4页。
    ① 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0年第4期,第409-437页。
    ② 方诗铭、王修龄撰:《古本竹书纪年辑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③ 乌恩岳思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
    ④ 杨建华:《试论东周时期北方地带的内蒙古地区》,《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⑤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
    ① 田广金:《桃红巴拉墓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19页。
    ② 刘向辑录,范雍祥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87页。
    ①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5页。
    ② 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红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考古》,1984年4期。
    ① 潘其风:《毛庆沟墓葬人骨的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② 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研究》,《考古学集刊》第7集,科学出版社,1991年。
    ① 朱永刚:《试论我国北方地区銎柄式柱脊短剑》,《文物》,1992年第12期。
    ② 关于铜盔的相互借鉴问题,主要看中亚地区和东亚地区谁的出现更早一些,俄国学者和中国学者有分歧,各自证明对方较晚一些,可能带有非学术的因素。
    ③ 齐晓光:《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青铜斧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④ 乌恩:《论古代战车及其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1710页。
    ① Falkenhause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B.C., The Waning of the Bronze,p543.
    ② 同上,p.471-525.
    ① 陈连山:《<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130-13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第393-394页。
    ③ 王玉哲:《论先秦的“戎狄”及其与华夏的关系》,《南开大学学报》1955年第一期。又见《古史集林》,中华书局,2002年,第382-406页。
    ① 张富祥:《东夷文化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2-186页。
    ② 李白凤:《东夷杂考》,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①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察和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4期。
    ① 侯马市考古发掘委员会:《侯马牛村左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2期;《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与实掘》,载《文史资料丛刊》1980年3期。
    ② 这一组来自《周南》和《召南》的诗歌主要是周代南部山区的生活,可能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① 李吉和:《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先秦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
    ②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0-2871页。
    ③ 杨建新;《论戎族》,《西北史地》,1984年1期。
    ④ 钱穆:《周初地理考》,载《燕京学报》第10期,1931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⑤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① 林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0-72.
    ② 梁启超:《春秋蛮夷戎狄考》,《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①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允辰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15页。
    ② 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10,第102-103页。
    ① 谢剑;《匈奴政治制度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70年,第231-271页。
    ② Barfield,"the Hsiung-nu Imperial Confederderacy:Organization and Foreign Policy",p.49-51.
    ③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①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林沄:《中国北方长城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第95-145页。
    ③ 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④ 马利清、宋远茹:《关于匈奴文字的新线索》,《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2期,第49-53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9页。
    ② 王文光、沈芸:《史记·匈奴列传与匈奴社会》,《思想战线》,2013年第1期,第26-30页。
    ③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① 吕亚虎:《东周时期“烝”、“报”婚现象考辨》,《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第138-144页。
    ② 王文光、沈芸:《史记·匈奴列传与匈奴社会》,《思想战线》,2013年第1期,第26-30页。
    ①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4-47页。
    ② 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中国文化》,1996年第2期,第213-224页。
    ① 刘锋焘:《艰难的抉择与融合—浅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文史哲》,2001年,第99-104页。
    ① 陈其泰:《儒家公羊派夷夏观及其影响》,《史学集刊》,2008年第5期,第3-7页。
    ② [汉]公羊寿撰,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定公四年两条见于560页,564页,哀公十三年条见于616页。
    ①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译:《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②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十一,《史记辨惑》。
    ①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译:《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② [清]赵翼撰、曹光甫校点:《廿二史剖记》,《史记编次》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0月,第53-56页。
    ④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第211页。
    ① 赵汀阳:《天下体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2-43页。
    ② David Kang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2003,P67.
    [1][战国]吕不韦.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汉]刘向.向宗鲁.说苑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汉]刘向.石光瑛.新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汉]刘向.范雍祥.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汉]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汉]董仲舒.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汉]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9][汉]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唐]刘知几.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宋]罗泌.路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5][金]王若虚.胡传志.李定乾.滹南遗老集卷十一[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
    [16][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7][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清]胡承珙.毛诗后笺[M].合肥:黄山书社,1999.
    [20][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清]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2][清]朱右曾.诗地理证[M].阮元.皇清经解.清嘉庆十一年刊本.
    [23][清]赵翼.王树民.廿二史札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6]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8]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9]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程树德.程俊英.蒋见元.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英]冯客.杨立华.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英]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文出版社,1987.
    [3][美]狄宇宙.贺严.高书文.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中国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美]克里夫特·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日]黄川田修.三代考古(第三辑).华夏系统国家群的诞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7]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9]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3]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5]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6]高名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叙述[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9]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0]顾颉刚.古史辨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2]顾颉刚.史林杂识初[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4]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考源资料[M].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理论 研究室印,1985.
    [25]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6]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7]黄春长.环境变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8]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9]黄展岳.古代人牲人殉通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0]蒋刚.杨建华主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1]拉铁摩尔.唐晓峰.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32]李白凤.东夷杂考[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3]李峰.西周的灭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4]李峰.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2010。
    [35]李吉和.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先秦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6]林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7]林惠祥.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8]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9]林沄.考古学文化论集(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40]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1]刘起舒.古史续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2]刘诗中.中国青铜时代采冶铸工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3]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4]吕振羽.中国民族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0.
    [45]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6]马寅.马寅民族工作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47]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48]蒙文通.经学抉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9]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二卷)[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0]蒙文通.先秦诸子与礼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1]宁骚.国家与民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2]钱穆.古史地理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4.
    [5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简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5]施雅风.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56]史念海.河山集(四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7]史宗.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58]舒大刚.春秋少数民族分布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59]宋文炳.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1935.
    [6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61]孙亚冰、林欢.商代地理与方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2]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63]田广金、郭素新.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64]田继周.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65]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6]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7]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8]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9]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70]王辉.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71]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台湾允辰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72]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方游牧部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3]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4]王桐龄.中国民族史[M].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4.
    [75]王献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
    [76]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7]王玉哲.古史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8]王志民等.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79]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80]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1]乌恩岳思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82]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3]徐少华.周代南土的历史地理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84]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5]徐中舒.徐亮工.川大史学徐中舒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86]严文明.夏史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1985.
    [87]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88]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89]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0]杨向奎.大一统与儒家思想[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91]尹盛平.周文化考古研究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2]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3]佘太山.古族新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94]袁少芬.徐杰舜主编.汉民族研究第一辑[M].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95]张碧波.庄鸿雁.华夷变奏—关于中华多元一体的运动规律的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96]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97]张福祥.东夷文化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8]张光直.商文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0]张声作主.宗教与民族[M].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
    [101]张正明.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2]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8.
    [103]赵世超.瓦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4]赵汀阳.天下体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05]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0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8]钟柏生.陈昭容.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M].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
    [109]朱芳圃.甲骨学文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10]朱凤瀚.中国古代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1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12]朱顺龙.顾德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3]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以色列]吉迪.张玲.余静.滕铭予校.公元前1000年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牧业生活方式的兴起[J].边疆考古研究(第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美]郝瑞(Steven Harrel).再谈“民族”与“族群”[J].民族研究,2002(5)
    [3]安志敏.试论文明的起源[J].考古,1987(5)
    [4]郭沫若.昃敖簋考释[J].考古,1973(2)
    [5]陈秉新.害即胡簋之胡本字说[J].考古与文物,1990(1)
    [6]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J].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知识出版社,1994.
    [7]陈连山.山海经对异族的想象与自我认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8]陈其泰.儒家公羊派夷夏观及其影响[J].史学集刊,2008(5).
    [9]陈致.夷夏新辨[J].中国史研究,2004(4)
    [10]程有为.中原文化.海岱文化的互动与汉民族的形成[J].郑州大学学报,2006(2).
    [11]崔璇.内蒙古先秦时期畜牧遗存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1).
    [12]戴春阳.礼县大堡子秦公墓地及有关问题[J].文物,2000(5).
    [13]邸永君.“民族”一词见于<南齐书>[J].民族研究,2004(3)
    [14]杜金鹏.华夏文化之根—嵩山地区在华夏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中的地位[J].中原文物,2002(2).
    [15]杜勇.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J].中国历史文物,2002(2).
    [16]杜正胜.欧亚草原动物文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六十四本第二分),1993(6).
    [17]朱凤瀚.由伯父簋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J].古文字研究第27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8]付林鹏.夷夏之争与韶乐传承[J].民族艺术,2012(2).
    [19]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J].社会科学战线,1980(1).
    [20]关凯.族群竞争与社会构建.反思西方资源竞争理论[J].民族研究,2012(5).
    [21]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问题[J].古文字研究第5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2]李学勤.害簋铭文考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1.)
    [23]郭沫若.敖簋考释[J].考古.1973(2).
    [24]韩建业.庙地沟时代与早期中国[J].考古.2012(3).
    [25]韩茂莉.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互动关系[J].地理研究.2003(1).
    [26]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J].考古,2005(10).
    [27]韩汝玢.埃玛.邦克(美).表面富锡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饰品的研究[J].文物,1993(9).
    [28]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10).
    [29]姜建设.夷夏之辨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J].史学月刊,1985(5).
    [30]蒋刚.南流黄河两岸出土青铜器的年代与组合研究[J].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1]黎业明.孔子孟子对管仲评价之比较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2]李伯谦.论夏家店下层文化[J].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3]李学勤.簋铭文考释[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1).
    [34]李学勤.班簋续考.古文字研究第13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李学勤.论多有鼎的时代及意义[J].人文杂志,1981(6).
    [36]李学勤.论墙盘及其意义[J].考古学报,1978(2).
    [37]李学勤.师同鼎试探[J].文物,1983(6).
    [38]李学勤.史密簋铭文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2).
    [39]李学勤.探寻久被遗忘的周代应国[J].文史知识,2010(11).
    [40]梁葆莉.从重耳流亡看春秋前期戎狄与晋国融合的精神轨迹[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41]梁启超.春秋蛮夷戎狄考.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2]林沄.中国北方长城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J].燕京学报新十四期.2003年5月.
    [43]刘锋焘.艰难的抉择与融合—浅论“华夷之辨”观念对中华民族史的负面影响[J].文史哲,2001(1).
    [44]刘国祥.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研究[J].考古学报,2000(4).
    [45]刘怀君.辛怡华.刘东.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试释[J].文物,2003(6).
    [46]刘礼堂.关于周昭王南征江汉地区有关问题的讨论[J].江汉考古,2000(3).
    [47]刘启益.西周矢国铜器的新发现与有关历史地理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2(2).
    [48]刘起舒.(禹贡>写成年代与九州来源诸问题探研[J].唐晓峰主.九州(第三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9]娄金山.马新民.祝容.应侯见工诸器年代略考[J].中原文物,2012(5).
    [50]罗丰.固原青铜文化初论[J].考古,1990(8).
    [51]罗志田.夷夏之辨的开放与封闭[J].中国文化,1996(2).
    [52]吕亚虎.东周时期“烝”.“报”婚现象考辨[J].人文杂志,2004(6).
    [53]马利清.宋远茹.关于匈奴文字的新线索[J].考古与文物,2004(2).
    [54]马赛.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思考[J].文博2008(5).
    [5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西园春秋墓地[J].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1).
    [56]潘其风.韩康信.内蒙古桃花巴拉古墓和青海大通匈奴墓人骨的研究[J].考古,1984(4).
    [57]潘其风.毛庆沟墓葬人骨的研究[J].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8]彭裕商.周伐猃狁及相关问题.历史研究,2004(3).
    [59][加]蒲立本.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和邻族[J].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1998.
    [60]齐晓光.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青铜斧及相关问题[J].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集)[C].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61]裘锡圭.读速器铭文札记三则[J].文物,2003(6)
    [62]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J].文物1978(3)
    [63]裘锡圭.应侯视工簋补释[J].文物2001(7)
    [64]茹莹.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J].世界民族,2001(6)
    [65]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J].九州学刊,1987(5)
    [66]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67]沈长云.谈“令簋”中的楚及相关诸问题[J].上古史探研[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8]沈长云.由史密簋铭文论及西周时期的华夷之辨[J].河北师院学报,1994(3)
    [69]沈长云.周族起源诸说辨证[J].中国史研究,2009(3)
    [70]史念海.论两周时期农牧地区的分界线[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7(1)
    [71]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人东进诸问题[J].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J].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73]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J].江汉考古,1982(1)
    [74]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
    [75]苏秉琦.姜寨遗址发掘的意义[J].考古与文物,1981(2)
    [76]孙开泰.关于东夷思想史的两个问题[J].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二辑).西安:三 秦出版社,1990.
    [77]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8]覃东平.试论汉民族形成的过程[J].特点和条件.贵族民族研究.1997(2)
    [79]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J].考古学报,1962(1)
    [80]田广金.史培军.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J].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81]田广金.论内蒙古中南部史前考古[J].考古学报,1997(2)
    [82]田广金.桃花巴拉墓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83]田继周.夏族的形成及更名汉族[J].民族研究,1990(4)
    [84]田率.四十二年速鼎与周伐猃狁问题[J].中原文物,2010(1)
    [85]佟屏亚:梅史漫话.农业考古[J],1983(2)
    [86]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J].史学学刊,2002(1).
    [87]王晖.从“藝(執.蓻)”与culture的本义比较说到“文化”概念的原来[J].[日]东亚汉学研究学会.东亚汉学研究创刊号,2011(5)
    [88]王晖.西周蛮夷“要服”新证[J].民族研究,2003(1)
    [89]王晖.中国文字起源时代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
    [90]王辉.畀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983(6)
    [91]王俊荆.叶玮.朱丽东.李凤全.田志美.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92]王浚波.论孔子“礼制”思想与晋国文化之冲突性[J].太原大学学报,2009(3)
    [93]王明珂.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业化游牧业的起源[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五本,1994(6)
    [94]王明珂.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七本,1996.
    [95]王仁湘.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J].文物,2010(3)
    [96]王天海.周穆王凿空西域三千年祭[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97]王巍.公元前2000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化原因探讨[J].考古,2004(1)
    [98]王文光.沈芸.史记·匈奴列传与匈奴社会[J].思想战线;2013(1)
    [99]王煦华.顾颉刚关于夏史的论述.夏文化研究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00]王永波.西周早期铜器王年及相关历史问题[J].文史哲,2000(2)
    [101]王宇信.杨宝成.殷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探讨[J].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82.
    [102]王震中.试论陶文“炅”“火”与“大火”星及火正[J].考古与文物,1997(6)
    [103]闻广.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的续进展[J].故宫学术季刊1993.
    [104]乌恩.论古代战车及其相关问题[J].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105]乌恩.论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考古学报,1990(4)
    [106]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J].考古学报,1985(2)
    [107]吴镇峰.尚志儒.关于应侯钟“见工”一词的解释[J].文物,1977(8)
    [108]肖滨.民族主义的三种导向—从吉登斯民族主义的论述出发[J].广州.开放时代,2007(6)
    [109]谢剑;匈奴政治制度研究[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70.
    [110]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J].考古学报,1978(2)
    [111]许倬云.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J].江渚候潮汐(一).三民书局,2004.
    [112]阎忠.(左传)大原考[J].中国史研究,1993(3)
    [113]杨建华.春秋和左传中所见的狄[J].史学集刊,1999(2)
    [114]杨建华.试论东周时期北方地带的内蒙古地区[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1)
    [115]杨建新.论戎族[J].西北史地,1984(1)
    [116]杨荆楚.汉民族形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浅析[J].载袁少芬.徐杰舜主.汉民族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
    [117]杨文山.青铜器臣谏簋与“邢侯搏戎”[J].文物春秋,2005(6)
    [118]于豪亮.墙盘铭文考释[J].古文字研究第七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9]于省吾.释中国.中华学术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0]俞伟超.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背景的新思考[J].古史的考古学探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21]臧振.玉器与周人的社会生活[J].宋镇豪.西周文明论集[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
    [122]翟德芳.北方地区出土之马衔与马镳略论[J].内蒙古文物考古,1984(3)
    [123]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J].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24]张怀通.邢侯所搏之戎考[J].文物春秋,1999(2)
    [125]张李文.林法.黑斗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J].考古,2004(5)
    [126]张懋镕.赵荣.邹东涛.安康出土史密簋及其意义[J].文物,1989(7)
    [127]张懋镕.西周南淮夷称名与军事考[J].人文杂志,1990(4)
    [128]张其贤.春秋时期族群概念新探[J].政治科学论丛(台)第39期,2009(3)
    [129]张渭莲.气候变迁与商人南下[J].中原文物,2006(1)
    [130]张应桥.重评周厉王[J].郑州大学学报,2006(3)
    [131]赵春青.<禹贡>五服的考古学观察[J].中原文物,2006(5)
    [132]赵世超.铸鼎象物说[J].社会科学战线,2004(4)
    [133][137]朱凤瀚.由伯父簋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辑[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4]朱泓.内蒙古凉城东周时期墓葬人骨研究.考古学集刊第7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35]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边疆考古研究第一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6]朱泓.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代种族[J].考古与文物2006,(5)
    [137]朱永刚.试论我国北方地区銎柄式柱脊短剑[J].文物,1992(12)
    [138]周伟洲.周人.秦人.汉人和汉族[J].中国史研究,1995(2)
    [139]竺可桢.中国近五千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1]高东陆.许淑珍.青海湟源莫布拉卡约文化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1).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与实掘[J].文史资料丛刊,1980(3).
    [3]侯马市考古发掘委员会.侯马牛村左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63(2).黄盛璋.猃狁新考[J].社会科学战线,1983(2).
    [4]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5]山东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薛国故城勘察和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张家嘴与姬家川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80(2)
    [1]B.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Benedict Anderson,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London:Version),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95-124页。
    [2]Barfield,"the Hsiung-nu Imperial Confederderacy Organization and Foreign Policy",pp.49-51.
    [3]Chun Chang Huang and Hongxia Su.Climate change and Zhou relocations in early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35 (2009) 297-310.又见网络链接www.elsevier.com/locate/jhg
    [4]Cartledge,Paul.1997.Historiography and Ancient Greek Self-definition"In Companion to Historiography,ed.Michael Bentle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3-42.
    [5]David Kang "Getting Asia Wrong "International Security,Spring 2003,P67.
    [6]大卫·安东尼和维诺格拉多夫.战车的诞生(Birth of the Chaiot).考古学.1995年.第48期.第38页。
    [7]Eriksen,Thomas Hylland,1993,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pluto press,P38.
    [8]Falkenhause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From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B.C., The Waning of the Bronze,p543.
    [9]戈登.种族与族群关系的一般理论Current Anthropology 29:498-506.
    [10]Jian jun mei.Copper and Bronze Metallurgy in late Prehistory Xinjiang.oxford, 2000.
    [11]吉谢列夫(S.V.Kiselev):Drevniaia Istoriia Iuzhnoi Sibiri.莫斯科(Moscow).诺卡出版社,1951版。
    [12]Ronsen,Steven A.1988."Notes on the Origins of Pastoral Nomadism:A Case Study from the Negev and Sinai,"Current Anthropogy 29:498-506.
    [13]Rosen, Steven A.1988 "Notes on the Origins of Pastoral Nomadism:A Case Study from the Negev and Sinai,"
    [14]Smiths, Anthony D.1991.National Identity, Reno: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