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以下简称“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生成的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的社会公共领域。30年来,它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2008年,由于公民社会在中国几次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被媒体称为“中国公民社会元年”。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公民社会理论研究,在过去的近20年里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民社会提出的理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直接后果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阻碍。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要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对公民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实现中国公民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为此,本文以公民社会概念所蕴含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含义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公民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对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发展规律及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建构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以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由导论和五章正文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等作了介绍,重点阐述了科社学科研究公民社会问题的必要性及本文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导论强调,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实践发展所遇到的困难,需要由科社学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层面加以解决,因为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章,首先对当代公民社会理论的基本要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作了界定,并考察了中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和主要特征。本章认为,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是与社会主义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保护和增进公民权利为主旨、以公民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社会自主领域。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国家推动下的生成与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立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基本特征。本章为下文考察公民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通过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介绍,揭示了公民社会的经济学含义。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的内在机理,考察了公民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多方面作用。本章强调,要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培育和促进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升级”与完善。
     第三章,在简要考察了洛克和托克维尔这两位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公民社会思想之后,结合现、当代公民社会理论,概括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六种关系模式,揭示了公民社会的政治学含义,即公民社会问题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核心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公民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权力制衡为例,对公民社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以及公民文化、公民意识等三个维度,挖掘了公民社会的文化内涵,并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再认识及其启示”、“公民文化与先进文化”、“公民意识与人的现代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公民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第五章,通过对帕森斯、哈贝马斯以及柯亨和阿拉托的公民社会思想的介绍,阐述了公民社会的社会学含义,以此为基础,从历史进程、基本价值、构建主体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并从民主法治、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等几个方面考察了公民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结束语,对全篇进行了总结,并根据马克思的三阶段社会发展理论,确认了中国公民社会的不可逾越性,重申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层面深入研究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重要意义。
Civil socie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ublic sphere of society outside the country's political life with the gradually going on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is 30 years, it developes from scratch, from weak to strong, has ha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rive. As a result of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civil society in several major incidents, 2008 was known as“the first year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Theoretical study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90's of last century, has made much progress over the past 20 years, but compar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 society, it still lags behind. Theoretical study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polic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leads to the result that China'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civil society has not yet been fundamentally improv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still subject to a number of man-made factor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o launch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latitud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e the building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advanced culture an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more depth,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insurmountable historical stag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China. Therefore, we must emancipate the mind, seek truth from facts. We must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laws of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related, gradually build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guid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which has five chapters,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part are as follows:
     In Introduction, the thesis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the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with emphasis on the need of research on civi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Socailism and the starting point and research ideas of the thesis. It stresses that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practice of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to be solved by the subjects disciplinary agency from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be addressed at the level, a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i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I introduce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civil society, the developing course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analyzes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civil society is the country's social autonomy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 political area, which develop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otect and enhance the theme of civil rights, which is formed of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areas and with the private sect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public areas and social movements as its structural elements. It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has such charateristics as the country-driven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basic system of socialism and with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s basis, and so on. This chapter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llowing parts.
     Chapter II reveals the meaning of civil society in economic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of Hegel and Marx. On this basis, it further analyzes that the intrinsic mechanism of civil society i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studies the multi-faceted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is chapter stresses that we need to constantly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while actively fostering and promoting the healthy growth of civil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mote the“upgrading”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apter III makes a brief study of the ideas of the two liberal thinkers of civil society, John Locke and Tocqueville, summarizes the six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tical state and the civil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ivil society theory, reveals the meaning of the civil society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that is, its essence is democratic politics, its cor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On this basis, it expands the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expans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the building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s.
     Chapter IV excavat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three dimensions, that is , Gramsci's“cultural leadership”thinking, civic culture and civic-mindedness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and status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building of the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Re - Enlightenment of Gramsci‘cultural leadership’”, the“civic culture and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civic-mindedness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man”.
     Chapter V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civil society in sociolog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inking of civil society of Parsons, Habermas and Cohen and Arato.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e basic values and the subject of building. It also introduces the main func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that is,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stability and order, the honesty and friendliness,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Concluding remarks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confirms the insurmountability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Marx's three-stage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ite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n-depth study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0页。
    ②“全能主义(totalism)”是已故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华裔政治学教授邹谠从totalitarianism一词中抽取几个音节自造出来的,用以定义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制度。
    ③参见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④根据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组织网”的统计资料,截至2007年底,中国民政部门登记的的民间组织共计386916个(http://www.chinango.gov.cn,民间组织历年统计数据,表A4)。但据学者估计,现在实际存在的各类民间组织的数量大约在300万个左右(参见《俞可平谈公民社会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理论视野》2008年第6期)。
    ⑤高丙中、袁瑞军:《迈进公民社会》,《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⑥“人民网”2008年6月3日。
    ①如200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提到“公民社会”;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决定》[深发(2008)3号]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培育公民社会,构建现代公共治理结构”。此外,2008年上半年,在深圳市街头出现了“公民社会共同成长”的巨幅宣传画,署名“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①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9——10页。
    ②邓小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2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39页。
    ①贾西津:《转型秩序与公民社会》,天益学术网(http://www.tecn.cn/data/15151.html)。
    ②参见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③其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发表了一系列对后来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如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等。
    ④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郁建兴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2006年版;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徐永光主编:《第三部门研究丛书》(共10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之间是有区别的,张乃和、乔新生等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参见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吉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北京日报》2008年5月5日第18版。本文为了行文方便,权且不对二者进行区分,并且一般采用“公民社会”这一主流译法,但在涉及特定时期的思想观点时,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使用“市民社会”的译法。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③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④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①马克思著作德文版中“资本主义社会”和“市民社会”是同一个词,而在以前的中译本中,并没能对这个词的两个不同含义进行恰当的区分,这就影响了中国读者对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正确理解。详见本文第二章。
    ②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王兆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郁建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③白立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
    ④参见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⑤参见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11月。
    ①参见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3页。
    ②参见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45页。
    ③张祖烨:《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http//www.dajun.com.cn.
    ④参见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载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
    ⑤参见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6月版;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⑥参见《周瑞金回应第三次改革争论:应借鉴越南改革经验》,网易·国内新闻(http://news.163.com),2008年5月26日。
    ①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等。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页。
    ②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③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④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①[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17页。
    ③参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990年版序言第29页。
    ④[美]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转引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市民社会”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英]约翰·基恩:《市民社会:就形象,新观察》,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0—91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③我国已有学者对此论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部分的写作参考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参见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63页;杨仁忠:《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6期,第10-12页;伍俊斌博士论文:《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第98—102页。
    ①[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②[英]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市民社会”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②[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③[美]克雷格·卡尔霍恩:《民主主义与市民社会:民主、多样性和自决》,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页。
    ①[美]柯亨、阿拉托:《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IX页。转引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②转引自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05页。
    ③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3页。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③此外,有学者主张,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公民社会组织还有非政党性和非宗教性的特征,即它不以取得政权为主要目标,也不从事宗教活动,因而政党组织和宗教组织不属于社团组织的范围。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2—3页。
    ②参见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另:关于公民文化,本文第4章有更详细的讨论。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144页。
    ②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132页。
    ③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秋季号。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0页。
    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页。
    ③参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参见蒋庆:《儒家文化:建构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深厚资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3期。
    ②参见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①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②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秋季号。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23页。
    ②根据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组织网”的统计资料,截至2007年底,中国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共计38.7万个[http://www.chinango.gov.cn,《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但据学者估计,现在实际存在的各类民间组织的数量大约在300万个左右。
    ①于青颜:《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质量第几》,人民网,2008年7月30日。
    ②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③“汪洋、黄华华会见网友,汪洋鼓励网友‘放肆发言’”,中国发展门户网(www.chinagate.com.cn)2008年4月18日。
    ④参见李培林主编:《社会蓝皮书,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②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④《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①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参见厉以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总第2期。
    ②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4—265页。
    
    ①张乃和主编:《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②《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7—4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03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16页。
    ①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12-216页。
    ②黑格尔所说的警察泛指广义的内务行政或公共权威,除了军事、外交、财政以外,其他一般内政都包括在内。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37页,译者注。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6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09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48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49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1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0页。
    ④[英]约翰·基恩:《市民社会与国家权力形态》,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⑤[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⑥邓正来:《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①参见邓正来:《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③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①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③由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本文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介绍,不只是对其经济学内涵的阐发,而是一个概括性的全面介绍。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②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⑥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7页。
    ①国内学者俞可平较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本部分内容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中的部分观点。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伯恩施坦:《伯恩斯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
    ②蒋红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重点考察了这一变化。参见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8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⑥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④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9页。
    ①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转引自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③转引自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32页。
    
    ①参见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③参见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20-21页。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1-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0页。
    
    ①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博士论文,第111—112页。
    ②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页。
    ②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7—438页。
    ③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2页。
    ②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9页。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页。
    ③吴敬琏:《市场经济“升级”有赖于公民社会发展》,《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年第11期。
    ①金民卿:《市场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2页。
    ①[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载刘明珍选编:《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2页。
    ①邓正来:《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页。
    ③[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78页。
    ④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02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7页。
    ②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7页注。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89页。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40页。
    ①参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69、88—89页。
    ①转引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②邓正来:《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社团主义·社会合作主义”条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6页。
    ②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页。
    ①参见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136页。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3页。
    ②邓正来:《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载《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③贾西津:《转型秩序与公民社会》,天益学术网(http://www.tecn.cn/data/15151.html)
    ④王代月:《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②[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③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⑤马克思认为孟德斯鸠所说的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实际上是立法权和执行权的两权分离,因为司法权和行政权都属于执行权。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1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③[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333页。
    ④燕继荣:《市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双边进程”》,载《东方论坛》1997年第2期。
    ①徐勇:《去国家化、城乡自治与公民社会建构》,载俞可平主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②王绍光:《民主四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16页。
    ③[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页。
    ①参见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6—289页。
    ②[英]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陈振明主编:《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②[英]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英]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④陈振明主编:《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0页。
    ⑤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⑥[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聂运麟:《政治现代化与政治稳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参见储松燕:《国家与社会:公民参与的两个层面》,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6日。
    ②叶长茂:《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③参见储松燕:《国家与社会:公民参与的两个层面》,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6日。
    ①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转引自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1页。
    ①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06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6—637页。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②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71, p.242.
    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页。
    ①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71, p.12.
    ②转引自[意]朱塞佩·瓦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狱中札记>的解释》,载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徐力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1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7页。
    ①参见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②[美]查尔斯·泰勒:《市民社会的模式》,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有关论述参见第二章第二节“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部分。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③参见王元:《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述评》,《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
    ④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①连朝毅:《论葛兰西思想视阈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当代性》,《南方论刊》2007年第1期。
    ①《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②[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22页。
    ③[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页。
    ④转引自项国兰:《由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需要文化自觉》,载俞可平主编:《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359页。
    ⑤袁祖社:《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①袁祖社:《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②Shils , Edward , 1997 , The Virtue of Civil Society : Selected Essays on Liberalism , Tradition , and Civil Society , edited by Steven Grosby , Indianapolis : Liberty Fund , p.322.
    ①[英]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②秦刚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③丛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①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1页。
    
    ①袁祖社:《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齐鲁学刊》2003年第3期。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胡锦涛:《在今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页。
    ②贾建芳:《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选择》,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④[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3页。
    ②转引自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②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①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②[美]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和发展:对一种复杂话语的剖析》,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①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求是》2009年第5期。
    ①张骐:《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990年版序言第29页。
    ②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1990年版序言第59—60页。
    
    ①[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53-454页。
    ②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学术月刊》2004年第1期。
    ①又译为“科恩”。
    ②[美]简·科恩、[美]安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178页。
    ③[美]简·科恩、[美]安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载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④Jean Cohen and 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2. pp.ix.
    ①Jean Cohen and 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2. pp.ix.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严书翰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①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①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3页。
    ②严书翰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③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②党秀云:《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岭南学刊》2005年第6期。
    ②李萍:《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③严书翰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 [俄]列宁.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俄]列宁.列宁全集[M]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2][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3][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马雪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6]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7][英]约翰·基恩.市民社会——旧形象新观察[M].王令愉,魏国琳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8][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9][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0][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方向勤,白平浩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1][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杨雪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2][英]帕特立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3][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4][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5][英]巴特·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6][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7][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C].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9][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0][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1]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徐湘麟等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8.
    [3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1]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俞可平,项国兰,徐向梅.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中国与俄罗斯[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王新生.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8]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惠斌,薛晓源.全球化与公民社会[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静.国家与社会[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4]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严书翰.中国城市化进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16]严书翰.与新时期论坛同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7]严书翰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8]李君如,严书翰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9]赵曜,王伟光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0]金春明,许全兴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1]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2]唐家柱.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
    [24]陈振明等.政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5]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7]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8]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9]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0]张乃和等.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4]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5]王名等.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6]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7]陆学艺,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8]从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制观与近代自由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9]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0]李惠斌,薛晓源.全球化与公民社会[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1]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2]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4]王义祥.发展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5]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6]吴玉章.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7]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8]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9]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50]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1]唐鸣.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2]王东.中华腾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3]徐大同等.西方政治思想史[M]第3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4]徐大同等.西方政治思想史[M]第4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5]徐大同等.西方政治思想史[M]第5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56]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7]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8]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9]尚晓援.冲击与变革——对外开放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组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0]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61]贾建芳.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选择[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62]贾建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63]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11).
    [2]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5).
    [3]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3(3).
    [4]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新的研究课题[J].天津社会科学,1993(4).
    [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6]孙立平,王汉生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7]孙立平,李强,沈原.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
    [8]施雪华.论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5(2).
    [9]厉以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2).
    [10]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理论前沿,2008(11).
    [11]李强.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J].教学与研究,1996(3).
    [12]荣剑.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13]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14]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15]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16]李佃来.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讨[J].哲学研究,2004(6).
    [17]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J].学术月刊,2004(1).
    [18]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4 (6 ).
    [19]郁建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J].人文杂志,2000(3).
    [20]郁建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J].社会学研究,2002(1).
    [21]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J].文史哲,2003(1).
    [22]郁建兴,周俊.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23]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N].人民日报,2005.6.6.
    [24]严书翰.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决策[N].人民日报,2006.5.15.
    [25]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
    [26]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红旗文稿,2009(3).
    [27]严书翰.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与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8.10.6.
    [28]许耀桐.大力加强公民意识教育[J].求是,2009(5).
    [29]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30]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31]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1999(5).
    [32]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4).
    [33]陈晏清,李淑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4]从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35]从日云,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2(1).
    [36]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37]袁祖社.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J].天津社会科学,2002(6).
    [38]袁祖社.现代“公民文化”对传统“臣民文化”的扬弃与超越[J].齐鲁学刊,2003(3).
    [39]马俊锋,袁祖社.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与民众“公共精神”品质的培养与化育[J].人文杂志,2006(1).
    [40]刘京希.从国家化社会主义到社会化社会主义[J].文史哲,2000(4).
    [41]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1).
    [42]储建国.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和民主政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3]吴传毅.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市民社会[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44]汤润千.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45]石仲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历史和理论起点[N].学习时报,2007.1.9.
    [46]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天津社会科学,1997(3).
    [47]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J].江海学刊,2000(4).
    [48]姚尚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价值与可能[J].社会学研究,2005(4).
    [49]董才生.“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50]董明.公民社会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参考,2006(2).
    [51]周国文.“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3).
    [52]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5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走向[J].教学与研究,2000(8).
    [54]王建明.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11)
    [55]连朝毅.论葛兰西思想视阈的“文化领导权”及其当代性[J].南方论刊,2007(1)
    [56]王宏斌.中国的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57]刘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及其诠释[J].探索,2007(2).
    [58]王雨辰.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59]张骐.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0]王元.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述评[J].福建学刊,1995(3).
    [61]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J].探索与争鸣,2008(2).
    [62]曹鹏飞,张艳萍.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3]王兆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J].哲学动态,1998(7).
    [64]王兆良,朱梅福.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5]钟民援,王冠群.培育公民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J].学习与探索,2007(6).
    [66]田忠.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J].理论与改革,2001(2).
    [67]叶长茂.市民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J].甘肃社会科学,2003(2).
    [68]吴爱萍.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再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69]燕继荣.市民社会与民主化的双边进程[J].东方论坛,1997(2).
    [70]王乃圣.公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71]吴文勤.公民社会:民主执政的社会基础[J].中国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
    [72]肖岁寒.“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1999(3).
    [73]从日云.民主制度的公民教育功能[J].中国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1(1).
    [74]王代月.马克思对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9(2).
    [75]吴志成.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与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教授学术对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76]党秀云.论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正当角色[J].教学与研究,2006(9).
    [77]党秀云.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5).
    [78]党秀云.公民社会的精神与时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
    [79]储松燕.国家与社会:公民参与的两个层面[N].学习时报,2007.11.6.
    [80]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1]胡伟.合法性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的新视角[J].政治学研究,1996(1).
    [82]陈创生.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J].岭南学刊,2005(6).
    [83]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1).
    [84]青连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住几个着力点[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85]王昭锋,徐雷.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看当前意识形态工作[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86]黄炎平.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87]陈红桂.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评析[J].教学与研究,2004(8).
    [88]刘雪松.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J].北方论丛,2005(2).
    [89]李萍.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
    [90]包国宪,潘旭.“新三元结构”与公民社会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91]郝铁川.从统治到治理:论强政党、小政府与大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
    [92]包丽敏.深圳将“公民社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8.12.10.
    [93]周虎城.探索决策与民意互动的有机模式[N].南方日报,2007.12.20.
    [94]张勤.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稳定[J].新视野,2007(5).
    [95]赵国臣.“网民”大国的公民社会理想和契机[J].青年记者,2008(6).
    [96]蒋红.马克思的社会建设思想[N].光明日报,2008.5.20.
    [97]裴松宪.公民社会理念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Jean L. Cohen and Andrew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2.
    [2]Gordon White,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3]Adam B. Seligman,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e, 1992.
    [4]John Keane,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on the predicaments of European socialism, th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power, London ; NewYork : Verso, 1988.
    [5]John Keane,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New Europe Persprctives, London: Verso, 1998.
    [6]John Keane, Global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John Keane, Civil society: old images, new visions,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