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ndustri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ituation of "economic composition multi-element, circulation channel various and management pattern diversification" has been formed fundamentally. But present industri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till face many new problems while adapt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especially the function of important wholesale has been weaken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ier and retaile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So, In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circulation system reform, it has become very impressive task and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experience and to accelerate our reform so as to adapt modern commodity circulation rule and pattern.
     The thesi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wholesale distribution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wholesale function sets out, study five aspects:1what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icient daily-use industrial products distribution system? How about its index system?2What is the nature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ier and retailer? How to straighten out the manufacturers, wholesalers, retailer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How to realize the linkage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3How to apprais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daily industry consumer goods circulation system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d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4How to draw lessons from developed country's daily industry consumer goods circulation systems?5How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e of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daily-use industrial products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t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ily industrial circulation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channels, distribution policy, and circulation modernization. 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of perfect our country's daily industrial consumer goods circulation systems.
     The paper follows the train of thought:theory analysis-reality analysis-empirical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combinati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trend study of combin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tructure analysis of combined, Literature study and research combination, Chinese and foreign horizont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combin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domestic macroscopic current system reform perspective, On industrial products wholesal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researched in detail, puts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引文
5 “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
    6 周伟,发达国家批发业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第26页。
    7 马龙龙,马克思论批发商品流通[J]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第42-47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3卷,第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 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1937,(11)
    10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 夏春玉,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第8、11页。
    12 晏维龙,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233234页。
    13 陈文玲,论社会化大流通,[J]财贸经济,1998年第2期,第28-32页。
    14 陈文玲,后危机时代流通体制变革的新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期,第7-10页。
    15 徐从才,流通转型:转型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1999年第6期,第7-10页。
    16 徐从才,加入WT0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财贸经济,2001年第8期,第57-62页。
    17 徐从才,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第59页。
    18 晁钢令,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37页。
    19 宋则 赵萍,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3期,第9-12页。
    20 宋则,改革开放30年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考察,[J]商业时代,2008年第34期,第11-14页。
    21 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2页。
    22 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3期,第22页
    23 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月刊,第18-19页
    24 李陈华,流通企业的企业理论新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9月(137期),第108-109页。
    25 李陈华,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第43-47页。
    26 纪宝成,商品流通渠道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105页。
    27 李飞,西方分销渠道问题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5期,第5257页。
    28 谢莉娟,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一个文献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6期,第12-17页。
    29 王晓东、吴中宝著,中国流通改革:理论回顾与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第45-54页。
    30 王之泰,供应链:流通渠道的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3期,第9-11页。
    31 王之泰,中国供应链观察,[J]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10期,第7-10页。
    32 马龙龙,论工商关系的演进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第42-43页。
    33 李俊阳,通道费与协调工商关系的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第1期,第98页。
    34 王晓东,商品流通渠道的整合与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第41-44页。
    35 三晓东等,论独立批发商职能与流通渠道利益关系的调整,[J]财贸经济,2011(8),第81-86页。
    36 洪涛,中国的流通产业:不容忽视的基础产业,[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页
    37 黄国雄,流通新论,[J]商业时代,2003年1月(总第236期)第13页
    38 王先庆,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和成场机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6),P.25-27.
    39 宋则,应对危机顺势将商贸物流渠道建设纳入国家战略,[J]市场营销导刊2009年第3期第41页。
    40 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期,第22-25页。
    41 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贸参考,2003年第11期第12期。
    42 荆林波,关于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新视野,2008年第2期,第21-24页。
    43 李飞,零售业开放度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研究,[J]中国经贸,2006年第8期,第28-32页。
    44 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第15-17页。
    45 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期,第4-6页。
    46 祝合良,新世纪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4期,第68-71页。
    47 武云亮,论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J]商业时代,2003年第10期,第14页。
    48 武云亮,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分析,[J]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第8-9页。
    49 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期,第1-4页。
    50 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第111-115页。
    51 杨向阳,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第121-125页。
    52 彭继增,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商业集群运行机理,[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第145-148页。
    53 夏春玉,中国流通政策的构建:基于美日流通政策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8),P48-54.
    54 陈甬军,转轨经济中的中国自然垄断问题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第5-10页。
    55 石奇,零售商对制造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机制和绩效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第77、85页。
    56 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第55-59页。
    57 王德章,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年第2期,第3-5页。
    58 王晓东,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10年第2期,第98页。
    59 夏春玉,城市流通系统:研究现状与一个综合性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第3期,第89-95页。
    60 柳思维,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第112-116页。
    61 汪旭晖,国外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6),P.8793.
    62 荆林波,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5年第11-12期。
    63 宋则,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J]中国商贸,2007年第4期,第13-15页。
    64 李飞,零售业开放度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研究,[J]中国经贸,2006年第8期,第29-32页。
    65 张岩,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研究,[D]博士论文,2006年5月,第112-113页。
    66 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年第10期,第36-37页。
    67 徐从才,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68 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530页。
    69 杨圣明、王诚庆,论第五个现代化一流通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2),P.714.
    70 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年第10期,第36-41页。
    71 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72 吴仪,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J]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第34页。
    73 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J]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1期,第22-25页。
    74 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3(3),第9-13页。
    75 周伟,试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商业时代,2011年(24),第19页。
    76 李骏阳,21世纪商业革命—电子商务时代的流通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2002年版。
    77 马龙龙,论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第31-32页。
    78 马龙龙,论我国批发业的振兴战略,[J]财贸经济,2011年第4期,第73页。
    79 祝合良,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品批发业的基本思路,[J]中国商贸,2009年第16期,第49-50页。
    80 2009年5月22日,商务部“工业品流通体系构建座谈会”发言。
    81 王晓东,中国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第17期,第16-17页。
    82 马龙龙,论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第33页。
    83 丁俊发,我国批发市场如何创新与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8期,第22-23页。
    84 赵尔烈,在改革探索中发展的工业消费品批发业,[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P25-28.
    85 王双进,构建中国特色工业消费品批发体系,[J]江苏商论,2006年11期,第12-13页。
    86 祝合良,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品批发业的基本思路,[J]中国商贸,2009年第16期,第51页。
    87 2009年5月22日,商务部“工业品流通体系构建座谈会”发言。
    88 2009年5月22日,商务部“工业品流通体系构建座谈会”发言。
    89 宋则,信息时代工业品批发不会消失,[J]中国市场,2009年第6期,第28-29页。
    90 刘晓雪,我国工业消费品批发现状与发展模式探讨,[J]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1-323页。
    91 王晓东、张吴,论独立批发商职能与流通渠道利益关系的调整,[J]财贸经济,2011(8),P.81-86.
    92 谢莉娟 工业品批发商渠道作用之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9期,第18-26页。
    93 洪涛,“十二五”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及其战略研究,2010第4期,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94 陈文玲:《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经济时报”,2004-5-18
    95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96 林文益,《贸易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97 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1995年
    98 夏春玉,《现代商品流通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99 [日]铃木武《现代流通论》,东京,多贺出版社,2001年,第104-105页
    100 [日]久保村隆佑,《商学通论》,东京,同文馆,1999年,第84-85页。
    101 [日]铃木武《现代流通论》,东京,多贺出版社,2001年,第107页。
    102 巴里·伯曼(Barry Berman)乔尔·R·埃文斯Joel R.Evans) Retail Management:A Strategic Approac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09-126页。
    3 (美)菲利普.科特勒《Marketing Management》 Ten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490-516页。
    4 纪宝成,商品流通渠道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第105126页。
    5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110 1997-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调查报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1
    113 赵皎云,ECR需在多方面推动下前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年第9期
    114《 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
    115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116 张闯,流通国际化背景下的流通政策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7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8 资料来源:[美]J.S.贝恩.产业组织.丸善1981年版,141-148页
    119 祝合良:“进一步发展我国工业品批发业的基本思路”,《中国商贸》,2009年第10期。
    121 赵萍《重塑我国工业消费品流通模式》[J]时代商贸2012年1月第34-39页。
    122 王双进《构建中国特色工业消费品批发体系》[J]江苏商论2006年第11期,第11-13页。
    123 孟国强《大力完善和提升批发市场的组织功能》[J]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第5期,第6页。
    124 大生产和大流通模式:即生产商和流通商的规模都比较大、知名度都比较高,两者处于平等地位。
    125 《国际统计年鉴》2009,2010年,国家统计局。
    (?) 《2011年国际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 王成荣,北京流通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第119-124_
    129 吴仪,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J].管理世界,2003第3期。
    130 李保民,孙剑.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的若十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3第4期。
    131 张弘.以信息化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J].中国商人:经济理论研究,2005(1)
    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3(23)
    142 伍争荣,西方国家批零关系的演进及国有批发企业改革的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1997年11期,第15-16页。
    143 马龙龙,流通产业经济理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5月,第171-175页。
    4 [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30页。
    145 “共生”(Symbiosis)生物学词汇,原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体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本文借用此词来描述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共存的产业生态系统,用共生理论解释工商联动的模式。
    146 李永江,加速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进程.商务部网站.2005-01-17http://www.mofcom.gov.cn.
    147 何亚东,从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看内外贸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商务部网站.2005-01-17
    148 谭祖谊,内外贸一体化的概念框架及其市场运行机制,[J]商业研究,2011年第4期,第90-95页。
    149 万典武,内外贸一体化与商务部职能模式选择[N]中华工商时报,2004.3.3
    150 丁俊发,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J]市场营销导刊,2004年第3期。
    151 郭冬乐,内外贸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广州商学院学报,2004(5),P19-20.
    152 伸恩威,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8日第3版
    153 于培伟,关于内外贸一体化的再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28-31页。
    154 蔡珍贵,内外贸一休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第11期,第18-19页。
    155 林至颖,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跨国商贸集团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8期,第61-62页。
    156 周伟,发达国家批发业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第27页。
    157 周伟,对完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年第29期,第117页。
    [1]Alexander,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Oxford:Blackwell,1997,pp.210-250
    [2]Bork, R.H., The Antitrust Paradox:A policy at War with it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1978,pp200-240
    [3]Brian J. Berry and John B. Parr, Market Center and Retail Loc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NJ:Prentice-Hall,2005,pp.80-120
    [4]Chris Thomas and Rick Segel, Retailing in the 21st Century. NJ:John Wiley & Sons,Inc.,2006,pp.100-130.
    [5]R. Patrick Cash, Chris Thomas, John W. Wingate and Joseph S. Friedlande, Management of Retail Buying. NJ:John Wiley & Sons., Inc.,2006,pp.120-160.
    [6]Quinn B. and Alexander N.(2002), "International retail franchis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30,5,264-276.
    [7]Rudebeck Christensen, Jan(1999),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in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8]Treadgold, A. (1991), Managing International Retail Business, Oxford:Oxford Institute for Retail Management.
    [9]Treadgold, A. and Davies,R. (1988),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Longman, London.
    [10]Treadgold, A. (1988),"Retailing Without frontiers",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6(6):31-37.
    [11]Betancourt, Roger., and David A. Gautschi. "The Output of Retail Activiies: Concepts, Measurement and Evidence from U.S Census Data. "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atistics,1993,75(2),pp.294-301.
    [12]Bliss,Christopher."A Theory of Retail Pricing.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8,36(4),pp.375-91.
    [13]Bloom,P.N.,and V.G.Perry."Retailer Power and Supplier Welfare:The case of Wal-Mart. "Journal of Retailing,2001,77(3),pp.379-396.
    [14]Coase,Ronald 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4(4),pp.386-405.
    [15]Coase,Ronald."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2),pp.72-74
    [16]R.Pondy, Organizational Conflict:Concepts and 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1967.P156
    [17]Allan J. Magrath and Kenneth Q Hardy, A Strategic Paradigm for Predicting Manufacturer-Reseller Conflict.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3, No.2 (1989).94-108
    [18]Douglas W. Labahn and Katrin R. Harich. Sensitivity to 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Effects on U.S.-Mexican Channel Relational Marketing, 5(December 1997).29-51
    [19]P. Hersey&K.H. Blanchard.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 Prentice Hall(1999).3-54
    [20]Pelton L, Dutton D, Lumpkin J. Marketing Channel [M], Richard W.Irwin, Chicago,1997
    [21]Heide J B. Interorganizational governance in marketing channels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4, (58):71-85.
    [22]Anderson J. C.&James A. Narus.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 Working Partnerships [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42-58.
    [23]BartonA:Weitz and Sandy D. Jap,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Distribution Channel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
    [24]Berman, B. Marketing Channels[M] John Wiley&Sons, Inc.1996.P126
    [25]Philip, Kot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inth Edition, prenticen Hall Iniemational, Inc,1997.p67
    [26]Donald J. Bowersox, Dovid J. Closs. 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 USA:McGraw-HillCompanies. Inc.,1998.
    [27]Douglas M. Lambert&Martha C. Cooper. 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 Vol.29:65-83.
    [28]Daniel E. Innie and Bernard J. LaLode. Customer Service:The Key to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Loyalty, and Market Shar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4, vol15, Nol:1-27.
    [29]Steven G. Banta and Lorin Aissman. Research Customer Service:The Right Wa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New Orleans: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1983, Vol.11:608-619.
    [30]Peter Naude, francis Buttle. Assess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351-361.
    [31]Stanley Baiman, et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Design in Supply Chains. Management Science,2001,47(1):173-188.
    [32]Kotler P. Marketing Management. 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
    [33]Cough Ian A, A nderson E, Stern L W, et al. Marketing Channels.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0.
    [34]Williamson.o.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79.22(2).
    [35]Nagarajan, M. and G. Sosic.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among supply chain agents:Review and extens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7:719-745
    [36]Ingene, C.A. and M.E. Parry. Channel coordination when retailers compete [J]. Marketing Science.1995,14(4):360-377.
    [37]Handheld, R.B. and C. Bechtel. The role of trust and relationship structure in improving supply chain responsiveness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2,31(4):367-383.
    [38]Izquierdo, C. The interaction of dependence and trust in long-term industrial relationship [J]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4,38(8):974-995.
    [39]Rosen S. Markets and Diversit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 (1).
    [40]Leonard Berry.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E-services:The Case of an Online Re —cruitment Portal.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aastricht,2002:47-55.
    [41]Parasuraman A., Zeithaml V.A., Berry L.L.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 1988 (64):13-40.
    [42]Herbig, Paul; Milewicz, John; Go/den, James E "Differences in forecasting behavior between industrial product firms and consumer product firms",The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1994; 9,1;pg.60
    [43]Karakaya,Fahri,Stahl,Michael J..Barriers To Entry And Market Entry Decisions In Consumer And Industrial Goods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Apr 1989.Vol.53,Iss.2,p.80(12 pp.)
    [44]Cummings,Wm.Theodore,Jackson,Donald W.,Jr.,Ostrom,Lonnie L.."Differences Between Industrial and Consumer Product Manager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Aug1984.Vol.13,Iss.3,p.171(10 pp.)
    [45]Erdener Kaynaka,Ali Karab,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versus consumer companies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market orientation scale(MARKOR)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3(2004)P743-P753
    [46]Blois,K.J..Market Structure and Marketing Polici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78. Vol.12,Iss.8,p.571
    [47]Von Hippel,Eric.Successful industrial products from customer ideas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1978. Vol.42,Iss.1;pg.39
    [48]Cox,William.The Key Issues and Procedures of Industrial Marketing Research.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Jan.1979.Vol.8,Iss.l,p.81
    [49]Dawes,P.L.,Patterson,P.G.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and Consumer Product Manager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Feb 1988.Vol.17,Iss.l;pg.73,12 pgs
    [50]Barback,Ronald H..The Pricing of Industrial Product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79. Vol.13,Iss.4,p.160
    [51]Hippel,Eric. Successful industrial products from customer ideas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1978.Vol.42,Iss.l;pg.39
    [52]Brown. S. Variations on a Marketing Enigma:The Wheel of Retailing Theory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1.
    [53]Zeettlmeyer, Florian. ExPanding to the Intenret:Pricing and Communications Strategies When Firms Compete on Multiple Chnanels. Jounral of Makreting Reseacrh,2000,37(August):292-308
    [54]马克思:《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5]高涤陈:《社会主义流通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56]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7]喻志军:《产业内贸易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1版
    [58]马龙龙《流通产业结构》、《流通产业组织》、《流通产业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59]马龙龙《中国流通改革:批发业衰落与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60]王晋卿、祝合良《中国商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6月
    [61]丁俊发“我国批发市场如何创新与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04,(8).
    [62]李飞等著:《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63]郭冬乐、宋则《中国流通理论前沿》(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64]郭冬乐、宋则《中国流通理论前沿》(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65]郭冬乐、宋则《中国流通理论前沿》(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66]郭冬乐、宋则《中国流通理论前沿》(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67]郭冬乐、宋则《中国流通理论前沿》(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68]丁俊发、张绪吕:《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69]祝合良《进一步发展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业的基本思路》中国商贸2009.10
    [70][日]田村正纪.《先锋流通产业——日本和世界》千仓书店出版社,2004.
    [71]徐晓慧著:《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7月
    [72]田旭著:《流通产业政府管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73]曹靖:《中国流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2
    [74]徐从才《流通经济学:过程、组织、政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75]洪涛《流通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3月
    [76][美]伯特.罗森布罗姆:《营销渠道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77]陈文玲:《流通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78]万典武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批发商业》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11月
    [79]纪宝成等:《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80]纪宝成等:《中国统一市场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81]杨惠:《流通渠道的变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
    [82]王晓东:《中国流通改革理论回顾与评述》,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83]丁俊发:《中国流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84]李飞:《世界零售业发展模式》,商业时代,2000,(4)
    [85]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86]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1.7.10.
    [87]徐从才:《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88]马龙龙:《马克思论批发商品流通》,[J].财贸经济,2005年第1期
    [89]纪宝成:《商品流通渠道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7期
    [90]徐从才:《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J].财贸经济,2006(4)
    [91]荆林波《中国流通理论前沿》(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92]斯普尔伯:《市场的微观结构—中间层组织与厂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3]刘晓雪:《我国工业消费品批发现状与发展模式探讨》,烟台大学学报2006年7月
    [94]晏维龙:《交换、流通及其制度—流通构造演变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95]刘东:《交易费用的概念与外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96]崔向阳:《对马克思流通理论的新认识》,商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97]李骏阳:《商业革命—电子商务时代的流通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98][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
    [99]吕一林:《美国现代商品零售业—历史、现状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0][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2004.
    [101]裴桂芬:《战后日本流通体制的改革》,日本学刊,1992年第3期
    [102]祝合良:《现代商业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103]牛保全:《世界范围内工商关系演变历程及其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5.1
    [104]王月辉:《日本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
    [105]孙明贵:《业态管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6]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财贸经济》,2002.10
    [107]宋则 《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商业时代,2003.14
    [108]李先国 《分销渠道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109]郭国庆 《市场营销学通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
    [110]黄国雄 《现代零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111]夏春玉《流通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112][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14][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11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16][美]丹尼斯·卡尔顿等《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9
    [117][美]菲利普.科特勒著 《营销管理》(第10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118][美]帕特里克.M.邓恩《零售学》中信出版社2006年10月
    [119]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0]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121]吴汉洪《产业组织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
    [122]李悦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23]李飞 《零售革命》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12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125]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126]夏春玉《零售业态变迁理论及其新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127]夏春玉,流通经济学的贫困与构建设想,[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第1期
    [128]晏维龙,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发展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29]陈文玲,论社会化大流通,[J]财贸经济,1998年第2期
    [130]陈文玲,后危机时代流通体制变革的新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期
    [131]徐从才,流通转型:转型经济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1999(6)
    [132]徐从才,加入WT0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财贸经济,2001年第8期
    [133]徐从才,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11期
    [134]晁钢令,新一轮流通改革的发展趋势与主要任务,[J]产业经济研究,2003(3)
    [135]宋则、赵萍,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3期
    [136]宋则,改革开放30年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考察,[J]商业时代,2008(34).
    [137]李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1).
    [138]冉净斐,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与实证,[J]生产力研究,2005(3).
    [139]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8月刊
    [140]李陈华,流通企业的企业理论新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9月(137期)
    [141]李陈华,流通企业的(规模)边界,[J]财贸经济,2004年第2期
    [142]谢莉娟,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一个文献述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6).
    [143]王之泰,供应链:流通渠道的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3期
    [144]王之泰,中国供应链观察,[J]中国流通经济,2005年第10期
    [143]马龙龙,论工商关系的演进与新型工商关系的形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4(6)
    [144]李俊阳,通道费与协调工商关系的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第1期
    [145]王晓东,商品流通渠道的整合与优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146]王晓东,张昊,论独立批发商职能与流通渠道利益关系的调整,[J]财贸经济,2011(8)
    [147]洪涛,中国的流通产业:不容忽视的基础产业,[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
    [148]黄国雄,流通新论,[J]商业时代,2003年1月(总第236期)
    [149]王先庆,流通业成为“先导性产业”的约束条件和成长机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50]宋则,应对危机顺势将商贸物流渠道建设纳入国家战略,[J]市场营销导刊2009(3).
    [151]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152]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贸参考,2003年第11期-第12期。
    [153]荆林波,关于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新视野,2008年第2期
    [154]李飞,零售业开放度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研究,[J]中国经贸,2006(8).
    [155]陈文玲,现代流通与国家竞争力,[J]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第4期
    [156]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期
    [157]祝合良,新世纪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思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
    [158]武云亮,论中小商业企业的集群化发展,[J]商业时代,2003年第10期
    [159]武云亮,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演化机制分析,[J]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
    [160]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5月第3期
    [161]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162]杨向阳,关于服务业集聚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贸经济,2009年第2期
    [163]彭继增,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商业集群运行机理,[J]经济体制改革,2008(2).
    [164]夏春玉,中国流通政策的构建:基于美日流通政策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8期
    [165]陈甬军,转轨经济中的中国自然垄断问题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6]石奇,零售商对制造商实施纵向约束的机制和绩效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167]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第3期
    [168]王德章,现代流通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2006年第2期
    [169]王晓东,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10年第2期
    [170]夏春玉,城市流通系统:研究现状与一个综合性框架,[J]当代经济科学,2006(3).
    [171]柳思维,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性述评与分析,[J]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
    [172]汪旭晖,国外零售国际化理论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73]荆林波,外资进入流通领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5年第11-12期。
    [174]宋则,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J]中国商贸,2007年第4期
    [175]李飞,零售业开放度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测评研究,[J]中国经贸,2006(8).
    [176]张岩,日本流通体制变革研究,[D]博士论文,2006年5月
    [177]晏维龙,流通革命与我国流通产业的结构变动,[J]财贸经济,2002年第10期
    [178]徐从才,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179]杜桂馥,初论我国的流通现代化,[J]商场现代化,1994年第2期
    [180]宋则,中国流通现代化核心评价指标研究,[J]商业时代,2004年第32期
    [181]姚红,流通现代化的理性标准研究,[J]商业时代,2004年第15期
    [182]黄国雄、曹厚昌,现代商学通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
    [183]丁俊发、张绪昌,跨世纪的中国流通发展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184]贺名仑,经济发达国家的商业现代化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185]贾履让、张志中,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M]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
    [186]杨圣明、王诚庆,论第五个现代化一流通现代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2期
    [187]吴仪,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培育发展大型流通集团[J]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188]李飞,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J]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1期
    [189]宋则,张弘.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90]李骏阳,21世纪商业革命—电子商务时代的流通模式,[M]经济科学出版,2002年.
    [191]马龙龙,论我国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1年第5期
    [191]马龙龙,论我国批发业的振兴战略,[J]财贸经济,2011年第4期
    [192]丁俊发,我国批发市场如何创新与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8期
    [193]王晓东,中国工业品批发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年第17期
    [194]赵尔烈,在改革探索中发展的工业消费品批发业,[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95]宋则,信息时代工业品批发不会消失,[J]中国市场,2009年第6期
    [196][日]铃木武《现代流通论》,东京,多贺出版社,2001年
    [197]谢莉娟工业品批发商渠道作用之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9期
    [198]洪涛,“十二五”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及其战略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4).
    [199]《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200]林文益,《贸易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201]夏春玉,《现代商品流通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2][日]久保村隆佑,《商学通论》,东京,同文馆,1999年
    [203]巴里·伯曼(Barry Berman)乔尔·R·埃文斯(Joel R. Evans) Retail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pproach,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204](美)菲利普.科特勒《Marketing Management》 Tenth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05]赵皎云,ECR需在多方面推动下前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年第9期
    [206]张闯,流通国际化背景下的流通政策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207][美]J.S.贝恩.产业组织.丸善1981年版
    [208]赵萍《重塑我国工业消费品流通模式》[J]时代商贸2012年第1期
    [209]孟国强《大力完善和提升批发市场的组织功能》[J]商业经济文荟2004年第5期
    [210]王成荣,北京流通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1月
    [211]李保民,孙剑.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的若干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3第4期。
    [212][美]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2004.
    [213]董烨然,高级商业经济理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4月
    [214]R.H.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1937, (11)
    [215]谭祖谊,内外贸一体化的概念框架及其市场运行机制,[J]商业研究,2011(4).
    [216]林至颖,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跨国商贸集团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18).
    [217]万典武,内外贸一体化与商务部职能模式选择[N]中华工商时报,2004.3.3
    [218]丁俊发,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J]市场营销导刊,2004年第3期
    [219]郭冬乐,内外贸一体化:国外流通组织形式的实证分析与启示[J]广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20]申恩威,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8日第3版
    [221]于培伟,关于内外贸一体化的再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22]蔡珍贵,内外贸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和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第11期.
    [223]周伟,试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J]商业时代,2011年第24期
    [224]周伟,发达国家批发业现状、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
    [225]周伟,对完善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年第2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