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跨域环境保护方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环境保护意识不同,跨域环保很难达成一致,导致跨域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的现状、缺失、成因,并根据中国自身的社会生态环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了国内外有关跨域治理和环境治理的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相关的一些统计数据及报告等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环境跨域治理的现状及缺失;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分析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跨域治理中的案例,通过比较归纳出其共性与个性,进而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此外,本论文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始终将环境跨域治理置于中国社会生态环境这整个系统中进行分析和研究,考量系统中其他因素对这一问题的影响,从而及时根据这些影响作出回应。
     通过对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的现状、缺失及成因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亟需建立环境跨域治理机制,强调主体之间的对话与协作,通过主体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以产生和交换信息,从而减少机会主义的危害,以实现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由地方政府之间主动地进行协调与合作,并将私营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民引入环境跨域治理的过程当中,达到环境治理的最大价值。
     但是,论文的研究在资料收集的全面性、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这两方面受到了限制: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不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之内,关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资料收集又主要来源于外文书籍和学术论文,缺少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由于经费等问题无法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无法获得相关的一手资料以进行定量分析,导致了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As for the transbouda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is very hard for different regions to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because of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ifferent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result,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getting worse.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status quo, defects, and casuses of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 and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s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countries,on the basis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China.
     With regard to methodology,first of all,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in this thesis. The documents such as the theoretical works and papers,relevant statistics and reports are collected to probe into and analyze the status quo, defects in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econdly,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cases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to induce the universality and individuality among them by comparison, and then to propose what China could learn from them. In additio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throughout this thesis.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in the entire system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China, so the influences from other factors in this system are considered, in order that it could response promptly to those influences.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status quo, defects, and casuses, this thesis concludes that, it is urgent for China to establish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 to emphasize the dialogue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governance bodie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through continuous dialogu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arm of opportunism. A framework should be built up that under integrated planning of centr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themselves initiate coordination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ivate sect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pontaneously, the maximum valu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will be realized.
     Nevertheless, there are two limitations in the thesis----data colle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n one hand, many important data and information are outside the scope of access to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ata collections of experiences in western countries are mainly from books and papers of English language, both of which are second-hand, therefore systematic knowledge is difficult to form.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several problems such as shortage of funding,empirical study can’t be conducted, so revelant first-hand data can’t be obtaine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which leads to a consequence that the analysis is not deep enough.
引文
①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1-2页。
    ①参见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②参见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③参见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①刘建国,【美】加里德·戴蒙德,李舒心等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载《世界环境》,2005年第4期。
    ②See Peter Calow(ed.)( 2009).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iley-Blackwell,p. 44.
    ①See Peter Calow(ed.)( 2009).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iley-Blackwell,p. 44.
    ②联合国青少年之家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youth/issues/environment/
    ③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E%AF%E5%A2%83。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154页。
    ⑤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的系统整体才能成为生态环境。
    ⑥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⑦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参见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②See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ion。
    ③[美]詹姆士·H.米特尔曼著:《全球化综合症》,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④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②See 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Retrieved June 6th,2010,from http://www.learnersdictionary.com/search/governance
    ③皮埃尔·德·赛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载《国际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④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⑤World Bank(1992),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Retrieved from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②【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③参见【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78页。
    ④【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著,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①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3页。
    ②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3页。
    ①See Walter B. Stohr,Josefa S.Edralin&Devyani Mani(eds.)(2001),New Reg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Decentralization,Governance,and the New Planning for Local-level Development,Westport:Greenwood Press.pp.192-201.
    ②See Peter et al.(eds.)(1996),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intergovernmental approach to hazards and sustainability,Routledge Publisher.pp.24-43
    ③See Peter et al.(eds.)(1996),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intergovernmental approach to hazards and sustainability,Routledge Publisher.pp.24-43.
    ①参见蒂姆·佛西著,谢蕾摘译:《合作型环境治理:一种新形式》,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See Pieter Glasbergen(ed.)(1995),Manag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r:Network Management as an Alternative, 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p.2-4.
    ①Neil T.Carter and Arthur P.J.Mol(eds.) (2007),Envr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pp. 6-7.
    ①Timothy James Lawrence(2005),D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Dissertation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②See Erik Nielsen(2007),Networked Governance:China’s Changing Approach to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①Hui,Wingchi(2008),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under the“One Country,Two Systems”Framework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②Hui,Wingchi(2008),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under the“One Country,Two Systems”Framework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①参见樊一士,陆文聪:《企业化经营:区域性环境治理新模式》,载《经济论坛》,2001年第22期。
    ②参见刘亚平,颜昌武:《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以清水江治理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③参见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①参见张紧跟,庄文嘉:《从行政性治理到多元共治: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转型思考》,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②参见郎友兴:《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载《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③参见肖建华,邓集文:《多中心合作治理:环境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载《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①参见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参见杨小柳:《参与式流域环境治理——以大理洱海流域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③参见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①参见毕军,俞钦钦等:《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共赢之路探索》,载《中国发展》,2009年第2期。
    ②参见马晓明,易志斌:《网络治理: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经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①Hui,Wingchi(2008),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under the“One Country,Two Systems”Framework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②Hui,Wingchi(2008),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under the“One Country,Two Systems”Framework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③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
    ①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297页。
    ②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③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301页。
    ④参见【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⑤参见【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①参见【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136页。
    ②【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傅严、李柱流等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③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6-427页。
    ④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⑤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23页。
    ①参见唐兴霖编著:《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23-424页。
    ②See James D.Thompson(1967),Organizations in Ac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pp.4-7
    ③See 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9-41
    ①See 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42-52
    ②See 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78-98.
    ③See 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01-102.
    ①See Herbert Kaufman(1967),The Forest Ranger:A Study in Administrative Behavior,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43-44.
    ②See Herbert Kaufman(1967),The Forest Ranger:A Study in Administrative Behavior,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44-45.
    ③参见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307页。
    ④参见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309页。
    ①See Richard C.Feiock,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n,Urban Affairs Review,2009(44)
    ②Frances Frisken,Donald F. Norris(2001):Regional Reconsidered,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3(5),p.468.
    ③Frances Frisken,Donald F. Norris (2001):Regional Reconsidered,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3(5),p.467.
    ④Morrill.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For Who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July 1989,pp.13-26.
    ①Hall J.S.(2004),Who will Govern American Metropolitan Regions?Donald Phares(Ed.),Metropolitan Governance without Metropolitan Government,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pp.7-33.
    ②Allan D.Wallis(2003).Roger L.Kemp(ed.),Regional Government Innovations:a handbook for Citizens and Public Officials(pp.271-285).North Carolina:McFarland&Company,Inc,Publishers.
    ③Daniel Kübler,Hubert Heinelt(2005).Metropolitan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Hubert Heinelt&Daniel Kübler (eds.),Metropolitan Governance:Capacity,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pp.9-10).London:Routledge.
    ①Keating.M(1997),The Inventing of Regions:Politcal Restructuring and Territori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Environement and Planning C,15,pp.383-398.
    ②Daniel Kübler,Hubert Heinelt(2005).Metropolitan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Hubert Heinelt&Daniel Kübler (eds.),Metropolitan Governance:Capacity,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p.10).London:Routledge.
    ③Daniel Kübler,Hubert Heinelt(2005).Metropolitan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Hubert Heinelt&Daniel Kübler (eds.),Metropolitan Governance:Capacity,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pp.10-11).London:Routledge.
    ④Daniel Kübler,Hubert Heinelt(2005).Metropolitan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Hubert Heinelt&Daniel Kübler (eds.),Metropolitan Governance:Capacity,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pp.10-11).London:Routledge.
    ①H.V.Savitch,Ronald K.Vogel(2000).Path to New Regionalism.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iew,32(3):158-168.
    ②参见【加】理查德·廷德尔,苏珊·诺布斯·廷德尔著,于秀明,邓璇译:《加拿大地方政府》(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③Alex Anas: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Fragmented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the New Regionalist Policies. http://www-pam.usc.edu/volume2/v2i1a2s1.html.
    ④参见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⑤David K Hamilton:Governing Metropolitan Areas,pp.404-405,转引自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David K Hamilton,Jerry Paytas(2004),Explori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Governing of Metropolitan Regions,Urban Affairs Review,p.404.
    ②Allan D Wallis(1994),The Third Wave:Current Trends in Regional Governance,National Civic Review,83:290-310,转引自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World Bank(1998),Clear Water,Blue Skies:China’s Environment in the New Century(China 2020).World Bank Publications.p.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年5月31日。
    ②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吉化爆炸案调查》,《凤凰周刊》(香港),2005(4)。
    ③博讯网:《人大代表再提松花江污染问题》,http://news.boxun.com/news/gb/china/2006/03/200603091323.shtml,【2010-6-25】
    ④参见新闻晚报(上海):《5道防线拦截浮桶》,2010-7-30。
    ⑤参见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⑥参见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①参见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②参见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③参见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④参见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⑤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年5月31日,中国政府网,
    ⑥参见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参见中国环境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2010-7-27。
    ③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9%85%B8%E9%9B%A8,【2010-08-28】
    ④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年5月31日。
    ⑤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⑥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参见中国环境报:《天气污染与细颗粒物》,载《中国环境报》,2010-8-31。
    ②参见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年5月31日。
    ④参见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⑤参见新华网:《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3/10/content_1356691.htm,【2010-9-6】
    ⑥新华网:《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新华网,
    ③姚忆江等:《城市灰霾天年夺命三十万,专家吁严防雾都劫难重演》,载《南方周末》,2008年4月2日。
    ④城市高速公路网的快速发展,城市市区无需扩展导致城市面积越来越大,致使部分区域内城市间距离越来越小,部分地区城乡隔离带已经基本消失,城市群效应也就越来越明显,城市群效应使得在城市集结地区城市间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显著,使污染区域复合污染态势加重,见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⑤所谓棕色云团,是指状如云团、以细颗粒物为主出现在对流层中的一大片污染物,其成分包括含碳颗粒物、有机颗粒物、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以及沙尘等。见杨东平主编:《2009中国环境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⑥参见杨东平主编:《2009中国环境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⑦See Michelle S.Bergin et al.(2005),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Transboundary Air Quality Management,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Vol.30:1-37.
    ①参见蔡守秋:《善用环境法学实现善治——治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含义》,载《人民论坛》,第318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条,2008年2月28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五条,1989年12月26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九条,2004年12月29日。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三条,2002年10月28日。
    ②《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二十条,2005年12月13日。
    ③《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二十一条,2005年12月13日。
    ④《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总则,2006年1月24日。
    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第十条,2008年1月12日。
    ⑥参见环境保护部:《2009-2010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第八条,2009年3月23日。
    ①环保部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第二条,2009年4月25日。
    ②参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二条,2009年8月17日。
    ③环保部等:《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第二条,2010年5月11日。
    ④环保部等:《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第四条,2010年5月11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五条,1989年12月26日。
    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二十一条,2005年12月13日。
    ①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11月8日。
    ②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年11月22日。
    ③环境保护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年1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4年2月25日)》,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9479,【2010-11-2】
    ②参见孙秀艳:《潘岳:每次环保风暴都是一场博弈》,载《人民日报》,2007-2-6。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告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告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5。
    ②潘岳于2007年2月3日出席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话,载《人民日报》,2007年2月6日。
    ③张占斌:《从环境保护总局到环境保护部的历史跨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29/content_8071284.htm,【2010-9-14】
    ④张占斌:《从环境保护总局到环境保护部的历史跨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29/content_8071284.htm,【2010-9-14】
    ⑤“环境保护部机构职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zhxx/jgzn/,【2010-6-20】
    ①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总局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组建方案》的通知》,http://www.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965.htm,【2010-6-28】
    ②参见王干:《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121页。
    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月24日。
    ④《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年1月24日。
    ⑤杜宇、王春雨:《国务院工作组到污染现场处理松花江环境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25/content_3836218.htm,【2010-6-28】
    ⑥参见国新办:“松花江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成果发布会”,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60124/zhibo.htm,【2010-6-28】
    ①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16439,【2010-6-28】
    ②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7月24日。
    ①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4年12月17日。
    ②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2006年6月1日。
    ③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年12月19日。
    ①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5年2月28日。
    ②参见山西省环保厅:《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8月11日。
    ③苏州市环保局:《苏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2008年3月25日。
    ④参见昆山市人民政府:《昆山市“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06年3月15日。
    ⑤参见蔡小伟:《下游补偿上游福建省创新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载《人民日报》,2007年4月1日。
    ⑥蔡小伟:《下游补偿上游福建省创新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载《人民日报》,2007年4月1日。
    ⑦参见胡念飞:《汾江河治理:城市河流治污的样本》,载《南方日报》,2010年7月29。
    ①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2007年8月。
    ②参见环保部:《“河长制”:破解中国水污染治理困局》,环保部网站,http://www.mep.gov.cn/ztbd/rdzl/hzhzh/gfpl/200905/t20090526_152022.htm,【2010-9-21】
    ③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2008年10月13日。
    ④参见新华网:《中国环保部门给地方政府开“罚单”制裁河流污染》,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88246.html,【2010-9-29】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1989年12月26日。
    ⑥参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第十四条、十七条,2009年12月30日。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②参见高杰等:《无锡环境执法无缝隙》,中国环境报,2010-5-20(5)
    ③人民网:《山西在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41人受处理》,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7616935.html,【2010-9-29】
    ④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省环保局对小东江流域重污染行业开展专项督查》,广东环境保护网,http://www.gdepb.gov.cn/hjjcyzf/hjjc/zfdt/200909/t20090928_72824.html,【2010-9-29】
    ⑤参见新华网:《中国环保部门给地方政府开“罚单”制裁河流污染》,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88246.html,【2010-9-29】
    ①参见杨展里,葛勇德:《以南通为例分析中国地方环境执政能力建设》,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19期。
    ②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zjysk/201002/t20100205_149042.html,【2010-10-4】
    ③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zjysk/201002/t20100205_149042.html,【2010-10-4】
    ④参见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zjysk/201002/t20100205_149042.html,【2010-10-4】
    ①参见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2003)》,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网站,http://hrwp.hwcc.gov.cn/content.asp?NewsId=354,【2010-11-10】
    ②参见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全文,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huanbao/200504150515.htm,【2010-10-8】
    ③参见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全文,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huanbao/200504150515.htm,【2010-10-8】
    ①参见《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载《江苏环境》,2009年第1期。
    ②参见《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载《江苏环境》,2009年第1期。
    ③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008/t20100810_12100.html,【2010-10-20】
    ④参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008/t20100810_12100.html,【2010-10-20】
    ⑤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008/t20100810_12100.html,【2010-10-20】
    ①金涛,鄢祖海:《三地共治滠水河——武汉城市圈创新流域治理模式》,载《中国环境报》,【2010-02-04】
    ②参见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长三角形成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站,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30800,【2010-10-21】
    ③参见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长三角形成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站,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30800,【2010-10-21】
    ④宋建军等:《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①宋建军等:《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②参见宋建军等:《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③参见中国环境报:《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7月27日。
    ④参见中国环境报:《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7月27日。
    ①参见香港政府一站通:《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residents/environment/air/raqi.htm,【2010-10-21】
    ②参见香港政府一站通:《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residents/environment/air/raqi.htm,【2010-10-21】
    ③参见香港政府一站通:《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residents/environment/air/raqi.htm,【2010-10-21】
    ④参见徐旭忠:《重庆与接壤省份建立区域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BIG5/8538822.html,【2010-10-22】
    ①参见许桦:《搬迁企业体现环境责任》,中国环境网,http://www.xjepb.gov.cn/01.asp?ArticleID=88235,【2010-8-26】
    ②参见证券时报:《环保问题频发企业环保成本提高大势所趋》,载《证券时报》,2010年7月22日。
    ③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0-26】
    ④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0-26】
    ①参见绿色和平:《中国环境概况》,绿色和平网站,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about/china-environment,【2010-10-26】
    ②参见绿色和平:《中国环境概况》,绿色和平网站,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about/china-environment,【2010-10-26】
    ③参见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公民环境维权手册》,http://www.greenlaw.org.cn/files/guides/CLAPV-NRDC-guide.pdf,【2010-10-27】
    ④参见邓瑾:《中国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载《南方周末》,2005年1月27日。
    ⑤参见王信贤:《镶嵌或自主性?中国大陆环保组织的发展:官僚竞争的观点》,载“公部门与公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2009-4-30】
    ①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年11月22日。
    ②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8220/50110/3502857.html,2005年6月28日,【2010-6-30】
    ③参见汤涌:《垃圾焚烧项目屡遭抵制政府民众缺乏对话渠道》,载《中国新闻周刊》(北京),2010(10)。
    ④参见汤涌:《垃圾焚烧项目屡遭抵制政府民众缺乏对话渠道》,载《中国新闻周刊》(北京),2010(10)。
    ⑤参见蒋亚娟(编著):《环境法学案例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①参见蒋亚娟(编著):《环境法学案例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页。
    ②参见夏光:《建立中国式的“环境善治”——2006年中国环境保护评述及2007年展望》,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01-14。
    ③夏光:《建立中国式的“环境善治”——2006年中国环境保护评述及2007年展望》,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01-14。
    ①参见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0页。
    ①参见吕忠梅:《松花江污染:不能被遗忘的法律话题》,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参见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吉化爆炸案调查》,载《凤凰周刊》(香港),2005(4)。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
    ①参见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②参见《关于太湖》,太湖网,http://www.tba.gov.cn/,【2010-4-20】
    ③参见徐涛:《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背后: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载《财经时报》,2007年6月30日。
    ④参见徐涛:《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背后: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载《财经时报》,2007年6月30日。
    ⑤参见徐涛:《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背后: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载《财经时报》,2007年6月30日。
    ①参见傅丕毅、戴劲松、姜潇:《边界污染纠纷谁来担当》,载《嘹望》(北京),2007(48)。
    ②参见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①参见韩林:《国务院松花江水污染处置监测防治组召开首次会议》,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uanjing/1054335.htm,【2010-4-20】
    ②参见徐琦:《国务院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处置监测防治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强调以大局为重加强协调做好防控确保松花江沿线我国城乡居民和俄方饮用水安全》,《中国环境报》,2005年12月8日。
    ③参见张晶:《提高办事效率浙江省环保厅创新执法监管方式》,载《青年时报》,2010年4月7日。
    ④参见陈晓众:《生态简报2009年第十五期》,生态宁波网,http://www.nbeco.org/Info_Show.aspx?ClassID=385&InfoID=82097,【2010-4-22】
    ⑤参见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ldsccjdt/201001/t20100125_148441.html,【2010-11-9】
    ⑥参见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ldsccjdt/201001/t20100125_148441.html,【2010-11-9】
    ①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参见【美】奥利佛·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等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页。
    ③参见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4页。
    ②参见绿色和平:《“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绿色和平,2009年10月。
    ③参见绿色和平:《“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绿色和平,2009年10月。
    ①参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http://i0.sinaimg.cn/cj/pc/2010-06-08/32/U4018P31T32D69738F651DT20100608194417.pdf,【2010-4-20】
    ②参见范彪,建业:《环保问题频发企业环保成本提高大势所趋》,载《证券时报》,2010年7月22日。
    ③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0-26】
    ④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⑤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会概况》,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lhhgk/lhhgk_gywm.html,【2010-11-15】
    ①参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简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网站,http://www.cepf.org.cn/Introduction_1/introduce/200907/t20090724_156714.htm,【2010-4-28】
    ②参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历史与现状》,环境科学学会网站,http://www.chinacses.org/cn/xhgk/ldjg.html,【2010-4-28】
    ③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④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0-26】
    ①参见自然之友:《工作目标》,自然之友网站,http://www.fon.org.cn/channal.php?cid=2,【2010-4-28】
    ②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载《中国环境报》,2006-04-28。
    ③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④参见王信贤:《镶嵌或自主性?中国大陆环保组织的发展:官僚竞争的观点》,“公部门与公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⑤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⑥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环境报》,2006-04-28。
    ⑦参见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载《中国环境报》,2006-04-28。
    ①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②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③参见黄一绥,邱健斌:《美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借鉴》,载《福建地理》,2006年第6期。
    ①See Arnstein S.(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pp.216-224.
    ①参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②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程度,不仅体现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素质和修养,同时也体现着国家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的和谐程度。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③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④参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⑤参见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6月26日。
    ②汪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屈指可数》,载《法制日报》,2010年5月27日。
    ①卓泽渊著:《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②参见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③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④李挚萍:《论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以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为基点》,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⑤参见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⑥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①参见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②【斯里兰卡】C.G.威拉曼特里编,张新宝等译:《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页。
    ①参见章晓霞:《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参见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②参见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页。
    ③参见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1-602页。
    ④参见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①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143页。
    ②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9页。
    ③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9页。
    ④参见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①参见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②“条条”、“块块”的经典和权威说法源自毛泽东,他所称的“条条”是指中央部委,“块块”是指地方政府,但周振超认为,“条条”是指从中央延续到基层的各层级政府中职能相似或业务内容相同的职能部门,“块块”是指各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条块”关系是指“条条”和“块块”在政府实际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既包括同一、合作的一面,也包括矛盾和冲突的一面。见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③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④参见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83页
    ⑤参见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83页
    ①参见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8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4年2月25日)》,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9479,【2010-11-2】
    ③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④参见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⑤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⑥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①参见周立:《中国国家能力结构变化与金融功能财政化》,“2004年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②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页。
    ③参见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④参见杨宏山:《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5页。
    ⑤参见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①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214页。
    ②刘洋,万玉秋:《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载《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第1期。
    ③参见刘洋,万玉秋:《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载《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第1期。
    ④参见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182页。
    ⑤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⑥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4页。
    ①参见陆大壮:《中国行政区、经济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②参见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238页。
    ③参见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238页。
    ④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9-150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03重印),第2页。
    ②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Vol.162,December 1968,pp.1243-1248. The Garrett Hardin Society,[http://www.garretthardinsociety.org/articles/art_tragedy_of_the_commons.html]。
    ①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2页。
    ②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2页。
    ③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2页。
    ④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⑤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45页。
    ①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7页
    ②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55页。
    ③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④See Richard W.Tresch(2002).Public Finance:A Normative Theory.San Diego:Academic Press.pp8-12.
    ⑤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①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9页。
    ①参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6页。
    ②参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07页。
    ③参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④【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1页。
    ①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②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75页。
    ③参见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6页。
    ①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0169,【2010-12-7】
    ②参见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0169,【2010-12-7】
    ③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0169,【2010-12-7】
    ④参见席韬:《今天的民意该如何表达》,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6476,【2010-12-7】
    ⑤参见汤涌:《垃圾焚烧项目屡遭抵制政府民众缺乏对话渠道》,载《中国新闻周刊》(北京),2010(10)。
    ⑥蔡定剑:《公民参与和政府决策(上)》,三味书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93566,【2010-12-7】
    ①陈瑞莲等:《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②参见于建嵘:《寻找民意的底线》,载《廉政嘹望》,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7235,【2010-12-8】
    ③参见于建嵘:《寻找民意的底线》,载《廉政嘹望》,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7235,【2010-12-8】
    ④应星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是: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十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或企事业管理者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显然,群体性事件不同于维权行动的特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自发性、暴力性与违法性。见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⑤汪玉凯:《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该如何反思和应急》,载《学习时报》,2009-12-21。
    ⑥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
    ①参见汪玉凯:《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该如何反思和应急》,载《学习时报》,2009-12-21。
    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编:《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2005年1月29日。
    ①参见汪玉凯:《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该如何反思和应急》,载《学习时报》,2009-12-21
    ②参见王晓磊、王金涛:《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追踪:官方所做承诺未落实》,新民晚报·新民网,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1/1111_17_871540.shtml,【2010-12-8】
    ③王晓磊、王金涛:《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追踪:官方所做承诺未落实》,新民晚报·新民网,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1/1111_17_871540.shtml,【2010-12-8】
    ④张紧跟:《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群体性事件》,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⑤参见黄豁等:《2009年被称呼群体性事件高发年处理分寸亟待把握》,载《嘹望新闻周刊》,2009-01-05。
    ①参见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载《学海》,2009年第1期。
    ③【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页。
    ④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⑤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②参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0页。
    ①参见王名:《清华大学NGO研究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绪言”。
    ②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34页。
    ③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④参见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55页。
    ②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9页。
    ①参见何增科:《中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要素分析》,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157页。
    ①参见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5-156页。
    ①See Hanna J.Cortner,Margaret A.Moote(1999),The Politic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p.37.
    ②See R.Edward Grumbine(1994),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Conservation Biology,Volume8:pp.27-38.
    ①参见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79-480页。
    ①See Bruce Mitchell(1990),Intergrated Water Management,Bruce Mitchell(ed.)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London:Belhaven,pp.1-21.
    ②参见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82页。
    ③参见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83页。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等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②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Longman Publisher. pp.148-149.
    ③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Longman Publisher. p.149.
    ①Jonathan H.Adler(1998),A New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Environmental Policymakers are increasingly turning to the states for solution to today’s environmental problems,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Public Policy,Vol.13.
    ②Richard B.Stewart(1988),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Risks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Columb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13.p.154.
    ①Henry N. Butler and Jonathan R. Macey(1996), Using Federalism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olicy, p. 2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②Mary A.Gade(1996),When the States Come Marching In,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 10,p.4.
    ③Stanley B. Greenberg(1995), Against the Tide: In Defens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 Washington, DC: Greenberg Research Inc.
    ④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①参见EPA网站:http://www.epa.gov/history/,【2010-12-20】。
    ②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0】
    ③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0】
    ④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0】
    ①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②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③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④See Dale Krane,Platon N.Rigos,Melvin B.Hill(2001),Home rule in America:A Fifty-state Handbook,Washington,D.C.CQ Press.pp.7-10
    ①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Longman Publisher. pp.153-154.
    ②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 Longman Publisher. pp.153-155.
    ③这一阶段有大量的环境立法,此外,由于联邦的关注,环境规划与保护几乎成为唯一积极且不断膨胀的区域协调领域。
    ①参见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pp.120-132,Longman Publisher.
    ②参见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49-52页。
    ①参见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51页。
    ②参见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51页。
    ③参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①参见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52页。
    ②参见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推动跨域管理机制」委外服务案工作计划书》,www.cc.chu.edu.tw/~ma,【2010-08-20】
    ①See EPA:Stakeholder Involvement&Public Participation at the U.S EPA,lessons Learned,Barriers, &Innovative Approaches. http://www.epa.gov/publicinvolvement/pdf/sipp.pdf,[2010-4-20]
    ①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王建勋译:《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1-152页。
    ②See SCAQMD,Inside AQMD,How AQMD'S Governing Board Works, http://www.aqmd.gov/hb/govbd.html,[2010-9-28]
    ①参见黄勇等:《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②See SCAQMD,Inside AQMD,How AQMD'S Governing Board Works, http://www.aqmd.gov/hb/govbd.html,[2010-9-28]
    ①See Ephriam Clark,Gerald Mondello(2003),Water Management in France:Delegation and Market Based Auto-Regul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odon,Vol 3,pp.317-329.
    ②See Ephriam Clark,Gerald Mondello(2003),Water Management in France:Delegation and Market Based Auto-Regul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odon,Vol 3,pp.317-329.
    ③王干:《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④See Jeffrey W.Jacobs(2002),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Regional Security,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 3,pp.354-364.
    ①王勇:《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页。
    ②参见王干:《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③《法国水法》,水政在线网站,http://shuizheng.chinawater.com.cn/gwsf/gwsf5.htm,【2010-12-25】。
    ④See Gerald Mondello,Ephraim Clark(2000),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Mayor’s Guarantee in French Water Allocatio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Vol 15,pp.103-113.
    ⑤《法国水法》,水政在线网站,http://shuizheng.chinawater.com.cn/gwsf/gwsf5.htm,【2010-12-25】。
    ②Kettl,Donald F.(1993),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p.2.
    ①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王建勋译:《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1页。
    ②参见【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2-505页。
    ①【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②【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592页。
    ③See Ton H Snelder,Barry J F Biggs(2002),Multiscale River Environment Classification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Vol 5.pp.1225-1232.
    ①参见王勇:《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202页。
    ②【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Richard J.StillmanⅡ)编著,竺乾威,扶松茂等译:《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等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②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retrieved from http://www.constitution.org/usdeclar.htm,[2010-10-30]
    ③See Tocqueville Alexis de(1945).Democracy in American.Edited by Phillips Bradley.New York:Alfred A.Knopf.p.64
    ④参见【法】托克维尔著,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841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李姿姿译:《官僚政治》(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②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①See Alstyne,M.V(1997),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 Survey in Three Framework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Vol 3.
    ①See Lindblom,Charles E(1959).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 19:79-88.
    ②【美】L.E.戴维斯,D.C.诺斯著:《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0页。
    ①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②【美】菲利普·J.库珀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8页。
    ③【美】麦克尔·巴泽雷著,孔宪遂等译:《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④参见蔡英辉、周义程:《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争议的成因及其排解》,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
    ⑤蔡英辉、周义程:《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争议的成因及其排解》,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第3期。
    ①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②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196页。
    ③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④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⑤参见【美】菲利普·J.库珀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①国家环保总局:《“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ebsearch.mep.gov.cn/info/gw/huanfa/200511/t20051128_72226.htm,【2010-12-28】
    ②参见曹明德:《关于制定中国环境政策法的几点思考》讲座,西南政法大学,2006-6-24。
    ③汪劲:《环境保护法20余年来未修订被指与现实脱节》,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6-15
    ①国家环保总局:《“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ebsearch.mep.gov.cn/info/gw/huanfa/200511/t20051128_72226.htm,【2010-12-28】
    ②王红茹:《环境保护法去留之争:是废止还是升格?》,载《中国经济周刊》,【2010-6-17】。
    ③参见国家环保总局:《“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ebsearch.mep.gov.cn/info/gw/huanfa/200511/t20051128_72226.htm,【2010-12-28】
    ①参见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32页。
    ②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l=en,[2010-10-30]
    ①参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信心公开进退之间: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暨2009-2010年度113个城市评价结果及对照分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ipe.org.cn//Upload/IPE,【2010-12-30】
    ②参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信心公开进退之间: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暨2009-2010年度113个城市评价结果及对照分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ipe.org.cn//Upload/IPE,【2010-12-30】
    ③参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信息公开艰难破冰: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暨2008年度113个城市评价结果》,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ipe.org.cn//Upload/IPE,【2010-12-30】
    ④美国环境保护局编,王曦等译:《环境执法原理》,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美国环境保护局编,王曦等译:《环境执法原理》,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②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196页。
    ③参见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④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154页。
    ⑤参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①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②参见周天勇,王安岭等:《“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5期。
    ③参见周天勇,王安岭等:《“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5期。
    ④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载《光明日报》,1995年10月9日。
    ①沈荣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②参见沈荣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③参见杜钢建:《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4页。
    ④参见杜钢建:《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4页。
    ①参见高小平:《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②参见高小平:《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③高小平:《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④参见王乐夫:《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①【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王建勋译:《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4页。
    ②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③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25-540页。
    ④Samuel P.Huntington(1991),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p.63.
    ⑤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⑥【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8-22页。
    ①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2页。
    ②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③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4页。
    ④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5页。
    ⑤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①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②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③参见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④See Kyong-Dong kim(1993),The Mixed Role of Intellectual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Build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in Larry Diamond (eds.),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ynne Rienner Publishers,p.211.
    ⑤参见【美】唐文方著,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参见潘一禾著:《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②Karen O'Shea(2002),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policies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p.3.
    ③参见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④参见马俊军:《培育公民文化,建设政治文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4502,【2010-12-29】
    ⑤参见【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143页。
    ⑥参见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⑦苏崇德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①参见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②【英】阿克顿著:《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③【美】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78-83页。
    ④参见彭怀恩著:《中华民国政治体系的分析》,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66页。
    ⑤参见彭怀恩著:《中华民国政治体系的分析》,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66页。
    ①参见马俊军:《培育公民文化,建设政治文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4502,【2010-12-29】
    ②参见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③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④韩德培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①参见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间竞争模式研究》,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②参见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6期。
    ①参见谢庆奎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356页。
    ②参见胡荣涛等著:《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267页。
    ①鞠靖:《给基层环保官员更大空间》,载《南方周末》,2007-03-22。
    ②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③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④参见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174页。
    ①参见[美]V.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9-99页。
    ②See May,Peter and W.Williams(1986),Disaster Policy Implementation:Managing Program under Shared Governance,New York:Plenum Press,p.24.
    ③参见刘洋,万玉秋:《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载《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第1期。
    ④参见香港政府一站通:《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residents/environment/air/raqi.htm,【2010-10-21】
    ①参见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②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com.cn/tech/zhuanti/wyh/2008-02/26/content_10728024_3.htm,【2010-12-29】
    ③参见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com.cn/tech/zhuanti/wyh/2008-02/26/content_10728024_3.htm,【2010-12-29】;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④参见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①参见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参见张紧跟、唐玉亮:《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③参见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①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②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9-41
    ③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9-41
    ①Louis.B.Lundborg(1976):Future Without Shock, Souvenir Press,pp.128-129.
    ②See Holmes Rolston(1988):Environmental Ethic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pp.290-328.
    ③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④参见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OECD(1999),Voluntary Approache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An Assessment.OECD: http://www.oecd.org/document/53/0,3746,en_2649_34281_35154357_1_1_1_1,00.html,[2010-10-30]
    ②参见王琪、何广顺:《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载《海洋通报》,2004年第3期。
    ③参见樊一士、陆文聪:《企业化经营:区域性环境治理新模式》,载《经济论坛》,2001年第22期。
    ④樊一士、陆文聪:《企业化经营:区域性环境治理新模式》,载《经济论坛》,2001年第22期。
    ⑤美国环境保护局编,王曦等译:《环境执法原理》,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①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5页。
    ①参见王名、李勇、黄浩明编著:《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页。
    ②参见王名、李勇、黄浩明编著:《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7,120-142页。
    ③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1-143页。
    ④参见【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1-143页。
    ⑤【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夏宏图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①参见余晓泓:《日本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6期。
    ②参见余晓泓:《日本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6期。
    ③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l=en,[2010-10-30]
    ④【加】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4页。
    ⑤参见余晓泓:《日本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6期。
    ①田飞龙:《公众参与的时代标本——厦门PX事件的过程分析与模式归纳》,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第六章,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②Clean Water Act(197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retrieved from http://www.epa.gov/oecaagct/lcwa.html,[2010-10-25].
    ③余晓泓:《日本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6期。
    ④参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编:《公民环保行为规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
    ⑤所谓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为了社会公共利益,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国
    ②参见肖鸣剑著:《比较环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445页。
    ③参见肖鸣剑著:《比较环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455页。
    【1】Alistair Cole&Peter John(2001),Local Governance in England and France,pp.121-132,Ox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
    【2】Allan D.Wallis(2003).Roger L.Kemp(ed.),Regional Government Innovations:a handbook for Citizens and Public Officials.North Carolina:McFarland&Company,Inc,Publishers.
    【3】Bruce Mitchell(1990),Intergrated Water Management,Bruce Mitchell(ed.)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London:Belhaven.
    【4】Dale Krane,Platon N.Rigos,Melvin B.Hill(2001),Home rule in America:A Fifty-state Handbook,Washington,D.C.CQ Press.
    【5】Daniel Kübler,Hubert Heinelt(2005).Metropolitan Governance,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Hubert Heinelt&Daniel Kübler (eds.),Metropolitan Governance:Capacity,Democracy and the Dynamics of Place(pp.9-10).London:Routledge.
    【6】Douglass C.North.(1990).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Hall J.S.(2004),Who will Govern American Metropolitan Regions?Donald Phares(Ed.),Metropolitan Governance without Metropolitan Government,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8】Hanna J.Cortner,Margaret A.Moote(1999),The Politic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9】Helen C.Sullivan&Chris Skelcher(2002),Working Across Boundaries:Collaboration in Public Services, Palgarve Macmillan.
    【10】Henry N. Butler and Jonathan R. Macey(1996), Using Federalism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olic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1】Herbert Kaufman(1967),The Forest Ranger:A Study in Administrative Behavior,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2】Holmes Rolston(1988):Environmental Ethics,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3】James D.Thompson(1967),Organizations in Action,New York:McGraw-Hill.Inc.
    【14】James M.Buchanan,Robert D.Tollison(1984),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5】Jay M.Shafritz,E.W.Russell,ChristohperBorick(2008),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6th Edition),Longman Publisher.
    【16】John Merriman Gaus(1947),Reflection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7】Joseph B.Tamney&Linda Hsueh-Ling Chiang.(2002).Modernization,Globalization,and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Societies.London:Praeger Publishers.
    【18】Karen O'Shea(2002),Education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policies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
    【19】Kettl,Donald F.(1993),Sharing Power: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Kyong-Dong kim(1993),The Mixed Role of Intellectual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Building Democratic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in Larry Diamond (eds.),Political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1】May,Peter and W.Williams(1986),Disaster Policy Implementation:Managing Program under Shared Governance,New York:Plenum Press.
    【22】Neil T.Carter and Arthur P.J.Mol(eds.)(2007),Envr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China,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
    【23】Peter Calow(ed.).Blackwell’s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iley-Blackwell,04 Jan,2009.
    【24】Peter et al.(eds.)(1996),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intergovernmental approach to hazards and sustainability,Routledge Publisher.
    【25】Pieter Glasbergen(ed.)(1995),Managing Environmental Disputer:Network Management as an Alternative, The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6】Philip Selznick(1949),TVA and the Grass Roots: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Formal Organizatio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7】Richard W.Tresch(2002).Public Finance:A Normative Theory.SanDiego:Academic Press.
    【28】Samuel P.Hungtinton&Jorge I.Dominguez(1975),“Political Development”,in Fred I.Greenstein,Nelson W.Polsby,eds.,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Volume 3,Macropolitical Theory,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29】Samuel P.Huntington(1991),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30】Stanley B. Greenberg(1995), Against the Tide: In Defens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 Washington, DC: Greenberg Research Inc.
    【31】Tocqueville Alexis de(1945).Democracy in American.Edited by Phillips Bradley.New York:Alfred A.Knopf.
    【32】Walter B. Stohr,Josefa S.Edralin&Devyani Mani(eds.)(2001),New Reg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s:Decentralization,Governance,and the New Planning for Local-level Development,Westport:Greenwood Press.
    【1】Alex Anas: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Fragmented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the New Regionalist Policies. http://www-pam.usc.edu/volume2/v2i1a2s1.html.
    【2】Allan D Wallis(1994),The Third Wave:Current Trends in Regional Governance,National Civic Review,83:290-310.
    【3】Alstyne,M.V(1997),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 Survey in Three Framework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Vol 3.
    【4】Arnstein S.(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pp.216-224.
    【5】Cabinet Office of Britain.Wiring it Up. http://www.cabinetoffice. gov.uk/strategy/downloads/files/coiwire, pdf,[2010-12-28]
    【6】Chong-EnBai,Yingjuan Du(et al.),‘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orm China’s Industries’,HIEBS working paper,No.1047.
    【7】Clean Water Act(197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retrieved from http://www.epa.gov/oecaagct/lcwa.html,[2010-10-25].
    【8】David K Hamilton,Jerry Paytas(2004),Exploring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 of the Governing of Metropolitan Regions,Urban Affairs Review,p.404.
    【9】David Richards&Martin J.Smith(2007),Autonomization of the State:FromIntegrated Administrative Models to Single Purpose Organizations. http://www.sog-rc27.org/Paper/Scancor/Dave_Richards.doc,[2010-12-28]
    【10】Deborah Rigling Gallagher(2002),From Coercion to Cooperation:Influences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Doctoral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1】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retrieved from http://www.constitution.org/usdeclar.htm,[2010-10-30]
    【12】Department for Transport.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Regions,Your Region,Your Choice:Revitalising the English Regions. http: // image, guardian.co.uk/sys - files/Society/documents/2002/05/09/ whitepaper.pdf,[2010-12-28]
    【13】En Yilin(2006),Development,Social and Cultural Influences on Identity Conflict in Overseas Chinese,Doctoral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14】EPA:Stakeholder Involvement&Public Participation at the U.S EPA,lessons Learned,Barriers, &Innovative Approaches. http://www.epa.gov/publicinvolvement/pdf/sipp.pdf,[2010-4-20]
    【15】Ephriam Clark,Gerald Mondello(2003),Water Management in France:Delegation and Market Based Auto-Regulation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odon,Vol 3,pp.317-329.
    【16】Erik Nielsen(2007),Networked Governance:China’s Changing Approach to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7】Frances Frisken,Donald F. Norris (2001):Regional Reconsidered,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3(5)
    【18】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Vol.162,December 1968,pp.1243-1248. The Garrett Hardin Society,[http://www.garretthardinsociety.org/articles/art_tragedy_of_the_commons.html]
    【19】Gerald Mondello,Ephraim Clark(2000),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Mayor’s Guarantee in French Water Allocation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Vol 15,pp.103-113.
    【20】Hui,Wingchi(2008),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under the “One Country,Two Systems”Framework in the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China,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21】H.V.Savitch,Ronald K.Vogel(2000).Path to New Regionalism.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iew,32(3):158-168.
    【22】James Colin Carruthers(2007),Collaborative Planning as a Catalyst for Better International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Doctoral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3】Jeffrey W.Jacobs(2002),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Regional Security,The Geographical Journal,Vol 3,pp.354-364.
    【24】Jonathan H.Adler(1998),A New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Environmental Policymakers are increasingly turning to the states for solution to today’s environmental problems,Forum for Applied Research&Public Policy,Vol.13.
    【25】Keating.M(1997),The Inventing of Regions:Politcal Restructuring and Territorial Government in Western Europe,Environement and Planning C,15,pp.383-398.
    【26】Lindblom,Charles E(1959).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 19:79-88.
    【27】Louis.B.Lundborg(1976):Future Without Shock, Souvenir Press,pp.128-129.
    【28】Mary A.Gade(1996),When the States Come Marching In,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 10,p.4.
    【29】Merriam-Webster’s Learner’s Dictionary,Retrieved June 6th,2010,from http://www.learnersdictionary.com/search/governance
    【30】Michelle S.Bergin et al.(2005),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Transboundary Air Quality Management,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Vol.30:1-37.
    【31】Morrill,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For Who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July 1989.
    【32】National Audit Office of Britain.The Invest to Save Budget.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3.
    【33】OECD(1999),Voluntary Approache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An Assessment.OECD: http://www.oecd.org/document/53/0,3746,en_2649_34281_35154357_1_1_1_1,00.html,[2010-10-30]Richard C.Feiock,Metropolitan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n,Urban Affairs Review,2009(44)
    【34】Richard B.Stewart(1988),Controlling Environmental Risks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Columb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13.p.154.
    【35】R.Edward Grumbine(1994),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Conservation Biology,Volume8:pp.27-38
    【36】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2),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l=en,[2010-10-30]
    【37】Samuel P. Huntington.(1997).After Twenty Years:The Future of the Third Wave.Journal of Democracy 84. Retreived March 2,2010,from scribd.
    【38】SCAQMD,Inside AQMD,How AQMD'S Governing Board Works, http://www.aqmd.gov/hb/govbd.html,[2010-9-28]
    【39】Timothy James Lawrence(2005),Devolution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DISSERTATION Presen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40】The National Audit Office of UK.Joining Up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1.1.
    【41】Ton H Snelder,Barry J F Biggs(2002),Multiscale River Environment Classification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Vol 5.pp.1225-1232
    【42】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Retrieved June 10th ,2010,from http://ch.undp.org.cn/modules.php?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catid=10&sid=7
    【43】World Bank(1992),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Retrieved from the electronic librar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1】【德】丹尼斯·缪勒著:《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
    【2】【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年版。
    【3】【加】布鲁斯·米切尔著,蔡运龙等译:《资源与环境管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美】奥利佛·威廉姆森著,段毅才等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美】博曼著,黄相怀译:《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夏宏图译:《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美】B.盖伊·彼得斯著,聂露,李姿姿译:《官僚政治》(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戴维·H·罗森布罗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0】【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著:《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美】菲利普·J.库珀著,王巧玲、李文钊译:《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费勒尔·海迪著,刘俊生译:《比较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马殿军、阎华江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L.E.戴维斯,D.C.诺斯著:《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5】【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6】【美】麦克尔·巴泽雷著,孔宪遂等译:《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03重印)。
    【18】【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美】唐文方著,胡赣栋,张东锋译:《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美】V.奥斯特罗姆等著:《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1】【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罗伯特·比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井敏等译:《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王建勋译:《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3】【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和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24】【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著,陈振明等译:《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美】詹姆士·H.米特尔曼著:《全球化综合症》,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6】【斯里兰卡】C.G.威拉曼特里编,张新宝等译:《人权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27】【英】阿克顿著:《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8】陈进著:《博弈论与区域经济》,天地出版社2000年版。
    【29】陈瑞莲等著:《区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陈秀山主编:《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1】程选主编:《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32】方福前著:《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胡荣涛等著:《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4】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5】蒋亚娟(编著):《环境法学案例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林水波、李长晏著:《跨域治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37】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分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刘俊生主编:《管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刘亚平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1】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毛如柏主编:《世界环境法汇编》(美国卷
    【三】),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44】美国环境保护局编,王曦等译:《环境执法原理》,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5】潘一禾著:《观念与体制——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46】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47】彭怀恩著:《中华民国政治体系的分析》,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48】浦善新等:《中国行政区划概论》,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49】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0】汝信、陆学艺、李培林著:《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5】沈立人著:《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56】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7】王干:《流域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王名著:《清华大学NGO研究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名、李勇、黄浩明编著:《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0】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1】王勇:《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研究——跨省流域治理的公共管理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2】吴爱明,朱国斌,林震著:《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3】魏琳,姚昆著:《布坎南》,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版。
    【64】肖鸣剑著:《比较环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65】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谢庆奎著:《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67】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8】杨东平主编:《2009中国环境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9】杨宏山著:《府际关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1】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张可云著:《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73】张可云著:《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4】张紧跟著:《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5】张丽君主编:《区域经济政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张立文,町田三郎主编:《传统文化与东亚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7】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78】张宇、卢荻主编:《当代中国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编:《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80】周振超:《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1】卓泽渊著:《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蔡守秋:《善用环境法学实现善治——治理理论的主要概念及其含义》,载《人民论坛》,第318期。
    【2】蔡英辉、周义程:《关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争议的成因及其排解》,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2009-2010)》,载《江苏环境》,2009年第1期。
    【4】从日云:《构建公民文化: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载《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12期。
    【5】柴发合等:《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研究》,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
    【7】陈瑞莲、谢宝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及创新》,“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8】蒂姆·佛西著,谢蕾摘译,《合作型环境治理:一种新形式》,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樊一士、陆文聪:《企业化经营:区域性环境治理新模式》,载《经济论坛》,2001年22期。
    【10】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1】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12】胡舒立:《群体性事件求解》,载《财经》,2009年第14期。
    【13】黄一绥,邱健斌:《美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及其借鉴》,载《福建地理》,2006年第6期。
    【14】黄勇等:《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与管理》,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5】黄豁等:《2009年被称呼群体性事件高发年处理分寸亟待把握》,载《嘹望新闻周刊》,2009-01-08。
    【16】黄荣护、林明志:《中央与地方政府流域治理行政功能与组织之研究》,http://politic.thu.edu.tw/96/2-2.pdf,
    【2010-4-20】
    【17】郎友兴:《走向共赢的格局:中国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跨区域合作》,载《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8】李瑞昌:《理顺我国环境治理网络的府际关系》,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9】李挚萍:《论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以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为基点》,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0】刘建国,
    【美】加里德·戴蒙德,李舒心等译:《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载《世界环境》,2005年第4期。
    【21】刘亚平,颜昌武:《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逻辑:以清水江治理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2】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23】刘洋,万玉秋:《跨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载《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第1期。
    【24】陆大壮:《中国行政区、经济区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25】吕忠梅:《松花江污染:不能被遗忘的法律话题》,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6】马晓明,易志斌:《网络治理: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路经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27】皮埃尔·德·赛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载《国际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8】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29】沈荣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30】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载《战略与管理》,1994年6期。
    【31】宋建军等:《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载《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32】Tom Christensen,Per Largreid:《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9期。
    【33】王汉生:《从等级性分化到集团性分化》,载《社会学与社会调查》,1992年第1期。
    【34】王乐夫:《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载《学术研究》,2002年第11期。
    【35】王琪、何广顺:《海洋环境治理的政策选择》,载《海洋通报》,2004年第3期。
    【36】王信贤:《镶嵌或自主性?中国大陆环保组织的发展:官僚竞争的观点》,“公部门与公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37】吴志红:《行政公产视野下的政府环境法律责任初论》,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38】肖建华,邓集文:《多中心合作治理:环境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载《林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2期。
    【39】夏光:《建立中国式的“环境善治”——2006年中国环境保护评述及2007年展望》,载《中国经济时报》,2007-01-14。
    【40】杨小柳:《参与式流域环境治理——以大理洱海流域为例》,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41】杨妍,孙涛:《跨区域环境治理与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期。
    【42】杨展里,葛勇德:《以南通为例分析中国地方环境执政能力建设》,载《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19期。
    【43】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44】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载《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45】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6】余晓泓:《日本环境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载《现代日本经济》,2002年第6期。
    【47】张华青:《论社会转型期的公民文化培育》,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4期。
    【48】张紧跟:《新区域主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新思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9】张紧跟,唐玉良:《流域治理中的政府间环境协作机制研究——以小东江治理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50】张紧跟,庄文嘉:《从行政性治理到多元共治:当代中国环境治理的转型思考》,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51】张紧跟:《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群体性事件》,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3期。
    【52】张可云:《环京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探讨》,载《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3】张丽娟:《法国:中央对地方的合法性监督》,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4期。
    【54】张伟:《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载《学习时报》,2008年第1期。
    【55】章晓霞:《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6】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推动跨域管理机制」委外服务案工作计划书》,www.cc.chu.edu.tw/~ma.
    【57】郑杭生、洪大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内涵》,载《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
    【58】郑万耕:《孔子研究》,1987年第1期。
    【59】周立:《中国国家能力结构变化与金融功能财政化》,“2004年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60】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间竞争模式研究》,载《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61】周天勇,王安岭等:《“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调整和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改革思路》,载《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15期。
    【62】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载《学海》,2009年第1期。
    【63】朱晓明:《中国民间组织生存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4】曾令发:《合作政府:后新公共管理时代英国政府改革模式探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蔡小伟:《下游补偿上游福建省创新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载《人民日报》,2007年4月1日。
    【2】邓瑾:《中国环保新力量登场的台前幕后》,载《南方周末》,2005年1月27日。
    【3】范彪,建业:《环保问题频发企业环保成本提高大势所趋》,《证券时报》,2010年7月22日。
    【4】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吉化爆炸案调查》,《凤凰周刊》(香港),2005(4)。
    【5】傅丕毅、戴劲松、姜潇:《边界污染纠纷谁来担当》,《嘹望》(北京),2007(48)。
    【6】高杰等:《无锡环境执法无缝隙》,中国环境报,2010-5-20(5)
    【7】高小平:《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载《人民日报》,2008年2月27日。
    【8】胡念飞:《汾江河治理:城市河流治污的样本》,载《南方日报》,2010年7月29。
    【9】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载《光明日报》,1995年10月9日。
    【10】金涛,鄢祖海:《三地共治滠水河——武汉城市圈创新流域治理模式》,《中国环境报》,
    【2010-02-04】
    【11】鞠靖:《给基层环保官员更大空间》,载《南方周末》,2007-03-22。
    【12】李砚洪:《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属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北京日报》(北京),2005年11月25日。
    【13】绿色和平:《“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绿色和平,2009年10月。
    【14】潘岳于2007年2月3日出席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话,载《人民日报》,2007年2月6日。
    【15】石涛、刘涛:《祁东发文件禁销外地化肥稽查队设卡暴力阻拦》,《人民日报》,1999年12月02日。
    【16】汤涌:《垃圾焚烧项目屡遭抵制政府民众缺乏对话渠道》,《中国新闻周刊》(北京),2010(10)。
    【17】汪玉凯:《面对群体性事件政府该如何反思和应急》,《学习时报》,2009-12-21
    【18】汪劲:《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屈指可数》,载《法制日报》,2010年5月27日。
    【19】王红茹:《环境保护法去留之争:是废止还是升格?》,载《中国经济周刊》,
    【2010-6-17】。
    【20】徐涛:《无锡自来水污染事件背后:治理太湖非一日之功》,《财经时报》(北京),2007年6月30日。
    【21】徐琦:《国务院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处置监测防治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强调以大局为重加强协调做好防控确保松花江沿线我国城乡居民和俄方饮用水安全》,《中国环境报》,2005年12月8日。
    【22】姚忆江等:《城市灰霾天年夺命三十万,专家吁严防雾都劫难重演》,载《南方周末》,2008年4月2日。
    【23】张晶:《提高办事效率浙江省环保厅创新执法监管方式》,《青年时报》,2010年4月7日。
    【24】证券时报:《环保问题频发企业环保成本提高大势所趋》,证券时报,【2010-07-22】
    【25】中华环保联合会:《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环境报》,2006-04-28。
    【26】中国环境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载《中国环境报》,2010-7-27。
    【27】中国环境报:《天气污染与细颗粒物》,载《中国环境报》,2010-8-31。
    【28】中国环境报:《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健全环境管理体系》,载《中国环境报》,2010年7月27日。
    【29】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境研究所:《防治重金属污染,是IT产业不容回避的责任》,2010年4月26日。
    【1】蔡定剑:《公民参与和政府决策(上)》,三味书屋,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93566,【2010-12-7】
    【2】陈晓众:《生态简报2009年第十五期》,生态宁波网,http://www.nbeco.org/Info_Show.aspx?ClassID=385&InfoID=82097,【2010-4-22】
    【3】《法国水法》,水政在线网站,http://shuizheng.chinawater.com.cn/gwsf/gwsf5.htm,【2010-12-25】。
    【4】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全文,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www.pprd.org.cn/huanbao/200504150515.htm,【2010-4-31】
    【5】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信心公开进退之间: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暨2009-2010年度113个城市评价结果及对照分析》,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ipe.org.cn//Upload/IPE,【2010-12-30】
    【6】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环境信息公开艰难破冰: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暨2008年度113个城市评价结果》,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ipe.org.cn//Upload/IPE,【2010-12-30】
    【7】《关于太湖》,太湖网,http://www.tba.gov.cn/,【2010-4-20】
    【8】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008/t20100810_12100.html,【2010-5-20】
    【9】广东省环境保护局:《省环保局对小东江流域重污染行业开展专项督查》,广东环境保护网,http://www.gdepb.gov.cn/hjjcyzf/hjjc/zfdt/200909/t20090928_72824.html,【2010-7-1】
    【10】国新办:“松花江水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成果发布会”,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60124/zhibo.htm,【2010-6-28】
    【1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对吉化爆炸事故及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作处理》,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98851,【2010-4-20】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成立工作组处理松花江水污染善后工作》,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5-11/24/content_108446.htm,【2010-4-20】
    【13】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2003)》,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网站,http://hrwp.hwcc.gov.cn/content.asp?NewsId=354,【2010-4-22】
    【14】韩林:《国务院松花江水污染处置监测防治组召开首次会议》,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uanjing/1054335.htm,【2010-4-20】
    【15】环保部:《“河长制”:破解中国水污染治理困局》,环保部网站,http://www.mep.gov.cn/ztbd/rdzl/hzhzh/gfpl/200905/t20090526_152022.htm,【2010-9-21】
    【16】环境科学学会:《历史与现状》,环境科学学会网站,http://www.chinacses.org/cn/xhgk/ldjg.html,【2010-4-28】
    【17】联合早报网讯:《松花江鱼半年内不可食》,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5/11/others051128j.html,【2010-8-28】。
    【18】吕忠梅等:《松花江污染案:法学与经济学的对话》,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84692,【2010-8-28】
    【19】联合国青少年之家网站: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youth/issues/environment/
    【20】绿色和平:《中国环境概况》,绿色和平网站,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about/china-environment,【2010-10-26】
    【21】绿色和平:《煤炭的真实成本——大气污染与公众健康》, http://act.greenpeace.org.cn/coal/report/TCOC-Final-CN.pdf,【2010-10-21】
    【22】马俊军:《培育公民文化,建设政治文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4502,【2010-12-29】
    【23】南湖晚报:《无标题》,南湖晚报网站,http://nhwb.cnjxol.com/html/2008-11/02/content_184630.htm,【2010-11-1】
    【24】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中国环境在线,http://www.lianghui.org.cn/chinese/MATERIAL/576730.htm,【2010-12-21】
    【25】人民网:《山西在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41人受处理》,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7616935.html,【2010-9-29】
    【26】深圳新闻网:《深圳环保局局长郭雨蓉:建设最具发展活力生态城市》,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7-08/28/content_1463582.htm,【2010-9-24】
    【27】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报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网站,http://www.china.com.cn/tech/zhuanti/wyh/2008-02/26/content_10728024_3.htm,【2010-12-29】
    【28】宋建军,刘颖秋:《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8年度重点课题《我国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网站,http://www.amr.gov.cn/fxbgshow.asp?articleid=378&cataid=19,【2010-10-21】
    【29】唐昊:《发挥公众参与环保的作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来源于FT中文网,2008年1月29日,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2173
    【30】王晓磊、王金涛:《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追踪:官方所做承诺未落实》,新民晚报·新民网,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1/1111_17_871540.shtml,【2010-12-8】
    【31】杜宇、王春雨:《国务院工作组到污染现场处理松花江环境问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25/content_3836218.htm,【2010-6-28】
    【32】维基百科网站:http://en.wikipedia.org/wiki/Gaia_hypothesis,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E%E8%8A%B1%E6%B1%9F,http://zh.wikipedia.org/zh-cn/%E7%8E%AF%E5%A2%83,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ion
    【33】席韬:《今天的民意该如何表达》,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6476,【2010-12-7】
    【34】香港政府一站通:《珠江三角洲空气质素》,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http://www.gov.hk/tc/residents/environment/air/raqi.htm,【2010-10-21】
    【35】新华网:《沙尘天气──浮尘、扬沙、沙尘暴》,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3/10/content_1356691.htm,【2010-9-6】
    【36】新华网:《辽宁启动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中央电视台网站,http://news.cctv.com/china/20081024/106235.shtml,【2010-9-24】
    【37】新华网:《中国环保部门给地方政府开“罚单”制裁河流污染》,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88246.html,【2010-9-29】
    【38】新华网:《中国环保部门给地方政府开“罚单”制裁河流污染》,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788246.html,【2010-8-20】
    【39】徐旭忠:《重庆与接壤省份建立区域环境执法联动机制》,人民网,http://unn.people.com.cn/BIG5/8538822.html,【2010-10-22】
    【40】许桦:《搬迁企业体现环境责任》,中国环境网,http://www.xjepb.gov.cn/01.asp?ArticleID=88235,【2010-8-26】
    【41】杨新芝:《关于省级区域环保督查中心职能定位的思考》,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网站,http://www.jshb.gov.cn/jshbw/cbdc/zjysk/201002/t20100205_149042.html,【2010-8-1】
    【42】于建嵘:《寻找民意的底线》,《廉政嘹望》,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67235,【2010-12-8】
    【43】张占斌:《从环境保护总局到环境保护部的历史跨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4/29/content_8071284.htm,【2010-9-14】
    【44】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80169,【2010-12-7】
    【45】中华环保联合会:《联合会概况》,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lhhgk/lhhgk_gywm.html,【2010-11-15】
    【46】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1-17】
    【47】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简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网站,http://www.cepf.org.cn/Introduction_1/introduce/200907/t20090724_156714.htm,【2010-4-28】
    【48】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7)》,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网站,http://www.tt65.net/zhuanti/zhishu/2007minshengzhishu/mydoc004.htm,【2010-11-18】
    【4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秘书处:《专题政策报告(2007)第一期:国外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国别情况介绍》,2008-02-04,http://www.cciced.net/zlk_1/ztbg/subjectpolicy07/200907/t20090701_153589.htm,【2011-1-22】
    【50】中华环保联合会:《2008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状况报告》,中华环保联合会网站,http://www.acef.com.cn/html/xwdt/1736.html,【2010-10-26】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1994年2月25日)》,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chl&gid=9479,【2010-11-2】
    【52】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http://i0.sinaimg.cn/cj/pc/2010-06-08/32/U4018P31T32D69738F651DT20100608194417.pdf,【2010-4-20】
    【53】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长三角形成跨界水体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框架》,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站,http://www.chinawater.net.cn/CWSNews_View.asp?CWSNewsID=30800,【2010-10-21】
    【54】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和服务中心:《公民环境维权手册》,http://www.greenlaw.org.cn/files/guides/CLAPV-NRDC-guide.pdf,【2010-10-27】。
    【55】自然之友:《工作目标》,自然之友网站,http://www.fon.org.cn/channal.php?cid=2,【2010-4-28】 政府文件:
    【1】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5年2月28日。
    【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年12月13日。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年12月13日。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16439,【2010-6-28】
    【5】《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006年1月24日。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重点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 2008年1月12日。
    【7】国家环保总局:《“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环境保护部网站, http://websearch.mep.gov.cn/info/gw/huanfa/200511/t20051128_72226.htm ,
    【2010-12-28】环境保护部:《2009-2010年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 2009年3月23日。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 009年8月17日。
    【9】环保部等:《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2010年5月11日。
    【10】环保部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第二条,2009年4月25日。
    【11】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11月8日。
    【12】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7年11月22日。
    【13】环境保护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年1月。
    【14】《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2009年12月30日。
    【15】昆山市人民政府:《昆山市“十一五”环境保护专项规划》,2006年3月15日。
    【16】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2004年12月17日。
    【1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sdpc.gov.cn/ncjj/nczc/t20080414_203913.htm,【2010-7-2】。
    【18】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2008年10月13日。
    【19】山西省环保厅:《山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年8月11日。
    【20】苏州市环保局:《苏州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中远期规划》,2008年3月25日。
    【2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2007年8月。
    【22】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2003年7月24日。
    【23】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82年10月25日。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年2月28日。
    【2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年10月28日。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04年12月29日。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9》,2010年5月31日。
    【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2009年6月5日。
    【3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总局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组建方案》的通知》,http://www.mep.gov.cn/gkml/zj/bgt/200910/t20091022_173965.htm,【2010-6-28】
    【31】“环境保护部机构职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mep.gov.cn/zhxx/jgzn/,【2010-6-20】
    【3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央政府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2010-10-30】
    【3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3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2005年1月29日。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6月26日。
    【36】周生贤会见出席“水资源安全: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外方代表时讲话。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