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空间转向”中的当代中国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空间转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仅突破线性时间——历史的束缚,引起当代文化思维范式的转型,同时也为文学空间书写和空间批评开启了广阔的道路。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运用空间理论和空间批评的方法,以1990年代以来中国具有明显空间意识的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以文学和社会形态在地理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等契合为切入点,回到历史具体语境中探寻文学如何运用独特的空间书写方式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参与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的实践,进而探究文学空间与社会各层结构的互动(审判、革命、激活)关系,最终在1990年代以来文学律动的轨迹中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空间理论,并且洞见21世纪文学空间书写的发展态势。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如何认识空间理论视域下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语境。空间理论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实践,全球化本质上是晚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力量在空间的分化和重组,随之而来消费主义的逻辑也是社会运用空间生产和消费的逻辑,并深入到日常生活,逐渐形成一种“全球消费文化”,要警惕其背后“文化霸权”和线性历史的逻辑本质。我们注意到1990年代以来中国也迅速卷入到全球化浪潮中,西方消费社会的空间理论可以有所借鉴,但不尽适用于当代中国复杂的多元文化语境,因此需要批判吸收、转化创新。相比较于西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后工业的发展阶段自然孕育出的景观化、冲突性的消费文化空间,我国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仍是长期以来的中心任务,仍要在“和合文化”理念指引下朝着多元共生而非“斗争性”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的空间生产正在由发达的都市、向中等城市、城镇、广大的农村扩散和蔓延,在城市和村镇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呈现出中国特色的以消费文化为主体的多元运行机制和空间权力。我们要逐步改变西方帝国为轴心的文化结构,在历史间距(而不是线性)的坐标中,构建面向全球的多元主体、和平交往、文化自觉的实践之路。
     第二、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对文学空间生产的整体渗透,文学空间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符码”,开始逐渐商品化,它参与着消费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首先,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和消费文化的生产体系的建立,都需要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的特殊角色得以实现,媒介作为符号具有空间性、权力性和认同性。基于中国消费文化“后发速生”的特点,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众传媒分布表征出自身的特质:在改造吸收西方消费文化的同时,又努力为中国文化传统争取更多话语权,为中国现代化复兴之路提供机遇。其次,文化市场本身为文学空间构建一个平台,而且它对文学空间乃至文化空间的功能实现具有决定的作用。再次,19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对出版领域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出版媒体成为文学空间生产方式的主导者。
     第三、如何认识1990年代以来小说文本空间所呈现出的符码。19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提供了新的社会空间,空间的转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生存方式。与之相应,文学及时捕捉到了这些更新或者创新的空间,以审美的方式表征着消费文化的种种印迹。但需要强调的是消费文化对文学空间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导向和挤压,文学空间也正在逐步调节自身的存在形态,以各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着消费文化空间的建构。由此论文第三章到第五章选取了消费语境下当代小说在地理层面上的城市/乡村(怀旧空间、景观空间、隔离空间)、文化层面上的国家/异国/边地(仪式、异国、边地)、社会层面上的公共/私人空间(生存空间、私密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小说文本几种具有明显空间意识的意象或者景观来进行的解读,试图从中分析文学文本是如何审美地对空间读码/解码的、以及消费文化与各个空间想象之间的复杂纠葛。
     最后论述空间批评——通往文学空间的旅途。文学空间的生产和消费意味着给人类智能化调整和适应后现代空间秩序提供一个诗意的力量和方式。空间批评是在“第三空间”思维观念与文学研究、文化转向的互动下催生出来的。全球化时空转换背景下的中国空间批评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已经出现一系列的研究范式的转换。文学具有以文化表征的方式建构异质空间的内在动力和审美诉求,借助空间批评,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在多重阐释中最终得以实现。
“Spatial turn”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y basis for breakthrough in the linearhistorical time bound since the nineteen seventies, which cau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thinking mod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also opened up a broad road for the literaturespace writing and criticism of space.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se the basic idea, theory, method of spatialcriticism, to use the novel text as analysis object since the1990s, to use the fit betweenliterature and society in physical space, social space, cultural space as the breakthroughpoint, back 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social relations, explore the unique writing style ofhow to use the space of literature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since the1990s,to participate 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andthen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trial, revolution, activ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spaceproduction and all kinds of social structure space,finally construct the space poetics oflocalization since the literary rhythm track in the1990s, and insight the development trendof literature writing space in21st century.Below the phasic setting of this all, need tostudy the following issues seriously.
     First, how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social culture space of1990s form that viewedfrom the space theory. Space theory originat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capitalist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is essentially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spaceof the late capitalis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orces,followed the logic of consumerism is thelogic of social applicating the pace t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go deep into thedaily lif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global consumer culture”. We note that since the1990sChina also involve 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the space theory of western consumersociety can be helful, but not as far as applicable to complex multicultural context incontemporary China, therefore, we need to critically absorb western space productiontheory.Compared with the landscape, conflicting cultural consumption space naturallyconceived from the western unique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post-industrial stage,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development,and the central task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still a long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space is stillunder the guidance of “harmony culture” concept towards the pluralistic coexistence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 “antagonistic” direction. Chinese culture space are beingdeveloped and spread by city, to the medium-sized city, town, rural, in the process ofspati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and town,showing the mechanism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space power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The cultural space in the multiple efforts of global “empire aestheticmentality”, and national government “rich countries qiangming” and the masses of thepeople “rich”, characterized in hedonic daily life way. We need to gradually change theculture structure,as which the axis of the western empire, in spacing history (rather than alinear) coordinates, establish a globally diverse subject, pea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practice.
     Second, how to understand overall permeability from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spacei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literature space production, literature space become a “code”of consumer culture, began to commercialization, it is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andconsumption of consumer culture.First of all,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dity symbols ofconsumer society and production system of consumer culture, are in need of the massmedia to play a special rol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nsumer culturebackwardness and fast growth, since1990s China media space distribution and spatialrepresentation present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of transforming the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it strive for more power of discourse of China traditionalculture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modernization road to revival.Secondly, thecultural market itself build a platform for literature space,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space and the literary space. Again, since1990s,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gradual made in publishing industry, so publishing mediabecome dominant i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of literary space.
     Third,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de presented by the novels text space since the1990s.Since the1990s the consum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providednew social space, space conversion not only changed people's daily life, but also changedthe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life style of people, change people life style.Correspondingly,the literature timely capture these updates or innovative space, which represent a varietyof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aesthetic in the aesthetic way.But it needs to be emphasizedthat the production of consumer culture on literary space is not only a kind of guide andextrusion, literary space is gradually adjusting the existing form of its own, to participate
     and affect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in various ways.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fifth chapterselects the contemporary novel in consumption context,that including the city/ruralspace (urban space, rural space, niche space)at the geographical level, the national/foreign/edge space (ritual, exotic, rimlands)at the cultural level, the public/private space(survival space, private space, daily life space)at the social level etc,and interpretats severalimages or landscapes appearing obvious spatial awareness, then tries to analyze literarytext how to aestheticly code/decode the space, to analyze complex entanglement between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Finally discusses the Poetics of space and space criticism--a journey to the space ofliterary.The literature spac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means human how tointelligentized adjust and adapt to modern space order and provide a poetic force andway.The Poetics of space is interactively created in the “third space” concept, literatureresearch and the cultural tur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ed time and spacetransformation,space poetic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in China, there havebeen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Literature has the inherent power andthe aesthetic appeal of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tyle, with thehelp of space criticism, literary critical force on social reality finally realized in the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2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3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1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页。
    2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页。
    3戴锦华:《重写女性:八、九十年代的性别写作与文化空间》,《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2期。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8页。
    1[美]弗格森(Priscjlla P. Ferguson):《作为革命象征的巴黎:叙说19世纪的城市》,加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1[美]麦克·迪尔(Michael J.Dear):《后现代血统:从列斐伏尔到詹姆逊》,季桂保译,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2[法]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陈志梧译,载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First published as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by Editions Anthrops1974,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ssachusetts: Basil Blackwell Ltd,1991.
    2[法]让·鲍德里亚:《类像与仿真》,密歇根: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5[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6[美]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美]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本套丛书包括三册书:《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1[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译,北京: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
    3Gaston Bachelard,The poetics of space,Boston:Beacon press,1958.
    4[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6[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7[德]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8[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文化批评》,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5黄继刚:《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6陆扬:《空间理论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37页。
    7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8江正云:《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9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朱玲:《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空间嬗变》,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3郭辉:《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学术论坛》,2012年第7期。
    4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5徐小霞:《动态叠合的“文学空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徐小霞:《理论、空间与符号——当代空间批判理论中的符号学维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7穆旭光:《空间视角下的文学审美》,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8张文诺:《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
    10马春花:《房间、酒吧与街道——由空间符码看90年代末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变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敬文东:《从铁屋子到天安门——关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空间主题”的札记》,《上海文学》,2004年第8期。
    12张宝明:《现代性空间的生成:〈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寻踪(1915——1919),《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11期。
    13罗岗:《再生与毁灭之地——上海的殖民经验与空间生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
    2程箐、黄敏:《空间——考察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视角》,《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1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5——656页。
    2[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页。
    4[美]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页。
    5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明文书局,1988年版,第225页。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载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81页。
    1[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2页。
    2[法]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新版序言,载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页。
    1这部分参考了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在此说明表示感谢。
    2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13页。
    1Soja Edward,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London: Verso,1989,p.16.
    2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前言:第三空间、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2[法]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载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3[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4[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2页。
    5Mike Craog,Cultural Geography,New York: Routledge,1998, p.58.转引自陆扬:《空间理论与文学空间》,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2[美]马克·波斯特:《让·鲍德里亚文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第25页。
    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学场及知识分子的功能》,转引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语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1菲利普·E.韦格纳著《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见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1高楠:《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阐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2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空间转向视阈中的文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1[英]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曾运用感觉结构清晰分析过社会以及历史脉络对个人经验的冲击。因为,整个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只有全面经由真正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被知道,它是一种“感觉结构”: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之中,一种生活特质的感觉,或是说,一种特殊的感觉方法结合成为思考和生活的方式。参看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John B.Thompson,The 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7.
    1朱文:《片断》,《作家》,1995年第2期。
    1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147页。
    2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8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页。
    3[美]戴维·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1Lefebvre,La revolution Urbaine, Paris:Gallimard,1970,p.262.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7页。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8页。
    4[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1页。
    5[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0页。
    1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福星》,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3页。
    2[美]戴维·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载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开篇论点。
    4David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Ltd,1990,p.171.
    5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长的革命》中曾运用感觉结构清晰分析过社会以及历史脉络对个人经验的冲击。因为,整个生活屮发生的现象,只有全面经由真正的生活经验,才有可能被知道,它是一种“感觉结构”: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之中,一种生活特质的感觉,或是说,一种特殊的感觉方法结合成为思考和生活的方式。
    1Eldens,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vr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n,2004,pp233-235.
    2[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3陈昕:《救赎与消费一—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关于消费的符号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伦1899年在其《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蔡受百译),中提出的“炫耀性消费”。他把炫耀性消费定义为这样一种类型的社会行为,即通过消费让人了解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
    4马克·波斯特:《让·鲍德里亚文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文版,第25页。
    1Lee Martyn J,Consumer Culture Reborn: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onsumption,London:Routledge Press,1993,pXIII.转自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1页。
    2后现代学者韦克斯(Jeffrey Weeks)对认同的定义:“认同与从属关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认同有关个体与他者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认同给予个体一种自我的所在感,给予个体的特征以稳固的核心。同时,认同也是有关个体的社会关系,涉及到个体与他者之间复杂的连接。”,韦克斯所说的认同分为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方面。个人的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角色的判定,而社会的认同则涉及个体所参与其中的社会的方式和各种社会关系。认同是理解消费文化的一种途径。参看Jonathan Rutherford,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difference,london:Lowrence&wishart,1998,p.88.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4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117页。
    5杨伯淑:《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6Leslie Sklair,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New York:Harvester/Wheatsheaf,1991,p.42.
    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1991,p.86.
    2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3侯斌英:《绘制文化空间的新地图—读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第114——115页。
    1车玉玲:《对空间生产的抵抗》,《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2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p.326.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2Manuel Castells,The City and the Grass Root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1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1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2[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澳]麦克·金:《亚洲电视节目的国际化》,载张凤铸等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365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甘阳译,(根据美国耶鲁大学1944年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2John Hartley,Uses of Television,London:Routledge,1999,p.218.
    3J. Thompson, The Media and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1995,p.17.
    1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205页。
    1《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第32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年版,第1190、1192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7年版,第1192页。
    2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4页。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3[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页。
    4[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5[德]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5页。
    6[美]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9页。
    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4海德格尔:《艺术与空间》,载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85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1罗钢、王中忱:《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年版,第26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3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1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1[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2[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3[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罗·埃斯卡皮文论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当今文坛谁走红》,2000年8月23日,《中华读书报》,第10版。
    2Kelly W. William,Introduction:Locating the Fans,quot Kelly W.William,Fanning the Flames: Fans and ConsumerCulture in Contemporary Japa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p.7.
    1David Jonathan,Tanke,Keith Murphy,Collecting Comic Books: A Study of the Fan and Curatorial Consumption, quotCheryl Harris and Alison Alexander,Cresskill, eds,Theorizing Fandom: 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N.J.: Hampton,1998,pp66-67.
    2张文伯:《九丹:很高兴他们叫我“妓女作家”》,《江淮晨报》,2002年1月11日。
    1[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1科林·麦克阿瑟(ColinMc Arthur):《中国盒子与俄罗斯玩偶——寻找无形的电影城市》,载[英]大卫·克拉克:《电影城市》,林心如、简伯如、廖勇超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24——25页。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3Raymond Williams,The Country and 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巴特读本》(ABarthes Reader),Hill&Wang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15页。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兴起》,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96页。
    4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1李洁非:《城市像框》,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页。
    1赵炎秋:《试论都市与都市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2高秀琴:《文学的中国城乡》,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何佩群编译:《消费主义的欺骗性—鲍曼访谈录》,引自Zygmunt Bauman: 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ty,London,New York: Routhledg,附录部分。
    1陈昕:《救赎与消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2黄鹤,穆静:《中国奢侈品消费呈“低龄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2日。
    3向荣:《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4陈晓明:《城市文学:无法现身的他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5李敬泽:《在都市书写中国》,《当代文坛》,2006年第4期。
    1焦雨虹:《消费文化与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小说》,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第25页。
    2倪伟:《论“七十年代后”的城市“另类”写作》,《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
    1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S.Boym,The future of nostalgia,New York:Basic Books,2001(1),p.404.
    3S. Legg,Memory and nostalgia,Cultural Geographies,2004,11(1),p.99-107.
    4A. Blunt,Collective memory and productive nostalgia:Anglo-Indian homemaking at McCluskieganj,Environment and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2003,21(6),p.717-738.
    5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1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2007年,华东师大博士论文,第60页。
    2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杨东平:《城市季风》,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4杨东平:《城市季风》,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1王安忆:《妹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9页。
    2王安忆:《长恨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314页。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文化》,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程乃珊--上海真的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新民周刊(原载),撰稿/张晓春陈怡雯,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2161010005k9.html
    2《陈丹燕花20年写上海:城市变化大,人们需要怀念》杭州日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0914/c172318-19012814.html
    3程乃珊:《蓝屋》,自《丁香别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詹明信:《电影:对于现在的怀旧》,载《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4页。
    1《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形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21610100064h.html
    2《陈丹燕、曹景行对谈“非虚构的上海》http://sh.eastday.com/m/20120816/u1a6788486_1.html
    3《程乃珊—上海真的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新民周刊(原载),撰稿/张晓春陈怡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2161010005k9.html
    1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种面孔》,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3页。
    2陈丹燕:《每座城市的记忆,都需要有人去撰写》,《杭州日报》,2012年9月14日。
    3“流散作家”是虹影提出来给自己的定位,流散(Diaspora)原是希腊语,指《圣经》中犹太人长期流散。流散文学主要指由大量移民主要是知识界移民构成的文学现象。“流散”不同于“移民”,它有比移民更强调的所处其中的人的一种“无根”“寻根”状态,因此,流散作家身份带来的必是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互相对抗、互相渗透。
    4虹影:《我是一个不安分且严肃的作家》,信息时报,2003—11—24,第B05版。
    5小水、虹影:《九条命的猫:再写上海》,中华儿女海外版,2005年版第5期。
    1虹影《上海之死》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2虹影:《上海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3虹影:《上海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载孔范今:《中国现代新人文文论》,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第489页。
    1虹影:《虹影:我有资格写出上海的精气神》,《中华读书报》2005年5月24日。
    2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3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1,London:Verso,1991, p.191.
    2陈平原:《作为文学想象的北京》,《北京观察》,2004年第5期。
    1崔志远:《京味小说新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2期。
    2[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1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2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3邱华栋:《北京的显性和隐性生活》,《中国作家》,2006年第10期。
    4邱华栋:《花儿花》,北京:作家出版社,第23页。
    1邱华栋:《白昼的躁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2张立群:《文化互动与空间转向——论19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学术界》月刊,2011年10月。
    1邱华栋:《摇滚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31页。
    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1吴福辉:《多棱镜下有关现代上海的想象——都市文学笔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2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3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4吴福辉:《都市漩涡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1卫慧:《不是我太另类,而是他们太主流》,《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20日。
    2詹明信:《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3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1特雷西:《诠释学·宗教·希望:多元性与含混性》,冯川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5——136页。
    2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22页。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1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刘精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第264页。
    2卫慧:《蝴蝶的尖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3葛红兵:《命名的尴尬——也谈“七十年代生作家”》,《南方文坛》,1998年6月。
    1此处观点和分析参考李俊国:《论“时尚读本”》,《文艺评论》,2003年4月,表示感谢。
    2李俊国《论“时尚读本”》,《文艺评论》,2003年4月。
    1Raymond Williams,The Country and C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2列斐伏尔:《资本主义的残存》,F.布赖恩特译,伦敦:Allison and Busby,1976年版,第86——87页。
    3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转引自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5扬子:《城市新型工人的空间及生产》,载胡惠林、陈昕、王方华:《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1李云雷、刘晓南、陈晓明等:《众说纷纭谈<秦腔>》,《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1杨上广、王春兰:《上海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社会学研究》,《社会》,2006年第6期。
    2轩红芹《“向城求生”的现代化诉求——90年代以来新乡土叙事的一种考察》,《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1杨子:《城市新兴工人的空间及生产——以上海外来农民工为例》,载胡惠林、陈昕、王方华主编《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4页。
    1[美]詹姆斯·费伦等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1丁帆《“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关于文明冲突中乡土描写的转型》,《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2上述观点在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3陈晓明:《无根的苦难:超越非历史化的困境》,《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内容提要。
    1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71页。
    2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3葛兆光:《天崩地裂》,《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4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1《利马窦中国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7页。
    2葛兆光:《天崩地裂》,《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
    3钱钟书:《钱钟书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4《康有为诗文选》,陈永正编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9页。
    5《郑观应集》(上册),夏东元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页。
    6王晓明:《从奏章到小说》,见《钱谷融先生教学著述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韩毓海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页。
    2Cf. Anthony Giddens,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转自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5页。
    3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福星》,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
    33页。
    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第12页。
    1王富仁:《时间·空间·人》,《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期。
    2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5页。
    3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影印本,专集之四,第18、77页。
    1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0页。
    2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3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页。
    2张星久:《论帝制中国的君权合法性信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Catherine M Bell.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3页。
    6[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1[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5—6页。
    3[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4[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周铭:《神话·献祭·挽歌——试论波特创作的深层结构》,《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3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1,London:Verso,1991, p.97.
    1Steven Lukes, Political Ritual and Social Integration,Sociology: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9,no.2,1975.
    1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2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3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4页。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2江泽民:《在中国文联七大、中国作协六大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8日。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1997年1月11日。
    1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1月),《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页。
    3何言宏:《国家文化战略与“主旋律”文学的生产机制——对于199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回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
    1D.Kertzer,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p.178.
    2石义彬、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0页。
    1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1夏志清:《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载叶维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选集》,台北联经,1977年版。
    2Walter Benjamin,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Illuminations:Essays and Reflections,Newyork:Schocken Books,1969, p.238.
    3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1黄万华:《“在旅行中”“拒绝旅行”——华人新生代作家和新华桥作家的初步比较》,《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3期。
    1李泽厚早在80年代就提出与西方“罪感文化”和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
    2邹建军,王娜:《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华文文学》,2009年6期。
    3陈瑞琳:《涛声依旧:来自两个世纪的回响——鸟瞰当代“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空坐标》,《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4钱超英:《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1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2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31页。
    4南帆:《冲突的文学》,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5月,第170页。
    1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2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235页。
    3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4卢新华:《批判精神就是我要写的道》,《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18日。
    5卢新华:《批判精神就是我要写的道》,《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18日。
    1王金城:《生命困境:众妙之门的幽闭与开禁——<紫禁女>的一个阅读视角》,《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2期。
    2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胡少卿、张月媛:《中国—西方的话语牢狱——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个‘跨国交往’文本的考察》,《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
    2乐黛云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3“边地”顾名思义是指边缘之地,非中心区域,无论是从地理、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意义上看,都带有远离中心地带视野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意味。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边地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复杂的交叉式的概念,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综合考察。本文这里的边地,基本等同于丁帆老师所讨论的“西部”,“是一个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独特的文明形态的指称,与地理意义上的西部呈内涵上的交叉。它的边界和视阈,既不同于地理地貌意义上的西部区划,也不同于以发展速度为尺度所划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它是以西部这一多民族地区所呈现出的生产方式、文化、民族、宗教的多样性、混杂性、独特性为依据划分的,……这是一个‘文化西部’的概念”。参见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l页。
    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月,第206页。
    2张承志:《金牧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第34页。
    1马进祥:《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回民的黄土高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0页、第252页。
    2马进祥:《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回民的黄土高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8、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1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4页。
    2于京一:《想象“异域”——中国新时期边地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5月博士论文,第39页。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郁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2阿来:《大地的阶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1丹珍草:《阿来的空间化写作》,《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8月。
    2李康云:《人性生态与政治文明缺陷的瓦解与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8月。
    3贺绍俊:《好的文学作品是一座寺庙》,《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14日。
    1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
    2马德邻:《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程光炜:《雨中听枫:文坛回忆与批评》,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99页。
    1马金龙:《守墓人》,《回族文学》,2009年第6期。
    2于京一:《想象“异域”——中国新时期边地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93页。
    1范稳:《带着敬仰之心写作》,《南方都市报》,2007年3月15日。
    2汪政:《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触——评<水乳大地>》,自中国小说学会编:《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短、长篇小说卷上》,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9——80页。
    2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从(申报·自由谈)谈起》,载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02、117页。
    1朱大可:《意见空间的文学挣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2—93页.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页。
    4王汎森:《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台北,《当代》第125期,1998年版。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1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转引自朱大可:《意见空间的文学挣扎》,《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南帆:《文学与公共空间》,《南方文坛》,2008年4月。
    3[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2页。
    1龙迪勇:《寻找失去的时间——试论叙事的本质》,《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9月。
    2朱水涌:《现代性的空间焦虑——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王欣、石坚:《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5期。
    4于奇智:《凝视之爱——福柯医学历史哲学论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1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月,第250页。
    1张川平:《空间的隐喻和圈禁的突围——论王小波小说的空间意象》,《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周宪:《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译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2蔡咏春:《空间化的叙事——论先锋派对时间性的消解》,《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1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1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94页。
    2王小波:《〈黄金时代〉后记》,《王小波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3朱水涌:《现代性的空间焦虑: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戴锦华:《诗歌的女性视野——关于〈中国女性诗歌文库〉的多边对话》,《中华读书报》,1997年12月17日。
    2陈染、萧钢:《另一扇开启的门》,《花城》,1996年第2期。
    1陈染:《不可言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第232页。
    2徐小斌:《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3林白:《记忆与个人化写作》,《花城》,1996年第5期。
    4徐小斌:《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1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2管宁:《幽闭的独语:人性开掘的精神深度——私人化写作的人性描写》,《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1Lefebvre, The Surviuzl of Ehpitalism,London:Allison and Busby,1976,p.89.
    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页。
    3苏红军:《时空观:西方女权主义的一个新领域》,载苏红军、柏禄主编:《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4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7页。
    1林白:《低于大地——关于〈妇女闲聊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2林白:《低于大地——关于〈妇女闲聊录〉》,《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
    1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5页。
    2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 p.422.
    3[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4伍端:《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导读》,《世界建筑》,2005年第11期。
    1刘震云:《一地鸡毛》,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页。
    1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1毕飞宇:《<推拿>的一点题外话》,《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2朱文:《片断》,《作家》,1995年第2期。
    1李胜清:《宏观意向的微观表征——个人化叙事的公共表意机制》,《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2李胜清:《宏观意向的微观表征——个人化叙事的公共表意机制》,《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3Roger Chartier,Cultural History: 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p.5.
    1贾平凹、韩鲁华:《一种历史生命记忆的日常生活还原叙事——关于《古炉》的对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辞海·艺术分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80页。
    1Lefebvre,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ison and Busby,1976,p.89.
    1敬文东:《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空间主题”》,http://www.poemchina.net/bencandy.php?fid=4&id=1398。
    2[奥]威尔海姆·赖特:《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奥]威尔海姆·赖特:《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2敬文东:《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空间主题”》,http://www.poemchina.net/bencandy.php?fid=4&id=1398。
    3[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43页。
    1Berger, Peter,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York:Doubleday,1966,p.15.
    2这个观点可以参见郭于华《仪式和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3贾平凹、李星:《关于一个村子的故事和人物——长篇小说<古炉>的问答》,上海文学,2011年第1期。
    1[法]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8页。
    2李胜清:《宏观意向的微观表征——个人化叙事的公共表意机制》,《当代文坛》,2011年6月。
    1此观点受到徐小霞:《动态叠合的“文学空间”》的启发,在此表示感谢,《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5月。
    2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3[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1James Boyd White,Justice as Translation: An Essay m Cultural and Legal Critici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p.264.
    2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版第6期。
    1徐小霞:《动态叠合的“文学空间”》,《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5月。
    1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和重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导言第15页。
    2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
    3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40页。
    1菲利普·E.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载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1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54.
    2南帆:《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1] Bachelard.G,The poetics of space.Boston:Beacon press,1958.
    [2] Benjamin Walter, Illuminations:Essays and Reflections,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
    [3] Berger Peter,Thomas,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Knowledge,New York:Doubleday,1966.
    [4] Castells Manuel,The City and the Grass Root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1983.
    [5] Catherine.M,Bell.Ritual Theory:Ritual Prac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 Chartier Roger,Cultural History: 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7] Craog Mike,Cultural Geography,New York: Routledge,1998.
    [8] Eldens,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vr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n,2004.
    [9] Giddens.Cf.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10] Harvey Davi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Change,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0.
    [11] James Boyd White,Justice as Translation: An Essay m Cultural and Legal Criticism,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90.
    [12] John Hartley,Uses of Television,London:Routledge,1999.
    [13] CherylHarris and Alison Alexander, Theorizing Fandom: Fans,Subculture and Identity, N.J:Hampton,1998,p66-67.
    [14] Kertzer.D,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15] Lefebvre 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 First published as La Production de l'espace by EditionsAnthrops1974,1984. English translation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Basil Blackwell Ltd,1991.
    [16] Lefebvre Henri,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ison and Busby,1976.
    [17] Leslie Sklair,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New York:Harvester/Wheatsheaf,1991.
    [18] Lukes Steven,Political Ritual and Social Integration,Sociology: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Association,1975.
    [19] Jonathan.Rutherford,Identity:community,culture,difference,london:Lowrence&wishart,1998.
    [20] Sassen Saskia,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21] Soja Edward,Post-modern Geographies: 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 Verso,1989.
    [22] Thompson.John. B,The Media and Modernity——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95.
    [23] William W Kelly:Fanning the Flames: Fans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Japan,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4.
    [24] Williams Raymond,The Country and 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阿来:《大地的阶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艾恺采访、梁漱溟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版版口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5]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6]爱德华·索亚:《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包亚明、王宏图、朱生坚等:《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包亚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13]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6]陈染:《不可言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瑞琳:《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年版。
    [18]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陈昕:《救赎与消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程光炜:《雨中听枫:文坛回忆与批评》,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程乃珊:《丁香别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22]大卫·克拉克:《电影城市》,林心如、简伯如、廖勇超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23]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版版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4]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25]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27]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恩斯特·卡西尔:《人伦》,甘阳译(根据美国耶鲁大学1944年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0]冯雷:《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和重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1]弗格森:《作为革命象征的巴黎:叙说19世纪的城市》,加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高小刚:《乡愁以外:北美华人写作中的故国想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高秀琴:《文学的中国城乡》,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4]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7]郭于华《仪式和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8]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江苏: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39]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40]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陈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41]韩毓海:《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文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黑格尔:《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虹影:《上海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45]虹影《上海之死》,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6]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文化批评》,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47]胡惠林、陈昕、王方华:《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8]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2年版1月),《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9]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像——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华东师大2007年博士论文。
    [50]黄继刚:《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版博士论文。
    [51]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2]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福星》,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版。
    [53]焦雨虹:《消费文化与1990年代以来的城市小说》,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54]金春平:《边地文化视野下的新时期西部小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55]金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6]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种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9]克利福德·格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0]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61]孔另境:《现代作家书简》,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62]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4]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7]李洁非:《城市像框》,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8]李欧梵:《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69]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大连: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李杨:《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7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2]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3]厉以宁:《消费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4]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75]刘震云:《一地鸡毛》,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6]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7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8]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0]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刘精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1]马德邻:《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83]马进祥:《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选——回民的黄土高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4]马克·波斯特:《让·鲍德里亚文选》,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8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7]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8]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9]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本套丛书包括三册书:《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版版终结》。
    [91]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92]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郁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5]穆旭光:《空间视角下的文学审美》,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96]南帆:《冲突的文学》,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7]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8]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版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9]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00]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01]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02]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3]齐美尔:《桥与门——齐美尔随笔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04]钱超英:《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及文化研究资料选》,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05]钱钟书:《钱钟书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06]邱华栋:《白昼的躁动》,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07]邱华栋:《摇滚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108]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9]苏红军、柏禄:《西方后学语境中的女权主义》,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110]苏珊·桑塔格:《巴特读本》,Hill&Wang出版社,1982年版。
    [111]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2]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3]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14]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特雷西:《诠释学·宗教·希望:多元性与含混性》,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6]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117]汪晖:《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8]王安忆:《长恨歌》,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119]王安忆:《妹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120]王小波:《〈黄金时代〉后记》,《王小波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21]王晓明:《从奏章到小说》,见《钱谷融先生教学著述六十周年版版纪念论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22]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123]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124]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威尔海姆·赖特:《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26]吴福辉:《都市漩涡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7]吴冶平:《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兰州市: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28]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9]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湾:明文书局,1988年版。
    [130]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1]徐坤:《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32]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3]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4]阎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5]杨伯淑:《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6]杨东平:《城市季风》,上海: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37]叶维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选集》,台北联经,1977年版。
    [138]于京一:《想象“异域”——中国新时期边地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139]于奇智:《凝视之爱——福柯医学历史哲学论稿》,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40]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41]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2]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编译,北京:北大出版社,1991年版。
    [14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44]詹明信:《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5]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146]詹姆斯·费伦:《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7]张承志:《金牧场)),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48]张凤铸:《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4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150]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3]朱玲:《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空间嬗变》,河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车玉玲:《对空间生产的抵抗》,《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
    [2]程箐、黄敏:《空间——考察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一个视角》,《当代文坛》,2003年第6期。
    [3]郭辉:《文学空间论域下的文学理论之生成》,《学术论坛》,2012年第7期。
    [4]季进:《地景与想象——沧浪亭的空间诗学》,《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5]江正云:《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6]敬文东:《从铁屋子到天安门——关于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空间主题”的札记》,《上海文学》,2004年第8期。
    [7]敬文东:《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空间主题”》,http://www.poemchina.net/bencandy.php?fid=4&id=1398。
    [8]李长中:《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北方论丛》,2010年第6期。
    [9]李俊国:《论“时尚读本”》,《文艺评论》,2003年4月。
    [10]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语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11]陆扬:《空间理论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2]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罗岗:《再生与毁灭之地——上海的殖民经验与空间生产》,《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25——32页。
    [14]马春花:《房间、酒吧与街道——由空间符码看90年代末期以来女性文学的变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5]南帆:《文学性、文化先锋与日常生活》,《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16]南帆:《文学研究:本质主义,抑或关系主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8期。
    [17]南帆:《文学与公共空间》,《南方文坛》,2008年4月。
    [18]石义彬、熊慧:《媒介仪式、空间与文化认同:符号权力的批判性观照与诠释》,《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9]王尧:《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再认识》,《文艺研究》,2012年第12期。
    [20]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21]向荣:《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2]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23]徐小霞:《动态叠合的“文学空间”》,《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5月。
    [24]徐小霞:《理论、空间与符号——当代空间批判理论中的符号学维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5]张宝明:《现代性空间的生成:〈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寻踪(1915——1919)》,《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06年第11期。
    [26]张立群:《文化互动与空间转向——论19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学术界》月刊,2011年10月。
    [27]张文诺:《空间转向视阈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8]朱水涌:《现代性的空间焦虑: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的一种精神状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9]邹建军、王娜:《从原乡、异乡到世界——新移民小说中三重地理空间的跨界书写》,《华文文学》,2009年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