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古文学观念的演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一章,将“清浊”观念与士人的审美趣味、诗歌的情感基调、艺术风貌等相联系,说明“清”超越“浊”,或者说是先放弃了“浊”的观念,再推崇“清”的观念,获得了艺术的至高格调。在这其中,无论是儒家的“清丽”说,道家的“清虚”说,还是佛教的“清空“说,莫不如此。加之曹丕提出的“气之清浊有体”、陆机的“沿浊得清”、陆云的“清省”等,还包括在钟嵘的《诗品》中,有目标一致的对“清”的明确倡导,从选辞、描景、含情与造境等方面,强化了诗歌对“清”美认同的趋势。
     第二章,关于“隐秀”。一方面,“隐”的意义来自于对经之隐的发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列出十数种不同角度的命题,并逐一加以阐释,说明“隐”这种微妙的艺术表达原则。另一方面,对“秀”的观念的推崇,成为南朝诗歌审美风尚的转折点,也就是在对“秀句”、“秀象”、“秀境”的主观追求中,形成了迥异于汉魏古诗的新诗风。南朝诗正是经过“隐秀”观念的打磨,才能更为圆融的去处理诗歌情理内敛与境象外露的关系,并在初唐近百年的继续努力下,到二张时渐成兴象玲珑、句意深婉的唐音,亦步亦趋的定型为诗歌的审美共识。
     第三章,两晋代际的文风在“自然”观念的浸润下,出现了明显转变。汉人所论的“自然”多属于天人感应学说,魏晋玄学则将其转变为“自然之理”,认为“自然”便是宇宙万物本身之理,人可以与“自然”同构,文学艺术也若如此。有这样的观念导引,在东晋后,玄言诗与山水诗便渐次而起。尤其是将山水视为自然现实的最佳代表,“形似”观念遂成为山水诗、画的固定表达范式。与此同时在唐宋文论中,“自然”也被视为创作精神,既为文之道,也是文之理,体现于中古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The first chapter.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mpid-turbid and aesthetic interest, lyricmood,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aesthetic realm etc, it has proved the limpid transcend theturbid, perhaps earlier the limpid withdrawal the turbid, further caused that the formerobtain supreme artistic style. In this process, not only the emphasis of limpid-gorgeous ofconfucian, and the limpid-illusory of taoist, but also the limpid-emptiness of buddhism,these three has so. Cao Pi’s “Qi has its normative form of limpid-turbid”, Lu Ji’s “movingwith turbid gives renewed limpid”, Lu Yun’s “limpid namely delete some unnecessarymiscellaneous”, and in Zhong Rong’s grades of poetry, in order to clear advocate thelimpid and get to a common objective. Meanwhile, in poetry and form select vocabulary,describe scenery, implicate emo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artistic, these has strengthenedthe trend of aesthetic identity of limpid in mediaeval times.
     The second chapter, about “metaphor-indication”.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has fromthe explanatory system of the thirteen confucian canons. In Liu Xie’s The Literary Mindand Carving of Dragons, these have dozens of proposition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explain one by one, common proved that metaphor as subtle principle of artistic expression.Indication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aesthetic fashion of poetry in southern dynasties, with thesubjective seek to “sentence indication”,“image indication”,“indication of artisticconception”, has formed the new poetry which different from poetry in hand and weidynasties. In southern dynasties, the poetry has get through “metaphor-indication”, inharmony disposed relations between 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and image indication, withthe effort in early tang dynasty, unti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style, which marked by theingeniously and delicately image, and the euphemistic implication, follow by stereotype ofaesthetic consensus at every step.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influence of idea of nature, it has evident change literaturestyle among western jin and eastern jin dynasties. In han dynasty, the nature has one part oftelepathy between heaven and man, however, it has change to the theory of nature in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namely because it come from universal order, andhave features of isomorphism which between nature and man and literature and art. Withthe guidance of that consciousness, there have the metaphysics poetry and landscape poetry.Especially, scholars consider that landscape poetry equate to the dependence of real society,the idea of “realistic imitation” became the stationary expression pattern of landscape poetry and picture. At the same time, nature deemed as creation spirit, not only the view ofliterature, but also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that reflect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literature in mediaeval times.
引文
①参见(日)铃木虎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艺文》1920年,后收入《中国诗论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引自《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3-554页。
    ②代表著作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③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②陈寅恪:《与沈兼士函》,引自《沈兼士学术论文集·“鬼”字原始意义之使探》,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①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②何庄:《尚清审美趣味与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韩经太:《清淡美论辨析》,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④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王晓毅:《中国文化的清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⑥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⑦刘跃进:《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⑧滕春红:《从“清浊”到”清和”:试析古代音乐美学中的“清”》,《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先秦时期的“清”论及其审美意蕴》,《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马来西亚)潘筱蒨:《“清”与“清”乐考论》,《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黄卓颖:《“清”的一个解读视角:以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为例》,《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第4期。
    ⑨靳青万,赵国乾:《“清”与魏晋审美精神》,《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王新霞:《略论先秦诸子的尚“清”倾向》,《文史哲》,2000年第1期;张安祖、杜萌若:《“清”复义说》,《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杨合林:《“清”:中古文化与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王玫:《道玄思想与六朝以“清”为美的意识》,《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张勇:《<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东疆学刊》,2005年第1期;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人物品藻的范畴演变》,《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②张敏:《试论“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的确立》,《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姜晓云的《“清”与“怨”的历史传承与钟嵘<诗品>》,《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李建松:《钟嵘<诗品>以“清”论诗探析》,《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赵家瑜:《浅探<诗品>“清”的审美标准》,《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③曹胜高:《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罗宏梅:《曹丕“文气说”及“清浊”之辨》,《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2期;姜剑云:《论陆云“文贵清省”的创作思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何庄:《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④(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⑤在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学者断定《文心雕龙注·隐秀》补文为明人伪撰,并成为了主流意见。代表者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文化学社,1934年版;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正中书局,1948年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⑥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⑦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与此观点类似的有:杨铸:《超越语言的局限:从哲学上的“言意之辨”到诗论中的“隐秀”说》,《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顾农:《刘勰“隐秀”论剖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王钟陵:《哲学上的“言意之辨”与文学上的“隐秀”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四辑;周欣展《“隐秀”之“隐”的语言学解读》,《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皆认为“隐秀”是言意关系的反映,既是“言不尽意”与“言尽意”的合题。
    ②陈良运:《堪<文心雕龙·隐秀>之“隐”》,《复旦学报》,1999年第6期。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郑铁生:《<文心雕龙注·隐秀>篇关于意象建构的审美规范》,《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张宝贵:《对文学语言表现功能的探索:<文心雕龙注·隐秀>主旨浅议》,《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张沂南:《“言意之辨”、“清谈”、“隐秀”:论“清谈”在中古诗歌语言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浙江师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⑥成远镜:《隐秀:文学意境的雏形,兼论文学意境的产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秦海英:《<文心雕龙注·隐秀>主题新议》,《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姚爱斌:《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①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高晨阳:《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齐鲁书社,2000年版;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康中乾:《魏晋玄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蒋凡:《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嵇康诗文的玄学个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张节末:《从陶潜的“化”到王维的“空”:晋至唐诗人自然观变迁的个案分析》,《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葛晓音:《东晋玄学自然观向山水审美观的转化:兼探支遁注《逍遥游》新义》,《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王力坚:《“选自然之神丽”:谢灵运山水诗之探讨》,《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曹础基:《刘勰自然观试论:兼与庄子自然观之比较》,《学术研究》,1989年第3期;魏家川:《刘勰的自然之道与文贵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孟二冬《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①《后汉书》卷80《文苑列传·郦炎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47页。
    ①徐元浩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郑语》,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0页。
    ②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519页。
    ③(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49《昭公二十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94页。
    ④《邓析子·无厚》,载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子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⑤(唐)孔颖达:《诗经正义》卷15,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5页。
    ⑥(元)吴澄著:《道德真经书》卷1,载《钦定四库全书本·子部十四·道家类》。
    ⑦《老子道德经》,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6页。
    ①(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14《水地篇》,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1页。
    ②(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14《水地篇》,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31-832页。
    ③(美)艾兰著,张海晏译:《水之德与道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第二章《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2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⑤(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卷12《洪范》,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88页。
    ⑥(南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理气上·太极天地上》,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页。
    ①李零校定:《恒先》,引自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293页。
    ②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卷3《天文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5-166页。
    ①国家文物局古代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
    ②(南宋)洪兴祖注:《楚辞补注》卷3《天问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6页。
    ③(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2页。
    ④《后汉书》卷100《天文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15页。
    ⑤(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1《天部上·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⑥(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页。
    ⑦(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①(东晋)张湛注,杨伯峻集释:《列子集释》卷1《天瑞篇》,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页。
    ②(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卷7《塞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4页。
    ③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2页。
    ④王利器疏义:《文子疏义》卷6《上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1页。
    ⑤王明校注:《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1页。
    ⑥(北宋)张载著,章锡琛校注:《张载集》卷1《正蒙·太和篇》,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①《黄帝内经·灵枢》卷9《刺节真邪》,引自张隐蓭:《中国医学大成·黄帝内经灵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1页。
    ②《黄帝内经·灵枢·邪客》:“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③(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卷13《人副天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54页。
    ①《黄帝内经·灵枢》卷5《阴阳清浊》,引自张隐蓭:《中国医学大成·黄帝内经灵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②《黄帝内经·灵枢》卷2《营卫生会》,引自张隐蓭:《中国医学大成·黄帝内经灵枢》,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③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④(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5页。
    ①(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天辨在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5页。
    ②(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18《自然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01页。
    ①(清)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卷3《非相篇》,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2页。
    ②(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50《职官部六·刺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①(清)曾国藩:《冰鉴·神骨鉴·总论神骨》:“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神骨鉴·神分清浊邪正》:“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②(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7《论语·阳货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5页。
    ③(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2《率性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页。
    ④(西晋)袁准:《才性论》,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21《性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⑤(南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7页。
    ①(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二《率性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页。
    ②(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十《非韩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38页。
    ③(南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7页。
    ①《隋书》卷26《百官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48页。
    ②《后汉书》卷25《鲁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78页。
    ③《后汉书》卷26《韦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19页。
    ④《三国志》卷11《魏志·管宁传》注引《傅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8页。
    ⑤《三国志》卷24《魏志·高柔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6页。
    ①(三国·魏)刘劭著,(十六国·西凉)刘昞注,任继愈断句:《人物志》卷中《材能》,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23页。
    ②(唐)孔颖达:《周礼》卷14《地官司徒·师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0页。
    ③(三国·魏)刘劭著,(十六国·西凉)刘昞注,任继愈断句:《人物志》卷中《接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5页。
    ④《后汉书》卷43《朱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74页。
    ⑤《三国志》卷9《魏志·夏侯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7页。
    ⑥《后汉书》卷79《周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78页。
    ①(三国·魏)刘劭著,(十六国·西凉)刘昞注,任继愈断句:《人物志》卷中《利害》,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3-4页。
    ②《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孟尝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74页。
    ③《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尹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975年版,第2208页。
    ④《晋书》卷89《忠义列传·沈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7页。
    ①《晋书》卷44《卢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9页。
    ②(西晋)陆云:《荐贺循郭讷表》,引自(北宋)李昉编,夏剑钦,王巽斋校点:《太平御览》卷253,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2页。
    ③(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6,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2页。
    ④《三国志》卷12《魏志·崔琰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0页。
    ⑤《晋书》卷59《汝南王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1页。
    ⑥《晋书》卷49《向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4页。
    ⑦(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引邓粲《晋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9页。
    ⑧《晋书》卷55《潘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7页。
    ⑨(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中之上《识鉴第七》引《文士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⑩(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容止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0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中之下《赏誉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2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容止第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09页。
    ①韩经太:《“清”美文化原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②(清)王聘珍撰,王文锦校注:《大戴礼记解诂》卷10《文王观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0页。
    ①(南宋)洪兴祖补注,卞岐整理,《楚辞补注》卷13《謬谏》,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②(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38《乐记》,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7页。
    ①梁启雄:《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6页。
    ②(西晋)成公绥:《啸赋》李善注引(西汉)刘向《别录》,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4页。
    ③(西汉)苏子卿:《诗四首》,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3页。
    ④徐元浩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周语下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8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风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3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宗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①也有观点认为钟嵘评鲍照的“颇伤清雅之调”,是受到了声律论的影响。这种观念与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的“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大体相同。
    ②(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二十四《梁三·范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74页。
    ③(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09页。
    ④(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282,294页。
    ⑤(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⑥(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7页。
    ⑦(南朝·梁)钟嵘《诗品·梁左光禄沈约诗》:“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⑧曹胜高:《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东汉)高彪:《清诫》,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23《鉴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419页。
    ②(东汉)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引自(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45,北京:商务印书馆,第456页。
    ①《后汉书》卷83《逸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55页。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二中《人间世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7页。
    ①《老子道德经》,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二中《人世间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7页。
    ③(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页。
    ④(西晋)嵇康:《释私论》,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4页。
    ⑤(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七下《田子方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02页。
    ⑥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②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①(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内篇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①《大正藏》,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出版,第42册,第29页上。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190页。
    ①(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②(荷兰)许理和著,李四龙译:《佛教征服中国》第三章《建康及东南佛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8-211页。
    ①(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244,257,294,208页。
    ②(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6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唐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①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引自《鲁迅全集·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23-554页。
    ②《晋书》卷48《阎瓒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5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之神气说》、《文气的辨析》,引自《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9,15-123页。
    ④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曹丕的<典论·论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32页。
    ⑤(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文心雕龙注·时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674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7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65页。
    ③(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7页。
    ④(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引自《曹植集校注》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54页。
    ⑤(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1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0页。
    ②(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本书论以王夫之为明代人,故此类注中从。)
    ③(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①(唐)李德裕:《文章论》,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70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80页。
    ②(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五《魏一·曹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③(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五《魏一·曹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④(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⑤(明)钟惺:《古诗归》卷七,《四部丛刊》本。
    ⑥(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⑦(南宋)刘克庄:《跋真仁夫诗卷》,引自《后村先生大全集》,四川:成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①(西晋)陆云:《遂志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96,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19页。
    ①(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102,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74-1083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才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0页。
    ②(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244,257,294,303页。
    ①(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文章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72页。
    ②(唐)李白:《经离乱后无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引自《全唐诗》卷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③(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引自《全唐诗》卷1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④(唐)李白:《送储邕之武昌》,引自《全唐诗》卷17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⑤(唐)杜甫:《解闷十二首》,引自《全唐诗》卷2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69页。
    ⑥(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文章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8页。
    ⑦(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26《梁五·何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9-830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5页。
    ②徐宝余:《庾信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65页。
    ③(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④(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二《诗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96页。
    ⑤(清)薛雪撰,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120页。
    ①《宋书》卷67《谢灵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19页。
    ②关于浮声、切响之别与清浊性质间的关系,将另撰文具体分析。
    ③(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6页。
    ④(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9页。
    ⑤(日)安然《悉昙藏》:“四声之中,各有轻重,平有轻重,轻亦轻重。”
    ⑥(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东卷·论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66页。
    ⑦(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西卷·论病》,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87页。
    ①(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0页。
    ②赵昌平:《上官体及其历史承担》,引自《文学史》创刊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新唐书》卷215《文艺列传·宋之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0页。
    ④《隋书》卷57《卢思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98页。
    ⑤《旧唐书》卷80《上官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3页。
    ⑥(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上·张众甫》,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7页。
    ⑦(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5页。
    ①(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05页。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①谢灵运《游岭门山诗》:“西京谁修政,龚汲称良吏。君子岂定所,清尘虑不嗣。早莅建德乡,民怀虞芮意。海岸常寥寥,空馆盈清思。协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威摧三山峭,瀄汨两江驶。渔舟岂安流,樵拾谢西芘。人生谁云乐,贵不屈所志。”
    ②谢朓《新治北窗和何从事诗》:“国小暇日多,民淳纷务屏。辟牖期清旷,开帘候风景。泱泱日照溪,团团云去岭。岧嶤兰橑峻,骈阗石路整。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自来弥弦望,及君临箕颍。清文蔚且咏,微言超已领。不见城壕侧,思君朝夕顷。回舟方在辰,何以慰延颈。”
    ③(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二十六《梁五·何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30页。
    ④(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页。
    ①(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①(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②(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③《梁书》卷37《谢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9页。
    ④张沂南,林道清:《“言意之辨”·“清谈”·“隐秀”:论“清谈”在中古诗歌语言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⑤(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四《魏四·嵇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⑥(唐)皎然:《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引自《全唐诗》卷81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7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引邓粲《晋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9页。
    ⑤(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页。
    ⑥(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⑦(清)方东树撰,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04-105页。
    ①《南史》卷34《颜延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②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称:“休、鲍后起,咸亦标世。”钟嵘《诗品》亦云:“惠休淫靡,情过其才,世遂匹之鲍照。”
    ③(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④(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①(清)胡凤丹《唐四家诗集序》,清同治九年退补斋刻本《唐四家诗集》卷首。引自陈伯海主编:《历代唐诗论评选》,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7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唐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①(楚)宋玉:《九辨》,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0页。
    ②(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页。
    ①(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②(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①(唐)李白:《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引自安琪,房日晰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892页。
    ②(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7页。
    ①(南朝·宋)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79页。
    ②(南朝·齐)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北京:中华书
    局,1983年版,第1447页。
    ①(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之十四,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②(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三十三《北周二·庾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1页。
    ①(南朝·齐)谢朓:《和何议曹郊游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齐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9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4页。
    ②(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③(清)贺贻孙:《诗筏》,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7页。
    ①因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未存《隐秀》全文,故此处所录,乃出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页。而对有关《隐秀》引文,本章从此例。
    ①这个问题由清代纪昀提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隐秀’一篇,皆有缺文”,认为存世的《文心雕龙》至迟在元代已经缺失刻本一版,大约四百字左右。这几乎为学术界考证《隐秀》篇补文奠定了基调,在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学者皆断定《文心雕龙注·隐秀》补文为明人伪撰,并成为主流意见。代表者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文化学社,1934年版);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正中书局,1948年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等。
    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论文章有生死之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文心雕龙>的“隐秀”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隐秀第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八《隐秀第四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④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第五章·第八节《<文心雕龙>的隐秀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⑤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四百年民族心灵的展示》·上卷·第五编《“隐秀”:一个新的审美理想》,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⑥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第三章《文体·永明诗风与“隐秀”》,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①《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9页。
    ②汤一介:《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南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学五·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7页。
    ②(唐)刘知几编,(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6《叙事第二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3页。
    ③(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④(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①高怀民:《先秦易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215页。
    ②(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4页。
    ③(清)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2页。
    ④《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09页。
    ⑤(唐)刘知几编,(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1《六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页。
    ①(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卷1《玉杯》,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页。
    ②(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卷2《竹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6页。
    ③(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卷1《楚庄王》,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页。
    ④(唐)刘知几编,(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6《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4页。
    ⑤(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38《乐记》,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36页。
    ①曹胜高:《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②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版,第1-28页。
    ③(清)劳孝舆:《春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④董治安:《从<左传>、<国语>看“诗三百”在春秋时期的流传》。在对《左传》、《国语》所载引用诗篇的条数,与今本《诗经》的篇数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其排除了作者引诗、孔子引诗、五条作诗、逸诗的情况,这样虽有细微的出入,但并不会影响比例数据的大方向。
    ⑤(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3《隐公三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23页。
    ⑥(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41《昭公元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1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通论·诗经》,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页。
    ②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45-1146页。
    ③《国语·鲁语下》:“公父文伯之母欲室文伯,飨其宗老,而为赋绿衣之三章。老请守龟卜室之族。师亥闻之曰:“善哉!男女之飨,不及宗臣;宗室之谋,不过宗人。谋而不犯,微而昭矣。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今诗以合室,歌以咏之,度于法矣。”
    ④(明)李梦阳:《空同集·秦君饯送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⑤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81页。
    ⑥(唐)孔颖达:《诗经正义》卷5,12,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7,440页。
    ⑦(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19《文公六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44页。
    ⑧(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45《昭公十二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64页。
    ⑨徐元浩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楚语上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2页。
    ⑩(清)劳孝舆:《春秋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
    ①(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卷1《务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页。
    ②下文所引用《孔子诗论》的释文,皆出自周凤五:《<孔子诗论>新释文及注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
    ③《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④(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诗大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
    ⑤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6页。
    ⑥张玖青,曹建国:《从出土楚简看“诗言志”命题在先秦的发展》,《文化与诗学》第1辑。
    ①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6页。
    ②(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5页。
    ③罗根泽:《战国前无私家著述说》,引自《罗根泽说诸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④(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诸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08页。
    ①来裕恂,高维国、张格注释,《汉文典注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407页。
    ②(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7《述而》,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3页。
    ③(清)孙诒让:《尚书骈枝·叙》,引自《大戴礼记斠补》附《尚书骈枝》,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4页。
    ④《<论语>的哲学诠释》,参见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188页。
    ⑤刘师培:《文章原始》,引自《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①(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36《襄公二十五年》,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85页。
    ②(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14《宪问》,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0页。
    ③(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卷32《表记》,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4页。
    ④(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17《阳货》,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5页。
    ⑤(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14,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8页。
    ⑥(明)王慎中:《与项瓯东》,《遵岩集》卷6,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
    ①(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12《颜渊》,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3页。
    ②(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8,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7页。
    ③(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三十《自纪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01页。
    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192页。
    ⑤(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九上《外物第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44页。
    ⑥(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五中《天道第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88页。
    ⑦《老子道德经》,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页。
    ⑧(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六下《秋水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72页。
    ①(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2页。
    ②(西汉)刘向撰,石光瑛、陈新校释:《新序校释·善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2《为政》,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1页。
    ④《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
    ⑤梁启雄:《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68页。
    ⑥(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6《雍也》,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79页。
    ⑦《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页。
    ⑧《庄子》卷十下《天下第三十三》:“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①(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3,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86页。
    ①夏志厚:《<周易>与<文心雕龙>理论构架》,《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①黄校本做“一”,今以其意从黄本。参见(清)黄叔琳,(清)纪昀注:《文心雕龙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②(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一《文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页。
    ①朱自清:《诗多义举例》,引自《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8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才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0-701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注引《文章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1页。
    ②《世说新语·文学》:“潘文若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1、296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④(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7《系辞上》,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①(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②铃木云《御览》作“环”。今从此。以“环隐”之意论“深隐”。
    ③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④(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29页。
    ⑤(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2页。
    ①(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②(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二《诗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8页。
    ③周本作“义主文外”,今从周本。参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页。
    ①(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27《春秋左传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13页。
    ②(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1《春秋左传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06页。
    ③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19页。
    ④钱钟书释《春秋正义·杜预序》“尽而不汙”为‘the whole truth,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管锥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69页。
    ⑤(唐)刘知几编,(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6《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74页。
    ①《后汉书》卷9《献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91页。
    ②(北宋)李昉撰:《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嘉话录·权德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③(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78-279页。
    ①(东晋)王该:《日烛》,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143,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51页。
    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③闻一多:《说鱼》,引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神话编·诗经编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④(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60页。
    ⑤(明)吴讷撰,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4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61页。
    ②(谢惠连)谢惠连:《连珠》,引自(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卷3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34页。
    ①(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十一《晋三·潘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333页。
    ②(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30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2页。
    ②曹胜高:《中国文学的代际》第八章·第一节《心源论的哲学渊源与理论演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46-364页。
    ①(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二《诗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9页。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③(清)王夫之编选,舒芜校点:《姜斋诗话》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4页。
    ①(南宋)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引自《敝帚稿略》卷五,《永乐大典》本。
    ①王一川:《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②(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8页。
    ③(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凡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①(西晋)傅玄:《辟雍乡饮酒赋》,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38《礼部上·辟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90-691页。
    ②(西晋)傅玄:《筝赋序》,引自《宋书》卷1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6页。
    ③如张华留存诗28首,乐府诗10首,占36%;傅玄留存诗58首,乐府诗29首,占50%,陆机留存诗92首,乐府诗41首,占45%。参见常为群:《论西晋乐府诗的雅化》,《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④《晋书·律历志》:“汉末纷乱,亡失雅乐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晋书·乐上》:“武皇帝采汉魏之遗范,览景文之垂则,鼎鼐唯新,前音不改。泰始九年,光禄大夫荀勖始作古尺,以调声韵,仍以张华等所制高文,陈诸下管。”“荀勖又作新律笛十二枚,以调律吕,正雅乐,正会殿庭作之,自谓宫商克谐,然论者犹谓勖暗解。”
    ⑤(北宋)李昉撰:《太平御览》卷五九九引《傅子》,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⑥有学者提出,傅玄不应归为西晋作家,而应是正始文士,因其大多数作品皆作于泰始之前。⑥不过,文学风格的流变,不能严格依据历史时间段的划分泾渭分明,此时的诗歌,具有从建安文学向太康文学过渡的性质,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参见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60页。
    ⑧《晋书》卷82《虞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0页。
    ②(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8页。
    ③(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3页。
    ②(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3页。
    ③(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7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古体上(杂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9页。
    ⑤《晋书》卷55《夏侯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92页。
    ①(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十一《晋三·陆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8,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4页。
    ③(日)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94页。
    ①(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①徐国荣《东晋前期诗歌断层化探析》,《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王澧华:《“诗”在东晋与东晋的“诗”》,《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4期。
    ②(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卷三十二《尚博》,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9页。
    ①(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卷三十《钧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5页。
    ②(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卷三十二《尚博》,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7页。
    ③(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引自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7-49页。
    ④(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卷三十二《尚博》,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16页。
    ①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160页。
    ②(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6页。
    ③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24页。
    ④(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1页。
    ①(南朝·宋)颜延之:《清者人之正路》,引自(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卷36,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8页。
    ②(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④(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7页。
    ⑤(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二《诗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8页。
    ①(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159页。
    ②(清)方东树撰,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81页。
    ①《宋书》卷19《乐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3页。
    ②汪春泓:《论王俭与萧子良集团的对峙对齐梁文学发展之影响》,《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
    ③(日)林田慎之助:《裴子野<雕虫论>考证》,陈曦钟译,周一良校,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7-244页。
    ④(南朝·梁)裴子野:《雕虫论》,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53,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75-576页。
    ①(南朝·陈)何之元:《梁典总论》,引自(北宋)李昉:《文苑英华》卷754,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②(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③(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页。
    ④(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6页。
    ①(南朝·梁)萧纲:《昭明太子集序》,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7页。
    ②(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5页。
    ③(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92页。
    ①《南齐书》卷41《张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729页。
    ②(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立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③(南朝·梁)萧纲:《答新渝侯和诗书》,引自(唐)欧阳询转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58《杂文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42页。
    ④(唐)元稹:《唐故公布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引自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0页。
    ①(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96页。
    ②(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
    ③曹胜高:《从汉风到唐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163页。
    ①(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1页。
    ②(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2页。
    ③黄侃著,吴方点校:《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①(清)王夫之编选,舒芜校点:《姜斋诗话》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0页。
    ②(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18,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54页。
    ③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26-345页。
    ①《梁书·王筠传》:“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连踡’约抚掌欣抃曰:‘仆尝恐人呼为霓。’次至‘坠石磓星’,及‘冰悬埳而带坻’,筠皆击节称赞。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②《尔雅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30页。
    ③(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④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曹旭:《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345页。
    ①(唐)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引自(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5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古体中·五言》:“世谓晋人以还,方有佳句。今以众所共称者,众集于此。太冲‘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士衡‘和风飞清警,纤云垂薄阴。’景阳‘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景纯‘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休文‘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正长‘朔风东劲草,边马有归心。’颜远‘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疏。’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康乐‘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叔源‘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延之‘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玄晖‘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吴兴‘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文通‘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梁武‘金风徂清夜,明月悬洞房。’明远‘绣甍结飞霞,璇题纳行月。’‘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仲言‘枝横却月观,花绕凌云台。’‘露滋寒塘草,月映清淮流。’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休文‘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王融‘高树升夕烟,层楼满秀调。’皆精言秀调,独步当时。六朝诸君子生平经历,罄于此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34页。
    ③(明)谭元春:《题简远堂诗》,《谭友夏合集》卷23,《中国文学珍本丛书》本。
    ④(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1页。
    ①(清)赵执信:《谈龙录》,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页。
    ①参见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另,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论文章有生死之别》中说:“凡文章有劲气、能贯穿,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文心雕龙注·隐秀篇)之所谓“秀”)者乃能生动。”又在《论任昉文章之“隐秀”》中,举任昉之文为实例,“任文能于极淡处传神,故有生气。犹如远眺山景,可望而不可及,实即刘彦和之所谓秀也(每篇有特出之处谓之秀,有含蓄不发者谓之隐),学任之淡秀可有生气,学蔡、陆之风格劲气亦可谓有生气。才殆文章刚柔之异耳,陆、蔡近刚,彦升近柔,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风偏于刚而无劲气,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
    ②(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③(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8页。
    ④此句乃是从詹瑛的《文心雕龙义证·隐秀》中转引的。而冯班的书中,并没有此句。
    ①(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六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4页。
    ③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④(清)吴雷发:《说诗菅蒯》,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01页。
    ①(清)钱泳:《履园潭诗》,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89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2页。
    ③(南朝·梁)沈约:《园橘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7页。
    ④(南朝·陈)陈叔宝:《梅花落》,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7页。
    ⑤(南朝·梁)鲍泉:《咏蔷薇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28页。
    ⑥(南朝·梁)萧纲:《咏疏枫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3页。
    ⑦(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外篇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页。
    ⑧(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12页。
    ⑨(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8页。
    ①(清)贺贻孙:《诗筏》,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165页。
    ②(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6页。
    ③(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54页。
    ④(南朝·梁)何逊:《从镇江州与游故别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3页。
    ⑤(南朝·陈)阴铿:《开善寺诗》,引自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3页。
    ⑥(南朝·陈)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诗》,引自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52页。
    ①(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23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论意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49页。
    ②参见陶文鹏《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韩经太、陶文鹏《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③(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之十五,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06页。
    ④(清)贺贻孙:《诗筏》,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页。
    ⑤(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2页。
    ⑥(北宋)苏轼:《次韵答王巩》,引自《苏轼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⑦(北宋)苏轼:《次韵欧阳叔弼》,引自《苏轼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沈玉成:《宫体诗与<玉台新咏>》:“编撰者是徐陵,实际上编选标准即指导思想则应当出于萧纲。事涉后宫,没有皇帝或太子的命令,一位文学侍从决不可能去编这样性质的书。”
    ②(明)袁宏道:《刻<玉台新咏>跋》,引自(南朝·陈)徐陵,(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9-540页。
    ③(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④(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页。
    ①(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外篇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
    ②(清)陈祚明编,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之二十六《梁五·何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9-830页。
    ③(明)杨慎撰,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2页。
    ②(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古体中(五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①(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
    ①(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四《词曲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64页。
    ②童庆炳:《<文心雕龙>“比显而兴隐”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③(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30页。
    ②(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陶翰》,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①(唐)杨炯:《王勃集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17页。
    ①所谓“宫廷诗”,主要指长期的以文学侍从或朝廷重臣的身份,密集于君主周围的诗人,在宫廷范围内的活动,旁及它们在宫廷以为,但明显带有宫廷趣味与风格的诗作,以及虽不属于宫廷士诗人,但受时代风气浸润,而带有宫廷趣味的作品。这类作品,由于创作者的特定身份和审美趣味,使之特别重视形式的讲求,辞藻的堆砌,由此形成其有别于一般在野诗人的富贵华丽气象。参见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地卷·八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9-509页。
    ③(唐)许敬宗:《谢皇太子玉华山宫铭赋启》,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15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④(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5页。
    ⑤(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39页。
    ①(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55页。
    ②(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③(美)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9-176页。
    ①(唐)王勃:《山亭思友人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②(唐)杨炯:《王勃集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近体上(五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页。
    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3页。
    ⑤(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内篇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⑥(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133、172页。
    ⑦(唐)殷璠:《丹阳集》,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①(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2页。
    ②袁行霈:《百年徘徊》,《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①(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引自《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85页。
    ③(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①(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②(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88页。
    ③(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体》,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9、454页。
    ④(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之八《文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3页。
    ⑤(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①(宋)姚铉:《唐文粹序》,引自张宏生:《唐文粹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版。
    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③(明)徐献忠:《唐诗品》,引自周维德校注:《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④(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引自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①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引自《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魏晋玄学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157页。
    ②比较有代表性质的著作,如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清)王聘珍撰,王文锦校注:《大戴礼记解诂》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1页。
    ②《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6页。
    ③(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三下《应帝王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①(东汉)张衡:《玄图》,引自(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55,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69页。
    ②(三国·魏)何晏:《无名论》,引自(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39,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1页。
    ①(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下《齐物论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6-57页。
    ①《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注,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1页。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四下《在宥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81-382页。
    ③(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下《齐物论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0页。
    ④(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上《逍遥游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页。
    ⑤(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三上《大宗师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51页。
    ⑥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①《老子道德经》第二章注,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②(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一下《齐物论第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1页。
    ①(西晋)张华:《鷦鷯賦》,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2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1-229页。
    ①《论语释疑》,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6页。
    ②(东汉)孔融:《圣人优劣论》,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20《人部·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1页。
    ③(三国·魏)阮籍:《通老论》,引自(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9页。
    ④《论语释疑》,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6页。
    ⑤《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注,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4页。
    ⑥《论语释疑》,引自(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5页。
    ①(三国·魏)王弼:《戏答荀融书》,引自《三国志》卷44《魏志·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64页。
    ②转自(三国·魏)何晏:《无名论》,引自(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卷39,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1页。
    ③(西晋)嵇康:《释私论》,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4页。
    ④(西晋)嵇康:《卜疑》,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①(西晋)嵇康:《养生论》,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7页。
    ②(西晋)嵇康:《养生论》,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7-730页。
    ③(西晋)向秀:《难自然论》,参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72,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64页。
    ④(西晋)嵇康:《难自然好学论》,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0-261页。
    ⑤(西晋)嵇康:《释私论》,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6,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2页。
    ⑥(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引自(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171页。
    ①(清)方东树撰,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94页。
    ②(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2,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4页。
    ③(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引自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0页。
    ①(东晋)陶渊明:《形影神·神释》,引自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7页。
    ②(东晋)陶渊明:《形影神·序》,引自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9页。
    ③(西晋)成公绥:《天地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59,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1页。
    ①(西晋)嵇康:《声无哀乐论》,引自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6-225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中之上《识鉴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9页。
    ③(唐)李白:《赠临洛县令皓弟时被讼停官》,引自《全唐诗》卷1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96页。
    ④(北宋)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引自李逸安校注:《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体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5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定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0页。
    ③(三国·魏)阮籍:《乐论》,引自(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8-79页。
    ①(西晋)嵇康:《琴赋并序》,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55页。
    ①(明)王夫之编选,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②参见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陈道贵:《东晋诗歌论稿》,江西: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上《德行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③(西晋)张华:《相风赋》,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68《仪饰部·相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7页。
    ①(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戒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78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中之下《赏誉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23页。
    ③《晋书》卷49《嵇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0页。
    ①《晋书》卷49《阮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2页。
    ②《三国志》卷23《魏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陆机惠帝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73页。
    ③《晋书》卷35《裴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44页。
    ④《晋书》卷66《陶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①(东晋)孙盛:《老聃非大贤论》,引自《广弘明集》,《四部丛刊》本。
    ②(东晋)王坦之:《废庄论》,引自《晋书》卷75《王坦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6页。
    ③《晋书》卷43《王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8页。
    ④《晋书》卷70《应詹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58页。
    ⑤《晋书》卷71《熊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87页。
    ⑥《晋书》卷94《戴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7页。
    ⑦(东晋)干宝:《晋纪总论》,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2页。
    ⑧(东晋)王彪之:《水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2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3页。
    ⑨(东晋)虞阐:《闲居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3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8页。
    ①(东晋)顾恺之:《虎丘山序》,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8《山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②(东晋)戴逵:《闲游赞》,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36《人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50页。
    ③《晋书》卷73《庾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5,1927页。
    ④《晋书》卷98《桓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8页。
    ⑤《晋书》卷74《桓冲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52页。
    ⑥《晋书》卷65《王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⑦《晋书》卷75《王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59页。
    ⑧《晋书》卷75《王湛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60页。
    ①(东晋)孙绰:《兰亭诗》,引自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1页。
    ①(西晋)刘琨:《答卢谌诗一首并书》,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5页。
    ②(西晋)卢谌:《赠刘琨诗一首并书》,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5页。
    ③(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1,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06页。
    ②张廷银:《魏晋玄言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6页。
    ②(西晋)成公绥:《天地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59,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1页。
    ③(西晋)张华:《归田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5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9-600页。
    ①(东晋)孙绰:《太尉庾亮碑》,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62,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47-648页。
    ①(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71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37-1038页。
    ①(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页。
    ②(西晋)皇甫谧:《三都赋序》,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1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比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2页。
    ④(西晋)左思:《三都赋序》,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4页。
    ①(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77.,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9-820页。
    ②曹胜高:《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3页。
    ③(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7,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1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①(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3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总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6页。
    ③(清)宋荦《漫堂说诗》,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16页。
    ④(南朝·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⑤参见(日)浅见洋二:《“形似”的新变:从语言与事物的关系论宋诗的日常性特点》,引自《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243页。需要指出的是,浅见洋二的定义略偏重于诗论,又认为“形似”不应与“神似”对举,“形似”概念中亦有“神似”之涵义。关于此问题,限于篇幅,不做展开,将另撰文加以阐述。
    ①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8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论画》。
    ③自明清起,有观点认为此篇是伪托之作。现今学界考证其大致应为六朝之文,后在流传中出现衍文讹误,失之原貌。参见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08页。
    ④(南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3-204页。
    ⑤(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①(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引自(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6页。
    ②本节所引谢灵运诗作,均出自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因涉及过多,不再一一注明。
    ①詹福瑞:《南朝诗歌思潮》,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物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3页。
    ②蒋寅:《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③(唐)白居易:《读谢灵运诗》,引自顾学颉校注:《白居易集》卷7《闲适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1页。
    ①(明)谢榛撰,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4页。
    ②(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09页。
    ①本文所引李白的诗作,皆出于安琪,房日晰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因涉及篇名颇多,诗作不再一一引述,也不再一一注明全文。
    ②(唐)李白,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1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③(唐)张祜:《叙诗》,引自《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4,引自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4页。
    ⑤(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18,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⑥康怀远:《李白论探求·论李白自然诗风》,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6页。
    ①对玄言诗的争论,历来甚多。如许学夷《诗学辨体》:“晋人贵玄虚,尚黄老,故其言皆放诞无实。陶靖节见趣虽亦老子,而其诗无玄虚放诞之语。中如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句,皆达人超世、见理安分之言,非玄虚放诞者比也。”章太炎《国故论衡》:“其风力终不逮。玄言之杀,语及田舍,田舍之隆,旁及山川云物,则谢灵运为之主。”黄侃《诗品讲疏》:“据檀道鸾之说,是东晋玄言之诗,景纯实为之前导,特其才气奇肆,遭逢险艰,故能假玄言以写中情,非夫钞录文句者可拟况。”朱希祖《中国文学史要略》:“自晋迄陈,文变略具,孙许扇以玄言,陶潜革以田园,灵运畅以山水,简文变以宫体,虽雅郑不同,而清绮则一。”
    ②罗宗强:《自然范式:李白的人格特征》,引自茆家培,李子龙主编:《谢眺与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0-199页。《论李诗的艺术风格》,引自陈平原,周勋初主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李白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411页。
    ①(清)郑日奎:《读李青莲集》,引自(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57页。
    ②(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2页。
    ③(唐)李白《古风》,杨曰:“笔力偏偏,如行云流水,出乎自然。”引自詹瑛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第1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④(唐)任华:《杂言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余爱此两句;登天台,望渤海,云垂大鹏飞,山压巨鳌背,斯言亦好在。至于他作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而我有时白日忽欲睡,睡觉欻然起攘臂。任生知有君,君也知有任生未?”
    ⑤杨义:《李杜诗学·李白的醉态诗学思维方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71-135页。
    ①(清)许印芳:《跋<与王驾评诗书>》,引自(唐)司空图,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附《表圣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0-51页。
    ②(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尢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中华之人所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亭蓄渊雅,皆在其中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道学哉?贾阆仙诚有警句,然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③(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金之精粗,考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才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愚观文人为诗,诗人之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所尚既事,则搜研愈至,故能 其工于不朽。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而皆能济胜以为敌也。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其次皇甫祠部文集所作,亦为遒逸,非无意于深密,盖或未遑耳。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探搜之致,亦深远矣。俾其穷而克寿,抗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可拟议其优劣。又尝睹杜子美祭在尉房公文,李太白佛寺碑赞,宏拔清厉,乃其歌诗也;张曲江五言沈郁,亦其文笔也,岂相伤哉?”
    ④(唐)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⑤参见(唐)司空图,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清)孙连奎、杨廷之,孙昌熙,刘淦校对:《司空图<诗品>解说两种》,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①(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9页。
    ①(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王维》,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②(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引自傅璇琮编:《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②梁昆:《宋诗派别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③(元)方回:《桐江续集》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丁编·诗思篇》第二章《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自然:“万斛泉源”与“一江春水”》,成都:巴蜀书社,第397-398页。
    ②(唐)李白:《经离乱后无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引自《全唐诗》卷17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③(北宋)赵湘:《王彖支使甬上诗集序》,《南阳集》卷四。
    ①(唐)白居易:《醉中得上都亲友书,以予停俸多时,忧问贫乏。偶乘酒兴,咏而报之》,引自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36《律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37页。
    ②(北宋)梅尧臣:《答新长老诗编》,引自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6页。
    ③(北宋)梅尧臣:《答中道小疾见寄》,引自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3页。
    ④(北宋)梅尧臣:《寄宋次道中道》,引自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04页。
    ⑤(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晏相公》,引自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
    ①(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13,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北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79页。
    ③(北宋)苏轼:《录陶渊明诗》:“清晨闻叩门,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棲。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谁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此诗叔弼爱之,予亦爱之。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谓宁逆人也,故卒吐之。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故并录之。”
    ④宋丘龙:《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之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⑤(北宋)黄庭坚:《题意可诗后》,《山谷集》卷26。
    ⑥(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引。
    ①其一《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其二《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其三《诔碑》:“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其四《体性》:“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其五《定势》:“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其六《丽辞》:“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其七《隐秀》:“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
    ②(清)纪昀:《纪晓岚评<文心雕龙>》,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②黄侃著,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文心雕龙》中“自然”一词出现了9次,但明显具有自然之意的“自”字具初步统计,就多达25次以上,分布在《原道》、《宗经》、《定势》、《丽辞》、《夸饰、》《隐秀》等十五个篇章中。参见蔡彦峰:《“自然”的两种含义与<文心雕龙>的“自然”文学论》,《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④(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引自(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卷16,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42页。
    ⑤《三国志》卷38《蜀书·秦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4页。
    ⑥(清)纪昀:《纪晓岚评<文心雕龙>》,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南朝·梁)萧纲:《与湘东王书》,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5页。
    ②黄侃著,周勋初导读:《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②(南朝·梁)萧绎:《内典碑铭集林序》,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卷1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94-195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章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71页。
    ①(三国·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卷9,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90页。
    ②(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二章《士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1页。
    ③(美)宇文所安:《盛唐诗》第一部分《盛唐的开始和第一代诗人·初唐和盛唐》,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11页。
    ④(唐)萧颖士:《赠韦司业书》,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323,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76页。
    ⑤(唐)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3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67页。
    ①(唐)李华:《质文论》,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31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13页。
    ②(唐)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卷388,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46-3947页。
    ③(唐)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1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1页。
    ④(唐)权德舆:《兵部郎中杨君集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48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97页。
    ⑤(唐)赵德:《昌黎文录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62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76页。
    ⑥(唐)李商隐:《容州经略史元结文集后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①(唐)韩愈:《进学解》,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5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46页。
    ②(唐)权德舆:《醉说》,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49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52页。
    ③(唐)韩愈:《答李翊书》,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5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88页。
    ④(唐)李德裕:《文章论》,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790,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80页。
    ⑤(唐)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1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16页。
    ⑥(唐)皇甫湜:《谕业》,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687,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035页。
    ⑦(唐)孙樵:《乞巧对》,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79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332页。
    ①曹胜高:《“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自省》,《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②(唐)裴度:《寄李翱书》,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538,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61-5462页。
    ③(北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七册,卷150,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6页。
    ④(清)魏禧:《日录论文》,上海:上海书店,1914年版。
    ①(北宋)欧阳修:《与渑池徐宰〈无党〉六通·五》,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三十三册,卷71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②(北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四十三册,卷919,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③今本曾巩《与王介甫书》中不见此句。
    ④(北宋)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十八册,卷38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2页。
    ⑤(北宋)苏洵:《仲兄字文甫说》,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四十三册,卷926,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⑥(北宋)苏轼:《南行前集叙》,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九册,卷193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①(北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七册,卷189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
    ②(北宋)苏轼:《自评文》,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九册,卷1933,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③(宋)苏轼:《与二郎侄》,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九册,卷1929,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④(北宋)孙何:《评唐贤论议》,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九册,卷186,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⑤(清)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北宋)李覯:《上宋舍人书》,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四十一册,卷893,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①(北宋)苏轼:《答虔粹俞括》,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八册,卷1918,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②(北宋)苏轼:《六一居士集叙》,引自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八十九册,卷893,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③(明)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引自《荆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刘大杰认为,才性问题是由东汉的人物品评发展而来的。第一阶段是东汉名士开始从抽象高度来品评人的才能;第二阶段是以许劭为典型的“汝南月旦评”,与用人制度相联系,为选官用人提供依据;第三阶段方形成了以《人物志》为代表的人物品评理论,对人物性情、才能进行全面的剖析。参见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65页。
    ③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读<人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④唐长孺:《魏晋南北朝论丛·清谈与清议》,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98页。
    ⑤曹胜高:《论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逻辑体系》,《南都学坛》,2008年第5期。
    ①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钱穆:《略述刘劭<人物志>》,引自刘国建注释《人物志》,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③(西汉)刘向著,何宗鲁校正:《说苑校正》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页。
    ④(东汉)桓谭:《新论·祛蔽》第8,引自《广弘明集》卷五。
    ⑤(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3《本性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42页。
    ①(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26《实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2页。
    ②(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卷1《逢遇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页。
    ③(东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卷2《考绩》,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页。
    ④《后汉书》卷80《边让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46页。
    ⑤《三国志》卷22《魏志·卢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52页。
    ①《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页。
    ②《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页。
    ③《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9页。
    ④(三国·魏)刘劭著,(十六国·西凉)刘昞注,任继愈断句:《人物志》卷上《九征》,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页。
    ①田文棠:《魏晋三大思潮论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7-103,326-329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引邓粲《晋纪》,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5页。
    ③(三国·魏)袁准:《才性论》,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21《性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才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2页。
    ①(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1页。
    ②(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徐幹》,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30,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8页。
    ③(三国·魏)应瑒:《文质论》,引自(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22《质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2页。
    ④(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79页。
    ①(明)徐祯卿:《谈艺录》,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70页。
    ②(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435页。
    ③(西晋)张华:《答何劭二首》,引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44页。
    ①(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天卷·四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7页。
    ②(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6《外篇一·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5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才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02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体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5页。
    ①(清)薛雪撰,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②(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引自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5页。
    ③(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卷4《文章第九》,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54页。
    ①孙津华《试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对钟嵘的影响》,《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王丰先:《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与钟嵘<诗品>关系考辨》,《甘肃高高师学报》,2005年第3期。
    ①(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②曹胜高:《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参见《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①余卫国:《<易传>“立象以尽意”思想发微》,《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
    ②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①《中兴书》曰:“殷融字洪远,陈郡人。著象不尽意、大贤须易论,理义精微,谈者称焉。兄子浩亦能清言,每与浩谈,有时而屈,退而著论,融更居长。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未尝以世务自婴。”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注,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5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注,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上之下《文学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页。
    ②《三国志》卷28《魏志·钟会附王弼传》裴松之注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6页。
    ③《三国志》卷29《魏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2页。
    ①(南朝·宋)王微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叙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3页。
    ①(南朝·宋)王微著,引自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叙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②《历代名画记·吴·曹不兴》:“吴赤乌中不兴之青谿见赤龙出水上,写献孙皓,皓送秘府。至宋朝,陆探微见画叹其妙,因取不兴龙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沛。谢赫云:‘不兴之迹,代不复见,秘阁内一龙头而已。观其风骨,擅名不虚,在第一品,陆之下、卫之上。’李嗣真云:‘“不兴以一蝇辄擅重价,列于上品恐为未当。况拂蝇之事,一说是杨修,谢赫黜卫进曹是涉贵耳之论。’彦远按: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遂有二事。孙畅之<述画记>亦云。而李大夫之论不亦迂阔。况不兴画名冠绝当时,非止于拂蝇得名,但今代无其迹,若以品第在卫之上则未敢知。”引自(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4,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89-90页。
    ③《晋书·顾恺之传》:“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历代名画记》卷五:“又常悦一邻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拔去钉乃愈。”
    ④其出处,参见北宋人所撰《宣和画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①《三国志》卷15,《魏志·贾逵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84页。
    ②《三国志》卷16,《魏志·仓慈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13页。
    ③(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5,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99页。
    ④(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5,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04-106页。
    ①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8页。
    ②(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
    ③《宋书》卷93《隐逸列传·宗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79页。
    ①(南朝·齐)谢赫著,王伯敏校点注释:《古画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20页。
    ②(北宋)李昉编:《太平广记》卷211《画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13页。
    ①(南朝·陈)姚最著,王伯敏校点注释:《续画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20页。
    ②(唐)荆浩:《笔法记》,引用俞剑华撰:《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③《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巧艺第二十一》注引《续晋阳秋》:“恺之图写特妙。”“恺之性好天青,妙绝于时。”
    ④(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⑤(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4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巧艺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0页。
    ②(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2,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44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巧艺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1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卷下之上《巧艺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20页。
    ③(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④限于本文主题,我们不能展开讨论山水画、山水诗所要表现的“意”的多层次思想。学界对此一向多都有讨论,或重视老庄哲学对其的影响,或重视佛学思想对其的渗透。可参见李泽厚《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传)》、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思想史》、袁济喜《六朝美学》等。
    ①(东晋)庾阐:《闲居赋》,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3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88页。
    ②(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③(南朝·宋)王微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叙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④(南朝·宋)宗炳著,陈传席译解,吴焯校订,《画山水序》,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⑤(南朝·陈)姚最著,王伯敏校点注释:《续画品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⑥(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十四):“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⑦(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80页。
    ⑧(五代)欧阳炯撰,何韫若点校:《益州名画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东晋)庾阐:《蓍龟论》,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3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页。
    ②(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4,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94页。
    ③《世说新语》卷下之上《巧艺第二十一》:“顾长康道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注曰:“目视鸿皓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
    ④(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5,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104页。
    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②(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②(唐)张怀瓘:《书断·文字论》,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43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98页。
    ①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②从文字学角度论之,由篆书到隶书的两者间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割点,古文字形体基本上被改变,字形的象形意味不复存在,反而是以完全抽象的笔画来组合字形。由于其变化之大,所以史称“隶变”。参见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东汉)蔡邕:《笔论》,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版,第6页。
    ①(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30,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94-298页。
    ②(东晋)李矩妻卫烁:《笔阵图》,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144,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563页。
    ③(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卷8《系辞下》,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页。
    ④(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74《巧艺·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6页。
    ①(唐)张怀瓘:《六体书论》,引自(清)董诰辑:《全唐文》卷432,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407页。
    ②(东汉)蔡邕:《九势》,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版,第6页。
    ③(东晋)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版,第37-38页。
    ④(西晋)成公绥:《戒火文》(也作《隶书体》,引自(唐)徐坚:《初学记》卷21《文字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8页。
    ①(西晋)钟繇:《用笔法》,引自(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津逮秘书》本。
    ②(东晋)王羲之《笔势论·说点章第四》:“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处戈章第五》:“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开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
    ③(东晋)李矩妻卫烁:《笔阵图》,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144,北京:商务印书馆,第1563页。
    ④(南朝·梁)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格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⑤此说有异议,亦有认为“永字八法”为王羲之说、张旭说。今从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以智永说立论。
    ⑥或言《永字八法》为:“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趯(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①(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②(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6页。
    ③释智果,一般认为其为隋代书法家,主要生平事迹皆在仁寿年间,但值得注意的是,释智果师从智永,必当是由南入北,书法明显出自南朝王氏一脉。《心成颂》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从艺术流脉观之,应归入六朝书论行列。
    ①(清)项穆:《书法雅言》,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24页。
    ②(清)刘熙载著,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卷五《书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41页。
    ①(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页。
    ①(东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势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记白云先生书诀》,引自《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8,29-36,37-38页。
    ②(西晋)成公绥:《戒火文》(也作《隶书体》,引自(唐)徐坚:《初学记》卷21《文字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8页。
    ③《晋书》卷80《王羲之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08页。
    ①(东晋)王羲之:《自论书》,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22,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09页。
    ②(东晋)王羲之:《杂贴》,引自(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22,北京:商务印书馆,第252页。
    ③(明)李日华:《评书》。
    ④(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又启》,引自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⑤(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74《巧艺·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6页。
    ⑥(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引自(唐)张彦远辑:《法书要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1](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战国)吕不韦撰.许维遹集释.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西汉)刘安撰.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西汉)董仲舒著.(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东汉)王充著.黄晖撰.刘盼遂集解.论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三国·魏)刘劭著.(西汉)刘昞注.任继愈断句.人物志[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8](三国·魏)孔融等著.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三国·魏)曹丕著.魏宏灿校注.曹丕集校注[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1](三国·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2](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三国·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4](西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5](西晋)陆机著.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6](西晋)陆云著.刘运好校注.陆士龙文集校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7](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西晋)郭象注.(清)郭庆藩.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9](东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1](东晋)张湛注.杨伯峻集释.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2](东晋)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整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5](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集注.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6](南朝·宋)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1987.
    [27](南朝·齐)谢朓著,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8](南朝·梁)释僧祐撰.弘明集[M].四部丛刊本.
    [29](南朝·梁)沈约撰.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0](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1](南朝·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66页。
    [32](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33](南朝·梁)陶弘景著.王京州校注.陶弘景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4](南朝·梁)江淹著.(明)胡之骥注.江文通集汇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5](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6](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7](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8](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9](南朝·梁)何逊著.李伯齐校注.何逊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0](南朝·陈)徐陵著.许逸民校笺.徐陵集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1](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北朝)颜之推著.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3](北朝·北周)庾信著.(清)倪瓒集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4](唐)房玄龄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5](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6](唐)姚思廉撰.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7](唐)李延寿撰.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8](唐)魏征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9](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M].四部备要本.
    [50](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1](唐)陈子昂著.徐鹏校注.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2](唐)张九龄著.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3](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4](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5](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6](唐)杜甫著.杜工部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7.
    [57](唐)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8](唐)殷璠撰.河岳英灵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59](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0](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1](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62](五代)刘煦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3](北宋)欧阳修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4](北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5](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6](南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7](元)辛文房撰.傅璇琮校注.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8](明)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9](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0](明)许学夷撰.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1](明)王世贞撰.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72](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3](明)张溥撰.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74](明)王夫之撰.李中华、李利民校点.古诗评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5](清)王夫之撰.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6](清)沈德潜撰.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77](清)沈德潜撰.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8](清)方东树撰.汪绍楹笺注.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9](清)吴淇撰.汪俊.黄进德点校.六朝选诗定论[M].扬州.广陵书社,2009.
    [80](清)陈祚明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81](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2](清)何文焕撰.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3](清)朱铭盘撰.南朝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4](清)许梿撰.(清)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5](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释.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6](清)彭定求撰.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7](清)董诰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8](清)叶燮撰.霍松林校注.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9]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0]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91]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3]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94]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95]郭绍虞.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6]郭绍虞.宋诗话辑佚[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8]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9]洪本健.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欧阳修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0]金涛声.朱文彩.李白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2]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组.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4]孙琴安.唐五律诗精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05]孙琴安.唐七律诗精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106]王水照.历代文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7]华文轩.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8]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柳宗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9]吴文治.宋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10]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文气风骨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1]徐中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艺术辩证法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13]钟仕伦.南北朝诗话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4](日)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释.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2]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曹胜高.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曹胜高.中国文学的代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曹顺庆.中国古代文论话语[M].成都:巴蜀书社,2001.
    [7]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9]陈道贵.东晋诗歌论稿[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2]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7.
    [13]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体系初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14]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5]邓仕梁.两晋诗论[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2.
    [16]丁福林.鲍照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17]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8]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0]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4]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6]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9]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韩经太.中国诗学与传统文化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31]黄节.汉魏乐府风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2]黄节.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3]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4]黄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5]黄药眠.中西比较诗学体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6]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7]贾奋然.六朝文体批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8]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9]蒋述卓.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0]蒋述卓.佛经转译与中古文学思潮[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41]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2.
    [4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6]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7]林庚.中国文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8]林文月.山水与古典[M].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84.
    [49]刘大杰.魏晋思想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
    [50]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51]刘麟生.中国文学八论[M].中国:中国书店,1985.
    [52]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3]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4]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5]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6]刘永济.文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7]刘跃进.门阀制度与永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
    [58]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9]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0]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61]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63]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64]茆家培.李子龙.谢眺与李白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65]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6]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7]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8]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9]彭玉石.诗文评的体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0]祁志详.中国古代文学原理[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3.
    [71]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72]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3]钱钟书.管锥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4]钱钟书.七缀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5]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6]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7]尚定.走向盛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8]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9]孙耀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80]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2]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3]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5]涂光社.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6]屠友详.言境释四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7]汪涌豪.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8]王葆玹.正始玄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7.
    [89]王长华.诗论与子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90]王德明.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1]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2]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3]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4]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0.
    [95]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9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97]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8]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99]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0]温公颐.中国中古逻辑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1]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2]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03]吴调公.中国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04]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0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06]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M].上海:中华书局,1924.
    [107]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0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9]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10]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M].山东:齐鲁书社,1991.
    [111]阎采平.齐梁诗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2]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13]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5]余敦康.魏晋玄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16]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17]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8]袁行霈.孟二冬.中国诗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19]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0]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交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2]曾毅.中国文学史[M].上海:泰东书局,1524.
    [123]曾祖荫.中国古代美学范畴[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124]詹福瑞.中古文学理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5]张伯伟.禅与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26]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7]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28]张可礼.东晋文艺系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
    [129]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30]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1]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132]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的积淀与诗歌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3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4]周建江.南北朝隋诗文纪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35]周裕锴.宋代文学通论[M].成都:巴蜀书社,1997.
    [136]朱东润.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8]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39]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0](德)海德格尔.郜元宝.张汝伦译.人诗意的安居[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141](法)程抱一.涂卫群译.中国诗画语言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42](荷兰)许理和.李四龙.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43](美)包弼德.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4](美)田晓菲.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5](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46](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47](美)宇文所安.贾晋华译.初唐诗[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48](美)宇文所安.王柏华.陶庆梅.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49](日)吉川衷夫.王启发译.六朝精神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50](日)铃木虎雄.许总译.中国诗论史[M].南京: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151](日)浅见洋二.金程宇译.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52](日)佐藤利行.檀晶译.西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蔡钟翔.刘勰的艺术思维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7).
    [2]曹道衡,罗宗强,徐公持.分期、评价及其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三人谈[J].文学遗产,1999(2).
    [3]曹道衡.《文选》对魏晋以来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文学遗产.2000(1).
    [4]曹胜高.曹丕“清怨”诗风的源与流[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曹胜高.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J].兰州大学学报.2000(5).
    [6]陈伯海.“言”与“意”:中国诗学的语言功能论[J].文学遗产,2001(1).
    [7]陈建森.张九龄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诗歌的美学追求[J].文学遗产.2001(4).
    [8]陈庆元.大明泰始诗论[J].文学遗产,2003(1).
    [9]陈庆元.论颜谢、沈谢齐梁间的升降得失[J].文学遗产.1999(1).
    [10]陈庆元.沈约文学批评六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11]陈允吉.东晋玄言诗与佛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2]党圣元.魏晋名理学与六朝审美主体精神[J].东南大学学报,2002(7).
    [13]丁放.张说、张九龄集团与开元诗风[J].文学评论.2002(2).
    [14]丁洪武.《抱朴子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4(2).
    [15]董乃斌.中国诗学之渊源论[J].文学遗产,2003(4).
    [16]杜晓勤.庾信、杜甫诗歌集大成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17]傅绍良.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8]葛晓音.论苏轼诗文中的理趣:兼论苏轼推重陶王韦柳的原因[J].学术月刊。1995(4).
    [19]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和复古思潮的滥觞[J].文学遗产.1998(6).
    [20]郭绍虞.论陆机《文赋》中之所谓“意”[J].1961(4).
    [21]郭预衡.从“魏晋南北朝”一代谈文学史的编写问题:读文学研究所新编《中国文学史》[J].古代文学探讨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22]韩经太.清谈·淡思·浓采:诗学与哲学之间的文化透视[J].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
    [23]何诗海.齐梁文人隶事的文化考察[J].文学遗产,2005(1).
    [24]胡大雷.玄言诗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J].文学遗产.1997(2).
    [25]胡秋银.汉魏士人隐逸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报.2003(5).
    [26]黄霖.意象系统论[J].学术月刊.1995(7).
    [27]蒋述卓.佛教中道观与艺术辩证法[J].云梦学刊,1992(4).
    [28]蒋树勇.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思想的哲学传统[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一辑.
    [29]蒋寅.超越之场:山水对于谢灵运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0(2).
    [30]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31]蒋寅.语意·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3).
    [32]李炳海.慧远的净土信仰和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研究.1996(2).
    [33]李春青.论“自然”范畴的三层内涵:对一种诗学阐释视角的尝试[J].文学评论,1997(1).
    [34]李剑锋.论江州文学氛围对陶渊明创作的影响[J].文学遗产,2004(6).
    [35]李剑清.西晋赠答诗的文学氛围与“情赠兴答”的创作心理[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36]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7]李宗长.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38]林继中.情志·兴象·境界:传统文论之重组[J].文学评论.2001(2).
    [39]刘绍瑾.自然:中国古代一个潜在的文学理论体系[J].文艺研究,2001(3).
    [40]刘跃进.论竟陵八友[J].文学遗产,1993(3).
    [41]孟二冬.论齐梁诗风在中唐时期的复兴[J].文学遗产,1995(3)
    [42]孟二冬.论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J].社会科学战线,1995(2).
    [43]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0(4).
    [44]牛贵琥.庾信入北的实际情况及与作品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0(5).
    [45]普慧.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J].社会科学战线,1998(2).
    [46]戚良德.《文心雕龙》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J].文史哲.2004(3).
    [47]钱志熙.论晋宋文人对传统山水文化的创造性发展[J].国学研究第六卷.
    [48]尚学锋.阮籍《咏怀》的生命关怀和抒情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9]沈玉成.“竹林七贤”与“二十四友”[J].辽宁大学学报.1990(6).
    [50]孙昌武.论皎然《诗式》[J].文学评论.1986(1).
    [51]孙立群.魏晋隐士及其品格[J].南开学报.2001(5).
    [52]汤一介.论天人合一[J].中国哲学史.2005(2).
    [53]唐君毅.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学之关系[J].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4]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2002(3).
    [55]汪涌豪.论《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的诗论异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56]王建疆.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J].学术月刊,2004(5).
    [57]王力坚.言意之辨与隐秀之象:论正始诗的意象表现特征[J].齐鲁学刊,1998(5).
    [58]王晓卫.魏晋赠答诗的兴盛及当时诗人的交流心态[J].贵州大学学报.2002(6).
    [59]王晓毅.论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J].史学月刊.2001(4).
    [60]王瑶.文学史著作应该后来居上:在《上海文学》主持的“重写文学史”座谈会上的发言[J].上海文论,1989(1).
    [61]王运熙.李白诗歌的两种倾向和后人评价[J].文学遗产,1997(1).
    [62]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J].文学遗产.2002(5).
    [63]王钟陵.哲学上的“言意之辨”与文学上的“隐秀”论[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
    [64]王仲镛.徐庾文学平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65]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J].文学遗产.1994(2).
    [66]魏耕原.谢眺永明体向唐人近体的转型轨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
    [67]吴怀东.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68]吴相洲.论永明体的出现与音乐之关系[J].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
    [69]向天渊.立象尽意:中国传统诗学中“言”的淡化与遮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2).
    [70]肖华荣.陆云“省”的美学观[J].文史哲.1982(1).
    [71]徐公持:理极滞其必宣:论两晋人士的嵇康情节[J].文学遗产.1998(4).
    [72]徐国荣.大陆近二十年玄言诗流变研究之探讨[J].暨南学报.2000(5).
    [73]许抗生.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J].中国哲学史.2000(1).
    [74]许云和.欲色异相与梁代宫体诗[J].文学评论,1996(5).
    [75]姚晓鸥.汉魏六朝曲唱文本的破译及其在乐府文学研究中的意义[J].文艺研究,2002(4).
    [76]尹沧海.从王维到苏轼:论诗话交融及文人画的历史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1003(2).
    [77]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J].文史哲.1987(3).
    [78]袁济喜.论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与艺术批评的互渗[J].中国文学研究,2010(3).
    [79]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80]跃进.永明文人集团述论[J].浙江学刊.1992(6).
    [81]张伯伟.论唐代的规范诗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7).
    [82]张克锋.魏晋南北朝绘画题材的文学化: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绘画关系的考察[J].甘肃理论学刊,2009(4).
    [83]张少康.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84]张锡坤.“气韵”范畴考辨[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85]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J].中国社会科学.1984(4).
    [86]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2).
    [87]赵元任.论清浊[J].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音韵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2009.
    [88]周波.论“隐秀”的美学内涵[J].文艺理论研究.2005(6).
    [89]周汝昌.《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90]祝尚书.论宋代理学家的“新文统”[J].文学遗产.2006(4).
    [91](日)兴膳宏.《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