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行政诉讼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并无行政诉讼制度,近代的行政诉讼移植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思想层面都意味着巨大的冲击,中国社会对于行政诉讼制度的认同和接受更显得困难重重。本文将回顾清末民初中国行政诉讼立法的历史过程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作为一种外来法,行政诉讼在社会动荡、新旧冲突的历史时期植入中国,固然作为宪政标志,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在解决行政纠纷过程中确实发挥了实际作用。但在与中国社会的现实进行磨合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某些嬗变,被打上了中国的烙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
     本文在绪论部分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历史,总结了行政诉讼制度诞生所需要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各国行政诉讼制度虽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行政诉讼制度又各有其特点。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行政争议的预防与解决》,通过分析古代社会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发现中国传统社会对于行政权力的制约具有自己的特色,“民告官”案件并非罕见。第二章《清末立宪背景下的〈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清末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以及“救亡图存”的需要,清政府实施了所谓的“新政”,其中《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的拟订,标志着行政诉讼制度在中国的萌芽。第三章《民国初年的平政院》,民国初年,历届政府在宪法性文件中都赋予人民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直到民国三年,行政审判机构平政院正式设立。平政院的设置是外来的行政诉讼制度植入中国本土的第一次大胆实践,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第四章《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法》,北京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法》取法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国行政诉讼制度,是一部比较先进的行政诉讼立法,对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官署依法行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行政审判机关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其职能的行使依赖于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从而影响了行政诉讼制度的独立发展。第五章《从〈平政院裁决录〉看民初〈行政诉讼法〉实施状况》,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多样,本文大致选取同类行政案件,以期能够反映行政诉讼制度在保护人民权益、约束行政权力、维护三权分立方面的作用。
There is no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It means great impacts when moder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was transplanted to China. 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system. When we think of the history of the legisl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we can find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s a transplanted system, makes great effect on Chinese society, and becomes a sign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fact, it makes great effects in arranging administrative complication. In the proceeding to adjusting to the Chinese surrounding, it has some changes in the system, and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a kind of system which embodies modern legal civilization. There are more differences among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ivil Proceedings and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in modern China originated form the prepa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judgment court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dynasty not only drew up the draft law of this institution, but also made arrangement for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course of preparing for constitutionalism. People proceeded with the works of establishing the moder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system and many constitutional documents contained some provision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t the ROC′s incipience. In the period of Beijing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and others were promulgated formally, and Ping-Zheng-Yuan, the first special trial institution for administrative cases in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1914. At that time the judicial system practiced dual mechanism that separated administrative justice from common justice. Therefore it had many special features on concrete systems and principles. It makes great effect in Chinese society.
引文
1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第 1 页。
    2 胡肖华:《行政诉讼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5-26 页。
    3 吴庚:《行政法院裁判权之比较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7 年 2 月 10 日,第 3 页。
    1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53 页。
    2 凡夫:“外国主要国家行政诉讼体制介绍”,载《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03 年第 2 辑·总第 6 辑。
    3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53 页。
    4 吴庚:《行政法院裁判权之比较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67 年 2 月 10 日,第 8 页。
    5 戴雪(Albert Venn Dicey)(1835—1922)是英国最著名的宪法学家,他否认英国行政诉讼法的存在,认为那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制度,是保护官吏特权的法律,与英国的法治原则不相符。
    1 刘恒:《行政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5 页。
    2 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49 页。
    3 刘恒:《行政救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 年第 1 版,第 25 页。
    4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65 页。
    5 杨联华主编:《外国法制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62 页。
    6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年版,第 568 页。
    
    1 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788 页。
    2 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785 页。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 年版,第 154 页。
    1 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785 页。
    2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83 页。
    3 林腾鹞:《行政诉讼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版,第 4 页。
    4 宋炉安:“论行政审判权”,载《行政法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42-354 页。
    1 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 83-84 页。
    2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51 页。
    3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551 页。
     1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第 3 页。
    2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20 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2 页。
    1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第 13 页。
    2 织田万:《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 页。
    3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上海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 1 页。
    4 郭宝平:《中国传统行政制度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年版,第 3-4 页。
    1 《史记·秦始皇本纪》。
    2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23 页。
    3 参见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22 页。
    4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78 页。
    5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6 页。
    1 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43 页。
    2 织田万:《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7 页。
    3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
    4 《礼记·祭统第二十五》。
    5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1 页。
    6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 年版,第 257 页。
    7 孔飞力:《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247 页。
    1 参见何四维:《汉律辑存》,莱顿:E·J·布里尔出版社,1965 年版,第 233-235 页。何四维对汉律中政府行政行为混杂在刑法中的问题,作出阐述。
    2 胡世凯:《“明主治吏不治民”: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官吏渎职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 页。
    1 《尚书·盘庚》。
    2 《尚书·召诰》。
    3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8 页。
    4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8 页。
    5 织田万:《清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8 页。
    6 《荀子·哀公》。
    7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8 林乾:《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1 页。
    9 《清世宗实录》卷 59,中华书局,1987 年版。
    10 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3 页。
    
    1 张载:《张子语录》,见《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年版,第 320 页。
    2 郭成伟主编:《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9 页。
    3 张养浩:《为政忠告·牧民忠告卷上》。
    4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142 页。
    1 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74 页。
    2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70 页。
    3 王充:《论衡·验符篇第五十九》。
    4 行政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授权的组织对于内部的工作人员、部门、单位,或者基于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法定程序,对于符合奖励条件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给予物质利益或者精神奖励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据汉代的法律,拾得的无主物价值较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以,本案中陈国等人对于拾得的黄金并没有所有权,国家对于陈国等人不存在赔偿或补偿的问题。但上交黄金的行为应当受到国家的奖励,皇帝在诏书中也肯定应该按照金价给予奖励。所以,将本案视作有关行政奖励的争议,比较合适。
    1 《周礼·秋官·朝士》郑玄注引汉律。
    2 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76 年版,第 89-90 页。
    3 徐松:《宋会要辑稿》卷 2。
    4 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卷 100。
    1 黄庭坚:《豫章文集》(四部丛刊本)卷 19。
    2 黄庭坚:《豫章文集》,(四部丛刊本)卷 19。
    3 秦观:《淮海集》(四部丛刊本)卷 36。
    4 欧阳:《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本)卷 2。
    5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 59 页。 *此处参见牛杰:"民讼官——宋代民众对官员的诉讼抗争论略",《云南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
    6 《宋史·仁宗本纪三》。
    7 《宋史·神宗本纪一》。
    8 《宋史·哲宗本纪一》。
    9 《宋史·徽宗本纪三》。
    10 《明大诰·乡民除患第五十九》。
    
    1 《洪武实录》卷 179,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1962 年版。
    2 《洪武实录》卷 176,中研院史语所校印本,1962 年版。
    3 颜俊彦:《盟水斋存牍·公移一卷·谕市司商揽首弊》。
    4 颜俊彦:《盟水斋存牍·公移一卷·谕盐司商民首弊》。
    5 《大清会典事例》卷 839,《刑部·刑律断狱》。
    
    1 《大清会典事例》卷 1012,《都察院·宪纲》。
    2 《大清会典事例》卷 843,《刑部·刑律断狱》。
    3 《大清会典事例》卷 122,《吏部·处分例》。
    
    1 刘东:“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2 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1 页。
    3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8 页。
    
    1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92-93 页。
    2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年版,第 5976 页。
    1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2 参见 Hayek , Studies in Philosophy , Politics and Economics , Routledge & Kegan Paul , 1967,P96. 转引自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3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 65 页。
    4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5 页。
    2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 《时敏报》,光绪三年(1877 年)十月初六,转见《东方杂志》第一年,第 12 期。
    2 薛福成:《出使日记》卷 4。
    3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语境”,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2 期。
    4 《醒狮》1905 年第 1 期。
    
    1 马永先:《超越革命与改良》,三联书店,2001 年版,第 62-63 页。
    2 参见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版,第 156 页。
    3 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20 页。
    4 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77 页。
    
    1 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 年版,第 221 页。
    2 《康有为政论集》(下册),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 339 页。
    1《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1 页。
    2《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1 页。
    3 《出使考察政治大臣载泽请宣布立宪密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175-176 页。
    4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367-383 页。
    5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42-43页。
    1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374 页。
    2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374 页。
    3 《御史叶芾棠奏官制不宜多所更张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447页。
    4 参见贺绍章:“都察院改废问题”,载《法政杂志》,第 1 年第 8 期。
    5 《裁定奕劻等覆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470-472页。
    1 林纪东:《行政法》,三民书局,1976 年版,第 523 页。
    2 《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序。
    3 《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序。
    1 参见《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第 1 条。
    2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374 页。
    
    1 《行政裁判院官制草案》第 12 条。
    2 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文武官员品级请参见张德泽:《清代国家机关考略》,学苑出版社,2001 年版。
     1 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2 页。
    2 《宪政编查官大臣奕劻等奏官吏犯法影视情势不同份由审判厅或行政衙门受理以清行政司法权限片》,载《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年版,第 905-906 页。
     1 蔡志方:“我国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平政院”,载《宪政时代》,第 11 卷 1 期。
    
    1 该书由政治经济出版社于 1906 年出版。
    2 该书由湖北法政编辑社于 1905 年出版。
    3 该书由日本东京并木活版所于 1905 年印刷。
    
    1 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3-115 页。
    2 参见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15 页。
    1 《湖北军政府文献资料汇编》,第 40-44 页。
    2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10 页。
    3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612 页。
    4 张国福:《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 年版,第 436 页。
    5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7 页。
    6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9 页。
    1 详参吴相湘主编:《中国现代史料 》(第一辑),台湾文星出版社,1962 年版,第 320-321 页;另参阅吴相湘主编:《民国经世文编》(第二册),台湾文星出版社,1962 年版,第 479-480 页。
    2 黄远庸:《远生遗著》(卷 2),商务出版社,1926 年版,第 239-244 页。
    3 章士钊在早在宣统三年九月和十月间在《帝国日报》上发表《吾国设立行政审判院在宪法上当作何意味乎?》,反对建立大陆法系二元制的行政审判模式,主张英美法系一元制的司法模式。
    
    1 参见吴宗慈主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大东书局,1924 年版,第 145 页。
    2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47 页。
    1 参见吴宗慈主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大东书局,1924 年版,第 52 页。
    2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2 页。
    3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4 页。
    4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07 页。
    5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28 页。
    6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25 页。
    7 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50 辑),文海出版社,1966 年版,第 1478-1483页。
    8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62 页。
    9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5-306 页。
    1 参见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注 18。
    2 陈顾远:《双晴室余文存稿选录》,1965 年版,作者印行,第 169 页。
    3 白鹏飞:《行政法总论》,商务印书馆,1927 年版,第 282 页。
    4 廖与人:《中华民国现行司法制度》(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年版,第 127 页。
    1 具体规定参见《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2 参见《平政院判决执行条例》第一、二、三条。
    3 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94-495 页。
    4 《重庆商务日报》,1914 年 6 月 29 日。
    
    1 东方杂志,第十一卷第二号,1914。
    2 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二号,1914。
    3 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二号,1915。
    4 黄远庸:《远生遗著》,收于吴相湘主编:《中国现代史料全书》(第一辑),第 252-254 页。
    
    1 参见《平政院编制令》第五条,《纠弹法》第一条和第十三条。
    2 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944 页。
    3 详细案情请参见《北京政府平政院裁决录编》,原书藏于北京图书馆。
    1 参见吴相湘主编:《中国现代史料 》(第一辑),台湾文星出版社,1962 年版,第 252-254 页。转引自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47 页。
    2 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48 页。
    3 参见《平政院编制令》第十四条。
    4 参见《平政院编制令》第十九条。
    5 参见《平政院编制令》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四条。
    6 《申报》,民国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
    7 关于平政院历任院长和评事的人数情况,来源于台湾黄源盛先生的考据和统计。
    1 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51 页。
    2 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52 页。
    3 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53 页。
    4 陈顾远:《双晴室余文存稿选录》,1965 年版,作者印行。转引自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55-156 页。
    1 武乾:“论北洋政府的行政诉讼制度”,载《中国法学》,1999 年第 5 期。
    2 廖与人:《中华民国现行司法制度》(上),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 年版,第 127 页。
    3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63 页。
    1 清水澄:《行政法泛论》,金民澜译,商务印书馆,1912 年版,第 16 页。
    2 《调查法权委员会报告书》,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藏。
    3 汪叔贤:“论平政院”,载《庸言》第二卷第四号。
    4 白鹏飞:《行政法总论》,商务印书馆,1927 年版,第 282 页。
    5 汪叔贤:“论平政院”,载《庸言》第二卷第四号。
     1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第 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 条。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3 条。
    1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4 条。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6 条。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7 条。
    4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
    5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2 条。
    6 参见《诉愿法》第 8 条。
    7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4 条。
    8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5 条。
    1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6 条。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7 条。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8 条。
    4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9 条。
    5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23 条。
    6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24、25 条。
    7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28 条。
    8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29 条。
    9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31 条。
    1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04 页。
    2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23 页
     1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3 页。
    1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96 页。
    2 张东荪:“论普通裁判制度与行政裁判制度”,载《庸言》第一卷第十五号,1913 年 7 月 1 日发行。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 条。
    4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46 页。
    1 参见《诉愿法》第 1 条。
    2 参见《诉愿法》第 3 条。
    3 翁岳生:“行政诉讼制度现代化之研究”载刁荣华主编《中国法学论著选集》,台北汉林出版社,1976 年版,第 165 页。
    4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5 页。
     1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33 页。
    1 因部分案件内容,性质涉及数种法律关系,故此处统计之总案件数较原件数 186 件略有出入。引自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初探”,载《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2001 年 4 月,10 卷 4 期,第 160-161 页。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1 条。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3 条。
    1 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53-354 页。
    2 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354 页。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 条。
    
    1 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61 页。
    2 转引自德国罗森贝克著:《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第 97 页。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5 条和第 16 条。
    
    1 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62 页。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26 条。
    3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19 条。
    1 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63 页。
    2 参见《行政诉讼法》第 34 条。
    3《平政院裁决录》卷一,第 89 页。
    4 管欧编著:《现行诉愿法释义》,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第 43 页。
    5 《平政院裁决录》卷三,第 41-44 页。
    6 范扬:《行政法总论》,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第 20 页。
    7 《平政院裁决录》第 41-44 页。
     1 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27 页。
    
    1 吴庚:《行政争议法轮》,作者印行,1999 年版,第 9 页。转引自黄源盛:“民初平政院裁决书整编与初探”,载《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第 163 页。
     1 参见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677 页。
    1 张东荪:《法治国论》载《庸言》第一卷第二十四号,第 4157~4169 页。
    2 参见白鹏飞:《行政法总论》,上海商务书馆,1937 年版,第 4 页。
    3 《调查治外法权委员会报告书》,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藏书。
    4 法权讨论委员会编:《考查司法记》,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藏书。
     1 张东荪:《法治国论》载《庸言》第一卷第二十四号,第 4163 页。
    
    1 章伯锋、荣孟源主编:《近代稗海》(第八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39 页。
    2 《调查治外法权委员会报告书》,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藏书。
    1 《平政院裁决录》卷四,66~71 页。
    2 参见《县知事兼理司法事务暂行条例》第 1 条。
    3 罗文干:《狱中人语》,转引自余明侠主编:《中华民国法制史》,第 194 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 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5 页。
    1、《大清光绪新法令》
    2、《民国法规集成》
    3、《大清会典》
    4、《清朝续文献通考》
    5、《中华民国行政法令大全》(上下册 郭卫校勘)
    6、《平政院裁决录》
    7、《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汇编》
    1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
    2 、[德]平特纳著:《德国普通行政法》,朱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
    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 8 月版。
    5、 [美]道格拉斯 G·拜尔,罗伯特 H·格特纳,兰德尔 C·皮克著:《法律的博弈分析》,法律出版社。
    6、 [美]戈登·卡洛克著:《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著:《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8、[美]路易斯·亨金著,邓正来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9、[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新 1 版。
    10、[美]诺内特、赛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11、[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2、[日]和田英夫著,倪健民、潘世圣译:《现代行政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3 年版。
    13、[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强世功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4、[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日]美浓部达吉:《行政裁判法》,邓定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16、 [英]威廉·韦德著,徐炳等译:《行政法》,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1997年版。
    17、 [英]詹宁斯著:《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18、《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三联书店 1988 年 7 月版。
    19、《自由与权力:阿克顿勋爵论说文集》,范亚峰、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20、陈晓枫编:《宪法学研究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1、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下),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2、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4、方世荣著:《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
    2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6、关保英:《行政法模式转换研究》,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 7 月版。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1998 年版。
    28、胡建淼著 :《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版。
    29、姜明安:《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30、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版。
    31、蒋碧昆主编:《宪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2、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版。
    33、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34、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
    35、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版。
    36、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37、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8、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 2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39、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 3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0、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41、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42、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43、沈岿:《平衡论:一种行政法认知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4、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45、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47、王沪宁、竺乾威主编:《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 1988 年版。
    48、黄源盛:《民初法律变迁与裁判》,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图书编辑委员会,2000 年版。
    49、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50、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5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52、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53、杨解君、温晋锋:《行政救济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54、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55、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7、林语堂:《吾国与吾民》,岳麓书社 2000 年版。
    58、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59、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60、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1、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63、何勤华、李秀清:《外国法与中国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4、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5、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66、林乾:《中国古代权力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67、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