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敦煌法荣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85窟是敦煌佛教教团第二任都僧统翟法荣和尚开凿的功德窟,开凿于咸通三年至八年(862-867),是为纪念法荣担任敦煌最高僧职都僧统的功德窟,具有纪念和庆功性质,在时间上略晚于敦煌首任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156窟)。与张议潮窟选择的初唐以来流行的西壁开龛殿堂窟不同,法荣窟选择的是中心佛坛窟,开归义军时期流行的中大型佛坛窟之先河。并且随着洞窟形制的变化,洞窟图像布局、样式也有着重要的变化。因此,法荣窟实际上是敦煌洞窟艺术由吐蕃时期向归义军时期转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洞窟,对法荣窟作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归义军时期洞窟艺术的一把钥匙。
     法荣窟洞窟形制的改变,导致洞窟布局相应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有:大型《劳度叉斗圣变》首次在西壁出现;周壁下部首次出现了屏风式的《贤愚变》;窟门上方的窟主父母供养像消失,《金光明变》代替《报恩变》出现在了东壁;禅宗经变的数量多达四铺,等等。针对法荣窟的上述变化,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仔细辨识经变的情节,尤其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首次系统辨认了法荣窟《劳度叉斗圣变》、《贤愚变》等的情节;第二,从美术史的角度分析图像的传承、演变;第三,将图像放到整体洞窟及民众信仰的大环境中,探讨图像出现、变化的原因,以及洞窟的整体设计思想。
Excav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D.862to867of Tang Dynasty, Cave No.85(Farong Cave)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as built by Monk Zhai Farong, whowas the second chieftain of Dunhuang Buddhist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piousdeeds he conducted during his tenure of the highest Buddhist leader in Dunhuang.Assumably, the cave has a purpose of remembrance and celebration by nature. Itsexcavation time is later than that of Cave No.156, which is dedicated tocommemorate the pious deeds of Zhang Yichao, who served as the first militaryenvoy of Dunhuang. Unlike Cave No.156that is a hall-structured cave with shrinesholed on its west wall, which became a very popular design since early Tang Dynasty,Cave No.85choose to place Buddha altars in the center of the cave. This designanticipated the trend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altar cave of later years in the GuiyiArmy Period. Besides, the new design allows the pattern and image layout of a caveto vary according to the cave’s interior shape. Therefore, Farong Cave is the mostcritical cave marking the transition of Dunhuang’s cave art from the Tubo Period tothe Guiyi Army Period, and a depth case study into it will certainly shed some light onthe cave art of the Guiyi Army Period.
     Change in the interior shape of Farong Cave has led to corresponding alteration ofcave layout, mainly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 large-scale “Illustration ofRaudraksa's Battle with Sariputra” appears in the west wall for the first time;panel-style “Illustration of 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 first appeared in thelower part of the peripheral wall; images of the caver owner’s parents for sacrificingare cancelled; on the east wall,“Illustration of Sutra of Returning Benevolence” isreplaced with “Illustration of Sutra of Golden Light”; and there are as many as foursets of illustrations of sutras of Buddhist Chan Sect, et cetera. Given these changes toFarong cave, this thesis discusses various issues regar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 plot of the illustrations are carefully identified, with the plot of “Illustration ofRaudraksa's Battle with Sariputra” and “Illustration of 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Foolish” in Farong Cave determined in particular for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sis offield work. Second, hereditary and evolutional history of the images is analyzed in theperspective of art history; third,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the images,as well the overall design concept of the cave, are examined against the largebackground of public religion and grotto art.
引文
1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2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3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1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以“高一丈五尺六寸,深三丈八尺四寸,广二丈八尺四寸”为基数转化为米。
    4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1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以“高三尺四寸,高一丈五尺四寸,阔一丈七尺五寸”为基数转化为米。
    5张景峰认为持“金刚经”卷的塑像应为须菩提像,因为《金刚经》是通过须菩提和释迦佛的一问一答而阐释空理的,而陈菊霞通过对85窟塑像的勘察,根据“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之典故认为左侧弟子是迦叶,且85窟佛坛上的造像组合正表明禅宗的正法体系。参见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与绘塑结合的金刚经变》,载《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4期;陈菊霞《试析莫高窟第85窟绘塑内容的表现思想》,《敦煌研究》,2011第5期。
    6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34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7[法]伯希和著,耿昇、唐健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17页,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8张大千《莫高窟记》,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
    9刘再聪《张大千与敦煌学》,载《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
    10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樊锦诗《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12何正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概况调查》,《说文月刊》,1943年。
    13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
    14藤枝晃《敦煌千佛洞的中兴——九世纪以张氏诸窟为中心的佛窟营造》,《东方学报(京都)》,1964年。
    15马德《都僧统之“家窟”及其营建——<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丛识之三》,《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16石璋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与研究》,《汉学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
    17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载《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18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19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宣统元年(1909)国粹堂石印本。
    20蒋斧《沙州文录》,宣统元年(1909)诵芬室刊《敦煌石室遗书》。
    21石璋如《莫高窟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
    22苏莹辉《敦煌翟家窟时代考》,《大陆杂志》第36卷第10期,1968年。
    23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5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4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第五辑,427-434页,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1990年。
    25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5-62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6马德《莫高窟史研究》,303-305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年。
    27邓文宽《敦煌写本<翟家碑>校诠》,郑炳林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议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28松本荣一《敦煌地方に流行せし劳度叉斗圣变相》,《佛教美术》第19期,1923年;《劳度叉斗圣变相の一断片》,《建筑史》2-5期,1940年。秋山光和《敦煌本降魔变(劳度叉斗圣变)画卷について》,1-35页《美术研究》187期,1956年;《敦煌におけゐ变文と绘画》,《美术研究》211期,1960年,第1-28页;《劳度叉斗圣变白粉描本(Pelliot Tibetain1923)》《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设研究纪要》2、3号,1978年。《变文和图画之研究》第一、二章,《平安時代世俗画の研究》第三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64年。
    29金维诺《敦煌壁画衹园记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8期;收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册,172-179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30金维诺《衹园记图与变文》,《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收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册,180-185页,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31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文>与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32巫鸿《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33(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252一290页,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年。
    34(日〕高田修《佛教故事画与敦煌壁画》,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二卷,200—208页,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4年。
    35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缘故事画补考》,27—38页,《敦煌研究》,1986年第l期。.
    36史苇湘《微妙比丘尼变初探》,69—74页,《敦煌学辑刊》第一辑,1980年。史苇湘《从敦煌壁画<微妙比丘尼变)看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8—12页,《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37史苇湘《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248-24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38孙修身《敦煌莫高窟第296窟(须阁提故事)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l期。
    39蔡伟堂《莫高窟壁画中的沙弥守戒自杀图研究》,12—19页,《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李永宁主编《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缘故事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40李永宁主编《敦煌石窟全集3·本生因缘故事画卷》,98-200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41顾淑彦《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52-53页,兰州大学博士生论文,2009年。
    42于向东《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162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文中“此后在北魏、西魏、北周、隋代等时期的石窟中均绘制有此类题材的故事画,在初唐时期十分少见,到了中唐时期,这些题材以屏风画形式开始出现,及至晚唐,第85窟西、南、北壁下方首次出现连屏形式的贤愚经变相,被视为晚唐屏风式变相的突出成就”。
    43施萍婷《金光明经变研究》,《敦煌习学集》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44沙武田《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敦煌画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45于向东《莫高窟第154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研究》,收录于樊锦诗主编《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
    46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47王惠民“楞伽经变”条,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134页—135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48贺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1—92页,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49贺世哲《敦煌楞伽经变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原因探析》,1—5页,《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
    50贺世哲遗著,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经变考论》,1—14页,《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51史苇湘《论敦煌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与消失》,19—27页,《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52杨雄《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56-64页,《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53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11·楞伽经画卷》,94-152页,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54殷光明《莫高窟第31窟金刚经变与华严禅》,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1142-11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55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35-42页,《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56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续)》,16—28页,《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57许绢惠《唐代敦煌金刚经变研究》,南华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8许绢惠《从图像与空间论“禅净融合”之表现——以唐代敦煌金刚经变为中心》,《敦煌学》第27辑,2008年。
    59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与塑绘结合的金刚经变》,273—278页,《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
    60[日]西林孝浩《第217窟小考》,111—119页,朝日敦煌研究员派遣制度纪念杂志编辑委员会《朝日敦煌研究员派遣制度纪念杂志》,2008年。
    61黄韵如《莫高窟217窟的早期金刚经变——兼论敦煌文献与图像结合之研究》,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208—219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
    62王惠民《敦煌密严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63王惠民《论“思益经”及其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7第1期。
    64敦煌研究院主编,贺世哲编《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65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348—425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66引文参见[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7王静芬《唐代莫高窟壁画所见与画史记载寺院的经变题材比较》,收录于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68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以敦煌莫高窟西方净土信仰为中心》,30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69王中旭《阴家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未刊稿)第四章第二节至第五节有关于经变对应的详细阐释。
    70梅林《莫高窟第八五窟、一九六窟艺术研究的两个问题》,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10-22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71赖鹏举《盛唐以后莫高窟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思想关系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72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与绘塑结合的金刚经变》,《敦煌学辑刊》,2004年04期
    73陈菊霞《试析莫高窟第85窟绘塑内容的表现思想》,《敦煌研究》,2011年第5期
    74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收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209页,北京,恢复文物出版社,1986年。
    75P.4660悟真撰《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参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75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76P.4640唐僧统撰《翟家碑》记载:“其惟都僧统和尚誉。起自陶唐之后,封子丹仲为翟城侯,因而氏焉。其后柯分叶散,壁(璧)去珠移,一支徙官流沙,子孙因家,遂为敦煌人也。”参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4页。
    77P.4660悟真撰《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
    78P.4660悟真撰《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
    79P.4660悟真撰《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
    80P.4660悟真撰《河西都僧统翟和尚邈真赞》。
    81P.4660《河西管内都僧统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352-353页。
    82P.3541《张善才和尚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352-353页。
    83P.3718《马灵佺和尚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434-435页。
    84P.3390《节度押衙张盈润孟授祖庄浮图功德记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353页。
    85P.4640《李僧录赞》,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78页。
    86P.4660《敦煌都教授李教授阇梨写真赞》,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214页。
    87P.2482《阎海员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496页。
    88P.4660《吴僧统碑》,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63-64页。
    89P.3608《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9-21页。
    90S.1889《敦煌氾氏人物传》,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120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91P.4640《翟家碑》,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4-56页。
    92P.4640《翟家碑》,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4-56页。
    93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227-22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94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23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95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70-78页,《敦煌研究》1989年4期。
    96P.3720悟真告身第三件:“第三件副僧统告身:勑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沙州释门义学教主都法师兼僧录赐紫沙门悟真,复故地必由雄杰之才,诱迪群迷,亦赖慈悲之力。闻尔天资颖拔,性禀精严,深移觉悟之门,更洁修时之操。慧灯一照,疑网洞开,云屯不俟于指麾,风靡岂劳于谈笑。想河源之东注,素是朝宗,覩像教之西来,本为向化之师。臣上列弘济攸多,特示鸣示,以光绀宇。可河西副僧统,余如故。咸通三年六月廿八日。”
    97《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150-152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98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23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99《张淮深碑》,荣新江《敦煌写本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校考》(《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00《新唐书》卷216下,6107-6108页。
    101《宋史外国传八》吐蕃记载大中“五年,其国沙州刺史张义潮以瓜、沙、伊、肃十一州之地来献。”吐蕃沙州没有设置刺史,刺史就是大都督之职。
    102P.4640《李僧录赞》:“律公,即故临坛三学毗尼教主福慧和尚之嗣侄也。出笼接翼,触九霄而入烟霞,鼓浪南溟,卷洪涛而游东渚。罕探禹穴,知九流之派源。寻阙里之儒风,识杏坛之雅训。”,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78页。
    103S.383《西天路竟》,参见《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225页。
    104P.4660《河西都僧统唐悟真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16页。
    105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3页。
    106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3-124页。
    107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4页。
    108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38-139页。
    109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6页。
    110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12页。
    111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8-139页。
    112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39-140页。
    113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28-129页。
    114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36页。
    115《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考释》,54—64页,《敦煌研究》1993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55—64页,1993年8期。
    116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08页。
    117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70页。
    118P.4660《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瓜州诸军事守瓜州刺史兼左威卫将军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康使君邈真赞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151页。P.4660《河西都防御右厢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侍御史兼御史中丞王公讳景翼邈真赞并序》记载:“助开河陇,决胜先行。身经百战,顺效名彰。”P.4660《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使持节瓜州诸军事守瓜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上柱国瓜州刺史阎英达邈真赞并序并序》记载:“助开河陇,秘策难俦。先施百战,后进七州。”,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
    119S.6161+S.3329+S.6973+P.2762+S.11564《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简称《张淮深碑》。
    120《张淮深碑》。
    121P.4640《故吴和尚赞文》,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85页。
    122P.4660《敦煌唱导法将兼毗尼藏主广平宋律伯彩真赞》,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85页。
    123P.4660《故沙州释门赐紫梁僧政邈真赞》,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在198页。
    124《张淮深碑》。
    125S.2589《中和四年(884)十一月一日肃州防戍都营田康使君县丞张胜君等状》,S.389《肃州防戍都状》,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
    126P.4640《如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参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80页。
    127《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119窟根据伯希和笔记有“……广沙门法心供养。”该窟为盛唐开凿,五代重修。
    128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39-141页。
    129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72-7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30《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73-74页,。
    131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2《新唐书》卷216下,6108页。
    133《新唐书》卷9,256页。
    134《资治通鉴》卷250,8103页。
    135《旧唐书》卷38,1392-1393页。
    136《新唐书》卷67,《方镇年表》,1886页。
    137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209页。
    138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75页。
    139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54-56页。
    140《归义军史研究》,283页。
    141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138-139页。
    14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三辑,8页。
    143《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150-152页。
    144P.2962《张议潮变文》,《敦煌变文集》,114-11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45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3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47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388页。
    148见巫鸿著,郑岩等译《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384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49据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130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150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文>与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见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171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1(日)荒见泰史《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17-10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152二文收录于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114-12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53参见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册,1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54录文可参见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297页。
    155隋417窟窟顶东披绘萨埵那太子本生、睒子本生,西披绘长者子流水本生和不知名本生故事,虽然萨埵那本生、长者子流水本生皆是依据《金光明经》绘制,但是严格来说,它们应属于本生故事,而非《金光明经变》。
    156(北凉)昙无谶《金光明经》
    158(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11,《大正藏》第49册,100页中,。一说仅广“寿量、大辨二品”,见(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七,,《大正藏》卷7,545页上栏。
    159(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序》,《大正藏》第16册,359页上栏
    16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61(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4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62张涌泉、李玲玲《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音〉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收于张涌泉《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32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64(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第16册,434页中、下栏。
    165(唐)义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大正藏》第16册,439页中栏。
    168王中旭《阴嘉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待出版。
    169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收于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20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170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5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72(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册,587页上栏。
    173贺世哲《敦煌楞伽经变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原因试析》,1-6页,《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
    174贺世哲文中录榜题文字曰:“譬如幻师以幻术力,依草木瓦石幻作众生若干色像,令见者种种分别,皆无真实。”贺世哲《敦煌楞伽经变考论》,6页,《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175方广錩《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74页,《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176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续)》,22页,《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17王惠民《思益经及其在敦煌的流7传》,33-41页,《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178以上统计参见王惠民《思益经及其在敦煌的流传》,37页,《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王惠民该文另认为吐蕃158窟主室东壁南侧经变为《思益梵天变》,但在其后《敦煌莫高窟若干经变画辨识》(2页,《敦煌研究》,2010年2期,)中改为《密严经变》。
    179王惠民《敦煌〈密严经变〉考释》,15页,《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180150窟《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认为是晚唐,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一文更正为吐蕃占领时期(中唐),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亦标明为中唐。
    181道宣《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552页中栏。
    182道宣《续高僧传》卷16,《大正藏》第50册,552页下栏。
    183杜朏《传法宝记》,转引自杜继文主编《佛教史》,26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84见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1286页下栏。
    185法海集《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大正藏》,第48册,337页上栏。
    186荣新江、邓文宽《敦博本禅籍录校》,66-7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7净觉《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1289页下栏。
    188张说《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并序》《全唐文》卷231,第三册,23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9李邕《大照禅师铭》,收录于《全唐文》卷262,第三册,2658页下栏,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90[日]上山大峻《敦煌佛教の研究》,296页,京都,京都法藏馆,1990年。
    191贺世哲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
    192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收录于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19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53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194参见贺世哲遗著,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经变考论》,3页,《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19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53页。
    196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7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8收录于王卫明著《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199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五十六,《大正藏》第35册,925页下栏。
    200宋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39册,435页上栏。
    201贺世哲遗著,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经考论》,1-14页,《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202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二,《大正藏》第1册,320页上栏。
    203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载《敦煌译丛》,45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
    204戴密微《敦煌学近作》,载《敦煌译丛》,45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
    205如陈海涛就认为,禅宗历史上有两个神会,一位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另一位是北宗无相的弟子,宗密可能将两个神会混淆而将之比附在南宗神会门下。杜斗城等著《河西佛教史》,35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06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收录于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36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07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研究》,256页,东京,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转引自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收录于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36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08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360-36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09见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大正藏》第85册,1287页下栏。
    210法海集《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大正藏》第48册,341页中栏。
    211参见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429-43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212郑炳林《都教授张金炫和尚生平事迹考》,《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96-102页。
    213录文参见郑炳林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206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14录文参见郑炳林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64页。
    215录文参见郑炳林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200页。
    216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248-249页。
    217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257-259页。
    218录自黄征、吴伟编校《敦煌愿文集》下册,809页,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书中编号疑有误。
    220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302页,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司马光编著、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唐〕段成式《寺塔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后晋〕刘峋《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于黄宾虹、郑实编,《美术丛书》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收录于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刊》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
    〔清〕董浩等《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上,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第8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思益梵天所问经》,《大藏经》第15册。
    〔北凉〕昙无谶《金光明经》,《大藏经》第16册。
    〔南朝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第8册。
    〔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大藏经》第16册。
    〔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第8册。
    〔隋〕宝贵合《合部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册。
    〔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大藏经》第8册。
    〔隋〕阇那崛多等译《起世经》卷二,《大正藏》第1册。
    〔唐〕法海集《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简称《坛经》),《大正藏》第48册。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七,《大正藏》卷7。
    〔唐〕义净《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正藏》第16册。
    〔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藏经》第8册。
    〔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蜜多经》,《大藏经》第8册。
    〔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密严经》,《大正藏》第16册。
    〔唐〕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大正藏》第16册。
    〔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册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卷第52册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宋〕宝臣《注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39册。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
    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编:《英藏敦煌文献》1~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3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1~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年。
    段文杰主编:《甘肃藏敦煌文献》1~6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1~14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1986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5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2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4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日〕秋山光和编著《西域美术》,东京,讲谈社,1994—1955年。
    〔英〕斯坦因著,社科院考古所译,《西域考古图记》,贵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2005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一五四附二三一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一五六窟、第一六一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一五八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九窟、第一二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卷,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编辑委员会编,《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1-4卷)》,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敦煌文物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卷、《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第一卷敦煌》,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宣统元年(1909)国粹堂石印本。
    蒋斧《沙州文录》,宣统元年(1909)诵芬室刊《敦煌石室遗书》。
    〔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京,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7
    年。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日〕秋山光和《平安時代世俗画の研究》第三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64
    年。苏莹辉《瓜沙史事丛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石璋如《莫高窟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年。
    〔日〕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研究》,东京,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年。
    张大千《莫高窟记》,台北,“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1985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东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日〕上山大峻《敦煌佛教研究》,京都,法藏馆,1990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二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周一良《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文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法〕伯希和著,耿昇、唐健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石璋如《莫高窟窟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1~3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梅林《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85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荣新江、邓文宽《敦博本禅籍录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日〕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贺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敦煌法华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
    殷光明《敦煌报恩经画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梁丽玲《<贤愚经>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施萍婷《敦煌石窟全集·阿弥陀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贺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敦煌楞伽经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Ning Qiang, Art,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Medieval China: the Dunhuang Cave ofthe Zhai Family, Hawaii University Press,2004。
    〔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施萍婷《敦煌习学集》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美〕巫鸿著,郑岩、王睿编《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王卫明著《大圣慈寺画史丛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许绢惠《唐代敦煌金刚经变研究一兼论“禅净融合”思想的发展》,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年。
    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中旭《阴家政窟———敦煌吐蕃时期的家窟艺术与望族信仰》,待出版。
    马世长、丁明夷《中国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顾淑彦《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以第146窟为中心》,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于向东《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
    杜斗城等著《河西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
    〔日〕荒见泰史《敦煌变文写本的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日〕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写本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张涌泉《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郑炳林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议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
    樊锦诗主编《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
    〔日〕松本荣一《敦煌地方に流行せし劳度叉斗圣变相》,《佛教美术》第19期,1923年。
    〔日〕松本荣一《劳度叉都圣变相の一断片》,《建筑史》2‐5期,1940年。
    何正璜《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概况调查》,《说文月刊》1943年。
    〔日〕秋山光和《敦煌本降魔变(劳度叉斗圣变)画卷について》,《美术研究》187期,1956年。
    金维诺《衹园记图与变文》,《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收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册,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金维诺《敦煌壁画衹园记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8期;收于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册,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
    〔日〕藤枝晃:《敦煌の僧尼籍》,《东方学报》(京都)第29册,1959年。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金维诺《敦煌壁画衹园记图考》,《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8期,第8‐13页;重刊于《中国美术史论文集》,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第172‐179页。
    金维诺《敦煌窟龛名数考》,《文物》1959年第5期。
    〔日〕秋山光和《敦煌におけゐ变文と绘画》,《美术研究》211期,1960年,。
    〔日〕竺沙雅章《敦煌の僧官制度》,《东方学报》(京都)第31册,1961年。
    〔日〕藤枝晃《敦煌千佛洞の中兴——张氏诸窟を中心とした九世纪の佛窟造营》,《东方学报》(京都)第35册《敦煌研究》,1964年。
    〔日〕秋山光和《变文和图画之研究》第一、二章,《平安時代世俗画の研究》第三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64年。
    苏莹辉《敦煌翟家窟时代考》,《大陆杂志》第36卷第10期,1968年。
    〔日〕秋山光和《劳度叉斗圣变白粉描本(Pelliot Tibetain1923)》《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化交流研究施设研究纪要》2、3号,1978年。
    史苇湘《微妙比丘尼变初探》,《敦煌学辑刊》第1辑,1980年。
    〔日〕成田俊治《敦煌净土教绘画と善导净土教》,《善导教学の成立とその展开》,东京,山喜房佛书林,1981年。
    饶宗颐《神会门下摩诃衍之入藏兼论禅门南北宗之调和问题》,《选堂集林》(中册),香港中华书局,1981年。
    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一)》,《敦煌研究))第一期,1981年。
    苏莹辉《敦煌翟奉达其人其事》,《瓜沙史事丛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李永宁、蔡伟堂《<降魔变文>与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变”》,《1983年
    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石窟艺术编》上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
    戴密微《敦煌学近作》,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译丛》,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5年。
    史苇湘《论敦煌艺术的世俗性——兼论“金刚经变”在莫高窟的出现与消失》,《敦煌研究》,1985年第3期。
    杨雄《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樊锦诗、马世长《莫高窟北朝洞窟本生、因缘故事画补考》,《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李永宁《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报恩经变》,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北京,文物出版社,平凡社,1987年。
    马德《都僧统之“家窟”及其营建——<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丛识之三》,《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九州学刊》4卷4期,1992年。
    孙修身《敦煌莫高窟第296窟<须阇提>故事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
    王惠民《敦煌密严经变考释》,《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
    石璋如《敦煌莫高窟晚唐窟的分析与研究》,《汉学研究》第11卷第2期,1993年。
    郑炳林《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考释》,《敦煌研究》1993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8期。
    马德《敦煌的世族与莫高窟》,《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
    史苇湘《从敦煌壁画(微妙比丘尼变>看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收录于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史苇湘:《别具一格的贤愚经变》,《关于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二章第六节,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收录于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王惠民《<思益经>及其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蔡伟堂《敦煌壁画中的沙弥守戒自杀图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
    梅林《莫高窟第八五窟、一九六窟艺术研究的两个问题》,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王静芬《唐代莫高窟壁画所见与画史记载寺院的经变题材比较》,收录于〔日〕池田温等著《敦煌文薮》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
    樊锦诗《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申论》,《敦煌研究》2000第3期。
    施萍婷《敦煌经变画略论》,《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陈菊霞《敦煌翟氏郡望和族源新探》,《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
    金维诺《<佛本生图>形式的演变》、《<敦煌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中国美术史论集》中,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年9月。
    施萍婷《金光明经变研究》,《敦煌习学集》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与绘塑结合的金刚经变》,《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4期。
    巫鸿《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沙武田《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张涌泉、李玲玲《敦煌本〈金光明最胜王音〉研究》,《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赖鹏举《盛唐以后莫高窟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思想关系研究》,《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1期。
    施萍婷《关于敦煌壁画中的无量寿经变》,《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续)》,《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张景峰《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与绘塑结合的金刚经变》,《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杜朏《传法宝记》,转引自杜继文主编《佛教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菊霞《西域、敦煌粟特翟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3期。
    邓文宽《敦煌写本<翟家碑>校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8年度理事会暨“敦煌汉藏佛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2008年。
    〔日〕西林孝浩《第217窟小考》,朝日敦煌研究员派遣制度纪念杂志编辑委员会《朝日敦煌研究员派遣制度纪念杂志》,2008年。
    陈菊霞《翟使君考》,《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
    石璋如《敦煌千佛洞遗碑及其相关的石窟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类编》考古编二,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贺世哲《敦煌楞伽经变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原因试析》,《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
    施萍婷《读<翟家碑>札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顾淑彦《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石窟贤愚经变研究》,《敦煌学辑刊》2010年第4期。
    王惠民《敦煌莫高窟若干经变画辨识》,《敦煌研究》2010年第2期。
    陈菊霞《从莫高窟第85窟供养人看其营建和重修》,《敦煌研究》,2011年第3期。
    贺世哲遗著,王惠民整理《敦煌楞伽经变考论》,《敦煌研究》2011年第4期。
    陈菊霞《试析莫高窟第85窟绘塑内容的表现思想》,《敦煌研究》2011年第5期。
    于向东《莫高窟第154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研究》,收录于樊锦诗主编《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