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侵权的隐蔽性和易发性、赔偿数额计算的复杂性,导致赔偿数额的确定十分困难。为了解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案件久悬不决的弊端,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领域引入了法定赔偿制度。在实践中,法定赔偿制度越来越受法官的青睐,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强化对权利的保护,如何更好地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何寻找当事人利益之间、权利人与社会利益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等等。为此,笔者在确定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涵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价值基础,并针对我国在适用条件、计量标准与赔偿数额确定基准、参考因素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增加适用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确定性,使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责任的预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定下来,并进一步强化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保护。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the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as the intangi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the susceptibility and the difficulty of determining the amount of damages, have lead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is very complex.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lculating the damages in the field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was introduce to China's system.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ystem get more and more favored by the judges, but the problems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such as how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judicial work, saving litigation costs and social resources, more conducive to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 stakeholders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damages should be reconsidered in the whole compensation and civil law system, in order to perfect it as private law and the specificity a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By analysing the structure, fun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ystems, the origine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is thesis aims to redefine of the theory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which would be basis for the pursuing of a bett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through research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purpose of the legislator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preface, main body, ending, and appendix. The main body is composed by six par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nition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tutory compensation", "Improving China's intellectual statutory compens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amount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tandards of measurement", "Improvement to reference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factor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posed draft of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rovision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Clarif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ystem is crucial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A comparative study is done on the broadest and narrow sense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in terms of the application,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Then the judges will be clear about th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mbodied this theory in the definition of compensation. However, as the definition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not uniform,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ystem itself is again the result of referring to foreign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thesis extract United States, Japan, Germany, Canada, Italy and Taiwa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 experience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statutory compensation provisions, defining that "under legal circumstances, the judge determine a reasonable amount of compensation under a predetermined amount set by laws and other factors”. For this definition, the thesis also analyzed it from the definition designing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other titles. And stressed the discretionary nature, the statutory nature, the limitation of amou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e second part, the value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e value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which is designed to promote justice, efficiency,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strengthen social justice awarenee.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ystem encourage innovation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rights protection and the incentive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re reflected in the compensation system. As for strengthening social justi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ystem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people and even further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various stakeholder. limit the discretion of the judge was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 to pursue the real justice and valu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litigation and rights protection, because the essen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and save the lawsuit resources and increase social wealth.
     The third part is of the improvment about the condition for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model, time, exempted from compens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Reviewing "Copyright Law", "Trademark Law", "Patent Law" and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isions, and Higher People's Court guidance, the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improv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general applicable conditions, priority, the reason and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 Furthermore, a detailed elaboration is given to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model, determining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time etc.
     The fourth part is the improvement of standard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determing the amount compensation. In theory, this problem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Tort standards, behavior standards, product standards, as well as number of stakeholder standard, but there is no consensus in Judicial practice. Lacking of reasonable, strong theoretical support, we can only retreat to the Highe People's Court’s "guidance", which leads to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that“similar cases got different result”, damaging the unity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judicial authority. 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 the thesis ga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judicial status of the "guidance”, identified the problems of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selected the“number of rights”as a measurent, regarding its accuracy. In addition, by studing the foreign experience, the article also researched on the amount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and presented suggestions.
     Part V is about the perfection of reference factors for IP statutory compensation.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Chin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r statutory compensation reference factors Status and Problem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damages may relate to both physical and the spirit damage which means the“loss”could be accountable or intangible,so th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compensatory and punitive to avoid the future tort. In the end, the thesis se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tutory compensation reference factors, and specific rules.
     Part VI is the explaination for the draft propos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isions.The author proposed draft proposal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visions of the statutory compensation, and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s. Suggestion was given to applicable condition of statutory compensation, applicable situation, applicable mode, time and restrictions. Furthermore, the“number of rights”was set a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and also the measurement and the amount of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ndards compensation was settled. Finally, the thesis, from a overall perspective, proposed the general reference factors, fault tort rules, non-stopping infringement rule, recommendations and instructions.
引文
1.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吴汉东.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6.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郑成思.知识产权研究:第15卷[C].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8.郑成思.知识产权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1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3.郭明瑞.民法原理(二):物权法、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5.王泽鉴.民法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M](第一册,第二册,第五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7.杨立新.侵权损害赔偿(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8.杨立新主编.侵权司法对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19.杨立新,等.侵权法三人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0.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1.李建华.知识产权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2.李建华,等.民法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4.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5.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6.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27.王崇敏,李建华主编.知识产权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8.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9.孙应征主编.知识产权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0.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1.游劝荣.法治成本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2.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3.阳平.论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从知识产权特征出发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4.朱榄叶,刘晓红主编.知识产权法律冲突与解决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5.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6.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李扬,等.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8.胡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9.强世功.惩罚与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0.陶鑫良,单晓光主编.知识产权法纵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41.曲三强.知识产权法原理[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2.关今华主编.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43.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4.蒋志培主编.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2008[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5.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商标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46.曾隆兴.详解损害赔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7.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8.美国专利法[M].刘艳萍编译.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49.叶京生主编.知识产权制度与战略——他山之石[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50.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1.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2.吴景明,戴志强,等.商标法:原理·规则·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3.彭汉英.财产法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4.王太平.知识产权法法律原则理论基础与具体构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5.朱谢群.创新性智力成果与知识产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6.和育东.美国专利侵权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7.李岳主编.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58.黎长志主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实务[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59.马特主编.不正当竞争损害赔偿计算标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0.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1.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2.欧洲侵权法小组编.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3.姜丹明主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64.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5.李响.美国知识产权法:原则、案例及材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6.何家弘主编.当代美国法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7.美国版权法[M].孙新强,于改之译.孙新强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8.[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69.[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70.[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M].廖德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3.[澳]布拉德·谢尔曼,[英]莱昂内尔·本特利.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1760-1911英国的历程[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4.[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M].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75.[德]布吕格迈耶尔,朱岩.中国侵权责任法学者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6.[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7.[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M](下卷).焦美华译.张新宝审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8.[德]马克西米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M].齐晓棍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79.[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1.[澳]彼得·德霍斯.知识财产法哲学[M].周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2.[澳]彼得·凯恩.阿蒂亚论事故、赔偿及法律[M].王仰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3.[日]纹谷畅男编.商标法50讲[M].魏启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84.[日]半田正夫,纹谷畅男编.著作权50讲[M].魏启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85.[英]洛克.政府论[M](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吴汉东.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J].法学研究,2009(2).
    2.吴汉东.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潮流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6).
    3.吴汉东.文化多样性的主权、人权与私权分析[J].法学研究,2007(6).
    4.吴汉东.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5.吴汉东.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J].中国法学,2009(1).
    6.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律构造与移植的文化解释[J].中国法学,2007(6).
    7.吴汉东.知识产权法的平衡精神与平衡理论——冯晓青教授“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评析[J].法商研究2007(5).
    7.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J].中国法学,2006(5).
    8.吴汉东.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J].法商研究,2006(5).
    9.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兼论“知识产协议”第45条规定之实质精神[J].法商研究,2001(5).
    10.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1).
    1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学与民法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12.郑成思.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4).
    13.郑成思.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J].中国法学,2004(9).
    14.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15.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5).
    16.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17.冯晓青.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8.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目的与利益平衡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美国”宪法”知识产权条款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9.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中国法学,2007(1).
    20.冯晓青.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兼与无过错责任论者商榷[J].河北法学,2006(11).
    21.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J].电子知识产权,2006(7).
    22.冯晓青.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J].江海学刊,2007(1).
    23.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6).
    24.曹新明.知识产权制度伦理性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25.曹新明.知识产权主体制度的演进趋向[J].法商研究,2005(5).
    26.曹新明.关于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之研究——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理论范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27.曹新明.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化之思辨[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6).
    28.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法学杂志,2009(4).
    29.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30.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J].中国法学,2002(5).
    31.李开国.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研究——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路径的提出[J].中国法学,2008(2).
    32.郭明瑞.关于侵权责任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2006(6).
    33.刘铁光.法定赔偿在著作权司法适用中的变异[J].电子知识产权,2008(4).
    34.周平.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探讨——兼谈我国三部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J].电子知识产权,2003(4).
    35.李友根.论竞争法中的法定赔偿:制度变迁个案的解剖――基于不正当竞争案例的整理与研究[J].中国法学,2009(1).
    36.梁志文.著作权法中法定赔偿制度比较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6(2).
    37.李国庆.侵害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J].法学评论,2006(2).
    38.郑芊.浅析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J].知识经济,2009(7).
    39.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J].人民司法,1997(7).
    40.王笑冰.论知识产权上的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J].政法论丛,2003(2).
    41.贾小龙.试论侵害知识产权之物上请求、不当得利与损害赔偿[J].社会科学家,2006(10).
    42.迟少傑.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探析[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2(4).
    43.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J].知识产权,2007(1).
    44.曾平,周详.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个案分析[J].知识产权,2008(4).
    45.李玲.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6.罗东川.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J].人民司法,1998(2).
    47.梁志文.补偿与惩罚——著作权法定赔偿制度价值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5(12).
    48.段艳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9.张以标.论以权利价值为中心的著作权法定赔偿制度[J].电子知识产权,2009(3).
    50.张以标,吴卫兵.论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额的确定[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1).
    51.姚元和.试论侵害专利权的赔偿[J].人民司法,1992(4).
    52.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J].人民司法,2000(12).
    53.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J].人民司法,1998(2).
    54.南振兴,王岩云.知识产权侵权认定及损害赔偿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4).
    55.李庆民.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研究[J].科技与法律,1995(2).
    56.欧丽华.著作权人身权利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J].人民司法,2006(5).
    57.梅雪芳,陈晓峰.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适用问题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1).
    58.展银戌,曹钢.著作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J].人民司法,2000(10).
    59.王文起,矫玉增.侵犯知识产权法定赔偿解说[J].中国市场,2006(48).
    60.张京婴.略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赔偿问题[J].人民司法,1995(3).
    61.陈舟.对知识产权侵权案法定赔偿的几点建议[J].电子知识产权,2003(10).
    62.田娟,宋庆文.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制度[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63.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J].人民司法,2003(5).
    64.董天平,郃中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J].知识产权,2000(6).
    65.秦艳慧.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及其适用[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66.赵蓉.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之定额赔偿[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6).
    66.梅雪芳.论法定赔偿在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适用[J].山东审判,2005(6).
    67.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J].社会科学家,2008(2).
    68.刘士国.论人身死伤损害的定额化赔偿[J].法学论坛,2003(6).
    69.王春燕.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刍议[J].法学家,1996(2).
    70.王惠中.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J].河北法学,2002(3).
    71.庄秀峰.保护知识产权应增设惩罚性赔偿[J].法学杂志,2002(5).
    72.朱鸿雁.浅析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J].天津科技,2006(1).
    73.曾玉珊.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J].学术研究,2006(12).
    74.王岩云.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75.余成俊.浅谈专利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建立[J].安徽科技,1999(9).
    76.王晓鸣.专利侵权的法定赔偿[J].中国律师,2001(11).
    77.陈健.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78.辛尚民.侵犯专有出版权案件的侵权认定和赔偿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 2000(4).
    79.孔祥俊.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J].中国资产评估,2008(2).
    80.梁志文.惩罚抑或补偿: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赔偿[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8).
    1.赵凤.法定赔偿在商标侵权赔偿案件中的适用[EB/OL]. ( 2005-9-1 )[2009-7-23] .http://www.sdipr.gov.cn/art/2005/09/01/art_4808.html
    2.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课题研究情况介绍[EB/OL].(2000-10-8)[2009-7-25] . 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1039&key=损害赔偿
    3.蒋志培.知识产权协议(TRIPS)要求的侵犯著作权损害赔偿机制[EB/OL](.2000-10-8)[2009-7-23] .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1040&key=损害赔偿
    4.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EB/OL]. ( 2000-10-8 )[2009-7-23] .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3814&key=损害赔偿
    5.蒋志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范围[EB/OL]. ( 2000-10-8 ) [2009-7-23] . 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3865&key=损害赔偿
    6.蒋志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计算[EB/OL].(2000-10-8)[2009-7-28] .http:// 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3936&key=损害赔偿
    7.德国著作权法[EB/OL].(2006-9-30)[2010年1月23日] .http://www.ipr.gov.cn/ iprgj/gbhj/oz/dg/flfg/513536.shtml
    ①参见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60页;王岩云:《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8页;袁连红:《浅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下旬刊,第26页。
    ②参见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60页。
     ①王岩云:《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8页。
    ①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①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76页。
    ①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79页。
    ②王旭东:《论著作权侵权法定赔偿酌定情节的完善》,唐国华主编:《律师实务研究》(第二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③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3页。
    ④秦艳慧:《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及其适用》,《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5页。
    ⑤转引自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80页。
    ⑥赵凤:《法定赔偿在商标侵权赔偿案件中的适用》,山东省知识产权审判网,http://www.sdipr.gov.cn/art/2005/09/01/art_4808.html,2009年7月23日。
    ⑦李澜:《建立法定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陈旭主编:《法官论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页。
    ①陈舟:《对知识产权侵权案法定赔偿的几点建议》,《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10期,第36页。
    ②姜志刚:《法定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4月20日,第3版。
    ③蒋志培:《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人民司法》1998年第2期,第44页。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59页;田娟、宋庆文:《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制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98页。
    ④王惠中:《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第61页。
    ⑤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⑥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第12期,第17页。
    ①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88页。
    ②董天平、郃中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知识产权》2000年第6期,第40页。
    ③王文起、矫玉增:《侵犯知识产权法定赔偿解说》,《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第20页。
    ④梁志文:《著作权法中法定赔偿制度比较研究》,《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2期,第11页。
     ①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①《美国版权法》,孙新强、于改之译,孙新强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1页。
    ②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84页。
    ③即美国于1946年颁布的《商标法》,其时,众议院专利委员会主席兰哈姆将草案提交国会,所以又称为“兰哈姆法”,也有称为《兰海姆法》者。参见何家弘主编:《当代美国法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④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页。
    ①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①参见[日]纹谷畅男编:《商标法50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②参见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76页;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79页。
    ③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79-80页;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76-177页。
    ①参见《德国著作权法》,http://www.ipr.gov.cn/iprgj/gbhj/oz/dg/flfg/513536.shtm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2010年1月23日。
    ②《德国著作权法》,http://www.ipr.gov.cn/iprgj/gbhj/oz/dg/flfg/513536.shtml,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2010年1月23日。
    ③《德国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商标法)》,谢冬伟译,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3页。
    ①梁志文:《惩罚抑或补偿: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赔偿》,《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55页。
    ②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81页。
    ③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④《印度知识产权制度与相关管理机构概况》,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6/200804/t20080401_353284.html,2009年7月23日。
    ①彭漪涟主编:《概念论——辩证逻辑的概念理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转引自麻锐:《经济犯罪法律责任论纲》,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②参见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3页。
    ③参见蒋志培:《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电子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第12页。
    ④参见赵凤:《法定赔偿在商标侵权赔偿案件中的适用》,山东省知识产权审判网,http://www.sdipr.gov.cn/art/2005/09/01/art_4808.html,2009年7月23日。
    ①蒋志培:《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赔偿》,《电子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第12页;秦艳慧:《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及其适用》,《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35页;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59页。
    ②姜志刚:《法定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4月20日,第3版。
    ③王惠中:《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第61页。
    ④王文起、矫玉增:《侵犯知识产权法定赔偿解说》,《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第20页。
    ⑤王岩云:《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7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②参见张以标:《论以权利价值为中心的著作权法定赔偿制度》,《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第3期,第44页。
    ①参见李庆民:《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研究》,《科技与法律》1995年第2期,第27页。
    ②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3页;袁连红:《浅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下旬刊,第261页;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59页;孙应征主编:《知识产权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第234页;赵蓉:《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之定额赔偿》,《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第74页。
    ③董天平、郃中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知识产权》2000年第6期,第40页;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第12期,第17页;吴登楼:《入世后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法律适用》2002年第8期,第21页。
     ①刘士国:《论人身死伤损害的定额化赔偿》,《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第22页。
    ①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81页。
    ②《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课题研究情况介绍》,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1039&key=损害赔偿,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2009年10月23日。
    ③参见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77页。
    ④展银戌、曹钢:《著作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第10期,第44页。
    ①参见张以标:《论以权利价值为中心的著作权法定赔偿制度》,2009年第3期,第44页;钱玉文:《论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制度的司法适用》,《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第79-80页。
    ②参见孙应征主编:《知识产权法律原理与实证解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第234页。
    ③参见郑博超:《著作权法在争辩中前行:修改问题再次被提起》,http://www.sipo.gov.cn/sipo2008/mtjj/2009/200909/t20090902_474289.html,国家知识产权局,2010年1月23日。
    ①参见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②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网,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3936&key=,2009年7月23日。
     ①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人民司法》1998年第2期,第45页。
     ①何家弘主编:《当代美国法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②RSO Records,Inc.v.Peri,596F. Supp.849,225USPQ407(S.D.N.Y.1984).转引自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①参见[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5页。
    ②参见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①参见李扬等:《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②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85页。
    ③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①Horacio M. Spector:“An Outline of A Theory Justifying Inetllectual and Industrial Property Rights”,E. I. P. R. 1989,11(8),pp.271-272.转引自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②Unites States v. Paramount Pictures,334U.S.131,158(1948)转引自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③参见李扬等:《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①参见冯晓青:《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第141页。
    ②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本文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87页。
    ②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①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5页。
     ①李永明、应振芳:《法定赔偿制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83页。
    ①参见北京市人民法院民三庭:《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的调查报告(上)》,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5期,第49页。
    ①参见徐建新:《论法官制度改革与司法公正》,《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10页。
    ②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第57页。
    ③[美]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曹大鹏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1页。转引自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4页。
    ④[美]亨利·阿伯拉汁:《美国:遴选法官的制度》,宋冰主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转引自王明新:《现代社会中的法官——兼论当代中国职业法官群体的塑造》,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34-135页。
     ①马维野:《论文化和知识产权文化》,http://www.iprcn.com/view_new.asp?idname=1089,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2010年4月3日。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90页。
    ②吴汉东:《知识产权本质的多维度解读》,《中国法学》2006年的5期,第101页。
     ①[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页。
    
    
    ①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参见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③在此作这一解释,只是想纠正知识产权权利的运行只会带来金钱增长的朴素观念。
     ①参见李建华:《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87页。
    ②王先林等:《知识产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①参见曾玉珊:《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第76页。
    ②参见王文起、矫玉增:《侵犯知识产权法定赔偿解说》,《中国市场》2006年第48期,第21页。
     ①参见梅雪芳、陈晓峰:《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适用问题研究》,《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1期,第66页。
    ②参见卫绪华:《论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中法定赔偿金制度的完善》,《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94页。
    ①吴登楼:《从TRIPS的要求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的完善》,唐广良主编:《知识产权研究》(第十五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②第1种情形为:“在人民法院释明后,权利人坚持主张以因被侵权人所受到的实际损失、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益或专利许可使用费确定赔偿数额的。”
    ①参见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7页。
    ②参见李永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研究》,《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77页。
    ③陈健:《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0页。
    ④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6页。
    ⑤孔祥俊:《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中国资产评估》2008年第2期,第23页。
    ①周平:《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探讨——兼谈我国三部知识产权法律的修改》,《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4期,第44页。
    ①RSO Records,Inc.v.Peri,596F. Supp.849,225USPQ407(S.D.N.Y.1984).转引自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②何家弘主编:《当代美国法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①《德国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谢冬伟译,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473页。
    ①李建华、许中缘:《论私法自治与我国民法典——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4条的规定》,《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第145页。
    ①孔祥俊:《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中国资产评估》2008年第2期,第23页。
    ②李静睿:《以增加赔偿方式判决知识产权案——对经济造成影响或有违公共利益的,法院可以要求其不停止侵权》,《天津政法报》2008年12月12日,第2版。
    ①李响:《美国知识产权法:原则、案例及材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页。
    ①参见[日]纹谷畅男编:《商标法50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②《印度知识产权制度与相关管理机构概况》,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6/200804/t20080401_353284.html,2009年7月23日。
    ①参见袁连红:《浅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下旬刊,第262页。
    ②参见谢晨:《一“额”定江山吗——从两起知识产权案看定额损害赔偿原则》,《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6日,第3版。
    ③梁志文:《惩罚抑或补偿: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赔偿》,《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4页。
    ④梅雪芳:《论法定赔偿在知识产权案件中的适用》,《山东审判》2005年第6期,第113页。
    ①参见陈舟:《对知识产权侵权案法定赔偿的几点建议》,《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10期,第37页。
    ②参见曾玉珊:《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第78页;张以标、吴卫兵:《论著作权侵权损害法定赔偿额的确定》,《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38页;袁连红:《浅谈我国知识产权定额赔偿制度》,《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下旬刊,第262页;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第8页。
    ③参见曾玉珊:《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第78页。
    ①参见周晖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司法适用》,《知识产权》2007年第1期,第8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①[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②王利明:《惩罚性赔偿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5页。
    ③温世扬、邱永清:《惩罚性赔偿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适用》2004年第12期,第50页。
    ④王利明:《惩罚性赔偿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4页。
    ①从权利人和侵权人两方面来说,对权利人有多大的保护力度(范围),就应该对侵权人有多大的惩罚力度(范围),二者总是保持着正负相等的状态。
    ②[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399页。
    ③[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3页。
    ①蒋志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网,http://www.chinaiprlaw.cn/show_News.asp?id=3936&key=,2009年7月23日。
    ②梅雪芳、陈晓峰:《知识产权法定赔偿适用问题研究》,《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第1期,第64页。
    ③田娟、宋庆文:《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制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99页。
    ①当然,到底是按20×0.95×10000=190000计算,还是按扣除成本之后的所得计算,是下一个要论述的问题,在此就先不纠缠了。
    ①当然,这里所说的相加并非绝对地将权利人的实际损失与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润分别计算再相加所得的总额,而是笔者上文所说的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加上侵权人因侵权所得的在权利人实际损失之外的利润。
    ②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③参见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131页。
     ①H.R.Report,No.94-1476,94thCong.,2d Sess.(1976).转引自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①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9-120页。
    ①参见田娟、宋庆文:《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法定赔偿制度》,《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第100页。
    ②参见石磊:《知识产权审判中的法定赔偿原则》,《人民司法》2003年第5期,第62页。
    ③参见王惠中:《知识产权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河北法学》2002年第3期,第63页。
    ④董天平、郃中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知识产权》2000年第6期,第36页。
    ①参见李昭:《黎巴嫩知识产权体系简介》,http://www.sipo.gov.cn/sipo2008/dtxx/gw/2006/200804/t20080401_353177.html,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7月23日。
    ②董天平、郃中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讨会综述》,《知识产权》2000年第6期,第38页。
    ①参见[日]纹谷畅男编:《商标法50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②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①展银戌、曹钢:《著作权损害赔偿若干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第10期,第44页。
    ①周平:《关于法定赔偿额的几点思考》,《中国知识产权报》,2002年10月16日。
    ①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页。
    ①魏小毛:《北京法院将提高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标准》,《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5月10日,第2版。
    ②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2页。
    ③[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史蒂文·谢威尔:《惩罚性损害赔偿:一个经济分析》,明辉译,徐爱国组织编译:《哈佛法律评论·侵权法学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7页。
    ④参见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6-7页。
    ②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5页。
    ③BGHZ 20,345(353)=NJW1956,1554;BGHZ26,349(352)=NJW1958,827.转引自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①参见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②参见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③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6页。
    ①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侵权行为编·继承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②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③参见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423页。
    ④参见梁志文:《惩罚抑或补偿: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赔偿》,《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54-55页。
    ①参见[日]纹谷畅男编:《商标法50讲》,魏启学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24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