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真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论域,几乎从文学理论甫一诞生的时候起,“真实”与否就成为对文学加以评判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在中西文论史上,也形成了种种关于关于文学真实的观念。本文认为,对这些观念加以研究非常必要,因为这此观念关涉到对文学之本质的理解。本文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对中国现代文论史上的文学真实观念进行了一番考察,分析这些观念的具体特征,探讨它们的形成原因,揭示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及其规律。
     在第一章,本文首先通过概念分析和文化人类学角度的考察,对中西文化中的真实观念进行探讨。其次,以西方文学观念史为例,探讨文学真实观念的不同形态,同时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一个西方背景。
     第二章专章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观念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发展情况。本文借用道家和儒家的“真论”与“诚论”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加以概括,认为“真论”与“诚论”是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的两种基本观念型态,它们分别以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为基础,它们之间对抗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的基本历史面貌。本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真论”与“诚论”的考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与中国传统文论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
     第三章从晚清时期开始,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发生情况,本章选取梁启超、王国维、早期鲁迅为个案,分析他们的文学真实观念中源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各种观念如何在一起冲突与融合,以及他的文学真实观念在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性。
     第四章考察五四时期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确立与演变。首先分析晚清以降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真实观念形成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对写实主义的热衷及其与当时的文学真实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考察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革命文学理论的文学真实观念,探讨其形成与社会状况、时代思潮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考察三十年代文学真实论的概貌,分别从左翼文学阵营和自由主义文学阵营透视那个年代文学真实论域的分裂以及这种分裂的原因。此外,本章还专门分析了晚年鲁迅的文学真实观念,展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家和作家对文学的独立思考。
     第六章考察了从抗战爆发到四十年代末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真实观念。本章首先分析毛泽东的《讲话》及其阐释者的文论观念,探讨文学真实观念在政治权力话语支配下的变异与影响;其次分析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文论思想,比较其在文学真实观念上与左翼正统派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意义、原因和历史影响;最后以张爱玲为个案,试图通过对她的文学观念、由她所引发的文学论争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出在四十年代的文学观念场域中,不同文学真实话语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认为,文学是基于经验的审美形式,表达经验性真实,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文学也需要理性的参与,理性可以防止文学经验书写的流荡和泛滥;也可以有助于文学表现人类生命的超越性梦想,传达出关于世界与生命的更高的真实。对于文学来说,经验与理性并不矛盾,在理想的状态下,他们能够相得益彰,有助于文学真实更好的传达。但是当理性僭越自身的界限而强制文学表达更多的理性真实时,文学就沦为虚伪意识的傀儡。
Literary Truth is a important reasearch area of literary theory, the problem existed as the literaturecome to the world and it is always taken as a principle of literariness judgment. In Chinese and westernhistory of literary, it has formed a variety conceptions of truth.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research of theseconceptions is very necessary, because it rela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Thispaper takes the way that put a case as a sample and expands to others to investigate the truth conception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nceptions,discusses their formation reasons and reveals them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thelaw.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ions of truth in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through the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rgues that,although literary truth is different from average truth, there is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Secondly, taking the western history of literary conceptio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different forms of literary truth conceptions, it can als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background for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history. This paper takes advantage of the ‘truth theory’ of Taoism and the ‘sincerity theory’ ofConfucianism to conclude the of the literary truth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rough theinvestigation to "truth theory" and "sincerity theory"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he paperprovide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truth and the deep relationship of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theories.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or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investigate th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truth conceptions. It selects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and Lu xun as three cases to study, for the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conceptions, to reveal its all kinds reasons that how to conflict andintegration, and study them in all aspects, that in what ways they express their modernity.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inspect the literature of May Fourth movement..The first part deal with the language change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formatiom of literary thuthconcecptions.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 of scientism of May4movement, realism trends andliterary thuth conceptions,The third part investigates revolution literature debate and discussion of theformation and social status.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ain phenomenon of literary truth theory from both the left-wingliterature camp and the liberal literature camp as well in1930s’.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also specializedin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Lu Xun's literary truth conception, to show that a independent thinker andwriter’s thinking of literature.
     The six Chapter concerns with truth theory from the beginning of Anti-Japanese War to the end of1940s.First,It analyses "the speech" of Mao Zedong, discusses the variation and influence of literarytruth theory controled by political ideology.Second,It analyses the July school’s literarythoughts,contrasts it’s conception of literary truth with that of the Orthodox school.Last,It analyses theconception of literary truth of Eileen Chang and the literary controversy caused her,to reveal theco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literary discause and it’s revelation for us.
     This paper insists that literature is a certain aesthetic form based on experience, expressingempirical truth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literary aesthetic. Literature also need reason, reasoncan prevent literature writing far from the subject. It can also help literature to describe dream of humanlife.,and conveys the world and life about higher truth. For literature, experience and reason is notcontradictory, in an ideal state, they can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 help to express the literary truthbetter. But when the reason trespass its own boundaries and forced literature to express more rationaltruth, literature will become the puppet of some false consciousness.
引文
①参见陈本益:《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道德性——兼论道家思想本身并不是美学》,《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期。
    ①参见福建师大中文系理论组:《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不容割裂——评“四人帮”的所谓“反真人真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期;姜东赋、王国绶:《斥“四人帮”的“反真人真事”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2期;楼栖:《“四人帮”的反“写真实”论和阴谋文艺——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学术研究》,1978年第1期;企候:《胡风的“写真实”和“四人帮”的“高于生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3期;刘叔成:《为“写真实”一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徐文玉:《论写真实》,《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郭因:《写真实和写理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①李玉铭、韩志军:《对“写真实”说的质疑》,《红旗》1980年第4期。
    ②参见周忠厚::《“写真实”不容否定》,《延河》,1980年第1期;畅广元《否定“写真实”是错误的——与〈对“写真实”说的质疑〉一文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第3期;徐文玉:《文艺“写真实”三題》,《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陆贵山:《怎样理解“写真实”——谈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界限》,《红旗》,1980年第9期;陈辽:《为“写真实”张目——与李玉铭韩志军同志商榷》,《红旗》,1980年第17期;陈金荣:《“写真实”是产生自然主义的根源吗?》,《清明》,1981年第1期;谭好哲:《略论“写真实”与“写本质”》,《江汉论坛》,1982年第2期。陈望衡:《“写真实”与“写本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①马玉田等:《艺术真实十题》,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②陆贵山:《艺术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邹贤敏:《艺术性——美学的范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④杨汉池《艺术真实性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⑤《<陆贵山文集>:铁肩担道义苦心创新说》,《光明日报》2012年2月5日。
    ⑥钱中文:《论文学的假定性类型和文学的真实性形态》,《钱中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0页。
    ⑦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版,2001年第2版。
    ①邱明正:《揭开艺术真实之谜》,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3-5页。
    ②吴义勤:《写真实·真实性》,《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③吴秀明:《真实的构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①周保欣:《研究历史文学真实论的创新之作》,《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②姜飞:《经验与真理—中国文学真实观念的历史和结构》,巴蜀书社,2010年版。
    ③王富仁:《文学真实性》,《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①许慎、段玉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八篇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84页。
    ②同上,第277页。
    ③《牛津大辞词典》(网络版),truth条。
    ①参见:王路《论“真”与“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②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61-162页。
    ①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对此征引了大量的例证。《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②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①《列子集释》,杨伯竣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255-258页。
    ②《涅槃经》下卷,昙无谶译林世田等点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200页。
    ①参见柏拉图:《理想国》卷十,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同上。
    ③同上。
    ①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6页。
    ②Richard Rorty,Introduction, Consequences of pragmatis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③《西方文论选》,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①叶秀山等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②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3页。
    ①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②Mistakes of reason: essays in honor of John Woods. Ed.by Kent Peacock andAndrew Irvine. University of TorontoPress Incorporated2005.P3.
    ③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肖涛译、袁伟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①包亚明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②同上,第228页。
    ③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91页。
    ④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05页。
    ⑤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610页。
    ①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106页。
    ②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610页。
    ③Nietzsche:The Gay Science,New York: Random House,1974,P219.
    ④卡尔那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33-34页。
    ⑤参见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2003年版。
    ①尼采:《看哪这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103页。
    ②巴尔扎克:《(故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1839),程代熙译,见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③高尔基《文学书简》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2l7页。
    ④高尔基:《给安·叶·托勃罗伏尔斯基》,《文学书简》上卷,曹葆华、渠建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17页。
    ①Stephen Halliwell. The aesthetics of mimesis: ancient texts&modern problem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Pvii.
    ②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③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页。
    ④同上,第5页。
    ⑤同上。
    ⑥柏拉图:《理想国》卷十,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6页。
    ①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65页。
    ②李春青:《拷问“真实性”——文学理论的学科反思之一》,《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参见第51-54页。
    ②贺拉斯:《诗艺》,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98页。
    ③同上,第99-100页。
    ①同上,第113页。
    ②同上,第105页。
    ③贺拉斯:《诗艺》,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④同上,第104页。
    ⑤同上,第112页。
    ⑥布瓦洛:《没有比真更美了》,《诗的艺术·附录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⑦布瓦洛:《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布瓦洛:《没有比真更美了》,《诗的艺术·附录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②布瓦洛:《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③同上,第53页。
    ④布瓦洛:《诗的艺术》,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99页。
    ⑤布瓦洛:《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②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③达文:《<哲学研究>导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5页。
    ④同上,第146页。
    ⑤达文:《巴尔扎克<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同上,第165页。
    ⑥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同上,第103页。
    ⑦巴尔扎克:《<私人生活场景>序言》,同上,第105页。
    ①泰纳:《巴尔扎克论》,同上,第186-187页。
    ②达文:《<哲学研究>导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
    ③达文:《巴尔扎克<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同上,第155页。
    ④同上,第163页。
    ⑤同上,第171页。
    ①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7-98页。
    ②同上,第98页。
    ③同上,第100页。
    ④同上,第101页。
    ⑤左拉:《实验小说》,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
    ⑥左拉:《戏剧上的自然主义》,同上,246页。
    ①左拉:《实验小说》,同上,第251页。
    ②左拉:《论小说》,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③左拉:《论小说》,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7页。
    ④同上,第216页。
    ⑤巴尔扎克:《<驴皮记>初版序言》,同上,第107页。
    ⑥同上,第108页。
    ⑦达文:《巴尔扎克<十九世纪风俗研究>序言》,同上,第172页。
    ①同上,第154页。
    ②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论小说》,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页。
    ③巴尔扎克:《<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同上,第113页。
    ①莫泊桑:《小说》,同上,第234页。
    ②同上,第235页。
    ③巴尔扎克:《<一桩无头公案>初版序言》,同上,第113页。
    ①巴尔扎克:《<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论小说》,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①莫泊桑:《小说》,同上,第237页。
    ②柏拉图:《伊安篇》,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③柏拉图:《理想国》,同上书,第3页。
    ①《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1页。
    ②同上,122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119页。
    ⑦同上,119-120页。
    ⑧同上,120页。
    ⑨同上,160页。
    ①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Grant F. Scott.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P54.
    ②语出济慈《希腊古瓮颂》一诗。
    ③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Grant F. Scott.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P60.
    ④同上。
    ⑤Nicholas Roe. John Keats and the Culture of Dissent.Clarendon Press,1998.P236.
    ①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Grant F. Scott.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95。
    ②同上,P167。
    ③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Grant F. Scott.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90。
    ④同上
    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⑥同上
    ①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4页。
    ②爱伦·坡:《诗的原理》,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501-502页。
    ③同上,第498-499页。
    ①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富》,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82-483页。
    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坤部第十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28页上。
    ②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59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37页。
    ②庄子此论与儒家论“诚”颇有相通之处,如周敦颐谓“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参见周敦颐《通书》,《周敦颐集》,岳麓书社,2002年,第20、21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②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一章和第二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8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④孔子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诚论,这里只是为表述的方便。
    ①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②朱自清:《朱自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第88页。
    ②同上,第75页。
    ③同上,第76页。
    ①同上,第158页。
    ②这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传述孔子的话,是否为孔子说尚有疑,不过因其与孔子观念一致,故录以佐之。
    ①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第44页。
    ②同上,第26页。
    ③同上,第47页。
    ①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第501页。
    ①朱熹:同上,第335页。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②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①司马迁:《报任安书》,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②司马迁:《史记·屈原传》,同上,第85页。
    ③《毛诗序》,同上,第63页。
    ①《毛诗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②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159页
    ①阮籍:《大人先生传》,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②阮籍:《乐论》,同上,第88页。
    ③同上,第92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9页。
    ②钟嵘:《诗品·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08-311页。
    ①魏征等:《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3页。
    ②魏征:《隋书·文学传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③同上。
    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同上,第55页。
    ⑤魏征等:《隋书·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18页。
    ⑥王昌龄:《诗格》,《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①白居易:《新乐府序》,同上,第227页。
    ②韩愈:《答刘正夫书》,同上,第215页。
    ③韩愈:《答李翊书》,同上,第213页。
    ④韩愈:《答尉迟生书》,同上,第214页。
    ①苏轼:《王定国诗叙》,同上,第397页。
    ②邵雍:《观物外篇》。
    ③苏轼:《自评文》,《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11页。
    ④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同上,第400页。
    ⑤苏轼:《送参寥师》,同上,第416页。
    ①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其一)》,上,第417页。
    ②王若虚:《论诗诗》,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1页。
    ③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同上,第449-450页。
    ④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同上,第463页。
    ⑤宋濂:《文原》,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⑥宋濂:《赠梁建中序》,同上,第8页。
    ①宋濂:《答王秀才书》,同上,第11页。
    ②宋濂:《文原》,同上,第4页
    ③李梦阳:《诗集自序》,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④同上,第56页。
    ⑤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八,转引自张立文主编《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页。
    ⑥朱熹:《中庸章句序》,同上。
    ⑦陆九渊:《杂说》,同上,第213页。
    ⑧王阳明:《与王纯甫二》,同上,第248页。
    ⑨王阳明:《传习录中》,同上,第253页。
    ①王阳明:《传习录上》,同上,第254页。
    ②李贽:《童心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第118页。
    ⑥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同上,第121-122页。
    ①袁宏道:《寿存斋张公七十序》,同上,第122页。
    ②袁宏道:《与丘长孺》,同上,第209页。
    ③袁宏道:《行素园存稿引》,同上,第203页。
    ④袁宏道:《序小修诗》,同上,第211页。
    ⑤袁宏道:《序小修诗》,同上,第211-212页。
    ⑥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同上,第122页。
    ⑦袁中道:《蔡不暇诗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697页。
    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钟提学惺》,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220页。
    ①钱谦益:《题燕市酒人篇》,《牧斋有学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0-1551页。
    ②钱谦益:《复李叔则书》,同上,第1345页。
    ③黄宗羲:《陈苇庵年伯诗序》,《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5页。
    ④黄宗羲:《论文管见》,同上,第482页。
    ⑤黄宗羲:《明文案序上》,同上,第388页。
    ⑥黄宗羲:《金介山诗序》,同上,第361页。
    ⑦黄宗羲:《马雪航诗序》,同上,第363-364页。
    ⑧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秦克诚点校《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74页。
    ①顾炎武:《古人用韵无过十字》,同上,第731页。
    ②顾炎武:《诗体代降》,同上,第748页。
    ③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四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654页。
    ④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6页。
    ⑤同上,第52页。
    ⑥同上,第44页。
    ⑦同上,第28页。
    ①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3页。
    ②同上,第74页。
    ③同上,第75页。
    ④同上,第67页。
    ⑤同上,第68页。
    ①沈德潜:《说诗萃语》,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7页。
    ②同上,第525页。
    ③同上,第523页。
    ④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⑤同上,第3页。
    ⑥同上,第146页。
    ⑦同上,第216页。
    ⑧同上,第223页。
    ⑨袁枚:《续诗品》,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3页。
    ⑩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页。
    11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12袁枚:《续诗品》,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2页。
    13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中国历代文论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74页。
    14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同上,第467-468页。
    ①同上,第468页。
    ②方苞:《又书货殖传后》,《方苞集》,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③方苞:《杨千木文稿序》,同上,第608页。
    ④方苞:《储理执文稿序》,同上,第95页。
    ⑤方苞:《杨黄在时文序》,同上,第100页。
    ⑥龚自珍:《壬癸之际胎观第一》,
    ⑦龚自珍:《文体箴》,
    ⑧龚自珍:《长短言自序》
    ①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
    ②龚自珍:《三别好诗》之二,
    ③龚自珍:《己亥杂诗》,
    ④龚自珍:《送徐铁孙序》,
    ⑤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5页。
    ⑥同上,第65页。
    ⑦刘熙载:《艺概·文概》,同上,第38页。
    ⑧同上,第22页。
    ⑨刘熙载:《艺概·赋概》,同上,第88页。
    ⑩刘熙载:《艺概·文概》,同上,第7页。
    11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1页。
    12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0页。
    13刘熙载:《艺概·文概》,同上,第21页。
    ①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鸿章全集》,奏稿,第二十四卷。海南出版社1997年影印版。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原序》,《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③参见马睿:《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④高旭:《愿无尽庐诗话》,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41页。
    ①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1月11日版。
    ①同上。
    ②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版,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版。
    ①同上。
    ②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11月11日版。
    ③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11月版。
    ④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8页。
    ⑤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9页。
    ①同上,第1220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③同上,第2页。
    ④同上,第30页。
    ⑤同上,第63页。
    ⑥同上,第107页。
    ⑦同上,第43页。
    ⑧同上,第59页。
    ⑨同上,第58页。
    ⑩同上,第40、46、116页。
    11同上,第94、114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①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①王国维:《教育偶感四则》之四,《王国维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刘锋杰、章池集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③同上,第61页。
    ④同上,第45页。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同上,第282页。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之四,《王国维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6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刘锋杰、章池集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页。
    ③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9-250页。
    ④同上,第250页。
    ①同上,第252页。
    ②同上,第258页。
    ③参见王国维:《叔本华的哲学及其教育思想》,《叔本华与尼采》等。
    ④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6页。
    ⑤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9页。
    ①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王国维全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页。
    ①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②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4页。
    ③同上,第344-345页。
    ④SchopenhauerA. 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Vol.2. Payne E F J.(t rans). New York:DoverPublication,1966.转引自《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刘锋杰、章池集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同上,第104页。
    ②参见佛雏:《<人间词话>五题》,《扬州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③刘锋杰、章池:《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刘锋杰、章池集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282页。
    ⑤同上,第211页。
    ①同上,第265页。
    ②金应珪:《词选后序》,同上,第266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同上,第301页。
    ④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鲁迅:《文化偏至论》,同上,第45页。
    ③同上,第58页。
    ④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⑤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同上,第25-26页。
    ②同上,第27页。
    ③同上,第25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同上,第65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66-67页。
    ④同上,第67页。
    ①同上,第68页。
    ②同上,第80-81页。
    ③同上,第101页。
    ④同上,第102页。
    ⑤鲁迅:《文化偏至论》,同上,第45页。
    ①鲁迅:《摩罗诗力说》,同上,第68页。
    ②同上,第69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70页。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第70-71页。
    ①张向东:《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①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清末文学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第7页。
    ②王炳堃:《<拼音字谱>序》,同上,第14页。
    ③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原序》(一),同上,第19页。
    ①同上,第20页。
    ②胡适:《逼上梁山》,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③同上,第146页。
    ①这一条在此前致朱经农和陈独秀信中都是放在第四条,之所以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中移到最后,可能是出于担心其太刺眼。胡适应《逼上梁山》对此改动有解释:“这个新次弟是有意改动的。我把‘不避俗字俗语’一条放在最后,标题只是很委婉的说‘不避俗字俗语’,其实是很郑重的提出我的白话文学的主张”,参见上书,第161页。另外胡适晚年在一个座谈会上回顾“八事”时也指出“八项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用白话’”,参见胡适:《什么是‘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文集·12》,第53页。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同上,第45页。
    ④同上,第44页。
    ⑤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7页。
    ①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同上,第23-24页。
    ③胡适:《国语文学史》,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16页。
    ④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胡适:《寄陈独秀》,同上,第24-25页。
    ②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同上,第165页。
    ③胡适:《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同上,第91页。
    ④周作人:《周作人的信》,《钱玄同文集·3》,第232页。
    ⑤俞平伯:《<吴歌甲集>序》,顾颉刚等辑《吴歌吴歌小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同上,第16-17页。
    ②钱玄同:《<吴歌甲集>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229页。
    ①胡适:《<吴歌甲集>序》,顾颉刚等辑《吴歌吴歌小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第12期。转引自俞兆平:《<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③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张君励等著《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④Scientism按照原义应译“科学主义”,译为“唯科学主义”似有不妥;“唯”所要强调的价值倾向性在“主义”的含义已经表出,没必要重复强调。
    ⑤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⑥俞兆平:《<新青年>中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
    ①张清民:《科学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沈雁冰:《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版。
    ③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版。
    ④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1915年10月15日版。
    ①雁冰:《文学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8月版。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第7-8页。
    ③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版。
    ④雁冰:《文学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学生杂志》第7卷第9期,1920年8月版。
    ①郎损:《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1年2月版。
    ②郎损:《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小说月报》第12卷第2号,1921年2月版。
    ③雁冰:《为文学研究者进一解》,《改造》第3卷1号,1920年9月15日版。
    ④沈雁冰:《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1号,1920年1月25日版。
    ①同上。
    ②《改革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版。
    ③朱希祖:《厨川白村〈文艺的进化〉〈自然派与晚近新文艺比较上美丑的问题〉译者案》,《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
    ①瞿世英:《小说的研究》,分上中下三篇连载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7、8、9号,1822年版。
    ②李劼人:《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少年中国》第3卷第10期,1922年5月1日版。
    ③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822年7月版。
    ④成仿吾:《呐喊的评论》,《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1924年2月版。
    ①成仿吾:《评冰心女士的超人》,《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1923年2月版。
    ②成仿吾:《写实主义与庸俗主义》,《创造周报》第5号,1923年6月版。
    ③郭沫若:《革命与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版。
    ④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青年杂志》第1卷第3号,1915年11月15日版。
    ⑤在《青年杂志》第1卷第6期的“通信”栏,陈独秀回答署名张永言的读者关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不同的提问,称:“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乃与自然科学实证哲学同时进步。此乃人类思想由虚入实之一贯精神也。自然主义尤趋现实,始於左喇时代,最近数十年来事耳。虽极淫鄙,亦所不讳,意在彻底暴露人生之真相,视写实主义更进一步”。
    ①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小说月报》第13卷第7号,1822年7月版。
    ②沈雁冰:《小说新潮栏宣言》,《小说月报》第11卷1号,1920年1月25日版。
    ①沈雁冰:《新旧文学平议之评议》,《小说月报》第11卷1号,1920年1月25日版。
    ②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续),,《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1915年12月15日版。
    ①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太阳月刊》2月号,1928年2月版。
    ①郭沫若:《文学与革命》,《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版。
    ②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1928年2月。
    ③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文化批判》第2号,1928年2月版。
    ①郭沫若:《文学与革命》,《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版。
    ②成仿吾:《革命文学与他的永远性》,《创造月刊》第1卷第4期,1926年6月版。
    ①香谷:《关于“革命”文学的几句话》,《泰东月刊》第1卷第4期,1927年12月版。
    ②香谷:《革命的文学家!到民间去!》,《泰东月刊》第1卷第5期,1928年1月版。
    ③蒋光慈:《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太阳月刊》创刊号,1928年1月版。
    ①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创造月刊》第1卷第10期,1928年3月版。
    ①李初梨:《自然生长性与目的意识性》,《思想》月刊第2期,1928年9月版。
    ②同上。
    ③郭沫若:《文学与革命》,《创造月刊》第1卷第3期,1926年5月版。
    ①芳孤:《革命文学与自然主义》,《泰东月刊》第1卷第10期,1928年6月版。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①勺水:《论新写实主义》,《乐群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3月版。
    ②侍桁:《又是一个Don Quixote的乱舞》,《北新》半月刊第2卷第15期,1928年6月版。
    ①侍桁:《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语丝》周刊第4卷第22期,1928年5月版。
    ①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页。
    ②瞿秋白:《‘Apoliticism’——非政治主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1页。
    ③同上,第541-542页。
    ①同上,第543-544页。
    ②同上,第542页。
    ③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④同上,第59页。
    ⑤同上,第58-59页。
    ⑥同上,第61页。
    ①同上,第67页。
    ②同上,第70页。
    ③瞿秋白:《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同上,第128页。
    ④瞿秋白:《高尔基论文选集·写在前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325页。
    ⑤瞿秋白:《马克斯、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1页。
    ①瞿秋白:《拉法格和他的文艺批评》,同上,第135-136页。
    ②同上,第136页。
    ③同上,第133-134页。
    ④同上,第134页。
    ①同上,第137-138页。
    ②同上,第138页。
    ③瞿秋白:《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页。
    ①瞿秋白:《马克斯、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②瞿秋白:《高尔基创作选集·后记》,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320页。
    ③瞿秋白:《<铁流>在巴黎》《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6-447页。
    ①瞿秋白:《谈谈〈三人行〉》,同上,第454页。
    ②瞿秋白:《革命的浪漫蒂克》,同上,第456-460页。
    ③瞿秋白:《忏悔》,同上,第409-411页。
    ④瞿秋白:《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同上,第477页。
    ⑤同上,第477-479页。
    ①瞿秋白:《马克斯、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4页。
    ②同上,第13页。
    ③同上
    ①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文艺自由论辩集》,第133页。
    ②周扬:《到底是谁不要真理,不要文艺》,《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③同上,第32-33页。
    ④周扬:《文学的真实性》,同上,第58页。
    ①同上,第71-72页。
    ②同上,第72页。
    ③同上,第73页。
    ④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
    223页。
    ①梁实秋:《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页。
    ②同上,第215页。
    ③同上,第216页。
    ④梁实秋:《文学批评论·结论》,同上,第124页。
    ⑤梁实秋:《文学的纪律》,同上,105页。
    ⑥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同上,第141页。
    ⑦梁实秋:《现代文学论》,同上,第161页。
    ①同上。
    ②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同上,第151页。
    ③梁实秋:《文学的纪律》,同上,第100-101页。
    ④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同上,第151页。
    ⑤梁实秋:《现代文学论》,同上,第177页。
    ①梁实秋:《文学批评论·结论》,同上,第124页。
    ②梁实秋:《文学的纪律》,同上,第103页。
    ③同上,第98页。
    ④同上,第103页。
    ⑤同上,第103-104页。
    ⑥同上,第104页。
    ⑦梁实秋:《现代文学论》,同上,第172-173页。
    ①梁实秋:《文学的纪律》,同上,第105页。
    ②同上。
    ③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同上,第131页。
    ④同上,第134页。
    ①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②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③梁实秋:《所谓‘题材的积极性’》,同上,第185页。
    ④同上,第186页。
    ⑤林语堂:《论文》,《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⑥同上,第50页。
    ①林语堂:《新旧文学》,同上,第31页。
    ②林语堂:《论文》,同上,第44页。
    ③同上,第43页。
    ④林语堂:《说文德》,同上,第37页。
    ⑤林语堂:《论文》,同上,第46页。
    ⑥同上第46-47页。
    ⑦林语堂:《论语录体之用》,第54-55页。
    ⑧林语堂:《论文》,同上,第49页。
    ①胡秋原:《阿狗艺术论》,《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②同上,第10页。
    ③同上,第7页。
    ④同上,第8页。
    ⑤同上,第35页。
    ①胡秋原:《勿侵略文艺》,同上,第35页。
    ②胡秋原:《钱杏村理论之清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拥护》,同上,第51页。
    ③同上,第52-53页。
    ④同上,第49页。
    ⑤同上,第50页。
    ⑥同上,第51页。
    ⑦同上,第60页。
    ①苏汶:《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同上,第95页。
    ②同上,第97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苏汶:《论第三种人的出路》,同上,第154页。
    ⑥同上,第156页。
    ⑦同上,第160-161页。
    ⑧同上,第161页。
    ①同上,第153页。
    ②苏汶:《论文学上的干涉主义》,同上,第198-199页。
    ③同上,第199页。
    ④同上。
    ①同上,第199-200页。
    ②同上,第200页。
    ③同上,第201页。
    ④同上。
    ⑤同上,第202页。
    ①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l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鲁迅:《革命文学》,《鲁迅全集》第3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4页。
    ②鲁迅:《<新时代的预感>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l0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6页。
    ③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④鲁迅:《在钟楼上》,《鲁迅全集》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①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同上,第233页。
    ②鲁迅:《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③鲁迅: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④同上。
    ①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鲁迅全集》第3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②鲁迅:《致李桦》,《鲁迅书信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746页。
    ③同上,第830、831页。
    ①鲁迅:《叶紫作<丰收>序》,《鲁迅全集》第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2页。
    ②鲁迅《致徐惫庸》,《.鲁迅全集》第12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2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②同上,第848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2页。
    ②同上,第855页。
    ①同上,第855-856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861页。
    ③同上,第861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5-866页。
    ②同上,第866-867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页。
    ②周扬:《文学与生活漫谈》,《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37页。
    ①周扬:《文学与生活漫谈》,《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
    ②周扬:《王实味的文艺观与我们的文艺观》,同上,第388-389页。
    ③同上,第389页。
    ①邵荃麟:《艺术的真实性及其他》,《邵荃麟评论选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
    ②同上,第122-123页。
    ①同上,第278-279页。
    ②同上,第283-284页。
    ③刘锋杰:《从革命的合法性到文化的合法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
    ④袁盛勇:《<讲话>的边界和核心》,《文艺争鸣》,2012年第5期。
    ①舒芜:《论主观》,《希望》第1卷第1期,1945年1月版。
    ②同上。
    ①项黎:《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中原》创刊号,1943年6月版。
    ②同上。
    ③于潮:《论生活态度和现实主义》,《中原》创刊号,1943年6月版。
    ①嘉梨:《人民不是一本书》,《新华日报》,1943年3月17日。
    ②刘锋杰:《论七月派批评观》,《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①胡风:《关于抽骨留皮的文学论》,《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
    ②吕荧:《艺术与政治》,《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第91页。
    ③项黎:《艺术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原》第1卷第3期,1944年3月版。
    ④胡风:《答文艺问题上的若干质疑》,《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9页。
    ①胡风:《关于人与诗,关于第二义的诗人》,《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0页。
    ②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同上,第248-249页。
    ③同上,257-260页。
    ①项黎:《艺术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原》第1卷第3期,1944年3月版。
    ①胡风:《现实主义在今天》,《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页。
    ②同上,第322-323页。
    ③胡风:《关于创作的二三理解》,同上,第29页。
    ④胡风:《论战争期间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同上,第22页。
    ①方然:《文化风貌录》,《讨论胡风文艺思想参考资料》(第四辑),四川文联1955年编印,第42、43页。
    ②方然:《‘主观’与真实》,同上,第58、59页。
    ③胡风:《关于题材,关于‘技巧’,关于接受遗产》,《胡风评论集》(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2页。
    ④胡风:《七年忌》,《胡风评论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①胡风:《置身于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同上,第19页。
    ②同上,第20页。
    ①柯灵:《遥寄张爱玲》,子通、亦清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①胡兰成:《皂隶·清客与来者》,《新东方》第9卷第3期,1944年3月版。写这篇文章时张、胡还没有恋爱,胡的评论应更具客观性,而不像后来对张的评论只是一味的推崇赞叹。
    ②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第3卷第11期,1944年5月版。
    ③刘锋杰:《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④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②同上,第173页。
    ③同上,第172-173页。
    ①同上,第174页。
    ②同上,第175页。
    ③同上。
    ④张爱玲:《书评四篇》,《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①张爱玲:《写什么》,同上,第133、134页。
    ②张爱玲:《论写作》,同上,第82页。
    ①张爱玲:《烬余录》,同上,第53页。
    ②张爱玲:《论写作》,同上,第81页。
    ③张爱玲:《谈女人》,同上,第70页。
    ①刘锋杰:《论张爱玲的现代性及其生成方式》,《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①同上。
    ②柯灵:《遥寄张爱玲》,子通、亦清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③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文学影响力及‘张派’作家的超越之路》,同上,第367-374页。
    ①王富仁:《文学真实论》,《中国政法大学报》,2010年第2期。
    ①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叶秀山等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四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史——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9、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许宝强、袁伟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肖涛译、袁伟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1、包亚明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尼采:《哲学与真理—尼采1872-1876年笔记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4、尼采:《看哪这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7、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8、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3、4期。
    22、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胡雨谭、叶肖译,江苏人民出版2006年版。
    23、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2003年版。
    24、Stephen Halliwell. The aesthetics of mimesis: ancient texts&modern problem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5、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6、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7、布瓦洛:《诗的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9、王秋荣编:《巴尔扎克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30、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Keats. Grant F. Scott. 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1、安敏成:《现实主义的冒险》,姜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陈宣良:《理性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3、徐瑞康:《欧洲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陆贵山:《艺术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邹贤敏《艺术性——美学的范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6、杨汉池:艺术真实性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8、吴秀明:《真实的构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9、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0、姜飞:《经验与真理》,巴蜀书社2010年版。
    41、陈望衡著:《中国古典美学史》(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2、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王筱云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文论卷》(1-2),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4、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5、舒芜等编:《中国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47、朱自清:《朱自清说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8、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49、王煜:《老庄思想论集》,联经出版公司,1979年版。
    5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53、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54、淮南子校释.张双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5、钟兆鹏主编:《.春秋繁露校释》(校补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6、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57、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58、张立文主编《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9、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0、黄宗羲:《南雷文定》(四册),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4年版
    62、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四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
    63、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戴鸿森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64、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65、袁枚:《随园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6、赵永纪:《清初诗歌》,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67、朱彝尊:《曝书亭集》,上海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六年版。
    68、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9、方苞:《方苞集》,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0、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71、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72、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3、马睿:《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4、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75、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7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
    79、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6年版
    80、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1、梁启超:《夏威夷游记》,《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8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3、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84、王国维:《人间词话》,刘锋杰、章池集评《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2002年版。
    85、鲁迅:《鲁迅全集》第1、2、3、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86、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7、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88、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9、胡适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版。
    90、郑振铎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年版。
    91、张向东:《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92、本社编:《清末文学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93、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全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4、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2、8、1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5、曹庸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7),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6、钱玄同:《钱玄同文集·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7、顾颉刚等辑《吴歌吴歌小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8、张君励等:《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0、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社1981年版。
    101、茅盾:《茅盾评论文集》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02、丁尔纲等编:《茅盾论文学艺术》,郑州大学中文系1979年印。
    103、茅盾:《茅盾选集第五卷文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04、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5、陈顺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6、旷新年:《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7、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文学运动史料选》(1-5),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08、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9、郭沫若:《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0、成仿吾:《成仿吾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1、王独清:《独清文艺论集》,上海光华书局1932年版。
    112、刘纳:《创造社与泰东书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3、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14、贾振勇:《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5、陈瘦竹主编:《左翼文艺运动史料》,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79年版。
    116、马良春,张大明编:《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7、吉明学、孙露茜:《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18、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9、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东亚书局1932年版。
    120、苏汶编:《文艺自由论辩集》,现代书局1933年版。
    121、林语堂:《新旧文学》,《林语堂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22、黎照编:《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123、梁实秋:《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124、周扬:《周扬文集》(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1-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7、胡风:《胡风评论集》(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8、胡风:《胡风全集》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9、本社编:《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理论、论争》,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30、以群:《以群文艺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31、邵荃麟:《邵荃麟评论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2、何其芳:《何其芳文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33、《清议报》、《新青年》、《小说月报》、《少年中国》、《语丝》周刊、《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新月》月刊、《文化批判》、《泰东月刊》、《太阳月刊》、《拓荒者》、《现代》杂志,《七月》杂志、《希望》杂志、《文艺阵地》、《抗战文艺》等期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