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新时期外国文学史范式的建构与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918年首部外国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诞生以来,迄今为止外国文学史的总体数量已达七百余部。外国文学史编纂的相关问题成为近年来外国文学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以往研究多从史料出发,缺乏理论深度;而且多集中于一部或几部具体文学史著作,缺乏学术史的宏观视野。为此,本文主要是在学术史的视野之下,运用相关理论,以新时期以来的外国文学史为重点,进行了外国文学史编纂的整体考察与研究。
     本文详尽统计了1918年至2012年外国文学史编纂与出版的情况,梳理了近百年来外国文学史编纂的整体概况,主要关注了同一时期外国文学史著作的共性与个性,不同时期外国文学史著作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依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对若干部重要外国文学史著作做出解读与评析;阐释了外国文学史范式建构与转型的具体演变过程。
     论文认为,新时期以前,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郑振铎的《文学大纲》等文学史建构了外国文学史的早期范式,体现出以启蒙和教育为主的性质。新时期以来,早期传统史传点评式的解读、编译为主的模式逐渐式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外国文学史的编写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一时期的代表著作为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这部文学史既宣告外国文学史编写范式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新旧外国文学史范式的转型。此后,文学史编写遭遇危机,中外有关“重写文学史”的探讨和论争不断。认知哲学、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西方文艺理论也对文学史编写产生了影响。外国文学史在文学史观、叙述体例、话语体系等各方面都有所转变。
Since Zhou Zuoren's "Histor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was published in1918, which is the first work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so far an overall number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has beyond seven hundred. Issues related to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have become one hotspot in academic circle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most of previous studies started from historical data and concentrated in one or several of the specific works of literary history, but were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 and macro-perspective vision of academic history. Therefore, with use of relevant theory, this article is mainly under the vision of academic history, and focus on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since the new period, to make an overal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dissertation calculates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from1918to2012explicitly, and tea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It focuses on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historical work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historical 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On that basis, according to Kuhn's theory of paradigm, it interprets and analyzes of several important works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and explains the concrete evolution proc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Before the new period, Zhou Zuoren's "Histor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Zheng Zhenduo's "The Outline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works of literary history have constructed the early paradigm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ese works reflected the nature of enlightenment and education. After the new period, the early mode gradually declined. Marxist theory is widely used instead of traditional comment style of history and extensive using of transl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his period is "Histor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which is edited by Yang Zhouhan. This literary history not only declared that the paradigm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has formed, but also mark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old and new paradigms. Since then,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about "Re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were intense, and cognitive philosophy, post-colonialism, deconstructionism and other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lso had impacts on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Those formed a crisis in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changed the concepts of literary history, narrative style, discourse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of history of foreign literature.
引文
① 歌德在《论文学艺术》中预言道:“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开始。现在,每个人都必须为加速这一时代而努力”([德]歌德著,范大灿译:《论文学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44)中提出了“世界的文学”:“随着资本的输出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不仅物质生产逐渐形成世界性,而且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日益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5页)。
    ②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43页。
    ③ 欧洲绝大部分居民是白种人,美洲居民主要为英、法等欧洲国家移民的后裔,其次为印欧混血人、印第安人、黑人,北美还有少数格陵兰人、波多黎各人、犹太人、日本人和华侨,大洋洲70%以上的居民是欧洲移民的后裔;有源于同一系统的宗教信仰,多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着共同的语系语族(印欧语系)和大体一致的历史发展过程;拥有大致相同的民族个性,崇尚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等。
    ①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从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页。
    ② 例如,王忠祥曾在《构建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的新范式》一文中提及“范式”,不过作者的所指约等同于“典例”,与库恩的理论关系不大。见郑体武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29-138页。
    ③ 库恩的论著共五部:
    1.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Planetary Astr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ought. Foreword by James B. Cona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7. (Successive editions,1959,1966, and 1985.)(中译本:托马斯·库恩著,吴国盛等译,《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Unified Science: Foundations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vol.2, no.2.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2d revised edition,1970; 3d ed,1996.)(中译本:T.S.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孔恩著,程树德、傅大卫、王道远、钱永祥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4年二版;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2012年2版)
    3. The Essential Tension: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中译本: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托马斯·库恩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 Black-Body Theory and the Quantum Discontinuity 1894-1912.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Reprinted with an Afterword, "Revisiting Planck" pp.349-370.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 The Road Since Structure:Philosophical Essays,1970-1993.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中译本:托马斯·库恩著,邱慧译,《结构之后的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① 在建构理论的过程中,库恩从社会学与艺术学中吸取了不少经验,例如,艺术史和文学史早已发现,文学和艺术的风格并非持续性的积累和渐变的过程。这和库恩对于科学发展方式的看法相一致,他承认科学是“进步”的,但他所认为的进步并不等于进化论意义上的历时性的进步,科学不是朝“真理”不断迈进的,而是共时性的。
    ① Nature of a Paradigm, in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ed. Imre Lakatos and Alan Musgrav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59-90.
    ② 库恩在《对批评的答复》(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231-278;重印收录于《结构之后的路》,123-175)中,设置了一个比喻,指出存在两个“库恩”:“库恩甲”和“库恩乙”。“库恩甲”是他本人,“库恩乙”则是批评家虚构出的人物。他认为,这些批评中有不少针对的是“库恩乙”的观点,而非其本人的意见。
    ③ 托马斯·S·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0页。
    ④ [美]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91 页。
    ①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第16页。
    ② 例如:《范式与阐释》(金元浦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孙英春著,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中的范式转变》(郭萌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文艺学的范式及其转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重建中国哲学范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广告学范式研究》(胡维平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范式革命: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发端(1862-1937)》(赵健编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等。
    ③ 陈俊:《库恩“范式”的本质及认识论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1期。
    ① 中国古代典籍对于“历史”的用法,是将“历”与“史”分开释义的。现代辞典多将典籍中“历史”二字连用的情况误释为后世的词义。
    ② [日]佐藤正幸:《历史认识与历史意识:关于“历史”一词的研究》,郭海良译,载《史与诗:世界诸文明的历史书写》,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③ 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 [美]海登·怀特:《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前言:历史的诗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3年,第2页。
    ② 引自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③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8页。
    ④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309 页。
    ① [美]乔纳森·卡勒著,李平译:《文学理论入门》,南京:译林出版社,1988年,第38页。
    ② 关于“大写的文学”与“小写的文学”概念之具体论述可见此书:[英]彼得·威德森著,钱竞,张欣译:《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作者指出,正是诸如阿诺德一类的批评家推进文学形成了强调道德和民族意识的倾向。
    ① 参见董乃斌,陈伯海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第二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23页。
    ② 韦勒克有三处提及文学史,可参阅:Rene Wellek, Concepts of Critic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3, pp.137-153;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 pp.252-268; Rene Wellek, The Attack on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2, pp.64-77.
    ③ [美]韦勒克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81页。
    ① 见肖四新:《“外国文学史”编写中的主观性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② [德]瑙曼:《作品与文学史》,见瑙鲁等著,范大灿编:《作品、文学史与读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① [荷兰]佛克马、蚁布思著,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② 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论》编辑委员会编译:《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19页。
    ① 同上,第118-152页。
    ②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 《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115页。
    ① 文学概念从“小写的文学”(literature)流变至“大写的文学”(Literature)的简要过程详见前文。
    ② 见[英]彼得·威德森著,钱竞,张欣译:《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541页、第594-596页。
    ① 璩鑫圭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97页。
    ② 见于李叔同:《弘一大师文集 文学·佛学作品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68-71页。行文逾千字,应为课程讲义。简略介绍了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司各特、雪莱、乔治·艾略特等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概况。该文的突出特点是对于美学评论家,尤其是绘画理论家较为关注,介绍了前拉斐尔派的画家兼诗人罗塞蒂、威廉·莫里斯及批评家罗斯金、沃尔特·佩特等人。
    ③ 见朱有辙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页(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每周课时)。第一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上古迄魏,3)、文字学(声韵之部,3)、希腊罗马文学史(3)、哲学概论(3)、第一种外国语(8)第二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魏晋迄唐,3)、文字学(形体之部,3)、近世欧洲文学史(3)、第二种外国语(8)第三年:中国文学(6)、中国文学史(唐宋迄今,3)、文字学(训诂之部,3)、第二种外国语(8)
    ①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② 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欧洲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③ 周作人著,止庵、戴大洪校注:《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 [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② 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载《郑振铎全集(第15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37-138页。
    ①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② 参阅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373-374页。
    ① 据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的统计,仅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止,“我国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总种数的65.8%强(总印数82,005,000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的74.4%强)”(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桑:《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载《文学评论》1959年第5期)。
    ② 我国出版了弗里契的多部文学史:《欧洲文学发展史》有多个译本,译者沈起予,由日本外村史郎的译本转译,1932和1935年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由上海群益书店再版,更名为《欧洲文学发达史》;另有一部《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1933),楼建南译,上海新生命书局出版。
    ③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① 余一中:《多元—一元—多元:苏联文学74年的发展道路》,《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
    ① 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 Main Currents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The Emigrant Literature','The Romantic School in Germany','The Reaction in France','Naturalism in England','The Romantic School in France','Young Germany', Heinemann:London,1901-1905. 6vols.
    ② [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分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③ [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2分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页。
    ④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9页。
    ⑤ 原作为法语Histoire de la litterature anglaise,英译本为:H. A. Taine, translated by H.Van Laun,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N.Y., Holt & Williams,1871.
    ① 关于丹纳整体思想的论述,可见郑海瑶、陈引驰:《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丹纳的<艺术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② 《小说月报》,第13卷第4号《通信》栏。
    ③ 见郑克鲁:《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学习与探索》,2005年06期。
    ④ 其时中国留学生大多留日,留学欧美者较少,因而五四以前中国学界受到日本学术研究的深远影响。从1949年前出版的译介类外国文学研究著作来看,厨村白树、本间久雄、木村毅、相马御风等日人撰写的书籍占绝大多数,具体请参考龚翰熊的《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6-497页。西方文学史家如弗里契等人的代表作亦由日文译本转译而来。编译类外国文学通史以日本学者的文学史为底本也是较常见的方式,谢六逸的《世界文学》就是以日本新潮社出版的《世界文学讲座》的第一卷《世界文学总论篇》为蓝本的。
    ① 例如,郑振铎编《文学大纲》时,即沿用了德林瓦特《文学大纲》的不少内容,在对希腊精神的论述、歌德的评价上几乎完全一致;李菊休和赵景深合著的《世界文学史纲》一书,又借用了郑振铎《文学大纲》中的许多观点;徐名骥的《英吉利文学》一书论及简·奥斯丁的部分内容,也与郑振铎《文学大纲》基本类似。
    ② 谢六逸编译:《世界文学》,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自序。
    ① 见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5页。
    ① 《小说月报》,第二十卷一号,1921年。
    ②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学衡》,1922年04期。
    ③ 见杨玉珍:《外来影响与郑振铎的文学史观》,《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① 建国前的外国文学通史:1918:《欧洲文学史》,周作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927:《文学大纲》(4卷),郑振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西洋文学》,方壁,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再版/1935年更名为《西洋文学通论》出版/1985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4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再版《西洋文学提要》,于华龙编,上海:世界书局1931:《欧洲文学史纲》,金石声编,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世界文学史纲》,李菊休,赵景深合编,上海:亚细亚书局《世界文学史》,余慕陶编著,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5:《世界文学》,谢六逸编译,上海:世界书局《西洋文学讲座》,方壁等著,上海:世界书局1937:《世界文学史大纲》(3卷),啸南,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46:《西洋文学的研究》,柳无忌,上海:大东书局1948:《欧洲文学史简编》,张毕来,上海:文化供应社1949:《世界文学小史》,胡仲持,上海:三联书店
    ② 这部文学史虽然是断代史,但它与作者已出版的《欧洲文学史》具有密切联系,可与前书合并为一本较为完整的欧洲文学史,详见下文。
    ③ 此书1930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初版,1933年再版,1935年更名为《西洋文学通论》出版,1985、2004、2010年分别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再版。
    ① 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号,收《茅盾选集》第5卷,第3页。
    ② 茅盾:《新旧文学之评议》,《小说月报》1920年第11卷第1期,收《茅盾选集》第5卷,第12页。
    ③ 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号。
    ① 该书主编为李菊休,曾写过《现代小说研究》(亚细亚书局,1931),并译介过不少时事政治类文章。校订者赵景深是较早研究世界文学的学者,早在20年代初即写过《现代世界女文学家概观》(载《妇女杂志》1920年第1期)一文介绍世界各国的女性作家。
    ① 胡仲持:《世界文学小史》,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第17页。
    ①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2013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周作人自编集”,据《近代欧洲文学史》复印件重新整理出版,由止庵注解。
    ② 止庵著:《周作人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 周作人:《神话学与安特路朗》,载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2页。
    ② Saintbury, George Edward Bateman,1845-1933,英国文学史家及评论家。主要著作有《法国文学简史》、《19世纪文学史》、《英国文学简史》、《英诗韵律学史》、《法国小说史》、《批评史》等。在英语国家学术界,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有关他的评述,可参考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487-502页。周作人的两部文学史显著地受圣茨伯里《英国文学简史》(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原版于1898年,2005年由新德里Atlantic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再版)的影响,在英国文学的分期(以王朝兴替为界)、经典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存在不少相似之处。
    ③ 周作人:《七三筹备杂志》,《知堂回忆录》(上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
    ④ 周作人:《一九九拾遗癸》,《知堂回忆录》(下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56页。
    ① 金克木:《金克木小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4页。
    ① 耿传明:《周作人与古希腊、罗马文学》,载《书屋》2006年第7期。
    ② 见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③ 周作人著,止庵、戴大洪校注:《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④ 钱理群:《周作人论》,台北:万象图书公司,1994年,第160页。
    ① 周作人:《五四之前》,载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13》,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2页。
    ② 有资料称,《文学大纲》的日本文学部分多出自谢六逸的手笔(见白撞雨著:《翕居读书录 3》,北京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845页)。因资料不多,无从辨识该说是否属实。
    ① 郑振铎:《文学大纲》叙言,《小说月报》,1924年15卷01号。
    ② 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载《郑振铎全集(15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46-147页。
    ③ 郑振铎的“文学统一观”既受到莫尔顿《文学之近代研究》、《世界文学及其在一般文化中的位置》等书的影响,同时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实际,又对莫尔顿的观点有所修正。详见西谛:《关于文学原理的重要书籍》,载《小说月报》,1923年1月第14卷第1期。
    ④ 郑振铎:《文学的统一观》,载《郑振铎全集(15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137-138页。
    ①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绪论第3页。初版:北平朴社,1932年。
    ② 在1958年10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学术批判会”上所作的“自我检讨”,见《郑振铎全集(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79页。
    ③ 郑振铎:《文学大纲》,第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年,第268页。
    ① 蔡元培:《世界文库·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郑振铎主编,1994年影印本,序第2页。初版: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
    ② 书目信息如下:1960:《外国文学》(2册)(修订本),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战线著,武汉:华中师范学院1963:《外国文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学院外国文学教师编写,四平: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73:《外国文学》,延边大学中文系,延边:延边大学中文系
    1974:《外国文学简编》,《外国文学简编》编写组编,不详:《外国文学简编》编写组,1974年1版,1977年2版
    1975:《外国文学简论》(试用教材),陕西省师范大学中文系编,西安:陕西省师范大学中文系
    1975:《外国文学专题》(打印本),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组编,广州: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组
    1975:《外国文学专题讲座》(2册),四川六院校外国文学编写组编,不详:《外国文学简编》编写组
    1977:《外国文学》,苏皖鲁九院校编,不详:苏皖鲁九院校
    1974:《外国文学简编》,《外国文学简编》编写组编,不详:《外国文学简编》编写组,1974年1版,1977年2版
    1977:《外国文学专题》(内部教材),杭州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组编,杭州大学中文系
    ① ABC丛书分别为:谢六逸:《农民文学ABC》(1928) 李金发:《德国文学ABC》(1928年9月初版/1929年4月再版)汪倜然:《希腊神话ABC》(1928年8月初版)吴云:《近代文学ABC》(1929)曾虚白:《美国文学ABC》 (1929年3月)汪倜然:1929年《俄国文学ABC》(1929)玄珠(茅盾):《骑士文学ABC》(1929年4月初版)傅绍先:《意大利文学ABC》(1930年7月)方壁(茅盾):《希腊文学ABC》(1930年9月)方壁(茅盾):《北欧神话ABC》(1930年10月)徐仲年:《法国文学ABC》(上、下册)(1933年3月初版)
    ①徐蔚南:《ABC丛书发刊旨趣》,见曾虚白《英国文学ABC》一书扉页。
    ① 文体史如下:1923:《西洋小说发达史》,谢六逸编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欧洲大战与文学》,沈雁冰,上海:开明书店《东西小说发达史》,黄哲人,厦门:国际学术书社1929:《骑士文学ABC》,玄珠(茅盾),上海:世界书局1933:《西洋歌剧考略》,叶遇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难后1版1939:《西洋之神剧及歌剧》,俞寄凡,上海:商务印书馆《西洋话剧指南》,王光祈编著,昆明:中华书局1942:《世界名剧:作家及作品》,贺孟斧编译,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1949:《西洋诗歌简史》,董每戡,上海:文光书店
    ① 俄苏文学史分别为:1923:《俄国文学史略》,郑振铎,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初版/1924年再版/2010年岳麓书社新版1927:《俄罗斯文学》,瞿秋白、蒋光慈,上海:创造出版社,1927年初版/1929年泰东图书局重版,更名为《俄国文学概论》1929:《俄国文学ABC》,汪倜然,上海:世界书局《现代俄国文艺思潮》,陈佧达,上海:华通书局1933:《苏联的文学》,吴生,上海:世界书局《俄罗斯的文学》,平万,上海:亚东图书馆1939:《苏联文学的进程》,林祝啟,上海:开明书店1944:《苏联文学的变革》,郑学稼,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①新时期以前的译介类俄苏文学史:1930:《伟大的十年间文学》,[苏]柯根著,沈端先译,上海:南强书局1930:《俄国文学史》,[俄]克鲁泡特金著,侍桁(韩侍桁)译,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12月初版/1931年重庆书店再版1931:《俄罗斯文学》,[英]贝灵(M.Baring)著,梁镇译,重庆: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万有文库第一集884、百科小丛书)/1933年再版(百科小丛书)/1945年再版1936:《苏联文学讲话》,[苏]塞维林、[苏]多里福诺夫合著,以群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9:《苏联文学新论》,[苏]爱拉娃卡娃著,俞荻译,上海:海燕书店1941:《俄国文学思潮》,[日]米川正夫著,任钧译述,重庆:正中书局,1941年初版/1947年上海正中书局再版1949:《苏联文学史》,[苏]季莫菲耶夫著,水夫译,上海:海燕书店,1948年9月海燕书店出上册/1949年海燕书店出上下册合订本/1956年12月作家出版社新版(据1955年苏联新版译出)/1958年再版《苏联文学小史》,[苏]叶高林著,雪原译,天津:知识书店1953:《苏联文学——保卫和平的战士》,[苏]耶尔米洛夫撰,依凡译,北京:自强书局1955:《俄罗斯苏联文学史》,[苏]捷明契耶夫著,荀小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7:《俄国文学史》,[苏]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苏联文学史》(油印本),[苏]柯尔尊著,译者不详1958:《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史》,[苏]库拉科娃著,北京俄语学院科学研究处翻译组译,北京:北京俄语学院出版社《论苏联文学》(上、下卷),[苏]季莫菲耶夫等著,君强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下卷),[苏]卡普斯金著,北京大学俄语系文学教研室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1960年再版《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简史》,[苏]季莫菲耶夫主编,殷涵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俄国文学史》(上、中、下),[苏]布罗茨基主编,蒋路、刘辽逸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① 汉语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如下所示:1920:《英国文学史》,王靖,上海:泰东图书局,1927年再版1927:《英国文学史》,欧阳兰编译,北京:京师大学文科出版部1928:《英国文学ABC》(2册),曾虚白,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8月初版/1929年3月再版1934:《英吉利文学》,徐名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英国文学史纲》,金东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2月初版/1947年1月沪1版/2010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再版1948:《英国文学》,李祁,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1957:《英国文学史:文艺复兴时期》,杨周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0:《英国文学史》(或是英文版),北京大学西语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 译介类英国文学史如下:1930:《英国文学史》,合尔麦撰(Frederic Sefton Delmer),林惠元译,林语堂校,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1月初版/1930年3月再版1930:《英国文学:拜仑时代》,[英]埃德蒙·格斯(Edmond Gosse)等著,原书名为《插图英国文学史》(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章丛芜译,北平:未名出版部1947:《英国文学史》,[英]莫逊(W.V.Moody)、勒樊脱(R.M.Lovett)合著,柳无忌、曹鸿昭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英国文学史纲》,[苏]阿尼克斯特著,戴镏龄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① 德国文学史如下:1926:《德国文学史大纲》,张传普,上海:中华书局,1926年1月初版/1928年3月再版1928:《德国文学概论》,刘大杰,上海:北新书局1928:《德国文学ABC》,李金发,上海:ABC从书社,1928年9月初版/1929年再版1930:《德意志文学》,余祥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德国文学史略》,唐性天,汉口:江汉书馆1934:《德意志文学大纲》,刘大杰编,上海:中华书局
    ①法国文学史如下:1922:《法国文学史》,李璜编译,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初版/1923年10月订正再版/1928年9月3版/1934年4月4版1923:《法兰西文学》,杨袁昌英(袁昌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1月初版/10月再版/1926年8月3版(百科小全书,第十二种)1926:《法兰西近代文学史略》,刘国定编,湖南沅江:国定学校1929:《法兰西文学》,袁昌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10月初版(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1933年3月国难后1版1930:《法国文学史》,徐霞村编,上海:北新书局1932:《近代法兰西文学大纲》,黄仲苏编,上海:中华书局1932:《法兰西文学史概观》,张掖编著,编者自刊1933:《法国文学ABC》(2册),徐仲年,上海:ABC从书社1935:《法国文学史》,穆木天编译,上海:世界书局1936:《法兰西文学史》,夏炎德,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法国文学的故事》,徐霞村,重庆:商务印书馆,1942年初版/1947年沪初版1944:《法国文学》,袁昌英,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初版/1945再版/1946年沪初版1946:《法国文学史》(2册),吴达元编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12月初版/1992年上海书店影印版
    ① 日本文学史如下:1927:《日本文学》(上卷),谢六逸,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9月初版/1928年8月增写两章并加附录一篇,出全本增订再版/1929年出增订2版,除原有6章外,增加了江户文学和明治文学两章,并附录《一九二八年的日本文学界》一篇1929:《日本文学史》(2卷),谢六逸,上海:北新书局1929:《日本文学》,谢六逸,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10月初版/1931年商务印书馆收百科小丛书/1933年国难后1版1930:《日本之文学》(3册),谢六逸,长沙:商务印书馆译介类日本文学史:1976:《现代日本文学史》,[日]吉田精一著;齐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① 欧洲国家及地域文学史(除西欧外):1920:《现代意大利文学》,汉章编译,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8:《希腊神话ABC》,汪倜然,上海:世界书局1930:《意大利文学ABC》,傅绍先,上海:ABC从书社1930:《希腊文学ABC》,方壁,上海:世界书局1930:《北欧神话ABC》,方壁,上海:世界书局1930:《意大利文学》,王希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西班牙文学》,万良浚、朱曼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希腊文学》,王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罗马文学》,王力,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北欧文学》,李长之,重庆:商务印书馆,1944年初版/1945年再版/1946年上海初版1963:《拉丁美洲文学》,王央乐著,北京:作家出版社
    ①东方国家及地域文学史(除日本外):1930:《印度文学》,许地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希伯来文学史》,周忠信著,肖文若译,成都:中华基督教会四川省协会文字部1945:《印度文学》,柳无忌,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59:《油印本:越南文学史》,北京大学东语系编,北京:北京大学东语系1964:《梵语文学史》,金克木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 新时期前的译介类通史:1924:《欧洲文学入门》,[法]Faguet, E著,顾钟序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世界文学大纲》,[日]木村毅著,朱应会译,上海:昆仑书店1931:《世界文学史话》,[美]约翰·玛西(Macy, J.)著,胡仲持译,上海:开明书店1932:《欧洲文学发展史》,[苏]弗里契著,沈起予译,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4月初版,从日本外村史郎译本转译/1935年2月再版,作者名“茀理契”,书名《欧洲文学发达史》/1949年上海群益出版社再版,作者名“胡里契”1933:《西洋文学概论》,[日]吉江乔松著,高明译,上海:现代书局1935:《世界文学史》,[美]约翰·麦茜(John Macy)著,由稚吾译,上海:世界书局1936:《世界文学史纲》,[苏]柯根著,杨心秋、雷鸣蛰合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7:《文学的故事》,S. Gunn(S.冈恩)著,王焕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西欧文学简论》,[苏]穆拉维耶娃,屠拉耶夫合著,殷涵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新时期前的译介类断代史:1921:《近代文学十讲》(二卷),[日]厨村白树等著,罗迪先译述,上海:学术研究总会,1921年上卷/1922年下卷/1923年3版,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9年上卷,第7版,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9:《近代文学面面观》,茅盾辑译,上海:世界书局1930:《现代世界文学大纲》,[日]千叶龟雄等著,张我军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近代文学》,[日]伊达源一郎著,张闻天,汪馥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二十世纪的欧洲文学》,[俄]弗理契著,楼建南译,上海:新生命书局 1933:《大战后之世界文学》,[日]千叶龟雄原著,徐翔译,上海:光华书局1934:《现代世界文学小史》,[日]成濑清著,胡雪译,上海:光华书局1936-1939:《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四册),[丹]勃兰兑斯著,侍桁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苏]伊娃舍娃,[苏]古谢夫著;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十八世纪外国文学史》,[苏]阿尔泰莫诺夫,[苏]格腊日丹恩斯卡雅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① 截至2013年,该书在中国的11个翻译版本为:1.胡仲持译:《世界文学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1977年台北开明书店、1988年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上海书店均再版;2.由稚吾译:《世界文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3.临湖,朱渊译:《文学的故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2010年重版;4.熊建编译:《文学的故事》,北京:中央档案出版社,2001年;5.石井译:《文学的故事》,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6.于惠平译:《文学的故事:写给大家看的西方文学史(插图珍藏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7.阎敏译:《你应该知道的文学的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8.熊建编译:《文学简史珍藏插图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9.孙青钥等译:《文学史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熊建译:《西方文学的故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孙青玥译:《文学的故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初版,2011年2版。
    ① 西滢:《谈世界文学史》,载《现代评论》1926年5月29日,第3卷第77期。
    ② 日译本名为《世界文学物语》,东京:阿尔斯社1928年出版。
    ③ [美]约翰·梅西著,胡仲持译:《世界文学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译者序。
    ① 周扬:《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载《周扬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9页。
    ② 见周扬:《周扬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214-223页、250-252页。
    ① 见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2274页。
    ① 见梁友尧、谢宝耿编:《中国史问题讨论及其观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50页。
    ② 见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2274页。
    ③ 例如《外国文学》(1979年,辽宁五院校《外国文学》编写组)和《外国文学》(197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等。
    ① K·M· Newton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St. Martins,1988, p.31.
    ② 周宪:《三种文学史模式与三个悖论——现代西方文学史理论透视》,《文艺研究》,1991年第5期。
    ① 陈建华:《在互动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谈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
    ② 在“文学史重构”问题上,多方对文学史重构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深层矛盾及编纂体例等进行了各种探讨:比如郑克鲁认为打破旧的框架,对作家的评价重新考虑具备可行性,但因为观点与侧重点不同,老套上的“重写”也可以是“重写”;又如孙凤城,刘意青认为编写文学史不需大规模改动,但在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价上需要重新考量。(金琼、徐芳:《回顾与展望: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年会95北京年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2期)该会论文集后以《文学史重构与名著重读》(李明滨、陈东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为名出版。
    ① [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①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夏镇平译:《诠释学Ⅱ 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156页。
    ② 例如“巴洛克文学”、“洛可可文学”等名称在该时期外国文学通史中的普遍性认同和运用,这类名称受艺术史对艺术风格的分类影响至深,呈现了与以历史时代、重要政治经
    ① [俄]别林斯基著,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57页。
    ① 本文因对多部文学史的原文引用较多,故在引文后标明作者、年代、卷次及页码,后文同例。本节征引书目为,杨周翰等主编(1964):《欧洲文学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杨周翰等主编(1979):《欧洲文学史》(2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② 截至1984年,该书印数已达558,500。
    ③ 聂珍钊:《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4期。
    ① 施动者(Actant),是语言学中结构句法的一个范畴,在对文学作品(如故事)进行结构分析时,施动者指行动中的作用或角色。苏里欧将其分为6种:被引导的力量,希图获得的财富,获得者,反对者,仲裁者,辅佐者。格雷马斯则分类为:主体,客体,发出者,接受者,反对者和辅助者。
    ② [法]格雷马斯著:《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265-266页。
    ① 杨周翰:《欧洲文学史》(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绪言第7页,划线及括号部分为笔者所加。
    ① 载《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① 李明滨:《<外国文学专题——文本重读与外国文学精神重塑>序》,《国外文学》2000年03期。
    ② 《外国文学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各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1980年1版,1986年2版,1994年3版,1999年4版,2004年5版,2011年6版,前3版主编为朱维之,赵澧,后3版主编为朱维之,赵澧,黄晋凯。《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1983年1版,1998年2版,2004年3版,2010年4版。1版主编为朱维之,雷石瑜,梁立基;2版主编为梁立基,陶德臻;3、4版主编为梁立基,何乃英。 《外国文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各版:《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1985年1版,1994年2版(更名为“欧美卷”,后版同),2004年3版,2009年4版,主编均为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亚非部分)》1988年1版,1998年2版(更名为“亚非卷”),主编均为朱维之。
    ① 见王业伟:《<伊里亚特>主题问题刍议——兼与<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商榷》,《兰州学刊》,2007年07期。
    ① 至2011年,《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累计印数已达两百万。
    ② 郑克鲁在文学史编写、法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等方面均多有建树,除编写了多部法国文学史以外,他还组编了新《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国家教委高教司编,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该大纲一直沿用至今,在外国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外国文学史的教学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他主编的外国文学史系列包括《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6年修订版)、《外国文学简明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2010年修订版)和《外国文学简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等。
    ① 在安排亚非文学和欧美文学的比例、如何看待苏联文学的地位等问题上,该书主编具有独到见解,认为:“以往有的文学史给予亚非文学以非常突出的地位,其篇幅甚至与欧美文学相当。我们认为这并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欧美文学取得的成就无疑要大于亚非文学,这是客观事实。亚非各国由于历史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得不到充分发展,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新教材给予亚非文学以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是合理的,决不会将优秀的亚非作家和作品排斥在外。另外,过去有的文学史把前苏联文学放在过份重要的地位,讲述的作家在五六个以上。其实,前苏联文学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新教材选中高尔基和肖洛霍夫作为重点作家是较为客观的。从世界文学的发展长河来看,将前苏联文学作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部分,只讲述两个代表作家,是把前苏联文学摆在了一个正确的地位上。”(见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的编写现状及设想》,《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① 最基本的语义单位,也叫语义单元或语义基元。
    ② 例如,假设x为颜色中的黑色,那么黑与白便是两种强烈对立的颜色,白为反x。此外,还有与X矛盾但不与之对立的第三方即非x,比如,红、蓝、绿等颜色。同理,还存在非反X,即非白色的颜色。
    ③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0页。
    ① [美]牛顿·P·斯托尔克奈特《文学与思想史》,载张隆溪编《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87-119页。
    ② [法]丹纳:《英国文学史》,第1页后,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47页。
    ① 见汪介之:《我国欧洲文学史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评商务版新编<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① 王守仁:《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① David Perkins, ed., Theoretical Issues in Literary Histor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5.
    ① 见王守仁:《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① 新时期以来的外国文学史话:1979:《世界文学史话》,马斯编著,北京:中流出版社1986:《东方文学史话》,彭端智等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欧美文学史话》,王忠祥等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外国文学史话》,西北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西安:未来出版社1989:《外国文学史话百篇》,王秋荣,杨国华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世界文学史话》,杨烈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给历史留下记忆:东方小说史话》,张明,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诗神的诱惑:东方诗歌史话》,范军,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跨越时空的舞台:东方戏剧史话》,谢岩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西方文学史话》,张良村,孙周年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外国文学揽胜:走进紫罗兰》,朱宪生编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外国文学史话》(10卷),吴元迈等主编;赵沛林等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人一生要知道的世界文学》,徐峙,曾双余编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世界文学.com》,孙鹏编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知道点世界文学(彩图版)》,邱立坤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1989-1994文学回忆录》(2册),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 新时期以来出版的外国文体文学史如下:1986:《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韦苇编著,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外国童话史》,韦苇著,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世界寓言史》,吴秋林著,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西方儿童文学史》,韦苇著,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世界悲剧文学史》,谢柏梁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欧洲戏剧文学史》,郑传寅,黄蓓编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外国童话史》,韦苇著,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欧美悬念文学简史》,杨博一、马季著,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印象:东方戏剧叙事》,孟昭毅,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东方民间文学概论》,张玉安等著,北京:昆仑出版社2007:《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韦苇著,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外国散文流变史》,傅德岷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欧美情色文学史》,刘文荣著,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外国女性文学教程》,陈晓兰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① 出版情况详见附录。
    ② 例如以下几部史料集:《苏修文艺大事记》(1953.3-1977.5),陆协新编,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内部印制,1978年;《苏联文学纪事1953-1976》,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研究室编,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
    ①新时期以来的译介类俄苏文学史:1980:《现阶段的苏联文学》,[苏]诺维科夫著,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再版1981:《五十—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苏]维霍采夫著,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苏联文学史》,[苏]科瓦廖夫主编,张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苏维埃俄罗斯文学:1917-1977》,[美]马克·斯洛宁(Slonin, M.)著,浦立民,刘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苏联文学史》(原名《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史》),[苏]叶尔绍夫编写,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编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现代俄国文学史》,[美]马克·斯洛宁(Slonim, M.)著;汤新楣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1981年台湾初版2001:《白银时代俄国文学》,[俄]弗·阿格诺索夫(В.А г е н о с о в)主编,石国雄,王加兴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0世纪俄罗斯文学》,[俄]符·维·阿格诺索夫主编,凌建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俄罗斯侨民文学史》,[俄]弗·阿格诺索夫(В.А г е н о с о в)著;刘文飞,陈方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史》,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集体编写,谷羽,王亚民等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3:《俄国文学史》,[俄]德·斯·米尔斯基著,刘文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① 出版情况详见附录。
    ② 代表观点详见曾虚白《美国文学ABC》一书第1-3页。
    ① 英美文学以外的英语文学史:1991:《加拿大语言文学简史》,黄仲文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加拿大文学简史》,郭继德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新西兰文学史》,虞建华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澳大利亚文学史》,黄源深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爱尔兰文学》,陈恕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加拿大文学史》,宋韵声编,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加拿大英语文学简史》,朱徽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澳大利亚文学简史》,黄源深,彭青龙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主要英语国家文学简史》,李增主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加拿大文学简史》,傅俊、严志军、严又萍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加拿大英语文学发展史》,逢珍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①译介类英语国家文学史:
    1.英国文学史
    1983:《英国文学史:1870—1955》(2册),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秦水,尚怀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英国文学史:1789—1832》,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缪灵珠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英国文学史:1832-1870》,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蔡文显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19世纪部分》,[英]桑普森著;刘玉麟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英]安德鲁·桑德斯(Andrew Sanders)著;高万隆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修订版附参考书目),[英]安德鲁·桑德斯(Andrew Sanders)著;谷启楠,韩加明,高万隆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剑桥插图英国戏剧史》,[英]西蒙·特拉勒斯著;刘振前、李毅、康健主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牛津英国文学史现代运动(1910-1940)》(英文版),[英]鲍尔迪克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的国际化(1948-2000)》(英文版),King.B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英国文学史英国的没落(1960-2000)》(英文版),史蒂文森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英国文学史维多利亚人(1830-1880)》(英文版),戴维斯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2:《当代英国小说导读》(英文版),卡尔(Karl F. R)著,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其他国别的译介类英语文学史
    1994:《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美]埃默里·埃利奥特(Emory Elliott)主编;朱通伯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加拿大文学史》,[加]纽(New, W·H)著;吴持哲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美国华裔文学史:中译本》,[美]尹晓煌著;徐颖果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2010:《剑桥美国文学史》(共8卷),[美]萨克文·伯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主编;蔡坚主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加拿大英语文学史(修订扩充版)》,[加]威·约·基思(W.J.Keith)著;耿力平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 德语文学史:
    1991:《德国文学史》,余匡复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初版/1996年再版/2013年修订增补版(2卷)
    1992:《战后瑞士德语文学史》,余匡复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德语文学简史》(2册),高中甫,孙坤荣,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9:《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韩瑞祥,马文韬著,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20世纪德国文学史》,高中甫,宁瑛著,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6:《德国文学简史》,余匡复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2008:《德国文学史》(5卷),范大灿主编;安书祉著,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德语文学大花园》,杨武能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① 译介类德语文学史较少,仅如下几部:
    1984:《德国近代文学史》,苏联科学院编;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联邦德国文学史》,[德]巴尔泽等编著,范大灿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纳粹德国文学史》,[英]J·M·里奇(J.M. Ritchie)著;孟军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7:《德国文学史》(英文版),[德]古琼·高乐著,曾新等编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② 出版情况详见附录。
    ① 译介类东方文学史(除日本外):
    1980:《非洲现代文学:北非和西非》(2册),[苏]И.Л.尼基福罗娃等著;刘宗次,赵陵生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0:《阿拉伯埃及近代文学史》,[埃及]戴伊夫著;李振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阿拉伯文学简史(民语文献):(维吾尔文)》,汉密尔顿·阿·基布著;巴吾东·哈德尔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乌尔都语文学史》(巴基斯坦官方语言),[巴基斯坦]西迪基著;山蕴编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韩国文学史》,[韩]赵润济著;张琏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韩国现代文学史》,[韩]金允植等著;金香,张春植译,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阿拉伯文学史》,[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郅溥浩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1:《马来古典文学史》(2册),[新加坡]廖裕芳著,张玉安译,北京:昆仑出版社
    ② 新时期以来的译介类外国文学史为:
    1980-1988:《十九世纪文学主流》(6册),[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8初版/1997年再版
    1981:《十七世纪外国文学史》,[苏]阿尔泰莫诺夫等著;田培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苏]博戈斯洛夫斯基等著;傅仲选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彩色插图世界文学史》,[瑞典]柴特霍姆(Zetterholm, T),[英]昆内尔(Quennell,P)编著;李文俊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欧洲小说五十讲》,马丁·塞莫尔-司密斯著,罗显华、魏素先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8:《文学的故事》,梅西著,临湖,朱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重版
    2002:《文学的故事》,吉尔·摩西著;石井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3:《文学的历史》,[英]尼尔·格兰特著,乔和鸣译,太原:希望出版社
    2004:《文学的故事:写给大家看的西方文学史(插图珍藏本)》,[美]约翰·玛西(John Macy)著;于惠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你应该知道的文学的故事》,[美]约翰·玛西(John Macy)著;阎敏译,北京:九州出版社《世界文学史》,[俄]维珀主编,李兆林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卡莱尔文学史演讲集》,[英]卡莱尔著,姜智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文艺复兴简史》,Jerry Brotton著;赵国新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西方文学的故事》,[美]J·梅西著;熊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的故事》,[美]约翰·阿尔伯特·梅西(John Albert Macy)著;孙青玥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世界文学史=The Outline of literature插图本》,[英]约翰·特林瓦特主编,陈永国、尹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①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齐世荣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8页。
    ② Perkins, Is Literary History Possibl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13.
    ③ Robert E.Spiller, "Prefac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Macmillan, 1948, p.7.
    ④ 亦有学者将《文心雕龙》的《时序》篇视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见黄维樑在2004年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1904-2004)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心雕龙》<时序>”。
    ① 见纪昀《冶亭诗介序》,清嘉庆刊本《纪文达公遗集》卷九。
    ②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2页。
    ③ 周作人著,止庵、戴大洪校注:《近代欧洲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第3页。
    ① Herders sammtliche Werke,Berlin 1877-1913,vol.5,p.557.,引自李秋零:《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② 同上
    ① 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 《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第506页。
    ② 引自[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03-205页。
    ① 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单线的”,但是马克思实际主张的却是“多线说”。“单线说”无法对所有的社会形式进行归纳,例如东方国家就没有典型的奴隶社会。详见陈必滔主编:《社会科学概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2-314页。
    ② 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绪论。
    ③ 参见董乃斌:《文学史研究的叙事视角和贯穿线》,《人民政协报》2008年12月22日。
    ① 见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7页。
    ② Richter, D. H.,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9, p.749.
    ③ 见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7页。
    ④ [法]托多罗夫:《诗学》,载赵毅衡译:《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①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67页。
    ② [美]李普曼(Lipman, M.)编,邓鹏译:《当代美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415-416页。
    ③ [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④ 同上,第5页。
    ① 黎澍主编:《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8页。
    ② [澳]约翰·哈特利著,季广茂译:《文化研究简史文化研究的指南针与路线图》,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 Micha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se: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151.
    ② 引自[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①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29页。
    ② 见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26页。
    ① [法]托多罗夫:《文学史》,载《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34-135页。
    ② 引自[法]托多罗夫:《文学史》,载《美学文艺学方法论续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编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32-133页。
    ③ 同上,第132-133页。
    ① 同上,第135页。
    ② C.A.Kelbley译吕格尔《历史与真理》导言,见殷磊:《理解的命运》,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90页。
    ① Holman, C.,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New York:Odyssey,1960, p.474.
    ② [英]E.H.贡布里希著,杨成凯、李正本、范景中译,邵宏校,《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导论第8页。
    ③ Crane, R. S.,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Histo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p.17.
    ④ 同上,p.22.
    ⑤ 见周宪:《三种文学史模式与三个悖论——现代西方文学史理论透视》,《文艺研究》,1991年05期
    ① [美]宇文所安著,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① [日]柄谷行人:《现代日本的话语空间》,董之林译,见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5页。
    ② 参见Marshall Brown, Turning Points:Essays in the Histro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tiy Press,1997.
    ① 郭英剑:《文学史能不能这样写?》,《文艺报》,2011年7月13日005版。
    ① [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② 高玉:《反思中国文学史——读戴燕<文学史的权力>》,《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第11期。
    ③ 参见[美]保罗·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99至307页。
    ① 将传记视为文学,并进行相应之研究,近年来已是国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一些国别文学史中,传记和自传文学成为文学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在讨论美国殖民时期的散文与诗歌时,即将“传记与自传”(Biography and Autobiography)特辟一章;《新美国文学史》(Greil Marcus and Werner Sollors edited, 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Americ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同样将书信、回忆录、流行歌曲等纳入书写范围。
    ② 见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5-220页。作者指出:“在宗教文化的直接孕育或间接影响之下,西方产生了一大批文学经典,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忏悔文学,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卢梭的《忏悔录》、德·昆西的《一位英国吸食鸦片者的忏悔录》、缪塞的《世纪儿的忏悔录》、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等。除卢梭的《忏悔录》外,这些忏悔文学在我国绝大多数外国文学史里很少涉及”,例如奥古斯丁所著的《忏悔录》,周作人和杨周翰的文学史均只是点到为止,朱维之的南开本文学史则干脆不提(注:这一现象在20世纪末期的外国文学史中已有所改善。李赋宁版文学史和郑克鲁版文学史对奥古斯丁及其著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① 在国外文学教学中,有关经典和亚文学之论争同样是争论的焦点。1988年,美国高校即爆发了一场有关“正统”与“非正统”文学的论战。文学研究界一些偏激人士认为,应该增加当代文学的内容,将麦尔维尔、莎士比亚、弥尔顿、爱默生等人踢出文学史。(见贺祥麟:《贺祥麟文集外国文学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138-143页。)
    ② [美]麦克洛斯基等著,许宝强等译:《社会科学的措辞》,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89页。
    ① Thomas Kuhn, The essential tension: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p 306.
    ② [美]麦克洛斯基等著,许宝强等译:《社会科学的措辞》,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287页。
    ① 肖四新:《“外国文学史”的性质及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① 《文学大纲》,见《郑振铎全集》第10卷,第21页,划线为笔者所加。
    ② 见John Drinkwater:The Outline of Literature. New York:G. P. Putnam's Sons,1923. p.37.
    ①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② 在外国文学史中加入对优秀译本的介绍并非画蛇添足,已有学者意识到国内翻译界的混乱情形。详细可阅贺祥麟:《贺祥麟文集外国文学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168-176页。作者列出目前翻译界存在的几种弊病,一是粗制滥造式的抄袭:“《红与黑》一书,至今竟有十三四种译本,有此必要吗?其中最近处的两三种译本,译者只是‘誊文公’,或曰‘文抄公’,‘译者’找了已出版的几种译本,这里抄几句,那里抄几句,杂乱无章,令人不忍卒读。”二是译者水平极低,知识面狭窄,犯各种常识性错误。故在文学史中添加这 方面内容,既能令读者选择最佳的译本进行阅读,也可以鞭策国内翻译界人士,促使他们推出优质译作以进入文学史家的视线。
    ① 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序。
    ②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③ 金克木:《金克木小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5页。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004
    [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德]瑙曼等著;范大灿编:《作品、文学史与读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法]埃斯卡皮著,于沛等译:《文学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法]布尔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法]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三联书店,2004
    [法]格雷马斯著,徐梓骅译:《结构语义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法]格雷马斯著,吴泓缈、冯学俊著:《论意义:符号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法]朗松著,昂利·拜尔编,徐继曾译:《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荷兰]佛克马、蚁布思著,俞国强译:《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美]本·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海登·怀特著,陈新译:《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美]海登·怀特著,陈永国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托马斯·库恩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美]托马斯·库恩著,纪树立等译:《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12
    [美]托马斯·库恩著,吴国盛等译:《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002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陈伯海:《文学史与文学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建华:《二十世纪中俄文学关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陈建华主编:《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陈平原:《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
    陈平原:《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与都市想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平原:《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陈平原编著:《学术史:课程与作业——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为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陈占彪:《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董乃斌主编:《文学史学原理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葛红兵、梁艳萍:《文学史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葛红兵、温潘亚:《文学史形态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葛红兵:《文学史学》,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龚翰熊:《西方文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黄修已:《中国新文学史编撰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郑州:河南入民出版社,1994
    王忠祥:《建构文学史新范式与外国文学名作重读:王忠祥自选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温潘亚:《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文学史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988
    伍蠡甫等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叶隽:《德国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托马斯·库恩:《教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乐成译,《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1983年第1期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品》,纪树立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5期
    陈建华,陈婧:《近30年中国对俄苏文学史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陈婧,陈建华:《外国文学史的范式转型及反思》,《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陈婧:《20世纪50年代前外国文学通史的学术历程》,《理论月刊》2013年第6期
    陈俊:《库恩“范式”的本质及认识论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1期
    韩加明:《外国文学史编撰史与时代变迁》,《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雷成德:《外国文学史:重建与构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聂珍钊:《关于建设20世纪西方文学史教材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王守仁:《我们时代的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4期
    王忠祥:《构建多维视野下的新世纪外国文学史——关于编写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的几点理论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
    肖四新:《“外国文学史”的性质及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杨昌龙,韦建国:《外国文学史三种主要教材的比较》,《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第1期
    张英进:《历史整体性的消失与重构——中西方文学史的编撰与现当代中国文学》,《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的编写现状及设想》,《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现代文学史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
    丁欣:《中国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4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1919-1999年的汉语外国文学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
    吴佩芬:《汉语外国文学史编写与经典重构:以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经典重构为个案》(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张江彩:《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6
    Anton Kaes, New Historicism:Writing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Postmodern Era, Monatshefte, Vol. 84, No.2, New Historicism, summer,1992
    D. S. Levene, Tacitus'"Dialogue" as Literary History,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logical Association (1974-), Vol.134, No.1. Spring,2004
    Herbert Grabes, Literary history/Cultural history:force-fields and tensions, Gunter Narr Verlag, 2001
    Jay Clayton and Eric Rothstein edited, Influence and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history,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1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nsight:Essays in the Phetoric of Contemporary Criticism, New York:D. U. P.,1983
    Paul De Man,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Modernity, Daedalus, Vol.99, No.2. Spring,1970
    Richter, D. H., e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9
    Robert Johnstone, The Impossible Genre:Reading Comprehensive Literary History, PMLA, Vol. 107,No.1. Jan.,1992
    Roland Barthes, The Discourse of History, translated by Stephen Bann, Comparative Criticism,3 (1981):7-20
    Sarah M. Corse, Monica D. Griffin. Cultural Valorization and Africa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Reconstructing the Canon, Sociological Forum, Vol.12, No.2. Jun.,1997
    Satre, Jean-Paul, "What is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Jean-Paul Sartre, Mass., Harvard Univ. Pr., Cambridge,1988
    Thomas Kuhn, The essential tension:Selected studies in scientific tradition and change.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Thomas Kuhn, The Road Since Structure, J Conant, J Haugeland ed.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