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电子文件鉴定及其理论发展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电子文件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上数量最大的文件种类,对其进行收集、鉴定、归档、整理已经是档案界目前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
     但是目前关于电子文件的鉴定还存在许多问题:电子文件自身的易变性、动态性,致使对其收集和鉴定工作不到位,导致档案信息可用性低,内容缺乏实用性;电子文件信息分散,收集内容有时不够完整;社会档案意识淡薄,造成电子文件尚未归档就被删除的可能性较大;电子文件法律法规不健全,至今尚没有比较完善的电子文件鉴定制度等等。
     电子文件是当今社会使用最为广泛的文件和信息传递方式,加强对其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开放的思路,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介绍了电子文件及其鉴定的概念,其次介绍了电子文件鉴定理论发展的历程,最后介绍电子文件鉴定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它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电子文件的鉴定问题做出了探讨;在具体操作层面,笔者将全程管理思想渗透到电子文件形成、传递、处理的全部流程,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作了深入分析,提供一些具体的环节以适用于操作。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ra, electronic record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ommunity on the number of types of documents at present. Their collection, identification, filing, sorting files sectors are now the main tasks of archive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bout electronic records appraisal. Because of the variability and dynamic of themselves, the result of their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ork is not in place, and the file information is at low availability and lack of practical. At the same time, electronic records' information are scattered, make its content collection sometimes incompletely. And many electronic records maybe removed before collecting, because of the weak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on the archives. In addition, electronic record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do not sound, it has no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of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 documents so far, etc.
     Electronic documen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ans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s in the community, strengthen its managemen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uses opened idea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electronic records and its appraisal. Seco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 appraisal process. Finally, propose the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on electronic records appraisal. This article research is mainly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concrete operational level, the author penetrates the whole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 ideological into its formation,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and so on. And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n personnel archives duties, to provide some specific areas to operation.
引文
[1]露西安娜·杜兰蒂.如何长期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J].李音,王红敏编译.中国档案,2000(3):46-48.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和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4.
    [1]胡鸿杰.论电子文件的研究视角[J].档案学通讯.2007(2):11.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1]《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湖北档案.2003(9):13-14.
    [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
    [3]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
    [1]关于信息论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通信工程研究。1928年。哈特莱(R.V.L.Hartley)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传输》的论文。1948年.申农(C.E.Shanatm)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
    [2]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http://www.pku.edu.cn/lib&Mus/ardfives/dafg/daf.htM.2002-07-17.
    [4]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6.
    [1]因为光盘、磁带等介质不仅需要必备的识读工具,虽然有一部分有写保护设置,但是其擦写不留痕迹的特性依然存在,而且需要系统的很强兼容性,同时介质本身的保管也需要较高的条件支持.笔者在这里将这类存储介质称为“非稳定”介质,希望可以得到学界的认可与肯定。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8-14.
    [1]表示电子设备存储器存储容量大小的常用单位是KB、MB和GB。1 MB=1024 KB:1 GB=1024 MB。
    [1]转引自葛荷英.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153.
    [2]韩玉梅.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9.
    [1]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56.
    [2]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7.
    [3]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19.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74.
    [2]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6.
    [3]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32-233.
    [4]这十三木档案学旧著是:徐望之,《公牍通论》;程长源,《县政府档案管理法》;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龙兆佛,《档案管理法》;周连宽,《公文处理法》、《档案管理法》;陈国琛,《文书之简化与管理》;黄彝仲,《档案管理之理论与实际》;梁上燕,《县政府公文处理与档案管理》;傅振伦,《公文档案管理法》:许同莘,《公牍学史》:秦翰才,《档案科学管理法》;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
    [5]笔者认为,在这里同时还应考虑档案的保存成本与将来可能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比例问题,并且这一点在国内也早有档案学者关注.
    [1]黄霄羽.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J].中国档案,2003(9):28-30.35.
    [1]HaroldNaugler.The Archival Appral of Machine.Records,aRAMP study with guide lines[J].General Information Programme and UMISIST.1984.P37.转引自傅荣校,骆晓亦.论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第33卷第6期:125-132.
    [2]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三[J].档案学通讯,1998(3):32-35.
    [1]赵彦昌,周婷.电子文件鉴定浅论[J].科技档案,2007(1):16-20.
    [1]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256.
    [2]赵彦昌,周婷.电子文件鉴定浅论[J].科技档案,2007(1):16-20.
    [3]陆阳.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J].上海档案,2003(1):31-32.
    [1]徐维,管志宇.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的来源及其他[J].档案与建设,2001(3):12-14.
    [2]徐维,管志宇.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的来源及其他[J].档案与建设,2001(3):12-14.
    [1]于慧敏.国外电子文件的鉴定理论分析及启示[J].兰台世界,2003(3):4-5.
    [2]特里·库克(Terry Cook).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J].刘越男编译.山西档案,1997(2):7-13.
    [1]谭(?)培.论电子文件鉴定的特殊性[J].档案与建设,2002(1):42-44.
    [1]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31.
    [2]黄霄羽,张宁.宏观鉴定战略在加拿大的应用[J].中国档案,2000(8):44-47.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8-39.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9-40.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0.
    [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0-41.
    [1]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21-122.
    [1]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肯岛:肯岛出版社.2002:123.
    [1]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23-125.
    [1]赵彦昌,周婷.电子文件鉴定浅论[J].科技档案,2007(1):16-20.
    [1]转引自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5.
    [1]凯瑟琳·加沃尔.电子文件引起的理论困惑[J].王钢译.中国档案,1995(2):34-35.
    [2]黄萃.论电子文件鉴定制度的建立[J].兰台世界,2001(7):6-7.
    [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云庆,苗壮.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3]邓绍兴,陈智为.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葛荷英.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5]韩玉梅.外国现代档案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孙淑扬,邱晓威.档案计算机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刘越男.建立新秩序--电子文件管理流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岳剑波.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11]何嘉荪,傅荣校.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12]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3]丁海斌.电子文件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14](美)谢伦伯格.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M].黄坤坊等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
    [1]胡鸿杰.论电子文件的研究视角[J].档案学通讯,2007(2).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5(3).
    [3]韩宝华.档案与文件关系新论[J].档案与建设,1995(9).
    [4]刘维荣.档案价值鉴定理论在欧美[J].湖北档案,2002(8).
    [5]汪孔德.档案鉴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池州师专学报,2001(2).
    [6]刘国荣整理.档案价值面面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97级硕士研究生笔 谈[J].档案学通讯,1999(1).
    [7]陆阳.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J].上海档案,2003(1).
    [8]于慧敏.国外电子文件的鉴定理论分析及启示[J].兰台世界,2003(3).
    [9]姚志强.档案鉴定中的前端控制[J].兰台世界,2004(2).
    [10]冯惠玲.电子文件的双重鉴定--《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三[J].档案学通讯,1998(3).
    [11]傅荣校,骆晓亦.论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月,第33卷第6期.
    [12]黄霄羽.詹金逊与谢伦柏格鉴定观的比较及其对当前鉴定理论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04(5).
    [13]Reto Tschan.詹金逊与谢伦伯格时代之后的新鉴定观争论[J].蔡娜,吴开平编译.山西档案,2005(4).
    [14]汪孔德.论档案鉴定的本位原则[J].档案学研究,2003(5).
    [15]黄霄羽.外国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J].中国档案,2003(9).
    [16]傅荣校.档案鉴定理论发展规律论[J].档案学通讯,2003(6).
    [17]王吕.中外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J].山东档案,2002(3).
    [18]陈忠海.档案鉴定理论应实现两个转变[J].档案管理,2001(4).
    [19]陈忠海.欧美现代档案鉴定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0(2).
    [20]陈智为,祭鸿雁.从传统与现代的比较看欧美档案鉴定理论之发展[J].档案学研究,2002(5).
    [21]黄项飞.析解《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若干影响[J].机电兵船档案,2006(6).
    [22]赵彦昌,周婷.电子文件鉴定浅论[J].科技档案,2007(1).
    [23]黄项飞.加拿大档案宏观鉴定理论及其启示[J].湖北档案,2004(Z1).
    [24]杨冬艳.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鉴定之比较[J].档案天地,2003(2).
    [25]黄萃.论电子文件鉴定制度的建立[J].兰台世界,2001(7).
    [26]刘越男.关于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与实践(五)--对电子文件鉴定问题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1(5).
    [27]徐义全.电子文件形成与档案工作者的介入[J].北京档案,2001(2).
    [28]李曙光.论电子文件时代档案管理的核心原则--来源原则[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27,2003(5).
    [29]黄项飞.电子文件鉴定三题[J].档案与建设,2003(11).
    [30]黄项飞.电子文件鉴定的三个重要问题[J].档案时空,2003(8).
    [31]刘东斌.档案鉴定--由谁鉴定[J].档案管理,2006(3).
    [32]李红梅.电子文件的档案化管理[J].一重技术,2007(3).
    [33]谭(?)培.论电子文件鉴定的特殊性[J].档案与建设,2002(1).
    [34]傅荣校.论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鉴定方法的不同运用[J].浙江档案,2003(1).
    [35]杨霞.浅论电子文件鉴定的特殊性[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36]傅荣校.论影响电子文件鉴定的障碍性因素--兼谈鉴定电子文件的条件[J].浙江档案,2003(2).
    [37]张衔,刘志民等.档案鉴定问题探讨[J].四川档案,2005(5).
    [38]吴江华.论电子环境下档案价值鉴定的重要性[J].档案学研究,2001(2).
    [39]吴江华.中外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形成及其研究现状[J].档案,2001(1).
    [40]汤卫新.谈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鉴定与归档[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No.62004(11).
    [41]汤云佩.论电子文件真实性与鉴定[J].湖北档案,2006(7).
    [42]郑晓静.利用来源原则解决档案鉴定难的问题[J].兰台世界,2005(10).[
    43]金劼昉.论档案鉴定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J].浙江档案,2005(9).
    [44]任海英.浅析电子文件鉴定的方法与程序[J].兰台世界,2005(11).
    [45]贾晓晖.谈电子档案的鉴定方法[J].档案,2004(6).
    [46]梁艳玲.浅析电子文件归档中的鉴定与维护[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4No.3 2005(1).
    [47]汤云佩.论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及其鉴定[J].时代金融,2006(8).
    [48]徐维,管志宇.电子文件“前端控制”的来源及其他[J].档案与建设,2001(3).
    [49]鲁嵘,李财富.浅谈前馈控制理论在档案前端控制中的运用[J].档案时空,2005(4).
    [50]露西安娜·杜兰蒂.如何长期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J].李音,王红敏编译.中国档案,2000(3).
    [51]嵇凤云.试论电子文件时代职能鉴定论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2(4).
    [52]特里·库克(Terry Cook).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观念:后保管及后现代主义社会里信息与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场革命[J].刘越男编译.山西档案,1997(2).
    [53]潘连根.理论联系实际的个案研究——关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国化问题的几点认识[J].档案学研究,2001(6).
    [54]焦健.浅析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2No.2 2007(4).
    [55]凯瑟琳·加沃尔.电子文件引起的理论困惑[J].王钢译.中国档案,1995(2).
    [56]黄霄羽,张宁.宏观鉴定战略在加拿大的应用[J].中国档案,2000(8).
    [57]武立军.浅析电子签名法[J].天津建设科技,2007增刊.
    [58]王东临.电子印章:记电子签名走向百姓[J].中关村,2005(5).
    [59]段书权.电子文件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新探[J].机电兵船档案,2004(5).
    [60]蔡俊辉.电子签章的实现及安全性分析[J].信息网络安全,2005(10).
    [61]徐菲,刘维荣.欧美档案鉴定工作发展的新趋势[J].档案,2004(6).
    [62]何嘉荪,金更达.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规范[J].浙江档案,2005(4)、(5)、(6).
    [63]麻新纯.档案意识浅议[J].档案,1999(6).
    [64]苏玉文.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新议[J].中国档案,2005(4).
    [65]赵莎.档案工作人员继续增长率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7(9).
    [66]马桂如.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与维护[J].北京档案,2001(5).
    [67]张美芳.电子文件迁移措施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1).
    [68]高洁.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的国际化规范及其借鉴研究[J].山西档案,2005(6).
    [69]彭坚.电子文件迁移措施的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6(1).
    [70]张姬雯,薛春刚.加拿大政务档案的宏观鉴定法[J].档案与建设,2002(5).
    [71]冯惠玲,赵国俊等.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刍议[J].档案学通讯,2006(3).
    [72]李霞.电子签名与认证所面临的法律困惑[J].银行家,2007(9).
    [73]谭(?)培,章丹.档案元数据在电子文件鉴定中的运用——元数据研究之三[J].浙江档案,2002(6).
    [74]冯桂珍.中外档案鉴定的比较[J].中国档案,2003(9).
    [75]刘红果.档案价值鉴定要做到六个结合[J].兰台世界,2003(2).
    [76]段荣婷编译.美国国防部《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应用设计标准》概况[J].档案与建设,2002(1).
    [77]焦红艳译,安小米校.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元数据--原则ISO/PDTR 23081[J].城建档案,2004(4)、(6).
    [78]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 Req(Model Require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Records,Mo Req)[J].档案学通讯,2003(6).
    [79]于丽娟.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评价标准--DOD5015.2-STD[J].档案学通讯,2003(3).
    [80]于丽娟.英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J].档案学通讯,2004(5).
    [81]Reto Tschan.A Comparison of Jenkinson and Schellenberg on Appraisal[J].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65(Fall/Winter 2002).
    [82]Luciana Duranti.The Concept of Appraisal and Archival Theory[J].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57(Spring 1994).
    [83]Anne J.Gilliland-Swetland.Testing Our Truths:Delineat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Authentic Archival Electronic Record[J].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65(Fall/Winter 2002).
    [84]Wendy M.Duff,Catherine A.Johnson.A Virtual Expression of Need:An Analysis of E-mail Reference Questions[J].The American Archivist,Vol.64(Spring/Summer 2001).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4]《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
    [5]《文件管理国际标准ISO154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