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子的人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格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人格主体有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这种自由与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有关。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古代用“天命”这一观念来表达。天,代表着人以外的力量;命,体现着天与人的关系。天命观是孔子人格形成的理论基础。
     天命观是随社会历史发展而变化的。殷商时期,人们认为王朝的命运与人王的行为无关,主要是由天来决定。西周时期,人们意识到人王及上层集团的敬德保民就是保天命。这种新的天命观虽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及神学的意味,却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个新飞跃,为日后人们关注自身价值,追求人格完善奠定了基础。天命与人王的行为紧密相连催生了西周时期谥法制度的建立。
     春秋时期天命观范围有所扩展,人们关注天命与政权关系的同时也日益关注天命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有些人逐渐摆脱了对天的神秘化,用礼来约束自己以求一国、一家、一身之好运。此外,一些国君、卿大夫们把自己应尽的义务看做是天命的最重要的部分,显露了时人具有摆脱德福相依的去功利化的倾向。
     孔子的天命观是从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角度为基准,发现了天人可以合一。为此人必须修养品德,塑造人格,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此境界才算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使命,这是人的最高追求。孔子用一生的努力实现了他所觉悟到的天命观,表现在现实世界上,就是孔子时时能保持中庸之德的人格。
     孔子中庸人格的构成是质与文。质就是指仁,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直,二是孝悌,三是忠信,这些是成就孔子中庸人格的质地,它是必要的前提,体现了孔子人格之真。文是指礼和乐。礼是使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将孝悌忠信做到位,让社会有序,人人各得其所,孔子一生力行礼,构成了孔子人格之善。乐之本质在和,以和制情才有大乐(lè) ,大乐(lè)即是生理之情与道德理性的和谐统一。乐代表孔子为人的最高艺术的实现,构成了孔子人格之美。所以孔子的中庸人格亦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孔子人格实现的途径主要是两条,一是智,二是勇。智能确保孔子既权且义,时时持中庸之德;同时学是孔子之智的主要特征。勇是克服困难实现中庸人格的必要素质,它表现为对仁道的持恒,对过错的直面等等。
The most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is that the subject has the freedom to choose what to do. This freedom is related with human’s awareness to nature and society.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society is discribed with this concept of“tianming”in ancient times. Tian, is representing outside human's strength; Ming, reflects relations of tian and human. Confucian concept of tianming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 personality.
     The tianming view is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e Shang period, people thought the dynasty the fat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 King's behavior, it was mainly decided by tia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people realized that Wang and upper-class members's cautious behavior and being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 was to protect destiny. Though this new tianming concept had a clear utilitarian and theological meaning, it was such a new leap of human consciousness that i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people to focus on their values and pursue personality perfection in the fu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e and behavior of Wang and upper-class members gave birth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posthumous assessable system .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cope of tianming concept had been expanded, people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me while also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fate of the impact of personal destiny. Some people were turning away from the mystery of tian, and restrained themselves with ritual propriety in order to have the best luck for a country or one family or oneself. In addition, some monarch and aristocrat regarded their own obligation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ianming, and it revealed that the people is out of the utilitarian tendencies that self-cultivation of virtue was to be blessed.
     Confucius' concept of tianming based on the pursuit of the value of individual life, and he discovered the unity of tian and man. So person must cultivate character and shape the personality. Achieving unity of tian and man is a person's mission and the highest pursuit. Confucius spent a lifetime to achieve what he realizes the concept of tianming. It was obvious in the real world that Confucius was able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moderation everyday.
     Confucius' personality of moderation consists of his basic disposition and refinement. His basic disposition refers to authoritative conduct,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straight, a sense of filial and fraternal responsibility, and loyalty and good faith. These are the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achieve Confucius's personality of moderation, and they reflect the true of Confucian personality. Refinement refers to ritual propriety and music. Ritual propriety makes everybody do best in his position about a sense of filial and fraternal responsibility, and loyalty and good faith so that society can keep order and everyone get what they want. Confucius had been implementing ritual propriety for all his life, that formed the felicitous of Confucian personality. The essence of music is harmony. The harmony can adjust all kinds of emotion lead to be happy immensely. One's greatest pleasure is the unity physiological emotion and moral reasoning in harmony. Music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rtistic realization of being consummate person to Confucius. And music formed the beautiful of Confucian personality. So Confucian personality of moderation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rue and the felicitous and the beautiful also.
     Achievement of Confucian personality was through two, the intelligence could ensure that Confucius weighed things up and did anything being appropriate. And it could let Confucius to keep moderate for ever. At the same time, learning was the main feature of Confucian intelligence. The courage was necessary quality to achieve personality of moderation. It helped Confucius go on walking on the authoritative way and face fault straightly and so on.
引文
①转引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58页。
    ②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58页。
    ①钱穆:《孔子传·序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页。
    ②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263页。
    ③转引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263页。
    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7,第28页。
    ①参见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第88页,第92页。
    ②(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117页。
    ③(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第131页。
    ①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第8页。
    ①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第42页。
    ②转引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第38页。
    ③参见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第67-68页。
    ①参见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82页。
    
    ①李景林:《教养的本原》,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第4页。
    ②王海明:《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第203页。
    ③成中英:《成中英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49页。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季氏》。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公冶长》。
    ④《论语·公冶长》。
    ⑤《论语·宪问》。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子罕》。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雍也》。
    
    ①《论语·宪问》。
    ②陈大齐:《孔子学说》,正中书局印行,1964,第252页。
    
    ①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局,1999,第10-11页。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35页。
    ②干春松:《梁启超论儒家哲学》,见于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页。
    ③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6页。
    ④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38-139页。
    
    ①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40页。
    ②周予同:《孔子》,见于周予同等著的《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第27-40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第164-165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第155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4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4-45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45页。
    ④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151-210页。
    
    ①李泽厚:《孔子的再评价》,见于周予同等著的《论语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9,第125-142页。
    ②罗安宪:《中国孔学史》,人民出版社,2008,第93-101页。
    ③郭忠义:《孔子的完美人格观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89(2):第12-18页。
    
    ①刘振东:《孔子论君子》,《孔子研究》,1992(1):第30-36页。
    ②徐新平:《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求索》,1995(3):第72-77页。
    ③张秉楠:《论孔子的君子人格》,《孔子研究》,1989(4):第44-48页。
    ①顾颉刚:《古史辩》第二册,朴社,1930,第130-139页。
    ②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66-70页。
    ③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见于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第591-592页。
    ④唐君毅:《孔子与人格世界》,见于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7,第593页。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第56-58页。
    ②(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古典儒学的道、学、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6页。
    
    ①于光荣:《孔子的人格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0(2):第13-14页。
    ②王思义:《孔子的圣人境界观》,《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第11-14页。
    
    
    ①《庄子·人间世》。
    ②《周易·文言传》。
    ③《论语·宪问》。
    ④《论语·述而》。
    ⑤梁启超:《儒家哲学》,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151-152页。
    ⑥《庄子·至乐》。
    ⑦《论语·季氏》。
    ⑧《论语·尧曰》。
    ⑨《论语·子罕》。
    ①《孟子·万章上》。
    ②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456-461页。
    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二卷·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82,第104-107页。
    ④《孟子·万章上》。
    
    ①《论语·宪问》。
    ②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13-118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第171-177页。
    ①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见于《中国文化》,1991(4),第93-96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53-63页。
    ①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48-259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365-366页。
    ②《孟子·万章上》。
    ③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30-334页。
    ①《诗·周颂·维天之命》。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9-38页。
    ③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第193-196页。
    
    ①(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61-262页。
    ②《论语·八佾》。
    
    ①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155-165页。
    ②《论语·先进》。
    ③《论语·宪问》。
    ④《论语·颜渊》。
    ⑤(美)郝大维安乐哲,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62-266页。
    ①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第562页。
    ①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第580页。
    ②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407页。
    ③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402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4页。
    ②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7,第59页。
    ③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57,第63页。
    ④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183页
    ⑤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第100页。
    ⑥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第101页。
    
    ①《尚书·大浩》。
    ②《尚书·大浩》。
    ③《尚书·大浩》。
    ④《尚书·大浩》。
    ⑤《诗·大雅·文王》。
    ⑥《尚书·康诰》。
    ⑦《诗经·大雅·大明》。
    
    ①《尚书·牧誓》。
    ②《尚书·酒诰》。
    ③《尚书·康诰》。
    ④《左传·桓公》十一年。
    ⑤《尚书·金滕》。
    ⑥《尚书·金滕》。
    
    
    ①《尚书·金滕》。
    ②《尚书·金滕》。
    ③《史记·鲁周公世家》。
    ④《史记·鲁周公世家》。
    ⑤《史记·燕召公世家》。
    ⑥《左传·定公》四年。
    ⑦《史记·周本纪》。
    ⑧《尚书·多士》。
    ⑨《尚书大传》。
    ⑩《逸周书·作雒解》。
    
    
    ①《史记·周本纪》。
    ②《尚书·大诰》。
    ③《尚书·酒诰》。
    ④《尚书·无逸》。
    ⑤《尚书·召诰》。
    
    
    ①《尚书·无逸》。
    ②此段引文皆见于《尚书·召诰》。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④《尚书·召诰》。
    ⑤《尚书·康诰》。
    
    ①《尚书·梓材》。
    ②《尚书·多方》。
    ③《尚书·多士》。
    ④《尚书·君奭》。
    ⑤《尚书·文侯之命》。
    ⑥《尚书·康诰》。
    ⑦《尚书·酒诰》。
    ⑧《尚书·泰誓中》。
    ⑨此段引文见于《尚书·无逸》。
    
    ①《尚书·康诰》。
    ②《尚书·康诰》。
    ③此段引文皆见《尚书·康诰》。
    ④此段引文皆见《尚书·康诰》。
    ⑤《尚书·召诰》。
    ⑥《尚书·康诰》。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201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202页。
    ③朱凤瀚:《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6),第28-34页。
    
    ①汪受宽:《谥法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4页。
    ②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125-126页。
    
    ①汪受宽:《谥法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6页。
    ②童书业:《周代谥法》见于《春秋左传研究·附录》,中华书局,2006,第344页。
    ③《逸周书·谥法解》。
    ④《逸周书·谥法解》。
    ⑤转引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623页。
    ⑥童书业:《周代谥法》见于《春秋左传研究·附录》,中华书局,2006,第342页。
    
    ①童书业:《周代谥法》见于《春秋左传研究·附录》,中华书局,2006,第343页。
    ②童书业:《周代谥法》见于《春秋左传研究·附录》,中华书局,2006,第344页。
    
    ①《国语·晋语》。
    ②《国语·晋语》。
    ③《国语·周语》。
    ④《左传·成公》五年。
    ⑤《左传·庄公》八年。
    
    ①《左传·僖公》四年。
    ②《左传·僖公》十九年。
    ③《左传·昭公》四年。
    
    
    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②《诗经·大雅·瞻卬》。
    
    ①《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②见于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327-329页。
    
    ①《左传·庄公》四年。
    ②《左传·昭公》元年。
    ③《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④《左传·哀公》十一年。
    ⑤《国语·越语》。
    
    
    ①《国语·越语》。
    ②《国语·越语》。
    ③《国语·周语》。
    
    ①《左传·僖公》十九年。
    ②《左传·哀公》十八年。
     ①《左传·昭公》五年。
    
    ①《论语·宪问》。
    ②《礼记·中庸》。
    ③《论语·宪问》。
    ①(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成公十三年第11页。
    ②见于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1页。
    ③《左传·隐公》十一年。
    ④《左传·庄公》二十三年。
    ⑤《左传·僖公》十一年。
    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①《国语·鲁语》。
    ②《国语·晋语》。
    ③《国语·晋语》。
    ④《国语·晋语》。
    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⑥参见于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2页。
    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1459页。
    ②(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昭公二十五年第26页。
    ③(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昭公二十五年第26页。
    ①(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文公十三年第14页。
    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①参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5页。
    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尧曰》。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756页。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756页。
    ③《论语·阳货》。
    ④《礼记·哀公问》。
    ⑤《中庸》。
    ⑥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757页。
    ①《论语·泰伯》。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08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08页。
    ④《论语·雍也》。
    ⑤《中庸》。
    ⑥萧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七卷·乾坤衍》,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335页。
    
    ①《孟子·万章下》。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9页。
    ③《论语·阳货》。
    ④《论语·公冶长》。
    
    ①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97页。
    ②转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86页。
    ③《周易·系辞传下》。
    ④《大戴礼记·本命》。
    ⑤《周易程氏传》卷一。
    
    
    ①《周易·系辞传上》。
    ②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99页。
    ①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第1页。
    ②《中庸》。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里仁》。
    ③廖名春:《<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第151-155页。
    ④《论语·述而》。
    
    ①《论语·季氏》。
    ②《论语·子罕》。
    ③《论语·阳货》。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雍也》。
    ⑦《论语·宪问》。
    
    ①《国语·晋语》。
    ②《国语·周语》。
    ③《论语·先进》。
    ④《论语·子路》。
    ①《论语·子罕》。
    ②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33页。
    ③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33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12页。
    ⑤《论语·先进》。
    ⑥《论语·公冶长》。
    ⑦《论语·为政》。
    ⑧《论语·先进》。
    ⑨《论语·颜渊》,下面连续的四个引文皆是本章的内容。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先进》。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雍也》。
    ⑤《史记·孔子世家》。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述而》。
    ⑧《论语·公冶长》。
    ⑨《论语·乡党》。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乡党》。
    ③《论语·乡党》。
    ④《论语·为政》。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八佾》。
    ⑦《论语·八佾》。
    ⑧《论语·雍也》。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90页。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37页。
    ②《论语·先进》。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449页。
    ③《论语·先进》。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为政》。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颜渊》。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卫灵公》。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宪问》。
    ⑥《论语·泰伯》。
    ⑦《论语·里仁》。
    ⑧《论语·泰伯》。
    ⑨《论语·宪问》。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雍也》。
    ⑤《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先进》。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颜渊》。
    ⑤《论语·颜渊》。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尧曰》。
    ③《论语·子路》。
    ④《论语·宪问》。
    ⑤《论语·宪问》。
    ①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67-368页。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八佾》。
    ④《史记·管晏列传》。
    ⑤《论语·宪问》。
    ⑥《论语·里仁》。
    ⑦《论语·里仁》。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泰伯》。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先进》。
    ①《论语·乡党》。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乡党》。
    ⑥《论语·述而》。
    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93-94页。
    ⑧《论语·述而》。
    ⑨《周易·文言传》。
    ⑩《周易·文言传》。
    
    ①《礼记·大学》。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乡党》。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子路》。
    ③《孟子·梁惠王上》。
    ④《论语·宪问》。
    ⑤《论语·里仁》。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季氏》。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微子》。
    ③《论语·卫灵公》。
    ④《孟子·告子上》。
    ⑤《论语·泰伯》
    ⑥对《孔子家语》一书的看法见本节末的附录。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泰伯》。
    ③《论语·宪问》。
    ④《论语·公冶长》。
    ⑤《论语·公冶长》。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宪问》。
    
    ①《论语·季氏》。
    ②《论语·季氏》。
    ③《论语·子罕》。
    
    ①《孟子·尽心上》。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微子》。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阳货》
    ⑥《论语·子罕》。
    ⑦《论语·微子》。
    
    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86页。
    ②《孟子·公孙丑上》。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宪问》。
    ③《孔子家语·在厄》。
    ④《论语·季氏》。
    ⑤《诗经·小雅·小旻》。
    
    ①《中庸》。
    ②《论语·为政》。
    ③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9页。
    
    ①《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子罕》。
    ⑤廖名春、邹新明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八佾》。
    
    ①《左传·隐公》六年。
    ②《左传·僖公》十四年。
    
    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②《左传·文公》二年。
    ③《左传·襄公》七年。
    ④《左传·定公》四年。
    ①《论语·颜渊》。
    ②《中庸》。
    ③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91页。
    ④《孟子·告子上》。
    ⑤廖名春:《“仁”字探原》见于《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第51-72页。
    ⑥《论语·微子》。
    
    
    ①《论语·雍也》。
    ②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402页。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36页。
    ④《论语·子路》。
    
    ①王弘治:《〈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见于《浙江学刊》,2007(1):第93-98页。
    ②林桂榛:《何谓“隐”与“直”?》,见于《孔子研究》,2009(3):第47-59页。
    ③转引叶经柱:《孔子的道德哲学》,正中书局,1978,第123页。
    
    ①《论语·子路》。
    ②《论语·公治长》。
    ③《论语·颜渊》。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季氏》。
    ④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03页。
    ⑤《论语·季氏》。
    ⑥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658页。
    ⑦《论语·阳货》。
    ⑧《论语·公冶长》。
    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82页。
    ⑩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53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48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阳货》。
    
    ①《论语·阳货》。
    ②《孟子·尽心下》。
    ③《论语·子路》。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47页。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937页。
    ②《论语·卫灵公》。
    ③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1116页。
    ④《论语·里仁》。
    ⑤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69页。
    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79页、第80页。
    
    ①《诗经·大雅·文王》。
    ②《论语·阳货》。
    ①《论语·子张》。
    ②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493页。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先进》。
    ⑤《老子.道德经》。
    ⑥《论语·雍也》。
    
    ①《论语·为政》。
    ②《孟子·尽心上》。
    ③《礼记·祭义》。
    ④《论语·为政》。
    ⑤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52页。
    ⑥《礼记·祭义》。
    ①《礼记·祭义》。
    ②《礼记·中庸》。
    ③《论语·里仁》。
    ④《礼记·内则》。
    ⑤《孝经》。
    ⑥《礼记·祭义》。
    ⑦《论语·公冶长》中有一章讲孔子与弟子谈志向,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⑧《论语·季氏》。
    ⑨《论语·里仁》。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学而》。
    ①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89-92页。
    ②《礼记·表记》。
    ③《左传·桓公》六年。
    ④《左传·宣公》二年。
    ⑤《左传·昭公》六年。
    ⑥《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⑦《左传·昭公》元年。
    ⑧《左传·襄公》十四年。
    ⑨《左传·成公》二年。
    
    ①《左传·闵公》二年。
    ②《左传·襄公》五年。
    ③《左传·僖公》九年。
    ④《左传·文公》六年。
    ⑤《左传·成公》九年。
    ⑥《左传·文公》六年。
    ⑦《左传·昭公》十二年。
    ⑧《左传·昭公》十二年。
    ⑨《左传·文公》一年。
    ⑩《左传·成公》十年。
    
    ①《论语·八佾》。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0页。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颜渊》。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宪问》。
    ③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1002页。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泰伯》。
    ⑥《论语·先进》。
    
    
    ①《论语·颜渊》。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504页。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子路》
    ⑤《论语·宪问》。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560页。
    ②《论语·颜渊》。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513页。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乡党》。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述而》。
    ③《春秋繁露·楚庄王》。
    ④《论语·八佾》。
    ⑤《论语·卫灵公》。
    ①《孟子·万章下》。
    ②《论语·先进》。
    ③《论语·子罕》。
    
    ①《论语·雍也》。
    ②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65页。
    ③《论语·阳货》。
    ④《孟子·告子下》。
    ⑤《论语·先进》。
    ⑥《论语·卫灵公》,亦可见于《论语·颜渊》。
    
    ①《论语·公冶长》。
    ②《中庸》。
    ①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21页。
    ②《论语·为政》。
    ③转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69-70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卫灵公》。
    ⑥《论语·公冶长》。
    ⑦主忠信:在《论语》中出现三处:一是《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过过则勿惮改。”二是《子罕》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过过,则勿惮改。”三是《颜渊》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⑧《论语·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颜渊》。
    ⑤《论语·阳货》。
    ⑥《国语·晋语》。
    ⑦《论语·子路》。
    ⑧《孟子·梁惠王上》。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为政》。
    ③《论语·宪问》。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宪问》。
    ⑦《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子路》。
    ②《孟子·离娄下》。
    ③《论语·学而》。
    ④《论语·宪问》。
    ⑤《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宪问》。
    ①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辽海出版社,1998,第134页。
    ②转引叶经柱:《孔子的道德哲学》,正中书局,1977,第69页。
    ③《礼记·中庸》。
    ④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65页。
    ⑤(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8页。
    ⑥《论语·季氏》。
    ①萧进铭:《孔子——千古不磨的人格典型》,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1994,第44-45页。
    ②《左传·昭公》七年。
    ①《论语·八佾》。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①《论语·宪问》。
    ②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16页。
    ③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95页。
    ④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197页。
    ⑤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5,第3-4页。
    ⑥伍庸伯:《<礼记·大学>解说》,见于《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页。
    ①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320页。
    ②《周易·文言传》。
    ③《论语·子路》。
    ④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27页。
    ⑤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42页。
    ⑥《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雍也》。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11页。
    ④《论语·雍也》。
    ⑤《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公冶长》。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89页。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微子》。
    ⑤《论语·学而》。
    ⑥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3页。
    ⑦《论语·泰伯》。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尧曰》。
    ③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3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子路》。
    ③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5,第4页。
    ④《论语·子路》。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季氏》。
    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子罕》。
    ③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230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里仁》。
    ⑥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49页。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颜渊》。
    
    ①《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八佾》。
    ④《道德经》二十二章。
    
    ①《论语·季氏》。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宪问》。
    ④《论语·里仁》。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卫灵公》。
    ④《论语·宪问》。
    ⑤《论语·宪问》。
    ⑥《论语·述而》。
    ⑦《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公冶长》。
    ⑤《论语·雍也》。
    ⑥《论语·子路》。
    ⑦《论语·泰伯》。
    
    
    ①《论语·卫灵公》。
    ②《论语·季氏》。
    ③《论语·述而》。
    
    ①《论语·八佾》。
    ②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55页。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里仁》。
    ⑤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58页。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泰伯》。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子罕》。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颜渊》。
    ⑦何怀宏:《伟大的平衡者——孔子》,见于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77页。
    ⑧《论语·颜渊》。
    ⑨《论语·颜渊》。
    ⑩《论语·子路》。
    
    ①《庄子·天下》。
    ②《论语·子路》。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论语·卫灵公》。
    ⑤《史记·孔子世家》。
    ⑥《论语·季氏》。
    ⑦《史记·太史公自序》。
    ⑧《史记·孔子世家》。
    ⑨《史记·太史公自序》。
    ⑩《史记·太史公自序》。
    11《史记·孔子世家》。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颜渊》。
    ③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155-156页。
    ④《论语·先进》。
    ⑤《左传·成公》二年。
    ①何怀宏:《伟大的平衡者——孔子》,见于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第80页。
    ②《史记·孔子世家》。
    ③《孟子·离娄下》。
    ④《孟子·尽心下》。
    
    ①《礼记·乐记》。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颜渊》。
    ①《左传·定公》十年。
    ②王肃撰,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辩乐解》,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90页。
    ③《孔子诗论》。
    ④《礼记·乐记》。
    
    
    ①《孔子·先进》。
    ②《论语·宪问》。
    ③《论语·卫灵公》。
    ④《礼记·乐记》。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6页。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述而》。
    ④《礼记·檀弓上》。
    ⑤《左传·昭公》二年。
    ⑥《礼记·檀弓》。
    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之事亦可见于《韩诗外传》五,《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家语·辩乐解》等。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页。
    ③《论语·八佾》。
    ④《论语·八佾》。
    ①《论语·微子》。
    ②《论语·子罕》。
    
    
    ①《论语·八佾》。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八佾》。
    
    ①《论语·卫灵公》。
    ②《左传·昭公》元年。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1162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阳货》。
    ⑥《论语·阳货》。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八佾》。
    ①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32页。
    ②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第365页。
    ③《史记·孔子世家》。
    ④(日)江文也著,杨儒宾译:《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96页。
    ⑤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21-22页。
    ①《论语·阳货》。
    ①(日)江文也著,杨儒宾译:《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04页。
    ②《礼记·乐记》。
    ③《论语·季氏》。
    ④(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论语》中人性的音乐。见于《孔子即凡而圣》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86页。
    ⑤《论语·里仁》。
    ①李渊庭等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5页。
    ②《论语·学而》。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雍也》。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述而》。
    ⑦《论语·宪问》。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述而》。
    ⑥李渊庭等整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5页。
    ⑦《论语·子路》。
    ①《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论语》中人性的音乐,见于《孔子即凡而圣》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86页。
    ②《礼记·乐记》。
    ③《周易·系辞下》。(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论语》中人性的音乐,见于《孔子即凡而圣》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86页。
    ④(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论语》中人性的音乐,见于《孔子即凡而圣》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86页。
    ⑤《论语·公冶长》。
    ①《论语·子罕》。
    ②(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第44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第191页。
    ④《论语·里仁》。
    ⑤转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140页。
    
    
    ①《孟子·公孙丑上》。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里仁》。
    ⑤《论语·雍也》。
    ⑥《论语·子罕》。
    ⑦《论语·述而》。
    ⑧《论语·颜渊》。
    ⑨《孟子·告子上》。
    ①《论语·子罕》。
    ②(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44页。
    ③《论语·里仁》。
    ④《论语·子罕》。
    ⑤《论语·雍也》。
    ⑥《史记·孔子世家》。此事亦可见于《孔子家语·辨物》。
    
    ①《史记·孔子世家》
    ②《论语·公冶长》。
    ③《左传·文公》二年。
    ④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第731页。
    ⑤《论语·颜渊》。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颜渊》。
    ③(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1页。
    ④《论语·子路》。
    ⑤《论语·雍也》。
    
    ①《孔子家语·贤君》。
    ②《论语·卫灵公》。
    ③《论语·卫灵公》。
    ④转引于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1073页。
    ⑤《论语·学而》。
    
    ①《论语·公冶长》。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公冶长》。
    ④《论语·雍也》。
    ⑤《论语·公冶长》。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第256页。
    ①(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1页。
    ②(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2页。
    ③《论语·尧曰》。
    ④《孟子·公孙丑上》。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卫灵公》。
    ①(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3-194页。
    ②《论语·八佾》。
    ③(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93页。
    ④《论语·八佾》。
    
    ①《周易·系辞上》。
    ②《论语·为政》。
    ③《礼记·中庸》。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子罕》。
    ⑥《论语·季氏》。
    ①《论语·述而》。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子张》。
    ④《论语·学而》。
    ⑤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28页。
    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49页。
    ⑦《论语·述而》。
    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94页。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学而》。
    ③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68页。
    ④《论语·宪问》。
    ⑤《后汉书·桓荣传》。
    ⑥《论语·述而》。
    
    ①《论语·子罕》。
    ②《论语·子罕》。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季氏》。
    ⑤《论语·阳货》。
    ⑥《史记·孔子世家》。
    ⑦《史记·孔子世家》。
    ⑧《论语·为政》。
    
    
    ①《论语·为政》。
    ②《论语·子张》。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57页。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学而》。
    ⑥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第447页。
    ⑦《论语·为政》。
    ⑧《论语·述而》。
    ⑨《论语·公冶长》。
    ⑩《论语·卫灵公》。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第222页。
    ②转引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出版社,2005,第145页。
    ③《论语·述而》。
    ④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499页。
    ⑤《论语·述而》。
    ⑥《论语·子罕》。
    ①《论语·泰伯》。
    ②《论语·述而》。
    ③《论语·子张》。
    ④《论语·八佾》。
    ⑤尊师吕文郁:《孔子的生平与事业》,见于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22页。
    ⑥《左传·昭公》十七年。
    
    ①《论语·述而》。
    ②《孔子家语·五帝德》。
    ③《孔子家语·五帝德》。
    
    ①《论语·里仁》。
    ②《孔子家语·正论解》,此事亦可见于《左传·昭公》十三年。
    ③《孔子家语·正论解》,此事亦可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④《孔子家语·子贡问》,此事亦可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及《晏子春秋杂篇上》。
    
    ①《论语·子罕》及《论语·宪问》。
    ②《论语·宪问》。
    
    ①《新序·义勇篇》亦对卞庄子之“勇”有载。
    ②《论语·阳货》。
    ③《论语·泰伯》。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为政》。
    ⑥《孟子·公孙丑上》。
    ①《荀子·荣辱篇》。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第182页。
    ③《论语·微子》。
    ④《论语·季氏》。
    ⑤《礼记·祭法》。
    ⑥《论语·卫灵公》。
    ⑦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261页。
    ⑧《中庸》。
    ⑨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第180页。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第181页。
    ②钱穆:《孔子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3页。
    ①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83,第203-204页。
    ②《周易·象传》。
    ③《论语·为政》。
    ④《论语·为政》。
    ⑤《孟子·公孙丑上》
    ⑥《周易·文言传》。
    ⑦《论语·子路》。
    ①(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134页。
    ②《论语·八佾》。
    ③《论语·卫灵公》。
    ④尊师吕文郁:《孔子的生平与事业》,见于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73-74页。
    ⑤《论语·为政》。
    ⑥《论语·为政》。
    ⑦《论语·为政》。
    ⑧《论语·为政》。
    
    ①《论语·先进》。
    ②《论语·季氏》。
    ③《论语·雍也》。
    ④《论语·雍也》。
    ①转引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267页。
    ②《论语·子路》。
    ③《论语·子罕》。
    ④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349页。
    ⑤《孟子·离娄下》。
    ⑥转引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349页。
    ①《春秋繁露·山川颂》。
    ②《论语·泰伯》。
    ③《论语·子罕》。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264-265页。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子路》。
    ①《荀子.大略》。此事亦可见于《孔子家语·困誓》及《韩诗外传》卷八。
    ②《论语·子罕》。
    ③《论语·子罕》。
    ④《史记·孔子世家》。
    ⑤《韩非子·显学》。
    ①《论语·述而》。
    ②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282页。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论语·微子》。
    ⑤尊师吕文郁:《孔子的生平与事业》,见于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长春出版社,2006,第51页。
    
    
    ①《孟子·尽心上》。
    ②《孟子·万章下》。
    ③《史记·世家》。
    ④《论语·先进》。
    ⑤《论语·子罕》。
    
    ①《史记·孔子世家》。
    ②《史记·世家》。
    ③《孟子·万章上》。
    ④《史记·孔子世家》。
    ⑤《论语·卫灵公》。
    
    ①《论语·卫灵公》。
    ②《孔子家语·在厄》。
    
    
    ①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7页。
    ②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6-37页。
    ③《中庸》。
    ④《论语·述而》。
    
    
    ①《论语·学而》。
    ②《论语·卫灵公》。
    ③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6页。
    ④《论语·子张》。
    ⑤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329页。
    ⑥《二程粹言·论学篇》。
    ⑦《庄子·则阳》。
    ⑧《论语·颜渊》。
    ⑨《二程粹言·论学篇》。
    ⑩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出古籍版社,2005,第334页。
    
    ①《孔子家语·正论解》。
    ②《孔子家语·正论解》。
    ③《孟子·公孙丑上》。
    ④《孟子·尽心上》。
    ⑤《中庸》。
    ①《论语·公冶长》。
    ②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57页。
    ③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83页。
    ④陆陇其:《松阳讲义》,转引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第358-359页。
    ⑤《论语·学而》。
    ⑥《论语·颜渊》。
    ⑦《论语·泰伯》。
    
    ①《论语·宪问》。
    ②《论语·里仁》。
    ③《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④《孟子·公孙丑上》。
    ⑤《论语·宪问》。
    ⑥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第588页。
    ⑦《论语·宪问》。
    
    ①《论语·颜渊》。
    ②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139页。
    ③《论语·季氏》。
    ④《论语·阳货》。
    ⑤《论语·颜渊》。
    ⑥《论语·八佾》。
    ⑦《论语·述而》。
    ⑧张载:《正蒙·中正》。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程颢程颐.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崔述.洙泗考信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61.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6.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8.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9.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
    10.韩婴.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孔鲋.孔丛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6.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9.孙星衍.孔子集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2.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王肃.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5.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8.朱熹吕祖谦.近思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0. (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
    3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9.
    32.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3.晁福林.先秦民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4.常乃惪:中国思想小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2009.
    35.陈恩林.逸斋先秦史论文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3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9.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0.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1.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42.陈来甘阳.孔子与当代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3.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4.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出版社,1986.
    45.程潮.儒家内圣外王之道通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46.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8.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9.董乃强.孔学知识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
    5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1.冯尔康.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2.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3.
    54.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5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6.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7.顾颉刚.古史辩第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1996.
    58.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二卷·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9.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0.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4.
    61.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62.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3.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4.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5.胡奇光方王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6.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7.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8.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9.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0.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1.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2.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M].济南:齐鲁书社,2001.
    73.江竹虚.五经源流变迁考/孔子事绩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4.姜义华等.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5.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76.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77.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出古籍版社,2005.
    78.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79.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0.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81.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82.李景林.教养的本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83.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8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5.李零.丧家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86.李维琦等注.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1.
    87.李维武.徐复观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88.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89.李渊庭.梁漱溟先生讲孔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0.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1.李中华.冯友兰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92.梁启超.儒家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9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4.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5.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96.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7.梁韦弦.儒家伦理学说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98.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99.林甘泉.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0.林语堂.孔子的智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2.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03.刘志琴.文化危机与展望[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10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5.柳诒徵.国史要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06.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7.吕思勉.论学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8.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9.吕思勉.吕思勉讲国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110.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1.吕文郁.春秋战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12.吕文郁.金景芳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13.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4.吕文郁夏保国徐阳.先秦天下[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115.罗安宪.中国孔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6.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17.骆承烈.孔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18.马镜泉.马一浮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19.马振铎.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0.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1.庞朴.庞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22.钱玄等注译.周礼[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2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4.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乐记》论辩[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25.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127.孙尚扬.汤用彤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128.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9.童书业.春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0.童书业.春秋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2.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3.汪受宽.谥法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34.王臣瑞.伦理学[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135.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6.王海明.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7.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8.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9.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40.王森.荀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1992.
    141.王肃.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4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3.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4.吴龙辉.孔子语录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7.
    145.吴龙辉.原始儒家考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6.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7.萧萐父.熊十力全集·第七卷·乾坤衍[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48.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9.熊春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150.熊十力.十力要语[M].上海:上海书店,2007.
    151.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5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7.杨朝明修建军.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158.杨国荣.伦理与存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59.杨国荣.善的历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0.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61.杨焕英.孔子思想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62.杨树达.春秋大义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3.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64.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5.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6.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7.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68.詹子庆.古史拾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9.詹子庆.走进夏代文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0.詹子庆.中国古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71.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72.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7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74.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175.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76.张海焘梁培宽.中国人:社会与人生·梁漱溟文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177.张荫麟:《中国史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66-70页。
    178.张琼马尽举.道德接受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79.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80.张玉春译注.竹书纪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8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2.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7.
    183.中华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84.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诞辰2540周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2.
    185.周秉均注译.尚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86.周予同等.论语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187.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88.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9.陈大齐.孔子学说论集[M].台北:正中书局,1958.
    190.陈大齐.孔子学说[M].台北:正中书局,1964.
    191.陈立夫.人理学[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1.
    192.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3.顾兆骏.儒家伦理思想[M].台北:正中书局,1961.
    19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95.刘真.儒家伦理思想述要[M].台北:正中书局,1982.
    196.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97.钱穆.黄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98.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99.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0.钱穆.灵魂与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1.钱穆.人生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03.钱穆.新亚遗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04.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5.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06.唐华.孔子哲学思想源流[M].台北:正中书局,1977.
    207.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08.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0.韦政通.传统与现代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11.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12.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13.萧进铭.孔子——千古不磨的人格典型[M].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印行, 1994.
    21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5.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16.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8.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219.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0.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1.叶经柱.孔子的道德哲学[M].台北:正中书局,1977.
    22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23.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24.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25.(德)卡尔.雅斯贝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26.(韩)赵骏河.东方伦理道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27.(美)安乐哲,罗思文著,余谨译:论语的哲学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28.(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29.(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0.(美)成中英.成中英自选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31.(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32.(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盛勤译.古典儒学的道学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33.(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234.(美)杜维明.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5.(美)杜维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6.(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7.(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38.(美)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9. (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40.(美)倪德卫著,(美)万白安编,周炽成译.儒家之道[M].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41.(美)约瑟夫·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42.(日)江文也著,杨儒宾译:孔子的乐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43.(瑞典)高本汉著,潘悟云,杨剑桥,陈重业,张洪明编译:汉文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244.(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1.成守勇.礼乐生活――以文本《礼记》为中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2.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3.景怀斌.孔子人格结构的心理学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3.
    4.李宏峰.礼乐张力下的音乐体认一一以春秋战国礼乐关系为中心[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
    5.梁松.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研究[D].济南: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6.孙玉梅.周代礼乐制度与孔子的音乐思想[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7.王坤坤.先秦儒家天命思想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8.肖连奇.《论语》中“敬”的多重意蕴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熊燕华.孔子君子观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杨成秀.孔子音乐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赵立端.《论语》“耻”之探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2.朱翔飞.春秋伦理形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1.卜师霞.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J].孔子研究,2007(5):4-8.
    2.蔡茂松.孔子的文质论[J].孔子研究,1991(2):64-78+14.
    3.常森.孔子天命意识综论[J].孔子研究,1999(3):35-45.
    4.曹胜高.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J].古代文明,2007(1):64-74.
    5.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192-204+209.
    6.晁福林.“时命”与“时中”:孔子天命观的重要命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41-49+160-161.
    7.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对于《诗·兔爰》的评析看孔子的天命观[J].孔子研究,2007(3):4-11.
    8.陈壁生.孔子“父子相隐”思想新解[J].中国哲学史,2008(1):117-123.
    9.陈赟.文章与礼乐[J].贵州社会科学,2006(3):133-136.
    10.程海霞.“说”、“乐”与“君子”之平和[J].孔子研究,2008(6):56-65.
    11.成云雷.孔子天命观及其源流[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6-9.
    12.崔大华.人生终极的理性自觉――儒家“命”的观念[J].孔子研究,2008(2):4-11.
    13.崔涛.孔子对天人关系的本体论诉求[J].孔子研究,2010(5):19-28.
    14.丁为祥.命与天命:儒家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J].中国哲学史, 2007(4):11-21.
    15.段德智.“不出而出”与“出而不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6):3-8.
    16.方延明.“仁”与“礼”不等于孔子思想的“内容”与“形式”[J].社会科学研究,1985(5):1-2.
    17.冯屏.孔子的思想模式初论[J].玉溪师专学报(社会料学版) ,1989(5):39-55.
    18.冯浩菲.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J].孔子研究,2003(4):59-65.
    19.高晨阳.先秦儒道理想人格的建构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1(2):63-71.
    20.耘耕.论叔向[J].孔子研究,1991(1):79-86.
    21.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24-28.
    22.郭齐勇.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J].江苏社会科学,2005(3):2-6.
    23.郭齐勇.苏格拉底、柏拉图与孔子的“亲亲互隐”及家庭伦常观[J].社会科学,2009(2):112-118+193.
    24.郭忠义.孔子的完美人格观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89(2):12-18.
    25.胡启勇.“忠恕之道”及其实践困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5-28.
    26.惠吉兴.“忠恕”之道与孔子思想体系刍议[J].齐鲁学刊,1996(6): 88-93.
    27.金春峰.孔子的心灵(之一)—诗的心灵[J].孔子研究,2011(2):54-59.
    28.金红菊.《论语》的“知”论探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57-59.
    29.金景芳.孔子所讲的仁义有没有超时代意义?[J].孔子研究,1989(10):5-9.
    30.李洪卫.孔子论“直”与儒家心性思想的发端[J].河北学刊,2010(2):227-231.
    31.李建华.论孔子的道德自由[J].孔子研究,2011(2):60-68.
    32.李京.从中、庸到《中庸》[J].孔子研究,2007(5):43-51.
    33.李景林.论“可欲之谓善”[J].人文杂志,2006(1):43-47.
    34.李尚信.帛书《要》篇研究的集大成之作[J].孔子研究,2001(1):127-128.
    35.李万春.试说“知”与“智”[C].孔学研究第三辑:430-435.
    36.李蹊.孔子—中国山水审美意识的祖师[J].孔子研究,1991(3):3-10.
    37.李学勤.《帛书周易研究》序[J].《中国文化》第十五、十六期:395-396.
    38.梁国典.孔子的“君子”人格论[J].齐鲁学刊,2008(5):5-11.
    39.廖名春.《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章新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1-155.
    40.林桂榛.何谓“隐”与“直”?[J].孔子研究,2009(3):47-59.
    41.刘宝才.“以水喻人”的学说及其思维方式[J].中国哲学史,2003(1):64-68.
    42.刘彬.从帛书《要》篇看孔子“好《易》”的实质和意义[J].孔子研究, 2011(2):80-85.
    43.刘晗.论儒学天命观的历史演变与伦理内涵[J].济宁师专学报,2001(10):28-30.
    44.刘丽文.论《左传》“天德合一”的天命观[J].求是学刊,2000(9):99-106.
    45.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J]·哲学研究,2002(2):43-47.
    46.刘文英.“仁”的抽象与“仁”的秘密[J].孔子研究,1990(7):2-9+40.
    47.刘振东.孔子论君子[J].孔子研究,1992(1):30-36.
    48.陆信礼.《论语》“学”字解[J].孔子研究,2009(5):51-56.
    49.裴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新解[J].孔子研究,2009(3):60-63.
    50.钱逊.孔门“为己之学”[J].孔子研究,1991(7):10-18.
    51.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J].中国文化,1991(4):93-96.
    52.单少杰.《伯夷列传》中的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6):129-137.
    53.师爽.《论语》中“孝”思想探析[J].船山学刊,2009(2):86-89.
    54.孙小玫.《论语》中的“谦”及其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3(3):14-18.
    55.唐艺.孔子的仁与礼乐[J].管子学刊,2009(4):55-60.
    56.唐明亮.周初至春秋天命观中的“德”与“道”[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50-154.
    57.田昌五.孔子的天道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30-37.
    58.万光军.孔子父子互隐与孟子论舜的再思考[J].兰州学刊,2009(7):23-26.
    59.王博.论“仁内义外”[J].中国哲学史,2004(2):29-34.
    60.王长坤.论孔子对西周传统孝道观念的重构[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16-19.
    61.王弘治.《论语》“亲亲相隐”章重读[J].浙江学刊,2007(1):93-98.
    62.王杰.春秋时期人文思潮思想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0(5):94-99.
    63.王进.《论语》“智德”思想刍议[J].船山学刊,2010(1):90-92.
    64.王思义.孔子的圣人境界观[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11-14.
    65.王雅.自然情感与道德原则的双向涵摄[J].孔子研究,2009(1):13-22.
    66.王艳勤.原“仁”[J].孔子研究,2007(2):52-58.
    67.王志强.论孔子的天道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7):6-12.
    68.吾淳.春秋末年以前的宗教天命观与自然天道观[J].中国哲学史,2009(4):50-57.
    69.吴廷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略论孔子的审美人生建造工程[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70-75.
    70.伍晓明.重读“孝悌为仁之本”[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9-17.
    71.夏静.试论礼与乐的关系[J].孔子研究,2010(2):51-57.
    72.夏静.文质原论[J].文学评论,2004(2):18-26.
    73.肖仕平.勇:从形式之德到内容之德[C].儒学的当代使命第三册:125-132.
    74.徐难于.天命信仰嬗变视野中的孔子天命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6-31.
    75.徐新平.论孔孟人格思想的差异及其不同影响[J].求索,1995(3): 72-77.
    76.颜炳罡.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3):9-12.
    77.杨朝明.鲁国礼乐传统研究[J].历史研究,1995(3):16-33.
    78.姚继舜.孔门“乐教”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1(3):78-82.
    79.易小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差等[J].孔子研究,2007(4):14-22.
    80.于承武.释“知命”[J].天津社会科学,1983(5):72-74.
    81.于光荣.孔子的人格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0(2):13-14.
    82.宇汝松.孔子宗教观探析[J].孔子研究,2007(5):9-18.
    83.张秉楠.论孔子的君子人格[J].孔子研究,1989(4):44-48.
    84.张岱年.论心性与天道[J].河北大学学报,1994(2):1-6.
    85.张美宏.切“己”与“尽己”[J].孔子研究,2007(3):25-30.
    86.张新民.生命成长与境界自由[J].孔子研究,1998(4):4-16.
    87.赵沛霖.信仰的开禁观念的解放[J].天津社会科学,1995(2):100-105.
    88.赵清文.论“勇”德在孔子实践观中的地位[J].船山学刊,2008(2):94-96.
    89. (韩)赵源一.孔子天人关系探微[J].船山学刊,2001(1):49-53.
    90.周炽成.论孔子成为圣人之过程及其他[J].孔子研究,2010(4):30-30.
    91.周勤勤.仁道为用天道为本[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2):48-52.
    92.周延良.“孝”义考原[J].孔子研究,2011(2):86-95.
    93.朱凤瀚.公盨铭文初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2(6),28-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