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礼运》社会理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同理想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指《礼记·礼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文中使用此意时加引号注明,这是狭义上的“大同”;一指儒家的大同理想,它包括《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天下为家”的“小康”理想以及“连不相及、动不相害”的“大顺”理想,文中使用此意时多用“《礼运》社会理想”或“儒家的大同理想”表达;一指更广意义上的大同,泛指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各种形式的社会理想,如墨家的大同理想,康有为的大同理想等。
     社会理想诸家有之,就其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看,各家有着较强共识,而儒家的社会理想在百家之中无疑最为耀眼,其影响也最为久远。《礼记·礼运》篇有“大同”、“小康”和“大顺”三大社会理想,“大同”理想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它也是儒家终极的道德理想;“小康”理想是现实政治理想,它是“大同”理想的次级阶段,达至“大同”必经由“小康”;篇末之“大顺”是接着“小康”而讲,它是社会生态理想,是“大同”、“小康”的重要补充,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视这个整体为儒家的大同理想。
     《礼运》“大同”理想描绘了一幅人际和谐的美丽画卷。它并不是凭空创想的产物,它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对神话故事中民间英雄、三皇五帝圣人的讴歌和称颂成为创作理想社会的历史源泉,“五经”中《易》之“群龙无首,吉”、《书》之“九州”、《诗》之“乐土”的思想成为绘制美好画卷的理论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的混乱形势以及秦王朝的“不并仁义”二世而亡皆成为规划太平盛世的社会基础。“大同”理想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天下为公”(权力公有、财产共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民举、以德业为标准)的管理体制和“讲信修睦”(淳朴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人际关系。“大同”理想汲取了墨家、道家等诸家部分思想,各家亦有自己的特点。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憧憬的是“兼爱”、“尚贤”和“尚同”,实际上是一个君主集权社会;道家老子将之表述为“小国寡民”,庄子那里是“至德之世”,二者主张用大道治理天下,追求的是一个内心自由、精神超脱、民风淳朴的道德社会。
     《礼运》“小康”理想较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更为切近现实,它是“大同”理想的次级阶段。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天下为家”的社会制度,体现为世袭制、宗法制的权力分配制度和“礼义以为纪”的管理体制。简言之,“小康”社会以尊君、任贤、民本为基础。为挽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无道”之世,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周礼的局限与不足,故提出对之“损益”、改造;孟子以其性善论出发,认为仁义礼智“四德”内在于人之“四心”,直接将“礼”拉入“德”的视野;为了进一步论证“礼”的合法地位,荀子为“礼”寻找到一个形而上的依据“天”,《礼运》“礼本于天”之说与荀子无二致。“礼”是用以区分贵贱、尊卑、贫富、长幼的伦理准则,具有等级性和次序性,它与“仁”、“法”、“诗乐”等主要范畴一起构成了礼乐文明体系。选贤任贤与“大同”意义上的“选贤与能”相比,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它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直至荀子才明确提出“尚贤使能”的打破贵族血统、否定封建等级的用人主张。周初统治者吸收商灭亡的教训,作出了“敬天保民”的政治抉择,以财养民、以德教民成为儒家礼治、德教的重要内容,即“先富后教”思想。
     《礼运》“大顺”理想则是儒家对社会生态理想的全面表达。“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是“大顺”理想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观、“仁民爱物”的生态爱护观、“节用御欲”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圣王之制”的生态管理观是儒家“大顺”理想的具体展现。经由汉儒董仲舒(“泛爱群生”的生态爱护观),至宋儒周敦颐(以“诚”为本的生态道德观)、张载(“民胞物与”的生态伦理观)、程朱(“天人一理”的生态整体观),“大顺”理想得到传统的承接和新的发展。
     《礼运》社会理想尤其是“大同”理想由百家之一而扶摇直上,定居一尊,成为千古绝唱。它对古代农民起义纲领的提出、对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理想蓝图的构建都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大社会理想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梦”是《礼运》“大同”理想在当今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二者在“为公”意识、“民本”意识、“诚信”意识、“选贤”意识、“孝慈”意识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传承性,二者在时代背景、实现路径等方面也有本质的区别。总体来说,《礼运》社会理想所内涵的“民本”、“仁爱”、“礼让”、“诚信”、“尊老”等理念在经过现代化的转化、改造之后,可以成为实现“中国梦”重要的思想资源。
The deal of great harmony has three meanings. One refers to the "society of greatharmony" of "the world for all" in the article of LiYun in a narrow sense.When using it,the article has given the special intention with the quation marks. Another is theConfucian ideal of great harmony, which includes the great harmony ideal of "theworld for all", the well-off ideal of "the world for the home"and the dashun ideal of"connecting and moving without harming". When using it, the article expresses it as"the LiYun society ideal" or "the Confucian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n a broadersense, it refers to all kinds of society ideals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 periods, such asthe Mohist great harmony ideal, Kang Youwei’s great harmony ideal and so on.
     Each faction has the social ideal. From the basic spirit and principles, they have astrong consensu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Confucian for the social ideal undoubtedly is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and its effect is the most far-reaching. Thearticle of LiJi LiYun has three social ideals: the "great harmony","well-off" and"dashun".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s the Confucian highest political ideal, the"Well-off" is the real political ideal and it is the secondary stage of the ideal of "greatharmony", to the "great harmony" only by the "well off".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dashun" ecological ideal is then the "well-off", and it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ofthe "great harmony" and "well-off". The three forms the indivisible whole. We calls itthe Confucian ideal of great harmony.
     The ideal of LiYun "great harmony" depicts a beautiful picture of interpersonalharmony.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s not just a product of the imagination, and itsformation has its historical origin, theoretical origin and social basis. To praise Folkheroes and three sovereigns in the fairy tales become the historical source of creatingideal society. In the "five classics", the thought of "leaderless, good luck" in the Bookof Changes, the thought of "kyushu" in the Book of History, and the "paradise" in theBook of Songs become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drawing picture scroll. In the Spring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e situation of "worship music collapse"and the Qin's ll to death which has "no moral and righteousness" both become thesocial basis of planning the new millennium.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ideal of "great harmony" show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world for all",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o choose the able and virtuous men" and the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of "to honor promises".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has learned someideas fromTaoism, Mohism and so on, and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The Mohist School represented by mo-tzu actually longs for a of a centralizedmonarchy society of "universal love","elevating the worthy" and "conforming tosuperiors". Taoist lao-tzu expresses it as the "XiaoGuoGuaMin", and chuang-tzu theredescribes it as the "Word of Perfect Virtue". In fact, they both look forward to a moralsociety of inner freedom, spiritual transcendence and simple folk;
     The ideal of LiYun "well-off" is closer to reality than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of "the world for all" and it is the secondary stage of the ideal of "great harmony". Its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 social system of "the world for the home", embodiedin th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of hereditary and patriarchal clan, and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etiquette for the discipline". In short, the well-off societ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statue of king, appointment of the sage and people-orientedthought. To save the thuggish world of "the ritual conquest from the princes",Confucius restores the western zhou's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At the same time, ashe has realized Chou Li's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So he puts forward to "theprofit and loss"and transformation; Starting from the theory of goodness, Menciusthinks the four cardinal virtues "humanity, justice, propriety and wisdom" is inherentin the "four hearts", and pulls the "ritual" pull in the view of "virtue"; In order tofurther demonstrate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ritual", Xunzi has found a metaphysicalbasis the "heaven", and the LiYun article also has the same thought. The "ritual" isethical standards used to distinguish high and low, rich and poor, young and old and ithas gradation and order. The "ritual", together with the main categories "benevolence","law" and "poem and music", constitutes the reed civilization system. The nature ofchanges has taken place in choosing the able, compared with the great harmonysociety. And it is on the principle of "close and respect". Xunzi explicitly advocates"to choose the able and virtuous men", breaks the blue blood and denies the feudalhierarchy. The rulers of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absorbs the lessons from thedemise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makes a political choice of "respecting the heavenand protecting the people". It mainly contains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teaching thepeople virtue. And this is Confucian famous idea of "teaching after enriching".
     The ideal of LiYun "Dashun" is Confucianism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ideal ecological society, the overall concept of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moralvalues of "to be benevolent love" make up its ideolog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origin.And it is concretely expressed as the ecological ethics of"to love the mountains andthe sea",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to love all the people and animals", theecological consumption of "practice thrift" and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view of"saint king system". Through Han Confucianism Dong Zhongshu, to SongConfucianism Zhou Dunyi, Zhang Zai and Cheng Zhu, the "dashun" ideal obtains thetraditional undertaking and new development.
     Of the LiYun social ideals, especially as one of hundreds of various schools, the"great harmony" rises above, settles a statue and become a poetic master piecethrough the ages.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latforms that the ancient peasantrevolts have raised and the ideal blueprints that the previous dynasties thinkers andpoliticians have builded, and it also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oday's "ChineseDream"."Chinese Dream" is the the latest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the ideal of LiYun"great harmony" in China today. It has the inherent continuity in"the world for all","people-oriented","integrity","choosing the able","comity","dutiful-kind"consciousness with the idea of "great harmony", etc. And they also have essentialdifferences in the era background and realization routes, etc. We believe that after theconcepts of "people-oriented","benevolence","comity","integrity" and "respect forthe elderly" of the ideal of LiYun "great harmony" would be transformed and modified,it could become the important thought resources of achieving the "Chinese dream".
引文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英)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④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版,第51页。
    ⑤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⑥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自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⑦彭林:《为什么我们要讲“礼”》,《解放日报》,2012年10月27日第八版。
    ①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版,第64页。
    ②邹昌林:《中国礼文化》(自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③朱熹:《论语集注·卫灵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④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
    ⑤《论语集注·颜渊》
    ⑥《论语集注·八佾》
    ①《论语集注·学而》
    ①崔大华:《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2页。
    ①(唐)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页。
    ②(唐)令狐德棻等撰,黄永年译注:《周书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69页。
    ③李延寿:《北史·儒林传序》,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08页。
    ④(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3页。
    ⑤潘斌:《宋代〈礼记〉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⑥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选举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9页。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高明:《礼学新探》,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版,第23~24页。
    ③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④郭齐勇:《儒家文化研究》(礼学研究专号第3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⑤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
    ⑥王启发:《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⑦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⑧周何:《礼学概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⑨王琦珍:《礼与传统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①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②卢静:《〈礼记〉文学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5页。
    ①蒋伯潜:《诸子通考》,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370页。
    ②(宋)胡寅撰,容肇祖点校:《崇正辩斐然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01页。
    ③(元)陈澔,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④蒋伯潜:《诸子通考》,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112页。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33年版,第57页。
    ②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③方勇,李波译注:《荀子·非十二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④康有为:《康南海先生口说·礼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⑤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⑥梁涛:《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⑦龚敏:《〈礼记·礼运〉篇的作者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⑧王锷:《“大同”、“小康”与〈礼运〉的成篇年代》,《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⑨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3页。
    ①裴传永:《“大同小康”之论非关孔子辩》,《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②杨朝明,卢梅:《子游生年与〈礼运〉的可信性问题》,《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
    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李清臣·礼论下》(卷1712第78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④(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页。
    ⑤范友芳等:《〈礼运〉篇出于荀子后学考辩——兼谈〈礼运〉与〈易传〉的关系》,《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⑥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版,第84页。
    ①伍非百:《墨子大义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201页。
    ②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页。
    ③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王瑛,王海天:《说苑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吕祖谦·与朱侍讲元晦二七》卷5872第26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⑥(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0页。
    ⑦(宋)黄震:《黄氏日抄》,台北:大化书局1984年版,第56页。
    ⑧吴虞:《吴虞文录》(下卷),亚东图书局1927年版,第1页。
    ①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92页。
    ②杨朝明:《〈礼运〉成篇与学派属性等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③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8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版,第214页。
    ⑤崔大华:《儒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⑥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①裴传永:《“礼运大同”三题》,《东岳论丛》,2000年第5期。
    ②王锷:《〈礼记〉成书考》,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1页。
    ③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56页。
    ①《论语集注·泰伯》
    ②《论语集注·阳货》
    ③《礼记·檀弓上》
    ①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5页。
    ②侯外庐编:《中国历代大同理想》,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页。
    ③丁原明:《简明中国政治思想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④任俊华:《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源关系》,《岭南学刊》,2001年第2期。
    ⑤赵士孝:《孔子的社会部理想》,《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⑥陈景磐、王彬的《试论孔子的大同理想》,《孔子研究》,1986年第1期。
    ⑦古棣:《孔子批判》(上),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⑧裴传永:《“礼运大同”思想之我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⑨裴传永:《“大同小康”之论非关孔子辨》,《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⑩裴传永:《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东岳论丛》,1999年第3期。
    11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12孔范今主编:《孔子文化大典》,北京:中华书店1994年版,第214页。
    ①陈开先:《〈礼运〉主体思想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②张俊峰:《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内涵与特点——兼论董仲舒与〈礼记·礼运〉社会理想的异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③汤仁泽:《“大同学”与〈礼运注〉》,《史林》,1997年第4期。
    ④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文史哲》,1997年第1期。
    ⑤孙占元:《孙中山大同思想综论》,《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⑥章开沅:《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⑦王明生:《论儒家大同思想对毛泽东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影响》,《现代哲学》,2007年第5期。
    ⑧汤志钧:《孙中山和儒家“大同学”》,《学术月刊》,1997年第6期。
    ⑨张恒俊:《青年毛泽东大同思想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⑩党明德:《孔子的大同理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东岳论丛》,1996年第2期。
    11周有光:《全球化和大同理想》,《群言》,2007年第7期。
    12张海燕:《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①彭文深:《大同、和谐、社会主义——重读〈礼记·礼运〉、〈乌托邦〉》,《南方论坛》,2006年第1期。
    ②曾小五、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光明日报》,2010年2月23日第11版。
    ③张国强《〈礼运〉关于礼治的产生及其教化观》,《职大学报》,2008年第3期。
    ④时维超:《〈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⑤卢梅:《〈礼运〉篇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⑥侯外庐:《中国历代大同理想》,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⑦李晃生:《儒家的理想与道德精神》,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页。
    ⑧刘明华:《大同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⑨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周何:《儒家的理想国礼记》,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40页。
    ②孙实明:《〈礼运〉和〈大学〉的社会伦理观》,《学术交流》,1993年第6期。
    ③郭振香:《论〈礼运〉和〈中庸〉在治政道路上的分野》,《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①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李瑞英,陈焕良注译:《山海经·大荒西经》,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②(晋)郭璞:《山海经外二十六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页。
    ③袁珂,贾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2页。
    ④顾迁译注:《淮南子·览冥》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1年版,第580页。
    ⑥(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天部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页。
    ⑦《山海经·北三经》
    ①《山海经·海外西经》
    ②郭维林,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卷之四》,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③《山海经·海外北经》
    ④《淮南子·本经训》
    ⑤《山海经·大荒西经》
    ⑥朱熹:《诗经集传·大雅·生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①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②杨天宇译注:《周礼·春官·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③(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高华平译注:《韩非子·五蠹》,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①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系辞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盗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③(秦)吕不韦著,张双棣译注:《吕氏春秋·开春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④《淮南子·齐俗训》
    ⑤刘永国:《炎帝圣农时代:大同思想之源——简论古代“大同”的实质及其影响》,《学术论坛》,1994年第5期。
    ①《周易·系辞下》
    ②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尧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③(汉)戴德撰,卢辩注:《大戴礼记·五帝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史记·五帝本纪》
    ⑤《论语集注·泰伯》
    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⑦《韩非子·显学》
    ⑧吕思勉:《中国大历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①《尚书·尧典》
    ②《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③《孟子集注·滕文公下》
    ④《淮南子·本经训》
    ⑤任俊华:《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源关系》,《岭南学刊》,2001年第2期。
    ⑥(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皇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1页。
    ⑦(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83页。
    ①(宋)朱熹著,苏勇点校:《周易本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②(清)张尔岐:《周易说略老子说略》,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8页。
    ③(民国)尚秉和:《周易尚氏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④南怀瑾:《易经杂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①李存山译注:《老子·八十一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老子·七十七章》
    ③《尚书·尧典》
    ④《尚书·舜典》
    ⑤《尚书·大禹谟》
    ①《尚书·大禹谟》
    ②《诗经·魏风·硕鼠》
    ①《诗经·魏风·伐檀》
    ②《诗经·王风·兔爰》
    ③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史记·周本纪》
    ③《史记·鲁周公世家》
    ④杨伯峻注:《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⑤《孟子集注·离娄上》
    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⑦方勇译注:《墨子·非乐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⑧《史记·周本纪》
    ⑨《左传·隐公元年》
    ⑩《论语集注·阳货》
    ①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5~96页。
    ②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①(战国)商鞅著,张觉译注:《商君书·垦令》,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商君书·开塞》
    ③《商君书·更法》
    ④《商君书·去强》
    ①《史记·商君列传》
    ②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
    151页。
    ③《史记·秦始皇本纪》
    ①《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史记·李斯列传》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皇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卷二十一·礼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12页。
    ②《礼记·礼运》
    ①《论语集注·雍也》
    ②《论语集注·尧曰》
    ③《荀子·王制》
    ④《论语集注·阳货》
    ⑤《论语集注·宪问》
    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①《荀子·不苟》
    ②《荀子·荣辱》
    ③《礼记·大学》
    ④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4页。
    ⑤《墨子·法仪》
    ⑥《墨子·兼爱下》
    ⑦《老子·十六章》
    ⑧《庄子·则阳》
    ⑨《庄子·天下》
    ⑩《韩非子·有度》
    11《韩非子·五蠹》
    ①《论语集注·雍也》
    ②《论语集注·宪问》
    ③《孟子集注·尽心上》
    ④《吕氏春秋·孟春纪》
    ⑤《周易·系辞下》
    ⑥(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⑦《老子·五十一章》
    ①(唐)魏征等撰,吕效祖等主编:《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治要》,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年版。
    ②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③《周易·乾卦·文言》
    ④冯国超主编:《六韬·卷第一·文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群书治要·卷四十九·傅子治要》
    ⑥《礼记正义·卷二十一·礼运》
    ⑦《吕氏春秋·孟春纪》
    ①《论语集注·尧曰》
    ②《论语集注·卫灵公》
    ③《孔子家语》,关于此书的真伪,学界看法不一,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出土的汉墓竹简(学界称《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阳双股堆出土的汉墓简牍和今本《家语》相近,1993年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简陆续证明《家语》中若干记载是真实的。
    ④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五帝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⑤《孟子集注·万章上》
    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①《史记·宋微子世家》
    ②《墨子·尚贤上》
    ③《庄子·逍遥游》
    ①李民等:《今本竹书纪年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②《荀子·正论》
    ③《荀子·正论》
    ④《孟子·万章上》
    ⑤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80~82页。
    ⑥王士俊:《禅让说》,《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②(美)摩尔根撰,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第一册》(著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④(美)摩尔根撰,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①《尚书·尧典》
    ②《论语集注·卫灵公》
    ①《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①《墨子·兼爱中》
    ②《墨子·兼爱下》
    ③《墨子·兼爱下》
    ④《墨子·尚贤上》
    ①《墨子·尚贤上》
    ②《墨子·尚贤上》
    ③《墨子·尚贤中》
    ④《墨子·尚贤中》
    ⑤《墨子·尚贤上》
    ⑥《墨子·尚贤中》
    ⑦《墨子·尚贤下》
    ⑧《墨子·尚同下》
    ⑨徐希燕:《墨子的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①《墨子·尚同上》
    ②《墨子·尚同下》
    ③《墨子·尚同上》
    ④《墨子·尚同上》
    ⑤《墨子·尚同中》
    ⑥《墨子·天志上》
    ①《老子·四十九章》
    ②《老子·三十八章》
    ③《老子·二十五章》
    ④《老子·十八章》
    ⑤《老子·三十四章》
    ⑥《老子·二十九章》
    ⑦《老子·六十四章》
    ⑧《庄子·应帝王》
    ①《老子·五十七章》
    ②《老子·八十章》
    ③《老子·十九章》
    ④《老子·三章》
    ⑤《老子·五十七章》
    ⑥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02页。
    ①《老子·七十四章》
    ②《老子·十七章》
    ③《老子·二章》
    ④《老子·六十七章》
    ⑤《老子·四十章》
    ⑥王琦珍:《礼与传统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⑦《孟子·滕文公上》
    ⑧《吕氏春秋·开春论》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249~251页。
    ①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51页。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80页。
    ①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①(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页。
    ②《论语集注·八佾》
    ①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
    ②蔡仁厚:《儒学传说与时代》,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49页。
    ①《孟子集注·尽心下》
    ②《论语集注·八佾》
    ①《论语集注·泰伯》
    ②《论语集注·八佾》
    ①《论语集注·子路》
    ①《孟子集注·离娄上》
    ②《孟子集注·离娄下》
    ③《孟子集注·告子上》
    ④《孟子集注·尽心下》
    ⑤《孟子集注·滕文公下》
    ①《孟子集注·离娄上》
    ②《孟子集注·离娄上》
    ③《孟子集注·尽心上》
    ④《孟子集注·尽心下》
    ⑤《孟子集注·万章下》
    ⑥《孟子集注·离娄下》
    ①《孟子集注·告子下》
    ②南怀瑾:《孟子与离娄》,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
    ③《孟子集注·离娄上》
    ④《荀子·礼论》
    ⑤《荀子·礼论》
    ⑥《荀子·荣辱》
    ⑦《荀子·荣辱》
    ①《荀子·荣辱》
    ②《荀子·礼论》
    ③《荀子·礼论》
    ④《荀子·王制》
    ①《孟子集注·离娄下》
    ②《荀子·非相》
    ③《荀子·王制》
    ④《荀子·非相》
    ⑤《礼记·冠义》
    ⑥《礼记·曲礼上》
    ⑦《左传·昭公七年》
    ⑧《荀子·修身》
    ⑨《荀子·修身》
    ⑩《荀子·君道》
    ①《荀子·天论》
    ②《荀子·劝学》
    ③《荀子·议兵》
    ④《荀子·强国》
    ⑤《荀子·大略》
    ⑥《荀子·议兵》
    ⑦汤勤:《孔子礼学探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⑧《左传·僖公十一年》
    ⑨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勾承益:《先秦礼学》,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尚书·尧典》
    ③《尚书·皋陶谟》
    ④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⑤匡亚明:《孔子评传》,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92页。
    ①《论语集注·为政》
    ②《论语集注·颜渊》
    ③《论语集注·八佾》
    ④《论语集注·阳货》
    ⑤《论语集注·卫灵公》
    ⑥《论语集注·学而》
    ①《论语集注·卫灵公》
    ②钱逊:《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
    ③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④谢耀亭:《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48页。
    ⑤《孟子集注·尽心下》
    ①夏当英,陆建华:《孟子之礼学》,《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2期。
    ②《论语集注·为政》
    ③《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孔子家语·执辔》
    ②(汉)孔鮒撰:《孔丛子·刑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④《孔子家语·刑政》
    ⑤《论语集注·颜渊》
    ⑥《论语集注·颜渊》
    ⑦《论语集注·子路》
    ⑧《孟子集注·离娄上》
    ⑨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版,第106页。
    ①《管子·枢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固有法系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梅汝璈:《梅汝璈法学文集·中国旧制下之法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④(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12页。
    ⑤《荀子·君道》
    ⑥《荀子·成相》
    ⑦《荀子·性恶》
    ⑧《荀子·王制》
    ⑨《荀子·性恶》
    ⑩《荀子·儒效》
    11《荀子·强国》
    12《荀子·富国》
    ①《论语集注·子路》
    ②《论语集注·阳货》
    ③《论语集注·季氏》
    ④《论语集注·述而》
    ⑤《论语集注·泰伯》
    ⑥《论语集注·先进》
    ⑦《论语集注·季氏》
    ⑧《礼记·仲尼燕居》
    ①《礼记·仲尼燕居》
    ②张树业:《礼乐心性论的奠基——孟子礼乐论及其思想史效应》,《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3期。
    ③《孟子集注·离娄上》
    ④《荀子·儒效》
    ⑤《荀子·劝学》
    ⑥《荀子·大略》
    ①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②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140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⑤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⑥《荀子·大略》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页。
    ②《论语集注·子张》
    ①《论语集注·子路》
    ②《论语集注·颜渊》
    ③《论语集注·为政》
    ④《孟子集注·告子下》
    ⑤《孟子集注·尽心上》
    ⑥《荀子·臣道》
    ⑦《论语集注·卫灵公》
    ⑧《论语集注·公冶长》
    ①《左传·文公二年》
    ②《论语集注·宪问》
    ③《论语集注·公冶长》
    ④《论语集注·雍也》
    ⑤《论语集注·宪问》
    ⑥《论语集注·微子》
    ⑦《论语集注·尧曰》
    ⑧《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⑨《孟子集注·尽心下》
    ①《孟子集注·尽心下》
    ②《论语集注·宪问》
    ③《荀子·王霸》
    ④《荀子·王霸》
    ⑤《荀子·王制》
    ⑥《荀子·君道》
    ⑦《荀子·君道》
    ⑧《论语集注·公冶长》
    ⑨《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①《孟子集注·梁惠王下》
    ②《荀子·王制》
    ③《荀子·王霸》
    ④《周易·系辞下》
    ⑤《荀子·君子》
    ⑥《荀子·富国》
    ⑦《荀子·君道》
    ①《荀子·君道》
    ②《荀子·臣道》
    ③《荀子·致士》
    ④《荀子·君道》
    ①《荀子·君道》
    ①《尚书·周书·泰誓》
    ②《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
    ③《尚书·周书·泰誓》
    ④(吴)韦昭注,明洁辑评:《国语·楚语上·范无宇论国为大城未有利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⑤《孟子集注·离娄上》
    ⑥唐贤秋,李秀芳:《〈尚书〉中的诚信思想管窥》,《行政论坛》,2003年第5期。
    ①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③《左传·文公元年》
    ④《论语集注·学而》
    ⑤《礼记·大学》
    ⑥《论语集注·子路》
    ⑦《荀子·不苟》
    ①《荀子·解蔽》
    ②《荀子·解蔽》
    ③《荀子·哀公》
    ④《论语集注·里仁》
    ⑤《孟子集注·告子上》
    ⑥《荀子·荣辱》
    ⑦《荀子·富国》
    ⑧《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①《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②《管子·牧民》
    ③《孟子集注·尽心上》
    ④《论语集注·先进》
    ⑤《左传·哀公十一年》
    ⑥《论语集注·颜渊》
    ⑦《孟子集注·尽心上》
    ⑧《荀子·富国》
    ①《荀子·富国》
    ②《国语·晋语四·文公修内政》
    ③《论语集注·季氏》
    ④《论语集注·雍也》
    ①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90页。
    ②《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③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329页。
    ④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90页。
    ⑤《论语集注·子路》
    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①《荀子·大略》
    ②《孟子集注·尽心上》
    ③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大聚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④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6~227页。
    ①《周礼·天官·大宰》,八统:亲亲、敬敬、进贤、使能、保庸、尊贵、达吏。
    ②《周礼·天官·小宰》,六职:治职,以平邦国,以均万民,以节财用;教职,以安邦国,以宁万民,以怀宾客;礼职,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事鬼神;政职,以服邦国,以正万民,以聚百物;刑职,以诘邦国,以纠万民,以除盗贼;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
    ③《礼记·王制》,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④《论语集注·卫灵公》
    ⑤《礼记·大学》
    ⑥《论语集注·为政》
    ⑦《论语集注·八佾》
    ①《论语集注·颜渊》
    ②《论语集注·颜渊》
    ③《论语集注·子路》
    ④《礼记·大学》
    ⑤《礼记·大学》
    ⑥《论语集注·子路》
    ⑦《论语集注·颜渊》
    ⑧《孟子集注·尽心下》
    ⑨《论语集注·卫灵公》
    ⑩《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①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377页。
    ②陈光林主编,韩德民著:《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72~73页。
    ③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104页。
    ④傅永聚,任怀国:《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9页。
    ⑤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⑥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79页。
    ①《老子·七十五章》
    ②《庄子·天地》
    ③《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王瑛,王海天:《说苑全译·臣术》,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礼记正义·卷第二十二礼运》
    ①《礼记正义·卷第二十二礼运》
    ①陈光林主编,韩德民著:《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98~299页。
    ②施炎平:《人文与自然的相须互动——儒家生态哲学的现代阐释》,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③《周易·说卦》
    ①刘彬编著:《帛书〈要〉篇校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②《周易·系辞上》
    ③《周易·系辞上》
    ④《论语集注·子罕》
    ⑤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⑥《论语集注·尧曰》
    ①《论语集注·述而》
    ②《论语集注·子罕》
    ③《论语集注·宪问》
    ④《论语集注·颜渊》
    ⑤《论语集注·微子》
    ⑥《左传·昭公十七年》
    ⑦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①廖名春:《上博藏简〈鲁邦大旱〉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
    ②《孟子集注·尽心上》
    ③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①钱逊:《论语浅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②《孟子集注·万章上》
    ③《孟子集注·万章上》
    ④《孟子集注·尽心上》
    ⑤《荀子·天论》
    ①《荀子·天论》
    ②《荀子·天论》
    ③《荀子·天论》
    ①《荀子·王制》
    ②《礼记·经解》
    ③惠吉兴:《荀子礼论研究》,《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
    ④《荀子·不苟》
    ⑤《荀子·王制》
    ①杜维明:《批判的性质》,安乐哲主编:《儒学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②葛荣晋:《儒学精蕴新释》,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2页。
    ③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5页。
    ④《论语集注·雍也》
    ⑤《论语集注·雍也》
    ⑥《论语集注·子路》
    ⑦《论语集注·颜渊》
    ⑧《论语集注·颜渊》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②《孟子集注·尽心上》
    ③陈炎、赵玉、李琳:《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④《礼记·中庸》
    ⑤《孟子集注·离娄上》
    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⑦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⑧《孟子集注·尽心上》
    ①汪受宽译注:《孝经·三才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论语集注·子路》
    ③《礼记·檀弓上》
    ④《孟子集注·万章上》
    ⑤《孝经·圣治章》
    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⑦《孟子集注·尽心上》
    ⑧(清)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59页。
    ①罗泰勒:《回应的语境》,安乐哲主编:《儒学与生态》,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②《论语集注·雍也》
    ③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页。
    ④《论语集注·乡党》
    ⑤《论语集注·阳货》
    ⑥《论语集注·宪问》
    ⑦《论语集注·子罕》
    ①《论语集注·子罕》
    ②《孟子集注·离娄下》
    ③梁启超、郭沫若认为此篇不是荀子自著,可能是其门人或后人所附。这里不予讨论。
    ④《论语集注·阳货》
    ⑤《论语集注·先进》
    ⑥《孟子集注·尽心上》
    ①《论语集注·述而》
    ②《论语集注·雍也》
    ③《论语集注·述而》
    ④《论语集注·子罕》
    ⑤《论语集注·里仁》
    ⑥《论语集注·泰伯》
    ⑦《论语集注·述而》
    ⑧《论语集注·里仁》
    ⑨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①《国语·鲁语·里革断宣公罟而弃之》
    ②《周易·系辞下》
    ①《论语集注·述而》
    ②《孔子家语·弟子行》
    ③《礼记·祭义》
    ④汤恩佳:《儒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8月4日第三版。
    ①《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②《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③《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④《孟子集注·尽心上》
    ⑤《孟子集注·告子上》
    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①《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②《荀子·富国》
    ①《论语集注·学而》
    ②《论语集注·述而》
    ③《论语集注·子罕》
    ④《论语集注·里仁》
    ⑤《论语集注·子路》
    ⑥《荀子·荣辱》
    ⑦《荀子·天论》
    ⑧《荀子·成相》
    ⑨《论语集注·尧曰》
    ①《论语集注·雍也》
    ②《论语集注·先进》
    ③《论语集注·颜渊》
    ④《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⑤《荀子·富国》
    ⑥《论语集注·为政》
    ⑦《论语集注·八佾》
    ⑧《礼记·檀弓上》
    ⑨《礼记·檀弓上》
    ①《礼记·檀弓下》
    ②《孝经·开宗明义章》
    ③《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④《孟子集注·滕文公下》
    ⑤《孟子集注·滕文公下》
    ①《荀子·王制》
    ②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
    ③《荀子·王制》
    ④《荀子·王制》
    ①《史记·孔子世家》
    ①《春秋繁露·王道》
    ①《春秋繁露·立元神》
    ②《春秋繁露·官制象天》
    ③《春秋繁露·立元神》
    ④《春秋繁露·王道》
    ⑤《春秋繁露·王道》
    ⑥《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①《春秋繁露·郊语》
    ②《春秋繁露·五行五事》
    ③《春秋繁露·仁义法》
    ④《春秋繁露·离合根》
    ⑤《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⑥《春秋繁露·五行顺逆》
    ①《周易·系辞上》
    ②《老子·四十二章》
    ③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5页。
    ①(宋)周敦颐撰,梁绍辉,徐荪铭校点:《周敦颐集·通书·志学》,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版。
    ②《通书·顺化》
    ③《通书·思》
    ④《通书·道》
    ⑤《通书·公》
    ⑥《通书·圣》
    ⑦《通书·诚上》
    ⑧《通书·诚下》
    ①《通书·诚几德》
    ②《通书·慎动》
    ③《通书·诚上》
    ④《通书·志学》
    ⑤《通书·圣学》
    ⑥《通书·幸》
    ①《通书·爱敬》
    ②《通书·乐上》
    ③《通书·乐上》
    ④《通书·乐中》
    ⑤《通书·颜子》
    ①杨瑞英,任俊华:《〈爱莲说〉主题新探》,《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②(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宋)张载著,张锡琛点校:《张载集·正蒙·太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②《正蒙·乾称》
    ③《正蒙·太和》
    ④《正蒙·太和》
    ⑤《正蒙·太和》
    ⑥《正蒙·乾称》
    ①《正蒙·参两》
    ②《正蒙·参两》
    ③《正蒙·诚明》
    ④《张子语录·语录中》
    ⑤《正蒙·乾称》
    ⑥《正蒙·诚明》
    ①《横渠易说·系辞上》
    ②《正蒙·大心》
    ③《正蒙·神化》
    ④《正蒙·乾称》
    ⑤《横渠易说·乾》
    ⑥《正蒙·诚明》
    ①《正蒙·动物》
    ②《正蒙·乾称》
    ③《张子语录·语录中》
    ④蒙培元:《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人文杂志》,2002年第5期。
    ⑤《正蒙·诚明》
    ⑥《正蒙·诚明》
    ①参见周敦颐《通书·理性命》云:“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②参见邵雍《观物外篇》:“天下之数起于理。”
    ③参见张载《正蒙·诚明》:“循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
    ④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230页。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⑥(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⑦《河南程氏经说·卷八》
    ⑧《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⑨《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③《正蒙·诚明》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⑦《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⑧《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⑨《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⑩《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④洪梅:《二程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九》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②薛勇民,马兰:《论“孔颜乐处”的生态道德境界——基于宋明理学的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③《河南程氏遗书·卷三》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三》
    ⑤《朱子大全·卷九》
    ⑥《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①《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
    ②《河南程氏文集·卷三》
    ③《朱子语类·卷一二》
    ④《朱子语类·卷十七》
    ⑤《河南程氏文集·卷八》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②《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③《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④《朱子语类·卷四》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⑥《朱子语类·卷四》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②《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③《朱子语类·卷一三》
    ④《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⑤《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⑥《周易程氏传·卷四》
    ⑦《周易程氏传·卷三》
    ①王明:《太平经合校·校文邪正法》(卷51),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1页。
    ②王明:《太平经合校·大寿诫》(卷11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7页。
    ③王明:《太平经合校·六罪十字诀》(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4页。
    ④王明:《太平经合校·六罪十字诀》(卷67),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2页。
    ⑤王明:《太平经合校·辛部》(卷120~136),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2页。
    ⑥王明:《太平经合校·道祐三人诀》(卷11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3页。
    ⑦王明:《太平经合校·使能无争讼法》(卷54),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9页。
    ①《春秋繁露·楚庄王》
    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蒋宗福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隐公卷第一》(一),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②(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蒋宗福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宣卷第十六》(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398页。
    ③(晋)葛洪:《抱朴子·外篇第四十八卷·诘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
    ①(宋)邓牧:《伯牙琴·君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②(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页。
    ③(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泰州学案》(下),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04页。
    ①(明)何心隐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隐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8页。
    ②(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④(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⑤(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①罗尔纲:《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天朝田亩制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2页。
    ①王德锋,傅炳旭:《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②基督教是一个没有家族、种族和民族概念的大同的宗教,上帝是全人类的上帝,他养护天下所有人,人类都是上帝的儿子,人类的职责是尽其所能,竭其所有,以行上帝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有私物,不得有特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罗尔纲:《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天朝田亩制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3页。
    ④罗尔纲:《太平天国的理想国天朝田亩制度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50年版,第17页。
    ①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九)礼运注》,宏业书局1987年版,第10页。
    ②康有为编,楼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8页。
    ③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文史哲》,1997年第1期。
    ④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页。
    ⑤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76页。
    ⑥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九)礼运注》,宏业书局1987年版,第4页。
    ⑦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七、八)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上)》,宏业书局1987年版,第8页。
    ⑧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⑨汪建华《〈大同书〉对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扬弃》,《船山学刊》,2001年第2期。
    ①康有为:《大同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71页。
    ②谭嗣同:《仁学》,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页。
    ③刘明华:《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④孙文:《军人精神教育》,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行1928年,第38~39页。
    ①魏义霞,高志文:《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与意义——兼与康有为等人比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
    5期。
    ②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42页。
    ③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70页。
    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39页。
    ⑤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⑥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7页。
    ⑦孙中山:《同盟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0页。
    ⑧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孙中山:《提倡民生主义之真义》,《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3页。
    ②孙中山:《民生主义兴社会革命》,《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7页。
    ③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2页。
    ④孙中山:《三民主义》,湖南: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⑤张海燕:《柏拉图〈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①周桂钿:《论大同理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②丛凤辉:《论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界说》,《社会科学家》,1990年第3期。
    ③周桂钿:《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从古到今的社会历史观三探》,《新长征》,1998年第6期。
    ④范广伟:《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之比较》,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此处“大同理想”指《礼运》“大同”、“小康”和“大顺”理想的统称。
    ②王杰,任松峰:《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2期。
    ①《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
    ②《尚书·虞夏书·皋陶谟》
    ③《论语集注·颜渊》
    ④《论语集注·尧曰》
    ⑤《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⑥《孟子集注·梁惠王上》
    ⑦《荀子·大略》
    ⑧《荀子·王制》
    ⑨《荀子·王制》
    ①白奚:《儒学的仁爱观及其生态学意义》,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9页。
    ②《论语集注·里仁》
    ③《论语集注·卫灵公》
    ④《孟子集注·尽心下》
    ⑤《孟子集注·公孙丑上》
    ①汪德迈:《礼治与法治——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与西方传统的JUS(法权)制度之比较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07页。
    ②王琦珍:《礼与传统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212页。
    ③段江波:《先秦儒家“礼论”的现代诠释及其意义》,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①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5页。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
    ①孙金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②《礼记·礼器》
    ③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①《管子·枢言》
    ②《荀子·不苟》
    ①《论语集注·为政》
    ②《孟子集注·万章上》
    ③《尚书·周书·召诰》
    ④《尚书·周书·秦誓》
    ⑤《孝经·纪孝行章》
    ⑥《礼记·祭义》
    ⑦《礼记·乡饮酒义》
    ①《礼记·月令》
    ②《荀子·正论》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汉)戴德撰,卢辩注.大戴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晋)郭象注,(唐)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晋)郭璞.山海经外二十六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晋)葛洪.抱朴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唐)长孙无忌.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唐)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宋)朱熹.诗经集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0](宋)邓牧.伯牙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宋)黄震.黄氏日抄[M].台北:大化书局,1984.
    [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14](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明)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6](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清)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清)张尔岐.周易说略老子说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9](吴)韦昭注,明洁辑评.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0](晋)陶渊明著,郭建平解评.陶渊明集·卷六[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21](唐)令狐德棻等撰,黄永年译注.周书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4.
    [22]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3]李存山译注.老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4]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5]方勇译注.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6]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7]王瑛,王海天.说苑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9]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0]李润英,陈焕良注释.山海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1]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2](唐)魏征等撰,吕效祖等主编.群书治要[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33]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皇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6]冯国超主编.六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7]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8]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9](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蒋宗福整理.春秋公羊传注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0](汉)董仲舒撰,叶平注译.春秋繁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1](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2](明)何心隐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隐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4](英)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
    [46]钱穆.中国文化精神[M].台北三民书局,1971.
    [4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8]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1996.
    [49](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0]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1]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2]潘斌.宋代《礼记》学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53]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54]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33.
    [55](宋)胡寅撰,容肇祖点校.崇正辩斐然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6]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7]梁涛.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8]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9]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712第78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0](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1]伍非百.墨子大义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62]吴虞.吴虞文录(下卷)[M].亚东图书局,1927.
    [6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4](汉)孔鮒撰.孔丛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5]王锷.《礼记》成书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6]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67]丁原明.简明中国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68]古棣.孔子批判(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9]孔范今主编.孔子文化大典[M].北京:中华书店,1994.
    [70]周何.儒家的理想国礼记[M].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2.
    [71]蒋伯潜.诸子通考[M].上海:正中书局,1948.
    [72]钱玄.三礼通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3]高明.礼学新探[M].台湾学生书局,1981.
    [7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M].台湾学生书局,1978.
    [76]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7]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M].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
    [78]侯外庐编.中国历代大同理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9]李晃生.儒家的理想与道德精神[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80]刘明华.大同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8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2]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3]崔大华.儒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4]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5]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86]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7]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88]袁珂,贾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89]张兴发.道教神仙信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1.
    [90]郭维林,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91]管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92]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9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4]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5]吕思勉.中国大历史[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96](宋)朱熹著,苏勇点校.周易本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7](民国)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98](民国)尚秉和著,常秉义点校.周易古筮考·周易尚氏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99]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0]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1](战国)商鞅著,张觉译注.商君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102]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03]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7](美)摩尔根撰,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第一册(著者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108]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09]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110]张默生.老子章句新释[M].成都古籍出版社,1988.
    [111]王琦珍.礼与传统文化[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112]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113]傅永聚,任怀国.儒家政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14]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5]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16]南怀瑾.孟子与离娄[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117]蔡仁厚.儒学传说与时代[M].石家: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118]钱逊.先秦儒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119]张立文主编,陆玉林著.中国学术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0]谢耀亭.从出土简帛看思孟学派的内圣外王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21]牟宗三.历史哲学[M].台北:学生书局,1998.
    [122]陈顾远.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中国固有法系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23]梅汝璈.梅汝璈法学文集·中国旧制下之法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24]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5]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6]王德锋,傅炳旭.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27]康有为编,楼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8]蒋贵麟;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M].宏业书局,1987.
    [12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30]谭嗣同.仁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1]孙中山.三民主义[M].湖南:岳麓书社,2000.
    [132]孙文.军人精神教育[M].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印行,1928.
    [13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34]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35]孙金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136]陈来.孔夫子与现代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7]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8]陈光林主编,韩德民著.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2001.
    [139]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40]刘彬编著.帛书《要》篇校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41]钱逊.论语浅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
    [142]安乐哲主编.儒学与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4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144]陈炎,赵玉,李琳.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45]汪受宽撰.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6]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47](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8]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9]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0](宋)周敦颐撰,梁绍辉,徐荪铭校点.周敦颐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7.
    [151](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52]朱清华,方朝晖.理想国家的宣言——《理想国》[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153](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54](宋)程颢,程颐著.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5]谢无量.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56]葛荣晋.儒学精蕴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1).
    [2]李学勤.郭店楚简与《礼记》[J].中国哲学史.1998(4).
    [3]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兼谈郭店楚简的思想史意义[J].哲学研究,1998(7).
    [4]孟刚.荀子学派传承“大同”说考异[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1(1).
    [5]裴传永.“礼运大同”三题[J].东岳论丛,2000(5).
    [6]任俊华.儒家大同小康思想与《周易》的渊源关系[J].岭南学刊,2001(2).
    [7]陈景磐、王彬.试论孔子的大同理想[J].孔子研究,1986(1).
    [8]裴传永.“礼运大同”思想之我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9]裴传永.“大同小康”之论非关孔子辨[J].孔子研究,2003(6).
    [10]裴传永.试论孔子的政治理想[J].东岳论丛,1999(3).
    [11]陈开先.《礼运》主体思想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2]张俊峰.董仲舒社会理想的内涵与特点——兼论董仲舒与《礼记·礼运》社会理想的异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13]汤仁泽.“大同学”与《礼运注》[J].史林,1997(4).
    [14]王钧林.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孔学[J].文史哲,1997(1).
    [15]孙占元.孙中山大同思想综论[J].山东社会科学,1992(4).
    [16]章开沅.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17]王明生.论儒家大同思想对毛泽东设计中国社会模式的影响[J].现代哲学,2007(5).
    [18]汤志钧.孙中山和儒家“大同学”[J].学术月刊,1997(6).
    [19]张恒俊.青年毛泽东大同思想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1(5).
    [20]范友芳等.《礼运》篇出于荀子后学考辩——兼谈《礼运》与《易传》的关系[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1]杨朝明.《礼运》成篇与学派属性等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5(1).
    [22]杨朝明,卢梅.子游生年与《礼运》的可信性问题[J].史学月刊,2010(7).
    [23]周桂钿.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
    [24]赵士孝.孔子的社会理想[J].孔子研究,2010(4).
    [25]龚敏.《礼记·礼运》篇的作者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1).
    [26]党明德.孔子的大同理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东岳论丛,1996(2).
    [27]周有光.全球化和大同理想[J].群言,2007(7).
    [28]张海燕.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J].河北学刊,1994(5).
    [29]彭文深.大同、和谐、社会主义——重读《礼记·礼运》、《乌托邦》[J].南方论坛,2006(1).
    [30]张国强.《礼运》关于礼治的产生及其教化观[J].职大学报,2008(3).
    [31]孙实明.《礼运》和《大学》的社会伦理观[J].学术交流,1993(6).
    [32]郭振香.论《礼运》和《中庸》在治政道路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6).
    [33]周桂钿.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从古到今的社会历史观三探[J].新长征,1998(6).
    [34]廖名春.上博藏简《鲁邦大旱》校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1).
    [35]洪梅,李建华.周敦颐的生态伦理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36]黄守愚.周敦颐“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绿叶,2005(12).
    [37]杨瑞英,任俊华.《爱莲说》主题新探[J].益阳师专学报,1996(1).
    [38]蒙培元.张载天人合一说的生态意义[J].人文杂志,2002(5).
    [39]王杰,任松峰.儒家大同理想与中国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2).
    [40]陈少峰.诚信与爱:第一个中国梦[J].中国德育,2013(15).
    [41]廖名春.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J].孔子研究,1998(3).
    [1]彭林.为什么我们要讲“礼”[N].解放日报,2012-10-27(008).
    [2]曾小五、曾建平.孔子和柏拉图关于和谐社会构想的比较[N].光明日报,2010-2-23(011).
    [3]汤恩佳.儒教思想与生态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8-4(003).
    [4]任平.诚信与文明:中国梦的价值基石[N].光明日报,2013-4-10(011).
    [1]卢静.《礼记》文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2]时维超.《礼记·礼运》中的礼治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卢梅.《礼运》篇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王锷.《礼记》成书考[D].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5]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鲁婷.《礼记》对“礼”的人文诠释[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7]何青蓝.西周礼制初探[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
    [8]成守勇.礼乐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9]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10]余进江.《乐记》心性论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赵中华.“三礼”鬼神观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12]黄芳芳.“大同”源流论要[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13]曹国洲.《礼记》所见的礼学与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14]裴艳.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
    [15]王秀玮.张载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范广伟.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之比较[A].崔龙水,马振铎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儒学[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汪德迈.礼治与法治——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与西方传统的JUS(法权)制度之比较研究[A].中国孔子基金会,新加坡东亚研究所.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济南:齐鲁书社,1989.
    [3]段江波.先秦儒家“礼论”的现代诠释及其意义[A].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施炎平.人文与自然的相须互动——儒家生态哲学的现代阐释[A].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A].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6]白奚.儒学的仁爱观及其生态学意义[A].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第12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杜维明.批判的性质.安乐哲主编[A].儒学与生态[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