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湘军是晚清中国的重要历史现象,对晚清湖南乃至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湘军是晚清湖南特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在晚清湖南和中国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独特人文气质的团体,湘军的兴起是由晚清湖南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决定的,这种独特的结构当然无法脱离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大范畴,但由于地域特色及历史原因,晚清湖南呈现出了较其他典型省份、区域不同的发展特点。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对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的研究,从晚清湖南社会具体变迁过程中去细化湘军研究。
     在绪论中本文阐述了选题意义及价值,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以来国内外有关湘军与湖南社会的研究成果作了详细的述评,然后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并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本文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本文主体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湘军兴起与湖南社会的原因,下篇论述湘军兴起之后对湖南社会的影响。在上篇第一章中,本文首先分析嘉道时期湖南经济结构的特点。认为这些特点对湘军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湘军的兴起可能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的困境与贫困化迫使湖南社会中小地主阶级和农民寻找出路,投身湘军;最后湖南经济结构受到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的冲击也对湘军兴起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第二章里,本文首先分析了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结构的特点,认为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结构对湘军兴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是自然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移民因素等特点造成了湖南社会的地方社会权力运作体系有别于他省的情况;第二是国家控制的弱化、湖南团练的发展为湘军的兴起提供了生存空间和组织、军事基础;第三湖南地方社会权力空间中族权与绅权的扩张为湘军的兴起提供了组织准备。
     第三章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社会主流文化观念与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民风,本文认为嘉道时期湖南社会文化观念对湘军兴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观念的对立为湘军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二是经世致用学风对湘军将领的建军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晚清湖南士人的交游为湘军将领群体的兴起提供了前提;四是湖南社会文化观念对湘军集体性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在下篇第四章中本文主要论述了湘军的兴起对晚清湖南经济变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湘军的兴起使得湖南土地占有情况发生了变化;二是湘军的兴起促使了湖南厘金和捐输的兴起,这也对湖南经济变迁产生了影响;三是湘军兴起促使了湖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了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些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
     第五章本文首先本文分析了湘军的兴起对晚清湖南社会阶层变迁和国家对湖南地方社会控制的减弱的状况,具体表现在地方社会权力空间中族权、绅权的进一步增强和地方社会的逐渐失范与秘密社会的发展,这也造成了其后湖南社会长期的动荡不安与乡村的武化。
     第六章本文探讨了湘军的兴起对晚清湖南社会文化观念变迁的影响。本文认为湘军兴起促进了湖南教育文化的发展和近代湖南人才的兴盛,对湖南士人而言,湘军的兴起巩固了程朱理学在湖南社会的学术统治地位,并造成了湖南士人卫道的文化心理,对经世致用学风的发扬与继承,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加强,湖南士人保守意识的增强以及“重农轻商”文化心理的转变,同时,湘军的兴起也激发了众多湖南人热心于习武从军的社会心理造成了湖南社会追求奢靡,注重享受的风俗。
     结语部分从国家视野下的湘军与湖南社会、“总体史”和“长时段”三方面总结深化了本文的研究。
The Xiang's army w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henomen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made the late Qing Hunan society and even China's far-reaching effects. Xiang's army was the product of uniqu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hun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is unavoidable Hunan research questions. Hunan rise in the past,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class struggle and the militia, but also over the surface and taken for grante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ise of Hunan Hunan by the late Qing Dynasty's unique'socio-cultural fabric of the decision, this unique structure, of course can not escape ou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 large area, but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historical reasons, the late Qing Dynasty Hunan show compared to other provinces out of the typic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In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topics of this paper,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last century,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he 80 years'The Xiang's army and Hunan society on the community gave a detailed Review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n outlin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of this article, and summarized the This innovation and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s of this article.
     In the first chapte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late Qing Hunan major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of The Xiang's army and Hunan. econom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These economic factor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se in Hunan Hunan to an important role, mainly in: Hun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nan's rise might provide a material base; Jia Hunan Road during the socio-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poverty force Hunan small landlord class and the peasants of society find a way out, to join the Hunan; and finall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Hunan by the impact of the Opium War and the Taiping also the rise of Hunan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In the fsecond chap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eriod, of The Xiang's army and hunan soc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The impact of the rise mainly reflected in:first, the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ethnic factors, immigration factors, and so caused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social power of Hunan operating system, different from his own province caseHunan gentry society, and clan and ethnic conflicts in the subject-object into an armed conflict against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in Hunan was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order to provide a realistic means; second weakening of state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ia in Hunan Hunan Rise provides a living space and organization, the military base; Hunan Space and Power in the local community in family power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Hunan gentry the right to provide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rise.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mainstream culture in Huna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mainstream culture in Hunan characteristic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argues that socio-cultural concepts of the impact of the rise of the main features:First,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opposition to the rise of Hunan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basis; secondly is the style of study of the Hunan statecraft general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Army operations, Thirdly make friends of the late Qing literati in Hunan Hunan generals for the rise of groups provides a premise; Fourthly socio-cultural concepts of Hunan Hunan collectively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forming a Hunan talk about integrity and sense of courage and uprightness, tough, staunch, stubbor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outlook.
     In the nex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ise of the late Qing Hunan Hunan economic changes impact. This impac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First, make the rise of Hunan Hunan land tenure situation has changed; secondly is the rise of Hunan Hunan Likin and prompted the rise of donations,; thirdly is the rise of Hunan Hunan handicrafts and merchandise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some new economic factors, produced, and these new modern economic factors is a guiding force in modern Hunan Province. Hunan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is new metamorphosis.
     Chapter V of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mergence of the late Qing Hunan Hunan impact of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ergence of the late Qing Hunan Hunan impact of changes in social class; second paper analyzes the rise of the Hunan caused'the state of the weakening of social control in Hunan local conditions; re-analysis of the rise of Hunan Hunan local social network, changes in power relation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local communities the right to social power in space, the gentry and the right to further enhance and local communities gradually anomie and the secret society's development, which also led to a subsequent long-term social unrest in Hunan Province with the arms of the village.
     Chapter VI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mergence of the late Qing Hunan Hunan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the concept of chang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ise of the promotion of Hunan Hunan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sperity of modern people in Hunan, the Hunan literati, the Hunan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n Hunan strengthens the academic community, dominance, and resulted in Hunan scholar Wei Tao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to promote practical statecraft style of study and inheritance,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to strengthen, Hunan's awareness of conservative scholars and "re-farming and light industry"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while.The rise of Hunan Hunan has,also inspired many people are enthusiastic army of social psychology at the martial arts led to the pursuit of extravagant social Hunan, pay attention to the enjoyment of custom.
     In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e aspects,this article summary all from a long time to analyze the Hunan After the rise of the social impact of Hunan.
引文
①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8日。
    ①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8日。
    ①林增平、范忠程主编:《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1991年版
    ②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③王继平等:《晚清湖南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发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
    ②孟莎:《近代湖南社会变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未刊
    ③王继平、肖华:《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求索2006年第2期。
    ①王继平、肖华:《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求索2006年第2期。
    ②许效正:《湖南近代社团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未刊。
    ③易晓萍:《明清时期湖南人口迁移及其规律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未刊。
    ④刘谋文:《清代湖南人口结构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未刊。
    ①彭辉:《近代湖南人口及其变迁》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未刊
    ②何多奇、黎程、刘乃秀《抗战时期湖南人口变迁及其社会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李斌:《浅析晚清湖南绅士的几个特征》,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⑤罗玉明:《湖南绅士与三十年代湖南的读经运动》,求索2005年第9期
    ①彭先国:《近代湖南秘密社会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
    ②彭先国、刘斌:《会党与晚清湖南政局》,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③刘泱泱:《关于湖南哥老会起源问题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④吴善中《湘军与哥老会》,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⑤谭件国:《近代湖南宗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未刊
    ⑥赵长福:《湖南近代的婚姻家庭》,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未刊
    ①李朝霞:《晚清湖南流民浅析》,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杨鹏程:《晚清旱灾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③杨鹏程:《清季湖南疫灾与防治》,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朱金辉:《对<湖南通志>等地方志中有关清代灾荒及荒政记载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⑤余振文:《近代湖南(1840——1919)灾荒时期粮食价格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未刊。
    ⑥李勤:《20世纪30年代水灾打击下的两湖民生》,求索2006年第10期。
    ①杨鹏程:《古代湖南仓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熊秋良:《清代湖南慈善事业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③刘美志:《从湖南保卫局看维新时期清政府地方权力控制演变的趋势》,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④姚曙光:《论湖南近代社会动员的乡土性》,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⑤高霞玲:《近代湖南的社会娱乐研究(1911——927)》,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未刊。
    ⑥方勇、罗彩云:《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动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①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页。
    ②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③熊英:《湘军近代湖南社会》,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④郑大华:《试论湘军兴起于湖南的社会原因》,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⑤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发展——1860-1961年》,岳麓书社2002年版
    ③岑生平:《咸丰同治朝湖南的财经政策》,求索1993年第2期
    ④刘国良、刘美志:《湘军兴起与近代早期湖南物质生活演变的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⑤梁海琼、高钟:《湘军兴起与近代湖南经济之蜕变》,求索1989年第4期
    ⑥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⑦爱德华·麦科德:《清末湖南的团练和地方军事化》,周秋光译,湖南师范大学1989年第6期。
    ①王庆安:《湘军之崛起与咸同时期权力结构变化》,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②周秋光、陈叙良:《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和特点》,南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③丁芮:《近代湖社会控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未刊
    ④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⑤张昭军:《程朱理学与湘军集团》,王继平主编:《曾国藩研究》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⑥刘荣军:《湘军对近代湖南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湖南社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⑦郑炎:《湖湘传统学风与湘军》,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①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8日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页
    ②周淑贞《气象学与气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48,赋役
    ②嘉庆《善化县志》卷19,户口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48,赋役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2页
    ②光绪《衡山县志》卷20,赋役
    ③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7页
    ④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6页
    ①转引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②骆秉璋:《沥陈湖南筹饷情形折》,《骆文忠公奏议》卷12,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第1447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48,赋役
    ①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口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
    ②谢词肇:《五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③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④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页
    ⑤光绪《湘阴县图志》卷25,赋役
    ①光绪《道州县志》卷10,赋役
    ②同治《桂东县志》卷10,田亩
    ③汪士铎:《乙丙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④钱泳:《履园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⑤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63页
    ①《清高宗实录》卷272,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光绪《浏阳县志》卷7,赋役
    ③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8,货殖
    ①引自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②光绪《善化县志》卷16,赋役
    ③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7页
    ④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7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244,祥异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104,名宦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首,诏谕
    ④光绪《南县志备忘录》
    ⑤光绪《南县志备忘录》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244,祥异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244,祥异
    ①《湖南省例》刑律卷1,《示禁凶徒强借谷石各条》,见姚雨萝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第三编·第22辑)卷71,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2页
    ②引自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412页
    ③乾隆《岳州府志》卷12,物产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湖南巡抚布兰泰奏折,第224页
    ①光绪《善化县志》卷31,艺文
    ②嘉庆《善化县志》卷22,风俗
    ③嘉庆《善化县志》卷18,艺文
    ④道光《永州府志》卷5,风俗志
    ⑤同治《宁乡县志》卷24,风俗
    ⑥光绪《善化县志》卷9,积贮
    ①道光《永州府志》卷5,风俗。
    ②同治《攸县志》卷18,风俗
    ③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6页
    ④转引自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⑤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7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105,名宦
    ②乾隆《湖南通志》·卷39,积贮
    ③冯桂芬:《通道大江运米运盐议》,《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245
    ④《清圣祖实录》卷193,康熙38年6月戊戌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页
    ⑥《清圣祖实录》卷193,康熙38年6月戊戌条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①乾隆《湖南通志》卷49,风俗
    ②光绪《善化县志》卷16,风俗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11,货殖
    ④同治《黔阳县志》卷16,风俗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11,食货
    ②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③乾隆《湘潭县志》卷13,风俗
    ④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①嘉庆《善化县志》,卷22,风俗
    ②同治《清泉县志》,卷5,风俗
    ③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11,货殖
    ⑤同治《祁县志》卷8,物产
    ⑥骆秉璋:《采买淮盐济食分岸纳课济饷折》,《骆文忠奏稿》卷3,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768页
    ⑦嘉庆《宜章县志》卷19,货殖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②乾隆《湖南通志》卷21,堤堰,
    ③嘉庆《湖南通志》卷137,人物
    ①王云五总编撰:《皇朝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98页
    ②王云五总编撰:《皇朝文献通考》卷2,《田赋考四》,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74页
    ③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页
    ④邓永飞:《清代湖南水稻生产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北京大学1995年硕士论文
    ⑤同治《宁乡县志》卷8,物产
    ①光绪《桃源县志》卷1,疆域志
    ②转引自方行:《清代前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③同治《醴陵县志》卷21,物产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70页
    ⑤参见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页265
    ⑥陈宏谋:《饬议买补仓谷檄》《培远堂偶存稿》卷3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47页
    ②蔡世远:《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书》,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73年年版,第213页
    ③《清世宗实录》卷53,雍正5年2月乙丑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转引自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编:《湖南农业地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⑤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页
    ⑦参见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
    ①同治《长沙县志》卷16,风土
    ②同治《长沙县志》卷10,食货
    ③同治《攸县志》卷九,屯田
    ④魁联:《前后守宝录(咸丰)》,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第54页
    ⑤光绪《湖南通志》卷19,选举
    ①乾隆《新化县志》卷14,风俗
    ②乾隆《湘乡县志》卷14,风俗
    ③乾隆《嘉禾县志》卷10,风土
    ④乾隆《嘉禾县志》卷10,风土
    ⑤康熙《耒阳县志》卷8,风俗
    ⑥乾隆《泸溪县志》卷8,风俗
    ⑦乾隆《宁乡县志》卷首
    ⑧隆庆《岳州志》卷18,职方考.
    ⑨嘉靖《常德府志》卷,6户口
    ①乾隆《新化县志》卷8,风俗
    ②乾隆《直隶靖州志》卷7,风土
    ③乾隆《泸溪县志》卷8,风俗
    ④乾隆《宁乡县志》卷7,风俗
    ⑤乾隆《武冈州志》卷3,风俗
    ⑥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页
    ⑦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页
    ⑧康熙《饶州府志》卷4,《舆地志》
    ①骆秉璋:《骆文忠公奏稿》,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873页
    ②光绪《湘潭县志》卷2,建置
    ③乾隆《湖南通志》卷49,风俗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03页
    ②毛鸿宾:《湖南奉拨京饷筹划情形折》,《毛尚书奏稿》,文海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第862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48,赋役
    ④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2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42页
    ①谢经武、尹数九:《郴州矿业发展的几个时期》,《求索》1982年第1期
    ②同治《桂阳州志》卷9,食货
    ③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7页,
    ④道光《辰溪县志》卷21,食货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5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89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006页
    ④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⑤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20,风土
    ①杨奕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3页
    ②罗尔纲:《湘军新志》,第82页
    ③乾隆《嘉禾县志》卷10,风土志
    ④乾隆《嘉禾县志》卷10,风土志
    ⑤康熙《耒阳县志》卷8,风俗
    ①《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9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21页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页
    ②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养知书屋,光绪十九年刻本,第34页
    ③彭洋中:《湘勇源流记》,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兵政》卷81,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④梁小进:《左宗棠早期经济状况分析》,《求索》1989年第3期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6年,第6页
    ③同治《湘乡县志》卷3,赋役
    ④刘蓉:《养晦堂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8页
    ①刘蓉:《养晦堂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69页。
    ②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06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0页。
    ②鄂弥达:《请开矿采铸疏》,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卷52,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③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页
    ④包世臣:《筹楚边对》,《安吴四种》卷34,光绪十四年木刻本
    ⑤杨奕青等:《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3页
    ⑥《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9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⑦台湾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乾隆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第983页
    ⑧曾国藩:《曾国落全集》第9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63页
    ①王安定:《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53页
    ②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5页
    ③王诗正编:《王壮武公遗集》卷20,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781页
    ④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4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04页
    ①骆秉璋:《沥陈湖南筹饷情形折》,《骆文忠公奏议》,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2714页
    ②骆秉璋:《请拨川陕江西三省协饷折》,《骆文忠公奏议》,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123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
    ①骆秉璋:《沥陈湖南筹饷情形折》,《骆文忠公奏议》,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241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
    ③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④容闳:《西学东渐记》,岳麓书社1985年,第46页
    ①光绪《郴州乡土志》卷下,贸易
    ②光绪《郴州乡土志》卷下,贸易
    ③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文海出版社19977年影印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第44页
    ①王安定著:《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第351页
    ②王安定著:《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第12页
    ③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16页
    ①参见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7页
    ③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页
    ④田文镜:《钦颁州县事宜》,转引自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⑤同治《江华县志》卷6,乡约
    ⑥同治《蓝山县图志》卷11,礼俗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193,人物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181,人物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191,人物
    ④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⑤《浙江潮》第2期,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⑥一般意义上的自耕农不单纯指完全拥有自己的少量土地,能够维持自己和家庭生活的农民,自耕农阶层应该还包括拥有自己的土地,但土地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存需要,必须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①谢肇淛:《五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②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卷39,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8页
    ③顾炎武:《论长沙》,《天下郡国利病书》,第37页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②丁廷之:《中国佃农百分比率差异之原因》,转引自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1页
    ③光绪《善化县志》卷16,屯田
    ④同治《巴陵县志》卷11,赋役
    ⑤转引自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⑥光绪《善化县志》卷16,屯田
    ⑦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7页
    ①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编:《湖南农业地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8页
    ②同治《长沙县志》卷32,货殖
    ③同治《长沙县志》卷19,风俗
    ①同治《长沙县志》卷19,风俗
    ②同治《长沙县志》卷19,风俗
    ③嘉庆《郴县志》卷21,风土
    ④同治《沅州府志》卷19,食货
    ⑤同治《长沙县志》卷19,风俗
    ⑥光绪《兴宁县志》卷15,食货
    ①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08页
    ②(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③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上册,民国元年印,第1页
    ④咸丰善化《周氏续族谱》卷3,族规,
    ⑤韶山村党总支、村委会编:《中湘毛氏三修族谱》,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51页
    ⑥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⑦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583页.
    ①咸丰湘阴《狄氏家谱》卷五,家规
    ②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上册,民国元年印,第5页
    ③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上册,民国元年印,第5页
    ④咸丰湘阴《狄氏家谱》卷五,“家规”,订立于咸丰九年1938年重印
    ⑤转引自吴强华:《家谱》,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⑥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惰风俗报告书》上册,民国元年印,第5页.
    ⑦道光长沙《匡氏族谱》卷首,原家规
    ①贺长龄、魏源编:《清朝经世文编》卷66,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341页
    ②吴强华:《家谱》,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③陈宏谋:《寄杨朴园景素书》,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卷66,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13页
    ④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上册,民国元年印,第28页
    ⑤李元度:《家庙碑》,见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卷73,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511页
    ⑥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549页
    ⑦湖南省茶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茶陵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671页
    ⑧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573页
    ⑨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632页
    ①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573页.
    ②嘉庆浏阳《俞怀锡堂家谱》卷8,《管理公庄条规》
    ①嘉庆湘乡《中湘甘氏族谱》卷18,《祠田记》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0页
    ③陈宏谋:《寄杨朴园景素书》见贺长龄、魏源编:《清朝经世文编》卷58,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16页
    ④陈宏谋:《寄杨朴园景素书》见贺长龄、魏源编:《清朝经世文编》卷58,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716页
    ⑤民国《醴陵乡土志》卷4,风俗
    ⑥咸丰湘阴《湘阴狄氏家谱》卷5,《家规》
    ⑦《宁乡熊氏祠规》,转引自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312页
    ①光绪湘潭《白沙陈氏支谱》卷首,家规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76页
    ④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76页
    ⑤(英)莱芒·道逊著,金星男译:《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⑥(英)莱芒·道逊著,金星男译:《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①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2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页
    ③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12,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36页
    ①刘涣涣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79,武备
    ②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3页
    ③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4页
    ④光绪《湖南通志》卷79,武备
    ⑤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50页
    ⑥《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7,顺治元年八月癸亥,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6页
    ①光绪《宁远县志》卷6,武备
    ②《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22,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已丑,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48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首,诏谕
    ④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⑤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页
    ⑥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页
    ①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5页
    ②(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3页
    ③(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3页
    ④(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3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②(英)莱芒·道逊著,金星男译:《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③咸丰湘阴《狄氏家谱》卷5,家规
    ④光绪《武陵郭氏续修族谱》卷首上《公定款约》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著,李盛平、杨玉生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①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52页
    ②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地理志》(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第5-6页
    ②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①石启贵: 《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4页
    ②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7页
    ③同治《攸县志》卷7,户口
    ④民国《醴陵县志》卷12,氏族志
    ①光绪《沔阳县志》卷4,食货
    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2,《湖广一》
    ③同治《攸县志》卷9,户口
    ④丘浚:《江右民迁荆湖议》,转引自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①嘉靖《常德府志》卷6,食货志
    ②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③同治《攸县志》卷54,杂识
    ④同治《攸县志》卷9,屯田
    ⑤同治《攸县志》卷54,杂识
    ⑥张朋园:《近代湖南人口与都市发展》,《历史学报》,1997年4月
    ⑦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11,货殖
    ②隆庆《岳州府志》卷18,职方考
    ③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①魁联:《前后守宝录》(咸丰),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②严如熠:《苗防备览》,转引自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③同治《麻阳县志》卷5,兵防
    ④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4,武备
    ⑤光绪《湖南通志》卷25,武备
    ⑥光绪《东安县志》卷7,兵防
    ①光绪《新宁县志》卷6,兵防
    ②光绪《龙山县志》卷14,兵防
    ③同治《芷江县志》卷18,武备
    ④光绪《湘阴县图志》卷33,团练
    ⑤邓显鹤:《罗府君墓表》,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①道光《宝庆府志》卷7,武备
    ②道光《宝庆府志》卷7,武备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8册,第131页
    ④周金章:《通伤顺天轰东各州县编查保甲示》,见贺长龄、葛世潜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53,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①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民国《嘉禾县志》卷11,户籍
    ③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④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23页
    ⑤(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⑥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7-8页
    ①转引自(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3页
    ②(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③《清文宗实录》卷3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4页
    ④傅今角、刘岗荪编:《湖南之团防》(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第3编·第75辑),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⑤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⑥同治《长沙县志》卷15,兵防
    ①同治《石门县志》卷6,武备
    ②参见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许顺富:《晚清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③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5册),第141-142页
    ⑤罗尔纲:《湘军新志》第43页
    ⑥罗尔纲:《湘军新志》第21页
    ⑦尹福庭:《关于湘军的产生与曾国藩办团练的关系》,历史教学1981年第8期
    ①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1页
    ②民国《蓝山县图志》卷7,事纪
    ③民国《淑浦县志》卷12,团练
    ④孔飞力著:《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2-8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09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8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29页
    ③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卷27,《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本
    ④龙继栋编:《刘武慎公遗书》卷6,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413页
    ⑤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4,武备
    ⑥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⑦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⑧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①同治《常宁县志》卷5,兵防
    ②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③同治《湘乡县志》卷12,兵防
    ①同治《麻阳县志》卷5,武备
    ②参考张研、牛贯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8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1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13页
    ③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②(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③骆秉璋:《援军将领滥收游勇债事请旨革讯折》,《骆文忠公奏稿》卷7,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09页
    ①参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2页
    ①参见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75页
    ②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62,学校
    ②光绪《邵阳乡土志》卷2,选举
    ③陈寿:《三国志》,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6页
    ①转引自方立克主编:《湘学》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转引自方立克主编:《湘学》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转引自方立克主编:《湘学》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④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575页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8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4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62,人物
    ②严如熠:《乐园文钞》卷三,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①冯天瑜:《道咸间经世实学在中国文化史中的方位》,见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9页
    ②参看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页
    ③参看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中华书局2000版,第47页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页
    ②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第33页
    ③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2页
    ①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页
    ②同治《浏阳县志》,附风俗纪略
    ③民国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第124页,1938年印
    ①民国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第126页,1938年印
    ②民国湖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第120页,1938年印
    ③湖南调查局编:《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上册,第1页,民国元年印
    ④同治《江华县志》卷10,风土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第3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5页
    ⑥光绪《湖南通志》卷74,祠庙
    ⑦光绪《耒阳县志》卷3,典礼
    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邵阳文史资料》第8辑,第25页
    ⑨(美)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著,刘润忠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年版,第1页
    ①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92页
    ②嘉庆《湖南通志》卷190,寺观;卷171,仙释
    ③同治《桂阳县志》,卷8,武备
    ④光绪《宁远县志》,卷11,事纪
    ⑤同治《桂阳县志》,卷8,武备
    ⑥同治《增修醴陵县志》卷1,事纪
    ⑦光绪《宁远县志》卷11,事纪
    ①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见《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②同治《攸县志》卷7,户口
    ①嘉靖《常德府志》卷10,风俗
    ②嘉庆《宝庆府志》卷8,风俗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81,风俗
    ④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见《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⑤栗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①唐鉴:《丁未八月由长沙返金陵留别诗》,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②刘蓉:《养晦堂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5页
    ③刘蓉:《养晦堂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61页
    ①罗泽南:《重修谢叠山先生祠》,转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69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8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3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12页
    ①乾隆《湘乡县志》卷4,风俗
    ②乾隆《嘉禾县志》卷11,风土
    ③同治《醴陵县志》卷10,烈女
    ④光绪《道州志》卷9,人物
    ⑤同治《直隶澧州志》卷18,烈女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8页
    ②陆宣千:《刘蓉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第1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07页
    ②刘蓉:《养晦堂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76页
    ③王诗正编:《王壮武公(鑫)遗集》,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47页
    ④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61页
    ⑤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养知书屋光绪十九年刻本,第34页
    ⑥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诗录》,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151页
    ①刘蓉:《养晦堂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92页
    ②曾光光:《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江海学刊》2001年6期
    ③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④刘蓉:《养晦堂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7页
    ①曾光光:《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江海学刊2001年6期
    ②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第3册,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43页
    ③罗正钧:《劬庐文稿》,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页
    ①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1页
    ②同治《攸县志》卷9,屯田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5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07页
    ②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51页
    ③王定安:《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4页
    ④栗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①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9页
    ②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第477页
    ③转引自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47页
    ④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见《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⑤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页
    ①唐徽:《天下湘军》,海南出版社会2004年版,第1页
    ①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58页
    ①同治《浏阳县志》卷19,兵防
    ①以上湘军数据参看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1页
    ②罗尔纲:《湘军兵志》,第115页
    ③《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3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70页
    ④夏震武:《灵峰先生集》卷2,浙江印刷公司民国五年发行,第53页
    ①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5页
    ②彭玉麟:《彭刚直诗文集》卷2,文海出版社1977年
    ③须弥日报戊申年八月六日,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9页
    ④柴萼:《曾忠襄公》,《梵天庐丛录》卷4
    ⑤杨恩寿:《候选道李君传》,《坦园文录》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页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8,列传
    ②李恒:《宝韦斋类稿》,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6页
    ③曾纪芬:《崇德老人自订年谱》,转引自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7页
    ④光绪《湘潭县志》卷8,列传
    ⑤转引自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⑥杨慎初主编:《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⑦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2卷,《建设志·建筑业》,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9页
    ①何光岳《三湘掌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郑震宇:《中国之佃耕制度与佃农保障》,转引自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3页
    ③转引自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②转引自岑生平:《咸丰同治朝湖南的财经政策》,求索1993年第2期
    ③但湘良:《湖南厘务汇纂》卷9,第16页,光绪刻本
    ①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大东图书公司1977年,第166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④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⑤但湘良:《湖南厘务汇纂》卷9,光绪刻本,第213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4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志5榷税
    ②江世荣:《曾国藩未刊信稿》,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③李桓:《宝韦斋类稿》,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87页
    ①骆秉璋:《沥陈湖南筹饷情形折》,《骆文忠公奏议》卷12,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1447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91页
    ②参见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71页
    ③同治《桂阳县志》卷11,武备
    ④光绪《湖南通志》卷15,兵防
    ⑤光绪《湘潭县志》卷6,赋役
    ①光绪《善化县志》卷8,赋役
    ②同治《桂阳县志》卷11,武备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④参见熊英:《湘军与湖南近代社会》,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⑤骆秉璋:《劝捐牙帖酌议变通办理折》,《骆文忠公奏议》卷8,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871页
    ⑥骆秉璋:《劝捐牙帖酌议变通办理折》,《骆文忠公奏议》卷8,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871页
    ⑦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65页
    ①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91页
    ③梁海琼、高钟:《湘军兴起与近代湖南经济之蜕变》,求索1989年第4期
    ④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36页
    ①参见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②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72页
    ③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1册,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03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1卷,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03页
    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交通志·大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489页
    ⑤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①梁海琼、高钟:《湘军兴起与近代湖南经济之蜕变》,求索1989年第4期
    ②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4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846页
    ②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152页
    ③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②骆秉璋:《采买淮盐济食分岸纳课济饷折》,《骆文忠公奏议》,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678页
    ③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42页
    ④杨弈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152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7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45页
    ②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③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①郭焯莹:《棠城朱氏家谱》卷6,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3期,第112页
    ②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③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07页
    ④光绪《湘潭县志》卷10货殖
    ⑤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⑥光绪《平江县志》卷30,物产
    ⑦曾继梧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1938年印,第171页
    ⑧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页
    ⑨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①袁汉坤主编:《长沙市志》第2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页
    ②石荫祥:《湘菜集锦·前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③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交通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9-520页
    ④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⑤郭焯莹:《棠城朱氏家谱》卷6,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3期,第112页
    ⑥熊英:《湘军与近代湖南社会》,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①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页
    ①郑震宇:《中国之佃耕制度与佃农保障》,转引自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3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8页
    ①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页
    ②参见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9页
    ③《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9册,第16页
    ④杨恩寿:《候选道李君传》,《坦园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⑤郭焯莹:《棠城朱氏家谱》卷6,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3期,第112页
    ①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页
    ②毛祥麟:《墨徐录》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③毛祥麟:《墨徐录》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①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页
    ①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1967.
    ②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③岑生平:《咸丰同治朝湖南财经政策》,求索1993年第2期
    ①秦翰才辑录:《左宗棠逸事汇编》,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102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67,学校志
    ③王子潜:《停捐纳论》,转引自《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3页
    ④《申报》1880年5月6日,《论整顿茶市》
    ①参见熊英:《湘军与近代湖南社会》,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②民国《安乡县志》卷16,风俗
    ①光绪《湘阴县图志》卷12,杂识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71,职官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
    ②同治《城步县志》卷10,兴除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0页
    ①同治《石门县志》卷7,武备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04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
    ①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②郑亦芳:《清代团练的组织与功能》《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33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57-658页
    ③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辑),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69页
    ①同治《湘乡县志》,卷9,兵防
    ②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批犊》(卷1)(近代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续编·第一辑),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02页
    ③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页
    ④王闿运:《湘军志》,第1页
    ⑤饶怀民编:《杨毓林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57页
    ⑥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①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7页
    ②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③光绪《湘阴图志》卷12,选举
    ④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69页
    ⑤子虚子:《湘事记》见粟戮时等:《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⑥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2页
    ①杨奕青、唐增烈等编:《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第14页
    ②王定安:《湘军纪》,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87页
    ③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69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1页
    ⑤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69页
    ⑥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70页
    ①曾国藩:《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见《曾文正公全集·书札》,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70页
    ②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23页
    ③(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④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7页
    ①(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
    ②张仲礼著,费成康、王寅通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③同治《桑植县志》卷2,团练
    ④光绪《耒阳县志》卷4,兵事
    ⑤同治《酃县志》卷11,团练
    ⑥《绅衿论》,《申报》同治壬申(1872年)5月1日
    ⑦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⑧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⑨胡林翼:《麻城县察陈各局绅筹办捐输情形批》见郑敦谨、曾国荃编:《胡文忠公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4辑)卷86,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4298页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59,榷税
    ②转引自岑生平:《咸丰同治朝湖南的财经政策》,求索1993年第2期
    ③王先谦:《谙封荣禄大夫三品顶狱四品京堂郭公神道碑》,见《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
    年版,第177页
    ①光绪《善化县志》卷11,学校
    ②胡思敬:《退庐疏稿》卷3,转引自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第11页
    ①(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二),该所1975年版,第893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册,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903页
    ③郭廷以:《郭嵩焘先生年谱》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版,第947页
    ④光绪湘潭县志卷21,名宦
    ⑤朱克敬:《雨窗消意录》,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903页
    ⑥(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二),该所1975年版,第893页
    ①戴桂斌:《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①光绪《善化县志》卷11,学校
    ②数据来源觅光绪《湖南通志》卷143,选举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67,学校志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9册,第613页
    ②转引自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①同治《城步县志》卷10,兴除
    ①参见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2页
    ①《湖南巡抚俞廉三奏上年拿办各属会党并现筹缉捕情形折》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2页
    ②道光《宝庆府志》卷7,风俗
    ③道光《宝庆府志》卷7,风俗
    ①蔡少卿:《关于哥老会的流源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②刘泱泱:《关于湖南哥老会起源问题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③蔡少卿:《关于哥老会的流源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④同治《湘乡县志》卷11,兵防
    ⑤光绪《湘潭县志》卷3,事纪
    ①杨恩寿:《安置遣回湘勇议》,《坦园文录》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②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3页。
    ①左宗棠:《左宗棠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314页
    ②清采衡子《虫鸣漫录》,转引自彭先国:《北方秘密宗教与湖南宗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③光绪《湘潭县志》卷3,事纪
    ④转引自彭先国:《北方秘密宗教与湖南宗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⑤同治《武冈州志》卷1,大政记
    ⑥魁联《前后守宝录》卷2,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⑦光绪《耒阳县志》卷3,兵防
    ①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朝),光绪已亥石印本
    ②参见饶怀民:《清末民初湖南秘密社会的分布及其发展趋势》,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④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106页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3,事纪
    ②同治《湘乡县志》卷五,兵防
    ③光绪《湘潭县志》卷3,事纪
    ④转引自彭先国《湖南近代秘密社会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⑤彭先国《湖南近代秘密社会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13,117页
    ①乾隆《湘乡县志》卷4,风俗
    ②乾隆《嘉禾县志》卷10,风土
    ③康熙《耒阳县志》卷8风俗
    ①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62,学校
    ③民国《蓝山县图志》卷15,教育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512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4卷,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66页
    ①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4卷,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15页
    ②戴德诚:《湖南宜善守旧》,《湘报类纂》转引自《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57页
    ③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见《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④王继平:《略论曾国藩幕府》,求索1991年第4期
    ①同治《长沙县志》卷14,忠义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2册,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56页
    ③杨国强:《百年嬗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0页
    ①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①刘献廷:《广阳杂记》卷2,转引自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5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1年第1期第105页
    ③杨毓麟:《新湖南》,《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3期
    ④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页
    ⑤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⑥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8页
    ①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②谭嗣同:《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5页
    ①赖逸休:《中华基督教湖南循道公会概况》,1947,手抄件,藏湖南省图书馆
    ②王先谦:《东华续录》(光绪朝),第13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页18。
    ③(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40
    ①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74页
    ②李恒:《宝韦斋类稿》,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93页
    ①湖南调查局:《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民国元年翻印),第35页
    ②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③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51页
    ①同治《长沙县志》卷12风土
    ①光绪《湘潭县志》卷9,风俗
    ②同治《续修永定县志》卷12,风俗
    ③同治《醴陵县志》卷14,风俗
    ④光绪《石门县志》,卷6,风俗
    ⑤同治《巴陵县志》,卷30风俗
    ⑥同治《巴陵县志》,卷30风俗
    ①同治《醴陵县志》卷14,风俗
    ②同治《醴陵县志》卷14,风俗
    ③龙华:《湖南戏曲史稿》,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④同治《巴陵县志》,卷30风俗
    ⑤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岳阳百年大事记》,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①同治《醴陵县志》卷14,风俗
    ①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①班固:《汉书》,卷95,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1页
    ①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8卷(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76页
    ②乾隆《湖南通志》卷49,风俗
    ①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5页.
    ②雅克·勒戈夫、皮埃尔·诺拉:《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①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2页
    ①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卷24,第17期,第77页
    ②以上佃农数据参见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82-83页
    ③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卷24,第17期,第77页
    ①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
    ①张之洞:《湘路商办窒碍难行应定为官督商办并举总理协理折》,《张文襄公全集》卷68.《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4642页
    ②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1页
    ①《湖南革命之风云》。《民立报》,1911年11月29日
    ②《湘中匪患之调查》。《民立报》,1913年5月12日
    ③《社团改进会》。《长沙日报》,1913年3月6日
    ①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27页
    ②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③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④王继平:《近代湖湘学风与湖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及特质》,《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①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1年第1期第105页
    ②杨守仁:《新湖南》,载张玉法主编:《晚清革命文学》,第101页
    ③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2页
    ④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2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页
    ②《湘学新报》第1册,台北华文书局1966年影印本,第190-192页
    ③罗棠:《论湘鄂创办小轮公司之益》,《湘报》第46号,第181页A
    ①转引自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1.卞宝第等:《湖南通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2.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大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经济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政务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军事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
    7.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地理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刘采邦等:《长沙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9.吴兆熙等:《善化县志》,清光绪年刻本
    10.王闿运等:《湘潭县志》,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11.郭嵩焘等:《湘阴县图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12.郭庆飏等:《续修宁乡县志》,清同治六年刻本
    13.周震麟等:《宁乡县志》,民国三十年活字本
    14.王汝星等:《浏阳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5.徐淦等:《醴陵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16.傅熊湘等:《醴陵乡土志》,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17.姚念修等:《益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8.齐德武等:《湘乡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19.陈之麟等:《攸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20.福昌等:《茶陵州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21.诸垣等:《邵阳县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22.陈吴莱等:《邵阳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23.甘启运等:《新化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24.戴连壁等:《城步县志》,清同治六年刻本
    25.程启凤等:《城步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二年抄本
    26.黄维瓒等:《武冈州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27.张德昌等:《武冈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活字本
    28.张葆连等:《新宁县志》,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29姚诗德等:《巴陵县志》,清光绪十二年本
    30.佚名:《巴陵乡土志》,清光绪年抄本
    31.恩荣等:《临湘县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32.龙起涛等:《华容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33.张培仁等:《平江县志》,光绪元年刻本
    34.孙翘泽等:《武陵县志》,清同治二年刻本
    35.余良栋等:《桃源县志》,清光绪十八年刻本
    36.张在田等:《龙阳县志》,清同治四年增刻本
    37.何玉棻等:《直隶澧州志》,清同治八年刻本
    38.张之觉等:《澧县县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39.林葆元等:《石门县志》,清同治七年刻本
    40.张绰等:《安乡县志》,清光绪六年补刻本
    41.吴恭亨等:《慈利县志》,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42.万修廉等:《续修永定县志》,清同治八年刻本
    43.段毓云:《南县志备忘录》,民国二十六年稿本
    44.守忠等:《沅陵县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45.张官五等:《沅州府志》,清同治十年刻本
    46.盛庆绂等:《芷江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47.陈鸿作等:《黔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48.姜钟绣等:《续修麻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49.魏式增等:《永顺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50.朱克敬等:《龙山县志》,清光绪四年续修刻本
    51.吴起凤等:《靖州直隶州志》,清光绪五年刻本
    52.金蓉镜:《靖州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53.黄应培等:《凤凰厅志》,清道光四年刻本
    54.旷敏本等:《衡阳府志》,光绪元年补刻本
    55.彭玉麟等:《衡阳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56.王闿运等:《清泉县志》,清同治八年刻本
    57.郭庆飏等:《衡山县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58.於学琴等:《耒阳县志》,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59.玉山等:《常宁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60.唐荣邦等:《酃县志》,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刻本
    61.徐保玲等:《零陵县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62.张正纪等:《祁阳县志》,民国二十年刻本
    63.黄心菊等:《东安县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64.李镜蓉等:《道州志》,清光绪三年刻本
    65.张大煦等:《宁远县志》,清光绪元年刻本
    66.刘华邦等:《江华县志》,清同治九年刻本
    67.吕凤藻等:《永兴县志》,清光绪元年刻本
    68.曹六铭等:《宜章县志》,民国三十年活字本
    69.郭树馨等:《兴宁县志》,清光绪元年刻本
    70.钱绍文等:《桂阳县志》,清同治六年活字本
    71.林凤仪等:《桂东县志》,清嘉庆二十二年刻本
    72.邹景文等:《临武县志》,清同治六年增补刻本
    73.邓以权等:《蓝山县图志》,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74.高大成等:《嘉禾县志》,清同治二年刻本
    75.袁汉坤主编:《长沙市志》第2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湖南省茶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茶陵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7.7.善化《周氏续族谱》咸丰十一年修
    78.湘阴《狄氏家谱》咸丰三年修
    79.长沙《匡氏族谱》道光五年修
    80.浏阳《俞怀锡堂家谱》嘉庆十二年修
    81.湘潭《白沙陈氏支谱》光绪三十年修
    82.湘乡《中湘甘氏族谱》嘉庆十五年修
    83.武陵《郭氏续修族谱》光绪二十一年修
    8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
    8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86.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76年版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第26号、43号、49号、59号、77号
    88.湖南省文献委员会编:《湖南文献汇编》(民国丛书·第五编·第89辑),上海书店,1993年版
    89.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保甲运动丛刊》(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第三编·第74辑),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
    90.傅今角、刘岗荪编:《湖南之团防》(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第三编·第75辑),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
    91.姚雨萝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近代中国资料丛刊·第三编·第22辑)文海出版社2000年版
    92.《大清法规大全》(一),考正出版社,1972年版
    93.《湖南历史资料》编辑室:《湖南历史资料》第一辑、第十四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1981年版
    9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第二十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1986年版
    9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第三十辑、第三十一辑、第三十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88年版、1988年版
    9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第三十六辑、第三十九辑、第四十五辑,湖南文史杂志社1989年版、1990年版、1992年版
    9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邵阳文史资料》第七辑、第八辑,1987年6月、1987年12月
    9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邵阳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第十八辑,1989年6月、1992年12月
    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平江文史资料》第二辑,1989年7月
    1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沙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长沙文史资料》第四辑、增刊,1987年5月、1990年6月
    101.湖南省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岳阳百年大事记》,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102.《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3.《清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4.《清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5.《清高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6.《清仁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7.《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8.《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9.《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0.《清穆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11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
    112.王先谦编:《东华续录》(同治朝),光绪已亥石印本
    1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1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6.贺长龄、魏源编:《皇朝经世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74辑》,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17.贺长龄、葛世溶编:《皇朝经世文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75辑》,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18.盛康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编·第85辑),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19.王云五总编撰:《皇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20.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12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12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
    123.杨奕青等编:《湖南地方志中太平天国史料》,岳麓书社1983年
    124.湖南调查局:《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民国元年翻印)
    125.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1938年印
    126.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7.但湘良:《湖南厘务汇纂》,光绪刻本
    128.(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三辑(二),该所1975年版
    12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
    130.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
    131.郭嵩焘:《玉池老人自叙》,养知书屋光绪十九年刻本
    132.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岳麓书社1993年版
    133.刘蓉:《养晦堂诗文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
    134.毛鸿宾:《毛尚书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135.龙继栋编:《刘武慎公遗书》,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136.骆秉璋:《骆文忠公奏议》,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137.王诗正编:《王壮武公遗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138.郑敦谨、曾国荃编:《胡文忠公遗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139.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977年
    140.彭玉麟:《彭刚直诗文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141.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142.郑观应:《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3.饶怀民编:《杨毓林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144.王先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
    14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146.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47.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8.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9.夏震武:《灵峰先生集》,浙江印刷公司民国五年发行
    150.包世臣:《安吴四种》,光绪十四年木刻本
    151.徐一士:《一士类稿》,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2.谢词肇:《五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153.钱泳:《履园丛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54.汪士铎:《乙丙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55.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56.魁联:《前后守宝录(咸丰)》,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
    157.杨恩寿:《坦园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58.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159.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160.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的蛮族血统》,见《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1.栗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2.朱克敬:《雨窗消意录》,岳麓书社1983年版
    163.李恒:《宝韦斋类稿》,岳麓书社1993年版
    164.毛祥麟:《墨徐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65.朱克敬:《暝庵杂识》《瞑庵二识》,岳麓书社1983年版
    166.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7.《湘报》
    168.《湘学新报》(后改为《湘学报》)
    169.《东方杂志》
    170.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171.容闳:《西学东渐记》,岳麓书社1985年
    172.王闿运:《湘军志》,岳麓书社1983年版
    173.王安定:《湘军记》,岳麓书社1983年版
    17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6.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177.罗尔纲:《湘军新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8.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79.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书店,1991年版
    180.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书店1991年版
    18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书店1991年版
    182.萧一山:《清代通史》(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3.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84.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上册,大东图书公司1977年
    185.陆宣千:《刘蓉年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年版
    186.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7.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8.王继平主编:《曾国藩研究》第1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89.王继平主编:《曾国藩研究》第2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0.王继平等:《晚清湖南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91.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2.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发展——1860-1961年》,岳麓书社2002年版
    193.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4.刘泱泱、宋斐夫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195.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6.熊英:《湘军与近代湖南社会》,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197.张研、牛贯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8.王先明:《中国近代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9.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0.罗正钧:《左宗棠年谱》岳麓书社1983年版
    201.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3.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4.陈锋:《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5.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06.周荣德:《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207.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9.杨国强:《百年嬗蜕》,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0.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92年版
    211.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2.许顺富:《晚清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3.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4.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5.郑亦芳:《清代团练的组织与功能》《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33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16.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8.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9.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0.湖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编:《湖南农业地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221.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22.秦翰才辑录:《左宗棠逸事汇编》,岳麓书社1986年版
    223.何光岳《三湘掌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4.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25.方立克主编:《湘学》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6.林增平、范忠程主编:《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1991年版
    227.彭先国:《近代湖南秘密社会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
    228.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9.唐徽:《天下湘军》,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230.杨慎初主编《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1.吴强华:《家谱》,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232.龙华:《湖南戏曲史稿》,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33.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4.石荫祥:《湘菜集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235.(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40—1911)》(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6.(美)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37.(美)孔飞力著:《中华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8.(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9.(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中华书局1982年版
    240.(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41.(美)塞谬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京华出版社2000年版
    242.(美)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4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44.(英)莱芒·道逊:《中华帝国的文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45.郑大华:《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3月8日
    246.郑大华:《试论湘军兴起于湖南的社会原因》,《学术论坛》1988年第4期
    247.刘泱泱:《关于湖南哥老会起源问题的探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48.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49.王继平:《略论曾国藩幕府》,《求索》1991年第4期
    250.王继平:《近代湖湘学风与湖南人才群体的形成及特质》,《湖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51.王继平、肖华:《论晚清湖南社会组织的转型与变迁》,《求索》2006年第2期
    252.曾光光:《桐城派与晚清社会思潮》,《江海学刊》2001年6期
    253.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
    254.谢经武、尹数九:《郴州矿业发展的几个时期》,《求索》1982年第1期
    255.戴桂斌:《涂尔干:社会的失范与重建》,《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56.蔡少卿:《关于哥老会的流源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57.彭先国、刘斌:《会党与晚清湖南政局》,《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56.彭先国:《北方秘密宗教与湖南宗教》,《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59.饶怀民:《清末民初湖南秘密社会的分布及其发展趋势》,《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60.梁小进:《左宗棠早期经济状况分析》,《求索》1989年第3期
    261.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口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
    262.方行:《清代前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63.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人口压力下的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264.尹福庭:《关于湘军的产生与曾国藩办团练的关系》,《历史教学》1981年第8期
    265.何多奇、黎程、刘乃秀《抗战时期湖南人口变迁及其社会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266.李斌:《浅析晚清湖南绅士的几个特征》,《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267.罗玉明:《湖南绅士与三十年代湖南的读经运动》,《求索》2005年第9期
    268.吴善中《湘军与哥老会》,《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69.李朝霞:《晚清湖南流民浅析》,《零陵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70.杨鹏程:《晚清旱灾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71.杨鹏程:《清季湖南疫灾与防治》,《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72.李勤:《20世纪30年代水灾打击下的两湖民生》,《求索》2006年第10期
    273.杨鹏程:《古代湖南仓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74.熊秋良:《清代湖南慈善事业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12期
    275.刘美志:《从湖南保卫局看维新时期清政府地方权力控制演变的趋势》,《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76.姚曙光:《论湖南近代社会动员的乡土性》,《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77.方勇、罗彩云:《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动因探析》,《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78.岑生平:《咸丰同治朝湖南的财经政策》,《求索》1993年第2期
    279.刘国良、刘美志:《湘军兴起与近代早期湖南物质生活演变的特点》,《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80.梁海琼、高钟:《湘军兴起与近代湖南经济之蜕变》,《求索》1989年第4期
    281.爱德华·麦科德:《清末湖南的团练和地方军事化》,《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282.王庆安:《湘军之崛起与咸同时期权力结构变化》,《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83.周秋光:陈叙良:《湘军时代湖南社会流动的模式和特点》,《南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84.刘荣军:《湘军对近代湖南人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影响》,《湖南社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85.郑炎:《湖湘传统学风与湘军》,《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86.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戌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287.邓永飞:《清代湖南水稻生产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北京大学1995年硕士论文
    288.孟莎:《近代湖南社会变革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89.许效正:《湖南近代社团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90.易晓萍:《明清时期湖南人口迁移及其规律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91.刘谋文:《清代湖南人口结构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92.彭辉:《近代湖南人口及其变迁》,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93.丁芮:《近代湖社会控制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94.高霞玲:《近代湖南的社会娱乐研究(1911——927)》,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95.朱金辉:《对<湖南通志>等地方志中有关清代灾荒及荒政记载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96.余振文:《近代湖南(1840——1919)灾荒时期粮食价格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97.谭件国:《近代湖南宗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96.赵长福:《湖南近代的婚姻家庭》,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