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历史时期(远古到清朝)苏皖地区(今江苏、安徽两省境内)文化地理变迁的过程及原因,并试图划分不同时期苏皖地区文化区,总结演变规律。苏皖地区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区和融合区,是中国文化中心南渐的唯一完整序列标本地,苏皖地区的文化地理比较复杂,因此研究苏皖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变迁有很重要的意义。
     绪论部分不仅申述了选题及结构安排的原因,还介绍了苏皖地区自然地理概况,概述了高层政区的变迁、各县设置原因、县治区位选择、各地区政治中心的建立、地区中心时序的历史地理意义。绪论最后还回顾了本课题的研究史,认为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
     苏皖地区依山负海,跨江越淮,各地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历史上文化变迁也很剧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前人的研究也非常成熟。本文选取了一些前人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主要问题有:上古秦汉时期文化地理“朐缯线”的形成、汉唐时期社会地理变迁、汉唐间佛道地理分异的原因、宋元江淮文化的变迁原因、宋元江淮方言各片的形成、宋元江南新兴民间信仰的起源、明清江南平原(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的文化分区、清代淮扬地区的文化地理变迁、明清通泰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清皖中南地区文化地理变迁、灾荒对明清淮北文化的影响。
     结论的第一部分总结方言区和自然区、政区的关系,第二部分总结学术区、宗教区和自然区、政区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文化区的划分及其关系。
     结论第一部分指出:苏皖各方言区的分布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和中国官话、东南方言的东北——西南走向一致。因为历史上方言地理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原地区,每次来自北方的战乱在江苏内陆造成的破坏大于同纬度的沿海地区,所以形成了斜向分布的方言圈层。本文认为苏皖地区方言区和自然区、行政区的契合程度都很低,远远不及东南的浙江、福建等地,最后总结了苏皖各县境内方言分区的六种类型。
     结论第二部分指出:学术区一般是一个府的地域,或者相当于一组县的地区。宗教区要大得多,新兴的宗教往往产生于边缘地带,而且也可能在内外边缘地区跳跃发展。边缘地区的文化之所以有强烈的非正统性,除了交通闭塞的原因,还有时代文化更迭的惯性原因。长江、运河构成的交通十字线不仅是苏皖地区的文化传播的核心线路,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廊道。江淮地区的运河、长江边上的文化中心等级和政治中心的等级基本一致,各府治即是府内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江南市镇发达,所以县城非一县的经济中心,自然也不能成为唯一的文化中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中心。越到晚近,江南的文化中心越多,淮北的文化中心越少,淮南的文化中心相对均衡。
     结论第三部分指出:苏皖地区上古秦汉时期为淮北、江淮、吴、山越四大文化区,六朝隋唐时期原山越文化区演变为吴、建康、新安三个文化区地域,后两者在明清时期演变为南京、徽州文化区。宋元时期江淮文化区分为淮西、淮东文化区。明清时期淮东分为淮扬、通泰两个文化区,淮西文化区分为安庆、庐巢两个文化区,吴文化区分为苏常、松虞、宣池三个文化区。松虞、通泰、安庆三个新兴区主要以沿海和丘陵地区的开发为经济基础,以长江、运河及其他河流为交通条件,徽州却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商业而兴起。最后制作了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分区原则表,这些划分原则同样适用于以前的历史时期。
     根据文化区的形成时间、特色强度、对周边文化区影响的强度,我们还可以把苏皖地区的文化区分为原生型、融合型、中介型、新生型四类。苏常、淮北文化区是原生型文化区,淮扬、南京是融合型文化区,庐巢、宣池是中介型文化区,徽州、安庆、通泰、松虞是新生型文化区。
     因为苏皖地位以平原为主,没有太多文化交流的障碍,而且近世以来繁荣的商业又不断打破自然地理的限制,影响苏皖地区文化地理形成的因素,主要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文原因。远古时期的山东文化和江南文化就有很多相似之处,江南的良渚文化北上江淮及淮北,中原的王油坊文化也南下江淮和江南,那时的江淮地区就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本文不仅关注文化区之间的区分,更加关注各地的文化交往。
     历史上苏皖各个文化区交往十分复杂,所以本文最后结合十大文化区的位置,制出“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各文化区根据上述的四种类型以不同的形状表示,各文化区之间的联系以箭头表示,根据方向、路线、水陆区分又分为五种箭头,使人一目了然。
     本文还根据“明清苏皖十大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进行分析:南京文化区处在图中的中心位置,这个区位是产生南京文化区的根本原因。江苏境内有5个文化区,安徽境内有4个文化区,另外有1个文化区跨两省。江苏文化区之所以多,主要是因为海陆差异的刺激、政治中心的带动及交通干线的影响。各个文化区和其他文化区交往路径的方向、数量都可以根据此图进行分析,还可以在这张图的基础上制作动态的文化地理变迁演示图。以上文化区类型的划分原则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地区的研究中,其他地区的研究也可以制作相应的“文化区类型及关系示意图”,这幅图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地理的一个缩影,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文化地理学的创新具有一定意义。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courses and the reasons of the cultural geography variances in Suwan areas (Today's Jiangsu province and Anhui province), and tries to carve up the cultural zones in different ages. As the transition and amalgation areas of the north culture and the south cultures of china, Suwan areas is the only sequential sample of the south-ward shift of the culture center of China, and the cultural geography in Suwan Area is very complicated,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make researches.
     The exordium firstly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subject selection and structure arrangement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variances of the high level administration distracts, the reasons of the county setup, the selecting of the capitals, the foundings of the political centers, and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significance of regnal center sequences. The exordium reviews the studies of this subject lastly, and points out the necessary to make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plenty of questions need to be studied since Suwan areas have varies of regions and great changes of culture in the history. There have already been abundance of studies, so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questions that are not entirely resolved and brings out new questions to be discussed. For example:the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 of Buddhism and Taoism during Han and Tang Dynasty,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s of Jianghuai culture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of every dialect zone in Jianghuai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origin of new civilian religions during Song and Yuan Dynasty, the cultural zones in Jiangnan Plai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articular culture in Tongtai Area(Nantong and Taizhou),the changes of Anhui Province's cultural geography of the middle and the south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dialect zones, the nature zone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distract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academic zones, the religionary zone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distracts respectively, and analyses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he culture zon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ach.
     The northeast-southwest distribution of language geography of Suwan Area match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ndarin and the southeast dialect, since the change impetus of dialect geography arises from the Middle China and the wars from the north destroy the inner area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coastal areas of the same latitude. This article reckons that the dialect zones match the nature zones and the administration distracts much less than Zhejiang and Fujian etc, and sums up six types of the dialect zones in the counties of Suwan.
     An academic zone of Suwan Area is equal to a fu or a few counties, while a religion zone is much bigger. New religion usually arises in the edge, and likely to develop by skips.Despite the obstruction of the traffic, the inertia of the culture change also makes the culture of the marginal area heterodoxy.
     The Yangtse River and the Grand Canal form the core routes for culture exchanging. The level of the culture center along the Yangtse River and the Grand Canal in Jianghuai areas matches the level of the political center there, as the capital of the refecture is the significant culture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capital of the county can't be the only culture center in Jiangnan areas, since the capital doesn't obtain the decisive status as to the economy, while the towns are advanced. The culture centers increase in Jiangnan areas as the time goes, while the culture centers decrease in Huaibei, and stay balanced in Huainan.
     During ancient times and Qin Han Dynasty, there are Huaibei, Jianghuai, Wu and Shanyue culture zones in this area. Shanyue culture zone eventually develops into Wu, Jiangkang and Xin'an culture zones from Six Dynasties to Tang Dynasty, and the latter two evolves into Nanjing, Huizhou culture zones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are ten culture zones:Huaibei, Huaiyang, Nanjing, Tongtai, Luchao, Anqing, Xuanchi, Huizhou, Suchang and Songyu,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 picture is made to show the ten culture zones' sites, types and nineteen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at last.
引文
①[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话说(苏州东西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冯梦龙全集》第3册,风凰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范寅《越谚》:“钻天龙游遍地徽州,绍兴人还在前头。”见王振忠:《无绍不成衙——绍兴师爷与明清社会》,《千山夕阳:明清社会与文化十题》,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0页。
    ③梁启超:《说淮》,梁启超著、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史皓元、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阜宁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④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⑤[宋]苏轼:《苏文忠公全集·东坡集》卷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7册。
    ①刘作勇、陈鹏、刘德山主编:《海灌地区方音土语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页。
    ②张光宇:《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古代篇》,《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
    ③[清]程廷祚撰、宋效永校点、余国庆审订:《青溪集》卷八《重修江宁府学碑记》,黄山书社,2004年,第197页。
    ④周振鹤:《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域的变迁》,《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清]沈大成:《学福斋集》卷四《高密宫守坡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28册,第49页。
    ②蒋竹山:《宗教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近来宋至清代的祠神信仰研究再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年。
    ①周运中:《江苏省的地理与地名区》,《中国方域》2006年第3期。
    ②安徽省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①以上参考史照良主编:《江苏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②《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66—68页。
    ③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①刘建国主编:《名城地下的名城——镇江城市考古纪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页。
    ①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①江苏社科院《江苏史纲》课题组:《江苏史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朱光岳:《江苏通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张海鹏、王长安主编:《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③张飞、崔郁:《安徽省文化区划初步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年第4期。
    ①郑张尚芳:《“蛮”、“夷”、“戎”、“狄”语源考》,《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②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1页。
    ③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4—108页。
    ④谷建祥:《论宁镇地区古文化之演进》,《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第238页。
    ①史照良主编《江苏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第308页。
    ②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阜宁县文化局:《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6期。
    ③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①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第4期。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③日本参谋部陆地测量部大正十五年(1919年)制南支那十万分一图通州二十一号《东台》。
    ①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颖水类型》,《考古》1997年第2期。
    ②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③林巳奈夫、徐朝龙译:《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东南文化》1991年第3、4期。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8—149页。
    ⑤韩建业、杨新改:《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7-67页.
    ①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7--89页。
    ②董琦先生也持相同看法,见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62-269页。
    ③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154页,
    ④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海南出版社,2005年,第228--229页。
    ⑤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76页。
    ①李学勤:《宜侯矢簋的人与地》,《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王晖认为不是初封地不是宜,而是祖,在今邳州市,可备一说,见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第十二章《西周春秋吴都迁徙考》,中华书局(北京),2003年。
    ③肖梦龙、杨正宏:《吴国青铜器的发展序列与地域特征》,《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8-13页。
    ④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第五章《西周中期征淮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⑤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60页。
    ①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2—203页。
    ②杨宽:《西周列国考》,《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6页。
    ③周运中:《周厉王伐淮夷考——兼论西周江淮文化重组》,待刊。
    ④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北京),1991年,第915--922页。
    ⑤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馆:《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谷建祥、魏宜辉:《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镈铭文考辨》,《考古》1999年第11期。
    ①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②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③[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第1746页。
    ④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①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周运中:《越王差徐所迁乍金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首发,2008年12月6日。
    ③山东省文物局编制:《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上册第303页,下册第781页。
    ④转引自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①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再论鄂君启节铭文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5页。
    ③杨宽:《楚怀王灭越设郡江东考》、《关于越国灭亡年代的再探讨》,《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④李学勤:《越甬君赢将其众以归楚之岁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北京),2005年。
    ①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58—759页。
    ①[北齐]《和绍隆墓志》,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一]》(下),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399页。
    ②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③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8年。
    ④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7年二版,第110—122页。
    ①李恕豪:《扬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第172-174页,第214-216页。
    ②严耕望:《扬雄所记先秦方言地理区》,《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③[清]焦循:《邗记》,广陵书社,2003年,第55—56页。
    ①陈寅恪:《魏书司马溶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
    ②淮安市博物馆编著:《淮阴高庄战国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35页。
    ①[日]北村一仁:《在南北朝国境地域的同姓集团的动向和其历史意义》,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第185页、第186页、第214页。
    ③[日]北村一仁:《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第22辑,2005年。
    ④鲁国尧:《“颜之推谜题”及其半解》,《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①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②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51、270、279页。
    ①周运中:《北齐地理志淮南部分补正》,《文史》2010年。
    ②扬州博物馆:《扬州东风砖瓦厂八、九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2年第3期。
    ③盱眙县博物馆:《江苏东阳小云山一号汉墓》,《文物》2004年第5期。周运中:《盱眙小云山汉墓陈君孺、巨田侯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首发,2009年9月27日。
    ④扬州博物馆、邗江县文化馆:《扬州邗江县胡场汉墓》,《考古》1980年第3期。
    ①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的地理分布》,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②《嘉庆萧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9册,第508页。
    ①《魏书·地理志中》徐州兰陵郡承县:“有抱犊山。”不在兰陵县,其实在承县东北、兰陵县西北,两县交界处。
    ②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13页。
    ①《魏书》,中华书局(北京),1974年,第2603页。本文所引正史均据此本。
    ②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724页。
    ①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28页。
    ②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第167页。
    ①高敏:《隋初江南地区反叛的原因初探》,《中华古史求索集》,中华书局(北京),2005年。
    ②高敏:《隋末农民起义首先和集中爆发于山东地区的原因初探》,《中华古史求索集》。
    ①冻国栋:《六朝至唐吴郡大姓的演变》,《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①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①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的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3页、第65页。
    ③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④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3页。
    ⑤[刘宋]刘义庆:《幽明录》,《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6页。
    ①[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②俞伟超:《铜山丘湾商代社祀遗迹的推定》、《连云港将军崖东夷社祀遗迹的推定》,俞伟超:《先秦秦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③[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四六八《姑苏男子》,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
    ④[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北京),1979年。
    ⑤[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第52页。
    ⑥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
    ①[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②徐孝忠:《淮南市出士战国西汉文物》,《文物》1994年第12期。
    ③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文物》1981年第7期。
    ①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32页。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年第11期。
    ①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的清理》,《考古》1960年第10期。
    ②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钊:《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出土简神名考释》,《东南文化》2003年第1期。
    ③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
    ④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石碑村汉代木榔墓》,《考古》1966年第1期。
    ⑤周振鹤:《秦始皇东巡探踪》,《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第258页。
    ①[日]圆仁著,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②俞伟超:《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考察》,《先秦秦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③丁义珍:《汉东海庙今地考》,《文博通讯》1983年第4期。
    ①[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第459页。
    ②[刘宋]刘义叔:《异苑》,《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第669页。
    ③[日]水越知:《伍子胥信仰与江南地域社会——信仰圈结构分析》,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起源于浙江的周宣灵王信仰分布到了苏州、宝应、东台,见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①[唐]道宣:《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第41页。
    ③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3—324页。按:卿著误为女儿山。
    ④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05页。
    ①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66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
    ③吴荣曾:《<后汉书>中的越方》,吴荣曾等:《尽心集: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①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二册将汉代丹阳郡石城县标在今马鞍山市,误,参见周运中:《汉代县治考:江淮篇》,《秦汉研究》待刊,三秦出版社,2010年。
    ②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345—346页。
    ③[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④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第108页。
    ①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②周运中:《元末大起义与南宋两淮民间武装》,《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二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①[宋]路振:《九国志》,傅璇琮等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6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
    ②[宋]刘敞:《寄盐城舍弟得书言岁大稔兼求作夫子庙记》,《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5册。
    ③分别见《江湖长翁集》卷十七《次张学录韵九首》、卷十八《寓吴门十首》。
    ④[宋]王之道:《相山集》卷二三《无为军淮西道院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
    ⑤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16页。
    ⑥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36-37页。
    ⑦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39页、第6-7页。
    ⑧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200-201页。
    ⑨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83页。
    ⑩《江湖长翁集》卷二七、卷二三,见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年,第106页。除此,卷二三《送俞知县任君序》又说:“今南北杂处,差不逮若。”
    ①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38页。
    ②[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
    ①[明]谈迁撰、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第883页。
    ②[清]戴名世:《南山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2册,第687页。
    ③[清]潘江:《木厓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第59-60页。
    ①[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北京),1989年,第197页。
    ①[宋]吴潜:《许国公奏议》,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续修四库全书》第475册。
    ②[清]陈祖范:《司业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4册。
    ③[元]袁华:《可传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2册。
    ④[元]袁华:《耕学斋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2册。
    ⑤[明]唐之淳:《唐愚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
    ①[明]程本立:《巽隐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
    ②范金民、罗晓翔:《朝鲜人眼中的清中期中国风情——以崔斗灿<(乘槎录>为中心》,《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④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第2117—2118页。
    ⑤蔡铁鹰称之为“淮海土语”,与“盐阜土语”、“淮扬土语”并列,但是没有把泗洪县包括在内,见蔡著:《(西游记)的诞生》,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第251页。
    ⑥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2—53页。
    ⑦《全唐诗》卷一五四《舟中逢陆棣兄西归数日得广陵二三子书知迟晚次沙垫西岸作》,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第1595页。
    ①[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四十《入满浦》,卷三十三《长芦江口》,卷二十七《忆将渡扬子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9册。
    ②[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卷四,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第680页。
    ③[宋]郑文宝:《江表志》,《五代史书汇编》第九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
    ④[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3册。
    ⑤[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卷三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8册。
    ①[明]杨基:《眉庵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0册。
    ②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③[明]茅大方:《希董先生诗集》卷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16册。
    ④[宋]苏轼、[清]冯景补注:《苏诗续补遗》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0册。
    ⑤[明]王洪:《毅斋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
    ⑥[清]胡式钰:《徐州登舟至淮阴行黄河中五日》,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四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632册。
    ⑦[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九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7册,第672页。
    ⑧[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
    ①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②[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乙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622册。
    ③[宋]马令:《南唐书》,《五代史书汇编》第九册。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马令《南唐书》卷一把二县建县时间提前两年、十五年,误。
    ⑤丁邦新:《如皋方言的音韵》,《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6年。
    ⑥鲁国尧:《客、赣、通泰方言源于南朝通语说》,《鲁国尧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4年。
    ⑦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言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第183页。
    ①[元]许有壬:《两淮屯田打捕总管府记》,《至正集》卷三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1册。
    ②[明]朱元璋:《祭安东县沭阳县鬼火暮繁文》,胡士萼点校《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第414页。
    ③[明]王洪:《毅斋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
    ①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4—25页。
    ②[唐]李白、[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卷二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7册。
    ③[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齐鲁书社,2004年,第66页。
    ④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2—283页。
    ⑤[明]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中华书局(北京),1987年,第10页。
    ⑥[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89页。
    ⑦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通市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581页。
    ①[宋]崔敦礼:《宫教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1册。
    ②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5—106页。
    ③叶祥苓:《靖江县内吴语和官话的分界》,《方言》1984年第2期。鲍明炜、王均主编:《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10页。
    ④史皓元、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
    ⑤[清]沈季友编:《携李诗系》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5册。
    ⑥田余庆:《京口和晋陵地区的环境与流民》引任昉《述异记》,《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⑦周振鹤:《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学腊一十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6页。
    ①[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0册。
    ②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84—285页。
    ③[宋]张栻:《南轩集》卷三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
    ④赵祯如:《宋室南迁与丹徒姓氏》,《丹徒文史资料第十七辑:丹徒诸氏述略》,2002年。
    ⑤[明]王绂:《王舍人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7册。
    ①[明]陆深:《俨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
    ②[明]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9册。
    ③[清]张世进:《著老书堂集》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8册。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第301页。
    ⑤[明]龚鼎孳:《定山堂诗集》卷三十六《重过京口感怀同孟贞子翥作》,《续修四库全书》第1403册。
    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9册,第195页。
    ⑦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4—75页。
    ⑧韦明铧:《北方侉子》,《水土一方——(浊世苍生)续写》,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①《逃难记》,王春瑜编《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册第301页。该抄本为王春瑜先生收藏,据说为1940年金山县农民抄录,叙述难民从上海向盐城逃难的经过,但是笔者通过其方言可以肯定是盐城人所写。
    ②章太炎:《新方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95册,第198页。
    ③[明]冯梦龙:《山歌》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744册,第513页。
    ④[宋]黎靖德:《朱子语类》,《朱子全书》第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69页。
    ⑤[清]阮元:《安徽巡抚裴山钱公传》,《揅经室集》二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74页。
    ⑥[意]马可波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26—332页。
    ⑦[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第185页、第427页。
    ⑧[清]陶澍: 《挐获贩卖私盐兴贩妇女回、侉等匪审拟折子》,《陶云汀先生奏疏》卷三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499册,第384—385页。
    ①孟凡思、李明友等:《灌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②张仲五:《沐阳县乡土志·言语》,1973年,台北,第9页。
    ③[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中华书局(北京),1985年,第144页。
    ④章太炎:《与刘师培论学书》,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9页。
    ⑤台北市宿迁同乡会:《宿迁文献》第四辑,1970年,第8、73页。
    ⑥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沭阳县志》,江苏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①[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②[元]谢应芳:《龟巢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8册,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年。
    ③纪德君:《宋明市井间官名滥称现象探赜》,《中国文化》第19辑,2002年。
    ①[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第15页。
    ②《至正昆山郡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③[明]叶盛:《菉竹堂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5册,齐鲁书社,1996年。
    ⑤[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第21页。
    ①《万历昆山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3号,成文出版社(台北),1983年。
    ②[明]方鹏:《昆山人物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93册。
    ③《嘉靖昆山县志》,《天一阁藏明方志选刊》第9册,上海古籍书店重印,1981年。
    ④《淳祐玉峰志》,《宋元方志丛刊》第一册,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⑤[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179页。
    ①[明]倪谦:《倪文僖集》卷上《书叶秀实传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5册。[明]郑文康:《平桥稿》卷三《观烧劫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6册。
    ①[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
    ①[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清]张紫琳:《红兰逸乘》,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第150页。
    ③[明]何三畏:《云间志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8册。
    ④[明]谈迁撰、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第511页。
    ①[明]姚宗仪:《常熟县私志》,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②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③[清]梁学昌:《庭立记闻》,《续修四库全书》第1157册。
    ④[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第19—20页。
    ①[清]王应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柳南续笔》,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第204页。
    ②李伯重:《有无“13、14世纪的转折”?——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的变化》,《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第48—49页。
    ③何启龙:《元代的江南农业——发展与选择》,《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④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⑤邹逸麟:《淞浦二江变迁和上海港的发展》,《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①[清]陈元模:《淞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76页。
    ②[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第21页。
    ③《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9号,成文出版社(台北),1975年,第174页。
    ④《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63号,1983年。
    ⑤[清]王宝琛:《小吴市记述》,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第717—719页。
    ⑥[清]马幼良:《四镇略迹》,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第740页。
    ①[清]黄冈:《新续梅李小志》,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第151页。
    ②[清]曹焯纂、陆松龄增订:《沙头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8册,第552页。
    ③[清]时宝臣:《双凤里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册,第31页。
    ④[清]赵曜:《璜泾志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册,第216页。
    ⑤[清]林晃纂、周偁等增纂:《增修鹤市志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册,第484页。
    ⑥《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3册,第317页。
    ⑦《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6册,第742页。
    ⑧[清]顾震涛撰、甘兰经等校点:《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页。
    ⑨[清]周凤池纂、蔡自申续纂、杨君益标点:《金泽小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7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山版社,2005年,第26页。
    ⑩[清]高如圭、[民国]万以增、陈正青标点:《章练小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8册,第42页。
    11[清]诸福坤原著、[民国]陈庆林、万以增补着、惟坻校订、石中玉整理:《淀湖小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8册,第76页。
    ①[清]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姜汉椿、姜养浩标点:《张泽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7册,第65页。
    ②[明]陈继儒:《白石樵真稿》卷二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6册,第339页。
    ③孙岱、陈树德编辑、王健标点:《安亭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2册,第223页。
    ④王德干辑、穆俦标点:《真如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第37页。
    ⑤[清]钱以陶着、魏小虎标点:《厂头镇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第4册,第18页。
    ⑥《民国南汇县续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25号,1983年,第400页。
    ①[清]陶煦:《周庄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6册,第524页。
    ②[清]仲沈荣纂、仲殊增纂、仲周沛再增纂:《盛湖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1册,第393页。
    ③[清]仲廷机纂、仲虎腾续纂:《盛湖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1册,第483页。
    ④[清]钱墀纂:《黄溪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1册,第787页。
    ⑤《洪武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2号,第594页。
    ⑥康熙二十四年(1685)《吴江县志》,上海图书馆藏善本。
    ①梅元鼎:《新丰镇志略初稿》,《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9册,第633页。
    ②[清]金淮纂、濮铿续纂:《濮川所闻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1册,第233页。
    ③[清]杨树本:《濮院琐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1册,第435页。
    ④[清]纪磊、沈眉寿:《震泽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3册,第405页。
    ⑤《乾隆吴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63号,成文出版社(台北),1975年,第218页。
    ①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15页。
    ②[清]汪五桢:《南浔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2册(下),第112页。
    ③[清]茅应奎:《东西林汇考》,《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2册,第768—769页。
    ④[清]王同:《唐栖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8册,第91页。
    ⑤《万历严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第108页。
    ⑥《光绪严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5号,第110页。
    ⑦《道光建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547号,1983年,第1330页。
    ⑧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第151—155页。
    ①高斯得:《耻堂存稿》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2册。
    ②邓国军、王发国:《<高斯得诗话>等讹漏举正》,《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成化毗陵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293、446页。
    ②按:《永乐大典》原文为《吴兴续志》,见《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第823页。
    ④[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北京),1981年,第42页。
    ⑤周振鹤:《宋代江阴军市舶务小史》,《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北京),第4208-4209页。
    ②急脚指快速送信,见袁宾编著:《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5页。
    ③[元]郭畀:《云山日记》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558册,第247页。
    ①《洪武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2号,第619页。
    ②[宋]孙应时:《宝祐重修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中华书局(北京)。
    ③[宋]戴栩:《浣川集·补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
    ①[宋]袁燮:《絮斋集》卷十五《武功大夫合门宣赞舍人鄂州江陵府驻札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冯公行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7册。
    ②[宋]郭彖(tuan):《睽车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7册。
    ③[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平江许浦水军》:“江阴水军,旧自泉州调发。”中华书局(北京),2000年,第422页。
    ①[元]赵世延、偈傒斯等纂修、[清]胡敬辑:《大元海运记》,《续修四库全书》第835册,第520-521页、第530-531页。
    ②[明]王逢:《梧溪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8册。
    ③《光绪江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5册。
    ④周运中:《<郑和航海图>江浙部分新考》,待刊。
    ①潘清:《元代江南民族重组与文化融合》,凤凰出版社,2006年。
    ②潘清:《元代江南文化的再审思》,《学海》2009年第6期。
    ①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
    ②[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五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0册,第89、121页。
    ③[明]艾南英:《天佣子集》卷十,《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2册,第323页。
    ④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⑤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①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6—257页。原表统计分为多项,本文只取反映当代情况的“籍总计”。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第77册《教育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范金民:《明清江南文才甲天下及其原因》,《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续稿》卷三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2册。
    ③[清]谈迁著,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④ #12
    ①[明]张采:《知畏堂诗文存》卷十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1册,第694页。
    ②[明]沈周《石田诗选》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9册。
    ①[明]姚希孟:《响玉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第480页。
    ②[明]王在晋:《兰江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6册,第211页。
    ③[明]张溥:《七录斋集》文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2册,第389页。
    ④[清]曹煜:《绣虎轩尺牍》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3册,第118页。
    ⑤[清]鲁之裕:《式馨堂诗文集》文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0册,第369页。
    ⑥《嘉庆太仓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第697册。
    ①[明]程敏政:《篁墩集》卷四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3册,第51页。
    ②[清]张怡撰、魏连科点校:《玉光剑气集》,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第649页。
    ③[明]王稚登:《王百谷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5册,第88页。
    ④《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①[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续修四库全书》第1173册。
    ②[明]王在晋:《兰江集》卷三《赵翁七十祝寿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6册,第211页。
    ③[明]陈瑚:《确庵文稿》卷十二《顾新伯处士七十寿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第366页。
    ④[明]王锡爵:《王文肃公文集》卷十一《诰封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先考爱荆府君行实》,《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册,第260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九十五《处士质斋钱翁墓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0册。
    ⑥《弘治太仓州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3册,北京图书馆,第15—18页。
    ①[清]陈祖范:《司业文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4册。
    ②[明]周瑛:《翠渠摘稿》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
    ③[明]赵南星:《明亚中大夫福建都转运盐使司运使理南卢公墓志铭》,《赵忠毅公诗文集》卷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8册,第435页。
    ④[明]姚宗仪:《常熟县私志》,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①[明]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7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514—518页。
    ②[明]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6册,第67—74页。
    ③[明]赵用贤:《松石斋集》文集卷二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l册。
    ④[明]缪昌期:《李仲开行卷序》,《从野堂存稿》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7册,第191页。
    ⑤[清]钱谦益:《徐仲昭诗序》,《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4册,第362页。
    ①[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二八《宪副畏斋薛公墓表》,《续修四库全书》第1343册,第316页。
    ②《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3册,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重印。
    ③[清]韩菼:江阴城守纪》,《东南纪事(外十二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1、49、60、65、70页。
    ④[清]沈涛:《江上遗闻》,《东南纪事(外十二种)》,第98页。
    ①韦明铧:《无锡贼》,《水土一方——<浊世苍生>续写》,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嘉定四君集序》,卷三十二《潘文学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4册,第346页,第116册,第173页。
    ③[明]唐时升:《三易集》卷十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第248页。
    ④[明]李流芳:《檀园集》卷七《侯氏世略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第363页。
    ⑤[元]高德基:《平江记事》,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第24页。
    ①[明]程嘉燧:《刘母康氏硕人六十寿序》,《松圆偈庵集》卷上,《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7册,第7页。
    ②[明]张云章:《朴村文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8册,第2页。
    ①[明]宋懋澄:《九钥集》续集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7册,第689页。
    ②[明]杨士奇:《东里文集》卷二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
    ③[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十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
    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第136页。
    ②[明]郑文康:《平桥稿》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6册。
    ③[明]冯时可:《书顾东川事》、《书石比部事》、《书陆文裕事》、《杨光禄允绳小传》,《冯元成选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3册,第27—31页、第59页。
    ①[明]郑文康:《平桥稿》卷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6册。
    ②[清]邵廷烈:《娄江杂词》,《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89页。
    ③本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页、第14页、第18页、第10页。
    ④[清]李驎:《虬峰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1册,第180页。
    ①[明]冯时可:《白浮山人黄飞卿传》,《冯元成选集》卷五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3册,第217页。
    ②[明]陆粲:《陆子余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4册。
    ③[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中华书局(北京),1985年,第156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5册。
    ①[明]王鏊《震泽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8册,第689—690页。
    ②《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③[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第七十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5册。
    ④[明]王思任:《王季重历游编》, 《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8册,第264页。
    ⑤[清]王维德:《林屋民风》,《中国风土志丛刊》第42册,广陵书社,2003年,第400页。
    ①[明]徐有贞:《武功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
    ②[清]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3册,第67页。
    ③[明]茅元仪:《石民江村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0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④[清]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诗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64册,第540页。
    ⑤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3页。
    ⑤[清]郑言绍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续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69页。
    ①[明]王鏊:《震泽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6册。
    ②[清]张霞房:《红兰逸乘》,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第114、131页。
    ③[明]戴澳:《杜曲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1册,第320页。
    ④[明]冯时可:《二顾集序》,《冯元成选集》卷十三,《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1册,第430页。
    ⑤[明]顾绍方:《宝庵集》,《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58册,第369页。
    ⑥[清]金友理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卷六《风俗》,第298页。
    ①[明]曹学佺:《阳羡陈氏松柏斋记》,《石仓集·石仓文稿》,《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0册,第542页。
    ②[明]陈维崧:《双溪竹枝词》,《江苏竹枝词》,第516—517页。
    ③[清]吴骞《桃溪客语》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139册,第524页。
    ④[明]陆深《俨山集》卷五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8册。
    ⑤[明]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3册。
    ①[明]王樵:《方麓集》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
    ②[明]唐顺之:《荆川集》卷十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6册。
    ③[明]骆从宇:《贺长兴邑侯石公三载考绩序》,《骆太史澹然斋存稿》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6册,第490页。
    ④[明]茅元仪:《石民横塘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0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
    ①[明]熊明遇:《文直行书诗文》,《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6册,第594—595页。
    ②吴奈夫、闻立鼎:《赤脚张三起义史迹钩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③[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
    ①[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0册。
    ②《隆庆长洲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23册。
    ③[明]冯时可:《冯元成选集》卷七十,《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4册,第33页。
    ④[明]欧大任:《欧虞部集十五种》文集卷十五《监察御史王公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7册,第210页。
    ⑤[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一六《送张学正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43册,第221页。
    ⑥[明]邵宝:《容春堂集》后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
    ①[明]冯时可:《华中翰芝台先生传》,《冯元成选集》卷五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3册,第212页。
    ②[明]文征明:《甫田集》卷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3册。
    ③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108页。
    ④[日]井上彻著、钱杭译、钱圣音校:《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⑤《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4册,第493页。
    ⑥[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5—36页。
    ①[明]王稚登:《王百谷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5册,第96页。
    ②[明]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一六《贺陈兵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43册,第209页。
    ③[明]邓澄:《南少京兆带水王公行状》,《邓东垣集》卷十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0册,第124页。
    ④《乾隆吴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6号,第123页。
    ⑤《弘治吴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6号,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219-220页。
    ①《康熙吴江县志》,上海图书馆藏。
    ②[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0册,第338、348、359、518、520页。
    ③《正德姑苏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6册,书目文献出版社,第227页。
    ①[清]刘椒泉:《梓里述闻》,《中国风土志丛刊》第30册,广陵书社,2003年,第28-29页。
    ②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第367页。
    ①[明]戴澳:《杜曲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1册,第118页。
    ②[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三《抚淮小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第78册,第680页。
    ③[明]宋懋澄:《九钥集》瞻途纪闻《扬州》,《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7册,第729页。
    ④[明]王思任:《遯园拟存诗》,《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8册,第268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十一《广陵访周公瑕不遇云自仪真失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第643页。
    ⑥[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卷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8册,第244页。
    ⑦[清]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五《东皋遗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8册,第566页。
    ⑧[清]吴甘来:《吴庄介公遗集》卷二《元社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2册,第28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续稿》卷五十四《张孟奇广陵怀古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2册。
    ②[明]刘春《东川刘文简公集》卷十二《送太守王君克承之维扬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232册,第147页。
    ③[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3页。
    ④本表的具体数字当然可修正,但是个别数字的修改对于比例尤其是长期趋势的观察影响很小,所以笔者直接引用。
    ⑤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第51页。
    ①徐立望:《嘉道之际扬州常州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3—65页。
    ②王家范:《晚明江南士大夫的历史命运》,《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365页。
    ③[明]陈瑚:《确庵文稿》卷十二《不欺录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第359页。
    ④[清]葛芝:《卧龙山人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第404页。
    ①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中编第二章第二节《扬州的两个幕府与两个书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明]董其昌:《容台集》文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2册,第212页。
    ③[清]李麟:《虬峰文集》卷七《瓦塔在广陵口口》,《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1册,第180页。
    ④[明]姚希孟:《响玉集》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第535页。
    ⑤[清]雷士俊:《艾陵诗文钞》文钞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0册,第96页。
    ①[明]钟惺:《隐秀轩集》隐秀轩文昃集序又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0册,第408页。
    ②[清]郑熙绩:《含英阁诗草》卷六《竹西观荷限荷字》,《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4册,第70页。
    ③[清]钱澄之:《田间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5册。
    ④[清]阮元辑:《淮海英灵集》、[清]王豫、阮亨辑:《淮海英灵续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
    ①《乾隆阜宁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9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②荀德麟等点校《乾隆淮安府志》,《淮安文献丛刻》,方志出版社,2008年,第515页。
    ③[清]常春锦:《虾沟里乘》,南京图书馆藏。
    ④《光绪淮安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98号,1983年,第102页。
    ①[清]潘亮彝:《车桥闻见记》,稿本,电子书,上海图书馆。
    ②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淮阴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崇祯《淮安府实录备草》,胶卷,南京图书馆。
    ②[明]于若瀛:《弗告堂集》卷二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6册,第126页。
    ③[明]沈一贯:《喙鸣诗文集》文集卷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6册,第248页。
    ①[明]欧大任:《欧虞部集十五种》文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7册,第102—103页。
    ②[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诸二集》卷六《陆无从招入竹西社,同许灵长、杨孔昭、张诚甫、夏玄成分得名字》,《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4册,第504页。[明]王稚登:《王百谷集十九种》延令纂卷上《访陆无从先生先生,同顾所建送余真州道上》:“还期竹西社,把酒坐沉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5册,第209页。
    ③[明]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四、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四、卷六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0册。
    ④[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532册,第730页。
    ①康熙三年《扬州府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3册,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133页。
    ②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第61—65页。
    ③[明]钟惺:《隐秀轩集》隐秀轩文藏集墓志铭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0册,第603页。
    ④[明]钟震阳:《偶居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7册,第389页。
    ①[清]戴名世:《南山集》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2册,第687页。
    ②《民国宝应县志》卷二十五《序跋》,《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9册,第357、242页。
    ③刘怀玉:《明清淮安河下盐商概述》,《第二届“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2008年。
    ④[明]孙绪:《沙溪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4册第635页。
    ①[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第128页。
    ②[明]张云章:《朴村文集》卷十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8册,第2页。
    ①[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文集卷十《送孙无言归黄山叙》,《宁都三魏全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册,第631页。
    ②[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第224页。
    ③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④张宏生:《总集纂集与群体风貌——孙默及其<国朝名家诗余>》,《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⑤[清]计东:《改亭诗文集》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第156页。
    ⑥这个数字比较精确,以往研究孙默的人对于别人赠别他回徽州诗文数目始终很模糊,参见朱菊颐:《采首山铜铸鼎荆山——孙默词学活动考察》,《语文知识》2009年第3期。
    ①[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初编》第281册。
    ②[清]汪懋麟:《征君孙豹人先生行状》,[清]焦循辑、许卫平点校、祁龙威审订:《扬州足征录》,广陵书社,2004年,第146页。
    ③[清]孙枝蔚:《埘斋记》,《扬州足征录》,第442—443页。
    ④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人孙枝蔚的交游与创作》,《宁波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⑤[清]夏荃:《退庵笔记》卷五《孙豹人》,《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28册,第418页。
    ①[清]周亮工:《赖古堂集》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00册,第461页。
    ②[清]王士祯:《带经堂集》卷四十《悔斋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14册,第324—325页。
    ③[清]雷士俊:《艾陵诗文钞》文钞卷七《汪生伯六十寿序》。
    ④[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698册,第628页。
    ⑤[清]孙枝蔚: 《溉堂集》文集卷一《郝羽吉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597页。
    ①[清]屈复:《弱水集》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7册,第466页。
    ②[明]欧大任:《欧虞部集十五种》文集卷八,《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7册,第141页。
    ③[美]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第一章《红桥:人物和意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明]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册,第195页。
    ②[清]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二七《幽光集叙》,《续修四库全书》第1500册,第658页。
    ①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2003年。
    ③赵昌智主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广陵书社,2007年。
    ④徐立望:《嘉道之际扬州常州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第42页。
    ②[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第40页。
    ③[清]阮元:《陈太史传》,[清]焦循辑、许卫平点校、祁龙威审订:《扬州足征录》,广陵书社,2004年,第126—128页。
    ④[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第40-41页。
    ①[清]熊敏慧:《碧渐堂诗草序》,《扬州足征录》,第332—333页。
    ②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7、40页。
    ③[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第41页。
    ④王章涛:《王念孙·王引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5—26页。
    ⑤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2003年,第13—14页。
    ⑥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4-15页。
    ⑦《民国宝应县志》卷二十五《序跋》,《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9册。
    ①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40页。
    ②王章涛:《王念孙·王引之》,第4—6、12—13页。
    ③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7—58页。
    ④[清]汪中:《高邮州学生贾君墓铭(并序)》,《扬州足征录》,第138页。
    ⑤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页。
    ⑥[清]汪中:《故候选知县李君墓志铭》,《扬州足征录》,第139页。
    ①[清]阮元:《弁服释例序》,《扬州足征录》,第239页。
    ②[清]王念孙:《述学序》,《扬州足征录》,第243—244页。
    ③[清]包世臣:《小倦游阁集》卷九《书述学六卷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500册,第473页。
    ④[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第42页。
    ⑤谢永平:《汪中评传》,赵昌智主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第71页。
    ⑥[清]孙星衍:《汪容甫传》,《扬州足征录》,第239页。
    ⑦[清]卢文昭:《公祭汪容甫文》,《扬州足征录》,第489页。
    ①[清]王光鲁:《阅史约书序》,《扬州足征录》,第260—261页。
    ②[清]王棠:《知新录自序》,《扬州足征录》,第282页。
    ③[清]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第44页。
    ④[清]焦循:《北湖小志》卷一《叙水》,广陵书社,2003年,第1页。
    ⑤王章涛:《焦循评传》,赵昌智主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第322页。
    ①[清]焦循:《北湖小志》卷三《孙柳亭传》,广陵书社,第40-44页。
    ②[清]阮先:《北湖续志》卷四《人物》,广陵书社,2003年,第45页。
    ③[清]阮元:《通儒扬州焦君传》,《雕菰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第111页。
    ④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黄文旸对阮元、焦循、凌廷堪的影响》,赵昌智主编《扬州文化研究》第一辑,广陵书社,2008年。王章涛:《凌廷堪传》,广陵书社,2007年。
    ①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5-90页。
    ②[清]王广业、储树人、康发祥、赵瑜、朱余庭、王广业、金长福:《海陵竹枝词》,同治三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③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册。
    ④刘师培:《留别扬州士人书》,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8年,第38页。原载《苏报》1903年3月10日。
    ⑤刘师培:《讲扬州人没有人格》,《刘申叔遗书补遗》,第433页。原载《扬子江白话报》第1、2期,1904年12月7日,署名光汉。
    ①[美]韩起澜著、卢明华译:《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4页。
    ④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⑤转引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1页。
    ⑥[清]雷士俊:《艾陵诗文钞》文钞卷八《游海池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0册,第95页。
    ⑦ [明]王稚登:《王百谷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5册,第196页。
    ⑧缪文功:《东台县拼茶市乡土志》,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8册,线装书局,2002年,第242页。
    ①[明]刘隅:《范东文集》卷八《云村处士钱君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339册,第441页。
    ②[清]范方:《默镜居文集》卷三《与黄百忍书》,《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3册,第673页。
    ③季光编著:《崇川竹枝词》,《江苏文史资料》第91辑附录,1996年,第151、157页。
    ④晏殊第七子(网名):《常闻苏北泰如文化区盛产高僧,果不其然》,西祠胡同网,网址:http://www.xici.net/u14254217/d98134016.htm.
    ①南通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南通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如皋县地名录》1983年。《江苏省如东县地名录》,1983年。
    ①《乾隆如皋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②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页。
    ③《康熙重修通州志》,1962年南通市图书馆油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④[清]金榜纂、徐缙续补:《海曲拾遗》,嘉庆二十三年(1818)补刻本,南京图书馆藏。
    ⑤《嘉庆如皋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号,1970年,第309页。
    ①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第104—106页。
    ②《光绪通州直隶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号,1970年,第849—852页
    ③《乾隆通州直隶州志》,乾隆二十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①[明]邵潜:《州承资》,南通市图书馆据明弘光刻本影印,1985年。
    ②《道光如皋县续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号,1970年,第46—55页。
    ③《同治如皋县续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6号,1970年,第108—115页。
    ④[清]丁克柔撰、宋平生、颜国维等整理:《柳弧》,中华书局(北京),2002年,第82页。
    ①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②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5页。原文误为未巳。
    ③《隆庆宝应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9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④王宗筠:《崔堡小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6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4—115页。
    ①[清]冯仁宏:《新安镇志》,1981年灌南县地名办公室油印本。
    ②《嘉庆东台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7号,1970年,第552—555页。
    ③《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文献丛刊》第25册,书目文献出版社,第403页。
    ④《康熙兴化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50号,1983年,第844—845页。
    ⑤《咸丰兴化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8号,1970年,第196—226页。
    ⑥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39页。
    ⑦[明]史起蛰、张榘:《嘉靖两淮盐法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4册,齐鲁书社(济南),1996年,第287—288页。
    ⑧《万历兴化县新志》,同上,第747页。
    ⑨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7页-52页。
    ①《道光泰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50册。
    ②《光绪东台县志稿》,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9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
    ③周运中:《盐城在海中考》,《盐业史研究》2007年第2期。
    ④赵世瑜:《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
    ⑤曹琳:《江苏省通州市横港乡北店村胡氏上童子仪式》,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台北),1999年,第17页。
    ①[清]张符骧:《依归草》卷下,《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2册,第524页。
    ②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引陈祖培《悔庵笔记》,第114页。
    ③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第277页。
    ④笪鸿鹄、张力生、陆学进等:《海安》,《江苏县邑风物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8—60页。
    ①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1页。
    ②《万历兴化县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49种,1983年,第599页。
    ③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153页。
    ④[明]韩邦奇:《苑洛集》卷四《赠昭勇将军潼关卫指挥使姚公暨配封太淑人刘氏迁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第393页。
    ⑤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⑥《民国兴化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8册。
    ①黄卓越:《泰州学派与儒学的平民化趋势》,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5年。
    ②[清]葛芝:《卧龙山人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第401页。
    ③[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四十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14册,第346页。
    ④[明]徐来复:《徐民上先生集》卷六,《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8册,第150页。
    ⑤龚杰:《王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5页。
    ①[明]徐来复:《徐民上先生集》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8册,第159页。
    ②赵明等编:《江苏竹枝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0页。原文误为伴池、大文风。
    ③[明]陈瑚:《确庵文稿》卷十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4册,第383页。
    ④[清]王仲儒:《西斋集》西斋辛丑至丙辰诗,《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3册,第483页。
    ⑤[清]孙枝蔚:《溉堂集》文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407册,第597页。
    ⑥[清]王士祯撰、张世林点校:《分甘余话》,中华书局(北京),1989年,第96页。
    ⑦张克伟:《论泰州王门学派诗人吴嘉纪及其诗作》,《学海》1995年第1期。
    ⑧王振忠:《竹枝词与地域文化研究——评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引王仲儒《东场竹枝词》,《历史地理》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12页。
    ①[清]夏荃:《退庵笔记》卷九《陋轩未刻诗》,《四库未收书辑刊》3辑28册,第456页。
    ②[清]王豫:《淮海英灵续集》庚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682册,第401页。
    ③《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六十《风俗》引《万历兴化县志》、《万历宝应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42册第369页。
    ④张正藩:《东台县栟茶市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8册,第164页。
    ⑤缪文功:《东台县栟茶市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第8册,第236页。
    ⑥[清]李驎:《虬峰文集》卷十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1册,第431页。
    ⑦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2003年,第2—7页。
    ⑧[清]阮元撰、王明发点校:《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第40页。
    ①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8页。
    ②张森才、马砾:《江苏区域文化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4—465页。
    ③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原表统计分为多项,本文只取反映当代情况的“籍总计”。
    ④泰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泰兴县志》第二十一篇附一《历代进士名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45—746页。
    ⑤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泰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21页。
    ⑥[明]何栋如:《广陵会语序》,《何太仆集》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6册,第686页。
    ⑦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五,《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号,第265—269页。
    ②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16册影印南京大学藏抄本错漏太多,本文采用上海图书馆藏抄本《白蒲镇志》。
    ③金榜:《海曲方域小志》,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六帙第一百三十七页,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①席会东:《清康熙绘本<黄河图>及相关史实考述》引《青浦县志》,《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第120页。
    ②朱宗宙:《清初扬州著名藏书家——季振宜》,《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③章宏伟:《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底本》,《故宫问学》,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④王庭槐:《试析江苏居民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南师学报》1984年。转引自金其铭、董新编著:《人文地理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29页。
    ⑤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口地图集》,198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76页。
    ⑥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巴蜀书社,2005年。
    ⑦转引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1页。
    ①周晓光:《安徽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3—74页。
    ①李琳琦:《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②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第58—59页。
    ③《正统和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40号,1985年,第61页。
    ④[明]庄昶:《定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
    ①《光绪滁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88号,1985年,第171页。
    ②《民国全椒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25号,1974年,第240页。
    ③[明]蒋臣:《无他技堂遗稿》卷十三祭文《庐州司李简公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2册,第611页。
    ④《雍正庐江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28号,1983年,第781—782页。
    ⑤《嘉靖铜陵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5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⑥[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诸二集》卷九《倪长卿葺芷斋集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4册,第581页。
    ①《乾隆池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36号,1985年。
    ② [清]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四《送倪玉如宰东流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393册,第5页。
    ③《乾隆东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08号,1985年,第608页。
    ④《道光建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57号,1984年,第230页。
    ⑤[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387册,第689页。
    ①[明]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卷七《寿张年嫂裘孺人序辛巳》,《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0册,第605页。
    ②[明]汤宾尹:《睡庵稿》文集卷十二《吴母杜太孺人七十寿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第191页。
    ③[明]梅鼎祚:《鹿裘石室集》卷二十四,《四库禁毁书丛刊》第58册,第139页。
    ④[明]梅守箕:《梅季豹居诸二集》卷九《程会父青山诗草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4册,第563页。
    ⑤[清]戴名世:《南山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2册,第583页。
    ⑥[明]冯琦:《宗伯集》卷十《送萧汉颍守宁国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5册,第148页。
    ①[明]黄尊素:《黄忠端公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85册,第42页。
    ②[清]吴肃公:《街南文集》卷十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8册,第220页。
    ③《万历宁国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91号,1984年,第600—650页。
    ④[明]汤宾尹:《睡庵稿》文集卷十一《沈母王太孺人寿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3册第180页。
    ①《嘉靖泾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6册,上海古籍书店,第79页。
    ②此处总数和前引吴宣德统计稍异,据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泾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629—631页。
    ①[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500册,第292页。
    ②[清]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第459页。
    ③李雄飞:《泾川朱氏及其家谱、藏书楼》,中国文献研究会、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编《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
    ①[清]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六《诰授奉政大夫山东曹县知县胡君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500册,第305页。
    ②[清]胡培翚:《研六室文钞》卷六《求是堂文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507册,第433页。
    ③《嘉庆太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11号,1985年,第243页。
    ④《嘉靖安庆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32号,1985年,第153—154页。
    ⑤《民国宿松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71号,1984年,第588页。
    ①[清]朱书:《杜溪文稿》卷二《宝相寺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9册,第697页。
    ②童树桐:《桐城文化刍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③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所编《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④[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后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第157页。
    ⑤[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后集卷一《方氏文忠房支谱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第132页。
    ①[清]刘大櫆:《海峰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27册,第479页。
    ②[清]方东树:《考盘集文录》卷四《孙苏门诗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7册,第318页。
    ③[清]方孝标:《光启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05册,第502页。
    ①许结:《<桐旧集>与桐城诗学》,程章灿编:《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29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第416—427页。《皖人书录》,第915页。前者列出《龙眠丛书》18种,后者所说较多。
    ③[清]潘江:《木厓压集》卷十一《读宿松民颂德政歌为朱含英邑侯赋侯名维高(四川保宁人)》,《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2册,第139页。
    ④《康熙望江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0册,第851页。
    ⑤汪军:《皖江文化纵横谈——从朱书<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说起》,收入汪军主编《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收入程必定、汪青松主编《皖江文化探微》,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清]方以智:《浮山集》文集前编卷五《曼寓草》中,《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241页。
    ②江小角:《浅谈明清时期桐城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共同特征》,《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③王列生:《桐城地域文化爬梳》,《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④徐天祥:《桐城文化论》,《安徽史学》1995年第1期。
    ⑤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
    ⑥[清]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诗文集》文集卷二《姚公谈艺图记》,黄山书社,2002年,第97页。
    ①唐丽丽:《影响安徽方言分区的若干因素探析》,《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③[明]帅机:《阳秋馆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39册,第297页。
    ④[明]刘城:《峄桐文集》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1册,第424页。
    ⑤《乾隆池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36号,1985年,第242页。
    ⑥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1—73页,第518—520页。
    ⑦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言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第125—126页。
    ①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141-142页。
    ①孟庆惠:《徽州方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赵日新:《徽州方言的形成》,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9页。
    ③任志强:《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④关于九县设置时间的考证,因为与本文论题有偏差,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①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第364页。
    ②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第90-91页。
    ③山根直生:《唐宋之际徽州同族结合的诸类型》,《徽学》第四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0页。
    ④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74页。
    ①[明]梅鼎柞:《鹿裘石室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7册,第672页。
    ②康熙三十二年《当涂县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3册,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①《康熙太平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236号,1974年,第86页。
    ②《乾隆当涂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19号,成文出版社(台北),1985年,第336页。
    ③《民国当涂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39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康熙十九年《当涂县志》,中国方志库。
    ①《嘉靖太平府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2册,第806页。
    ②安徽省东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至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0页。
    ③据滨岛敦俊、片山刚、朱海滨、尤东进2007年7月南京江心洲调查,尤东进提供。
    ④繁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繁昌县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29页。
    ⑤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当涂县志》,中华书局(北京),1996年,第611页。
    ⑥《无为州乡土志·实业》,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①徐乃昌主编、魏青平、李睿点校:《民国南陵县志》,黄山书社,2007年,第75页。
    ①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9页。
    ②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陵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708页既说操宣州吴语(当地话)的人占全县人口的绝大多数,又说当地话在中老年人的社交活动中仍起着主要作用,显然有些矛盾。
    ③《道光宁国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94号,1983年,第1113页。
    ④《光绪广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94号,1985年,第1428页。
    ①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乾隆沛县志》,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9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147页。
    ③《同治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48页。
    ④《万历宿迁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8册,上海书店,1990年,第899页。
    ⑤[清]戴名世:《南山集》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82册,第619页。
    ⑥[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第9页。
    ①《同治宿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41号,成文出版社(台北),1974年,第863页。
    ②《康熙睢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31号,1974年,第130页。
    ③《乾隆灵璧志略》卷一《山川》,《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3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④《光绪泗虹合志》卷十七《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9册。
    ⑤《成化中都志》卷四《祠庙》,《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3册。
    ①《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5册。
    ②《光绪宿州志》卷三十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9册。
    ③《同治萧县志》卷七,《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30册。
    ④《嘉庆萧县志》卷十五《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9册,第510页。
    ⑤《道光定远县志》卷三《祠庙》,《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36册。
    ⑥《光绪凤台县志》卷五《营建》,《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6册。
    ⑦《乾隆颍上县志》卷一《建置》,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第106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
    ①《康熙凤阳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97号,1985年。
    ②《天启凤阳新书》卷二《寺院》,《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96号,1985年。
    ③《乾隆亳州志》卷三坛庙,《故宫珍本丛刊》第103册。
    ④《光绪亳州志》卷四《寺观》,《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5册。
    ⑤《民国太和县志》卷一《坛庙》,《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7册。
    ⑥《乾隆颍州志》卷二《祠庙》,《安徽历代方志丛书》,黄山书社,2006年。
    ⑦《乾隆颍上县志》卷十一《艺文》,《故宫珍本丛刊》第106册。
    ⑧《康熙临淮县志》卷五《寺观》,《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721号,1985年。
    ①[明]唐之淳:《唐愚士诗》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
    ②《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5号,1970年,第184页。
    ③《咸丰邳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4号,1970年,第15页。
    ④《光绪赣榆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36号,1970年,第61-62页。
    ①[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民国宿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69号,1983年,第27页。
    ③《康熙邳州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4册,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591页。
    ④《康熙沭阳县志》,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⑤《光绪睢宁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134号,1974年,第125—126页。
    ⑥《民国沛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3册,第37页。
    ①《康熙灵璧县志》,《安徽历代方志丛书》,黄山书社,2007年。
    ②《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十二《艺文二》,《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3册。
    ①《道光阜阳县志》卷十九《艺文三》,《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3册。
    ②《雍正怀远县志》卷一《风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1册。
    ③《嘉靖寿州志》卷八《宫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5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④《康熙霍邱县志》卷三《寺观》,《清代孤本方志选》第2辑第10册,线装书局,2001年。
    ⑤《乾隆砀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29册。
    ⑥陈业新:《此方文事落后,武功特盛——明清时期皖北尚武风习初探》,程必定、吴春梅主编《淮河文化纵论:“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⑦[明]许相卿:《云村集》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2册。
    ①[明]潘希曾:《竹涧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
    ②[明]郑善夫:《少谷集》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9册。
    ③《万历徐州府志》,《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第5册,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第18页。
    ④《嘉靖徐州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0号,1983年,第293页。
    ⑤萧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萧县地名录》,1985年,第2页。
    ⑥《光绪丰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5册,第272—274页。
    ⑦《民国铜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62册,第172页。
    ①[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卷九《送大名世翁沈老公祖总宪山东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8册。
    ②[明]曹勋:《曹宗伯全集》卷五《赠张宿松佥宪寿序》,,《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74册,第563页。
    ③[明]骆从宇:《骆太史澹然斋存稿·诰敕》之《直隶徐州砀山县知县蔡一熊并妻敕命一道》,《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6册,第617页。
    ④[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⑤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①《乾隆阜阳县志》卷十七《艺文》,《故宫珍本丛刊》第105册。
    ①《嘉庆凤台县志》卷二《食货》,《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7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明]冯时可:《冯元成选集》卷十六《送训导黄先生迁砀山教谕序》,《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第61册,第514页。
    ①太仓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太仓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
    ②江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浦县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89页。
    ③《万历江浦县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7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①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95—1096页。
    ②昆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18—819页。
    ③[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第47页。
    ④盱眙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盱眙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773—775页。
    ⑤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岳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第481页。
    ⑥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867页。
    ⑦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台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937—938页。
    ⑧张煦侯著、荀德麟点校:《王家营志》卷四《方言》,方志出版社,2006年。
    ①盛泽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盛泽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50页、第455页。
    ②《洪泽湖志》编纂委员会编:《洪泽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646页。
    ③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方言》1984年第2期。
    ④叶祥苓、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方言》1984年第2期。
    ⑤[明]王逢:《梧溪集》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18册。
    ⑥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26—1233页。
    ⑦《民国江阴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6册,第116页。
    ⑧曹剑芬、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方言》1984年第2期。
    ⑨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17页。
    ⑩[清]江有诰:《音学十书》等韵丛说《释神珙五音图》,《续修四库全书》第248册,第268页。
    11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1—32页。
    ①《康熙常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2册,第164页。
    ②张仲五:《沭阳县乡土志·言语》,1973年,台北,第9页。
    ③涟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涟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19页。
    ④舒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第567页。
    ⑤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2页。
    ⑥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96页。
    ①鲁西奇:《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①洪璞:《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①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
    ①[明]王樵:《方麓集》卷四《送刘邑侯入觐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5册,第179页。
    ②[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文集卷十《送孙无言归黄山叙》,《宁都三魏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册,第98页。
    ③[明]孔贞时:《在鲁斋文集》卷二《贺京兆尹经济川先生荣行序(代)》,《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6册,第368页。
    ④[明]李若讷:《四品稿》卷六《池州行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册,第251页。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
    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淳祐玉峰志,宋元方志丛刊1,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至正昆山郡志,宋元方志丛刊1,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嘉靖昆山县志,天一,9
    万历昆山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33号,1983年
    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9号,,1975年
    民国昆新两县续补合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63号,1983年
    [清]陈元模:淞南志,集成·乡镇,4
    昆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宋]孙应时:宝祐重修琴川志,宋元方志丛刊3,中华书局(北京)
    [明]姚宗仪:常熟县私志,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管一德:常熟文献志,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6、7,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康熙常熟县志,集成·江苏,22
    [清]王宝琛:小吴市记述,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
    [清]马幼良:四镇略迹,常熟乡镇旧志集成
    [清]黄冈:新续梅李小志,常熟乡镇旧志集成
    弘治太仓州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3,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嘉庆太仓州志,续四库,697
    [清]曹焯纂、陆松龄增订:沙头里志,集成·乡镇,8
    [清]时宝臣:双凤里志,集成·乡镇,9
    [清]赵曜:璜泾志略,集成·乡镇,9
    [清]林晃纂、周偁等增纂:增修鹤市志略,集成·乡镇,9
    太仓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太仓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洪武苏州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32号
    正德姑苏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6,书目文献出版社
    崇祯吴县志,天一续,15
    [清]郑言绍撰、薛正兴校点太湖备考、太湖备考续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隆庆长洲县志,天一续,23
    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吴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乾隆吴江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63号,1975年
    弘治吴江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6号,1983年
    康熙二十四年(1685)吴江县志,上海图书馆藏善本。
    盛泽镇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盛泽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周凤池纂、蔡自申续纂、杨君益标点:金泽小志,上海旧志,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清]高如圭、[民国]万以增、陈正青标点:章练小志,上海旧志,8
    [清]诸福坤原著、[民国]陈庆林、万以增补着、惟坻校订、石中玉整理:淀湖小志,上海旧志,8
    [清]封作梅补辑、封文权续补、姜汉椿、姜养浩标点:张泽志,上海旧志,7
    孙岱、陈树德编辑、王健标点:安亭志,上海旧志,2
    王德干辑、穆俦标点:真如志,上海旧志,4
    [清]钱以陶着、魏小虎标点:厂头镇志,上海旧志,4
    民国南汇县续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25号,1983年
    [清]陶煦:周庄镇志,集成·乡镇,6
    [清]仲沈荣纂、仲殊增纂、仲周沛再增纂:盛湖志,集成·乡镇,11
    [清]仲廷机纂、仲虎腾续纂:盛湖志,集成·乡镇,11
    [清]钱墀纂:黄溪志,集成·乡镇,11
    梅元鼎:新丰镇志略初稿,集成·乡镇,19,
    [清]金淮纂、濮锽续纂:濮川所闻记,集成·乡镇,21
    [清]杨树本:濮院琐志,集成·乡镇,21
    [清]纪磊、沈眉寿:震泽镇志,集成·乡镇,13
    [清]汪曰桢:南浔镇志,集成·乡镇,22(下)
    [清]茅应奎:东西林汇考,集成·乡镇,22
    [清]王同:唐栖志,集成·乡镇,18
    万历严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
    光绪严州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5号
    道光建德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47号,1983年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方志丛刊4,中华书局
    成化毗陵志,天一续,22
    光绪无锡金匮县志,集成·江苏,24
    光绪江阴县志,集成·江苏,25
    嘉靖江阴县志,天一,13
    江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阴市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民国江阴县续志,集成·江苏,26
    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武进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宜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乾隆阜宁县志,故宫珍本,91,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常春锦:虾沟里乘,南京图书馆藏
    崇祯淮安府实录备草,胶卷,南京图书馆
    荀德麟等点校乾隆淮安府志,淮安文献丛刻,方志出版社,2008年
    光绪淮安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98号,1983年
    [清]潘亮彝:车桥闻见记,稿本,电子书,上海图书馆
    张煦侯著、荀德麟点校:王家营志,方志出版社,2006年
    洪泽湖志编纂委员会编:洪泽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
    盱眙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盱眙县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涟水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涟水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5,书目文献出版社
    康熙三年扬州府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3,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年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集成·江苏,42
    [清]焦循:北湖小志,广陵书社,2003年
    [清]阮先:北湖续志,广陵书社,2003年
    隆庆宝应县志,天一续,9
    民国宝应县志,集成·江苏,49
    王宗筠:崔堡小志,集成·乡镇,16
    嘉庆东台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7号,1970年
    光绪东台县志稿,故宫珍本91,海南出版社,2001年
    缪文功:东台县拼茶市乡土志,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8,线装书局,2002年
    张正藩:东台县拼茶市乡土志,乡土志抄稿本选编8
    东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台市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天一续,10
    乾隆如皋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嘉庆如皋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9号,1970年
    道光如皋县续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号,1970年
    同治如皋县续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6号,1970年
    [清]姚鹏春:白蒲镇志,江苏古籍出版社集成·乡镇,16
    [清]姚鹏春:白蒲镇志,上海图书馆藏抄本
    [明]邵潜:州承资,南通市图书馆据明弘光刻本影印,1985年
    康熙重修通州志,1962年南通市图书馆油印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乾隆通州直隶州志,乾隆二十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金榜纂、徐缙续补:海曲拾遗,嘉庆二十三年(1818)补刻本,南京图书馆 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3号,1970年
    金榜:海曲方域小志,王锡祺编:小方壶斋舆地丛抄,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万历兴化县新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49种,1983年
    康熙兴化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50号,1983年
    道光泰州志,集成·江苏,50
    咸丰兴化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8号,1970年
    民国兴化县志,集成·江苏,48
    乾隆池州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36号,1985年
    康熙三十二年当涂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3
    康熙太平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36号,1974年
    乾隆当涂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19号,,1985年
    民国当涂县志,集成·安徽,39
    康熙十九年当涂县志,中国方志库
    繁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繁昌县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当涂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当涂县志,中华书局(北京),1996年
    无为州乡土志,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嘉靖太平府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2
    徐乃昌主编、魏青平、李睿点校:民国南陵县志,黄山书社,2007年
    道光宁国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94号,1983年
    光绪广德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94号,1985年
    乾隆灵璧志略,集成·安徽,30
    光绪泗虹合志,集成·安徽,29
    成化中都志,天一续,33
    弘治直隶凤阳府宿州志,天一续,35
    光绪宿州志,集成·安徽,29
    道光定远县志,集成·安徽,36
    光绪凤台县志,集成·安徽,26
    乾隆颍上县志,故宫珍本,106
    康熙凤阳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97号,1985年
    天启凤阳新书,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96号,1985年
    乾隆亳州志,故宫珍本,103
    光绪亳州志,集成·安徽,25
    民国太和县志,集成·安徽,27
    乾隆颍州志,安徽历代方志丛书,黄山书社,2006年
    乾隆颍上县志,故宫珍本,106
    康熙临淮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21号,1985年
    康熙灵璧县志,安徽历代方志丛书,黄山书社,2007年
    民国阜阳县志续编,集成·安徽,23
    道光阜阳县志,集成·安徽,23
    雍正怀远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1
    嘉靖寿州志,天一,25
    康熙霍邱县志,清代孤本方志选2辑10,线装书局,2001年
    乾隆阜阳县志,故宫珍本,105
    嘉庆凤台县志,续四库,710
    嘉靖徐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30号,1983年
    万历徐州府志,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5,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同治徐州府志,集成·江苏,61
    光绪丰县志,集成·江苏,65
    民国铜山县志,集成·江苏,62
    民国沛县志,集成·江苏,63
    乾隆沛县志,故宫珍本,91
    咸丰邳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4号,1970年
    康熙邳州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4
    乾隆砀山县志,集成·安徽,29
    同治萧县志,集成·安徽,30
    嘉庆萧县志,集成·安徽,30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5号,1970年
    [清]冯仁宏:新安镇志,1981年灌南县地名办公室油印本
    光绪赣榆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36号,1970年
    万历宿迁县志,天一续,8
    同治宿迁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41号,1974年
    民国宿迁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469号,1983年
    康熙沭阳县志,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张仲五:沭阳县乡土志,1973年,台北
    康熙睢宁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31号,1974年
    光绪睢宁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134号,1974年
    正统和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40号,1985年
    光绪滁州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88号,1985年
    民国全椒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225号,1974年
    雍正庐江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728号,1983年
    嘉靖铜陵县志,天一,25,上海古籍书店
    乾隆池州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36号,1985年
    乾隆东流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08号,1985年
    道光建德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57号,1984年
    万历宁国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91号,1984年
    嘉靖泾县志,天一续,36
    嘉庆太平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11号,1985年
    嘉靖安庆府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32号,1985年
    民国宿松县志,方志丛书,华中地方671号,1984年
    康熙望江县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20
    岳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岳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
    贵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池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
    东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至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舒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舒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
    万历江浦县志卷一,天一续,7
    江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浦县志,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年
    [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年
    [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
    [宋]王象之撰、李勇先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元]高德基:平江记事,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
    [明]王士性撰、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明]王鏊:震泽编,存目,史部228
    [清]张紫琳:红兰逸乘,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广陵书社,2004年
    [清]焦循:邗记,广陵书社,2003年
    [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
    [清]顾震涛撰、甘兰经等校点: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刘椒泉:梓里述闻,中国风土志丛刊,30,广陵书社,2003年
    [清]王维德:林屋民风,中国风土志丛刊,42,广陵书社,2003年
    徐谦芳:扬州风土记略,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俞扬辑注:泰州旧事摭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季光编注:崇川竹枝词,江苏文史资料91辑附录,1996年
    [清]王广业、储树人、康发祥、赵瑜、朱余庭、王广业、金长福:海陵竹枝词,同治三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故宫珍本: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
    2,方志丛书: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台北),年代不一
    3,集成·江苏: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集成·安徽: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5,集成·乡镇: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6,天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7,天一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8,上海旧志: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汉]扬雄原著、周祖谟校笺:方言校笺,中华书局(北京),1993年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北京),1979年
    [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
    [刘宋]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后记,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
    [刘宋]刘义庆:幽明录,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宋]刘义叔:异苑,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
    六臣注文选·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道宣: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全唐诗,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
    [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北京),2004年
    [唐]李白、[清]王琦注:李太白集注,四库,1067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北京),1961年
    [宋]刘敞:公是集,四库,1095
    [宋]王之道:相山集,四库,1132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华书局(北京),1989年
    [宋]吴潜:许国公奏议,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续四库,475
    [宋]梅尧臣:宛陵集,四库,1099
    [宋]郑文宝:江表志,五代史书汇编第九册,杭州出版社,2004年
    [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四库,1363
    [宋]苏轼、[清]冯景补注:苏诗续补遗,四库,1110
    [宋]苏轼:东坡集,四库,1107
    [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四库,1357,672页。
    [宋]陈造:江湖长翁集,四库,1166
    [宋]马令:南唐书,五代史书汇编第九册
    [宋]徐铉: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全唐文卷885
    [宋]孙应时:烛湖集,四库,1166
    [宋]楼钥:攻媿集,四库,1153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215
    [宋]路振:九国志,五代史书汇编第六册
    [宋]崔敦礼:宫教集,四库,1151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库,1160
    [宋]张栻:南轩集,四库,1167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四库,1182
    [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北京),1981年
    [宋]戴栩:浣川集,四库,1176
    [宋]袁燮:絮斋集,四库,1157
    [宋]郭彖:睽车志,四库,1047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北京),2000年
    [元]袁华:可传集,四库,1232
    [元]袁华:耕学斋诗集,四库,1232
    [元]谢应芳:龟巢稿,四库,1218
    [元]许有壬:至正集,四库,1211
    [元]郭畀:云山日记,续四库,558
    [元]赵世延、偈傒斯等纂修、[清]胡敬辑:大元海运记,续四库,835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四库,1468
    王逢:梧溪集,四库,1218
    杨士奇:东里文集,四库,1238
    茅大方:希董先生诗集,未收,七辑16
    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禁毁,集部70
    艾南英:天佣子集,禁毁,补编72
    张采:知畏堂诗文存,禁毁,集部81
    沈周:石田诗选,四库,1249
    姚希孟:响玉集,禁毁,集部178
    张溥:七录斋集,禁毁,集部182
    程敏政:篁墩集,四库,1253
    王稚登:王百谷集,禁毁,集部175
    朱国祯:涌幢小品,续四库,1173
    王在晋:兰江集,禁毁,补编66
    陈瑚:确庵文稿,禁毁,集部184
    周瑛:翠渠摘稿,四库,1254
    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禁毁,集部68
    赵用贤:松石斋集,禁毁,集部41
    缪昌期:从野堂存稿,禁毁,集部67
    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续四库,1343
    唐时升:三易集,禁毁,集部178
    李流芳:檀园集,四库,1295
    程嘉燧:松圆偈庵集,禁毁,补编67
    杨士奇:东里文集,四库,1238
    王直:抑庵文后集,四库,1242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
    陆粲:陆子余集,四库,1274
    吴宽:匏翁家藏集,四库,1255
    王思任:王季重历游编,禁毁,补编78
    徐有贞:武功集,四库,1279
    茅元仪:石民江村集,禁毁,集部70
    戴澳:杜曲集,禁毁,集部71
    顾绍方:宝庵集,禁毁,补编58
    曹学佺:石仓集,禁毁,补编80
    陆深:俨山集,四库,1268
    王樵:方麓集,四库,1285
    唐顺之:荆川集,四库,1276
    茅元仪:石民横塘集,禁毁,集部110
    熊明遇:文直行书,禁毁,集部106
    祝允明:怀星堂集,四库,1260
    李东阳:怀麓堂集,四库,1250
    冯时可:冯元成选集,禁毁,补编61—64
    欧大任:欧虞部集十五种,禁毁,集部47
    邵宝:容春堂集,四库,1258
    文征明:甫田集,四库,1273
    邓澄:邓东垣集,禁毁,补编80
    张大复:梅花草堂集,续四库,1380
    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禁毁,78
    宋懋澄:九钥集,禁毁,集部177
    王思任:遯园拟存诗,禁毁,补编78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四库,1279、1280
    王世贞:弇州四部续稿,四库,1282
    刘春:东川刘文简公集,续四库,1232
    董其昌:容台集,禁毁,集部32
    姚希孟:响玉集,禁毁,集部178
    于若瀛:弗告堂集,禁毁,集部46
    沈一贯:喙鸣诗文集,禁毁,集部46
    钟惺:隐秀轩集,禁毁,集部140
    钟震阳:偶居集,禁毁,补编77
    孙绪:沙溪集,四库,1264
    张云章:朴村文集,禁毁,集部168
    李长祥:天问阁文集,禁毁,集部11
    王稚登:王百谷集,禁毁,集部175
    刘隅:范东文集,续四库,1339
    史起蛰、张榘:嘉靖两淮盐法志,存目,史部274
    韩邦奇:苑洛集,四库,1269
    徐来复:徐民上先生集,禁毁,补编78
    何栋如:何太仆集,禁毁,补编66
    帅机:阳秋馆集,禁毁,集部139
    刘城:峄桐文集,禁毁,集部121
    梅鼎祚:鹿裘石室集,禁毁,集部57-58
    唐之淳:唐愚士诗,四库,1236
    许相卿:云村集,四库,1272
    潘希曾:竹涧集,四库,1266
    郑善夫:少谷集,四库,1269
    曹勋:曹宗伯全集,禁毁,补编74
    骆从宇:骆太史澹然斋存稿,禁毁,补编66
    唐之淳:唐愚士集,四库,1236
    程本立:巽隐集,四库,1236
    陈继儒:晚香堂集,禁毁,集部66
    叶盛:菉竹堂稿,存目,集部35
    方鹏:昆山人物志,存目,补编93
    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
    倪谦:倪文僖集,四库,1245
    郑文康:平桥稿,四库,1246
    王绂:王舍人诗集,四库,1237
    归有光:震川先生别集,四库,1289
    朱元璋撰、胡士萼点校:明太祖集,黄山书社,1991年
    王洪:毅斋集,四库,1237
    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北京),1985年
    冯梦龙:山歌,续四库,1744
    冯梦龙:醒世恒言,冯梦龙全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杨基:眉庵集,四库,1230
    庄昶:定山集,四库,1254
    蒋臣:无他技堂遗稿,禁毁,集部72
    陈子龙:安雅堂稿,续四库,1387
    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禁毁,集部50
    汤宾尹:睡庵稿,禁毁,集部63
    梅守箕:梅季豹居诸二集,未收,6辑24
    冯琦:宗伯集,禁毁,集部15
    黄尊素:黄忠端公集,禁毁,集部185
    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中华书局(北京),1987年
    何三畏:云间志略,禁毁,史部8
    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续四库,532
    李若讷:四品稿,禁毁,集部10
    谈迁撰、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齐鲁书社,2004年
    沈季友编:携李诗系,四库,1475
    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续四库,1632
    钱谦益编:列朝诗集,续四库,1622
    阮元:揅经室集,续四库,1479
    陶澍:陶云汀先生奏疏,续四库,499
    龚鼎孳:定山堂诗集,续四库,1403
    黄六鸿:福惠全书,未收,3辑19
    戴名世:南山集,禁毁,补编82
    王仲儒:西斋集,禁毁,集部73
    张世进:著老书堂集,禁毁,集部168
    王士祯撰、张世林点校:分甘余话,中华书局(北京),1989年
    阮元撰、王明发点校: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
    葛芝:卧龙山人集,禁毁,集部33
    张符骧:依归草,禁毁,补编72,
    范方:默镜居文集,禁毁,集部133
    丁克柔撰、宋平生、颜国维等整理:柳弧,中华书局(北京),2002年
    雷士俊:艾陵诗文钞,禁毁,集部90
    包世臣:小倦游阁集,续四库,1500
    阮元:广陵诗事,广陵书社,2005年
    包世臣:小倦游阁集,续四库,1500
    焦循,雕菰集,续四库,1489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宁都三魏全集,禁毁,集部4
    计东:改亭诗文集,续四库,1408
    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四部丛刊初编281
    焦循辑、许卫平点校、祁龙威审订:扬州足征录,广陵书社,2004年
    夏荃:退庵笔记,未收,3辑28
    周亮工:赖古堂集,续四库,1400
    王士祯:带经堂集,续四库,1414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续四库,1698
    孙枝蔚:溉堂集,续四库,1407
    屈复:弱水集,禁毁,补编87
    郑熙绩:含英阁诗草,禁毁,集部74
    钱澄之:田间诗文集,禁毁,集部145
    阮元辑:淮海英灵集,续四库,1682
    王豫、阮亨辑:淮海英灵续集,续四库,1682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禁毁,集部148
    吴甘来:吴庄介公遗集,禁毁,集部142
    吴骞:桃溪客语,续四库,1139
    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续四库,1464
    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禁毁,集部53
    本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麟:虬峰文集,禁毁,集部131,
    韩菼:江阴城守纪,东南纪事(外十二种),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沈涛:江上遗闻,东南纪事(外十二种)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禁毁,集部114,116
    陈祖范:司业文集,存目,集部274
    曹煜:绣虎轩尺牍,禁毁,集部73
    鲁之裕:式馨堂诗文集,禁毁,集部150
    张怡撰、魏连科点校:玉光剑气集,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谈迁著,罗仲辉、胡明校点校:枣林杂俎,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王应奎撰、王彬、严英俊点校:柳南续笔,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梁学昌:庭立记闻,续四库,1157
    金之俊:金文通公集,续四库1393
    吴肃公:街南文集,禁毁,集部148
    胡承珙:求是堂文集,续四库1500
    胡培翚:研六室文钞,续四库1507
    朱书:杜溪文稿,禁毁,集部129
    姚鼐:惜抱轩文集,续四库1453
    刘大櫆:海峰文集,续四库1427
    方东树:考盘集,续四库1497
    方孝标:光启堂文集,续四库1405
    潘江:木厓集,禁毁,集部132
    方以智:浮山集,续四库1398
    江有诰:音学十书,续四库248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诗文集,黄山书社,2002年
    程廷祚撰、宋效永校点、余国庆审订:青溪集,黄山书社,2004年
    朱彝尊:明诗综,四库,1460
    沈大成:学福斋集,续四库1428
    1.四库: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台北),1986年
    2.续四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存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6年
    4.禁毁: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5.未收: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安徽省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鲍明炜、王均主编:南通地区方言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北京),2001年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
    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蔡国璐:丹阳方言的分区,方言,1984年第2期
    曹剑芬、周维勋:沙洲县的方言,方言,1984年第2期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曹琳:江苏省通州市横港乡北店村胡氏上童子仪式,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台北),1999年,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安徽大学桐城派研究所编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忠平、唐力行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笪鸿鹄、张力生、陆学进等:海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董琦:虞夏时期的中原,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2期
    杜金鹏:试论大汶口文化颖水类型,考古1997年2期
    冻国栋:中国中古经济与社会史论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丁义珍:汉东海庙今地考,文博通讯,1983年4期
    丁邦新:如皋方言的音韵,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6本,1966年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范金民:明清江南文才甲天下及其原因,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范曾编: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方诗铭: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高敏:中华古史求索集,中华书局(北京),2005年
    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
    谷建祥:论宁镇地区古文化之演进,南京博物院文物博物馆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
    谷建祥、魏宜辉:邳州九女墩所出编镈铭文考辨,考古,1999年11期
    顾颉刚:徐和淮夷的迁、留——周公东征史事考证四之五,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北京),1990年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中国人口地图集,198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韩建业、杨新改: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
    淮安市博物馆编著:淮阴高庄战国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洪璞: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启龙:元代的江南农业——发展与选择,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十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初版,2007年二版,
    江苏省地图集编辑组:江苏省地图集,1978年
    江苏省通志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江苏农业地理编写组:江苏农业地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教育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的清理,考古,1960年10期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蒋元卿:皖人书录,黄山书社,1989年
    蒋竹山:《宗教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近来宋至清代的祠神信仰研究再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年
    江小角:浅谈明清时期桐城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共同特征,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3期
    金其铭、董新编著:人文地理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
    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泾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晓杰: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学勤:越甬君赢将其众以归楚之岁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北京),2005年
    李恕豪:扬雄《方言》与方言地理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三联书店(北京),2003年
    刘建国主编:名城地下的名城——镇江城市考古纪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栾丰实:太昊和少昊传说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2期
    林巳奈夫、徐朝龙译: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图像记号,东南文化,1991年3、4期
    林语堂:前汉方音区域考,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8年
    梁启超著、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作勇、陈鹏、刘德山主编:海灌地区方音土语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刘怀玉:明清淮安河下盐商概述,第二届“运河之都”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2008年
    刘师培著、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广陵书社,2008年
    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4年
    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刘乐贤:简帛数术文献探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钊: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出土简神名考释,东南文化,2003年1期
    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鲁西奇: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学术月刊2010年第5期
    毛颖、张敏: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孟庆惠:徽州方言,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孟凡思、李明友等:灌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淮阴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南京博物院、盐城市博物馆、阜宁县文化局:江苏阜宁县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4年6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2期
    南京博物院、徐州市文化局、邳州市博物馆:江苏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1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考古,1979年11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石碑村汉代木榔墓,考古,1966年1期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通市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淮阴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南通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南通县地名录,1983年
    南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陵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
    潘清:元代江南民族重组与文化融合,凤凰出版社,2006年
    潘清:元代江南文化的再审思,学海2009年6期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任志强: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如皋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如皋县地名录1983年
    如东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如东县地名录,1983年
    山东省文物局编制: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年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
    [美]史皓元、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史照良主编江苏省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
    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沭阳县志,江苏科学出版社,1997年
    孙宜志:安徽江淮官话语言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前期的变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唐力行等: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泰兴县志编纂委员会:泰兴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泰州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桐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
    童树桐:桐城文化刍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4期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北京),1980年
    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中华书局(北京),2007年
    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远东出版社
    王建革:宋元时期吴淞江圩田区的耕作制与农田景观,古今农业2008年第4期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
    王振忠:竹枝词与地域文化研究——评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辑《历代竹枝词》,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振忠:千山夕阳:明清社会与文化十题,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1985年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章涛:王念孙·王引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章涛:扬州学派边缘人物与扬州学派研究——黄文肠对阮元、焦循、凌廷堪的影响,赵昌智主编扬州文化研究一辑,广陵书社,2008年
    王章涛:凌廷堪传,广陵书社,2007年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中华书局(北京),2003年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
    王列生:桐城地域文化爬梳,东南文化,1991年2期
    王鹤鸣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韦明铧:水土一方——《浊世苍生》续写,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吴荣曾等:尽心集: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台北),1993年
    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
    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夏维中、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研究之二——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历史档案,1997年第4期
    肖梦龙、杨正宏:吴国青铜器的发展序列与地域特征,镇江出土吴国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
    萧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省萧县地名录,1985年
    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北京),2004年
    徐雁平:清代东南书院与学术及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
    徐立望:嘉道之际扬州常州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徐孝忠:淮南市出土战国西汉文物,文物,1994年12期
    徐天祥:桐城文化论,安徽史学,1995年1期
    盱眙县博物馆:江苏东阳小云山一号汉墓,文物,2004年5期
    盐城市博物馆、东台市博物馆:江苏东台市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5年4期
    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北京),2006年
    严迪昌:清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七,海南出版社,2005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宽: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扬州博物馆:扬州东风砖瓦厂八、九号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2年3期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文化馆:扬州邗江县胡场汉墓,考古,1980年3期
    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文物,1981年7期
    俞伟超:先秦秦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佚名:逃难记,王春瑜编:中国稀见史料,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叶祥苓、钱兴奇:靖江县内吴语与官话的分界,方言,1984年第2期
    袁宾编著:宋语言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光宇:汉语方言的鲁奇规律:古代篇,中国语文,2008年第4期。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章太炎著、傅杰编校: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章太炎:新方言,续修四库全书第195册
    章宏伟:故宫问学,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2003年
    赵昌智主编:扬州学派人物评传,广陵书社,2007年
    赵日新:徽州方言的形成,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北京),2002年
    郑张尚芳:“蛮”、“夷”、“戎”、“狄”语源考,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文物出版社,199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蒙城尉迟寺(第二部),科学出版社,2007年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周振鹤:随无涯之旅,三联书店(北京),1996年
    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周振鹤:学腊一十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周振鹤:周振鹤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周运中:元末大起义与南宋两淮民间武装,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二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周运中:汉唐间淮、沭下游地理丛考,长江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周运中:盐城在海中考,盐业史研究2007年2期
    周运中:越王差徐所迁乍金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首发,2008年12月6日
    周运中:盱眙小云山汉墓陈君孺、巨田侯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首发,2009年9月27日
    周运中:汉代县治考:江淮篇,秦汉研究第3辑,三秦出版社,2010年
    周运中:《北齐地理志》淮南部分补正,文史2010年
    周运中:灾荒对明清淮北文化的影响,2009年11月7—8日,安徽省社科联主办“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待刊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邹逸麟:椿庐史地论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
    [日]圆仁著、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日]滨岛敦俊著、朱海滨译: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日]岩田礼:方言接触及混淆形式的产生——论汉语方言“膝盖”一词的历史演变,中国语言学集刊,第一卷第二期,中华书局(香港),2007年
    [日]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日]北村一仁:论南北朝时期的“亡命”——以社会史侧面为中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朝资料,第22辑,2005年
    [日]北村一仁:在南北朝国境地域的同姓集团的动向和其历史意义,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日]北村一仁:南北朝时期的荒,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日]井上彻著、钱杭译、钱圣音校: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日]山根直生:唐宋之际徽州同族结合的诸类型,徽学,第四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日]松浦章: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日]#12
    [意]马可波罗(Marco Polo)、冯承钧译:马可波罗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美]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
    [美]韩起澜(Emily Honig)著、卢明华译: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
    [美]梅尔清(Tobie Meyer-Fong):清初扬州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美]何炳棣(Ping-Ti Ho)著、王振忠译: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号下分册,册间连续计页,故计号未计册。
    2,由于出版年代和古籍丛书册数易混,故保留年字,未写明号、年、期、辑的数字均为册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