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变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建设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城市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创造城市文明的社会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城市治理体系,特别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传统的城市管理是建立在以单位制为主、街道——居委会制为辅的体制基础上,权力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行政化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社区管理方式变革势在必行。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现有的几种社区管理模式的介绍与比较,探讨建构一种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协作共生、互为优化的双向导向型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政府导向型和完全自治型是分别强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区管理模式,而双向导向型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则是注重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的结合。本文以“江汉模式”为例,提出了双向导向型模式是我国目前来说,最适合、最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我们探讨何种模式是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的目标模式前,应当看清对于当前中国的国情来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厘清两者的关系又是我们建立的双向导向型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石。建立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双向导向型管理模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育社会自治管理能力,提升社区自治功能。有效的组织是培育社区自治能力和提升社区自治功能的基础。因此,构建双向导向型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第一步,就是重新构造社区自治组织体系,以替代原有体制下的居委会。并且,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培育社区自治组织的能力和为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更
    为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吸纳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提升社区组织的自主性。
    双向导向型管理模式是由单一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治理结
    构。在社会自主管理能力未得到充分发育的背景下,体制转换必须以政府自身
    革命为先导,来推进社区自治。在促进社区自治上的基础上,形成政府行政管
    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互动机制。这也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管理体系
    改革从“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相一致的。总之,建立双向导向型管理模
    ·式,其简单的描述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行政机制与自治机制结
    合、政府功能与社区功能互补。
Entering the 90'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began to rise in China with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cities. Urba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 branch of the whole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especial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also blazes new trails into the system. The traditional urban management was a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in which administrative units took dominant position while neighborhood committee the supplementary one, and unitary administration was implemented with high centralism of pow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 cities in China,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nspicuous. The manner of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should be reformed.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o inquire into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 new mode of urban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system i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us government and society ca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community autonomy can cooperate, accrete, and optimize with each other, which by some existing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s comparison. The government guiding style emphasize on the direction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entire autonomy style emphasize on the direction from bottom to top, but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pay attention to set up the interactive system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autonomy management. This paper taking "Jianghan mode" for instance, put forward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which is the fittest and the best effective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 currently. Before inquiring which mode is the best one presently, we should know the
    ?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now is the re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Making clear the relation of its is also the important basis of we establishing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To set up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to combine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egal autonomy of communities, the starting point is supposed to develop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of community autonomy, and to promote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autonomy, and so is the final conclusion. This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should be based on an effective organization. Therefore, the first step and the key factor of the establishing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should reconstruct the organizing system of community autonom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ystem innovation, to replace the committees in the original system. Moreover, it is must to be care the comfortable exterior environment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And which is actually more important, various ways should be applied to absorb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inhabitants to promote the independence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he shift of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style turns the unitary administrative managing mode into an interactive management structur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ties.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of community autonomy has not been fully cultivated, the shift of systems shall b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itself to push forward community autonomy. This is also showing no difference in the trend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from good government to good governance since the 90'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 word, the simply description of the reciprocal direction's mode is that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egal autonomy of communities, the interactive system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autonomy management, and the function's reciproc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引文
1、周文建、宁丰主编:《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苏珊·温著,《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徐永祥著:《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陈东琪著:《新政府干预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杨祖功等著:《国家与市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0、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张琢、马福云著:《发展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刁田丁、伏宁等著:《中国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丁元竹著:《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陶铁胜主编:《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7、唐晓阳著:《城市社区管理导论》,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绍光著:《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邓正莱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0、杨冠琼著:《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21、顾朝林等著:《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叶骁军、温一慧著:《控制与系统——城市系统控制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徐中振、卢汉龙、马伊里主编:《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5、唐忠新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6、朱建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春季号
    27、王敬尧,“明晰社区资产关系”,《城镇聚焦》2001年第4期
    28、徐中振,“深化上海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上海社区建设研讨会议简报》第2期
    29、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中国民政》2001年第4期
    30、李宝库,“当前推进城市社区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1年第5期
    3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新华文摘》2001年第12期
    32、夏学銮,“从社区社会到社会社区化”,城市社区建设研讨会2000年12月
    33、徐勇,“论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4、杨荣,“论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转型”,《国家行政学院》2002年第4期
    35、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6、陈伟东,“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研究”,《理论月刊》2000年第12期
    37、陈伟东,“论城市社区民主的制度结构——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38、王永生、何西雷、宋涛“以治理视角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西南行政学院》2002年第5期
    39、曾文慧,“社区自治:冲突与回应——一个业主委员会的成长历程”,《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40、张亮,“上海社区建设面临困境:居民参与不足”,《城市问题》2001年第1期
    41、胡宗山,“全国社区建设模式评价”,《中国民政》2001年第6期
    42、朱巍巍,“社区建设从探索实验到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十年述评”,《中国民政》2001年第8期
    43、杨超.“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求实》2000年12期
    44、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心的中介组织培育”,《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5、侯保彊,“浅谈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地方政府管理》1997年第8期
    46、苗月霞、赵巍,“发展居民自治: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工程”,《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47、张志美,“新形势下对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初探”,《山东行政经济学院导报》2000年第6期
    48、唐晓阳,“简论社区建设与社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9、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50、李路路,“社会结构转型:结构主体与结构规则的变革”,《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51、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2、朱建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
    53、桂勇、崔之余,“行政化进程中的城市居委会体制变迁”,《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4、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秋季卷
    55、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的弊端”,《城市问题》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