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节日与教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俗信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岁时俗信是古代节日文化的精华,是古代农耕民众同常生产与生活的精神理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岁时俗信不等于迷信,俗信的产生虽然与原始信仰和迷信关系密切,但其中绝大多数俗信与民众的生产、生活经验直接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俗信文化也发生变异。对岁时俗信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理论原则。
     岁时俗信在古代社会化教育中发挥重要功能。岁时俗信,作为一种民俗化的生活原则和观念引导,对人的社会行为起到很大的规范、警示和指导作用。古代社会同样面临社会化教育问题,同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化教育相比,古代农耕社会的社会化教育在生产方式、社会文化制度与背景以及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差异。由于时代的变迁,二者对社会化程度和强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古代农耕社会,岁时俗信的传播带给人们宝贵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伦理行为规范;并引导人们对自身社会角色目标进行正确认知和确定、帮助他们及时转变和调适角色地位,培养人的社会角色,从而最终实现社会化教育目标。总之,古代岁时俗信在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技能社会化、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化以及角色社会化的培养和教育中发挥重要功能。古代岁时俗信主要利用民众在一年中某些时间的关节点或关键期内较平常更为强烈的趋利避害的文化心理进行教育,而不是依靠仪式的规范性和过程的强制性,但强调违犯某种社会规范的严重性、连带性后果。人们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驱使下,自觉自愿地行动并接受岁时俗信的教化。岁时俗信发挥社会化教育功能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其主要途径和方式是言传身教、父子相传,其明显特点是化民为俗,全民参与,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不带有强制性。
     岁时俗信是几千年来节日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的普遍传播和广泛影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岁时俗信与古代社会教化的有机结合,加之其传播的广泛性、普遍性特点,使它成为维系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一种精神纽带,从而在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的社会化。是古代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从这个煮义出发,岁时俗信不但在古代社会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文化人类学观点看,人们理解并接受俗信文化的过程,就是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化过程。反过来,人们接受文化教化和改造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世代传承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过程,因而,人的社会化是古代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当然,必须准确判定各种民间岁时俗信的性质,要有所选择地吸收、继承和创新,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吸取精华,抛弃糟粕。在理论和实践中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它的教育功能和历史作用。
The ancient folk fait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estival culture and a component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Folk faith ideologically guided ancient people’s productions and lives. Folk faith can not be equated with superstition . The popular belief, as a spiritual culture, served as the ideological guide of festival lives in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Besides, it was the moral support for the ancient festival culture to pass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develop. Folk faith can not be equated with superstition ,The unbia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folk faith can only be obtained when we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popular faith, by helping people establish the basic value judgments, standardizing people’s social conducts and regulating the rhythm of social productions and lives, spiritually oriented the social productions and lives.
     The ancient popular fait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ization education of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ancient society, like the modern society, also had to deal with the people’s socialization. But, compared with the socializ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e socialization in the ancient agricultural society, differed in contents, forms and methods, owning to the different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levels of literacy at that time.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degree and intensity of socialization have changed.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spread of folk faith meanwhile means that of precious experience, knowledge and skills among the people. It, in a subtle way, cultivated people’s moral principles. What is more, the folk faith, by affecting the labor divisions among family members, influenced people’s recognitions, orientations and adjustments of their social roles. In this way, it helped socialize the ancient people.
     That is why we say the ancient folk faith played a part in effecting the socialization of people’s surviving and living skills, moral concepts, and social conducts and roles. The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social education of ancient folk faith shows that the ancient folk faith was mainly seen to be actively influential on people when they strongly pursued fortunes and avoided disadvantages at a certain time of the year. Instead of resorting to compulsory rules, it emphatically warned people against the grave consequences of transgressions against certain festival regulations. The common psychology of“would rather believe something to be true than not”prompted people to willingly behav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olk faith. Therefore, the folk faith, in disseminating the cultur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ization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ancient folk faith proved to be crucial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nce the socialization of people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hrough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made progress, the folk faith exerted a remarkable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 ancient socialization but also on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process of getting to know the folk faith and accepting it is meanwhile the process of absorbing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ice versa. So the socialization of people is a significant way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passed down and developed.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should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folk beliefs before we absorb, inherit their essences and improve them for today’s us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we can neither exaggerate nor neglect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influences in the history.
引文
①参见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②参见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中、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参阅萧放、吴静瑾:《20年来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研究综述(1983-2003)》,《文史知识》,2005年第2期。
    ①郑樵:《通志·图谱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①路远:《民俗研究要面向现代化——访乌丙安教授》,《民俗研究》,1985年第1期。
    ②钟敬文:《中国咒文化大观·序言》,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240页。
    ②刘德龙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序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①英·泰勒:《原始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参阅日·祖父江孝男等著,乔继堂等翻译:《文化人类学事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①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②清·纪国珍等编纂:《汝阳县志》,清顺治(1644年-1661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5册,
    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26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53-54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直隶·接太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③日·祖父江孝男等著,乔继堂等译:《文化人类学事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4页。
    ②元·鲁明善撰:《农桑衣食撮要》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146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
    ④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①转引自乔纪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和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②明·梁兆阳修,蔡国桢纂:《海澄县志·节序》卷十一,明崇祯六年(1633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3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5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9页。
    ②清·吴若烺:《中牟县志·舆地》卷二,清同治9年刊本,第35页。
    ①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七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广州之中秋节之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②清·杨周宪纂修:《新建县志·风俗》卷十二,清康熙19年(168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856页。
    ③清·高寅等修纂:《建德县志·风俗》卷二,清康熙(1662年-1722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40页。
    ①明·王穉登:《吴社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第2-4页。
    ②清·顾录:《清嘉录·正月》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③民国·张镇芳:《项城县志·祠庙》,清宣统三年刻本。
    ④清·潘荣陛:《燕京岁时纪胜·薰虫》,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2页。
    ⑤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⑥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①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32-133页。
    ①唐·房玄龄等撰,曹文柱标点:《晋书·石勒载记》,卷一0五,《载记》第五,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5页。
    ②参阅清·徐品山修,陆元鏸纂:《介休县志·风俗·节序》卷四,第19-22页;卷十四《杂志》,第3-4页,嘉庆24年刻本。
    ①清·顾录:《清嘉录·八月》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沘源县之年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③清·潘荣陛:《燕京岁时纪胜·人日》,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44页。
    ④吴真:《民俗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①刘德龙主编:《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序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除夜》,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60-361页。
    ③宋·吴自牧:《梦粱录·九月》卷五,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47页。
    ④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之二,《城东内外》,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8页。
    ⑤民国·曹炳麟:《崇明县志·地理志》卷四,民国15年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重印,第9页。
    ⑥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192页。
    ⑦民国·朱撰卿,高景祺等编纂:《淮阳县志·风俗》卷二,成文出版社,根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00号,第115页。
    ①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3年影印本。
    ②南朝粱·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06页。
    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06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寿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小年夜大年夜》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吴中岁时杂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参阅1.山西《介休县志·风俗·节序》卷四,第21页;卷十四《杂志》,第3-4页;2.《后汉书·周举传》;3.《魏书·魏武帝明罚令》等。
    ①参阅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文化的传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371页。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文化的传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页。
    ③明·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63年10月,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④清·顾禄:《清嘉录·年饭》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转引《荆楚岁时记》。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文化的传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6-484页。
    ②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文化的传播》,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4页。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②曹仁虎:《七十二候考·序》,《玉烛宝典》(及其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1339册,1985年版。
    ③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6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第540页。
    
    ①《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②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卖宪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80页。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2页。
    ①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石声汉注释:《汜胜之书今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页。
    ①东汉·崔寔著,缪启愉辑释,万国鼎审订:《四民月令辑释》,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②清·文谰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卷四一,卷二五,第364页,第53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根据曼脱罗华阁丛书本校点排印第565页。
    ③清·文谰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卷二五,第5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根据曼脱罗华阁丛书本校点排印。
    ④清·文谰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卷二五,第3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根据曼脱罗华阁丛书本校点排印。
    ⑤胡奇光,方环海译注:《尔雅译注》,《十三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⑥汉·慎著,沙青岩辑:《说文解字》卷三,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0年根据求古斋石印本影印,第42页。
    ⑦明·戴瑞卿修,于永享等纂:《滁阳志·节序》卷五,明万历(1573年-162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2册,第55-56页。
    
    ①清·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年-1796年)刻本,卷二三《风俗》,第651页,《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山西·总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湖州岁时纪》,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①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上·孟春纪第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②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8页。
    ③山曼、李万朋等:《山东民俗》,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④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上·孟春纪第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译注上·孟春纪第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②晋·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礼仪上》卷九四,志第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祭祀》卷九九,志第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6页。
    ④晋·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祭祀》卷九八,志第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2页。
    ⑤唐·韩鄂:《岁华纪丽》,《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文渊阁版本影印,1987年版,第879-728页。
    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六·立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3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45页。
    ②清·徐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9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94-95页。
    ③清·于中敏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卷一四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4-2345页。
    ④清·于中敏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卷一四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5页。
    ⑤元·明善撰:《农桑衣食撮要》卷上,元世祖敕,司农司撰:《农桑辑要》(及其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1463册,1985年版,第1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贵州·盘县十月朔之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①清·于中敏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卷一四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5-2346页。
    ②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45页。
    
    ①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龙泉县志·地理志·岁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9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72-1174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正月·看风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顺天·岁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③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龙泉县志·地理志·岁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9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72页。
    ④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龙泉县志·地理志·岁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19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74页。
    ⑤民国·朱撰卿,高景祺等纂编:《淮阳县志·礼俗》卷二,成文出版社根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00号,第119页。
    ①清·文谰辑,周绍良校点:《古谣谚》卷二五,第385,387页;卷三九,第540页;卷四一,第5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根据曼脱罗华阁丛书本校点排印。
    ②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③清·李升篡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14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沈阳农家之歌谣》,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版,第50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盘县节序之宜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①参阅山曼、柳红伟编著:《山东剪纸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77-79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一月·祭猛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③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六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页。
    ①明·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卷一·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 1963年影印本。
    ②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③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宁远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⑤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薰虫》,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4页。
    ⑥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①清·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卷一四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2页。
    ②清·顾禄撰:《清嘉录》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4页。
    ③明·王训等编、崇庆校正:《靖内黄县志·八腊庙·祀典》,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①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六月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阅莫福山、吴宝良、吴雅之主编:《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③元·鲁明善:《衣食撮要·嫁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丛书集成初编》,第1463册,第2页。
    ④清·顾禄:《清嘉录·照田财》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⑤涂元济:《灯节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
    ⑥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①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参阅汪田明:《滩头年画“老鼠娶亲”的民俗意识》,《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清·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风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9页。
    ③清·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风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9页。
    ①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北京:九州出版,2007年版,第212页。
    ②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湖州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7页。
    ④清·李光庭:《乡言解颐·新年十事·扫舍》,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页。
    ⑤清·顾禄:《清嘉录·打埃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⑥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⑦南宋·吴自牧: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除夜》,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60-361页。
    ⑧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扫屋宇》,卷三九,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第15页。
    
    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沐浴》,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②转引自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第266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八,《丛书集成初编》,第158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5页;卷三,第430页。
    ②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宁远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2页。
    ④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临安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2007年版,第175页。
    ⑤胡朴安:《中国风俗上·西藏》,北京:九州出版,2007年版,第383页。
    ①参阅宋兆麟:《巫觋——人鬼之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1-312页。
    ②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1963年10月,上海古籍书店。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四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8页。
    ①清·高寅等:《建德县志》卷二,清康熙(1662年-1722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5册,第740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采百草·蟾酥》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子部《说郛》卷六九上,北京: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3册,1985年版,第879-704页。
    ④南宋·吴自牧: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除夜》,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41页。
    ⑤清·顾禄:《清嘉录·独囊网蒜》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菖蒲·艾子》,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②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五月》卷五,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9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采百草·蟾酥》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④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五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南朝梁·《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06页。
    ①《西京杂记》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9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641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第347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九月·花山子》,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7页。
    ①唐·韩鄂:《岁华纪丽》,《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下《说郛》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39页。
    ②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9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5页。
    ②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8页。
    ③清·徐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94-95页。
    ④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8页。
    ⑤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篡:《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⑥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⑦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风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50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避瘟丹·蚊药》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避瘟丹·蚊药》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卷上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第879-706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第1册,《丛书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八月·天灸》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③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吴中岁时杂记·八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④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寿春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⑤英·詹·弗雷泽著刘魁立翻译:《金枝精要》,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燕市杂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上《说郛》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第879-699页。
    ②明·李先芳纂,清·张实斗增修:《濮州志·风俗》卷二,清康熙(1662年-1722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34册,第952页。
    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盘》,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页。
    ②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
    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第879-705页。
    ④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第879-705页。
    ⑤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1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43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3页。
    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8,70页。
    ⑤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页。
    ⑥清·吴若烺:《中牟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第36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福建》上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
    ②清·吴若烺:《中牟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第36页。
    ③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
    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81-82,85页。
    ①清·徐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第94-95页,《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①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82页。
    ②清·吴若烺:《中牟县志》卷二,同治九年刊本。
    ③清·顾禄:《清嘉录·三月》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④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三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4页。
    ⑤毕星垣修:《邯郸县志》卷二,邯郸:秀文斋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刻本。
    ⑥清·谢煌:《宜黄县志·风俗》卷八,同治年间印本。
    ⑦清·李章钰纂修:《重修伊阳县志·风俗》卷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22页。
    ⑧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①东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丛书集成初编》,《风俗通义》(及其他一种)第0274册,第204页。
    ②转引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页。
    ③江受宽:《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④《墨子·兼爱下》
    ⑤《韩非子·忠孝》
    ⑥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风俗》卷一,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
    ①转引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页。
    ②江受宽:《孝经译注》,《丧亲》第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③刘志鸿等修,李泰棻纂:《阳原县志·风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排印本。
    ①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8页。
    ②清·高寅等修纂:《建德县志》卷二,清康熙(1662-1722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5册,第740页。
    ③费成康:《中国传统家族礼仪》,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2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辞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②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3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2页。
    ④清·顾禄:《清嘉录·压岁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⑤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6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除岁》卷四十,《丛书集成初编》,第018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43页。
    ②清·佟企圣修,苏毓眉等纂:《曹州志》卷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6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③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风俗》卷二三,清乾隆(1736-1796)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50页。
    ④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82页。
    ⑤清·佟企圣修,苏毓眉等纂:《曹州志》卷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6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⑥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临晋县志·风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011页。
    ⑦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临晋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011页。
    ①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8页。
    ②清·顾铁卿撰:《清嘉录·卷一·正月·挂喜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①宋兆麟:《会说话的巫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①清·徐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94-95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浙江》,北京:九州出版社,第62页。
    ②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50页。
    ③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④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月·送寒衣》,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0页。
    ⑤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9页。
    ⑥清·顾铁卿撰:《清嘉录·十月朝》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云南腾越之中元节》,北京:九州出版社,第313页。
    ①参阅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点》,《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41卷,第3期。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②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③汪受宽撰:《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解制日》卷四,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扬州:江苏广陵刊印社,第11册,第344页。
    ②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8页。
    ③清·顾铁卿撰:《清嘉录·斋田头》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③唐·韩愈:《韩昌黎全集·论佛骨表》卷三十七,《表状》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6年版。
    ①据《佛祖统记》载梁武帝始设盂兰盆斋,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梁武帝驾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其后民间普遍举行。
    ②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05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盂兰盆会》,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①宋·孟元老、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之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1-212页。
    ②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元》,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5页。
    ①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风俗》卷二三,清乾隆(1736-1796)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9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尊崇道教》卷五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②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帝王部·尚黄老》,卷五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中元作》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①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元节》卷之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2页。
    ②宋·吴自牧:《梦粱录·解制日》卷四,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扬州:江苏广陵刊印社,第11册,第343-344页。
    ①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明·吕元善:《圣门志·序》,《丛书集成初编》,第1575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明·吕元善:《圣门志》,《丛书集成初编》,第1575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页。
    
    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先师诞》,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7页。
    ②清·何崧泰修,史朴纂:《遵化通志》,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③转引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④参见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二》引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江苏·岁时琐记》上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6页。
    ①《论语·述而》
    ②转引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③清·纪国珍等修纂:《汝阳县志》卷二,顺治(1644-1661年)刻本,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35册,第227页。
    ①彭国梁杨万里主编:《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节》,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038页,第053页。
    ②刘德谦:《“端午”起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
    ③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端阳》,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2-63页。
    ①参阅万建中:《图文中国民俗·禁忌》,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卷二三,清乾隆(1736-1796)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9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夏至》,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1页。
    ④清·顾录:《清嘉录·岁朝·忌讳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①明·戴瑞卿修,于永享等纂:《滁阳志·节序》卷五,明万历(1573年-162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22册,第55页。
    ②清·顾录:《清嘉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页。
    
    ①清·潘荣陛:《燕京岁时纪胜·人日》,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44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京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7册。
    ①清·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5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南京采风记·避忌笑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崇明人之鼠迷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157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吴中之俗讳》,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月光马儿》,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4页。
    ①参阅吴方桐:《社会学》,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①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45、127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邹县之岁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44页。
    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54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吉安之中元节》,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京兆·新年佳话》,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5页。
    ⑦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山东·济南采风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⑧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广东》,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①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卷二四,志第四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1页。
    ②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自序》卷上,《农桑辑要》(及其他一种),元世祖敕,司农司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第1463册,1985年版,第1页。
    ③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8页。
    ④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第682页,《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⑤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四十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49页。
    ①清·沈千修,王政、牛述贤纂:《河津县志·风俗》卷二,清嘉庆20年(1815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②清·齐以治修,王恭先纂:《临晋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第1012页,《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①参阅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4页。
    ②《西京杂记》,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第9册,第647页。
    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其他七种),《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④宋·秦观:《鹊桥仙》,《豪放词》,张养年、王春香编注,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⑤唐·韩鄂:《岁华纪丽·七夕》卷三,子部《说郛》卷六十九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版,第879-746页。
    
    ①清·游志开修,史梦兰纂:《乐亭县志》,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
    ②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8-209页。
    ③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2页。
    ①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②清·于中敏:《钦定日下旧闻考》引《元掖庭记·民俗》卷一四七,第8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60页。
    ③参阅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5,86,88,94,103,174-175页。
    ①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之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8-209页。
    ②清·徐可先修,胡世定纂:《临晋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011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文昌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7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88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卷二,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第53页。
    ②清·张廷玉等撰,王天有标点:《明史》礼志四,卷五0,志二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④清·张廷玉等撰,王天有标点:《明史》礼志四,卷五0,志二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7页。
    ①民国·朱撰卿、高景祺等纂编:《淮阳县志》,成文出版社根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礼俗》,第00号,第115页。
    ②参见周积明主编,吴成国著:《中国人的礼仪生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③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五,《列传》第三六,《孝义·华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卷二,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第33页。
    ②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之七·清明节》,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8页。
    ③脱脱等撰,刘浦江等标点:《宋史·礼志》卷一一五,《志》一六八,《嘉礼》六,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36页。
    ④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民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云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引明·《永北府志》。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浙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第68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苗族》,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96页。
    ①《孟子·滕文公下》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吴中岁时杂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辞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5页。
    ④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9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南京·岁时琐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阜宁·接姑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宝山十月朔之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③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4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一·冬至大如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昆山冬至节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杭州伏日与冬至之种种陋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172页。
    ⑤汉·崔寔:《四民月令·献履袜》,《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下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6月,第879-724页。
    ⑥转引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①唐·韩鄂:《岁华纪丽·冬》卷四,《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下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6月,第879-754页。
    ①清·释如一纂:《福清县志·风俗》卷一,日本宽文(1661-1672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33卷,第325页。
    ②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190页。
    ①清·顾禄:《清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②清·吴若烺:《中牟县志·舆地》卷二,清同治九年刊本,第35页.
    ③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6页。
    ④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10页。
    ⑤清·齐以治修,王恭先纂:《临晋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第1011页,《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⑥清·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风俗》卷一百四十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第8册,1981年版,第2349页。
    ①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秋社》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4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318,116,212页。
    ②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卷二三·风俗,《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0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50页。
    ③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八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3页。
    ①吴云涛:《聊城的拴娃娃和祀张仙》,《民俗研究》,1988年2期。
    ①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
    ②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广东》,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182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42-14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闽侯之拍喜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陕西·时令》,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24页。
    ①以上见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150,219,244页。
    ②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灶神》第八,引《周礼》,《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第0274册,1985年版,第195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天津祭灶之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葛洪撰:《抱朴子·内外篇·微旨》卷六,《丛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第1555143册,1985年版,第108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天津祭灶之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②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第八,灶神引《周礼》《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第0274册,1985年版,第195页。
    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第879-707页。
    ①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1页。
    ②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0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念四夜送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④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猷轩录》,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吴中岁时杂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沘源县之祀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②朱弁:《曲洧旧闻》卷八,转引自《笔记小说大观》,第8册,江苏广陨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140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卷二,清·张海鹏辑《学津讨原》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990年版,第48-49页。
    ②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5页。
    ③清·顾禄:《清嘉录·斋月宫》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④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八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73-74页。
    ⑤清·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引《北京岁华记》卷一四八,第2362页。
    ⑥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⑦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9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泰县时节之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云南·石屏之请七姑娘》,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313页。
    ③参阅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50-51页。
    
    ①以上见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249,150,13,42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常熟人媚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3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泰县时节之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④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一月·拜牌》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④清·顾禄:《清嘉录·十二·节节高》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⑤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富贵弗断头》卷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2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湖北黄陂岁时纪》,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212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宣威岁时之风俗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11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玄微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第19-20页。
    ②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39页。
    
    ①参阅马福贞:《福字浅谈》,《寻根》,2007年8月。
    ②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①南宋·吴自牧: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六·《除夜》,清·张海朋辑刊,《学津讨原》,扬州:第11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刊印社,1990年版,第360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临安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②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八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2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浙江·湖州》,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①李民、王健译注:《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页。
    ②钱钟舒著:《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61页。
    ①梁启雄:《韩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40页。
    ②清·张潮:《幽梦影》第95条,合肥市: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6页。
    ③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8页。
    ④清·顾禄:《清嘉录·正月·闹元宵》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⑤参阅《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年版.,第544页。
    ⑥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主编:《中国岁时节令辞典·八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2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顺天·岁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郑慧生注说:《山海经·中次三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9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京兆·新年佳话》,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长沙新年纪俗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六合之岁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⑤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3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顺天.·岁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以上转引乔继堂、朱瑞亚:《中国岁时节令辞典·一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115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正月·山川坛迎喜》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①唐·韩鄂:《岁华纪丽》,《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第879-734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3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海宁风俗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178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湖州岁时纪》,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仪征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147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京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⑥清·顾禄:《清嘉录·卷一·接路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岁时琐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武进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183页。
    ③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京兆·新年佳话》,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海宁风俗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178页。
    ⑥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湖州岁时纪》,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⑦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寿春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⑧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陕西时令》,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湖南·长沙新年纪俗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江苏·泰县时节之风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2页。
    ③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82页。
    ④清·徐廷修,徐介纂:《长子县志》卷四,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5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94-95页。
    ⑤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晦日送穷》,《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254页。
    ②转引李露露:《中国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陕西》,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广东》,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⑤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福建·龙岩·岁时附》,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⑥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禁忌》,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11页。
    ⑦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寿春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参阅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寿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89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第六》,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21页。
    ①见殷伟、殷斐然编著:《中国寿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扉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列传》第一五,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570页。
    ②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恶月》,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6页。
    ③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礼仪中》卷九五,志第五,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9页。
    ①元·费著:《岁华纪丽谱》,《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卷六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文渊阁版本,1987年,第879-698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贴天师符》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③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④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82页。
    ⑤清·李升纂修:《赵城县志·风俗》卷五,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7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118页。
    ⑥清·胡元朗纂修:《天镇县志·风俗》卷四,清乾隆四年(1739年),《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第682页。
    ⑦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安徽·寿春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⑧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江临安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福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②清·顾禄:《清嘉录·五月·五毒符》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③彭国梁、杨里昂:《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节》,长沙:湖南书社,2004年版,第26页。
    ④彭国梁、杨里昂:《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节》,长沙:湖南书社,2004年版,第26页。
    ⑤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⑥清·范寅:《越谚》,转引陆锡兴《汉字的隐秘世界·汉字民俗史》,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①彭国梁、杨里昂主编:《我们的端午节》,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065页。
    ②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第68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琐碎录》,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第19页。
    ②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提要录》,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第19-20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临安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宣威岁时之风俗·立秋禁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第311-312页。
    ⑤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玄微集》,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收藏本,19-20页。
    ①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宁远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②以上参阅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③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上·浙江·临安岁时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174页。
    ④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陕西.·时令》,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⑤马福贞:《消失的媒介:农耕时代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河南大学学报》,2007年5期,第47卷,第3期。
    ①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开封论艺·年画是民间艺术的龙头》,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冯敏:《中国木版年画·新春吉祥画:薄松年序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①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三四,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76年影印,第6512页。
    ①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9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页。
    ②李光庭:《乡言解颐》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页。
    ①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②《大学·中庸》
    ③江灏、钱宗武译注,周秉钧审校:《今古文尚书全译》,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5页。
    ①汪受宽译注:《十三经译注·孝经译注·开宗明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东汉]应劭:《风俗通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汉]崔寔:《四民月令》,《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3.[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4.[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5.[晋]周处:《风土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唐]孙思邈:《千金月令》,《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7.[唐]佚名:《四时宝鉴》,《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8.[唐]佚名:《影灯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9.[唐]韩鄂:《岁华纪丽》,《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10.[唐]韩鄂:《岁华纪丽》,博古斋,民国11年。
    11.[唐]颜真卿著,王利器注释:《颜氏家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印行。
    12.[唐]李淖:《秦中岁时记》,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6年版。
    13.[唐]佚名:《辇下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14.[唐]李淖:《秦中岁时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15.[唐]佚名:《玉烛宝典》,《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16.[后周]王仁裕篡:《开元天宝遗事》卷二,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年版。
    17.[宋]郑樵:《通志略·图谱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8.[宋]陈元靓:《岁时杂记》,《丛书集成初编》,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5年版。
    19.[宋]吕元明:《岁时杂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说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影印本,文渊阁版本。
    20.[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1.[南宋]朱辅:《溪蛮丛笑》,《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22.[宋]方凤:《夷俗考》,《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23.[宋]吴自牧:《梦粱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4.[宋]金盈之:《醉翁谈录》,乌程张氏,民国五年。
    25.[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上海:商务出版社,1936年版。
    26.[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27.[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28.[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博古斋,民国十一年。
    29.[宋]无名氏:《西湖老人繁胜录》,商务出版社,民国15年。
    30.[宋]郑樵:《通志·图谱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31.[宋]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2.[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3.[元]费著著:《岁华纪丽谱》,博古斋,民国11年。
    34.[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35.[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6.[明]王穉登:《吴社编》,《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7.[明]黄省曾:《吴风录》,《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8.[明]萧大亨:《夷俗记》,《丛书集成初编》,《荆楚岁时记》(及其他七种),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39.[明]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0.[明]刘同、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2.[明]刘若愚:《酌中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3.[明]李维桢修:《山西通志》卷三十,明万历年(1573年-1620年)刻本。
    44.[明]张国经篡:《广州府志》,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本。
    45.[明]陈甘雨:《嘉靖莱芜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46.[明]胡汝砺:《嘉靖宁夏新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47.[明]曾嘉浩、汪心纂修:《嘉靖尉氏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
    48.[明]陈甘雨:《嘉靖莱芜县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
    49.[明]李锦:《新乡县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50.[明]王训等编,王崇庆校正:《嘉靖内黄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60.[明]高廷愉:《嘉靖普安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
    61.[明]吴潜:《正德夔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
    62.[明]胡居安:《嘉靖仁化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63.[明]陈霖:《正德南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本。
    64.[明]杨珮:《嘉靖衡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65.[明]沈应文:《顺天府志》,1959年8月北京中国书店据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影印。
    66.[明]王尚用:《嘉靖寻甸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67.[明]刘天授,林魁:《嘉靖龙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影印本。
    68.[明]王崇校勘:《嘉靖池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影印本。
    69.[明]《永乐乐清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本。
    70[明]方鹏:《嘉靖昆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71.[明]崔桐:《海门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本。
    72.[明]张衮:《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
    73.[明]沈榜篡:《宛署杂记》,明万历年(1573年-1620年)刻本。
    74.[明]栗祁修,唐枢编,忘道隆等校勘:《万历湖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75.[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
    76.[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
    77.[清]王有光著,石继昌点校:《吴下谚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78.[清]佚名撰,杨力生、杨大健校点:《佛道斗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79.[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80.[清]秦味芸:《月令粹编》,江都秦氏琳琅仙馆,清嘉庆17年。
    81.[清]元奇书:《盂兰盆经略疏》,涵芬楼出版社,民国12年。
    82.[清]吴友如:《吴友如画宝》,喀什:喀什维吾尔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3.[清]蒋廷锡等编:《岁时荟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84.[清]吴若烺:《中牟县志》,清同治九年刊本。
    85.[清]徐品山修、陆元鏸纂:《介休县志》,嘉庆二十四年刻本。
    86 [清]李贤书:《东阿县志》,清道光九年刊本。
    87.[清]张耀璧:《潍县志》,清乾隆25年刊本,民国20年潍县县志局重印本。
    88 [清]王全臣:《康熙河州志》,北京:1981年北京民族文化宫补印本。
    89.[清]沈青崖:《陕西通志》,清雍正年间刊本。
    90.[清]乔德秀:《南金乡土志》,民国3年(1914年)石印。
    91 [清]冯光宿:《黔西州志》,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据清乾隆抄本油印。
    92 [清]黄遵宪:《日本国志》,光绪16年羊城国文斋刊本。
    93.[清]林豪:《澎湖府志》,1958年南京古旧书店根据抄本石印。
    94 [清]孙尔准修,陈寿祺编篡:《福建通志》,同治7年正宜书店重刊本。
    95 [清]邓钟玉:《光绪金华府志》,1983年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金华文管会根据清光绪本影印。
    96.[清]宋如林:《苏州府志》,清道光四年刊本。
    97.[清]瑭珠修,朱景英、郭瑷凌纂:《沅州府志》,清乾隆(1736-1796)刻本。
    98.[清]朱衣点修、吴标纂:《重修崇明县志》,清康熙(1661年-1722年)刻本。
    99.[清]董维祺修,冯懋柱篡:《重庆涪州志》,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本。
    100.[清]袁枚:《江宁新志》,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刻本。
    101.[清]高国盈修、沈光曾等篡:《嘉兴府志》,清乾隆十年(1745年)刻本。
    102.[清]陆文焕篡修:《林安县志》,清康熙十四年(1664年)刻22年(1683年增修本)。
    103.[清]雷应元篡修《扬州府志》,清康熙三年(1664年)刻本。
    104.[清]于敏中等编:《钦定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5.[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
    106.[清]顾禄:《清嘉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07.[民国]曹允源:《吴县志》,民国22年,苏州文新公司铅印。
    108.[民国]曹炳麟:《崇明县志》,民国15年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重印.
    109.[民国]胡朴安:《中国风俗》下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110.[民国]张镇芳:《项城县志》,清宣统三年刻本。
    111.[民国]姚营:《东槎纪略》,上海申报馆铅印。
    11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版。
    113.江受宽:《十三经译注·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4.宋兆麟:《巫麲——人鬼之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5.宋兆麟:《会说话的巫图》,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6.张爱萍:《中日古代文化源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韩养民,郭兴文等著:《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李德柱、李寅宇:《传说不等于事实》,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9.童蒙正:《人类与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0.周积明主编、吴成国著:《中国人的礼仪生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近代]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2.乔继堂:《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内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5.李露露:《中国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孙瑞海:《中西方节日文化渊源》,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海英编著:《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北京: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18.李露露:《妈祖神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9.姚瀛艇:《宋代文化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海上:《中国人的岁时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版。
    21.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版。
    23.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4.伊冷编:《历代岁时风俗诗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5.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李长信等选注:《日本岁时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7.程裕祯著:《中国文化要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28.黄伯沧:《节日的传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9.金宏图,李萍主编:《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专著),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30.邢如春、刘心莲、李穆南:《传统节日》,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
    31.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2.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节日文化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33.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西安:世界图书出版,2000年版。
    34.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35.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宋兆麟:《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37.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根据开明书店1928年初版本影印)
    38.任骋:《中国民间禁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39.何大齐:《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40.乌丙安:《中国民间神谱》,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陈来生:《风俗流变》,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42.王青煜:《护身符》,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版。
    43.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44.宗力、刘群主编:《中国民间诸神》,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5.万建中:《禁忌》,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46.中国国家图书馆考古部编著:《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共同编著:《早期秦文化系列考古报告之一:西汉水上游考古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48.李振宏:《历史与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9.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李少兵、齐丽华、郭艳梅著《节日节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51.沈弘:《寻找逝去的年画:朱仙镇年画之旅》,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52.白庚胜,向云驹主编,冯骥才名誉主编,冯敏著:《中国木版年画:新春吉祥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郑慧生:《山海经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李茂增著,叶朗审定:《宋元明清的版画艺术》,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55.山曼、柳红伟编著:《山东剪纸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
    56.纪德裕:《汉字拾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郭玉洁、刘颖:《中华楹联》,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2年版。
    58.彭国梁、杨里昂:《中国传统节日系列之:我们的端午节》,长沙:湖南书社,2004年版。
    59.马福贞:《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60.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
    61.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魏华仙:《宋真宗与宋代节日》,《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63.罗树杰:《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广西白彝为例》(博士论文),2007年,万建中指导。
    64.乌丙安:《论俗信》,《民俗研究》,2001年第2期。
    65.李露露:《关于妈祖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8年第8期。
    66.李露露:《稻作民族的谷神祭祀——从苗族的谷神信仰谈起》,《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第2期。
    67.李露露:《我国民间的灵石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21期。
    68.马福贞:《“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41卷,第3期。
    69.马福贞:《消失的媒介:农耕时代民间年画的功能和作用》,《河南大学学报》,2007.5,第四七卷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7期卡片转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4摘要转载。)
    70.马福贞:《从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艺术透视中国民俗中颜色的文化内涵》,《产业与科技论坛》,《综合性理论与实践月刊》,2006年第11期。
    71.黄鹏:《论民间俗信的教育功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72.陶思炎、何燕生:《迷信与俗信》,《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73.薛葆:《<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一书出版》,《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74.宋抵:《民俗性迷信的文化功能及其心理特征浅释》,《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6期。
    75.杨琳:《扫帚的俗信及其膜拜》,《民族艺术》,2006年第3期。
    76.孟修祥:《荆楚语言禁忌与俗信文化的心理初探》,《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7.吴盛枝、陈彦:《中越生殖崇拜俗信文化阐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8.万建中:《论民间禁忌的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79.张弓:《中古盂兰盆节的民族化演变》,《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80.王耿红、谭正伟:《广西壮族中元节与祖先崇拜》,科教文汇2007年09期。
    81.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古代文化研究新探》,江西古籍出版社,1992年。
    82.罗红卫:《从东西方“鬼节”看东西方文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0期。
    83.张望:《“鬼节”看烧纸》,《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3期。
    84.吴真:《民间信仰研究三十年》,《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85.[台湾]刘惠萍:《战后台湾民间俗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东亚文化研究》,第八辑,2006年第8期。
    86.张明远著:《节日礼仪与农事信仰》(博士论文)1994年,张紫辰指导。
    87.朱红著:《唐代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博士论文)2002年,陈尚君指导。
    88.廖冬梅著:《节日的教育功能探析:以云南纳西族的2·8节为例》(博士论文),2006年,张师亚指导。
    1.[日]祖父江孝南等著,乔继堂等译:《文化人类学事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美]霍兰著,许世鹏译:《厕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台湾)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4.[英]麦克斯·缪勒,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翻译:《社会中的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德]玛丽安尼·梅林著,曹乃云翻译:《圣诞节探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7.[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8.[英]詹·弗雷泽著,刘魁立译:《金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9.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邢义田,王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秀娥:《台湾民俗节庆:岁时节俗的民俗意涵与祭祀文化》,台中县: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11.王诗琅、张良泽编:《艋舳岁时记:台湾风土民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版。
    12.刘还月:《台湾人的岁时风俗》,台北:常民文化事业公司,2002年版。
    13.张江裁:《北平岁时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