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一九一七年的文学革命以后,以鲁迅创作的神话题材诗歌《爱之神》为发轫,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了一大批神话题材文学作品。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创作与现实语境等各种关系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述,是以神话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基因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特殊表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作家自觉追求和有意创造的结果。
     从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的发生过程来看,中国古代的神话题材文学是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的文学渊源,而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正是对中国古代神话题材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五四”时期的神话研究热潮对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创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许多当时从事神话研究和域外神话翻译的现代知识分子,日后成为了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创作群体中的重要作家。中国现代作家在借用神话题材进行创作时,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原有神话故事的铺陈演绎,而是依据各自的审美理想以及现实社会对文学的需求对原神话进行一定的充实与合理的改编,甚至是艺术的再造。从创作意图来看,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神话题材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思想启蒙、讽喻现实以及自我抒怀。
     在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中,一些神话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反复出现。它们的背后隐藏着古老的神话原型模式。其中,拯救原型、再生原型、复仇原型与追寻原型在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中表现得最为频繁。这些原本承载着原始人类心理经验的神话原型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却充满了现实性与革命性,有的甚至还蒙上了政治的色彩。拯救原型寄托了中国现代作家对拯救民族国家的英雄先驱的期盼;再生原型负载着他们埋葬旧社会、再造新社会的理想;复仇原型表达了他们反抗和报复反动统治者的意愿,追寻原型则传递了他们对理想世界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现实语境以及审美观念的影响,不同作家运用同一个神话题材创作出来的神话题材文学作品难免存在差异。在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中,从嫦娥奔月神话、白蛇传传说、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耶稣受难的宗教传说中取材创作的作品最多。其中,嫦娥奔月题材的作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创作局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有的塑造了自私自利的嫦娥形象,有的塑造了具有美好品格的嫦娥形象。从作品的主题来看,有寄寓个人情绪的,也有干预社会现实的。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来看,有的仍保留着神话的艺术色彩,有的则呈现出现实化与世俗化的风貌。白蛇传题材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对“人妖恋”爱情主题的延续和对古老传说的现实化改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在普罗米修斯题材的作品中,中国现代作家塑造了两个普罗米修斯形象:一个是作为盗火之神的普罗米修斯,一个是作为殉道者象征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耶稣受难的宗教神话的作品,有的表达了对“人之子”耶稣的伟大牺牲的歌颂,有的则对耶稣精神提出了质疑,呈现出两个完全对立的主题思想。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神话题材文学作品既完成了对古老神话的现实重构,又实现了个人化的艺术写作。
     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特征。在叙事时空的建构上,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创造性地将虚幻的神话时空与真实的现实时空一起融入到了作品中,呈现出神话时空与现实时空的相互融合,神话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替转换的两种时空结构。在审美形态方面,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通过对神话中的神或英雄的没落与死亡的叙写,对反抗命运和苦难的抗争精神的表现,呈现出悲剧的艺术形态。在艺术技巧上,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主要运用了隐喻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隐喻和情节的隐喻来隐喻现实。这种隐喻的艺术手法让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在文网森严、时局艰难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一度起到了暴露黑暗、反映现实的“战斗武器”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的研究,文章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神话传统并没有因中国现代作家强调写实手法、面对现实人生而造成断裂;二是神话题材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面。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神话题材文学作品既能够唤醒民族心理深层的某些共同的情绪,使我们感受到古老神话的魅力,同时又能够传递来自现实层面的声音。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对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改造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些启示。
After the literary revolution in1917, with Lu Xun's poem《Cupid》as a beginning,a large number of myth theme works came into being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This is definitely not an accidental and isolated cultural phenomenon, but the Chinese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literary creationand realistic context relationship collide with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produce a unique literary expression, as well as a special performance of traditionalcultur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sult formthe Chinese modern writers consciously pursuit and intentionally cre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myth theme literature,Chinese ancient myth theme literature is the literature origin of Chinese modern myththem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upsurge of myth in the May Fourth period can not beignored role in Chinese modern myth theme literature creation. Many were engagedin studying myth and translation of western myth, later became the main group ofwriters in myth theme literature cre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yth theme literaturecreation, Chinese modern writers did not stay in the elabo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original myth, but on the basis of their aesthetic ideal and social demand for literatureto enrich, adapt and recreate the original myth. From the creation intention, Chinesemodern writers write myth theme literature is mainly to enlightenment, metaphorreality and expressing feelings.
     Some myth images,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genre of character appeared over andover again in the 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e old mytharchetypes hid behind their back. Salvation archetype, regeneration archetype,revenge archetype and pursuit archetype had been frequently shown by Chinesemodern writers. In the modern Chinese writer's pen, these myth archetypes originallycarrying the primitive human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re full of realism andrevolutionary character, even covered with political color. Salvation archetypeprojects the expec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writers to the hero who rescue the nation and country, regeneration archetype loads their ideal to bury the old society and createa new one, revenge archetype expresses their willingness to resist and revenge thereactionary rulers, and pursuit archetype passes on their longing for ideal world andfree lif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ime background, realistic context and aesthetic idea,different writers use the same myth theme to create literature works unavoidablyexisting differences. In the 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writersmostly created works from the myth of Chang E flying to the moon, the white snakelegend, Prometheus stealing fire, Jesus suffering religious legends. The works whichuse the myth subject-matter of Chang e flying to the moon show a colorful literarycreation. From the point of character image, some shape a selfish image of Chang E,while some shape a good character of Chang E. From the point of the theme, someembody personal feelings, and some use myth to satirize the present reality. From theartistic style of work, some still retains the color of myth, while others presentrealistic and secular style. The works using white snake theme mainly show twodifferent creation tendencies. One continues to perform the love between man and theelf, and the other does realistic rewriting. In Prometheus theme of works, the Chinesemodern writers shape two Prometheus image, one is as the god of stealing fire, andthe other is a symbol as a martyr. In the works of originating from religious myth ofJesus suffering, some express appreciation to the great sacrifice of Jesus, while othersquestion the spirit of Jesus, presenting two completely opposite ideology purport. The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ad already completed there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myth, and also implemented the personalized art ofwriting.
     The 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Onthe 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space-time, 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creatively make the illusory time and space together with the real time and space intothe works, showing two space-time structures. In the aesthetic form, myth themeworks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narrations at the decline and death of the mythical godor her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irit of struggling against the fate and suffering, reflects the tragedy of the art form. In creative skills, these works mainly usemetaphor,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characters and plots in the works secretly reflectthe social reality. By this metaphor of artistic technique, the myth theme works ofChinese literature play the role of “combat weapons” to expose the dark and reflectthe reality in the culture control and difficult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myth theme wor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his paperdraws two conclusions: one is that myth is not broken, though Chinese modern writersemphasize realism and face the reality of life; another is that literature of myth themeand realistic literature are not completely opposite. The myth theme works created bymodern Chinese writers, not only can awaken some common ethnic psychologicalmood, make us feel the charm of the myth,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realities of actuallife. The myth theme woks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provide us with someenlightenment about how reforming and utilizing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modern society.
引文
①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第281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
    ③(前苏联)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页。
    ①(加)诺斯罗普·弗莱:《同一的寓言》,转引自叶舒宪《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民间文学论坛》1988年第2期。
    ②方克强:《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上海文学》1986年第10期。
    ①袁珂:《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序》,《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王招明选评,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①郁达夫:《历史小说论》,《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238页。
    ②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9页。
    ③(前苏联)鲍特文尼克等:《神话辞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68页。
    ④(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⑤(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①袁珂:《再论广义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3期。
    ②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民间文学论坛》1983年第2期。
    ③袁珂:《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序》,见王招明选评《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4页。
    ④(前苏联)阿韦林采夫:《神话》,《民间文艺集刊》第1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365页。
    ①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署名唐俟。此诗的题材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学者王招明认为鲁迅的《爱之神》“是新文学第一篇以新的艺术笔触写出的神话形象的抒情诗”(参见王招明选评:《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47页)。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作品创作以及发表时间的考证,确定鲁迅的《爱之神》为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的发轫之作。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13页。
    ①袁珂:《〈中国神话史〉前言》,《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②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476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②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序》,《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90年,第6页。
    ①文康:《儿女英雄传》,齐鲁书社1990年,第3页。
    ②夏志清:《文人小说家和中国文化——〈镜花缘〉新论》,《人的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③胡适:《〈镜花缘〉的引论》,《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46页。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②(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③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④鲁迅:《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17页。
    ③鲁迅:《致梁绳祎》,《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4页。
    ④周作人:《续神话的辩护》,《周作人文类编》8,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⑤周作人:《希腊闲话》,《周作人文类编》8,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⑥周作人:《希腊的神话》,《周作人文类编》8,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①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茅盾全集》第3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②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茅盾全集》第2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③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茅盾全集》第2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86页。
    ④茅盾:《〈楚辞〉与中国神话》,《茅盾全集》第2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94页。
    ①郭沫若:《神话的世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84页。
    ②郭沫若:《神话的世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86页。
    ③郭沫若:《神话的世界》,《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290—291页。
    ④郑振铎:《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序〉》,《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页。
    ⑤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①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②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①诺斯罗普·弗莱:《伟大的编码——圣经文学与神话》,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4页。
    ②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93页。
    ③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④周作人:《希腊的神与英雄与人》,《周作人文类编》8,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55页。
    ①濮舜卿:《人间的乐园》,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31页。
    ②(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①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5、342页。
    ②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新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①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②茅盾:《〈茅盾文集〉第八卷后记》,《茅盾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42—543页。
    ③张恨水:《〈八十一梦〉前记》,《张恨水散文》第3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425页。
    ①张恨水:《我的创作和生活》,《张恨水散文》第3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15页。
    ②郁达夫:《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郁达夫文集》第五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④朱湘:《寄梁宗岱》,蒲花塘、晓非编,《朱湘散文》(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190页。
    ①朱湘:《“文以载道”》,蒲花塘、晓非编,《朱湘散文》(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第267页。
    ②巴金:《〈长生塔〉序》,《巴金童话故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③巴金:《〈长生塔〉序》,《巴金童话故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页。
    ④巴金:《关于〈长生塔〉——创作回忆录二》,《巴金童话故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0页。
    ⑤吴祖光:《〈牛郎织女〉序》,《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164页。
    ①吴祖光:《学习写剧的十年汇报》,《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45页。
    ②谭正璧:《〈长恨歌〉自序》,《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第1页。
    ①刘亚虎:《从族源神话到平民传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①(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143页。
    ①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3页。
    ①冰心:《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冰心小说全集》,乐齐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第53页。
    ①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②聂绀弩:《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聂绀弩杂文集》,三联书店1995年,第21页。
    ①转引自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
    ②梁启超:《破坏主义》,《梁启超文选》(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215页。
    ③郭沫若:《凤凰涅槃》,《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①郭沫若:《三叶集·郭沫若致宗白华》,《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②郭沫若:《创造十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73页。
    ①(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3页。
    ①(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第71页。
    ②(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①鲁迅:《致徐懋庸》,《鲁迅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②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8页。
    ①(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茅盾小说中的神话视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②茅盾:《神的灭亡》,《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38页。
    ③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①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②收入短篇小说集《华亭鹤》,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出版。
    ①王统照:《教育的结果还是民族蛮性的遗留?》,《王统照文集》第六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62页。
    ①吴祖光:《〈嫦娥奔月〉后记》,《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吴祖光:《〈嫦娥奔月〉后记》,《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②吴祖光:《〈牛郎织女〉序》,《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164页。
    ③吴祖光:《学习写剧的十年汇报》,《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45页。
    ①王招明:《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第421页。
    ①(加)诺斯罗普·弗莱:《诺斯罗普·弗莱文论选集》,吴诗哲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
    ①连载于《儿童》1925年第16、17期。
    ①载于《莽原》1927年1月第2卷第2期,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
    ②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4页。
    ③鲁迅:《〈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9页。
    ①载于《社会评论》1946年第28期;《文艺先锋》1947年第11卷第6期。
    ②邓充闾:《奔月》,《社会评论》1946年第28期。
    ③祝宇红:《“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1页。
    ①连载于《太平》1943年第2卷第10、11期。
    ①载于《杂志》1943第11卷第4期。收入小说集《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初版。
    ②谭正璧:《长恨歌·自序》,《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第1页。
    ③谭正璧:《奔月之后》,《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第15页。
    ①收入《星空》,上海泰东图书局1923年10月出版。
    ②最初以《奔月》为题发表在《清明》1946年第4号。
    ③吴祖光:《〈嫦娥奔月〉后记》,《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吴祖光:《〈嫦娥奔月〉后记》,《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16页。
    ②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初版。
    ①顾仲彝:《嫦娥》,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第63页。
    ②顾仲彝:《嫦娥》,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年,第113页。
    ①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页。
    ②陆次云:《湖壖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③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35页。
    ①载于《长虹周刊》1929年第19期。
    ②载于《北新》1930年第4卷第7期。
    ①载于《民间旬刊》1931年第44期。
    ①连载于《时代公论》1932年第8、9、10、11、12期。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
    ②顾一樵:《编剧后记》,《白娘娘》,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68页。
    ①顾一樵:《白娘娘》,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67页。
    ②上海竞文书局1939年初版;后改名为《雷峰塔故事》,由上海国光书店1946年出版。
    ①谢颂羔:《雷峰塔的传说》,上海竞文书局1939年,第43页。
    ②谢颂羔:《雷峰塔的传说》,上海竞文书局1939年,第59—60页。
    ③重庆说文社出版社1944年6月初版。
    ④卫聚贤:《雷峰塔》,说文社出版社1945年,第2页。
    ①载于《万象》1942年第1卷第12期。
    ②赵景深:《〈白蛇传〉考证》,《弹词考证》,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40页。
    ①连载于《茶话》1948年第26期至1949年第35期。香港友侨公司1958年发行单行本。
    ①(德)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①(英)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邵洵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页。
    ①收入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出版。
    ②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
    ③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新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④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新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①载于《战国策》1940年第2期。
    ②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5页。
    ③何永佶:《反对与反叛》,《战国策》1940年第3期。
    ①载于《新儿童》1948年第20卷第3期。
    ②舒伟:《童话叙事:幻想奇迹的童趣化和商业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日。
    ③转引自舒伟:《爱的礼物——论童话的母题及其功能》,《燕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①载于《社会评论》1948年第70期。
    ①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5页。
    ②载于《文化杂志》1941年第1卷第3期。
    ③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①载于《小说月报》1941年第8期。
    ①载于《救亡日报》1938年7月15日。
    ②载于《文艺阵地》1941年第6卷第4期。
    ①梁工:《精心剪裁,为我所用——论茅盾小说〈耶稣之死〉对〈新约·福音书〉的改写》,《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
    ②(日)幸德秋水:《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杀论》,马采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7页。
    ①冰心:《我入了贝满中斋》,《冰心著译选集》中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①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63页。
    ①茅盾:《耶稣之死》,《茅盾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30页。
    ①茅盾:《〈茅盾文集〉第八卷后记》,《茅盾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43页。
    ②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③载于《漫画生活》1934年第4期。
    ①载于《新文艺》1946年创刊号。
    ②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24页。
    ①收入独幕剧集《光明的戏剧》,南华图书局1929年初版。
    ②向培良:《生之完成》,《光明的戏剧》,南华图书局1929年,第34页。
    ③向培良:《生之完成》,《光明的戏剧》,南华图书局1929年,第69—70页。
    ①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4—285页。
    ②陈独秀:《基督教与中国人》,《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0页。
    ①鲁迅:《这个与那个》,《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②鲁迅:《寸铁》,《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③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④鲁迅:《学界的三魂》(注释1),《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23页。
    ①收入《战鼓》,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出版。
    ②蒋光慈:《〈鸭绿江上〉自序诗》,《蒋光慈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29页。
    ③收入《梦家诗集》,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1月初版。
    ④载于《大众文艺》1928年第1期。
    ⑤载于《新湖北日报·长江》1946年7月18日。
    ①陈独秀:《基督教与基督教会》,《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7页。
    ①(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
    ①朱占青:《神话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②谢选骏:《中国神话》,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235页。
    ①(奥)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文集》,车文博主编,长春出版社2000年,第212页。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9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32—350页。
    ①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②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
    ③(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99页。
    ①(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61页。
    ②(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③转引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15—416页。
    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16页。
    ①(丹麦)索伦·克尔凯郭尔:《悲剧:秋天的神话》,程朝翔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139页。
    ①谭正璧:《女国的毁灭》,《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第26—27页。
    ②谭正璧:《女国的毁灭》,《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第27页。
    ③(美)罗伯特·阿·马丁编:《阿瑟·米勒论剧散文》,陈瑞兰、杨淮生选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39页。
    ④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①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②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③克林斯·布鲁克斯:《形式主义批评家》,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87页。
    ④克林斯·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34页。
    ⑤朱全国:《文学隐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43页。
    ①(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92—193页。
    ②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新序》,《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2页。
    ①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②吴祖光:《〈嫦娥奔月〉后记》,《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617页。
    ①郭沫若:《创造十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79—80页。
    ①收入小说集《魔窟》,真善美书店1929年初版。
    ②曾虚白:《〈旧酿新醅〉小序》,《旧酿新醅》,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第1页。
    ③茅盾:《〈茅盾文集〉第八卷后记》,《茅盾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43页。
    ④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序》,《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页。
    ①(美)路易斯·罗宾逊:《两刃之剑——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傅光明、梁刚译,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第264—268页。
    ②载于《万象》1942年2月第1卷第8期。
    ①阿英:《牛郎织女传》,《海国英雄》,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②阿英:《牛郎织女传》,《海国英雄》,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81页。
    ③卫聚贤:《雷峰塔》,重庆说文社出版社1945年,第12页。
    ④卫聚贤:《雷峰塔》,重庆说文社出版社1945年,第12页。
    ①转引自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①(前苏联)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335页。
    ②(前苏联)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4页。
    ①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54页。
    [1]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2年版
    [3]茅盾:《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997年版
    [4]茅盾:《茅盾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郑振铎:《郑振铎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周作人:《周作人文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8]沈从文:《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9]王统照:《王统照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蒋光慈:《蒋光慈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1]聂绀弩:《聂绀弩全集》,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12]靳以:《靳以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巴金:《巴金童话故事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4]吴祖光:《吴祖光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15]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6]张恨水:《八十一梦》,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17]阿英:《海国英雄》,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8]曾虚白:《魔窟》,真善美书店1929年版
    [19]向培良:《光明的戏剧》,南华图书局1929年版
    [20]朱雯:《逾越节》,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
    [21]谭正璧:《长恨歌》,上海杂志公司1944年版
    [22]顾仲彝:《嫦娥》,永祥印书馆1946年版
    [23]顾一樵:《白娘娘》,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4]谢颂羔:《雷峰塔的传说》,竞文书局1939年版
    [25]卫聚贤:《雷峰塔》,说文社出版社1945年版
    [26]王招明(选评):《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精选》,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中文译著类:
    [1](前苏联)叶·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论文选》,朝戈金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3](美)约翰·维克雷(编):《神话与文学》,潘国庆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法)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7](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张国忠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0](加)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加)弗莱:《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吴持哲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加)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加)弗莱:《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孟祥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4](英)西格尔:《神话理论》,刘象愚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15](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孙昌武译,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7](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德)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亦春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2]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袁珂;《袁珂神话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6]谢选骏:《空寂的神殿:中国文化之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谢选骏:《中国神话》,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潜明兹:《中国神话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王增永:《神话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鲁刚:《文化神话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杨利慧:《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王青:《中国神话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
    [13]王德保:《神话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15]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8]王鍾陵:《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9]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三联书店1994年版
    [21]陈建宪:《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2]曲金良:《后神话解读——中国民俗幽冥幻象及其艺术精神透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2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林辰:《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6]胡胜:《神怪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萧兵:《古代小说与神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8]萧兵、周俐:《古代小说与神话宗教》,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刘勇强:《幻想的魅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30]刘勇强:《中国神话与小说》,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31]竺少华:《上古神话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2]朱眉叔:《白蛇系列小说》,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3]李立:《神话视域下的文学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章俊弟:《神话与戏剧——论中国戏剧中的人神恋神话原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版
    [35]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36]程金城:《原型批判与重释》,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7]程金城:《中国文学原型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8]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李贞颖:《神话——远古记忆的重述与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1]祝宇红:《“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闫立飞:《历史的诗意言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43]卓慧臻:《重写神话——西方女作家的小说奇想》,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44]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9]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0]朱全国:《文学隐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方克强:《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上海文学》1986年第10期
    [2]胡志毅:《“五四”新文学的神话意识及其流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3期
    [3]胡志毅:《神话、原型与意象:新中国十七年戏剧的召唤机构》,《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
    [4]潘颂德:《略论中国现代作家神话作品》,《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5]逄增玉:《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6]张岩:《中国现代作家的神话书写》,《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2期
    [7]程金城:《中国神话与叙事文学原型生成的关系》,《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
    [8]甘万莲:《试论神话的文学化》,《思想战线》1985年第6期
    [9]刘亚虎:《从族源神话到平民传说》,《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10]颜翔林:《现代神话与文艺生产》,《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11]叶永胜:《现代小说中的“神话叙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2期
    [12]马小朝:《神话的复活——也谈文学的神话原型》,《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
    [13]熊进萍:《略论中西小说的神话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S2期
    [14]潘万木:《中国神话意识的失落与回归》,《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15]陈建宪:《精神还乡的引魂之幡——20世纪中国神话学回眸》,《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16]弋才伟、柳柯:《从“神话复兴”看现代艺术的原型与象征》,《文艺研究》1994年第4期
    [17]孙基林:《郭沫若早期诗的神话原型》,《山东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4期
    [18]杨经建:《寻找与皈依: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追寻母题》,《文艺评论》2007年第5期
    [19]侯春慧:《神话·历史·叙述——鲁迅神话题材历史小说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20]马为华:《神话的消解——重读〈故事新编〉》,《东方论坛》2003年第2期
    [21]王寰鹏、张洋:《英雄隐喻与良知形态——以郑振铎的神话历史小说为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梁工:《中国现代作家对耶稣形象的重塑》,《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23]伍茂国:《“耶稣之死”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几种解读》,《晋阳学刊》2005年第5期
    [24]刘焕林:《欧洲神话在茅盾小说中的投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
    [25]马立安·高利克:《茅盾小说中的神话视野》,《东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2期
    [26]祝宇红:《论苏雪林〈天马集〉与曾虚白〈魔窟〉对神话的重写》,《现代中文学刊》2011年第2期
    [27]郭玉华:《〈雷峰塔〉的反向叙述与正史意图》,《齐鲁学刊》2007年第6期
    [28]李斌:《高长虹的表现主义话剧〈白蛇〉》,《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4期
    [29]朱云涛、张昊:《吴祖光神话剧论》,《戏剧艺术》1999年第4期
    [30]彭亚英:《论吴祖光的神话剧》,《四川戏剧》2006年第2期
    [31]晓河:《文学作品中艺术时空结构类型刍议》,《河北学刊》1997年第5期
    [32]朱占青:《神话思维影响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时空观念与生命意识》,《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