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冥界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冥界是凡人死后灵魂所栖息居住的地方,这一奇异空间往往与人世相对,存在于世人的遐想世界之中。唐代叙事作品将凡人置入此空间并铺展一段段奇特的冥界旅行,尽显奇幻想象及有意为文之特征。本文研究唐代游历冥界(入冥)叙事作品,并剖析作品所反映的唐代冥界观念及相关文化现象,这对于唐代叙事文学研究和世俗信仰皆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梳理先秦到唐代“冥界”观念之渊源与流变。“冥界”、“他界”等词语的传播反映了传统冥界观念与佛教文化之密切关系,折射出中国冥界观念发展的特殊性。汉魏六朝至唐代的冥界观念受佛教、道教文化及民间信仰的影响,包含死后为神、死后为鬼两种观念,形成华夏民族特有的死亡观念。冥界观念在唐代臻至成熟,佛教固有的地狱观念与中土冥界观念形成合流之势,融合儒、道、释三家文化因子。
     第二章主要从唐代各时期、各作者群体来研究游历冥界叙事作品。唐代入冥叙事作品反映出日渐成熟的冥界观念,其故事题材、文学艺术、思想深度等皆取得一定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书写模式而广泛渗入文人作品、宗教典籍中。唐代前期作品因袭佛教之风甚重,中唐自创风尚弥显,晚唐盛行命定之说而出现大量冥府掌命之作;唐代僧侣创作的入冥叙事作品集中于盛唐前后,大多转载和抄录前人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王梵志等人的白话诗作也涉及地狱等意象,是解析唐代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
     第三章考辨入冥叙事作品的来源并及辑佚部分作品。唐代入冥题材叙事作品来源于坊间传闻、传抄他书或出自作家的文学编造。由于这些作品常被反复传抄并增改变易,所以厘清源流、考察故事变易所反映的作者意旨与创作心态颇为重要。本章还对部分作品加以考释,辑佚《金刚般若经灵验记》与《冥报拾遗》部分篇章,并对前人所补遗的《冥报记》加以订误。
     第四章分析唐代叙事文学中的冥界想象。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冥界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世俗信仰,但更为逼真、翔实,充分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本章藉冥界人物形象、冥界处所、冥凡沟通渠道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所想象的冥界空间。唐人所塑造的冥界人物形象酝酿出诸多变化,出现地藏菩萨、华山府君、地府十王、城隍神、判官等多种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华岳府君形象凸显唐人的创造力;唐人遐想出的种种奇特冥界空间及冥凡沟通渠道与方式皆具有独到之处,映射唐人观念及为文之巧妙用心。
     第五章主要从宗教视域阐释入冥叙事作品中的文化现象。探讨凡人入冥所经历的审判现象与宗教体验,诠释入冥叙事作品中的救赎与功德观念、诵经返阳现象,重点解析《金刚经》、《法华经》在唐代叙事作品中的作用及传承影响;分析唐代入冥叙事作品中描写的纸钱习俗并归纳冥界饮食、通冥与借尸还魂等文化现象的演变及特征。
     第六章探讨唐代入冥叙事作品的超越及其影响。唐代叙事作品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冥界形态,完善了凡人游冥经历,体现了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此类叙事作品基本确定以冥神为中心的冥府体制,标志中国冥界观念的成熟;唐代入冥叙事作品在故事素材、情节模式、文化现象、冥界观念等方面都对后代作品产生影响,这可从判官形象演变及《子不语》、《续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等作品觇视其深远影响。
Underworld is the habitat of the mortal soul after death, this bizarre space is often seen as a conception which relativizes human, and exists in the imagined world of the human. The narrative work of the Tang Dynasty fabricated this miraculous world, and put the mortal into this space for some strange travel in underworld. These works fully demonstrated fantastic imagine of literature, embodying the Chinese rich creativity and the interests that they would like to write articl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ang Dynasty's narrative works about traveling in underworld, analyzing the Tang Dynasty's concepts and related cultural phenomena reflected in these works. These have some significances to the study of secular believes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narrative works.
     Full-text is divided into 6 chapters.
     In ChapterⅠauthor combe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oncept "underworld" from the Pre-Qin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spread of the words such as "underworld" and "other world" were benefited by the Buddhist culture,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underworl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development on Chinese concept "underworld". The concept of underworld from Han-Wei Six Dynasties to the Tang Dynasty had been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the Buddhism, the Taoism and folk beliefs, which had included two kinds of concepts being god and ghost after death. This was Chinese special concept of death. The concept of dead world matur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Buddhist inherent concept of hell and Chinese concept of underworld were combined,the cultural concept of underworld incorporated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chapterⅡauthor mainly from different times and authors studied the narrative literature of traveling underworld in the Tang Dynasty. Tang's narrative works reflected the maturing concept which set up a system of the Underworld that had been penetrated in social life, and its story lines, literature and art, ideological depth had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which became a fixed writing pattern to extensive penetrate in literary writing works, religious classics. The early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Buddhist style too much, in the middle of the Tang Dynasty it began to create by itself, and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about underworld charging destiny because of foreordination prevailing;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narrative works of underworld that the monks had written were focused on around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which made up for the lack of works written by literary figures, and most of these works reproduced and copied works of their predecessors which had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and literature values; in Wang Fanzhi and other vernacular poet's poems it appeared some images relating to hell, which was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at resolved in the Tang Dynasty folk beliefs.
     In chapterⅢauthor researched into the origin of the narrative works and gether some lost works. The narrative works of underworld were from anecdotal, copies from books or creative writing, which applied reference for us to study the sources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Because these works were often repeatedly copied, and it appeared to change in the way of making private copies, it wa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origins, examine the intention and creative mind of author reflected in the story. This chapter also worked on the part of the texts, collected some parts of Diamond Sutra ling yan ji and the ming bao shi yi, and corrected the work of supplements on the ming bao ji.
     In chapterⅣauthor analyzed the underworld imagination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underworld described by literature come from the real world but more realistic and informative than underworld beliefs, which fully demonstrated the writers imagination. In this chapter author tried to use the characters in underworld, underworld premises,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to study underworld space imagined by literature. Underworld characters shaped by Chinese brewed many changes, which appeared Ksitigarbha, god of Huashan,10 kings of underworld, Cheng Huang God, judge and so many complex characters, In particular, and god of Huashan highlighted Chinese's creativity; Chinese reverie out all kinds of strange underworld space,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methods between world and underworld imagined by them were unique, which map of the ingenious Chinese intentions.
     In chapterⅤauthor offered mainly cultural explanation to narrative literature about underworld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is chapter author mainly from the sight of religion explained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narrative works of going underworld, and interpreted the trial phenomena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 that the mortal had experienced; author explored the concepts of redemption and deeds in the narrative works of going underworld, and detailed studied the phenomenon of revived by chanting,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role and impact of the Diamond Sutra、Lotus Sutra in the Tang Dynasty's narrative works; author analyzed customs of sprite money described in narrative works, as well as summarized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phenomena such as diet, communicating with underworld and reincarnated.
     In chapterⅥauthor summarized the overcoming and impacts of narrative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Tang's narrative works depicted the colorful Underworld form, perfected experience that mortal traveled underworld, and reflected proficient and exquisite of artistic skill; such narrative works reflected the maturity of the Underworld concept, basically laid with offerings of God as the center of Hades system, and reflected the maturity of the Chinese underworld concept; narrative works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story material, plot pattern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Underworld concept of work in such aspects as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which image depended on its far-reaching impact of the power effect and dip irrigation from the Magistrate's evolution and Zibu Yu, Xu Zibu Yu, Yue Wei Cao Tang Notes and other works.
引文
①据李剑国先生统计:今存和可以考见唐小说的大约有百多种单篇传奇和百多种专集(不包括笔记),总共约近五千篇(条),参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①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7页。
    ②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第7页。
    ①(日)诹访春雄,黄强译《日本的幽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②谢明勋《六朝志怪小说冥界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③黄东阳《唐五代志怪传奇之记异题材研究》,台湾东吴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④陈玉萍《唐代小说中冥界女性形象之虚构意义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
    ⑤林叡《唐代的幽冥世界观:地狱十王信仰结构与流变的探讨》,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①台湾研究还涉及唐代之后文学中的他界观研究,如林真瑜主要探索《三言》中所描写的冥界形式与内容,著者参考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对相关主题进行层递式的解读,勾勒出中世纪民间叙事的特色。林真瑜《<三言>冥界书写的时空型研究》,台湾中兴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②许祥麟《宇宙空间幻化思维与中国戏曲幽冥空间的塑造》,《戏曲艺术》,1997年第1期。
    ③龚贤《佛教宇宙观和生命时间观与南朝志怪小说》,《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④于为刚《中国地狱观念的形成与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4期。
    ⑤静宜文理学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4),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1-45页。
    ⑥孙昌武《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7-251页。
    ⑦侯旭东《东晋南北朝佛教天堂地狱观念的传播与影响——以游冥间传闻为中心》,《佛学研究》,1999年。
    ⑧赵杏根《论我国旧小说中的地狱和阎王》,《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⑨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①夏广兴《冥界游行——从佛典记载到隋唐五代小说》,《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4期。
    ②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1-318页。
    ③范军《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④范军《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⑤范军《中国地狱传说与佛教伦理》,《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
    ①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3年,第207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60页。
    ③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滕文公下》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8页。
    ④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田子方》,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51页。
    ⑤(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劝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页。
    ⑥何宁撰《淮南子集解·修务训》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33页。
    ⑦(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祭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5页。
    ⑧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楚策》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4页。
    ⑨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第14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别通》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3页。
    ②黄晖撰《论衡校释·薄葬》卷23,第965页。
    ③(汉)班固《汉书·武五子传》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62页。
    ④(西晋)陈寿《三国志·邓艾传》卷28,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83页。
    ⑤(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孝明八王传》卷32,卷50,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21页,第1676页。
    ①(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尧典》,(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页。
    ②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③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在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3页。
    ④(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十过》,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0页。
    ⑤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海内经》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99页。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1页。
    ⑦(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5,第174页。
    ①(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13,卷58,卷146,卷115,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536页,第1593页,第2303页,第2117页。
    ②《尚书正义·尧典》,《十三经注疏》,第121页。
    ①王利器撰《文子疏义·上德》卷6,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0页。
    ②何宁撰《淮南子集解·说山训》卷16,第1102页。
    ③《汉书·楚元王传》卷36,第1970页。
    ④《汉书·陈汤传》卷70,第3024页。
    ⑤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页。
    ⑥王重民《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4页。
    ①(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丛书集成初编》第31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②见引于(宋)李昉《太平广记》卷124,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874页。
    ①(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28,《大正藏》第2册,第704页下。
    ②(北魏)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卷3,《大正藏》第4册,第462页下。
    ③(南朝梁)沈约《宋书·孝义传》卷91,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51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高宗纪》卷5,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8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72,第1264页。
    ②(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卷3,《大正藏》第4册,第552页下。
    ③(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8,《大正藏》第27册,第37页上。
    ①(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25,《大正藏》第12册,第517页上。
    ②(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12,《大正藏》第11册,第111页上。
    ③(隋)智者说,灌顶记《妙法莲华经文句》卷10,《大正藏》第34册,第140页上。
    ④(唐)复礼撰《十门辩惑论》卷上,《大正藏》第52册,第552页中。
    ⑤(宋)慈远述《十牛图颂》,《卍续藏》第11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第917页。
    ①(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03页。
    ②(五代)静、筠禅师《祖堂集》卷10,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5页。
    ③(宋)晦堂师明编《续古尊宿语要》卷3,《卍续藏》第118册,第986页。
    ④(宋)法贤译《护国经》,《大正藏》第1册,第874页中。
    ⑤(宋)施护译《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下,《大正藏》第1册,第211页中。
    ⑥(宋)施护译《大集会正法经》卷3,《大正藏》第13册,第986页上。
    ⑦(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大正藏》第13册,第780页中。
    ①(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②见引于(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1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38页。
    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919页。
    ④慈怡《佛光大辞典》,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第1544页。
    ①(日)诸桥辄次《大汉和辞典》卷1,东京:大修馆书店,1986年,第598页。
    ②(日)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卷上,东京: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75年,第381页。
    ③王兴阁《日汉辞海》,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82页。
    ④(日)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东京: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33年,第3458-3459页。
    ⑤(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卷4,《大正藏》第12册,第965页下。
    ⑥(日)荻原云来编纂《梵和大辞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第739页。
    ⑦(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7,《大正藏》第1册,第42页下。
    ⑧(南朝宋)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2页上。
    ①(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20-572页。
    ②(日)诹访春雄,黄强译《日本的幽灵》,第80页。
    ①郭玉雯《聊斋志异的幻梦世界》,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
    ②谢明勋《六朝志怪小说他界观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③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第22页。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99页。
    ①《礼记正义·效特牲》,第1457页。
    ②钱穆《灵魂与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8页。
    ③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第10页。
    ④赵英山《古青铜器铭文研究·殷器》第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3页。赵英山认为此句话大意指大德之文王,在天宫侍奉上帝,上帝最喜悦;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引用此句话时亦持此观点。
    ⑤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大雅·文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746页。
    ⑥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太子晋解》卷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02页。
    ①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昭公元年》,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17-1218页。
    ②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离娄下》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4页。
    ③牟钟鉴《中国道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译·海内经》卷6,卷11,卷15,卷1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4页,第236页,第259页,第297页。
    ①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逍遥游》,第21页。
    ②何宁撰《淮南子集解·墬形训》卷30,第1780页
    ③《汉书·艺文志》卷36,第1970页。
    ④黄晖撰《论衡校释·道虚》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17页。
    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15页。
    ①黄晖撰《论衡校释·道虚》卷7,第320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2,第116页。
    ③(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释宝志传》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99页。
    ④(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祛惑》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0页。
    ⑤(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淮水》卷30,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08页。
    ⑥(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肥水》卷32,第750页。
    ⑦李丰楙《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第77页。
    ⑧(南朝宋)范哗《后汉书·方术列传》卷82,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1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葛洪传》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13页。
    ②(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卷2,第20页。
    ③黄晖撰《论衡校释·道虚》卷7,第331-332页。
    ④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昭公》,第1230页。
    ⑤杨伯峻《列子集释·周穆王》卷3,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3页。
    ①(宋)洪兴祖《楚辞补注·远游》,第169页。
    ②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大宗师》,第181页。
    ③(汉)刘熙《释名·释长幼》卷3,《丛书集成初编》第115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译·西山经》卷2,第31页。
    ⑤(德)鲍吾刚著,严蓓雯等译《中国人的幸福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92-193页。
    ①《史记》卷28,第1370页。
    ②陈寅恪《天师道与濒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编初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③(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淮水》卷30,第715页。
    ①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第4页
    ②《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第13页。
    ①(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3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18-1719页。
    ②《熹平四年胥氏镇墓文》,罗振玉《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8页。
    ③《刘伯平镇墓券》,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卷15,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358-360页。
    ①《女青鬼律》卷1,《中华道藏》第8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99页。又见于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道藏》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239页。
    ②(清)俞樾撰,贞凡等点校《茶香室丛钞》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75页。
    ③(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
    ④(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4355页。
    ①韦凤娟《从地府到地狱——论魏晋南北朝鬼话中冥界观念的演变》,《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第25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第546页。
    ②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75页。
    ①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②(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晋书》卷90,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189页。
    ③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10页。
    ④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1079页。
    ⑤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2016页。
    ⑥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⑦(宋)欧阳修《新唐书·列女传》卷205,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829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懿德太子重润传》卷86,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5页。
    ②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314页。
    ③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第918页。
    ④有关冥婚论断可参见姚平《论唐代的冥婚及其形成的原因》,《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兼与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问题》,《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邓星亮《唐代冥婚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宋文桃《魏晋至唐五代冥婚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⑤《旧唐书·李义府传》卷82,第2768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38,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692页。
    ②《旧唐书·李勣传》卷67,第2489页。
    ③《旧唐书·姚崇传》卷96,第3027页。
    ①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②胡同庆《敦煌晚期壁画中的天国图像》,《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23页。
    ①(清)董诰《全唐文》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5页。
    ②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520页,第557页,第614页。
    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3,《大正藏》第50册,第630页上
    ②(唐)不空《焰罗王供行法次第》,《大正藏》第21册,第376页上。
    ③(唐)一行《宿曜仪轨》,《大正藏》第21册,第423页上。
    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71页。
    ①(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第51页,第52页,第55页,第55页,第60页,第62页,第67页。
    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9,第178页。
    ③《全唐文》卷278,第2822页。
    ④陆永峰《禅月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502页。
    ⑤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又尝闻景云寺老僧传云: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
    ⑥(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3,《大正藏》第50册,第625页下。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8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2页。
    ③(后秦)鸠摩罗什《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6页下。
    ①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23页。
    ②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第1715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第57页。
    ④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2-153页。
    ②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①(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8-100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69页。此故事被《高僧传》卷1转引。
    ②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3页。
    ①(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②本条《太平广记》卷116引自《地狱苦记》,据日本藏前田家本《冥报记》载有此条。可参见李铭敬,《<冥报记>的古抄本与传承》,《文献》,2000年第3期。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3页。
    ②《冥祥记·孙稚》中有“福堂”之说,这是汉译佛经中常出现的概念,如《出曜经》卷1、卷5,《忠心经》卷1,《牟子理惑论》,《经律异相》卷5、卷14、卷17等佛教典籍皆提及“福堂”。但“福堂”与“乐堂”尚有差异,后者或者受到前者的影响。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26页。
    ②《史记·匈奴列传》卷110,第2884页。
    ③《史记·匈奴列传》卷110,第2886页。
    ④(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28页。
    ⑤“李思一”条流传广泛,主人公曾先后两次入冥。前次入冥详见《金刚般若经灵验记》,又据日本藏前田家本《冥报记》亦载此条;《冥报拾遗》所记“李思一”条为主人公第二次入冥。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见《冥报记》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12页。
    ③(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22页。②(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28页。
    ④此篇疑非《朝野佥载》,因张鷟亡于开元末(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亡于730年),故无记载天宝事之理。
    ⑤(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8-149页。
    ①《宋高僧传》卷25记“释清虚”事,当采于《金刚般若经集验记》。
    ②“捉铺”为唐代哨所名,夜打更,晨巡弋,来人必问,不应则开弓射之。可参见《新唐书》卷49《百官志》及程喜霖《烽铺考》,《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第72页。
    ①(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卍续藏》第149册,第93-94页。
    ②牛肃《纪闻》“张去逸”条记“乾元元年(758)”事,故推断其书约成于肃宗朝。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27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05页。
    ①(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第33页。
    ②据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赵文昌”出于萧瑀《金刚般若经灵验记》(详见下章考辨)。
    ③(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79,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320页。
    ④(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6页。
    ①(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3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84,第3067页。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7页。
    ①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长春出版社,1990年,第304页。
    ①(唐)钟辂《前定录》,《丛书集成初编》第2704册(据百川学海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4页。
    ②罗联添《刘宾客嘉话录校补及考证》,《唐代文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第718页。此条又见《太平广记》卷149,第1073页。两处文字略有差异。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57,第1127页。
    ①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②项楚《唐代白话诗派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119页。
    ①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下引王梵志诗歌皆出此书,不复一一标列页数。
    ①(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23,大正藏第2册,第668页中。
    ②(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57,大正藏第17册,第338页上。
    ③(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1页。
    ④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21页。
    ①(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卷869,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915页。
    ②(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0页。
    ③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606页。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大宗伯》,(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57页。
    ⑤《礼记正义·祭法》,《十三经注疏》,第1590页。
    ⑥(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8,《大正藏》第4册,第651页上。
    ①《全唐文》卷340,卷159,卷931,第3453页,第1632页,第9704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27,第179页。
    ③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下引寒山、拾得诗歌皆引自此书,不复一一标列页数。
    ④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21-722页。
    ①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294页。
    ②《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署名为成都府大圣慈恩寺(敦煌《十王经》作大圣慈寺)藏川述,敦煌《十王经》亦署名为藏川,然《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敦煌十九种《十王经》文字差异较多,《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可能是经后人改增的伪经。藏川生平不详,据《元和郡县志》卷31“(天宝)十五年玄宗幸蜀,改为成都府”及《佛祖统纪》卷40“至德元载……敕建大圣慈寺”可推知藏川述此经上限最早为至德元载(756)。(唐)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卍续藏》第150册,第770页。
    ③(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2页。
    ①(南朝宋)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78页。
    ②王国良《冥祥记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③项楚《王梵志诗校注》,第41页。
    ④季羡林《季羡林文集: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第6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9页。
    ①(清)俞樾撰,贞凡等点校《茶香室丛钞》,第348-349页。
    ②此文又见于《全唐文》卷851题作《澶州建奈河将军堂记》,第8942页。
    ①(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19,《大正藏》第1册,第122页下。
    ②(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卍续藏》第149册,第86页。
    ①《太平广记》卷112,第774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2页。
    ③(唐)道世《诸经要集》卷20,《大正藏》第54册,第192页上。此条据道世引于《增一阿含经》,然不见于今本。
    ④汪泛舟校释《敦煌石窟僧诗校释》,香港:和平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第94页。
    ⑤(唐)于頔编集《庞居士语录》卷下,《卍续藏》第120册,第72页。
    ⑥(唐)楼颍撰《善慧大士语录》卷3,《卍续藏》第120册,第25页。
    ①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下文所引寒山、拾得诗歌,不复——标注页码。
    ②参见《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第173页。“呼名”传统可见《抱朴子·登涉》卷17记:“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走向后,喜来犯人。人入山,若夜闻人音声大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一名热内,亦可兼呼之。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足,其名曰晖。又或如人,长九尺,衣裘戴笠,名曰金累。或如龙而五色赤角,名曰飞飞,见之皆以名呼之,即不敢为害也。”
    ①任半塘《敦煌歌词总编》卷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67页。
    ②(五代)何光远《鉴诫录·高僧谕》卷10,《丛书集成初编》第284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
    ①项楚先生在《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第874页)注解中对“恶部童”略作考释,并列举了部分资料,其中所引《华严经》卷44的资料有纰,实出《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
    ②(唐)法琳《辨正论》卷1,《大正藏》第52册,第495页下。
    ③方广锠《藏外佛教文献》第7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267页。
    ④(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8,《大正藏》第19册,第144页上。
    ⑤(唐)善无畏《阿咤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中,《大正藏》第21册,第195页上。
    ⑥(唐)藏川《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第771页。
    ⑦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4,第703页。
    ①(唐)道宣《续高僧传》卷6,第471页中。
    ②此条与萧璃《金刚般若经灵验记》、《法苑珠林》卷79“赵文昌”基本相似,以成书时间而断,《续高僧传》可能源于《金刚般若经灵验记》。
    ③北宋僧人从义《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卷7记“大唐弘福寺沙门彦棕撰《东夏三宝感通录》”,《法华经科注》卷2记“唐弘福寺沙门彦惊撰《东夏三宝感通录》,文有三卷”,此说皆误;据《大唐内典录》卷5道宣自述,唐僧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2、唐僧智升《开元释教录》卷8所载可知《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又名《东夏三宝感通传》,此书为道宣所著。
    ④清官精舍在长安县内,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跋云:“予以麟德元年夏六月二十日,于终南山北酆(沣)阴之清宫(官)精舍集之。”据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中《开壤创筑戒场之坛文》一文记:“维唐乾封二年仲春……于京南远郊沣福二水之阴,乡曰清官,里称遵善,持律众所建立戒坛”,又同书载有《终南山北沣福之阴清官乡净业寺戒坛佛舍利之铭》,以及《法苑珠林》卷10“(道宣)粤以大唐乾封二年仲春 之节,身在京师城南清宫(官)故净业寺”,可知清官精舍即为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
    ①(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大正藏》第52册,第407页中。
    ①(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76,第2254-2256页。
    ①此书所记最晚时间为圣历二年(699)腊月(见《唐杨州白塔寺道昶冥官诫劝事》所附“尼妙觉”条),又据此书三次提及“神都”而非“东都”,如“神都福先寺僧某乙”(“唐襄州神足寺慧眺谤三论拔舌三尺事”条附记)、“神都太平寺”(“唐神都太平寺僧威整害蜘蛛事”),考光宅元年(684)“改东都为神都”而至“(神龙元年二月)神都依旧为东都”(《旧唐书·中宗本纪》卷7),据此可知《释门自镜录》撰时当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前,应为则天时所撰。陈士强对《释门自镜录》撰时曾有推断,然尚需辨正,《佛典精解》第1310页云:“作者在记叙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重修白马寺一事时,称武则天为‘天皇’,而不是‘天后’(见卷上《业系长远录》中的‘唐沙门道光多生求度不得官名事’)。从而表明怀信乃是武则天朝人,撰时或在久视元年(700)至长安四年(704)之间。”此说实误,“唐沙门道光多生求度不得官名事”中“天皇”当指尚在位的唐高宗,并非武则天,据《旧唐书·高宗本纪》卷5记“(咸亨五年)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故不可据“天皇”而推断是书撰时。
    ②《释门自镜录》撰者有怀信、惠详两说。《释门自镜录》自题“蓝谷沙门怀信述”,国内较早记载此书的《法华经三大部补注》(宋僧从义撰)卷11记:“蓝谷沙门怀信撰《释门自镜录》五卷”;然日本圆仁《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唐文宗开成四年撰)、《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三书皆记“《释门自镜录》五卷,僧慧(惠)详集”,圆仁于838年入唐求法,后携佛教典籍559卷归国,他对所携典籍的记述或近实情。综上所述,此书可能是由蓝谷沙门怀信述,复经蓝谷沙门慧(惠)详(据《弘赞法华传》记“蓝谷沙门惠详撰”,可知惠详驻锡蓝谷)编订。
    ③蓝谷在蓝田县内,宋敏求《长安志》卷16记“蓝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蓝谷内概非一寺,《续高僧传·释道岳》卷13记“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谷内又有悟真寺(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年间,前后有净业、慧超等高僧驻锡。全寺分上下二院:上寺在谷内山崖上,下寺在山下水岸。明代更名为水陆庵,于今尚存)。
    ④《释门自镜录》此篇引自《灵岩寺记》。
    ①《释门自镜录》“续补”录“隋开皇初杨州僧”条为后人所辑,故不复收入。此条内容亦见于《三宝感通录》、《大唐内典录》卷10、《法苑珠林》卷18、《法华传记》卷5等书。
    ②(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43页上。
    ①(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卷10,第45页下。
    ②陈士强《佛典精解》第1340页推断《法华传记》撰于开元四年至开元二十九年间,此说尚可进一步推断。《法华传记》中“梓州姚待”、“释清慧”皆引自成书于开元六年(718)《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李丘令”亦与《金刚般若经集验记》中“李丘一”相关(《法华传记》云“家兄丘一再治语冥事”系指《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李丘一入冥事”)。按:《《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多记梓州之事,其所征引者皆标明出处,“姚待”、“释清虚(即《法华传记》“释清慧”)皆为详细,又叙故事来源,应为孟献忠自创;而《法华传记》素有征引之习,其作品多出他书。因此征引《金刚般若经集验记》的《法华传记》应撰于开元六年后。又《法华传记》卷2“释僧叡”条注“出《关中别录》及传”,考贾耽贞元十四年(798)撰《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岛岛别录》,如果《法华传记》注语确为僧详所写,则《法华传记》成书时间则晚于贞元十四年(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页),姑录此存疑。
    ③(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序》,《大正藏》第51册,第48页下。
    ①另有“宋瓦官寺释惠道”考知出于梁《高僧传》卷12“慧道”,故不记在内。
    ①(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卷10,《大正藏》第51册-,第96页上。
    ②此则故事《纂灵记》作“王明干”。按:有学者以为《纂灵记》为《华严经传》别称。《华严经传》是否别称《纂灵记》,尚有异说。崔致远《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载:“(法藏)缉《华严传》五卷,或名《纂灵记》(此记未毕而逝,门人慧苑、慧英等续之,别加论赞,文极省约,所益无几)”,认为《纂灵记》为《华严经传》别名;然高丽僧人义天(1055-1101)《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分列法藏述《华严传记》五卷与慧苑述《纂灵记》五卷,指明两书并不相同。两种说法孰为确论?《华严经传》与《纂灵记》实为两书,后者应在前者基础上改订而成。现存后人所引《纂灵记》之文异于《华严传记》:宋僧子璇《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5、明僧广伸《金刚经鎞》卷2所引《纂灵记》中“荀书生”并不见于《华严传记》;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卷1所引《纂灵记》话语亦不见于《华严传记》;崔致远所引“《纂灵记》云:西京华严寺僧千里撰藏公别录,缕陈灵迹”亦不见于《华严传记》;此外,唐僧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15、卷42及《华严经疏钞玄谈》卷8所引《纂灵记》中“王明干”事亦有异于《华严传记》。对《华严传记》与《纂灵记》记事差异,元僧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业有察觉,卷38记“钞《纂灵记》云:京兆人姓王名明干等者若《华严传》,(《华严传》)但云:文明元年京师人,姓王失其名(云云)。事同今钞……贤首自叙乃云亡其名,苑师修《纂灵记》乃云王明干……应是苑师于贤首后询得其名,故今叙依《纂灵》为正,故云王明干也。(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卷38,《卍续藏》第12册,第608页)”依照普瑞所记,他所见《华严传》并不同于《纂灵记》。早在唐时,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五亦明确记载:“《华严传》五卷,《纂灵记》两卷”。综上所述,这是两本不同的书籍。
    ③《宋高僧传》卷十七有《无名传》,无名原居于洛阳,二十八岁(天宝八年,749)于同德寺出家,初学 律藏,后从学于荷泽宗祖荷泽神会,“得会师付授心印。会先语诸徒曰:‘吾之付法无有名字’,因号无名也。”
    ①此坊所处地点待考。
    ②(唐)法藏集《华严经传记》卷3,《大正藏》第51册,第164页上。
    ③(唐)惠英撰《华严感应传》卷1,《大正藏》第51册,第175页下。
    ①敦煌文献中《忏悔灭罪<金光明经>传》出自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4所附《<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故不记在内。
    ②《金刚经感应传》撰者与撰时失传,然此书撰写时间可据文中所记年号钩稽。此书最晚所记为南宋之事,“承局周兴”条提到淳熙元年(1174),“王待制”条提及绍熙7年(1196,按:绍熙仅有5年,此处可能是指宁宗庆元2年;然此处纪年实有纰误,庆元2年并非丁亥年,或为作者误记);又据周绍良《记宋刊本<金刚经感应传>》可知《金刚经感应传》存有南宋刻本,故综合此书所提及的年号及包龙图信仰等诸多信息,可判断此书编撰于南宋末。刘亚丁以为此书撰于宋末元初,实可据周文排除元初创作的可能性。可参见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31页;周绍良《记宋刊本<金刚经感应传>》,《文献》,1984年第3期。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50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1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9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126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20页。
    ④(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53页。
    ⑤(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70页。
    ⑥(唐)钟辂《前定录》,第17页。
    ⑦见引于《太平广记》卷283,第2260页。据《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此篇当出唐人裴约言之作《灵异志》。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42页。
    ①《全唐文补遗》作“往”,疑是。参见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3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499页。
    ②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329页。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65页。
    ①参见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54页。
    ①《金刚经鸠异》收于《酉阳杂俎·续集》,据李剑国先生推断《酉阳杂俎·续集》编于大中七年至九年(853-855)间,据此《金刚经鸠异》成书下限早于成书大中十一年前的《报应记》;陈士强《佛典精解》以《金刚经鸠异序》“开成元年,于上都怀楚法师处听《青龙疏》一遍”而断此作成书于开元元年,实误,此处为段氏听经时间而非成书时间。考《金刚经鸠异》“虞候王某”条言“予职在集仙(贤)常侍,柳公为予说”,据方南生《酉阳杂俎·段成式年谱》段氏在开成二年任职集贤殿,则此书必成于开成二年后。参见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22页;陈士强《佛典精解》,第1364页。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69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7,第726页。
    ①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写本《王子安集》附有孟献忠所著《君没后彭执古、孟献忠与诸弟书》一文,其作者孟献忠系王勃故交,若此处孟献忠即为后来的梓州司马孟献忠,则孟献忠当生于高宗之世,曾仕于则天、玄宗朝(此文收于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附录》,1922年上虞罗氏贻安堂凝清室本)。又据北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载唐中宗景龙三年有《唐太子中舍人杨承源碑》,其撰者为孟献忠,以时间推断似为后日梓州司马孟献忠(南宋赵明诚《金石录》载此碑名而署名王献忠撰,赵氏所记或系疏误)。
    ①“申州大云寺僧释德遵”一条中,作者自云“长安三载,献忠任申州司户”,则知孟献忠长安三载(703)任申州司户。
    ②(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卍续藏》第149册,第100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4-695页。
    ①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列举“沈与文野竹斋抄本”、“陈鳣校宋本”、“谈恺刻本”、“许自昌刻本”皆作“白仁哲”,故可确断汪校本《太平广记》有误。参见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6页。
    ②《大唐内典录》是西明寺道宣于麟德元年(664)正月所著;《三宝感通录》全称为《集神州三宝感通录》,此书是道宣于麟德元年六月二十日所撰。《法华传记》为唐代僧祥所著,此作最晚记载为转述于《金刚般若经集验记》中的“姚待”一条,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成书于开元六年(718),据此可推断是书成于开元六年之后。三书分别录于《大正藏》卷55、52、51。
    ③(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46,第1413页。
    ④陈士强推断《弘赞法华传》成书于中宗神龙二年至景龙三年(706-709)间,参见陈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333页。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04页。
    ①(唐)道宣《三宝感通录》卷下,《大正藏》第52册,第430页上-430页中。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15,第799页。
    ②吴云《唐太宗全集校注》以为此文所言萧铿为“南齐高帝(萧道成)第十六子”,实谬。按《南齐书》卷35齐高帝子萧铿早在延兴元年(494)已亡,两书所载实为同名异人。参见吴云《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2页。
    ①《弘赞法华传》所载“突厥侍女”与《三宝感通录》不同,而与《法苑珠林》相类:其“突厥侍女”或源于《法苑珠林》“獠婢”;“麟德年中”亦同于《法苑珠林》所记。
    ②唐高宗幸东都事,可参阅岑仲勉先生考论。详见岑仲勉《隋唐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第109页。
    ①(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458页。《法苑珠林校注》标点为“宅在西京宫城东翼善坊西门大巷南壁上道,至其家见婢诵经,具说如是也”,此处“道”应系道世自称,这在其书颇为多见,故疑应为“宅在西京宫城东翼善坊西门大巷南壁上,道至其家见婢诵经,具说如是也”。
    ②(唐)道宣《三宝感通录》卷3,第429页中。
    ③《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感应”记往生“金粟佛土”,与此相侔。
    ①(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636页。
    ②参见李铭敬《<冥报记>的古抄本与传承》,《文献》,2000年第3期。
    ③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09页。
    ①《永乐大典》卷754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496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6页。
    ③(宋)宋敏求《长安志》卷10,台北:成文出版社,1990年,第244页。
    ④(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第58页。
    ①朱玉麟《化度寺与高颍宅》,《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②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③(唐)魏征《隋书·高颎传》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84页。
    ①(五代)刘峋《旧唐书·地理志》卷38,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94页。
    ②《大唐朝散大夫行洛州偃师县令高君(安期)墓志铭》、《大唐故朝散大夫行洛州偃师县令高安期故妻千乘县君元氏墓志并序》皆载高表仁孙高安期居于东都道化里,见于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26页,第742页。
    ③《(同治)稷山县志·艺文志》卷8录有《渤海郡王高秀岩墓碑》,此碑疑为高表仁曾孙高秀岩墓碑,姑列于此,以解高氏后裔居所问题。按:陈尚君先生以此碑不合史实处颇多而断为出于伪托。此碑所载高秀岩生平与两唐书所记高秀岩事迹多有不合,篡改了高秀岩叛逆行径,横溢饰词。然其文细节亦有符契史料者,可证诸史书,只有叛唐事只字未提。据南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23载:“高秀岩,稷山人。以击吐蕃授万福府别将,累迁户部尚书。安史之乱与李郭同援社稷,有大功。”这与碑文所记内容如出一辙,同有美化高秀岩功绩的叙写,潘文或源于碑文所记。又据明代胡谧《山西通志·金石记》卷五所记明时稷山县仍存此碑,胡谧亦断言此碑“文隐其事”、“皆讳之也”。据此推断:此碑或为唐人所写:因年代久远(距墓主去世已近五十年),高氏后嗣难知其曾祖事迹而产生疏漏;高氏子孙请人撰写墓碑时,多为先辈避讳,文饰高秀岩叛乱之事而颇多谀词,遂使墓碑所载有违正史记载。
    ①《旧唐书·萧瑀传》卷63(中华书局1975年,第2404页)载萧瑀“(贞观二十一年)从幸玉华宫,遴疾薨于宫”,误,当为贞观二十二年。据《旧唐书·太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61页)卷3“二十二年……(二月)乙亥,幸玉华宫……六月癸酉,特进、宋国公萧璃薨。”《资治通鉴》卷199(中华书局,1956年,6258页)“(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癸酉,特进宋公萧璃卒。”《弘赞法华传》卷3“左仆射宋国公萧璃,……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卒于玉花(华)宫。”
    ①孟书辑录功绩可参见简梅青《<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文献学价值探析》一文,收于《安大史学》第二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35页。
    ②“席”古通“席”。
    ①《日知录》卷23曰“唐中宗讳显……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
    ①李铭敬《<冥报记>的古抄本与传承》,文献,2000年第3期。
    ②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清光绪23年(1897)杨氏邻苏园刊本。
    ③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53-776页。
    ④(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82-96页。
    ⑤此四条可能并不全部属于《冥报记》。“僧义孚”条据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考证为《北梦琐言》佚文(182);“皇甫兄弟”条云“法师传向道说之”实为道世亲自闻知,如卷73“长安新妇”道世亦云“同店人向道自说”,故应为《珠林》之文。
    ①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第199页。
    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原作“实室寺”,误,据《珠林珠林》、《法华经传》改。
    ②(唐)李延寿《北史·隋本纪》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73页。
    ①《炀帝开河记》,《丛书集成初编》第268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3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404,第3254页。《太平广记》注出《杜阳杂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不载)。据李剑国先生考证,此篇当采自杜确《楚宝传》。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95,第633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53,第327页。
    ③(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页。
    ①余嘉锡《积微居小学金石文字论丛序》,《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579页。
    ②(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53-55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85页。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54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86,第561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45页。
    ①(唐)李玫撰,李宗为校点《纂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03,第2400页。
    ③金克木《梵竺庐集》乙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页,第20页。
    ④参见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第9册,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第5547页。
    ①(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19,《大正藏》第1册,第126页中。
    ②(西晋)法立等译《大楼炭经》卷2,《大正藏》第1册,第287上。
    ①《问地狱经》、《净度三昧经》真伪及创作年代尚存争议。日本学者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7册,《宋代佛教史研究中国佛教史论集》,台北:华宇出版社,1987年,第297页,第305页)认为《净度三昧经》、《问地狱经》为六朝中土伪撰;《开元释教录》则以为《问地狱经》为汉灵帝沙门康居所译,陈士强《佛典精解》亦袭用此说,“《问地狱经》疑即是后汉康居所译的《问地狱事经》”(《佛典精解》,第756页);方广铝先生《从经录著录看<净度三昧经>的真伪》一文认为《净度三昧经》系南北朝所译(见《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5-223页)。综上所述,可悉《净度三昧经》为六朝之作,《问地狱经》是否为汉末迻译恐难定论。
    ②(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244页。
    ③(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19,第126页中—126页下。
    ④(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24,第675中-675页下。
    ①(东晋)释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第123页。
    ②(北魏)杨街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7页。
    ③(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④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⑤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64页。
    ①《高僧传》所记李通故事本自《幽明录》“蒲城李通”条。《高僧传》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7页。
    ②(唐)道宣《续高僧传》卷13,卷14,卷20,《大正藏》第50册,第522页上,第536页下,第600页中。
    ③(唐)道宣《续高僧传》卷6,第471页中。
    ④(唐)罗隐《妖乱传》,雍文华校辑《罗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51页。
    ⑤(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79,第2319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2-133页。
    ②(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3页。
    ③(南朝齐)萧琛《难神灭论》,(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卷9,《大正藏》第52册,第58页上。
    ④(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28页。
    ①(作者生平不详,大概是南朝时人)竺道爽《檄太山文》,(南朝梁)僧佑《弘明集》卷14,《大正藏》第52册,第92页上。
    ②(唐)魏征《隋书·韩擒虎传》卷52,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341页。
    ③参见西义雄《地藏菩萨の源流思想の研究》,见氏编《大乘菩萨道の研究》,东京:平乐寺书店,1997年,第129-134页;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东京:东京法藏馆,1946年,第489-490页。
    ④尹富《中国地藏信仰》,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22页。
    ①尹富《中国地藏信仰》,第121页。
    ②法藏亡于712年,其所撰《华严经传记》撰时或在此前不久,故崔致远《法藏传》记“此传未毕而逝”。
    ③(唐)法藏《华严经传记》卷4,大正藏第51册,第167页上。
    ④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671页。
    ⑤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672页。
    ⑥(宋)志磐《佛祖统纪》卷33,《大正藏》第49册,第322页中。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87页。
    ③(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8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6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74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76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84,第3063页。《太平广记》标此文引自《史传》,《史传》不详其撰者、撰时。文中提及瘿陶令,据《新唐书·地理志》卷39载瘿陶于天宝元年更名为宁晋,则此文记载天宝年前之事,其撰者疑为天宝前后之人。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68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668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5页。
    ②(唐)薛用弱《集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9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28页。
    ④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2页。
    ①(唐)钟辂《前定录》,第16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46,第1283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240,第1857页。
    ②《旧唐书》卷23,第904页。
    ③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91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2页。
    ②(宋)徐铉《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13页。《太平广记》所引此篇作“未尝不祷金天”。
    ③(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01,第3424页。
    ④(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年,第51页。
    ①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页。贾书于唐时三郎神所论颇详,可参见第52-63页。
    ②《旧唐书·裴寂传》卷57,第2285页。
    ③李靖祈神于庙之说,亦见于《全唐文》卷153所录署名李靖《上西岳书》一文,是文言辞峻利、颇含怨词,后人多认为此文系他人伪托。此篇虽非李靖所著,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人对华岳灵庙的奉祀及将人物命运与华岳庙比附的风气。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8页。
    ①(唐)薛用弱《集异记》,第40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61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62页。
    ①《广异记·赵州参军妻》讲述泰山三郎夺人妻室,叙写手法无出其右,这与华岳神夺妇可视为相近题材。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1985年,第33页。
    ①王梦鸥《唐人小说校释》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第2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11,第2461页。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72页。
    ①《史记·封禅书》卷28,第1369-1370页。
    ②(唐)陈子昂《续唐故中岳体元先生潘尊师碑颂》,见引于《全唐文》卷215,第2177页。
    ③(后唐)冯贽编,张力伟点校《云仙散录》(附《云仙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6页。
    ④(隋)侯白撰,曹林娣、李泉辑注《启颜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⑤(宋)徐铉《稽神录》,第30页。
    ⑥(宋)王溥《唐会要》卷99,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769页。
    ①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小说中的仙界亦有处于地下者。《博异志·阴隐客》记:“神龙元年,房州竹山县百姓阴隐客,家富,庄后穿井二年,已浚一千余尺而无水,隐客穿凿之志不辍。二年外一月余,工人忽闻地中鸡犬鸟雀声。更凿数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而傍行。俄转,会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连一山峰,工人乃下于山。正立而视,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仙府为何出于地下呢?地下守门者如斯解释:“吾此国是下界之上仙国也。汝国之上,还有仙国如吾国,亦曰梯仙国,一无所异”,依照这种解释人间上下皆存仙界,地下仙界并非罕事。参见(唐)谷神子《博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0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3页。
    ①(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71页。
    ②(唐)裴铡著,周楞伽辑注《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③(唐)钟辂《前定录》,第14页。
    ④(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74页。
    ⑤(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3页。
    ⑥(宋)徐铉《稽神录》,第17页。
    ①孙昌武《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第180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3页。
    ②(唐)怀信《释门自镜录》卷2,《大正藏》第51册,第820页下。
    ③(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第426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9页。
    ②(唐)钟辂《前定录》,第11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24,第873页。
    ①(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80页。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18,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183页。
    ③郑学弢校注《列异传等五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135页。按:此处所引《述异记》为祖冲之之作,南朝梁任昉亦有同名作。
    ④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238页。
    ⑤(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7-78页
    ⑥(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28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3页。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2,第211页。
    ③(宋)徐铉《稽神录》,第106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5页。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21页。
    ②根据文意判断,此处“纵”字与后文“纵”必不相同,故方有错追之说。据宋僧宗镜所述、明僧觉连重集《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1载:前者为从(從),后者为纵(縱),当是。《广异记》,第35页。
    ③(唐)钟辂《前定录》,第14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84,第3067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78,第3011页。
    ①(宋)徐铉《稽神录》,第95页。
    ①(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②(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页。
    ③(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道意》卷9,第174页。
    ①(奥)弗洛伊德,孙名之译《释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①(唐)崔龟从《宣州昭亭山梓华君神祠记》,见引于(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29,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514页。崔龟从梦游冥界亦收录于《太平广记》卷308。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48,第1069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38页。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第20-21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7页。
    ③(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92页。
    ④(唐)薛用弱《集异记》,第38页。
    ⑤(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1页
    ①(南朝梁)陶弘景撰,(日)吉川忠夫等编《真诰校注》卷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②(唐)裴铏著,周楞伽辑注《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7页。
    ③(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65页。
    ①孙昌武《文坛佛影》,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97页。
    ②魏庆征编《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02页。
    ③曹凤鸣编著《罗马神话故事》,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88页。
    ④(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69页。
    ①(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第180页。
    ②(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第170页。
    ③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216页。
    ①见引于(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第85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44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4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32,第2640页。
    ④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668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67页。
    ②(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71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6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30,第920页。
    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第131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5页。
    ④(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6页。
    ⑤(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第21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44页。
    ②(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0页。
    ③(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74,第2196页。
    ④(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97,第2811页。
    ⑤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1页。
    ⑥李淑媛《争财竞产——唐宋的家产与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87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03,第2404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21,第855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79,第3018页。
    ①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6页。
    ②1892年瑞士地质学家阿尔伯特·哈伊姆(Heim)根据登山跌下者报告,较早对濒死体验做了现象学描述。此后,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开始增多,揭示了濒死体验的普遍性特征。美国医学哲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于1976年出版《生命之后的生命》(又译《死后见闻》),分析了一百五十名濒死复苏者的自述。(此书还有其他译本,夏乐译《死亡回忆——濒死体验访谈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罗汉等译《濒死体验——一种现象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美国心脏病科专家迈克尔·萨博《死亡的回忆》宣称濒死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奇迹。
    ③冯志颖,刘建勋《1976年唐山地震幸存者中的濒死经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年第4期。
    ④迈克尔·萨博(Sabom)在1982年通过七十一例分析,把濒死体验分为自窥型(从高处某一位置看到自己躯体形象)和超然型(意识明显地进入某一外在领域和范畴)。1983年,Greyson制定第一个濒死体验量表,包括认知、情感、超常、超然四方面,共16项内容。Greyson根据此量表对八十九位有濒死体验的人加以评定,总结出:认知包括时间观念非真实感、思维过程加速、生活回顾和突然醒悟;情感部分包括平静、宽慰、与宇宙合一感和耀眼的光亮体验;超常部分包括视听觉增强,预见性视觉和和躯体外体验;超然部分包括明显地进入非尘世领域、神秘人物等。心理社会学家肯尼斯·赖因格所划分的五个阶段为学术界所认可:安详轻松,感到极度的平静、安详和轻松(占濒死者57%);意识逸出体外,觉得自己的意识甚至是身体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浮在半空中,并可以与己无关似的看医生们在自己的躯体周围忙碌着(占35%):通过黑洞,觉得自己进入了长长的黑洞,并自动地快速向前飞去,还感到身体被牵拉、挤压时的心情更平静(占23%);与亲朋好友欢聚,黑洞尽头出现一束光线,当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亲戚们(他们中有的已去世)出现在洞口来迎接自己,他们全都形象高大,绚丽多彩,光环萦绕。这时,自己一生中的重大经历,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飞逝而过,多数是令人愉快的事件(占 七分之一);与宇宙合而为一,同那束光线融为一体,刹那间觉得自己已同宇宙合而为一(占10%)。有关濒死体验研究,可参阅:Greyson、冯志颖《濒死体验与临终视觉》,《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1年第4期;冯志颖《濒死体验的研究现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6第2期;王云岭《濒死体验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医学与哲学》,2005第8期;何兆雄《濒死体验研究的认识论》,《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3期;陈铮《人临死时将看到什么?——人类濒死体验探秘》,《首都医药》,2007年第5期。
    ①1996年8月16日《南方周末》中《濒死体验——研究报告》一文讲述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濒死体验,其一记:“我仿佛置身于医院的太平间里,看到许许多多的死鬼和不认识的人,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心想这回完了,还未来得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要与父母分离,这时便回顾起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李某(32岁,当年被房梁砸伤了颈椎)”;还有一例记讲述自云:“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露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邀游了一个多小时。这时,天色朦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动。”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6页。
    ③(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卷8,第86页上。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69-70页。
    ②(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第194页。
    ③(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18,第608页。
    ④(唐)迦才《净土论》卷3,《大正藏》第47册,第99页中。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4页。
    ②(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第194页。
    ③(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67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89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18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8页。
    ④(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2页。
    ⑤(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54页。
    ⑥(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卷3,第57页下。
    ⑦(唐)僧详撰《法华传记》卷8,第85页上。
    ⑧此篇并不见于今本《法苑珠林》,或为《太平广记》误引。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11,第767页。
    ⑨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6页。
    ①(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卷5,《大正藏》第15册,第671页下。
    ②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04页。
    ③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27页。
    ④(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46,第1414页。
    ⑤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8页。
    ⑥《炀帝开河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页。
    ①(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6页。
    ③(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12,《大正藏》第1册,第505页上。
    ①(南朝陈)真谛译《立世阿毗昙论》卷8,《大正藏》第32册,第211页下。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8页。
    ③(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4页。
    ④(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29页。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22页。
    ②(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6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4,第704页。
    ④(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57,第1727页。
    ⑤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3,第696页。
    ①(唐)怀信《释门自镜录》卷1,第812页中。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第302,第2394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43页。
    ①(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77页。
    ②(南朝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1,第27页。
    ③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81页。
    ④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168页。
    ⑤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214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95,第633页。
    ①天王之称源于佛教,佛教有四大天王,一字天王未知出处,或为文中虚构。
    ②(北涼)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15,《大正藏》第12册,第454页上。
    ③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1页。
    ④(三国吴)支谦译《维摩诘经》卷1,《大正藏》第14册,第525页下。
    ⑤(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华严经》卷18,《大正藏》第9册,第512页下。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97页。
    ②见引于(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第86页。
    ③(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40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5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7,第723页。
    ③按《太平广记》引《报应录》,此为唐末王毅所撰《报应录》,今已散佚。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12,第780页。
    ④(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5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22页。
    ②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33页。
    ④(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33页。
    ⑤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672页。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3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7页。
    ①(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续集卷7,第267页。此故事又见录于《太平广记》卷381。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7,第726页。
    ③(宋)徐铉《稽神录》,第107页。
    ④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4,第703-704页。
    ①见引于(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上,第87页。
    ②见引于(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第90页。
    ③(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3页。
    ②(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8,《大正藏》第9册,第117页中。
    ③(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10,第129页下。
    ④(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卷7,《大正藏》第9册,第58页中。
    ①(唐)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40,《大正藏》第10册,第846页下。
    ②(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4页。有关达摩的记载传记不明,达摩见梁武帝的传说见于《坛经》,印顺法师认为它多少有些事实依据。参见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第6页。
    ③(五代)静、筠禅师《祖堂集》卷2,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96-97页。
    ①(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第64-65页。
    ②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4页。
    ①《太平广记》卷325引《法苑珠林》,然今本《法苑珠林》并无此篇,疑《太平广记》误记。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25,第2578页。
    ①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第10页。
    ①(唐)梁肃《止观统例议》, 《全唐文》卷517,第5258页。
    ①(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0页。
    ②(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62页。
    ③(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72页。
    ④(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147页。
    ①参见笔者硕士毕业论文《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四位诗人的佛教意趣》,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张海沙《唐宋文人对<法华经>的接受与运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93页。
    ③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34页。又据王振国、张丽明《龙门石窟观世音像的流行特点》一文补阙,该文收入李振刚主编《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文章作“王德仁女小娘,为亡父敬造观世音菩萨并造《法华经》一部。又舍衣作石桥南,愿因果资益,存亡成无上觉。”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①(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449页。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29页。
    ③(唐)李复言撰编,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第174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2,第684页。
    ②(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79,第2319页。
    ③(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6页。
    ①(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97,第2811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8,第734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7,第724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4,第703-70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3页。
    ②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后跋云:“于唐天复八载,岁在戊辰四月九日,布衣翟奉达写。”天复仅有四年,此因敦煌边陲不知唐室变易而仍袭唐号,故知其抄写时间实为后梁开平二年(908)。而据S.4037正面所抄唐末禅月大师《赞念法华僧》及背面所记“乙亥年正月十日”,可钩稽S.4037抄写年代当为后梁乙亥(915)年。
    ③《三宝感通录》抄录了《大唐内典录》原文,而《律相感通传》则袭抄《道宣律师感通录》文字。故该故事在道宣笔下分为两类型:一类为《大唐内典录》、《三宝感通录》,另一类包含《道宣律师感通录》、《律相感通传》。
    ④(宋)祝穆《方舆胜览》,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910页。
    ①以敦煌写卷为代表的应验故事是唐代此类故事的一个缩影,此个案有利于考察唐代应验故事的演变和流传。从这个故事的演变轨迹,可以探绎此类故事大致发展模式:应验类小说从单篇著作逐渐扩展为普及类的作品,这与佛教的普及化历程是相一致的;在流传过程中故事不断被赋予新意,并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应验类小说一旦符契于社会信仰潮流,则更容易兴盛和流传。
    ①(唐)独孤及《<金刚经>报应述(并序)》,《全唐文》卷389,第3962页。
    ②(唐)阙名《金光照和尚碑》,《全唐文》卷993,第10291页。
    ③(唐)卢涣《大唐河南府阳翟县善才寺文荡律师塔碑铭(并序)》,《全唐文》卷330,第3342页。
    ④释延寿《金刚证验赋》,《全唐文》卷922,第9605页。
    ⑤杜正乾《唐代的金刚经信仰》,《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第56页。
    ⑥《续高僧传》卷5,第466页中。
    ①(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1页。
    ②(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第736页。
    ③吴梦麟《房山石经本<唐玄宗注金刚经>录文——附整理者后记》,《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2期,第19页。
    ④(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14,《大正藏》第55册,第878页下。
    ⑤(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8页。
    ⑥(唐)朱景玄撰;温肇桐注《唐朝名画录》,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②(唐)慧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卍续藏》第38册,第660页。此段文字是否为六祖所撰,尚存疑问。李富华《关于六祖大师研究中的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一文针对《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沿用的传统注释方式及达摩传《金刚经》的纰漏提出质疑,认为此文当为宋人杜撰。李文收于释妙峰主编《曹溪禅研究(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11页。
    ③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44页。
    ①(唐)真言《大唐金刚般若石经记》,《全唐文》卷916,第9549页。
    ②《旧唐书》卷165,第4312页。
    ③(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2页。
    ④(唐)处讷《结九品往生社序》,《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50,第10939页。
    ⑤(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第4页。
    ⑥(唐)慧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序》,第660页。
    ⑦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35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94页。
    ②(唐)杜佑《通典》卷138,第3514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00,第2380页。《太平广记》引出《处士萧时和作传》,当为萧时和所撰。据宋周密《志雅堂杂钞》卷下载:“《景云天祚永归录》所言睿宗龙飞先兆,大历间萧时和撰”,则知萧时和为大历间人。
    ②《礼记正义》卷56,《十三经注疏》,第1656页。
    ③马伯英《我国最早的死亡诊断法》,《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1期。
    ①(宋)徐铉《稽神录》,第60页。
    ①(南朝宋)沮渠京声译《弟子死复生经》,《大正藏》第17册,第868页中。
    ②(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1,《大正藏》第30册,第282页上。
    ③(宋)道诚辑《释氏要览》卷下,《大正藏》第54册,第305页下。
    ④王国良《冥祥记研究》,第217页。
    ①(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2,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689页。
    ②叶舒宪,田大宪《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③《曹溪大师别传》,蓝吉富《禅宗全书》第1册,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第168页。又见引于《坛经校释》(节选),第130页。
    ④(唐)李翱《去佛斋(并序)》, 《李文公集》卷4, 《四部丛刊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第16页。
    ⑤(唐)谷神子《博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⑥(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07页。
    ⑦(唐)实叉难陀《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大正藏》第13册,第783页上。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49页。
    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第18页。
    ③(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132页。
    ④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21,第855页。
    ⑤(唐)谷神子《博异志》,第40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20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44,第275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57页。
    ②(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第44-45页。
    ①此篇《太平广记》卷330引自《灵异集》,明抄本作《灵怪集》,撰者不详。
    ②(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92页。
    ①(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141页。
    ②《史记》卷122,第3142页。
    ③《新唐书》卷109,第4107页。
    ④(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0-61页。
    ⑤(唐)李匡义《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7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页。
    ①(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14-115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1页。
    ③(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第120页。
    ④(唐)王建《王建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页。
    ①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60页。
    ②(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16,《续修四库全书》第8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5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23,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439页。
    ④(唐)张籍《张籍诗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79页。
    ⑤上述三诗见引于(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643,卷684,卷739第7423页,第7922页,第8521页。
    ①(唐)李贺著,(清)王琦等评注《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1页。
    ②(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97,第1293页。
    ③(唐)谷神子《博异志》,第41页。
    ④(唐)王焘《外台秘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第358页。
    ⑤(唐)一行《七曜星辰别行法》,《大正藏》第21册,第453页中。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1页。
    ②《旧唐书·苗晋卿传》卷113,第3349页。
    ①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04页。
    ②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17页。
    ③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57-759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5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23,第867页。
    ①以上四则见于《朝野佥载》,第37页,第43页,第148-149页,第164页。
    ①(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第152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8页。
    ①(明)黄道周《三易洞玑》卷1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①蒲向明《玉堂闲话评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②(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第108页。
    ①(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26页。
    ②(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第175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30,第2621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48,第2758-2759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40,第2695页。
    ①(南朝宋)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78-579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283,第2259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32,第2636页。
    ④《太平广记》卷485作“陈鸿撰”,据周绍良等先生考证当为陈鸿祖撰,故文中四处自言“鸿祖”。
    ①(唐)谷神子《博异志》,第41页。
    ②范崇高《中古小说校释集稿》,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33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47,第1060页。
    ④(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第43页。
    ⑤(唐)钟辂《前定录》,第9页。
    ⑥(明)龚廷贤撰,鲁兆麟主校《寿世保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第67页。
    ⑦(宋)王继先等撰,尚志钧校注《绍兴本草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⑧(元)贾铭著,程绍恩等点校《饮食须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5页。
    ⑨(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130页。
    ①高启安,王玺玉《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食品种研究——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第67页。
    ②(三国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卷下,《大正藏》第3册,第65页上。
    ③(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11,《大正藏》第12册,第430页上。
    ④(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第189页。
    ①(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5,《大正藏》第4册,第225页上。
    ②(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15,《大正藏》第17册,第93页中。
    ③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39页。
    ④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第705页。
    ⑤(西晋)法炬译《前世三转经》,《大正藏》第3册,第449页上。
    ①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编校小组编校《关汉卿戏剧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20页。
    ②(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3页。
    ③(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567页。
    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845页。
    ⑤(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64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②(宋)曾慥辑《类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第2870页.
    ③(唐)法琳撰《辩证论》,《大正藏》第52册,第538页中。
    ④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52,第2784页。
    ⑤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12,第2468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57,第1126页。
    ②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8,第734页。
    ③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00,第2380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4-35页。
    ①(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下,第102页。
    ②(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第70页。
    ①见引于《太平广记》卷100,第471页。
    ①(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卷中,第93页。
    ②(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4页。
    ③(唐)李复言撰,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第194-195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185-186页。
    ①萧登福《敦煌俗文学论丛》,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28页。
    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81页。
    ②(清)石玉昆《七侠五义》,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第52页。
    ①(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98页。
    ②(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第152页。
    ③(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丛书集成初编》第272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4页。
    ④(明)谢肇淛《五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40页。
    ⑤(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70页。
    ②(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2页。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第438页。
    ②姜泣群辑《民国野史》第2册,上海:光华编辑社,1917年,第110页。
    ①(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第33页。
    ②(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705页。
    ③有关《点石斋画报》中科榜问题,可参见李兵《<点石斋画报>:图文呈现科举(下)》,《科举学论丛》 第2辑,线装书局,2009年,第87页。
    ①(清)梁恭辰《劝戒录选》,《丛书集成续编》第2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661页。
    ②(明)刘元卿《贤奕编》卷2,《丛书集成新编》第8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第522页。
    ③(宋)王从谨《清虚杂著补阙》,《丛书集成初编》第389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页。按:车吉心主编《中华野史·宋朝卷》(泰山出版社,2002年,第1002页)载作者为王从,因原书作“王从 谨补录”,“谨”字或为敬辞。
    ①(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第139页。
    ②《全唐文》附《唐文拾遗》卷61,第2061页。
    ③《太平广记》此条谈恺刻本引自《撒诚录》;孙潜抄宋本作《做诫录》,当是。此则文献见引于《太平广记》卷314,第2483页。
    ①(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②(清)惜红居士编纂《海公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507页。
    ③(清)慵讷居士著,陶勇标点《咫闻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第2页,第82页。
    ④(清)吴璿《飞龙全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9页。
    ⑤(清)李调元《童山诗集》卷38, 《丛书集成初编》第23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3页。
    ①(宋)洪迈《夷坚志》,第1250页。
    ②(宋)洪迈《夷坚志》,第47页。
    ③(宋)蒋叔舆《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道藏》第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第722页。
    ①(宋)谢枋得《代五显庙巫祝为还愿人放罪文》,见引于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55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137页。
    ②(宋)谢枋得《代昭懿庙巫祝为妇人还愿放罪文》,见引于《全宋文》第355册,第137-138页。
    ③(清)董说著《西游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④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页。
    ①(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三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6-477页。
    ②唐英编《古柏堂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5页。
    ③(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8页。
    ①(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95-196页。
    ②(明)安遇时编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③(元)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7页。
    ④(明)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14页。
    ⑤(清)艾衲居士编著,张敏标点《豆棚闲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第46页。
    ①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673页。
    ②(宋)蒋叔舆《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 《道藏》第9册,第690-691页。
    ③陆判官的来历,蒲文语焉不详。《稽神录·建康乐人》载建康乐人被招鬼陆判官冢,为乡里所传。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34页。
    ①(清)袁枚撰,申孟、甘林点校《子不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6页。
    ①(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458页。
    ①(清)袁枚撰,申孟、甘林点校《子不语》,第107页。
    ②(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5页。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568页。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汉]刘熙《释名》,《丛书集成初编》第1151册,中华书局,1985年。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
    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
    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书局,2006年。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丛书集成初编》第3118册,中华书局,1985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宋敏求《长安志》,成文出版社,1990年。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
    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
    王利器撰《文子疏义》,中华书局,2000年。
    何宁撰《淮南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
    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
    [晋]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
    [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
    [南朝梁]陶弘景撰,[日]吉川忠夫等编《真诰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晋]释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年。
    [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7年。
    [南朝宋]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后记》,中华书局,2007年。
    [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幽明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中华书局,1996年。
    鲁迅《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隋]侯白撰,曹林娣、李泉辑注《启颜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中华书局,1992年。
    [唐]郎余令撰,方诗铭辑校《冥报拾遗》,中华书局,1992年。
    [唐]戴孚撰,方诗铭辑校《广‘异记》,中华书局,1992年。
    [唐]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97年。
    [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中华书局,1997年。
    [唐]谷神子《博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薛用弱《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
    [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58年。
    [唐]裴铡著,周楞伽辑注《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范摅《云溪友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唐]张读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宣室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冗撰,张永钦、侯志明点校《独异志》,中华书局,1983年。
    [唐]冯翊子《桂苑丛谈》,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唐]苏鹗《杜阳杂编》,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58年。
    [唐]康骈(軿)《剧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唐]牛僧孺编,程毅中点校《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
    [唐]李复言编,程毅中点校《续玄怪录》,中华书局,1982年。
    [唐]李玫撰,李宗为校点《纂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钟辂《前定录》,《丛书集成初编》第2704册(据百川学海本排印),中华书局,1991年。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
    罗联添《刘宾客嘉话录校补及考证》,《唐代文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后唐]冯贽编,张力伟点校《云仙散录》,中华书局,1998年。
    [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丛书集成初编》第2843册,中华书局,1985年。
    《炀帝开河记》,《丛书集成初编》第2685册,中华书局,1991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校点《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五代]王仁裕著,蒲向明评注《玉堂闲话评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
    [五代]王仁裕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中华书局,1996年。
    [宋]曾慥辑《类说》,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丛书集成初编》第2723册,中华书局,1991年。
    [宋]方勺撰,许沛藻,杨立扬点校《泊宅编》,中华书局,1983年。
    [宋]洪迈《夷坚丙志》,中华书局,1981年。
    [宋]王从谨《清虚杂著补阙》,《丛书集成初编》第3892册,中华书局,1991年。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
    [元]高明著,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元]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2006年。
    [明]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明]谢肇淛《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
    [明]刘元卿《贤奕编》,《丛书集成新编》第8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明]安遇时编集《包龙图判百家公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艾衲居士编著,张敏标点《豆棚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清]袁枚撰,申孟、甘林点校《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董说《西游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石玉昆《七侠五义》,中国书店,1989年。
    [清]惜红居士编纂《海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清]慵讷居士著,陶勇标点《咫闻录》,重庆出版社,1999年。
    [清]吴璿《飞龙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清]梁章钜撰,陈铁民点校《浪迹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
    [清]梁恭辰《劝戒录选》,《丛书集成续编》第21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姜泣群辑《民国野史》第2册,光华编辑社,1917年。
    [唐]王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
    [宋]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宋]王继先等撰,尚志钧校注《绍兴本草所有注》,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元]贾铭著,程绍恩等点校《饮食须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明]龚廷贤撰,鲁兆麟主校《寿世保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俞樾撰,贞凡等点校《茶香室丛钞》,中华书局,1996年。
    [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清光绪23年(1897)刊(杨氏邻苏园)。
    [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2005年。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项楚《寒山诗注(附拾得诗注)》,中华书局,2000年。
    [唐]李匡义《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79册,中华书局,1985年。
    [唐]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
    [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
    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
    [唐]王建《王建诗集》,中华书局,1959年。
    [唐]张籍《张籍诗歌》,中华书局,1959年。
    [唐]李翱《李文公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19年。
    [唐]李贺著,[清]王琦等评注《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1959年。
    陆永峰《禅月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第502页。
    [唐]罗隐,雍文华校辑《罗隐集》,中华书局,1983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唐英编《古柏堂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编校小组编校《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
    [明]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李调元《童山诗集》,《丛书集成初编》第2314册,中华书局,1985年。
    [三国吴]支谦译《菩萨本缘经》,《大正藏》第3册。
    [三国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大正藏》第4册。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后秦]鸠摩罗什《阿弥陀经》,《大正藏》第12册。
    [北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大正藏》第17册。
    [北魏]吉迦夜,昙曜译《杂宝藏经》,《大正藏》第4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北凉]浮陀跋摩,道泰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8册。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北齐]那连提耶舍译《大悲经》,《大正藏》第12册。
    [南朝宋]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
    [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大正藏》第4册。
    [梁]僧佑撰《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梁]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
    [隋]智者说,灌顶记《妙法莲华经文句》,《大正藏》第34册。
    [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47册。
    [唐]法琳《辨正论》,《大正藏》第52册。
    [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
    [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唐]道宣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大正藏》第52册。
    [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大正藏》第55册。
    [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
    [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
    [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正藏》第13册。
    [唐]不空《焰罗王供行法次第》,《大正藏》第21册。
    [唐]一行《宿曜仪轨》,《大正藏》第21册。
    [唐]善无畏《阿咤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大正藏》第21册。
    [唐]般刺蜜帝译《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册。
    [唐]僧详撰《法华经传记》,《大正藏》第51册。
    [唐]惠详撰《弘赞法华传》,《大正藏》第5册。
    [唐]怀信《释门自镜录》,《大藏经》第51册。
    [唐]法藏集《华严经传记》,《大正藏》第51册。
    [唐]惠英撰《华严感应传》,《大正藏》第51册。
    [唐]孟献忠《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卍续藏》第149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唐]于顺编集《庞居士语录》,《卍续藏》第12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唐]楼颍撰《善慧大士语录》,《卍续藏》第12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唐]复礼撰《十门辩惑论》,《大正藏》第52册。
    [唐]藏川《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卍续藏》第150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五代]静、筠禅师,《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年。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
    [宋]慈远述《十牛图颂》,《卍续藏》第113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
    [宋]晦堂师明编《续古尊宿语要》,《卍续藏》第11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宋]法贤译《护国经》,《大正藏》第1册。
    [宋]施护译《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第1册。
    [宋]施护译《大集会正法经》,《大正藏》第13册。
    [宋]志磐《佛祖统纪》,《大藏经》第49册.
    [元]普瑞《华严悬谈会玄记》,《卍续藏》第12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曹溪大师别传》,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册,台湾文殊出版社,1988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感应传》,《卍续藏》第149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方广铝《藏外佛教文献》,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1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院,1985年。
    印顺《中国禅宗史》,上海书店,1992年。
    岑仲勉《隋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
    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金克木《梵竺庐集》乙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蓝吉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年。
    王梦鸥《唐人小说校释》,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陈允吉《唐音佛教思辨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第6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洪《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洪《浅俗下的厚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孙昌武《游学集录——孙昌武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中华书局,2001年。
    萧登福《汉魏六朝佛道两教之天堂地狱说》,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萧登福《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文津出版社,1990年。
    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萧登福《敦煌俗文学论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
    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李丰楙《误入与谪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96年。
    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省思》,联经出版社,1993年。
    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
    罗汉等译《濒死体验——一种现象的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卢建荣《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
    陈士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巴蜀书社,2006年。
    静宜文理学院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联经出版社,1982年。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夏广兴《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张国风《<太平广记>版本考述》,中华书局,2004年。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郭玉雯《聊斋志异的幻梦世界》,台湾学生书局,1985。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范崇高《中古小说校释集稿》,巴蜀书社,2006年。
    李淑媛《争财竞产——唐宋的家产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
    赵英山《古青铜器铭文研究》第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钱穆《灵魂与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牟钟鉴《中国道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编初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王国良《冥祥记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
    罗振玉《雪堂类稿甲·笔记汇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项楚《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
    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魏庆征编《古代两河流域与西亚神话》,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曹凤鸣编著《罗马神话故事》,四川美术出版社,2002年。
    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0年,第304页。
    陈登武《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S.381《唐京师大庄严寺僧释智兴鸣钟感应记》。
    S.1963《金光明经卷第一》题记(《卢大娘写<金光明经>记》)。
    S.2144《韩擒虎话本》。
    S.2605《金刚经题记》。
    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S.2630《唐太宗入冥记》。
    S.3092《道明还魂记》。
    S.4037v《李庆持经灵验记》。
    S.4037《苟居士写经灵验记》。
    S.6836《叶净能诗》。
    P.2193《目连缘起》。
    P.2094《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
    P.2881《妙法莲华经》卷1题记。
    上图084(812531《黄仕强传》。
    北成96《目连变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99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
    汪泛舟校释《敦煌石窟僧诗校释》,香港和平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任半塘《敦煌歌词总编》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英]爱德华·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德]鲍吾刚著,严蓓雯等译《中国人的幸福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日]荻原云来编纂《梵和大辞典》,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
    [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日]东洞益吉《药征全书》,上海中医书局,1931年。
    [日]诹访春雄,黄强译《日本的幽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日]西义雄《地藏菩萨の源流思想の研究》,见氏编《大乘菩萨道の研究》,东京平乐寺书店,1997年。
    [日]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东京法藏馆,1946年。
    [日]诸桥辄次《大汉和辞典》,大修馆书店,1986年。
    [日]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东京书籍株式会社,1975年。
    [日]望月信亨《望月佛教大辞典》,世界圣典刊行协会,1933年。
    [日]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世界佛学名著泽丛》第47册,《宋代佛教史研究中国佛教史论集》,华宇出版社,1987年。
    范军《佛教地狱观念与晋唐叙事文学》,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尹富《中国地藏信仰》,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邓星亮《唐代冥婚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简梅青《<金刚般若经集验记>文献学价值探析》,《安大史学》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玉麟《化度寺与高颖宅》,《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贾二强《论唐代的华山信仰》,《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
    胡同庆《敦煌晚期壁画中的天国图像》,《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
    钱光胜《从王梵志诗看初盛唐时期民间的地狱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钟海波《敦煌讲唱文学中的佛教文化》,《唐都学刊》,2004年第3期。
    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姚平《论唐代的冥婚及其形成的原因》,《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兼与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问题》,《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