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湖湘诗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湖湘诗派是兴起于近代初期而与宋诗派相抗衡的一大诗歌流派。其代表作家“湘中五子”结为“蘭林词社”,以《骚》心《选》旨为宗,取法汉魏诗歌形式,抒发心中悲情,在近代诗坛上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继陆机之后提出了“诗缘情”的思想,反对“文以载道”说,在诗歌史上具有变革时代风气的意义。
     本文主要以湖湘诗派代表作家“湘中五子”为中心,探索湖湘诗派的精神所在,推究了这一诗派演进的过程,考察了它对文学遗产的继承和对近现代文学产生的影响。全文共八章,二十四万字,分为生成论、本体论、影响论三个部分:
     湖湘诗派的形成与近代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楚文化崇尚个性的精神与南方文学的抒情传统是湖湘诗派精神的源泉,晚明以来崇尚性灵的文人推崇的汉魏古诗为湖湘诗派的精神提供了寄居之所。
     湖湘派诗派之名,源于“汉魏派”之说,作家以崇尚《骚》心《选》旨的湖湘作家为主,代表作家有王闿运、邓辅纶、邓绎、李寿蓉及龙汝霖诸人,其他地域受其影响而濡染了楚风的诗人也包括在内。以王闿运、邓辅纶退隐衡邵及第二代诗人的出现为界,分为开创期、持续期与传承期。湖湘派诗歌情调以悲哀为主,风格趋于古艳。王闿运的“诗缘情”说、邓绎的“诗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此派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主张。湖湘诗派领袖王闿运以其高才绮思抒发了人生的悲音,“湘绮笔仗”境界高远,于清绮雅洁中蕴涵悲情,语带幽怨。“蘭林词社”中邓辅纶写时世之篇与和陶之作,醇而能肆;邓绎感怀之诗、写景之篇,体现了“与古为新”的艺术追求;李寿蓉梦中诗、狱中诗、咏蘭诗,境界悠远迷濛,时出于六朝之外;龙汝霖诗歌中飘泊的孤客情怀,运用近体诗而能突破樊篱,在情感上追踪楚《骚》,在体式上则得汉魏诗歌之风神而出于汉魏之外。随着影响的扩大,湘中出现了唱和诗人群,其影响上达庙堂、深及山林,并涌现了第二代湖湘派诗人;一些湖湘派诗人宦游他乡,与异域诗人唱和,由此出现了异域湖湘派诗人。
     影响所及,“同光体”以宋诗对抗所谓“墨守盛唐”之论因湖湘派而发,“诗界革命”派的理想诗境与湖湘诗派论诗主张相近,中晚唐诗派、西昆体诗歌中的伤感与颓唐,也可以在湖湘诗派中找到根据,苏曼殊之感伤又为王闿运之同调。至于易代之际,其流波余韵依然绵延不绝,湘中诗歌近于浪漫的特点、江南文坛的魏晋之风、蜀中感伤诗歌的兴起都与湖湘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诗歌的精神来看,湖湘派诗歌以其浓郁的抒情性形成了近代诗歌史上一个感伤诗派。近代学风之变起自王闿运,感伤诗歌的兴起也源于湖湘诗派,尽管诗歌中以新材料造新境界始于“诗界革命”派、清新而悠远的意境多见于苏曼殊诗歌中,但湖湘派诗歌作为近代诗歌史上感伤诗歌的开拓者,对近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is a poetic school that rose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 contending with the Song Poetry. Its representative poets“the Five Masters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gathered together as“Lanlin Society of ci”. They took Li Sao and Wen Xuan as their guide and followed the form of the poetry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 of sorrow, and formed a romantic trend of literary thought in the modern poetry.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Huxiang poetry Wang Kaiyun put forth the idea that“poetry results from feelings”as a reaction to the idea that“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s to convey the Tao”, which, in both ideology and literature,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reforming the general literary mood of the times.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s on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of the Huxiang poetry“the Five Masters in Central Hunan Province”, and explores the spirit of this school, examines its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spects its indebtedness to the literary heritag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up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eight chapters, including three parts respectively concerning the origins of the Huxiang poetry, the poetry itself, and it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modern times. The spirit of the Chu culture’s advocating of personality and its tradition of expressing emotions inherited from the southern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times are the sources for the spirit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the poetry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which advocated temperament offered the dwelling-place for the spirit of this school.
     The name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came from the theory of the Hanwei School. The writers were chiefly the Huxiang poets who advocated taking Li SAO and Wen Xuan as their guide,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including Wang Kaiyun, Deng Fulun, Deng Yi, Li Shourong and Long Rulin as well as some poets in other places who were influenced by the literary style of Chu. The history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was divided into the flowering period, the retiring period and the inheriting period. It is predominated by a mood of sorrow, and tends to be characterized by an old and flowery style. Wang Kaiyun’s idea that“poetry results from feelings”, Deng Yi’s theory that“poetry imitates nature”and Chen Rui’s new doctrine about temperament revealed the major views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The leading figure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Wang Kaiyun expressed his great sorrow in his poetry. Deng Yi’s lyrics and poetry on natural scenery revealed his artistic pursuits; Li Shourong’s dream poems, prison poems are sometimes better than the poems in the Six Dynasties; Long Rulin’s poems revealed his lonely feelings, and his poems took the form of the“modern style”poetry yet went beyond its restraints, followed Li SAO in feelings, and in form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pirit of the poetry of the Han and Wei Dynasties yet superior to them.
     So far as the influence is concerned, the ideal poetic mood of the school of“Poetic Revolution”was similar to the poetic theory of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the sentimentalism and decadence in the poetry of the mid-and-late Tang Dynasty and that of the“Xikun”style could also be traced back to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and Shu Manshu’s sentimentalism resembled Wang Kaiyun, too.
     As for the spirit,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compared with the Song Poetry, emphasized the change of academic style. It, with its strong lyricism, became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sentimental poetry of the modern times; the change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modern times started with Wang Kaiyun; the sentimental tone of the poetry also originated from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The poetry of the Huxiang school, as the pioneer of the sentimental poetry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poetry, ha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up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引文
1、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年。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
    3、阮元等:《国史稿文苑传》,《清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年
    4、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
    5、萧一山:《清代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美]费正清等编,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7、(晋)张辅著、舒焚校注,(清)甘鹏云著、石洪运点校:《楚国先贤传校注·楚师儒传点校》,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年。
    8、朱孔章:《中兴将帅别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85 年。
    9、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台北:明文书局,1985 年。
    10、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1、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清代传记丛刊》本。
    12、陶湘编:《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清代传记丛刊本。
    13、金梁辑录:《近世人物志》,《清代传记丛刊》本。
    14、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
    15、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 年。
    16、曾卓、丁保赤标点:《湘雅摭残》,长沙:岳麓书社 1988 年。
    17、沈云龙:《现代政治人物述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8、萧艾:《王湘绮评传》,岳麓书社,1997 年。
    19、朱克敬:《儒林琐记 》,《清代传记丛刊》本。
    20、姚永朴:《旧闻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1、李放纂辑:《皇清书史》,《清代传记丛刊》本。
    22、徐一士:《一士类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33 年。
    23、徐一士:《一士谈荟》,《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4、周询:《蜀海丛谈》,《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5、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
    26、胡钧:《张文襄公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7、胡适:《章实斋年谱·齐白石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8、邵镜人:《同光风云录》,香港:九龙自由出版社,1957 年。
    29、陶菊隐:《政海轶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
    30、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3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1983 年。
    32、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 年。
    33、张星烺:《欧化东渐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
    3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年。
    35、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36、陈伯海主编:《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年。
    37、龙榆生《中国韵文史》上海古籍 2002
    3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
    39、张宗祥:《清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年。
    40、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现代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1、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4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43、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44、汪辟疆撰,高拜石校注,周骏富补:光宣诗坛点将录校注,《清代传记丛刊》本。
    45、罗宗强:《唐诗小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
    46、司马长风:《中国文学史》,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8 年。
    47、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年。
    48、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年。
    49、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年。
    50、朱则杰:《清诗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
    51、严迪昌:《清诗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年。
    52、李继凯、史志谨:《中国近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53、萧华荣:《中国诗歌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54、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5、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56、陈书良主编:《湖南文学史》(古代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57、孙海洋:《湖南近代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
    58、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年。
    59、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美学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年。
    60、吴功正:《唐代美学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61、[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
    62、锺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6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
    64、俞樾:《春在堂随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年。
    65、汲修主人(昭连):《啸亭杂录》,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66、梁章钜:《退庵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67、陈康祺:《郎潜二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68、陈沆:《诗比兴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69、邓绎:《时务撮要》,光绪丙申年春月刊。
    70、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1、冯煦:《蒿庵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2、刘声木,《苌楚斋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3、王之春,《椒生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4、胡敬思:《退庐全集·国闻备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5、圣教杂志社编:《天主教传入中国概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6、左舜生:《万竹楼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7、唐才常:《觉颠冥斋内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78、孙德谦:《孙隘堪所著书·六朝丽指》,民国十六年,四益宧刻本
    79、庄蔚心:《宋诗研究》,上海:大东书局,1925 年
    80、杨钧:《草堂之灵》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 年。
    81、李肖聃:《湘学略》,长沙:岳麓书社,1988 年。
    82、易宗夔:《新世说》,《清代传记丛刊本》。
    83、梁启超著、舒芜校点:《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
    8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北平:北平人文书店印行,1932 年。
    85、程会昌(千帆)编撰:《文论要诠》,开明书店 1948 年。
    86、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
    87、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8、吴奔星、李兴华选编:《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89、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90、钱仲联:《梦苕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91、王运熙:《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2、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93、钱仲联著、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年。
    9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95、赵沛霖:《兴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
    96、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97、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98、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99、陈渊居:《清代诗歌与王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
    100、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01、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
    102、曹虹:《阳湖文派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 年。
    103、王兴国、聂荣华主编《湖湘文化纵横谈》,长沙:湖南文学出版社,1996 年。
    104、余恕诚:《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05、朱维铮:《探索真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06、王英志:《性灵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07、熊宪光:《纵横家研究》,重庆出版社,1998 年。
    108、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09、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0 年。
    110、王晓清:《学者的师承与家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11、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12、成晓军:《曾国藩的幕僚们》,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年。
    113、罗时进:《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14、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汉城:新星出版社,2001 年。
    115、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116、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古代复古文学理论的美学探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
    117、张仲谋:《近古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18、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19、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
    120、张静:《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21、郭延礼、武润婷:《中国文学精神》,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22、石玲:《袁枚诗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 年。
    123、管林:《岭南晚清文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24、王立新:《开创时期的湖湘学派》,长沙:岳麓书社,2003 年。
    125、陈玉兰:《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
    126、刘再华:《近代经学与文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年。
    127、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88 年。
    128、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92 年。
    129、[日]桥本万太郎著,余志鸿译,《语言地理类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130、[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31、王夫之:《楚辞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
    132、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
    133、逯钦立校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134、曾国藩著,熊宪光、蓝锡麟主注:《经史百家杂钞》,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年。
    135、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136、徐陵编:《玉台新咏》,北京:中国书店,1986 年。
    137、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138、王闿运:《八代诗选》,光绪十六年秋江苏书局刊板。
    139、钱锺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03 年。
    140、陈子龙等编:《皇明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年。
    141、沈德潜等编:《历代诗别裁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42、姚鼐、王先谦编:《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43、张应昌辑:《清诗铎》,中华书局,1960 年。
    144、王先谦编:《骈文类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年
    145、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1931 年天津徐氏退耕堂刊本。
    146、陈衍:《近代诗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年。
    147、钱仲联编:《近代诗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年。
    148、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清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年。
    149、龙伯坚藏:《近代湘贤手札》,《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0、孟郊著、郝世峰笺注:《孟郊诗笺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51、王夫之著:《船山遗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年。
    15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3、陶澍:《陶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 年。
    154、贺长龄:《耐庵奏议存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5、魏源著《古微堂内外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6、罗泽南著,郭嵩焘编:《罗忠节公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7、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同治十三年传忠书局刻本。
    158、刘蓉著:《养晦堂文·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59、陈澧:《东塾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60、彭玉麟:《彭玉麟集》,长沙:岳麓书社,2003 年。
    161、邓辅纶:《白香亭诗》,光绪十九年八月河东督署刊行。
    162、郭嵩焘:《郭嵩焘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 年。
    163、王闿运:《湘绮楼全集》,宣统二年上海国学扶轮社刊本。
    164、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 年。
    165、邓绎:《藻川堂全集》,光绪长沙刻本。
    166、龙汝霖:《坚白斋集》,光绪七年刊本。
    167、高心夔:《高陶堂遗集》,光绪八年平湖朱氏刻本。
    168、李寿蓉:《天影盦诗存》,1915 年铅印本。
    169、李寿蓉著,周子谦注:《榆囹读史草》1915 年铅印本。
    170、吴汝纶著,吴闿生编:《桐城吴先生文·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1、李榕著,蒋德钧辑:《辑李申夫先生全集》,
    172、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3、莫与俦、莫友芝:《莫氏四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4、尹耕云:《心白日斋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5、浮湘客:《浮湘访学集》,光绪三年长沙刻本。
    176、叶德辉编:《翼教丛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7、王先谦:《虚受堂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8、冯煦:《蒿盦类稿·续稿·奏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79、王先谦:《虚受堂诗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
    180、谭嗣同:《谭浏阳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
    181、潭嗣同、刘光第等:《戊戌六君子遗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年。
    182、刘光第:《刘光第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183、瞿宣颖辑:《长沙瞿氏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84、黎培敬著,黎承礼编:《黎文肃公遗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85、黄遵宪著、钱仲联笺注:《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186、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87、陈三立著、李开军校:《散原精舍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
    188、释敬安著:《八指头陀诗集八指头陀杂文》,民国八年北京法源寺刻本。
    189、释敬安著,梅季点辑,《八指头陀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4 年,
    190、谭延闿:《慈卫室诗草·粤行集·訒庵诗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91、樊增祥著,凃晓马、陈宇俊点?骸斗绞罚虾#荷虾9偶霭嫔纾?004 年。
    192、杨庄:《湘潭杨庄诗文词录》,1940 年铅印本。
    193、李瑞清:《清道人遗集》,中华书局,1939 年。
    194、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1934 年宁武南氏校印本。
    195、陈锐:《袌碧斋集》,1929 年排印本。
    196、陈锐:《袌碧斋诗词丙丁戊稿》,民国间刊本。
    197、陈训正著:《天婴室存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98、魏繇著:《邵阳魏先生遗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199、沈曾植著、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200、杨度:《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年。
    201、易顺鼎著,王飙校点:《琴志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202、胡朴安编:《南社丛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02、金天羽:《天放楼文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03、刘师培:《刘师培辛亥以前文选》,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1998 年。
    20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
    205、王照:《小航文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206、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年。
    207、吴虞:《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
    208、胡适:《尝试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年。
    209、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北京: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
    210、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211、傅璇琮:《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傅璇琮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年。
    212、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213、王夫之等著、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214、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1983 年。
    215、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7 年
    216、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年。
    1、李行之、何孝积:《王闿运》(《求索》1983.03)
    2、马积高:《略论王闿运其人与其诗》(《中国文学研究》1985.01)
    3、陶先淮:《王闿运生平大事年表》(《中国文学研究》1985.01)
    4、陆草:《试论王闿运的“治情说”及其审美倾向》(《中州学刊》1985.03)
    5、何绵山:《简论王闿运的创作及影响》(《东疆学刊》1986.01)
    6、刘诚:《“销尽锋芒百炼中”——邓辅纶诗歌略论》(《求索》1986.02)
    7、陶先淮:《一幅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画卷——试论王闿运的长篇组诗〈独行谣〉》(《中国文学研究》1987.02)
    8、祁龙威:《〈湘军志〉钩沉》(《军事历史研究》1988.02)
    9、黄巽斋:《〈尔雅集解〉点校后记》(《古汉语研究》1989.03)
    10、杨布生:《王闿运掌教尊经、船山两书院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0)
    11、何绵山:《王闿运诗文论略》(《社会科学辑刊》1990.02)
    12、刘世南:《论王闿运诗的摹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
    13、柳存仁:《王湘绮和〈红楼梦〉》(《红楼梦学刊》1995.01)
    14、金性尧:《王闿运〈唐诗选〉评语》(《读书》1995.06)
    15、马少侨:《王闿运笔下的邵阳诗人》(《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16、郭蓁:《王闿运诗中的李伯元考》(《文学遗产》1997.02)
    17、孙海洋:《“文章不能与气数相争”──论文化转型中的近代汉魏六朝派》(《中国韵文学刊1998.02》)
    18、刘再华:《王闿运的散文理论与创作》(《船山学刊》1998.02)
    19、闵定庆:《浙常而外,欲张楚军──论王闿运的词学追求》(中国韵文学刊 1998.02)
    20、马卫中、刘诚:《从湖湘派的兴衰看王闿运的诗坛地位》(《文学遗产》1999.05)
    21、黄万机:《王闿运与丁宝桢》(《贵州文史丛刊》1999.02)
    22、贺金林:《王闿运非咸丰癸丑举人考》(《船山学刊》2000.01)
    23、王向清:《承旧与开新:王闿运在近代湖湘学派中的地位》(《湖湘论坛》2001.02)
    24、傅举晋:《大经师大名士王闿运》(《文史天地》2003.07)
    25、魏怡昱:《从宗传到宗经——王闿运春秋学的解经特色》(《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26、王英志:《王闿运山水诗初探》(《中国韵文学刊》2005.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