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社会规则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从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
     本文以社会规则在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社会规则在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研究社会规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剖析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如何构建社会规则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需要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并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规则进行探讨。文章共由七个部分构成。
     导论:主要通过对社会建设的概念和社会规则的概念进行全面地阐述,通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本篇论文的观点和创新处。这一部分是本篇论文的基础。
     第一章:经典理论考察。本章对西方当代哲学、中国传统儒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规则的理论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
     第二章:社会公平与社会规则构建。本章在界定我国社会建设所要求的公平正义含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公平的现状,阐述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建设的意义,点明社会规则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所起到的引导、激励、防范等作用。
     第三章:社会管理与社会规则构建。本章首先对现代社会需要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和内涵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模式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并对现阶段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的方向。最后,通过分析社会规则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对社会规则的构建提出方向性要求。
     第四章:社会利益整合与社会规则构建。本章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利益冲突现状的描述和产生根源的分析,指出社会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能否对现阶段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整合。同时,文章还在对社会利益整合的基础、意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构建合理全面的社会规则作为社会利益整合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社会组织与社会规则构建。本章首先对社会组织的产生以及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进而对产生社会组织的原因和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阐述。接着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细致全面的论述了社会规则在辅助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
     第六章:社会规则构建的基本点与新热点。这一章的内容主要是对如何构建适应我国社会建设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规则体系的说明。通过对构建社会规则体系的基本点的阐述提出了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构建社会规则所应当依据的基础和建设的方向。另外,文章还对社会规则构建过程中的新的理论热点进行了探讨,对社会规则构建中的新热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结束语:以社会建设的内容为基础,以社会规则的构建为重点,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社会建设过程中社会规则的作用以及未来长期性的社会规则构建提出了建设性、前瞻性的看法和建议。
Social harmony is one of the targets that the CPC will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hit.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party has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he course of leading the people to go on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posed and formed the socialist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ory accordingly and then constituted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socialism. The socialist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ory is proposed to be the significant strategic thinking and task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Mr. Comrade Hu Jintao as its general secretary, from the view of the general layout of socialis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to build up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 subject to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task of the new century.
     Starting from the role of social rule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role of social rules played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by study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rules on the proces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by analyz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faced during the process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oretically how to build up the social rules so a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s the social rules required by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even sections.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ideas and innovations by comprehensively discover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cepts o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rules. This section is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Chapter I: Classical theory study.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systemized and concluded the theories relating t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 rules by the writers of wester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or Marxism classical authors, as well as four generations of leading group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II: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required by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ocial justice situation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the author has described the significance to maintain the social justice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ointed out clearly that the social rules played the roles of guidance, motivation and protection in the aspect of maintain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Chapter III: Social management and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has firstly explained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required by the modern society. Secondly, he has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mode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overnment social management mode at this stage,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the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Finally,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social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up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e author has made the directional requirement for the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Chapter IV: Social interest integration and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rough describing the currently conflicting situ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analyzing its root causes,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key factor wheth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can be successful is decided by whether the complicated interest relationship can be integrated at this stage. Meanwhile, in the paper, he has also presented to regar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social rules as the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the social interests i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the found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social interest integration.
     Chapter V: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and systemized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nd then explained the reas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emergence and the function or role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Successively,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problems faced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rr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at this stage as well as its role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t last,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controlling function of the social rules in the process to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comprehensively and carefully.
     Chapter VI: the basic point and the new hot spot of social rules construc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explains how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rule system which is adaptable to our society and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y describing the basic point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rule system,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basic foundation and constructive direction of the social rules dur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addition, the author has explored the new theory hot spo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ule and put forward his own opinion on the new hot spo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ules in this paper.
     Conclusion: Regard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content as basis and focusing on the social rule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has summarized the whole paper and proposed constructive and prospective opinions or suggestion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social rul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social rule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23、34、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35、41、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2]金春明,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3]郑必坚,等.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4]萧贵毓,张海燕,等.社会主义思想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5]赵曜,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6]梁树发,等.社会与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许宝友,常欣欣.从哈佛看中国——中国问题学术演讲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9]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1]李松立.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2]韦光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4]刘金国,蒋立山.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5]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6]张镭.论习惯与法律——两种规则体系及其关系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9]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0]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1.
    [31]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2]王佐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软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3]刘建成.第三种模式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韦森.经济学和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8]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9]陈佳贵,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01-200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1]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0
    [44]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45]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6]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7]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8]吴思.血酬定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49]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9[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0]白永秀,任保平.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1]陈锦华,江春泽,等.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2]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53]张昕.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5]王名.中国民间组织三十年——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6]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7]辛逸,黄延敏.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8]张静,关信平.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9]刘文革.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方式比较——以中俄改革战略演变为背景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60]孙本文.社会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文选(上、中、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2]陈凤芝.法治的道德之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3]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4]冷溶,等.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6]青连斌.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7]郎友兴.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9]厉以宁.市场经济新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0]李君如,严书翰,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1]杨阳.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儒教中国的政治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7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3]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4]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5]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6]张晓明.伟大的共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7]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8]宋才发.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79]吴树青.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0]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81]唐莹莹.制度与规则解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2]田玉川.人情潜规则[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4] [加拿大]艾伦伍德著,尚庆飞译.新社会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5] [英]麦考密克,[奥地利]魏因贝格尔著,周叶谦译.制度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86]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7]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8] [美]科尼利列斯·M·克温著,刘璟,张辉,丁洁译.规则制定——政府部门如何制定法规与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9] [奥地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92.
    [90]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9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2]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刘榜离,等译.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3] [美]迈克尔·瑞斯曼著,高忠义,杨婉苓译.看不见的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4] [古希腊]亚力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5]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96] [美]乔治·瑞泽尔著,谢立中译.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97] [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98]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9] [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0]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冯克立译.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01]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02]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3]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的结构(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4]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5]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常欣欣.应对世界民主化潮流坚持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
    [2]常欣欣.社会公正与社会协商机制——荷兰模式的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2(5).
    [3]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发展及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6).
    [4]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J].学海,2008(4).
    [5]包心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文史哲,2006(1).
    [6]王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构建[J].攀登,2005,24(3).
    [7]郑杭生,杨敏.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视野[J].南京社会科学,2010(1).
    [8]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5(6).
    [9]郑杭生.社会学事业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10]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5年2月21日.
    [11]宗边.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N].中国建设报,2006年10月24日第001版.
    [12]张长立.试论和谐社会的规则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9).
    [13]林彬.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A].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1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宋林飞.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7(2).
    [15]方钦.从社会规则到个人道德——论萨格登关于惯例的演化博弈论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6).
    [16]汪波.非正式社会规则的双重功能与区域产权制度[J].行政论坛,2008(2).
    [17]周含华.论孔子的规则意识[J].船山学刊,2008(2).
    [18]周桢祥.社会规则的逻辑探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9]李正华.社会规则论[J].政治与法律,2002(3).
    [20]卢卫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11).
    [21]杨奎.科学的理论探索: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6(12).
    [22]周宇晴,胡志光.道德管制与有效威胁:社会规则形成的两种路径[J].企业经济,2007(4).
    [23]李振跃.规则意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15(3).
    [24]何艳.科学发展观现实化的制度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7(5).
    [25]蔡毅.社会规则的制定与道德的重建[J].云南社会科学,1999(3).
    [26]张长立.试论和谐社会的规则构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9).
    [27]隋志坚.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宁夏党校学报,2005,7(5).
    [28]蔡永海.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9]刘国云.科学发展观提出过程的考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8,29(6).
    [30]李保忠,栗英.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22(2).
    [31]陈春莲.列宁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探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
    [32]梁英.论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33]毕顺堂,郝秀芬.论科学发展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
    [34]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2).
    [35]陈成文,黄诚.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学习江泽民的社会建设理论[J].学术论坛,2009(4).
    [36]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逐层递次研究[J].学术界,2009(2).
    [37]吴黎宏.构建和谐社会应当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2(3).
    [38]姚宜.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浅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22(4).
    [39]孙伟林.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8).
    [40]蒙一丁,都业明.社会组织构建:调适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源[J].公共行政,2008(12).
    [41]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3).
    [42]胡建民.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消除社会“潜规则”[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6).
    [43]王思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4(3).
    [44]任丽新.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2009(7).
    [45]徐清照.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现状及对扩大内需的影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6).
    [46]王延中,魏霞,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保障研究,2009(1).
    [47]徐家良,于爱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8]邹农俭.社会建设辨[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5).
    [49]吴忠民.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2).
    [50]李庆宝.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的主体、内容和路径[J].观察与思考,2007(10).
    [51]杨晓猛.从社会利益分裂走向社会利益整合的思考——两种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比较分析及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0(1).
    [52]冯永泰.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53]梁波.新时期社会利益整合的制度化建设[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4).
    [54]张镭.迈向共生型的社会规则交往——善治理念与当代中国社会规则交往模式的更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55]郑功成.中国社会步入关注公平的新时代[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
    [56]郑功成.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5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8]陆学艺.调整社会结构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的发展难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
    [59]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0]艾四林.哈贝马斯思想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61]邓正来.社会秩序规则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1999(2)
    [62]吴忠民.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实现社会和谐[J].科学社会主义,2006(5).
    [63]吴忠民.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实践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64]曹冬梅,吴敏先.从社会和谐到和谐社会——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5).
    [65]李培林.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经验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
    [66]刘少杰.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7(2).
    [67]王邵平.“人肉搜索”侵权法律适用与立法补全之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09(5).
    [68]于建嵘.以规则和信任化解官民冲突[J].南风窗,2009(26).
    [69]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会学研究,2007(2).
    [70]张镭.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变迁与秩序生成——近代以后中国二元社会秩序生成的考察[J].学术研究,2008(3).
    [71]袁元.中国渐入“规则”时代[J].瞭望,2007(13).
    [72]杨光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3]邹农俭.社会建设:社会学的社会承担[J].社会学研究,2007(2) .
    [74]杨汇智.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考察:方法论的视域[J].求索,2005(8).
    [75]孙圣民,徐晓曼.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J].文史哲,2008(5).
    [7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77]青连斌.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健全利益整合机制[J].北京社会科学,2006(1).
    [78]应星.着力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把握中观层面“和谐社会”概念[J].社会学研究,2007(02).
    [79]赵孟营.组织链:现代社会的一种组织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0]过勇,胡鞍钢.行政垄断、寻租与腐败——转型经济的腐败机理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
    [81]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红旗文稿,2009(3).
    [82]刘天喜,傅艳蕾.中国社会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视野,2009(2).
    [83]胡鞍钢,过勇.从垄断市场到竞争市场:深刻的社会变革[J].改革,2002(1).
    [84]毕玉梅.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J].世纪桥,2005(3).
    [85]卢汉龙.社会建设重在组织建设[J].探索与争鸣,2010(1).
    [86]邹农俭.社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9(1).
    [87]孙伟林.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8).
    [88]谭永生,杨宜勇.“十二五”时期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0(2).
    [89]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1).
    [90]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J].公共行政评论,2009(3).
    [9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
    [92]刘明合.论党的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3).
    [93]杨超.利益整合与党的执政基础[J].社会科学,2005(2).
    [94]李亚,李习彬.多元利益共赢方法论: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的解决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2009(8).
    [95]李强.当代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2).
    [96]汪宗田,王元璋.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的动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2007(5).
    [97]于成文.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发展路径[J].学习与实践,2008(3).
    [98]王家峰.风险社会中的前瞻性管理——政府管理的战略设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
    [100].北京,2010.
    [99]黄少平.规则、秩序与和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
    [100]仲祖文.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N].人民日报,2007-12-07.0015.
    [101]刘卫平.论邓小平改革开放思维创新特征及其当代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的立场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1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2]周新武.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J].红旗文稿,2005(14).
    [103]曹玉涛.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J].求实,2005(12).
    [104]王晓天,谢晶仁,潘小刚.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求索,2007(1).
    [105]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J].求是,2007(22)。
    [106]向春玲.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N].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第8版.
    [107]贾建芳.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6(5).
    [108]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构建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J].学习与探索,2006(3).
    [1]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EB/OL].人民网. 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941/177536/10682309.html.
    [2]新华社评论员.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EB/OL].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70195/70203/4760470.html.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4]胡锦涛考察江西:发扬井冈精神建小康[EB/OL].新华网. http://www.jx.xinhuanet.com/jxtt/2003-09/02/content_893735.htm.
    [5]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21/content_1135402.htm.
    [1] David Braybrooke, Social Rules: Origin; Character; Logic; Change (Westview Press published, 1996).
    [2] Michael Hechter, Karl-Dieter Opp, Social Norms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ublished, 2001).
    [3] Eric.A.Posner, Social Norms, Nonlegal Sanctions, and the Law (Economic Approaches to Law published, 2007).
    [1] H. Wesley Perkins,“A Brief Summary of Social Norms Theory and the Approach to Promoting Health”, (May 25, 2006) , http://www.alcoholeducationproject.org/Social%20Norms%20Summary.pdf.
    [2] Alan D. Berkowitz,“Social Norms Theory: Definitions and Assumptions”, http://www.virginia.edu/studenthealth/hp/norms/Theory.pdf.
    [3] Patrick S.O Donnell,“Social Norms & Law: An Introduction”, Theory & Science (2007), http://theoryandscience.icaap.org/content/vol9.2/Odonnell.html.
    [4]“Social rule system the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ocial_rule_system_theory#The_universality_of_social_rule_systems_and_rule_processes.
    [5]“Social Norms”, http://wch.uhs.wisc.edu/13-Eval/Tools/Resources/Social%20Norms.pdf.
    [6]“Social Norms”, http://changingminds.org/explanations/theories/social_norms.htm.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中国统计摘要2009》第18页,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22698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在1:6.9左右。
    ①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②郑杭生:《社会学事业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向春玲:《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第8版。
    ④贾建芳:《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①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构建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②王晓天、谢晶仁、潘小刚:《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求索》,2007年第1期。
    ③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求是》,2007年第22期。
    ④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4页。
    ⑤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兼论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时代内容》,《学海》,2008年第4期。
    ①亚力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页。
    ③该定义为文章作者自主翻译,英文原文如下: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0:“Norm also called Social Norm, rule or standard of behaviour shared by members of a social group. Norms may be internalized—i.e., incorporated within the individual so that there is conformity without external rewards or punishments, or they may be enforced by positive or negative sanctions from without. The social unit sharing particular norms may be small (e.g., a clique of friends) or may include all adult members of a society. Norms are more specific than values or ideals: honesty is a general value, but the rules defining what is honest behaviour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are norms.”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图文数据光盘(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92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4页。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96页。
    
    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69页。
    
    ⑤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①林岗、张宇:《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③韦森:《经济学和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④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①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①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②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3页。
    ③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1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4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8页。
    ④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85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48页。
    ②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1页。
    ④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1页。
    ①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2、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2、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③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2、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④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①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2、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1页。
    ②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③哈耶克:《法律、立法和自由》第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④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9页。
    ①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02页。
    ②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页。
    ③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95、196页。
    
    ①《论语·颜渊》。
    ②《论语·颜渊》。
    ③《礼记·大传》原文“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④《论语·为政第二》。
    ⑤《荀子·君道》。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②陈忠:《规则论——研究视阈与核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9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①周新武:《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思想研究》,《红旗文稿》,2005年第14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③曹玉涛:《论马克思的正义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求实》,2005年第12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7、6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68页。
    ①《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页。
    ②《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③《列宁全集》第5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0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7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4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④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⑤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①刘国云:《科学发展观提出过程的考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6期。
    ②新华网:《胡锦涛考察江西:发扬井冈精神建小康》见http://www.jx.xinhuanet.com/jxtt/2003-09/02/content_893735.htm
    ③新华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0/21/content_1135402.htm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①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②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①数据来源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model_safe/index.html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②段弈冰、王奕淇:《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8期。
    ③张海鸿:《新时期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由来与现状》,《团结》,2009年第6期。
    ④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韦广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②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③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①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①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①此节部分观点参考自韦光雄:《制度话语下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原文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但在第645页的注释7中将政治动物解释为社会动物。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页。
    
    ①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290页转自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②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0.47,之后再没有官方公布的数据。民间计算的基尼系数目前已经超过0.5。
    ③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本节部分观点参见自郭彦森:《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172、182-184页。
    ①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①刘金国、蒋立山:《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律治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285页。
    ①李卫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③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2页。
    ①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94页。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页。
    ①吕坤良:《网络舆论传播与和谐社会构建》,《青年记者》,2007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