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村基层行政合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合作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构成文明的基础。在民主主义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合作性关系。但是,这种合作不同于一般社会主体之间的合作,而是一种行政合作,彰显政府公共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在中国农村基层,把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农民组织的行政合作作为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和谐关系的价值追求,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和乡镇人民政府的行政效能,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行政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体制从根本上为农村基层行政合作建构了民主的制度框架,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能够为农村基层行政合作聚合组织化的社会资本,乡镇人民政府积极行政、农民积极参与能够为农村基层行政合作提供强劲动力。因而,建构农村基层行政合作的目标愿景,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框架内,以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保证农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乡镇人民政府效能、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以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中介,以乡镇人民政府积极行政和农民积极参与为动力,推动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农民组织紧密合作,扩大社会主义行政民主,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行政关系,发展社会主义行政文明。
     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农民组织的行政合作是农村基层新的治理机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行政合作观为指导,合理借鉴西方行政合作观的有益资源,开展民主合作、科学合作和依法合作,实现行政合作收益最大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农民组织的行政合作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乡镇公共行政的发展和农民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实践中还存在着尚待突破的体制性障碍,影响和制约着乡镇人民政府与农民、农民组织行政合作的有效开展。为此,必须改革乡镇人民政府,规范政府行政权;推动农民组织化,强化农民自主权;建构行政合作文化,凝聚行政合作精神动力,推动农村基层行政合作的升华。
As the basic way of living of mankind,cooperation is the basis of civiliz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cooperation does exist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hat between common social subjects ,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is an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that highlight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public administrative power of government and the civil rights of citizens. At the primary-level in China' rural areas,it shall be acknowledged that the valu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lies in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 , 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On one hand, this is naturally required by the need to bring about effective connection and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primary-level self-governance. On the other hand,this is beneficial in the following two perspectives: first,it helps to enhance both the farmers' position as masters of socie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 secondly, it help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hip at the primary-level.
     The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has formulated the democratic framework for th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farmers' organizations of new-pattern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 able to attract and gather systemized social capital for th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The initia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re able to provide great motivation for th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reasons,th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shall be built and developed under guidance of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First,it shall b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o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Secondly,it shall safeguard farmers' position as masters of society, viewing this as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Thirdly,it shall aim at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and mobilizing farmer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Fourthly, it shall use the villagers'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and the farmers' organizations of new-pattern economic cooperation as a bridge. Fifthly,it shall take the initiativ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and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farmers as a motiv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 it shall work to promote closer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 , 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extend socialism administrative democracy; enable a harmonious socialism administrative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 socialism administrative civilization.
     As a new management mechanism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shall be guided by the outlook of marxism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nationally learn from the helpful western experiences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and develop democratic,scientific and lawful cooperation,so as to generate optimized benefits from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bundant valuable experiences have been accumulated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 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The past years have seen a significant accel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farmers' public interests and benefits. Nevertheless, in practice, some systematic barrier still awaiting for breakthrough have remained a negative affect and constraint to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farmers,farmers' organizations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Therefore,it is a must to reform the People's government at town and township level by regulating its administrative power; to drive the move of farmers' organiz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self-governing rights; to formulate the culture of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nd condensate the cooperative spirit,so as to promot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at the primary-level in rural areas.
引文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②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②《人民日报》, 2007年10月25日,第3版。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载于《学习活页文选》,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3版。
    
    ①《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②《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2版。
    ①参见王锋:《行政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②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参见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7页。
    ④《高级汉语词典》,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页。
    ⑤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等著,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译本序,第3页。
    ⑥贺乐民、高全:《论政府与公民行政合作的理念及制度构建》,载于《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第68页。
    ①贺乐民、高全:《论政府与公民行政合作的理念及制度构建》,载于《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第68页。
    ①罗德·黑格、马丁·哈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丁韶彬、李姿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②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页。
    ③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朱芳芳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④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①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参见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贺乐民、高全:《论行政法的合作理念》,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2页。
    ②贺乐民、高全:《论行政法的合作理念》,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3页。
    ③贺乐民、高全:《论政府与公民行政合作的理念及制度构建》,载于《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第75页。
    ①详见《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49—54页)、《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1—36页)、《齐鲁学刊》(2004年第1期,总第178期,第115—120页)。
    ②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60页。
    ③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6—33页。
    ①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86页。
    ①参见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120页。本部分内容由作者编写。
    ②《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57页。
    ③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④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⑤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⑥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⑦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①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张丽梅、胡泳浩、冯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高铦、潘世强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
    ④参见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114页。本部分内容由作者编写。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
    
    ①方世南:《试论社会关系系统》,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第9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③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3版。
    ③《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①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1页。
    ②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8页。
    ①塞缪尔·P·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③《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
    ④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④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①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第94页。
    ②《人民日报》,2009年3月15日,第3版。
    ③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②约翰·A·霍尔和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③约翰·A·霍尔和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①参见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载于《学术界》(双月刊),2008年第1期,总第128期,第273页。
    ②参见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载于《学术界》(双月刊),2008年第1期,总第128期,第271—272页。
    ③Mann, Michael: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11): 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9.
    ④约翰·A·霍尔和G·约翰·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第17页。
    ⑤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59—60页。
    ①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②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页。
    ①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①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载于《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第111页。
    ②参见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③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④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①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3页。
    ②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3页。
    ③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④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载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l0期,第86页。
    ⑤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刘穗琴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⑥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刘穗琴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⑦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⑧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刘穗琴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⑨罗德里克·M·克雷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刘穗琴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③《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④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③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页。
    ④斯蒂芬·L·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版,第7页。
    ⑤斯蒂芬·L·埃尔金等:《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版,第156页。
    
    ①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②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载于《学习活页文选》,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1版。
    
    ①泽村康:《合作原理》,周建卿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五月修订初版,第16—17页。
    ②泽村康:《合作原理》,周建卿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五月修订初版,第9页。
    ①泽村康:《合作原理》,周建卿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五月修订初版,第27—28页。
    ②《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③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0页。
    ①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61页。
    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③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①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载于《学习活页文选》,学习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①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32页。
    ②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第96页。
    ①洛克:《政府论》(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页。
    ②转引自吴春华:《西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③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④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第96页。
    ①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③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①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5页。
    ②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页。
    ①方世南:《人民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第46页。
    ②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46—447页。
    ③方世南:《人民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第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9页。
    ⑤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①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林康义、魏宏森等译,林康义校,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②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历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7-228页。
    ③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8页。
    
    ①贺乐民、高全:《论行政法的合作理念》,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63页。
    ②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32页。
    ③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④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7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1—30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2—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6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5—6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4—6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2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8—49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501页。
    ③《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31页。
    ④《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②《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②《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7页。
    ③《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13页。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3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3页。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4页。
    ⑤《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24页。
    ⑥《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14页。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61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7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147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5页。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9—550页。
    
    ①《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49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22页。
    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1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⑥《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14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21页。
    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22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⑤《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8页。
    ⑥《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5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4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③《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8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⑥《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⑦《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
    ⑧《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④《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5页。
    ⑤《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9—420页。
    ②《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③《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页。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6页。
    ⑤《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①《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8页。
    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7页。
    ④《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202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1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8页。
    ①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899页。
    ②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15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页。
    ⑤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
    ③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1013页。
    ①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7-38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⑤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8—369页。
    ①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②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页。
    
    ①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7—46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6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1页。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2页。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1017页。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2—14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7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1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8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1页。
    
    ①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2页。
    ③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85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6页。
    ③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375页。
    ④本节内容参见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2001年5月。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2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32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15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3—22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①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52页
    ④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⑤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⑥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⑦转引自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教程》(第二版),项龙、刘俊生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④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⑤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⑥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④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教程》(第二版),项龙、刘俊生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⑤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④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9页。
    ⑤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⑥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⑦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100页。
    ①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③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④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⑤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①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②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③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④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①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②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③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276页。
    ④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⑤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③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中译本序,第12页。
    ④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③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④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⑤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⑥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5页。
    ⑦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3页。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③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④H.Ge 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am Press,1980.12.
    ⑤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98页。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②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页。
    ③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④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⑤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①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②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③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③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三版),扶松茂、丁力译,竺乾威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④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⑤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⑥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⑦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⑧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③参见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148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①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②参见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③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总215期,第4页。
    
    ①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总215期,第7页。
    ②胡必亮:《中国村落的制度变迁与权力分配》,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版,第49页。
    ③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0月1日,第1版。
    
    ①参见《人民日报》1950年12月31日,第3版。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2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页。
    
    ①《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36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2—523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80页。
    ②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①杜赞奇:《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家与公民社会》,汪熙、魏雯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②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徐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5页。
    ③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书生、马晓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④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书生、马晓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7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页。
    ③《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④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结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2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320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80—59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264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320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75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0—522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61—662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15—716页。
    ①P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 C. Schmitter and G . Lehmbrucheds., Trends towerd Corporatist intermeddiati-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9、13.
    ①Pilippe C. Schmitter,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in P. C. Schmitter and G . Lehmbrucheds., Trends towerd Corporatist intermeddiati-ion, Beverly Hills Sage.1979. 9、13.
    ②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34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266页。
    
    ①张静:《法团主义》(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321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20—521页。
    ②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31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7页。
    ②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5—6页。
    
    ①刘永佶:《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222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
    ③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结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3—284页。
    ①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9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1982年12月5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82年12月11日,第2版。
    ①参见《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9日,第1版。
    ①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29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1982年4月6日,第1版。
    ②参见王荣、韩俊、徐建明:《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181页。
    ③参见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政策与资料汇编》,第28—29页。
    ④参见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政策与资料汇编》,第7—8页。
    ①参见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政策与资料汇编》,第33页。
    ②以下参见王荣、韩俊、徐建明:《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183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以下参见王荣、韩俊、徐建明:《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①参见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政策与资料汇编》,第8—9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党支部+合作社——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党支部+合作社——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参见马卡林科、克拉申尼科夫、基奇列维奇、巴拉马尔楚克、赫沃斯托夫:《合作社理论》,杨连江、刘永生译,李京文、余平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
    ①参见马卡林科、克拉申尼科夫、基奇列维奇、巴拉马尔楚克、赫沃斯托夫:《合作社理论》,杨连江、刘永生译,李京文、余平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党支部+合作社——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③参见马卡林科、克拉申尼科夫、基奇列维奇、巴拉马尔楚克、赫沃斯托夫:《合作社理论》,杨连江、刘永生译,李京文、余平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①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第3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载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86页。
    ①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①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①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
    ①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②尤尔根·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③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③《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②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③转引自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④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⑤《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2版。
    ①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载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第86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 2008年3月5日,第1版。
    ②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③《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④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42页。
    ⑤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第43页。
    
    ①《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2008年6月19日,第7版。
    ③《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2009年3月15日,第3版。
    
    ①乔治·弗雷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
    
    ①转引自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②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68页。
    ②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
    ③参见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徐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页。
    
    ①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②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9页。
    ②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③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①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7页。
    
    ①《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1版。
    ②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第2版。
    ③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第61—62页。
    ①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89页。
    ②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90页。
    ③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89页。
    ④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90页。
    ①参见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第90—91页。
    ②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吴琼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译本序,第3页。
    ②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③《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3版。
    ①转引自杨立岩:《合作与竞争的选择机制》,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22页。
    ②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④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①参见马玉宾、熊梅:《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现状与重建》,载于《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第52页。
    ①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7页。
    ②方世南、范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③《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3版。
    ④梁小军:《略论和合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载于《理论导报》,2008年第9期,第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页。
    ③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等著,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10页。
    ④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⑤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②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黄育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③《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22页。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17页。
    ⑤《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72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80页。
    ②蒲岛郁夫:《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80—681页。
    ①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6、《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8、《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1、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谢亮生、杨品泉、黄沫、张书生、马晓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12、《当代中国典型农业合作社史选编》(上、下),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载于《学习活页文选》,学习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5、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等:《新政治学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18、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李雪、吴玉鑫、赵蔚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1、霍华德·威亚达尔:《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唐士其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张丽梅、胡泳浩、冯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3、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新式的新新》,高新、新世强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5、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6、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7、方世南、新俊玉:《先进文化与小康社会》,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28、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9、沈荣华:《现代行政法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30、金太军、施从美:《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1、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
    33、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34、尹冬华:《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35、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36、张静:《法团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7、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8、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4月版。
    39、王锋:《行政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40、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版。
    41、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版。
    4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43、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44、约翰新A新霍尔和G新约翰新··伯·:《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45、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版。
    4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徐冠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刘民权、刘柳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8、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49、格·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0、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吴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52、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3、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版。
    54、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嵇飞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55、米歇尔·鲍曼:《道德的市场》,肖君、黄承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56、罗德里克·M·克·默、汤姆·R·泰勒:《组织中的信任》,管兵、刘穗琴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2月版。
    57、约翰·布莱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曹志为、王晴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59、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60、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1、谢双明:《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问题理论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62、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2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63、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64、《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
    6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6、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结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
    67、于建嵘、翁鸣、陆·等:《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2月版。
    68、郭正林:《中国农村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69、王荣、韩俊、徐建明:《苏州农村改革30年》,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9月版。
    70、刘永佶:《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3月版。
    71、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7月版。
    72、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版。
    73、程同顺:《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再论中国农民的组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74、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等:《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一个超越经济学的经济分析》,汪丁丁、叶航、罗卫东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75、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吴坚忠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76、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梁捷、高笑梅等译,梁捷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77、马卡林科、克拉申尼科夫、基奇列维奇、巴拉马尔楚克、赫沃斯托夫:《合作社理论》,杨连江、刘永生译,李京文、余平校,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版。
    78、泽村康:《合作原理》,周建卿译,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五月修订初版
    79、叶扬兵:《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0、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1、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5月版。
    82、安贞元:《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版。
    83、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9月版。
    84、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党支部+合作社——农村基层党建的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85、贾伟强:《“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合作机制研究》,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86、张永丽:《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87、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版。
    88、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89、乔治·弗·得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0、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造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91、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92、珍妮特·V·登·特、罗伯特新B新登·特:《新公共服务:服务,·不是掌舵》,丁煌译,方兴、丁煌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93、罗伯特·丹·特:《公共组织理论教程》(第二版),项龙、刘俊生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4、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楚艳红、曹沁颖、吴巧林译,吴琼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95、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99、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97、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98、罗德·黑格、马丁··罗普:《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张小劲、丁韶彬、李姿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99、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张钢、黎洁等译,孙柏瑛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00、David H.Rosenbloom、Robert S. Kravchuk :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101、H.George Frederickson: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am Press,1980.
    102、Mann, Michael: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olume11): The Rise of Classes and Nation-States.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3、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 ation,USA.
    104、Comparative Politic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olitical Science Program,USA.
    105、Politics & Society. Sage Publications Inc.,USA.
    106、Review of Politic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USA.
    107、American Politics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Inc.,USA.
    108、Political Theory. Sage Publications Inc.,USA.
    109、Public Administr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UK.
    110、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Sage Publications Ltd.,UK.
    111、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mprint Academic,UK.
    1、方世南:《试论社会关系系统》,载于《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方世南:《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方世南:《人民主体性与以人为本的科学政治观》,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6期。
    4、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沈荣华、赵利、胡岚:《合作共治: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载于《社会科学》,2008年第l0期。
    6、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载于《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7、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林尚立:《社区:中国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9、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于《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10、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政府——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性关系》,袁德良译,载于《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11、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12、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载于《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3、康特妮、马克·霍哲、张梦中:《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
    14、贺乐民、高全:《论政府与公民行政合作的理念及制度构建》,载于《理论导刊》,2008年第6期。
    15、贺乐民、高全:《论行政法的合作理念》,载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6、麦估妍:《浅析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载于《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
    17、刘伟:《寻求村落与国家之间的有效衔接——基于相关文献的初步反思》,载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8、蒋超:《服务与合作:论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和谐关系的建立》,载于《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8卷,第1期。
    19、曹闻民:《论和谐治理与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构建》,载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19卷,第1期。
    20、杨洪刚、陈胜震:《问题与根源: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政治社会学思考》,载于《兰州学刊》,2004年第1期,总第136期。
    21、刘祖云、曲福田:《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构想》,载于《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2、林莉:《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新式分析》,载于《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4期。
    23、程亿、史扬:《后现代公共行政视角下的农民话语权回归》,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4、张新光:《社会组织化:构筑国家与社会良性关系的关键》,载于《学术交流》,2007年第8期,总第161期。
    1、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3、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4、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奋斗》。
    6、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7、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3、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14、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
    15、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
    16、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苏州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编:《苏州市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政策与资料汇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