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族社会中的经济交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立论于交换是一个结构性的要素。当经济学的形式分析把经济过程划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基本环节时,其暗含的理论前提是交换并不专属于某一特定的经济体系,而是任一经济体系都具有交换要素的属性。“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之说由此在理论上显现为一个悖论的存在。
     直接奠基于市场交换模式上的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使市场交换无论是在其存在的扩展、还是其在功能的发挥上都得到了极致化的表达,并在与历史作出区隔和凸显自身优越性的努力中,终于把“交换”僭取为自身的专属品:交换仅和商品相连,交换仅仅属于市场,交换仅为现代经济所独有,从而完成了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二元对立的神话建构。这一神话凭借“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甚至“交换经济”与“非交换经济”等一系列对立的虚构,把人们对交换的理解牵引进狭隘化的歧途。同时,这一长久沉积的神话一直是萦绕在交换理论研究场域的梦魇,由其所引发的理论混乱一直延续至今。更重要的是,这一神话消解了对交换的方式、类型、结构的分析,遮蔽了交换与不同经济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关联性。于是,本文在民族社会中的经济交换论题下展开对交换问题的再审视,并向笼罩于交换理论研究的这一神话提出挑战,这对理解交换的性质以及不同的交换与民族社会的差异性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要完成对这一理论神话进行挑战的严峻任务,仅仅依靠一两个当下的民族志个案是不足以支撑和说明问题的,因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力图通过对中外不同民族社会中的经济交换的大尺度分析,展开对交换理论的去蔽与反思。
     本文第一章以交换的性质及其社会关联性为题,详尽梳理了交换理论的演变,分析了交换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与歧义,对全文的立论基点进行了充分的理论论证和支撑;重新审视交换的深切涵义,并力图对交换与不同民族社会的关系作出应有的理论说明。指出交换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一个个体和民族群体,交换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们关系得以建立、维系和变化的主要纽带,它深深地根植于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之中,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把人们编织进各种社会网络之中并形成了社会运行的机制;交换不但普遍存在,而且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于不同社会;在不同的民族社会,规范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构建方式大相径庭,这些结构性因素决定着交换活动的机会与制约性因素、动力和意义。
     在一般的意义上,只要一提及“交换”,人们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共同的核心本质——“互惠”。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神话笼罩下,当人类学据以大量其它交换类型的史实力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时,遭遇了这一神话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力的控制。因此,人类学以“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三种交换模式的提出来统合人类社会形式纷繁的交换行为,并把交换模式视为社会整合模式时,既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神话的产物,又是对这一神话的挑战与抗争,把这三种交换模式作为一种分析基点的积极意义在于,把交换与社会关联性的总体分析进一步推向了结构分析的层面。
     因此,本文以第二章不同民族社会中的互惠交换模式、第三章不同层次民族社会中的再分配交换模式,展现多种交换方式在不同民族社会中的存在及功能,阐述了多种交换模式在与不同民族社会的结构关联性中并存一体、以至相互借用和混用的多种表现。
     在人类社会中,互惠是出现最早、存在时间最长和表现形式最丰富的一种交换类型。它不仅是是许多早期社会的交往原则和基本特征,而且一直存留于现代社会中并深刻而持久地发挥着作用。互惠交换模式明显标识出了经济嵌合于社会之中的结构属性,展现了经济交换的另一种体系和结构的存在,其根本性目标指向在于创造、巩固和再生产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奠基于人的身份性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直接交换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它获得了一个极富弹性的生存空间。
     再分配交换模式的实质,是在权力分层的基点上,围绕利益重心进行资源配置。这种强制性和集中化的交换模式展现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特征。它既把社会冲突控制在特定的秩序范围内,也是社会冲突最为集中表达的领域。其总体性目标指向了社会秩序的规训与社会行为组织的集中化。它立足于身份性基点上的直接交换性质,使其深嵌入社会的深层结构,并借助于仪式和宗教体系而得到表达,也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中。
     二、三两章的分析为我们展现了那些被现代市场所遮蔽和遗忘了的其他交换类型及其在不同民族社会中的丰富表现,由此说明一个事实:在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市场交换模式之外,还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其它交换类型,它们数量惊人,形式纷繁复杂。即使是在一个没有市场交换体系的社会中,人们依然会凭借各种各样的交换形式来建立联结并维持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互惠与再分配这两种直接交换类型与立于独立主体基础上的市场交换这种间接交换类型的关系,并非是一个历史承续的进化排列,而是从古至今都交织并存着。在人类历史实存中,存在过许多种社会一经济交换方式,它们的多样性不妨碍它们的共存,或者正是由于它们的多样性,它们才能共存。
     第四章市场交换模式的历史演化与社会作用,通过市场交换的源起及其在民族社会中的历史实存的资料表明,商品或市场交换是一个古老和广泛的存在,它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社会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中,从而把分析的重心指向了市场交换的生存基础与社会作用的问题。即市场作为一种创造交换环境的制度复合体,作为经济运行的形式之一,是不同社会都可以利用的经济手段,它有着不同的生存基础,可以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目的,并产生不同的作用。即使是同一商品/市场交换过程,由于参与其中的社会主体各自所具备的条件、行为能力和结构性地位的不同,其从市场交换中获取的收益和结果也不相同;同时对当下的市场交换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指出必须把商品或市场交换放置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和不同的民族社会文化模式下,把市场交换与社会结构相关联,才能理解其不同的生存基础和社会作用,才可以阐释不同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差异。
     本文以第五章游牧民族社会的经济交换分析和第六章农耕民族社会的经济交换分析,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支持上述研究的理论观点。第五章从游牧经济结构的内在特点出发,指出了游牧经济体系对生态环境的强烈依赖性,使流动性成为这一经济结构最外显的基本特征,并塑造出游牧民族特殊的财富观或价值观;工业或手工业制造的活动受到阻滞,成为游牧经济体系最大的缺失,也成为其生产局限性最外显的表征。这些内在特点,使交换作为一个结构性的要素从一开始就内蕴在游牧社会之中,没有交换,游牧民族社会便无法生存和发展。而且,在游牧民族社会中,杂陈着以礼物、互助等为代表的互惠交换、以贡赋形式而展现的再分配交换以及以跨区域长途贩运为典型的市场交换等多种交换模式。当然,游牧经济结构对农耕经济的强烈依赖性,使得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族际、区际的贸易交换成为对游牧经济生存最基本和至关重要的交换形式。游牧民族对外部经济交换的深刻依赖和强烈的参与冲动,使战争、掠夺、和亲联姻等等成为其外部交换的极端形式的表达;打通不同经济类型的共同体之间的外部交换之路,成为游牧经济生存基础的重要保障。第六章从农耕社会结构的特点分析指出,农耕社会囊括了许多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它既是历时性的存在,也是共时性的存在。农业社会以它极大的包容性展现出了极其丰富性的实存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耕民族社会中的多层次交换形式,以及市场交换模式在农耕民族社会中的多重涵义,表明小农并非隔绝于市场,而是天生具有参与市场的能力。
     最后,本文以第七章不同文化模式中的经济交换行为与多元理性的分析,指出不同的民族社会有着对交换模式的不同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同一交换模式,在与不同民族社会的环境、经济结构及其衍生出的文化特点的关联中,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要深切理解交换的涵义,必须在实体分析的层面上看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四个经济的基本形式要素——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会在经济过程中呈现地位权重的变化,而作为其中之一的交换要素,也必然会有多重内容的表达,以及多种,类型的存在。不同交换类型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不同经济类型及其社会结构差异性的理解。
The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emonstrate that exchange is a fundamental socio-economic element. Formal analysis of economics divides economy into four separate but interconnected components: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Understanding gained from this type of analysis suggests exchange is not limited to one economic system but instead is a universal component of all economies. The idea of a ubiquitous presence of exchange is antithetical to the division of Natural economy and Commodity-based economy.
     The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society is based directly on the pattern of market exchange. The success of market exchange has globalised its adoption;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function in modern society. Yet, modern society has incorrectly identified itself as the creator of exchange, ignoring the historical existence of exchange pre-dating modern society. Incorrect assumptions that led to the division of natural and commodity-based economies include:exchange is connected solely to commodity, exchange is understood as belonging only to market, exchange is therefore created by modern economy. The resulting myth of natural versus commodity-based economies, market versus planned economies, as well as exchange versus non-exchange economies has narrowed the capacity by which people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exchange. The long existence and continu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of this myth of natural versus commodity-based economies has caused wide-ranging ill-repercussions throughout the field of exchange theory. Most importantly, popular adherence to this myth has limited development of competing types of exchange as well as having effectively h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and different economic systems, and,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herent in the dissertation title,"Economic exchanges in national societies", is the effort to reevaluate the topic of exchange so as to challenge the myth of natural versus commodity-based economies. Such challenge will hopefully allow peopl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exchange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how exchange is manifested in different societies. If the task of challenging this myth is to be successfully met,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solely on one or two fieldworks. Rather this dissertation utilizes myriad resources including field cases, historical studies, and current academic journals in its analysis of economic exchanges found throughout several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Ultimately, this dissertation hopes that the dismantling of the myth will result in a truthful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 exchang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entitled,"The nature of exchan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and society" discusses how exchange is understood within many different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order to best elaborate how exchange has been misunderstood within modern society; as well as to most ably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and national socie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mphasize that exchange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with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as a basic behavior of human society. The element of exchange universally builds, maintains, and chang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yet, while deeply rooted in all societies, exchange is noted to use different ways to accomplish the weaving of people into a variety of social nets, ultimately providing the foundational machinery that allows society to function; exchange itself is universal, but it may manifest itself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societies; furthermore, variation in rules of behavior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help determine and define when and how exchange occurs, providing exchange varying degrees of power and meaning.
     Generally, exposure to the concept or action of exchange produces in people a common feeling of reciprocity.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long-term control by the myth of natural economies versus commodity-based economies on anthropology's understanding of exchange has restricted the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acceptance of types of exchange. Anthropological invention of the terms "reciprocity""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 serve to categorize all types of exchange behavior within human society. Since anthropology views exchange as a phenomenon that integrates society, simultaneously these three immediately aforementioned categories of classification are both the product of the myth as well as a challenge to the myth. Utilization of these three classifications is very helpful and meaningful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hange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Reciprocity as a pattern of exchange in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and the third chapter,"Redistribution as a pattern of exchange in different types of national societies" both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and func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exchange in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These chapters also argue that many types of exchange can exist and function cooperatively in one society.
     Within human society, reciprocity was the earliest type of exchange, has had the longest existence that continues today, and has manifested itself in many different forms. Not only was reciprocity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and a principle force behind, interaction in many early societies but that within modern society it remains deeply rooted and continuously influential. Reciprocity as a pattern of exchange is embedded in society, demonstrating that multiple forms of exchange exist instead of a single market-based exchange and that reciprocity'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create, consolidate, and reproduce people's relationships. Reciprocity is one direct pattern of exchange which i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people's relationships. The myriad social structures of human society all provide suitable environ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reciprocity.
     The nature of redistribution, as a pattern of exchange, allocates resources according to societal stratification of power and related interests. This pattern of exchange is compulsory in the behavior or action it effects; that although redistribution is centered, its results are not always equal in its division of goods thereby often highlighting power divides within society. Redistribution has the ability to control social conflicts as well as to provoke social unrest and dissatisfaction. The general goals of redistribution are to regulate social order as well as to centralize and control social behavior. As a pattern of exchange, redistribution is based on personhood identity at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 The social nature of redistribution has allowed this type of exchange to become deeply embedded withi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human society—edistribution is often seen manifested in rituals and religious systems. Redistribution has always existed within all forms of human society.
     The analyses belonging to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demonstrate that myriad forms of exchange, hidden by modern market exchange, exist throughout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Within a society that does not have a market exchange system, people remain able to implement and utilize other types of exchange to build the social ties and relationships that sustain a functioning society and healthy economy. Reciprocity and redistribution are both forms of direct exchange as opposed to market exchange which is an indirect form of exchange that is irre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or background of people, emphasizing a person's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se three types of exchange do not possess a common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 that prevents co-existence, but rather that all three types of exchange may fully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both space and tim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many typ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exchanges have occurred; this amount of diversity does not always negatively influence co-existence of exchange forms.
     The fourth chapter, entitl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the pattern of market exchange" details the origin of market exchange and its historical existence throughout various national societies. Discussion of how long the divide between commodity and market exchange has existed, emphasizes its popular existence. Evidence of market exchange existence is present in many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roughout several national societies. Attention is also given to the particular social founda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market exchange. Market is a social system that creates an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exchange and market itself is a means of economy; market possesses different foundations of existence, can serve different societies, as well as play different roles. The benefits and results had from market exchange vary with the conditions, abilities, and status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participate or are affected by this form of exchange. This chapter lends focus to the reconsideration of market exchange theory to examine market exchange against its ow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o contextualize it within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or cultural patterns, so that market exchange is clearly related to social structure. Such discussion aims to allow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arket exchange theory, ultimately offering explanation as to why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choose different economic paths or designs.
     Analysis of why national societies choose certain economic paths is continued in chapter five,"Analysis of economic exchange in nomadic societies" as well as in chapter six,"Analysis of economic exchange i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In these chapters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further enrich and support the theories discussed in chapters one, two, and three. The fifth chapter begin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omadic economy. Marked dependenc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frequent migratory movement ar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madic economic structur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 of regular migration in nomadic society strongly influences how this type of society values wealth as well as how value is determined. This pattern of constant movement impedes any meaningful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handicraft. Inability to develop economy is a severe disadvantage to the nomadic economic system; also, thereby, the limited production of goods remains a hallmark of this type of economy. These limitations and disadvantages within the nomadic system of economy created an early, fundamental reliance on exchange. This reliance on exchange is manifested in several forms including:reciprocity exchange such as gifts and mutual aid given and provided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society; as redistribution exchange including the paying of tribute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o a society; as well as market exchange which may be evidenced in the effort to trade goods over a long distance with faraway communities. Nomadic dependence on exchange is often seen in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es; this cross-national and cross-geographic boundary exchange between nomadic and agricultural societies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y of the nomadic society. Deep dependence on exchange with outside economies encourages peaceful interaction and trade as well as reliance on banditry, and the formation of alliances forged through inter-marriage of tribes or societies. Peaceful trading, banditry, and inter-marriage union are three extreme forms of outside ex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nomadic society. Creating inroads into,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utside economies is crucial for nomadic economies.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at its myriad social levels, structures, and organizations in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belonging to many different societies. Discussion of agricultural societies details the many forms of exchange that occur therein, as well as focusing on the multiple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market exchange present in agricultural societies. Peasants are also shown not to be isolated from market exchange but instead to possess the innate ability to join and participate in market.
     The final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seven,"Behavior of economic exchange and multiple rationaliti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illustrates that different national societies may choose different exchange patterns; moreover, even though a same pattern of exchange may be chosen, that when the form of exchange exists within a particular national society, that the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structure will affect the pattern of exchange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eanings. If the meaning of exchange is to be thoroughly understood, realization must be had that in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societies, and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four basic elements of economy—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ill have varying status and importance within economic processes; and, that exchange as a single element is possessive of several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patterns. Examination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exchange will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different economic types and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s.
引文
①[美]哈伊姆·奥菲克著:《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在本文中商品交换与市场交换同义词,可以交替使用。
    ③[美]尼尔·斯梅尔瑟著:《经济社会学》,方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④本人在前此已对本章主要观点作出过初步论述,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232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⑦[英]马特·里德利著:《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2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4页。
    ⑤[法]莫里斯·郭德烈著:《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董芃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2页。
    ⑥参见[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⑦参见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⑧[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邓晓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193页。
    ①参见[美]彼德·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②[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4页。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④[法]让·鲍德里亚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⑤参见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⑥[美]彼德·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①[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③[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5页。
    ④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⑤[英]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⑥[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⑦转引自[美]约翰·麦克米兰著:《市场演进的故事》,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英]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导言,第8页。
    ③ 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3-4.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⑤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载《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v页。
    ②参见[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v页。
    ③参见[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6页。
    ④[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iv页。
    ⑤[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130页。
    ①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载《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3页。
    ②[法]让·鲍德里亚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页。
    ③[德]卡尔·曼海姆著:《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5页。
    ④参见郑天挺:《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吴承明:《什么是自然经济?》,载《经济研究》1983年第9期;赵文博:《关于自然经济的几个问题》,载《经济科学》1984年第第4期:黄复真:《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载《唯实》1984年第3期;李炳炎:《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载《唯实》1984年第4期;刘国光:《彻底破除自然经济论影响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沈以宏:《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必须彻底批判自然经济论》,载《商业经济研究》1986年第11期;方行:《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徐新吾:《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加深分解与解体的过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魏金玉:《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李根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陈惠雄:《出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长期稳定的十个原因》,载《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刘小京:《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王军:《论西欧中世纪早期自然经济的形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臧知非:《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互动——黄今言教授<秦汉商品经 济研究>评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等等。
    ①邵鸿著:《商品经济与战国社会变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②参见刘学愚:《自然经济阻碍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浅谈云南经济发展的动向》,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1期;周复昌:《自然经济传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果的障碍》,载《学术论坛》1981年第2期;陈华山:《要害在于社会主义自然经济——苏东巨变的深层经济原因分析》,载《商学论坛》1998年第1期;俞忠英:《“自然经济人”——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假定》,载《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5期:王文长:《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汪汉忠:《苏北自然经济的历史特点及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等等。
    ③参见冯宝兴等:《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彭 聚先:《社会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足对立的吗?》,载《企业经济》1982年第4期;卓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不相容吗?——与彭延光同志商榷》,载《南方经济》1983年第4期:纪维国:《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讨论》,载《经济研究》1983年第12期;王琢、廖曙辉:《两种计划经济模式两种商品经济性质》,载《经济科学》1985年第5期:王琢:《自然经济论还是有计划的产品经济论——我国僵化经济体制模式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段建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吗?——复合经济论质疑》,载《经济与管理研究》1988年第6期;于光远:《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问题的提法》,载《南方经济》1992年第5期:崔辙:《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简论——一个被政治化了的经济命题》,载《经济师》1992年第5期;杨顺羽:《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张井:《“计划经济”的概念初探——兼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载《南方经济》1992年第6期;魏杰、张宇:《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张治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论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张卓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跨越》,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黄如军:《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冒天启:《五十年巨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郭熙保、张进铭:《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兼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载《经济评论》1999年第6期: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侯廷智:《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历史的理论反思》,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陈甬军:《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欧阳北松:《对计划经济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再反思》,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智效和:《陈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研究》,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靳涛、张建辉、褚敏:《从中国60年两次制度变迁再反思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迥异》,载《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等等。
    ①参见陈庆德著:《商品经济与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②[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③[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类似观点认为“交换行为并不是我们人类从来就有的“还可见之于盛洪著:《经济学精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③[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②[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③[英]埃德蒙·利奇著:《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①参见[法]弗朗索瓦·多斯著:《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黄应贵著:《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5页。
    ③参见陈庆德著:《商品经济与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英]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参见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40页。
    ②林文勋、杨华星:《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载《思想战线》2000年第6期。
    ③参见陈庆德、潘春梅:《民族经济的理论溯源》,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④[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⑤[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⑥[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①参见[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版,第3、11页。
    ②[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③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④[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⑤[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5—216页。
    ⑥[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②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①[法]莫里斯·郭德烈著:《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董芃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②[英]爱德华·埃文思—普理查德著:《论社会人类学》,冷凤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31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①参见[英]马凌诺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②黄平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③[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⑤[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⑥参见[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年版,第5页。
    ⑦[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实际上,“交换“一词就内蕴着互惠的本义,正是在经济学把”交换”僭取为现代市场的专属品,并针对资本主导的交换充满了主观的获利性和差额累积的事实,波兰尼以”互惠”一词来囊括与现代市场交换所不同的其它交换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②参见[日]栗本慎一郎著:《经济人类学》,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9页。
    ③ Polanyi, K., Arensberg, C.M. and Pearson,H.W.(ed.)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p.251
    ④Polanyi. K., Arensberg, C.M. and Pearson,H.W.(ed.)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p.251.
    ⑤ Polanyi,K.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P.250.
    ③[英]马凌诺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4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参见[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1-92页。
    ③[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④参见[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译序第2页。
    ⑤[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①参见[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1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③参见[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④赵旭东著:《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⑤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39.
    ⑥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43.
    ①[美]弗雷德里克·巴特著:《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黄建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②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③赵旭东著:《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④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5页。
    ⑤参见杨美惠著:《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黄国光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翟学伟著:《中国人的脸面观》,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
    ①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7—-88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08—109页。
    ③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9页。
    ④此处关于“多巴”馈赠的案例引自云南民族大学何顺琼的硕士学位论文:《布饶社会的“多巴”馈赠》(2008年)。
    ①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人·文化·生境》,许苏明编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90页。
    ②参见周鑫荣译:《狩猎—采集民族》上,载《世界民族》1987年第3期。
    ③[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④参见[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0页。
    ⑤参见[委]玛格达莱娜·乌尔塔多:《美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91年第2期。
    ⑥参见[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李培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5-46页。
    ⑦参见[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⑧参见[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参见吴才麟:《史前经济与财政起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82—83页。
    ②参见赵复兴著:《鄂伦春游猎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③参见秋浦等著:《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页。
    ④参见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6-187页。
    ⑤参见王皎等主编:《锡伯族——辽宁沈阳市新民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⑥参见王仁湘主编:《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130页。
    ⑦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⑧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3页。
    ⑨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7页。
    ①参见[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索》,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5—136页。
    ②参见[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6-232页。
    ③参见[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6—218页。
    ④《汉书·食货志》
    ⑤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4—175页。
    ①参见《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③江应樑著:《摆夷的经济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9页。
    ④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83页。
    ⑤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注释:崩龙族于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⑥参见刘锋等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①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②碧江县1986年被撤销,其地北部并入北边的福贡县,南部并入泸水县。
    ③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④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⑤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⑥参见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146—147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③[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余灵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页。
    ④[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⑤[法]库朗热著:《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①[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刘哗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60页。
    ④雷闻著:《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35页。
    ⑤参见郑宇:《筲口村哈尼族丧礼献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①[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③[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⑤Komter.A.E.2005, Social Solidarity and the Gif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p.3.
    ⑤[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①Wilk.R.R.and Cliggett,L.2007,Economies and Cultures:Foudations and Economic Anthropolog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p.155.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②参见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248页。
    ①参见[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24—226页。
    ②[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③[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礼物之谜》,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④[英]马凌诺斯基著:《两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①[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6页。
    ②[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水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③参见王政等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页。
    ④[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⑤[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24页。
    ⑥参见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4—225页。
    ⑦参见费孝通等著:《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⑧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德宏傣族社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⑨参见和立勇、和少英:《“化賩”:丽江古城纳西人社会整合中的文化自觉》,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6期。
    ① Polanyi, K., Arensberg, C.M. and Pearson, H.W.(eds)1957,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Glencoe: The FreePress.p.250.
    ①[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②[美]C.思伯—M.恩伯著:《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2页。
    ④[美]马歇尔·萨林斯著:《机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7页。
    ①参见[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②参见[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7—218贝。
    ③参见[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9页。
    ④[美]埃里克·沃尔夫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页。
    ⑤[美]埃里克·沃尔夫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①参见[英]卡尔·波兰尼著,冯刚等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②[美]埃里克·沃尔夫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20贝。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211页。
    ①[美]马文·哈里斯著:《人·文化·生境》,许苏明编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3页。
    ②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③参见[美]C.恩伯——M.恩伯著:《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页。
    ④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98页。
    ⑤参见[英]尼科拉·弗莱彻著:《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李响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5页。
    ⑥[美]马文·哈里斯著:《母牛、猪、战争、巫妖——人类文化之谜》,王艺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⑦参见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103页。
    ①参见刘锋等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7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117页。
    ③参见马矅:《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载《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48-49页。
    ①参见云南省编辑组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1—5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马曜等著:《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人类学视野中的多民族经济共生形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参见陈庆德:《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研究》,载彭洋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页。
    ①本人在前此已对本章主要观点作出过初步论述,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232页。
    ②[英]马特·里德利著:《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①参见传奇翰墨编委会编著:《丝绸之路:神秘古国》,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②[澳]安东尼·瑞德著:《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孙来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页。
    ③参见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11—12、42-43页。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41页。
    ⑤参见[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页。
    ⑥参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⑦参见[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40页。
    ⑧黄寿祺等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2页。
    ⑨参见吴慧著:《中国古代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页。
    ⑩吴慧著:《中国古代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页。
    ①参见林文勋:《先秦的重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载《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②参见[日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参见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
    ④参见王明达等著:《马帮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页。
    ⑤参见林文勋查:《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页。
    ⑥参见杨惠玲:《论宋元时期藏区内部民族市场》,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1期。
    ⑦[英]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与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⑧[英]琼·罗宾逊著:《经济哲学》,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3页。
    ①参见[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译者序言,第18页。
    ②参见[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75—-189页。
    ③[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④[美]C.恩伯—M.恩伯著:《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页。
    ⑤[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7页。
    ①参见[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61页。
    ②[美]康拉德·P·利·达克著:《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格勒等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③参见[美]康拉德·P·科·达克著:《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格勒等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④参见[美]尼尔·斯梅尔瑟著:《经济社会学》,方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上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①在本章中商品交换与市场交换为同义词,可交替互换使用。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4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7,473页。
    ⑤[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ix页。
    ⑥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①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主:《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3页。
    ③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页。
    ④参见柳思维编著:《远古至秦汉的商业思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5页。
    ⑤《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1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③[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上卷,第20页。
    ④[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41页。
    ⑤参见[英]G.F.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3—54页。
    ⑥参见[法]索瓦杰译注:《中国印度见闻录》卷1,汶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贝。
    ⑦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3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27页。
    ①[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著,王卓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7-168页。
    ②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6页。
    ③王连芳著:《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149页。
    ④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02-103.
    ①参见[美]路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②参见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11—12页。
    ③参见[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④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参见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第43、38页。
    ②参见M.埃尔·法西主编:《非洲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602页。
    ③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103页。
    ④[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102页。
    ⑤参见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⑥《管子》,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页。
    ⑦参见龙登高著:《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8 Skinner, G.W.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1) P.195: (2) p.227.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系统的层次》,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③[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④转引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105页。
    ⑤李京:《云南志略》。
    ⑥转引自马兴东:《云南古代的城乡集市》,载《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6期。
    ⑦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①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4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③参见《德宏傣族社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④参见《德宏傣族社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①参见龙建民著:《市场起源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79页。
    ②参见丹珠昂奔撰:《藏族文化志》,载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③[美]麦克尔·赫茨菲尔德著:《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④[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③马克思著:《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④[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页。
    ⑤[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吐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9页。
    ①陈庆德著:《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②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
    ③陈庆德等著:《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①陈翰笙著:《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冯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②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③参见王亚南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4页。
    ④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9页。
    ①参见龙建民著:《市场起源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8—79页。
    ②[英]科大卫著:《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周琳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0—171页。
    ③陈庆德著:《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页。
    ④参见[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2-93页。
    ⑤[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⑥[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①参见陈庆德:《商品经济新论——中外商品经济历史发展之比较》,载《争鸣》1987年第6期。
    ②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3页。
    ③参见穆立立著:《欧洲民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页。
    ④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⑤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6—117页。
    ①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8—119页。
    ②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1页。
    ③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④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2、1019页。
    ⑤[埃]萨米尔·阿明著:《不平等的发展》,高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4—38页。
    ①陈庆德等著:《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0页。同样,
    ②陈庆德著:《商品经济与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③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8页。
    ④[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徐节文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⑤[英]多琳·马西著:《劳动的空间分工:社会结构与生产地理学》,梁光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⑥[美]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7页。
    ⑦彭树智著:《文明交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参见张来仪:《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载《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②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从世界体系形成到经济全球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③参见张明之:《从朝页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鸦片战争170周年反思》,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④参见[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①[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前言,第2页。
    ③参见[德]页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④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⑤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①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14-15页。
    ②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15页。
    ③林文勋著:《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④转引自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⑤陈庆德等著:《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北京:社会可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⑥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⑦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⑧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15页。
    ①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序,第12页。
    ②[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6页。
    ③[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④参见[法]皮埃尔·罗桑瓦隆著:《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杨祖功等译,北京:社会可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⑤[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版,前言,第8页。
    ①[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②参见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参见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参见宝力格主编:《草原文化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③参见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序,第2页。
    ④参见[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⑤参见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序,第2—3页。
    ⑥参见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⑦[美]约翰·曼著:《厄瓜多尔的从林游牧部落》,刘毅译,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年版。
    ⑧参见宝力格主编:《草原文化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②[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曹未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9—210页。
    ③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0页。
    ④乔晓勤著:《危机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9页。
    ①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②转引自乌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③参见[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3页。
    ①[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②《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页。
    ③[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④色音著:《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①[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③[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0页。
    ①[法]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龚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78页。
    ②参见传奇翰墨编委会编著:《丝绸之路:神秘古国》,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参见《成吉思汗》,刘秋岳译,北京:、平凡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5页。
    ④参见M.埃尔·法西主编:《非洲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602页。
    ⑤参见[美]菲利普·D·柯丁著:《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鲍晨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⑥参见[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87页。
    ①参见[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②参见[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①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5页。
    ②[日]柴本慎一郎著:《经济人类学》,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5页。
    ③参见林斡著:《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147页。
    ④参见王文光著:《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
    ⑤参见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扎奇斯钦:《蒙古史论丛》下册,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版,第1137页。
    ②[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③[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参见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4页。
    ②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①参见张植华:《清代蒙汉关系小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②杜亚松著:《王同春事略》,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6辑,内蒙古文史书店发行1989年版,第26页。
    ③参见色音著:《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①参见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第91-96页。
    ②参见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③参见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第91-96页。
    ④参见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306页。
    ①[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②[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页。
    ③参见[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
    ④林文勋著:《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页。
    ⑤[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①参见乌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页。
    ③参见刘凤云、高翔:《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页。
    ④林文勋著:《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
    ⑤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页。
    ①参见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②参见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③参见陈育宁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④参见苏和:《蒙古古代社会制度和战争的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⑤[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①[苏联]符拉幕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②[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51页。
    ③参见[英]埃文思—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1-62页。
    ④参见Sweet, L.E.1965, Camel Raiding of North Arabian Bedouin:A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Ae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67.pp.1132-1150.
    ①参见王连芳著:《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②参见陈庆德著:《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4页。
    ①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人·文化·生境》,许苏明编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6页。
    ②参见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③参见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589页。
    ④参见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8—539页。
    ⑤参见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5—557页。
    ①参见张云:《舅甥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工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参见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5-607页。
    ③王文光著:《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①[美]拉尔斐·比尔斯等著:《文化人类学》,骆继光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参见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28.
    ①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5页。
    ②吴于廑:《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
    ③参见[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④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
    ⑤参见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⑥参见张江华:《西藏非庄园制经济的再认识》,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①参见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43页。
    ②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③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②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页。
    ①[美]詹姆斯·C.斯利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昆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参见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③曾贯一著:《中围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④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80.
    ①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27.
    ②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128-129.
    ③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29.
    ④方行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①参见李根蟠:《封建地主制形成时期小农与市场的若十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②参见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③参见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29.
    ①[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3—34页。
    ③参见[美]弗雷德里克·巴特著:《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黄建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页。
    ④参见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4—165、171页。
    ①参见张思著:《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85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组编:《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③参见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训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页。
    ④参见云南省编辑组编,《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0页。
    ①转引自[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④参见刘哗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94页。
    ①参见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页。
    ②刘哗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0页。
    ③参见吴晓群:《古代希腊的献祭仪式研究》,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
    ④郑宇著:《菁口村哈尼族设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①参见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页。
    ②[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③[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④[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①参见[美]罗伯特·F·墨菲著:《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②[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的起源》,黄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①参见马曜:《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载《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9、14-15页。
    ②参见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页。
    ③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④参见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载《东方论坛》2002年第6期。
    ①参见段绪光:《论宋代湘鄂西土酋的“朝贡”与朝廷的“回赐”》,载《民族论坛》1989年第2期。
    ①参见张云:《舅甥关系、页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参见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①参见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载《读书》1998年第8期。
    ①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65页。
    ②参见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页。
    ③参见[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④参见[美]路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⑥参见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02-103.
    ①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②参见[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3页。
    ③参见徐浩著:《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④参见徐浩著:《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页。
    ⑤秦晖等著:《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
    ①转引自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144页。
    ②参见[美]拉尔斐·比尔斯等著:《文化人类学》,骆继光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250页。
    ③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④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①参见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195页。
    ②[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③转引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105页。
    ④[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⑤参见[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①曹贯一著:《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4页。
    ②参见曹贯一著:《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③参见徐浩著:《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1页。
    ①参见马曜等著:《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②参见云南省编辑组编:《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0页。
    ③参见陈育宁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5页。
    ①[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页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88页。
    ②参见[美]路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③参见[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101页。
    ④参见[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①转引自徐浩著:《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294页。
    ②参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8页。
    ③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74页。
    ①参见[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6页。
    ②转引自[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③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④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1页。
    ⑤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2页。
    ⑥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①参见徐浩著:《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英乡村社会区域发展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296页。
    ①本人在前此已对本章主要观点作出过初步论述,参见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5—232页;潘春梅:《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交换行为及其理性取向》,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
    ①参见[美]威廉·巴雷特著:《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译者的话,第4页。
    ②[英]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③参建[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页。
    ④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7页。
    ⑤[德]J.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参见[美]马歇尔·萨林斯著:《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等著:《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④参见[美]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2页。
    ②[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2页。
    ③[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经验与判断》,邓晓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3页。
    ④[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30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225、229页。
    ②[美]乔纳森.H·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③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火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④Carrier, J. G (ed.)2005,A Handbook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 UK:Edward Elgar.p.xv.
    ①[英]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209页。
    ②参见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21.
    ②参见A·费德尔斯、C·萨尔瓦多利:《非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83年第6期:周荣鑫译:《狩猎—采集民族》上,载《世界民族》1987年第3期:大林太良:《东南亚的狩猎民族》,载《世界民族》1990年第5期:(美)金·希尔、(委]玛格达莱娜·乌尔塔多:《美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91年第2期。
    ③参见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37-38.
    ②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37.
    ③ 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36-37.
    ④[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①参见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40.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①参见黄应贵著:《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页。
    ②参见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212.
    ③ Plattner, S.(ed.) 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212-213.
    ④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1.
    ①[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474页。
    ①陈庆德等著:《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212页。
    ②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③参见[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87—88页。
    ④[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②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③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④[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页。
    ①转引自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美]哈伊姆·奥菲克著:《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张敦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尼尔·斯梅尔瑟著:《经济社会学》,方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陈庆德、潘春梅、郑宇著:《经济人类学》(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英]马特·里德利著:《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法]莫里斯·郭德烈著:《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董芃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邓晓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彼德·布劳著:《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德]西美尔著:《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1—2卷,顾良等泽,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约翰·R.麦克尼尔等著:《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一部历史》(上),叶建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许宝强等选编:《反市场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英]M.M.波斯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钟和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翰·麦克米兰著:《市场演进的故事》,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英]卡尔·波兰尼著:《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郑明萱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法]让·鲍德里亚著:《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德]卡尔·曼海姆著:《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邵鸿著:《商品经济与战国社会变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陈庆德著:《商品经济与中国近代民族经济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马克思著:《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马克思著:《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宋刚:《交换经济论》,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版。
    于盛洪著:《经济学精神》,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英]马特·里德利著:《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著:《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英]C.A.格雷戈里著:《礼物与商品》,杜杉杉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埃德蒙·利奇著:《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法]弗朗索瓦·多斯著:《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季广茂译,北 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黄应贵著:《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陈庆德著:《资源配置与制度变迁》,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版。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石器时代经济学》,张经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第2卷,顾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法]莫里斯·郭德烈著:《人类社会的根基:人类学的重构》,董芃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英]爱德华·埃文思一普理查德著:《论社会人类学》,冷凤彩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英]马凌诺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黄平等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日]栗本慎一郎著:《经济人类学》,王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马凌诺斯基著:《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54][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费孝通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赵旭东著:《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弗雷德里克·巴特著:《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黄建生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杨美惠著:《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性建构》,赵旭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黄国光等著:《面子:中国人的权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翟学伟著:《中国人的脸面观》,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版。
    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著:《人·文化·生境》,许苏明编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俄]克鲁泡特金著:《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李培茱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吴才麟:《史前经济与财政起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赵复兴著:《鄂伦春游猎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秋浦等著:《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赫哲族简史编写组:《赫哲族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皎等主编:《锡伯族——辽辽沈阳市新民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仁湘主编:《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汉书·食货志》
    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独龙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江应棵著:《摆夷的经济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年版。
    刘锋等主编:《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怒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余灵灵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89][法][法]库朗热著:《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布赖恩·莫里斯著:《宗教人类学》,周国黎译,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刘晔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雷闻著:《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泽,南京:泽林出版社2003年版。
    阎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礼物之谜》,王毅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政等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费孝通等著:《云南三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德宏傣族社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人类学》,李培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美]C.恩伯—M.恩伯著:《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第10版),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埃里克·沃尔大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尼科拉·弗莱彻菥:《查理曼火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李响译,北京:二联书店2007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糟:《母牛、猪、战争、巫妖——人类文化之谜》,王艺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云南省编辑绵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1-5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马曜等糟:《两双版纳份地制与两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英]马特·里德利糟:《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间佳译,北京:机械工 业出版社2011年版。
    传奇翰墨编委会编著:《丝绸之路:神秘古国》,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安东尼·瑞德著:《东南亚的贸易时代:1450—1680年》第2卷,孙来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版。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寿祺等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吴慧著:《中国古代商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日]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明达等著:《马帮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林文勋著:《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英]琼·罗宾逊著:《经济哲学》,安佳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美]康拉德·P·科达克著:《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格勒等泽,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美]阿夫纳·格雷夫著:《大裂变:中世纪贸易制度比较和西方的兴起》,郑江淮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通史》,姚曾广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晏智杰主编:《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柳思维编著:《远古至秦汉的商业思想》,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英]G.F.赫德逊著:《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法]索瓦杰译注:《中国印度见闻录》卷1,汶江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美]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著,王卓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王连芳著:《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美]路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M.埃尔·法西主编:《非洲通史》第3卷,北京:中国对外翻泽出版公司1993年版。
    《管子》,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龙登高著:《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系统的层次》,载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京:《云南志略》
    马曜:《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载《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陈庆德:《中国近代商品经济研究》,载彭泽益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德宏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龙建民著:《市场起源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丹珠昂奔撰:《藏族文化志》,载王尧主编:《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麦克尔·赫茨菲尔德著:《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陈庆德著:《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韩毓海著:《知识的战术研究:当代社会关键词》,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庆德等著:《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与建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陈庆德等著:《文化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翰笙著:《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冯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王亚南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英]科大卫著:《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周琳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比]亨利·皮朗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著:《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穆立立著:《欧洲民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埃]萨米尔·阿明著:《不平等的发展》,高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徐节文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英]多琳·马西著:《劳动的空间分工:社会结构与生产地理学》,梁光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彭慕兰等著:《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彭树智著:《文明交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从世界体系形成到经济全球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法]皮埃尔·罗桑瓦隆著:《乌托邦资本主义——市场观念史》,杨祖功等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宝力格主编:《草原文化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英]埃文思一普理查德著:《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扎格尔主编:《草原物质文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美]约翰·曼著:《厄瓜多尔的丛林游牧部落》,刘毅泽,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乔晓勤著:《危机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乌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拉铁摩尔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法]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龚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成吉思汗》,刘秋岳泽,北京:平凡出版社1979年版。
    [美]菲利普·D·柯丁著:《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贸易》,鲍晨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林斡著:《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王文光著:《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扎奇斯钦:《蒙古史论丛》下册,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版。
    杜亚松著:《王同春事略》,载《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6辑,内蒙古文史书店发行1989年版。
    闫天灵著:《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乌日陶克套胡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陈育宁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连芳著:《云南民族工作回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文光著:《中国民族发展史》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美]拉尔斐·比尔斯等著:《文化人类学》,骆继光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垚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曹贯一著:《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方行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吴承明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张思著:《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编:《景颇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编:《思茅玉溪红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刘哗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云南省编辑组:《布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晔原等著:《中国古代的祭祀》,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版。
    郑宁著:《箐口村哈尼族设生活中的仪式与交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美]巴菲尔德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袁剑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美]马文·哈里斯著:《文化的起源》,黄晴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马曜:《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经济调查总结报告》,载《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张守军著:《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李云泉著:《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著:《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秦晖等著:《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马曜等著:《西双版纳份地制与西周井田制比较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版。
    陈育宁主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意]卡洛·M.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2卷,贝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英]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美]威廉·巴雷特著:《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英]尼格尔·多德著:《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J·哈贝马斯著:《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等著:《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泽出版社1998年版。
    [美]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经验与判断》,邓晓芒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载《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郑天挺:《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
    吴承明:《什么是自然经济?》,载《经济研究》1983年第9期。
    赵文博:《关于自然经济的几个问题》,载《经济科学》1984年第4期。
    黄复真:《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载《唯实》1984年第3期。
    李炳炎:《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载《唯实》1984年第4期。
    刘国光:《彻底破除自然经济论影响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模式》,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沈以宏:《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必须彻底批判自然经济论》,载《商业经济研究》1986年第11期。
    方行:《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徐新吾:《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加深分解与解体的过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魏金玉:《封建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李根蟠:《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与中国封建地主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陈惠雄:《旧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长期稳定的十个原因》,载《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刘小京:《自然经济与自给性农业》,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3期。
    王军:《论西欧中世纪早期自然经济的形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臧知非:《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互动——黄今言教授<秦汉商品经济研究>评介》,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刘学愚:《自然经济阻碍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浅谈云南经济发展的动向》,载《思想战线》1981年第1期。
    周复昌:《自然经济传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果的障碍》,载《学术论坛》1981年第2期。
    陈华山:《要害在于社会主义自然经济——苏东巨变的深层经济原因分析》,载《商学论坛》1998年第1期。
    俞忠英:《“自然经济人”——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假定》,载《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5期。
    王文长:《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载《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汪汉忠:《苏北自然经济的历史特点及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载《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冯宝兴等:《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
    彭聚先:《社会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对立的吗?》,载《企业经济》1982年第4期。
    卓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不相容吗?——与彭延光同志商榷》,载《南方经济》1983年第4期。
    纪维国:《近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讨论》,载《经济研究》1983年第12期。
    王琢、廖曙辉:《两种计划经济模式两种商品经济性质》,载《经济科学》1985年第5期。
    王琢:《自然经济论还是有计划的产品经济论——我国僵化经济体制模式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载《经济研究》1985年第8期。
    段建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吗?——复合经济论质疑》,载《经济与管理研究》1988年第6期。
    于光远:《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问题的提法》,载《南方经济》1992年第5期。
    崔辙:《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简论——一个被政治化了的经济命题》,载《经济师》1992年第5期。
    杨顺羽:《为什么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张井:《“计划经济”的概念初探——兼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载《南方经济》1992年第6期。
    魏杰、张宇:《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再认识》,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张治国:《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属性问题论析》,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张卓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跨越》,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黄如军:《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确立》,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2期。
    冒天启:《五十年巨变: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郭熙保、张进铭:《经济发展中的计划与市场——兼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载《经济评论》1999年第6期。
    黄岭峻:《30—4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计划经济”思潮》,载《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侯廷智:《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历史的理论反思》,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载《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陈甬军:《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欧阳北松:《对计划经济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的再反思》,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智效和:《陈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想研究》,载《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靳涛、张建辉、褚敏:《从中国60年两次制度变迁再反思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迥异》,载《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林文勋、杨华星:《也谈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载《思想战线》2000年第6期。
    陈庆德、潘春梅:《民族经济的理论溯源》,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5期。
    周鑫荣泽:《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诶民族》1987年第3期。
    [委]玛格达莱娜·乌尔塔多:《美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91年第2期。
    郑宇:《箐口村哈尼族丧礼献祭礼物的象征性交换》,载《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和立勇、和少英:《“化腙”:丽江古城纳西人社会整合中的文化自觉》,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6期。
    马兴东:《云南古代的城乡集市》,载《经济问题探索》1987年第6期。
    林文勋:《先秦的重商思想及其理论基础》,载《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4期。
    杨惠玲:《论宋元时期藏区内部民族市场》,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1期。
    陈庆德:《商品经济新论——中外商品经济历史发展之比较》,载《争鸣》1987年第6期。
    张来仪:《俄罗斯与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交往》,载《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鸦片战争170周年反思》,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麻秀荣、那晓波:《清代鄂温克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刘凤云、高翔:《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
    苏和:《蒙古古代社会制度和战争的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张云:《舅甥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
    吴于廑:《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载《世界历史》1983年第1期。
    张江华:《西藏非庄园制经济的再认识》,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1期。
    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根蟠:《封建地主制形成时期小农与市场的若干问题》,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方行:《略论中国地主制经济》,载《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吴晓群:《古代希腊的献祭仪式研究》,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6期。
    李云泉:《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载《东方论坛》2002年第6期。
    段绪光:《论宋代湘鄂西土酋的“朝贡”与朝廷的“回赐”》,载《民族论坛》1989年第2期。
    李云泉:《略论宋代中外朝贡关系与朝贡制度》,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何伟亚:《从朝贡体制到殖民研究》,载《读书》1998年第8期。
    潘春梅:《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交换行为及其理性取向》,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6期。
    A·费德尔斯、C·萨尔瓦多利:《非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83年第6期。
    大林太良:《东南亚的狩猎民族》,载《世界民族》1990年第5期。
    [美]金·希尔、[委)玛格达莱娜·鸟尔塔多:《美洲的狩猎采集民族》,载《世界民族》1991年第2期。
    张植华:《清代蒙汉关系小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何顺琼:《布饶社会的“多巴”馈赠》,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Plattner, S.(ed.)1989, Economic Anthropology.Califor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K., Arensberg, C.M. and Pearson,H.W. (ed.) 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Polanyi,K.1957, 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New York: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Komter,A.E.2005,Social Solidarity and the Gift. 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Wilk,R.R.,Cliggett,L.2007,Economies and Cultures:es:Foudations and Economic Anthropology. Colorado:Westview Press.
    Skinner,G.W.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Sweet, L.E.1965.Camel Raiding of North Arabian Bedouin:A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 Ae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67.
    Carrier, J. G. (ed.)2005, A Handbook of Economic Anthropology.UK:Edward Elgar.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