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土地制度变革与城乡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联。通过土地制度对上海F区城乡一体化影响的描述,来反观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土地制度的功能。这个功能又如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对F区乡村社会典型变迁实践的剖析,得出农村土地承包和乡镇企业改制,使农民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却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单位”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是城乡二元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所以本文对于农民的身份认定有一个三段论的架构:“单位人(集体经济发达时期)——社会人(集体经济衰落时期)——社区人(土地换保障之后)”。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不断跃升。相应的,笔者对于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实现方式,也有一个从集体化保障-----家庭自我保障,-----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区化,这样三阶段的把握。研究同样发现,这样的三段论的本质是土地从集体所有制的村级所有(管理)-----家庭承包----镇级所有(管理)的过程,而这个土地权属经由村级集体—家庭承包—镇级集体的转型,使农民实现了社会保障从村级统筹—个人支付---社区统筹,农民生活空间、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升级转型,也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从稳定—紧张—自洽柔和的转变。因此,城乡一体化的逻辑是土地制度变革的三段论。即农村土地权属经由村级集体—家庭承包—镇级集体的转变过程,是城乡二元结构从稳定—紧张—解构的发展过程。村级土地集体所有制向镇级土地集体所有制升级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基础。
     同时通过研究,认为村级集体土地权属提升到镇级集体土地后,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以土地使用权市场化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实现农民保障城镇化和城镇公共服务行政化。
     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提出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并结合文献综述提出了本文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写作框架及其逻辑图。第二章为“F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本章在于展示了本研究区域的基本状况及二元结构特征。在叙述策略上,主要在历史的脉络中展现乡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第三章为“F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回顾”。本章以F区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土地制度对农村改革试点的功能,说明发达地区一度被抹平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张力为什么会重新紧张起来。市场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即对城郊农村耕地的社会功能有解构作用,又是农民的保障资本和最后的稻草。而这正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社会基础,也是土地制度革新的前提性条件。第四章为“土地置换:F区城乡一体化新探索”。本章以土地置换为视角,一方面展现土地置换模式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展现以政府为主导土地置换的基本思路、原则、目标及具体的运作情况。以此,全方位考察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工作策略。第五章为“土地置换的效应:乡村社区重构。本章在于展现以土地置换为突破口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集中研究乡村社会组织、农用地经营、农用地权属、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乡村社会福利体制的构建,进一步解读了土地置换中的制度因素对乡村社区重构的作用。第六章在总结各章的基础上,得出了本项研究的结论,即城乡一体化的逻辑是土地权属经由村级集体—家庭承包—镇级集体变革的过程,也是农民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和生产方式的城镇化过程和城乡二元结构自洽和逐渐解构的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集体土地权属升级后,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改革的原则,以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研究结果联通了原来分割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为中国最基层政府能够提供良好行政公共服务找到了有效的途径。最后通过演绎推论,展望了城乡公平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dwell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system reform and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By means of describing how the land system has influenced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F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s the function of land system aimed at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how the function has propelled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During the prior researches, the dissertation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y and the pilot construction of small-sized towns of F District back in the 1980s to 1990s. And by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y marketization reform and rural lan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mobilized the initiative of farmers, so as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China's robust growth in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 However, due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conomic system,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tyle of rural land, as well as the deficiency in terms of soci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China's welfare and security system, rural land has become a major source of farmers' basic living, so as to create a divide between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fter the year of 2003, F District of Shanghai launched the practice of land replacement. By studying it, the dissertation presents the notion that the previous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cannot deconstruct 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process of land ownership from the village-level collective one to the town government collective one has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of farmers' social security from contracting plots of land to the one secured by society, as well as has urbanized famers' way of surviving and living through land ownership urbanization. The reform of separation between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use right, combined with the open and fair market-based operation of collective land use right, can guarantee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collective land. The benefits from market-based operation of collective land are employed in town-level public servic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strengthening town-lev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pacity.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will help to realize the new pattern of both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development in the town-level. The whole process links the once-separated urban and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realizes the fair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issertation entails six chapters, and depicts in an all-round wa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pilot villages where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has launched. On one hand, it tries to comprehend how th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trategy has influenced the rural commun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ssertation observes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within the system, in an effort to better improve the system to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knowledge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present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hapter also shows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s and research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chapter, it introduces the main guideline, ways, writing frameworks and logic diagrams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Features of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Fengxian District. The Chapter present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the specific field selected by the study, including dualistic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ilot villages such as their administrative subordinateness, geographic condition, location, landform, climate, as well as economy, transportation, spatial layout, and population.The adopted narrative pattern is present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hapter Three is Review of Actual Practice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Fengxian District.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in terms of rural reform pilots and land func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ies, and illustrates the reason why the once abandoned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once again brought about tension. The chapter also further explains why the innovation of the land system will become a bridge to defuse such tension. Industr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re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on one hand, have a destruction role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uburban and rural farmland, and make farmers'land more of chicken ribs—things which are tasteless when eaten but a pity to discard;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erves as the sole capital of farmers and their life-saver. And that is precisely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integration strategy. It is also the precondition for land system innovation. Chapter Four is Land Replacement:New Explo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Fengxian District. This chapter, in the view of land replacement which is one of the core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resent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land replacement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n one hand, and presents the basic thoughts, principles, aims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land replace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working strategies of the government in propelling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Chapter Five is Effects of Land Replacem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This chapter presents how the rural and urban integration strategy on rural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land replacement, has influenced the rural communities. It elaborates on the study in terms of rur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land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land ownership, social space, the change of the way of living,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 rural communities. It further interprets the function of systematic factors in land replacement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Chapter Six, on the basis of all the previous chapters, draws a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at is, the logic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land system from collective land—contracting plots of land—urbanization of land ownership. The land ownership ascension has promoted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social security and farmers' living environment. The chapt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land ownership and land use right, suggests that the market-based operation of land use right can maximize the land benefits, provide the guarante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own-lev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pacity, as well as realize the new patter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aping the benefits.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chapter construct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引文
①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1期。
    田纪云,“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载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华出版社,127-155页。
    ②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②熊万胜,“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③崔智友,“中国村民自治与农村土地问题”,《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71页。
    ④ E.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Routledge,2007, c1965。
    (?) Lewis Mumford, The Urban Prospect,1968。
    见于路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② McGee, T.G.,1991,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3-25. ed.N.Ginsburg, B. Koppel and T.GMcGee, Honolulu:Univ. of Hawaii Press.
    ③[日]祖田修,《农学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岸根卓郎,《环境论:人类最终的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82 Mike Dougla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entral Plains of Thailand,1850-1980.Los Angeles: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CL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⑥ T.Scarlett Epstein.David Jezeph: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A Rural-Urban Part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World Development,2001, vol.29 (8),1443-1454。
    ①程开明:《从城市偏向到城乡统筹:城乡关系演讲特征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对于各地地方政府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创新,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参见: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等著:《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路明,《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王伟光编著:《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中国(海南)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
    ②后来在1902年再版时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③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9期,第25页。
    ①[美]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②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①[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48页
    ②Julius Herman Boeke,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Dual Societies, 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53。
    ③[美]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苏玉宏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④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刘纯彬,“理顺城乡关系的关键是走出二元社会结构”,《瞭望》,1988年第24期;“论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中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探析”,《社会》,1989年第8期。
    ②孙立平著:《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志明、李刚、黄晓林,“土地置换若干问题探讨”,《国土经济》,2002-2
    ②转引自胡传景,“从小产权房谈农村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制度”,《国土资源》,2008-4
    被称为挂钩政策,后文将提及。
    徐万刚、杨少垒,“城市化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分析”,《社会科学家》,2009-3
    ②徐建锋、蒋俊,“对土地置换两种不同形式的分析”,《中国土地》,2006-8
    朱劲松,“能否用土地置换法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房地产市场》,2007-10
    ②刘娥苹、张国明,“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上海房地》,2009-9
    ③张袆娴、王仲谷,“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试点运作模式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12
    ①赵维清,“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问题分析”,《土地经济》,2009-8
    ②刘亭、庞亚君、赖华东、陈林,“农村宅基地置换问题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9-10
    ③刘旦、陈赢,“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及其效益评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2
    ④章合运、王明成、张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1
    ⑤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中国土地科学》,2009-3
    ①施建刚、黄晓峰、唐代中,“基于和谐理念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创新”,《农村经济》,2008-1
    ②刘海云、李改英,“可资借鉴的四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集团经济研究》,2007-6
    ③刘玉龙,“城市更新中的土地置换”,《北京建设规划》,2006-2
    August Comte,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 or Treatise on Sociology第241-242页。
    ②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第25-26页。
    ③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第25-26页。
    ④李国庆,《日本乡村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⑤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第25-26页。
    ⑥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第430页。
    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第460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6页。
    ②张丽梅,《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及其历史机遇》,2009年博士论文。
    ①[美]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消灭村庄——中国新城市化之忧”,南方周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1014/ArticelD18003FM.htm
    [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以赣中南冈村为例》,上海大学2006年社会学博士论文。
    摘自上海统计年鉴2001主要年份职工劳保福利费用表3.3。
    ②摘自《F区县续志》第387页,1994—2001年F区县农村养老保险情况表。
    ③摘自《F区县续志》第912页。
    《F区县续志》工业卷
    ②《F区县续志》
    ①2001年《F区年鉴》居民生活卷
    ①贺雪峰著:《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页
    ①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①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以赣中南冈村为例》,上海大学博士论文。
    ①[法]迪尔凯姆著:《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①《F区续志》第387页。
    《F区县续志》农业卷
    费孝通,《江村经济》第344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②罗中举“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经济》2008-3;
    ③侯水平、黄果天等著《物权法争点详析》,法律出版社,2007;
    ④张凌云“我国土地制度改革模式及其方向”,《领导之友》2009-2;
    ⑤武会玲、周富娟“探析农村建设用地国有化的具体操作方案”《知识经济》2009-16;
    ①蔡继明“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经济学动态》2009-9;
    ②蔡继明、程世勇“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和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东南学术》2008-6;
    ①同上,第346页
    ②罗必良,“和谐社会:制度的基础性作用”,《广州日报》2006-10-23。
    ③聂亚珍、张志良,“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45页。
    ①《F区县志》土地志
    ①李国庆,《日本乡村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9年版,第10页。
    李国庆,《日本乡村经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1999年版,第346页。
    [1]F区年鉴(2000)
    [2]F区年鉴(2001)
    [3]F区年鉴(2002)
    [4]F区年鉴(2003)
    [5]F区年鉴(2004)
    [6]F区年鉴(2005)
    [7]F区年鉴(2006)
    [8]F区年鉴(2007)
    [9]F区年鉴(2008)
    [10]F区年鉴(2009)
    [11]F区县志
    [12]F区县续志(工业卷)
    [13]庄行镇志
    [14]庄行镇续
    [15]庄行镇民政志
    [16]F区政府网
    [17]国家统计数据库
    [18]F区1980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19]F区1990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0]F区1995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1]F区2001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2]F区2003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3]F区2005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4]F区2006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5]F区2007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6]F区2008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7]F区2009年度农村合作经济收益年报
    [28]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公共纲领》
    [2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0]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3]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34]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5]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6]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7]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
    [38]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9]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0]195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41]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一九五六年六月三十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公布)
    [42]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一九六一年三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通过)
    [43]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44]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关于本市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0]1号
    [45][波]兹纳涅茨基、[美]托马斯著:《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6][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7][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8][德]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4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0][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1][法]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载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明文书局2002年版
    [52][法]迪尔凯姆著:《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53][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4][法]涂尔干:《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5][法]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56][法]涂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美]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8][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59][美]阿瑟·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0][美]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范酉庆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1][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4][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美]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7][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8][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69][美]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0][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71][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2][美]刘易斯.科塞著:《社会思想名家》,石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3][美]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苏玉宏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74][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高鉴国译、展敏校,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年版
    [75][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6][美]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彭刚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7][美]乔纳生·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七版,2001年版
    [78][美]维克托尼,保罗英格拉姆:《嵌入与超越:制度、交换和社会结构》,载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9][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80][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1][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82][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8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4][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7][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88]August Comte,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 or Treatise on Sociology第241-242页。
    [89]Lin, Nan,2001,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0]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9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2]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3]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5]费孝通、张子毅,《云南三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高鉴国、展敏主编《资产建设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8]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0]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3]李国庆,《日本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4]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105]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重印
    [106]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7]林毅夫:《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R.科斯、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08]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9]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0]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中国农民》,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1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15]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Routledge,2007, c1965。 Julius Herman Boeke,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 of Dual Societies, 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1953。
    [116]Lewis Mumford, The Urban Prospect,1968。
    [117]McGee, T.G.,1991,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3-25. ed. N. Ginsburg, B. Koppel and T. G. McGee, Honolulu:Univ. of Hawaii Press.
    [118]Mike Douglas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entral Plains of Thailand,1850-1980.Los Angeles: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CL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1982。
    [119]沙莲香、刘应杰、张其仔:《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120]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1]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2]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23]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2004年版
    [124]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6]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27]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消灭村庄——中国新城市化之忧”,南方周末,http://nf.nfdaily.cn/epaper/nfzm/content/20101014/ArticelD18003FM.htm
    [129]曹小明,《以“土地换社保”——浙江嘉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与发展思考》,《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0期。
    [130]曹新宇、郑志安,“小城镇农民宅基地置换可行性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31]曹宗平,《论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城市化制度支持系统》,载《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第50页。
    [132]陈金田,《失地农民留地安置的个案研究——对厦门市“金包银”工程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4期。
    [133]陈良钦,《长沙咸嘉湖模式:失地农民安置模式的创新——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咸嘉湖村失地农民安置的调研报告》,《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年第9期。
    [134]陈修玲,“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
    [135]陈学华、赵洪江,《城乡一体化动因及结果: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136]董才生,《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37]范志海,《“内卷化”:一个值得重视的制度创新机制》,《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5期
    [138]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会》,2004年第4期
    [139]冯雷,《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1期,第69页。
    [140]桂家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产生的问题分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41]桂家友、文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及其比较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42]郭勇,《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演化:文献与述评》,《经济问题》2005年第7期
    [143]韩晓丽、杨悦,“农地流转的市场困境及法治原则的研究”,《知识经济》,2010年第17期。
    [144]何雪松,《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变”与“不变”》,《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45]胡传景,“从小产权房谈农村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制度”,《国土资源》,2008年第4期
    [146]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新假说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47]景天魁,《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思路与对策》,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第27页。
    [148]李斌:《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一体化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35期
    [149]李汉林、魏钦恭、张彦,《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结构紧张》,《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41页。
    [150]李金,红雷国,《新制度分析的回归与演进—述评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151]李景国,《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9期。
    [15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53]李泉,《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4]李文谦、董祚继,《质疑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正当性》,《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3期。
    [155]李云,唐子来,《1982-2000年上海市郊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第6期
    [156]李志明、李刚、黄晓林,《土地置换若干问题探讨》,《国土经济》,2002年 第2期。
    [157]刘旦、陈赢,《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及其效益评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158]刘娥苹、张国明,《沪郊农村宅基地置换的推广条件》,《上海房地》,2009年第9期。
    [159]刘海云、李改英,《可资借鉴的四种失地农民安置模式》,《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160]刘金荣,《失地农民的贫困、补偿与可发展分析》,《经济师》2004年第8期。
    [161]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62]刘少杰:《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90页
    [163]刘亭、庞亚君、赖华东、陈林,“农村宅基地置换问题探讨”,《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64]刘永怀,《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年第3期。
    [165]刘玉龙,《城市更新中的土地置换》,《北京建设规划》,2006年第2期。
    [166]卢海元,《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
    [167]鲁先锋、严金泉,“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小城镇建设》,2007年第3期。
    [168]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期,第130页。
    [169]马芒,《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3期。
    [170]马伊里,《浦东新区安置失地农民的实践与探索》,《社会观察》2003年第4期。
    [171]施建刚、黄晓峰、唐代中,《基于和谐理念的宅基地置换模式创新》,《农村经济》,2008年第1期。
    [172]苏高华、陈方正、郑新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政策下的中国农村居民点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中国市场》2008年第48期。
    [173]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特辑。
    [174]孙涛、黄少安,《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状态和结构依存特征研究》,《广东 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75]谭同学,《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结合中的工具性圈层格局——基于桥村田野经验的分析》,《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第114页。
    [176]汤芷萍,《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社会变迁--以F区为例》
    [177]唐均,《城市低保制度、可持续生计与资产建设》,《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178]唐钧、张时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社会政策网,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Paper_Show.asp?Paper_ID=19
    [179]唐钧、张时飞,《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8期。
    [180]涂文明,《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和建构》,《理论导刊》2004年第12期。
    [181]王铭铭,《皮埃尔.布迪厄:制度、实践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2期
    [182]王如渊、孟凌,《对我国失地农民“留地安置”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以深圳特区为例》,《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0期。
    [183]文军,《农民的“终结”与新市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以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为例》,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8页。
    [184]肖倩,《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以赣中南冈村为例》,上海大学2006年社会学博士论文。
    [185]谢思全、刘茜、李博,《关于城乡二元转化成本问题的思考——一个福利分析的视角》,《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86页。
    [186]熊小林,《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城乡利益格局的交点、难点及城镇化路径》,《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1期,第91页。
    [187]徐建锋、蒋俊,《对土地置换两种不同形式的分析》,《中国土地》,2006年第8期。
    [188]徐剑锋,《城市化:义乌模式及其启示》,《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89]徐万刚、杨少垒,《城市化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分析》,《社会科学家》,2009年第3期。
    [190]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9期,第25页。
    [191]杨团、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重构》,《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92]杨秀、勇应辉、王新军,《宅基地置换小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华 中建筑》,2010年第1期。
    [193]杨竹莘,《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8期。
    [194]叶雪梅,《“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195]殷杰、王常雄、张宇炜,《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苏发达地区为例》,《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96]于清峰、郭晓枫,《积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2008年第3期。
    [197]张成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思考》,《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第2期。
    [198]张恩碧、徐杰,《宅基地置换对上海市郊农民消费生活的影响分析》,《消费经济》,2008年第4期。
    [199]张静,《二元整合秩序:一个财产纠纷案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00]张静,《社会结构:概念的进展及限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201]张丽梅,《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及其历史机遇》,2009年博士论文。
    [202]张汝立,《建设征地与“有发展的安置”》,《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
    [203]张汝立,《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其社会变迁》,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版,第241页。
    [204]张祎娴、王仲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政策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第9期。
    [205]张祎娴、王仲谷,《上海郊区宅基地置换试点运作模式研究》,《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第12期。
    [206]张兆曙,《农民日常生活视野中的城乡关系及其出路》,《三农中国》http://www.snzg.cn
    [207]章合运、王明成、张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创新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208]赵维清,《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问题分析》,《土地经济》,2009年第8期。
    [209]周雪光,《基层政府问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10]朱宝树,《上海郊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重构》,《人口研究》2002年第6期,第47页。
    [211]朱劲松,“能否用土地置换法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房地产市场》,2007年第10期。
    [212]朱又红,《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第44页。
    [213]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软科学》2008年第6期,第105页。
    [214]Granovetter,M.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1
    [215]Meyer &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2):346
    [216]T. Scarlett Epstein. David Jezeph:Development-There is Another Way:A Rural-Urban Partership Development Paradigm [J]. World Development,2001, vol.29 (8),1443-14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