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知识产权出资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作者将本题定位于公司法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知识产权这一特殊出资形式分析,运用公司资本制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对知识产权出资适格性、出资的类型、出资风险、出资责任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而为丰富知识产权出资的理论成果、完善知识产权出资的制度尽一己之力。本文共分7章,除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交待论文写作的背景、思路与方法外,其余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1.与出资有关的知识产权理论。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学界,对知识产权概念的定义颇多歧见,对知识产权范围的界定也不清晰,研究知识产权出资问题必须厘清其概念,界定其疆廓。而对知识产权法律属性的揭示与法律特征的归纳,则为进一步研究知识产权出资的特点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上述两个方面阐述,目的是为知识产权出资问题研究的展开提供铺垫。知识产权出资的适格性问题即知识产权为什么符合出资标的的质的规定性,抑或能够用于出资的知识产权应当具备怎样的条件。这也是知识产权与资本制度联系的一个重要纽结,就现物出资而言,理论界流行4要件说或者5要件说,但就知识产权出资而言,需要考察用于出资的知识产权是否具备为公司可控性以及是否能够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本章针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的特点,对它们的适格性问题进行考察与分析,并认为并非现行理论下的全部类型的知识产权都具备出资的适格性。
     2.知识产权出资的比例界定。我国公司法对知识产权出资比例的态度始终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严格的出资比例限制上,从20%或35%到70%,反映的只是数字的增减,实质态度没有改变。从理论上说明知识产权出资比例应当限制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因为公司法是团体法,公司资本并非简单地作为股东营利的本钱,还是公司信用的财产基础,是债权人利益的担保,因此公司法领域不存在完全的契约自由。然而,从公司实践来看,无论限制措施何等严厉,规避、逸脱这种限制的方法、手段多乎其哉。而造成的负面后果则可能是公司设立、运作成本的增加,违法手段的花样翻新,应有资信行业难以发展,债权人怠于使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救济手段等。因此,本章的结论是:知识产权出资比例的多少留给公司根据其营业需要来确定如何呢?
     3.知识产权出资评估。为保证知识产权出资的真实,出资前的价值评估是必要的。本章介绍了部分西方国家在知识产权出资评估方面的具体模式,指出西方国家评估模式的特点与现实背景,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同时,对我国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经济学手段作为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指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论采用现行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受制于诸多主客观条件,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因此,评估结果的可靠性是相对的。同时认为,在知识产权出资的价值评估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结果,委托评估的委托人和执行评估事务的评估机构都必须认真面对;同时,与公司进行交易的第三人,也应当对公司披露的知识产权资本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4.知识产权出资的履行。知识产权出资的履行即将出资标的交付与公司,归公司所有或支配的行为或过程。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不同,从取得方式上看,由法定取得和自然取得之分,取得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对出资履行要求的差异;从权利对象上看,有技术性知识产权与非技术性知识产权,不同对象的知识产权同样对出资履行表现出不同的需要。本章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分门别类地研究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出资履行要求,对完成出资履行中的法律交付和事实交付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履行出资的股东和接受出资的公司在出资履行过程应当注意的事项作了有益的提示。
     5.知识产权出资的风险与防范。知识产权出资存在着诸多风险,导致这些风险原因,可能来自于知识产权本身的瑕疵,也可能来自于股东的出资履行行为不洁,还可能来自于公司运作知识产权资本的失误,甚至来自于公司与股东均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本章对知识产权出资的各种风险以及造成这些风险的原因都作了详细而深刻的披露与揭示,同时对如何防范和转移这些风险进行谋划与设计。认为,公司与出资者在出资协议中,对知识产权出资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承担问题作出事前约定是解脱困局的有效途径。
     6.知识产权出资的民事责任。知识产权出资的民事责任是指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情形下,股东、发起人、公司对其他股东、对公司、对公司债权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是没有异议的,只是在责任承担时的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明确,公司发起人应当承担资本充实责任,也已有成熟的理论成果与法律规定支持。股东对债权人的责任、验资机构、资产评估机构因其虚假陈述是否也应承担责任,被追究责任的法理基础何在,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怎样确定责任承担的范围与限制,等等,是需要着重阐释的问题。当然,知识产权出资情形下,于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时,其适用的责任规则应当与其他出资条件的责任追究机制相同,唯知识产权出资有其特殊性,故追究知识产权出资义务违反者的民事责任同样应有自身的要求。本章除了对出资责任的一般理论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外,将主要笔墨泼洒于前述重点问题,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出资责任理论架构和操作方案。
The current paper is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company law and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hich is a special form of investment, and by resorting to the rational and rules of the company capital system, 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systemic and profound study of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concer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the eligibility, modes, risk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with the aim of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finding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and perfect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system. The entir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with chapter One being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current paper. The main ideas of the other six chapter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ory related to investment
     There exists no universal agreement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delimitation of its scop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reveal of the legal attribut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summary of its legal characteristics serve as the theoretical ground for studying the featur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Focusing on these two issues, this chapter can be see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eligi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about the fact that wh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nform to the qualitative regulation of the object of investment, or in other words, it is about the qualification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be invested.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eory of“Four Important Documents”or the“Five Important Documents”theory is workable for the investment of property. But a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we only have to make sure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be invested is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company and that it guarantees the benefits of the company’s creditors. Based on this fact, the author endeavors to make a systemic and all-round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ligibility of differ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light of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ot all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re eligible for investment.
     2.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propor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The company law of China has adjusted the propor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However, the adjustment in the restriction is not a substantial change but only a change in number. The restriction on the propor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n be well justified in theory because the company is a kind of group law and the capital of the company can not only be regarded simply as shareholder’capital for making profit but should also be taken as the property basis of the company credit and the guarantee of the creditors’benefit. Therefore, absolute freedom of contract within the company law is impossible.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are various ways to elude and escape these restrictions no matter how severe these restrictions are. As a result, there may be a rise in the operation cost and the variety of means of breaking the law, underdevelopment of credit business and unwillingness to adopt effective relief measures on the part of the creditors. This chapter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 that is it workable for the company to designate the propor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according to its operational needs?
     3. The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value evaluation prior to investment so as to guarantee the authentic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some evaluation mod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in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se modes may not work in China due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background of these evaluation modes. In the meantime,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means of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inclu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is subject to many conditions either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and these conditions can not be fulfilled completely. The author also holds that there exist some legal problems in the value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and these problems may affect the result of value e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us the principal of the commissioned evaluation and the evaluation institute should deal with it seriously. Besides, the third party dealing with the company should also have a rational judgment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pital disclosed by the company.
     4.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The performanc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mainly refers to the delivery of the object of investment to the company and the action or process of administrating the object on the part of the compan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perty rights in terms of acquisition mode and the object of right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acquisition modes, namely legal acquisition and natural acquisition, and different modes of acquisition may require different investment performance. There are techn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non-technic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erms of the object of righ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th different objectives require different investment performances.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ir respectiv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yp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lucubrates the legal delivery and physical delivery in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author offers some useful clues of the problems to which the shareholder who contributes capital and the company to be contributed should pay atten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
     5. The risk and risk-preven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There exist many risk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which may be caused by the flaws with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tself or delinquency of investment performance on the part of shareholders, or by the error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of the company or even the uncontrollable market risks of company and shareholders. This chapter makes a detailed and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risks concer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causes for the risks. Meanwhile,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the risks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ior agreement on the potential risks and the risks in the investment agreement by the company and the investor is an effective solution.
     6.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refers to the civil liability by the shareholders, promoters and company to other shareholders, company and creditors when the shareholder offends the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hareholders who offends the obligation of contribution should shoulder due liability but some details concerning the liability should be specified. And there are adequate theoretical findings and legal support concerning the fact that the promoters of the company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capital abundance. Some major issues to be elaborated in this chapter include the liabilities by the shareholders to the creditors, whether the capital verification organization and assets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should be liable for false statement, the jurisprudential basis of the liabilities, what are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the liabilities and how to designate the scope and restrictions of the liabilities, etc. In term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when the shareholders offend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they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same mechanism of investigation as in other investment forms. But due to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s,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shareholders offending contribution oblig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a different way. Apart from making a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investment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mainly elaborates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with the view of setting up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operational schem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vestment liabilities.
引文
1 史际春著,《企业、公司溯源》,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6 页。
    2 赵旭东等著,《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3 同注 2。
    4 薄燕娜著,《股东出资形式法律投诉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5 王泰铨著,《欧洲公司法导论》,载《台大法学论丛》第 25 卷第 1 期。
    6 赵旭东著,《论公司财产的责任形式》,载《民商法硕士论文集》,群众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08 页。
    7 赵旭东著,《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法学研究》2003 年第 5 期,第 113 页。
    8 徐 燕著,《公司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10 页。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 27 条第 3 款。除另有特别说明的以外,本文所称《公司法》均指 2005 年 10月 27 日颁布,2006 年 1 月 1 日施行的现行《公司法》,本文中有时也称 2005 年《公司法》或新《公司法》。
    
    10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 页。
    1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 页。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 28 条、第 29 条、第 30 条。
     14 [日]志村治美著,《现物出资研究》,于敏译,王保树审校,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4 页。
     20 刘春田著,《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4 页。
    2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著,《知识产权纵横谈》,张寅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 页。
    22 同注 22,第 5 页。
    23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24 同上。
    25 同注 22,第 57—58 页。
    26 同注 23,第 2 页。
    27 同注 22。
    28 同注 23,第 62 页。
    29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3 版,第 1 页。
    30 同上。
    31 沈达明著,《知识产权法》,前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
    32 同注 20,第 6 页。
    34 李永明著,《知识产权法学》,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5页。
    38 《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1995 年 l 月 23 日国家工商局第 41 号令发布。
    39 同注 23,第 329 页。
    40 同上。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 页。
    42 [英]沃克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学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1页。
    43 粱上上著,《论商誉和商誉权》,《法学研究》1993 年第 5 期,第 38—39 页;朱妹、张少峰著:《论商誉权的法律保护》,《现代法学》1996 年第 l 期,第 65 页: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23 页。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 28 页。
    45 吴汉东、胡开忠著,《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29 页。
    46 “在民商分立国家,民法典与商法典中均未见关于商誉权的规定,在民商合一国家,也仅见《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 1100 条规定,‘传播诋毁名誉、侵害人格尊严和商誉信息而造成的损害’,‘无论致害人有无过错,均应补偿精神损害’。这一条可算作关于商誉权的规定。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题为‘商业诽谤’的第15 条第 1 款规定:‘对他人的营利业务、企业主或领导人本人、他人(的商品或工业给付恶意主张或传播构成损害商事企业的违背真是的事实者,应被科以最高为 1 年之徒刑或罚款。’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第1 条第 5 项的舰定实际上是关于商誉权的规定。”范健、王建文:《商法的价值、源流及本体》,第 224—225页。
    47 同注 45,第 538—539 页。
    
    48 同注 47。
    49 范健、王建文,《商法的价值、源流及本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8 页。
    50 同注 45,第 526—527 页。
    51 同注 25,第 396 页。
     55 以上观点,学者已有所涉及,笔者同意这些观点,并有所阐发。参见吴汉东主编的《知识产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56 郑成思先生在其《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中对此问题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可参阅该书第 84-87页。
    65 同注 62。
    66 傅穹著,《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4 页。
    67 James D.Cox et a1.,Corporation,.Volume I,(Boston:Little Brown Company,1996),pp.457.460.
    68 同注 60,第 48 页。
    69 同注 18,第 112 页。
    70 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5 页。但经修改后实施的《公司法》第 27 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从法律解释的角度看,《公司法》的规定与专家的意见显然不同。按专家的意见,认为实物、知识产权等现物外,尚有可以确定经济价值却可以转让的其他财产存在,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也是适格的出资标的;而《公司法》是以列举的现物类型来限制价值可确定、可转让的财产范围。显然,立法者并未完全接受专家的意见。但是, 由于《公司法》采用了“等”式列举,必然为法条理解和司法适用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71 李友根教授对有益性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的理解:“第一,有益性应是基于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的需要而确定的,因此应与公司设立登记时的经营范围和可预见的公司经营需要相适应。只要出资现物有利于实现公司盈利的目标,均构成有益性,无论其是问接还是直接用于生产经营,也无论足核心技术还是非核心技术。第二,有益性对于公司经营的作用只是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不能以公司设立后的经营实效否定出资当时的有益性。有益性应是在出资时的一种客观衡量,不能单纯以公司运营中的变化否定现物的有益性。第三,有益性决定了出资现物必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财产,任何不具有经济价值的财产构成公司营运的资本必然是不利于公司利益的。第四,有益性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在不同的经济、技术背景下,有益性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在有益性的判断上,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保持一种开放的标准,以不断吸纳因经济形态变化而出现的有益于公司经营的各种财产与资源。”参见李友根著:《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11-112 页。
    72 工商企字[1999]第 173 号。
    73 王保树教授认为,《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对实物和货币出资的要求在实践中仍有意义,其中包括“为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要求。(参见王保树、崔勤之主编《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67 页。)石少侠教授认为:“并非任何实物都可以作为股东的出资,股东出资的实物,应为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建筑物、设备或其他物资,这是实物作为股东出资的先决条件。”(参见石少侠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6 页。)虽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赵旭东教授便认为即便实物与经营使用无关,因为公司可以对其进行变现支配以实现其财产价值,所以可由股东协商确定该实物可否作为出资。(参见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9 页。)但如果将与公司经营需要无关的现物出资,然后由公司折现充作资本,于公司而言与货币出资无异,那何以不让出资者先折现然后再出资呢?
    76 厉以宁著,《知识产权入股的比例应该适当提高》,《光明日报》2000 年 2 月 4 日。
    77 《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
    78 北京、上海、江苏、重庆、深圳等省市的技术入股管理办法都规定:一般技术出资不得超过20%的比例限制,但是高新技术作价一般不超过注册资本35%。
    79 该《通知》由国家科技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9年8月11日联合颁布。江苏、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地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
     80 沪工商注(2001)第 97 号:《上海市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
     81 国家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科发政字〔1997〕326 号《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3 条。
    82 郭励弘著,《技术成果占股比例不应有上限》,《光明日报》,1999 年 12 月 6 日。
    83 [德]马克斯·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 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116 页。
    84 朱慈蕴著,《公司资本理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政法论坛》2005第3期,第132页。
    85 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第220页。
    86 张 穹著,《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87 程宗璋著,《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技术出资的法律问题》,《莆田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88 同注35,第159页。
    89 Alan R. Palmiter, Corporations (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03,p53.
     90 《新商法(公司条例)释义》,民友出版社 1914 年版,第 144 页。
     91Larry Catǎ Backer: Comparative Corporate Law:United States,European Union, China and Japan: Cases and Material,Durham,North Carolina,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2, p.864.
    
    92 参见《欧盟第二号公司法指令》第10条(1)。
    93 参见The Companies Act 1985 §103.
    94 参见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0条。
    95 参见《日本公司法》第28条、第30条、第33条。
    96 参见《韩国商法》第298条、第299条、第299条之2。
    97 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33条、第34条。
    98 参见MBCA§6.21(c).
    
    99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7条、第83条。
    100 施天涛著,《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版,第176页。
    101 同注99。
     102 这里参考了苑泽明教授对无形资产评估含义的解释来说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含义。参见苑泽明著:《无形资产评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 页。
    124 王保树、崔勤之著,《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5 页。
     125 许红菊著,《专利许可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 页。
    137 参见我国《专利法》第 50 条。
    
    138 同注 14,第 134 页注释①。
    139 同注 70。
    140 参见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 25 条第 3 款的有关规定。
     145 赵旭东著,《违反出资义务的法律后果》,《人民法院报》2002 年 2 月 11 日。
    
    146 史际春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6 页。
    147 刘敏著,《股东资格认定中的三个问题》,http://www.jjyf.com/ztyj/ymtz/gdzgrd.htm,访问日期:2007
    
    151 江苏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著,《关于股东瑕疵出资及其民事责任的认定》,《人民司法》2003 年第 3 期。
    152 [日]加藤良三著,《学说?判例株式会社法》,第 57-58 页。
    153 L .C .B .Gower,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London,Stevens & Sons,1979,pp.426-433.
    
    154 张汉槎著,《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0 页。
    155 同注 60,第 93 页。
     156 转引自冯果著,《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3 页。
    159 《日本商法》第 192 条之 2。
    160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著:《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版,第 284 页。
    161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 23 条,《股份公司法》第 65 条第(3)款。
    162 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 24 条。
    163 沈四宝编译,《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1 页。
    164 王莉萍著,《债权人追究股东出资责任的法律问题》,《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165 《美国标准公司法》第 6.20 节第(d)款规定:“如认购人未能依据公司成立前达成的认购协议支付对价或者财产,公司可以如同收取其他拖欠债务一样予以收取。或者,如果公司向认购人发出要求付款的书面通知20 日后认购人仍未能偿还债务,公司可以解除认购协议并出售被认购人的股票,除非认购协议另有约定。”第(e)寺规定:“公司成立之后达成的认购协议是认购人和公司之间订立的合同,该合同受第 6.21 节的约束”。(参阅沈四宝编译:《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 页。)
    166 卞耀武著,《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5 版,第 126-127 页。
    167 同上,第 295 页。
    168 同上。
    169 见《日本有限责任公司法》第 17 条,《日本商法》第 157 条、第 192 条之 2、第 200 条;《法国商事公司法》第 200 条;《澳门商法典》第 205 条第(a)、(b)款。
    170 Bay less Manning,James J.Hanks,Jr:legal capital,Foundation press,Third edition,199O,p.50.
    171 同注 162。
     172 Bay less Manning,James J.Hanks,Jr:legal capital,Foundation press,Third edition,199O,p.51.
    
    173 陈甦著,《公司设立者的出资违约责任与资本充实责任》,《法学研究》1995 年第 6 期。
    174 同注 162。
    175 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2 页。
     176 Robert W. Hamii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West Group,1996,p.105.
    
    183 韩世远著,《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2-24 页。
    184 同注 178。
     185 Ultramares Corp. v Touche & Co., 255 NY 170,190-180, 174 NE 441, 444 (1931).
     186 [意]毛罗·布萨尼等主编,《欧洲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张小义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8-352 页。
     187 有的学者基于这种理解,认为该司法解释不适当地限制会计师对第三人的赔偿责任,见张忠野著:《论虚假验资的民事责任》,《法学》2004 年第 4 期,第 107-108 页。
     188 《南方航空旅游公司诉玉龙旅行社等代销合同纠纷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 年第 2 期,第 174 页以下。
     189 案件的具体介绍,见邱丹、胡田著,《验资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民事责任》,《人民司法》2006 年第 7期,第 102-103 页。
     190王宪森著,《资产评估机构对他人未经其同意、擅自使用评估结果所造成的损失不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中国民商裁判网(www.zwmscp.com)。访问日期:2007 年 3 月 5 日。
     191 案件详情见邱丹、胡田著,《验资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的民事责任》,《人民司法》2006 年第 7 期,第 102-103 页。
     192 [韩]李哲松,《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5 一 196 页。
     193 汤树海著,《外商投资股份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4 页。
    194 汤宗舜主编,《专利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3 页。
    195 同注 18,第 248 页。
    196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第 30 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股东会有权作出决议,撤销该技术出资方的股权或责令技术出资方在情形确定
    [1]沈四宝,揭开公司面纱-法律原则与典型案例选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2]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3]沈四宝,国际商法论丛(1-7 卷),法律出版社 1999-2005 年版。
    [4]沈四宝,国际商法,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沈四宝,中国股份制企业的组建与运作,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6]焦津洪、丁丁,比较公司治理-欧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年版。
    [7]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8]史际春等,企业与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9]王保树、崔勤之,企业法论,工人出版社 1988 年版。
    [10]赵旭东,企业法律形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6 年版。
    [11]梁宇贤,公司法论,三民书局 1980 年版。
    [12]雷兴虎,公司法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13]郁光华,公司法的本质-从代理理论的角度观察,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4]蒋大兴,公司法展开与评判,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5]冯果,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6]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7]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18]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9]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20]薄燕娜,股东出资形式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21]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之基石,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22]毛亚敏,公司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23]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24]李玉清,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5]潘维大,公司法,三民书局 2000 年版。
    [26]郭峰、王坚,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7]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8]梅夏英,财产权构造的基础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29]刘连煜,公司法理论与判解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0]钱弘道,跨越法律和经济,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31]汤欣,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2]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3]张舫,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4]傅穹,重思公司资本制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5]赵旭东,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6]李友根,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7]郑孟状等,公司行政侵权,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38]夏雅丽,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39]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40]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年版。
    [41]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42]张乃根,经济学分析法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43]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4]赵炳贤,资本运营论,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7 年版。
    [45]杨林村,技术入股实务与法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46]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47]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48]刘茂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49]张五常,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50]郑成思,知识产权文丛(1-4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2000 年版;知识产权文丛(5-12 卷),方正出版社 2001-2005 年版。
    [51]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化生存-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的生存困境,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52]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54]李扬等,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55]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56]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年版。
    [57]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年版。
    [58]肖峰,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年版。
    [59]丁丁,商业判断规则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60]龙文懋,知识产权哲学初论,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61]宁育丰,工业财产权法论,商务印书馆 1983 年版。
    [62]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63]郑成思,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64]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版。
    [65]俞兴保等,知识产权及其价值评估,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5 年版。
    [66]宗刚等,无形资产的商标评估,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5 年版。
    [67]刘江彬、黄俊英,智慧财产管理总论,华泰文化事业公司 2004 年版。
    [68]张玉敏,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69]吴汉东,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0]王立民、黄武双,知识产权法研究(1-2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05 年版。
    [71]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专利法研究(2004),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5 年 版。
    [72]吴汉东等,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73]朱伟一,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74]郑成思,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
    [75]张今,知识产权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6]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77]赵旭东,新公司法条文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78]刘燕,会计师民事责任研究:公众利益与职业利益的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9][美]罗伯特·P·墨杰斯、彼特·S·迈乃尔,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齐筠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0][美]威廉·A·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 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1][美] 戴维·J·格伯尔,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冯克利、魏志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2][英]R·E·G·佩林斯、A·杰弗里斯,英国公司法,公司法翻译小组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8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8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理论前沿,武欣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5][美]罗伯特·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86]考特,尤伦,法与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87][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8][美]R·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9][美]R·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90][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年版。
    [91][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 1999 年版。
    [92][英]F·H·劳森、B·拉登,财产法,施天涛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93][加]布莱恩·R·柴芬斯等,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94][日]奥村宏,股份制向何处去-法人资本主义的命运,张承耀译,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6 年版。
    [95][美]大卫·艾勒蔓,民主的公司制,李大光译,新华出版社 1997 年版。
    [96][奥]库巴维克,资本实证论,陈端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97][韩]李松哲,韩国公司法,吴日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8][日]志村治美,现物出资研究,于敏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99][日]末永敏和,现代日本公司法,金洪玉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版。
    [100][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10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102][美]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
    [103][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
    [10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105][美]阿瑟·R·米勒、迈克尔·H·戴维斯,知识产权概要,周林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6][日]半田正夫等,著作权法五十讲,法律出版社 1990 年版。
    [107][美]Jay Dratler,Jr.,知识产权许可(上,下),王春燕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08][美]戴尔·尼夫等,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力,陈东详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年版。
    [109][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总成本投资,蒋斌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110][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111][英]安妮·布鲁妮,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赵洁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12][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廖正衡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0年版。
    [113][印]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宋建华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年版。
    [114]蔡振亚,现代企业有限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弥补对策,《经济经纬》2002 年第 2 期。
    [115]江平,公司法与商事企业的改革与完善,《中国律师》1999 年第 5 期。
    [116]苏军敬、苏志强,论公司资本制度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1997 年第2 期。
    [117]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中国法学》2001 年第 3 期。
    [118]傅穹,法定资本制:诠释、问题、检讨-从公司不同参与人的利益冲突与衡量观察,《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 春季号。
    [119]刘燕,对我国企业注册资本制度的思考,《中外法学》1997 年第 3 期。
    [120]刘传慕,对会计室公司法人注册资金的几个问题的探讨,《法律适用》2002 年第 2 期。
    [121]姚铁铮,注册资金的法律意义和作用,《工商行政管理》1999 年第 3 期。
    [122]蒋进,海峡两岸公司股东出资实务问题比较研究,《台湾法研究学刊》2001 年第 1 期。
    [123]邓峰,论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监管,《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 年第1 期。
    [124]王文宇,何种财产得为公司出资之标的?,《月旦法学》2002 年总 80卷。
    [125]马强,论合伙出资,《法律适用》2001 年第 9 期。
    [126]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法学研究》2003 年第 5 期。
    [127]傅穹,公司资本信用悖论,《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 年第 5 期。
    [128]赵旭东,土地使用权出资的法律要求,《人民法院报》2002 年 1 月 4 日
    [129]刘春霖,关于专利权投资的法律思考,《知识产权》1999 年第 6 期。
    [130]衣庆云、查世名,专利权出资的风险防范,《知识产权》1999 年第 6 期。
    [131]何越峰,专利权作价入股的若干法律问题,《知识产权》1994 年第 2 期。
    [132]孙南申,三资企业技术引进中的作价问题及处理原则之法律分析,《法 商研究》1997 年第 3 期。
    [133]刘春霖,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法律规制,《法学评论》2000 年第 3 期。
    [134]张柳坚,以技术出资入股应当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知识产权》2001年第 3 期。
    [135]丁俊峰,股东商誉出资的几个问题,《当代法学》2001 年第 7 期。
    [136]胡刚,商誉作价出资的法律保护,《法学探索》1996 年第 4 期。
    [137]严冰,剩余权之争,《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38]仲相、司艳丽,知识产权中的物权理论的应用,《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 3 期。
    [139]郑胜利、袁泳,从知识产权到信息产权-知识经济时代财产性信息的保护,《知识产权》1999 年第 4 期。
    [140]张荣欣,论保护知识产权的民法方法,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评论》 (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141]袁泳,知识产权法与技术、文化创新,《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142]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7 年第 4 期。
    [143]游伟、叶琦,滥用商标行为的刑法分析,王立民、黄武双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第 2 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44]姜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中国知识产权报》1999 年 3 月 13 日。
    [145]郑春玉,知识产权用益权初探,《知识产权》2006 年第 2 期。
    [146]郭民生、郭诤,“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探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2期。
    [147]徐瑄,专利权垄断性的法哲学分析,《中国法学》2002 年第 4 期。
    [148]李平、陈志恒,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现代日本经济》2003 年第 6 期。
    [149]程恩富,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3 年第 5 期。
    [150]徐家力,从美国关税法 337 条款谈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律师和法学家》2005 年第 1 期。
    [151]王先林,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美中法律评论》2006 年第 6 期。
    [152]辛欣,日本知识产权立国的发展战略,《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 年第3 期。
    [153]尹训国,OECD 成员国知识产权战略初探, http://www.iplaw.pku.edu.cn,访问日期:2006 年 1 年 1 日。
    [154]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学家》2004年第 5 期。
    [155]宁星耀,论对职务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兼论专利法第十六条,《发明与革新》2000 年第 7 期。
    [156]阙光威、刘江彬,知识产权权利金融资之研究-从民法的角度出发,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57]何炼红,知识产权财产化的误区、困惑及超越,载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创刊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58]袁真富,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模式从保护到经营之知识产权观念的改造,《知识产权》2006 年 4 期。
    [159]邓恒,现代企业的专利管理-以高新技术公司为研究对象,《知识产权》2006 年第 4 期。
    [160]魏衍亮,我国战略的三个突出问题,《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8 期。
    [161]袁晓东,日本专利资产证券化研究,《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7 期。
    [162]巫晓倩,IBM 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 4 期。
    [163]巫晓倩,松下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 5 期。
    [164]巫晓倩,西门子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 6 期。
    [165]巫晓倩,诺基亚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 7 期。
    [166]巫晓倩,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 8 期。
    [167]巫晓倩,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 8 期。
    [168]巫晓倩,NEC 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 9 期。
    [169]巫晓倩,三菱公司在中国专利布局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10 期。
    [170]巫晓倩,三星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 年第 11 期。
    [171]巫晓倩,飞利浦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5年第 12 期。
    [172]巫晓倩,富士通公司在中国专利布局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 5-07 期。
    [173]巫晓倩,索尼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2 期。
    [174]巫晓倩,惠普公司在中国专利布局状况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 3-04 期。
    [175]汤珊芬、程良友,美国专利证券化的实践与前景,《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 4 期。
    [176]朝霞,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启示,《电子知识产权》2006 年第6 期。
    [177]刘春霖,知识产权资本化的法律缺陷及完善,《河北法学》2005 年第 8期。
    [178]赵洲,论知识产权出资,《巢湖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179]朱羿锟、马小明,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现代化与合理化,《暨南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80]Robert W.Hamiltion,The Law Corporation (影印注释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81]Janet Dine,Company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82]Jody S.Kraus &Steven D. Walt, The Jurisprudential 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and Commercial Law (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83]K.B.Abott,Company Law,D.P.Publication,1981.
    [184]Larry Cata Backer,Comparative Corporate Law: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China and Japan: Cases and Materials,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2.
    [185]Harry G. Henn &John R. Alexander,Law of Corporations,West Publishing Co.1983.
    [186]Robert R. Pennington,Company Law,Butterworth,8th,2001.188.
    [187]O’Kelly Thompson,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Associations: Cases and Materials,Aspen Law &Business,1999.
    [188]John W. Hardwick & Robert W. Emerson,Business Law,2 th , Barron’Educational Series,INC,1992.
    [189]David R. Herwitz,Allocation of Stock Between Services and Capital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 CLOSE Corporation,Harvard Law Review, Vol. 75:1098,1962.
    [190]Bonbright,James Cummings,Dangers of No-Par Shares,Columbia Law Review,Vol.24,1925.
    [191]Bainbridge,Stephen M. Essential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New Yosk:Foundation Press,2002.
    [192]Bourne,Nicholas,Essential Company Law,3 thed., Wuhan University Press,2004.
    [193]Charles,Robert Clark,Corporate Law,Boston: Little Brown,1986.
    [194]Choper,Jesse H.,eds. Al,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ion, 5 th ed.,Gaithersburg: Aspen Law & Business,2000.
    [195] Cox,James D.,Thomas Lee Hazen & F. O’Neal,Corporation, Vol.1,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6.
    [196] Davis,Paul L.,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5 th ed.London:Sweet & Maxwell,1992.
    [197]Easterbrook, Frank H. & Daniel R.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Cheltenham,UK: Northampton,MA: Edward Elgar Pub.,2001.
    [198] Emanuel,Steven L.,Corporations,Emanuel Law Outlines,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 199 ] Factor , Laurie , Capital Maintenance: Simplification and Creditor Protection,Australian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Vol.5,1995.
    [200] Ferran,Eilis,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01] Fletcher,William Meade, Fletcher Cyclopedia of The Law of Private Corporations,Vol.11,1995 Revised Volume, Clark Boardman Callaghan,1995.
    [202] Gower,L.C.B, Etal,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4th ed.,Stevens,1979.
    [203] Wendell,Oliver Holmes,The Common Law,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23.
    [204] Wymeersch,Eddy, Current Company Reform Initiatives in the OECD,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es, Working Paper Seris,2000.
    [205] Hamilton,Robert W.,The Law of Corporations,4 th ed.,West Nutshell Series,West Group and Law Press,1999.
    [206] Hazen,Thomas Lee and Jerry W. Markham,Corporations,Other Limited Liablity Entities and Partnerships,2004-2005 ed.,St.Paul,Thomson/West,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