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六十家集》是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一套唐人诗文集丛书,目前存世有二十四种,是存世宋本唐人集中数量最多、刊刻最成系统的一种。这套唐人集,在版本学界,乃至中国文化史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首先,他们是目前存世唐人集最早的雕版印刷本,在文献校勘、篇目辑佚、正讹勘误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他们是存世的原始文物材料,是研究中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以及书籍文化传播的最可靠实物资料同时,作为一手文献它们对研究唐代文学史、社会历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由於历史文献记载的匮乏,致使这套丛书在宋代的刊刻情况、刊刻者是谁,以及丛书名称的所指,都很不清楚。同时,这套丛书,从宋代产生,流传至今,其问不仅经历了丛书内部包括的版本形式的演变,也经历著在外部浩瀚历史中的收藏传承与流落散佚,这些复杂的情况,不仅造成对《唐六十家集》名称认识上的疏误和混乱,更使版本问的源流关系模糊不清。另外,这套丛书,是唐人集目前可知的最早雕版印刷本,因而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版本的文献校勘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学界还缺乏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地位与文献价值的判断与论述。而且,学界目前己有的研究,也多是以各本唐人集为研究对象,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作为一个群体的研究还未曾见。
     鉴於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目前学界的研究仍是空白,本文以“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新探”为题,从版本身份鉴定、版本价值认定、文献校勘价值判断、版本收藏流传等方面,对这一选题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更清楚地探讨《唐六十家集》的刊刻面貌,以及更为清晰的了解这套丛书的版本性质,进而揭示宋代四川地区雕版事业的发展状况,阐释书籍收藏流传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现象及意义。同时,也为唐人集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为准确的版本,进而更好地整理校勘唐人诗文集,研究唐代文学和社会历史。
     本文在校勘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借鉴传播学和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群体的宏观研究,结合以各本唐人集的微观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选题的探讨:
     一、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鉴定
     本章首次对历来概念含混不清的《唐六十家集》名称所指进行研究,并考证其包括的版本形式;其次,通过避讳字研究等方法,考证这批丛书的刊刻年代,并以探究这项浩大刻书工程之刊刻真相;再者,对历来研究较为薄弱的宋代四川地区私家、坊刻主信息梳理,以探讨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刊刻者;最後,通过现存宋蜀刻唐人集之间,及与其他蜀刻本版刻特徵的对比,更清晰的认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版本特徵。
     二、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性质认定
     本章首先探讨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刊刻者对唐人集在题名及卷目上的改动痕迹,以揭示这项刻书事业在唐人集传播上的功与过;其次,考证目前版本源流关系较为混乱的几种唐人集,以备客观评价蜀刻本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次之,梳理各唐人集从宋代到清代的主要版本,考证宋蜀刻本在版本源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对宋蜀刻《唐六十家集》刻书工程的意义,及这套丛书的版本价值进行评价。
     三、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的文献校勘价值判断
     本章首先通过传世版本和文本的完整度,总体上判断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的文献校勘价值。其次通过校勘宋蜀刻本《刘梦得文集》、《权载之文集》、《孙可之文集》,与通行本之间的文字差异,细致考证辨析这套丛书的文献校勘价值。
     四、宋蜀刻《唐六十家集》藏弆考
     本章分宋元明、清代、民国、收藏现状四部分,梳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从宋代至今的收藏流传情况,以发覆流传过程中隐藏的版本源流线索,并以阐释流传中折射的文化现象。
     最後,以附录形式,整理历代书目题跋关於宋蜀刻唐人集的记载,以便学界研究采用。
The book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is a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articles of sixty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masters, which was first published in Sichuan area, Song dynasty. There are as many as twenty-four editions of this book now, which make it the most quantity and the most systematic book during all the song-edition books about tang masters. This collection is considered as a giant masterpiece in the area of edition study, and eve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ulture. On one hand, this collection is the first one among all the collections of tang dynasty works. It has very significant value in collate、 collection and errata work. On the other hand, this book is the earliest origin literature material. It is the most powerful material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block print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ulture of books. As well, as the first hand material, this collection has remarkable value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social histor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ck of historical material records, the publisher, the publish background and even the meanings of some specific terms are not clear at all. It is also uncertain about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from song dynasty to now, which means a very poor and vague transmission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Also, about the position and value of this book among all the collections on tang masters, none objective evaluation can be found. So the objective judgment of the song edition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is still needed. Recently, the researchers more likely focus their interest on part of this collection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as a whole collection. Such work on th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in the overview does not exist.
     Considering the big research value of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we wrote this paper, song edition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to cover the research hole about this collection. By edition appraisal、 version value judgments and edition collection spread, we did our research on every Anthology in an overview of this collection. In order to unveil the truth of publish, to show the edition property as well a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publish state in Sichuan area, song dynasty; we explained the culture phenomena and meaning during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of th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As well, we focused on better arranging and collating the works of tang masters and making a more precise edition standard, so as to rea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ang literal and society history. In this paper, we explained our ideas in several aspects as bellow.
     1、Edition Identification
     In this chapter, first, we worked on clarify the meanings about some specific terms, and found out the edition structure about that. Seco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about taboo word and other methods, we found out the publish time of the collection and unveiled the truth of such a huge publish project. Thir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ublisher of th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we worked on the square carved culture, which is sparsely talked about in previous work. At last, by contrast of different editions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we explained the edition properties of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2、Edition value judgments
     In this chapter, we first discussed the revises on the titles and the number of volumes done by the publisher and showed the contribution such work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ang masterpieces. Secondly, we found out several complicated tang masterpieces collections to giv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the importance and position of the edition. Thirdly, we cataloged several main collections of tang masterpieces, so as to show the importance and position of edition in the edition structure. At last, we objectively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ollection.
     3、Literature collation value.
     In this chapter, we collated Liu Mengdes Quan Zaizhi、Sun Kezhi's anthology with popular edition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exactly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and establish a standard collate result about this three books for other researchers.
     4、edition collection spread
     In this chapter, we clarified the col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situations form song dynasty to now, so as to give som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edition structure clues du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book and discuss the culture property in the transmission.
     At last, as for appendix, we sorted the bibliography in different eras related to the Sixty Kinds of Anthology of Tang Dynasty, as a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引文
①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746页。
    ③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明·杨士奇《文洲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越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⑤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共计二十三种,现藏台湾的《欧阳行周文集》不在其中。另《丛刊》在《影印说明》中,将现藏日本崇兰馆的《刘梦得文集》也归入宋蜀刻木。笔者认为不确,论文中将有论述。
    ①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木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②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③以顾广圻为代表,见《思适斋书跋》著录之《王摩诂文集》条。
    ④《影印说明》,《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年。
    罗伟国《宋蜀刻唐人集见闻》,《浙江学刊》,1992年第3期。
    ①黄永年《古籍版木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②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③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2至68页。
    ④朱迎平《宋代刻书事业与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⑤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04页。
    ⑥熊小明《中国古籍版刻图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①顾美华《宋蜀刻本唐人集评述》,《东南文化》,1994年第3期。
    ②罗伟国《宋蜀刻唐人集见闻》,《浙江学刊》,1992年第3期。
    ③李致忠《宋刻唐人集一》,《文献季刊》2005年4月第2期。
    ①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75页。
    ②王辉斌《孟浩然及版木源流考》,《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3期,总第47期。
    ③马春晖《<孟浩然诗集>版本比较研究及其评述》,《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2期。
    ④佟培基《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日本·高桥良行著,蒋寅译《刘长卿集传木考》,《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②陈顺智《刘长卿集版本考述》,《文献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①仁晓辉《刘长卿集版木源流试说》,《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1期。
    ②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③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
    ④卞孝萱《刘禹锡集整理工作综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⑤傅明善《十年来刘禹锡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月第2期。
    ⑥乔长富《二十世纪刘禹锡研究的里程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⑦洪迎华、尚永亮《二十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雪考索为中心》,《文献季刊》,2009年4月第2期。
    ⑧《刘禹锡集》点校组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⑨瞿蜕园《刘禹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⑩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岳麓书社,2003年。
    ①王永波《五十年韩愈研究著作评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②张忠钢、赵睿才《新时期大陆帏愈研究述评》,《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月第5期。
    ③常思春《帏愈集传木及校理源流管窥》,《成都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④刘真伦《韩愈集嘉祐本行本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⑤李福标《说韩愈文集的两个注本》,《学术研究》, 2005年第11期。
    ⑥沈时蓉《陆赞文集知见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⑦刘京《<陆宣公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1月。
    ⑧赵望秦《宋蜀刻木<陆宣公文集>考》,《四川文物》,2002年第2期。
    ①王廷贤《权德舆与<权载之集>》,《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月第3期.
    ②严国荣博士论文《权德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5月。
    ①霍旭东《权德与诗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李丹、尚永亮《元棋百年研究综述》,《学术交流》,2004年4月第4期。
    ③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
    ④杨军《<元积集>误校误改例析》,《古籍研究》1997年第4期。
    ⑤杨军《<元棋集>点校中的讹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6期。
    ⑥杨军《<元植集>断句之误例析》,《铁逝师院学报》,1997年第6期。
    ⑦周相录《元棋集>杯点举正》,《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359期。
    ⑧周相录《华书局<元植集>的音韵学质疑》,《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⑨焦体检硕士学位论文《<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大学,2005年5月。
    ①卢娇《二十一世纪以来张祜研究综述》,伊犛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②黎欣硕士学位论文《张祜诗集版本考辨》,河南大学,2005年5月。
    ③徐俊《敦煌写本张祜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02期。
    ④严寿澄《张祜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尹占华《张祜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
    ①张震英《二十世纪姚合研究综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01期。
    ②沈文凡、周非非《唐代诗人姚合研究综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③史广超硕士学位论文《<姚合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④刘衍《姚合诗集校考》,岳麓书社,1997年。
    ⑤姚继舜《皇甫湜文集版本源流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①李天明硕士学位论文《<皇甫持正文集>版本源流攷》,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②张剑《20世纪李贺研究论述》,《文学遗产》,2002年06期。
    ③吴加才、柳应明、丁一《新时期李贺诗歌研究评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4月02期。
    ④党黎《李贺集版本研究简述》,《中州学刊》,2004年7月04期。
    ①王见楠《许浑研究述评(1980-2007)》,《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
    ②拓晓堂《许浑<丁卯集>叙录补正》,《文献》,1991年3月。
    ③李立樸《唐诗人徐浑<丁卯集>攷述》,《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03期。
    ④罗时进《丁卯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①王志昆《孙樵版木源流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②杨波《<孙可之文集>版本小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③丁恩全博士学位论文《孙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5月。
    ④张天莉硕士学位论文《司空图研究》,西北大学,2000年5月。
    ①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汪长林《宋代杜荀鹤集版本孜述》,《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4月04期。
    ③汪长林《杜荀鹤诗集版本源流考》,《文献季刊》,2002年10月04期。
    ①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
    ②戴显群《<欧阳行周文集>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06期。
    ①王云玲硕士学位论文《郑谷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5年6月。
    ②王云玲《郑谷诗集版本源流孜》,《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③严寿澄《郑谷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④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①朱迎平《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9、170页。
    ②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104页。
    ③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746页。
    ①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③程有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考辫》,《文献》,1993年01期。
    ①《影印说明》,《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周紫芝,《宋史》无传。據其诗文考证生平大略情况:安徽宣城人,生年大约在宋神宗元豊五年(1082),卒年约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南北宋之际一位重要诗人,著述颇丰,有《太仓稊米集》传世。
    ①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曹筠,《宋史》无传。据地方志等资料考证生平大略情况:安徽当涂人,宋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等职。
    ③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746页。
    ①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年。
    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②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然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99页,
    ③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卒諡文恪,人称震泽先生,吴(今苏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中探花,历官侍讲学士、少詹事,正德元年擢吏部右侍郎,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生平著有地理类著作《姑苏志》、《震泽编》,笔记小说类《震泽长语》、《震泽纪闻》,以及文集《震泽集》等。
    ④明·王鏊《震泽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二五六册。
    ⑤明·王鏊《震泽集》卷十二《书孙可之集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二五六册。
    ①明·严嵩《序》,在严嵩刻本《郑守愚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
    ①已有的研究证明,十二行本《皇甫持正集》、《欧阳行周集》也收藏於明代内阁之中,更加充实了这一推断。详见李天明《<皇甫持正文集>版木源流攷》,河南大学,2003年5月。戴显群《<欧阳行周文集>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6期。
    ②《刘文房文集》、《陆宣公文集》、《元微之文集》、《权载之文集》、《张文昌文集》、《张承吉文集》、《皇甫持正文集》、《李长吉文集》、《许用晦文集》、《孙可之文集》、《司空表圣文集》、《郑守愚文集》。
    ③刘体仁(1624-1684),字公勇,号蒲庵,颖州人,清代诗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刑部主事。著作有《七颂堂诗集》十卷。《七颂堂文集》二卷,《识小录》一卷。见《清史稿·文苑传》、《安徽通志稿·人物传》。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著录《欧阳行周文集》曰:“宋蜀中刊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爽阑,版心不记字数、刊工,宋讳缺笔。按:此即世传刘公勇旧藏宋蜀本唐人三十家之一也。顷出于厂市,急往追寻,己为有力者所获。
    ⑤《祕阁书目》:“唐六十家诗,四十八。”《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
    ①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第111页。
    ②参见彭燕《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评述》,《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①参见赵望秦《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考》,《四川文物》,2002年02期。
    ①参见程有庆《新刊元微之文集跋》,《宋蜀刻木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参见万曼《皇甫持正文集》,《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79年。
    ②参见程有庆《孟东野文集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②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③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④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9页。
    ⑤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2页。
    ⑥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⑦宋·王楙撰,鄭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49页
    ①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10页。
    ②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08页。
    ①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17页。
    ②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20页。
    ①清·黄丕烈《莞甫藏书题识》,《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147页。
    ②清·顧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653页。
    ④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⑤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653页。
    ⑥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⑦清·瞿镳《铁琴铜剑楼书日》,《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292、293页。
    ①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807页
    ②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231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33页。
    ④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538页。
    ⑤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年。
    ①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页。
    ②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103页。
    ③朱迎平《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④陈顺智《刘长卿集版本考述》,《文献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⑤陈顺智《刘长卿集版本考述》,《文献季刊》2001年1月第1期。
    ⑥“郎”见第4、114、125、 133、174, 190, 220, 241、245、265、559、636、644、669页。“徵”见第12、16, 54, 89, 93、147, 186, 232, 283、290、291、623、668页。
    ①本人所见上海古籍影印出版宋木《孙可之文集》仅一九七九年与一九九四年两种,此处所言“一九二九”大概为“一九七九”之误。
    ②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45至251页。
    ③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①《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版心下端刻刊工姓名,有杨炳、张昌、张己孙、李正、杨定、张德先、史丙、王胜、王公济、王龟、田正二、文望之、吕道、文来、宋正、单回、姚明、宋真、单全、杨先、单太、单定、单召、王承、马行等。《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版心下端刻刊工姓名,有张越、张昌、赵永先、张福孙、姚明、张午、田友直、文望之、赵正、张寄、程汉、张梅、史丙、马行、文来、田乙、杨山、李正等。
    ②李致忠《李太白文集跋》,《宋蜀刻木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①今属四川成都市。
    ②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78页。
    ③清·瞿镛撰,瞿果行点校,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23页。
    ①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79页。
    ②清·于敏中《天祿琳琅书目後编》,《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316页。
    ③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83页。
    ④清·瞿镛撰,瞿果行点校,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57页。
    ⑤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24页。
    ①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26页。
    ②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83页。
    ③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87页。
    ④清·瞿钥撰,瞿果行点校,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72页。
    ⑤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87页。
    ⑥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 2006年,第493页。
    ①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99年,第87页。
    ②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③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卷五,《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
    ④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05页。
    ①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194页。
    ②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199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第799页。
    ④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01页。
    ⑤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01页。
    ①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02页。
    ②宋·洪迈《容斋五笔》卷九,中华书局,2007年。
    ③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28、1229页。
    ④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⑤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27页。
    ①参见陈杏珍《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文谠,《宋史》未载。《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卷有有其自撰《上书表》,署名为“右迪功郎新授达州东乡县尉兼主薄臣文谠”,则知其曾任四川达州东乡县尉兼任主薄。
    ②王俦,《宋史》列传第二一八有载,曰:“王俦,以通判真州权通判广德军。建炎末,盗戚方既为刘晏所破,引兵欲趋宣城,道过户德,入其郛。侍不屈,与权判官李唐俊、权司法潘偊、权知广德县韦绩、权丞蒋夔皆死。后赠俦二官,唐俊等皆京秩,录其家一人”。
    ③参见陈杏珍《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年。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88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88页。
    ②《影印说明》,《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③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1215页。
    ④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⑤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第七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⑥陆游《世说新语跋》,见《四部丛刊》影印嘉靖刻木《世说新语》。
    ①参见孙杨、谷俪《陆游的藏书与刻书》,《图书馆界》,2010年04期。
    ②参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第四册,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9, 1040页。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卷二,三晋出版社,第1215页。
    ③《令狐氏先庙碑》:“为炖煌郡太守”。《史公神道碑》:“诏书敦促”。两处光宗赵惇嫌名,十二行本皆缺笔
    ①清·彭元瑞《天禄琳琅书麽後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310页。
    ①清朱珪《序》,在朱珪刻木《权文公文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有影印本。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3页。
    ①明·严嵩《云台编序》,在明严嵩刻本《云台编》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
    ②《皇甫持正集序》曰:“今观持正可之集…予既刻可之文,而持正未遑。今世庸②乃能嗣吾志而梓之,予嘉其仕优而不忘学,又不忘其世裔之所从出也,为序其端。”根据这段文字可知,皇甫湜文集和孙樵文集大概是同时抄录,王鏊先行刊刻了《孙可之文集》,而未刻《皇甫持正文集》,後皇甫录根据王鏊抄本刊刻了《皇甫持正文集》,此序文即为皇甫录刻木所作。明·王鏊《震泽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一二五六册
    ③详见李天明硕士学位论文《<皇甫持正文集>版本源流攷》,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④何焯跋明抄木曰:“嘉靖乙未袁郡有《云台编》刻本,严介溪为序,云得之故少傅王文格公。公本录自秘阁,蓋出於宋刻也。蒋生子遵所收叶丈九来家书中有之。借校一过。康熙辛卯春日悼记。”何焯(1661-1722),字屺瞻,人称“义门先生”,长洲人,康熙四十二年进士,清初大学者。
    ①王云玲硕士学位论文《郑谷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第10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794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页。
    ③薛殿玺《孟浩然诗集跋》言:“宋蜀刻木此集收诗二一○首,外有张子容二首、王维一首、王迥一首,共二一四首。”此言误。细勘宋蜀刻本,实际收诗二一五首,因在目录中题为《送孟六归襄阳二首》的,在集中为两首诗。此二一五首诗中,实为孟浩然诗者为二一○首,另五首为他人诗,有张子容两首《送孟六归襄阳二首》、王迥《白云先生回歌曰》一首、王维《忆孟六》一首,另据今人考证《卢明府早秋宴张郎中海园即事得秋字》一首力卢象诗,见王辉斌《孟浩然集中卢明府探考》。大概宋蜀刻在刊刻时不曾得王、韦序之三卷二一八首唐本,乃据《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之二一○首本为底本刊刻,录入王、韦原序,又加入五首他人诗,以图接近王、韦序木之貌。
    ④明·毛晋撰,潘景郑校订《汲古阁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①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十四,中华书局,2006年。
    ②版木源流关系考证,参见焦体检硕士学位论文《<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大学,2005年5月。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798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798页。
    ②清·徐乾学《传是楼宋元本书目》,《丛书集成初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③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中国书店,2007年。
    ④焦体检硕士学位论文《<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大学,2005年5月。
    ⑤校勘部份,参见焦体检硕士学位论文《<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大学,2005年5月。从校勘上看,三卷本和五卷本为同一版本系统,但此本认为三卷本源於五卷蜀刻本,似乎还有待商榷。根据笔者对宋蜀刻唐人集的了解,一般情况下,蜀刻本源於浙刻本的较多,而浙刻本源於蜀刻本的情况还很少见。
    ⑥王重民等编《敦煌遗书忌目索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878页。
    ⑦徐俊《敦煌写本张枯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02期。
    ⑧王重民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⑨徐俊《敦煌写本张枯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02期。
    ①文字差异情况,详见徐俊《敦煌写本张枯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02期。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801页。
    ③清·丁丙《善木书室藏书志》卷二五,《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1993年。
    ④参见黎欣硕士学位论文《张祜诗集版本考辨》,河南大学,2005年5月。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9、150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9、150页。
    ③参见史广超硕士学位论文《<姚合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④考证详见史广超硕士学位论文《<姚合诗集>版木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页。
    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5、146页。
    ⑦参见李天明硕士学位论文《<皇甫持正文集>版本源流攷》,河南大学,2003年5月。
    ①明·严嵩《云台编序》,见明嘉靖严嵩刻木《云台编》,藏国家图书馆。
    ②陶福履、胡思敬原编,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豫章丛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③详见第一章第一节。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别集类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①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鉴籍考》虽有著录,但其书之著录乃参见前代目录书籍而成,不能构成三卷本《孙樵集》于元代有存的确证。
    ②清·顾广圻《思适斋书跋》,民国吴县王氏学礼斋刊《黄顾遗书》本,卷四,第九页。
    ③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中华书局,1987年,第697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755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802页。
    ①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卷七,《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②参见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③参见戴显群《<欧阳行周文集>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6期。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748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六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六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④参见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②参见赵望秦《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考》,《四川文物》,2002年02期。
    ③《四部丛刊》影印本言其本为宋本,但据傅增湘明言,此本为元刻,而非宋刊。另有刘京《<陆宣公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详论此事,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1月。
    ④宋·刘麟《元微之文集序》,见东吴董氏翻雕本卷首,《四部丛刊》影印本。
    ①宋洪迈《跋》,见宋浙刻本《元微之文集》卷後。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0、901页。
    ③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0页。
    ②末·岳坷《宝真斋法书赞》卷六,世界书局,2009年。
    ③宋·贺鑄跋文,见《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卷末。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801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2、153页。
    ②参见拓晓堂《许浑<丁卯集>叙录补正》,《文献》,1991年3月。
    ③转引自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记,1980年。
    ④清·黄丕烈著,翻祖阴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6、197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①清·黄丕烈《百宋—廛书录》,中华书局,2006年,第435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0、871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④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6、197页。
    ①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六九,中华书局,2006年。
    ②参见万曼《唐集叙录·昌黎先生集》,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至183页。
    ①万曼《昌黎先生集》:“东雅堂木,是明万历中徐时泰就世彩堂本覆刻的,据丁丙说,这个本子和原本亳发不差,只是削去其名字,开版年月及世彩堂等宇样,版心下改刻东雅堂三字。这个本子出来以後,可以说是诸本皆废,成为韩文唯一流行的本子。”《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页。
    ③转引自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2页。
    ②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卷十九,中华书局,2006年。
    ③唐·顾云《序》,载宋蜀刻本《郑守愚文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华书局,2006年,第804页。
    ①参见万曼《唐集叙录》,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
    ①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1期。
    ②参见张佳、杨依、李寅生《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考论》,《唐都学刊》,2011年01期。
    ③参见朱迎平《宋代刻书产业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①钱曾《述古堂书日》云:“《皇甫持正集》十卷…是集余从闽本钞录。
    ②《直斋书录解题》曰:《刘随州集》十卷,唐隨州刺史宣成刘长卿文房撰,诗九卷,末一卷杂著数篇而己。建昌本十卷,别一卷为杂著。
    ③宣和甲辰(1124),建安刘麟将其整理的六十卷元稹集募工刊行,题名《元微之文集》,刘麟序曰:新旧《唐书·艺文志》载其当时君臣所撰著文集,篇目其多;《太宗集》四十卷至武后《垂拱集》一百卷,今皆弗传。其餘名公钜人之文,所传蓋十一二尔。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曰:《孟东野诗集》十卷…宋刊本,半葉十一行,行十六字…按:此书书版断烂己甚,一百六十七页中,原版只十许叶,馀皆补版。審其刀法笔试,当为江右刊本。海源阁佚书,今归李木斋师。
    ①清·钱谦益撰,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1958年8月,第109页。
    ②参见拓晓堂《许浑<丁卯集>叙录补正》,《文献》,1991年3月。
    ①罗时进《丁卯集笺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①宋·王楙撰,郑明、王义银点校《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②周紫芝,《宋史》无传。据其诗文考证生平大略情况:安徽宣城人,生年大约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卒年约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南北宋之际一位重要诗人,著述颇丰,有《太仓梯米集》传世。
    ③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④曹筠,《宋史》无传。据地方志等资料考证生平大略情况:安徽当涂人,宋高宗绍兴五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等职。
    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②《秘阁书目》:“唐六十家诗,四十八。”《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45页。
    ①参见李致忠《李太白文集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钱应庚,元代诗人。
    ③王杲,字景初,正德九年进士。曾任临汾知县,後晋升御史。
    ④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别号麟州,时称少美,江苏太仓人。嘉靖进士,官至太常少卿,王世贞之弟。
    ⑤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0、191页。
    ②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224至226页。
    ③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6、197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538页。
    ②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03页。
    ③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0、191页。
    ①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第280页。
    ②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
    ③清·彭元瑞著,徐德明点校《天祿琳琅书目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1页。
    ④清朱珪《序》,在朱珪刻本《权文公文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有影印木。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04、205页。
    ②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第289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617页。
    ④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231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23页。
    ②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③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第292、293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萌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11页。
    ②清·顾广圻《思适斋书跋》卷四,民国吴县王氏学礼斋刊《黄顾遗书》本,第9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45至251页。
    ④《五十方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卷十五,《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2006年。
    ①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653页。
    ③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④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①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653页。
    ③清·于敏中撰,徐德明标点《天祿琳琅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④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541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萌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2、193页。
    ②清·瞿镛《铁琴铜剑楼书目》,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开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33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224至226页。
    ①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1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538页。
    ①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3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0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7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④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⑤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⑥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3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464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2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20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③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出版,2002年,第231页。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96页。
    ①雷梦水《古书经眼录》,齐鲁书社,1984年,第164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48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37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44、845页。
    ②传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44页。
    ③冻杏珍《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9、880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③《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影印说明》:宋蜀刻本唐人集是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刻本,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蜀刻唐六十家”之说,流传至今的除上述二十三种外,尚有日本静嘉堂藏《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又,日木崇兰馆藏宋刊大字木《刘梦得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每半页十行,行十八字。此论不确,十行本《刘梦得文集》实为浙本,并非蜀刻本。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严州府刊板”条下记:大字《刘宾客集》,日木京都崇兰馆藏大字本,《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每半叶十行,行十八字。殆即严州所刊。此淳熙戊中陆放翁守严州时重刊,见放翁《世说跋》。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王国维全集》卷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本文第二章第三节有详细论证。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3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2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8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9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6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①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3页。
    ②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3页。
    ③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3、1604页
    ④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5页。
    ⑤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6页。
    ⑥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6页。
    ⑦末·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6页。
    ⑧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6页。
    ⑨宋·宋秘、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6页。
    ⑩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7页。
    11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8页。
    12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8页。
    13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9页。
    14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1页。
    15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1页。
    ①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1页。
    ②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2页。
    ③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2页。
    ④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2页。
    ⑤宋·末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3页。
    ⑥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16页。
    ⑦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中华书局,1978年,第1600页。
    ⑧宋·王尧臣著、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粤雅堂丛书本,中华书局影印。
    ①宋·尤袤《遂初堂书目》,海山仙馆丛书本。
    ②宋·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日》,光绪癸卯仲春叶氏观古堂刊。
    ③宋·陈骙等撰、赵士煒辑考《中兴馆阁书目》,《古逸书录丛辑》本。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6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8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8页。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09、410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3、414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4、415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5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5、416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6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6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7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8页。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19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0、421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1贡。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2页。
    ⑤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5页。
    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5页。
    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6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6、427页。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华书局,2006年,第427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武英殿聚珍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5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6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6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8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9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5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49、750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0、751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98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1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1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2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2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2页。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97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52页。
    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98页。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798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0页。
    ②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1页。
    ③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1页。
    ④末·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2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3页。
    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第804页。
    ①清·彭元瑞撰、徐德明标点《天祿琳琅书目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1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0、191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2, 193页。
    ②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十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4页。
    ①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196、197页。
    ②清·黄丕烈著、济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年,第204、205页。
    ①清·黄丕烈《蕘圃藏书提议》,《宋元明清书日题跋业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页。
    ①清·黄丕烈《蕘圃藏书题识》,中华书局,2006年,第147页。
    ②清·黄丕烈《蕘圃藏书题识》,中华书局,2006年,第149页。
    ①清·黄丕烈《蕘圃藏书题识》,中华书局,2006年,第164、165页。
    ②清·黄丕烈《蕘圃藏书题识》,中华书局,2006年,第315、316页。
    ①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②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①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②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③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铁琴钢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78页。
    ④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①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②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3页。
    ③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翟凤起复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9页。
    ①清·瞿镛编纂,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92、293页。
    ②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769页。
    ①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807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13、214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18至220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24至226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31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33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41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45至248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249页。
    ②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464页。
    ①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齐鲁书社,2002年,第583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37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44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48页。
    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1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73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779、880页。
    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87、888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896页。
    ②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0页。
    ③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02页。
    ④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18页。
    ⑤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第920页。
    ①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7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0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2页。
    ④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⑤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⑥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4页。
    ⑦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7页。
    ①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0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2页。
    ①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6页。
    ②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8页。
    ③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0页。
    ④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1页。
    ⑤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3页。
    ⑥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祿堂访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4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页。
    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33页。
    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⑩《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6页。
    1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1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0页。
    1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1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45页。
    1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1页。
    1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2页。
    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65页。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1页。
    ③《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4页。
    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8、109页。
    ⑤《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6页。
    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1、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唐·刘禹锡《刘梦得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唐·郑谷《郑守愚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唐·孙樵《孙可之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6、唐·顧云《序》,载宋蜀刻本《郑守愚文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
    7、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8,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9、宋·鄭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2、宋·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3、宋·叶德辉考证《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光绪癸卯仲春叶氏观古堂刊。
    14、宋·陈骙等撰,赵士炜辑考《中兴馆阁书目》,《古逸书录丛辑》本。
    15、宋·王楙撰,郑明、王义耀标点《野客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6、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7、宋·洪迈《容斋五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8、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台北,世界书局,2009年。
    19、宋·刘麟《元微之文集序》,见东吴董氏翻雕本卷首,《四部丛刊》影印本。
    20、宋·洪迈《元微之文集跋》,见宋浙刻本《元微之文集》卷後。
    21、宋·贺铸跋文,见《续古逸丛书》本《许用晦文集》卷末
    22、宋·陆游《世说新语跋》,见《四部丛刊》影印嘉靖刻本《世说新语》。
    2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24、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5、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6、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7、明·孙能传、张萱等《内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8、明·高儒《百川书志》,《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29、明·晁琛《晁氏宝文堂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0、明·李廷相《濮阳蒲汀李先生家藏目录》,《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1、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2、明·赵琦,《脉望馆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3、明·祁承焕《澹生堂藏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4、明·佚名氏《近古堂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5、明·董其昌《玄赏斋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6、明·徐浡《徐氏家藏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4年。
    37、明·王道明《笠泽堂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8,明·毛晋《汲古阁校刻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39、明·王鏊《震泽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明·钱溥《祕阁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41,明·毛晋撰,潘景郑校订《汲古阁书跋》,《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2、明·严嵩《云台编序》,在明严嵩刻本《云台编》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
    43、清·顾广圻著,王大隆辑,黄明标点《思适斋书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4、清·黄丕烈《蕘圃藏书题识》,《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5、清·黄丕烈《百宋-廛书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6、清·黄丕烈著,潘祖荫辑,周少川点校《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47、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8、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9、清·瞿镛撰,瞿果行点校,瞿凤起覆校《铁琴铜剑楼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0、清·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後编》,《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1、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2、清·杨绍和《楹书隅录》,《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3、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54、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宋元明清书同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5,清·季振宜《季沧苇藏书目》,《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
    56,清·缪荃孙《艺风堂文续集》,《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57,清·钱谦益撰,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58,清·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海王邨古籍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国书店,2007。
    59、清,王士祯《居易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60,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61、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62,清。丁仁《八千卷楼书目》,钱塘丁氏刻书。
    63,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止《登科记考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64,清·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65,清·丁日昌《持静斋书目》,清同治九年刊本(1870)年。
    66,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67,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68、清·叶德辉《(?)园读书志》,上海,上海澹园,1928年。
    69,清·杨守敬撰,王重民辑,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70,清·朱珪《权文公文集序》,在朱珪刻本《权文公文集》卷首,现藏国家图书馆,《四部丛刊》有影印本。
    1,李盛铎著、张玉范整编《木樨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禄堂访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雷梦水《古书经眼录》,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8、陈垣《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9、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1、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广义》,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13、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年
    14、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北京。
    15、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上海,华束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6、张立文主编、祁润兴著《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张立文主编、陈其泰、李廷勇著《中国学术通史·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
    20、张丽娟、程有庆《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21、赵万里《中国版刻图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2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23、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4、朱迎平《宋代刻书事业与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5、李致忠《中国出版通史·宋辽西夏金元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
    26、熊小明《中国古籍版刻图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万曼《唐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9、《刘禹锡集》点校组点校,《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0、瞿蜕园《刘禹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1、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32、霍旭束《权德与诗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33、严寿澄《张祜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34、尹占华《张祜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35、刘衍《姚合诗集校考》,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36、罗时进《丁卯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7、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注》,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胡嗣坤、罗琴《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39、严寿澄《郑谷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0、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1、夏其峰《宋版古籍佚存书录》,山西,三晋出版社,2010年。
    42、王绍曾、崔国光《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43、谢维扬、房尽亮主编《王国维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44、王重民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45、《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6、陶福履、胡思敬原编,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领导小组整理,《豫章丛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47、李清志《古书版本鉴定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48、顾廷龙主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0、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51、严绍烫《汉藉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52、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
    53、傅璇综、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年。
    54、范凤书等《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
    55、陈正宏、梁颖《古籍印本鉴定概论》,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1、罗伟国《宋蜀刻唐人集见闻》,《浙江学刊》,1992年03期。
    2、工辉赋《孟浩然及版本源流考》,《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9月03期。
    3、马春晖《〈孟浩然诗集〉版本比较研究及其评述》,《长沙通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02期。
    4、卞孝萱《刘禹锡集整理工作综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傅明善《十年来刘禹锡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4月02期。
    6、乔长富《二十世纪刘禹锡研究的里程碑》,《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7、洪迎华、尚永亮《《二十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雪考索为中心》,《文献季刊》,2009年4月02期。
    8、王永波《五十年韩愈研究著作评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5月03期。
    9、张忠钢、赵睿才《新事情大陆韩愈研究述评》,《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3月05期。
    10、严佐之《论明代徽州刻书》,《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3期。
    11、周相录《元稹集〉标点举正》,《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总第359期。
    12、吴加才、柳应明、丁一,《新时期李贺诗歌研究评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3、沈时蓉《陆赘文集知见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14、赵望秦《宋蜀刻本〈陆宣公文集)考》,《四川文物》,2002年02期。
    15、王廷贤《权德舆与〈权载之集〉》,《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月03期。
    16、李丹、尚永亮《元稹百年研究综述》,《学术交流》,2004年4月04期。
    17、杨军《〈元稹集〉误校误改例析》,《古籍研究》,1997年04期。
    18、杨,《〈元稹集〉点校中的讹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6期。
    19、杨军《〈元植集〉断句之误例析》,《铁逝师院学报》,1997年06期。
    20、严佐之《“开聚书之门径,标读书之脉络”:论藏书志目录体制结构—以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力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02年第78辑。
    21、周相录《华书局〈元稹集〉的音韵学质疑》,《陕西师大学报》,2000年03期。
    22、卢娇《二十世纪以来张祜研究综述》,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O1期。
    23、徐俊《敦煌写本张祜诗集二种》,《文献》,1993年02期。
    24、张震英《二十世纪姚合研究综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01期。
    25、沈文几、周非非《唐代诗人姚合研究综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6、姚继舜《皇甫湜文集版本源流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Ol期。
    27、张剑《20世纪李贺研究论述》,《文学遗产》,2002年06期。
    28、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01期。
    29、党黎《李贺集版本研究简述》,《中州学刊》,2004年04期。
    30、严佐之《黄丕烈版本学思想辨析》(上),《图书馆杂志》,1985年01期。
    31、严佐之《黄丕烈版本学思想辨析》(下),《图书馆杂志》,1985年02期。
    32、李立朴《唐诗人徐浑〈丁卯集〉孜述》,《贵州文史丛刊》,1990年03期。
    33、王志昆《孙樵版本源流考》,《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34、杨波《〈孙可之文集〉版本小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5、汪长林《宋代杜荀鹤集版本玫述》,《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36、汪长林《杜荀鹤诗集版本源流考》,《文献季刊》,2002年04期。
    37、戴显群《欧阳行周文集〉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06期。
    38、王云玲《郑谷诗集版本源流致》,《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39、程有庆《宋蜀刻〈唐六十家集>考辩》,《文献》,1993年01期。
    40、拓晓堂《许浑<丁卯集〉叙录补正》,《文献》,1991年3月。
    41、程有庆《新刊元微之文集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2、程有庆《孟东野文集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3、陈顺智《刘长卿集版本考述》,《文献季刊》2001年01期。
    44、顾美华《刘梦得文集跋》,《宋蜀刻唐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5、唱春莲《陆宣公文集跋》,《宋蜀刻唐人文集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
    46、陈杏珍《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7、陈杏珍《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8、孙杨、榖俪《陆游的藏书与刻书》,《图书馆界》,2010年04期。
    49、严佐之《〈四库总目〉〈续目〉未收清人籍的经学史意文探微—以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为例》,《海外中国学评论》,2005年第1辑。
    50、张佳、杨依、李寅生《宋敏求编校整理唐人别集考论》,《唐都学刊》,2011年01期。
    51、李致忠《李太白文集跋》,《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52、李明霞《孙樵对韩愈的继承和发展—以碑志文力讨论重鱼》,《碑林集刊》2007年12月,总第13期。
    53、李明霞《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二种收藏流传考》,《中国文学研究》(日本),2011年12月,总第37期。
    54、李明霞《宋蜀刻〈唐六十家集〉考辩》,《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年02期。
    55、常思春《韩愈集传本及校理源流管窥》,《成都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56、彭燕《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评述》,《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03期。
    57、李福标《说韩愈文集的两个注本》,《学术研究》,2005年11期。
    58、王见楠《许浑研究述评(1980-2007)》,《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
    59、刘真伦《韩愈集嘉佑本行本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严国荣《权德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5月。
    2、焦体检《〈张司业集>版本源流考》,河南大学,2005年5月。
    3、黎欣《张祜诗集版本考辨》,河南大学,2005年5月。
    4、史广超《〈姚合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3年5月。
    5、李天明《〈皇甫持正文集〉版本源流致》,河南大学,2003年5月。
    6、李明霞《宋本〈孙可之文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6月。
    7、张天莉《司空图研究》,西北大学,2000年5月。
    8、丁恩全《孙樵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5月。
    9、王云玲《郑谷诗集版本研究》,河南大学,2005年6月。
    10、刘京《<陆宣公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