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构建我国现代农场制的财政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客观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各种影响制度和组织形式变迁的因素都处于变化之中,农业发展也不例外。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及价格形成因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专业化和分工进一步加深。然而,与之相对应的现实却是,我国农业的市场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应用有限,农民的收入长期徘徊不前。这一系列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在于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自身效益低与社会效益高之间的矛盾、农产品产供销脱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加深,然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而农业组织形式等生产方式无法与之相适应,阻碍了农业进步和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势在必行,其根本途径在于实现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户制向现代农场制的转变。
     本文共由十章构成:
     1.绪论。分析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2.我国农场制及农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本章以改革开放为分界,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农场制和农业经营体制及其绩效,着重对90年代以后出现的对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3.我国农业的现状及问题。本章主要揭示了农业自身的特征,包括准公共产品特性、外部性、综合性、弱质性,分析了农业现阶段存在主要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户制的落后。
     4.构建现代农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对现代农场制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经济环境、二元结构、解决农业诸多矛盾和完善承包经营方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说明了构建现代农场制的依据,最后分析了现代农场制的实现模式。
     5.发展农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本章分析了国外发达的发展农场制的路径及其所采取的支持政策。主要选取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四个国家作为样本,并得出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6.我国农场式经营的案例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发展农场制较为成功地区的做法。主要选取了重庆麒麟村和山东寿光市两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并总结其发展农场式经营成功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
     7.我国农场制实现形式的比较分析。本章把农业微观组织形式划分为“农户+专业组织”型、“公司+农户”型、社区合作组织、股份合作企业等四种类型,通过结构性维度、关联性维度、组织形式有效性进行了比较分析。
     8.构建我国现代农场制的总体思路。本章在前面章节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构建我国农场制提出了要实现的目标、应该遵循的原则、推进步骤,并提出从土地经营规模化、规模经营全产业链一体化方向构建现代农场制的经营方式。
     9.构建我国现代农场制发展的财政政策。本章是在上一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财政政策支农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财政支出政策的改进措施;研究提出我国财政应该对现代农场制条件下的农业企业进行投资参股,变财政资金为财政资本,重点参股投资农场制特点的农业项目;研究政策性金融与财政的关系,提出政策性金融支持现代农场制构建的投资范围。
     10.构建我国农场制的其他政策配合。本章主要研究内容构建我国农场制的其他政策配合包括,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深化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must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basic objective law.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various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factors are chang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no exception. Eleme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the relative price and price formation factors produced marked chang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rocessed products market demand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scale,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is accelerated ceaselessly,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further. However, corresponding to the reality,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to commercialize a process is slow, produce commodity rate is low,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technology limited,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 wanders for a long time. This a series of problems, from apparently look, is that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minor production and big market contradic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oneself benefit is low,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benefit, produce to produce supply and marketing to disconnection, two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structure contradiction is deepened ceaselessly, but from a deeper level, its basic reason lies in our countr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or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not compatible with it, block up of agricultur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fundamental change be imperative, the basic way is to realize from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based on the household system to modern farm system transforma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en chapters
     1. Introduction.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ies, further in this direction of research is research prospect and imagination.
     2. China's farm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history. This chapter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a dividing line, mainly analyzed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arm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the90's later appear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doubl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actice of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3.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griculture and problem. This chapter shows the mai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quasi public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exterior factor, omnibus, weak qualitative sex, analysed agriculture at present mainly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farmer system backward.
     4.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rm system of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farm system is analyzed, from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wo yuan structure, solve agriculture to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erfecting contract management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rm system basis, the final analysis of modern farming system realization mode.
     5.Development of farm to make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abroa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farm system and the supporting policies. Choose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four as samples, and the usefu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6. Our farm management case analysi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farm is made more successful practice areas. Mainly selected Chongqing kylin village and Shandong Shouguang City region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ums up the developing farm type to manag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7. Our farm is form of implementation of system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chapter put agriculture microcosmic organization form is divided into" farmer+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company+farmer" mode,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organization, joint-stock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other types of four, through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 correlation dimension, form of 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 were compared analysis.
     8.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farm system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This chapter in the section abov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arm system put forward to achieve the goal, the principle that should follow, advance step, put forward from land management scale, scale of operation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rm business management.
     9.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farming system development of fiscal policy. This chapter is in the last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fiscal policy supporting agriculture basic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fiscal expenditure policy; research put forward our country finance should be the modern farm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shares, change of financial capital to finance capital, focusing on equity investment farm system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project; research of policy finance and financial relation, put forward the policy of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of modern farm investment scope.
     10.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arm to make other policy coordin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research contents of constructing our country's farm system with other policies include, clear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deepen agricultural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perfect produce market system, accelerate reform of census register system.
引文
1 这里的数据及计算数据源自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3页和第167
    2 数据来源:陈锡文等(2008),第378页。
    4 “订单农业”(contractfarming)指农业生产者与其他企业或个人之间的契约安排,它规定了农产品生产数量、质量、价格、交易时间以及各方在此交易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契约安排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口头的。
    5 数据来源:郭红东(2005),第47页。
    6 曹利群:护土地入股”需慎行)),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7期。
    7 [日]七户长生.日本农业的经营问题——现状与发展逻辑[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8 胡瑞卿、张岳恒:“不同目标下耕地流转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一期,第36页。
    9 王志宏:“城市化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系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3期,第41页
    10 刘俊:《中国上地法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11 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8页。
    12 阳晓昀.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问题侧十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 陈其清.湖北省公共财政农业投入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主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5-188
    15 吴应华.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彭克强、陈池波,2008:《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
    17 周勇,2006:《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18 石建辉,2006:《关于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思考》,《农村财政.与财务》第3期。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
    [2]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人民出版社,1972年。
    [3]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4]维托·坦齐,开放发展中经济的财政政策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5]许毅,三农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6]杨照南,财政金融协调制衡导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8年。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十个一号文件,人民出版社,2008年。
    [9]财政部农业司,国外农业与农业财政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0]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11]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三联书店,1994年。
    [12]西奥多·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13]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年。
    [14]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李秉龙、张立承,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18]陈锡文、赵阳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
    [19]李尚红、李志远,基于土地流转构建我国民营农场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1]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施,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22]王静刚、顾海英,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
    [23]路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创新,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24]茆荣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杨海钦,农村土地使用权轮流转的思考与土地制度创新,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
    [26]胡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7]张笑寒,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解析与实证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28]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29]方芳,农地规模经营实现途径研究——基于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柯炳生,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31]唐在富,中国土地制度创新与土地财政体制重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32]罗必良,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农地规模和农业发展,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
    [34]邵彦敏,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翁鸣,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6]王征兵,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年。
    [37]范建刚,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优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8]熊义杰,中国农业经营方式问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朱海霞,中国农业经营形式论,三秦出版社,2001年。
    [40]许毅、柳文,实现农业大生产解决三农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19期。
    [41]许毅、柳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现实选择,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5期。
    [42]丁学东,农业及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支农方式调整,财政研究,2001年,第9期。
    [43]苏明,完善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第10期。
    [44]于金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30期。
    [45]戴旭宏,新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建议,农村经济,2010年,第12期。
    [46]陈锡文,如何看待中央”三农”工作的新举措,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7期。
    [47]姜长云,“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1期。
    [48]潘盛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三管齐下,.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5期。.
    [49]杨承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具有紧迫性,中国改革报,2010年,3月8日版.
    [50]朱钢,我国财政支农规模问题分析,财会研究,2006年。第3期。
    [51]金峰、李群,财政支农支出评价及优化研究,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2]范东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矛盾与对策,中国国情国力,2010年,第9期。
    [53]韩俊,“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框架与基本思路,改革,2010年,第5期。
    [54]韩俊,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上海农村经济,2010年,第2期。
    [55]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求是,2010年,第10期。
    [56]曾业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经济日报,2010年,11月29日版。
    [57]孙景淼,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维,学习时报,2010年,10月18日版。
    [58]周燕南、阮文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问题探讨,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9期。
    [59]张红宇,新形势下促进农业农村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经济参考研究,2009年,第8期。
    [60]屈炳祥,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
    [61]张月瀛,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学习论坛,2009年,第7期。
    [62]王昌,财税补贴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的影响,经济论坛,2009年,第8期。
    [63]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一般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64]沈贵银,探索现代农业多元化规模经营制度——对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5期。
    [65]何秀荣,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66]邵明伟,从生产方式到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内涵重新分析,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
    [67]胡川、方中秀等,我国农业产业组织与农地产权制度互动关系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5期。
    [68]邱水清、高就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南方农村,2008年,第1期。
    [69]刘克春,国外关于农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启示,经济学家,2008年,第6期。
    [70]黄少安、刘明宇,农地产权冲突、经济绩效与土地制度创新差异化原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与经济学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71]叶翠青,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
    [72]赵志龙,“公司+农户”的现状与问题:文献回顾与评论,学海,,2008年,第4期。
    [73]蓝海涛,优化我国农业结构的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第9期。
    [74]陈少晖等,新农村建设与财政支农机制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75]赵海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北方经贸,2007年,第6期。
    [76]薛晓鹆,谁来组织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再论农业组织化的实现形式,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年,第6期。
    [77]郭晓鸣,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78]吕春修,美国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农业经济,1999年,第9期。
    [79]周淑景,法国农业公司化经营发展及其经验借鉴,中国农垦经济,2004年,第10期。
    [80]陈纪平,家庭农场抑或企业化——中国农业生产组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学家,2008年,第3期。
    [81]张文伟,二战后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兼业现象,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82]李慧敏、王殿安等,国有农场面临的困境及解困途径,农业经济,2002年,第4期。
    [83]钟启泉,农业的企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现实选择,广西市场与价格,2003年,第10期。
    [84]温桂荣,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比较与借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5]高帆,中国农业弱质性的依据、内涵和改变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86]高建斌,从家庭承包制到农场制: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7]胡鞍刚、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88]畅小艳、白福萍、张勇宁,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几点思考,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89]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0]丁泽霁,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面临的新形势,调研世界,2007年,第6期。
    [91]侯保疆,地方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的职能,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92]徐旭初,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农村经营管理,2007年,第10期。
    [93]许佳君,公司制农场:我国农村上地规模经营的路径选择,经济纵横,2006年,第9期。
    [94]向东梅,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95]孙克竞,我国农业用地经营方式变革中的财政支农何题研究,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4期。
    [96]王春玲,对优先扶持我国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理论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
    [97]左锡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前沿,2005年,第2期。
    [98]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3期。
    [99]孔令丞、邵春杰:均分地权条件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 4期。
    [100]任丽萍等,国外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分析借鉴,山西财税,2010年,第10期。
    [101]韩俊,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无税时代”农村改革新课题,人民论坛,2005年,第8期。
    [102]郭春丽,公共财政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4期。
    [103]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104]陈妍、凌远云、陈泽育等,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2期。
    [105]丁文恩,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财政农业投入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6]应丽艳,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7]韩星焕,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问题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8]吕洪波,中国财政农业财政支出效应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9]陈薇,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0]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1]GardnerBD,PopeRD,How Is Scale and Structure Deter-mined in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1978,(60).
    [112]BinswangerH,Khandker S and Rosenzwei MR,Behavioral and Material Determinants of Produetion Relationsin Agrieultu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86, (22).
    [113]Josef C.Brada,Arthur E.King,Is Private Farming More Efficient than Socialized Agriculture.Economica,New Series,1993,(60).
    [114]Roumasset J,The Na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6).
    [115 J Allen D,Lueck D,The Nature of the Fa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8,(10).
    [116]Bruce L,Gardner,Economic Growth and Low Incomes in Agriculture, Amer.J.Agr.Econ,2000,(12).
    [117]Erik Mathijs,Johan F,M.Swinnen,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cy during Transi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ast German Agricul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
    [118]Loren Brandt,Jlkung Huang,GuoLi,Seott Rozeulle,Land Rights in Rural China:Facts,Fietions and Issues,The China Journal,2002,(47).
    [119]Hare,Denise,PushVersus Pull Factors in Migration Outflows and Retums: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Status and Spell Duration among China,Rural PoPulation,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