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讨论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学。隋代杨坚家族、杨素家族作为弘农杨氏后裔,学界对其身份虽个别存疑,但未有铁证之前,应以正史为据。由于杨坚等人应该参与了诏令奏疏等写作过程,因此,除有明确记录或证据的外,本文模糊处理,将这类作品依然纳入其署名人杨坚、杨广等人予以统计和讨论。
     弘农杨氏世居弘农华阴。其先于汉代因军功起家,后家族逐渐转型,弃武从文,接受儒学。东汉杨震服膺儒教,位高权重,同时注重家学家风,弘农杨氏一度兴盛,成为豪族,后世杨氏多称杨震之后。魏晋时杨氏衰落,其中一支在乱世中再次转型,希望武力强宗,失败,灭族。南北朝时北方弘农杨氏以杨播家族、杨坚家族、杨素家族为代表,文武并重,先后崛起,成为关陇集团的典型。最终杨坚夺得天下,弘农杨氏达到其发展高峰。总的来看,南北朝前,弘农杨氏虽重视文教,强调家学,但鲜有著述,文学创作更是不足。弘农杨氏家族的发展受关陇地域文化影响,受胡族文化影响,文武兼具,文质并重,这种趋向也影响到其文学观念与文化政策,从而影响隋代文学的发展与走向。
     魏晋以后,文学走向自觉,文学地位上升,众多豪族纷纷进入文坛,参与文学创作,形成了典型的家族文学。皇室家族也不例外,而且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即皇室文学十分盛行,并常常引领时代文学的演进与发展。在这种思潮下,到南北朝,本鲜有著述的弘农杨氏也开始接受文学,参与文学创作。进入隋朝,随着政治上的成功,作为皇族,弘农杨氏众多成员酷好文艺,参与文学创作,二十余人有作品四百余篇传世,成为隋代名副其实的第一文学家族。其中以杨广杨素、杨坚、萧后等为代表,文学成就最高;杨广甚至成为隋代后期文坛领袖。杨广、杨素等倡导和推动诗歌律化及新体诗创作与实践,对唐代诗国高潮的到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唐代边塞诗与杨广、杨素等人的隋代边塞诗有直接继承关系,而唐宋诗词经常化用和借鉴弘农杨氏诗句及诗歌意象,表明他们对后世文学尤其诗歌的影响直接而巨大。但是由于杨广、杨素等历来多被贬损,以致弘农杨氏家族文学的成就与地位长时间不被承认,这是需要改变的。
     弘农杨氏与隋代文坛关系密切,隋代文学群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依附于皇室成员。作为政治势力,弘农杨氏家族成员在各自身边集结了众多文人,形成规模不等的文学群体,其中以隋文帝杨坚御用文学群体,太子杨勇东宫文学群体,晋王杨广江都文学群体及其嗣位后的宫廷文学群体为代表。这些文学群体几乎囊括了有隋一代重要作家。一方面,这些文学侍从为弘农杨氏政权服务,一方面诗文唱和,形成特殊的文学生态。南北朝之际,文学中心在江左,在经过“永明体”、“宫体诗”的实践及众多文人的共同努力,声律、技巧等得到极大发展。在南北交流中,北方文学开始了“南朝化”的过程。随着隋代的统一,加快了南北文学的交流与交融。弘农杨氏在这一过程中显然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作为皇室,他们通过文学改革与文学倡导,影响文学的演进与走向;同时,通过对依附于自己周围而形成的文学群体的控制与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文坛的发展。
     隋唐佛学对时代政治、社会及文学等影响巨大而深远,而隋代弘农杨氏家族多为虔诚的佛徒,作为皇室,其宗教信仰、文化政策、三教策略等对宗教的发展同样影响极大。杨广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深受佛家文化影响,并在其文学中有明显体现,因此,他成为隋代政治、文学与佛教间的特殊桥梁,也成为理解和把握三者关系的一把钥匙。以文学的视角看,杨广受到家族、政治及佛教发展等因素影响,成为一名虔诚而理性的佛徒,对以智顗为首的佛家十分敬重,并接受其思想熏陶,因此,杨广有大量诗文与佛教有关,其中的佛事、佛理与佛情充分体现了其佛家情结。这表明文学与政治、宗教等关系微妙而特殊,因而呈现出立体的生态特色。
This thesis discussed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and the literature of Sui Dynasty. Though several doubts existed, families of Yang Jian and Yang Su of Sui Dynasty are the descendants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hich is proved by official history. Before reliable negative evidences were given, the official history should be followed. As Yang Jian, etc. should participated in the writing of assizes and memorial to the throne, articles like this were included in the signers of Yang Jian and Yang Guang, etc. except clear records or evidences proved it wasn't write by them.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resided in Hua Yi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started due to military exploit firstly at Han Dynasty and gradually turned to literature and Confucianism. At Dong Han Dynasty, Yang Zhen convinced the Confucian and was powerful in government. Furthermore, he focused on family custom and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as flourished and later Yang families were gone by the name of descendants of Yang Zhen. At Wei and Jing Dynasty,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declined and one family of them transformed to military force to flourish their clan but failure and became genocide. At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northern Yang families represented by families of Yang Bo, Yang Jian and Yang Su flourished by military force and literature and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Guan Long Group. Finally, Yang Jian won the world and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reached its climax. Overall, before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few writings and literary creations were did by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though great emphasis was devoted to culture, education and family custom. Development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as affected by culture of Guan Long district and Hu race, as a result, both literature and military were possessed by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This trend also affected its literary concepts and cultural policy, and then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direction of literature of Sui Dynasty.
     After Wei and Jing Dynasty, many gentry participated in literary world to create literary works consciously because of the status elevation of literary, then, a typical family literature formatted. The royal family was also influenced by this trend. The royal literature was popular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is became the salient feature of this period. Influenced by this ideological trend,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began to accept literature and participate in literary creation at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At Sui Dynasty, as a political successful royal family, members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ere interested in art and participated in literary creation. More than four hundred works made by over twenty members were handed down which made the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become the primary literary family at Sui Dynasty. Among which the representatives were Yang Guang, Yang Su, Yang Jian and Queen Xiao whose literary achievements were the most highest. What is more, Yang Guang became the leader of literary word of later period of Sui Dynasty. Yang Guang and Yang Su advocated and promoted the rhyming of poetry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poetry, which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poetry climax of Tang Dynasty. At the same time, the frontier fortress of Tang Dynasty succeeded from that of Yang Guang and Yang Su, etc. directly. Poetries of Tang Dynasty often draw verses and images of poetries of Yang Clan of Hong Yang prefecture, it indicated the great and direct influence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on later literature especially poetry. However,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 and status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as not recognized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depreciating to Yang Guang and Yang Su. This phenomenon needed to be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of Sui Dynasty and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as close, and a no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Sui Dynasty literary groups was the attachment to the royal family members. As a political force, members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attracted numerous literary men and made up many literary groups which represented by the court group employed by the emperor Yang Jian, the Eastern Palace group belonged to the prince Yang Yong, Jiang Du group belonged to Yang Guang who is the king of Jing and the court group employed by him after he became the emperor. Almost all important writers of Sui Dynasty were included in these literary groups. A special literary atmosphere formatted as these literary attendants giving service to the regime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At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south of Changjiang River was the centre of literary. Because of the practice of "Yong Ming Poetry" and "Palace Poetry" and the efforts of many literary men, the rhythm and techniques of poetry had been greatly developed. During the exchange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sect, the northern literature began a process of "Shothernization". With the unification by Sui Dynasty, the exchange and blending of the North-South literature was speeded up.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As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they affected the evolution and direction of literary through reform and initia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literary world by controlling and affecting the literary groups attached to them.
     The influences of Buddhist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on the politics, society and literature were huge and far-reaching. Majority members of Yang Clan of Hong Nong prefecture were pious Buddhists. As the royal family, its religious beliefs, cultural policy and strategies on religions also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greatly. As a devout Buddhist, Yang Guang was influenced by Buddhism culture deeply, which was reflected by his works obviously. Therefore, he was the special bridge among the politics,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of Sui Dynasty, but also became the ke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lations among these three aspects. Form view of literature, Yang Guang was a devout and rational Buddhis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poli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so on. He was highly regarded the Buddhists led by monk Chih and accepted its ideological influence. Therefore,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of Yang Guang were related to Buddhism, in which the Buddhist, Buddhism and the Buddha situation embodied his complex to Buddhist. It indicates that relationships among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religion were delicate and special, thus showing a three-dimensional ecological feature.
引文
①参见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88-289页。
    ②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14页。
    ③参见韩异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①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798页。
    ①韩昇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②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14-315页。
    ③参见韩异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④韩异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⑤韩异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①参见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3年第5辑。
    ②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3年第5辑。
    ③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3年第5辑。
    ④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0年,第17辑。
    ⑤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9页。
    ⑥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94-495页。
    ①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8页。
    ①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8-489页。
    ②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95页。
    ③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6页。
    ①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6-1877页。
    ②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8页。
    ①赵超著:《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178页。
    ②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9-590页。
    ③参见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0年,第17辑。
    ④参见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以北族人墓志为中心读北朝碑志札记之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0年,第17辑。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1-120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8页。
    ③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78页。
    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20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2页。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2页。
    ②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③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3页。
    ④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97-398页。
    ①参见胡建次、罗佩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1月,第1期。
    ②参见许菁频《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③参见杨义《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3期。
    ④参见王新立《近三十年来隋唐家族文学研究综述》,《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4月,第4期。
    ⑤参见常昭《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现状与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②张天来:《魏晋南北朝文学表现家族观念的情感模式》,《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③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9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76页。
    ①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3-3254页。
    ③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53页。
    ④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5-170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29-1730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7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5页。
    ①参见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③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1993年版,第279页。
    ④曹林娣李泉辑注:《启颜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页。
    ⑤刘餗撰:《隋唐佳话》,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①参见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3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3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9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0-1091页。
    ①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56页。
    ②罗宗强、郝世峰等著:《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①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集》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①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0页。
    ②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6页。
    ①司马迁撰:《史记》,1959年版,第334-336页。
    ②司马迁撰:《史记》,1959年版,第337页。
    ③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88页。
    ④参见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89页。本文人物生平小传凡据相关正史传记节略改写,除直接引用外,后不注。
    ①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89页。
    ②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90页。
    ③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90页。
    ④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90-2891页。
    ⑤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4页。
    ①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9页。
    ②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9页。
    ③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9页。
    ④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54页。
    ⑤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3页。
    ⑥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4页。
    ①王昶撰:《金石萃编》,上海宝善石印本,第2册,第1页。
    ②洪乾祜著:《汉代经学史》,台湾国彰出版社,第1124页。
    ③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④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⑤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⑥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①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0页。
    ②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0页。
    ③范哗、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0页。
    ④赵冀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1页。
    ⑤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7页。
    ⑥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9页。
    ⑦参见范哗、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5页。
    ⑧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5页。
    ⑨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76页。
    ⑩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6页。
    ①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8页。
    ②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9页。
    ③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9页。
    ④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69页。
    ①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8-139页。
    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67页。
    ③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
    ①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89页。
    ②陈寿著:《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57-558页。
    ①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9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58页。
    ③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56页。
    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78页。
    ①参见2002年四川大学孙大英硕士论文《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第24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57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57页。
    ①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1页。
    ②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
    ③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55页。
    ④参见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12-2413页。
    ⑤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2页。
    ①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5页。
    ②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7页。
    ③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7页。
    ④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7页。
    ⑤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9页。
    ⑥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9页。
    ⑦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0页。
    ⑧参见毛汉光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⑨参见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篇》刘孝标注引荀绰《冀州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6页。
    ①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篇》刘孝标注引荀绰《冀州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9-250页。
    ②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品藻篇》刘孝标注引荀绰《冀州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9页。
    ③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
    ④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
    ⑤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2页。
    ⑥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
    ⑦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
    ⑧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2页。
    ⑨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0页。
    ①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59-260页。
    ②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页。
    ①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974年版,第1180页。
    ②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1页。
    ③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1页。
    ④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0页。
    ①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4页。
    ②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81页。
    ③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6页。
    ④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第2907页。
    ⑤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6页。
    ⑥参见房玄龄等著:《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5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7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页。
    ①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1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页。
    ③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50页。
    ④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69页。
    ①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8页。
    ②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8页。
    ③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9页。
    ④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0页。
    ⑤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0页。
    ⑥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4-1285页。
    ①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1页。
    ②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1页。
    ③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95页。
    ①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0页。
    ②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2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2页。
    ④参见陶新华《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①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2页。
    ②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02页。
    ③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10页。
    ①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9-1291页。
    ①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2页。
    ②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4页。
    ③参见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95页。
    ④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0页。
    ①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1993年版,第1页。
    ②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1993年版,第4页。
    ③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76-877页。
    ①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78页。
    ②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5页。
    ③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6页。
    ④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6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77-5678页。
    ②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3-1544页。
    ③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48页。
    ④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6页。
    ⑤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6页。
    ⑥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页。
    ⑦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5页。
    ⑧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2页。
    ①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2页。
    ②潘岳撰、刘庆柱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合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61-3262页。
    ①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2-165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17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43页。
    ③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60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69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7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7页。
    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04页。
    ⑤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564页。
    ⑥梁启超著:《中国地理大势论》,《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929页。
    ①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5页。
    ②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79页。
    ③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67页。
    ④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6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5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4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②冯惟讷撰:《古诗纪》,四库全书本,第130卷。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1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③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53页。
    ④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96页。
    ⑤陆时雍编:《古诗镜》,四库全书本,第29卷。
    ⑥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6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3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5页。
    ④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19-120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5页。
    ①陶宗仪纂:《说郛·隋遗录》,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10册,第78卷。《大业拾遗记》杨广诗皆见此书,后不注。
    ①见陶宗仪纂:《说郛·海山记》,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6册,第32卷。
    ①见陶宗仪纂:《说郛·迷楼记》,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6册,第32卷。
    ②张溥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光绪五年信述堂重刻本,第1册。
    ③张溥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光绪五年信述堂重刻本,第113册。
    ④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16页。
    ⑤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1页。
    ⑥陶宗仪纂:《说郛·隋遗录》,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10册,第78卷。
    ①陶宗仪纂:《说郛·隋遗录》,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10册,第78卷。
    ②参见韩隆福著:《隋炀帝评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参见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参见胡戟著:《隋炀帝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9-4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0页。
    ②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
    ③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2页。
    ④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0页。
    ⑤参见胡戟著:《隋炀帝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⑥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45页。
    ⑦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3页。
    ①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6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40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2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2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85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6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87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3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7-37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8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8-379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0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0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0页。
    ⑥参见王灼撰:《碧鸡漫志》,《知不足斋丛书》本,卷四,第3-5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4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3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4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1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2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2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1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42页。
    ②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06页。
    ①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07页。
    ②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07页。
    ③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07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菜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5-1427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16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8页。
    ③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10页。
    ④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10页。
    ⑤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3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3-174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42-1243页。
    ③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70页。
    ①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06页。
    ②拓本参见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9册,第119页。
    ③韩理洲辑校编年:《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④韩理洲辑校编年:《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⑤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60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60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60页。
    ④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1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14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17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17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3页。
    ⑤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3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95页。
    ①参见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47-235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17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18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1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7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7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1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7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8页。
    ⑦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8页。
    ⑧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5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5-128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6页。
    ③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8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5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5-2676页。
    ①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9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⑤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⑥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⑧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⑨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0-651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6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2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7-267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2页。
    ③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3页。
    ④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4页。
    ①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4页。
    ②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③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89-129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1页。
    ②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73页。
    ③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73页。
    ①参见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73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933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87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7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15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0页。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7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5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54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93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4页。
    ⑦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74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5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3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07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8页。
    ⑤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35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1-111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1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9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9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97页。
    ②参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9页。
    ③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①陶宗仪纂:《说郛·迷楼记》,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6册,第32卷。
    ②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9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9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97页。
    ①参见李真瑜《文学世家:一种特殊的文学家群体》,《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①“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②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0页。
    ③魏征、令狐德桑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页。
    ④魏征、令狐德桑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⑤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⑥参见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页。
    ⑦王步高《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①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5页。
    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8页。
    ①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8页。
    ②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8页。
    ③郭绍虞编选、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900页。
    ①贾晋华著:《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83页。
    ②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99页。
    ③参见葛洪撰:《西京杂记》,《古小说丛刊》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8页。
    ④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00页。
    ①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页。
    ①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67页。
    ②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4页。
    ③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35页。
    ④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1页。
    ①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63-564页。
    ②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2页。
    ③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3页。
    ④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104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16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7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78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7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9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9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一12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3-1206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页。
    ②刘餗撰:《隋唐佳话》,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2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27页。
    ⑤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⑥参见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6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3页。
    ③刘餗撰:《隋唐佳话》,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7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45-348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9-1712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9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5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9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1页。
    ③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8页。
    ④参见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04页。
    ⑤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12页。
    ⑥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96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2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01-1608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9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34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98页。
    ③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页。
    ④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8页。
    ⑤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28页。
    ⑥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515-516页。
    ①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5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7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7页。
    ④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①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12-1715页。
    ③参见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页。
    ④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0页。
    ⑤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0页。
    ①参见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18-42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7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5-1427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7-1408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63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8-1413页。
    ②参见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1545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5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5页。
    ②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91-394页。
    ③令狐德棻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93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①参见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4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99-2700页。
    ②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69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3-1744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5-1747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6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3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4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142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2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69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8页。
    ①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0页。
    ②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③参见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00页。
    ①冯惟讷撰:《古诗纪》,四库全书本,第134卷。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93-1496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09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4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9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1-1742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1页。
    ①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2页。
    ②曹植诗《白马篇》参见曹植著、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11-412页。杨广诗《白马篇》参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2页。
    ③刘餗撰:《隋唐佳话》,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刘餗撰:《隋唐佳话》,见《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7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8-1413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75-1576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2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81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2页。
    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30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9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9-174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5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47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40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23页。
    ④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11页。
    ①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053页。
    ②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96页。
    ③陆时雍编:《古诗镜》,四库全书本,第29卷。
    ④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06页。
    ⑤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477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59-360页。
    ①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99页。
    ②参见陈艳玲2005年硕士论文《<大藏经>中反映隋唐社会状况的资料与研究——以史传部分资料为主》表1-1,第4-5页。
    ③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第76页。
    ④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0卷,第2-3页。
    ②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8卷,第3页。
    ③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8卷,第3页。
    ①李建华、钟翠红《论隋炀帝的三教观》,《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8月,第4期。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7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6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6-1707页。
    ①参见苏洵撰:《谥法》,《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1939)年版,第3-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06-607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1页。
    ④参见《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道藏》本,第1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8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16页。
    ⑥参见王溥撰:《唐会要》卷50,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876-877页。
    ⑦杜光庭撰:《历代崇道记》,《中华道藏》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5册,第6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页。
    ②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第124册,第216-217页。
    ③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①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9页。
    ③参见觉岸撰:《释氏稽古略·续集》,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版,第256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2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1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23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5页。
    ⑤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第124册,第217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08页。
    ①(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4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15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39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9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4055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1-4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页。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11-1512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0页。
    ②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5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3页。
    ④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63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7-68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3页。
    ②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3页。
    ③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38页。
    ④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⑤参见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①董诰等编:《全唐文》,中书华局影印本,1983年版,第9618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③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④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49-5650页。
    ⑤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0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4页。
    ⑦杜光庭撰:《历代崇道记》,中华道藏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5册,第62页。
    ①李防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3页。
    ②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中华道藏》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8册,第530页。
    ③参见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华道藏》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7册,第415页。
    ④参见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影印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049页。
    ①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58-1760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4页。
    ③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58-5659页。
    ④见陶宗仪纂:《说郛·海山记》,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6册,第32卷。
    ⑤见陶宗仪纂:《说郛·迷楼记》,北京市中国书店据1927年涵芬楼本影印,第6册,第32卷。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08页。
    ②郑樵撰:《通志》,万有文库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第67卷。
    ③参见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1页。
    ④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694页。
    ⑤参见姜亮夫著:《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⑥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4页。
    ⑦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2页。
    ⑧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62-2663页。
    ⑨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99页。
    ①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②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第124册,第217页。
    ①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5-546页。
    ②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6页。
    ①参见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6页。
    ①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5卷,第1-2页。
    ②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5卷,第4页。
    ③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④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99页。
    ⑤法琳撰:《破邪论》,扬州藏经院本,第25页。
    ⑥周叔迦著:《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81页。
    ①方立天著:《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版,第35页。
    ②参见潘桂明著:《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隋唐五代卷》上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05-1706页。
    ②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③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页。
    ④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29-5530页。
    ⑤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08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页。
    ③(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78页。
    ①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01页。
    ②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01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419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05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32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②智顗生平事迹参见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00-720页;韩理洲《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65页。)。道宣撰:《续高僧传·释智顗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247页。志磐撰:《佛祖统纪·四祖天台智者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11-29页。等。
    ③参见潘桂明著:《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隋唐五代卷》上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0页。
    ①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②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532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0页。
    ④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18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7页。
    ①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10页。
    ②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10-711页。
    ①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19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07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3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04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8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8页。
    ①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乾隆大藏经》本,第50册,第717页。
    ②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乾隆大藏经》本,第53册,第101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9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1页。
    ②灌顶纂:《国清百录》,《中华大藏经》本,第83册,第183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1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⑥参见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7-4051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5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5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⑥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第124册,第216-217页。
    ①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98页。
    ①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399页。
    ②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2页。
    ③范哗、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页。
    ①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下,第9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④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5页。
    ⑤参见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3页。
    ①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上,第25-26页。
    ②钟翠红《论江总的佛教信仰及其文学表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③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04页。
    ④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下,第8页。
    ①魏征、令狐德桑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4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
    ③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下,第8页。
    ④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下,第8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81-382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255页。
    ③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83页。
    ④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483-1484页。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84-2685页。
    ②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灯节》,《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合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③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0卷下,第8-9页。
    ①宗懔撰、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见《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54页。
    ②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77页。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2页。
    ④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73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②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第120册,第711页。
    ③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19页。
    ④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6页。
    ⑤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第124册,第217页。
    ⑥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①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②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8页。
    ④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①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8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5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⑥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6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3页。
    ③参见灌顶纂:《国清百录》,《中华大藏经》本,第83册,第183页。
    ④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12页。
    ⑥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①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25-26页。
    ②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5-546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④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第123册,第546页。
    ①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99页。
    ②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2865页。
    ①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264页。
    ①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250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③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11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8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0页。
    ③参见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6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5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6页。
    ⑥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60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45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230页。
    ③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194页。
    ④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8页。
    ①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79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055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①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401页。
    ②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3册,第5卷,第17页。
    ③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3册,第5卷,第19页。
    ④志磐撰:《佛祖统纪》,(日本)和刻本,第4册,第6卷,第2页。
    ⑤参见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法音》,1985年第4期。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0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4054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②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6页。
    ③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4页。
    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⑤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5页。
    ⑥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3页。
    ①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56页。
    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遍照金刚(日)著、周维德校:《文镜秘府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华书局,1996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曹道衡著:《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曹道衡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曹道衡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岑仲勉著:《隋书求是》,中华书局,1958年版。
    岑仲勉著:《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陈尚君著:《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寿撰:《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陈寅恪著、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集》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集》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陈祚明选评:《采菽堂古诗选》,乾隆十三年刊本。
    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崔瑞德(英)、鲁惟一(英)编,杨品泉、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崔瑞德(英)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戴伟华著:《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
    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道宣撰:《续高僧传》(《高僧传合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道宣撰:《广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乾隆大藏经》本。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书华局影印本,1983年版。
    杜光庭撰:《历代崇道记》,《中华道藏》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杜晓勤著:《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杜晓勤撰著:《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法琳撰:《辩正论》,《乾隆大藏经》本。
    法琳撰:《破邪论》,扬州藏经院本。
    范文澜著:《唐代佛教》,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方北辰著:《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方立天著:《佛教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版。
    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冯班撰:《钝吟杂录》,《四库全书》本。
    冯天瑜、何晓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冯惟讷编:《古诗纪》,《四库全书》本。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乾隆大藏经》本。
    灌顶纂:《国清百录》,《中华大藏经》本。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朋著:《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年版。
    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韩理洲校辑编年:《全隋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韩昇著:《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何文焕编:《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胡大雷著:《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胡国瑞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胡戟著:《隋炀帝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胡应麟撰:《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黄中业著:《隋文帝杨坚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慧皎著:《高僧传》(《高僧传合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姜书阁著:《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皎然撰、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觉岸撰:《释氏稽古略·续集》,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版。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中华书局影印本,1956年版。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李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浩著:《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李卿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延寿撰:《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著:《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版。
    李贽著,漆绪邦、张凡注:《藏书注》,《李贽全集注》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中华书局,1989年版。
    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梁启超著:《中国地理大势论》,《梁启超全集》第四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刘师培著、劳舒编:《刘师培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师培著:《中古文学论著三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刘餗撰:《隋唐佳话》,《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永济著:《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跃进著:《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刘知几著、黄寿成校点:《史通》,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卢思道撰、祝尚书校注:《卢思道集校注》,巴蜀书社,2001年版。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陆时雍编:《古诗镜》,《四库全书》本。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吕思勉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吕思勉著:《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罗宗强、郝世峰著:《隋唐五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
    马海英著:《陈代诗歌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毛汉光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梅鼎祚编:《隋文纪》,《四库全书》本。
    梅新林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聂永华著:《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潘桂明著:《中国佛教思想史稿·隋唐五代卷》上册,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潘岳撰、刘庆柱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记辑注·关中记辑注》合本,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钱志熙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钟书著:《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僧祜著:《弘明集》,四部丛刊影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尚定著:《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尚永亮主撰:《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尚永亮著:《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沈德潜选:《古诗源》,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斯蒂芬·欧文(美)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司马光编、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苏洵撰:《谥法》,《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1939)年版。
    昙摩难提译:《增一阿含经》,《乾隆大藏经》本。
    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外一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昶撰:《金石萃编》,上海宝善石印本。
    王夫之选评,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王会昌著:《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王绩著,韩理州校点:《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王力著:《古体诗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力著:《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王琳著:《六朝辞赋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溥撰:《唐会要》卷50,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1989年版。
    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遥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运熙、杨明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运熙、杨明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仲塋著:《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无名氏撰:《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道藏》本,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吴先宁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吴云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谢无量著:《中国大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熊礼汇著:《先唐散文艺术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徐陵编、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年版。
    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年版。
    许学夷著:《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阎爱民著:《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1993年版。
    杨金梅著:《隋代诗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姚思廉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长阿含经》,《乾隆大藏经》本。
    叶嘉莹著:《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庾信著、倪璠注、许逸名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郁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刚著:《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赵冀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志磐撰:《佛祖统纪》,(日)和刻本;《中华大藏经》本。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周建江辑校:《南北朝隋诗文纪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周叔迦著:《周叔迦佛学论著集》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周一良著:《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周祖谟编:《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周祖谟等编著:《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版。
    周祖谟著:《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朱光潜著:《诗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
    宗白华著:《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汪之明、余冠英:《隋代文学是北朝文学的尾声还是唐代文学的先驱?》,《文学评论》,1963年第1期。
    倪其心:《关于卢思道及其诗歌》,《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骆玉明、陈尚君:《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补遗》,《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宋景昌、王增文:《试论隋代诗歌的成就》,《商丘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王步高:《略论隋代诗体的格律化进程》,《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王步高:《略论隋诗对唐宋诗词的影响》,《吉林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康震:《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
    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
    曹道衡:《论隋代诗歌》,《齐鲁学刊》,1997年第2期。
    陶新华:《魏晋南北朝弘农杨氏的发展道路》,《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杜晓勤:《试论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张玉璞:《论南北文化交融背景下的隋炀帝诗歌》,《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张天来:《魏晋南北朝文学表现家族观念的情感模式》,《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刘怀荣:《北齐、北周及隋代的歌诗艺术考论》,《齐鲁学刊》,2004年第1期。
    杨煮:《杨素行年及其他》,《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建华:《论隋代文坛的两大流派》,《唐都学刊》,2005年第2期
    王强:《隋炀帝诗歌创作三论》,《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于英丽:《佛教兴盛对隋代诗歌的影响》,《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于英丽:《儒学的繁盛与隋代的文学观念》,《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钟翠红:《论江总的佛教信仰及其文学表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常昭:《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现状与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胡建次、罗佩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述要》,《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许菁频:《近三十年中国古代家族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杨义:《方兴未艾的家族和家族文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3期。
    王新立:《近三十年来隋唐家族文学研究综述》,《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孙大英硕士论文:《汉晋时期弘农杨氏研究》,四川大学,2002年。
    马力群硕士论文:《两汉时代的弘农杨氏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
    陈艳玲硕士论文:《<大藏经>中反映隋唐社会状况的资料与研究——以史传部分资料为主》,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赵宏硕士论文:《隋代诗歌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马艺源硕士论文:《隋代音乐文学研究》,西北大学,2011年。
    于英丽博士论文:《隋代诗歌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李建国博士论文:《隋代文学研究》,武汉大学,2006年。
    王强博士论文:《隋炀帝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