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德性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经济德性尤其是经济道德或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研究,20世纪60、70年代发源于美国,而后逐步在欧洲各国得到重视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理论界开始涉及该问题的研究。尽管近20年来,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而言尚处于研究初步阶段,一些问题需要在更高平台和更深层面上作系统的研究和阐释。
     本文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陈述本论题研究的缘由:经济原本就内涵道德,只有从道德维度去剖析经济,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道德对经济有其独到的制约作用,尤其是科学意义上的道德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经济道德在经济伦理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回避性和在经济建设、企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研究经济德性的涵义和功能。这部分内容以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对经济德性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德性是指一定社会的道德主体在崇高的道德境界支配下为实现道德理想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持久品质,经济德性即是经济行为应有的道德责任及其崇高的价值取向和持久的经济品质。它具有净化社会环境、增强经济力、提升物质文明程度的作用,能够作为经济行为标杆和价值认同依据协调社会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第三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中外思想史的梳理和辨证的学理透视,研究经济的道德内涵和道德的经济意义。这部分的论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诸如关于“斯密”难题是虚拟命题、“真正的经济”是内涵道德的经济、道德也是生产力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说明了经济和道德的互为存在和互为作用。尤其说明了经济道德在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过程中独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道德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就难以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
     第四部分(第六章至第八章)在研究我国当代经济道德精神的基础上,着重从应用层面研究企业道德资本的生成和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道德实践及其价值实现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通过诸如道德也是资本、道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核心要素、竞争目的不是优胜劣汰、囚徒困境中的博弈是赌博式博弈等创新性观点的提出和论证,揭示经济道德何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经济道德在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和机制,说明道德在经济活动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培养和激发人的精神潜能以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而形成的1加1大于2的合力,能够促使利益或利润最大化。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阐述,力图提炼和设计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操作性路径。
The research on the moral quality of economy--that is economic morality,especially on the relation of economy and morality,began in America in the 1960s and 1970s,and developed in the countries of Europe,but was focused on in china up to the eighties of 20~(th) century. There are so many encouraging achievements of this field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But the involved research is in the inchoate stage,and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explored and interpreted systematically with a higher platform and a deeper level.
     In the section one(chapter one) of the dissertation,I explain the original account for study on this subject,and argue that morality is born in economy.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economy deeply,we need to analyze it from a moral view.The restriction of morality to economy is unique,especially in the sense of the scientific moralit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study on economic morality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ethics is inevitable,also o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
     In the section two(chapter two) of the dissertation,I discuss the senses and functions of the moral quality of economy deeply in a new systematical theoretical view,and argue that virtue is a continuable quality in which moral subject follows consciously the moral duty for a moral ideal in the control of a good-seeking moral altitude.So the virtue of economy is the moral duty,sublime orientation for values and continuable quality to economic behavior.The functions of the virtue of economy include purifying the social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the power of economy,elevating the degree 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advancing the economic behavior and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keholders.
     In the section three(chapter three to five) of the dissertation,I focus study on the moral meanings of economy and economic senses of morality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involved ideas in the dialectic perspective.Based on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some innovative ideas are referred to and used to explain the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conomy and morality.These ideas include:'Smith Problem' is a dummy proposition,'real economy' is the moral economy,and morality is one of the force of production.Economic activities are people's activities and the activities involving social relationship.S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contain necessarily morality that embodies the will of economic subject and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A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to economic activities,economic institutions will lack the rational justification if the morality absents from it.At the same time,the virtue of morality is the unique function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That is the spiritual support to economic activities,the core of immaterial corporation asset,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collocating with reason resources,the important rules of economic operation,and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So there will not be the right understandings and ways to economy without morality.Ignoring the unique power of morality,economy cannot develop better and faster.
     In the section four(chapter six to eight) of the dissertation,on the base of researching on the moral spirit of econom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t the level of application I discuss the ethical or moral problems in the full process of corporation management,involving the birth and functions of moral capital,corporation core-competitiveness,corporation morality practice and values realization,and so on.Through some novel views include:morality is the capital,morality is the core factor of corporation core-competitiveness,the aim of competition is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risoner dilemma' is the game of gambling,I discuss how the virtue of morality become the important support and content of corporation core-competitiveness,reveal deeply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 of it dur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 and explain that morality can form the resultant force like one plus one over two which may maximize the interest and profit by training and inspiring the spiritual potential and harmonizing different interest relationships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inally,through the study and interpretation on involved problems in the way of theory relation to practice,I try to refine and design an exercisable morality approach to enhancing effectively the corporation core-competitiveness.
引文
[1]万俊人: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87-488页.
    [1][澳]约翰·韩纳枫:中西伦理学交流的新领域: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澳]约翰·韩纳枫:中西伦理学交流的新领域: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1]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1998年第6期.
    [1]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1998年第6期.
    [2]樊纲:“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1998年第6期.
    [1]刘建生、刘鹏生等:《晋商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页.
    [2]宁一编:《中国商道》,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7页.
    [1]参见潘小平:《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2-126页。
    [2]潘小平:《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8-129页。
    [1][日]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上),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87页。
    [1]参见吴晓波:《大败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005-006页.
    [2]参见张建雄:《商鉴--国际知名企业失败案例分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82页。
    [3]该题主要观点已经以题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依据”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发表.
    [1]参见[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14-15页.
    [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59-260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出版,第22-23页.
    [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59页.
    [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3页.
    [2]参见[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页.
    [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出版,第42页.
    [1][美]恩德勒:“走向科学化的企业伦理学”,高晓兰译,《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79页.
    [2][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13页。
    [3][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15页。
    [4][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14-15页.
    [1][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9、79页。
    [2]参见乔洪武:《正谊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
    [1]该题主要观点和理论思路已经以题为“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思维模式”在《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发表.
    [1]Norman Geras,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New Left Review,1985;An Addendum and Rejoinder,New Left Review,1992.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5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649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97页.
    [1]参见王小锡:《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伦理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实际上,这一点在恩格斯晚年的书信中有所表述.在1890年,恩格斯致布洛赫的信中曾不无遗憾地说到:“青年们在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论敌的时候,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但是,只要问题一关系到描述某个历史时期,即关系到实际的应用,那情况就不同了,这里就不允许有任何错误了.”(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462页.)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144页。
    [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143页.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143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8页。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颜渊》。
    [3]《论语·雍也》。
    [4]《朱子语类》卷十二。
    [5]参见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97-498页。
    [1]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52页
    [2]《荀子·非相》。
    [3]《荀子·劝学》。
    [4]参见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9页。
    [1]参见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59-461页。
    [2]《与赵监》,《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
    [3]参见[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2-43页。
    [4]参见[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第169-173页。
    [1]参见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02页。
    [2]转引自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76页。
    [3]转引自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46页。
    [4]参见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41页。
    [1]参见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93页。
    [2]在孙中山思想体系的一定的话语背景中,人性指的就是善性。
    [3]转引自陈瑛等:《中国伦理思想史》,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930页。
    [4]参见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90-295页。
    [5][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第114页。
    [1][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出版,第29页。
    [2]《老子》第55章。
    [1]《左传·昭公十年》。
    [2]《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3]《左传·昭公十年》。
    [4]《论语·泰伯》。
    [5]《墨子·经上》。
    [1]《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朱子文集》卷二十四。
    [3]《论语集注·里仁》。
    [4]《朱子语类》卷五十一。
    [1]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7-8页。
    [2]参见张旭坤:《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18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12-123页。
    [3]参见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43页。
    [1]参见张旭坤:《西方经济伦理思想史18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75页。
    [1]吴宇晖、张嘉昕:《外国经济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152页。
    [2]参见王小锡:《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依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夏伟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新视野》,1995年第3期。
    [1]参见马连福:《体验营销一触摸人性的需要》,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2页。
    [2]周祖城:《管理与伦理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周祖城:《管理与伦理结合: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基业常青》,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5页。
    [1][美]詹姆斯·柯林斯,杰里.·波拉斯:《企业不败》,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70页。
    [2][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资本主义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页。
    [1]Stephen R.Covey.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P21.
    [1]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22页。
    [1]参见王小锡著《中国经济伦理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章。
    [2]孔子早先讲过“子罕言利”的思想,而他的不愿意言及的利是不讲仁义之“利”。
    [3]《左传》鲁成公二年。
    [4]《论语·子路》。
    [1]《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告子下》。
    [3]《左传》鲁昭公十年。
    [4]《论语·里仁》。
    [5]《论语·太伯》。
    [6]《论语·述而》。
    [1]《孟子·告子下》。
    [2]《左传》鲁昭公十年。
    [1]《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2]《国语·晋语一》。
    [3]《国语·晋语二》。
    [4]《管子·权修》。
    [5]《管子·牧民》。
    [1]赵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出版,第93页。
    [2]《荀子·解蔽篇》。
    [3]《管子·君臣下》。
    [4]《管子·禁藏》。
    [5]《管子·七臣七主》。
    [6]《管子·版法解》。
    [1]《管子·侈靡》。
    [2]《管子·侈靡》。
    [3]《管子·形势》。
    [4]《管子·兵法》。
    [5]《荀子·成相篇》。
    [6]《荀子·非相篇》。
    [1]《荀子·修身篇》。
    [2]《荀子·王霸篇》。
    [3]《荀子·君道篇》。
    [4]《荀子·君道篇》。
    [1]参见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203-204页。
    [2]《孟子·尽心上》。
    [3]《孟子·梁惠王上》。
    [4]《孟子·粱惠王上》。
    [1]《孟子·尽心上》。
    [2]《孟子·梁惠王上》。
    [3]《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4]《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5]《前汉书·董仲舒传》。
    [6]《前汉书·董仲舒传》。
    [1]《春秋繁露·仁义法》。
    [2]《春秋繁露·度制》。
    [1]《春秋繁露·度制》。
    [2]《汉书·董仲舒传》。
    [3]《汉书·食货上》。
    [4]《通书·诚上》。
    [1]《通书·诚下》。
    [2]《通书·师友上》。
    [3]《通书·乾损益动》。
    [4]《通书·颜子》。
    [5]《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四。
    [1]《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2]《朱子语类》卷六十八。
    [3]《朱子语类》卷十三。
    [4]《朱子语类》卷四。
    [5]《孟子集注》卷五。
    [1]《朱子语类》卷十三。
    [2]《朱子语类》卷十二。
    [3]《朱子语类》卷十二。
    [4]《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5]《朱子语类》卷三十七。
    [6]《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1]《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五。
    [2]《朱文公文集》卷一百。
    [3]《朱文公文集》卷一百。
    [1]参见王小锡著《中国经济伦理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二章。
    [2]《明夷待访录·原君》。
    [1]《亭林文集》卷一。
    [2]《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3]《焚书·答邓明府书》。
    [4]《李氏文集·明灯道古当上》。
    [5]《焚书·答邓明府书》。
    [1]《焚书·答耿司寇》。
    [2]《焚书·答邓石阳书》。
    [3]《墨子·兼爱下》。
    [4]《墨子·贵义》。
    [1]《墨子·耕柱》。
    [2]《墨子·经上》。
    [1]《王临川集》卷七十三,答曾公立书。
    [2]《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九,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十九,熙宁四年正月。
    [4]《王临川集》卷七十,乞制置三司条例司。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熙宁五年十一月。
    [2]《王临川集》卷七十,乞制置三司条例司。
    [1]《王临川文集》,上五事札子。
    [1]《叶适集》第3册,第773页。
    [2]《叶适集》第3册,第656页。
    [3]《叶适集)第3册,第652页。
    [1]《学习记言序目》上册,第324页。
    [2]《叶适集》第3册,第773页。
    [3]《叶适集》第3册,第634页。
    [4]《叶适集》第3册,第634页。
    [1]《日本书目志》卷首,第1页。
    [2]《孔子改制考序》。
    [3]《康南海文集》第8册,第17页。
    [4]《李觏集》,第296页。
    [5]《李觏集》,第326页。
    [6]《李觏集》,第326页。
    [1]《李觏集》,第173页。
    [2]《李觏集》,第90页。
    [1]《李觏集》,第135-136页。
    [2]《李觏集》,第136页。
    [3]《李觏集》,第136页。
    [1]《李觏集》,第82页。
    [2]《李觏集》,第75页。
    [3]《李觏集》,第83页。
    [4]《李觏集》,第133页。
    [1]《四书正误》。
    [2]《梁启超文集》卷十三,第48页。
    [1]见王小锡著《中国经济伦理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四章。
    [1]《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765页。
    [2]《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10页
    [3]《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797页。
    [4]《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810页。
    [1]《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4页。
    [2]《中山丛书》卷3,第10页。
    [3]《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810页。
    [4]《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3页。
    [5]《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5页。
    [6]《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801页。
    [1]《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191页。
    [2]《孙中山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192页。
    [3]《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21页。
    [4]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322--323页。
    [1]《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591页。
    [1]《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659--660页。
    [2]《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691页。
    [1]《总理全集》第1集,第319页。
    [2]《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810页-811页。
    [3]《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17页。
    [4]《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12页。
    [1]《孙中山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811页。
    [2]《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第515页。
    [1]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26--127页。
    [2]《康德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58页。
    [3]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2页。
    [2]王海明:“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3]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3页。
    [1]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2]王海明:“功利主义与义务论辩难”,《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3]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25页。
    [4]万俊人:“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学术月刊》,2003年第1期。
    [1]参见[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52页。
    [1]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87页。
    [1]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页。
    [1]参见陈太福:《经济哲学的沉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21页。
    [2]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39页。
    [3]亚当·斯密所用“同感”一词指的是人类天生有一种怜悯、同情、等仁慈心理。
    [4]转引自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330页。
    [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84页。
    [2]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7-8页。
    [3]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9-11页。
    [1]参见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386页。
    [1]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第1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第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第610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2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600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6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8-38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93-9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7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59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94页。
    [1]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5页。
    [2]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6页。
    [3]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7页。
    [1]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29页。
    [2]《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30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88-8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9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9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257-25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5页。
    [2]参见王小锡:“道德与精神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204页。
    [2]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44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0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3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50-1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20-121页。
    [3]参见章海山著,《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5-1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07-108页。
    [1]王建华:“经济与经济学概念定义的思考”,“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 /Archiv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2/2/55829.html
    [1]罗能生:《产权的伦理维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43页。
    [1]参见罗能生:“市场经济、道德权利与产权伦理”,《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罗能生:“市场经济、道德权利与产权伦理”,《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658-659页。
    [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36页。
    [1]参见王小锡:《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48页。
    [2]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97页。
    [1]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年-1923)在收入分配的研究和个人选择的分析中提出了“帕累托佳境”的概念。
    [2]杨充霖等:“市场与良心--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内涵”,《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唐凯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经济和道德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1]参见唐凯麟:“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石:经济和道德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2]该题主要观点和理论思路已经以题为“论经济与伦理的内在结合”在《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发表。
    [1]De George,Richard T.,"The Relevance of philosophy to Business Ethics:A response to Rorty's'Is philosophy Relevance to Applied ethics'",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Volume16,Issue3,2006.
    [1][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页。
    [1]参见[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第32-57页。
    [1]Putnam,Hilary,For Ethics and Economics without the Dichotomies,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pp.396
    [1]Putnam,Hilary,For Ethics and Economics without the Dichotomies,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pp.412
    [1][奧地利]卡尔·博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黄树民等译,台北: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第59-60页。
    [2][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第18页。
    [3]参见[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第16-26页。
    [1]参见万俊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58-4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47-4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31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625-626页。
    [1]夏伟东:“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新视野》1995年第3期。
    [1]该题一些主要观点和理论思路已经以题为“世纪之交的经济伦理学”在《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发表。
    [2]王小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分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3]参见孙燕青:“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伦理精神”,《现代哲学》1998 年第2期。
    [1]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78-79页。
    [2]魏英敏:“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长白论丛》1996年第2期。
    [3]王小锡:《中国经济伦理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97-98页。
    [1]王淑芹:“论道德的超功利与功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参见纪良纲:《商业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34页。
    [1]唐凯麟、罗能生:“论中国现代市场理性的建构”,《伦理与社会》,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2]该题主要观点和理论思路已经以题为“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坐标”在2007年4月2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
    [3][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53页。
    [1]参见王小锡:“经济伦理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5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173页。
    [1]王小锡:“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228-229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210页;第26卷Ⅰ第4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年出版,第285页。
    [1]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55-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97页。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8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5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9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02页。
    [1]王小锡:“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63-464页。
    [3]如果仔细地查看列宁在高度赞扬“星期六义务劳动”时所摘抄的大量由于“道德热情”而带来的“超倍”生产效率的统计图表,我们就不难得到一些“实证材料”。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45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59页。
    [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2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39页。
    [5][苏]托尔斯蒂赫:《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安起民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79页。
    [1][苏]托尔斯蒂赫:《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安起民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81页。
    [1][苏]托尔斯蒂赫:《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安起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16-317页。
    [1]参见王小锡:“道德与精神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第300页。
    [2]刘贵访:《论社会生产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06页。
    [1]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王小锡:“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参见胡友静、李蕾:“关于生产力的新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参见胡友静、李蕾:“关于生产力的新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参见胡友静、李蕾:“关于生产力的新认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李敏:“道德生产力研究综述”,《资料通讯》2005年第7、8期。
    [1]王小锡:“再谈‘道德是动力生产力'”,《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21页。
    [1]参见[英]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张群群、陈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4-35页。
    [1][苏]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安起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48页。
    [2][苏]托尔斯特赫等:《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安起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46页。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认识精神生产及其特点,只有在确认它直接依赖物质生产,并且不是依赖一般的物质生产,而是依赖物质生产的具体历史形式时,才能做到。”(同上书,第14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80页。
    [2][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9-5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80页。
    [1]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等:《道德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7-8页。
    [1][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6-18页。
    [2]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根据赫-俄贸易理论,用他所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却得出了与赫-俄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按照赫-俄理论,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验证的结果却正好与此相反。这在西方引起了轰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该题主要观点已经以题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经济意义”在《光明日报》1996年12月5日发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89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34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8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9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第82页。
    [1]参见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50-258页。
    [1][美]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孟庆时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36-337页。
    [1]参见纪良纲,《商业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40页。
    [1]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86页。
    [1]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81-182页。
    [1]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6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第507-508页。
    [2]《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96页。
    [1]《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4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1]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1-32页。
    [1]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8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第926-927页。
    [1]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9-140页。
    [1][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书店,1987年出版,第33-34页。
    [1]转引自段超著,《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2页。
    [1]胡正祥等:《中国产品人性设计》,广东: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7页。
    [2]参见胡泳:《海尔中国造之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37页。
    [1]西格玛是统计学里的一个单位,表示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它用来衡量一个流程的完美程度,具体看每百万次操作中发生多少次失误。
    [2]参见[美]迈克尔·D·波顿:《我眼中的中国第一首席执行官-挖掘张瑞敏的管理圣经》,文岗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8页。
    [1]段超:《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7-8页。
    [2][日]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上),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87页。
    [3]参见胡泳:《海尔中国造之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06页。
    [1]郭鑫等:《海尔精髓—企业文化与海尔业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14页。
    [2]参见胡泳:《海尔中国造之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20-321页。
    [1]参见[美]迈克尔·D·波顿:《我眼中的中国第一首席执行官-挖掘张瑞敏的管理圣经》,文岗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28页。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53页。
    [1][美]诺曼·E·鲍伊:《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6页。
    [2][日]松下幸之助:《经营人生的智慧》(上),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02页。
    [1]胡泳:《海尔中国造之竞争战略与核心能力》,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91页。
    [1]胡泳:《海尔中国遣之企业文化与素质管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53-354页。
    [1]胡泳:《海尔中国造之企业文化与素质管理》,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23页。
    [1][美]林恩·夏普·佩因:《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战略的观点》,韩经纶等主译,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9页。
    [2]参见[美]迈克尔·D·波顿:《我眼中的中国第一首席执行官-挖掘张瑞敏的管理圣经》,文岗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273-274页。
    [1]本章主要内容已以题为“论道德资本”、“三论道德资本”、“四论道德资本”分别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2002年第6期,2004年第6期,其中有些学术观点是与华桂宏、朱辉字的合作研究成果。
    [2]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页。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年出版,第19页。
    [1]自被马克思称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的配第起,经济学就开始重视人力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配第的名言是“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及其能动的要素”,配第不讲“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而加上“能动”二字,意味深长。当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还是在二战以后由舒尔茨所奠定的。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野里,人力资本就是蕴涵在人自身中的创造财富的能力,这一能力包括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第226页。
    [2][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第157页。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93页。
    [1]此段话出自陆晓禾对美国经济伦理学家观点的综述,见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6页。
    [1]雷霖、刘倩:《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博弈论方法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22页。
    [2]布尔迪厄认为要科学地“解释社会世界的结构和作用”,就应“引进资本的所有形式”,并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基本的形态。按他的解释,道德资本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包含在“文化资本”之中的。(参见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出版,第189-211页)
    [3]布尔迪厄认为:“从分析角度看,一个场也许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参见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出版,第142页)
    [4]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92页。
    [5]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08页。
    [1]参见王小锡、杨文兵:“再论道德资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1][西班牙]阿莱霍·何塞·G.西松:《领导者的道德资本》,于文轩、丁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62、84、85、85页。
    [1][西班牙]阿莱霍·何塞·G.西松:《领导者的道德资本》,于文轩、丁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46、130、216-2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67页。
    [1][美]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廖中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1页。
    [2][美]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31页。
    [1][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第50页。
    [1]刘桂山:“英国推出‘道德'股指”,《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12日。
    [1][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李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6、18页。
    [1]参见段超:《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6页。
    [2]段超:《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35页。
    [1]参见吴晓波:《大败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4-7页。
    [1]王志乐:《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54页。
    [2]王志乐:《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34页。
    [3]参见吴晓波:《大败局》,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大败局》(Ⅱ),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1][法]热罗姆·巴莱:《企业与道德伦理》,丽泉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40页。
    [1]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SAI)”于1997年10月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认证体系,其中包括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不得使用和支持使用强迫劳动、要对员工的健康负责、尊重员工自由组建和参加工会以及集体谈判之权利、员工不得受到歧视、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语言侮辱、要有合理的工时和工资、公司和高层管理人员要兑现承诺,等等。截止2007年7月,已经取得SA8000认证的公司全球已经达到1200家,其中中国有156张SA8000证书。
    [2]段超:《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45页。
    [1]资料来自IBM网站:IBM的历史-IBM在中国(2007版)。
    [2]见李伯聪、李军:《关于囚徒困境的几个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年第4期。
    [1]郑也夫:《走出囚徒困境》,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2]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96-97页。
    [1][印]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对此的批判是有力的,他认为:“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是否存在着动机的多元性,或者说,自利是否能成为人类行为的惟一动机。”(参见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第24-25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9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0页。
    [1]“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是T.帕森斯和E.A.希尔斯提出的概念。他们认为,特殊主义是凭借与行为之属性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身上的价值的至上性,而普遍主义则独立于行为者与对象在身份上的特殊关系。参见Parsons,T.and Shils,E.A.,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 ersy Press,1951,p.82.
    [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出版公司,1993年出版,第254页。
    [2][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926页。
    [1]李刚、黄正华:“经济人”与“道德人”-从囚徒困境谈起,《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
    [1]王立刚:“冲出恶性竞争的囚徒困境”,《青年记者》,2005年第9期。
    [2]转引自:R.Campbel and L.Sowden(ed.),Paradoxes of Rationallty and Cooperation.Prisoner's Dilemma and Newcomb's Problem,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5,pp.74.
    [1]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03页。
    [1][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赵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56-557页。
    [1][美]罗宾斯:《管理学》,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36-240页。
    [1][美]圣杰:《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第14页。
    [2][荷兰]霍夫斯坦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尹毅夫、陈龙、王登译,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7-8页。
    [3][美]德鲁克著:《新型组织的出现》,《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页。
    [1][美]德鲁克著:《新型组织的出现》,《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6-7页。
    [2]Cf.Sen,Dose Business Ethics Make Economic Sense? in: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93,Volume 3,Issue 1。
    [1]李宗红、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92页。
    [2]参见李宗红、朱洙:《企业文化:胜敌于无形》,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92-197页。
    [1]本题主要内容是以题为“论道德资本”论文的一部分,发表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美]菲力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英文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4页。
    [1][美]罗伯特·F·哈利特:《商业伦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5-6页。
    [2][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伦理经济学原理》,孙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23页。
    [1][美]罗宾斯:《管理学》,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12页。
    [1][美]恩德勒著,高国希、吴新文等译,《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21-322页。
    [1][德]施泰因曼、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李兆雄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51页。
    [2][德]施泰因曼、勒尔:《企业伦理学基础》,李兆雄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周恩来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周恩来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Amartya Sen.On Ethics and Economics.Oxford:Blackwell,1987
    Armstrong,S.and Botzler,R.eds,Environmental Ethics: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New York:McGraw-Hill,1993
    [美]艾伦·格沃斯等著,戴扬毅等译:《伦理学要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著著,徐大建译:《生活水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著著,任赜、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苏]阿尔汉格尔斯基著,郑裕人等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西班牙]阿莱霍·何塞·G.西松著,于文轩、丁敏译:《领导者的道德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1年版
    [法]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陈筠泉主编:《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著,孙瑜译:《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著,王彤译:《资本主义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保罗·库尔兹编,肖峰等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Cees Van Dam,Luud M.Stallaert.Trends in Business Ethics.Kluwer Bosteon Inc.,1978
    陈太福:《经济哲学的沉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泽环:《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上海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陈瑛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Davis J.Fritzsche.Business Ethics:A Global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McGraw-Hill,1997
    Donaldson,Thomas and Patricia Werhane,Ethical lssues in Business:A Philosophical
    Approach,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79;7th ed.,2002
    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段超:《德性天下-企业伦理道德经营准则》,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年版
    [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美]戴维J.弗里切著,杨斌等译:《商业伦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美]戴斯·贾丁斯著,林官明、杨爱民译:《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Elizabeth Anderson.Value in Ethics and Economic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封祖盛、林英男:《开放与封闭》,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弗兰克·梯利著,何意译:《伦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著,许明龙等译:《和谐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Gerhold K.Becker.Ethics in Business and Society:Chinese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Springer-Vedag Berlin Heidelberg,1996
    郭广银:《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高国希:《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龚宝善(台湾):《现代伦理学》,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版
    龚群:《中国商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葛晨虹:《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H.Daly.Economics,Ecology and Ethics:Essays toward Steadystate Economy.San Francisco:Freeman,1980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纪良纲:《商业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靳辉明、罗文东:《人道主义和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焦国成:《中国伦理学通论》上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焦国成、姚新中:《中西方人性优劣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J·P·蒂洛著,孟庆时等译:《伦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Morality,Idiology,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Colorado:Westview Press,Inc.1989
    [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卢风、肖巍主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光明:《经济运行与伦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光明:《商业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刘贵访:《论社会生产力》,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刘湘溶:《走向明天的选择:生态伦理学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向民:《精神经济》,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李建华等:《走向经济伦理》,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陆晓禾:《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罗国杰:《罗国杰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罗国杰主编:《道德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罗能生:《产权的伦理维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雷霖、刘倩:《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博弈论方法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卢梭著,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林恩·夏普·佩因著,韩经纶等主译:《领导、伦理与组织信誉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罗伯特·C·所罗门著,罗汉等译:《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美]罗伯特·F·哈利特著:《商业伦理》,中信出版社2000年版
    [英]罗素著,肖巍译:《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英]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莱斯特·R·布郎著,林自新、戢守志译:《生态经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美]理查德·T·德·乔治著,李布译:《经济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路德·宾克莱著,孙彤、孙南桦译:《二十世纪伦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牟宗三(台湾):《道德与道德哲学》,学生书局1982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德]米歇尔·鲍曼著,肖君、黄承业译:《道德的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麦金太尔著,龚群等译:《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英]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德]莫里茨·石里克著,孙美堂译:《伦理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英]摩尔,长河译:《伦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英]穆勒著,唐钺译:《功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美]诺曼·E·鲍伊著,夏镇平译:《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O.C.Farrell,John Fraedrich.Business Ethics.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4
    欧阳润平:《义利共生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欧阳润平:《道德实力:国有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Paine.Cases in Leadership,Ethics and Organizational Interity.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7
    Pojman.L.P.Global Environmental Ethics,Mountain View: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2000
    《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乔洪武:《正谊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乔治·恩德勒著,锐博慧网公司译:《国际经济伦理:挑战与应对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乔治·恩德勒著,高国希等译:《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R.G.Peffer,Marxism,Moralit,,And Social Justic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0
    [美]R·T·诺兰等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法]热罗姆·巴莱等著,丽泉等译:《企业与道德伦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十三经注疏》上、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石毓彬、杨远:《二十世纪西方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宋希仁主编:《当代外国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宋惠昌:《马克思思格斯的伦理学》,红旗出版社1986年版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德]叔本华著,任立、孟庆时译:《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苏]索科洛夫著,苏敬斌等译:《人的道德发展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
    [苏]施什金著,蔡治平译:《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唐凯麟:《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凯麟等:《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凯麟主编:《中国伦理学名著提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凯麟等:《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苏]托尔斯蒂赫等著,安起民译:《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汤姆·L·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Velasquez.M.,Business Ethics:Concepts and Cases,Upper Saddle River,N J:Prentice Hall,1998
    Velasquez,Manuel G,Business Ethics:Concepts and Cas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2;5th ed.,2002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992年版
    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小锡等:《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小锡主编:《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小锡等:《道德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志乐主编;《软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公司责任理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王臣瑞(台湾):《伦理学》,学生书局1980年版
    王泽应:《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社会主义义利观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泽应:《义利观与经济伦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征国:《新生产力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海明:《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吴晓波:《大败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夏伟东:《道德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夏伟东:《道德本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徐大建:《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论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薛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日]小仓志祥著,吴潜涛译:《伦理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英]休谟著,石碧球译:《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美]辛格著,应奇、杨立峰译:《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席林著,顾仁明译:《天主教经济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姚新中:《道德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英]亚当·斯密著,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瑟夫·P·德马科等著,石毓彬译:《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瑟夫·弗莱彻著,程立显译:《境遇伦理学:新道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诸子集成》1-8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出版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岳麓书社1985年版
    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张怀承:《无我与涅槃》,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怀承:《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周中之、高惠珠著:《经济伦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原冰:《共产主义道德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1995年版(第2卷)、1997年版(第3卷)、1998年版(第4卷)
    赵曙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章海山:《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章海山:《经济伦理及其范畴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章海山:《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曾仰如(台湾):《伦理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