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维成语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长期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明快、含义精辟的短语,它具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地回顾了前人对汉维成语的研究成果,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论述了汉维成语的定义。第二部分探讨了汉维成语的来源对比。第三部分比较了汉维成语的基本特征。第四部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了汉维两个民族在运用成语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汉维成语采用的音韵形式,成语的修辞功能。第五部分是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汉维成语进行了对比,指出汉维成语在自然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经济生产等方面反映了汉维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第六部分探讨了当前成语教学的六种具体方法——说文解字法、溯源及流法、触类旁通法、辨体定性法、创设语境法和汉维对比法。本文对汉维成语进行对比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不仅有利于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成语打下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利于汉维语互译等实践活动。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language glossary, in the past after through the long - term using, its formation form fixed in natural way, succinct sprightly, and the meaning penetrating phrase. It has the greatly strengthened by ummary and performance ability, the image vivid with meaning. The text divides into six parts in all.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reviewed the predecessor to the Chinese - ygur idiom research results briefly, to elaborate the induction the Chinese Uygur idiom definition by summarized method. The second part has discussed the origin of the Chinese - Uygur idiom contrast. The third part has compared basic chara 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 Uygur idiom. The fourth part chnique has analyzed about the diom rhetoric function from the rhetoric. The fifth part has carried on the contrast to the Chinese - Uygur idiom and has reflected the Chinese - Uygur two nationality unique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cultural linguistics point, pointed out the Chinese -Uygur idiom on geography, religious belief, life style, economical production. The sixth part has discussed a current idiom by six concrete teaching ethod, let nderstand the tracing and the conversion of idiom by analogy.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contrast research to the Chinese - Uygur idiom's theory; it has the very strong theor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Not only
     it has advantageous to the national students' studies Chinese idiom but to build the rationale as well, moreover is also advantageous to the Chinese - Uygur language translation.
引文
[1]见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出版社,1991年,第341页
    [2]见热外都拉·罕木都拉,《维吾尔熟语详解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
    [3]见阿不都萨拉木·阿巴斯,《语言与翻译》,1985午笫2期
    [4]阿布都洛甫·普拉提,《维吾尔语词汇学》,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第127页
    [1]见亚热·艾拜都拉,《语言与翻译》(维文版),1998年第3期
    [1]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南开学报,1997午,第2期
    [2]刘叔新,《固定短语及其类别》,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4页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57页
    [4]朱祖延主编,《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吴越,《成语里的知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
    [2]乔永,《成语鉴别与成语词典收词标准的量化定性研究》,语文研究,2006年,第4期总
    [3]史式,《汉语成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50--366页
    [4]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第99-101页
    [5]陶文好 施晓盛,《汉语成语中的语义转移》,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筇18卷第3期,2005年5月
    [1]张先足,《谈成语教学的分阶段复习法》,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3月
    [2]张永芳,《外国留学生使用汉语成语的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3期
    [3]王若,《留学生成语片物诱因分析--词典篇》,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江李燕玲,《基于对外成语教学的汉语常用成语功能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6月
    [5]谢新卫,《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成语教学探析》,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
    [6]姚鹏慈,《“成语”与“文化”札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见赵世杰等译,见《阿凡提的故事》第139-140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年.
    [1]见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7页.
    [1]见刘志宵,《维吾尔族历史中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2]见程溯洛,《高昌回鹊亦都护谱系考》,见《西北史地》,1983年第四期.
    [3]见阿布都洛甫,《维吾尔语词汇学》,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94年,第139页.
    [1]见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丝路民族文化视野》,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8页
    [2]见《维吾尔民间文学大典》编委会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见武占坤,《词汇》,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1]见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年
    [2]见阮文康,《越语中的汉语成语的语言学、社会及文化半面》,民间文化杂志,1994年
    [1]见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2]见E·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86页
    [1]见刘颁浩,《阅读课上的词汇训练》,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第12页。
    [2]见王吉辉,《对外汉语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65页.
    [3]汪庆华,《关于我国大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初步探讨》,外语界,1998年,第2期,第23页.
    [1]见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3期,第93页
    [1]见杨晓黎,《由表及里,形具神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起,第90页
    [2]见杨晓黎,《由表及里,形具神生--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起,第90页
    [1]王涛.中国成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2]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廖泽余、马俊民.维汉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陈世明、廖泽余.维汉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王振本、艾力·阿比提.维吾尔成语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热外都拉·罕木都拉.维吾尔熟语详解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哈力木·萨力赫、王振本.汉维成语词典[Z].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8]阿·热苏里·卡得尔.维吾尔语成语解释词典[Z].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9]阿布利孜·牙库甫等.维吾尔语详解词典[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1996
    [10]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1]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王希杰.修辞学新论[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1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15]阿布都洛甫·普拉提.维吾尔语词汇学(维文)[M].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1994年
    [16]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论文集)[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1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重印
    [18]刘洁修.成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9]马国凡.成语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
    [20]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1]谭汝为.词语修辞与文化[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22]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23]张拱贵.成语辩证[M].北京出版社,1983年
    [24]张国庆.成语浅说[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4年
    [25]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出版社,1980年
    [26]王振忠.维吾尔习语的文化背景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9,(2)
    [27]尚光忠.成语中的活用成语现象[J].语文建设,1994,(4)
    [28]海友尔·阿不都卡迪尔.成语及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探悉[J].语言与翻译
    [29]卡哈尔·祖农.维吾尔成语的特点及其译法[J].语言与翻译,2000,(3)
    [30]帕热大·马力克.谈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的修辞特点[J].语言与翻译,2001,(3)
    [31]古再丽·艾合麦提.汉语教学中要认真对待汉语成语[J].语言与翻译2003,(2)
    [32]陈文博.汉维语修辞民族特色的对比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7,(1)
    [33]贺义廉.透视现代汉语成语的民族文化特征[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4]如仙姑丽·热合木图拉.汉维成语文化因素的对比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5]王金凤.俄语成语的意义及其翻译.中国翻译,2008,(5)
    [36]霍存福.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和熟语为中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1月
    [37]早然木·马合木提.浅谈成语与民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及语言特点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2000,(2)
    [38]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3月
    [39]黄希庭等.结构对称性汉语成语的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第22卷
    [40]钱宗武.(尚书)成语简析[J].川东学刊(高教研究专号),1995年10月
    [41]黄得莲.源于老庄作品中成语的古今词义的差异[J].古汉语研究,200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