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刚性之美:蒙古族审美观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人类学的视阈中,蒙古族审美观念核心和本根是刚性之美。围绕这一论题的论述,采用的是人类学视角和方法:即民间立场,原始刚性研究,原型意象分析,跨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这一研究方法为人类学批评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考,并为刚性之美寻求到当下意义。
     论文以历时态的方式勘察蒙古族审美形态在蒙古族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发展、延承,蒙古族审美观念的刚性之美在文学中的渊薮得以探究。以蒙古族及蒙古族初民的祭祀活动、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文化等为探讨内容,以蒙古族的地理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历史、原始宗教三个要素为基点,达到对刚性之美形成机制的共时态考察。论文的重点在刚性之美这一蒙古族审美观念范畴核心与本根的探究上,并分析其狞厉、朴野、劲健、原力等审美观念的文化内涵。刚性之美在原型意象上的艺术表征为自然原型意象、动物原型意象、神鬼(魔)原型意象、英雄原型意象,这些原型意象是内嵌于文学艺术中并不断反复出现的带有蒙古族集体意识性的观念。蒙汉民族融合中,刚性之美对于汉族审美风潮的冲击,为阐明蒙古族审美观念寻找到历史例证。在当下语境中,刚性之美的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意蕴,还有文化意义及其心灵观照。
     第一章,主要从蒙古族文学的历史流变中探寻刚性之美的渊薮。发轫于远古文学(远古神话传说、史诗)丰实土壤上的蒙古族刚性之美蕴涵深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古文学的英雄史诗、民间叙事诗对于英雄的歌颂实现了由神到人的歌颂转变,并因其现实质朴,尽显刚性的朴野特色。现代文学因民族民主运动的加剧,蒙古族传统文学的原始刚性逐一转化为大胆的揭露、有力的控诉。历时态的考察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变迁,发现刚性之美渊源尤为深厚且延承性强,直至现今,依然在文学领域保持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和鲜明的审美特色。
     第二章,通过人类学视角,从蒙古族地理环境、民族迁徙、原始宗教三个层面来探讨蒙古族文化中所孕育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就蒙古族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游牧民族的独特游牧生活生产方式对蒙古族服饰,饮食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蒙古族审美心理长期积淀形成的原因之一。再次,蒙古族萨满教对蒙古族审美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并孕育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第三章,论文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为原始素材,以蒙古族民间文化为重点,阐明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一种审美形态——蒙古族刚性之美。狞厉表现在查玛面具、英雄史诗的兽型艺术类比和蒙古族的动物图腾崇拜方面,突出表现为威严、恐怖、狰狞的审美内涵。劲健表现在萨满舞蹈、远古史诗对英雄的审美尺度、对马的审美习惯和蒙古族女性独特的审美心理上。朴野探析了尚白习俗,而服饰、造型艺术、纹饰等体现了蒙古族的古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原力是从蒙古族生活生产方式和地理自然环境方面阐释。因游牧民族征战的习俗,崇尚力量成为蒙古族审美主要特点,至今仍可以从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中探视到原力的勃发。蒙古族的审美精神中所蕴含的狞厉、劲健、朴野、原力的审美范畴,构成蒙古族刚性之美的主要内涵。
     第四章,“刚”性之美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其艺术表征主要表现在原型意象上,也即是说,蒙古族的“刚”性之美以自然原型意象、动物原型意象、神鬼(魔)原型意象、英雄原型意象等为载体,这些原型意象是内嵌于文学艺术中并不断反复出现的带有蒙古族集体意识性的观念。
     第五章,在历史视阈中比较,透射出问题本身的深度。中华民族历史上多次的民族大融合都给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推动和影响。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融合,深受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影响,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色。
     余论,在中华民族整体化格局下,蒙汉民族审美观念是互渗和互补的。在当下语境下,刚性之美张扬的刚健、清新的审美范式为应对后现代景观提供参照,具有文化提升和净化心灵的意义。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nthropology, the core and root of Mongolian aesthetic perception is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This thesis discusses with the method of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at is: folk standpoint, the original toughness research, analysis of archetypal image, transna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This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s a feasible thinking pattern for anthropology criticism and seeks for the meaning of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to present.
     This thesis makes investigation on how the Mongolian aesthetic form develop and continue in Mongolian literature history process by the lasting mode, then Mongolian aesthetic ideas of beauty in the literature of rigid land explored.
     The content we have explored including Mongolia and Mongolian ancients' the ritual activities, the custom of production and life, folk culture and so on. The three elements we have explored including the Mongolian geographic natural conditions, the primitive religion, history of migration. On the foundation of that, We have investigated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completely by synchronic mode.
     The paper focus on probing into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the core and root of Mongolian aesthetic perception is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Analyz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NingLi, PuYe, JinJian and Primitive power. Representations of archetypal image of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are natural archetypal image, animal archetypal image, gods and ghost (devil) archetypal image, the hero archetypal image. All this archetypal image are with the concept of Mongolian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which embedded and constantly recurred in the literary arts.
     On the fusion progress of Mongolia and Han ethnic group,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have gave an impact to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impact of aesthetic trend find historical examples for Mongolian aesthetic perception. In the present context, discussion on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has more practical meanings, it brings us not only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but als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piritual reflection.
     The first chapter, we explored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for land mainly from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ngolian literature history.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 powerful vitality which begins from the soil of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epic). The praise of hero on the folk and hero epic in Medieval literature realized transform from god to the people, for its realistic plain, it shows PuY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process of Modern literature, the original toughness in the Mongolian literature has transformed into bold, powerful indictment for the national democratic movement. We have found particularly deep origin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by explore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sting mode. until now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still maintains a strong vitality and distinctive national feature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he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gration, primitive religion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we explore the unique aesthetic perception from the Mongolian culture. Its uniqu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builds the achievement of unique aesthetic style of Mongolian. unique way of life and production of Mongolian nomadic have an deeply influences on clothing and diet. It also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Mongolian aesthetic psychology. the Mongolian nationality of shaman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t forming aesthetic culture, and gestated the unique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Mongolia.
     The third chapter, the thesis clarified a kind of aesthetic form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of Mongolian with raw material-the Mongolian custom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focusing on Mongolian folk culture.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inorities' aesthetic perception. NingLi have showed in CHAMA masks, the beast art analogy in hero epic and Mongolian animal totem worship, and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re the majesty, terror and ferocious esthetic connotation. JinJian performances in shaman dance,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n hero in ancient hero epic, the aesthetic habit of horses and Mongolian women unique esthetic psychological. PiaoYe probed worship of white. Dress, emblazonry and decorative arts as the primitive nature reflects the nationality of folk culture. Primitive power was illuminated from the Mongolian life production mode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pects.
     Because of the custom for nomads, advocating strength becom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ian aesthetic, we still can visit to the rhythm of force from the Mongolian dance.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Mongolian tough beauty is constituted by Mongolian aesthetic spirit category of the NingLi, JinJian, PuYe and Primitive power.
     The fourth chapter, As a kind of aesthetic concepts,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rchetypal image. as the carrier , natural archetypal image, animal archetypal image, gods and ghost (devil) archetypal image, the hero archetypal image are embedded in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ngolian, and appeared repeatedly with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fifth chapter, the depth of problem itself was transmitte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Chinese history, Many of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and some degree of promoting and influence for history and the era. Ethnic mixtures was determined by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and literary aesthetic agitation of Yuan dynasty also changed from implicative, elegant, simple and unadorned characteristics to unrestrained, inelegant, magnificent characteristics.
     At last, Mongolian national aesthetic and Han aesthetic perception are mutually influenced, at the more national integration pattern. In the present context, the beauty of toughness publicized the virile aesthetic paradigm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ostmodern landscape.I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act on culture significance and purification to souls.
引文
1 参见刘毓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狼祖神话与中国文学中之狼意象》,《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2 苏鲁格:《蒙古、突厥之图腾崇拜再探讨——“蒙古先民以狼为图腾”说质疑》,《蒙古学信息》,1995年 第4期。
    1 参见李菲、金鹏:《审美语境下的内蒙古图腾文化》,《美与时代》,2007年第3期。
    2 参见巴·苏和:《蒙古人的格斯尔崇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5期。
    3 席·哈斯巴特尔:《榆树在蒙古族民间信仰中的象征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 任洪生:《蒙古族敖包习俗的文化渊源考述》,《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5 王良范:《从岩画看视觉图像的构成——人类学视域的原始图像》,《贵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 丁立平:《从岩画看少数民族审美意识显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 杨·巴依拉著,德·达林泰译:《蒙汉创世神话比较》,《内蒙古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2 熊黎明:《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叙事结构比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 王卫华:《试析<江格尔>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角色》,《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4 任洪生:《天·神·动物·人——蒙古族神话文化模式浅析》,《青海民族研究》,2000年第1期。
    5 王颖:《史诗<江格尔>中的马及其文化阐释》,《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6 李倩、贺卫光著:《试论<江格尔>母题系列中的原始思维审美意识》,《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
    7 巴·苏和:《论蒙古族的英雄崇拜文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8 满坷:《蒙古族风俗中的羊崇拜现象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9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0 宝音达:《<江格尔>所表现的英雄主义及其文化根源》,《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 巴·苏和:《<江格尔>与蒙古族的象征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 斯钦巴图:《<那仁汗克布恩>史诗隐喻结构分析———蒙古史诗双重结构和意义转换中一些母题的作用》,《中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3 吕霞:《西北少数民族神话内容的审美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 李瑞卿:《天然风韵 英雄气质——元好问美学精神新论》,《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5 红戈:《<江格尔>生命美学思想探微》,《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
    6 徐明蓉:《<江格尔>中蕴含的蒙古人民的人生理想》,《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 巴·苏和:《20世纪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研究述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8 王旺祥:《浅谈<蒙古秘史>的文化蕴层》,《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1 程金城:《论中国西部独特艺术的文艺人类学价值》,《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2 苏日娜:《蒙元时期蒙古人的袍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 孙奕、孙延:《从审美意象到艺术符号的构建——论中国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 冯敏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发展的历程及几点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5 乌兰托亚、海日汗著:《科尔沁蒙古族的荷包艺术》,《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 吴功正:《隋代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文学审美特征比较》,《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
    2 刘畅:《由“悲凉”看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 霍然:《论北朝西部审美观与盛唐美学思想的展开》,《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
    4 曾小月:《从尚武精神看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5 马骏骐:《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6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编著:《蒙古族文学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
    7 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8 宝力格:《蒙古族近现代思想史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9 乌云巴图、格根莎日编著:《蒙古族服饰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 呼格吉勒图著,龙梅、乌云巴图译:《蒙古族音乐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2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3 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于乃昌:《走进边缘——中华美学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美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 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1 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2 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1 这一点可参见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蔡仪著《新美学》,王朝闻著《美学概论》,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
    2 彭会资:《中国古典美学辞典》,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3 李泽厚 汝信主编:《美学百科全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1 《神话—原型批评》叶舒宪选编,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59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9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粱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2 转引自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1页。(原文引自十三章回《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2页,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3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4 仁钦:《蒙古萨满祭祷词资料汇编》第3册,威斯巴登,1975年,第81页,引者自译转引自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第80页
    1 B·仁钦:《蒙古萨满教祭祷词资料汇编集》,威斯巴登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79页。
    2 参见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4页。
    3 参见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8-110页
    1 参见巴雅尔转译本《蒙古秘史》(第1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2页。
    2[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115页。
    3(俄)维克多洛娃:《蒙古民族的起源和文化来源》《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总63期。
    1(苏)符·阿·库德里亚府采夫,格·恩·鲁缅采夫:《布里亚特蒙古史》,高文德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第125页。
    2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226页。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36年,第266页。
    4[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36年,第266页。
    5[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92页,译文引自《多桑·蒙古史》(上册)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52年,第46页。
    1[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汉文版,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36年,第321页。
    2[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汉文版,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36年,第237页。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册)汉文版,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36年,第237页。
    4[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下册)汉文版,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2年,第316页。
    5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3页。
    1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7页。
    2 巴·旺吉尔:《青灯》,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6页。
    3[蒙古]赫·散丕勒登德布:《蒙古族风情》,那顺乌力吉、道尔吉转写,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268页-283页。
    4[蒙古]赫·散丕勒登德布:《蒙古族风情》,那顺乌力吉、道尔吉转写,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268页-283页。
    5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27页。
    6 莫·宝柱整理:《蒙古民间祝词赞词》,第126-128页。
    1 莫·宝柱整理:《蒙古民间祝词赞词》,第139-141页。
    2 参见仁钦:《祝词赞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03-105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2 色·额尔德尼:《库伦旗祭石磙仪礼》,《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3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1 阿·波兹德涅耶夫:《蒙古民歌65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2页。
    2 田清波收入《鄂尔多斯志》16首民歌之十,见《鄂尔多斯文化遗产》(1),第57页。
    3 田清波搜集:《阿尔扎波尔扎罕——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第502-504页。
    4 田清波搜集:《阿尔扎波尔扎罕——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第502-504页。
    5 田清波搜集:《阿尔扎波尔扎罕——鄂尔多斯民间文学》,第502-504页。
    1 “五传”各部书名,系属蒙文音译,清代蒙文故事本子小说新作,多采用汉语音译书名。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3 《蒙古风俗鉴》(汉文译本),赵景阳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21页。
    4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三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7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9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3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4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页。
    5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3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1 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页。
    2 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页。
    3 转引自[德]黑格尔:《历史科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279-283页。
    5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6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1 参见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4-125页。
    1 转引自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蒙古族文化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1[法]古伯察著:《鞑靼西藏旅行记》,耿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1 赵珙:《蒙鞑备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页。
    1 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蒙古秘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法]德阿·托隆:《蒙古人远征记》,宝音布力格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0-56页。
    2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 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35-436页。
    1 仁钦道尔吉等编译:《胡尔德阿尔泰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4-125页。
    2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原文来自于巴雅尔还原简译本:《蒙古秘史》(中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汉译文,第824-831页,满都夫自译。
    1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原文来自于巴雅尔还原简译本:《蒙古秘史》(中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汉译文,第836-838页,满都夫自译。
    2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原文来自于巴雅尔还原简译本:《蒙古秘史》(中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40-847页,汉译文,满都夫自译。
    1 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
    2 佟德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作者转译自[俄]曼日格耶夫:《布里亚特萨满教和前萨满教辞典》,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9年俄文版,第57页。
    3 佟德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作者转译自[俄]曼日格耶夫:《布里亚特萨满教和前萨满教辞典》,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9年俄文版,第49页。
    1 佟德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作者转译自[俄]曼日格耶夫:《布里亚特萨满教和前萨满教辞典》,莫斯科: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9年俄文版,第37-38页。
    2 佟德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作者转译自[俄]罕加洛夫:《西伯利亚萨满教研究资料》,《罕加洛夫全集》第1卷,乌兰乌都1958年俄文版,第291——292页.
    3 佟德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与文化》《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作者转译自波塔宁:《西北蒙古简史》,圣彼得堡,B基尔什巴乌姆出版社,1883年俄文版,第140、44页。参见加尔达诺娃:《喇嘛教前德布里亚特宗教信仰》,诺沃斯比尔斯克,西伯利亚:科学出版社西伯利亚分社,1987年俄文版,第32页。
    1 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1页。
    2 荣苏和、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1 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2 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43页。
    1 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2 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3 转引自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4 转引自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5 参见徐世明主编:《昭乌达风情》,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1[苏]M·A·戴甫列特:《关于喇嘛教跳神面具的起源》,巴图译,《苏联考古学》,1979年第4期。
    2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3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原文引自克尔梅克:《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0页,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4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原文引自于克尔梅克《江格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75页,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5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64页。(原文引自于克尔梅克《江格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75页。汉译文,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1 巴雅尔还原译注本:《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51-152页。
    2 额尔登泰、乌云达费:《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85页。
    1 留金锁:《黄金史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2[日]三品彰英:《神话·文化史》,东京:平凡社,昭和四六年,1971年,第410页。
    3 参见格阿开姆、呼日查转写,《天狗》(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8-159页。
    4 金刚:《蒙古语中熊崇拜的遗迹》,《蒙语研究》,2002年1期。
    1[蒙古]策·阿尤喜:《蒙古人的几种熊祟拜习俗》,《内蒙师大学报》,1985年3期。
    2 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3 参见[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张择石、汪培基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1 成复旺主编:《中国美学范畴词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8页。
    2 转引自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3 道润梯步:《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226页。
    4 转引自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8页。
    5 转引自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6 转引自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7 转引自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1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1页。(原文引自于克尔梅克:《江格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页,满都夫自译汉文)。
    1 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1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51页。(原文引自于克尔梅克:《江格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1页,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2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3 巴雅尔还原译本:《蒙古秘史》(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0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45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00页。
    3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10页。
    4[英国]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8-19页。
    5[英国]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8-19页。
    1 道润梯步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4页。
    2 道润梯步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3 色道尔吉:《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9页。
    4 道润梯步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3页。
    5[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页。
    1 《弓箭赞》,《鄂尔多斯风俗志》1958年额尔敦陶克陶整理发表了鄂尔多斯本《成吉思汗两骏马》。
    2 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50页。
    1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461页。
    2 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3 瓦·康鼎斯基:《论艺术的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0页。
    4 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2页。
    5 乌丙安著:《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2页。
    1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58页。
    2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9页。
    1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卷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9页。
    1[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
    1[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2页。
    2[英]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46页。
    3 张承志译:[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8页。
    4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2 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四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27-1828页。
    3 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三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9页。
    4 古鲁盖为卫拉特方言语,即盲肠,汉文全译本《江格尔》注释为“一种奇怪的圆物”显然不妥当)
    5 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1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6 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4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54页。
    1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8页。(原文引自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04页,满都夫自译为汉文。)
    2 转引自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上),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76页。
    3 转引自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上),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第76页。
    1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828页。
    2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卷一)》校勘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3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6页。
    1 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89页。
    2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概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1 策达布丁苏莱:《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5页。
    2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1 满昌:《蒙古萨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
    2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九),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页。
    3[英]道森:《出使蒙古记》,吕浦译等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17-218页。
    4[明]宋濂等:《元史》(卷72),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2页。
    5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记》,耿曻、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页。
    6 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岱:《成吉思汗祭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67页。
    7 《蒙旗概观》,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728页。
    1 谢再善译:《蒙古秘史》,开明书店,1951年,第17页。
    2 《最新蒙古鉴》,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726页。
    3[明]宋濂等:[明]宋濂等:《元史》(卷11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孛秃传《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24辑喀尔喀法典,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室。
    4 《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24辑)喀尔喀法典,内蒙古大学蒙古研究室。
    5[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9-30页。
    6 《绥蒙辑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736页。
    7[明]萧大亨:《夷俗记校注》,崔春华校注,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页。
    8 《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记》:耿曻、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页。
    9 色道尔吉:《蒙古族历代作品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2页。
    10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蒙古族民间故事》1982年,第33页。
    1 《临河县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735页。
    2 青海省海西州民间文学集成办编:《海西民间歌谣》,第34-35页。
    3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蒙古族民间故事》,1982年,第33页。
    4 青海省海西州民间文学集成办编:《海西民间歌谣》,第34-35页。
    5 参见《魏书》卷一百三《高车传》、《隋书》卷八十四《突厥传》。
    6 特·官布扎布、阿斯钢译《(蒙古秘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2页。
    1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源流》(卷四),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2页。
    2[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07、208页。
    3 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6页。
    1 胡日查巴特尔、乌吉木:《蒙古萨满教祭祀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8页。
    2 胡日查巴特尔、乌吉木:《蒙古萨满教祭祀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29页。
    3 巴雅尔:《蒙古秘史》(蒙汉合壁本第二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8页。
    4 巴雅尔:《蒙古秘史》(蒙汉合壁本第二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8页。
    5[宋]彭大雅,萧穆:《黑挞事略》,清(1644—1911)手抄本,第27页。
    6[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2页。
    1(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鲁布鲁乞东游记》,吕浦译、周良霄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
    2[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781页。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24页。
    3[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0页。泰亦赤兀惕·满昌:《蒙古萨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0页。
    1 波·少布:《蒙古族的自然神和自然崇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第4期。(原文引自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蒙古史》第三章14页,载《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1[明]宋濂等:《元史》(卷七十二)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781页。
    2 贺宝音巴图:《蒙古族树木崇拜》,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3 贺宝音巴图:《蒙古族树木崇拜》,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80页。
    1 达·查干:《苏尼特风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7页。
    2 参见贺宝音巴图:《蒙古族树木崇拜》,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
    1 大清会典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卷64,第1页上。转引于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1页。
    2 转引自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2页,
    3 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43页。
    4 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1 《蒙古族婚礼歌》,宝音达来演唱,特木尔巴根译,苏赫巴鲁整理,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化馆编印(内部资料1,1979年。转载于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50页。
    2 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0-571页。
    1 参见[前苏]C·B·伊万诺夫:《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孙运来编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8、278页。
    2 杨虎等:《内蒙古敖汉旗小山遗址》,《考古》,1987年第6期。
    3 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78页。
    1[蒙古]仁钦,.萨满教资料汇编,转引自(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 版社,1989,第421-422页,根据蒙古文原文,对汉译文作了一些修改。
    2[蒙古]仁钦,.萨满教资料汇编,转引自(意)图齐,(西德)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第495页,根据蒙古文原文,对汉译文作了一些修改。
    1 玛·乌尼乌兰:《蒙古族古代文学》,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71-274页。
    2 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4页。
    1 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2 额尔登泰、乌云达赉:《蒙古秘史》(校勘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04页。
    1[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页。
    2 那忱巴图:《成吉思汗与古代蒙古教育》,《内蒙古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3 李巴特尔:《试论博克的民族特点贺现代意识》,《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3-64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3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75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41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19页。
    3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0页。
    4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四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106页。
    1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三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39页。
    2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3 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四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54页。
    1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页。
    2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1 黑勒、丁师浩译:浩·巴岱校订:汉文全译本《江格尔》(第一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9页。
    2 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93页。
    1 色道尔吉:《江格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13-14页。
    1[法]德阿·托隆:《蒙古人远征记》,宝音布格历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2[法]德阿·托隆:《蒙古人远征记》,宝音布格历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32页。
    2 梁归智:《浪子隐逸斗士》,见于1984年9月4日《光明日报》。
    3 张大新在《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49-61页)总结了对于元代思想文化与元杂剧的兴盛有五种观点:“文学思想解放说”、“思想文化中介说”、“文化娱乐需求说”、“‘作家、艺人'联袂说”、“杂剧自身发展说”、“民族文化融合说”。本文取其中一种观点,即“文学思想解放说”。
    4 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7页。
    5 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言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13页。
    6 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74页。
    1 幺书仪:《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2 王季思、洪昭柏:《元散曲选注·前言》,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26页。
    3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二十四辑)》(《全元散曲》下),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1页。
    4 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87页。
    5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二十四辑)》(《全元散曲》下),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60页。
    1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第二十四辑)》(《全元散曲》下),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6页。
    2 齐豫生、夏于全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宝库(全一百三十二辑)(第二十四辑)》(《全元散曲》下),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26页。
    3 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1 罗斯宁:《元杂剧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2 王国维、赵琪著:《蒙鞑备录》,“燕聚舞乐”条,北平:文殿阁书庄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第44页。
    3 幺书仪《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4[明]宋濂等:《元史 百官志》(卷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39页。
    1 参见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3-115页。
    2 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3 “昂根仓”:即狩猎颂,,《蒙古古代文学一百篇》(蒙文),[蒙]策·达木丁苏荣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8页。
    4 “浩瑞”:呼唤的声音。
    1 仁钦:《祝词和颂词》,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68页。
    1 王歌行、左可国、刘宏亮整理:《岭·格萨尔王·霍岭战争》(中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页。
    2 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3 青木正儿,隋树森:《元人杂剧叙说》,收入《元曲研究》(乙编),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1年,第7页。
    4 奚海:《元杂剧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7页。
    1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见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80页。
    1 焦循:《剧说》,见《重订曲苑》第11-12页,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第8页。
    2 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13页。
    3 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序第3页。
    1[元[王帧:《农书》,卷十三,清刻本,第88页。
    2 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7-208页。
    3[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38页,景印《四部丛刊》续编本,子部。
    4 转引自《元代交通史》,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5[法]德阿·托隆:《蒙古人远征记》,宝音布格历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6页。
    6 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1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72-173页。
    1 罗斯宁:《元代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2 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23页。
    3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95页。
    4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1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2 赵相壁:《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页。
    3 赵相壁:《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4 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页。
    5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1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2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3 杨瑀:《山居新话》(卷二),见《癸辛杂识》(外八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8页。
    4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5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29页。
    6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2页。
    7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1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2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3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4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1 参见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5-636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60页
    3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60页
    4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60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0页(踏里彩:锦被名;吐噜吐噜:可惜可怜意;奴歹:不幸意;押不芦花:一种起死回生的灵草;肉屏:骆驼背;铁立:松林。)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1页
    3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2页
    1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
    2 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嘎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第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0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5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98-299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3页。
    2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21-122页。
    3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7页。
    4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1页。
    5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4页。
    1 色道尔吉译:《江格尔》,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4页。
    2 云峰:《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繁荣兴盛之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15--19页。
    3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5-266页。
    4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5-266页。
    5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6页。
    6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6页。
    1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6页。
    2 转引自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266页。
    3 《国语周下》:“四日蕤宾,所以安靖神人,献酬交酢也。”《注》:“五月蕤宾。”又见《礼月令》:“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
    4[宋]文惟简:《虏廷事实》,见陶宗仪:《说三种》,册五 256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三十五志第十六《礼八·拜天》,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二十五史》本。
    6[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三十五志第十六《礼八·拜天》,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二十五史》本。
    7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26页。
    1[明]宋濂等:《元史》(卷120)第七十四《礼·军礼》,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3页。
    2 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3 金逸人:《试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见《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
    1 孟繁仁:《元代戏曲繁荣原因之再思考》,见《中华戏曲》,1988年第5辑,第192-194页。
    1 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
    2 蔡志纯组编:《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3 满都夫:《蒙古族美学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1 雷达:《光明日报》,2005年8月12。
    2 雷达:《光明日报》,2005年8月12。
    3 孟繁华:《狼图腾·序》,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4 姜戎:《狼图腾》,武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396页。
    1 叶舒宪:《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文史哲》,2003年第1期。
    1、[英]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2、[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阿斯钢、特·官布扎布译,《蒙古秘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4、巴雅尔:《蒙古秘史》(蒙汉合壁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5、巴雅尔转译:《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6、白歌乐、王路、吴金著:《蒙古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7、《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记》,耿曻、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宝力格:《蒙古族近现代思想史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9、[苏]勃罗姆列伊:《民族与民族学》,李振锡、刘宇端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蔡志纯、洪用斌、王龙耿编著:《蒙古族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11、[蒙古]策达布丁苏莱:《蒙古秘史》(蒙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
    12、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13、陈正宏、谈蓓芳著:《中国禁书简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14、陈岗龙:《蒙古民间比较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陈来生:《史诗·叙事诗与民族精神》,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16、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17、道润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
    18、[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19、[法]德阿·托隆:《蒙古人远征记》,宝音布力格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2003年
    20、[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汉译本,冯承钧译,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1、额尔德尼:《蒙古学论著索引(1986—1995)》,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22、额尔登泰、乌云达赉校勘:《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2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
    23、达·查干:《苏尼特风俗志》,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25、方克强:《跋涉与超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26、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7、富育光:《萨满教与神话》,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
    28、富育光、王宏刚:《萨满教女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30、[英]弗雷泽:《金枝》(上下册),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3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文良文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32、盖山林:《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33、格阿开姆、呼日查转写,《天狗》(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5、格·孟和著:《成吉思汗哲学思想研究》,何金山等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36、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7、郭淑云:《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8、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法]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40、哈斯巴拉等著:《蒙古族儿童文学概论》,宝音巴达拉呼、蒋丽君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41、贺宝音巴图:《蒙古族树木崇拜》,呼和浩特:蒙古文化出版社,1990年
    42、[德]黑格尔:《历史科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43、黑勒、丁师浩译:《江格尔》汉文全译本(1—6册),浩·巴岱校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44、[蒙古]赫·散丕勒登德布:《蒙古族风情》,那顺乌力吉、道尔吉转写,呼和浩特: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9年
    45、贺卫光:《中国古代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
    46、胡日查巴特尔、乌吉木:《蒙古萨满教祭祀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47、吉尔格勒:《游牧文明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48、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49、金其铭、张小林、董新:《人文地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50、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51、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2、[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嫉妒的制陶女》,刘汉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55、[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56、奎曾著:《草原文化与草原文学》,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57、《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58、[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59、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60、梁一儒:《民族审美文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6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62、林语堂:《中国人》,郝志东、沈益洪译,宁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4、留金锁:《黄金史纲》(蒙古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65、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
    66、李修生:《元杂剧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67、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68、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9、龙行健:《狼图腾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
    70、罗斯宁:《元杂剧的审美趣味和元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1、鲁云涛:《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重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72、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73、马林诺夫期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74、玛·乌尼乌兰编:《蒙古族古代文学》,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
    75、[英]麦德金:《历史的地理枢纽》(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76、门岿:《粉墨功名:元代曲家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77、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
    7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69、Michael·Bell著:《原始主义》,张宾源译,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62年
    80、闵家胤主编,中国伙伴关系研究小组著:《阴柔与阳刚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81、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82、那顺德力格尔主编:《遥远的星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83、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吴持哲校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84、呼格吉勒图、龙梅著,乌云巴图译,《蒙古族音乐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85、[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86、[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赛熙亚乐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年
    87、买买提·祖农、王弋丁:《中国历代少数民族文论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88、满昌:《蒙古萨满》(蒙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89、[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社会人类学的关键概念》,鲍雯妍、张亚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90、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1、潜明兹:《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92、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93、齐木道吉、梁一儒、赵永铣编著:《蒙古族文学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94、青木正儿、隋树森:《元人杂剧叙说》,收入《元曲研究》(乙编),台北:里仁书局印行,2001年。
    95、瞿明安、郑萍:《沟通人神》,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96、[日]三品彰英:《神话·文化史》,东京:平凡社,昭和四六年,1971年
    97、色道尔吉:《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98、色道尔吉:《江格尔》(十五章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99、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0、斯钦巴图:《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1、[明]宋濂等:《元史》(卷7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
    102、孙懿:《从萨满教到喇嘛教——蒙古族文化的演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3、隋树森:《全元散曲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04、谭桂林:《人与神的对话》,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5、任崇岳:《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6、仁钦道尔吉:《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7、仁钦道尔吉等编译:《胡尔德阿尔泰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08、仁钦道尔吉:《江格尔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9、仁钦道尔吉:《蒙古英雄史诗源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10、仁钦道尔吉、纳尔萨、山丹:《那仁汗胡布恩》,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1、仁钦道尔吉、纳尔萨、山丹:《珠盖米吉德、胡德尔阿尔泰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12、仁钦:《祝词和颂词》(蒙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
    113、荣苏赫、陶克套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114、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5、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岱:《成吉思汗祭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6、赛音吉日嘎拉、沙日勒岱:《成吉思汗祭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7、史忠义、户思社、叶舒宪著:《国际文学人类学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118、[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9、斯钦巴图:《蒙古史诗——从程式到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120、苏和、陶克套著:《蒙古族哲学思想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
    121、苏鲁格著:《蒙古族民族通史》(1—4卷),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122、泰亦赤兀惕·满昌:《蒙古萨满》(蒙文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23、覃德清:《审美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4、田兆元:《神话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5、王季思、洪柏昭:《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126、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27、吴重阳主编:《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选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8、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129、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0、王国维、赵珙:《蒙鞑备录》,北平:文殿阁书庄印行,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
    13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2、王叔磐、孙玉溱:《古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3、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4、[]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本,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6、乌云巴图、格根莎日编著:《蒙古族现代服饰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7、[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中译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8年
    138、夏敏:《喜马拉雅山地歌谣与仪式——诗歌发生学的个案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9、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德西部美》,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0、萧兵:《黑马:中国民俗神话学文集》,台湾: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141、萧湛:《生命·心灵·艺境——论宗白华生命美学之体系》,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42、奚海:《元杂剧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3、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144、熊梦祥著:《析津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善本组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3、徐舜杰主编:《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4、徐世明:《昭乌达风情》,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
    145、薛宗正:《突厥史》,北京: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2年
    146、杨亮才、陶立璠、邓敏文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147、幺书仪:《戏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48、叶舒宪著:《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9、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著:《人类学关键词》,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6年
    150、叶舒宪著:《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51、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52、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53、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154、叶舒宪:《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155、云峰:《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56、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157、[日]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158、张大新:《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59、张奎:《文化的审美视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60、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西南氐羌民族审美观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1、赵相壁:《历代蒙古族著作家述略》,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162、朱谦之:《文化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63、祝注先:《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64、赵景阳译:《蒙古风俗鉴》(汉文译本),,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年
    165、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166、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67、郑元者:《美学与艺术人类学论集》,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
    16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69、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编:《民族文学论丛》,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0、周延良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
    171、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7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4、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5、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6、CliffordGeertz:Local Knowledge:Further Essays o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NewYork:Basic Book,1983.
    177、J.Febian:Time and The Other:How Anthropology Make Its Objec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178、Marianna Torgovnick:Primitive Passions,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7.
    1、阿力坦宝力高:《论纳赛音朝克图文艺观》,内蒙古大学,2004年
    2、敖登:《文化与启蒙:以民族启蒙为主的现代蒙古族文论》,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
    3、鲍金凤:《神灵的建构一以巴林右旗公主信仰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巴特尔:《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蒙古族祖源》,内蒙古大学,1979年
    5、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陈岗龙:《东蒙古英雄史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
    8、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冬叶:《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思潮研究》,内蒙古大学,2003年
    10、傅合远:《宋元审美文化研究》,山东大学,2001年
    11、高娃:《觉醒之歌一一193l—1945年内蒙古蒙古文学研究》,内蒙古大学,2000年
    12、哈其劳:《伊尔汗国史研究》,内蒙古大学,1998年
    13、红梅:《当代蒙古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1998年
    14、宏英:《蒙古族现代文学的人文情感》,内蒙古大学,2002年
    15、金海:《蒙古神话的文化解读》,内蒙古大学,2005年
    16、金荣:《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17、刘铁成:《“17年”蒙古族小说文本研究》,内蒙古大学,2002年
    18、满全:《批评的功能》,内蒙古大学,2001年
    19、牧兰:《论元代蒙汉文化交流与元代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0、那木吉拉:《蒙古神话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1年
    21、娜布其:《蒙古族当代诗歌理论中的意境观》,内蒙古大学,2001年
    22、萨仁格日勒:《论蒙古史诗生成的民族志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
    23、邵宝华:《当代蒙古诗歌理论批评研究》,内蒙古大学,2005年
    24、宋薇:《蒙汉调的文化内涵与演唱风格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5、塔娜:《元代蒙古族汉文诗选》,内蒙古大学,1989年
    26、陶克套:《成吉思汗与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内蒙古大学,1981年
    27、王满特嘎:《蒙古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8、王铁军:《蒙古族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化精神》,内蒙古大学,2002年
    29、吴哈斯《“文革”时期蒙古文学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30、吴哈斯塔娜:《蒙古文学中狼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1、乌兰夫,《草原文化论稿》,,内蒙古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库
    32、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3、乌云:《成吉思汗传统与古代蒙古汗权思想》,内蒙古大学,1995年
    34、乌云格日勒:《人类学视野中的成吉思汗祭奠》,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
    35、叶含秋:《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研究》,东海大学(台湾),2003年
    36、英格:《蒙古族作家的文学价值观研究》,内蒙古大学,2001年
    37、云峰:《蒙汉文化关系侧面观——蒙古族汉文创作史》,内蒙古大学,198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