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女剧作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明清两代至少有二十九位女作家从事过戏曲创作,创作的戏曲作品在七十种以上(今存全本三十二种,另有残本四种)。明清妇女的戏曲创作是明清才女文化的重要一翼,同时,也是明清繁盛的戏曲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本文第一章从明清时期才女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历程入手,对明清女剧作家生活和创作的文化空间做总体观照。现知的明清女剧作家大都在当时兴盛的才女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亲身参与了才女文化的创造,而个人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地域文化的熏陶为她们从事戏曲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三章对现知全部明清妇女剧作进行分主题系统研究。“私情”书写、“情”之重写、性别思索和社会关怀是妇女剧作四项重要的主题。女剧作家“私情剧”具有自传性和情感之私密性两大突出特征,本文将之与清初文人自传式“写心剧”进行比较,以发掘“私情剧”所蕴含的女作家特殊的书写心态。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女剧作家,在涉笔爱情改编剧时透露出作者不同的婚恋观,表达了不同的婚恋理想,本文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时代和个人原因亦进行了探析。
     明清妇女剧作的性别议题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为表达对女性才华的礼赞,一为表达对性别角色的牢骚,本文通过多角度比较研究,分析了女剧作家性别思索剧所传达的女性意识及所蕴含的戏曲史和妇女心态史意义。女剧作家同时亦拓展了传统妇女文学的内容题材,以戏曲表达她们对社会政治、时事的关怀,本文对清初和清末两个不同时间段女剧作家的社会关怀剧分别进行讨论,并揭示出其关注重心的演进轨迹。
     第四、五章分别为两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吴兰征、刘清韵的个体研究。“红楼戏”女作家吴兰征在《红楼梦》接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新发现的吴兰征的生平资料评析她对《红楼梦》的评论和戏曲改编。认为吴兰征的《绛蘅秋》与其他早期“红楼戏”相比,更为接近原著的思想内涵,同时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呈现出注目闺阁的改编特色。刘清韵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多产的女作家,她现存的十二部剧作融入了作者对社会、道德、性别、家庭等许多方面问题的感受和思索,本文从传统观念和时代精神两方面论析刘清韵戏曲的思想内容,并从文本与音乐体制、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考察其艺术实践之得失。
     结语部分总结明清妇女戏曲创作的特点及意义,认为她们的戏曲创作有着迥异于男作家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在戏曲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附录部分对明清女剧作家生平及创作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和考订工作。对前人研究中的讹误和疏漏之处分别进行了考辨、补充,同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辑录女剧作家作品的著录情况及其同时代或后人对其作品的评价,以还原其历史真实。
There were less than twenty-nine female playwright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o had created more than seventy plays and about half of them had been handed down. The plays created by women were important and noticeable component part of Chinese talented-women culture and traditional-drama culture. S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aims to introduc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which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play cre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ccumulation of their own rich knowledge and the influences from their familiar atmosphere and local culture, provided for women to write plays.
     Chapter 2 and 3 research all female-created play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nded down by their different subject. Plays written by women were aimed to describe the authors’personal emotion, adapt some love stories of famous people, and to meditate on the problems about gender and society.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plays which described female playwrights’thoughts with several plays written by male playwrights live in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The forth chapter talks about Wu Lanzheng, an excellent playwright in Qing Dynasty, and her Hong Lou Meng drama. Wu Lanzheng have dedicated all her emotion into creating her Hong Lou Meng drama and have given a lot of care on the female roles in it. As the most productive writer among female playwrights, the number of Liu Qingyun’s extant plays is 12.She put her feelings and thoughts of society, morality, gender and family in twelve plays. The fifth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discusses her plays’content from traditional notion and time spirit, but also takes her art practice into account in their systems of text and music, and their scenarios and language.
     Their lives and creation of these female playwrights are roundly settled, detailedly examined and corrected in the appendice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appendices revise some mistakes in other’s research, and compile a lot of evalu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emale playwrights. This part presents the truth of history about them.
引文
1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124。
    2明·沈自征《鸳鸯梦·小序》,见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378。
    3清·焦循《剧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页196。
    4清·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康熙间清音堂刻本。
    1历史意义上“明清”的概念,其下限应为清朝灭亡的1911年,然而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与历史同步,胡无闷和陈璻在民初十年间的戏曲创作就思想内容和作品的体制形式来看,均是传统的传奇和杂剧的创作,因此她们可视作女性传奇、杂剧创作的尾声,本文将她们纳入研究范围,有助于勾勒女性传奇、杂剧创作之完整历程和演进轨迹。郭梅《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也都将出生于清末、作品问世于民初的妇女曲家、弹词作家纳入讨论范围。凌景埏、谢伯阳《全清散曲》也将陈璻在民初发表的散曲作品收入(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页2225)。
    2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3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4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85。
    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页440。
    6清·万荣恩《吴香倩夫人〈绛蘅秋传奇〉叙》,见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页350。社,2002年);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四川大学博士论文,曹顺庆指导,2004年);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程郁缀指导,2005年);段继红《清代女诗人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罗时进、严明指导,2005年)。
    1参见《文学遗产》1999年第1期《戏曲研究:徜徉于文学与艺术之间》黄仕忠语:“相对于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来讲,古代戏曲研究确实是经历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而不得不在萧条冷落中与本世纪告别。
    2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绪言》,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页3。
    3见王蕴章为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所作《序》,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页1。
    4光明书店,1930年,后更名为《中国女性文学史》。
    1原为大东书局(上海)出版,载入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49。
    2同上书,页186。
    3同上书,页185。
    4《女青年月刊》,13卷第3期。
    5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页376-378。
    6《文史杂志》六卷二期,1948年。后修改为《〈乔影〉作者吴藻事辑》,收入《清代戏曲家丛考》一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
    7谈行社刊行,昭和34年(1959)。
    1香港:上海书局,1977年,页92-95。
    2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3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5中山大学学报编《古代戏曲论丛》第一辑,1983年。本文中的相关内容经补充修改后收入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6收入徐扶明《元明清戏曲探索》一书,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1《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本文为作者于1993年6月参加耶鲁大学“明清妇女与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所提交的论文。
    2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对女性剧作之特征的评析,与该文多有相通之见。
    3《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4《戏曲艺术》,2004年第2期。
    1《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2《戏曲研究》第34辑,1990年。
    3分别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997、1999年出版。
    4《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5《元明清戏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6《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7《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8《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9《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10台北:乐学书局,2001年。
    1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
    12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
    
    1明·李贽《答以女子学道为见短书》,《焚书续焚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9。
    2明·钟惺《名媛诗归》序,明万历间刻本。
    3明·叶绍袁《午梦堂集·序》,叶绍袁编著,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1。
    1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4318。
    2明·钟惺《名媛诗归》序。
    3郑文昂的《名媛汇诗》编于泰昌元年(1620),作者在《凡例》中言其选诗标准为:“但凭文辞之佳丽,不论德行之贞淫。”天启间马嘉松编《花镜隽声》十六卷有八卷为明代女作家的诗词,其选诗标准与郑氏相似:“诗之幽绝韵绝者,喜录之;娇绝丽绝者,亦录之”,这种追求艳丽的选辑宗旨,从侧面反映出晚明慕艳尚奇的社会风尚。
    4如《众香词》的编者、清初的徐树敏指责《名媛诗归》“书虽略备,似出坊贾涉利所为,收采猥杂”(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5明·沈宜修《伊人思·自序》,《午梦堂集》,页538。
    1明·王端淑《名媛诗纬》卷三十二《遗集上》。
    2《列朝诗集》所收明代名妓诗作数量分别为王微61首、景翩翩52首、周绮生20首、杨宛19首、梁小玉15首,而重要的闺秀诗人徐媛和陆卿子分别为2首和8首。
    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752。
    4王端淑和黄媛介皆获李渔之邀,分别为李渔《笠翁十种曲》中的《比目鱼》和《意中缘》作序。张蘩曾为尤侗收为女弟子,从她的[烛影摇红]《尤悔庵太史所新词刻〈燃脂集〉中辞谢》(《众香词》)、《录诗呈尤悔庵并谢惠新词》(《晚晴簃诗汇》)等诗词中可见尤侗对她的推重。
    1清·徐树敏·钱岳辑《众香词》,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
    2明·姜绍书《无声诗史》,《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89年。
    3沈德符《顾曲杂言》“北词传授”云:“自吴人重南曲,皆祖昆山魏良辅,而北词几废,今惟金陵尚存此调。……顷甲辰年,马四娘以生平不识金阊为恨,因挈其家女郎十五六人来吴中,唱《北西厢》全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页212。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768。
    5清·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丽品”,李金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22。
    6清·侯方域《壮悔堂集》卷五,清刻本。
    7邹贯衡《十美词纪》,虫天子辑《香艳丛书》第一集,上海:上海国学扶轮社铅印本,1914年。
    1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页75。
    2清·余怀《板桥杂记》:“旧院与贡院遥对,仅隔一河,原为才子佳人而设。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结驷连骑,选色征歌……此平康之盛事,乃文战之外篇。”页13-14。
    3清·余怀《板桥杂记》中卷“丽品”,页23。
    4冒襄《同人集》卷三。陈焯:书影梅庵忆语后,水绘庵藏版。
    5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50。
    6同上。
    7柳素平《论晚明名妓的艺术表现及其艺术史地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清·余怀《板桥杂记》上卷“雅游”,页11。
    9侯方域《壮悔堂集》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1张宏生、冯乾:《<白门柳>:龚顾情缘与明清之际的词风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230。
    3《宫闺氏籍·艺文考略》,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128。
    4明·梁小玉《古今咏史录自序》,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页128。
    5明·梁小玉《古今女史自序》,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页129。
    1黄媛介(约1620-约1669),字皆令,浙江秀水人,杨世功妻。一生漫游于江南的城镇中,通过教书及出售诗、画、字来养家。因其才学和名望交游广泛,与当时的闺秀才女、名妓都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对闺秀与名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参见宋清秀《黄媛介——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融合的桥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以及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程郁缀指导,2005年),页72-73。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亦有多处提及。
    2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页214。
    3笔者关于名妓文化对闺秀文化的影响的认识,受到了宋清秀《黄媛介——名妓文化与闺秀文化融合的桥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一文的启发,特此致谢。
    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第八章《清代的妇女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257页。
    5《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6现代西方妇女史家曼素恩(Susan Mann)曾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1957版)的内容制成表格来分析清代女作家的地域分布,结果表明70.9%的清代女作家生活于长江下游,尤以苏州、杭州、嘉兴、常州、松江诸府最为集中。详见在曼素恩著、定庄宜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附录:清代女作家的地域分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清·王蕴章著《然脂余韵》,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影印本,第2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2清·汪启淑《撷芳集》自序,乾隆间飞鸿堂刻本,国图缩微胶片。
    3清·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页590。
    1详见王英志《关于随园女弟子的成员、生成与创作》,《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刘公纯标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
    3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四”收录,见刘公纯标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页168-175。
    4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刘公纯标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页159。
    5《皆绿轩诗序》,汪启淑《撷芳集》卷二十八。
    6《随园诗话》补遗卷八,见《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页785。
    1《吴中女士诗钞》卷二,乾隆五十四年刊本。
    2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114。
    3如《东海渔歌》卷四《西子妆》有小序:“三月十三,邀余季瑛、吴孟芬、钱伯芳、陈素安诸姊妹小集红雨轩看海棠,用吴梦窗韵”;《惜余春慢》序云:“闰三月三日,邀云林、湘佩红雨轩赏海棠,座中分咏,即用有正味斋韵”;《天游阁诗集》卷五有《社中课题》、《谷雨日同社诸友集天游阁看海棠庭中花为风吹损只妙香室所藏二盆尚娇艳怡人遂以为题各赋七言四妙句》诗题,从中可窥见太清及女友诗社活动的频繁、活跃,对当时诸多才女来说,这是她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项既平常又重要的内容。太清作品见张璋编校《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附录《清代女作家弹词作品一览表》所列35种清代女作家所作弹词作品中,成书于明末的有1种,顺治间1种,清初和不详的各1种,另外31种可确定成书于乾隆中期以后,显然,女作家弹词小说的创作,在清中期之后形成高潮。鲍著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2见清·梁楚生为汪端辑《明十三家诗选》所作序,清刻本,国图缩微文献。
    3清·西湖散人(沈善宝)《红楼梦影·序》,见《红楼梦影》卷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4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1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一记乡间迎神赛会时演戏,“一时哄动,举邑若狂,乡城士女观者数万人,虽有地方官不时示禁,而一年盛于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页575。
    2明·袁宏道《虎丘》,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57。
    1明·张岱《虎丘中秋夜》,《陶庵梦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46-47。
    2明·李流芳《檀园集》卷八《游虎丘小记》:“虎邱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邱,月色甚美,游人尚稀……”。见《文渊阁四库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册1295,页367。
    3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页54-55。
    4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5齐森华《试论明代家乐的勃兴及其对戏剧发展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6参见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和刘水云《明清家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如崇祯本《金瓶梅》第63回的插图所示,大厅中间摆有地毯,作为演出场所,五位尊贵的女人坐在帘后观赏,帘子将她们与外边人们的视线隔开;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昙花记》”条记:“西宁夫人有才色,工音律。屠(屠隆)亦能新声,颇以自炫,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伎,夫人从帘箔中见之,或劳以香茗,因以外传”。垂帘观戏的西宁侯宋夫人命送香茗与屠隆润喉,此事后来成为屠隆获罪罢官的口实,其实不过是宋夫人的一番知音赏曲之意;冯梦祯《快雪堂日记》卷五十三的记载表明,女性宾主在观赏家乐时也可能另设一席:“赴徐大来席,出家乐。内人亦赴徐夫人席。”(1595、10、25)
    8明·叶绍袁《天寥年谱别记》,收入《午梦堂集》,页896。
    9明·叶绍袁《天寥年谱别记》,收入《午梦堂集》,页897。
    10清·钮琇《觚剩》卷七“雪遘”条,见《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上海:进步书局,民国间石印本。
    1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八“阮圆海戏”记:“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义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至于《十错认》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扎装束,无不曲尽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
    2详见郑雷《阮大铖丛考》(下),华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柴萼《梵天庐丛录》卷十六“阮大铖女”:“阮圆海之《燕子笺》,即鄙薄其人如吴应箕、侯朝宗辈,佥许为才人之笔,不知实其女所作,圆海特润色之。女名丽珍,字杨龙友之幼子名作霖者,美容色,工词曲,所撰尚有《梦虎缘》(梁红玉事)、《鸾帕血》等曲,今皆不传。”(民国十四年刊本)光大中《安徽才媛纪略初稿》也著录了阮丽珍的两部剧作(《学风》,第四卷、第五卷,1934-1935年)。
    4明·余怀《板桥杂记》卷上“雅游”,李金堂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8。
    5明·冯梦祯《快雪堂集》卷六十一“甲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四十四年黄汝亨、朱之蕃等刻本,集部第165册,页82。
    6明·王稚登《马湘兰传》,秦淮寓客辑《绿窗女史》卷十二,明刻本。
    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337。
    2明·吕天成《曲品》卷上《新传奇序》,《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页211。
    3明·沈宠绥《度曲须知》卷上《曲运衰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页198。
    4清·张令仪《蠹窗文集》,收入《蠹窗诗集》,清雍正间刻本。
    1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页77。
    2清·程琼《批才子牡丹亭序》,见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920。
    3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见毛效同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页849。
    4清·李淑《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跋》,戴龙基主编《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六)影印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5参见华玮《明清妇女的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
    6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页206。
    7收入虫天子《香艳丛书》一集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影印,页67。在卫泳所编的《晚明百家小品》中选载了明末黄淑素的《牡丹记评》,这是现存最早一篇女性评《牡丹亭》的作品,卫泳称赞她的批评“手眼别出,想路特异。”
    8详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及丁淑梅《明清禁毁戏曲对戏曲生态发展的影响》(《晋阳学刊》2004年第6期)。明代目前还未见官方禁毁戏曲剧目的禁令,但从顺治到光绪,清朝每一个皇帝都颁布过关于禁毁淫戏小说的法令。
    1见嘉庆三年(1798)三月苏州老郎庙立翼宿神祠碑所作《碑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507。
    3雍正二年、乾隆三十四年、嘉庆四年朝廷皆发布了禁止官员蓄养优伶、歌童的意旨(详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页46-47,页53-54)。除朝廷的禁令之外,士风自身的转变亦加速了家班的销匿。潘镜芙、陈墨香合写《梨园外史》第七回云:“自从我朝桐城张文端公崇尚节俭,不蓄家伶,士大夫人人效法,不拴班子。”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桐城张英不养家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乾隆年间,为迎接皇帝南巡,扬州一带的富商大贾蓄养家班之风极炽,但缙绅士大夫置办家班的情况已大大减少,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串客”条有云:“雍、乾间,士夫相戒演剧,且禁蓄声伎。”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参见刘水云《简论明清家乐对戏剧发展的影响》,《戏剧艺术》2004年第4期。
    5王季烈《螾庐曲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6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66。
    1在王利器辑《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一书中,清代“禁妇女入庙观戏”、“禁妇女看戏烧香”、“妇女不可看戏”、“妇女禁止看戏”的条令随处可见。
    2清·温序《病余掌记》卷一,转引自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页258。
    3乾隆七年七月江西“陈宏谋禁止赛会敛钱示”,《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页109。
    4乾隆十年陕西“陈宏谋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页110。
    5清·醉醒生《庄谐选录》卷四引《俟征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页130。
    6吴晓铃《〈酬红记〉及其作者》,见《吴晓铃集》(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页142。
    1清·俞用济《室人吴躧宝香倩传》,见吴兰征《零香集》,嘉庆十一年(1806)抚秋楼刊本。
    2即《桃花梦传奇》、《落花梦传奇》、《花木兰传奇》、《桐花笺传奇》、《自由花传奇》、《媚红楼传奇》和《白蝴蝶传奇》。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对陈璻及其父陈蝶仙、兄陈小蝶的剧作皆有详考。
    1清·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卷四林以宁小传。
    2徐世昌辑,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8189。
    3清·周铭《林下词选》评张蘩词云:“其词品似吴淑姬一流,当与《阳春白雪》并传。”
    4清·黄燮清《香南雪北词序》,道光三十年刻本。
    5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增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页1106。
    6清·俞陛云《清代闺秀诗话》“湘蘋以深稳胜,太清以高旷胜,蘋香以博雅胜,卓然为三大家”。
    7清·俞用济《室人吴躧宝香倩传》,见吴兰征《零香集》。
    8同上书。
    1澹龛《凝香楼奁艳丛话》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1979年。
    2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页69。
    3参见本章第一节。
    4明·徐沁《明画录》卷五“名媛·梁孟昭”条,《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清·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卷五“曹鉴冰”条。
    6民国《吴县志》之《娄关蒋氏本支录》。
    7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251。
    8清·孔尚任《桃花扇小引》,王季思、苏寰中注《桃花扇》卷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午梦堂集》,页982。
    2清·孔传志《补闲集》(附刻《清涛词》),清康熙间刻本。
    3王元常的诗集中有《偶题“玉茗四梦”》、《向阅〈还带记〉有风花雪月四曲流传已久,戏成四曲以遣积闷,不敢云工,但不与古人沿袭耳》等诗作,见王元常、王筠、王百龄合著《西园瓣香集》卷上,清嘉庆已巳(1809)紫泉官署刻本。
    4王筠感怀朱成的诗作有《甲寅春得旧伶人朱成信感吟六韵》,词作有[南乡子]《伶人朱成声韵为梨园绝调,先君素所称赏,别经廿余年矣,昨忽梦伊来为歌一曲,音态宛然,觉后不胜今昔之感,偶成一词记之》,见《西园瓣香集》卷中。
    1邓长风《〈笠阁批评旧戏目〉的文献价值及其作者吴震生》对吴震生、程琼夫妇的生平和著述有详考,见《明清戏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页430-441。
    2清·史震林《西青散记》卷一,张静庐点校,上海杂志公司据原贝叶山房本排印本,1935年,页41。
    3王国维《录曲余谈》,《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页226。
    4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页394。
    1《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1明·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页147。
    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99。
    3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378。
    4明·沈自征《鸳鸯梦·小序》,见《午梦堂集》,页378。
    1汉·苏武的这首别兄弟诗全文为:“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梁·萧统《文选》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354。
    2叶文见《午梦堂集》,页277-282。
    3明·沈宜修《鹂吹》,《午梦堂集》,页203。
    4《午梦堂集》,页360。
    5《午梦堂集》,页892。
    1关于泐大师的真实身份,高彦颐认为是一位苏州灵媒陈夫人(见《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页212);而陆林认为是早年曾频繁扶乩降神于吴中的金圣叹(见《〈午梦堂集〉中的“泐大师”其人——金圣叹与晚明吴中叶氏交游考》,《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2明·叶绍袁《续窈闻》,《午梦堂集》,页519-520。
    3《鸳鸯梦》,《午梦堂集》,页393。本文所引《鸳鸯梦》原文皆出自该版本,不另注明。
    1《午梦堂集》,页279-280。
    2如《梦中思隐作》:“有恨随流水,无缘去入山。登楼空极目,惟羡白云羡。”《菩萨蛮·秋思》:“烟波多少事,难作归山记。秋浪拍堤寒,浮生共渺漫。”
    3叶纨纨《愁言》,《午梦堂集》,页249。
    4李真瑜《文学世家的联姻与文学的发展——以明清时期吴江叶、沈两家为例》,《中州学刊》,2004年第2期。
    5《瑶池宴》今已佚失,其创作始末据宋凌云的同时人朱云翔《蝶梦词》中[木兰花慢]《题闺秀宋逸仙遗诗并〈瑶池宴〉乐府》之《自序》知悉,序云:“逸仙,宋南园先生女,适昆山李某。李应抚幕聘,宾主不洽,卒于僧舍。逸仙悲恨,得梦兆,前身系瑶天洞主。叩乩亦云尔。乃填《瑶池宴》乐府,未终稿,遽卒。”词作末句云:“旧日云英应在,瑶台同证前盟。”可知宋凌云希冀通过剧作使夫妻人天永隔之恨得到填补。
    6何佩珠今存诗集多部:《红香窠小草》、《津云小草》和《竹烟兰雪斋诗抄》,据《正始续集》所记,还有《环花阁诗抄》,笔者未见;何佩芬今存《绿筠阁诗抄》;何佩玉存《藕香馆诗抄》。
    1清·王勋《津云小草·序》云:“余独取张子元配何芷香女史之诗,足以见其性情之正……尝读其《津云小草》而知之矣。曷为言乎‘津云’也?夫人尊舅官天津,此其于归后所作,故以津云名篇。”此序作于道光庚子(1840),而《梨花梦》卷二《忆梦》点明偕婿北上事在已亥岁(1839),显然剧中所演有当时实事为根据。
    2《何佩珠的〈梨花梦〉》,见《元明清戏曲论集》,页303。
    3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之“《梨花梦》”条,王永宽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784。
    4《何佩珠的〈梨花梦〉》,见《元明清戏曲论集》,页303。
    5清·何佩珠:《竹烟兰雪斋诗抄》,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1黄仕忠指出:“此剧男主角,即直接化用奕绘之名及字。姓章,因奕绘字子章;名后素者,《论语》曰‘绘事后素’,即从奕绘之名而来。奕绘曾任职管理御书处及武英殿修书处等事,故剧中谓章彩本为天宫司书仙吏。”“太清字梅仙,《梅花引》中,罗浮梅精终成梅花仙子,即其自叙。”“剧中章彩所作《江城梅花引》词,……实见于奕绘之《写春精舍词》。”(《顾太清的戏曲创作与其早年经历》,《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2《桃园记》,清抄本,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影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张璋编校《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424。
    4《顾太清的戏曲创作与其早年经历》,《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5奕绘有词云:“此日天游阁里人,当年尝遍苦酸辛。定交犹记甲申春。旷劫因缘成眷属,半生词赋损精神。相看俱是梦里身。”([浣溪沙]《题天游阁三首》,《南谷樵唱》卷一,《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页655),从中可见他与太清结合过程中所经受的磨难。太清作于道光十五年(1835)的[定风波]《恶梦》词亦云:“事事思量竟有因,
    1现知最早以作者自己为剧中主角的戏曲作品是明初张瑀的《还金记》,剧叙张瑀父亲病重,因瑀尚年幼,便将平日积攒的白金百两托亲戚梁相保管,待日后交给张瑀。梁相恐表弟张瑀损抑志气,故秘而不宣。瑀发愤勤学,但屡试不中,下第归来,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时值初冬大学,瑀与老母生计艰难,梁相赴张家,将寄存二十八年的白金,悉数相还。此剧记实人实事,重在歌颂梁相恪守信义的可贵品质,并非张瑀抒写个人心志的作品。廖燕的《柴舟别集》杂剧四种为《醉画图》、《诉琵琶》、《续诉琵琶》和《镜花亭》,四剧均以作者本人入戏,每剧抒写作者的一种特殊处境和心态,表达身世偃蹇的抑郁感慨和逍遥物外的意愿。
    2具体请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相关论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明·周之标《吴歈萃雅》·又题词》,《吴歈萃雅》卷首,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第1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影印本。
    4明·王骥德《曲律·论引子》,《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页138。
    5《遇合奇缘记·凡例》。
    6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70。
    7《写心杂剧》,清乾隆54年(1789)徐氏梦生堂刻本。
    1杜桂萍《写心之旨·自传之意·小品之格:徐燨〈写心杂剧〉的转型特征及其戏曲史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另外两部涉及到私情书写的剧作:吴藻的《乔影》和王筠的《繁华梦》分别为一折短剧和二十五出的长篇传奇。
    3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49。
    4《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页228。
    5朱珪为王筠《繁华梦》剧本题诗云:“花光蕉影映窗纱,知是多才道韫家。独向书中寻旨趣,还从梦里谱繁华。百年眷属原同幻,三岛追随尚未遐。一曲绕梁争击节,灯红酒绿月痕斜。”末二句透露《繁华梦》至少在私人场合演唱过;陈宏勋为何佩珠《梨花梦》所作《题辞》亦云:“登场一曲唱郎当,梦雨梨云尽惨伤。谱入玉箫声里听,二分月色也苍茫。”似显示此曲至少清唱过。
    
    1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3。
    2《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3明·马守真《三生传玉簪记》,明·胡文焕编《群音类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932-933。
    
    1清·俞用济《绛蘅秋序》,《红楼梦戏曲集》,页352。
    2《试一出·先声》,《红楼梦戏曲集》,页370。本文所引《十二钗》原文皆出自该书,以下不再出注。
    
    1清·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收入《九烟先生遗集》,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
    2清·刘清韵《鸳鸯梦》,见《小蓬莱传奇十种》,上海藻文石印本,光绪二十六(1900)年。
    1出自《焚琴记·雨梦》中琴郎所唱[南尾声]。
    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册983,页526。
    3明·冯梦龙《情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页343。
    4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张燕瑾点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页102。
    5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四折,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页717。
    1陈璻有[南正宫]《游某游戏场》套曲一套,刊载在天虚我生编《文苑导游录》第2册(上海时还书局,1927年)上,与此剧《楔子》对舞场中游玩的“新女性”的描绘可以参看。
    2吴梅《落茵记》,王卫民编《吴梅全集》(作品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76。
    3《双泪碑》,《吴梅全集》(作品卷),页312。
     1《落茵记》自序,《吴梅全集》(作品卷),页272。
    1《笔生花》,清·邱心如著,32回,道光间问世,现存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书局石印本。
    2《榴花梦》,清·李桂玉著357卷,浣梅女史续3卷,道光间问世,是现存最长的一部弹词小说。现存清抄本,福建古籍书店出版校勘本。
    1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页128。
    2乐黛云《无名、失语中的女性梦幻》,《中国文化》,1994年第8期,页162。
    3如《再生缘》中的孟丽君不肯卸下男装而“一尘不染归仙界”;《榴花梦》中的桂恒魁不甘雌伏,修身到仙界继续追求她的理想;《金玉缘》中的竺云屏不愿恢复女妆,与玉娥假夫妻而终其生;《子虚记》中的赵湘仙行藏暴露后,不愿换装,三天之内,郁郁而死,并在临死前奏明皇帝,与未婚夫解除了婚约,对男权做出至死不渝的反抗,“她们都极富色彩,颇具力度地表现了封建时代晚期妇女的理想与反抗”(林娜《女弹词中妇女特异反抗形式——女扮男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4现存明清妇女剧作中,嬴宗季女《六月霜》传奇关涉的政治事件最为重大——秋瑾殉难。“鉴湖女侠”秋瑾在生命的后几年为救国救民、争取妇女权利而奔走,所作所为堪称轰轰烈烈,但剧作却并未直接搬演她的这些言行,而做了不少曲笔掩饰,仅仅传达出她的爱国精神和救国抱负(详见本章第二节)。其它由女性创作的剧作更是无意于描写女性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奇伟功勋。
    5《飞虹啸·重圆》,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790。
    1清·张令仪《蠹窗二集》卷首,清乾隆间刻本。
    2张令仪的生卒年据笔者考知为1668-1752,详见本论文附录一。
    3《乾坤圈》的结局安排表明了作者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愿望;而《蠹窗诗集》卷十四所收张令仪另一部剧作《梦觉关》的题辞可见作者借此剧宣扬佛法、表达皈依佛门之念的意图。参见本论文附录一。
    4张新建《徐渭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页183。
    5《四声猿·女状元辞凰得凤》第五出,《徐渭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页1230。
    1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85。
    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页440。
    3清·王筠《繁华梦》,乾隆四十三年(1778)槐庆堂刻本。
    4如《和小青原韵》八首其二:“才色何须与命争,可知有命即无名。明妃远去侯妃死,薄命红颜岂独卿。”其四:“慧字何如福字高,痴痴蠢蠢自逍遥,人生了得轮回业,扫却愁山与恨潮。”乃借小青事迹悲慨个人身世。又如,《菊月二日闻挂榜乐声有感》诗云:“晓日光迎挂榜新,喧阗箫鼓动街尘。争看此日登龙客,知是谁家跨凤人?应有开帘红粉笑,岂无掩镜翠眉颦?无端惹起闲中恨,独拥寒衾暗怆神。”既有对男子赢得功名的荣耀的钦羡,也有为自身为性别身份所限,不能掇巍科,取显宦的失落。诗见《西园瓣香集》中卷,嘉庆十四年(1809)紫泉官署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5王永宽《王筠》,收入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页656。
    1清·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六“花帘书屋怀吴苹香”,光绪十三年西泠翠螺阁重梓本。
    2《醉画图》为廖燕《柴舟别集》杂剧四种之一,以作者自身为主人公,写他独坐二十七松堂,对着“杜默哭庙图”、“马周濯足图”、“陈子昂碎琴图”、“张元昊曳碑图”四幅画交谈饮酒,在似醉似醒中诉说自己身世偃蹇的抑郁感慨。
    3清·吴藻《乔影》,郑振铎《清人杂剧二集》据道光五年吴载功刻本影印,1934年。本文所引《乔影》原文皆出自该版本。
    1浦汉明《〈乔影〉——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愤懑与呼号》,《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吴藻中年时所作《浣溪沙》词云:“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尤说是聪明。”在词人十余年的心路历程中仍可看到沉重的精神痛苦。
    1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林以宁《芙蓉峡》”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页490-491。
    2参见本论文附录一“林以宁《芙蓉峡》”条。
    3《墨庄诗钞》(附《词余》、《文钞》)卷一,清康熙间刻本,国图缩微胶片,本文所引林以宁诗、文、散曲皆出自该书。
     1田根胜著《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有表格说明辛亥革命前后时事政治剧创作的详细情况,请参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页176-182。
    1参见夏晓虹:《纷纭身后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轩亭冤》,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108。本文所引《轩亭冤》原文皆出自该版本。
    3古越嬴宗季女《六月霜》传奇,上海:改良小说会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本文所引《六月霜》传奇原文皆出自该版本。
    1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页83。
    
    1秋瑾《秋瑾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页47。
    2秋瑾《秋瑾集》,页26。
    1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页115。
    2阿英《晚清小说史》,页121。
    3静观子《六月霜》,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重排本,1958年。本文所引《六月霜》小说原文皆出自该版本。
    4郭延礼编《秋瑾研究资料》,页165。
    5阿英《晚清小说史》,页117。
    1华玮《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页497。
    2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2003年,页237。
    3刘清韵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民国三年(1915);嬴宗季女与秋瑾“幼同里,长同学”(见《神州日报》1907年11月11日所登《六月霜》传奇广告),年龄应与秋瑾(1877-1907)相仿。
    
    1清·万荣恩《吴香倩夫人〈绛蘅秋传奇〉叙》,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页350-351。本文所引万荣恩评语皆出自该文,恕不再出注。
    2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页77。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页216。
    2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页1082。
    3如清·乐钧《耳食录》二编卷八《痴女子》篇中记载一痴女子读《红楼梦》有感于心以至于死(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页285);一粟《古典文学资料汇编·红楼梦卷》收录留下评红文字的清代闺阁读者数十家,从中可见清代知识女性阅读《红楼梦》的热情(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关于清代女性读者评红文字的价值,可参见周汝昌《“买椟还珠可胜慨!”——女诗人的题红篇》(《红楼梦新证》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和詹颂《论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论》(《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6期)。
    
    1一粟《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页428。
    2一粟《红楼梦卷》,页488。
    1这四部红楼戏的刊(抄)时间依次为1796年、1798年、1799年和1803年。据吴晓铃《〈红楼梦〉戏曲》和《〈红楼梦〉戏曲补说》所考,这四部作品的定稿时间更早,均在嘉庆初的五年(1796-1800)之间,见《吴晓铃集》(第五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2见《零香集》中俞用济《室人吴躧宝香倩传》,该文作于嘉庆十一年(1806),吴兰征创作《绛蘅秋》的“去冬”即为嘉庆十年(1805)。
    3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嘉庆四年(1799)刻本。
    4清·詹肇堂《红楼梦传奇·题辞》,见《红楼梦传奇》,嘉庆四年(1799)刻本。
    1 [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104。
    2清·万荣恩《吴香倩夫人〈绛蘅秋传奇〉叙》。
    1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81。
    1清·仲振奎《红楼梦传奇·凡例》,嘉庆四年(1799)刻本。
    1《红楼梦戏曲集》,页113。
    2清·俞用济《绛蘅秋序》,《红楼梦戏曲集》,页351。
    1《绛蘅秋》以戏中戏的方式穿插演绎《红楼梦》中林四娘的故事,很有可能也是受到蒋士铨戏曲戏中串戏的艺术独创的影响和启发。蒋士铨对戏中串戏、戏中融戏的艺术手法极为热衷,有研究者统计,蒋士铨现存的十六种曲中,运用了戏中戏的手法的达八种十一处之多(见徐国华《蒋士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他为增添舞台上的热烈气氛而常在作品中穿插一些歌舞或小戏表演,而实际上穿插的内容对原有故事并不能产生任何推动情节发展的影响力。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页1101。
    1脂砚斋甲戌本第一回“未卜三生愿”诗前夹批,见《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石头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15。
    1《〈红楼梦〉与〈红楼〉戏》,收入《红楼梦与戏曲与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页238。
    2万荣恩和俞用济为《绛蘅秋》所作序中,提到了《魔魇》、《村游》,表明这两出吴兰征本已填成,但不见于原刊本,估计是俞用济对之进行了删节。
    3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491。
    4郭英德《明清传奇史》,页522。
    
    
    1清·俞用济《〈绛蘅秋〉序》。
    2徐文凯《论〈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期。
    3徐文凯《论〈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期。
    
    1《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2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163。
    3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170。
    1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217。
    2武生赶往狱中得见田七郎时,对他说道:“贤弟,你纵把黄金躯自看轻,你也应念高堂当暮景。咳!贤弟,虽是你干人不屑硁硁性,须知俺视你如胞款款情。”(《探监》)义重情深,语极诚挚。
    1严敦易《〈小蓬莱〉传奇十种》,《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1919-1949),页449。
    2《小蓬莱仙馆曲稿》,《著作林》第七期。
    1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页167。
    1清·黄钧宰《金壶遁墨》卷三,见《金壶七墨全集》,收入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册428。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页211。
    
    1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四),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页2365-2366。
    2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241。
    
    1刘清韵《瓣香阁词》,《著作林》,第十一期。
    2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对清代社会等级制度有详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3-49。
    1关德栋、车锡伦编《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13。
    2清·周丹原为《小蓬莱仙馆诗钞》所作《传》云:“东海女史刘古香,……行三,人以孝绰三妹比之。”见《著作林》,第五期;清·汤韵略《刘古香女史挽诗》中亦有“三五阿婆记得清,刘家三妹最聪明”之句,见华玮《明清妇女戏曲集》,页539。
    3《瓣香阁词》,《著作林》,第十一期。
    
    1《小蓬莱传奇·序》,上海:上海藻文石印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
    2关德栋、车锡伦编校《聊斋志异戏曲集·序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单芳《论刘清韵及其〈小蓬莱仙馆传奇〉》,《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1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页93。
    2郭英德《明清传奇史》,页622。
    
    1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165。
    2清·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页256。
    3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吴梅《顾曲塵谈》,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页17。
    
    1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吴梅《中国戏曲概论》,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页185。
    
    1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349。
    2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小蓬莱仙馆诗钞·传》,《著作林》,第五期。
    1《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1919-1949),页448。
    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页32。
    2《群音类选》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929-930。
    3马守真的生卒年,据王稚登《马湘兰传》可以推知:万历甲辰(1604年)秋,马湘兰带领她所调教的家班至苏州为王祝寿,时“姬年五十七矣”,归后不久即病逝。此传于次年(1605)写成,收入秦淮寓客编《绿窗女史》第12卷,明刻本。
    4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390。
    5王稚登《马湘兰传》。
    1《曲海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1192。
    2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页127-129,该书并录其《古今咏史录》自序、《古今女史》自序。
    1明·叶绍袁《午梦堂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227。
    2清·沈祖禹、沈彤辑校《吴江沈氏诗录集》,乾隆五年(1740)刊本。
    3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页331。
     1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页36。仙韵天然,自不得以五铢之阆风,拟六幅之湘水也。选诗云:‘清如玉壶冰,灿若春林葩。’斯二语堪为斯集作颂。”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406。
    1《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二,页101。
    2徐世昌辑,闻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8189。
    3《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第三十四辑,页203。
    4《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148。
    
    1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册36,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页689。
    2《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页388。
    1阿英编《红楼梦戏曲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页352。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页287。
    3邓长风《〈笠阁批评旧戏目〉的文献价值及其作者吴震生》,《明清戏曲家考略》,页435-437。
    4《西青散记》卷四,张静庐点校,上海杂志公司据原贝叶山房本排印本,1935年,页176-177。
    5台湾学者华玮近年来对《才子牡丹亭》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包括与复旦大学江巨荣合作点校《才子牡丹亭》(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4年);对《才子牡丹亭》作者生平的考订、及女性意识、情色论述及文化意涵的分析(见《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请参见。
    1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2清道光六年(1826)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页456。
    4又据《庐州府志艺文志》载,无为徐乾妻吴氏亦有《红绡咏》传奇。吴氏生平情况在《嘉庆合肥县志》中记载较详,查清左辅纂修、嘉庆九年(1804)刊《嘉庆合肥县志》,卷二十六《列女传》有记:“吴氏,太学生徐乾妻,会稽人,博识工词翰,著有《闺训十则》,夫亡不食,七日死,年二十五。遗绝命词数章,中有‘魂依蜀岫云,梦断鹅湖月’之句,康熙年旌。”(民国九年王氏今传是楼影印本)据此知吴氏在世时间短暂,她的生活年代较许燕珍早数十年。这里未提到吴氏作《红绡咏》事,不知是否《庐州府志》记载有误,姑存之待考。
    5翁柽修,宋联奎纂,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1王永宽《清代陕西女曲家王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页112。
    2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页290。
    3清·王元常、王筠、王百龄《西园瓣香集》,嘉庆十四年(1809)紫泉官署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1《西园瓣香集》中卷序二。
    2《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页196。
    1《海虞诗话》,民国4年(1915)铅印本。
    2朱德慈《〈清人别集总目〉订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转引自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页378。
    4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
    5《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页72。
    1清道光十一年红香馆刊本。
    2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页8478。
    3参见韦盛年《朱凤森年谱》,《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6期。
    4《红楼梦戏曲集》,页368。
    5关于吴藻生年,有1795和1799两种说法,而以第一种说法影响最大。参见陈志平,程明华《吴藻生卒年和著作辨误》,《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1期,2007年2月。
    1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张璋编校《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260。
    3《元明清戏曲论集》,页301-302。
    4《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第三十四辑。
    5《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页129。
    
    1《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页181。
    2《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女子权〉、〈侠义佳人〉、〈女狱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760。
    3引自郭长海、李亚彬编著《秋瑾事迹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页318。
    1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834。
    1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834。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页251。
    2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页130。
    1《王国维遗书》第十六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6年,页128。
    2赵景深《明代二戏曲家小考》,收入《明清曲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页124-126。
    3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页1921。
    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页1477。
    5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页170。
    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页39。
    1即《题刘古香女史书画之室》:“棐几湘帘坐对时,竹烟袅一丝丝。扫除雪白花红字,挥洒才人幼妇辞。眉案余闲临画稿(钱君梅坡善丹青)、掌珠妙选得琼枝(一女适鲁荫庭茂才)。朐山沭水相环抱,毓秀璇闺窃愧之。”见王诩《建陵山房诗钞》卷十七,光绪间刊本,国家图书馆藏。
    2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页146。
    《明史》,(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85年。
    《清史稿》,赵尔巽等,中华书局,1998年校点本。
    《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
    《清代碑传全集》,(清)钱仪吉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章钰、武作成,中华书局,1987年。
    《张氏宗谱》,(清)张曾献等修,嘉庆十九年刻本。
    《桐城麻溪姚氏宗谱》,姚联奎修,姚国祯纂,民国十年木活字本。
    《嘉庆无为州志》,(清)顾浩修、吴元庆等纂,嘉庆八年(1803)刻本。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翁柽修,宋联奎纂,民国25年(1936)铅印本。
    《续修陕西通志稿》,杨虎城、邵力子修,宋伯鲁、吴廷锡纂,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
    《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省专辑》,上海书店,1993年影印本。
    《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著,汪北平、涂雨公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
    《西青散记》,(清)史震林,中国书店,1987年。
    《午梦堂集》,(明)叶绍袁原编,冀勤辑校,中华书局,1998年。
    《徐渭集》,(明)徐渭,中华书局,1983年。
    《西堂全集》,(清)尤侗,《续修四库全书》本。
    《李渔全集》,(清)李渔,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袁枚全集》,(清)袁枚著,王英志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名媛诗归》,(明)钟惺点辑,明万历间刻本。
    《名媛诗纬初编》,(清)王端淑编,清康熙间清音堂刻本。
    《众香词》,(清)徐树敏、钱岳辑,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大东书局影印本。
    《本朝名媛诗钞》,(清)胡孝思、朱珖评辑,清康熙五十五年凌云阁刻本。
    《撷芳集》,(清)汪启淑辑,清乾隆间飞鸿堂刻本,国图缩微胶片。
    《然脂集例》,(清)王士禄,清乾隆间《昭代丛书》本。
    《钦定国朝诗别裁集》,(清)沈德潜,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国朝闺秀正始集》,(清)完颜恽珠编,清道光十一年红香馆刊本。
    《国朝闺秀正始续集》,(清)妙莲保编,清道光十六年红香馆刊本。
    《国朝闺阁诗钞》,(清)蔡殿齐编,清道光二十四年刊本。
    《两浙輶轩录》,(清)阮元辑,清光绪十六年浙江书局重印本。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清)徐乃昌编,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南陵徐氏刻本。
    《清代闺秀诗钞》,(清)晖楼主人续辑,中华新教育社,1922年石印本。
    《全清词钞》,叶恭绰编,中华书局,1982年。
    《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清)施淑仪,上海书店,1987年。
    《晚晴簃诗汇》(全十册),徐世昌辑,闻石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名媛诗话》,(清)沈善宝,清道光鸿雪楼刊本。
    《古今名媛诗话类苑》,(清)绿棠吟馆辑选,清宣统三年刻本。
    《小黛轩论诗诗》,(清)陈芸,清宣统三年刻本。
    《西泠闺咏》,(清)陈文述,清道光七年汉皋青鸾阁原镌,光绪十三年西泠翠螺阁重梓本。
    《随园诗话》,(清)袁枚,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兼于阁诗话》,陈声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山水吟》,(明)梁孟昭,胡文楷抄《明清闺秀曲二种》本,1950年。
    《墨庄诗钞》(附《墨庄文钞》、《墨庄词余》),(清)林以宁,清康熙间刻本,国图缩微胶片。
    《墨庄诗余》,(清)林以宁,胡文楷抄《明清闺秀曲二种》本,1950年。
    《钱石臣诗抄》,(清)钱肇修,清康熙间刻本。
    《鉴中天》(残存下册),(清)姜玉洁,清雍正间刻本。
    《蠹窗诗集》,(清)张令仪,清雍正间刻本。
    《蠹窗二集》,(清)张令仪,清乾隆间刻本。
    《澄怀园文存》,(清)张廷玉,清乾隆间刻本。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清)张廷玉,清光绪六年刻本。
    《繁花梦》,(清)王筠,清乾隆四十三年槐庆堂刻本。
    《全福记》,(清)王筠,清乾隆四十四年槐庆堂刻本。
    《西园瓣香集》,(清)王元常、王筠、王百龄合著,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小谟觞馆诗集》,(清)彭兆荪,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新编遇合奇缘记》,(清)桂仙,清稿本。
    《零香集》(附刻《绛蘅秋》),(清)吴兰征,清嘉庆抚秋楼刻本。
    《校礼堂诗集》,(清)凌廷堪,清道光六年刻本。
    《津云小草》(附刻《梨花梦》传奇),(清)何珮珠,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红香窠小草》,(清)何珮珠,清道光间朱丝栏抄本。
    《竹烟兰雪斋诗钞》(附刻《津云小草》、《梨花梦》),(清)何珮珠,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花帘词》,(清)吴藻,冒俊编《林下雅音集》本,清光绪十年如不及斋刻本。
    《香南雪北词》,(清)吴藻,冒俊编《林下雅音集》本,清光绪十年如不及斋刻本。
    《桃园记》,(清)顾太清,清抄本,黄仕忠、(日)金文京、(日)乔秀岩编《日本所藏稀见中国
    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影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梅花引》,(清)顾太清,清抄本,国图缩微胶片。
    《天游阁集》(诗补一卷、附录一卷),(清)顾太清,清宣统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顾太清奕绘诗词合集》,张璋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小蓬莱传奇》,(清)刘清韵,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藻文石印本。
    《小蓬莱仙馆诗钞》,(清)刘清韵,天虚我生编《著作林》本,光绪三十四年。
    《瓣香阁词》,(清)刘清韵,天虚我生编《著作林》本,光绪三十四年。
    《小蓬莱仙馆曲稿》,(清)刘清韵,天虚我生编《著作林》本,光绪三十四年。
    《明清妇人散曲集》,(清)王端淑编,卢前校订,中华书局,1937年。
    《翠楼曲稿》,陈璻,天虚我生《栩园丛稿二编》本。
    《翠楼吟草》,陈璻,天虚我生《栩园丛稿二编》本。
    《文苑导游录》,天虚我生,时还书局,1934年。
    《凝香楼奁艳丛话》,胡无闷,新文丰出版公司(台北)影印本,1979年。
    《六月霜》,古越嬴宗季女,改良小说会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
    《六月霜》,静观子,上海文化出版社重排本,1958年。
    《元曲选》,(明)臧懋循,中华书局,1958年。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中华书局,1980年。
    《全元戏曲》,王季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群音类选》,(明)胡文焕编,明万历间刻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六十种曲》,(明)毛晋,中华书局,1958年。
    《杂剧三集》,(清)邹世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清人杂剧初集》,郑振铎,长乐郑氏影印本,1931年。
    《清人杂剧二集》,郑振铎,长乐郑氏影印本,1934年。
    《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阿英编,中华书局,1962年。
    《聊斋志异戏曲集》,关德栋、车锡伦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红楼梦戏曲集》,阿英编,中华书局,1978年。
    《明清妇女戏曲集》,华玮校点,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北),2003年。
    《曲海总目提要》,董康辑,天津古籍书店影印1928年大东书局原印本,1992年。
    《传奇汇考》,阕名,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1994年。
    《曲录》,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十六册,上海书店影印本,1996年。
    《孤本元明杂剧提要》,王季烈,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明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作家出版社,1958年。
    《清代杂剧全目》,傅惜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戏曲小说丛考》,叶德均,中华书局,1979年。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孙楷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李修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明清戏曲家考略》,邓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邓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邓长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清传奇综录》,郭英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明清传奇史》,郭英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代戏曲家丛考》,陆萼庭,学林出版社,1995年。
    《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梁淑安、姚柯夫,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晚清戏曲小说目》,阿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编,中华书局,1960年。
    《古剧说汇》,冯沅君,商务印书馆,1947年。
    《中国近世戏曲史》,(日)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6年。
    《明清曲谈》,赵景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明代剧作家研究》,(日)八木泽元著,谈行社刊行,昭和34(1959)年。
    《元明清戏曲论集》,严敦易,中州书画社,1982年。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十册),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昆剧演出史稿》,陆萼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吴梅戏曲论文集》,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
    《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徐扶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元明清戏曲探索》,徐扶明,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徐扶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中国戏剧学通论》,赵山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中国戏曲史论集》,张燕瑾,燕山出版社,1995年。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张燕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蔡毅编,齐鲁书社,1989年。
    《清代戏曲史》,周妙中,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琵琶记资料汇编》,侯百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曲品校注》,吴书荫,中华书局,1990年。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张慧剑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王利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深、张增元,中华书局,1987年。
    《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康保成,漓江出版社,1991年。
    《中国古代戏曲家评传》,胡世厚、邓绍基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晚明曲家年谱》,徐朔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戏剧通典》,幺书仪、王永宽、高鸣鸾主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
    《明杂剧史》,徐子方,中华书局,2003年。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考索》,左鹏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新西兰)孙玫,中华书局,2006年。
    《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赵敏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晚明士风与文学》,夏咸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清代文学研究》,汪龙麟,北京出版社,2001年。
    《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何宗美,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红楼梦书录》(增订本),一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红楼梦叙录》,胡文彬编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小说林》(一至十二期),小说林总编辑所编,上海书店影印本,1980年。
    《中外小说林》,黄伯耀、黄世仲编辑,夏菲尔国际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0年影印本。
    《小说二谈》,阿英,中华书局,1960年。
    《晚清小说史》,阿英,东方出版社,1996年。
    《秋瑾集》,秋瑾,中华书局,1960年。
    《秋瑾史料》,周芾堂等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秋瑾研究资料》,郭延礼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秋瑾事迹研究》,郭长海、李亚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剧卷)(1919-1949),梁淑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魏绍昌主编,上海书店,1996年。
    《清代妇女文学史》,梁乙真,中华书局,1927年。
    《中国妇女文学史纲》,梁乙真,开明书店,1932年。
    《中国妇女与文学》,陶秋英,北新书局,1933年。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商务印书馆,1937年。
    《历代名媛文苑简编》,王秀琴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
    《历代妇女著作考》,胡文楷,商务印书馆,1957年。
    《中国妇女文学史话》,苏之德,上海书局(香港),1977年。
    《中国女性文学史话》,谭正璧,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女性与历史:中国传统观念新探》,刘咏聪,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3年。
    《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刘慧英,三联书店,1995年。
    《〈午梦堂集〉女性作品研究》,李栩钰,里仁书局(台北),1997年。
    《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孙康宜,联合文学出版社(台北),1998年。
    《文学经典的挑战》,孙康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清代女诗人研究》,钟慧玲,里仁书局(台北),2000年。
    《清代女作家专题——吴藻及其相关文学活动研究》,钟慧玲,乐学书局(台北),2001年。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2001年。
    《女性词史》,邓红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古代女诗人研究》,张宏生、张雁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张宏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陈平原、王德威等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吴秀华,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鲍震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华玮,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北),2003年。
    《清末艺坛二杰——现代军乐创始人李映庚与中国剧坛第一才女刘清韵研究》,李志宏编著,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
    《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胡晓真,麦田出版公司(台北)2003年。
    《中国女性与文学》,乔以钢,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夏晓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与闺阁诗侣研究》,陈玉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王绯,商务印书馆,2004年。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美)高彦颐(Dorothy Ko)著,李志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恩(Susan Mann)著,定宜庄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适:《三百年间的女作家:〈清闺秀艺文略序〉》,《胡适文存三集》卷八,亚东图书馆,1930年。
    杜颖陶:《记玉霜簃所藏钞本戏曲》,《剧学月刊》,第二卷第3、4期,1933年。
    绿依(杜颖陶):《秋叶随笔》,《剧学月刊》,第二卷第9期,1933年。
    光大中:《安徽才媛纪略初稿》,《学风》,第四卷、第五卷,1934-1935年。
    郑振铎:《元明以来女曲家考略》,《女青年月刊》,第十三卷第3期,1934年。
    王灿芝:《读六月霜后之感想——关于先母秋瑾女士》,《人间世》,第28期(1935年5月)。
    秋宗章:《关于秋瑾与六月霜》,《人间世》,第33期(1935年8月)。
    王永宽:《清代陕西女曲家王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周妙中:《明清剧坛的女作家》,中山大学学报编《古代文学论丛》,第1辑(1983年7月)。
    姚柯夫:《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考略》,《文献》,第18辑(1983年12月)。
    姚品文:《清代妇女诗歌的繁荣与理学的关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李真瑜:《明代戏剧家叶小纨卒年及作品考》,《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
    赵伯陶:《〈红楼梦影〉的作者及其他》,《红楼梦学刊》,1989年第3期。
    冀勤:《叶氏一家及其〈午梦堂集〉的流传》,《文献》,1990年第3期。
    王永宽:《明清女戏曲作家生平资料补证》,《戏曲研究》,第34辑,1990年。
    康正果:《重新认识明清才女》,《中外文学》,第二十二卷第6期,1993年。
    黄嫣梨:《顾太清的思想与创作》,《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戏剧艺术》,1994年第4期。
    浦汉明:《〈乔影〉——中国古代知识女性的愤懑与呼号》,《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周乐诗:《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名作欣赏》,1995年第2期。
    郭梅:《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河北学刊》,1995年第2期。
    张璋:《八旗有才女,西林一枝花——记清代满族女文学家顾太清》,《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李志宏:《戏曲女作家刘清韵生平、著作考述》,《艺术百家》,1997年第2期。
    许周鹣:《明清吴地社会对女子的期望与宽容》,《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许周鹣:《明清吴地妇女与通俗文学》,《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李小慧:《明清妇女的戏曲因缘》,《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张宏生:《吴藻〈乔影〉及其创作的内外成因》,《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陈书录:《“德、才、色”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女性群体文学的兴盛——明代吴江叶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苗怀明:《记晚清女曲家刘清韵两部曾佚失的戏曲作品》,《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
    李红慧:《善恶报应与女性关怀——从刘清韵的聊斋戏谈起》,《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李祥林:《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
    刘凤玲:《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戏剧》,2004年第1期。
    左鹏军:《近代传奇杂剧的文体变革及其文学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夏晓虹:《秋瑾之死与晚清的“秋瑾文学”》,《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唐昱:《明清女剧作家的“木兰”情结》,《戏曲艺术》,2004年第2期。
    马自毅:《冤哉,秋瑾女士——析时论对秋瑾案的评说》,《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农艳:《二十世纪明清女性剧作家研究述评》,《民族艺术》,2005年第3期。
    黄仕忠:《顾太清的戏曲创作与其早年经历》,《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郑雷:《阮大铖丛考》(下),《华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郭蓁:《清代女诗人研究》,周先慎指导,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宋清秀:《明末清初江南知识女性研究》,杨忠指导,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程郁缀指导,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夏冉:《刘清韵戏曲研究》,赵山林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