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会女子大学对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国内对教会女子大学的研究大都以教会学校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为主,较少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探讨教会女子大学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而深入分析其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笔者选取教会女子大学的代表学校——金陵女子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历史演变,以剖析教会女子大学在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史上的角色、意义和影响。
     清末,在创办教会教育的过程中,传教士也把具有近代西方女子教育背景的教会女学带入中国。教会女学的植入,冲击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女子教育,萌发了国人自办新女学的尝试。随着教会女学和国人自办女学的深入发展,传教士们又创办教会女子大学,首次在中国开辟了现代女子高等教育。1915年9月,继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和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之后,金陵女子大学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客观上再一次提升了中国女子接受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自20世纪20年代后,和其他教会大学一样,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中国化和世俗化过程。在此之前,教会女学和所有教会学校一样,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中国本土教育体系的组织系统:学校完全由外国人创办和管理,并制定出外国教会从其利益和目的出发的教育目标,其招生、教学、就业等都具有明显的“外国”色彩。中国社会针对教会教育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高涨,推动了教会学校的中国化进程。民族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也使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注册管理。自二十年代末开始,各教会大学先后向政府注册,并于三四十年代在办学方针和教学内容上也日益具有中国特征。在这一背景下,金陵女大也逐步走向中国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中国人充当校长人选、学校行政管理层甚至教职工构成等由中国人占据多数;二是在办学目标上与中国社会要求和政府期待的高度对接。然而作为一所外国教会创办、并且在办学经费上严重依赖国外捐款的女子大学,金陵女大的中国化又是有局限性的。与教会大学中国化同时的是其世俗化进程。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发展是教会大学世俗化的内在动力,而中国社会和政府对教会大学世俗化的要求则发挥了更为显著的推动作用。教会大学的世俗化进程促进了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世俗化潮流中,金陵女大调整了其专业和课程设置,对其教学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和管理,培养了一批现代女性知识人才,这是其对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最为显著的贡献。当然,在顺应世俗化潮流的同时,金陵女大为维护学校的基督教性质也努力推行宗教教育。值得一提的是,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中国各大学先后招收女生,使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这也给教会女子大学带来了竞争压力。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教会女大充分整合、挖掘自身既有资源和优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力图在女子高等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大陆解放后,金陵女大和其他教会大学一道,接受新政权对于大学教育的统一规范和要求,并努力进行调适和顺应,力图继续办学。1951年前后,绝大多数教会大学先后经历合并和调整,改为公立大学。
     20年代民族主义浪潮和来自中国政府、社会的其他挑战和冲击,不仅没有严重损伤教会大学的元气,反而促进了教会大学的自我调适与革新,使教会女大自身得以进一步维持和发展,同时也由此推动了教会女大作为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要一员,做出独特贡献。教会女大的消亡并不能证明其教育上的必然失败。在顺应中国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教会女大的社会角色也经历了两重变动:从外来的文化输出者角色到身兼外来文化输出者和本土文化服务者角色;从“传教士”角色到兼具和凸显“教育家”的角色。角色的变动决定了其影响的复杂性,一方面,教会女子大学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知识女性,推动了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教会女子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又壮大和延伸了中国教会在中国妇女界的影响。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have made an very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women's higher education.Since a ling time ago,the domestic study about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majors in digging and systemizing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shcoll,but scholar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disguss the internal reason about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and change,moreover,analyse it's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china society,especially in the chinese woman's higer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social change.So author choses Jinling Women's Unieversity for example to analyze it's influe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hinese women's higher eduacation by way of explor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e end era of Qing dynasty,missionaries bring in the christian school for woman with modern western educational features.It impacts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female education which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nspires the chinese to build new women's schoo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education in China,missionary try to build christian university for women in china,which starts the period of modern women'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 and Hua'nan women's college,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is formally set up in 1915.The establishment of christian university for women upgrades the level of chinese women's education objectively.
     Since the 1920s,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hav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and secularization as well as the other christian university.At first,christian university is a new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a's native education system.Christian university is estabilshed and managed by the foreigner,so it's policies,such as admission、studying and employment,must be followed by the foreign church's benefit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Because of the high nationalist movement,Chinese society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 school,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nhances the christian school's registration.Since the 1920s,all the christian universities start to register with the government,and change it's management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cinicization.In this context,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is also begin its reform of sinicization.Speciffical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 Jinling Women's Univeristy decide that the chinese whoever acts as the president,school administrators or even staff occupy the majority of faculty members,on the other hand 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change it's philosophy and goa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expect of the government.But 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which is founded by the foreign church and heavily depends on the foreign contributions inevitably exists limitations in its sinicization. Simultaneously,the christian university is also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secularization.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inherent power,besides,chinese society and government als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its secular reform.Christian unveristy's secularization rises its level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provides a better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the talent.Under the trend of secular reform,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adjusts its major and couse to meet the current need and stricts its teachering management.Consequently,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 cultivates a group of modern intellectual women,which is its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modern female higher education.Of course,Jinling Women's Univeristy also makes a great deal of efforts to promote religious education in the mean time.
     Since the 1920s,Chinese university starts to enroll girls.Although it provide more higher studying chances for women,it also makes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come across more competitions.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fully dig their resouces and advantages to form their own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t a firm foothold in higher education.After the liberation of the mainland,Jinling Women's University,together with other christian university,accepts and harmonises the new norms and requirements which the new regime ask the college to follow and try to continue their school.Around 1951,the most Christian universities become pubilc universities after amalgamation and adjustment.
     The 1920s nationalism tide and other challenges and impacts come from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not only did not hurt the christian university's vitality seriously,instead they promoted the christian university's self-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simultaneously it impelled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to beco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modern Chinese female higher education and made great unique contribution.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s fading away did not suggest its inevitable failure on education.In complied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vicissitude,the social role of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has also experienced a double change:one is that christian university becomes a external and native culture server who acts as the role of the external culture exporter at first,;the other is that it become an educationist who acts as the role of missionary at first.The role's change has decided its influences complexity:on the one hand,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has nurtured a large quantity of modern female intelligentsia for Chinese society and impell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female higher educ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urch female university has expanded and extend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church in China's women's society.
引文
[1]雷良波等著:《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2]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3]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4]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章开沅:《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序言,章开沅、[美]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马敏:《近年来大陆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2]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辑。
    [1]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3]章开沅:《教会大学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顾学家等主编:《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第一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Papers)为实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5][美]卢茨:《五卅运动与中国的基督徒和教会大学》,章开沅、[美]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1][美]林蔚:《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序言,章开沅、[美]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2]马敏:《近年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3][美]林蔚:《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序言,章开沅、[美]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1]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文史哲》,2007年第3期。另注:田正平的这一看法又主要来自于国内知名史学家章开沅的研究,参见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版,第204页。
    [1]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 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41页。
    [1]转引自[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2][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13页。
    [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1]J.Hudson Taylor.,speech,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May 10-24,1877.Shanghai:Preshyterian Mission Press,p240.
    [2]R.W.Thompson:Griffith John,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p.391.
    [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4][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1]《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记录,1877年》。
    [2]《振兴学校》,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1]转引自《振兴学校》,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 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9页。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2]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0页。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版,第4页。
    [1]The United States,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Women's Education,PP.523-525.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7页。
    [2]E.Aldersay White,ed.A Woman Pioneer in China:the Life of Mary A.Aldeersay London:the Livingstone,1932,p.35.
    [3]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页。
    [1]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1]R·S·Maclay,Life among the Chinese New York:Carlton& Porter,1861,p.233.
    [2]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 987年版,第240-241页。
    [3]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4]参见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1]L Ethel Wallance,Hwa Nan College:The Woman' s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Asia,.1956,p.1.
    [2]Dana L.Robert,American Women in Mission:A Social History of Their Thought and Practice,(Macon Georgia:Mercer University Press,1996 ),P.132.
    [3]《论崇实学而收效》,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07页。
    [4]《设学校以育人才论》,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 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7页。
    [1]《重视教育说》,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7-78页。
    [1]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0页。
    [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0-871页。
    [3]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72页。
    [4]《内董事桂墅里会商公宴驻沪中西官绅女客第三集》,《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页。
    [1]康同薇:《女学利弊说》,《戊戌变法》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177页。
    [1]参见《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633页。
    [1]《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页。
    [2]《清实录》第59《德宗景皇帝实录》[八],第5 34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110页。
    [1]《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810-811页。
    [2]黄新宪:《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3]见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48页。
    [4]《中国近代学制吏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版,第653页。
    [1]Ibids,p.226.
    [2]Margaret E.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an in China,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pany,1911,p.194.
    [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4]《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版,第97页。
    [5]《在华基督教1890年大会记录》。
    [1]Margaret E.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an in China,New York:Fleming H.Revell Copany,1911,p.248.
    [2][美]华惠德(L Ethel wallance):《初创时期的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教育评论》,1990年第一期。
    [3]葛德基:《基督教高等教育在中国,1925-1926》,转引自[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9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1][美]华惠德(L Etllel Wallance):《初创时期的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教育评论》,1990年第一期。
    [1][台湾]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38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陈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79页。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本校廿五周年来之概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30年11月第七十七期。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4]"Appeal for a Union Women' s College for Central China",YDSL,UB Archives,Box155,Folder2965,p.0725-0733.
    [1]转引自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1]《德校长传》,《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8年6月,第5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4]Liu Gien-chiu,Ren En-dzi,Tang Hwei-dzin,Wu I-feng,Zee Yuh-tsung(the Class of 1919 Ginling College),"Blazing The Trail",The Pioneer,Shanghai:Printed at the Presbyterian Press.p.1-3.
    [1]"the letter from Mrs.Lawrence Thurston to Trustees",(1916,may 18th) YDSL,UB Archives,Box143,Folder2842,p.0463.
    [2]"the letter from Mrs.Lawrence Thurston to Trustees",(1917,January 19th) YDSL,UB Archives,Box143,Folder2842,p.0465-0470.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页。
    [2][台湾]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38页。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2]"Bulletin of Ginling College"(1921,March),YDSL,UB Achives,Box128,Folder2632.参见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292页。
    [1]Yale Div.11/Ⅳ152.2953:《金陵女子大学院校刊》,(一九三四年)。参见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73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Annual Report",1918,YDSL,UB Archives,Box154,Folder2961,p.0581-0596.
    [2]Liu Gien-chun,Ren En-dzi,Wu I-fang,Zee Yu-tsung(the class of 1919 Ginling College),"Exploring the Unknown Forest",The Pioneer,p.7.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编印,第21页。
    [1]《德校长传》,《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8年6月,第5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1]1905年,清政府始设学部,次年明定官制,始将女学列入学部执掌。1907年3月,清学部奏颁《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女学纳入学制系统。章程规定设立女子小学和女子师范,男女实行完全分校的两性双轨制教育体制。1912年民国成立后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女子学校不另设系统。本文所说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体系”只是从性别区隔意义上来使用的。就高等教育的政府管理而言,在实行两性单轨制学制后,“女子高等教育体系”和“男子高等教育体系”可能并无不同;但从性别的视角看,“女子高等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又必然有其特殊性,单独的女子大学至今仍然存在就能够说明这一点。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1]《全国基督教教会学校学生历年增进表》,《新教育》第5卷第4期,1922年11月。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1]《非基督教同盟宣言》,北京《晨报》,1923年3月17日。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5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7页。
    [2]《广州圣三一学生退学宣言》,《中国青年》,1924年第36期。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6-1927)》(内部发行),1957年,第119页。
    [1]《广州学生会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言》,《响导》1924年第72期。
    [1]《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十届关于基督教教育之议决案》,《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
    [1]《教育部最近公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卷第4期。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页。
    [3]秋笙:《私立学校规程》,《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5卷第3期。
    [1]教育部:《私立学校规程》,《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5卷第3期。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2]《私立大学及学院》,《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丙编“教育概况”,第18-19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3]"the letter to Miss Hodge from Thurston"(1927,Feb,2nd),YDSL,UB Archives,Box143,Folder2844.
    [1]"the Letter from Miss Bender to Members of Ginling College Committee "(1927,Feb.10th),YDSL,UB Archives,Box124,Folder2592.pp.0997-0999.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2]"Diary of Mrs.Thurston"(1927,Sep.25)YDSL,UB Archive Box143,Folder2844,p.0677.
    [3]"Diary of Mrs.Thurston"(1927,Octo.2)YDSL,UB Archive Box143,Folder2844,p.0678.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1]《本学年各委员会一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47年3月第139期。
    [2][台湾]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99页。
    [1]吴贻芳:《就职典礼致词》,《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第11期,第59页。
    [2]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31页。
    [1][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
    [3]《乐群社民国二十四年秋季工作》,《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36年3月,第11页。
    [1]"Plans for 1938-1939,Written in a Letter from Shanghai"(May 1,1938),Yale Div,Ⅱ/Ⅳ/158.2995.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24页。
    [3]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57页。
    [1]《本校创办儿童福利事业计划草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34年3月,第112期,第1-2页。
    [2]《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34年3月,第112期,第5-6页。
    [1]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57页。
    [2]Wu Yi-fang,"The Letter for Mrs.Thurston"(April 16,1938),YDSL,UB Archives,Box 148,Folder 2912,p.0442.
    [1]高君哲:《高君哲先生演讲儿童福利问题》,《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44年10月。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3]见何荣贞:《新校长就职纪事》,《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9年1月,第64页。
    [1]1934年吴贻芳信件,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11/Ⅳ 147,904.
    [2]朱学波:《吴贻芳》,《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第59页。
    [3]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54页。
    [4][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1]朱学波:《吴贻芳》,《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版,第90页。
    [1]"Constitution of the Yang-tse Valley College for Woman",YDSL,UB Archives,RG11,Box124,Folder2589,P.0727-0729.参见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2]《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99页。
    [3]韦卓民:《四十年来我国基督教的高等教育》,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版,第75174页。
    [4]陈裕光:《回忆金陵大学》,陈远编:《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5]华中师范大学教会大学研究中心缩微胶卷,全宗号148-2910,案卷号0286。
    [1][台湾]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66页。
    [1]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68页。
    [1]华中师范大学教会大学研究中心缩微胶卷,全宗号148-2916,案卷号0666。
    [1]Board of Control,"Bulletin of Ginling Nanking,China 1915" YDSL,UB Archives,Box128,Folder2632,p.1076.
    [2]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38页。
    [1]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毕业论文,第38页。
    [2]"Letter from Dr.Wu to Miss Bender"(12/13/28),Yale Div.11/Ⅳ/147.2613.
    [3]"The Letter from Dr.Wu to Miss Bender"(1929,Feb.5th),Yale Div.11/Ⅳ/124.2593.
    [1]"Minute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Ginling College Committee"(1929,Oct.18-19),Yale Div.11/Ⅳ/127.2618.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3]Wu I Fan,"A Possible Way Ahead for Our Christian Schools",ER,Vo.22(1930),p.362.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2]Wu I-fang,"Community Service at Ginling",ER vol.27(1935),p.129.
    [3]ibid,p.130.
    [1]《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1]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期。
    [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6期。
    [3]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二),《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4]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第278页。
    [1]张钦士编:《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193-194页。
    [2]张钦士编:《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199页。
    [1]蔡元培:《关于教会教育的意见》,《新教育》1922年3月,第4卷第3期。
    [2]蔡元培:《关于教会教育的意见》,《新教育》1922年3月,第4卷第3期。
    [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页。
    [1]教育部参事处编辑《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版,第385-386页。
    [2]简叉文等:《对于非宗教运动的宣言》,张钦士编:《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第212页。
    [3]杨天宏:《中国非基督教运动(1922-1927)》,见《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
    [4]谢扶雅:《基督教新思潮与中国民族根本思想》。
    [1]《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1929年4月26日),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58页。
    [2]《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9页。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298页。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2]吴贻芳:《就职致辞》,《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第11期。
    [3]《金女大新校长就职》,《教育季刊》卷4,1928年第4期。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2页。
    [2]《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1-4页。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33-42页。
    [2]The Letter from Wu I-fang to Miss Griest(1937,April 16),YDSL,UB Archives Box143,Folder2910,p.0255.
    [3]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印行,第13页。
    [1]"Minutes of Executive Committee"(1938,Dec.8),YDSL,UB Archives,Box148,Folder2914,p.0575.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要览》,1945年9月印行,第19-20页。
    [2]参见孙海英编著:《金陵百屋房 金陵女子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133页。
    [3]《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1页。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6页。
    [2]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印行,第13页。
    [3]《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5页。
    [4]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印行,第13页。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5页。
    [2]《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手册》,1940年9月印行,第18页。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手册》,1940年9月印行,第7页。
    [2]《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课程概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128,第4页。
    [3]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3页。
    [4]《教育部准四私立学院立案》,《申报》,1930年12月8日,第三页。
    [1]见《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职员名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32;参见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08-112页。
    [2]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24-25页。
    [3]《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学生手册》,1940年9月印行,第19页。
    [1]《教员意见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资料,全宗号668,案卷号32。
    [2]戴乾符:《从向往金女大开始》,《金陵女儿》第三集,金女大校友会2005年6月编印,第292页。
    [1]范正一:《金女大--我所深爱的母校》,《金陵女儿》第三集,金女大校友会2005年6月编印,第306页。
    [2]陈祥凤:《在一个三易其名的大系里学习了四年》,《金陵女儿》第三集,金女大校友会2005年6月编印,第310页。
    [3]均参见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
    [1]参见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38页。
    [2]吴贻芳:《就职致辞》,《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第11期。
    [3]见《职业状况》,《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77期。
    [1]《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的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卷宗668,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案卷号1。
    [2]《职业状况》,《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77期。
    [1]胡秀英:《金陵子我》,胡秀英2001年手稿;见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6页。
    [2]《之江大学之停办》,《教育杂志》,第20卷第8号。
    [1]Edited Letters of Thurston(Dec2,1930),Yale Div.11/Ⅳ/144.2861.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20页。
    [2]转引自 Wang Shuh-llis,"Our Mother' s Ideals and Aims,and My Appreciation of Her",Ginling College Magzine,Vol.10,1928,p.4.
    [3]吴贻芳:《就职致辞》,《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第11期。
    [4]《张伯苓教育言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1]吴贻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贡献》,《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1930年6月。
    [2]Statement on Ginling College(11/28/45),Yale Div.11/Ⅳ/149.2927.
    [3]吴贻芳:《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与今后基督教教育》,《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会讯》,1947年12月。
    [4]Speech by Wu Yi-fang(Oct 3-5,1943),Yale Div.11/Ⅳ/148.2923.
    [5]Dr Wu's Talk at the Annual Dinner(May 1943),Yale Div.11/Ⅳ/148.2922.
    [1]Statement on Ginling College(11/28/45),Yale Div.11/Ⅳ/149.2927.
    [2]见Wu Yi-fang,Chritians and World Order.(The paper Was Read Before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Woman's Auxiliary to the National Council in Cleveland,Ohio,Oct 1943);转引自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24页。
    [3]吴贻芳:《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与今后基督教教育》,《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会讯》,1947年12月。
    [4]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20页。
    [1]Letter to Miss Bender from Dr.Wu(Aug15,1928),Yale Div.11/Ⅳ/147.2897.
    [2]《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概况》,YDSL,UB Achives,Box129,Folder2634.
    [1]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93页。
    [2]《教育部派员视察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务的有关文件(1942-194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5,案卷号1997。
    [3]《“退休会”及其后三十五年》,《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1]《金女大基督教青年会章程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668,案卷号197。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30页。
    [1]严莲韵:《走在厚生的大道上》,《金陵女儿》,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2000年编印,第111页。
    [2]李明珍:《我的回忆》,《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页。
    [3]徐美荃:《美好的回忆》,《金陵女儿》,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2000年编印,第38页。
    [4][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5][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6]Dr Wu' s Talk at the Annual Dinner(May 1943),Yale Div.11/IV/148.2922.
    [7]必须指出的是,基督徒学生比率较少也受战争影响。抗战爆发后,金陵女大内迁,导致其中断了与原来的教会中学的稳定联系。其生源不得不更多地从当地各非教会学校选拔。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3-44页。
    [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8页。
    [2]《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6页。
    [3]资料来源:钱卓升:《女子教育》,见吴俊升等:《中华民国教育志(二)》,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1]资料来源:钱卓升:《女子教育》,见吴俊升等:《中华民国教育志(二)》,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年版。
    [2]《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974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2]见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页。
    [3][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
    [4]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1]《中国国民党第一、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汇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2]相关数据引自《第一次教育年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第340-341页,第1516-1517页。
    [1]《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教育经费预算数额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第二编“教育行政”,第23-24页。
    [2]《民国元年至二十五年教育经费预算数额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第二编“教育行政”,第23-24页。
    [3]《全国二十年度高等教育之经费》,《第一次教育年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第212页。
    [4]《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二十年度概况表》,《第一次教育年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丁编“教育统计”,第32-35页。
    [1]杨惠庆:《基督教教育之方针》,《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1930年6月。
    [2]韦卓民:《基督教差会在中国的制度化工作》,《韦卓民基督教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版,第147页。
    [1]陈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79页。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3][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1]《本校在吴校长主持下之廿周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153期,1948年10月。
    [2]吴贻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贡献》,《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1930年6月。
    [3]FrancisC.M.Wei,"What Makes a College Christian",The Chinese Recorder,March 1941,p.118.
    [1]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教育评论》,1925年7月。
    [2]吴贻芳:《基督教教育之特殊贡献》,《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1930年6月。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121页。
    [2]吴丽云:《一个外语毕业生的回忆》,《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3]《吴校长任职后各界各届同学献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153期,1948年10月。
    [4]"Comments from Ginling,Chendu,on the Report of the Chinese Planning Commission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Nov.28,1945),YSDL,UB Archives,Box127,Folder 2626.
    [5]《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要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668,案卷号26.
    [1]李国鼎:《回忆三○年代初在金女大任教并贺金女大八十周年庆》,《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33页。
    [2]见 "The Letter from Wu-I Fang to Miss Hodge"(April 2,1941),YDSL,UB Archives,Box143,Folder2918,p.0817.
    [1]资料来源:Lawrence Thur ston anO Ruth N Clae ster,Ginling College,pp.161-163;Cinling Alumnae Association ed.Ginling College Record Book,pp.135-168;转引自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20页。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1]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4页。
    [2]谢文息:《中国第一个女教师--陈英梅》,《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3]《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学生名单及毕业调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668,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50.转引自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96页。
    [1]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19页。
    [1]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洋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2]"the letter forGaiside"(1931,Sep26th) YDSL,UB Archives,Box147,Folder2900.
    [1]"the letter for the Menbers of Ginling College Committee"(1933,Sep.16),YDSL,UB Archives,Box147,Folder2903.
    [2]"Dr Wu's Luncheon Speech"(1943,May7),YDSL,UB Archives.Box148,Folder2922,p.1045.
    [3]"statement on Future Plans for Ginling"(1945,Nov,28) YDSL UB Archives,Box149,Folders2927,P.0065.
    [4]idids.
    [1]"Comments from Ginling College,Chentu,on the Report of the Chinese Planning Commission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1945.Nov.28) YDSL UB Archives,Box127,Folder2626.
    [2]"Comments from Ginling College,Chentu,on the Report of the Chinese Planning Commission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1945.Nov.28) YDSL UB Archives,Box127,Folder2626.
    [3]"Comments from Ginling College,Chentu,on the Report of the Chinese Planning Commission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1945.Nov.28) YDSL UB Archives,Box127,Folder2626.
    [1]《金陵大学校刊》,1931年3月第17期。
    [2]"Notes on the Correlated Program"(1930),YDSL,UB Archives,Box 143,Folder2485.
    [3]张汇兰:《中国女子体育之需要》,《金陵女子大学校刊》,1924年12月。
    [4]Mrs.Lawrence Thurston,"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ese Women,Aim and Problem",The Educational Review,Oct.1916,pp.95-101.
    [1]《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35年1月第24期。
    [2]《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46年12月第137期。
    [3]《金陵大学校刊》,1932年11月14日。
    [1]吴丽云:《对外文系有关情况的回忆》,《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2]谢文息等:《难忘我们的音乐系》,《永久的思念》,金女大校友会1993年编印,第142页。
    [3]汤铭新口述、郝秀真整理:《金陵女理学院社会学系儿童福利组工作概况》,《永久的思念》,金女大校友会1993年编印,第105页。
    [4]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4-15页。
    [1]范玉荣:《中华妇女青年会》,《中华基督教会年鉴》第4期,1917年,第215页。
    [2]参见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1]《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42年第89期。
    [2]《金陵大学校刊》,1936年第195期。
    [3]刘玉华:《难忘金女大的“新生训练”》,《金陵女儿》,金女大校友会1993年编印,第35页。
    [1]杨敬之:《中国战时妇女运动动态》,《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1941年第83期。
    [1]《金陵女大校长吴贻芳工作报告》(1948.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668/1。
    [2]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3月印行,第11页。
    [1]转引自[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页。
    [1]"The last Word From Ginling,Dated December 8,1948" YDSL,UB Archives,Box149,Folder2931,p.0406.
    [2]Yale Div.11/II/45.1166:Letter from Dr.Wu to Friends of Ginling(March5,1949).
    [1]《金陵女大校友通讯》第1号,1950年5月。
    [2]《金陵女大校友通讯》第4号,1950年10月。
    [3]转引自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07页。
    [1]Yale Div.11/II/76.2075:Letter to Mimer from Dr.Wu(July 25,1950).
    [2]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教高政字第二八二号,一九五一年二月二十一日。
    [1]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08页。
    [2]《金陵女大校友通讯》第1号,1950年5月。
    [1]《金陵女大校友通讯》第2号,1950年6月。
    [2][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3]以上参见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08页。
    [1]Yale Div.11/II/45.1165:Ginling News(April,1950).
    [2]见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16页。
    [1]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117页
    [1]Yale Div RG 11B,106b.1515:Letter to Dr.Fenn from John S.Barr(Jan 10,1951).
    [1]单就创办时间而言,主要的几所教会女子大学有:华北协和女子大学1905年在北京创办,1920年初并入燕京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成立于1936年;1908年,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早期女子寄宿学校的基础上宣告成立,1951年4月与福建协和大学合并成立福州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后改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创建于1915年,1951年与金陵大学合并。要指出的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虽然办学时间也较为长久,但由于其办学相对保守,宗教氛围相对较浓,加之地处闽南,其影响力远逊于金陵女大。
    [2]《新校长就职记事》,《金陵女子大学校刊》第11期。
    [3]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4]章开沅:《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序言,章开沅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2]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页。
    [3]转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1]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页。
    [1]马敏:《近年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1]史静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1]《双十节纪念典礼》,《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第67期,1939年10月20日。
    [2]1934年吴贻芳信件,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资料,11/IV147,904.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1][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1]潘锦瑞:《今日中国女子教育的检讨与改进》,《妇女与文化》,第3卷第1期,1948年4月。
    [2]郭卫东:《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1]Mrs.Lawrence Thurston,"Address by the Retiring President",Ginling College Magzine,p.6,1929.
    [2]"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ese Women,Aims and Problems",Educational Review,pp.95-101,1916,Oct.
    [3]参见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1]《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六六八。
    [2]《教育部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全宗号五。
    [3]《金陵女子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Archives of the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美国耶鲁神学院图书馆。
    [6]华中师范大学教会大学研究中心缩微胶卷,全宗号148-2916。
    [7]《金陵女子大学校刊》,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8]《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刊》,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9]《金陵女大校友通讯》,南京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
    [10]金女大校友会编:《永久的思念》,金陵女大校友会1993年编印。
    [11]《吴贻芳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吴贻芳纪念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2]吴贻芳:《金女大四十年》,江苏省金女大校友联谊会1983年印行。
    [13]《金陵女儿》编写组编:《金陵女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4]《金陵女儿》续集,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2000年编印。
    [15]《金陵女儿》第三集,金陵女大校友会2005年编印。
    [16]《新教育》,第五卷第四期。
    [17]《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5卷第3期。
    [18]《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卷第4期。
    [19]《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卷第1期
    [20]《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
    [21]《响导》,1924年第72期。
    [22]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 (1926-1927)》(内部发行),1957年。
    [23]《中国青年》,1924年第36期。
    [24]北京《晨报》,1923年3月17日。
    [25][美]华惠德(L Ethel Wallance):《初创时期的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教育评论》,1990年第一期。
    [26]《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期。
    [27]《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6期。
    [28]《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3期。
    [29]《教育季刊》第4卷第4期。
    [30]《申报》,1930年12月8日。
    [31]《教育杂志》,第20卷第8号。
    [32]《教育季刊》第6卷第2期。
    [33]《中华基督教教育协会会讯》,1947年12月。
    [34]《教育评论》,1925年7月。
    [35]《金陵大学校刊》,1936年第195期。
    [36]李楚材辑:《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 教会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37]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38]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9]《内董事桂墅里会商公宴驻沪中西官绅女客第三集》,《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4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1]《清实录》第59《德宗景皇帝实录》[八],第534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
    [42]《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3]《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华东师范大学1993年版。
    [44]《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45]康同薇:《女学利弊说》,《戊戌变法》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46]中华教育改进社编:《中国教育统计概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47]《中国国民党第一、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汇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48]《第一次教育年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1年影印版。
    [49]《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
    [50]《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51]教育部参事处编:《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2]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版。
    [53]朱学波:《吴贻芳》,《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
    [54][美]魏特琳:《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1865-1945)》,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版。
    [56]雷良波:《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57]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8]曹大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60]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1]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2]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63]章开沅等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章开沅主编:《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5]周锡瑞:《把社会、经济、政治放回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辑。
    [66]谭双泉:《教会大学在近现代中国》,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7]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8]顾学家等主编:《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第一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9]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 Papers)为实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70]马敏:《近年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71]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文史哲》,2007年第3期。
    [72][美]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7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版。
    [74]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5]朱峰:《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的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6]《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77]陈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7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
    [79]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洋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
    [80]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美]德本康夫人、蔡路德:《金陵女子大学》,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
    [82][美]周策纵:《五四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84]马敏编:《韦卓民基督教文集》,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2000年版。
    [85]陈远编:《逝去的大学》,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
    [86]胡适:《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1953年版。
    [87]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二),《科学与人生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8]张钦士编:《国内近十年来之宗教思潮》,燕京华文学校1927年版。
    [89]孙海英编著:《金陵百屋房 金陵女子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90]黄洁珍:《从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看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91]曾芳苗:《民国教会女子教育--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个案研究(1915-1951)》,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92]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3]马敏:《近年来大陆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4期。
    [94]史静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的专业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95]郭卫东:《基督新教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历史档案》,2001年第4期。
    [96]程斯辉等:《厚生务实 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4年版。
    [97]李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8]史静寰等:《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9]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0]刘家峰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1]孙海英:《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2]张连红主编:《金陵女子大学校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3]毛礼瑞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4]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5]王忠欣:《传教与教育--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加拿大福音证协会1996年印行。
    [106]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金一虹:《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8]顾学家、[美]林蔚、伍宗华主编:《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第一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9]金一虹:《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别议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110]王奇生:《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11]孙广勇:《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年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112]邢照华:《西方宗教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变迁(1835-1929)》,暨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113]Barnett,Suzanne Wilson & Fairbank,John King,The Place of Protestant Writings in China' s Cultural History,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14]Biggerstaff,Knight,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1)
    [115]Fairbank,John King,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16]Latourette,Kenneth Scott,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The Macmi 1 lam Company.(1929)
    [117]Liu,Kwang-Ching,American and Chinese:A Historical Essay and a Bibliograph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18]Liu,Kwang-Ching,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China Papers from Harvard Seminars.Cambridge: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119]Lodwick,Kathleen,The Chinese Recorder Index a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s in Asia 1867-1941.Scholarly Resources Inc.(1986)
    [120]Margaret E.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an in China,New York:Fleming H.Revel 1 Copany,1911
    [121]R·S·Maclay,Life among the Chinese New York:Carltoni Porter,(1861)
    [122]J.Hudson Taylor.,speech,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May 10-24,1877.Shanghai:Preshyterian Mission Press.
    [123]E.Aldersay White,ed.A Woman Pioneer in China:the Life of Mary A.Aldeersay London:the Livingstone,(1932)
    [124]L Ethel Wal lance,Hwa Nan Col lege:The Woman's Col lege of South China New York: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Asia,(1956)
    [125]Dana L.Robert,American Women in Mission:A Social History of Their Thought and Practice,(Macon Georgia:Mercer University Press,(1996)
    [126]Liu Gien-chiu,Ren En-dzi,Tang Hwei-dzin,Wu I-feng,Zee Yuh-tsung (theClass of 1919 Ginling College),“Blazing The Trai1”,The Pioneer,Shanghai:Printed at the Presbyterian Press.
    [127]Sarah E.Stevens,“Making Female Sexuality in Republican China:Women's Bodies in the Discourse of Hygiene,Education,and Literature”,Ph.D.Dissertation,Indiana University,(2001)
    [128]Yen,Hsiao-pei,“Body politics,Modernity and National Salvation:The Modern Girl and New Life Movement”,Asian Studies Review,Vol.29,June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