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越边境跨界京族的民间交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Research on Civil Interaction of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 副题名:以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氵万)尾村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茶古坊为例
  • 英文副题名:In the Example of Wanwei Village, Jiang Ping County of Dongxing City in Guangxi of China and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ea, a Small Town in Quang Ninh Province of Mong Cai City on the Border Side of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 作者:白爱萍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少数民族史
  • 中文关键词:中越边境 ; 跨界京族 ; 交往
  • 英文关键词:Sino-Vietnamese border ;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 Interaction
  • 学位年度:2012
  • 导师:廖国一 ; 覃彩銮
  • 学科代码:030404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12-04-01
摘要
民间交往是指非官方性质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往来活动。
     中越两国山水相邻,唇齿相依;友好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越两国边民,从古至今,都在进行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当然,两国之间也曾爆发过多次战争,但即便是在两国交战的战争年代,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都未曾间断的,两国间的跨界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
     本文以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尾村京族村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广宁省越中边境线一侧对应的芒街市的茶古坊京族村落为例,通过对中越边境两侧京族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叙述,探讨现今中越边境两侧京族相互之间自发形成的跨界民间交往,主要包括朋友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方面。分析中越边境跨界京族交往与互动的特点、原因及其作用等,发掘跨界京族民间交往存在的规律,并对跨界京族和平交往的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泛北部湾经济建设的开展,该文对中越边境跨界京族交往、互动、共赢等民族关系问题的探讨,可以为促进中越边境民族的和平交往、共同发展与边疆稳定服务。
     本文力求做到在对中越边境沥尾村京族村落和茶古坊京族村落两个村落进行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运用文献资料,结合交往理论,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国家关于边境民族的政策,使相关问题的论证更具说服力。
     本文共包括三个部分、八章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明确了论文的研究主题,提出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回顾了论文研究对象的研究状况,分析了论文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
     第二部分:针对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案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通过对中越边境两侧京族村落的基本情况,如历史沿革、古今界碑(实地考察)、自然地理、名称(中方、越方的叫法)、人口、族源、人均收入、民俗等进行论述,探讨中越边境两侧京族的历史血缘关系。弄清这两个村子相互之间跨界交往的传统,包括历史上及现今的朋友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方面,分析中越边境跨界京族民间交往的历史、现状,归纳总结交往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内在的规律等,最后从长远的角度揭示中越两侧跨界京族交往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结语。这部分是全文的总结和观点的概述。
Civil interaction is nonofficial interaction of people and nationalities. China and Vietnam are two countries that share similar landscapes and are as close as lips and teeth. Thes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friendly to each other for a very long time. People living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have communicated with each other in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since ancient times. Of course, two countries had once been at war with each other, but even during the war, the friend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till went on. There are countless 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The paper takes Jing nationality, population Wanwei Village, Dongxing City, in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ea, a small town in Quang Ninh province of Mong Cai city on the border side of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for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villages on both border, and explores the mode of civil interaction which is formed spontaneously by Sino-Vietnamese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Civil interaction includes interaction of friendship, economic interaction,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 and effect of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of Jing nationality, and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of Jing nationality, and to put forward my views on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eaceful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of Jing nationality. Along with the foundation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an-beibu Gulf economy, the investigation on cross-border ethnic relationship problems of interaction, win-win of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could promote the peaceful communication, common development and the boundary stability of Sino-Vietnamese border nationalities.Based on the profound field research of the two villages of Jing nationality located at Wanwei and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ea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this paper makes full use of written documents, employ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ethnology, anthropology and border ethnic policy to make the discussion on relevant issues more persuasive.
     This essay includes three parts and eight chapters.
     The first part:Introduction. It explains the source of the topic, purpose, meaning, review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analyzes the basic methods.
     The second part:A multi-level and multi-angle analysis of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of Jing nationality.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the both border villages of Jing nationality, such as history, ancient and modern landmarks (fieldwork), geography, naming (China, Vietnam.), population, ethnic origin, per capita income, folklore and explores the mode of civil interaction including interaction of friendship, economic interaction,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other aspects,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action that is formed spontaneously by Sino-Vietnamese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to summary the characteristics, causes,effect and regularity of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of Jing nationality. In the end this part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ross-border Jing nationality o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Conclusion. This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引文
①陈雄章.交往与世纪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4.
    ②邓娟、安丰岷.试析民间交往对构建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作用与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第18-22页.
    ③雷勇.论西南地区跨界民族的和平跨居[J].贵州民族研究,2009(1),第31-36页.
    ①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研究概述[J].民族研究,1999(6),第14-20页.
    ②陈学璞.略论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A].见:黄有第主编.京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③陈雄章.交往与世纪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3.
    ④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⑤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
    ①详见罗婧.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第132-137页.
    ②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③罗文青.和平与交往:广西边境地区跨国婚姻问题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第52-56页.
    ⑤马菁.其龙壮族村民跨界交往问题的历史考察[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9.
    ⑤张兆和.中越边界跨境交往与广西京族跨国身份认同[J].历史人类学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04.
    ①葛公尚:试析跨界民族的相关理论问题[J].民族研究,1999(6),第1-5页.
    ②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6),第6-13页.
    ①周建新、黄超.中国跨国民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5),第21-26页.
    ②马曼丽、张树青著.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3-15.
    ③周建新、黄超.中国跨国民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5),第21-26页.
    ①马曼丽、张树青著.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8.
    ①蓝武芳.海洋文化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哈节的调查报告[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第94-99页.
    ②周建新、吕俊彪等著.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9.
    ③此资料由广西东兴市文体局提供.
    ④中央访问团联络组.防城县调查(内部资料)[Z].1951年11月18日初稿,第102页.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3.
    ⑥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4.
    ①《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
    ②杜树海.家族的历史抑或国家的历史——中越边境地区沿海族群之身份与认同的历史考察[J].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第68-77页.
    ③受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10年4月22日.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5.
    ①《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
    ②《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16.
    ③《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3.
    ④周建新、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31.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4.
    ①受访谈人:苏明芳,男,京族,58岁,中国沥尾村村支部书记.访谈时间:2010年2月22日.
    ②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防城县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43.
    ③此资料由广西东兴市文体局提供.
    ①此资料由越南茶古坊村委会提供.
    ②此资料笔者于2011年6月30日在越南茶古坊茶古亭中抄录所得.
    ③受访谈人:黎战忠,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坊主席.访谈时间:2010年7月14日.
    ④受访谈人:黄倪,男,京族,60岁,越南茶古坊东盛亭亭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1日.
    ⑤受访谈人:裴明东,男,京族,71岁,退休前为越南茶古坊教师.访谈时间:2010年7月13日.
    ①受访谈人:段镇,男,京族,8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5日.
    ②受访谈人:黎战忠,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坊主席.访谈时间:2010年7月14日.
    ①受访谈人:罗周文,男,京族,76岁,(?)尾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日.
    ②受访谈人:武世宫,男,京族,47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3日.
    ③受访谈人:黄倪,男,京族,60岁,越南茶古坊东盛亭亭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1日.
    ④受访谈人:阮氏妙,女,京族,85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5日.
    ⑤受访谈人:孔明碟,男,京族,50岁,越南茶古坊民主战线政协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7月1日.
    ⑥受访谈人:武金浓,男,京族,7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6月30日.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80.
    ①苏润光等编.京族民间故事选[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3.
    ①张兆和.中越边界跨境交往与广西京族跨国身份认同[J].历史人类学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04:100.
    ②马曼丽、安俭、艾买提著.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9.
    ①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056.
    ②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067.
    ③周建新、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8.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78.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22.
    ⑥《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3.
    ⑦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2.
    ①受访谈人阮友才,男,京族,90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5日.
    ②受访谈人:阮富麟,男,京族,49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③受访谈人:武文福,男,京族,49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3日.
    ①受访谈人:阮兴海,男,京族,4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3日.
    ②受访谈人:罗周文,男,京族,76岁,中国沥尾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7日.
    ①受访谈人:龚振新,男,京族,66岁,曾任中国沥尾村哈亭香公.访谈时间:2011年7月18日.
    ②受访谈人:阮志成,男,京族,43岁,中国沥尾村哈哥、道公.访谈时间:2010年4月24日.
    ③李竹青、石通扬.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03.
    ④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365.
    ①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5.
    ②杨德颖主编.中国边境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38.
    ③李竹青、石通扬.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04.
    ④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301.
    ⑤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64.
    ①《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2.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1.
    ③中央访问团联络组.防城县调查(内部资料)[Z].1951年11月18日初稿,第114页.
    ④《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9.
    ①受访谈人:许华英,男,京族,74岁,中国(?)尾(?)西村人;.访谈时间:2010年2月20日.
    ②受访谈人:阮富麟,男,京族,49岁,越南茶古坊人;黎氏冼,女,京族,47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③周建新、吕俊彪等著.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3.
    ①受访谈人:黄氏珂,女,京族,75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②受访谈人:阮玉贵,男,京族,2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③《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9-60.
    ④周建新、吕俊彪等著.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63.
    ①受访谈人:苏明光,男,京族,50岁,中国沥尾村人,在京族博物馆工作.访谈时间:2011年7月7日.
    ②受访谈人:黄氏明,男,京族,39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7日.
    ①受访谈人:阮文埲,男,京族,49岁,越南茶古坊人;严氏幸,女,京族,4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5日.
    ②农夫.蓝色风情的沥尾金滩[J].南方国土资源,2010年第10期,第38-39页.
    ③受访谈人:阿香,女,京族,22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8日.
    ①马居里,陈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95.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47.
    ①钟珂.越南(?)万柱“哈节”的举行仪式及名称之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5-120页.
    ②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42.
    ①受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10年4月22日.
    ②受访谈人:武瑞业,男,京族,76岁,中国沥尾村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11日.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1.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33.
    ②受访谈人:罗周文,男,京族,76岁,中国沥尾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0年4月22日.
    ③受访谈人:孔明碟,男,京族,50岁,越南茶古坊民主战线政协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7月1日.
    ①受访谈人:苏春发,56岁,男,京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尾村哈亭亭长,道公,访谈时间:2010年4月23日.
    ②受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0日.
    ③受访谈人:黄明东,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副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6月30日.
    ①受访谈人:罗周文,男,京族,76岁,沥尾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7日.
    ②受访谈人:裴永成,男,京族,70岁,中国沥尾村哈亭击鼓者.访谈时间:2011年7月12日.
    ③受访谈人:龚振新,男,京族,66岁,曾任中国沥尾村哈亭香公.访谈时间:2011年7月18日.
    ④受访谈人:黄玉英,女,京族,63岁,中国沥尾村京族哈妹.访谈时间:2011年7月14日.
    ⑤受访谈人:黎猛河,男,京族,56岁,越南茶古坊沙尾区哈亭亭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1日.
    ⑥受访谈人:裴文融,男,京族,71岁,越南茶古坊长尾区哈亭香公.访谈时间:2010年7月20日.
    ⑦受访谈人:阮氏敏,女凉族,86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6月30日.
    ⑧受访谈人:黄氏锦,女,京族,50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1日.
    ⑨受访谈人:李红光,男,京族,88岁,越南茶古坊人沙尾区祭员.访谈时间:2011年7月1日.
    ⑩受访谈人:陈氏莲,女,京族,50岁,越南茶古坊妇女主席.访谈时间:2010年7月2日.
    ①《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02.
    ②受访谈人:苏权忠,男,京族,72岁,中国(?)尾村道公.访谈时间:2010年7月17日
    ③受访谈人:阮兴富,男,京族,74岁,中国沥尾村道公、降生童.访谈时间:2010年10月30日.
    ①受访谈人:裴文端,男,京族,72岁、越南沙尾区哈亭师傅.访谈时间:2011年7月6日.
    ②受访谈人:苏维坤,85岁,男,京族,中国沥尾村道公、哈亭翁祝.访谈时间:2010年10月31日.
    ③受访谈人:苏权忠,男,京族,72岁,中国沥尾村道公.访谈时间:2011年7月11日.
    ①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7.
    ②周建新、吕俊彪等著.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83.
    ③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6.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78.
    ②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05.
    ③寇林波、罗明前.偷渡者化整为零执法者水陆围堵[M].南国早报,2012,2(14).
    ①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10.
    ①受访谈人:黄明东,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副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6月30日.
    ②邓娟、安风珉.试析民间交往对构建中哈两国哈萨克族和平跨居的作用与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8-22页.
    ③受访谈人:苏维芳,男,京族,68岁,京族喃字专家,长期从事京族民歌的收集工作,退休前为东兴市公安局副局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0日.
    ④受访谈人:阮庆文,女,京族,47岁,越南茶古坊哈妹.访谈时间:2010年7月20日.
    ①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45.
    ②范宏贵、刘志强等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7.
    ①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J].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第27-32页.
    ②古小松.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第2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23.
    ③受访谈人:裴文端,男,京族,72岁,越南沙尾区哈亭师傅.访谈时间:2011年7月6日.
    ④孙兰芝.中越关系的回顾与展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第54-56页.
    ⑤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358.
    ⑥杨德颖主编.中国边境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38.
    ⑦受访谈人:黄倪,男,京族,60岁,越南茶古坊东盛亭亭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1日.
    ①成汉平.南海问题与中越关系新动向[J].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第12-16页.
    ②新华网.中越高层会晤意义重大从战略角度珍视中越关系http://www.sina.com.cn2011年10月21日.
    ③毕世鸿.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6-20页.
    ④毕世鸿.中越边境政策比较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6-20页.
    ⑤毕世鸿.中国和越南边境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对云南的影响[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1期,第23-27页.
    ①周健、刘东燕.越南的民族政策及其对我国边境民族地区的影响[J].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11期,第14-19页.
    ②周建新、吕俊彪等著.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41.
    ①萧德浩、黄铮主编.中越边界历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48.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77.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1.
    ④受访谈人:孔明碟,男,京族,50岁,越南茶古坊民主战线政协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7月1日.
    ⑤受访谈人:阮玉贵,男,京族,28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①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防城县志[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360.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③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交往[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第5-18页.
    ④此资料由广西东兴市文体局提供.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1.
    ③受访谈人:黄倪,男,京族,60岁,越南茶古坊东盛亭亭长.访谈时间:2010年7月11日.
    ①受访谈人:罗周文,男,京族,76岁,中国汅尾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哈节)代表性传承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14日.
    ②彭树智.论人类的文明交往[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第5-18页.
    ③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6-69页.
    ④陈雄章.交往与世纪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39.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①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66-69页.
    ②受访谈人:黎战忠,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坊主席.访谈时间:2010年7月14日.
    ③受访谈人:苏明光,男,京族,50岁,中国(?)尾村人,在京族博物馆工作.访谈时间:2011年7月7日.
    ④受访谈人:阮富麟,男,京族,49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1年7月4日.
    ①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J].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第84-87页.
    ②刘稚.中国一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8.
    ①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85.
    ②夏章英.渔政管理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227.
    ①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7.
    ①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77.
    ②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04.
    ①吕俊彪.族群认同的血缘性重建——以海村京族人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第64-71页.
    ②过伟.哈节与京族民间文化[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70-73页.
    ③刘道超.社神崇拜中蕴含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之规律探析——以广西客家社神崇拜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2-28页.
    ④张兆和.中越边界跨境交往与广西京族跨国身份认同[J].历史人类学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04:102.
    ①受访谈人:阮富创,男,京族,74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5日.
    ②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52.
    ③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67.
    ④陈雄章.交往与世纪历史的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62.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②黄伟生.越南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第104-108页.
    ①柳晖.合作共赢: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与启示[J].东南亚之窗,2011年第2期,第5-13页.
    ②寇林波、罗明前.偷渡者化整为零执法者水陆围堵[N].南国早报,2012,2(14).
    ③黄原、罗明前.东兴边防打击走私专项行动[N].南国早报,2012,3(16).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51.
    ⑤周建新、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68.
    ⑥周建新、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75.
    ⑦受访谈人:黄明东,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副主席.访谈时间:2011年6月30日.
    ⑧受访谈人:阮公青.男,京族,33岁,越南茶古坊人.访谈时间:2010年7月13.
    ⑨钟珂.民国以来京族海洋渔捞习俗变迁及其文化蕴涵研究——以广西东兴市沥尾村京族为个案[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①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47.
    ②每逢遇到海上有塞网捕鱼,村民可以带上渔具到塞网内捉鱼,而塞网的主人通常不会阻拦;当有渔船从海里捕鱼归来,路过的村民都可以前去“寄赖”几条海产回家享用.见周建新、吕俊彪.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2.
    ③阮文泰(越南)、沈其新.中越关系正常化溯源—纪念中越建交60周年[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6期,第174-175页.
    [1](越南)陶维英,刘统文、子钺译.越南古代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京族简史》编写组编.京族简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3]苏润光等.京族民间故事选.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4]黄国安等.中越关系史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范宏贵、孟维仁等译.越南北方数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
    [6]古小松.越南的经济改革.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7]萧德浩.近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8]杨清震.民族贸易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9]李竹青、石通扬.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1994.
    [10]杨清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边境贸易.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1]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2]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18世纪世界历史横向发展透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赵合曼.东南亚手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马居里、陈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韩肇明著.京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16]葛公尚.当代政治与民族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17]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18]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
    [19]聂德宁.近现代中国与东南亚经贸关系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01.
    [20]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1]马曼丽、安俭、艾买提.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2]石茂明.跨国苗族研究:民族与国家的边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4]马曼丽、张树青:跨国民族理论问题研究综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5]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6]袁少芬.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7]范宏贵、刘志强等.中越边境贸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8]葛公尚.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9]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种渊源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0]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中越关系新时期》课题组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新时期.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31]周建新、吕俊彪等.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2]周建新.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4]张兴堂著.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5]李未醉.中越文化交流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6]农学冠、吴盛枝、罗文青.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1](明)林希元纂.嘉靖钦州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
    [2](明)张国经纂.廉州府志.北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清)谢启昆.(嘉庆)广西通志.光绪十七年(1891年)图书集成排印本.
    [4]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防城越族情况调查(内部资料).1954.
    [5]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
    [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7]防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防城县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8]防城港史志编辑部.防城港史志.内刊本1995.
    [9]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海关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